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九期

2000年 November 7日

┌────────《 2000/11/06第十九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反核四媒體專輯》

核風暴與報封核
——解構媒體核風暴

這幾個月的台灣政壇熱鬧異常,媒體也不甘寂寞地軋上一腳,特別
是核四問題更是媒體追逐的焦點。然而,有趣的是,核四新聞從來
沒有單獨存在,總是與其它相聞配合報導,若是如此,到底是那些
新聞伴隨著核四議題出現呢?

唐飛下台、企業出走、電力不足、股票狂洩、以及最近熱門的在野
聯盟成軍、倒閣、罷免的連署,以及反核與擁扁民眾的街頭抗爭,
上述的新聞似乎都和核四有關,不過,報導時核四始終只是這些事
件的配角,因而,核四問題雖然充斥著每日新聞的版面,但倒頭來
,我們卻對核四一無所知。

這一場激?的核風暴中,媒體透過了簡單的技巧,封殺了核四的非
政治性討論,讓我們看不清核四的真實面貌。事實上,新聞不只是
選擇的過程,更是組合與排列的結果,當事件連接到不同對象時,
便產生了不同的觀感與意義,甚至會掩蓋了議題自身的形象。新聞
的選擇、排列與組合,往往決定於新聞工作者專業素養與媒體的立
場。過去,核四的報導,至少還會訪問不同專家或貢寮鄉民的意見
,或者,以深度報導的方式,回顧三浬島、車諾堡、秘雕魚等等因
核能問題所帶來的人類災難。現在,這些議題不再是媒體報導核四
的重要選項,因為,媒體在有意的選擇、重組與排列後,將原屬公
眾參與的公共議題帶入私人權力的政治鬥爭中。

媒體未必會同意它們忽略了公共的參與,因為每天有太多的Call in
節目提供觀眾討論核四的空間,不過,這些節目充其量只能算民粹
性的政治言論,和核四本身並沒有太多的關係。然而,核四並不只
有政治的面向,它還是能源、專業、生活、生命等人類價值息息相
關。但是,在這些節目裡,我們看到的只是不同政黨的矯飾言辭與
攻訐謊言,卻看不到擁核/反核專業者、貢寮/非貢寮居民、勞工
/資本家、宗教/非宗教,以及核電廠所在地(核一、核二、核三)
/都市能源享用者等不同面向的公共對話。

對於媒體封殺核四公共討論空間,以及選擇政治切面作為呈現核四
議題的作法,我們感到難過與失望,難過的是,這些媒體霸主猖焰
與專斷的惡意扭曲,讓人民無辜地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失望的
是,原本屬於人民的公共空間,卻成為媒體資本家討好政客的祭壇。

雖然如此,我們卻仍看到一點光亮和可能,因為只有為人輕忽的公
共電視,暫時撇開政治與經濟的沈重負擔,默默地全程立即轉播十
三次的「核四再評估會議」,這應該是重造台灣媒體結構,恢復媒
體公共性格的重要關鍵。

Our Questions
《反核四媒體專輯》

1. 你知道台電每年都花二十億元在宣傳核四嗎?

2. 台電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替核四打通關呢?除了台電本身要推
動核四政策之外,這是不是也說明了佔用媒體通道的重要性呢?

3. 在媒體上搶攻論述權,竟然需要每年二十億元的花費,這是不
是也說明了媒體的所費不貲呢?

4. 那麼想要使用媒體向大家說清楚一項政策或是一件事情,是不
是也要花很多錢?

5. 想想,除了政治人物和廣告公司以外,有誰有這麼多資源可以
在媒體上發聲?相較之下,比較沒有錢的壓力團體、社運團體,
在媒體上的聲音是不是小了很多?

6. 但是透過政治人物或廣告公司,這樣的管道是一般人能夠運用
的嗎?是值得依賴的一條管道嗎?

7. 請再思考媒體公共化的問題!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反核四媒體專輯》

反核議題變質成為政爭,媒體在其中有多少自省?是跟著政治人物
起舞,還是趁機大發國難財?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大部分大眾媒體在
這次政治鬥爭中成為工具式的傳聲管道,似乎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
、思考能力,或者就像魏玓在本期文章中所說的,媒體變質成報復
工具。

在這一期的反核四媒體專輯裡,我們準備了自己的編輯室報告,檢
驗大眾媒體在此議題的表現。同時還有魏玓與郭力昕老師的來稿,
說明了媒體的不理性表現。

在貢寮蹲點多時的崔愫欣為我們寫了一篇從貢寮看媒體的文章,大
眾媒體是如何粗糙對待在地二十多年的抗爭運動,從這波政爭風潮
中,最能看出其中冷暖。

馬賴的事情呢?我們可沒有忘記喔,我們收到了很多迴響,謝謝大
家,下一期電子報裡,我們會繼續討論這件事情的後續發展。

▉▊▋▌ 反 ▍ 核 ▍ 媒 ▍ 大 ▍ 事 ▍ ▌▋▊▉
⊕∮⊙◇★☆

《反核四媒體專輯》

1. 三立新聞台八點大小聲「全民叩應」,湧入七十幾萬通電話要罷免
阿扁,三立還和電信局拆帳。嗯,各個電視台一定很感謝阿扁,讓他
們大發利市。

2. TVBS全民開講,每天的話題都是「阿扁在雙十節喊中華民國萬歲
,是不是挑起統獨情結」、「股市重挫,新政府危機?」、「核四風暴,
要不要罷免阿扁?」哇,真的真的好基進,好羨慕這種基進的、完全
的反對派,真的好有風骨喔!

3. 某大晚報總主筆又在所主持的廣播節目裡大罵抗議罷免案民眾,毫
無理性,沒有一點中產階級理性秩序!喔,我還以為現在中產階級是
罵人老土的話,現在不是流行霹靂黑妝美少女嗎?

4. 好了,反核大遊行那天大家一定要穿得酷一點,叫那些媒體老土看
看什麼叫做「秩序」!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反核四 ▍ 媒 ▍ 體 ▍ 專 ▍ 刊 ▍
▌▋▊▉

⊕∮⊙◇★☆

《反核四媒體專輯》

激情演出、民意下臺
——談罷選風波中的台灣報紙

魏玓(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一九二四年一月,成立十八年的英國工黨在自由黨的輔助之下,取
代國會多數的保守黨,由工黨領袖麥唐納(Ramsay MacDonald)擔
任首相,組成了聯合政府。少數黨執政,國會紛攘不斷。最後因為
一次不信任投票的結果,麥唐納在同年十一月黯然下臺,國會重新
改選。短命的工黨聯合政府上台僅僅十個月,疲於處理紛爭與澄清
謠言的新內閣,事實上根本還來不及推動任何改革政策。

首次執政的工黨,在這十個月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其實並非國會席
次的不足,而是保守勢力對其激進改革色彩的反撲,其中幾家大型
全國性報紙更是扮演了重要的推波助瀾角色。《每日郵報》和《每
日鏡報》自聯合政府一成立,就馬上將新內閣貼上馬克思主義政體
的標籤,引發簡化的意識型態對立。在稍後舉行的國會改選期間,
兩大報更是傾全力將大選塑造成溫和安定派與共產主義同路人之間
的兩極對決,抓住一封偽造的共產國際主席寫給英國國內共黨人士
的信大加渲染。《每日鏡報》的首版甚至出現了這樣標題:「你要把
票投給那些尊重法律、秩序、和平和繁榮的政治領導者,還是投給
那些意圖顛覆社會、替布爾什維克鋪路的人?」兩大報唯恐天下不
亂,激化政治對立,大選結果保守黨果然大勝。

這次在台灣因為核四停建引發的政治危機,在本質上同樣無關乎政
策本身,而更接近於朝野政黨的權力鬥爭。當然,筆者並無意比擬
首度執政的民進黨於當時的英國工黨(雖然說陳水扁經常致意於英
國新工黨路線和領導人布萊爾,不過不但新工黨與過去的工黨大有
差別,民進黨也談不上左派屬性,但這是另一個問題)。值得注意的
是,近來大眾媒體的表現,非但沒有引領輿論與政治運作朝向理性
辯論與尋找適當政治手段,反而搧風點火、激化對立,加速整個社
會陷入一種非理性的混亂狀態;不負責任的行徑直可以與七十幾年
前的英國媒體看齊。

不過,深一層觀察,相對於台灣的電視一向在惡性市場競爭壓力下
,集中渲染事件的衝突面,缺乏深度討論與分析的「膚淺表現」,
主要幾家報紙在這次政治危機中,反而是披著較具「深度和分析性」
的評論外衣大興筆墨,幾乎毫不掩飾對於陳水扁與新政府的反對立
場,有些文章甚至傳達出一股深仇已久終於有機會一吐為快的尖銳
武斷,令人驚訝。陳水扁與新政府當然有不對的地方,而且作為執
政者原本就應該接受最多的審視,報紙勇於批評,值得讚賞。不過
,如果只是針對特定黨派或是政治人物痛加撻伐、愈除之而後快,
對於核四議題本身,甚至是循憲政體制等其他解決方案,卻幾乎不
見分析和討論,只能說是以一己之意志,假借「民意」之名,介入
政治運作以達政治目的。若說這些批評有「民意」為後盾,試問向
來在調查中至少百分之四十的反核意見,以及當初投給陳水扁的近
四百萬票(即使現在的意見有所改變),何曾得到真正的反映?

與電視媒體相同,近年來台灣報紙的商業化、追逐煽情與聳動的新
聞表現愈來愈明顯。不過,由於目前的全國性日報市場呈現三大報
寡頭壟斷結構,競爭程度與電視市場的百加爭鳴亂象相較為低。因
此除了分享惡性市場競爭之弊,報紙與政黨的不當關係和特定考量
遂仍然得以影響報紙的言論和表現。《中國時報》、《聯合報》與國
民黨關係深遠,即使國民黨已經下台,兩報對於民進黨與陳水扁顯
然仍然充滿高度不信任感。《自由時報》在這次新聞處理中,表面
上好像不那麼激烈,其實也是政治考量(觀察該報對於宋陣營的角
色淡化即可明瞭)。各報渲染衝突、缺乏中立理性討論的情況,主
要來自於商業壓力;而毫不掩飾地表達政治喜好,則多少是因為報
紙和報老闆黨派色彩仍然發揮著重大的影響。

因為特殊的市場結構與歷史背景,以及缺乏適當的公共管制,報
紙在這次事件中的演出,儘管是較有「深度」,但是某個方面來說
,激情表現甚至比電視更為露骨。不過,隨著市場化的程度愈深,
以及主管人事的世代更迭,任何一個政黨恐怕都無法心安這些任
意妄為的大報紙是否突然反目。話說本文開始使提及的英國報業
與政治的例子,到了一九三0年時,兩家報紙的老闆北岩和羅舍
米爾勛爵因為支持帝國主義自由貿易政策,與保守黨發生齟齬,
再次興風作浪,將他們自己支持的候選人送進國會,保守黨領袖
鮑德溫(Stanley Baldwin)差點因此辭職。滿腦子只想討好媒體的
政治人物,還是花點功夫在制定有遠見的媒體管制政策上吧!

▉▊▋▌ 反核四 ▍ 媒 ▍ 體 ▍ 專 ▍ 刊 ▍
▌▋▊▉

《反核四媒體專輯》

給貢寮居民一個公道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貢寮小組召集人)

從民國六十九年核四廠覈定興建至今,核四爭議已經持續二十年之
久了,台灣社會究竟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累積了什麼?在這次政黨

輪替之後的七個月,我們看到的卻是台灣的向下沈淪之勢越來越快
,而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似乎又創造了另一個台灣奇蹟。

當電視叩應節目上的投票數字不斷上升時,代表的是什麼?是一個
攸關島上生存與發展的公共政策獲得全國人民瞭解與關心嗎?為什
麼這種節目播的越多,社會大眾卻對核四議題越是困惑焦慮呢?另
一方面,有人卻在這場戰事裡名利兼收,負責叩應電話的包商與媒
體,動則數十萬通的電話投票,每通電話都可利潤分攤,失意政客
則又重新找到了伸展的舞臺,難怪他們樂此不疲,設計的問題也極
盡挑撥之能事,只求刺激收視率與叩應次數,觀眾在發洩情緒的同
時,也餵飽了他們的荷包。

回顧新政府的核四決策過程中,就可以看出媒體處理核四爭議時前
後不一的態度,經濟部召開為時三個月的「核四再評估會議」,邀集
反核與擁核的學者及官員展開了所謂的專業評估,姑且不論媒體是
否有意識到評估中排除了居民參與,但號稱最重視民意的媒體,卻
在這個可以進一步釐清爭議的時刻十分冷漠,原因很簡單,沒有新
聞炒作的焦點,這時電視台中只有公共電視願意全程轉播,文字媒
體則只有立報以及勁報持續詳盡報導,甚至定期刊登地方居民的意
見,相較這幾個月各大媒體的如火如荼,真是有天壤之別。

新政府停建核四的決策宣佈後,缺席的貢寮居民終於在媒體上浮現
,所有的轉播車開到貢寮,播出歡欣鼓舞的畫面,以為這就是真實
的呈現當地心聲了,卻看不到這段日子以來,貢寮人對民進黨猶豫
不決的憤慨、再評估會議時被擋在經濟部門口的無奈、核四工程仍
然日以繼夜地趕工,眼睜睜地看著生態加速破壞的悲哀……,記
者蜂擁而上進行採訪,提的問題卻讓貢寮人很難回答,自從十二年
前自救會成立,貢寮的在地反核運動持續到現在,有多少人的一生
投入這場保衛家鄉的戰爭,延宕核四進度如此之久,記者們卻對這
段歷史不甚了了,如何做出深刻的報導?十幾年來貢寮人心中的最
痛,不是國家機器的打壓,而是被媒體一面倒地抹黑為一群暴民,
而時至今日,號稱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現在,媒體真的就能還給貢寮
人一個公道嗎?

▉▊▋▌ 反核四 ▍ 媒 ▍ 體 ▍ 專 ▍ 刊 ▍
▌▋▊▉

《反核四媒體專輯》

製造非理性社會的媒體政治

郭力昕(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員,政大教師)

一項「停建核四」的公共政策的決定,竟而可以成功的蔓延為罷免
總統的連署行動。這起政治鬥爭的新災難,再一次地、並且以前所
未見的赤裸程度,印證了台灣社會的集體非理性,是沒有底限的,
是毫不在乎社會成本的。

在野聯盟正當化其罷免案行動的理由是,陳水扁的十惡不赦、人神
共憤,是民意。聽聽廣播電視call-in節目裡民眾對阿扁的憤怒吧
;看看那每晚電視民調跑馬燈裡反對或支持扁政府的懸殊數字吧。
民意!好一個無法反駁的神盾。扁政府本身施政以來,也不斷地被
這隨時祭出的「民意」緊箍咒,弄得畏首畏尾、舉棋不定、患得患
失、動輒得咎。然而,在台灣文化脈絡下,「民意」究竟是什麼?

當市民社會、公共領域等概念或機制,在大體上未脫「前現代情境」
的台灣社會裡,仍是大多數人民才開始學步、甚或對其毫無認識的
背景條件之下,民意,常常就僅是可以被高度操縱的、缺乏理性意
義的民氣而已。而新聞媒體,正是創造集體非理性的最大推手。

首先,商業電視與收音廣播媒體,完全無興趣提供任何公共政策的
詳細說明與辯論空間,只是變本加厲的把政治議題衝突化、簡單化
、戲劇化。譬如,TVBS的「2100全民開講」這個最具代表性及影
響力的節目,可以用超過一年多的時間只談一件事:總統大選,且
每晚抓住當天的風吹草動瑣碎問題,固定請幾批名嘴民代輪番上場
演講比賽並相互攻訐,對觀眾塑造不斷昇高的緊張對立情緒,再讓
焦慮的叩應者以二十餘秒的時間發表「民意」。這時間當然只夠她/
他表達自己站在哪一邊;而想要稍具層次地申論意見的人,既然毫
無空間,只好被迫沉默或消音。所有電子新聞媒體又奉此「辯士/
叩應連續劇」為模範,複製這類秀場,集體地、日以繼夜地將全國
民眾的神經繃緊在虛擬放大的戰爭對立邊緣。這就是朝野政黨據以
為攻防利器的一種重要「民意」來源。此種不斷強化民粹反智情緒
的民意,有什麼嚴肅的參考意義?

創造「民意」/民氣/民粹的機制,並不僅止於電子媒體。平面媒體
在不同的層次上,也難以卸責。一些被視為有專業品質與公信力的
主要報紙,固然有普遍優於電子媒體的報導與評論,但編輯作業所
產製的過於集中(甚至陷溺)在某類事件、或事件裡的某種報導方
向,也為社會大眾設定出一種認知、思考及意見的框架。當報上的
主要社論文字,呼籲朝野政黨或社會大眾避免二元對立的情緒與思
維時,它們周圍的許多「有聞必錄」(例如亂放話的、口水戰的、
未證實清楚的消息,一律以「知的權利」之名,先刊再說)、或過
度報導(譬如針對一個新聞事件,動輒五六個版面或更多)、或過
於斷然的特稿/短評/專欄(例如在具有省思觀點的意見中,也常見
一種絕對的、高蹈的論斷姿態或指導口吻,儼然扮演上帝、或政治
人物的場外教練),卻矛盾地推動著社論所不欲見的效果。是兩種
位置與「功能」不同的「多元價值」展現嗎,還是什麼原因?

此外,我們也看到媒體工作者在不同媒體之間、或政治人物在媒體
與政壇之間角色混淆任意變換的普遍亂象。一些報紙記者,可以左
邊寫報導、右邊寫評論,或在收音節目裡,一會兒是訪問者、一會
而是評論者;一些政治明星,紛紛在廣電媒體上主持節目,球員兼
裁判,技巧地以析理式修辭包裝或引導著一個特定的議題與意見。
他們究竟該為哪一種專業角色負責呢?這樣的媒體言論,有著左右
政治氣氛與塑造「民意」的強大影響力和權威性(因為台灣的閱聽
大眾仍相當程度的缺乏判斷媒體問題的自主能力),卻完全無須負
由其所製造或助長之政治效應的責任,其言論也無法被挑戰或接受
辯論。

因此,台灣式的「媒體政治」,意義不僅是利用媒體長袖善舞的政
客、或媒體的政治議題設定、或媒體與政治的複雜勾連關係而已。
媒體集體製造的想像的、瑣碎的、二元對立的、或台北中產階級的
「民意」,與虛擬的政治空氣,成就的是一種不得不投機善變、短
線操作的政府與政治,和一個加速自我毀滅的非理性社會。

陳水扁、新政府與全社會在這場政治災難中,是否終於可以深刻的
體會到一個教訓:媒體改革工程,絕不是一項可以擱置、延宕的「
次要議題」。台灣媒體文化持續製造、鼓動的惡質政治,與黨政軍的
干預或操縱,已無必然關係,而早已是商業邏輯的結果。但在此競
逐閱聽利潤的邏輯下自動建構的另一種社會控制,與隨之而來的社
會破壞,卻更可怕,也更可鄙。在台灣幾乎全面私有商營的媒體生
態裡,一切重要議題勢必無法給予充分(或任何)討論思辯空間,
只會創造出任何執政者必須屈從的簡化民意或非理性民氣。在一個
已然集體瘋狂、不顧後果的社會裡,要期盼擁有絕對權力、追求最
大閱聽利潤的媒體,注意自我收斂,避免和政治權謀者共同創造民
粹情緒而一起玩掉這個社會,恐怕並不可靠。

開拓一片理性討論公共事務的媒體空間,首先我們的社會必須能痛
切地意識到商業媒體創造亂局的巨大效應,進而深刻認識建立公共
媒體新機制以形成理性社會的急迫性。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反核四媒體專輯》

親愛的朋友:
為了確保非核家園的夢想能及早實現,核四不會死灰復燃,我們組
成了「非核家園行動大聯盟」,目前已加入的成員有:綠黨、環保
聯盟、生態關懷者協會、生態保育聯盟、社法聯、人本教育基金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台灣女人連線、主婦聯盟、台權會、司改會..
…等團體,並決定在11月12日(星期日)下午1:00發起「非核
家園,安居台灣」大遊行(集合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敬邀所
有懷有共同夢想,願意胼手胝足為台灣的永續環境奮戰到底的朋友
們共同參與聯盟!請參加大遊行並協助讓更多朋友們一起來響應!
謝謝!
非核家園行動大聯盟
參與 非核家園行動大聯盟 回函
姓名: 職業: 單位:
聯絡方式:電話 ;傳真
E-MAIL ;手機
□ 參與 非核家園行動大聯盟,可協助動員 人或 團體
□ 無法參與
□ 其他

聯絡人:人本教育基金會
台北總會:02-23670151;傳真:02-23625015
新竹分會:03-5542322;傳真:03-5542321
台中分會:04-2072334;傳真:04-2072471
嘉義分會:05-2786227;傳真:05-2769328
高雄分會:07-2166510;傳真:07-2167102
屏東分會:08-7233696;傳真:08-7238233

⊕∮⊙◇★☆

真實邦ㄗㄚ‵- 阿美影展
Reel Amis - Real Pangcah

**邦ㄗㄚ‵(Pangcah):阿美族人的自稱
台灣第一個單一族群紀錄片影展
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realpangcah.net/
時間與地點:
11/24   台北市議會 B1禮堂
11/25、26 台北市政府視聽室(市府路一號4F)
 PS.免費入場
總策劃:阿美影展策展小組

看見阿美族
提起阿美族,除了圍著圈圈跳舞之外,你的腦中還會浮現出什麼?
對於邦ㄗㄚ`,除了是阿美族人自己的稱呼之外,它還對你有什麼意義?
阿美族人不只是會跳舞、唱歌,還會拿起攝影機來拍自己的族人,你知道嗎?
在這個號稱多元的社會裡,我們究竟聽見或看見了多少真正「多元」的聲音與樣貌呢?

這是一個希望你可以帶著了解與學習的心來參與的影展,它不只是
紀錄片放映而已,還提供了許多空間等待你的涉入。

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單一族群的影展,希望從阿美族導演自己辦的影
展開始,讓我們重新看見阿美族,重新發現屬於邦ㄗㄚ`的真實圖像。

⊕∮⊙◇★☆

消息提供:肯落區同好社社員 倫同學

各位同學同志同好同儕:
英國導演Ken Loach的新片「麵包與玫瑰」今天已經上片了
預計將放映兩週
請大家不要忘了去電影院,向他的堅持致敬一下
還沒看過Land & Freedom(以祖國之名)的同學們
本月份Sunmovie還是有場次,請多留意。

⊕∮⊙◇★☆

sunmovie女性影展播出時間

11/12 19:00 特映/回首來時路
11/10 21:30 隨心所慾
11/11 21:00 愛上美人魚
11/11 23:30 高跟鞋
11/12 21:00 禁忌的女人
11/13 21:30 愛上了癮
11/14 21:30 激情海岸
11/14 00:30 塵封的心
11/15 21:30 女人城
11/15 01:30 天使熱愛的生活
11/16 21:30 美麗佳人歐蘭朵
11/16 01:00 做愛後動物感傷
11/17 21:30 娜娜向前衝
11/17 00:30 女人群像
11/18 21:00 8月32日
11/19 21:00 高檔貨
來源;http://www.sunmovie.com/

他恨人們分為不同性別,那樣的侷限性太大了.
性別使一個男人成為一對夫婦中不完整的一半,
女人則成為不完整的另一半.
他希望自身就是單一的個體,
女人本身也是單一的個體.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八期

2000年 October 31日

┌────────《 2000/10/31第十八期》───────┐
▉▊▋▌ 馬 ▍ 賴 ▍ 專 ▍ 輯 ▍▍▌▋▊▉

關於馬賴專輯

象神颱風帶來大雨,叫人擔心那個每次只要下雨就會山崩土石流的
南投縣。

就在兩個月多前,也是大雨,居住在武界地區的原住民馬賴,因為
拍攝了一捲道路坍方影帶送交台視新聞播出,未料台視新聞發生錯
誤,誤植影帶內容時間,讓觀眾以為道路坍方了好幾天。

家醜不可外揚,南投縣警方一氣之下控告馬賴「散播謠言」,但是事
情真正出錯的環節是在警方不敢與之為敵的全國性電視台台視,結
果不知怎麼,連法官也搞不清楚哪裡出錯?竟然判罰馬賴六千元罰
鍰。

錢當然不多,出事的台視也願意替馬賴付這筆罰款,但是這個事件,
明擺著是欺負人。這麼簡單的責任歸屬,法官也搞不清楚,那難怪
蘇建和三人會在牢裡蹲上九年了!

所以我們決定做一個馬賴專輯,一方面把這件事情大肆宣揚一番,
同時因為這件事和媒體相關,我們也提出我們的看法。你可以在編
輯室報告看到傳學鬥的一些想法,我們從地方媒體的角度來討論這
個問題。

關於馬賴事件的詳細始末,我們有現在任職立報原住民版的記者金
惠雯的稿件說明,以及附帶馬賴的新聞稿和相關判決書等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馬賴也為傳學鬥電子報寫了一篇事發後的感想。馬
賴文字很好,只要加幾個標點符號、多分幾段,看起來竟像都市中
產階級的文筆,不過為求傳真,我們將原文照登,沒有做任何編輯
上的修改。

如果想要替馬賴加油,大家可以到傳學鬥在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留
言版上留言給馬賴,馬賴會去看的;我們也準備了一份「聲援馬賴
」連署書,希望朋友們上去簽名連署,因為馬賴目前還在思考應該
如何進行下一步抗議,我們希望當他用得上的時候,可以帶著我們
的連署作為資源。

當然我們也歡迎對這件事情繼續做討論的朋友們去留言版寫東西或
是投稿到電子報來。傳學鬥的網站即將架設完成,但來不及在這一
期以前做好,這一次就麻煩大家到我們的臨時留言版去發言喔!

生活裡當然有很多不如意、不公平、看了不高興的事情,可是你曾
經有過一點點勇氣去改變它嗎?像馬賴這樣一個為了想要改善地方
生活而作努力的人,是不是很值得你拍拍手呢?請你到這裡為馬賴
加油: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明日報傳學鬥電子報個人新聞台留言版)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一把筷子不易斷
——從「馬賴事件」談地方媒體的匱乏

南投仁愛鄉原住民馬賴.伐林基南(漢名吳世好)八月八日因自行
拍攝當地道路坍方畫面轉交台視新聞部,卻因電視台內部作業疏失
誤報事發日期,而被當地警方控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散播謠言
,影響公共安寧」,罪名業已確立。在這件事情中,我們又一次目
睹了國家機器以離奇草率的態度處置報導與媒體問題,並以莫須有
罪名行個人人權壓迫之實。

首先根據證據顯示,馬賴將拍攝帶轉手給電台記者時,曾白紙黑字
具文事發日期及經過,法官以「散播謠言,影響公共安寧」之犯罪
事實成立,按在馬賴個人身上,明顯對犯罪主體之認定過程有瑕疵
;其次,因電視台疏失播出錯誤日期,當可援引一般程序對外更正
或公開道歉即可,何須以如此大之法律帽子叩在一個據實報導者身
上,動機不得不引人疑竇。根據馬賴表示,自願這樣提供武界部落
的消息給媒體報導,是希望外界能了解目前部落的困境,透過輿論
促使政府正視長久以來原住民生活上的種種問題。位居地理、政治
、社會邊陲地帶的原住民,經過這件事情,充分暴露出其暨有資源
的不平等與國家機器加之的粗暴對待。

遠離都市的部落族群想要發聲,只得靠零散、個人的媒介資源進行
抗爭文本,然而依照媒體貫有的運作邏輯,事情若無法傳遞出去,
就等於是沒有發生(還記得媒介建構真實的小故事?森林裡如果有
一棵大樹倒下了,媒體若沒有報導,這棵樹等於並不存在),因此
即使擁有個人資源,也須倚靠大眾媒體之吸納、收編,進而在過程
中容易造成訊息扭曲。馬賴事件所傳達出來的,正是一個試圖以個
體動能(agent)近用大眾傳播媒體,但卻於過程中訊息遭受曲解、
而本身亦被「定罪」的雙重扭曲。個人使用媒介、近用媒體的權利
╱力在重重的剝削中被巨大的媒體怪獸所吞噬。

馬賴只是一個個人,因而在這樁提供大眾媒介新聞而起的司法案上
,遭到孤立無援的處境,他沒有同伴可以支援,自己能夠發出的聲
音極小。所以司法對這樣的一個個人,當然是很可以輕鬆隨便地處
置。我們想要問,為什麼今天馬賴事件會變成一個個人事件?

地方媒體的不足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台灣媒體資源過度集中中央
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而地處邊陲的民眾,只能用自己的工具簡單
地拍攝一些V8畫面等,交給自己認識的記者播出。當然,擁有自
己工具與發聲管道的民眾,可以想見是非常之少;所以馬賴便成了
那些少數之一,當他使用他的媒介近用權的時候,就只剩單獨一人
,所以出了事情,也沒有同伴可以幫他。

地方媒體在這件事情上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集結一些對地方熱心
的人,如馬賴,將地方的資訊傳送給鄉親,甚至廣佈到全國;而且
這樣的地方媒體建制理想上是一個團結的機制,並非這次馬賴事件
裡的單獨個人(當然,也更不是現在的地方黑道「建制」)。因此,
這一種媒體是擁有影響以及團結的抗爭能力的,自然也就不是司法
系統膽敢隨便小覷者。

再者,一個健全的地方媒體可以訓練培養地方民眾自己使用媒體、
接近媒體的能力,這本來就是傳播素養、媒體公民教育必須涵蓋的
部分,如果國家不再朝這一方面分配資源,只會造成更多熱心如馬
賴者愈發孤獨,今天封了馬賴的嘴,以後仁愛鄉還有誰敢講話?

塑造一個更完整的社區媒體為地方建設喉舌,除了需要更多資源的
挹注,我們希望未來不單只有地方上單獨個體擁有使用媒介的能力
,而是透過廣泛培養每個公民的媒介素養與使用技能,喚醒地方的
媒體集體意識—讓更多「馬賴」出現。馬賴並不孤單,馬賴加油!

▉▊▋▌ 馬 ▍ 賴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這樣算是散佈謠言?拜託,那影視娛樂版所有記者都應該抓起來!

2. 馬賴真可憐,又沒做什麼就被警察和法官欺負,活像小叮噹裡的大
雄,又遇上技安和阿福。

3. 馬賴因為被技安法官做出違法判決而傷心不已,以致抗告時間過去
,現在只有靠小叮噹的時光機才能使時光重返。這告訴我們,做人還
是不要太悲傷得好。

4.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請監察委員提出調查案,但是監察委員現在都去
查核四案,恐怕沒時間管馬賴。

5. 核四真的很危險,還是小叮噹比較可靠。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馬 ▍ 賴 ▍ 專 ▍ 輯 ▍▍▌▋▊▉

馬賴事件始末

金惠雯(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8月8日至9日,南投一帶因為鋒面的影響下起了大雨,而遇雨即斷
的武界道路仍然不敵大雨的侵襲而中斷,這時更是造成武界部落的居
民因為交通受姐而受困,這時武界部落的守望相助隊也奮不顧身地在
土石流的威脅中救人,身為武界部落重建委員會幹事的馬賴把這樣的
過程拍攝下來,並且委託朋友帶到埔里交給台視新聞的記者王東山,
希望台視新聞能夠播出這段畫面,並報導武界面臨的問題。

但台視新聞卻是在8月11日才播出這段畫面,並且以當日新聞來處理
,那時的武界道路已經搶通,因而馬賴就因為台視的報導被帶往仁愛
鄉警察局偵訊,要求他說明為什麼會發生台視新聞在武界道路搶通之
後還播放武界交通受阻的消息。在整個偵訊過程裡,馬賴當然是照事
實說明,甚至之後台視新聞部也主動出面說明是台視新聞部在處理該
則新聞時「弄錯了時間」,但在9月28日,馬賴依舊是接到了南投縣
簡易庭的裁決書,警方以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並且法官判定他是「
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故罰鍰六千元,而且抗告時間只
有五天,馬賴在極度沮喪之餘,根本無法顧及抗告時間的限制,也因
此在法律程序的救濟就過了時效了。

▉▊▋▌ 馬 ▍ 賴 ▍ 專 ▍ 輯 ▍▍▌▋▊▉

紀錄事實何辜?

馬賴(武界居民)

喜歡拍照攝影已經十幾年了吧!平時我很喜歡拍一些有感覺的東西。
921震災後我加入武界區重建委員會的陣容,為武界部落的災後重
建貢獻我微薄的力氣。因為武界的路況一直很差,一遇到下大雨就
山崩路斷,往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搶通,新聞媒體上也從未有武界
的新聞。

921之後武界是最後才路通來電來話的,所以921之後才間接的有媒
體記者來到武界,但媒體記者們也不是成天閒閒沒事作可以常跑武界
,所以我發覺唯有部落自己發出聲音來要不然沒人會裡你的。921之
後我參加過許多的研討會、課程學到了很多也認識了很多朋友,包括
一些媒體的朋友,所以我想說我可以當個部落裡的在地記者,適時的
傳播武界的新聞讓更多人知道武界的消息,讓政府單位不要遺忘我們
武界,讓有關單位更重視武界的建設。我基於愛家鄉、愛武界的熱誠
不斷的以網路、文章、照片、攝影機去傳播武界的新聞、狀況,我所
記錄的都是事實,居然會被告成違反社治法,說我散播謠言、危言聳
聽,其理由竟是怕百姓們看到報導,會不敢進入仁愛鄉旅遊,說我提
供影片給媒體就是我的動機不良,試問何謂動機不良呢?我純粹的紀
錄事實卻惹來一場麻煩,我的動機單純的只是想讓武界的消息、狀況
,讓更多人知道讓相關單位重視,好讓部落的重建工作能得到更多的
幫助、重視,如此而已這樣的動機有錯嗎?的確!是被重視了,被一
些想掩蓋實時情掩蓋『事情』的人重視我了,但是我不會被這些人打
敗,我會繼續的做我該做的事、作我想作的事情。

▉▊▋▌ 馬 ▍ 賴 ▍ 專 ▍ 輯 ▍▍▌▋▊▉

新聞稿

馬賴將影帶交給台視記者王東山,並附上說明影帶內容的新聞稿,
後來被法院當作判決證據。

(馬賴提供)

武界的路

8月8日下午3:30分至晚上21:00持續的大雨,造成投71線、武
界農路嚴重坍方。
8日晚間22:00左右由埔里要返回部落的數部車輛,被山崩截斷去路
,有一些人已經徒步下來。

山崩有兩處,一處位於部落往檢查哨約兩公里處,一處位於部落往檢
查哨約三公里處。

第二處的山崩夾雜著泥漿、樹木、巨石等,有一部載滿外地工人吉普
車身陷其中,隨時都有被埋沒的威脅。
10:30分守望相助隊接到消息
後,由副隊長帶領弟兄前往救援,經過約一小時的時間搶救,順利的
救下十餘名受困的村民和外地工人。

8月9日清晨從埔里返回部落的村民,途中以無線電聊解路況,守望
相助隊再一次的出動人力前往支援,以雙手握鋤開出一小車可以通過
的路,人手還比怪手快。

8月9日上午投71線由工程單位負責搶修,近中午(11:00)突然整
片山壁鬆動垮了下來,整條路都被埋住了。造成本來就還為搶修的投
71線,再一次的增加其槍修的困難度。

請交給台視記者:王東山大哥 電話:0932-510576

Ps:王大哥:你好我拍的這兩支帶子麻煩請你看看能不能播出,
我拍的重點是武界守望相助隊的救援過程,及路況的譂訴,請王大哥
能多多包涵和幫忙。

武界部落工作站 社區重建委員會 049-977241

馬賴 伐林基南 0928-953880 m08895@ms47.hinet.net

▉▊▋▌ 馬 ▍ 賴 ▍ 專 ▍ 輯 ▍▍▌▋▊▉

判決書

八十九年八月十日
判決書如下: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簡易庭裁定
移送機關 南投縣警察局仁愛分局
被移送人 吳世好 男三十歲(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十日生)
住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界山巷三十七號
身份證統一編號:M一二一三二四O五一號
右被移送人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經移送機關以八十九年八
月二十九日投秩字第五六九三號移送書移送處理,本院裁定如左:

主文
吳世好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處罰鍰新台幣陸仟元。
事實理由及證據
一、被移送人於左列時、地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行為:
(1)時間: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十一日下午三時三十分許。
(2)地點:南投縣埔里鎮
(3)行為:提供媒體指稱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武界農路嚴重坍方
,山壁鬆動致道路被掩埋等謠言予以散佈,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
二、右開事實,有左列之事證證明屬實。
(1)被移送人吳世好於警訊時之自白。
(2)證人王正中、杜水寶之證言。
(3)有被移送人投稿乙紙在卷可證。
三、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四十五條第二項、第六十三條第一項第五款,
裁定如左:
右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如不服本裁定,得於裁定書送達五
日內,由被移送人敘述理由,向本庭提出抗告。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 馬 ▍ 賴 ▍ 專 ▍ 輯 ▍▍▌▋▊▉

聲援馬賴連署書

我們抗議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簡易庭對馬賴(吳世好)先生的判決。

馬賴使用自己的攝影器材拍攝武界部落影帶提供台灣電視公司新聞
部使用,是馬賴先生合法的傳播權利,在言論自由國家,所有個人
享有接近媒體、使用媒體的權利(the access right to media),馬賴並
無提供不實消息,更非散佈謠言,判決結果我們無法接受。

我們並促請中央及地方政府正視地方媒體不足問題,馬賴處於孤立
無援境界,實因無地方媒體資源之倚靠,個人決無資源作為長期地
方消息來源,同時國家也不應冀望個人必須擔負這樣的責任。

馬賴沒有散佈謠言,我們聲援馬賴先生討回自己的傳播權利。

姓名(或團體名稱):
身分證字號:(因隱私理由可不填寫)
地址:(因隱私理由可不填寫)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募款!
訊息來自:台權會

這是一封要請您幫忙的信!
台灣人權促進會要辦募款餐會了,台灣的人權運動亟待您的關心!
如果您願意稍稍付出,您可以購買我們的募款餐券,一張只要兩千元。
如果您興致一來想大聲嘶吼,也請您向親朋好友狂說、張揚一下此事。

餐會時間:2000年11月4日 (週六) 6:00PM進場
餐會地點:歐登餐坊(國家圖書館地下樓)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B1
餐券價格:2000元/張 (每張餐券僅供一人使用)
餐券購買方式:郵政劃撥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劃撥帳號:19066111(請註明「購買餐券」,或捐款)

亦歡迎於11月4日當天於現場購買,謝謝!
期待您的幫助!謝謝!
(您可以到我們網站逛逛瞭解我們:www.tahr.org.tw)

各位關心人權的朋友,您好!
台權會成立至今十六年了!從吶喊爭取政治權利肇始,伴隨台灣社會
的成長與轉變,逐漸將關注的焦點轉進至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人權
侵害。長久以來,由於您的信賴與提醒,台權會才能以更堅定的腳步
走下去。

跨進兩千年,台權會企圖發揮最大的能量,將人權概念的視野提升:
持續聲援蘇建和等三人,是台權會堅持全面迎向司法體制弊病的挑戰
,這並非是因贖罪之心救濟三人,而是以謙卑的心情貼近人存在的尊
嚴;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是督促政府正視與積極面對人
權問題的迫切。在這過程中,台權會不斷思索自身立於公民社會的批
判位置,我們堅定地從民間的角度出發,嘗試碰觸台灣社會底層的人
權問題,並拓展人權運動與人權教育的多元面貌。

一年一度台權會為自身生存掙扎的時刻又到了。這不是句玩笑話!人
權運動的果實若甜美,需仰賴您的澆灌與付出。台權會的存在需要您
的支持,希望您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與我們共同為促進台灣人權的進
展而努力。

兩千年十一月四日,我們將舉辦本年度的募款餐會,誠摯地希望您能
慷慨解囊、熱情贊助。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七期

2000年 October 23日

┌────────《 2000/10/23第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一切以利潤為導向?

台視總經理胡元輝日前對外表示,未來台視將以三多(多頻道、多媒
體、多通路)作為公司未來經營策略,以提高媒體之市場競爭力,並
且大聲疾呼—-一切以利潤為導向!讓人乍聽之下,庶乎認為傳播事
業與一般營利企業已相去無幾。

從這樣響亮的口號中,其實關於「利潤」,我們可以有更多解讀方式。

一是,利潤究竟是指什麼?二是,利潤能用來幹什麼?我們寧願相信
,胡總經理提出的口號,是一種基於市場競爭壓力下不得不喊的決策
宣示,與其說是台視實質的經營理念,不如說是喊給黨國資本聽的甜
言蜜語。胡總經理話只說了一半「一切以利潤為導向」下半句卻不見
了,他沒有說,賺了利潤之後,這些錢可以用來幹嘛。

其實「賺錢」本身不一定不對,問題則出在產權。不論私有產權或者
公有產權,賺錢的理由都可以被正當化,問題是產權的歸屬,卻足以
決定利潤分配與產製結構的運作邏輯。

我們可以從這點來思考媒體公共化問題。公共化所主張的公營與國營
、黨營、私營或民營不同之處便在於—-電波乃全民所共有,媒體賺
取的利潤(姑且是指金錢)必須回歸到全民,實質做法即是回歸到節
目製作本身,以期監製出素質更為精良的節目讓全民受惠,而非進入
國庫、黨產或中飽任一私人口袋。因此,這裡的利潤是採取最大公約
數來考量,媒體作為「營利事業」,營的是全民的利,不是特定個人
或團體的利。要求利潤本身並無「原罪」,只要前提是作為公有的媒
體能將利潤回饋於全民,何樂而不為?

因此,所謂的「利潤」不再是僅限於會計帳表上的盈餘數字,而是可
預見的整體媒體環境的改善與全民品味的提升。盈餘所得會直接反映
在節目製作與觀眾迴響上,製作人和創意工作者不會再苦苦喊窮,為
製作粗糙低俗的內容尋找託辭;觀眾也不必再忍受100個頻道內選擇
卻老是見到和日本「很像」的綜藝節目,和那幾張相似面孔、卻不怎
麼入流的主持風格。粗糙的製作過程自然培養出短命的節目和沉溺在
膚淺快樂中的閱聽眾;同樣的邏輯,若是可以發揮創意、精心設計,
口碑的建立帶來的不只是數字上的收視率,更是觀眾長久支持與肯定
,「利潤」的標準似乎亦非媚俗來博取瞬間收視快感可以衡量之。

因此我們衷心期盼,藉由胡總經理的「半句話」能夠拋磚引玉,即使
欲追求利潤這塊「磚」,要引的也是媒體與全民整體利益的這塊「玉」
。台灣媒體改革路途依然迢遠,希望下半句話之實現指日可待。

Our Questions

1. 媒體為什麼要牟利?

2. 媒體有塑造人們腦中圖像與世界的效果,大部分人所知道的事情
、所認識的世界都是由媒體而來,如果媒體是一個專事營利的機制,
那麼閱聽人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3. 媒體有幫助大家溝通的功能,許多公眾的意見「理論上」是要靠
媒體去交換與討論的。目前台灣的媒體做到了嗎?如果媒體專事營
利,那麼所謂「交換意見」的功能又交換到了什麼?

4. 如果媒體以利潤為導向,那麼整個媒體工業就變成一個大賣場,
販賣節目、廣告、用具、意識型態。你一使用媒體的時候就一直在
被告知:「買我買我,花錢花錢。」那麼你如果還不知反省、不事抵
抗,是不是很像一個小白痴?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無線電視公共化是傳學鬥這陣子一直想要溝通的問題,我們實在無法
忍受媒體拿著利潤作為估算一切事物的尺度。媒體本來就是大家的,
不應該被短視近利的商人用各種扭曲的論述來霸佔以達成中飽私囊的
目的!

私有化造成的剝削勞工問題,在媒體上也屢見不鮮,許多特技演員、
小牌明星,正是這個利潤大機制剝削的對象,你可以在小巫論壇裡面
看到商業如何踐踏勞工、用過就丟。

只講利潤帶來最短視的結果,許多刺激感官的內容被搬上檯面,但是
討論這些事物的機會卻在媒體上被抹除,變成無法帶來思考的片面慾
望結果,大巫論壇正好討論到最近熱門的生存遊戲節目。

好了,那就趕快公共化吧!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經營之神」王永慶怒斥媒體亂寫家變事件,醜化台塑宏仁集團
內鬥。對啊對啊,王永慶還有倒汞污泥、因為自己要蓋發電廠而反
核等等很多醜事都可以寫呀,幹嘛老寫家變?

2.高雄市議員梅再興質疑新聞處長管碧玲打電話給報社高層「說記
者小話」,管碧玲淚灑議場。多位議員勸慰管碧玲,表示過去議員對
新聞處長的態度更兇。嗯,相較之下我們台北市新聞處長威風多了,
不愧是滿洲皇族後裔!

3.作家小野出任台視節目部經理。嗯,台視雖然看起來死要錢,但
還算有點品味。

4.演員朱慧珍因演出中視連續劇「祝你幸福」未獲片酬而控告製作
人。啊,真是不幸,可見連續劇大多是騙人。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演藝人員的身體權與工作權到底在哪裡?

景崇剛(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大約在一個月以前,從寫真女星轉往演藝界發展的李靖,在台視攝
影棚化妝室休息時,被資深藝人蔡頭從後面連摸兩下屁股。消息傳
開後,引發媒體連續好幾天的追蹤報導。

整件事最有意思的,是官方(台北市勞工局長鄭村祺)這次終於出面
,聲稱要維護職場員工的「身體權」與「工作權」。鄭村祺希望雇主
台視這一邊,能夠成立所謂「申訴委員會」之類的機構,協助雇員
維護他們的工作權益。

鄭局長這廂真是言重了,回顧過去的部分相關報導與論述可以發現
,電視台對於演藝人員工作權利,踐踏的紀錄遠多於保障,又怎能
期望電視台在這件事情上,有不同於以往的表現呢?

那麼演員工會呢?從業人員團體總得出來說句話吧!可是理事長姜
厚任因為私人債務問題,和資深台語演員陳淑芳,在金鐘獎頒獎前
夕鬧得不可開交。這樣看來,錢先拿回來可能比較重要,至於剛出
道的小妹妹被摸兩下屁股,可以過幾天再處理吧!而且別忘了,工
會的幹部,也和蔡頭一樣,都是演藝圈的大哥。

對勞工來說,身體權和工作權是不能分開的,因為勞動必須要依靠
身體,如果在勞動過程中因為身體的損傷導致勞動力的下降或消失
,最終的結果將是導致工作權的喪失。因此,資本主有義務提供一
個合理的工作環境,以保障勞工的身體不會遭受損害,假使身體仍
不免遭受損害,則資本主應該提供相當物質(金錢)上的補償。這是
資本主義運行至今,已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價值觀。

就法律上來看,大眾傳播業屬於勞基法的適用範圍,該法第五條也
規定,「雇主不得以強暴、脅迫拘禁或其他非法之方式,強制勞工從
事勞動。」所以當李靖因為生理痛而無法上台表演時,製作單位是
不能逼她在鏡頭前面強顏歡笑、蹦蹦跳跳的。可是,李靖敢這樣就

不上台嗎?只怕耍大牌、不配合的大帽子就會扣下來。

另一方面,蔡頭伸出「鹹豬手」以及出言不遜的舉動,也有違反刑
法二二八條有關利用權勢性交或猥褻的嫌疑。而媒體如果報導性侵
害事件被害人的姓名資訊,除非經過被害人的同意,否則就有違反
性侵害犯罪防制法第十條的危險。

只是,在很多情況下,法律是靜態的,權力關係卻是動態的,許多
的權力互動是法律無法規範的,這就好像在雨天,儘管撐的雨傘再
大,身上還是會有些地方沾到雨水。演藝圈關於身體權與工作權的
運作規則,實際上遠比法律規範複雜得多,尤其是這件事所牽涉的
身體權包括性自主的問題,李靖一再宣稱她是冒著在演藝圈消失的
危險,揭露她被性騷擾的事實。的確,維護了自己的身體權,卻很
可能失去了工作權,失去了身體權,卻可能保住自己的工作權,這
可能是演藝事業眾多怪象之一吧!

————————————————————
⊕∮⊙◇★☆ 大巫論壇 ⊕∮⊙◇★☆
————————————————————
⊕∮⊙◇★☆

誰是Big Brother?

王俐容(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Big Brother」是小說家歐威爾在其名著《一九八四》用來描述當權
者以無孔不入的媒體來監控著每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書中的名言
就是:「老大哥正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looking at you)。歐威爾
以極尖銳與批判的角度來預言未來媒體將深深控制人們的心靈與行
動。兩年前金凱瑞的作品《楚門的世界》,也以奇想的方式來闡述
當媒體權力極度擴張後對人身心的殘害。這兩部作品所描繪的未來
媒體圖像,冰冷殘酷的往往令讀者或觀眾不寒而慄。

然而在現實的生活裡,人們對於這種媒體型態竟是大力的擁抱。美
國哥倫比亞電視台的《求生者》(Survivor)劇集,以二十四小時的鏡
頭與收音器材全程轉播十個美國人在一個熱帶小島求生存的情況,
讓觀眾在吃著薯條喝著可樂之餘,看他們如何在飢餓之下吃老鼠維
生。 而堪稱此類節目之開山祖師的荷蘭電視節目《愛的鎖鏈》,則
以尋求真愛為由,將一個女子分別與四名男子鎖上四肢互相生活一
週,決定誰是終身伴侶。而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更直接將節目取名
為《Big Brother》(什麼求生存或求真愛不過是幌子罷了),赤裸裸
點出觀眾收看這類節目的心態。在《Big brother》中,十個人被安
排住在一個完全隔離的房子內十個星期,房子四處有攝影機每天二
十四小時錄下每個人行動、對話,觀眾、節目攝影以及他們自己每
週票選誰的表現不好應該離開這個房子,最後被留下來的將可獲得
巨額獎金。觀眾當然對於這些人每天吃什麼喝什麼睡多久沒什麼興
趣,最吸引大家收看的原因,在於這群人為了獲勝如何鉤心鬥角,
卻又必須盡力表現的誠懇友善又可愛,以免自己討人厭被提前踢出
門,人性的機心與醜惡,就這麼真真實實的在觀眾面前上演。

是的,「真實」正是觀眾以及製作者對外聲稱支持這種節目最好的理
由。大家覺得此類節目「真實」的原因不外有下列幾點:第一個是
參加節目的人即為平民百姓,既非美麗的演藝人員,也非遙不可及
的政治人物或知名學者,就像走到路口雜貨店前就會遇到的人一樣
,貼近一般人「真實」的生活。因此他們的任何情緒或反應,都被
觀眾認為是「真實」而深信不疑。第二個原因是製作單位企圖創造
出一個「真實」的環境,既不會像綜藝節目做作,也不像連續劇事
先寫好劇本,而是完全由參與節目者在一個只有他們自己的空間裡
自由發揮,不受外面世界的影響。第三個原因在於參與者被二十四
小時的監看,更讓觀眾認為他們的反應絕對真實,因為他們難以用
「表演」來度過每天二十四小時,而深信不疑;於是這些被放在完
全隔離的環境,以及二十四小時生活在觀眾眼下的人們,被視為真
實生活的範本。

然而深入分析觀眾的心理,「真實」其實是表面的理由,更深沉的原
因則耐人尋味。當節目邀請來知名心理學者帶領英國的觀眾侃侃批
判其中某個女參與者類似花癡的行徑是基於需要得到男性認同的結
果;在小城鎮的家庭主婦們如數家珍的討論因為過度用心機及手段
而被趕出房子的年輕銀行員,可能從此無法在英國立足(當大部分英
國人都透過電視而看到他耍心機,可能真的很難找到人願意再僱用
他);年輕人則高度關切其中兩個年輕男女是否會成為戀人。原本不
相干的幾個人,透過節目變成我們如此熟悉而關注的對象;大家興
奮地討論、剖析與詮釋著他們每個細微的情緒活動,臆測著他們具
有如何的性格缺陷,彷彿已經認識他們數十年一樣。這種心理是難
以理解的,尤其以人際關係冷漠疏離著稱的英國人而言,對他人過
度的好奇往往意味著不禮貌與沒有格調。另一種的解釋,就是人們
對於掌控或監看另一個同類的渴望。原來,我們都想成為
「Big Brother」,喜歡監看別人的心靈,享受著對方無所遁形的快感
,讓我們領略到某種特別的權力滋味或是偷窺慾;因為在現實的世
界裡,人們不願意為別人敞開心胸,卻又掩不住對別人內心的探索
與好奇。這樣的心態,促成了這類節目大受歡迎,脫口秀爭相邀請
民眾上電視談自己的妻子如何跟最要好的朋友「落跑」;應召女郎如
何在結婚前一天對未婚夫告白自己的行業等等;種種原本屬於私領
域的情感議題,都在這種欲求下,一一躍上媒體成為公眾討論的對
象。而每一個觀看者,似乎也當仁不讓的成為「Big Brother」。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James Curran演講!

媒體與公共政策——一個歐洲人的觀點
James Curran (倫敦大學 Goldsmith 學院媒體與傳播系教授)

與談人: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時間:10/24 (二) 19:00-21:30
地點: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

⊕∮⊙◇★☆

@募款!
訊息來自:台權會

這是一封要請您幫忙的信!
台灣人權促進會要辦募款餐會了,台灣的人權運動亟待您的關心!
如果您願意稍稍付出,您可以購買我們的募款餐券,一張只要兩千元。
如果您興致一來想大聲嘶吼,也請您向親朋好友狂說、張揚一下此事。

餐會時間:2000年11月4日 (週六) 6:00PM進場
餐會地點:歐登餐坊(國家圖書館地下樓)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B1
餐券價格:2000元/張 (每張餐券僅供一人使用)
餐券購買方式:郵政劃撥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劃撥帳號:19066111(請註明「購買餐券」,或捐款)

亦歡迎於11月4日當天於現場購買,謝謝!
期待您的幫助!謝謝!
(您可以到我們網站逛逛瞭解我們:www.tahr.org.tw)

各位關心人權的朋友,您好!
台權會成立至今十六年了!從吶喊爭取政治權利肇始,伴隨台灣社會
的成長與轉變,逐漸將關注的焦點轉進至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人權
侵害。長久以來,由於您的信賴與提醒,台權會才能以更堅定的腳步
走下去。

跨進兩千年,台權會企圖發揮最大的能量,將人權概念的視野提升:
持續聲援蘇建和等三人,是台權會堅持全面迎向司法體制弊病的挑戰
,這並非是因贖罪之心救濟三人,而是以謙卑的心情貼近人存在的尊
嚴;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是督促政府正視與積極面對人
權問題的迫切。在這過程中,台權會不斷思索自身立於公民社會的批
判位置,我們堅定地從民間的角度出發,嘗試碰觸台灣社會底層的人
權問題,並拓展人權運動與人權教育的多元面貌。

一年一度台權會為自身生存掙扎的時刻又到了。這不是句玩笑話!人
權運動的果實若甜美,需仰賴您的澆灌與付出。台權會的存在需要您
的支持,希望您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與我們共同為促進台灣人權的進
展而努力。

兩千年十一月四日,我們將舉辦本年度的募款餐會,誠摯地希望您能
慷慨解囊、熱情贊助。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六期

2000年 October 17日

┌────────《 2000/10/17第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金鐘獎有什麼意思?

電視金鐘獎頒獎了,新聞節目得獎的是民視異言堂;新聞節目採訪獎
是「大河戀系列」;新聞節目主持人是方念華得獎。

相較於目前新聞頻道的數量及製作內容而言,只頒發一個新聞節目獎
和兩個個人獎,這三個獎項的設置是單薄而缺乏代表性的,那麼多的
晚間新聞、整點新聞、甚至新聞頻道本身,都可以作為頒獎的對象,
實在不明白頒這幾個獎對整個電視新聞工作環境有什麼鼓勵作用,新
聞性節目在金鐘獎裡面,好像就只有點綴作用;給獎的人不用心,得
獎的人也不太在意。

民視異言堂節目已經是得獎常勝軍,這大概也說明了台灣能得獎的節
目就只有這幾個。相較於新聞頻道的全天播出時間而言,新聞節目在
新聞頻道裡佔有的份量可說少之又少。每天整點我們都看到千篇一律
的整點新聞,不管遙控器轉到那一台,新聞都差不多,一樣的消息來
源、一樣的畫面、一樣的說辭,甚至連主播都差不多,就是那幾個人
跳槽來跳槽去。

新聞台不願意花大把資金供養新聞節目,沒有什麼好看的新聞節目可
看;同樣的,專題報導也呈現一樣的情況,雖然有一個叫做「新聞節
目採訪獎」的獎項,但是新聞台寧播整天重複的新聞畫面也不願多做
專題報導,連各方一片叫罵的社會秘密檔案節目也有單元入圍,可見
愛打安全牌的金鐘獎評審委員們可以做的選擇有多麼貧乏。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方面好像比較精采,但是精采的不是節目,而是那
些主播的衣裳。晚會前幾天,入圍主持人葉樹珊、廖筱君忙為晚會製
新衣的新聞登上各報綜藝版,主播穿著閃亮亮的晚禮服真叫人耳目一
新,不知道這些美得冒泡的主播們下一步會不會灌張唱片或拍拍雜誌
封面?不過說來可惜,穿得漂亮的都沒能上台讓大家看看他們重金投
資的新衣裳。

這樣看來,新聞在金鐘獎裡還真是聊備一格,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
了。雖然我們不一定要有一個權威的給獎行為,但是像這種給獎方式
,真叫人覺得無趣。

Our Questions

1. 我們一定要一個「獎」,來獎勵或是肯定什麼事情嗎?

2. 如果有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新聞獎,例如美國的普利茲獎(當然,我
們對這個獎還是充滿懷疑的),具有某種公信力,這對新聞界會是好的
嗎?

3. 但是頒獎本來就是一件充滿爭議的事件,例如最近頒發給華裔作家高
行健的的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一個充滿政治角力的給獎領域,那麼,頒
發新聞獎究竟有沒有必要呢?

4. 還有一種獎是充滿了商業娛樂意含的,例如奧斯卡獎,它是出自於一
個龐大的電影工業,炒熱商品、明星等話題,你覺得新聞行業在台灣如
果有這麼熱鬧的新聞獎,究竟是好是壞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檢調搜索中晚案持續發燒,立委連署要求保護新聞機構特殊的司法
權利,我們在小巫論壇裡持續討論這個話題。

大巫論壇則有傳學鬥留學英國的成員劉世鼎捎來最新消息,由「衛
報宣言」來思索報紙的功能問題。

本週收到精采來稿一篇,談論蘇建和案的新聞報導。蘇爸爸的身體
狀況在這件延宕九年的冗長官司裡,竟然成為媒體最後還感興趣的
焦點,叫人不勝唏噓。

為什麼朱婉清就這樣跑了,蘇建和卻要等到見爸爸最後一面才能出
獄一下呢?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前中央電台台長朱婉清涉嫌虧空公款棄保潛逃。你走了沒關係反
正我們也很怕看到你那張臉,錢還回來就好了。

2. 公共電視台成金鐘獎贏家,總經理李永得批評台灣電視只會製造
垃圾。公視那麼窮怎麼還能拍那麼多好看節目?電視台應該罰錢賠給
公視作節目!

3. 新聞局長交接,鍾琴潸然淚下將業務交給蘇正平。新政府終於第一
次在傳播事務上向前邁進!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的道德戰爭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連續幾天,台灣的媒體被檢調單位搞的雞飛狗跳且正義凜然,一會兒
台北地檢署搜索中時晚報,沒多久國防部高檢署又以外患罪名移送勁
報記者,一時之間「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的道德大旗在台灣的
天空飛舞不停。

這兩個案子的接連出現,自然有其背後的深層意義,但並非國家機器
與媒體以「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隔空喊話便能解決,事實上,
這涉及了媒體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

傳播學者甘斯說的好,媒體與消息來源就像是舞會中的男女,關係曖
昧不明。國家機器需要媒體宣導政令、刺探風向、打擊政敵,媒體也
需要國家提供消息來填充版面,彰顯獨家新聞的採訪威力,兩者之間
有如膠、漆,難以分離。

國家與媒體的關係雖然建立在彼此的需求上,不過,國家機器卻握有
較具優勢的主控權。從傳統新聞價值的角度來看,政府機關具有一定
的顯著性與權威感,以及提供消息的能力,因而成為媒體必須依賴的
對象。更重要的是,當媒體將追求獨家新聞成為一種不可放棄的價值
或價格時,國家也因此抓住了媒體最脆弱的罩門,藉由洩露機密消息
,拉近與新聞工作者的距離。

有趣的是「國家機密」此時有如變色龍般地遊走於國家安全的模糊地
帶,甚至成為政府控制媒介的重要籌碼。國家有時是機密提供者,有
時又是捍衛國家安全的執法者,一會兒給你糖吃,一會兒又說你偷糖
,角色變化之快速,讓媒體工作者永遠陷入不知是朋友還是敵人的疑
惑,甚而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特別當一個缺乏工會或專業團體奧援的
孤立小記者,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精妙手段,更顯無奈。

不過,媒體並不是永遠處於被操弄的不利地位,當面對「國家安全」
的指控時,「新聞自由」往往成了最佳的防護罩,神聖不可侵犯的專
業價值,成了對抗國家迫害的最佳說辭。

吊詭之處便在於此,新聞自由固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國家也不可玩
弄兩面手法操控新聞記者,然而,當新聞自由無限上綱並成為一種口
號時,不僅於事無補,而且自欺欺人。重要的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回
過頭來反省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重新界定新聞採訪的分際與原則
,同時擺脫傳統新聞價值與獨家報導的迷思,否則,「新聞自由」與
「國家安全」將會是永不落幕的道德戰爭。

————————————————————
⊕∮⊙◇★☆ 大巫論壇 ⊕∮⊙◇★☆
————————————————————
⊕∮⊙◇★☆

報紙的功能不只是批評時政
——英國衛報「宣言」所帶來的省思

劉世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除了批評時政、提供資訊外,報紙還能作什麼?

九月二十五日,翻開擁有近兩百年歷史的英國大報「衛報」
(The Guardian),赫然發現一份黑色封面、約A四大小的小冊子夾在
厚重的報紙內頁中,上面以斗大的紅字標示著「宣言」(Manifesto)
,副標題則是「給下屆政府一項激進與務實的計劃」。翻開這本小冊
子一看,裡面全是對英國內政與外交的多項建言,舉凡經濟、政治、
社會、文化、教育與體育面向無所不包,並附上醒目的摘要。這項花
費了五個月的計劃問世,不僅對於來自台灣的筆者來說相當罕見,同
時也是衛報第一次嘗試以建構政策的方式回應政局。該報編輯說,「
衛報內閣」焉然而成。

這份「宣言」雖屬實驗性質,但其試圖要扭轉報紙「只會批評」的形
象,跳脫出冷眼旁觀的窠臼,進一步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方案。這種
做法從商業利益來說頗具風險,因為這個計劃將衛報的諸多立場明確
化、公開化,很可能會刺激某些反對其政策主張的讀者拒看衛報。但
這毋寧對政府乃至於社會大眾是極有益處的,因為衛報以公正客觀之
名所規劃的政策建議,正可作為執政黨、在野黨與大眾借鏡。同時透
過研擬政策的過程,新聞工作者也更能夠考慮到政策推行的諸多問題
,強化對時政監督的深度以及報導的品質。此外,「宣言」也試圖超
越報業所遵奉的「內容多元主義」原則,統合出若干一致性的觀點以
昭世人。

相較於國內報紙普遍以社論、小方塊或特稿方式提出政策批評與建議
,「宣言」的做法顯得格外具體且富有系統性。它不是打游擊戰式地
依政局變遷而做點對點的分析,而是長時間規劃出來的網狀系統,有
其規律的邏輯,易於理解並受公眾評斷。它就如影子內閣一般,擁有
自己的價值觀與方針,對應於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施政藍圖,而且是清
清楚楚地列出,絲毫沒有模糊地帶。

平心論之,「宣言」不盡然都是正面的啟發,它也帶來一些潛在的問題。

首先,它可能扼殺了報社內部不同的聲音,降低編輯室內部政治觀點
的多元性。「宣言」乃綜合各家之大成,融合記者、編輯、評論者與專
家所折衷的集體觀點(collective view),難免有內部的矛盾,其意見
整合之後會帶來何種內外效應,仍言之過早,但其形成的意見氣候對
意見民主所造成的影響,不可不注意。其次,如此積極具體的政治介
入行動,若出於媒體責任之體認感當然值得讚揚推廣,但誰能夠保證
報紙集團的股東絕對不會利用這種政策建議方式漁利,或達成一小群
人的政治意圖?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觀察的面向。

「宣言」推出後旋即獲得讀者不同的評價,全都刊登在讀者意見版上
。有些人相當熱心地提供補充,希望衛報未來能強調某些部分,有些
讀者則細心且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不同部門政策邏輯的不一致性,要求
更清楚的說明與澄清。這些對話雖然都是在紙上談兵,但雙方用心、
執著與理性辯論的態度,令筆者打從心理敬佩不已。「宣言」開宗明
義便說:報業一向享有「有權無責」的特殊待遇
(All power, no responsibility),但他們決定率先打破這種特權,
展現更大的改革決心。該報編輯艾倫也強調:「如果報紙擁有任何權
力的話,那就是開啟對話的力量」。此話說得太漂亮,因為在自由市
場競爭的基礎上談政治民主意見流通,顯然忽略了社會階級因素所
決定的力量。但筆者認為,至少在最現實的基礎上,衛報確實展現
出扭轉傳統報紙角色的膽識與決心,而且具有顯著而正面的意義。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投稿

蘇建和的悲慟

黃浩榮(台大外文系學生)

蘇建和終於獲准離開待了九年多的監牢,但短短重見天日的時間,
竟然是為了見病危的父親最後一面,不禁令人為之鼻酸。但媒體似
乎不願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早早守候醫院門口,準備伺
機攔截蘇建和來作個精彩的SNG直播連線報導:甚至一排攝影機
大隊緊緊擠在病房門前,記者拿著麥克風滔滔不絕地報導著現場的
一舉一動。如此哄鬧嘈雜的景象,不禁讓人質疑:我們真的給予了
一個命運如此多舛的家庭應有的人道尊重嗎?

蘇案已成為我國司法史上最受爭議的刑案,三名受刑人在監獄中渡
過漫如長夜的九年光景,迄今司法體系尚未能給予合理的裁定,只
將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拘留在與世隔絕的黑牢中,任由青春
生命蹉跎荒蕪。想當然爾,蘇案也必定是媒體鎂光燈強力聚焦的對
象,然而,儘管蘇建和因為此案而成為公眾人物,但卻係屬「非自
願性公眾人物」,理應審慎權衡當事人的隱私,特別是極受爭議的
刑事案件的關連人,實不應以處理一般公眾人物新聞的手法加諸蘇
建和身上。但是,我們卻依舊見到媒體一窩蜂地衝進醫院,麥克風
叢林拼命地往蘇建和臉上推進,炙亮的鎂光燈大剌剌地朝著蘇建和
雙眼投射著,甚至就連進入病房輓見病危老父最後一面時,媒體的
暴力仍然不斷透過攝影機的特寫侵入病房窺視、企圖探究任何可作
文章的蛛絲馬跡。

哀哉蘇建和,好不容易得以暫時脫離國家社會機器的監控束縛,只
求會見病入膏肓的父親;沒想到監牢外頭的市民社會機器正在守株
待兔,透過一個個攝影鏡頭,蘇建和再次落入全國民眾的監視當中。

媒體針對轟動社會的蘇案來嗅聞新聞線索,此舉無可厚非,然而,
追尋新聞報導之前,媒體守門人們是否曾經謹慎思量,該如何呈現
此則不幸的插曲?是否也為蘇建和與其家人將心比心地,設想他們
的心情與困境?一個早已遭逢不測的破碎家庭,如今在生離死別之
秋,卻又面對聞風而至、代表社會公眾的媒體大軍壓境,將他們的
悲情傷慟毫無保留地傳送到全國各角落,這叫蘇家情何以堪?

批評,是為了進步。我們絕非為了批評而對媒體行徑吹毛求疵,而
是要喚醒媒體對於自身角色的醒覺。一切透過媒體所建構的世界,
皆隸屬公民社會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舉凡電視上的畫面,
報紙上的字海,均屬公共領域的範疇。公共領域的意義,不僅是規
劃一片屬於公眾的場域,更是要透過對「公共」意涵的積極體認,
構築出保障公眾權利的場域。蘇建和探親的事件並非因此而不可報
導,但實不該高舉「公共」的大纛而恣意入侵蘇家的隱私領域
(private domain);正因對媒體自身公共角色的自覺,從而更不該
將涉及私人自由權利的部分,為了商業競逐與市場利益,輕易地於
暴露於公共場域。

此外,基於傳統人理倫常,古云:『里有殯,不巷歌。』前人遺訓
後人,當人有生死相離之不幸時,須謹懷悲憫之情,慎悟其人之心
,亦哀其所為哀者。蘇建和此番出監係為探視病危父親,然媒體卻
大張旗鼓,肆加報導,把蘇家的淒楚傷痛播送到家家戶戶,剝奪勢
單力薄、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蘇家,以為爭功搶利之籌碼。此舉著實
彰顯傳媒暴力的強權心態(誰說媒體是霸權下的犧牲者?!),亦
可冠以落井下石之罪名也。

殷盼爾後新聞人能以此為戒,常思人道憐憫之心,秉持對於媒體為
社會公共領域的深刻體認,積極地為社會弱勢的發聲權利努力,而
非淪為媒體惡性競爭下,強勢剝削弱勢族群的共謀角色。

⊕∮⊙◇★☆

@募款!
訊息來自:台權會

這是一封要請您幫忙的信!
台灣人權促進會要辦募款餐會了,台灣的人權運動亟待您的關心!
如果您願意稍稍付出,您可以購買我們的募款餐券,一張只要兩千元。
如果您興致一來想大聲嘶吼,也請您向親朋好友狂說、張揚一下此事。

餐會時間:2000年11月4日 (週六) 6:00PM進場
餐會地點:歐登餐坊(國家圖書館地下樓)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B1
餐券價格:2000元/張 (每張餐券僅供一人使用)
餐券購買方式:郵政劃撥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劃撥帳號:19066111(請註明「購買餐券」,或捐款)

亦歡迎於11月4日當天於現場購買,謝謝!
期待您的幫助!謝謝!
(您可以到我們網站逛逛瞭解我們:www.tahr.org.tw)

各位關心人權的朋友,您好!
台權會成立至今十六年了!從吶喊爭取政治權利肇始,伴隨台灣社會
的成長與轉變,逐漸將關注的焦點轉進至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人權
侵害。長久以來,由於您的信賴與提醒,台權會才能以更堅定的腳步
走下去。

跨進兩千年,台權會企圖發揮最大的能量,將人權概念的視野提升:
持續聲援蘇建和等三人,是台權會堅持全面迎向司法體制弊病的挑戰
,這並非是因贖罪之心救濟三人,而是以謙卑的心情貼近人存在的尊
嚴;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是督促政府正視與積極面對人
權問題的迫切。在這過程中,台權會不斷思索自身立於公民社會的批
判位置,我們堅定地從民間的角度出發,嘗試碰觸台灣社會底層的人
權問題,並拓展人權運動與人權教育的多元面貌。

一年一度台權會為自身生存掙扎的時刻又到了。這不是句玩笑話!人
權運動的果實若甜美,需仰賴您的澆灌與付出。台權會的存在需要您
的支持,希望您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與我們共同為促進台灣人權的進
展而努力。

兩千年十一月四日,我們將舉辦本年度的募款餐會,誠摯地希望您能
慷慨解囊、熱情贊助。

⊕∮⊙◇★☆

@音樂會。
要先買票才行!

節目名稱:「撫慰傷痛,平安勞動」愛心音樂會 英雄的命運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23212198) 教育部

表演場地: 國家音樂廳
票 價: 300、1000
售票地點: 兩廳院售票系統
演出日期: 089/11/05 19:30

演 出 者: 指揮/張佳韻 (Amy Chang)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
演出內容:
柯普蘭:眾民鼓號曲
巴伯:絃樂慢板
艾爾噶:《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節目簡介:
在台灣,每一個工作天就有五名勞工因職業傷病死亡,近二十名終身
殘廢…不計其數的罹災工人為經濟建設付出了性命代價,卻沒有獲得
社會的重視與回饋。

當賴以維生的勞動現場,竟成為奪去生命的刑場,職災死亡牽扯的各
式利害關係都和生離死別一樣,令親人難以承受。他們或是失去一個
壯年的父親、或是走了一個晚上還在唸夜校的大姐、或是暑期打工的
女學生、或是剛退伍的年輕人、或是二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每年逾
一千名職災死亡工人的背後,是一千個多個資源匱乏的勞工家庭在承
擔這些傷痛、困惑、及憤怒。

工之殤,正是國殤。國家音樂廳向來被視為與勞工階級距離遙遠的貴
族音樂所在地,這場音樂會正是要打破文化的階級藩籬,國家音樂廳
交響樂團熱情演出「英雄的命運」音樂會,邀請所有罹災勞工及家屬
同來欣賞,更以文化的形式喚起社會重視職災問題,向為經濟成果付
出血肉性命代價的勞動者致意。

此次音樂會特別安排了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藉此曲的四個樂
章寓涵工傷朋友在職場上的奮鬥生活,因公殉職,並為這群無名英雄
獻上輓歌,接著描繪脫離黑暗勢力後的愉悅心情,最後,對這群為社
會付出傷亡代價的人們表達最崇敬的歌頌。另外,以柯普蘭的眾民鼓
號曲揭開音樂會的序幕,靜謐感人、旋律優美的巴伯的弦樂慢板緩緩
流洩,加上艾爾噶活潑、充滿朝氣的《威風凜凜》第一號進行曲,這
會是一場深具意義的音樂饗宴,深願亡者安息,生者平安,家屬的傷
痛能得撫慰。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五期

2000年 October 10日

┌────────《 2000/10/10第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三分之一的新聞自由?三分之二的國家安全?

好一個報社五十周年大慶,所有人通通不許走,也不准上廁所,乖乖
的等檢察官找出稿單,證明一下今天大軍壓境不是白來,是為了找出
那三分之二的國家機密。沒在報社的也不要高興逃過一劫,因為檢察
官要求「蒞臨參觀指教」,只得趕緊回家陪檢調人員來個全家大掃除,
翻箱倒櫃卻沒抓到半隻蟑螂。

再一次,我們又看到所謂的「新聞自由」,被代表國家力量的司法單位
粗暴對待。然而,與其激憤的陳義這是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衝
突,不如坦然地接受這不過是另一次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間互動陋
習的現形記。

就第一線的記者立場而言,你今天政府機關貪污腐敗,有弊端叢生之
勢,我基於民眾知的權利,以及新聞媒體監督政府的「第四權」,當
然要給你來個徹底剖析,揭發真相;可以說我不對嗎?好像不行。

然而就檢調單位的立場來看,你今天報導內容事關敏感,有洩漏機密
之疑,我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以及代表全民利益的檢察力量,當然
要給你來個徹底搜查,約談偵訊;可以說我不對嗎?好像也不行。

這樣看來,這是沒有誰是誰非的無解爭議囉?好像更不是。

長期以來,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供需關係,放在警政司法調
查脈絡中,就是一個游移於法律邊緣的亂象。新聞工作者在與消息來
源之間的互動不是一朝一日,而是長期佈線運作下的微妙關係;今天
我們可以在報上看到原本不應公開的偵訊筆錄(姑且不論是否只看到
檢方所說的三分之一),就表示檢調單位做為新聞工作者消息來源的
過程與分寸出了紕漏,一定是有人「透露」,才會有人「報導」。然而
這個透露的舉動與報導的行為是否違法,我們大家可以來討論,究竟
是以全民利益為依歸?還是以道德正義為準則?總之該有的討論不能
排除一個命題:這件事情大家都有份,記者與檢調雙方都該細膩的檢
討遊戲規則。

然而遺憾的是,雙方處理這個討論的模式仍不脫本位思考:檢調單位
把記者扣上了「洩漏國家機密」乃至「妨害國家安全」的大帽,但新
聞媒體也回敬了另一頂「新聞自由無限上綱」的巨冠。雙方高來高去
,都站不住腳。而且記者還輸人家一點:消息是檢調單位放出來的,
搜索也是檢調單位執行的,要不要放、要不要搜都得看檢調單位的臉
色,區區一個小記者能抵抗什麼?

所以,不要老是用虛無飄渺的新聞自由控訴檢調單位,而是認真檢討
與消息來源互動中對於資訊公開明確的規範,並自我遵守。目前司法
界已經展開對檢方權限的深度思考,我們期待新聞工作者們也能開始
進行這方面的檢討論辯,唯有確切的建立互動機制,才能對線上新聞
工作者有最大的保障。否則,下一次,我們依舊會面臨三分之一與三
分之二的模糊邊緣。

(傳學鬥這樣的立場的確與目前各媒體對此案的主流論述有所差異,
但我們想說的是,切實反省絕對比一昧堅持受害者角色,更能對新聞
工作者的工作權有所保障)

Our Questions

1. 記者和檢調人員的關係本來就很密切,許多檢警皆是記者的消息來
源,檢警對記者時而洩密時而抓人,這樣對記者的地位是不是很不利
呢?

2. 記者有保護消息來源的義務,搜索報社可能將消息來源曝光,所以
檢警人員這種搜索是適當的嗎?

3. 報社是一個記者工作的地方,許多稿件、證據都在報社裡面,但是
針對一個新聞就進入報社搜索所有檔案,這樣的行為是不是過當?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本週政壇大地震,核四案已經演變複雜的政治事件。但是,反核就
是反核,不管是誰下台,都不能動搖決心!

尷尬的反核記者站在媒體一片被台電洗腦的擁核聲中是什麼心情?
你可以在小巫論壇裡看到。大巫論壇裡,有與編輯室報告相同題材
的其他觀察,請大家再思考這次的檢調搜索中晚案。

傳學鬥的友好團體台權會「又」要募款了,由於傳學鬥曾經和台權
會合辦活動,所以我們將友好團體缺錢的消息放在鬥陣俱樂部裡;
聽說慈濟功德會一次就可以募到十億元!看來台權會應該弄個三太
子來拜一拜。募款不嫌少,你可以和三五好友湊兩千元買一張餐卷
來幫助沒有神保佑的人權團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中視編審良心發現,覺得某吳姓噁心人士利用節目呈現關於蘇菲瑪
索事件的利「他」說法,有公器私用之嫌。播都播了,該賺的錢也賺
到手了,現在說這個是要幹嘛?

2. 動物園國王企鵝大受歡迎,這年頭動物還真得有點姿色才能上報。

3. 中國時報五十週年慶真是普天同慶,十個版面同聲慶祝,真是可喜
可賀!

4. 網路記者抗議豐華唱片大小眼,重視傳統媒體記者而不重網路記者
。甲方說法:網路媒體太多,總不能每一個都照顧到。乙方說法:氣
死了!為什麼我沒有CD可拿?記者會還不准我進場?甲方再說話:因
為我怕妳拿我送妳的CD拿去做成MP3,供網友下載,那我不是養老鼠
咬布袋!

5. 中壢地區有線電視系統亂扔廢電纜,路邊、水溝纏滿電線,中壢里
長們要求系統業者處理,否則就一人一鉗剪斷有線電視線路。嗯,你
們真是非常阿莎力!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一個反核記者身處擁核報紙的一點感想

顏振凱(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很多人不知道,在從那間最高學府畢業後,我曾經很想加入環保團
體為反核議題做點事情,而在大學時做學生運動,擔任民進黨立委
助理、民進黨中央的黨工期間,幾次反核遊行,我都熱切參與,大
概從高中吧,我就有強烈的反核意識。

在總統大選後,我作了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轉折,投入了我曾充滿
憧憬的新聞界。猶記過往,在大學時我擔任學生報紙編務工作時,
曾有那樣熱切的新聞工作理想,不過,或許就不甘就只當個監督或
觀察者吧。我選擇了親身實踐的路,而在總統大選結束後,為了某
些考量,落後我的許多大學同學,我還是加入了新聞工作,最有趣
的是,大選結束前有兩家媒體與我接觸,不過因緣際會,我的落腳
處,竟是過往個人最沒好感的某報系晚報。

最近的心情一直不佳,結構性的根源在於新政府令人憂心的表現,
自己擔任政治記者,約略能感受一些問題根源。第三波民主化國家
政黨輪替通常一任就結束,對從學生時代就積極關注社會,投身運
動的我而言,當然期待台灣2000年大選的結果,能給台灣社會政
治、經濟、文化許多面向有根本改造進步的機會,更不希望台灣步
上其他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後塵。只是,新政府數月來的為首重妥
協、討好的擺盪,我想,我可以體諒少數總統,少數國會,首次政
黨輪替政治形勢的艱困,但我也實在看不出新政府意圖達成的深遠
政治願景在哪?相信許多為著那樣的民主改革本質理想,而非超級
大扁迷支持陳水扁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最近猶令個人難過的,是核四爭論在各媒體的處理,尤其是自家媒
體。自家媒體素來對民進黨等反對的運動團體、議題就不友善,或
許是個人對這個議題有強烈的情感吧?直覺核四議題自家媒體的新
聞處理,實在難以令人苟同。記得某天打開自家晚報,整整三個版
擁核立場新聞,一個匿名台電主管的既得利益發言,就可以作成二
版頭條標題?再加上三篇擁核的特稿,當下只有種作嘔的感覺,「
組織人格嚴重分裂」至少表面的新聞客觀中立平衡技術要作一下吧!

我想,與大多數記者或這個行業的普遍文化不同,我不大是個會刻
意隱誨自己立場的記者,有時反思,或許在這個議題,我有太多的
個人情緒。不過我真的很清楚,在政治對決的氣氛中,許多有意義
的核四存廢辯論就這樣被掩蓋了。過去經濟部每週五晚上的核四再
評估辯論從來不曾是媒體報導的重點,直到與政治風暴連結,核四
才成為媒體炒作的焦點。而擁、反核背後的故事,也不是此際媒體
關心的重心,而相較跑經濟部記者給台電技術官僚的優越媒體發言
地位,相較經濟部、台電官僚、產業界及股市消息來源在媒體上強
大的發言統一戰線,向來弱勢的環保團體、貢寮人在媒體上到底有
多少空間?

從以往,許多人就體認這樣的媒體理想,媒體要營造好的言論場域
,為形塑理想中的市民社會扮演積極角色,好的記者要提供嚴謹深
入的資訊,要作條理清晰的脈絡分析。不過,台灣或許政黨輪替,
前述媒體理想仍遙不可及,而去細究各媒體的政治、經濟脈絡,甚
至可預言這樣的媒體理想只是緣木求魚。我想,要難過的,可能不
只是政治上台灣可能將步上其他第三波民主化國家後塵,反動的、
保守的政治力量重掌國家機器?在檢察官搜查媒體,媒體工作者強
調新聞自由不能侵犯呼聲中,媒體工作者到底有無督促媒體積極進
步,提供深刻多元言論場域的認知?

或許,在媒體本身的既有政治、經濟脈絡下,這要求對媒體工作者
而言也太沈重了。

————————————————————
⊕∮⊙◇★☆ 大巫論壇 ⊕∮⊙◇★☆
————————————————————
⊕∮⊙◇★☆

真的是新聞自由vs國家安全嗎?
——談檢調搜索中晚案

胡采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10月3日台北地檢署搜索中時晚報事件震撼各界,傳學鬥編輯室雖
然針對此事討論並提出編輯室報告,但我仍希望將自己的一些想法
再提出與大家討論;唯論壇文章為個人意見,未經傳學鬥成員討論
,不能代表鬥陣意見。

檢調搜索中晚過後,各界一片譁然,所有日報皆以斗大版面處理此
事,一致強調新聞自由之不可侵犯、譴責檢警人員舉動;而大傳工
會等抗議行動也搶盡電視版面。無論是出自類似工作經驗或是感同
身受的心情,加上此次搜索行動之離譜(尤其進入記者住家搜查一
項,更牽涉到複雜的人身自由問題),媒體異口同聲譴責檢方,檢
警人員至此在輿論上的形象可謂一面受打。

媒體對檢方的質疑主要來自「侵犯新聞自由」一項,近日來報紙版
面連續刊出新聞學教科書著名案例,如越戰報告書、德國明鏡周刊
案等,各同業工會、人權團體、學者專家皆發言指出新聞自由不可
侵犯。但是如果不論及本案實質,將本案具體內容拿出來當作討論
對象,一逕將新聞自由架高成鐵律,彷彿新聞自由天生就不可侵犯
、所以媒體不能被檢驗、而本案依此類推…;那麼檢方當然也可
以照同樣邏輯將國家安全架高成「鐵律」,捍衛自己的調查權。這
種「鐵律式」的說理方式,終至拒絕討論,最後聲音大的人贏。媒
體掌握輿論發聲,聲音當然大,就像目前的狀況一樣;不過檢調因
有國家機器撐腰,倒也不會因此退縮。

新聞自由的重要,一般來自於媒體的第四權地位理論,由於媒體能
夠監督政府,所以享有特殊地位。這次劉冠軍洗錢疑雲,當然是國
家情治單位的一個大黑幕,但是中時晚報公佈筆錄的舉動,究竟是
否必要?按理說,記者拿到筆錄之後,可以將筆錄內容改寫成新聞
,尤其該份筆錄內容並不複雜,案情也不像尹清楓案之牽連過廣,
公佈的部分亦不能證明當天中晚特稿指向之政治獻金結論,實在看
不出有什麼刊登之必要,刊出筆錄反而只是不利消息來源,讓人一
看就明白辦案人員有人洩密。

所以中晚刊出筆錄的舉動,恐怕是商業考量遠大於監督政府。刊登
筆錄、密史、錄音內容,向來是晚報提高報份的手法,尤其中晚當
日也在頭版提要中登出「刊登筆錄」字樣,商業考量用意明顯。當
專業脫軌之時,這種遊走邊緣的「新聞自由」正當性自然不足,特
別是牽涉到法律問題,自然予人置喙餘地。

然而檢方為了區區一份筆錄兵分三路大肆搜查,實在又教人匪夷所
思。過去比劉冠軍案更有爭議的洩密事件所在多有,為什麼檢警選
擇這次開刀?合法違法的界線實在不甚明確,所以此次行動引起外
界相當大懷疑,國安局內鬥、檢方向中晚示威等傳聞四起,內情恐
怕並不單純,不是隨便「國家安全」四字可以含糊帶過;動輒大喊
國家安全反而使人發笑,因為大家都不明白這件事和國家安全有什
麼關係。

同時搜索行動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手段,在使用之時必須謹慎考慮憲
法比例原則,不可使用過重手段。檢調此次英雄式出擊,大批人員
未經知會即進入報社封鎖編輯部逕行搜查,行動之粗暴囂張就算是
一般人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報社還是一個整體上享有新聞自由的組
織?諷刺的是,每次伴隨檢警粗暴的出擊行動,毫不顧及當事人感
受、不反省自己鏡頭下筆,養成檢警人員英雄式辦案風格的,不正
是這些媒體嗎?

綜觀全案,講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都太沉重。新聞自由當然重要,
但是它不是一個可以拒絕討論的鐵律,當個別案例有觸法之虞,仍
應接受必要的規範;唯合法違法的界線必須盡量明確,否則無法判
斷。而所謂的搜索行動是一個非常手段,其實在動用搜索權之前,
檢方擁有太多更好的選擇。如果有一天非搜索不可,行動必須是非
常謹慎考慮並且禮貌執行的,尤其對於新聞機構,應該訂定出一套
合理的搜索程序,包括行動的規模、行動的方式、證物的扣查等,
都應具體訂出執行上的步驟與限制,謹慎為之。

此案其實給予大家很好的討論機會,可惜媒體不知是自衛心切還是
已成驚弓之鳥,盡將新聞自由無限上綱,實在也叫人見識到了媒體
的限制。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更正:
上期(14期)我們刊出翁曉玲老師文章<從南韓經驗談本國電影政
策>,但是因為疏忽,將翁老師職稱寫錯,翁老師現在是國防大學
法律系助理教授。感謝翁老師的指正,並且在此更正。

⊕∮⊙◇★☆

@募款!
訊息來自:台權會

這是一封要請您幫忙的信!
台灣人權促進會要辦募款餐會了,台灣的人權運動亟待您的關心!
如果您願意稍稍付出,您可以購買我們的募款餐券,一張只要兩千元。
如果您興致一來想大聲嘶吼,也請您向親朋好友狂說、張揚一下此事。

餐會時間:2000年11月4日 (週六) 6:00PM進場
餐會地點:歐登餐坊(國家圖書館地下樓)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B1
餐券價格:2000元/張 (每張餐券僅供一人使用)
餐券購買方式:郵政劃撥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劃撥帳號:19066111(請註明「購買餐券」,或捐款)

亦歡迎於11月4日當天於現場購買,謝謝!
期待您的幫助!謝謝!
(您可以到我們網站逛逛瞭解我們:www.tahr.org.tw)

各位關心人權的朋友,您好!
台權會成立至今十六年了!從吶喊爭取政治權利肇始,伴隨台灣社會
的成長與轉變,逐漸將關注的焦點轉進至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人權
侵害。長久以來,由於您的信賴與提醒,台權會才能以更堅定的腳步
走下去。

跨進兩千年,台權會企圖發揮最大的能量,將人權概念的視野提升:
持續聲援蘇建和等三人,是台權會堅持全面迎向司法體制弊病的挑戰
,這並非是因贖罪之心救濟三人,而是以謙卑的心情貼近人存在的尊
嚴;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是督促政府正視與積極面對人
權問題的迫切。在這過程中,台權會不斷思索自身立於公民社會的批
判位置,我們堅定地從民間的角度出發,嘗試碰觸台灣社會底層的人
權問題,並拓展人權運動與人權教育的多元面貌。

一年一度台權會為自身生存掙扎的時刻又到了。這不是句玩笑話!人
權運動的果實若甜美,需仰賴您的澆灌與付出。台權會的存在需要您
的支持,希望您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與我們共同為促進台灣人權的進
展而努力。

兩千年十一月四日,我們將舉辦本年度的募款餐會,誠摯地希望您能
慷慨解囊、熱情贊助。

⊕∮⊙◇★☆

@看電視。

島國殺人紀事
公視新聞部 / 蔡崇隆

試片
2000/10/8 17:30 濟南教會前
2000/10/10 14:00 誠品敦南店B1

正式播出
《首播》:2000/10/12 22:00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重播》:2000/10/13 09:00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作者簡介——
編 導 蔡崇隆
曾任自立早報記者、財訊雜誌採訪編輯、超視「調查報告」專題記者、
民視「異言堂」專題記者,現任公視紀錄片組製作人。
攝影剪輯 沈紘騰
執行製作 鍾凱喬

作者的話——
在超視因為製作專題,與蘇建和案結下不解之緣,五年來已經換過
三個工作,但三個人還是關在牢裡,這個社會似乎對他們過於殘忍
,就因為案情疑點太多,法務部長不敢執行死刑,司法系統又不願
打開再審之門,讓他們不斷在鬼門關前擺盪,即將邁入第十年。不
管案件真相如何,誰(包括國家)有權利這樣「玩弄」別人的生命
?錯殺或錯放,是在蘇建和案中兩套角力對抗的價值觀,最後的抉
擇如何,反映了台灣將要走向什麼樣的「法治國家」,也是在這層
意義上,蘇建和案牽涉的,真的不只是這三個人的生死而已。

他們的話——

死刑犯 蘇建和
真相終會看見,錯誤何時更改?惡夢何時醒來?

審判法官 李相助
法官講的話沒人相信,被判死刑的被告講的話,每個人都相信他。

刑法教授 蔡墩銘
人不可殺人,代表正義的司法更不可殺人。

作家 平路
證據根本不足以入人以罪,何況是死罪。

律師 劉昌崙
如果是判錯絕對不能執行,問題是誰來決定判對或判錯?

查閱蘇建和案資料相關網站: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sue_case/main.asp
中時電子報─蘇建和案重審
http://www.ttimes.com.tw/politics/sue3/main.html
明日報─拯救蘇建和三死囚
http://www.jrf.org.tw/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http://hef.yam.org.tw/
人本教育基金會
http://hef.yam.org.tw/research/sue/index.htm
蘇建和案首頁
http://www.tahr.org.tw/
台灣人權促進會
http://www.hotlaw.com.tw/
法律熱網

⊕∮⊙◇★☆

@看電影。

愛戀排灣笛
 < 愛戀排灣笛>是胡台麗繼< 穿過婆家村>之後2000新作,即將於
11/4再度向商業院線挑戰,本片也創下了原住民紀錄片第一次走
上院線的紀錄。

影片介紹詳見http://www.sinomovie.com/index2.html
11/4將於真善美戲院上映
自即日起至11/3 止 在宏網www.ticket121.com、真善美戲院、
國家電影資料館 預售預售優惠價為180 元。
並贈送 < 愛戀排灣笛>的原聲組曲CD一張。

第二 10月11日晚上7時,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演講廳 舉辦台中特映場
免費!希望能以台灣最哀思感人的笛聲撫慰震災中受創的愛人與家園

第三 屏東部落特映場
10月28日(週六)晚7時30分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集會所
10月29日(週日)晚7時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鄉公所前廣場
*回饋部落,免費觀賞
◆聯絡人:周靖雯 0928-224-442

⊕∮⊙◇★☆

@音樂會。
要先買票才行!

節目名稱:「撫慰傷痛,平安勞動」愛心音樂會 英雄的命運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23212198) 教育部

表演場地: 國家音樂廳
票 價: 300、1000
售票地點: 兩廳院售票系統
演出日期: 089/11/05 19:30

演 出 者: 指揮/張佳韻 (Amy Chang)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
演出內容:
柯普蘭:眾民鼓號曲
巴伯:絃樂慢板
艾爾噶:《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呼呼,這個真的很好聽)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呼呼,這個是超好聽)

節目簡介:
在台灣,每一個工作天就有五名勞工因職業傷病死亡,近二十名終身
殘廢…不計其數的罹災工人為經濟建設付出了性命代價,卻沒有獲得
社會的重視與回饋。

當賴以維生的勞動現場,竟成為奪去生命的刑場,職災死亡牽扯的各
式利害關係都和生離死別一樣,令親人難以承受。他們或是失去一個
壯年的父親、或是走了一個晚上還在唸夜校的大姐、或是暑期打工的
女學生、或是剛退伍的年輕人、或是二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每年逾
一千名職災死亡工人的背後,是一千個多個資源匱乏的勞工家庭在承
擔這些傷痛、困惑、及憤怒。

工之殤,正是國殤。國家音樂廳向來被視為與勞工階級距離遙遠的貴
族音樂所在地,這場音樂會正是要打破文化的階級藩籬,國家音樂廳
交響樂團熱情演出「英雄的命運」音樂會,邀請所有罹災勞工及家屬
同來欣賞,更以文化的形式喚起社會重視職災問題,向為經濟成果付
出血肉性命代價的勞動者致意。

此次音樂會特別安排了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藉此曲的四個樂
章寓涵工傷朋友在職場上的奮鬥生活,因公殉職,並為這群無名英雄
獻上輓歌,接著描繪脫離黑暗勢力後的愉悅心情,最後,對這群為社
會付出傷亡代價的人們表達最崇敬的歌頌。另外,以柯普蘭的眾民鼓
號曲揭開音樂會的序幕,靜謐感人、旋律優美的巴伯的弦樂慢板緩緩
流洩,加上艾爾噶活潑、充滿朝氣的《威風凜凜》第一號進行曲,這
會是一場深具意義的音樂饗宴,深願亡者安息,生者平安,家屬的傷
痛能得撫慰。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四期

2000年 October 3日

┌────────《 2000/10/3第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從媒體內容到媒體產製的把關
─從「媒體共ㄍㄨㄢ聯盟」成立談起

九月底,由21個關心媒體環境的社會團體共同組成了「媒體共ㄍㄨㄢ
聯盟」,希望結合「觀賞、關心、觀察、關機」的概念,能夠為台灣現
在這個逐漸走向膻色腥的媒體節目進行把關的工作,並期望能改變這
樣的媒體環境。

從解嚴以來,由於各種媒體的解禁,使得媒體之間彼此的競爭愈趨激
烈,因而使得媒體逐漸忘記了作為社會公器的功能,而只是在追逐利
益的前提下,拚命地將各式各樣膻色腥的節目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
因此也就應運而生許多監控媒體內容的機制與團體,希望呼籲社會大
眾能夠重視傳播媒體的內容,並進而改善現有的媒體。

不過,我們現在所擔憂的媒體內容,其實都是透過媒體運作之後所產
生的,這其中包括有主管媒體內容產出的基層工作人員,也有負責傳
播媒體運作的管理階層,就像在新聞學中所談的守門人一樣,這些人
都扮演著媒體內容製造與把關的工作,所以在「觀賞、關心、觀察、
關機」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媒體對社會的影
響。

從媒體產製的觀點來看,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媒體內容,實際上受
到掌握媒體的資本家所影響,在追求收視率與廣告量的前提下,從資

本家、管理階層到實際產製內容的媒體從業人員,也就容易忘記做為
媒體人所應該負有對社會的責任,而只能製作出一些符合所謂「大眾
口味」的節目,但這些節目卻對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所以,在我們關心媒體內容對社會大眾以及下一代影響的同時,我們
其實更應該將焦點放在媒體產製的層面上去思考與深究,當媒體的所
有人不再是資本家,而是能將媒體公共化,那麼所生產出來的媒體內
容也就不會純粹地只是為了追求利潤,而能從社會大眾的共同需求出
發,並生產出更好的媒體內容,那麼在「觀賞、關心、觀察」之外,
也就不需要「關機」了,不是嗎?

Our Questions

1. 媒體共ㄍㄨㄢ主要的監督辦法是在對於媒體的不當內容進行把關;
然而,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稱作煽色腥,是必須要「把關」的內容呢?

2. 內容的適當與不適當,向來是一件難以界定的事情,例如女星寫
真集現在的主要自我論述是「藝術、女體之美」,雖然背後明明是女
體販賣的生意,但是對該內容的禁止,常常遭到迫害藝術、創作自
由的指控。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內容取締是一件可行的方法嗎?

3. 然而藝術門牆裡,卻也時有這種游走邊緣的事件出現,例如裸體
素描或暴力美學等等;部分藝術作品缺乏背後的生意動機,但是表面
卻呈現出和那些女體、煽色腥販賣相似的外貌。在這些情況裡,內容
的取締是一個容易的方法嗎?

4. 為什麼媒體充斥煽色腥內容呢?已經有非常多人注意到這是商業
媒體的本質,因為商業媒體追求收視率、販賣廣告以及閱聽人,所以
這種內容是商營結構的產出物。如果這個結構不改變,那麼單是監督
內容,是不是有些治標不治本了呢?

5. 請再思考商營電視之外的電視制度,例如英國BBC、日本NHK,
那些公共電視,是不是和商營電視有非常大不同?

關於無線電視公共化的網址:
http://www.gio.gov.tw/info/newmedia/mindex.htm
快上去瞧瞧!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九二一專刊獲得熱烈迴響,真是謝謝大家!

傳學鬥裡的族群問題專家金惠雯為大家帶來她對原住民媒體的觀察
與想法;傳學鬥的體育專家劉昌德則趁著奧運熱季,討論奧運與國
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媒體一片為中華健兒加油聲中,這是非常有
趣的思考。

這週刊登兩篇投稿,投稿人其實都很早就寄來稿子,但是因為我們
推出專刊的關係,以致來稿延遲刊出。不過這兩篇文章討論的電影
政策問題與自殺新聞效應,都有非常精采的論述,並不會因為時效
而降低可讀性唷!(時效性本來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難道事情過了
熱頭,就不是件事情了嗎?)

歡迎大家繼續投稿!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那個討厭鬼又惹火了我們心目中的女神蘇菲瑪索!真是再也不想
聽到那三個噁心的字,希望大家再也不要提起那三個字,我們乾脆在
媒體上把他殺了。

2. 台視董事長賴國洲胞兄在外招搖撞騙,藉賴之名詐欺借錢。嗯,
看來我們得加速進行台視華視公共化的工作,才不會再有人受騙!

3. 工運界活躍人士曾茂興入獄,真是奇怪,所有報紙都說曾茂興是
光榮入獄,既然大家都知道他光榮,那為什麼還要入獄?

4. 香港冥紙店最近繼紙桌上型電腦、紙Notebook之後推出紙手機組
合,包括機子、電池、旅充、座充和門號。天啊,真是死了也不得清
靜。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原住民與媒體

金惠雯(台灣立報原住民版主編、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一直處於社會最底層以及最邊緣位置的原住民菁英,在解嚴前以發行
刊物的形式,希望能找到更多有意識的原住民青年,投入重振民族尊
嚴的行列,於是從「高山青」開始,許多原住民的地下刊物,也隨著

政府對於原住民運動的高度鎮壓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個時間內的原住民,主流媒體中的原住民依然是酗酒或歌舞的代言
人,我們絲毫看不到比較正面的或是所謂「原住民觀點」下的原住民
形象。然而究竟什麼是原住民觀點呢?筆者以為所謂的原住民觀點是
指以原住民主體性為出發,在原住民傳統文化與價值觀下的一種看待

原住民處境與問題的思維模式。在這個觀點下,原住民可以跳脫國家
機器的框架,可以用民族自主的觀點找到與強勢族群的互動方式,甚
至是進一步地思考民族未來的出路。

在現代這個講求多元的社會裡,此時的原住民媒體應該扮演的角色,
應該是更多元的,就內容而言,首先當然是以資訊的提供與交流為主
,讓原住民不必再從密密麻麻的主流媒體版面上辛苦搜尋他們該知道
的資訊;其次應該是以與原住民部落或社會發展等有關的議題與討論
,讓原住民可以在這些媒體上了解自己所屬族群最近發生的事情,以
建立原住民部落或族群之間的關聯與聯繫管道,從而使原住民部落或
族群之間的串連以及互助成為可能。

就媒體所有權的觀點來看,過去的國家機器到現在的資本主義,讓許
多弱勢團體與族群都深深體認到掌握媒體對於改變結構的重要性,因
此從地下刊物時代對體制的衝擊,到多元文化思潮下許多原住民小眾
媒體的慘澹經營,在在都顯示出媒體在原住民運動以及部落發展上相
當重要的位置與功能。然而在掌握媒體的重要性從戒嚴時期的殺出血
路到現在小眾媒體在主流社會中尋求發聲管道並努力擴大影響力的過
程裡,很顯然地「媒體」這個工具並未能在原住民社會裡成為一個重
要的溝通橋樑,因而也使得這些現存的原住民小眾媒體努力地在主流
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時,而忽略了媒體其實有一個很單純的功能─原
住民社會中的資訊傳遞角色。或許當原住民媒體尋求邊緣戰鬥的可能
性時,應該回頭想想原住民社會中無法輕易獲得資訊的基層原住民,
在他們不易接近網路,也不易從主流媒體中取得應得資訊時,原住民
的小眾媒體們應該可以來扮演這樣的角色,解決基層原住民最基本的
需求。

面對未來更為多元的媒體環境,我認為原住民小眾媒體不如採取合作
的方式先擴大這些小眾媒體在原住民部落的影響力,然後再去談與漢
人互動的可能性,如此也才能讓真正的原住民觀點,不只是原住民媒
體從業者的理想,也可能真正讓基層的原住民開始去學習重新找回這
些屬於原住民的觀點,同時也藉這個機會讓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部落
發展的思考可以從原住民真正的需求出發,透過媒體所形塑的「公共
領域」,讓這些問題有更多原住民進來參與討論,我想這也才是原住
民媒體所應該擔負的重責大任吧!

————————————————————
⊕∮⊙◇★☆ 大巫論壇 ⊕∮⊙◇★☆
————————————————————
⊕∮⊙◇★☆

丟棄國族,從文化角度重新思考奧運

劉昌德(國科會研究助理、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四年一屆的奧運,激起台灣社會原本就爭議不止的國族認同問題。當
兩韓選手同旗入場,有些人開始砲轟台灣代表隊無法與中國同歌同旗
,是「狹隘」的台灣政客干預體育所致;而當陳靜奪牌後,針對她不
披中華隊制服戰袍、不認同台灣,因此不足以代表台灣出賽的批評,
也不曾或歇。

種種爭端,莫不來自於奧運的國族主義象徵重擔,壓得運動員與台灣
社會抬不起頭。

其實,強調「世界一家」的奧林匹克運動,從來就不超越種族、也未
曾帶來和平。回顧奧運的歷史,堪稱奧運之父的古柏坦(Coubertin)
推廣體育的原意,就是要透過體育教育,喚起普法戰爭屈辱下的「法
國魂」。正因為奧運是從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激盪下的歐洲社會中
誕生,所以現代奧運的參賽者,必須以「國家」為代表單位。這種當
前視為理所當然的選手參賽方式,其「傳統」不會超出現代奧運的百
年歷史太遠;尤其是現代奧運所要復興的對象–古代希臘奧運,就與
這種充滿民族主義的國手代表方式完全無關。

奧運的興盛及全球化,也與民族主義脫不了關係。當奧運在二十世紀
初期尚未成為國族想像投射對象的時候,這項運動會也沒能受到重視
,有時只是萬國博覽會的點綴項目、部分參賽選手甚至直到賽後才知
道自己參加了「奧運」。直到歐戰結束,戰敗國與歐洲剛獨立的民族
國家為了凝聚國族認同、選擇體育作為「民族榮光」象徵,才使得奧
運逐漸為歐美各國所重視,而獲得足夠的資金物力奧援、成長茁壯;
當時納粹德國在大日耳曼民族主義驅使下,舉國投入著名的柏林奧運
,就是最顯著的例子。而二次大戰後亞非與南美國家獨立風潮、以及
東西方陣營的冷戰,更使得奧運搭著民族主義與意識型態對抗的順風
車,一舉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體育活動。

因此,奧運原是民族主義下的產物,它是紛擾世界的反映,而往往與
運動精神中的進步思想相抵觸。南北韓的和解,並非因為奧運;海峽
兩岸也不會因為體育而獲得和平的保證,奧運只是另一個彼此角力的
場域而已。以爭取民族主義式奧運獎牌的思考方式,只會讓人民與運
動員再度陷入偏狹的大中國意識與極端台灣民族主義的糾結當中。

回頭思考體育運動的意義,在於作為常民生活與社會文化一部份;它
就像我們的音樂、藝文、或電影等文化活動一般,運動員的角色也與
音樂家、畫家、導演等藝術家相同,他\她們為我們展現了人體與競
技的藝術、以及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元性。我們不會拿台灣認同去質問
來台表演的香港藝人,為何獨獨賦予陳靜這麼沈重的枷鎖?我們不會
怒罵美國籍的馬友友不認同中國,又為何獨獨不滿台灣代表隊的旗幟
顏色跟中國有異?

剝除體育的國族重擔、還原體育文化意義,並不意味著政府就要放棄
本土選手的培養,因為在觀賞運動表演的文化活動中,「認同」具有吃
重的角色;而觀賞運動表演,不僅可以帶動全民體育,它本身就是運
動文化的一部份。對於運動員的認同,當然可以是出於國族的,例如
在奧運比賽中支持本國的代表隊;但也可以是非國族的、例如在職棒
比賽裡為兄弟隊吶喊;更可以是跨國族的、例如在四大公開賽中為大
威廉斯振臂歡呼。運動員在奧運與其他運動場上的勝利,代表了整個
訓練團隊與個人的努力,而不是民族與國家的勝利。因此,政府「適
度地」鼓勵與支持這些運動「表演者」的目的,在於透過對於本土運
動員的培養,提供人民觀賞體育活動的認同對象、進而維繫社會的運
動文化。

唯有揚棄以「國」手爭奪獎牌為導向,回到文化的體育政策與思考方
向,台灣的人民與運動員才能走出四年一次的奧運奪牌夢魘,重新賦
予奧運作為競技式體育表演殿堂的意義。我們將可以熱烈地為自己所
認同的運動員精彩表現歡呼,而不用再寄予任何「復興中華」或「凝
聚台灣民族」的錯誤想像。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從南韓經驗談本國電影政策

翁曉玲(國防大學法律副教授)

據報載(中國時報,2000/09/01, 第26版)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於
此次威尼斯影展中大聲疾呼各國政府應重視本土的電影文化,積極
推動保護本土電影的活動。其並以南韓電影圈自98年開始,透過一
連串抗爭行動,爭取推行本土電影放映日期保障制度之經驗為例,
來說明自己為此制度下的受益者,因而能有機會參加威尼斯影展角
逐國際影展獎項。看到此一消息,一方面為南韓電影界雖身處於如
此惡劣環境下尚勇於積極爭取自我生存空間的作法感到欽佩,畢竟
遲來的保障仍是保障;但另一方面則為我國瀕臨垂死狀態的電影環
境尚不知何時能挽回一線生機的情況感到悲哀。南韓畢竟在電影文
化保障方面跨出了一大步,而相較於我國,既使官方亦意識到本土
電影文化亟需保護的迫切性與外片充斥國內電影市場的嚴重性,但
卻未見有一具體規劃與策略來對抗外來的文化入侵,防衛本國文化
發展的生存空間,自然更別提說是提昇發揚本國文化了。是否真的
得逼著電影從業人員走上街頭進行抗爭活動,就像南韓經驗一般,
才會積極解決此問題?

事實上透過立法手段捍衛本國電影以對抗外國影片(尤其是指好萊
塢電影)傾銷本國電影市場的經驗,韓國絕對不是創舉。早在一次
世界大戰後法國即意識到本國電影經濟將面對美國電影市場強勢競
爭的挑戰;而於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國家如德國、義大利等國亦
面臨相同來自美國強勢電影經濟的威脅,面對好萊塢電影的大肆入
侵本國/歐洲電影市場,這些國家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可言。有鑑於此
,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早於四、五十年前便為保護本國電影市
場、提昇本國電影產業和強化本國電影經濟結構採取各項保護措施
並推行各項輔助政策,其中除了類似於我國國片輔導金辦法的電影
補助法令之外,亦經由其他途徑如減免稅捐、立法訂定保護國片映
演與發行條款等方式來直接或間接獎勵國片投資和促進國片發展之
行為。

暫且不論歐洲各國實施這些電影輔助與保護措施之利弊之處以及其
實行後的成效,因為事實上顯示,美國影片佔歐洲各國電影市場的
比率自90年代以來除了法國尚能維持其國產影片佔本國市場的百
分之四十以上,其餘國家美國影片所佔比率均高達整體電影市場比
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儘管有些國家如德國提供相當充裕的經費去
輔助獎勵電影事業,然而既使在此種優渥的輔助條件之下,亦頂多
僅能維持既存的電影環境不再惡化下去,若要突破瓶頸向上提昇電
影經濟實非易事。但在此值得我們稱許與傚倣的是他們那份重視本
國電影文化並視電影為國家文化藝術的產物而非以兩論價的商品的
文化價值觀。此種珍視與維護本國文化發展的認真與執著正是我國
一直所欠缺的。儘管民間與政府一再呼籲應維護固有文化、提昇文
化素質,但似乎總是說的比作的要多,當涉及個人利益或國家經濟
利益時,一切以公益、文化為重的想法均可暫時放在兩旁。

電影文化為國家藝術文化的一環,在促進文化事物發展方面本應避
免市場取向的考量和任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
概念在涉及保護文化的事項上應無討論的餘地。主張電影藝術自由
不意指著應任由電影文化事業自行發展,自生自滅;而禁止國家介
入藝術文化活動的主張亦不表示國家對於維護電影文化不具有任何
保護的義務。個人以為當業者無法自助自省共同為保護國片市場而
努力時,唯有透過立法手段課與業者一定負擔的義務,如針對映演
業者得訂立最低國片映演比例條款、針對發行業者得訂定發行外片
限制條款,而對於電影院業者、錄影帶業者和電視台則得徵收電影
公課等,才能真正有效抵制好萊塢影片充斥於國內市場的情形。

雖然我國亦有電影輔助政策,但就現行的電影輔助制度─給錢拍片
或事後補助的方式─ 根本無力拯救垂死的電影產業。對於我國處
於此種惡劣電影環境的情形,新聞局於其官方網站中在介紹台灣電
影事業概況之項目中亦明白指出:「台灣的電影事業…陷入了一種
嚴重衰退之中,其中又以電影製作業的情況最為慘烈,…電影發行
商亦紛紛棄守國片而轉向外國影片的發行」。於閱讀上述文字之後令
人心寒與憤怒的是,政府當局不是不明瞭國內電影市場的困境,然
而竟可以第三者的姿態出現客觀評論此一現象而不見其有任何明顯
積極的改革行動出現。值得憐憫的是那些仰賴政府電影輔導金拍片
的電影工作者,為了實現拍片的夢想,往往不惜折腰迎合評審團的
口味,搶食瓜分這尚不足以拍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大餅」。而更值得
同情的是無辜的納稅人,本以為政府會將其血汗錢有效運用在維護
和提昇電影文化事業方面,然而年復一年,所見到的只是本土電影
經濟是越補越大洞的景象。

改革電影補助制度是複雜、艱困的,然而此項制度必須徹底且迅速
的改進,否則在不久的將來,國人也許再也看不到本國製作的電影
,街頭上倒是不時可見曾名噪一時導演或演員的身影,而新聞局的
網站上則不再介紹台灣電影事業概況,而改寫好萊塢電影事業概況。

⊕∮⊙◇★☆

重視自殺新聞潮效應

黃浩榮(目前為台大外文系學生)

又驚傳數起自殺新聞!近日來各大媒體一連串的自殺、自殺未遂的
報導,讓好不容易剛走出上個月自殺新聞潮陰霾的全國民眾,卻又
隨即陷入另一波自殺驚怖的渦漩當中。媒體接二連三的報導,社會
上瀰漫著不安定的自裁氛圍,彷彿生活空間周遭佈滿了不安定的炸
彈,引信隨時可能燃盡,一次次的輕忽生命就此引爆!

自裁行為於我國法理上係屬「放任行為」,但從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加工自殺罪的邏輯加以推論,顯然台灣社會並不認定自裁為個人之
合法行為,故自殺事件有其相當偏離社會的非尋常性,因此媒體對
於自裁報導的選擇確實符合新聞從業人員對於「新聞」的認知與既
定印象。

然而,透過媒介呈現出來的報導往往對於一般閱聽眾的心理存在著某
種「放大效果」,形塑出強大的意見氛圍,使閱聽眾對於何為當前盛
行的社會價值與意識型態產生誤判。儘管立於生命槓桿極端的自裁行
為,可輕易地經由大眾的經驗與共識,認定其絕非任何形式的主流,
對普羅大眾的影響層面也相當有限。但媒體一而再、再而三的自裁報
導,尤其電子媒體的影音效果甚至即時轉播,不僅長期在大眾心中潛
移默化地累積、強化自裁的印象,特別是對於正掙扎在生死一念、天
人交戰的「意圖自裁者」(Suicide-attempts)而言 - 他們的意志薄弱、
瀕於崩潰,內心發展遭受強烈挫折,正臨界於自殺五階段(挫折、自
責、敏感、無望、自殺行為)的「無望」與「自殺行為」之間飄搖擺
盪—一次次的自裁報導更對他們毀滅性的自裁行為授與一定的的勇氣
與偽正當性,鼓舞著「別人也是這樣解脫」,激發他們大膽做出那關
鍵性的一動!

新聞報導於焉成了一道道的催命符。

社會學者涂爾幹(E. Durkeim)指出,自殺不單是一種個人行動,自
殺是一種團體的特質,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特別當社會凝結
(Social Solidarity)降低時,自殺率便陡然而升。在台灣社會的傳統
倫理與法典規範中,皆認定自裁是對生命責任的不忠、對父母不孝之
罪,佛家典籍亦闡明「自裁乃萬罪之中最尤甚者」。這一切的道德、
法理、宗教規範皆是「反自裁」社會凝結中的磐石。然而堅實的社會
凝結在面對自裁報導持續的撼搖鬆動、滴水穿石,蘊含其中的社會規
範力量亦可能日復一日地土崩瓦解、流於無形。媒體非但未能發揮穩
定現有社會秩序、固化道德規範的功能,反而鑄成倒行逆施的負面效
用。大眾對於自裁的畏懼與道德排斥日益減弱,自裁逐漸在人們心中
烙下一種心像,標示著「跳脫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的最終途徑」。

或許,在新聞報導中,我們不該一味地隱惡揚善,粉飾出承平盛世的
假象,而應忠實地、完整地呈現任何值得報導的社會事件。但是,自
裁新聞的報導價值與其帶來的社會偏離效果,熟為重,熟為輕?究竟
該如何從中取捨?自裁事件報導是否有其正面效應,還是更可能成為
意圖自殺者的強心劑與模仿對象,特別是仍有許多災民尚未能夠走出
震後的陰影?

乍看下又是一個沈浮於實務與道德、實然與應然的兩難。然而,不妨
粗略地將問題簡而約之,或許答案就呼之欲出:「在一則可逝者已矣的
事件,與潛在數條人命的犧牲,我們該選擇哪一項?」

⊕∮⊙◇★☆

@活動訊息。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媒體素養研究室】系列演講Ⅰ

講題:從成龍到小甜甜布蘭妮–談流行文化與媒體教育
(From Jackie Chan to Britney Spears:
The Wonders of Media Education)
演講者:香港大學課程研究系 張志儉博士
Dr. Chi-Kim Cheu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時間:八十九年十月三日星期二中午12:00-1:30
地點:傳播學院三樓視聽室

這年頭不看電視、電影、不聽流行音樂的人可能已經不多了
但身為X世代、Y世代、Z世代、甚至E世代的你
能否覺察到目不暇給的流行文化
已經對你我的價值觀、與看待人事地物的方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媒體教育專家 張志儉博士將從他的個案研究談起
帶領大家思考
流行文化大鳴大放的同時,我們為什麼需要媒體教育
本演講也將論及香港媒體教育的內涵、教學教法的實驗
以及媒體教育對媒體工作者的意涵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三期

2000年 September 26日

┌────────《 2000/9/26第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921符碼的再現大拜拜
——談媒體的專題經營心態

胡采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1999年9月21日凌晨,所有台灣住民經歷了一場強悍無比的天搖地
晃,這場號稱島內百年大震的罕見地動,造成全島居民斷水斷電;甚
至有些人到現在仍然餐風露宿的嚴重災情。這些,都叫我們每個人感
到心痛異常。

921自此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符碼,勾引出每個人心目中各自的重要
記憶,不論是對地震的懼怕、對住宅建物的不安,或是對災民生活條
件的牽掛。

事隔一年,我們發現,921在新聞媒體上,也變成了一個「符碼」。

媒體每日填滿了各式各樣的綁架滅屍貪污外交緋聞企鵝…等新聞,
921在媒體的日常行事裡,就這樣悄悄不見。偶爾可以讀到的,就
是一些與全盟相關的討論,那些話題之所以熱,也還多虧了他們有
一個身分尷尬的召集人。

西元2000年的921,當然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到了這個時間,
我們當然得要做921專題。這就是媒體的時間邏輯。

921在這裡竟然變成了一個有點像聖誕節、情人節一樣的時間點,
日子到了,就要推出一個專題,這難道不是一種奇怪的初一十五
大拜拜邏輯?但是那些沒房子住的災民,難道是只有921一天,
或是921前後幾週沒有房子住嗎?如果媒體是這樣對待活生生的
921災民,那不是把他們當作一種抽象的符號在再現而已嗎?如
果這種「平時不上香」的拜拜儀式依舊,災民在未來的一年裡依
然得不到媒體聚焦,那麼,我們是不是還要再看著各大新聞台、
報紙雜誌在2001年9月21日做一個差不多的專題,採訪那些面
目沒有多大變化、仍然住在組合屋裡的災民呢?

如果你們有膽子說「某某新聞台永遠和你在一起」,那就請你們真
的和災民住在一起吧!

在這次的「921專題」裡,許多災民團體、社運團體利用這個「絕
佳」的時間點出現在版面上、真正使用媒體,一些記者也很清楚地
對準重建議題猛打;另外,媒體也很喜愛使用一種報導文學式的
「災民故事」,這些故事不論出現在平面或電視上,記者都使用大
量悲慘、痛苦的修辭敘述。

這些故事在初看之時,確實叫人涕泗縱橫、內心悲鳴,但是一次又
一次地看著那些媒體特別愛用的肢體殘障者、弱智人士,他們的水
深火熱一再被特寫、大特寫,我們的感動實在有些邊際效應出現。
災民們當然痛苦,但是媒體一次又一次對弱勢者煽情的感性敘事,
將他們快速製作成一個個悲情符碼,實在又有點像是對觀眾廉價的
情緒剝削了。

政府在這一次的「921週年活動」裡,主要採用已經遭到許多質疑
的晚會方式進行,部分媒體也跟進辦晚會;然而我們注意到東森、
八大電視台的晚會,幾乎是用一種「921週年慶」的方式請影歌星
到災區去載歌載舞。

災變之初,這種歌舞演出確實是給家園盡毀、對外阻絕的災民帶來
安慰,然而一年之後,媒體大肆規劃921專題、派出大批記者攝影
機SNG直播歌舞晚會、越洋邀來當初外國救難隊成員回台製作相
認畫面,這其實只是一種畫面獵取,說穿了,就是「做專題」的心
態。

我們當然也很想看見當初救人的外國朋友回台相聚,我們當然也知
道熱鬧晚會可以充實多少無聊心靈,但是媒體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在
經營這個921 bussiness卻是我們務必要問的。中部住民向來就不太
有機會分享這種專往人氣都會走的大型演唱活動,現在藉由賑災之
名反而可以參加這些熱鬧活動,這難道不是一種諷刺?

新聞每天都要採集新的事件,今天的報紙上就已經全部是奧運報導
了。然而對每一個災民來說,他們每一個新的一天,也都要重新面
臨物質匱乏的窘境,我們希望媒體能夠真正實踐與災民同在的承諾
,分出一些它們素有的豐富資源持續關注921事件,不要讓921成
為一組消散的符碼了。

⊕∮⊙◇★☆

921新聞「終於」落幕了,我們討厭的不是看921新聞,而是討厭
一些煽情的921新聞消費。

傳學鬥成員在分配閱讀報紙及電視新聞之後,一起討論出這一期的
九二一媒體專題,試圖提供我們對媒體在921中角色的反省。

這個專題中有魯朵提供的文章,講媒體與災民的相對位置,媒體看
起來是到了災區,可是短暫的採訪只把媒體和災區的距離愈拉愈遠。

張大裕和邱承君則提供他們對於「集體記憶」的思考,媒體所留下
的將會成為最可得的記憶,所以,我們也許應該以更長遠的眼光來
思考媒體與九二一的關係。

這次震災中,地方媒體成為很大的關注焦點,金惠雯提供九二一之
後各種地方媒體的資訊與相關問題;管中祥則討論地方媒體長期受
到中央忽略被全國性資本收編的問題。

這是我們第一次做專題,歡迎朋友們給予批評指教喔!

這次的電子報分兩封信寄出。

▉▊▋▌ 關 ▍ 於 ▍ 九 ▍ 二 ▍ 一 ▍ ▌▋▊▉
⊕∮⊙◇★☆

媒體站在什麼位置?
——談九二一報導中媒體的殖民與迷思

魯朵(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永續經營大台灣」的口號似乎已被災區重建的怨聲載道給淹沒,
承平時期執政者口號可以喊得震天嘎響,在百廢待舉時,證明了口
號就只是一句口號罷了。媒體會批評政府重建不力,反觀他們自己
又做了些什麼?

我們看到電子媒體在「週年慶」當天派駐浩蕩人馬「臨幸」災區,
甚至某報還大肆報導某台主播可是歷經千辛萬苦,沿途大小路況不
斷「才」到達災區,一副為了報導災區捨身取命的姿態,為什麼沒
有人提醒他們,這些所謂的「狀況」是生活在這裡的災民要每天面
對的問題?喔,原來對「狀況」的定義是會因人而異。

這些外地來的明星主播們,甚至大剌剌地走進受災戶裡,做完專訪
就拍拍屁股走人;還在殘破的寺廟前豎立電視台光鮮亮麗的「扛棒」
,硬是將倒塌房舍當作播報的背景,試問這與活體解剖有何不同?
科學家可以將活生生的動物當作實驗素材,電視台也可以為了打知
名度運用這活生生的最佳「天然造景」。

媒體除了批評政府缺少永續重建的規劃,也該檢討自己這種短視近
利的外來殖民者心態。短視是媒體花過多篇幅在報導浮面新聞,一
場哀悼晚會、哪個明星來載歌載舞、場面溫馨感人,這種大拜拜的
輕描淡寫誰都會說,然後呢?一夜激情過後,災區問題誰會來聞問?
電視台大張旗鼓辦活動、出SNG、播外景新聞,打災區知名度,也向
全國觀眾販賣「影像災民」,誰的硬體最先進、報得越有「看頭」廣
告時段也越搶手,結果災民遭受雙重剝削,媒體趁勢打知名度也賺取
了收視率,而災區的處境,就像殖民地無條件供給其經濟資源,只不
過這個經濟資源是透過本身的殘破與不堪,藉由影像給販賣出去。

九二一之外,對媒體來說,災民並不存在,災民是隱形的、不被看見
的,就像媒體看待女性慣有的兩種方式,一種是美麗壞女人,另一種
則是苦命好女人,災民同樣也只有兩種身分,憤怒的受災戶與被動等
待援助的受災戶(某有線電視台於近期推出的連續劇就是以白河大地
震為背景敘述女主角如何堅忍地活著),可是媒體卻沒有告訴這些女人
她們可以團結起來採取什麼行動,正如我們只看見災民們個個投訴無
門,好不容易逮到個總統蒞臨的機會才一吐苦水。

九二一屆滿週年,這不祇是一個新聞事件了,而已是一個歷史事件,
當我們用報導新聞的手法去呈現,可能只是在販賣羶情,但若以紀錄
歷史的角度去探討,新聞工作就不只喚起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一時情
感,更須長遠去理性思考有哪些問題亟需解決?以及如何解決?

在災區硬體物資與精神心靈方面都亟待重新整建的情況下,各方必然
呼聲、甚至怨聲四起,我們期待媒體能夠在這麼多聲音當中發揮最大
的社會責任,甚至賦予災區民眾相互連結的權力(empower),而非製
造無謂噪音。

▉▊▋▌ 關 ▍ 於 ▍ 九 ▍ 二 ▍ 一 ▍ ▌▋▊▉
⊕∮⊙◇★☆

你想要哪一種九二一?
——談媒體建構了什麼樣的九二一記憶

邱承君、張大裕(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什麼是「921」?一個凝縮的符號後頭,可以是一年前倏然驚醒的清
晨、隔夜的悲憤與震驚、或者,分區供電時夜裡的漠然;還是,生離
死別的手足無措……。

「921」除了個人的獨特經歷,更有著整體社會的共感、共知,它是台
灣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兩者間互為指涉、辯證交錯。它關切的是「
現在」對過往的需求與理解,同時,透過各種論述符號刻意排除與選
擇的結果,更使得媒體上的「921」之於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
呈現出兩個世界、兩種景貌。而媒體,作為各種文化象徵匯流的交叉
點,懶惰邏輯依舊、投機邏輯依舊。

什麼是「921」?一年了,私密的痛傷(災民)與歷險經驗或許隨著時
間而漸漸弭平(更多時候,它永遠不會消失);另方面,個別的差異記
憶,毋論好壞,在媒體眼中,只有一種看待「災民」的觀點:「災民」
是一特別的社會類屬,「災民」是誰不重要,要緊的是它所彰顯的單一
的社會問題。

於是,相對於媒體的視線,「災民」、「災區」與「921」成為新的、定
型化的社會景觀,一種替代個別經歷的「另類」集體記憶(見魯朵對
災民形象的分析)。甚至,還混著媒體本身的慣性與不道德,諸如,
東森電視台「體貼地」辦了一場大堆頭晚會,「慰勞」災民們這一年來
的煎熬?某人壽公司也把握機會大打形象廣告,在新聞與新聞的間格
不斷提醒著,「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如體育轉播與運動
商品間經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搭起的聯想。

什麼是「921」?從社會(集體記憶)的角度切入,在經過世代與世代
間、詮釋與詮釋間的流傳、註解後,我們距離原本的歷史事件將愈行
愈遠,所剩下的,無非「921」沈澱出的符號、價值、或作為某種規
範的公共記憶。其中,不免受到權力與論述相互增強的認知暴力殘害
,同時,與媒體操作「921」的效果雷同,稀釋掉個體經歷的可見性。

這是集體記憶的邏輯必然,但決計不是媒體用以開脫的藉口,更別說
商業媒體趁勢推出「921套餐」的可疑動機。而在形塑集體記憶的過
程裡,228是一個可資對照的例子,特別是,幫助我們思考,我們需
要怎樣的「921」。一場天災?人禍?還是一套檢視台灣災難處理問題
的對話窗口?

什麼是「921」?如果把時間的因素加入,在重建未完全、甚至弊端
與問題叢生的現在,我們特別關心集體與個體記憶間的對話空間,
是否完全被前者給壓縮殆盡、無法發聲,而淪為公共記憶的邊陲景觀
。而這,需要媒體充分認知其作為各種論述交流的關鍵場域,任何的
編輯、篩檢與說明,如只是服膺市場、利潤與教條新聞價值的邏輯,
不但剝削、且無法改善活生生災民的血淚控訴與現實窘境,更有礙於
一個積極正面的集體意呈現。

什麼是「921」?除了煽情的主播、矯飾的同歡晚會與打游擊式的謾
罵,你想記得什麼樣的921?

∮專題
在地發聲的省思
—─談九二一地震後的社區媒體觀察(金惠雯)

∮專題
地方媒體在哪個地方?
——從九二一報導看台灣地方傳播體系問題(管中祥)

∮專題邀稿
總統之怒 災民之痛(石世豪)

▉▊▋▌ 關 ▍ 於 ▍ 九 ▍ 二 ▍ 一 ▍ ▌▋▊▉

在地發聲的省思
—─談九二一地震後的社區媒體觀察

金惠雯(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一場百年巨震,震碎了許多人的家園夢。在各項建設皆遭破壞,同
時安置災民與重建家園的規劃亟待開展的時刻,各個以生活圈為主體
的社區媒體更在災後的數個月內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曾經有人估計
過,這時候的社區媒體居然高達一百多份,可見當時流動在災民手上
的文件數量之龐大。

但是隨著災民逐步安置以及災區議題逐漸被淡忘的情形,社區報也逐
漸地淍零,由一開始的一百多份到現在四十餘份(而且還在減少中,
特別是有些社區報只留其名),我們似乎可以從這樣的現象中找到一些
蛛絲馬跡來看看「在地發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總的來說,我們在災區可以看到的社區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外
來的規劃團隊或是文化團隊申請如全盟的經費所籌辦的,另一種則是
由在地的災民自組團隊而籌辦。這兩種不同身分所辦出來的社區報往
往有著相當不同的面貌,前者使用大篇幅的照片和淺顯的文字,而主
題多半是繞著重建家園的「概念」,也就是希望災民要有長遠的目標,
應朝著社區營造的方向去努力等等,例如最有名的中寮鄉親報、石岡
人等,這類報紙也會發行到非災區,主要是希望非災區的民眾也能了
解災區的情形;後者則普遍成為比較小型的社區報,內容通常是許多
補助辦法的整理,以及社區內發生的事情與即將舉辦的活動宣傳,通
常這類型的報紙不太會發至災區以外的地區,發行量也多半只有社區
內的人數,例如原住民災區的過坑部落社區報、松鶴重建報等等。

這樣不同的社區報型態,也面臨到不同的問題。外來規劃團隊籌辦的
報紙,要面臨的是在地民眾是否接受的問題,盡管大張的照片可以吸
引許多在地居民的目光,但是照片之外的文字是不是能夠讓人閱讀,
基本上也是一個不易解決的課題。至於在地團隊辦的報紙,最大的問
題在於編採人員的不足,使得報紙的內容盡管切合需要,但是往往會
顯得過於鬆散與零碎,使得這樣在地媒體成為只是如同公布欄一般的
角色,因而這樣的媒體很難送到非災區的地區供其他人閱讀,也使得
這類型的災區聲音不易讓人發現。

在地震已逾一年的今天,我們不可否認這些曾經在災區流動的社區報
的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至少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扮演提供災民資
訊的功能,但是重建的路是遙遠的,而且重建的圖像也不只是硬體設
備,在我們重新檢視災區的社區媒體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想一想運用
媒體力量進行社區組織工作的可能性,這樣的媒體呈現就不再只是給
災民看的或是給非災民看的這種兩極化的評價,而應該可以看到所謂
真正「在地發聲」的媒體力量展現吧!

▉▊▋▌ 關 ▍ 於 ▍ 九 ▍ 二 ▍ 一 ▍ ▌▋▊▉

地方媒體在哪個地方?
——從九二一報導看台灣地方傳播體系問題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不少人慨歎因為台灣地方傳播體系的不完整與匱
乏,以致受災地區消息及全國救災資訊未能有效的傳達。一時之間,
台灣的地方媒體開始受到重視,許多關懷地方的工作團隊以及在地的
居民,紛紛開始籌辦相關的地方刊物,新聞局也不干勢弱,邀請媒體
參加座談會,希望媒體能多多配合報導政府的安置、重建作業,行政
院也出版「重建快報」每天送到災區,直接發給當地的民眾。

事實上,在台灣傳播政策中,並不是沒有規劃地方媒體的建立與使用
,然而整體的傳播政策偏向的國際化及自由化的思考邏輯,對於在地
的媒介及在地的聲音幾乎完全漠視。

在台灣的各類傳播體系中,中、小功率電台及有線電視是最能夠突顯
地方媒體特色的政策規劃。一九九三年交通部與新聞局召開記者會,
正式宣佈開放新電台的申請,後陸續分個九個梯次開放中功率、小功
率作為服務社區及特殊社群所用。不過,這些原本屬於地方的廣播電
台,除了少數資金來源較為穩定的經營者外,一個個都成了優勢媒體
集團「全國」聯播網的一部分。雖然,這些地方媒體在交給新聞局的
營運計劃中,信誓旦旦的將自己定位在地方公共領域或為特殊社群發
聲的管道,但在強調資本實力的無情市場環境中,逐步淪為大廣播集
團禁臠,播出同質且流行的全國曲調。

廣播電台變調與集中化現象主要癥結,不在於經營者放棄原有的經營
理念,而是國家在強調自由市場機制的政策思考下,忽略了對弱勢發
聲及多文化媒體環境的保障。這樣的說法,新聞局未必會同意,因為
在第九梯次的電台執照規劃中,便特意要將經營權優先開放給為客家
及原住民族群提供資訊服務的經營者。然而,這種未從整體媒體結構
調整的開放作法只是椽木求魚,因為讓這些原本在資本及經營能力體
質相異的經營者同時自由市場中競爭,就好比讓奧運金牌選手與肢體
殘障者一起參加百米競賽一樣,是不具任何意義。表面上,這個比賽
是公平的,因為各種背景的人都能參加,但誰會是跑道上領先者,答
案卻是相當明顯。

這種在表面上進行政策規劃維持媒介公平及多樣性,實際經營卻放任
資本力量任意肆掠地方媒體的作法,在有線電視的營運上亦清晰可見
。原本因為歷史發展、科技特性、經營範圍等因素被視為是地方媒體
的有線電視,其獨特的社區公共頻道的設計,更讓該媒體成為社區的
公共領域。九三年有線電視法完成後,行政院新聞局為能推動社區公
共頻道的執行,陸續制定了:「有線電視系統申請須知」、「申設有電視
系統問答輯要」、「獲得許可之契約書」以及「有線電視公益性、藝文
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頻道規劃要點」等相關辦法,明確規範有公共
頻道的使用原則。

雖然,在政策中有了相關的規劃,但如果問一般民眾:「你知道如果
你有任何問題可以跟你們家第四台登記時間,在電視上表達意見嗎?」
我想絕大多數的台灣收視戶一定會跟你搖頭說「不」,但如果你問「
你知不知道台北市要實施垃圾分類?」「政府有打算興建核四的計劃?
」大部分的人都會知道這樣的訊息。為什麼同樣是政府政策,在民眾
的認知上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理由很簡單,國家機關缺乏積極的
宣傳舉措,在法規制定完成後,就將其束之高閣,任其腐朽,未將這
個有助於社區發展、草根市民社會形成的媒介政策當作政策重點,以
致於媒體作為增進互動了解、凝聚共識的功能無法發揮。

事實上,在國家機器的眼中,原本該作為地方媒體的有線電視已經成
為跨國節目及國際資本流通的載具。從九九年有線電視法的增修內容
來看,國家機器偏向透過有線電視法的修定,進而建立一個適合全球
經濟趨向的市場環境,而非強調強化有線電視的社區公共論壇的角色
,以提昇社區意識及促進民主的發展。

這樣思考邏輯展現在整體的傳播政策規劃上,在加入WTO的政治正確
及全球化經濟趨同的壓力下,國家機器不僅選擇了融入世界體系,忽
略本土傳播體系的建構,甚至一躍成為引領國際資本橫掃台灣媒體產
業重要推手。國家與資本正攜手合作,為整體媒體產業的發展盡上心
力,主動建立一個適合自由化與國際化政策發展的媒體環境。

因此,台灣的傳播政策自然走向開放外資、放寬經營限制、允許跨媒
體經營的「康莊」大道,至於能夠促進地方發展、多元文化的社區媒
體則任憑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下,與強悍的財團勢力進行對抗,逐漸消
失在資本主義的洪流中。然而,媒體不只是「產業」,它更是「文化」
;不只是單向的訊息傳遞者,更是促成社群互動與溝通的重要通道,
地方傳播體系的建立不該只是災難來臨時統治者傳達意志,展現恩澤
的才有的思考與規範,更是一個強調全民政府與市民主義的政府與政
黨不可忽略的必要實踐。

▉▊▋▌ 關 ▍ 於 ▍ 九 ▍ 二 ▍ 一 ▍ ▌▋▊▉

這一篇稿件則是傳學鬥向石世豪老師邀來的稿件,主要談到政府通報
系統的角色問題,在反省媒體之餘,這也是一個看待政府處理自己傳
播資源的有趣觀點。感謝石老師提供稿件刊登在這次的專題之中。

總統之怒 災民之痛

石世豪(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澄社社員)

去年九二一震災到今天,正好屆滿週年。這個千禧世紀末的天災,在
寶島台灣留下深深的震殤,也撕開舊體制多年粉飾的太平假象:法令
政策龐雜瑣碎,少有興利救急的積極作用;行政官僚爭功諉過,欠缺
分層負責的整體效能;政治人物藉機造勢,不見人饑己饑的無私奉獻…
果然選後「變天」,舊政權「執政最有經驗」的神話破滅,民眾具體以
行動促成政局轉變。

陳水扁當選總統、倉促組成新政府之後,八掌溪洪水奪走四條人命,
他難忍「震怒」;集鹿大橋遲遲不通車,又讓他「發飆」。表面上,行
政官僚臨事瞻顧、延誤救災時機,相關人員設辭詭辯、競相推卸責任
,這種千篇一律的「舊戲碼」在媒體上不斷「翻新」,確實惹人生氣。
然而,政府機關與個別公務員不能急人之所急,民眾在政權交替後改
革期望普遍升高,這中間重重疊疊的認知斷層,政權移轉至今的短短
四個月裡,已經觸動多次政壇「餘震」。長此以往,什麼時候又會因為
鬱積太多不滿能量、再次爆發強震?

這兩次「總統之怒」,都是由媒體參與作用,又透過媒體波及全國,主
其事者與全體公務員不會當作「無感地震」,全然不為所動。誠然,媒
體是當代主流價值的塑造者,經常以「第四權」的姿態影響公共政策,
反對黨人士、地方首長、民意代表知之甚詳;因此隨著「主震」擺動
議題,緊咬新政府不能有效指揮、遇事無法及時反應的「罩門」,原來
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情勢演變為災民必須拋頭露面,在「媒體
效果」的考量下製造「議題」,否則就無法博取「高層」青睞、更無從
行使「頭家」應有權利的局面,這就不只是政客作秀、媒體炒作的問
題了。

其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多得是「輿情通報」單位,根本不必
等到媒體大肆報導之後才倉皇回應。從新聞、研考、政風到最近備受
詬病的「國情調查」等「情報」機制,原來都該扮演公部門「耳目」,
清晰傳達政府內外資訊,讓各項施政確實符合民眾需求。只不過,執
政者慣以黨派私念取代公意,往往錯把政治宣傳、公共關係、政績展
示、個人效忠、政敵偵防當作優先目標,轉而試圖干預、阻礙,甚至
誤導資訊流通。正因為如此,官僚為禍原是「災民之痛」,如今卻以
「總統之怒」登上媒體,對於富有媒體控制經驗的台灣而言,更是加
倍諷刺。

以新聞官署為例,不但貴為各級政府「化妝師」,同時身兼媒體主管
機關,依法得徵用廣播電視「宣導政令」;此外,新聞局還主控中央
電台董事任命、北高兩市新聞處更直接握有市政電台經營權柄。媒體
竟被如此貶抑為傳聲筒,這就無怪乎解嚴之後,新聞局樂得放任廣播
、有線電視加速商業化,另一方面卻又遲遲不肯徹底解決黨政軍操控
無線電視的歷史問題。怪的卻是:新聞局推三阻四、百般拖延媒體及
自身改造工程,讓「陳水扁國家藍圖」裡的「傳播媒體白皮書」至今
還是畫餅,曾經領銜聲請大法官釋憲、挑戰舊政權資訊操控的當今總
統,您為何不生氣?

我們鑑往以知來:新政府倘若有心杜絕這種波及全民的資訊扭曲「政
災」,切實做好媒體法制重建工作,就應該及時履行競選承諾,透過
「公共化」措施將無線電視還給公民社會,並且將新聞局精簡為發言
人室,停止操弄資訊流通及輿論走向;更重要的是,不要再聽任官僚
惰性錯失改革契機。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二期

2000年 September 18日

┌────────《 2000/9/18第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為了三十秒,破壞貽千年

又是一則文化古蹟被破壞的外電報導,這會兒全人類都應該默哀一
分鐘,畢竟祕魯的印加遺址「駐日之柱」是人類文化的共同遺產。

追查起元兇,竟是祕魯當地的啤酒商與美國的廣告商。怎麼會這樣
呢?本來想拍廣告借用一下文化古蹟的影像,來跟產品品牌做個形
象的連結,搞到後來不但古蹟沒被特別照顧,還被攝影機的鷹架咬
了一道七公分的傷口。

心痛啊!但值得痛心的例子還有很多。

早年有個罐裝咖啡品牌猛打環保形象,廣告中拍出了白鷺鷥遨遊天
際田園之美,卻沒拍出台灣鳥類大量誤食易開罐拉環而死的畫面。
後來有個日系啤酒品牌,找來吳念真宣揚台灣之美與啤酒乾杯的豪
氣,結果「示範」了如何用手電筒現抓現烤螃蟹,更令人「羨慕」
的在禁止紮營的翠峰湖畔搭起帳篷;前者遭生態保育團體痛罵,後
者則讓山友們搥胸頓足。最近更有個罐裝咖啡品牌找來環保音樂創
作者馬修連恩,廣告咖啡這種傷害第三世界原始植被的經濟作物
——真是講環保的亂丟垃圾、講自然的破壞生態,講文化的傷害古
蹟,通通只為了三十秒。

探究原因,要從廣告的「本質」與「特性」談起。廣告絕對是與資
本活動密切相關的商業活動,目的無他:促進商品與服務的銷售。
即便是廣告企業形象或公益理念,也是為了終極的商業競爭目標,
此為「本質」是也。廣告不同於公關與新聞,而是由企業主獨自付
費爭取閱聽人的關注,自然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傳遞最多與對企業
最有利的訊息,此為「特性」是也。

在本質與特性的集合之下,自不難理解問題產生原因。企業欲連結
環保議題,不是真的有心提倡環保,而是想借重消費者重視環保的
政治正確性,轉化為對品牌的好感。所以,企業不會真的從廢棄物
處理開始著手,而是找一個最能連結環保議題的影像。同樣地,企
業欲連結自然議題,也不會真的努力維護自然之美,而是努力創造
一個最能連結自然形象的畫面,管它這樣做到底會不會傷害大自然。

所以囉!文化古蹟「駐日之柱」的珍貴性,早在啤酒商與廣告商的
拍攝計劃定案後,被拋到九霄雲外,廣告攝影只會想到如何精準的
傳遞唯美影像的專業,而失去了對人類文化遺址的謹慎對待;同樣
的,各種環保、自然、文化議題一旦被廣告採用,所顧及的層面絕
對少於廣告畫面中所呈現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這或許就是廣告
的原罪,也是身為閱聽人的你我所應共同警覺的。

代表人類追尋古希臘競技精神的奧運又於日前熱鬧展開,但濃厚的
商業氣息卻早已蓋過了當初的「奧林匹克」精神。不過這一點都不
令人意外,因為連人類共有的文化遺址都可因為商業利益而犧牲,
只是彰顯人文精神的體育競技,當然更易被商業力量所侵蝕了!

Our Questions

1. 廣告販賣的是一定一種進步、正面的意識型態嗎?如果是的話,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結果?

2. 媒體的經營者、廣告商和閱聽人之間存在什麼樣的互動關係?

3. 媒體經營者除了把節目、頻道等內容商品賣給閱聽人之外,還
把廣告時段賣給廣告商,這個情況叫做「媒體雙元市場」,想想看
,媒體經營者、廣告商和閱聽人之間還有哪些關係?

4. 你有沒有聽過「閱聽人商品」這個名詞?它是說大眾媒體的主
要商品其實是閱聽人,媒體吸引閱聽人,並把他們賣給廣告公司,
所以我們在收看廣告時,除了決定要不要買廣告商品的選擇權之外
,其實我們已經被悄悄地賣出去了。你認為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呢?

5. 如果真的有閱聽人商品的話,那麼收視率調查公司又扮演什麼
樣的角色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終於開學了,好悲傷。

這一期的小巫論壇講的是媒體如何呈現「父子相認」的新聞。近年
來,父子還真是流行在媒體上相認啊!

大巫論壇真是讓人一邊看一邊笑,不但有好玩的會場八卦,文末還
有「參加研討會教戰守則」!這真是一篇好看的報導啊。

最近有很多活動喔,我們把他收集在鬥陣俱樂部裡。

廣告的時候,還是去上廁所好了。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陳水扁在總統記者會上說他看台灣時報、民眾日報、青年戰士報
,但是沒有看過國安日報。唉,三大報真是很糗。

2. 柯林頓指責好萊塢限制級電影,根本就以孩童作為收視目標。啊
,他可能也是口交電影的受害者之一所以感同身受吧。

3. 東森育樂台將改名為S頻道,據傳學鬥男性成員表示,此名稱將
引起不當聯想。到底是什麼?

4. 世界生活水準指數出爐,東京工人工作9分鐘就能買一個麥香堡
,成為工資最佳地方。天啊,麥香堡竟然變成交易單位!會不會有
一天能變成工作幾小時可以換一套資本論?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明星爸爸上法院

劉郁青(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十五歲的方姓少年控告藝人父親齊秦惡意遺棄,日前齊秦首次赴板
橋地檢署出庭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社會上不負責任的家長被控告
惡意遺棄的罪狀不知凡幾,但不一定會成為報紙新聞的一角。方姓
少年控告父親齊秦一再成為新聞注目的焦點,是因為齊秦身為「藝
人」的身份,因為民眾對藝人私生活的好奇心,所以藝人的一舉一
動成為新聞,攤在媒體前供大眾觀賞、消費,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
話題。

不過,這次的新聞事件正好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觀察媒體是
如何呈現親子關係反目的社會問題;而媒體在呈現的同時,又如何
成為介入者,干擾了親子關係正常的互動。在這則新聞報導中,各
大媒體記者的報導重點大多放在久別重逢後的父子會面,所以記者
頻頻追問方姓少年有什麼話想當面對父親說,而採訪的鏡頭從齊秦
一踏進地檢署就寸步不離地跟著。諷刺的是,這對父子在鏡頭的監
視下,從頭到尾並沒有單獨交談的機會與空間。最後父子相見時,
齊秦只是無言的尷尬一笑,方姓少年則是突兀的對著鏡頭迸出兩句
話:「見一面真難,有什麼事到?面去講。」記者在媒體上對這對
父子的解讀則為「父子倆首度在偵查庭相見,卻未出現期待已久的
溫馨場面,反而帶著尷尬氣氛」。

首先,以這則新聞的呈現內容來看,報導這則新聞的記者們似乎早
已在心中建構好一個父子久別見面的溫馨藍圖,父親也許是慈愛地
摸摸孩子頭,而孩子則應該熱切說出對父親的期待,所以記者大多
是朝向一幅父慈子孝的「慈父圖」來引導式地建構新聞內容。但是
,記者們卻忽略了這其實是一則公眾人物在親情上和物質上對孩子
關愛不夠,導致父子關係破裂的社會新聞,而正因為齊秦的藝人身
份,他如何處理破裂的父子關係才是新聞關心的重點。因此,讀者
希望在新聞中看到的不是傳統親子關係中久別重逢的溫馨畫面,反
而應該是父子關係為什麼出了問題的探討,以及雙方對這段破裂關
係的說法。

這則新聞中另一點值得非議的是,記者已經脫離了中立報導者的本
分,成為這次事件的引導者和介入者。記者們為了拍到心目中刻畫
的父子相見的一刻,寸步不離地跟著採訪對象,暴力的介入這對父
子的會面中,進而妨礙了他們單獨面對面溝通的機會,而齊秦和方
姓少年在媒體的監視下,甚至不能以自然的表情和話語在親子關係
中溝通互動,難怪這對父子在偵查庭上的第一次接觸洋溢著滿滿的
尷尬氣氛。

————————————————————
⊕∮⊙◇★☆ 大巫論壇 ⊕∮⊙◇★☆
————————————————————

參加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22nd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Confer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citize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感動報導完結篇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緒上期)
三、參與青年學者聚會建立新世紀傳播公民權

會前會當中,19名來自十三國的青年學者齊聚一堂,針對如何強化
JSN的遠景、組織青年人的參與、IAMCR的老化、世俗化問題、
Schiller的創始精神、新加坡的言論自由等交換意見,這是一個嶄
新的經驗,同時也預見十年後IAMCR可能有的新生命 (我們要求將
來的年會應回到大學校園中,強調樸實的精神;同時對地主國也應
以平常心對待,不要為了感謝而讓政權與資本家介入大會主題的研
討;同時JSN也應在IAMCR中享有永久代表權之參與權利)。而這次
論壇的主題,在於質疑現階段的傳播科技是否可以促進公民參與之
民主,特別從不同性別、種族、階級、及更宏觀的社會群聚來觀察
,因此吸引了以下的題目發表:網域中公民身份與民主過程的辯證
、資訊高速公路管制之問題、非洲網路咖啡的民主傳播效果、辛巴
威傳播基礎建設與民主本質、印度電訊普及政策評估、中國電子報
民主論壇觀察、南斯拉夫新媒體的民主抗爭策略等。

我的論文(http://www.pts.org.tw/%7Epubfile/4.training/training49.htm)
,主要整理近年來公共電視對數位化政策的思考與質疑之文獻,並
以台灣為例子,強調數位化的意義應在於弘揚公共服務之本質、強
調內容製播的重要,同時在公共政策上應明確釐定適合的硬體標準
、推動符合公益的基礎建設(反對開發HDTV),發展基礎與附加服
務,以投注所有精力開發有助於參與民主的互動服務、及具多媒體
功效的教育文化精緻節目。

在會場中令人感嘆之事為,一位中國學者口出妄言,透過論文評論
台灣問題,並以中國人民要求政府攻打台灣為例,視為中國人民民
主誕生之表徵,此言一出全場譁然,對照中國民主希望之立論,無
異一大諷刺。這段話原文摘要如下:

While the official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wspaper was to listen and to observe the new Taiwan
leaders, the topic of the forum was how to fight against
Taiwan and win the war. Many participants themselves
showed their gratitude to the webmasters of the forum to
let the forum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這種請戰的意見竟可視為民主的言論,部份中國年輕學者的愚昧可
見一般!更者悲的是,我在會員大會的現場更目睹這位中國學者前
來向秘書處索討UNESCO的開會補助款,世界和平用途之款項竟用
來補助這種好戰無知份子,而堂堂之東方大國新生代,不事民主社
會之和平交流,散播夜郎自大言論又錙銖計較現實所得,令人執筆
三嘆!行動勝於言語,我不想與他進行言詞辯論,只積極參與民主
討論過程,用心準備論文發表 (作投影片、影印論文),務求達成
學術交流溝通之成效,贏取發自內心的掌聲,相信這種對比有助於
國際人士認識台灣民主化教育的涵養。我很感動的是在國際友人的
談論中,皆獲其肯定「台灣作為主權獨立國家」之民主價值,體驗
到現階段國民外交之實質收穫。

四、從學術政治中感受傳播研究發展的根本問題;

IAMCR四天研討會結束前,利用半天時間舉行會員大會,實為兩
年一度的重頭戲。會員大會為至高決策單位,所有學術行政的提
案都必須由全體會員以民主表決方式才可通過,每次特為重要的
議題有:每年度研討會舉辦之地點、形式、主題;研究分部的產
生;國際執行委員之選舉;行政委員會(包含主席)之選舉結果
確認。

我以學生會員身份全程參與,感受與收穫良多。一來充分體驗到
民主機制的可貴,無論是何種鴻儒碩彥,都必須在平等基礎上爭
取發言、接受批評;另外,人之惰性也一樣在這個菁英組織中充
分顯示,許多研究分部的工作報告令人無法恭維,甚至一片空白
,缺席以對;會員們感到憤怒、不解、沮喪;然而可貴的是,並
沒有人因此而退席或極盡批評之能事,而是以共同參與精神嘗試
讓事情作得更好、組織運作得更好,這種從不斷錯誤中求取改良
精進,的確是可貴的民主精神。

這次會務中有幾項重要議題值得報導,首先新任的主席已經選出
,由澳洲的資深媒體教育家Frank Morgan當選,在他就職演說中
明白表示,未來納編新會員的方向在於,年輕人、女性 (來自非
北美與歐洲的人士)、以及學院外的媒體與傳播專業人士,這的確
是一項值得支持的使命宣示(該人口只佔IAMCR會員數的5%-6%)
。另外Thomas Jacobson提出一項爆炸性的議題,建議IAMCR每兩
年一次大會的期中年度研討會停開,改舉辦一日的主題座談會,這
項建議立刻引爆兩種意見隔陣開火,Murdock支持表示過多的研討
會使論文的品質降低,因為評審無法選到足夠的品質優良之論文;
反對者認為,主題性座談會將不對外徵稿,發表權將壟斷在國際
執行委員會手中,兩方都看似各有道理。代理秘書長Divina說的
好,與其改變型態,不如舉行區域性的IAMCR研討會,以內聚協會
之資源與實力,也可減輕行政委員的負擔。類同於IAMCR這樣的組
織,如果每次研討會都以全球規模為號召,十分容易成為學術大拜
拜,要不然就是顧此失彼,無法投合所有會員之興趣;而且有了區
域性的交流與默契,更便於構築實質性的全球學術連線。最後,該
議案在兩方無法協議下,由Colin Sparks程序提案暫緩決議,待
充分討論後逐年再議 (Sparks的潤滑劑功能與動感之演出,讓我想
起了傳播學生鬥陣成員裡的好朋友景崇剛)。
(編按:見傳學鬥電子報創刊一號大巫論壇作者)

會務中最為爭議之議案,就是建議正式成立「青年學者網路」分部
,使其在IAMCR內擁有法定代表與表決權。挪威政經女性學者
Syvertsen領銜提案,而南非學者de Beer大力支持並要求資深會
員應虛心接受,重視年輕世代的心聲;Murdock與Wasko聯袂反對
,認為將造世代之間的分化,產生小團體的區隔。這項議題最後訴
諸公開表決,是2000年大會唯一進行表決的議案,該案經過反覆
計票以57比48票獲得通過,能參加這歷史性的決策,深感慶幸。
持平而論,Murdock在提攜年輕人上頗為用心,但那究竟是靠賴人
際關係達成,而不是透過組織的力量進行,對於缺乏聯繫管道的第
三世界青年,IAMCR將永遠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幻之友。在IAMCR
中創造JSN分部,絕對是一個正向的發展,因為他將扮演一個橋樑
的角色,讓弱勢國家的青年能與批判學術界取得密切的聯誼管道。

然而,至為可惜的是會中亞洲學者出席甚少(包含那個前來要錢的
中國學者),曾聽到一位資深的的亞洲學者論到這些國際組織仍為
西方主導;可是相當諷刺的是,亞洲學者臨到了可以表達參與的機
會時卻幾乎不見人影,這樣豈可責怪西方人的獨佔,反而倒不如檢
討自己努力之不足。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學者參與發表論文的人數
為數不少,然而他們似乎只重視於學術資歷的累積,反而捨本逐末
地忘了學術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其實一個民主機制的學術政治之運
行,才是創造優秀的學術社群之根基。全場的參與,不但見識到實
質的民主運行;同時堅持到最後,支持青年學者論壇爭取合法地位
,這些都讓我學習到如何善盡公共文化之權利與義務。

台灣要走入國際社會,可以參與的層面很多,重點是,是否能把握
住全球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及必要的過程,誠心地參與公共事務的
討論。如果可以,這樣所贏得的認同與支持,將遠勝於以金錢及權
力外交所籠絡的關係,也是公共精神的全球化之具體實現。

五、對國際研討會的批判

國際研討會之浮濫,近年時有所聞。這次參與IAMCR年會也一併發
現此情況之嚴重性。人類的惰性與富裕後的質變,使得許多原本立
意良好的人文機制,經過一段時間後皆產生弊病,如同學術大拜拜
。綜觀現場表現,此次會議的重大缺陷為:

(一) 研討會論文提報人只是浮泛一談,既沒有投影片說明,
更沒有論文提供(甚至根本沒有寫完);
(二) 國際研討會以英文為主,許多英語為母語之人士,盡興
以口語交談來進行學術交流,沒有其他輔助書面說明,置其他國
家人士需求於不顧;
(三) 研討會提報人根本沒有出席也沒有預先告知;
(四) 研討會舉辦地點與設施以豪華高貴為主,不但逐年提高
註冊費用,而且這些場地安排,也不利學術與專業意見交流;
(五) 研討會尋求許多廠商與政府單位贊助,特別開闢演講時
段供贊助者發表論文,結果若不是招商說明會要不然就是政績說
明會,喪失了專業知識的交流意義;
(六) 研討會多場同步進行,許多相同興趣議題必須加以取捨
擇一而聽,知識上的損失十分嚴重;

由於每位出席人士,都花費相當鉅額的旅費、住宿費、註冊費前來
參加國際研討會,因此,一旦發現現場有人提供論文,彷彿如獲至
寶,與會人士蜂擁向前競奪,由此可見其問題之扭曲相當嚴重。我
建議以下數點,作為身為批判傳播學術的一員之參考,共同以新生
代的精神來扭轉既有體制的惰性,使IAMCR的人文精神歷久彌新:

(一) 赴會之前,先向台灣傳播批判學者諮詢,概略了解國際社
會的面貌與結構、人脈;
(二) 攜帶相關英文文件(如發表之論文與投影片、或工作報告
、自我簡介),隨時備應作交流餽贈之用,同時充分利用在論文發
表之時,符合國際社會禮儀;
(三) 積極在現場取得參與者的聯繫方式、論文摘要等資料,以
利會後進行follow-up工作;由於有出席同一場會議的機緣,據
此為由較易取得一些在現場無法得到之資訊;
(四) 投入固定的學會分部研討會與會務會,了解國際學術專業
的規範與建立人際網絡;
(五) 參加學術政治的過程(如會員大會),認識國際政治局勢對
學術的影響,歷練民主機制的運轉,學習參與討論的學術精神,不
要只學到論文發表的機制;
(六) 放開胸懷,愉悅地參加資深會員的餘興活動 (如會後小聚)
,不要期待自己能表現什麼,從細心聆聽、誠心表達開始,必能建
立友誼;
(七) 最後鼓勵大家積極參與JSN網絡,想盡各種可能(經費補
助、撰寫英文論文)出席IAMCR年會,唯有我們的加入,國際傳播
批判學術的形成才會更有意義。

(全文完)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研討會。

消息來源:公共電視
災難報導與媒體的公共責任座談會

免費參加,自由入座
意者請e-mail至cindyshyu@mail.pts.org.tw 報名
地址: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一樓簡報室
聯絡電話:26338019,26301193

主辦:公共電視
時間:9月20日/9月21日
地點:公共電視A棟一樓簡報室
議程:
9月20日
9:00~9:10入場
9:10~9:30董事長/貴賓致詞
9:30~10:20
專題報告:世界各國公視災難傳播研究-以日、英、美三國公視為例
主講人:公共電視研發部研究員 徐秋華
10:20~10:30
中場休息
10:30~12:00
座談:媒體與災難新聞
與談人:臧國仁、羅國俊、吳仁麟、廖俊傑、陳依玫
12:00~13:30
午餐
13:30~15:00
專題演講:大眾傳播與災難報導
主講人:日本NHK執行研究員 小田貞夫
15:00~15:30
休息
15:30~17:00
座談:地方新聞與災難傳播
與談人:蘇蘅、武興員、謝明錦、林藝珍
17:00~17:30
主持人結語

9月21日
9:15~9:30
入場
9:30~11:00
專題演講:從韓國災難管理實例看媒體和政府間的關係
主講人:韓國翰林大學副教授 鄭然球
11:00~11:10
休息
11:10~12:20
座談:政府與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互動關係
與談人:孫曼蘋、何榮幸、方仰忠、金溥聰
12:20~12:30
主持人結語

⊕∮⊙◇★☆

@有詹姆斯科蘭耶。

*活動主題:「九二一震災週年紀念–危機事件中的媒體角色與地位」
國際傑出傳播學者講座(共三場,皆有翻譯人員)
*場次:
第一場:
演講主題:災難報導
演講者:小田貞夫(日本NHK放送協會廣播電視文化研究所主幹)
對講者:林元輝(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時間:9/23(六)14:00-16:30
地點:傳播學院劇場
(播放阪神大地震相關報導錄影帶)

第二場:
演講主題:媒體與公共政策–一個歐洲人的觀點
演講者:James Curran(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教授)
對講者:未定
時間:10/24(二)19:00-21:30
地點:未定

第三場:
演講主題:新聞自律及新聞倫理
演講者: Edmund Lambeth(密蘇里州立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對講者:未定
時間:11/13(一)19:00-21:30
地點:未定

主辦單位:中國時報、公共電視、東森有線電視台、政治大學、
中山大學、暨南大學
承辦單位: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

@又有免費的電影可以看了!

台北市文化局主辦
街坊電影院播出時程表 洽詢電話:23918717瑛亦喜公司

場次 時間(民國89年) 地點 影片名稱
第一場次 9月16日 大安森林公園 天下一大笑
第二場次 9月23日 中坡公園 太平天國
第三場次 9月30日 榮星花園 熱帶魚
第四場次 10月7日 青年公園 愛情來了
第五場次 10月14日市府前廣場 一個也不能少
第六場次 10月21日228紀念公園 十月的天空
第七場次 10月28日東和公園 吸血鬼也瘋狂
第八場次 11月4日 榮星花園 戀戀三季
第九場次 11月11日美術館前廣場 東京快遞
第十場次 11月18日228紀念公園 流星語
第十一場次 11月25日士林捷運站廣場 鐵道員
第十二場次 12月2日 淡水捷運站廣場 第五元素

⊕∮⊙◇★☆
@這個電影要錢,不過是Ken Loach的,應該很好看才對。

●《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110 min/英語/2000/英國
來到天使之城,真的找到夢中樂園?
2000年坎城影展競賽片
導演:肯洛區(Ken Loach)《我的名字是喬》《土地與自由》
演員:亞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紅色警戒》《SOS酷暑殺手》
艾皮狄亞卡莉歐(Elpidia Carrillo)《玉米田的天空》

從墨西哥到美國的天使之城(洛杉磯)間路途並不算遠,但走過了
這一段,就能算是進入了天堂大門嗎?一名墨西哥的女子瑪雅,到
美國與姊姊蘿莎相聚。姊姊蘿莎必須承擔起同是非法移民的丈夫,
在沒有醫療保險照顧下的無情病痛;而妹妹瑪雅則愛上了一名政治
狂熱的律師,在他的鼓動下,積極地參與清潔工們要求權益與工會
的抗爭活動。姊妹兩人走向不同的路,麵包與玫瑰、生存與尊嚴,
難道是非法移民者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夢嗎?

英國社會派電影大師肯洛區,繼 98 年風光坎城的《我的名字是喬
》,今年將他獨到的觀察與批判,首度轉移到美國洛杉磯的藍領階
級,本片就從兩個在劣境中掙扎、妥協的底層女子,展現出肯洛區
為影迷們熟知的犀利觀點與悲憫胸懷,或許還有那麼些親切的幽默
和窩心的感動。

影展期間:10月21日至11月17日(如有延期,聯票可繼續使用)
絕色語音專線:ALPHA CALL:0943 887 321
預售通路點:
春暉總統戲院 02-2388-5576
春暉絕色影城 02-2381-1339
春暉頂好大戲院 02-2711- 9305
宏網售票客服專線:080-088-121;02-2784-1111(原元?售票網)
www.ticket121.com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一期

2000年 September 12日

┌────────《 2000/9/12 第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星聞滿天飛

先是吳宗憲,然後是何妤玟,還有羅密歐與費玉清,真是一個星聞滿
天飛的秋天。

只要黑函傳真到記者辦公室,所有的娛樂線記者哪管真假一律直奔藝
人節目現場,有些人遮遮掩掩東躲西藏,有些大方的則乾脆在節目裡
說明真相,甚至召開記者會。

公眾人物用自家媒體散佈自家新聞由來已久,李四端當初跳槽華視還
上張小燕綜藝節目;王雅麗嫁人TVBS新聞現場直播(還找了師奶殺
手蘇逸洪去主持)。現在更精采的是,你可以在陶晶瑩(喔,她不是
新聞系科班出身的嗎?)的娛樂新聞裡看見她打自己的新歌「太XX」
;黃子交在自己的節目裡介紹親密愛人小S開的服裝店。

商營媒體本來就善於運用自己的資源遊走內容邊緣,不論自我宣傳或
是遮醜,這些狀況屢見不鮮。自從娛樂星聞市場有利可圖之後,商業
媒體倚賴藝人更深,除了大幅開闢娛樂新聞、打歌時間、藝人談話節
目版圖外,部分媒體更聘請藝人擔任節目總監、娛樂企劃,例如三立
的高怡平。而「小燕家族」主動強攻下來的TVBS-G娛樂頻道、吳宗
憲的憲憲家族、星貝達網路公司等等,更是非常特殊的綜藝家族經營
案例。

類似張小燕、吳宗憲這樣具有新經營頭腦的藝人,他們轉投資的方式
迥異於以往劉德華投資電影公司、高明駿開泰國菜餐廳。因緣際會他
們碰上了台灣有線電視等新媒體需要大量內容的時代,藝人經營自己
的方式轉為與媒體合作、開拓明星市場、養成消費者的媒體使用習慣
——看明星。於是娛樂新聞、演藝圈動態的市場就被大幅開拓。

藝人大步向媒體經營層邁進,加重了「星聞」在媒體中的份量,演藝
圈動態更接近媒體的使用入口(access);除了專為藝人大幅開闢的娛
樂資訊版圖充斥了大量公關新聞之外,那些不尋常的黑函、八卦、緋
聞,受到矚目的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弔詭的是,藝人不同於以往的媒體經營層,他們本身就是新聞製造體
,無論發唱片、拍廣告,他們本來就是一群在媒體上曝光討飯吃的工
作者。以往的經營者多少還能在媒介內容的選擇上差強人意地保守一
些利益迴避、利益均分的「守門」工作原則,但是當這些經營者本身
就來自某某綜藝家族、某某娛樂頻道的時候,那種率領全家藝人參加
跨年演唱會又在自己的頻道中全程播出、家族藝人一出事就在節目裡
吶喊叫陣的怪象,就更赤裸裸地攤開在大眾的面前了。

這個星聞滿天飛的秋天,我們不只感受到明星新聞的撼人重量,更看
見了娛樂媒體結構與內容扭曲糾纏的錯雜關係。

Our Questions

1. 藝人經營造成的媒體內容扭曲和之前黨政軍經營三台造成的新聞偏
頗,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2. 藝人經營造成的媒體內容扭曲和王令麟的東森新聞不報台開購地弊
案、邱復生的TVBS買不到職棒轉播權就猛報職棒簽賭案,這些情形
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3. 這些做法算不算是「公器私用」?

4.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公器私用」的情況?

5. 調整媒體經營的結構面,對內容的呈現上會不會有幫助?

6. 請再考慮一下公共電視的問題!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金馬獎影展開始,大家一定看得很開心吧!本週有金馬獎影展感謝
名單裡的張世倫寫的影展相關討論喔!

下一波是紀錄片雙年展,有一部格瓦拉的片子,大家快去看!

這週大巫的新加坡IAMCR年會報導介紹了年會中的討論,嗯,參加
這種討論會好像比上學好玩多了!下個星期還有精采報導喔!

你看過「中寮鄉親報」嗎?本週有須文蔚的報導文學投稿完整版,
介紹921震災後,中寮鄉親報如何建立起一個地方社區報紙。中國
時報上的那篇不是完整版喔!

啊,真希望有一天媒體是讓大家共同使用、溝通,而不是拿來賺錢
的。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武俠小說家金庸在新加坡即席回答讀者發問時說,楊佩佩老是把
他的小說拍成很爛的電視劇,像是「用煙蒂灼傷我孩子屁股的女人」。
那你怎麼還到處賣版權,前陣子又賣給中國大陸公司?

2. 武俠小說家金庸在新加坡即席回答讀者發問時說,楊佩佩老是把
他的小說拍成很爛的電視劇,像是「用煙蒂灼傷我孩子屁股的女人」。
你以為香港拍的不爛嗎?賣夠了才出來講話,我呸。令狐沖都被你毀
了八百次。

3. 學者質疑新聞重北輕南,台北市長馬英九扮貓王的新聞照片和高屏
大橋斷橋佔有一樣的版面。啊,馬英九的臉有那麼大啊!

4.吳宗憲入圍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現在台灣沒別人囉?

5.卡斯楚將赴美參加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美國反卡斯楚組織表示會讓
卡斯楚下場和皮諾契特一樣悲慘。這這這,我們要不要捐一本Chomsky
的製造共識還是Hobsbawn的極端的年代還是Hebert Schiller的大眾傳播
與美帝給他們啊?(而且皮諾契特哪有很慘?!)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當影展原則碰到政治考量

張世倫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九月秋意漸濃,自1980年舉辦至今的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熱鬧舉行,
二十年來金馬影展擴展了藝術電影在台灣的觀影人口,擴大文藝青
年對電影的眼界,讓電影藝術在商業與政治的壓力下,還保有一個
「相對」自主的租界。

但今年影展發生的一件小事,雖未引起傳媒廣泛重視,卻讓人頗感
憂心。金馬影展單位原本預計放映的影片《蘇州河》,由於該片是中
國大陸導演婁燁自行至德國募集資金拍攝發行,當初並未獲得大陸
電影局的同意,因此雖然該片的版權取得並無問題(台灣片商購自
德國),大陸方面卻認定該片乃「地下電影」,施壓要求台灣影展不
得放映。金馬影展主席李行為爭取大陸組團參加十二月金馬獎頒獎
典禮,決定以取消放映來表達善意。

弔詭的是,李行在新聞中稱讚《蘇州河》有藝術價值,割愛十分遺
憾,卻又強調大陸電影局對本屆影展十分配合地推薦了三部電影。
直接讓人聯想到去年坎城影展,大陸官方指稱姜文的《鬼子來了》
一片沒有得到官方准演執照,要求坎城影展取消該片的參展資格,
類似的情境,坎城影展卻堅持自己在美學上的原則,為邀片參展的
決定力挺到底,理由很簡單,一個影展單位必須堅持自己的邀片原
則,否則簡簡單單地就屈服於外來不當干預,還有什麼聲譽或信用
可言?

此次金馬影展撤片事件,重要的不是《蘇州河》到底好不好看,而
是作為一個國際觀摩影展,假如可以拿對方推薦三部片子當作理由
來撤片,那影展單位的主體性到底在哪裡?倘若以後對方推薦給金
馬影展的是政宣片又該怎麼辦?在面對壓力時若對自己影展選片的
判斷絲毫不堅持就鄉愿屈服,又要如何成為國際一流的影展?倘若
要經由這種屈服才能得到大陸方面組團參加金馬獎,這種兩岸三地
的大拜拜又有什麼意義?

諷刺的是,今年影展放映了一部香港導演許鞍華當年被台灣禁演的
電影,當年許鞍華曾因片中使用大陸演員或至大陸拍攝,被台灣當
局扣上「附匪影人」的大帽子並封殺其電影。今年的放映多少有些
回顧歷史的味道,代表台灣某種政治禁忌已經過去。不幸的是,舊
的過去新的干預又來,只是這次來自海峽的另一端,不可不說是歷
史的諷刺。

金馬影展舉行二十多年以來,一直設法在政治/商業/電檢等壓力的
箝制下,設法維持其藝術判斷上的「相對」自主性,在此過程中,
或有和外在尺度摩擦衝撞,但總盡力行之,唯此次李行主席基於政
治壓力,幾乎毫無爭辯就屈服於大陸方面的政治壓力,不可不謂乃
此一原則的大倒退。

————————————————————
⊕∮⊙◇★☆ 大巫論壇 ⊕∮⊙◇★☆
————————————————————

參加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22nd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Confer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citize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感動報導之二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這次年會裡,精華討論有以下幾點:

一、 了解現階段歐洲公共電視研究的關懷角度與未來期望

IAMCR年會的第三日議程,由歐洲傳播研究協會(ECCR)舉辦成
果發表會,以「跨越兩千年的廣播電視」主題為名提報論文。齊聚
一堂的11位提報人,分別從頻道與節目多元性、國營電視的公共
化之可能、外來文化在公共領域中的塑造、數位電視政策之未來等
論述。僅提出部份的重要發現做為摘要報告:

(一) 荷蘭學者Wurff與Cuilenburg發現,唯有在頻道適度開放的
競爭下,節目多元的品質才能開發出來;在慘烈競爭下,節目品質
反而是一片雷同向下追逐的現象;另外Roth認為公共服務之義務
為一種獨立變項,能影響資金的開發方向;韓國學者Eun-mee KIM
則認為,所謂頻道多元可以服務小眾品味的前提,仍在閱聽人必須
維持一定的購買力,才可供商業開發此種服務;

(二) 韓國學者Hyeon Dew Kang指出地面波數位電視的轉換,對
於經濟與節目資源稀有的國家(以韓國為例),有相當風險與禍害。
從數位化標準與實際基礎建設之設置、政府的直接或間接的資助、
及未來可能的數位電視節目類型來看,這些風險都揮之不去;

(三) 德國學者Sonja指出,研究歐洲電視中有關介紹外來文化之
節目發現,能促進全球不同族群之間瞭解、進而和平相處,仍為公
共電視節目的擅長所在,如BBC窮其一年時間製作
“A Cry from the Grave”,來警世南斯拉夫共和國種族衝突的悲劇
成因;其他近年來全球通行的紀錄片頻道,如
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Planete,其實為一種美國文化
式的Docutainment,較難發揮這方面的社會功能;

(四) 俄羅斯學者Zassoursky指出,現階段俄國主流的電視體制
問題,乃在公私不分(51%政府持股、49%民間持股),政治力介入
媒體專業;唯一存在公共服務價值的電台,為國家資助的文化頻道
(Kultura),其播放精緻節目而且不需廣告資助;目前尋求建立一
個公共電視的體制十分困難,一來民間生活窮困無法開徵執照費;
二來長期擁有國家資本支持的電視,外加廣告收入,讓民眾認為電
視收視應是免費的;

在綜合性地談論公共電視研究當中,有助於釐清其不可取代的社會
功能,尤其是在頻道分級付費後,更能彰顯此點價值(公共電視之
服務無須另外付費)。韓國對於數位電視之警訊,值得背景相似的
我國積極參考。令人汗顏的是,俄羅斯的處境,頗類似於台灣目前
尋求擴大公共化訴求之背景,一個財源無法健全的公視與公私不分
的無線商業電視台,型塑了現今公共頻道資源不足的問題,台灣若
是要向上提昇社會整體發展,避免向下沈淪,俄羅斯的問題絕對是
一個值得參考的警訊。

二、 Schiller Memorial思索IAMCR的創始精神

這次年會之高潮,凝聚在ECCR發表之後的特殊聚集上——
「Herbert Schiller教授」之感念會。Schiller教授任教於美國加
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傳播學院,於2000年1月29日以81歲高齡過
世。Schiller是美國的批判傳播研究先鋒,在傳播成為學術研究科
目的早期年代,豎立了公共媒體制度研究的焦點,同時建立了對資
本化、私有化、商業化媒體弊病的認識,也是IAMCR的國際行動支
持者(任該組織副主席與行政委員,1972-88年),與該會創始成員
交情深厚。

IAMCR數位主席闡述Schiller的生平與事蹟,生動的開疆闢土過程
令人歷歷在目:Hamelink 提到他生平第一次邀訪Schiller至荷蘭
訪問時,CIA與荷蘭的情報機構就全程竊聽與跟監,當時荷蘭右派
團體還將兩人的大頭照貼在各種公共場所,當成 “the most wanted”
的嫌疑犯;Schiller與Hamelink也全程使用各種密碼暗語通訊,
以之相應。Mowlana則提到Schiller的一生成就,是遺留給IAMCR
的精神資產,他開創了人文經濟學的面貌,他的名聲在發展中國家

遠大於已開發國家;Nordenstreng則認為Schiller的成就可濃縮
為三種騎士風格:1. 基進主義者 (radicalist)、2. 遠景塑造者
(visionarist)、3. 國際主義者 (internationalist) 。

特為珍貴的是,Nordenstreng還播放Schiller生前所參與的公眾
近用節目,由美國公眾近用頻道Paper Tiger播出。片中Schiller
設計了許多另類的手法,與學生合作表達對資本主義媒介體制的批
判 (Schiller扮演拳王身著長袍,加入與資本家的擂台賽),使重
要的傳播與社會議題在嚴肅的學術殿堂外,以「公眾近用」與「媒
體識讀」的手法與民眾作有效的溝通。

Schiller的警世研究,以及他長年在國際上批判資本主義與宣揚公
共傳播體制的重要,深深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也重申IAMCR
的使命以及它的存在對於國際社會的意義。在一片技術萬能、商機
無限、資本解放的樂觀氣氛中,這次國際性的聚會無疑是揭穿迷思
與返歸人文的全球呼聲之肇始,也激勵所有有志於推動公共媒體制
度的行動者,眺望下一世紀遠景的雄心。

三、參與青年學者聚會建立新世紀傳播公民權

我這次前來發表之論文,收錄於第四日「青年學者網絡論壇」
(Junior Scholar Network)議程下,並參加第三日下午該組織的會
前會 (business meeting)。JSN這個屬於青年學者組織之前身,為
Graduate Students Network,於1998年在IAMCR發揚人文關懷精神
的宗旨下,透過「國際傳播」與「性別與傳播」兩分部的贊助,在英
國Glasgow的第二十一屆年會上成立專屬於傳播研究生的網絡分部
(GSN),使其擁有組織、交流、認同的環境,產生代表權參與各種例
行性的活動,並留下記錄,這也是弱勢團體互相提攜成長的寫照。

GSN初期的工作在於尋求全球研究生的認同,擴大會員的招募,同時
提供價廉的近用與連結管道,使研究生彼此分享資源。該網絡有一
個會員名單網站,詳細列載每個會員的資歷、研究領域、服務社群的
能力,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傳播研究生人才資源庫。該網站同時提供各
種對研究生有用的全球訊息:如教職工作機會、公開徵求論文公告、
GSN論文檔案、及年度活動。任何研究生,
皆可在網頁上直接註冊成
為會員,無須負擔任何會費。

網絡組織的宗旨,在於連線全球的年輕學者,分享研究興趣,傳達心
聲給既成的學術體制。1998年成立的背景,就在為那些缺乏經費與工
具,無法前來Glasgow開會的研究生,提供一個交換意見與資源的網
絡,特別服務亞、非、南美、歐洲偏遠地區的學生。之後,GSN建立
網站成為一種常設的通路,讓全球的研究生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也
可實現「在地的思考、全球的實踐」之意願。相關資料,請參考以下
的鏈結:

(GSN首頁鏈結)
http://www.tu-dresden.de/gsn_iamcr/
(GSN宗旨介紹)
http://www.fob.gcal.ac.uk/depts/lam/IAMCR/studlist.htm
(GSN 會員一覽表與簡歷)
http://cbs3.gcal.ac.uk/research/katharine/iamcr/List.htm

GSN成立一年之後,會員數就達成97﹪的成長,擁有60名,並於
1999年重新命名為「青年學者網絡」
(Junior Scholar Network, JSN),以廣納更多尚未成為學術機構
正式的成員,如博士後研究員、兼任教師。今年JSN以正式組織名
義,於新加坡的年會中徵求論文與海報,主題為:「馳騁於資訊高速
公路與被剝奪的行路權」,以呼應今年的主題:「全球化時代中的科
技、工業與公民資格」。

JSN的發言人Katharine Sarikakis(英國蘇格蘭格拉斯歌之
Caledonian 大學語言與媒體學系研究生)指出,IAMCR如果再不正
視學生的需求,未來年輕學子將會逐年淡出該組織,導致該會只是
學術菁英的俱樂部、為內部的歡愉而談,如此何能將學術的志業與
普世尊崇的人文價值加以推廣呢?惟有將學子皆視為學者一般,才
能實踐這個領域內最基本的生存、活動、尊嚴、傾聽、發表、信任
之人權概念。

事實上,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內,青年學子的研究風潮其實就是未來
學術主流的先聲,這是大家都深刻體認的事實。本世紀以來,戰後
的青年創建了民主社會的價值,60年代反叛的青年創建了注重公益
、女性、、種族、弱勢團體的公共社會,而這世代的青年更需面對
全球化、跨國資本化、私有化、虛擬化等挑戰下,重新塑造公共的
意涵,正是這次研討會所關心的主題及
對大會主題的呼應。

(很好看吧!下期還有喔。)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五個女子和一份報紙

須文蔚
(東華大學中國與文學系助理教授)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七日,大地震集集大地震過後不到一週,「果然工
作室」的王亞力為了拍攝地震造成中部城鎮街景的變貌,一名女子,
隻身騎著摩托車,看著地圖,對照著東倒西歪的路標,踏進了從未來
到過的中寮。

走過像遭到戰火摧殘過的中寮村、永和村、永芳村,目睹了一條一條
傾倒的街道,王亞力冷靜地用照相機記錄那些從三層樓跌落成二層甚
至一層的樓房,她有些焦慮,因為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重機械在拆除
全倒的房屋,這將使得地震影像記錄工作難以為繼。傍晚時分,來到
了校舍悉數倒塌的中寮國小,鄉民倉皇在操場搭起的帳棚後方,孩子
的教室已經變成一作扭曲的假山,水泥塊交疊著水泥塊,無名火居然
還在其中悶燒著,國軍派駐的救援部隊已經有挖土機蠕動在廢墟上開
挖,大量的灰與沙穿過細雨飄來,空氣中夾雜著更遠處散出消毒藥水
包裹著的屍臭,一起撲向整個操場上的老老小小,在秋天微涼的風中
,她對著夕陽忍不住掉下眼淚。

五天後,「果然」的馮小非和洪慈宜也來到中寮繼續影像記錄,在一
向是全鄉最繁華熱鬧的永平路上,馮小非經過一戶倖免於難的人家,
一個小學生正凝神看著卡通,她趨前和他攀談,得知小朋友第二天就
要搬到台中親戚家。馮小非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意念,如果中寮鄉要面
臨一場住民大遷徙,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聯繫在地奮鬥和離鄉背景者?

「為中寮鄉辦一份社區報!」馮小非在當天回到工作室後,告知王亞
力和洪慈宜她的想法,一份社區報就此誕生。

□地震下的果然工作室

辦一份報紙對成立不到兩年的「果然工作室」而言,可以說是一件新
鮮事。這個位於台中市寧夏東七街15─1號的工作室,在921地震時
有三個年輕女子常駐,她們在加入工作室前,馮小非擔任台灣日報婦
女家庭版的編輯,王亞力是台中攝影藝廊的執行秘書,外號小牛的洪
慈宜則是專業的美術編輯,儼然具備編輯報紙所需的記者、攝影和美
編這樣的組合,一直投身在中部的文化與藝術活動規劃中,倒從來沒
有編過一份報紙。

王亞力在1999年6月籌辦「台中望想記」系列活動時,負責台中十
大公共空間之文史資料蒐集、攝影及錄影採訪的工作。大學主修觀光
,主業是攝影的她,發現五十年前,日本人為了炫耀殖民地建設,就
曾經有系統地以影像紀錄了台中的城市風貌,所以當人們要追溯城市
的變貌時,一切有跡可尋,加深了她投身於本土影像紀錄工作的動力
。所以當8月份活動結束後,她又開始籌備山線鐵路停駛一週年紀錄
片巡迴放映會,而且打算把一年來山線運動成果彙編為「山線散佈」
刊物,持續集結民間力量搶救舊山線,由於她的熱情,把正在台南藝
術學院音像記錄研究所修業的小牛給拉來工作室。

小牛本來在台中和台南兩頭跑,台中有賴以維生的美工設計工作機會
,台南則是心嚮往之的學業,當王亞力用影像紀錄的神聖使命勸說時
,小牛在所上老師支持下,9月14日辦好休學,和王亞力、馮小非並
肩準備9月23日舉辦的「舊山線停駛」活動。

一場地震,迫使果然工作室所有的工作都必須暫停,展覽無法舉辦,
原訂為紀實攝影者陳樂人先生編輯出版《山線散佈》的計畫也延期。
馮小非突發奇想的辦報提議,把她們帶進一個陌生的鄉鎮中,面對
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在「果然」位於7樓違章建築的工作室中,
引起一番不亞於地震的震動。

在「果然」中唯一有過大眾傳播媒體工作經驗的馮小非,結束接近
十天馬不停蹄的災難影像紀錄後,回想起前幾天在東勢林管處,簡
易的塑膠帆布帳棚下,停放著一具一具罹難者的屍體,少數幸運的
家屬找到冰櫃,其他緊張不已的民眾得知她是記者,懇求她報導,
堅持只拍建築物,不觸及災民表情的馮小非,第一次在災後用攝影
機對準人,她深深吸了一口氣,全身用力抵擋莫名的情緒,按下快
門的同時,她想著:「我一定會報導出來,一定為你們做一些事情。」
究竟能做些什麼?當時她並不清楚,從中寮回來後,她開始相信編
報紙或許真能做些什麼,可是面對工作室同仁不太熱中的回應,她
有些沮喪。

辦報或是繼續作影像記錄,大家沒定見。

在中寮或是東勢辦報,大家也沒有定論。

那天和她們作伴的黃淑梅,以在「全景工作室」長期從事紀錄片拍
攝的經驗,嗅出了一群異鄉人在中寮政經體系下辦報,將會是充滿
不確定,甚至可能受到本地與外來重建團體的排擠。當聽到這樣的
勸告,住在霧峰丁台村的王亞力提出了一個想法:「我們做了那麼外
地的紀錄,又是苗栗的山線火車,又是台中,為什麼不選霧峰,好
歹我是在地人。」

馮小非答道:「霧峰那麼大,又是商業區,區域這麼廣,你有把握掌
握嗎?」

王亞力囁囁地說道:「可是我想拍林家花園。」

「除了古蹟、街景之外,我們辦報紙是要為居民做一些事」馮小非
有點生氣的說:「中寮比較小,比較容易處理,就在中寮辦鄉親報,
不要三心兩意了。」

□中寮的大或小?

開始深入中寮採訪,沒多久,馮小非就發現太「小看」了中寮。

中寮在清代隸屬彰化縣,日據時期稱為「中寮庄」,改隸台中州南投
郡,直至光復後才改為中寮鄉,全本鄉就有18個村,沿著山脊星羅
散布在約1萬4千公頃的山坡地上。由於丘陵阻隔,南北交通不便,
居民習慣上南北分隔,北邊永平11村,是行政商業幅輳之地,地處
南邊的爽文7村,就顯得較為落後,成為山城中的「後山」。

中寮不但地理區遼闊,地方政經關係複雜,在921地震中受創極深,
災情可謂十分重大。由於中寮鄉土地以砂質壤土為多,屬順向坡的老
崩塌區,構成區內的淺層材料為崩積土層,因為農業利用加速風化及
下游河道彎曲侵擾坡面,導致本區為環境地質的災害敏感區。驗證在
這次地震中,全鄉17928居民中共有179人死亡,幾乎每一百位住民
就有一位死亡,是本次震災中罹難比例最高的一個鄉鎮。根據全國民
間災後重建聯盟的統計資料顯示,全鄉總戶數4780戶,全倒、半倒
房屋合計3966,佔總戶數的83%,也是屋倒比例最高的一個鄉。面對
18個村莊無一倖免的慘狀,「中寮鄉親報」要處理的地方議題,顯然
經緯萬端,相當棘手。

而且同時馮小非也發現,根本無所謂的大遷徙,中寮鄉民雖然像遭到
連根拔起的農作物,但是都認份地留在殘破的土地上。

中寮本來就窮,鄉長吳朝豐不止一次對媒體表示,中寮鄉是南投最窮
的一鄉,連省道都沒有經過,農業又不斷敗落。特別在災後,鄉民都
沒動,鄉公所也沒變,整個既有落後的結構加上天災,更讓中寮鄉顯
得一片亂。

鄉親報的編輯們稱作「教練」的馮小非,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
,在學生時代就熱中學運,對阿圖塞(Althusser)的意識型態理論有
些著迷,長期抗爭和閱讀的經驗告訴她,要讓社會、經濟、政治結構
立即改變,比登天還難,既然這些結構加上意識型態控制的影響力無
所不在,那麼不如先承認現狀的混亂與不公平是既定條件,從觀察到
結構面惡的存在,找到著力點,透過不斷反省在自己的空間中可以做
什麼?所以當她思索可以為中寮做些什麼的時候,馮小非就用特有的
「動態搏擊」的觀念,不斷貼近中寮人的生活,試圖用筆、攝影機和
不斷的報導,幫他們找一條出路。

馮小非務實的批判觀點,很快地感染了隨後加入鄉親報採訪陣容的陳
卉怡和陳雅芬,10月19日出刊的《中寮鄉親報》,無疑成為這一群有
志於社區服務工作的女子,打造了一張暢通於中寮的通行證。

□五個女子全數到位

地震發生後「果然」動員了所有的朋友,一起努力記錄全災區街景的
變化,還在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修課的陳卉怡只會用傻瓜相機,也一
頭栽進這個忙碌的工作中,藏在底片中沒沖洗的影像還等著整理,馮
小非在10月5日帶著她進入中寮時,告知辦社區報的計畫後,陳卉怡
又開始展開一連串的採訪與紀錄工作。

第三期的鄉親報上封給陳卉怡「鄉親報最猛的記者」稱號,也在中寮
當義工的東海大學研究生林逢展就形容她:「打字快,寫文章快,騎車
快,總之效率高透了。」

當然飛車就難免出差錯,陳卉怡半年內就摔過三次車,卻沒有掉一滴
眼淚。地震後不斷忙碌,讓她幾乎沒有情緒傷感,經常疲倦地沈睡後
,會反覆做同一個夢,夢見自己飛在半空中,用蛙式在雲中泅泳,但
是不斷有人拉她的腳。在網路上暱稱是爽妹的她笑笑著解釋說:「事情
多得處理不完,真的沒空反應情緒,或許夢是很真實的,我一直沒有
腳踏實地的感覺。」

相較於每天以摩托車往返於台中與中寮,號稱「日行百里」的陳卉怡
,從花蓮飛來協助的陳雅芬,才真的算是「長途跋涉」。

在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兼職的陳雅芬是馮小非在東海搞「女
研社」時的戰友,921大地震以後,大學學社會學的她,連續幾天在
花蓮家裡踱方步,猶豫要不要到中部去幫忙,她笑稱:「血管裡社會
系的蟲發作了!」所以一當得知「中寮鄉親報」創刊後,11月1日
她就搭飛機到中部,飛車上中寮,配合鄉親報口述歷史的採訪與紀錄
工作,同時還身兼派報工人,和陳卉怡兩人充當送報生,跑遍了中寮
的十八個村落。

大學時搭上學運末班車的陳雅芬,喜歡用耍勇鬥狠形容自己過去的模
樣,到了中寮這樣一個純樸的農村,每天和歐吉桑、歐巴桑、阿公和
阿媽訪談,她自然而然收斂起搞運動的架勢,一些老人家誤稱為「腸
仔芬」的她,用「撒嬌」形容和消息來源的互動模式,連她自己感到
意外。

於是,五個女子騎著機車,穿越在中寮鄉的產業道路上,就成為一道
溫柔而又堅韌的風景。

□溫柔中透著堅韌

雖然中寮鄉民會特別憐惜這五個女子,會覺得女孩子翻山越嶺比較辛
苦,陳雅芬回想起半年多的努力,確實比許多外來工作者較為吃香,
也獲得較多回饋。但是周旋在鄉長、公所人員和各重建團體間的馮小
非,則歷經多次的冷落甚至是奚落,靠著堅持,才換得各界的肯定。

「果然」在10月初進入中寮時,已經有不少專業組織和政府機構,像
是慈濟醫學院公共衛生系、國際佛光會、東海大學建築系、東吳大學
法律系、中原大學建築系、社區資源交流協會、全景工作室、鳳邑赤
山文史工作室、台北市政府和台南市政府等已經先一步進駐,而且積
極參與各項重建規劃工作,不斷在各地村召開社區論壇,馮小非就曾
經一度遭到一個民間社團的負責人奚落,並不邀她與會。

最讓馮小非挫敗的經驗,莫過於讓吳朝豐鄉長給趕出會議室的經驗。

事發的前一天,由於鄉公所發放賑災物資的過程,在災民間起了爭議
,中寮國小避難的民眾表示要發動抗爭,馮小非為了這個事件跑去詢
問鄉長的意見,當採訪結束後,要回到中寮國小現場時繼續調查民眾
意見時,引起鄉長的不滿,他覺得既然鄉公所處理並無不當,發起抗
爭的民眾就是錯的,記者不應再去採訪。吳朝豐在次日主持一項會議
時,看見馮小非列席旁聽,就勃然大怒道:「妳沒有權利聽,記者都亂
說話,妳出去。」

面紅耳赤的馮小非收拾起紙筆,就悄然走出會場,但是她沒有離開鄉
公所,而是在會場外枯等,等到會議結束後,鼓起勇氣向鄉長解釋,
記者有平衡報導的責任,縱使某一方有錯,他們的意見還是有揭露的
必要,鄉長態度稍微和緩,但並沒有完全接受這樣的想法。

吳朝豐開始對鄉親報另眼對待,要到11月14日「全國民間災後重建
聯盟」總召集人李遠哲下鄉,在中寮永平村義民廟前面廣場召開座談
會,各個參與重建工作的團隊都與會討論,「果然」和「全景」在現場
設攤搭看板,把不到一個月內蒐集到的土石流資料,在會場發出警告
,翔實的文字、圖片和影片資料,讓所有與會者都為之動容,鄉長也
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隨著《中寮鄉親報》不斷出刊,廣獲鄉民好評,新新聞記者尚道明在一
篇報導中這樣形容:「中寮鄉民在該報未出刊前,有些人即會前往放置
的地點詢問,而在外的中寮鄉民,也有人囑咐父母出刊一定要拿。」
馮小非開始受到鄉公所的認同,鄉長還延攬她進入「中寮鄉重建推動
委員會」。

□用文字擋不住的土石流

《中寮鄉親報》在地方的人緣與日俱增,但是災民安頓的狀況卻未見
改善,特別是中寮山區土石流的問題,任憑這五個女子聲嘶力竭,高
呼危機重重,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山繼續行走,民宅接連壓垮,甚至傳
出人命。

王亞力是最早深入採訪土石流的媒體記者,早在地震後不到一個月,
她就騎著摩托車,在和興村葉萬年村長帶路下,勇闖遍體鱗傷的山區
,道路兩旁處處可見地震抖落的巨石,更嚇人的是大規模的走山,路
基下陷,產業道路路基下陷,機車必須走走停停,許多高低不平的路
段,還非得推車方能勉強經過。

王亞力回到台中後,立即把所見寫成報導,其中永樂路附近幾戶人家
的險狀,只能用「令人驚嚇」四個形容。像177之2號的張金鮮住宅
,屋前靠近山坡邊地的埕已塌陷,若再坍塌,下方散居在炭寮地的住
戶恐將無一倖免。位於張宅上方的600公尺的藍家三合院祖厝像散落
的積木灑落一地,磚造房舍位於裂開大縫的埕地,顯得搖搖欲墜。她
問道:「由高處往下俯瞰,驚知土石威脅的和興村,處處走山,何處
是村民安全的家鄉?」

不單和興村村民不知道何處安身,中寮鄉震後共有三百多個崩塌點,
舉凡清水、福盛、復興等村莊,也同樣面對一場乾坤大挪移式的環境
變遷,洪慈宜、陳卉怡和馮小非相繼投入山區,逐戶探訪,用向機和
筆詳實記錄每一處將來可能土石流可能「發作」的區域。《天下》雜
誌編輯夏傳位半年後走訪中寮山區,大量參考《中寮鄉親報》的紀錄
,他說:「許多社區報多半是意見性或批判性的文章,《中寮鄉親報》
就顯得十分難得,特別在土石流記錄部分,十分翔實而專業。」

不過《中寮鄉親報》專業的報導像在戰場迷途的傳令兵,訊息帶到後
,敵軍已經大舉入侵,傷亡已經無從避免,所有的先見之明顯得更加
真切與殘酷。

大眾傳播媒體開始重視中寮的土石流問題,一直要到春天的第一場大
雨過後,2月22日凌晨二時,二尖山的一塊巨石滾進福盛村福山巷五
十五之三號,碾碎了一台小小的嬰兒車,也壓死了睡在車上的小女嬰
張淑惠。馮小非趕到現場,看見張淑惠的母親因傷心與驚嚇過度,呆
坐在震壞的駁坎上,而張國寶生起火堆,將孩子的用品和才剛修好又
毀損的隔間一片片燒掉,彷彿要燒去所有的厄運。

馮小非深知,中寮人真正要面對的厄運還沒到來,接踵來到的梅雨和
颱風季節,才是土石流肆虐的時刻,所以每逢大雨,她們就結合當地
巡山員李慶忠、張燕甲、和中寮鄉公所民政科幹事廖學堂等人往山上
跑,像是中寮的另一支急難救助部隊。

而這支靠筆和照相機當武器的部隊,短短幾個月間,她們共寫了將近
20篇報導,有需要向外界求援的民眾,也會找上門來。

像和興村的呂春寶一家人,始終相信屋後危殆的山坡只要做好排水工
程,就可以躲過一劫,因此從過年前開始,他們四處陳情,終於在六
月初獲得水利處官員的首肯,願意撥款支應這個小計畫。馮小非和小
牛都覺得這個案例應當廣為披露,一方面可做為其他民眾爭取權利的
參考;二方面,透過媒體報導也可督促政府兌現政策支票。

六月中旬的一場梅雨過後,她們由呂春寶帶領著,一同去勘查元宵節
時遭到土石流侵害過的香蕉園。

同行的呂春寶的弟媳翁玉秀扛著一包米,愉悅地聽著呂春寶和馮小非
討論著一拿到工程款後,要如何進行重建家園的計畫。天空剛放晴,
大雨一來就成了難民,現在能夠回家,所有的對話似乎因為帶著希望
,也都帶著笑意。

繞過一個山坳,翁秀玉遠眺到祖宅了,她定神一望,把米拋在地上,
失了神似地望前跑,一邊跑一邊哭喊著:「害啊!我的厝倒去了。」

呂春寶和馮小非跟著往前跑,追趕著翁秀玉。到了目的地,只見到房
屋浸泡夾帶著岩石的爛泥裡。翁秀玉嚎啕大哭,她的哭聲中,還伴隨
著狗的哀嚎聲,原來是叫做「梅子」的狗兒守著殘破的家園,半埋在
泥漿內,見到主人回來,忍不疼痛與想念,彷彿哭泣一般地吠著。

當呂春寶找繩索,把「梅子」拉出來的同時,馮小非只能對著翁秀玉
拍照,見證這一家人因為工程款撥不下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家當一步
步遭到土石流摧毀,受著凌遲般的痛苦。

馮小非也好,洪慈宜也好,她們僅能用文字和圖像來抵檔不曾停歇的
土石流。雖然看來徒勞無功,但她們還是不斷努力記錄。

□衝撞或嘲笑

如果用能用五個字說明《中寮鄉親報》的辦報哲學,陳卉怡覺得「衝
撞或嘲笑」是十分貼切的形容。

《中寮鄉親報》記者之所以能不灰心地紀錄著,和她們自許為社區工
作者的身份不無關係,因此一逮住不合理的狀況,當下的思考就是:
「如何去衝撞?如何幫民眾解決這個問題?」

「和西方許多社區媒體經營者一樣,她們同時折衝協調各種社區爭議
,又是社區工作者」鑽研社區傳播的林福岳指出:「說得更明白些,辦
報的目的就是為了從事社會運動。」

全盟前任副執行長謝志誠就一直很欣賞《中寮鄉親報》協助鄉民的能
力,讓大家瞭解政府艱澀難懂的重建法令,甚至用行動迫使政府修改
不切實際者。在2000年1月21日的鄉親報上,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
「緊來喔,起厝設計免錢喔!」介紹營建署訂定的「九二一大地震災
後個別建築物重建獎勵要點」,讓民眾知道只要依照政府的規定起厝,
就能獲得重建的設計費用補助,每平方公尺400元,每戶最多補助
5萬元。

謝志誠指出,這顯然是為了總統大選開出的選舉支票,有關部門做個
業績向上級交代罷了,也不期待會有多少民眾會知道,不料透過鄉親
報一報導,數以百計的詢問電話湧進中寮鄉重建推動委員會,內政部
一發現申請案件數量之多,根本沒有預算可支應,營建署建管組就以
預算不足,將縮減補助名額為由,緊急喊停。

一個案件緊急打住沒有關係,《中寮鄉親報》不斷為民眾「翻譯」重建
法規,在中寮觀察社區發展的林逢展就表示,這五個女子念茲在茲的
就是提醒地方民眾爭取權益,雖然有很多人不管透過任何社會運動都
喚不醒,但是能改變現狀,她們都不會放鬆。和許多高舉各種專業術
語來中寮的團隊相較,林逢展說:「鄉親報沒有羅曼蒂克的口號,蠻
實際的!」

當然越實際貼近問題,越會發現許多問題盤根錯節,難以一時之間加
以改變,陳卉怡就表示:「當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那就記錄下來,
然後嘲笑它!」

《中寮鄉親報》的網站
(http:voice.abbeyroad.com.twforumlist.html)上,收錄了從
地震以後,各鄉鎮召開各種說明會、社區論壇、座談會或是聚落重建
委員會的會議記錄,陳卉怡一一旁聽,翔實紀錄,鄉民在十個月前提
出的許多問題,像是共業地分割、公地買賣租用、祭祀公業乃至於繼
承土地產權資料不清楚等爭議,一直未獲解決,這麼多的會議記錄,
她說:「那麼就當做證據。」

在第八期的鄉親報,她進一步以:「九二一彼暗,驚天動地,土地公走
去,阮厝嘛倒去。現在阮要重起,要請土地公來幫忙協調、處理阮土
地的問題。」這樣俏皮的筆調,加上一幅漫畫,讓土地公背著裝滿沈
重「民怨」的包袱,無非提醒政府重新重視這些問題,縮減行政程序
,加快重建的腳步。

不過像「果然」這樣對從事社會運動直言不諱的性格,也引發了一些
疑慮。

政大新聞系教授孫曼蘋就在一場討論災後社區傳播的研討會上,以
《中寮鄉親報》為例,擔心一群社區工作者旗幟鮮明地走進社區,又
同時辦報紙,勢必難以兼顧各種地方勢力的意見,既然無平衡報導的
可能,她提出疑問:「這樣的社區報會有客觀報導的空間嗎?」

□繼續陪伴

馮小非在接受《新台灣周刊》記者汪碧治訪問的時候,承認在複雜的
政經環境下,《中寮鄉親報》仍然處於一個極脆弱的狀態,對於當地
行政機關有所疏失,重建團體間的扞格,她們會和絕大地方記者一樣
,在講究交情與人情的鄉鎮中,有技巧地迴避這些衝突。

馮小非在面對衝突時的柔軟,讓《中寮鄉親報》和絕大多數充滿火藥
味的災區社區報大不相同。她們只是不斷把鄉民悲苦的處境點出,尋
求外界支援,實用取向的報導目的,高過於一般媒體監督的角色,平
衡報導這樣的壓力,似乎很少困惑這五個女子。

王亞力則認為《中寮鄉親報》不只是到重要的政治場合挖掘新聞,她
們是透過陪伴老阿公和阿媽,去體會鄉民的問題,發現真實的問題,
因此當這些記錄出版了,中寮人會發現,這不是個人的苦楚,而是一
種共通的病。

正因為「果然」的成員深入了中寮的各個階層,確實也感動了許許多
多的中寮子弟,陸陸續續在南、北兩地成立了兩個工作站,落實社區
學園、媽媽教室、巡山以及清圳等計畫。

放棄了一個月超過新台幣四萬元的高薪,回到南中寮工作的馬麗芬就
給予《中寮鄉親報》相當高的評價,因為負擔協調、幫助甚至輔導角
色的這五個女子給予在地民眾最大的尊重,也讓在地居民找到自己的
工作位置。

當中寮鄉的民眾站了起來,王亞力期待著:「把我們的報紙,變成她
們的報紙。」

那一天到來,在台灣其他的鄉鎮,妳或許會看見這五個女子其中一
員,騎著摩托車,背著相機,繼續用影像和筆為這塊土地把脈。

⊕∮⊙◇★☆

消息來源:公共電視
災難報導與媒體的公共責任座談會

在災難發生之後,民眾最想知道與最該知道的是什麼?在社會受創的
時候,媒體應該擔負什麼樣的公共責任,讓驚詫與痛苦成為茁壯的養
分?我們的亞洲鄰國日本和韓國,他們的經驗又是什麼?在集集地震
一週年,我們邀請您一同分享經驗與智慧,期許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免費參加,自由入座
意者請e-mail至cindyshyu@mail.pts.org.tw 報名
地址: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一樓簡報室
聯絡電話:26338019,26301193

主辦:公共電視
時間:9月20日/9月21日
地點:公共電視A棟一樓簡報室
議程:
9月20日
9:00~9:10入場
9:10~9:30董事長/貴賓致詞
9:30~10:20
專題報告:世界各國公視災難傳播研究-以日、英、美三國公視為例
主講人:公共電視研發部研究員 徐秋華
10:20~10:30
中場休息
10:30~12:00
座談:媒體與災難新聞
與談人:臧國仁、羅國俊、吳仁麟、廖俊傑、陳依玫
12:00~13:30
午餐
13:30~15:00
專題演講:大眾傳播與災難報導
主講人:日本NHK執行研究員 小田貞夫
15:00~15:30
休息
15:30~17:00
座談:地方新聞與災難傳播
與談人:蘇蘅、武興員、謝明錦、林藝珍
17:00~17:30
主持人結語

9月21日
9:15~9:30
入場
9:30~11:00
專題演講:從韓國災難管理實例看媒體和政府間的關係
主講人:韓國翰林大學副教授 鄭然球
11:00~11:10
休息
11:10~12:20
座談:政府與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互動關係
與談人:孫曼蘋、何榮幸、方仰忠、金溥聰
12:20~12:30
主持人結語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期

2000年 September 5日

┌────────《 2000/9/5 第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耶耶耶,第十期。

失業的記者節
——從超視、中天裁縮新聞部看記者的工作權問題

由於不堪連年虧損以及內部人事問題,超視和中天這二家有線電視「
老字號」頻道,由於新聞收視率不高、主事者不願再負擔龐大的新聞
採訪與製播成本,因此有裁撤(超視)和縮減(中天)新聞部的計畫
,在九一記者節剛過的今天,這二則訊息對於將傳播事業當成終生志
業的記者們,毋寧是不小衝擊。

儘管造成此一結局的原因很多,但是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二台的(部
分)記者在飯碗丟了以後,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或許有人說,跳到別
台去不就好了嗎。話雖如此,但是在電視頻道人力需求已趨飽和的情
形下,能順利另謀高就者,除了一般所謂明星或大牌以外,其他知名
度低或工作可替代性高者可能就得繼續待業或轉行了。

或許也有人說,台灣不是有一些從業團體,像是台灣記者協會或是記
者公會嗎?難道他們不能解決記者的工作問題嗎?但是,如果這些新
聞工作者是媒體所有人透過合法(但不一定合理)的途徑進行解雇或資
遣,並非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因為報導立場或角度衝撞了老闆的政治
或經濟關係,而被開除或調職。那麼從業團體對此恐怕也不能置喙。

那麼這些人的出路又在哪裡,說實在的,我們也不知道。就當前實際
運作來看,能夠不懼連續虧損而製作新聞的電視頻道有二種類型,第
一種是由財團經營或控制者,第二種則是公共頻道,也就是所謂的公
共電視。

財團之所以經營頻道,原因若非以其做為宣傳機器、擴大知名度,並
做為搏聚政治資源的政治性目的外,要不就是純然做為一種攫取資本
的經濟產業,更可能是二種目的交相為用。因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以成為有效的政治與經濟性工具是必須的,若遇虧損,則可透過交
叉補貼或募股增資等方式應付。

另一方面,內湖公視的情形來說,由於經營預算來自於政府撥款,收
入可以預期,可以避免商業機制所帶來的惡性連環扣(收視率—廣告
收入—內容走向)。然而因為經費固定,也無法像財團經營頻道一般,
以大量的新聞吸引閱聽人的目光,而必須以深度詮釋、重質不重量的
方法取勝。然而這也牽扯出以下幾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Our Questions

耶耶耶,第十期。
1. 從上述觀點來看,是不是只有在財團媒體或公共媒體當中,新聞
工作者才有免於失業的恐懼?至於其他非公共非財團的媒體,就得
自求多福了呢?

2. 我們常將新聞媒體當作文化事業,也將新聞工作者認為是文化工
作者。換言之,我們投入新聞事業的目的,除了牟取物質條件的滿足
外,似乎也在追求一種文化上的自我實現(或可說是做為一種知識份
子的社會理想)。然而在生產者與生產工具分離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於媒體產業的當下,新聞工作者是否又有自我實現的可能?還是已
經將追求知名度或經濟收入等價值觀,內化為追求自我實現的指標?

3. 目前常說的對新聞工作者工作權的保障,主要圍繞在編輯部公約
或勞資協定等內部性條件上面,難道整體廣電制度與環境對於新聞
工作者的工作權,就沒影響嗎?

4. 公共頻道與私有頻道,由於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對於新聞工作者
工作權的保障存有基本差異(精神vs.物質),也提供我們有一個對照
性的觀點。然而在內湖公視因為公視法第二條導致經費被迫逐年刪減
的現在,我們除了呼籲各界要檢討這項足以危害公視表現的植物人條
款外,是否也可以試著找尋第三條路,例如可以播出廣告,但廣告收
入不歸於私人口袋,而是用於改善從業人員待遇以及新聞和節目品質
的公共電視?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耶耶耶,第十期。

⊕∮⊙◇★☆

昇利公司傾倒有毒溶劑案一審已經宣判,可是這週的小巫想要告
訴你,媒體的報導好像少了什麼,亂倒毒溶劑不對,可是那些超
量製造環境污染物的科學園區加工廠呢?

大巫帶你去新加坡玩!

程宗明參加了新加坡的IAMCR年會,他為大家介紹這個批判傳播
研究領域的重要活動,也書寫了他對這個學術領域的一些情感與心
路歷程,很好看的唷!

電子報竟然一下子就發到第十期了,真是普天同慶耶。謝謝所有
讀者的來信鼓勵與加油,我們正在加快討論建立網站事宜,請大
家期待喔,到時候就可以上網玩耍了。

本週有十個「耶耶耶,第十期」的字樣藏在傳學鬥電子報裡面,
請奮力找出,但沒有獎品,耶耶耶。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媒體大亨王令麟以台灣交保史上次高價1500萬元交保候傳,並引
起法院、檢方的唇槍舌戰。平常連雞毛蒜皮的事都要派SNG追蹤採
訪的東森新聞,這次竟然獨漏。
(ps:不過他們後來有跟上新聞,在王令麟交保後喊冤時有大幅報
導。)

2.那台灣交保史上最高價是誰呢?答案是另一個媒體大亨—香港亞視
林百欣(就是那個噁心的林建岳的爸爸),也是因為土地弊案(台北大
學)遭警方約談。可不可以多押一些媒體大亨,把那些錢拿來捐給公
視?
耶耶耶,第十期。
3.奧運最大贊助商耐吉公司遭人權團體指控以極低薪資剝削印尼勞工。
天哪,原來你們花那麼一點錢做鞋子還敢賣那麼貴?!
(印尼很好玩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來信索取巴里島自助旅行行程,
傳學鬥明星成員魏宏展有詳細的自助旅行建議書!)

4.藝人何妤玟遭港警指控持有搖頭丸,回台記者會並創下綜藝節目
內現場直播記者會首例。真懷疑那包丸子是不是台視「少年兵團」
自己丟過去的?
5.藝人羅密歐繼陳孝萱、SOS之後,還敢和經紀人簽下十年的工作
契約。做明星真的好可憐,一賣就要賣個幾十年,還是做歌迷好,
每天都能換新偶像。
(羅密歐也是少年兵團主持人,那下星期是不是換他們開記者會?)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耶耶耶,第十期。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廢溶劑與廢新聞
——談昇利公司傾倒廢溶劑案的媒體再現

陳慧敏(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七月底,長興化工和昇利公司傾倒有毒溶劑在高屏溪案,高雄市一
時籠罩在自來水缺水和水污染的人心惶惶之中,媒體對「不肖業者
」的砲聲隆隆,將污染焦點指向石化業,關注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
產業有毒溶劑無處去的困境,不過,一切事件旋即淹沒在後來的八
掌溪事件中,台灣的有毒廢溶劑問題至今懸宕,已經不是媒體重點
,一點新聞價值也無。

這個事件中,最有趣的是媒體再現裡,竹科作為污染的最大製造者
,竟然可以透過媒體的哈哈鏡,豬羊變色,扮演無辜可憐、受到波
及的受害者角色。我們來看看下面的統計數據。

根據工業局的統計,台灣「有毒廢溶劑」每年產量五萬兩千公噸,
而其中,竹科每年產出三萬五千公噸的有毒廢溶劑,佔全國產量的
五分之三。竹科有八成以上的廠商委託昇利處理廢溶劑,包括台積
電、聯電、旺宏、茂矽等大廠。依照製程性質,在園區的六大產業
中,又以晶圓製造與光電產業製造最多的廢溶劑。

看到數據,我們赫然懂了,在這個時刻社會大眾譴責有毒廢溶劑全
島亂倒,污染大小河川的同時,竹科(尤其是晶圓製造產業和光電
產業)是最大的有毒廢溶劑「生產者」。它竟然跟著社會大眾站在
一起裝無辜,偽裝自己從來就不知道代處理公司沒有好好處理,作
為「代處理公司的消費者」,昇利公司被吊銷執照,處理費用一時
漲價,它也「受害」了。 

我們在這裡,無意把竹科特別標舉出來當唯一的箭靶,只是,昇利
事件發生之後,情況顯得特別詭異,媒體把石化業、造紙業等產業
的廢棄物污染問題又被拿出來說嘴,「竹科」卻被認定為無辜的
「受害者」。

明明事實就是:竹科——這個廢棄物的最大「製造者」,在整個社會
裡被隱形,然後搖身一變,變成無辜的「昇利受害者和消費者」,更
厲害,還豬羊變色,成為環保尖兵,參與社區活動,推動辦公室節
約環保。

竹科「受害」,媒體和各部會官員就趕緊動起來了,迅速地研議竹科
廢溶劑的處置辦法。這時候連普通常識都沒有了,連問一問「竹科交
給昇利的廢溶劑哪去了?」的八卦閒聊也沒有,就忙著為竹科的廢溶
劑想辦法。

高屏溪污染,很快淹沒在八掌溪的媒體洪流中,頂多自由時報還有幾
篇民意論壇,試圖提醒高屏溪污染依舊仍未解決,而目前,國內合法
的有毒廢溶劑處理業者僅有一家,容量小小的一家,竹科的有毒廢溶
劑無處可去,一桶一桶地堆疊起來,儲存設備不完善,會造成地下水
和土壤污染,短時間內根本沒有處理設備,五月聯電晶圓廠環評事件
,聯電才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標榜「零污染」,這無疑是最大的諷
刺。

媒體為什麼在當中自然而然的變成哈哈鏡,讓竹科豬羊變色,就記者
來說,記者作為追逐「新」聞的文字工人,被新聞路線切割,成為局
部工人,跑勞委會就不能管北市勞工局,跑環保署就與經濟部的核四
再評估小組無關,加上每天都要生產一定量的新聞文字情況下,除非
壓縮自己的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否則根本不再有時間離開新聞供應
的官方部會,不再有機會循著問題,思考「跨部會」整體情況:環保
署廢棄物管理六聯單和清查動作沒有追到要害,工業局的源頭管理沒
有法源和人力,高屏縣市的河川巡防隊,在廢棄物根本沒有業者可以
處理的情況下,根本沒有效用。

而這種記者的處境,將會隨著平面媒體網路化的程度而加劇,網路電
子報求快求新求量,記者就只能守在部會或記者會的場合被動發佈新
聞,記者更像是文字工人,而「專題報導」的思考模式,離E化記者
越來越遠。

————————————————————
耶耶耶,第十期。
⊕∮⊙◇★☆ 大巫論壇 ⊕∮⊙◇★☆
————————————————————

參加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22nd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Confer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citize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感動報導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親愛的傳學鬥陣同志們:

7月16-20日我在新加坡渡過我在學術研究發展道路上,另一次嶄
新與難忘的體驗,心中熱血的澎湃,一直鼓動我的手筆要將感想分
享於各位。同志們是否曾經想過,傳學鬥今日在媒體研究與實務領
域上所站立的位置,不是曾都被一些批判傳播研究的思潮所衝擊與
引領,摸索出現在的出發點嗎?而那些始作俑者(Smythe, Schiller,
Murdock, Mosco, Wasko, Nordenstreng, Hamelink, Mowlana, Spark)
如何跨越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國籍、經驗,互相交流與傳承,形
成今日儼然成型的批判傳播學派 (Critical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我在「國際傳播與媒體研究學會」(IAMCR) 上似乎看到一個答案。

學術貴在研究的交流,彼此取長補短,形成多元的觀點;對於人文
學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彼此交換社會改革的意見,進而形成國際連
線,合作打造傳播的公民社會。我一直冀求的是,尋找出這個學術
性全球社會的連結是如何形成的,當然一個人際的網絡是充分的條
件,而如何孕育這樣一個人文的環境,則是一個關鍵的因素。1992
年我赴加拿大求學,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海外求知旅程中的
一個重要目的。

我很幸運地選對了學校 (Carleton University),接觸到不少政治經濟
與文化研究的學者,了解到一些人際網絡的建制情形,但更重要的
是透過我的老師Stephen McDowell (加拿大電訊傳播學者,專研印
度傳播政策與電信傳播史) 認識了IAMCR (當時叫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旋即於
1993年加入學生會員,從會員通訊錄上很高興地確認這裡的人際
網路的地圖,是如此地鮮明、如此地批判、如此地熟悉(從我以前
的讀書清單中可知)。ICA、AEJMC等這些美國的主流傳播學術組
織,有著社會既得利益的鞏固,可以傳遍四海皆知,一呼萬眾歸心
(尤其是美國主流學術對台灣傳播學界的密切召喚魔力);新興的
文化研究,有著人文鴻儒的傳承,加上替代性的社會運動,以及
政治正確的氣候,可以孕育出如雨後春筍般的次級團體。然而批
判的傳播研究,卻長久處於一個曖昧的地位,如何擺脫美國掌控,
又能務實地投入媒體改革運動,這樣的組織似乎是我們企盼參考
的一個範例,因此認識IAMCR,是一件有意義的自我學習之課題。
什麼是IAMCR
IAMCR為當今傳播學術界唯一實質的國際性組織(許多所謂國際
性其實為美國主導,如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也是以批判人文觀點,思考傳播產業與文化工業問題著稱的人道
組織(迥異於一般強調資本化、營利與實用性傳播學術菁英組織)。

IAMCR能豎立如此獨樹一格的國際風範,其實來自於40年來人文
學者不斷地努力打造及國際客觀局勢型塑而來。二次大戰之後,聯
合國設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為致力建設全球社會人
文福祉之機構。UNESCO於1957年協助成立IAMCR,希望藉此來
疏通冷戰對峙中的傳播文化氣氛。因此聯合國特有的設計,導引了
IAMCR衍生出卓越的國際性格,也就是能超越冷戰意識型態的分隔
,等同地匯集東西兩大陣營專家學者加入該組織,尤其是東西歐學
者的聚合,使美蘇兩大陣營無法利用其意識型態的煙霧來誤導學術
良知的發展。1970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愛利斯的年會上,歐美兩岸
的批判人文學者成功地掌握(James Halloran主導)該組織發展的領導
權,自此穩固了與美國資本主義媒介文明抗衡的基石。

在如此背景下,適逢70年代開始的南北兩大經濟陣營的對峙(已開
發與發展中國家),聯合國新經濟秩序目標誕生,且推演出新資訊傳
播秩序的呼聲(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使IAMCR在大範圍氣候協助下,進一步廣納發展中國家的學界人士
,這項行動一直到90年代才具顯著成效 (1994年由伊朗學者
Hamid Mowlana擔任主席),終於強化了其國際的性格。

所以,概略來講,IAMCR的組成份子,以歐洲的批判人文傳播學者
為核心,輔以北美特立的人文傳播學者向全球延伸,如今再以積極
納編亞、非、拉美、大洋洲之新生代傳播學界生力軍為主。這其中
更特別強調女性、年輕世代、媒體工作者等「研究領域」中的弱勢
團體,是該組織未來特為需要擴大的會員屬性。而過去該會在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中,為評價A級的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又現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的計畫顧問團隊(formal consultative relation)。

該會目前已創設的研究群中(1978年波蘭華沙的大會後),如國際傳
播、政治經濟學、傳播科技政策、性別、歷史、傳播與發展,不但是
傳播學界中的首創,也是至今最為堅強的陣容組合之一,而且這些研
究群又可衍生出階段性人文傳播研究計畫,如公共電視未來挑戰的問
題,就是一項重要的計畫。

1988年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大會,又締造一項新的改革,就是以全會
會員投票方式,選出國際執行委員會、行政委員會委員暨主席,履
行了充分民主的設計,使學術人文的思想與實踐不再是紙面上的理
想作業,更是在實際人性空間中運作的準繩,以「學術政治」的課
題讓所有會員有進一步學習機會,來貢獻國際社群民主規範的建立。

可以確定的是,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IAMCR形成了批判學術的社群
(也見Mosco:傳播政治經濟學,頁192;政治經濟學之網絡可以點見
我的網站 http://ftp.jour.nccu.edu.tw/~d84451502/pec/list.htm)
;又什麼的因素促使我首次出席這次大會,在加入IAMCR長達7年之
後?我想年輕學者網絡論壇 (Junior Scholar Network) 的誕生,是
一股希望的力量引領我去,從消極的名冊會員成為積極的活動會員;
正如同傳學鬥陣對於台灣傳播學術界的意義,頗值得我們深思。

(下期還有這次第22屆會員大會的消息,請大家期待)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耶耶耶,第十期。
⊕∮⊙◇★☆

@9月4日的南方電子報轉載了一篇文章「法華羅洛之死」,還有連結,
真的好悲傷喔,請大家趕快去看看,嗚!
…有沒有那種免費幫人家出醫療費的團體呢?為什麼政府都不管我們
這些窮人?是不是像我這種人,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有人覺得遺憾呢?…
(這是韓國劇的台詞,真是邊看邊哭嗚嗚嗚…,電視有時候還是有一點
可以看的東西。)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耶耶耶,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