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October的文章彙整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三期

2004年 October 25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三期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死了一個記者之後
‧本週媒大事
‧媒來稿與媒回應
俗不可耐的閱聽人
陳小鬼(中正大學電傳所)
‧媒回應
@媒回應之一:說清楚講明白
@媒回應之二:誰說閱聽人俗不可耐?
‧綠來好漢媒來稿

編輯室報告

死了一個記者之後

地震才過,颱風又來,月底據說還有料想不到的奇災?事情發生在沒人記得的光復節。十多名記者為採訪經濟部水利署才要在瑞芳啟用的員山子分洪道,還在鄰近低窪工地被猝不及防的大水圍困。由於水勢湍急,多位記者險成波臣,台視駐基隆攝影記者平宗正,因協助同業逃生,不幸為洪流所噬。後經緊急搜索,人還送往瑞芳醫院,但急救未成,仍然宣告死亡。成為納坦罹難者之一的他,得年三十,滅頂前念茲在茲的,據說竟還是如何保全攝影機。

面對外界質疑,是否因游揆堅持視察災情、臨時取消行程又不告知,這才使記者身陷險境?行政院發言人陳其邁還趕緊出面辯駁。暫且不論其人一番發言給予一般人的觀感如何,游揆總還念伯仁之仁、慨允協辦後事。而各界也對此紛紛發表聲明,除了表達哀悼之意,也呼籲記者要為自身保重。不過,若將時間倒回兩個月前,正當艾利颱風肆虐寶島,見記者風雨冒死採訪、甚至不惜以身試水,社會各界亦同感不忍,一時間,記者工作權也受到空前重視。

但弔詭的是,隨著蘋果日報踢爆有記者造假、訛報災情,而部分誇大報導甚至造成部分地區地價下跌,關於記者工作權的討論,! 可惜也便告消失。是以儘管當時多家電視台對外宣稱人命優先,並指出讓記者涉險還非編輯室政策,兩個月後,當我們打開電視,不一樣的颱風,卻同樣還是記者在風雨中飄搖的畫面-頂多只沒戴蛙鏡、不再游泳泡水。那麼,在死了一個記
者之後,一切還會有什麼不同?也或者,在下一個颱風到來之前,只剩下儀式性的遺忘?

意外發生不久,記協做為專業組織,也發出了新聞稿,當中除了提醒記者同業應加強本身的危機意識,也呼籲各媒體從而做好記者採訪安全教育訓練,在交付採訪任務時,也應兼顧人民知的權利與記者人身安全之維護,並且提供充分的意外險保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深表哀悼、惋惜「善盡記者天職,赴第一線採訪卻不幸殉職」的記者之際,「新聞專業」與「意
外」背後的選擇性親近關係,卻可惜似乎未被凸顯-比如編輯室控制及職災的結構因素?

這樣的說法或許還過苛?不過,我們若能想見那雙高舉攝影機、卻仍不斷下沈的手,也許,這個事件還給了思索學院新聞專業教育及工作現實的機會。而在勞動權之外,又可以如何平抑導致惡質競爭的失靈媒體市場?或者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有人對於記者之死可以無動於衷?除了台灣特有的剝削生產? 擉醚H冷感,被人稱為公害、在不當壓力下所產製的新聞,又
給了社會怎樣的再生產環境?死了一個記者之後,這些問題卻會是糾纏台灣社會的幽靈。

OUR QUESTIONS:

(1)記者一旦發生職災,究竟可以怎麼辦?
(2)新聞專業與資本邏輯間的關係是什麼?
(3)新聞教育與傳播研究與社會有何關係?
(4)公媒體|不會是終結惡質媒體的方法?
(5)媒體是否如實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真貌?

本週媒大事

1陳春山當選公視董事長

10月21日公共電視召集董監事預備會議,進行新任董事長遴選。在台北大學財經法律系教授陳春山和政大新聞系教授翁秀琪兩人競逐下,最後由陳春山榮獲公視董視董座。儘管改選前外界傳聞不斷,兩位候選人仍保持風度,理性看待競選結果。對於敗選,翁秀琪表示並不意外,但她希望政府對於媒體改革的理念要能堅持,未來台華視的釋股案應由行政院成立委員會專責處理。當選的陳春山,形容自己的角色就像烏龜,雖擁有很溫暖堅固的外殼,只要頭一伸出,就該往前走。他也呼籲新聞局能尊重公視獨立自主的精神,「讓我們放手一搏」。

小編媒批:
不知是不是小編最近電視看太多了,腦中一直浮現財前與菊川激烈競爭的畫面。在這兒除了恭賀陳董事長,也期望您是奮勇向前爬的烏龜,而非遇事退縮的小烏龜。

2.藝人代言頻凸槌 有線電視節目廣告化

繼高凌峰代言的火鳥咖啡出問題後,又傳藝人代言誇大不實的減肥廣告。衛生署指出,近來強打廣告、由演員江宏恩、王美雪代言的「SOLO」減肥產品,從廣告研判可能是中藥,但業者從品名到公司名稱全都不詳,該廣告可能涉及過分宣稱療效、販售偽藥、非經醫! 師提供處方藥等問題。新聞局表示,將對刊載不實廣告的媒體進行進行舉發。另外,針對近來有線電視廣告節目化的情形,新聞也已擬定黑名單,未來核發執照時將從嚴審定。

小編媒批:
儘管新聞局頻頻開出罰單,有線電視節目廣告化的惡況依然故我。追根究底,電視購物龐大的商機才是令同業殺紅眼的原因吧。例如,東森購物狹其市場早期進入者的優勢,估計在年底將開播購物三台、四台。若新聞局真有意整頓有線電視廣告化的情形,是否也該對購物頻道制定妥善的管理規範呢?畢竟要收視戶月繳700元,收看的盡是購物頻道,這也太說不過去。

3誤引網路新聞 劉文雄挨告

親民黨立委劉文雄、蔡中涵蔡中引用趙少康在節目中說法,指稱陳水扁送了一百萬美元給已卸任的巴拿馬女總統莫絲科索當「生日禮物」。此舉引來陳水扁以個人身份委請律師向兩人提出告訴。對於新聞來源,趙少康表示在網路上皆有報導;但經媒體求証,實際新聞來源卻出自大陸媒體報導,可信度存疑。

小編媒批:
嗯,再次印証網路消息,不可盡信。若大家記憶不差的話,中晚先前也鬧過〈少林棒球〉的笑話。

媒來稿與媒回應

@媒來稿

俗不可耐的閱聽人
陳小鬼(中正大學電傳所)

我這一生都在佩服人。我的身邊一直充滿那種「好厲害」的人:他們對電影的知識淵博,對音樂的歷史熟稔;對搖滾有狂熱,對爵士有研究;對於電影的運鏡拼貼意象如數家珍,對音樂的流派背景代表性侃侃而談;而我呢,除了看海上花會睡著,聽Bob Dylan還會受不了,你說,我是不是俗不可耐到了極點?我是不是流行文化下營養不良的閱聽人?

每每想到所有關於流行音樂是芭樂歌、庸俗物的指控對象,所有關於國片是沒有市場、沒有觀眾的缺席觀影者,指的正是我這種人的時候,我真是既惶恐又不安。惶恐的是怎麼自己好端端地卻被安上這麼大的罪名,好像我應該為台灣的流行音樂與國片市場之每下愈況負責一樣;不安的是那我看(聽)也不是,不看(不聽)也不是,我還真是坐立難安。

請容許我的膚淺繼續撒野。請容許我代替廣大的俗不可耐的閱聽人發聲。音樂與電影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休閒,但對另外的某些人來說,卻是一種思考;不一樣的目的,也就無須分高低。我們這群俗不可耐的閱聽人想要的,說穿了就只是一種共鳴、一種貼近生活的感覺而已,那些太遙遠的、太嚴肅的! 假如跟我無關,那麼我的自以為了解是不是一種矯情?你可以說國內的流行音樂都很無病呻吟、也可以說這些歌曲其實只是在強力播送下的一種習慣與接受而已,然而在此同時卻點出了兩個問題:國內的音樂、電影市場,患寡亦患不均。

寡與不均可說是惡性循環,若真要追究,我倒覺得「寡」是更重要的因素。回首資本主義全面攻陷生活所需的過程,你必須同意:這種大眾化、標準化的商品(亦包括文化產品)生產過程,的確提高了大眾的品味與知識。請先不要撇撇嘴地說「是啊,俗不可耐的中產階級嘛」,因為既然我們都不懂在二十世紀前一般人們的生活是如何,也就不可能懂對於一般人們來說,當音樂、藝術、文學從高不可攀變得垂手可得的那種喜悅與滿足。再來說說某些學者對於文化藝術因此而失去原本的批判與反思意識之痛心疾首吧!這實在是無的放矢。如果粗暴地將這些文化創作者分為兩類,一類是靠文化產品賺錢,一類是靠文化產品賣理想,那你會發現,對於第一類人,上述的指控根本是莫名其妙,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打算把文化藝術當作一種批判的管道;對於第二類人,他們的文化藝術並沒有失去批判性與反思性,他們只是孤獨了一點,只是在第一類人的壯大聲勢下,勢單力薄? F點。國內的音樂、電影市場顯然是第一類人居多,第二類人也不是說沒有,只是平衡不了天平兩端,以致於大家(罵的人跟被罵的人)都只注意到第一類人,不過我倒是一點都不憤世嫉俗,我覺得國內的流行音樂很有共鳴,而小眾的音樂也越來越蓬勃,從我有次去海洋音樂祭回成差點被擠成沙丁魚我就這麼覺得(好啦,不要再說人家商業化了),我很期待在不寡之後,也可以慢慢轉變不均的現象。在這之前,大家還是有歌聽歌,有片看片,心有餘力,就想想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吧?

@媒回應之一
說清楚講明白

胡耿維(傳學鬥成員)

陳文主旨在於想談音樂、電影市場的寡與不均所衍生問題,卻談到一半時,就停止了,例如在第三段提及其實「一種貼近生活的感覺」、「說穿了就只是一種共鳴」等等對大眾音樂的形容詞,來說明大眾音樂並非一般認為的俗不可耐,可否更清楚地談一下?如何說明音樂電影的好看與否?這些本屬美學層次,欲要從中探討,必須從文本分析的角度較能看出個端倪。

文中另外提到資本主義讓原本高不可攀的藝術、文學垂手可得,如此「患寡」問題逐漸可以解決,但不均問題卻也留下一個問號,也希望能夠多談一些資本主義在這其中運作的過程與所造成的影響。

而最後一段為「在這之前,大家還是有歌聽歌,有片看片,心有餘力,就想想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吧?」,其中「在這之前」所指是那個之前?也希望能告訴我們更多一些,感謝。

@媒回應之二
誰說閱聽人俗不可耐?

廖中(傳學鬥成員)

陳文的文章立場讓我聯想在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下的游移,如果說這些辭彙可讓我用來指涉陳文的沒有立場以及對個人經驗的膨脹的話。

但是,我又不能說陳文完全沒有立場,因為從陳文的行文中,其所設定的讀者來看,其實陳文所對話的目標對象正是主張大眾文化在資本主義下存在社會結構性限制的人。

於是,陳文的重點,表面上是建立在「文化商品的寡與不均」個命題之上,但是,面對這個命題,陳又刻意保持疏離,在陳文中,我似乎看到作者正在看著資本主義的「結構性限制」與「閱聽人自主」這兩方在打架,然後,他對著前者說,你那麼厲害,已經贏了一半了,你就可憐可憐後者,給他條活路吧,因為--我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

就這樣,結我看到了一個由個人經驗出發的論述,但無法對構性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省。並且,在結構性問題下,閱聽人的俗不可耐與否,並不是它所真正關心的議題,它關心的其實在於,造成閱聽人俗不可耐的原因為何。

即使我不從論述的預設來檢視陳文的動機,而回到陳文的另一重點--即大眾文化與閱聽人之間的關係來談論。陳文認為,「大眾化、標準化的商品(亦包括文化產品)生產過程,的確! 提高了大眾的品味與知識」。這個觀點,在本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早已提及,他從唯物史的角度,論證技術的演進,會導致人們對美學觀產生改變。他最常舉的例子之一即是電影和繪畫的差異,即電影改變了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知,使藝術(文化)變得不再遙不可及,甚至使人們透過對電影技術的掌握,獲得一種政治性力量,亦即使人們可以透過電影等媒介,來反映自身的生活,甚至進而改變社會。

為何要舉本雅明的文章,不是崇拜權威,而是透過本雅明的文章,我看到本雅明在論證大眾文化對人們的益處之餘,更重要地,我也深切感受到本雅明對於平民權申張的關懷,而不是無謂的呻吟,當然,如果說這樣的呻吟可以改變社會些什麼的話,那另當別論。

綠來好漢媒來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並將適時給予回應。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二期

2004年 October 18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二期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公共領域與民主參與
‧本週媒大事
‧媒活動

‧編輯室報告:公共領域與民主參與

公共領域與民主參與「公共領域」一詞在哈伯瑪斯的原始概念中,是指自封建社會裡解放出來的自由言論空間,參與其中的人,可以不顧貴族與僧侶的身份,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談。這個空間的開放一面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相配合,哲學、文學與藝術領域等領域,透過商品化的過程由市場分配出去,「使得這些作品的意義失去了非凡的光環,曾經擁有的神聖特徵也世俗化了…私人必須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作品、描述作品」,同時也對一般人打開了言辭交流的大門。這些過去幽禁於教會、城堡中的知識,遂能流通於市井街巷之中。

然而,資本主義列車轤轆前進,輾碎了舊的封建權威,在動蕩的時代中製造了曇花一現的平等空間,還不及讓呼嚎的追隨者抓住,待革命的塵埃落定,權杖已落入資本家沾滿鮮血的雙手,農人與手藝匠不得不被丟入城市中出賣勞力賺食,成堆的、庸碌的平民/貧民被製造出來而橫遭排除於公共領域之外,假性的溝通平等隨即被赤裸地再封建化。結果就是出現在大眾報業與電子媒體上的專家/政客與知識份子,重新披上神聖的外衣,占領了看似開放的空間,並聲稱他們是民主的代表與象徵。

而真正的問題不僅止於言談空間充滿了特定的封建思? Q與反動階級,特別是當代的溝通方式也不僅止於古典公共領域那種面對面的話語交流。最重要的,是在於言談空間已「屬於他們」。這表現在商業媒體最終要為資本主義的消費意識服務,不僅是在結構上依附資本主義企業為生,其本身就是資本主義式的組織,它對新聞、聲音、影像製造工人的剝削方法,和剝削汽車工人沒有兩樣,依著模子打樣的產品,源源不絕地被送出工廠的大門。結果是雖然自由報業的理論聲稱雜然紛陳的意見有助於民主的實現,但資本主義裡的自由報業卻履履生產愚弄讀者的同一作品,而他們竟以此攻擊公共媒體的制度,聲稱其保守而腐朽,不如競爭者的活力,即便這種活力的基礎是要求觀眾透過消費來證明自身的確存在。

一定要覺醒!一定要重新奪回屬於公眾的言談領域!這個領域不能是資本家的禁臠,用來製造愚弄人的垃圾商品;這個領域不能是資本主義的宣傳機器,用來清洗社會主義與鼓動虛無的消費意識。奪回我們的領域,首先在國家還在黑格爾的層次作為合法的暴力時,我們要使用這暴力抑制商業的、私有的資本企業、規制市場規則;再來利用民主的縫隙與矛盾爭取,在所有人支持的經濟基礎上建立一個解放的、屬於我們的發言空間。我們要堅拒工業化生產迷障下! 的效率空言,而是讓各種意見、各種創意、各種形式遍地開花,達到公共領域的原始理想。拒絕訊息的私有化、讓豐沛的創意能量自由流通產生火花,才能戳破資本主義的假民主與假活力。在此前提下,國家可以被強烈要求,但不可被信賴,特別是資產階級政權更不可被信賴。我們要保持警醒的腦袋,保持監督的能量。一定要記得,總體的目標,是將生產工具還交生產者,將言論工具還交發言者。誰是生產者?是我們!誰是發言者?是我們!

‧本週媒大事

1卡洛琳判例,狗仔隊隊注意

歐洲人權法庭上月對纏訴多時的卡洛琳案作出判決,自判例生效起,八卦媒體將不得任意再於公共場合肆意捕捉名人鏡頭。摩納哥國王雷尼爾三世的長女卡洛琳公主控訴,長期以來遭受媒體無時無刻地跟蹤監視,已影響到她與家人的正常生活。此判例確定,她希望媒體能更重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歐洲人權法庭透過卡洛琳判例宣告,媒體在滿足讀者及觀眾對上流社會的好奇心時,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該裁決指出,社會大眾並不享有瞭解卡洛琳公主私人生活細節的「合法利益」,即使她出現在「大眾所熟知」的場所也是一樣。 (自由時報)

小編媒批:台灣媒體(特別是娛樂雜誌)近來走向越來越趨向跟拍名人隱私八卦,業界總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就是有人愛看;現在歐洲已有先進判例保護公共人物隱私,狗仔隊可得小心囉!

2客家電視滿週歲,多元文化受重視

12日客委會舉辦「客家紮根,多元成長:2004客家電視研討會」,除了多位知名學者發表研究專文外,並有各階層客藉人士參與盛會。檢視客家電視一年來的製播表現,淡江大學教授施正鋒認為,客家電視不能僅作族群內的傳播媒體,而應將它視為與外部? 皒s溝通交流的「對話的窗口」;公共電視製作人馮賢賢女士建言,未來將客家電視併入公共媒體集團中運作。由公共電視的中央廚房提供新聞服務,客家電視再補以發展小而美
且具特色的客家新聞。

小編媒批:時間過得真快啊,轉眼客家電視開播至今已有一年了。這個被高度期待的電視,身上背得十字架可不輕呢,不僅肩負客家族群文化傳承的使命,還得作為發展族群電視的實驗台。其實,施教授的話很有道理,客家電視應努力發展族群溝通的功能,若僅限於服務單一的客家族群,將讓族群電視的發展嚴重受限。

3. 防堵媒體開票過程灌水 新聞局將修法規範

為避免總統大選開票過程各家電視台「灌水」事件重演A新聞局長林佳龍昨天表示,將研議修訂相關法令,規範媒體播報選舉結果的方式。對於至今不願簽署開票聯合自律公約的中國電視公司,將以「行政指導」方式,發函請其說明計票程序、相關資料,並邀請學者專家進行訪查評估。 (民生報)

小編媒批:大選之夜各家有線無線電視胡亂灌票真可謂台灣媒體一大奇觀,這,也算是世界紀錄吧!?小編還記得某家電視還爆衝過頭,一度把「票數」扣回來,真是笑死我啦。原來電視台的新聞這麼好作,! 只要派一個工讀生在電腦前亂按鍵盤就可以了。

‧媒活動

關懷離島系列三~ 日出之島 — 蘭嶼影像展 系列活動
「面對惡靈」紀錄片欣賞暨導演座談會

時間:民國93年10月20日(星期三) 下午14:00
地點: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台北市敦化北路199巷5號3樓)
說明:在達悟族人傳統觀念中,認為人之所以罹患疾病,是因為遭到惡靈附身。患病者常被視為不祥之人,會為週遭的人帶來厄運。「面對惡靈」一片,所記錄的即是七個六十五歲以上慢性病老人及家人都視疾病為惡靈附身,因此遭到窮困無力照護的家人刻意隔離、自生自滅的情形。

身為居家護士的本片導演張淑蘭,為這樣的老人家深感心疼與不捨,深感必須改變這種傳統觀念,給予這些無助的老人一個新的希望。透過影像,她訴說傳統文化與現代醫療在這個大船文化民族互相角力的情形。

歷經多年的努力,淑蘭的努力已獲得族人的認同與敬佩,蘭嶼居家關懷協會因此誕生,協會的存在為蘭嶼的老人未來寫下一頁新的歷史。本片長約一小時。我們誠摯地邀請您觀賞紀錄片及參與座談,歡迎您一起來見證淑蘭導演破除達悟惡靈說的歷史畫面!(本片紀錄片並獲選為2001年原住民影音紀錄? 軉蒺Q會開幕片、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閉幕片)

【本部紀錄片另一播放場次為11/24(三)中午12:30於台北市振興醫院(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振興街45號),邀請紀錄片導演張淑蘭、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王崇仁醫師、台北北區社區醫療群、洪德仁醫師舉行座談,歡迎參加】

與會代表:
主持人:羅秀華(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館長)
導演:張淑蘭(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發起人、紀錄片導演)
與談人:高美華(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溫美珠(景華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流程:
時間 活動流程 備註
13:40–14:00 報到
14:00–14:05 主持人開場 羅秀華(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館長)
14:05–14:08 介紹導t 張淑蘭(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發起人、紀錄片導演)
14:08–14:13 介紹與談貴賓 高美華(奇岩社區)溫美珠(景華社區)
14:13–15:13 播放紀錄片「深海獵人」
15:13–15:33 導演座談 張淑蘭
15:33–16:00 綜合討論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台北市100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網址:www.cesroc.org.tw E-mail:cesroc! @seed.net.tw
電話:02-23930629*215、211 傳真:02-23216487
聯絡人:許瑞君、吳昭儀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一期

2004年 October 11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一期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揭弊/揭幣性新聞
‧本週媒大事
‧隨唬撰&正經講
‧媒來稿&媒回應
‧媒論壇
‧道歉啟事
‧綠林好漢媒來稿

‧編輯室報告

揭弊/揭幣性新聞

近來「揭弊性」新聞成為一種風潮,此類新聞以揭發弊案為要務,吸引閱聽人視聽,並達成某種社會效果。但是揭弊揭發了什麼?揭弊的背後隱含何種商業邏輯?似乎更值得探討。

揭弊性新聞屬於一種調查性報導,回顧調查性報導的起源,乃基於對客觀新聞所顯現出的專業無能的不滿。1950年時美國發生了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事件,引發了美國的「白色恐怖」,傳播學者檢討整個事件,認為對客觀呈現、有聞必錄的新聞報導有所批判,於是激發了調查性、解釋性報導的興起。回顧此段歷史,客觀新聞報導起源於商業服務目的,也使記者保持中立,但到頭來卻傷害了公眾利益;而調查性報導,於媒體資本主義邏輯盛行的當代,也有了不同的面貌,此一面貌,便是以揭弊的方式呈現。

近年來揭弊新聞的興起,大概與蘋果日報登陸引發的市場競食有關,蘋果以揭弊的作風顛覆了報業的形象,而各大報也急於跟進,以搶佔閱聽眾市場。就揭弊或調查性報導的性質而言,兩者都傾向於一種「對立新聞學」,也就是認為新聞職志意在防止權勢者隱匿欺瞞。其中,區分的關鍵在於報導的深度,前者較為事件表象的? 汍S,後者則更強調事件發生的原因與脈絡。揭弊性新聞某種程度可保障民眾及消費者權益,可說是一種公共服務的理念施展,但這是否意味著媒體已善盡公共新聞學所強調公眾的長期利益與權益保障?倒也不然,因為,揭弊性新聞背後其實隱含著強烈的商業運作邏輯。

首先,就新聞採訪而言,揭弊性新聞有時是以下對上的方式,也就是民眾提供的消息來源作為新聞線索,民眾的耳目,取代了新聞鼻,使得媒體不用付出更多成本,而新聞來源的取得更有效率、更能滿足版面需求。並非民眾的投訴於公眾無益,而是媒體過度仰賴的結果,可能使媒體喪失了新聞發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揭弊性新聞強調的是個案、點對點式的揭露,著重的是事件的淺碟表象,以解決民眾當前關注事件為要務或解決個別案例為滿足,因此也就不再以深入發掘隱含其後的社會整體結構或事件背後的權力關係,作為報導所關懷的重心。如此,國內媒體也難以出現公視記錄片節目「解構企業」揭發企業、媒體醜態的鉅作。

再者,此種揭弊性新聞過度強調的結果,可能也使得新聞品質受限時間、成本壓力,而產生反效果。前一陣子美國主要電視網之一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所屬的「六十分鐘」節目,新聞? 蠷犮洹鉬D出現嚴重錯誤,而身為美國最知名主播之一的丹‧拉瑟(Dan Rather)公開向觀眾致歉。便是由於「六十分鐘」節目偏好揭發性報導,見獵心喜的心態,使得CBS在接到消息來源提供者柏凱(Bill Burkett)的文件資料時,為了獨家的利益,而未深入查證與調查便急於揭發,不但引起社會無謂波瀾,更重要的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社會強烈質疑。

電子媒體尚且如此,平面媒體報導較為深入的特性,是否就更能夠深入報導的功能?從國內各大報報導「陳由豪事件」荒腔走版,到前陣子「重組牛肉」的曇花一現,都看出對深入調查、查證的功夫不足。就後者而言,重組牛肉的確喚起消費者及政府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但是否堪稱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尚有疑問,且急於獨家揭弊的結果,就其所揭發的連鎖店食品對民眾的健康影響而言,初期報導尚有跨大其傷害之嫌,不但造成民眾恐慌,也使社會付出許多成本。因此,揭弊性新聞如一刀兩刃,可能協助守望也可以造成恐慌,而媒體動輒踢爆、時刻炒作的醜聞(scandal) ,到底有多少真正關係到國際民生,或者,還是必須以犧牲多少當事人權益做為代價,而這真正會是揭弊式新聞報導的初衷?

推導揭弊性新聞的結構! 性因素,與國內媒體市場的競爭激烈緊密相關。國內大報近來為增進收益,促使媒體走向市場新聞學導向的熱潮,首先,追求產製效率的結果,使得新聞消息來源擴大了操控新聞的力量,調查性報導所關注的公務事務也備受冷落。例如台灣電視台日前很喜歡的「黑心系列」,不少其實來自於大陸的節目片段。這樣的報導,除了有偏誤再現的問題,事實上也有成本的考量:以較廉價的方式填補時段,告訴閱聽大眾一些事實上與我們關係並不顯著的消息,也形同排擠掉真正值得以調查性新聞報導追究的議題,比如「誰殺了尹清楓」。再者,為壓縮成本,媒體近來大量優退資深新聞從業人員,並大量啟用新進人員,而新進記者若經驗、用功不足,也難以在調查性報導上有所表現,這些因素多少使需要資深新聞工作經驗積累的調查工作,難以在公共領域角色的報業場域中發揮。因此,新聞是為了公益目的而「揭弊」,或僅是為商業收益所為的「揭幣」,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可得辨明。

1.新聞節目中,有哪些新聞是揭弊性新聞,而哪些是調查性報導,你如何區分?
2.揭弊性新聞如果傷害了當事人權益,而此事件又與公眾利益無關的話,你認為有必要嗎?媒體在報導此類新聞時應如何拿捏分寸?
3.? 陘偵簹顐荋此妢s聞興起,你有沒有特殊的想法?歡迎投稿與我們對話(scstw2003@yahoo.com.tw)。

‧本週媒大事

1. 兩岸頻過招,廣播天空好熱鬧

新聞局長林佳龍6日在立院報告「無線廣播頻譜重整政策」時,台聯立委羅志明爆料,中國企圖利用台商作白手套,在台收購廣播頻道進行統戰宣傳。林佳龍証實說,中國有計畫對台灣廣播媒體展開影響,希望能做到入島、入戶、入心,特別是鎖定中南部的勞工、農人、原住民與青年做為爭取的對象,新聞局已備妥法令嚴陣以待,深入了解中。

林佳龍說,新聞局掌握到的中國統戰手法,可能的途徑是透過這次廣播電台頻譜重整,申請電台時,收購較有實力的,或經營不善的電台,或經由聯播的合作,收購時段,提供免費的短波收聽。

小編媒批:關於老共的統戰技倆,一說是中國不自量力,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人民廣納各種多元資訊,老共教條式的宣傳影響不大;另一說法,則讚成新聞局予以管制。小編則認為,廣播天空畢竟是我國國民共享的稀有資源,若開放外資介入,恐怕是自癈武功。新聞局不是老講要重整廣播頻譜嗎?那就請趕快動作呀!中小功率電台賣藥的混亂狀況,應是不下於老共之害。

2.《白色巨塔》收視熱,日劇影迷紛回籠

低迷許久的日劇迷這回可揚眉吐氣囉。由日本資深偶像唐澤? 堜B江口洋介擔綱演出的《白色巨塔》在台創下收視新高。故事情節以描寫醫院裡權力鬥爭與人性掙扎的白劇,最後一集以財前(唐澤壽明飾)掛點的大結局,掀起網路討論熱潮。除了正版的《白色巨塔》賺人熱淚外,不少好事網友更私下規劃台版的《白色霹靂塔》,想請秦揚、陳照榮分飾財前、里見的角色。

小編媒批:大家還記得上週小編為大家報導國內編劇、導演在座談會抱怨媒體產製環境太差,使劇組不斷惡性競爭一事嗎?其實台灣不只戲劇產製出了問題,間接也影響了演員的培訓過程。以唐澤壽明、江口洋介為例,都是從年輕時就在偶像劇中磨練;反觀台灣卻缺乏足夠的環境讓資深演員繼續發揮,不也是一大損失?

3.新聞主播大風吹

新聞主播大風吹,華視推《出快語台灣》自從李四端風光離開華視後,似乎也吹皺一江春水,各家電視台新聞主播驛動頻傳。先是接替李四端棒子的莊開文申請退休,繼而又傳出沈春華也有離開中視主播台的打算。目前較為明朗的,則是蘇逸洪確定轉戰台視。蘇宣稱要用自然語(國台語並用)的方式,為台視拉高收視率;而在華視方面,雖然頻損大將,仍不減朱立熙變革的決心。華視在七點的晚間新聞中,商請楊憲宏、李筱峰 、金恆煒、釋! 昭慧、羅致政等人推出《快語台灣》的新聞短評,力圖振作。

小編媒批:晚間的新聞戰場好久沒這麼「活潑」了,但不知這波人事變動會帶來什麼影響?唔,還有我們第一名的新聞主播雅琴姊怎麼不見了?還在家中相夫教子嗎?這也是不錯的選擇啦。

‧隨唬撰&正經講

【隨唬撰】
文/Sean(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日劇《白色巨塔》這陣子引起收視狂潮。劇中大反派財前五郎在資深偶像唐澤壽明的詮釋下,演來活靈活現。不少粉絲不滿壞人不得好死的芭樂結局,紛紛玩起改編結局遊戲。而順著這股《白色巨塔》風潮,知名導演蔡岳勳也正籌拍台版的《白色巨塔》。就在蔡導苦腦找尋合適的演員時,網友突發奇想,推薦秦揚飾傲裡傲氣的財前、陳昭榮扮里見一角。這樣噴飯的組合,意在延續先前《台灣霹靂火》的超人氣,打造全新的《白色霹靂塔》。

從網路上群組的討論,不難察覺《白色巨塔》有多受歡迎。連帶所及,這部以描述醫界祕辛的流行電視劇,竟也引起不少門內人的共鳴。近日各報讀者投書中,有不少醫事從業人員,自爆內幕、指陳醫院中許多鮮為人知的醜聞。一時間,《白色巨塔》已成為暗指醫療體系腐敗汙穢的流行用語,或是代稱醫生專業傲慢的同義詞。

最顯著的案例,就是駙馬爺趙建銘近來的醫療糾紛。民俗藝術家柯霞經趙建銘進行腰椎手術後兩個月後,因引發心臟病而猝死。病家提出控訴,被人喻為現實版的《白色巨塔》。這個新聞事件的報導,除了配上《白色巨塔》的熱潮外,更因趙氏身份特! 殊,在媒體上被放大渲染。舉目所及,一種權貴V.S.平民的對決圖像再次透過媒體展映在觀眾的眼前。但醫療過程有無疏失等較詳細的問題,反而少有媒體追查。此則,非但問題難以釐清,對處於糾紛的兩造,更是相當的不公平。這難道竟是因為市民市會早已存有偏見,媒體也才順應民情,打造這齣貴族欺民的野台戲?

【正經講】
文/Sean

「Miss.黃,幫病人做個Biopsy,看她是否有Cervical Cancer」

如果你去醫院看病的話,一定常聽到醫生動不動就繞上幾句英文,秀幾個我們聽不懂的醫學單字,或是在你的病歷上鬼畫符(如果他肯大方地讓你看的話)。這真是怪事一件,為什麼我們不能從醫生那得知更多我們身體的訊息,或著作一些自我判斷?為什麼我們是去「給」醫生看,而不是去「主動」地看醫生、評價醫生?

如果我們相信培根「知識就是權力」的宣稱,那我們就不難明瞭為何醫療體系總是神神祕祕地搞知識分贜了。因為醫生擁有別人所不知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就享有他人望之莫及的權力地位。再用Foucault的觀點解析,他認為知識是一種「論述形構」,而知識的論述形構,就是權力鬥爭的場域。簡單地說,誰有權力,誰就定義知識的價值範圍。? 狾p,為什麼是醫生研究病人,而不是病人研究醫生?

對照國內常出現的醫療糾紛,病人家屬經常以抬棺抗議的方式表達對醫院的不滿。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語言競爭:

醫生以深澀的專業用語將知識封鎖在固定的場域內,使醫學成為壟斷性知識,藉以維其持權力。病人家屬在同一語境下,處於必然的弱勢,只得轉換語文脈絡,以令人害怕的死亡符碼爭奪論述的主權。

然而,醫療糾紛一定要以這種戲劇化的方式才能強佔媒體版面嗎?我們的媒體在報導這類新聞時,只會建構兩者對立的位置嗎?而不細究其中的真實問題嗎?若從傳統新聞學來看,衝突性高的新聞的確有較高的價值,但這樣的觀點卻也致使媒體流於煽動的報導,形成黃色新聞學。其對社會之害,猶如曾蔘殺人,造謠生事。回到新聞記者的專業層面討論,在報導醫療糾紛、災難新聞上,除了新聞價值的取捨;記者對「人的尊重」、對追求事件真相的努力,才應該是媒體作為公眾輿論代表最應強調的精神。

‧媒來稿&媒回應

【媒來稿】
數位機上盒的價格上限管制管到了什麼?
楊彥洳(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研究生)

隨著中華電信MOD用戶數的增加,有線電視系統為了回應競爭者,也開始加快有線電視數位化的腳步。但是目前數位機上盒普及率過低卻是一個關鍵點。因為,機上盒舖設速度慢,數位有線電視的收視戶也就少;如此,市場太小,內容業者自然不願意投入;而內容不足,則更難誘使收視戶裝設機上盒收看數位有線電視。因此,對業者而言,機上盒的普及是發展互動加值服務及推動分級付費的基礎。在定價策略上,由於機上盒對於消費者而言還是一項不熟悉的產品,消費者對機上盒的價格敏感度也高,因此業者希望機上盒普及,應該採取低價格、高推廣水準的快速滲透策略。業者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為什麼反而還對地方政府訂定的價格上限頻頻提出抗議?

一開始業者抗議的原因在於地方政府訂的價格讓他們沒有獲利空間、甚至低於機上盒成本。要低價提供機上盒用戶,前提是業者要先能夠大量採購機上盒以壓低成本,但是在政策尚未確立的情況下,業者難免擔心政府有統一機上盒規格的可能性而不敢大量採購;而不同MSO又各自採用不同的機上盒規格,也很? 囓H合作的方式,提高採購數量向廠商談價格。再加上採購量僅達幾萬台根本無法ㄖC成本,若又像台北市政府一樣將機上盒價格上限規定在低於成本的兩千五百元,那麼業者舖設一台機上盒就得自行吸收一千多元虧損,更不可能以這樣高於售價的成本繼續採購機上盒。

要推廣一項讓消費者感到陌生的新服務,卻還想要在硬體設備上獲利,結果往往是失敗的;在搭配的高階手機降價後申辦人數才有顯著增加的亞太行動Qma就是一例。不過,機上盒的價格就算僅僅反映成本卻還是不夠,還得免費才行。除了是因為競爭對手中華電信採用免費提供機上盒的策略之外,另一原因在於,在目前類比電視已是多頻道環境的情況下,收視戶「願意負擔的價格」其實是趨近於零的。業者經歷一連串推廣不順的過程後也了解到這一點,因此台北縣的大豐有線電視已開始以免費提供機上盒為關閉類比頻道鋪路,東森也把堆在倉庫的機上盒實驗性地免費舖設在小範圍區域以了解用戶對於機上盒的滿意度。

原本因機上盒無法獲利而不願意鋪設的有線電視業者,後來為了回應競爭者、以及配合消費者願意負擔的價格,還是選擇「免費」提供。這顯示機上盒就算回歸市場機制,也是會朝低價或免費的方向發展,而不會高? L地方政府規定的價格上限,這表示競爭比起管制價格更能有效降低價格。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基於成本考量,業者免費提供的一定是功能陽春的基本型機上盒;那麼結果會變成,價格上限管制不會影響跟本沒有價格過高之虞的基本型機上盒,反而讓業者沒辦法推出功能較強大、適合特定消費者的高階機上盒。畢竟除了保障用戶能夠收看數位頻道的基本型機上盒之外,為了搭配加值服務,高階、功能更豐富的機上盒還是有其必要性;若因為價格超過上限規定而無法進入市場,也就妨礙了電視商務及互動加值服務的發展,大大減少消費者培養使用習慣的機會。以大豐有線電視為例,雖然推出預約錄影數位節目達十幾小時的服務,但是其贈送的基本型機上盒因沒有內建硬碟、需另外搭配用戶原本的錄影機,使得操作變得更加繁雜,便利性大打折扣,也等於是增加了使用者的轉換成本。

因此,讓機上盒的價格回到市場機制,將有助於數位電視互動加值服務的發展。以行動電話加值服務為例,針對使用者不同需求,低階與高階手機之間也有相當大的價差;但是當加值服務有了利基,高階手機的價格不需要限制,業者也會自行補貼手機以降價吸引消費者。

當然,政府價格管制的解除,前提應該是「有效! 競爭」環境的存在;有線電視產業有自然獨占的特性,就現況來看的確是缺乏競爭。不過,政府管制機上盒價格的目的,應該以降低收視戶對機上盒的排斥、以及在數位化的過程中維護收視戶的權益為先,因此只要在業者舖設機上盒完畢、進一步關閉類比頻道時,政府能夠確保收視戶原本可收看的頻道數量和收視習慣(例如:分接)不會受到影響,且透過市場機制也能夠讓機上盒價格降低,那麼價格上限管制就顯得沒有必要。

更何況,在這種舖設機上盒勢必會虧損的情況下,有線電視業者除了配合政府既定政策,沒有其他的誘因嗎?還是有的;先不論那些未來前景看好、商機無限的電視商務、付費頻道、互動加值等服務,機上盒一旦普及,15%的私接戶便會因此現形,業者因此有了立即的回收,這筆收入可用來補貼免費提供機上盒的虧損,還順便解決了困擾有線電視業者已久的私接戶問題,這也是現階段業者免費提供機上盒最大的誘因。而政府方面,針對自然獨佔的有線電視產業除了實施價格管制之外,也應該更積極創造有線電視有效競爭的環境;從中華電信免費提供機上盒造成有線電視業者的跟進可知,比起規定價格上限,競爭更有助於價格的降低。但目前中華電信MOD尚未取得能夠和有線電視抗? 讀瑰W道內容、而一度引起關注的Seednet DFC數位家庭中心更僅僅稱的上是和有線電視互補的整合平台而已。主管機關如果期望數位無線電視、中華電信MOD、以及有線電視形成互相競爭的三個平台以促進有線電視產業的有效競爭,可能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媒回應】
回應「機上盒的價格上限管制了什麼?」
one page(傳播學鬥陣成員)

有關「機上盒的價格上限管制了什麼?」一文,本文作者主要有幾個重點,一是認為政府對機上盒價格的限定侷限數位電視的發展,認為要採取分級付費的方式才促進機上盒的規格發展;二是政策導致業者無法決定規格,以及價格上限管制導致陽春型的出現,並認為影響互動功能的發展;三則是以手機的科技推廣形式延伸到數位電視的使用,最後再期許數位平台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

針對第一點,機上盒雖然是數位電視的的必備條件,但是我們觀察業者發展數位電視速度與基礎網路建設有關,業者在技術上無法進行改進,雖然機上盒價格高是消費者考慮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可擴大為影響數位電視不普及的主要原因,而是該就整體環境作出評估,而不是單純認為是科技形式影響使用習慣。

有關第二點! 的論述,其認為管制的結果帶來不好的市場現狀,反而忽略掉了是不好的管制導致市場失靈,主要是因為有線電視業者必須根據有限廣播電視法第五十一條收視費用需經由地方政府費率委員會核准,而台北市政府費率委員會所核定的機上盒費用正確是三千五百元,而業者當時堅持應該以四千八百元的價格出售,台北市政府認為業者應該可以由收視費中回收,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堅持採取較低的費率;另外互動功能的發展,除了機上盒的問題上有頻寬的限制,以及機房是否能負荷龐大的資訊回傳,才是互動功能是否能近一步提升的關鍵。

第三點則是以手機的使用模式延伸到數位電視,忽略其根本意義上的不同,手機是屬於個人性質的媒介,雖然是因為市場開放導致機具便宜,成為人手一機的現象;然而數位電視屬於大眾媒體,具有公共的性格,加上其推廣與使用,不是單純只要機上盒便宜就可以達到,而是基礎建設網路的完整性才是關鍵。

此篇評論雖然企圖推論「有效競爭」才能達到市場的完整運作,但是對於無線數位電視的推動幾乎沒有著墨,無法更近一步切入數位電視的遠景,也忽略了其他國家如日本與新加坡,是以計畫經濟的方式經營發展;而英國則是以無線的方式? 擘s數位電視,以公共資源達到便民的效果,而美國也採取嚴格的管制,避免數位電視再次落入商業競爭的惡性循環,管制不是原罪,市場不是萬靈丹,應該用更廣的角度思考制度形成的問題,而不是單純以經濟之名為塑造生活的形式。

‧媒論壇

《白色巨塔》風潮解析
文/林靖堂(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相信不少人對於前幾天剛下檔的日劇《白色巨塔》,與目前正在八點檔時段重播的韓劇《大長今》裡的種種,感動不已!當看完白色巨塔,聽著主題曲「奇異恩典」,感念於劇中演員對人心的詮釋如此深刻之時,筆者卻遺憾,現在台灣的電視劇難有這樣「經典」的作品與演出。

筆者嘗試分析《白色巨塔》與《大長今》,這類「經典」日劇與韓劇的成功,可從內容面的「議題」、「劇本」、「配樂」與「演員」,以及行銷面的「投資」、「市場」來觀察。

內容面的「議題」與「劇本」上,這些經典的電視劇緊緊的抓住關乎一般大眾生活中的一切點滴與人性衝突。在議題上,其緊緊抓住了社會學衝突論者中,所見的階級衝突、社會衝突,並且從劇中的這些人這些事的詮釋,對於這些衝突議題的劇本的敘事文本描繪,在經由一群了解如何深刻描繪劇中角色性格的演員,創造出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白》劇就是抓緊了這樣一個醫療糾紛的議題,突顯為求權力、地位與財富所造成的罪惡,以及彰顯身為醫生應有的社會責任為何。

「演員」上,我們可以看見《白》劇中的演員,並非單純! 的把角色刻畫成死板的二元對立性格,而經由他們的演技,更使得那個權力慾望與社會衝突的面向,完美展現。唐澤壽明詮釋財前五郎的自負與內心矛盾、江口洋介詮釋里見脩二的誠懇與正直;《大長今》中,李英愛詮釋長今的堅忍不拔與俏皮可愛、池珍熙詮釋閔政浩的正直與對長今的愛意等,這些人將不只是飾演劇中的這些角色,更是融入這些角色,將這些劇中角色刻畫的入木三分。

「配樂」上,無論是劇中隨事件而起的配樂,還是該劇的主題曲,這些「經典」的日韓劇都能使之融入該劇,讓閱聽眾在觀賞時,同時被劇情與配樂牽動著情緒,使人們跟著角色悲傷難過或滿心歡喜。這些主題曲與配樂的選擇,絕對不會是隨意與唱片公司簽約搭配,或是偷用其他影視產品的配樂當做過場音樂那樣的不負責任!

在來就是行銷面的「投資」與「市場」。無論是韓國公共電視台還是日本富士電視台,其對於《大長今》與《白色巨塔》的投資可不像台灣商業電視劇一般,保守吝嗇。這些製作「經典」電視劇的電視台亦不只把市場的眼界,鎖定在該國國內的閱聽人市場。不像台灣的商業電視台,眼界只在乎少於百分之十收視率的台灣市場,難怪無法製作出「經典」的台灣電視劇,更無法跳脫出那些雷同? 蚻萓A甚至已經撥爛的灑狗血電視劇。
 最近一場廣電人基金會所辦的研討會,一群電視人在抱怨台灣電視環境的c劣,以致於根本沒辦法製作好節目。筆者卻認為,根本就是這些商業電視台「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罷了。

‧道歉啟事

二零零二年八月間,本電子報第一百一十期「媒大事」,
在報導電信議題時,因一時疏忽,對政大劉幼琍教授使用
了不恰當的比喻,文字不公平之處,對當事人有所冒犯,
本編輯室深感抱歉。在此,除了向當事人致歉,也承諾將
對電子報編務進行改進。媒體改革的路上,媒體改革團體
同樣需要監督,還請讀者以本報為鑑,持續給我們指教。

‧綠林好漢媒來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
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
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
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
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並將適時
給予回應。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零期

2004年 October 4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零期

如果說我們早已進入「多倍速」的時代,為什麼而今
還要重讀科倫(James Curran)這篇在近二十年前寫
就、關於「媒體改革的不同路徑」的舊文?回首一九
八六年,冷戰的情勢仍然險峻,英美兩國在柴契爾與
雷根執政下,新右派勢力正熾盛難當,新自由(保守
)主義的聲音盛囂塵上。柯倫做為進步傳播學者,眼
見英國的公共廣電體系愈顯危殆,乃敢為文以正視聽
,不但對「新自由市場取徑」大加駁斥,亦將批判知
識化作細緻可行的藍圖,破而後立。
       
科倫發現,在媒改策略的討論上,主張國家應「完全
退出」者已集結成難以忽視的陣營,而隊列中,除了
有長久以為「市場萬能」的新自由傳統主義者,基進
的自由主義者也包括了對社會責任論有所認同的人。
在政治光譜上,這群人可以從新右排到新左,並且含
括了篤信溫和家長制的中間派。而以批判思維見長的
文化主義者,儘管沒有加入行伍中,卻在強調論述主
體、相對自主、權力關係等概念之際,忽視了結構整
飾的重要及右派橫逆的現實,而常作壁上觀。  
         
面對媒體亂象,傳統新自由主義者總一! 味將問題推給
消費者,自由的社會責任論者則將專業主義、新聞自
律、道德訴求作為媒體宿疾的良方,社會民主主義者
則在右派所策定的遊戲規則下,嘗試以左派辦報做為
突圍的手段。然而豈料上述各方還全數導向縮減公共
媒體服務的氛圍?對此,科倫以為,要解決民主及媒
體的問題,還應擴大公共媒體的規模,除了要對既有
的公共廣電體制進行適切改革,甚至還應將此概念轉
化至公共報業,使之與商業媒體進行良性競爭。而強
調公共服務的媒體改革路徑,還包括了:如何透過既
有的執照審核機制,使媒體之公共性更加彰顯;如何
透過法律來保障報導的當事人,使免受媒體傷害;如
何透過合理的財務設計,使公媒體更有效率地運作、
不陷巧婦無米之困境;如何透過適宜的人事制度,使
公媒體內的產業民主得以持續落實;如何妥為規劃節
目,使公媒體更能服務社會的多元需求,而非僅僅滿
足少數人的文化品味;如何透過獨立的中介機制,使
媒體得免於不當勢力的介入。

此外,若對能市場機制及公共服務採取兼容並蓄的態
度,或許也能結合新制度學派的概念設計制度,或透
過反壟斷及公平交易法規、租稅及補貼工具、? s資訊
秩序的管制、媒體財團經營的規模限制、從業人員勞
動權益的保障,以及降低產業門檻等方式,來解決媒
體市場失靈的亂象。而媒改固然不必在社會主義取徑
之下將媒體工具化,使媒體還有受國家主義政黨操控
的危險,但必須謹記在心的,卻是科倫所論,「去管
制」還必須「再管制」的基進意涵。

「再管制」強調更具合法性的路徑,而當中仍不能沒
有國家、市場及公民社會的參與。雖說時至今日,英
國政府與英國廣播協會間仍然緊張,而科倫的行動方
案,不少仍乏實現的機會。不過環視當前台灣,高學
費為貧富立藩籬,勞退新制將風險個人化,派遣勞動
令彈性化勞動更具偽正當性、國營企業民營化未見對
公民有所裨益….島嶼仍籠罩在新保守的氛圍中。而
欲解決媒體亂象,在從業者專業運動、閱聽人覺醒之
外,公共化的改革還需要更多參與!

本週媒大事

◎韓流入侵冷颼颼,本土編導炮聲隆

「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日前公佈一項「連續劇節目
收視TOP 10之觀眾評價」的調查。市調結果發現,前
十大國人滿意度最高的電視戲劇節目,韓劇就包辦了
三名。這波韓流來襲,以「大長今」表現最亮眼,其
它像是「新娘18歲」、「旋轉木馬」亦廣受好評。另
外,大陸劇「水月洞天」也高居評價的第三名。外來
戲劇強佔市場,國內戲劇編導大吐苦水。在廣電人文
教基金會舉辦一場「節目收視品質」座談會中,知名
編劇鄭文華大罵國內製播環境惡劣。

他以「大長今」籌拍耗費大量時間、金錢為例,說明
台灣媒體市場長期惡性競爭的結果,逼使各電視台以
灑狗血的手段求生存。

小編媒批:電視戲劇低俗的問題,早已是台灣人習以
為常的亂像。不論是採取關機運動,還是閱聽人監督
、糾舉,都無法解決問題。釜底抽薪之道,在於廣電
制度的改革。這點就看掌旗者有無改革的決心了。

◎華視發起新聞自律,各界人士嘲諷多。

華視新聞部總督導朱立熙日前發表「自律與淨化宣言
」。他說,基於電子媒體做為社會公器所必須善盡的
! 社會責任,將全力為全國觀眾打造新的視窗,在「新
聞自律」上堅守新聞專業及價值、不追逐畫面聳動罔
顧社會公益與新聞倫理、不為奪取獨家犧牲國家利益
;「新聞淨化」則是不搶拍、不濫問、不灑血。各家
電視看待華視的自律活動,無不表示自家新聞早就在
做了,華視只是「補上進度」。而觀注媒體改革人士
,除了多表肯定外,也質疑華視在面對收視率競爭的
壓力下,這波改革宣言可以維持多久。

小編媒批:新聞自律不是早已就存在的共識嗎?諸君
若不信的話,可以去找「中華民國電視道德規範」、
「中華民國華線電廣播道德規範」出來朗讀。只是這
些自律條文立意雖高,卻仍不敵商業競爭考量。各電
視台主管說他們早就在做,跟本是騙笑!

◎《2046》造勢熱,國產電影在哪裡?

港片《2046》籌拍五年完成,導演王家衛率演員出席
在台北的首映會,會場眾星雲集、熱鬧非凡。儘管王
家衛風格獨到,許多演員拍完後仍不清楚《2046》到
底在講什麼,但衝著卡司堅強,影迷仍是大排長龍,
爭睹本片。

小編媒批:相較於國片《終極西門》的首映會場,只
能以「仰之彌高、望之彌堅」來形容兩者的差? Z了。
曾有多數影評人批蔡明亮等本土導演拍的片沒人看得
懂,所以沒有市場。從王家衛《2046》的大張旗鼓看
來,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電影產業沒有完整的宣傳政
策與上映的通路,再好的創作也只能流於小眾電影。
近來,託阿扁總統之賜,921紀錄片《生命》得到大
眾熱烈迴響,這不証明只要有適當宣傳、肯播映的戲
院通路,國產電影也是大有可為?

綠林好漢媒來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
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
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
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
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並將適時
給予回應。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