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九期

2000年 August 29日

┌────────《 2000/8/29 第九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風雨飄搖仍不改其志?
——談站在暴風雨裡的記者

強烈颱風碧利斯上週來襲。當我們在風雨交加的天氣裡躲在家中,想
要看一看最新的颱風動態,以及颱風造成的災情時,一打開電視,就
可以看到正在SNG現場連線的某台女記者穿著黃色雨衣,拿著麥克風
報告花蓮地區的風災,而鏡頭前雨水仍然從四面八方攻擊著記者瘦小
的身軀,此時一陣風強雨急,臉上的?已經糊成一片的女記者趕忙抱
著電線桿,以防被無情的狂風捲走。

颱風究竟有多可怕?我們真的需要記者拿著各種SNG器材、穿著雨
衣站在毫無遮蔽的地方任憑風吹雨打愈冷愈開花,然後才能體會到
「颱風真是大」嗎?

電視台記者現在只要一看到任何可以「冒險犯難」的機會,一定勇往
直前取回最驚險畫面給觀眾。這樣的畫面,其實更像一種表演;在特
定的圖像格式下,通常是站在有瘋狗浪的海邊,或是水深及膝的災區
,選擇一個風雨拍起來最大的角落,記者先淋得不成人形,然後就在
這個時候SNG連線。這種畫面美學,跟成龍的武打片設計,還真是
異曲同工。

以前也有很大的颱風,但是為什麼記者不需要用到這種「災難表演」,
也可以呈現風災的嚴重呢?這種災難表演真的是必要的嗎?大家真的
這麼需要看到記者受苦受難嗎?這種表演成為記者的工作之一,又是
合理的嗎?

電視台鼓勵記者這種冒險犯難的舉動,主播甚至在即時連線時當場給
予記者嘉獎,這其實就是一種上下交相賊的過程中,上對下的剝削。
地方記者當然希望自己表現工作熱情,表現自己不怕犧牲、不畏風雨
的敬業精神;電視台當然也「很感動」地鼓勵這種敬業行為;於是「
風雨飄搖中的記者」就成了報導颱風的必要畫面、及電台對記者不合
理的工作要求。

這種畫面,其實就是一種煽情。

災難新聞的處理方式只有一種嗎?我們認為新聞媒體在災難新聞中最
重要的職責應該是告知民眾災難的訊息、預告必要的防颱措施,甚至
監督政府和有關單位面對災難的危機處理。

舉例來說,當颱風造成中橫山區坍方時,拍攝土石流洶湧橫行的畫面
,以及記者邊發抖邊報新聞的處境,還不如分析中橫山區坍方的危險
範圍,提醒附近的居民和遊客注意安全,也督促政府趕緊進行災難的
救援和重建。

我們當然也想知道颱風有多大,但是,請不要弄這些假畫面給我們看。

Our questions:

1. 在風災畫面鏡頭裡,剔除了記者這一元素,還能不能呈現風災實
況?沒有了記者站在風雨裡,你會感覺颱風比較小嗎?

2. 你覺不覺得現在電視台愈來愈喜歡報導災難新聞,報導技巧也愈
來愈「好」了,這是為什麼?你會喜歡看嗎?

3. 經由愈來愈逼真的鏡頭、愈來愈驚悚的敘事方式,你會不會覺得
災難真的愈來愈恐怖了?你會不會覺得每次災難都快把你嚇死?

4. 你覺得這種專事訴求恐怖的報導方式會帶來什麼好處與壞處?這
是必要的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現在是颱風季節,大家要小心門窗,還有電視!

這週的小巫和大巫都是談文化的問題,小巫談到原住民文化詞語
(discourse)的問題,什麼樣的語言內容在今日被定義為「原住
民文化」,這樣的定義對今日原住民處境又有什麼影響。

大巫由傳學鬥日本京都分部的羅惠雯撰寫,講到目前「哈日」電
視、哈日族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出哈日電視不等於哈
日族不等於日本電視不等於可以學好日文的有趣關係。

不過,SHABU-SHABU真的好好吃耶。

最近有很多好玩的活動,我們貼在鬥陣俱樂部裡。請大家把握開
學前的最後玩樂時間,在狂風暴雨中,不改其志地玩耍!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中影嘗試拍攝的網路電影「竊賊手記」將是國內第一部互動式網
路電影,劇情發展與收場各有數個不同版本,由網友自己點選決定。
我想要選我和金城武結婚的那一個結局。

2. 據說吳宗憲要出來選立委。現在選立委是不是一定要玩過很多女
人才行啊?吳宗憲當選以後可以和黃義交以及多位包養女星俱樂部的
立委組成紅粉知己陣線。

3.固網立委王令麟涉及購地弊案,以1500萬元交保候傳。還有固網
股條弊案呢?

4.固網立委王令麟涉及購地弊案,以1500萬元交保候傳。吳宗憲你
看到了吧,當立委偶爾也是有法律制裁的。

5. 美國《好萊塢報導者》雜誌報導,好萊塢當地居民指控錄影帶出
租連鎖店百視達的逾期罰款是不正當的。美國百視達只要逾期歸還
1天也要付出5天的逾期罰款。天啊!這也太坑人了吧!還是政大
圖書館好。

6.速食連鎖界巨人麥當勞發表聲明,要求供應麥當勞雞蛋的廠商改
善生蛋母雞的生活環境,所列條文中包括增加母雞活動空間,禁止
使用禁食方式刺激母雞生產,以及停止割除雞喙的做法。那麥當勞
可不可以改善一下地球人的生活空間,不要再割掉亞馬遜雨林種草
養牛做吉事堡,造成全球溫室效應。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重拾部落文化
─從布農部落屋的夏日學校談起

靜非(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遠在台東的布農部落屋一直都是許多人在討論原住民未來發展的重要
案例,因為它成功地運用原住民文化與現代經濟的要素,不但在某種
程度上保護了部落不被外來的觀光客所干擾,而且也提供了許多工作
的機會給布農族的年輕人。

今年夏天,布農部落屋運用了每年暑假都會到該地進行課輔的山服社
團,以及自去年就長期駐點在布農部落屋進行創作的原住民藝術家們
,然後創辦了以課輔與鄉土教育為主線的「夏日學校」,將部落裡的小
朋友帶到部落屋來,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多多感受一下
布農文化的美麗。

上個星期,夏日學校正式結業,我們有幸在颱風肆虐之後,還能參與
到結業之前的聚餐活動,看到這些參加夏日學校的小朋友們(多數是
布農族,但也不乏其他族群的小朋友)歡欣的表情,以及在這些大哥
哥大姐姐的帶領下,努力且有模有樣地唱著布農族的歌曲,甚至報著
戰功,突然有點覺得錯愕,對於這些不到十五歲的小朋友來說,真的
了解報戰功的意義嗎?對他們而言,這首在祭典才會吟唱的歌曲,是
不是也跟一般的聖歌或流行歌曲一樣呢?

在原住民研究逐漸成為顯學的今天,我們會看到有許多的原住民文化
工作者,很努力地在嘗試各種可能傳承文化的方式,我相信布農部落
屋的用心也在此,但是文化的學習其實也需要環境等周邊條件的配合
,或者應該更直接的說,文化其實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所處環境的
思考與呈現,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想對於文化傳承的面向,其實也就
不須再焦慮於下一代不喜歡自己的歌,不穿自己的衣服,而是可以用
另一種「發現與創造文化」的態度來面對,而對這些幼苗來說,他們
正要開始領受生活所帶給他們的學習空間,如果大人們一再地讓他們
背負著一些似懂非懂的文化包袱,我想對他們也是不公平的,不是嗎?

原住民血液中流著的是各種與自然可以和平共存的文化,然而現在原
住民所處的環境已經不像過去一樣可以與自然那樣的親近,但我想只
要願意提供給下一代空間以及尊重,原住民所與生俱來的那種樂天知
命與創作的能力,也能夠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中創造出更為多元的文化
面向的。

————————————————————

⊕∮⊙◇★☆ 大巫論壇 ⊕∮⊙◇★☆
————————————————————

看電視學日文?

羅慧雯(傳播學生鬥陣日本分部)

看台灣的電視能學到怎樣的日文呢?答案不難從報紙上的日語頻道節
目表中窺知一二。

戲劇與綜藝節目是日語頻道的兩大節目類型,也是限制台灣人的「日
本思維」的主要結構。台灣人可以從偶像劇中聽到年輕人的日常會話
,主角之間的深情對白,或從綜藝節目中了解日本藝人互相調侃的模
式,主持人挖人隱私的技巧,或從介紹名菜名店的節目中學到如何以
詩的意境描述美食,甚至還可以從吉本新喜劇裡聽聽不同於標準語的
關西腔。

與有線電視尚未普及時的情況相較,現在有心學日語的人明顯地有較
多接觸日語的機會。但是在頻道商保守地複製成功收視率經驗的原則
之下,台灣觀眾想要收看其他優質日本節目的權益就被犧牲了。

在日本,節目類型並不是如此貧乏。靠廣告收入維生的民營電視台,
雖然是以報導藝人私生活的「廣角秀」(播出時段為下午),和邀觀
眾上節目「諮商」(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傾聽當事人的人際關係困擾
,委託製作單位調查女友是否會外遇等都屬於此類節目),或偶像打
歌等等的綜藝節目為主流,但這些並不能代表全部節目。除了公營
的NHK之外,民營四大電視網也經常播放知識節目,內容涵蓋科
技新知,醫藥新聞,動物奇觀,人物素描等等。是觀眾看膩插科打
諢的綜藝節目的另一種選擇。

台灣的日語頻道的內容缺乏多元性,反映的是頻道商的選片原則和
對目標觀眾的定位,而這樣的定位只是滿足了「哈日族」的需求。
就像最近創刊的日語學習雜誌,也標榜只提供哈日族掌握流行資訊
所需的詞彙或旅遊觀光消費時的必備用語。從這樣的潮流來看,學
界所批判的哈日族,何其無辜。我們的媒體所能提供的就是充斥著
流行,消費資訊的日本文化,要哈日族如何能跳脫這樣窄化的日本

觀呢?

其實看電視學語言並非不切實際之說。語言的學習必須深入該語言
所生成的歷史文化與其存在的社會心理,才可能了解語言的深度內
涵﹔相對的,學習外語之功能也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外國歷史文化。

以英語學習為例,有線電視頻道中的英語節目類型之多元,除了電
影,影集之外,還有discovery,CNN,國家地理雜誌等等。藉由這
些影像豐富的節目,不管你喜不喜歡美國,我們不僅聽到英文而且
還學到了美國觀念(American mind)。一般觀眾對於美國政治體系
或選舉制度的了解很可能來自相關影集或電影,對於美國保育人士
的大聲疾呼,透過國家地理雜誌節目也不會陌生。

請問台灣有多少哈日族能說出日本國會選舉制度呢?恐怕連日本有
哪些重要政黨都數不出來了。正因為在台播放的日本節目,大多對
日本文化點到為止,對日本社會的描述以偏概全,這些都會造成日
語學習的斷裂扭曲。

熟悉日語頻道的人一定會說,日本的戲劇中對各行各業的描寫詳實
,透過日語頻道,不也能看到日本社會,並且學到法律,醫療,警
察等相關字彙嗎?然而連續劇從來就不能正確地反應社會現實,我
們彷彿是透過一個扭曲的哈哈鏡去理解日本社會,及其社會中的語
言。日本綜藝節目更是此種以偏概全的集大成。

如果我們的日語頻道商能體認到這方面的需求,多播放些優質的日
本知識節目,相信台灣觀眾不再只是透過日劇對白來理解日文,而
是真正品味存在於日本社會文化脈絡中的「生活日語」。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1. 紀錄片雙年展:
看這個索票辦法,好像在看偵探小說耶。
還有:傳學鬥之友請注意,紐約紐約是我們討厭的華納威秀關係企業
,如果去看這個影展,請不要在那邊消費。

★紀錄片雙年展開始索票了!
 *索票辦法:
 1.要觀賞雙年展影片的觀眾,可先上網參閱場次總表,先挑選想要的
  影片。
 2.每人限索1次,最多可索20張,每場最多2張。
 3.首先開放的網路索票機制,開放時間為:8月26日00:00~8月30日12:00
  ,觀眾請先至雙年展官方網站http://www.tidf.org.tw以真實姓名登記成
  為TIDF之友,再至「活動訊息」中的「網路贈票」區進行票券點選
  ,並於9月2日~9月5日12:00—21:00開放取票,觀眾需攜帶索票者的
  身分證件,至紐約紐約展覽購物中心6F服務台(台北市松壽路12號)
  ,說出索票者的姓名、ID與聯絡方式,即可取票。
 4.除了網路訂票外,雙年展將另外一半的票券開放給端點索票的觀眾
  朋友。端點索票的時間為9月2~9日每天的12:00—21:00,地點亦為
  紐約紐約6F,索完為止。若有餘票,將於影展期間置放在雙年展
  設置在紐約紐約6樓的臨時辦公室,供觀眾索取。
*詳情請洽:http://www.tidf.org.tw

2. 金馬影展售票:雖然現在票價愈來愈貴了……
據執委會昨日新聞表示,目前只有三場客滿,大家還是買的到票。

★台北金馬影展開始售票!
 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即將於8月15日中午12:00開始售票,於年代售票系
 統之銷售端點,預售今年的所有場次。
 網路購票則自8月18日起於http://www.ticket.com.tw 購買。
 詳情請參閱金馬影展節目手冊。

3. 樂士浮生錄預售票:那個傳學鬥裡好像埋伏一些親古巴分子……

★《樂士浮生錄》預售票熱烈銷售中!
 由溫德斯執導之紀錄片《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
 將於8月26日起在真善美戲院上映。本片記錄古巴當地響譽多年老藝人以
 及他的樂團音樂生命的精采影片。透過奔放的音樂與鮮明的人物,輕巧的
 帶出美國與古巴間的愛恨情仇。
 *現在購買預售票,還可至戲院售票口兌換兩張原版海報!
  數量有限,動作要快!
 詳情請洽:http://ticketing.acer.net/exec/info/MX000001/32927666

4. 公共電視好看節目:那個公視董事翁老師不用再一個一個打電話
叫學生看公視囉!

★公視《電影天空》系列--導演眼中的台灣
 放映時間及內容如下:
 8/29 pm10:00《寂寞的未知探索-易智言》
 9/5 pm10:00《熱情的生命輻射-王小棣》
 詳情請洽:http://www.pts.org.tw/%7Eweb01/movie/

5. 很酷的人體模特兒故事……

★《台灣魔朵》走光光巡迴放映
 *放映場次表
  華山藝文特區< 行政大樓2樓>02-23926180台北市八德路1段1號
  9.01(五)展至9.14(四)每天20:00-21:30
  淡水動物園/淡水鎮水源街2段140巷8號/02-26252954
  10.6(五)19:00-21:00
  10.7(六)19:00-22:00放映+座談
 詳情請洽02-27266601;mailto:liyu8888@ms23.hinet.net
http://www.netvigator.com.tw/~modeling/

6.伍迪艾倫……

★今年台北的秋天很紐約-伍迪艾倫電影六講
 電影資料館將於九月份起,舉辦「伍迪艾倫電影講座」,邀請知名影評
 人聞天祥先生,帶領大家一同走入伍迪艾倫的電影世界!
 總共只收50個學員,名額有限,動作要快!
 *時間及地點:
  1.自9月20日起每週三晚間七時舉行講座,並於講座期間放映相關影
   片,每部影片於日夜各放一場,至11月4日活動全部結束。
   (10月11日因連假該週暫不排講座)。
  2.活動全部於電影資料館電影教室舉行,新片《名人錄》作為活動閉
   幕影片,於11月3日星期五晚七時於絕色影城放映。
 *課程內容:
  第一講9/20 7:00pm 總論:創作歷程與形式風格
  第二講9/27 7:00pm 黛安基頓時期:從摸索到成熟
  第三講10/4 7:00pm 反省與致敬:費里尼與柏格曼的影響
  第四講10/18 7:00pm 前米亞法蘿時期:甜蜜與救贖
  第五講10/25 7:00pm 後米亞法蘿時期:背叛與決裂
  第六講11/1 7:00pm 從藝術家到男人:創作與生活
 *報名辦法
  1.即日起於9:00-20:00至電影資料館(台北市青島東路七號四樓)
   辦理,申請者需備相片兩張及1800元,即可參加6堂課27部教材
   影片觀賞。
  2.電影資料館會員憑會員証可予以1500元優待價,單堂 350元。
  3.限定名額五十名,額滿為止。
  4.學員將可以優惠價購買「絕色影展10」影票
 *活動地點:
   A:講座及《安妮霍爾》等26部影片於電影資料館放映
   B:新片:《名人錄》於春暉絕色影城映演。
 洽詢電話:23924243;mailto:fact@ms12.hinet.net;http://www.ctfa.org.tw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八期

2000年 August 22日

┌────────《 2000/8/22 第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為什麼現在才說讀者有知的權利?
——談吳宗憲事件的媒體運作機制

「小姐、小姐…做個朋友不要拒絕」,這段吳宗憲上週六在高雄演場
會所唱的一段歌詞,聽來格外令人聯想到他最近接連曝光的情史。

檢討媒體最近對於與吳宗憲有關事件的表現,有幾個問題頗值得我們
深思。首先,藝人巧思經營的公關事件,不但可以填塞大量的版面與
時段,更因為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滿足閱聽人不同的動機與興趣,一
方面讓媒體的接觸率增加,另一方面也提昇了藝人的知名度,而隨著
歌迷影迷大量參與藝人宣傳活動所連帶產生的商品消費行為,讓媒體
、藝人、文化工業得享互利的局面。

然而自從傳出聚眾打人的事情後,種種「不利」吳宗憲的傳聞開始出
現在媒體上,讓人不禁納悶,何以過去一直充任Jacky宣傳機器的媒
體,這次反而忘恩負義,反咬過去一直餵養他們新聞的好朋友。是媒
體良心發現,從傳聲筒變成扒糞者,還是為了新聞六親不認,管你
Jacky高不高興。

如果媒體是良心發現,不想讓吳宗憲佔盡天底下的便宜,那麼很遺憾
的,媒體失敗了。就這次媒體對張葳葳、陳麗珠、安琪拉等與吳宗憲
有關人士的報導可以看出,記者高舉「知的權利」大旗,毫不遮掩的
登門拜訪、迂迴週遭親友鄰里、義正辭嚴的逼問吳宗憲,犯人隱私在
所不辭。然而,不斷的曝光之後,對於曝光事實卻未見深入詮釋,讓
人懷疑這只是一場不斷拿出新產品的銷售大會。知的權利?倒不如說
是一場新聞直銷大會。

吳宗憲有妻有女的事情傳聞已久,也許你就有一些朋友的朋友的乾媽
的堂妹的十八手消息指證歷歷;另一名娛樂圈頗具爭議的人物黃安也
早就為此事與吳宗憲反目。然而媒體為什麼到現在才「揭發」這件事
情?讀者知的權利為什麼到現在才有權利?而吳宗憲作為「偶像」的
社會責任,怎麼到了西元兩千年才有責任出現呢?

其間「時機」的問題頗啟人疑竇。

究竟媒體為什麼到現在才追蹤這條新聞,是因為吳宗憲打人事件後氣
勢走貶,之前得罪的各方終於可以一次扳倒他;還是打人事件太過敏
感,吳宗憲乾脆自曝八卦轉移焦點,把十幾年的好太太好媽媽一下子
搬上檯面演成了現代女性復仇計?

各種猜測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媒體興奮地派出大隊人馬跟監追蹤、
Jacky新聞猛上電視頭條、平面五版、字幕live跑馬燈,我們可以知
道,「知的權利」真的只是幌子;這一齣本土天王紅粉大戲才真正飽
足了大家胃口。

Our questions:

1. 吳宗憲的天王聲勢有沒有因為這次事件而下跌?

2. 到底是誰賦予吳宗憲「local king」的稱號與地位,是媒體嗎?或
是綜藝節目裡面「家族式」的壟斷拉抬運作方式?或是BMG上億元
的唱片合約?或是觀眾莫名其妙的喜愛?

3. 吳宗憲的認妻記者會上,有一個「資淺」的記者提出問題而遭吳
宗憲痛罵「在場很多資深的記者朋友都沒講話了,你是誰?你講什
麼」,從這幾句話裡,可以看出吳宗憲與影劇記者的關係嗎?影劇新
聞界的生態可能是什麼樣子的?資深和資淺記者對吳宗憲的態度為
何不同,而吳又何以如此囂張對待資淺記者?

4. 所謂娛樂新聞的社會結構中,這種黑白兩道通吃、橫跨歌唱、主
持、家族經營的藝人站有何種地位?而類似張小燕這種資深主持人,
經營電台、唱片公司、綜藝家族者,地位又是如何?影劇界裡還有哪
些「大腳」,他們如何影響著整個娛樂界生態?媒體和他們之間的關
係又是如何?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吳宗憲事件沸沸揚揚,吳宗憲該罵,可是媒體也不適合一付清高樣
吧!被人家拿來放話泡馬子、自己擋不住了又扯人家後腿,娛樂新
聞專業實在大有問題。

廣告一直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行業,看看誠品書店裡面那些穿著酷炫
跩得兩百五十八萬的創意人就知道了。但是它其實也是一個對大眾
說謊、對從業人員自己說謊的行業,魏宏展從最近的廣告人猝死案
來討論廣告工業的勞動條件。

大巫論壇有留學英國的王俐容寫的動人文章,講她在英國看到的電
影與歐洲認同問題,和她的碩士論文一樣好看喔!

由於傳學鬥目前也是「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的參與團體之一,最
近有關於聯盟內郭力昕、石世豪兩位學者出任無線電台董事的討論
,所以我們邀來郭力昕老師說明出任董事職位的一篇稿子。抗議團
體究竟要不要進入體制一直是運動圈的老問題,但是把話說清楚至
少給外界留有檢證的憑據,我們支持並相信兩位老師有此擔當。

本週還有詩人須文蔚的書評來稿,提出新書《布爾迪厄論電視》的
相關評介,相信本篇文章又會被準備研究所考試的考生們爭相轉寄
了!

唉,連我自己做總編輯的都覺得這周的電子報很好看呢。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日前因癌症病逝的資深演員葛小寶公祭儀式由國民黨主席連戰擔任
主祭,並追頒華夏獎章。吳宗憲生那麼多孩子也應該得一個吧!

2.歌手齊秦遭前任女友方美芳及親生兒子「偉偉」控告一案,經板橋
地院宣判齊秦要賠500多萬,「偉偉」還向記者說齊秦連吳宗憲還不如
,因為吳宗憲至少還盡到做爸爸的責任。不知道吳宗憲還願不願意認
養偉偉,他一定會很孝順你的。

3.賴國洲就任台視董事長,他說自己能當上「董仔」,自己完全沒爭取,
是媒體專業獲得邀請,希望大家「再愛我一次」。那個我們傳學鬥媒體素
養也不比你差,怎麼沒人找我們去當董事長?而且除了李安妮,我們從
沒愛過你,無所謂再愛一次。

4.賴桑口口聲聲說自己有專業,結果接受雜誌採訪問到最想做什麼時,
表示對媒體教育最感興趣。雖然我們很高興聽到你這麼說,可是你現在
要做的是台視董事長,不是教育部長或新聞局長,你是不是有點搞不清
楚狀況,還是想要再兼任這些職位啊?

5.包括媒體觀察基金會等民間團體,日前聯合九二一災區的許多老師、
家長召開記者會,抗議八大與三立兩家有線電視頻道競相製作靈異節目
,嚇壞了不少災區的小朋友。好兄弟們賣力演出果然逼真,沒付演出費
的製作單位可要多燒點錢給人家以免鬼月……。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職業光環下的病態「責任制」
--悼念一個廣告人之死

魏宏展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大廣告所學生)

上個月,又一個所謂的「廣告人」英年早逝,而且是在連續加班後,
毫無預警的情況中一睡不起…。

這已是近年來廣告界中,因為工作而去世的第四個噩耗;由此觀之,
廣告從業人員在工作壓力與工作型態上,似乎出現了常態性的惡性循
環;而這個循環,卻又是在另一個更大的資本運作邏輯下,由病態演
變為常態。

事發後,網路上的討論四起,各廣告專業雜誌也紛紛檢討起廣告工作
環境的惡質,並提醒廣告人,珍惜自己;一些廣告公司的高階主管也
疾聲呼籲,要「廣告人」自律,不僅在工作上要有所節制,在生活上
也要有所規律,別再通宵熬夜、煙酒不拒。只是,最後也都又補上一
句,廣告創意工作的「責任制」,是工作過勞的主因,廣告主無視專業
難辭其咎,但這個行業本來就是如此,請各廣告人好自為之。

如此一來,整個事件的討論觀點就此打住;我們沒聽到第一線廣告從
業人員在被壓榨後對工作環境壓力與型態的不平之鳴,也沒看到對既
有廣告作業模式的具體改革建議,更別說真的開始落實與廣告從業人
員相關的制度規範;彷彿廣告業的存在本身就是原罪,偏向虎山行是
所有「廣告人」意願下的決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不禁要問。要討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
可以從兩個現象來觀察,一個是所謂「廣告人」的職業光環,另一個
則是資本運作邏輯下「責任制」的弔詭。

隨便問一個把志願填在廣告相關科系的大學新鮮人,他們對廣告工作
的認知,再把目前線上工作的廣告從業人員抓來一比對,就可以看到
其間巨大的落差。是誰造成這種落差?是明星級的廣告大師,是我們
的廣告教育,也是我們的社會大眾。

談到廣告,每一個人都在讚揚創意的偉大,但卻沒有說實話:廣告不
過只是一個服務業,服務出錢的人,所以出錢的人說話最大聲。所謂
的白領雅痞大夢,不但沒能在中低階廣告從業人員中實現,更弱化了
廣告從業人員的勞動意識,忽略了爭取自身工作權益的重要性。

一直到現在,廣告業對低階從業人員的薪資、工作量、工作時數、福
利等待遇,相較於各行業均處於極差的標準,但我們仍看到一波波的
傳播學子,前撲後繼地朝著這個光環前進,在低工資高工時的不平待
遇下,承接著由明星級廣告大師塑造出的職業光環。

而「責任制」,則又是一個使廣告人失去勞動意識的資本運作邏輯。美
其名不必打卡、工作時間自由、不靠體力而靠腦力,一切以工作責任
論成敗,結果換來的卻是超時工作、日夜加班熬夜、既花體力又傷腦
力,工作責任的真相就是做到客戶喊爽才可停止。

這個「責任制」的面紗,說穿了不過是資方迴避勞方對具體工作契約

的要求,而包裝出的白領意識糖衣,一旦「我不是朝九晚五的勞動階
級」信念內化,對於勞動意識中雇傭關係的權利義務,自然也無意爭
取。於是,加班戲碼一再重演,為的不是老闆,是為我自己的工作觀
;比稿惡夢歷歷在目,錯的不是公司,是廣告客戶的無理取鬧;我們
在上述廣告人過勞死的討論中可以赫然發現,對廣告公司指責的論述
悄然隱形,一切的問題似乎都源自於廣告從業人員與廣告主之間,一
個給自己太多壓力,另一個又往往是製造出壓力的來源。好一個「責
任制」,反正都不關廣告公司的責任。

這樣的觀察,其實並不是把這類事件責任一昧的歸咎於廣告公司,而
是試圖指出「我們過去對於廣告業」以及「廣告從業人員對於自己身
處的廣告業」一些既有的迷思,期望藉此提醒即將進入與已經進入廣
告業的工作同仁,一個重新看待工作意義的機會。

然而,廣告從業人員如此,傳播工作者又何嘗不是?曾幾何時,我們
的記者職業精神,是展現在淹過膝蓋的大水裡;我們的攝影師工作敬

業態度,是表現在緝捕現場的槍林彈雨中;而網路電子報的出現,不
但讓新媒體展現新聞的即時性,也帶來了一批24小時待命的超時工
作記者群。

一旦傳播工作恣意受控於資本的運作邏輯,你我都會被埋沒於這種病
態的工作倫理中,「賣命」!

————————————————————
⊕∮⊙◇★☆ 大巫論壇 ⊕∮⊙◇★☆
————————————————————

流離失所的悲歌

王俐容(傳播學生鬥陣英國分部成員)

來到英國接觸比較多的歐洲電影,一方面享受到與好萊塢不同的電
影藝術美感,一方面也藉著電影多理解歐洲社會。

在西元兩千年的歐洲,歐洲電影創作者不其然有些共同關心的議題,
用學術名詞就是diaspora (中文翻譯作流離失所),用白話講就是原來
有那麼多人離開原初的文化源地,離鄉背井來到異國的故事。遠離
自己的家鄉有幾種原因,經濟上就是來自南歐或北非國家的人,希
望到西北歐富裕的國家尋求較好的工作;政治上的因素,就以南斯
拉夫或是蘇聯解體後因為內戰而逃離家鄉難民為多。這些流離失所
的悲歌,不只譜在電影的世界,也是當前歐洲許多國家在政治或社
會上共同關心的課題。

不論因戰火而逃離高加索山區,生命毫無方向,每天在雅典街頭打
架加上吃喝嫖賭的斯拉夫青少年;還是已經住在曼徹斯特數十年,
開了Fish and Chips(英國典型食物之一)餐飲店,還娶了英國太太的
巴基斯坦老爸爸;在荷蘭小鎮居住數十年仍被視為怪胎的猶太家庭
(這個具有數千年流離失所經驗,令人同情的民族),過去的母文化
好像如詛咒一般,讓他們魂牽夢縈而無法在現在的國家好好生活,
而陷入了認同的危機。加上比較特殊的外表,語言與不同的生活習
慣,都加深了他們在新國度生存的困難,甚或發生文化衝突。

在英國深受歡迎的電影「East is East」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巴基
斯坦的傳統文化是由父母安排子女的婚姻,婚前只有很簡單的相親
儀式,而這個住在曼徹斯特有著六個兒子的父親,為了促成兒子與
巴基斯坦女性成婚,因而與兒子展開一連串的文化衝突。長子是有
同性戀傾向的服裝設計師,次子早已跟鄰居金髮碧眼的美眉暗通款
曲,三子一方面受過西方大學教育,一方面咬著牙願意忍受父親的
安排,但身在兩種文化夾縫的認同混淆讓他痛苦不已。這場婚姻自
主的混戰結束後,爸爸兒子們各自陷在迷惘中,只是爸爸仍然無法
了解,這些自己所生的兒子,為什麼一個個變成了英國人而不是巴
基斯坦人?

兩種異文化的相遇,不只對移民者造成影響,同樣的也在新社會烙
下痕跡。無論走在倫敦巴黎還是阿姆斯特丹的街頭,隨時可見各種
不同人種外,包著頭髮的馬來西亞女生,穿著長袍的回教徒,講不
出什麼style卻藝術氣息十足的非洲傳統服裝,最初總會吸引我的眼
光,後來就見怪不怪。英國學者也指出,一百年前的British 跟今
天的British已經不是同一種people了,講的語言也有各種不同的口
音及意義,每個人都可以不同的方式作為一個British,British identity
的意涵早已混雜了各種不同的族群,移民,宗教,文化,甚或個人
的詮釋在其中,而成為一個不斷流動與變化的概念。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歐洲國家對於移民有著更多的同情心。以全歐
移民最多的德國而言,其移民政策不但嚴苛,而且取得公民身份的
難度也很高。對外勞而言,德國人總期盼這些外勞失去利用價值後
趕快離開德國,所以往往不承認其公民權,造成他們的子女在德國
就學的困難。荷蘭更明確指出,除非具有高科技能力可以造福荷蘭
發展,否則不願意給予移民的機會。隨著巴爾幹半島的戰火造成大
量的難民,以及層出不窮的非法移民案件(包括前一陣子震驚全英的
大陸非法移民慘死事件),歐洲的移民政策已受到考驗。

從這些影片裡,移民者的血淚斑斑與生存困境,雖然往往留下了無
言的結局,然而電影創作者對於這個議題的關注,以及對他們的同
情,多少還是溫暖人心,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來思考這種diaspora的
悲哀(也使我們這些非歐洲人更加理解科索沃或車臣事件對平民百
姓的傷害)。反觀台灣,除了對於白皮膚的工作者比較友善,對於來
自菲律賓印尼或泰國外勞,仍少有善意,甚或對於其漸漸形成的次
文化也一並排斥(例如議員或立委要求台北市長驅離外勞以免他們
「佔據」台北車站為團體活動空間),更遑論尊重其文化。

當尊重多元文化成為每個人都可以琅琅上口的口號時,對於這些流
離在台灣的人,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予更多的關心?而媒體工作者也
是責無旁貸的。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要罵得爽,還是想要改造媒體?
郭力昕(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員及政大廣電系講師)

在台視董事會與總經理人事案逐漸確定之時,被新政府規劃為台視
董事人選的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石世豪,在「時論廣場」版撰文,回
顧陳水扁競選期間揭示著進步思維的「傳播媒體白皮書」,並就新政
府執政以來推動其媒體政策的表現,提出了具體而中肯的批評與提
醒。由於石教授的文章,和這陣子許多批評新政府台/華視人事案的
聲音,使我這個稍早也被新政府規劃、並應允任職華視董事的人,
有一些話想說。

石世豪與筆者,都是「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的成員。這個包括了
業界及多所大學傳播系所師生的運動組織,自三月底以來,以經常
的討論和具體的行動,從立法院、新聞局、校園、輿論空間、及相
關社運團體等各面向,針對媒體改造工作裡必須立即面對的環節—
即四家無線電視台的改革,進行在議程上應優先的「台視華視公共
化」的說明與溝通工作。

我們深知,電視生態的改革與電視文化的提昇,唯有制度上的結構
性改變方為可能;而讓黨政軍退出無線電視的方法若是全面釋股、
放任頻道在商業市場上「自由」競利的話,勢必只會走入如同今日
有線電視財團化、惡質化的結果,使黨政勢力終究要回過頭來與影
響力巨大的電視媒體勾結,產生另一種「黑金效應」,終致台灣的
政治與媒體都徹底敗壞、萬劫不復。

當新政府先後徵詢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筆者及石世豪出任台/華
視董事的意願時,我們陷入思考,也隨即與「聯盟」的朋友討論、
甚至辯論著接受與否對運動的利弊。我們了解,在外界必然批評為
「人事決定不符程序正義」、「做法與舊政府無異」、以及之後傳出
高度爭議的「賴國洲人事案」所引發的交相指責(包括由我們發起
的一次學界「反賴」聲明),使我們的接受此職必也將(或者已經)
遭到批評。我們也足夠「世故」的知道,對於這個既無什麼實質利
益、亦無任何象徵性資產的職位,「婉拒」以保持一種道德形象的
潔淨,比「接受」而立即先「髒了手」,要容易得多。然而,「聯盟
」的一些朋友認為,同時有人進入體制,對運動是有價值的,無須
介意外界立即的批評。因此我們決定,基於運動效果的考量,馮建
三不進台視董事會,石與我則帶著「聯盟」的理念與目標進場。

前面說過,我們認為無線電視制度/結構的大改變,是電視文化改
革的根本方向。

對於被長期之政治/歷史誤繆所形塑而成的台灣惡質的電視文化,無
法只靠文化菁英的犬儒式批判、或中產智識階層的拒看抵制,而能
得到真正改善的。對追求利潤極大化且歸入私人的商業電視媒體,
做道德訴求其實註定無效。以最近各種電視現象為例,從吳宗憲式
的惡質綜藝節目、鼓勵全民賭博的「益智」遊戲節目、到靈異節目
等等,來自輿論及社會大眾的指責並不缺乏;但那一次又一次聲淚
俱下的沉痛控訴,何時對這些無可自拔於惡性市場競爭的電視媒體
發生過效用,阻止了他們不往更惡質的方向繼續開發收視率?

改造電視生態,黨政軍的控制力量是要離開,但只會把所有的訴求
與問題意識放在「黨政軍三退」的主張,而不顧這僅存的電波公共
資源淪陷於商場財團之後再難爭取回來的必然後果,卻是一種便宜
行事、只看短線效應、以至於不負責任的做法。「台視華視公共化」
的主張,是認為在政權終於交替之時,台灣社會值得給自己一次真
正讓電視媒體走向良性競爭的機會,使無線電視頻道有了不被財團
勢力吞噬瓜分的制度設計之後,觀眾與電視製作者/經營者,都能爭
取到調整品味、想像力成長、以及切身地體會電視做為一種公共領
域(而不只是娛樂消費媒介)的時間與空間。也正是必須使人民的
公共意識循序紮實成長的這項認識,說明了何以「公共化」是使黨
政軍退出後,難以再借屍還魂染指媒體的唯一方式。

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與主張,接受台/華視的董事職位,希望盡量對
兩台的董事會、經理人和員工組織形成溝通與影響。同時,我們既
然代表公股,也就使用這樣的機會,在推動立法的下一階段「公共
化」工作之前,先就近在兩台結合其他有心改革電視的董事同仁,
對經營者指出應該改善的問題,並將重大的議題帶到公共場域來討
論,以進行第一階段的「公共化」。

我們同意一切政治勢力退出電視的基本原則,也認為兩台人事任用
的程序並不合乎理想,更覺得「賴國洲人事案」的無可改變確須質
疑。然而,由於深知在長久的文化、歷史與政治問題下產生的台灣
電視生態,一如台灣的文化與政治本身,不可能以任何一種方便的
、速效的方式一夜改變;因此,在媒體政策這方面,我不特別有興
趣以無視於(或刻意忽視)困難複雜之政治/歷史脈絡的觀看標準,
去檢驗新政府三個月內所顯示的成績或改革誠意。我們了解政治有
它一定的遊戲法則,對任何特定政治人物或團隊遂無特殊的期待或
幻想;但是當政治提供了某些可能之時,我們就「使用」這些可能
,並且鞭策政府將改革的空間再擴大。

在這種看待新政府與自我看待的概念裡,我們希望能用一種比較不
同的、也許稍微深入一點的層次,去思考或裁奪此波人事案裡有關
道德與意義的議題。這些思考環繞著一個核心的關切:媒體的改革
,究竟可以如何落實,使它不再只流於一種模糊的意念、立場、或
囈語?這些問題須要更細緻的、不斷的辯論,它是「公共化」得以
逐步推動的重要基礎,也是民間社會參與媒體改革、而非僅袖手旁
觀的積極方式。

⊕∮⊙◇★☆

掀開螢光幕 嗅出陳腐
—-評介《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

須文蔚 (東華大學中國與文學系助理教授)

————– Bourdier, Pierre ⊙ 原著蔡筱穎 ⊙ 翻譯麥田出版社 ⊙出版 2000.6 攻擊媒介內容過於淺薄而傷害精緻文化的論述卷帙浩繁,媒介對於公眾事務所造成的「負功能效果」(dysfunctional effects),更讓關心民主政治發展者憂心不已。早在1948年,Larzarsfeld & Merton 就曾經提出「麻醉負功能」(the narcotizing dysfunction)一說,認為傳播媒介在守望環境時,不斷提供重複而膚淺的資訊,告知社會大眾社會中存在的威脅,固然使大眾能立即反應,但大眾不斷接受相同資訊的結果,可能會使他們麻木,而對公共事務不再關切。 衝著電視而來的抨擊,則更不在少數。Manheim在1976年就為文指出,民主政治是以解釋與互動為政治過程的軸心,當電視出現後,民眾一旦以其作為公眾事務資訊的源頭,勢必因為電視缺乏互動與解釋,並且對政治事件採取低涉入的態度,因而對日常的政治事件不感興趣,進而缺乏參與感,則電視中介的政治傳播體系,可謂伊於胡底。 後續的論述則更為無情,Janowitz直指電視文化降低人們對公眾事務的熱忱與信心,甚至引發對電視內容的「反恐懼」(counter phobic) 或是政治疑慮。美國的政治傳播學者,如Robinson、McLeod & McDonald 等人,累積近三十年的實證研究,宣稱當人民仰賴廣電媒介作為主要政治知識來源,電視不但無從有效提昇民眾政治認識,甚至對民眾政治知識結構造成負面的改變。 法國的社會學大師Bourdier的《論電視》一書,在世紀末出手,不僅關切電視的社會功能,更層層描述知識份子、政治人物、記者和政論節目主持人等共組的「新聞場域」的內情,掀開了螢光幕後電視文化的惡質面,讓廣大的讀者嗅出腐臭的氣息。 本書第一部份「舞台及其幕後」主要著眼說明,除了源於政治、經濟結構在幕後控制與審查言論外,電視台更由於強調影像、獨家、戲劇性與收視率,因此越來越與闡述公共事務的主題背離,忽略市民行使民主權利所需的確切資訊,大量報導腥羶、暴力的社會新聞。不過Bourdier提醒大家,罪不在記者個人,真正影響媒體言論環境的是媒體組織、消息來源等一系列的機制,強加在新聞工作者的制約。由於這些力量影響,使得表面上看來充滿競爭的媒體環境,其實各電視台新聞的內容卻越來越單一化,新聞工作者順從於相同的限制,舉辦類似的民意調查,接受同一批廣告客戶,像鏡子遊戲般,一個事件會在相互反射的同時,出現在每一面鏡子上,媒體互相解讀,也彼此為對方加上鎖鍊,製造出一個巨大的禁區效果,所以電視上出現的新聞往往是自我設限、不具挑戰性、因循苟且與去政治化的議題。 更叫人吃驚的是,本書第二部份「不可見的結構和它的效用」則進一步點出,電視在當代知識界與文化界正發揮一種反智、平庸化的力量。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以超乎尋常的支配力量,選擇與塑造所謂的公眾人物,沒有辦法好好在電視上表現的學者與專家,只要不符合電視臺的興趣,他深刻的思考就無從讓市民接觸到。二方面,學術圈也越來越重視媒體的裁判,學者的聲望不是靠學術權來加冕,而是必須藉由迎向媒體,建立高知名度,買弄膚淺的學術術語,放棄思考的自主性,變成一個無所不可與談的萬事通。在這樣的結構下,電視危害之深,就不僅限於對公民生活、政治文化的壓抑,更由於媒體不斷僭越本身的位置,進一步降低了知識界與文化界的素質。 對於一向忽視公民媒體素養的臺灣,Bourdier的空谷足音確實彌足珍貴,我們都還需要重新學習如何「看電視」,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們對影響個人與思考的不可見結構與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能寄予更深的關切。 既然對傳播環境有了關切,或許人們應當停止咒罵電視上出現的各種亂象。我們似乎應當如作者所建議:「讓各方能經由主觀努力,從這些機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並以一個行動計畫,聯合藝術家、作家、學者、記者和媒體經營者重新思索,共同為普遍化進入電視圈這個理想而努力。」祈願臺灣人民能以民間的力量,擺脫政府、軍隊、政黨與商業力量的糾葛,共同起身打造一個民主、健全的媒介環境,且讓我們以閱讀此書作為行動的起點!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期

2000年 August 15日

┌────────《 2000/8/15 第七期 》───────┐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是誰貪得無厭?——談中華電信股價風波

自從8月4日交通部公布中華電信釋股底價104元之後,風波便未曾
稍歇。具有堅實傳統的中華電信工會大力抨擊股價過高、罔顧員工權
益,隨即引來交通部長葉菊蘭譏斥「貪得無厭」、並公布中華電信員
工與一般公務員的薪資水準比較表。主流意識型態當道的媒體獲得這
份「寶貴」資料後,更緊咬不放,將「既得利益階級」的帽子往華信
員工頭上一戴,認定工會為了本身利益阻撓大勢所趨的「民營化」進
程、並且意欲低價買進「全體納稅人」的國產,因此大加撻伐。

然而中華電信的資產,當真是「全體納稅人」所有?

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勞工透過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被等同於其所
領取的薪資、而被誤解為「生產成本」的一部份,兩者相減後的剩
餘則變形為「利潤」,悉數被資本家所吸食殆盡。因此,股權所有
者的「資本利得」,便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重要宗教信條,不
可動搖;唯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的觀念,反被打成異端邪說。

所以,國家資本的中華電信所創造的「利潤」就被視作「國產」,
而與員工脫離關係、一筆勾消,原本與中華電信最為生死攸關的勞
工,也就無權議論股價高低與公司未來發展;有權議論股價高低與
釋股與否者,反而是有「選票基礎」、高居廟堂之上的官員與立委,
以及有「輿論基礎」、隱身傳播媒體之間的財團老闆。

從勞工的角度來看,過去數十年來勞動所創造的利潤,一方面已經
「繳庫」,另一方面則成為支撐104元高股價的華信資產、將要被變
賣到資本市場中任由財團大戶大搞金錢遊戲。如今不但要面對勞動
心血付諸流水,還因為政府單方面「民營化政策」的轉向、導致勞
動契約大幅更動(由當時的准公務員成為任由資本家宰割的一般勞
工),豈止是「情何以堪」可以一語道盡。

政府官員在嚴重損傷華信員工工作權的同時,還將股價調高、榨取
華信的最後一點價值,若說政府不是「貪得無厭」,又該如何形容?
而財團在取得行動通訊、固網等市場開放的利潤大餅之後,仍步步
進逼、非得要求分食華信釋股一杯羹的作法,又豈非「貪得無厭」
足可比擬?最後只是可憐了一般納稅人,未來不但要負擔通訊市場
開放私有化之後、市內電話費可能的一再調漲,還將因為對華信的
「殺雞取卵」、負擔可能的實質稅賦增加,或許就將成為政府官員
與財團貪得無厭下的第二份祭品。

編輯室小問題
1. 中華電信民營化釋出股份過程中,電信工會發言動作頻繁,員
工積極介入公司營運意見,這樣的情形好或不好?或說工會的介
入到底成不成功?

2. 一般商業公司股份移轉時,員工有沒有說話空間?或者只能被
賣來賣去換老闆(如:自立報系)?這樣的情形又是應該的嗎?
員工在這種狀況裡,和被當作一件商品、貨物有什麼兩樣?

3. 請思考工會的功能與必要。

4. 在惡性關廠的情形中(近年來,尤其是發生在出走中國大陸、
東南亞的勞力密集工業上),員工的處境又是如何?連「換老闆」
亦不可得。員工在這種狀況裡,應該怎麼辦?

5. 請思考勞動法律的必須保障。

6. 要不要參加八一六萬人大遊行?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最近最常被掛在企管人嘴邊的新流行就是「知識經濟」,除了一些中
產階級的自傲之外,不曉得這個知識經濟還有什麼新穎之處?企業管
理等以提高利潤率為務的「知識」,不就早已成系成所,在學園裡建
教合作、寓教於樂、有教無類了嗎….

「知識產業」(資訊產業)夾著網路之威大辣辣成為經濟前鋒,管中
祥在小巫論壇中會說明不是知識經濟,而是經濟知識。

上次刊出的文章<制度型塑文化,還是文化支撐制度?>在這次刊出
下半部分,講英國的文化如何支持電視制度。

這個星期有好玩的讀者投書,請看鬥陣俱樂部。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恭喜台視賴董事長,果然是狠角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戰堂也
沒你狠。

2. 狂人吳宗憲又傳打架鬧事,連記者都遭打傷。可是我真的沒有想
看吳宗憲,不用太賣命。

3. 媒體大幅報導吳宗憲之妻,又搞獨家專訪和貼身跟監,吳案已有
尹清楓案化的趨勢。(呸呸呸,自己不想再看吳宗憲又一直講,該打。)

4.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買下昔時黨外媒體自立晚報,一圓少年夢想。
挺貴的,我們也有很多夢想好想完成喔!

5. 中華電信市內電話費率擬再調漲。喔?行動電話又虧錢囉!?

6. 摩扥羅拉手機被控導致腦癌,台灣摩扥蘿拉高級員工也站出來指
控摩扥蘿拉惡意遣散員工。呼,好險我的死小海豚已經被偷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知識主導經濟,還是經濟操控知識?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知識經濟」並非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隨著電腦科技、網際
網路等電信產業的相繼出現,許多人認為,科學和技術所帶來的知
識和信息,已成為當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就如同後工
業社會的倡議者–貝爾(D. Bell)所言,後工業社會的特點並不在
於勞動價值,而在於知識價值,因此,須建立一個以數字、信息,
以及電腦網路為基礎的基礎建設,從而將後工業社會聯結起來。

這樣的說法意味著,經濟發展逐步擺脫傳統物質及人力為基礎
的老路,開始強調知識、信息的生產與交換來發展經濟,並以此強
化知識的管理與經營,同時認為透過傳播科技的精進,不僅能為人
們帶來豐富的利潤,並能將「知識」朝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近年來電信產業的發展,似乎說明了以電腦網路為基
礎的「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然而,這樣的趨勢,是否就代表著
知識已成為主導經濟發展的基礎與首要力量?

日前,華南銀行、第一銀行退出東森寬頻,導致相關事業的股
價滑落,以及三家固網團隊以發放股條方式籌措資金的作法,提供
了一個相反的例證。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網際網路及電信產業的建制是需要龐大的
資本挹注與政治力量的護航,才能取得較佳的優勢。如果進一步將
三家在固網團隊背後資本攤開來看,更可以發現,銀行等金融事業
在其間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其實,以跨國銀行為基底的國際金融資本影響力,並未隨著資
訊社會/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而消失,這個長久以來助長資本主義發
展的主要力量,在資本密集的產業中也從未缺席,其不僅為跨國產
業提供豐厚的經濟資源,也進一步深化了市場機制的運作模式,當
然,「知識產業」也含包其中。

有趣的是,「知識經濟」最大矛盾便在於此,電信網路的發展
雖然有助於知識的生產與流通,但絕非便可就此樂觀地認為,知識
已能全然主導經濟發展,而忽略背後操控的政經黑手,才是引導知
識能否生產與生產方向重要關鍵。知識經濟化、知識產業化,也正
意味著知識將成為商品,必須透過交易的過程才可獲得。如此一來
「知識」的有無,並不是智者與愚者的問題,而是強化富者與貧者
差距的重要原因。

————————————————————
⊕∮⊙◇★☆ 大巫論壇 ⊕∮⊙◇★☆
————————————————————

制度型塑文化,還是文化支撐制度?
——從英國電視新聞內容演變談起(下)
魏玓(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儘管自從一九七九年柴契爾上台之後,英國廣電市場就出現明顯的
商業化現象。但是最近一次的廣電調查委員會(Davis委員會),仍然
堅持了公共服務廣電體制的最重要一項設計—-電視收視執照費的徵
收,他們的理由,就是要維持BBC的獨立和擁有足夠的資源,與商
業電視台在數位科技時代進行良性的競爭,保障公眾能平等享有資
訊與技術創新的成果。

文化造就了制度

當然,社會力的運作是複雜辯證的。自BBC一九二六年成立以來,
英國廣電制度在歷經專業人士各種嘗試與調整,以及公共委員會的
調查與監督之下,其提供公共服務的原則,已經成為英國公民的信
仰與生活的一部分。英國人民對公營廣電媒體並非全然沒有抱怨,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這是攸關文化發展、政治民主與教育傳
承的關鍵,而樂於繳交執照費。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新聞報導節目,
也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下,有了令人欣羨的成績。若說有任何一
個電視台只為追求市場利潤而枉顧公共福祉來製作電視新聞,不但
違背工作者的專業良知,也將不見容於廣大的公眾監督。

英國廣電制度當初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設計,原本不是偶然。從本世
紀初,英國就開始有了像郵電總部那樣的公營機構的設計,因為許
多政治與文化的菁英份子相信,某些特定資源和服務,就是應該由
國家介入,成立一個公共機構,在國家與私人之間佔據一個相對獨
立的位置,來綜管資源與提供服務。換句話說,這裡有一個所謂公
共領域的存在,也有一個民主的國家和一個成熟的市民社會。在這
個文化裡,人們已經相信,有些東西和價值,絕不可能用金錢買賣
的到,也不應該被政黨和國家機器操控的,而必須透過一個公共機
構並用道德規範來維繫—-例如,新聞提供資訊的政治和文化作用,
或是一個文化作品對於人權的堅持與關懷。

這樣於是回到了本文的標題。從現實上來說,文化與制度結構之間
有著循環辯證的關係。台灣推動公共電視的歷史以及目前電視制度
改革的辯論,都充滿著一種懷疑的論調,說是台灣的市民社會不夠
成熟,說節目與新聞的表現是台灣觀眾的自然需求,而反對電視的
公共化。這樣的說法如果不是有私人利益的考量,就是完全不理解
文化發展與制度結構的關係。此時此刻的台灣媒體現況,唯一可以
開啟此一良性辯證循環的方式,不是寄望於媒體自我管理或是標榜
所謂消費者主權,而是先建立出一個公共化的電視制度,而後市民
社會的成長將得益於此,並反過來監督公共媒體的表現。

英國這套廣電制度發展了近八十年,造就了這個國家民主與文
化的發展。而民主與公共文化的信仰,也將繼續支持這套公共服務
的廣電制度。八十年前,誰也沒有充分把握說這套模式必定能成功
,但是如今他們證明自己比美國那種商業競爭、電視股票上市的制
度有更理想的表現。台灣電視媒體改革要怎麼走?人家責備小孩時
常說,「好的不學,盡學些壞的」﹔新政府決策者流方千古的機會
可別搞成了遺臭萬年。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讀者投稿

這個星期有一個有趣的讀者邊看南方四賤客邊寫了好玩的文章投
稿,提出目前網路事業的茫然。

傳學鬥也歡迎所有讀者加入討論,或者投稿。
(這一集到底什麼時候播的啊?我怎麼沒看到?)

⊕∮⊙◇★☆

我們都是內褲小精靈
王文綺

上星期三,看了衛視西片台低級的美國卡通「南方四賤客(Sourth
Park)」,裡面有一段劇情是這樣的:

南方公園小學有一個小孩(是那四個主角阿尼、凱子、屎蛋、阿
ㄆ一ㄚv的同班同學),內褲總會失蹤,因為他失眠,所以看到偷
內褲的那群內褲小精靈,不過沒別人看到,所以也沒人相信他的話,
弄得他有點神經質。

由於作業的關係,這個小孩和阿尼、凱子、屎蛋、阿ㄆ一ㄚv分在
同一組。這些小孩原本也不相信有內褲小精靈,直到他們一起看到
內褲小精靈。而且發現他們的巢穴有一大堆內褲,是個有組織的偷
內褲的小精靈集團。

小孩問內褲小精靈甲:你們為什麼要偷內褲?
小精靈甲回答:這是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
小孩又問:那第二階段呢?
小精靈甲:……….(答不出來)
小精靈甲:我們最後要賺大錢。

小精靈甲問小精靈乙:我們為什麼要偷內褲?
小精靈乙回答:這是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
小精靈甲又問:那第二階段呢?
小精靈乙:……….(答不出來)
小精靈乙:我們最後要賺大錢。

小精靈又問其他小精靈………得到同樣的答案

於是,畫面產生如下公式:
第一階段 :偷內褲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賺大錢

看到這邊,猛然覺得目前作網路的人都是內褲小精靈。每天加班埋
頭苦作,砸成本、砸人力,燒錢,卻不知道下一步要作什麼,只知
道最後要藉網路賺大錢。

想想,是不是很像只知道偷內褲,卻不知如何把偷內褲這件事轉變
成賺大錢這個最終目標—賺大錢的內褲小精靈一樣呢?

(本文作者為
來科思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網站編輯
LycosAsia, Web Editor)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期

2000年 August 8日

┌────────《 2000/08/08 第六期 》───────┐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百萬大挑戰」!
——節目多元與成本效益下的最新八點檔?!

從台視「百萬大挑戰」開創高收視率以來,類似的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
應運而生,讓很多「知識份子」開始盤算該在什麼時候上那個節目,以
獲得高額的答題獎金,甚至中視「超級金頭腦」在八點檔播出的點子,
更是以「不愛看戲劇的人有另外的選擇」為號召,試圖在戲劇節目明顯
失利的黃金時段,召喚另外一群閱聽人,改變現有的收視生態。

在講求多元的社會潮流下,原本三台的節目是最為不「多元」的,不論
是新聞或是戲劇節目,多半都是在同一個時段播出,在沒有有線電視的
時代裡,讓「看電視」成為一件例行公事。

解嚴之後的頻道開放,提供了觀眾更多的選擇,三台所依恃的無線優勢
也逐漸失勢,很多投資不貲的節目,很明顯的已經沒有辦法回收。在這
樣的情形下,以百萬獎金為贈品的「益智」節目,除了是反應節目多元
化的需求之外,其實也是把過去八點檔的戲劇節目製作成本公然地攤開
在觀眾面前,把過去無形的成本轉化成為吸引收視的「具體」獎金,表
面上似乎增加了很多的投資與風險,但實際上是個一本萬利的生意。

這類型節目的製作成本低廉,就算有人真的能捧回百萬獎金,那也不過
是偶一為之,比起過去為了製作一檔連續劇,一集動輒數十萬至百萬的
製作費,現在這個廣告滿檔的「益智」節目型態,不但不再需要高花費
,反而有更多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我們應該回頭問的是,這樣的節目真的可以滿足觀眾多元的需求嗎
?看似簡單的遊戲規則與高額獎金,的確成功地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但是多元的節目只是代表著同一時段中不同的頻道有不同的節目而已嗎
?當然不是這個樣子,以目前三台類似的節目高達四個的情況看來,那
不過是另一場收視爭奪戰而已。對電視台而言,「那邊風大那邊倒」才
是最至理的名言吧!

還記得「益智遊戲」這部電影吧?電影裡的益智節目為了達到更高的收
視,不惜與參賽者合作造假來讓節目「高潮迭起」。「益智」成為「娛樂
」的禁臠,只有在不賺錢的時刻,電視台突然希望觀眾「明智」起來,
這真是對「益智」的最大諷刺。

編輯室小問題:

1. 「超級金頭腦」以多元之名出現市場,實則電視台一窩蜂出現多
個益智節目,這時候又該如何解釋「超級金頭腦現象」?

2. 請回想「八點檔出奇招」怪史,包括將八點檔延長成九十五分鐘,
還有最長的八點檔包青天、第一齣港劇日劇檔等,並聯想每一次改變
的可能原因。

3. 素有「媽媽桑八點檔」、「師奶殺手」之稱的戲劇節目取消,究竟
是不是一件好事?「超級金頭腦」搶攻的收視群和歷來戲劇節目是否
有所不同(或是其實相同)?其中轉變的說辭可能帶有什麼樣的權力
觀(例如:「超級金頭腦」是適合闔家觀賞的新選擇,類似的說法在
什麼樣的程度上為對,而又包含有什麼弔詭?)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你有沒有玩Napster呢?在這股MP3狂潮中,Napster和一般MP3、大
補帖有什麼不同,惹得音樂公司要對它大舉興訟?請看小巫論壇張世
倫的有趣觀察。順帶一提,Napster上面除了有MP3,還有我們喜愛的
、有行動力、到處抗議還被關的語言學家Noam Chomsky的演講錄音,
倫同學寫文章同時還邊下載Chomsky對中東問題的演講錄音!

因為在國際研討會上打瞌睡而深受讀者歡迎的魏玓又來了,他從一個
英國最近的電視新聞研究來討論電視制度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文章分
兩次在大巫論壇刊出,這次阿地可沒有睡著了。

炎炎夏日,除了在家裡看超級金頭腦和等待颱風的來臨,你還可以去
哪邊玩呢?傳學鬥在鬥陣俱樂部裡為你蒐集有趣的活動資訊,也歡迎
社運團體或學生團體或不是團體的把活動消息寄給我們告訴大家!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民視記者假扮嫖客採訪私娼新聞,遭到日日春協會的抗議。可是記
者的微服出巡每次都只有播前半段,後來到底發生什麼事啊?

2. 寫真集出版公司告蕃薯藤,因為蕃薯藤將刊登非法寫真集網頁的網
路公司登記在搜尋引擎下面。蕃薯藤沒了去新浪網就好啦!

3. 華視綜藝節目「群星會鐵人」的「與蛇共舞」單元遭節目部經理郭
婉華以「內容不妥」下令不准播出。拜託,早就在華視看過一大堆與
亂七八糟共舞的了。

4.中華電信釋股一股底價104元,各方看好,將是國內前三大有潛力的
上市公司。那要不要組成一個傳學鬥讀者隊去參加超級金頭腦,弄點錢
來買中華電信?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Napster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張世倫(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Napster 這個字近幾週來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話題,相關討論甚多,本文
只提出一些初步的觀察,不算定論。

Napster 其實是一個mp3 檔案共享軟體,使用者安裝該軟體後,即成為
Napster 社群的一員,上網後便可和世界上任何也正在網上的社群成員
交換彼此硬碟中的mp3 檔案,每個社群成員的電腦硬碟都是一個資料庫
,Napster 公司的資料庫並不真的存放這些mp3檔案,Napster只是協助
社群成員互動並交流彼此硬碟中的mp3 訊息罷了,真正的檔案傳輸其實
是發生在個別使用者之間。由於Napster 社群中主要流通的都是傳統觀
念下具有著作權保護的音樂訊息,因此受到唱片工業的威脅與控告,這
是近月來媒體上諸多官司的背景。

事實上,Napster 並非一個發展成熟的軟體,其介面設計亦有許多瑕疵
,但重要的是其概念已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許多本來就存在的行為
藉著網路以更快的速度與更廣的範圍運轉著。

所謂本來就存在的行為,指的便是朋友或同儕團體間的音樂交換,譬如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拷貝過唱片卡帶或西低上的音樂給朋友聆聽,這樣的
行為並沒有唱片工業希冀的「市場交易」行為發生,卻是暗暗地淵遠流
長,打從有市場交易起就有這種非市場的私下交流存在著。Napster 的
意義即在於,藉由網際網路在時空上的便利性,將世界上各角落的樂迷
連結成一個音樂交換社群,使存之多年的非市場音樂交流行為以不可思
議的廣度與速度進行著。

Napster的特色一在於「去中心化」,並沒有一個中心主機儲藏所有的
mp3檔案,每個社群中的使用者硬碟都是一個小的流通據點,和社群
中其他的使用者互通有無。另一特色在於「公私界線的模糊化」,過去
音樂的非市場交換拷貝行為,多發生在親朋好友等私領域內, Napster
的運作方式則使公私界線模糊化,你連上網,利用Napster 和美國紐約
某個人傳了幾個訊息寒暄乃至交了朋友,然後下載他電腦中的mp3 檔案
,這樣的行為算是發生在公然或私下?這和我藉由e-mail和朋友互傳檔
案又有什麼很大的差別呢?

在唱片工業的強力運作與爭論下,將來關於Napster這類mp3檔案交流
軟體的爭議可能會有幾個方向,一是主張網路上的mp3 檔案具有某種
「公平使用」的論述空間,古早的著作權觀念有修正檢討的必要,另則
是設法收編Napster這類軟體,將付費機制引入mp3檔案交流的程式與
論述中,使急速擴大的「非市場音樂交流」能再收編在市場機制下。

雖然就客觀情勢來說往後者的可能性較大,但抵制背反的力量隨著網路
發達應該只會越來越大,Napster 案例有趣的地方在於,科技內涵的顛
覆潛力碰上政經等各種勢力如何設法形塑導引科技的發展及使用方式,
目前過樂觀或悲觀皆不宜,且看接下來的多方交戰。

相關閱讀:

本文篇幅有限,對智財權無法清楚著墨,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下列:

【苦勞評論】2000.08.04 「由Napster官司看唱片工業與著作財產權」
http://ip-148-027.shu.edu.tw/
近來媒體上關於Napster討論文章頗多,但以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
並對智財權有批判分析者,以本篇立論最為清楚。

迷走 (1991),〈智慧是一種財產嗎?—著作權與文化的商品化〉,《多
重戰線》,台北:唐山出版社

Bettig, Ronald V.(1996), Copyright Culture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 對智慧財產權觀念的歷史性考察、批判、與檢討。

————————————————————
⊕∮⊙◇★☆ 大巫論壇 ⊕∮⊙◇★☆
————————————————————

制度型塑文化,還是文化支撐制度?
——從英國電視新聞內容演變談起(上)
魏玓(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這幾年,大概大家都有這麼樣一種模糊的印象:電視新聞,不管是台灣
做的還是美國來的,正經嚴肅的公共事務新聞和分析愈來愈少,題材與
報導方式倒是愈來愈煽情。英國呢?這個擁有一些揭人隱私不遺餘力的
八卦小報(例如,《太陽報》似乎也算是台灣新聞媒體八卦新聞的主要來
源之一)的國家,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吧?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份研究
資料頗有些意思,且讓我們仔細瞧瞧。

令人驚訝的堅持

一份由英國西敏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班內特(S. Barnett)
等三位教授所進行的英國電視新聞主題內容分析研究,樣本是從一九七
五年到一九九九年的六個電視新聞報導節目:BBC六點新聞、BBC九點
新聞、獨立電視網(ITN)傍晚新聞、獨立電視網十點夜間新聞、第四頻
道新聞(第四頻道於一九八二年成立,樣本從一九八五年起),以及三年
前成立的商業第五頻道新聞。該研究其中一項統計是將新聞分成三大
類,第一類是外國新聞(不做內容區分)、第二類是「質報新聞」(政治
、經濟和社會事務),第三類是「小報新聞」(消費訊息、犯罪、運動、
娛樂等),計算二十五年來這幾類新聞所佔比例的變化。

結果有些出人意料。整體而言,這三類新聞的比例二十五年來並沒有
出現明顯的消長。特別是BBC九點新聞和第四頻道新聞,一直維持著
相當高比例的質報新聞和外國新聞報導。九點新聞的小報新聞比例甚
至從百分之十六降低到百分之十三,該項比例最高是在一九八五年的
百分之二十三。在ITN與BBC的傍晚新聞方面,小報新聞比例過去十
年內確實有所增加,不過在ITN方面仍只佔三分之一,而BBC方面也
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單就經常被作為新聞報導「小報化」指標的犯罪
新聞來看,其比例二十幾年來在各頻道新聞節目中都沒有超過百分之
十—-最商業化的第五頻道新聞除外,但也只有百分之十一。

當然,這裡並未針對新聞的處理方式,以及新聞框架問題做進一步的檢
驗。而部分時段小報新聞的略為增加,是否將成為趨勢,也還有待觀察
。不過,就上述統計來看,正如研究者指出的,相對於完全採用商業競
爭廣電體系的國家,像是美國的電視新聞報導,已經被犯罪、影視娛樂
和人情趣味新聞佔據嚴重偏頗現象(台灣電視新聞小報化的情形有過之
無不及,大家也很清楚了),英國的電視新聞至今仍然成功地在嚴肅、
輕鬆與外國新聞三大類新聞中維持恰當的平衡。為什麼?

制度造就了文化

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英國以公共服務原則為主軸的廣播電視制度,
發揮了抵擋惡質市場競爭以致於新聞報導煽情化的壓力。英國目前的
電視制度採取雙元獨占的結構,分別有不播廣告的BBC兩個頻道以及
播廣告的第四頻道屬於公營機構,第三頻道(ITV)與第五頻道為私營商
業頻道。但是商業頻道仍有公營管制單位以及執照發放審核等制度設
計,來維持其公共服務的原則。另一方面,也藉由節制下的市場競爭
規則,來刺激各個頻道的創新和進步。也因此,儘管新聞報導競爭激
烈,各頻道仍能堅持作為提供公眾充分而詳實資訊的管道。而且,各
頻道經常針對特定的新聞題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論。

舉個例子,以娛樂節目為主、商業化傾向最明顯的第五頻道,在上週
五推出一個節目,回顧一九九三年發生在英國,震驚全球的兩個十歲
小孩殺死一個兩歲小孩的案件,對案件涉及的家人、朋友、警察與媒
體進行了深入的訪談,了解七年之後這些相關人物的生活與心理變化
。報導以紀錄片式的風格,充滿人道關懷而不煽情,掌握觀眾的興趣
但不渲染。一個商業頻道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犯罪主題,這確實
是對只能看到《台灣社會檔案》那種灑狗血節目的台灣觀眾無法想像
的。

(下次要說文化如何支持著制度,請大家不要猴急,再等一個禮拜。)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有吃又有玩耶………………

⊕∮⊙◇★☆
∮文山社區大學暑期研習課程-社區參與的電視攝製
日期 8/5~,每週六
地點 台北
收費 1,000元(另繳報名費100元)合計1,100元
電話報名:2234-2238分機12或0937-822-286張尤娟
提供單位 文山社區大學

∮活動簡介
◆用不同的角度看社區
過去所謂的社區紀錄片,總是由一群電視專業人員,用紀錄片的美學與
主觀的價值判斷,拍攝出一部外來者想像的社區影像,來符合前述社區
認同的神話。即使有一些影像工作者實際參與了社區工作,卻總無法跳
脫以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現在您不必仰賴別人,您自己就可以擔任攝
影師,用自己的觀點,為您的家人、家族、 乃至於社區拍攝一部家族
史或者社區記錄片。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授課教師:陳偉(英國雷汀大學發展研究碩士,曾任英國OXFAM非
洲Particpatory Video計畫製作人,現任英國路透社電視新聞網駐台
電視製作人)

◆上課時間:週六下午2:00-4:50(8月5日開始,為期八週)
 上課地點:文山區木柵路三段102巷12號木柵國中弘毅樓
 費用:1,000元(另繳報名費100元)合計1,100元
 學分:2學分,研習結束後由台北市政府頒發研習證書
 參加對象:有志參與社區工作之義工與社區居民、公益組織工作者、
      目前為社區工作者或社區組織之幹部,20人

◆課程內容:
1.課程簡介:請學員帶自己的V8、DV參加第一堂課
2.攝影的介紹,拍攝及影像的語言
3.攝影的企畫工作影像的文法
4.「移動」的拍攝及如何構思一個故事
5.讓「人」說故事及攝影/田野工作之方法
6.社區參與的方法
7.後製,看母帶寫劇本及剪接
8.口頭報告及總結討論「看誰在說故事」─攝影工作者的角色

◆研習要求:V8、DV、S-VHS攝影機(一組一部,約五人一組)學員自備
或共用,拍攝田野工作之預算為社區工作者應學習的部分,各組學員將
自行企畫與執行。

◆報名方式:
1.電話報名:2234-2238分機12或0937-822-286張尤娟
2.傳真報名:2234-2217
(請註明參加「社區參與的電視攝製」課程名稱、姓名、聯絡電話)

⊕∮⊙◇★☆
⊕∮⊙◇★☆

∮體檢電視綜藝節目座談會
日期 8/19
地點 台北
連絡者 下午三點之後,電:(02)25042828-342彭小姐
提供單位 自由時報
活動簡介
婦女新知基金會與新聞局合作,將於8/19(六)舉辦一天三場的座談會。
主題是:「體檢電視綜藝節目」,為強化一般觀眾的參與與對話。
座談會皆為免費參加,歡迎大家來電報名婦女新知基金會:2502-8715
  ...........................

一、活動目的:
 透過公開播映、公共討論的方式,具體檢視電視綜藝節目的惡質性別
文化,並討論監督或影響其製作內容的可能方式。邀請節目製作單位、
婦女團體、傳播學者及民意代表參與座談,希望累積社會共識,進而有
效改善電視節目中的性別歧視、性剝削等問題。

二、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行政院新聞局

三、活動時間:八十九年八月十九日(星期六)上午九點半至下午五點

四、活動地點:台灣大學理學院思亮館(從台大後門進入,辛亥路復興
南路口)

五、對象及人數:一般民眾、為人父母者、大專院校新聞傳播相關科系
師生、婦女與其他相關社會團體成員,共計200人。

六、活動內容:共分三場次,針對三大主題進行座談。
 第一場:檢視綜藝節目的性文化及性別關係(10:00-12:00)
     主持人:蘇芊玲(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人:胡淑雯(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張錦華(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詹仁雄(綜藝節目製作人)
         王麗萍(立法委員)
     子題:1. 綜藝節目如何看待女體及性?
        2. 綜藝節目的兩性互動模式如何?
        3. 綜藝節目如何看待性少數及性差異?
        4. 只有腥羶的節目內容才能有高收視率?
        5. 製作單位、主持人和觀眾,誰該負責?

 第二場:是性剝削或是言論自由?(場次時間:下午13:30-15:00)
     主持人:王如玄(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監事)
     引言人:林照真(中國時報記者)
         吳翠珍(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確定中
         何春蕤(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
         王雪峰(立法委員)
     子題:1. 目前綜藝節目對於女體和性的「消費」是性剝削
還是言論自由?
        2. 法律及分級制度的檢討
        3. 國內外消費者的抵抗經驗
        4. 如何培養閱聽受眾的批判能力?
        5. 民間團體及公部門的角色

 第三場:我們要什麼樣的綜藝節目?(場次時間:下午15:20-16:50)
     主持人:林鶴玲(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
     引言人:張晉芬(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
         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代表
         柴智屏(綜藝節目製作人)
         李長宴(媽媽監督媒體基金會執行長)
     子題:1. 台灣的綜藝節目問題出在哪裡?
        2. 如何促進製作單位與民間團體的良性互動?
        3. 不黃的綜藝節目,觀眾就不喜歡嗎?
        4. 綜藝節目如何反映豐富多元的民間文化?
        5. 我們要什麼樣的綜藝節目?

七、會議流程:
 09:30-09:40 報到
 09:40-10:00 開幕式
 10:00-10:40 第一場座談引言人發言(每人十分鐘)
 10:40-11:00 綜藝節目剪輯帶放映(普級節目10分鐘、護級節目10分鐘)
 11:00-11:10 休息及茶敘
 11:10-11:30 引言人針對剛才的節目片段發言5分鐘
 11:30-11:50 現場答問及意見交流
 11:50-12:00 引言人回應及主持人總結
 12:00-13:30 午餐時間(放映綜藝節目)
 13:30-14:30 第二場座談引言人發言(每人15分鐘)
 14:30-14:50 現場答問及意見交流
 14:50-15:00 引言人回應及主持人總結
 15:00-15:20 休息、茶敘
 15:20-16:20 第三場座談引言人發言(每人15分鐘)
 16:20-16:40 現場答問及意見交流
 16:40-16:50 引言人回應及主持人總結
 16:50-17:00 主辦單位總結

⊕∮⊙◇★☆
⊕∮⊙◇★☆
⊕∮⊙◇★☆

2000年尖石農產直銷,請協助訂購及轉寄!
電話:03-5964-409;傳真專線:03-5964-452
E-mail:cinsbu@ms54.hinet.net
提供單位 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活動簡介

懇請各位好友協助轉寄給你群組中所有的朋友們!!
新光、鎮西堡部落農產直銷團隊
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敬上

來自尖石後山的聲音
聲音很微弱
您可能聽不到
您或許不能相信直到今天
原住民的農民每年除了擔憂天候之外
仍在忍受著行口無情的剝削
而這一年一次的收入
卻是全家人的生活費、健保費
子女教育經費的來源
自1996年夏天開始
一群來自新竹尖石大霸尖山的泰雅族青年
與一群義務奉獻的耕莘山學團學生
開始了現在這個《農產品直銷》的計畫
期能直接將最新鮮、安全、價格合理的水果
送到消費者手上
我們完全以直銷的品質與價格
提供消費者最佳的享受
並以送貨到府的服務
減少您塞車、提貨的煩惱
在入關(WTO)將近、外勞日益增多
原住民生存與工作不易的此刻
農業是居住山地的族人最後的希望
請支持我們反對行口剝削
以及為我們的子女而努力的
農產直銷運動
一同為消費者與農民搭起直接的橋樑
誠摯的感謝您
您的行動支持
將是原住民農產品直銷的亮光
6粒裝500元/8粒裝450元/10粒裝400元/12粒裝300元
訂貨專線及詢問電話:03-5964-409;傳真專線:03-5964-452
Email:cinsbu@ms54.hinet.net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五期

2000年 July 31日

┌────────《 2000/07/31◎ 第五期 》───────┐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數位差距」的弔詭
——談G8高峰會的IT憲章

今年的G8高峰會在安室奈美惠的歌聲伴隨下,無聊落幕。會中維持
金融秩序、防治國際傳染病的諸種要求本來就具有高度共識,沒有
爭議;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七大工業國家今年看到了一個新名詞—
—「全球數位差距」(global digital divide)。

工業國家領袖原則上簽署了協助及貸款窮國發展資訊科技的IT憲章,
雖然具體方案未見IT憲章討論,但是從柯林頓總統邀請思科總裁錢
伯斯及新力公司社長出井伸之等重要企業出席G8會前會,及世界銀
行、聯合國開發計畫等機構加入討論,不難看出這又是一場由資訊
科技公司推著國際融資向前的開發模式。

不得不承認,G8這次所舉出的富、窮國資訊差距數字的確是天差地
別,但是我們想要問,幫助窮國開發資訊科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數位差距」這樣的字眼其實是弔詭的,它似乎含有一種「因為趕
不上,所以要補齊」的現代性意義,但是這樣的補足真的是正面的
、現代化的嗎?會中窮國塞內加爾大使指出,像塞內加爾這樣一個
連早餐桌上食物在哪裡都找不到的國家,為什麼要發展資訊科技?
又如何發展?

而會中解決窮國經費的辦法,大抵上是請來一些「資訊金手指」和
國際貸款組織共同商討,正好與會外推動「兩千年大赦」的取消窮
國外債組織形成強烈對比。IMF和世界銀行的基金本來就來自已開
發國家銀行融資,借出的每一分錢都經過精密的利息回收計算及伴
隨財經政策干預,例如東亞金融風暴中印尼被迫採取浮動匯率才能
得到借款即是一例。窮國貸款簡直像跟地下錢莊借錢,借款愈滾愈
多,因此,也才有每役(G8高峰會)必與的取消窮國外債組織出
現。

這樣看來,數位差距是需要「補齊」的嗎?依照富國素來的解決辦
法,數位差距(或說貧富差距)又是可能補齊的嗎?

「數位差距」之說,不禁令人想起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台灣盛行
(及今日歐盟國家在中國大陸推動)的智慧財產權差距說,因為「
台灣沒有智慧財產權觀念」,使台灣年年名列美國301報復名單,
而美方強力使台灣通過不平等著作權法,以至於今日錄影帶業等影
視產業產權的大幅變化(美國化)。

因此,這種「差距」根本是以已開發國家的標準為準,要求其他國
家順著已開發國家的需求去「縮減差距」,而這種以已開發國家為
核心的位置,卻是窮國永遠無法超越的差距。如果窮國真的可以發
展資訊科技,那發展的也是已開發國家所欲的資訊科技,資源分配
過程中得利的人究竟是誰?

所以,請小心這種「差距說」。

⊕∮⊙◇★☆

你喜歡去華納威秀看電影嗎?消費是很容易的,但是在花錢之前多
想一想,也許你就少了幾次助紂為虐的行為!本週藉小巫論壇呼籲
大家不要去華納威秀看電影(還有麥當勞也不要去),如果要去,
請小心頭手,不要被夾成植物人。

大巫論壇則有台視董事長幕後大車拼精采消息,真的是幕後唷!

訂閱人數持續增加,謝謝大家幫忙轉寄傳學鬥電子報,請大家繼
續奮力轉寄,以減低沒收到的人的資訊差距!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八掌溪四人罹難,岸上記者群手握政府首長電話不打,等到四人沖走
就激動地大罵政府無能、揚言要追究政府責任到底。唉,你們還拜什麼
媽祖?

2. 前故宮博物院長秦孝儀指稱李敖威脅求售骨董,台灣高等法院判決秦
孝儀賠償李敖精神慰撫金新台幣卅萬元。李敖選總統時未申報財產,中
選會決議處罰鍰卅萬元。是有約好要敲秦孝儀一筆嗎?

3. 新聞台增多,ERANEWS新聞台之後,MUCH TV、東森新聞二台、華爾街
財經台陸續出籠。三立總經理張榮華說:「幾年前,音樂台最受歡迎,但
現在誰敢做?會死的,新聞台卻受歡迎。」原來新力唱片裁員是因為大家
都去看新聞啊。

4. 媒體暴力和青少年犯罪有無關聯?美國四大醫學協會說有。這次真的
有這個醫學會嗎?

5. era news登高一呼,SNG連線爬上世界第二高峰喬格里峰頂。那個有
一個很愛取笑人爬不上山的政大馮姓教授怕了吧。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公共空間商業化
——此路非我開,此樹非我栽,若要過此處,還是得留下買路財

魏宏展、胡采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在公共人行道上裝上燈光、廣告看板,每年進帳三千萬元;折斷路旁道
具椰子樹,一株要賠七萬二;人行道上辦活動每四小時三萬五千元……

這就是華納威秀影城「認養」台北市公共人行道的方式。

近年來,諸如信義計劃區或月眉案等大型區域開發案,是地方政府致力
都市開發或重劃的「經濟實力表現」,動輒百億的投資金額成為地方政府
輝煌政績,這種求財若渴的心態往往使有關單位信任財團開發能力;而
財團求新穎的商機地景規劃,也往往被政府認為是潛力無限的正面象徵。

例如曾經是連戰在總統大選重點政策之一的亞太媒體中心,運作的方式
就是以減免土地稅賦吸引企業買地,再以優惠融資、降低器材賦稅等吸
引投資,至於裡面搞的是媒體最下游加工工作,或甚至是大型遊樂場,
均不見政策規劃。這擺明了是「我只要錢,其他不管」。

抓準了政府這種「只要繁榮就好」的心態,華納威秀影城大膽在信義計
畫區複製一個美國西部式的地景,票價、排隊買票方式、複合式百貨商
場以至於只能吃華納影城的爆米花和可樂,種種觀影規範均有別於台北
市其他電影院,完全把影城用地當成自家而忽視公概念的存在,塑造了
一種「華納威秀式」的消費文化,躋身成為台北市第三大購物商圈。

再說台北市政府的「企業認養人行道」計劃,原先想要藉企業好公益之
名減輕政府維修負擔,同時促進創意合作;然而這塊仍然屬於公有的認
養地落到了華納威秀「自家用地」裡頭,竟演變成自用的收費廣告看板
與接待湯姆克魯斯、舉辦一場一場簽名會的昂貴用地。「企業認養」的
運作方式,倒更像是「我不管你」,公權力退位在這裡,又退了一步。

日前華視連續劇「鹿鼎記」上檔,華視在公司對面的忠孝東路和光復南
路交叉口裝置醒目燈光與看板(現在還看得到),完全不顧對公共視覺
的影響。以這種每每在連續劇上檔之際就侵害公共空間的廣告方式,想
必華視一定大力支持對面的松山菸廠大舉改裝成巨蛋複合消費區,帶動
華視的超人氣吧!

看得見的實體公共空間尚且如此,看不見的虛擬公共空間不也是這樣?
原本屬於全民共享的無線電波資源,在經由各無線電視台「認養」後,
不也大張旗鼓的收取廣告費用,甚至釋股上市?試問錢落誰家?但重點
是日子一久,無線電視台和民眾都忘了這是公共資源,忘了這只是張使
用執照,更忘了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要求無線電波資源回歸公共所有。

所以不妨討論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來認養個天橋,收個過橋費。

————————————————————
⊕∮⊙◇★☆ 大巫論壇 ⊕∮⊙◇★☆
————————————————————

賴國洲拼鄭逢時
——台視董事長任命案幕後大車拼

洪貞玲(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觀察新政府對媒體的態度,國營媒體者如中央廣播電台,國有商營者
如華視、台視的人事改組,可看出一點端倪。簡言之,新政府”似乎”
想做出點不同於國民黨時期的媒體人事任命,兩者的差別在於:國民
黨政府時期的國營媒體是外行領導內行,媒體高官不過是政治酬庸工
具;新政府呢?新政府想找一些跟媒體沾得上邊的,美其名為專業。

那麼,賴國洲算不算專業呢?這個傳聞中的台視董事長人選,其實根
據「對新政府有影響力人士」所指,賴國洲成為台視董事長,幾成定
局。賴國洲本人兩度遞辭呈,辭去國民黨青工會主任一職,似乎等著
迎接下一步,雖然已經不是駙馬爺了,好運似乎還是跟著他。

賴先生何許人也?大家都清楚,也就不需多費唇舌議論。很多人批評
賴國洲的出線,是因為新政府賣李登輝面子,而這也正是政治酬庸的
好證明。這個因素確實存在,不過還有其他原因可以瞭解瞭解。

新政府對台視的董事長人選,當然有幾個口袋人選,不過口袋人選必
須要有一項本領,能得到半數股東的支持,因此實力原則成為考量要
素。新政府的思考是要現任董事長鄭逢時下台,那就必須找個「實力
堅強」的人取代鄭逢時。很遺憾地,這裡的實力,指的是政商實力,
而非專業實力。

既然要評估實力,必須看看台視的股權結構:在持有百分之一以上股
份的股東中,政府及所屬投資事業的股份佔百分之四十八,國民黨黨
營事業股份佔百分之十一,民股中本地民間企業股份佔百分之二十,
外資(其實都是日本商社)佔百分之十三。不像華視,教育部、國防
部等政府單位擁有八成股份,新政府可以完全主導;新政府在台視的
股份,偏偏就是給它沒過半。只差百分之二真的差那麼多嗎?不巧就
是有差別。國民黨時期所存在的股東結構,不是新政府可以左右,據
說鄭逢時可以控制除了新政府以外的台視股東的投票意向,要是雙方
硬碰硬,結果肯定是鄭逢時連任。

「如果新政府可以決定更好的人選,當然不會選擇賴國洲!」這是瞭
解決策過程人士的說法。賴國洲是國民黨官,雖然國民黨的人不見得
喜歡他,但黨營事業的股東多少要賣點面子;賴國洲是李登輝女婿,
親李的日資會支持賴國洲;而且新政府中有過去集思會系統者,與李
登輝、賴國洲有點私交,願意為賴國洲”更上層樓”講話;而賴國洲是
所謂的傳播學者出身,可以拿來對外宣稱正當性的理由。事情就是這
麼發生了……。

這種結果,一方面令人羨慕賴國洲的好命,一方面也令人同情新政府
,拿到政權了,對於國民黨政府時期的媒體,一時還難以”掌控”。不
過,誰要新政府掌控媒體呢?賴國洲出線的過程中,除了突顯出新政
府的無奈,其實也突顯出新政府的無能。有一個陳水扁的傳播政策藍
圖,選後就束諸高閣,然後新聞局不知從哪裡拼湊出邏輯不通、前後
矛盾的政策規劃,而人事規劃說穿了還真是政治思考。如果新政府以
為自己處境無奈,其實我們期待新政府對媒體改革有新作為的人,才
真要三聲無奈吧!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四期

2000年 July 24日

┌────────《 2000/07/24◎ 第四期 》───────┐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新狂人時代,舊媒體病徵——誰可以檢證吳宗憲?

政論雜誌的專訪、封面上斗大的封號,成就了這一週來影視媒體的焦點素
材,結果是當事人氣得跳腳(表面上?!),各娛樂新聞樂得追蹤報導;
至於吳宗憲主持的節目,大家還是照看,台灣綜藝節目的品質,還是照樣
向下沈淪。

台灣綜藝節目的亂象早就成為老掉牙的議題,電視臺、製作人、主持人、
專家學者永遠圍繞著「市場需求」各說各話,彷彿一切錯不在己,完全是
環境所致。這也就罷了,所以政論雜誌跳出來參一腳,想從單一個人來反
省整體環境文化的問題;結果下了一個「新狂人」的標,讓眾家媒體的鎂
光燈,還是落在單一個人上。

然而,各影視媒體難道當真看不到台灣綜藝節目的亂象?娛樂界的「大」
事居然要等政論雜誌來個專題報導後才紛紛開講?非也,「共生關係」當
是。電子媒體身居罪魁禍首,當然不敢率先起義;平面的報紙與八卦雜誌
,礙於影劇新聞的報導主題,就是消息來源,當然也不好輕易得罪;於是
等到較遠離共生結構的政論雜誌一開跑,眾家媒體才事不干己的東問問吳
宗憲對「新狂人」封號有何感想,西探探其他藝人對於該封號的意見;最
後再加上這陣子的「綜藝家族」間競爭話題,總算又填補了各影藝新聞的
版面。只是焦點還是不能觸及敏感問題,對於綜藝節目的羶色腥,也少討
論為妙,以免矛頭最後一指,連新聞本身的羶色腥都被檢討進去。

這其間值得關注的媒體生態、電視文化影響,也就在「娛樂新聞」的新聞
娛樂化中,失去了發聲的位置。於是,「新狂人」事件一過,「一個憤怒的
母親」大概也沒什麼人關心了;暑假中大家的消遣,還是無奈的打開電視
機,看著差不多的綜藝節目,罵罵低級的主持人,然後跟著新聞報導,繼
續消化娛樂新聞。

但我們是可以有其他思考空間的:電視臺壟斷頻道卻無視節目品質的經營
心態,誠屬可議;商業利益在媒體公器特性下是否還是最高經營目的,亦
尚待討論;甚至是娛樂新聞的存在意義,或收視率調查良窳所導致的節目
製作醜態,都可以是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冀望我們的影劇新聞,可以少
一點對新狂人的追蹤,多一點對舊媒體病徵的討論!

⊕∮⊙◇★☆

金馬獎執委會決定今年要請薇諾娜瑞德等數位國際大牌來台頒獎,希望金
馬獎能風風光光;台南市政府並且一度爭取舉辦典禮。金馬獎執委會年年
說希望由金馬獎來振興國片電影工業,在小巫論壇裡,吳幸樺從在地的觀
察角度告訴你金馬獎執委會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上一期刊出程宗明的<數位化與公共化之抉擇>談到數位科技並不能解決
資源分配問題,本期的下篇則提及什麼樣的資源挹注與政策措施,才能使
數位科技有益於公共媒體與弱勢收視族群。相信本文已為許多準備研究所
考試之考生所收藏。

正當大家忙著檢證吳宗憲,也有人檢證起傳學鬥喔!詳情請見「本週有大
事」。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BBS票選「你最想看的裸體女主播」,汪用和、蘇宗怡、李艷秋人氣領先。啊,難道台灣的女主播只能脫光光和嫁小開?

2.大甲媽祖湄洲進香,SETN主播呂惠敏得顏清標欽賜:「有媽祖的地方
就會看到妳,不愧是媽祖主播!」那為了媽祖,求你不要脫。

3.限制級出版品審查大突破,屬於民間評議團體的圖評會,讓三點全露的女體寫真集可以限制級膠裝發售,但不准販售給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拜託,十八歲以下青少年現在都上網看好不好!

4.上週以來,英國郵局在倫敦發起罷工行動,抗議英國郵政單位因為電子郵件的普及而「削減」郵差的工作量,以降低郵務預算。無獨有偶,台灣台南新營郵局也表示郵務隨電子郵件普及,處於逐年虧損狀態。同胞們!快把這個消息「轉寄」出去,搶救郵差大作戰!

5.網路掏金夢崩盤!國內三萬多家網路公司中的八成都將在年底面臨存亡關卡,下半年網路廣告量也預期萎縮五成。難怪政府要挽救傳統產業。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從台南市政府爭取舉辦金馬獎談起
吳幸樺(傳學鬥成員、自由時報台南小組記者)

台南市政府爭取舉辦金馬獎頒獎典禮的構想,在各界反彈聲中夭折,
此事件在台南市引起一陣新聞熱潮。決策過程自始至終十分草率,討論層
次竟停留在明星們有沒有像樣的飯店住、此舉是否會促進台南觀光事業?
長期以來府城缺乏文化政策的問題卻始終未獲得重視。

南市文化局甫成立不久,在今年二月間民間單位舉辦的一場小型影展
中,文化局長蕭瓊瑞與金馬獎執委會主委李行談到了將金馬獎頒獎典禮移
到府城舉辦的可能性,此消息一傳出,許多人的反應是-怎麼可能?除了
對市府行政能力存疑,更令人不解的是,花費這麼多財力、人力,將大明
星請來這裡亮亮相,也許台南市的知名度會提高,但對於此地居民,究竟
能留下什麼?

雖然市府一再強調,台南市絕對有舉辦大型活動的能力,此舉必將提
昇行銷大台南的效果,但經過多方評估,最後仍以「既要出資,大明星們
卻不住在台南,況且市長也不能上台致詞」等理由,在雙方簽訂草約之後
,又決定取消此議。

台南市民一直以來都無法享受與台北市、高雄市等大都會同等的文化
活動參與機會,每年影迷、影癡的大盛事-金馬獎國際觀摩影展,台北市、
台中市、高雄市市民都得以欣賞高水準的電影文化,台南市民卻無緣參與
。長期以來,政府忽視文化的深耕工作,只靠民間少數如「華燈藝術中心
」的團體苦撐,持續舉辦精緻的小型影展,培養台南市民的文化品味。

南市好不容易成立文化局,關心府城文化環境的市民期盼能看到屬於
府城的文化政策,希望就此能享受到與大都會同等的文化資源,市府卻期
望辦幾場大型活動,甚至以為將最盛大的電影大拜拜饗宴帶來台南,就可
以提昇文化地位,此種利字當頭卻缺乏細緻思考的政策,令人失望。

————————————————————
⊕∮⊙◇★☆ 大巫論壇 ⊕∮⊙◇★☆
————————————————————

數位化與公共化之抉擇
淺談近來有關傳播政策走向的建議(下)
程宗明

數位化公共媒體的現實

另一項在台灣嚴重的問題,是公共媒體的數位化。公共媒體並沒有得
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優先規畫,因此現實的作法,必須透過與民間其他傳播
科技業者合作,或者與同行的商業電台合資成立新事業集團進行開發。以
致,原本數位化可以藉此更新公共媒體的本質,因資助不足,反而喪失了
自我學習的優勢。

不過,至少數位化仍可以改變整體公共媒體產製的的過程,進而使組
織運作有效率,提昇競爭力;更可鼓舞公共媒體研發之能力,研析提供「
公共電訊服務」,豐富化現有的公共視聽服務之功能;同時也可以借電訊額
外的頻寬,進行商業性經營,創造新的財源,以減輕國家財政人、民稅賦
之負擔,學習自付營虧之精神,擺脫公家機關鐵飯碗的心態,而且所得盈
餘可以創造出更好的公共服務。

這次新聞局提出的研議,似乎沒有一併考量現實公共媒體的處境。除
了畫餅充飢來回應社會輿論,對於現有業者而言更是一種壓力。如果國家
不事資助,卻要求公共媒體要將多餘的頻道全部投入非營利的公共廣播服
務,那麼真是一種投資成本雙面夾殺的要求,公共媒體反而會因經費不足
成為一灘數位的死水,而且也阻斷了公共媒體多元學習的可能,抑制公共
媒體產業競爭力之開發。

政府提議徵收部份商業電視台的頻道來推動公共化的服務,也是一個
窒礙難行的作法。目前,依據過去既定的政策,勢將數位頻道優先提供給
現有業者 (incumbent broadcasters) 加以開發,如果現業者進行了策略聯盟
,投資數位化製播與發射技術建置,並將多餘頻道出租給第三者的電信傳
輸業,政府在如此情況下向民間徵收的可能將微乎其微。而且,業者對未
來營運之經濟規模之不確定性,勢必會影響先前投資之意願,而躊躇不前
,屆時國家則必須投入更多資金來帶動數位化工程。

總之,政府未來應該要明確化數位化的策略與推廣政策。究竟要完全
支助公共媒體進行數位化轉型,或者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讓公共媒體與民間
業者攜手進行良性的數位化競爭,或者給予商營媒體一定公共責任豁免權
(所謂汙染者付費觀念),以交換釋出的數位頻道,讓政府特許分配給公
共服務之業者,這些都是可以選擇的政策模式;而非放手不付規劃責任,
讓現有無線電視業者,盡可能地利用各種策略開發「有限」的數位頻寬,
將導致未來的公共服務停滯不前。

數位化加高公共近用之門檻

傳播科技數位化的發展,從1970年自電信設備的革命開始,其本質
就在於開發更多的附加價值服務,主要受惠的對象是企業通訊的使用者
,而不是基本電話的家庭用戶。而且隨著數位化的器材更新,更多的資本
投入是相對的要求,所以數位化絕對是一種價值昂貴的享受,對於一般民
眾與弱勢團體而言,數位化的傳播服務,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想像。未來數
位化電視,所強調的定址鎖碼、分級付費(conditional access)、智慧卡、
互動購物服務、高畫質解析度,這些周邊的配套設施,只有加高跨入數位
服務的門檻,而不會使公共服務更與一般民眾親近。

在這樣的氣氛下,如果要寄望數位化的公共電視服務,可以解決目前
公共媒體社會功能不彰的現況,無非緣木求魚;如果真要貫徹目標,只有
增加更多國家經費來推廣,而非減輕國庫的負擔,否則任由市場決定可以
接受的客戶,將來勢必排除更多人在數位電視服務之外。舉例而言,爭議
多年的原住民收視公共電視器材補助的問題,最後由行政院出面購買四百
台直播衛星電視設備,贈送給八十四個原住民部落為解決方案。按此理推
估,未來極可能需要贈送整套的數位電視配備來推廣,但這樣的政策開銷
值得嗎?

其實,採用現有的特高頻(VHF)進行公共電視服務,然後利用簡單
的網際網路回傳系統,就可以達到擬似的數位電視服務給弱勢住民使用,
這是一項現在就可行的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非政府組織
(NGO)在1999年贊助舉辦的研討會
“Converging Responsibility–Broadcasting and the intern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中,就提出此項觀念。

此外,多元社會所強調之價值即在選擇的可能性,尤其是公共的服
務,切莫將所有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裡,以致遭到不當的壟斷與操控。
如提議完全由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託播公共電視服務,國家只需設置公共
電視製播中心;完全由超高頻(UHF)無線發射,沒有特高頻道之分工
合作播出;完全由數位播出,放棄原來類比系統;這些決策之結果,只
有排除真正急需要公共電視服務,又沒有資本購買昂貴數位接收設備的
國民;而且更使得國家在社會急難時,無法發揮警急通告或公共訊息提
供之功能。舉例來說,在921大地震時,只有簡單輕便之媒體最能發揮
公共資訊的功效,如有線播送系統的復原情況就低於無線電視,因此之
後某些系統業者已經為住戶加裝切換開關,在有線電視斷訊後,可直接
由VTR推至ANT來收看無線電視之新聞資訊。凡此道理,皆顯示一個
健全之公共電視服務,必須仰賴多元的近用管道(access)才能達成。

數位化之公共服務之前景

然而,這些分析並非要公共電視服務拒斥數位化的發展,而是要將
「數位化」視為健全公共服務之手段,而非目的。也就是,數位化應為
提供公共電視服務之替代管道(alternative way),而非唯一的管道。英國
公共媒體產業分析師Rex Winsbury在1998年5月號的Intermedia專業期
刊中,發表了一篇探討公共廣電服務的電訊化原則的專文,提供了原則
之思考,總共有三項:

一、超越平台限制原則(Platform Independence)

公共電視服務如果是為全民利益而託播的服務,就必須
在各種數位通道平台上取得優勢近用之位置,如有線電
視之前端頻道區塊、衛星電視之免費頻道區、入門網站
之首頁位置、地面波電視之有利接收設置、無線通訊之
入門首頁;也就是說,國家應盡一切可能性,讓公共電
視服務便捷地在各種管道中,接觸到最廣大之民眾;

二、普及服務原則(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

國家應定義出未來數位服務中核心的項目,列此為全民
之共同需求;或者使用排除法,找出未來競爭市場上無
法提供之廉價服務項目,將其訂為公共服務之優先提供
要項。這些項目可能是:新聞與評論、政治事件專題、
外國語廣播電視服務、文化新聞、紀錄片、音樂與戲劇;

三、開放網路互連原則(Open Network Provision)

未來數位公共電視服務所需的設備,必然要有共通的技
術標準,與廣大的家電產品互通,因銷售的經濟規模達
成,導致設備之成本與售價的降低,讓公眾可以輕易採
購。如未來的地面波數位機上盒(set-top-boxes),必須
與現實的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的通道相容,
才能使以上的兩項原則具體落實。

據此,建議未來新聞局的「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之數位
電視製播政策組」,應該將這些務實的原則列入討論,才有助於建構一個
全民共享的數位電視文化;而不是以不確定之「政治承諾」,期待現有公
共電視台獨力提供更多的公共數位頻道,夢幻地回應社會輿論對「矯正
無線電視台產業結構」之要求。

參考資料:
Terrestrial digital broadcasting: convergence and its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R. Tadayoni, K.E. Skouby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ume (issue): 23 (2) 1999, 175 — 199
(政策地圖導引)

Hart, Jeffrey A. (1994). The politics of HDTV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2(2): 213-228. (數位電視產業國際政經利益)

Spy TV–Just who is the digital TV revolution overthrowing?
David Burke,2000.
UK: Slab-O-Concrete Publicaitons (反互動電視教戰手則)

Television Under the Tories: Broadcasting Policy 1979-1997.
by Peter Goodwin, 1999,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BC,保守黨,公共性與資本化之爭辯)

Changing Channels: The Prospects for Television in a Digital World.
Edited by Jeanette Steemers, 1998,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數位化之電視其公共性的研討)

Multi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Ed. By Richard Wise and Jeanette
Steemers, 1999, New York: Routledge. (數位化媒體之批判與本質解析)

▉▊▋▌ 本 ▍ 周 ▍ 有 ▍ 大 ▍ 事 ▍ ▌▋▊▉
⊕∮⊙◇★☆

與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陳光興教授文

1. 發生了什麼事?

傳學鬥電子報由於初上軌道,所以編輯室的工作稍微凌亂,大家只初步
往「促進媒體相關議題討論」的方向行進,編輯室成員仍在培養默契中。

7月11日,求好心切的編委私下向陳光興教授邀來曾在Benedict Anderson
來台研討會上宣讀過的<台獨運動的終結?>一文,希望刊登。

此時多位編輯室成員同感有疑,因為之前就討論過電子報初步應以「媒
體相關議題」(當然,這是陳教授所質疑的一部份)為主,雖然我們也
關心其他批判議題,但是未免讀者混淆,還是先將「媒體」這塊批判領
域穩定下來;尤其陳教授大文又是長達七頁的doc檔,登在抗拒微軟的
純文字檔電子報中,有份量過重問題,及改變字體以致文意變動的危險。

最後我們決定不登,但是因為很感謝陳教授的支持,所以由邀稿人與總
編輯去文說明並道謝;編輯室內部經由溝通之後也決定,今後所有邀稿
動作必須經過編輯室討論。

詎料此舉遭來陳教授言詞激烈的回應,並言明「有擔當的話,請把這個
回應貼到你們的電子報上」。由於陳教授言之實在過重,以致我們決定
鄭重回應並刊出,同時附上與陳教授的信件往返。

附帶說明一點,將回應貼到電子報上,根本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擔當,
而是希望慎重。

再附帶說明一點,以上詮釋是傳學鬥的詮釋,聰明有判斷力的主動閱聽
人們,還是必須拿出自己的判斷看事情。

傳學鬥編輯室致所有讀者2000/7/24

2. 傳學鬥→陳教授(信件全文)
7.11,邀稿。

總編
這是向陳光興大人邀的稿子, 不容易唷! 煩請儘速刊登之.
Regards

7.14,邀稿人寄陳老師信件。

教授
經《傳學鬥電子報》編委開會反覆討論,雖然邀稿大作「
台獨運動的終結」廣受好評,但基於電子報屬性、篇幅與內容安排等
諸多因素,編委多數意見決定割愛。而您精湛的作品成遺珠之憾,晚
輩深表歉意。
教授長期致力於各項社運與知識生產,成績斐然。傳學鬥
仍屬生嫩,需要您的支持,並且懇切分享您最新的成果。
若有任何問題,請不吝給予批評指教。

7.18,總編輯寄陳教授信件

dear陳老師:
你好,我是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的總編輯(你有沒有每一期都收到電
子報哇?),首先要很謝謝你把<台獨運動的終結?>一文交與世鼎
讓電子報使用,但是因為一些原因(主要是1.我們自己的邀稿程序出
了點問題,2.文章內容和媒體比較無關,編輯們還是希望初期能把內
容控制在媒體問題上),討論了很久,我們最後決定還是不登在電子
報上。

真的很抱歉做這個決定,我們並對自己的疏失做了一些檢討;
但是我們還是很高興你願意信任我們,把文章交給我們,
因為你是一個在知識上帶給我們許多重要啟發的人。
啊,真沒想到我第一篇退的稿子會是你的!(哈,這只是玩笑話!)

真的很謝謝你,也希望你繼續支持我們!

3. 陳教授→傳學鬥(7.19,信件全文)
各位,

我人在馬來西亞,收到各位的資訊。

坦白說,我的東西你們要不要實在不重要,給你們是表示支持你們在做
的事,何況又是你們主動來要的。

我不解的是你們用些不成理由的理由來塘塞,媒體不是社會構造的一個
環扣?可以只談媒體不談政治?批判傳播研究是這樣教你們的?你們這
期報導了Hall在Birmingham的演講,由直接與臺灣媒體有關?我不是
沒有處事經驗,我了解做事的邏輯,你們可以應為政治原因censor掉
文章?不同意可以辯論,不是搞國民黨的老招,或是民進黨的新招。請
坦白說;本來以為年輕一代的你們會給臺灣帶來些希望,沒想到你們掌
握了媒體,繼續搞電撿的遊戲,複製舊時代的做法。諷刺的是你們還想
改革媒體,就變成要被改革的對象!

你們知道我的政治立場,我不是統派,也不是獨派,這個時代要有不同
的觀點,冷靜誠實地面對真實狀況。如果你們還在搞西瓜靠大邊的遊戲
,不敢誠實看待區域性的國際狀態,要誠實的讓我知道,以後不會在對
各位抱有任何幻想。臺灣的可悲之處就在這,連年輕人都被國族主義搞
的丟掉基本的批判原則,顯現出批判厚度的薄弱。

有擔當的話,請把這個回應貼到你們的電子報上,如果沒有,請不要再
來騷擾我,也請停止把資訊送給我。如果你們不能誠實處理,我會把這
件事當事件處理,在批判圈中流通。

我知道我有些氣憤,理由是不能讓你們輕易過關,以後繼續欺負好欺負
的人。

陳光興 , 2000, 7, 19

4. 傳學鬥的回應

陳教授您好:
謝謝您在信中對我們的批評與指教。由於我們作業的疏失與
內部連繫的問題,使得發生向在您邀《台獨運動的終結》一文後,卻
未刊登的不當事件,造成您的不滿與不悅,我們深感抱歉。您對此的
批評與指教,是我們無須迴避的錯誤,也是必要承受的責任。

由於您在信中提出諸多的批評與質疑,除了之前曾作的解
釋外,我們也認為有向您進一步說明與澄清的必要。

一、 除了因為「傳學鬥編委會」作業疏失而未能刊登的理由外,我們
作此決定的最大原因是在於,《台》文與本陣電子報目前的走向與關懷
焦點相去甚遠,並為避免在發行初期造成讀者對「傳學鬥電子報」定
位與方向的混淆,經反覆討論後,決定暫不刊登。

二、 您在信中提到我們也刊登了「Hall在Birmingham演講」,懷疑
我們因「政治」理由而未刊登《台》文。然而,在我們的觀點中,
英國文化研究不僅在理論或現實上,都對台灣的傳播現象具有一定解
釋與批判力,與本電子報目前的定位與走向相符,所以才會有相關的
報導。

以上,是再次向您說明的理由,希望您能諒解我們的作法
與決定。至於您在信中其它的批判、指責與指控,基於我們的立場與
責任也必須有所回應。

一、 您在信中使用了許多諸如:「批判傳播研究是這樣教你們的?」
、「不同意可以辯論,不是搞國民黨的老招,或是民進黨的新招」、
「如果你們還在搞西瓜靠大邊的遊戲,不敢誠實看待區域性的國際狀
態」等等的修辭對我們進行批判。但我們實在無法理解,這些具強烈
批判性,甚至隱含道德與價值判斷的字眼,是根據什麼基礎所作的推
論?!因為,不論是給您的回應(7月14日、7月18日)或在本陣內
部的討論過程中,都只是很單純的因為您大作的主題與目前傳學鬥電
子報的定位與方向有所不同,並沒有如您所推論與想像的複雜,所以
我們無法接受您在此處的批評,以及對傳學鬥造成的傷害。

二、 您在信中也提到了:我們「censor」您的文章,「沒想到你們掌
握了媒體,繼續搞電檢的遊戲,複製舊時代的做法」。關於此點,我
們必須強調的是,「傳學鬥電子報」是「傳播學生鬥陣」對外表達意見
、發表評論的社團刊物。因此,我們在刊物中自然會有自己的立場與
關切焦點,也有自己的標準與程序來決定如何處理刊物內容,就好比
一份學術性或評論性的刊物,會有自己的關懷取向與立場。所以,我
們不是在搞電檢,也不是排斥多元的聲音;做成不刊登的決定,我們
承認程序上有錯誤,但這純粹是文章主題焦點的考量,絕非您口中的
「被國族主義搞的丟掉基本的批判原則」、而進行政治審查。

這是「傳學鬥」對您來信的回應,不曉得是否能夠稍解您的
不悅與不滿,但無論如何,我們是絕對「誠實處理」您對傳學鬥的指
教。同時,我們也將應您所期望的「把這個回應貼到你們的電子報上
」,我們之所以這麼作,不是您所謂的「有擔當」與否的問題,而是我
們必須為稿件的不當處理,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必須對於
您在信中部分的錯誤觀察與推論有所回應及澄清。

我們絕對沒有「欺負好欺負的人」,也絕對不會有意圖欺負
任何人,更不認為包括您在內的任何人是「好欺負的人」;但對於邀
稿流程的不當之處,傳學鬥再次向您深致歉意,並已深刻檢討我們
處理程序的瑕疵。至於您要將此事「在批判圈流通」,我們無權置喙
,同時也認為這件事必須、應該受到公正的評論。我們願意面對您
與任何人的所有批判,因為我們期待,身為台灣年輕的一代,能帶
給台灣希望。

祝 平安、心怡

傳播學生鬥陣
2000.7.23

└────────《 byebye,byebye,感冒不再來》─────────┘

傳學鬥電子報第三期

2000年 July 17日

┌────────《 2000/07/17◎ 第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對於新聞局「黨政軍介入廣電媒體侵犯人民言論自由連署聲明」的聲明

縱使爭論不斷,當局對於未來無線電視的規劃方向卻始終含混未清,因此,以
新聞局名義在七月十二號發表於自由時報言論廣場的聲明其中細節就特別值得
我們注意。

在這份聲明中,新聞局明白承認「縱令表面上股權分散,黨政軍往往也可透過
政經力量的利益整合掌控媒體,可見產權比率之限制僅能作為一項輔佐機制」
,卻又認為「….政府持股部分應逐步釋出….」,邏輯矛盾令人不解,更糟
的是,新聞局似乎將以未來無線電視台數位化後頻道增加,因此可分配若干頻
道做為所謂「公益頻道」,以此作為說詞,稀釋外界對媒體公共化的呼聲,並
在無形中正當化現行商業電視機制。若此說為真,我們在這裡要提出不同的聲
音。

首先,頻道增加因此可劃播若干公益頻道的說法,雖具若干進步性,實行起來
卻令人有所憂慮。過去有線電視法中,亦規定系統業者需提供十分之一以上頻
道作為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節目之用,後來卻缺乏政府明確的規範與監督
,使此規定形同具文,當初陳意良好的設計,在就商言商的系統業者和缺乏民
眾參與管道的配套下,形同具文,未來無線電視數位化後增加出來的頻道,在
商營無線電視公司之「附帶經營」下,政府只能消極訂立若干規定,卻改變不
了此所謂「公益頻道」是商業電視台「附帶經營」的現實,在他們的利潤考量
下,這些公益頻道能有多健全或不畸形的發展呢?答案,只能令人悲觀。

其次,數位化後現在的無線電視台極可能會變成多頻道之電視集團,若規定每
個集團要有一兩個頻道供公益使用,卻根本不去碰目前電視台唯商業是圖的本
質,這種只從一兩個公益頻道思考,卻缺乏整體電視政策發展目標的規劃,沒
有新意也必然效果不佳,更沒有考慮到建構一套混合公營與商營電視制度的可
能性。

倘若數位化後頻道增加,我們需要的不是建構在現行商營電視制度上的幾個成
效必然不彰的公益頻道,我們需要的是一兩個公營電視集團與商營電視集團,
彼此監督競爭節目品質,提供閱聽人真正不同的選擇,而不只是在數量上名義
上玩花樣,這樣的「公益性」,才是貨真價實的!

參考資料:
2000/7/12 新聞局發表於自由時報言論廣場的說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0712/today-o1.htm#o4

⊕∮⊙◇★☆

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加油,真是非常謝謝,我們真的很想每一封信慢慢回,
但是實在沒有時間,真的很抱歉。耶,終於紅到可以說這種噁心的話,真
是開心!

不過真的非常謝謝大家,也歡迎你們把信轉寄給有興趣的朋友,大家一起
對媒體有更新的想法。

這一期的所有文章都提到了多元化的問題,堪稱<多元化特輯>。

管中祥在小巫論壇中,檢查頻道與內容的關係,說明主流文化所指的多元
,只是一種大而無當的數字增加;程宗明則在大巫論壇中討論近來新聞局
對媒體變革的新動作,並進一步說明,以為頻道增加可以導致多元,根本
是科技崇拜。(由於程文實在太好看,所以不讓你一次看完,要等到下一
期才行!)

而在最後一篇2000年伯明罕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裡,王俐容記錄
了Stuart Hall和Tony Bennett對文化差異、歧異的想法,大家在比對這兩
組論點(數字多元、文化多元)後,或許會對所謂的「多元」,有更複雜的
想法。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拒絕網路即時攝影機把老忠實噴泉上網,因為公園就
是公園,不是虛擬的,更不用附上商業網站的名稱。ㄟ,真的很讚喔,那
些網路live秀的model,學學人家!

2. 大甲媽祖遶境湄州,民視、東森、中天、SETN聯手轉播,TVBS衛星
直播。ㄟ,媽祖就是媽祖,不是hyperreal!

3. 芬蘭怪客cracker攻擊美國CNN網站,越洋利用新竹科學園區電腦主機
當跳板。夭壽,我還以為竹科很安全,女孩們,別再迷戀竹科新貴了!

4. 美國五大煙商遭法院判決賠償佛羅里達州健康受損居民1450億美元,其
中最重要原因是煙商一直以廣告誤導抽煙形象。那播這些廣告的黑心媒體也
該賠錢!還有那些弄死人的瘦身機構及其附庸媒體也該賠身心俱疲的小胖妹
們精神撫慰金!

5. 繼法國牧羊人波佛受審聲援之後,本週又有活動!沖繩當地七千多人已展
開活動抗議美軍在琉球犯法、強姦女孩,7.21—23並發起2萬人牽手包圍美
軍基地活動。抗議團體如取消窮國外債組織等,也將到琉球開會!…啊,琉
球比法國近好多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多頻道」等於「多元化」的迷思
管中祥

部分文化工作者及學者為落實並監督阿扁總統傳播政策白皮書的主張,要
求改變現有無線電視的體制,除了限制政黨不得經營媒體外,更積極的推
動台視、華視公共化,企圖從結構的重新調整,來扭正目前在商業體制下
的電視惡質文化。

不過,這樣的觀點遭到另一派人士的反對,其中的一項理由是:二OO六
年台灣的無線廣播電視將全面數位化,屆時每家無線電視台均可壓縮成六
個頻道,如此,不僅公共電視將有六個頻道,其它的無線電視台也能因此
增加多元的節目服務。

這樣的說法看似樂觀,但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迷思:即,電視的頻道增加
能夠促進節目的多樣性,提供多元的服務。

多頻道的電視環境便能使得節目內容更多元的說法,在台灣並不是第一次
被提出,早在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前,許多人便有著類似的期待,但平心而
論,在目前經常可見的八十多個頻道中,提供了多少類型的節目?而我們
又有多少選擇?

用一個簡單算數便能清楚說明上面的看法。

假如一個頻道每天只提供十二個節目,八十個頻道在一個星期內就需要播
出六千七百二十個節目,但如果進一步問,在這六千多個節目中,有多少
是專門為超過佔總人口比例百分之六點五以上的老人所製作的節目,那麼
,這個答案可能就有點尷尬,因為,把節目表攤開來看,不用一雙手便能
完成這個答案。

多頻道是否就一定有多元觀點的節目與服務?這樣的論述是需要進一步思
考的。如果以目前台灣資本化、私有化的媒介體質為基礎,是很難透過增
加頻道來達多元且普及的節目服務。因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法則,商
業利潤是業者主要的考量因素,換句話說,如何獲得大多數觀眾的青睞,
或者,如何喚起大眾的慾望,才是他們關懷的重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影視
節目會呈現模仿、抄襲、一窩蜂現象的原因。

因此,如果想要讓台灣的媒介展現多元的觀點與內容,不是單純的增加頻
道便能解決,而是要更積極的確立媒體公共性的本質,讓閱聽眾皆有平等
享用媒介的權力。

————————————————————
⊕∮⊙◇★☆ 大巫論壇 ⊕∮⊙◇★☆
————————————————————

數位化與公共化之抉擇
淺談近來有關傳播政策走向的建議(上)
程宗明

行政院新聞局為了呼應社會輿論,對於無線電視台選舉新聞報導不公
的爭議,以及長時間對其綜藝節目品質低劣的不滿,因此特別向立法院承
諾以兩個月為期,提出一套具體的改革行動綱領。之後,主管單位於5月
底在局內正式成立「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專案小組」,邀請學
界與專業人士參加,共同努力討論建言及共識,並撰寫行動綱領報告。

新聞局為此專案小組設定了主要議題,總計有三項:

一、 資源合理分配:黨政軍勢力退出無線電視台可行性之研析、電波公
有化、電台合理分配等;
二、 節目內容品質:法規面的調整、媒體自律、申訴管道、閱聽人參與;
三、 因應數位化環境之變革:數位化之後電視台的走向及變革。

依據三項主題也同時將專家學者分成三個任務小組:

【廣電資源分配組】
【廣電媒體監督機制及閱聽人參與組】
【數位電視製播政策組】

在這裡比較特別的安排是,數位電視主題的設定,因為在社會整體對
「黨政軍退出三台」議題的認識中,仍是以現實的類比電視問題作為思考
藍本,雖然數位電視的新聞已經在大眾媒體中不定時地流將傳近三年之久
,但仍侷限於對家庭視聽娛樂的革命影響之瞭解,未曾對此與現實無線電
視台問題之改革發生聯想。

就參與專案小組的社會各界成員的看法,也認為新聞局提出「數位電
視」議題應僅是一種長程思考的前瞻性設計,將來在第二階段研究落實行
動綱領時才進一步探討,現階段該組應併入第一組作綜合討論。然而近日
新聞局的提議中,卻已從「數位電視」議題中,提出可以改革現有無線電
視台結構的思考方向,在「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策略研析」文
件中該局指出:

* 推動數位寬頻服務為積極目標
* 在規範廣電事業產權比例作法上,又特別提出如下之解決對策:

數位化後,公視(政府出資)頻道增加(可解決公共
電視資源),三台部分配合民營化,新增頻道部分由
政府承接加以特許分配。

* 但也提出這種方法的缺點:

未來數位壓縮技術一台可成六台頻道,公共化之後節
目又是另一問題。

而6月份出版的《目擊者》雜誌當中,公共電視台總經理接受該刊的
專訪也提到類似的問題,他說:

再則,電視數位化後,每一無線電視台均可壓縮為六
個頻道,屆時公共電視也將有六個頻道,面對這麼多
頻道,公共化衍生的後續問題將很多,恐怕也必須多
多考慮;

據此,該問題的主要考量是,有鑑於公共媒體增加是未來政府可以考
慮的政策,因此就必須務實地面對公有財源如何維繫公共媒體增加的政策
目標,而且數位化所衍生出的更多頻道,公共媒體將如何經營才不致造成
國家財政的更大負擔。

技術導向研議之偏失

然而在新聞局建議的作法,顯然是將未來數位化的頻道增加,作為解
決現實無線電台資源分配不合理的辦法,這是一種相當樂觀的想法。簡單
來說,未來數位化頻譜可以壓縮切割成六個數位播出頻道,這樣現存內湖
的公共電視台就有六個頻道可以播出,加強了公共媒體的實力;如果社會
輿論仍嫌不足,政府還可以徵收其他民營無線電視台的頻道,分配給公共
媒體來運用。

這樣的推論十分明顯地是一種「科技決定論」,只要科技進步,人類社
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然而有線電視多年來在台灣的發展
,是否解決了無線電視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答案可能是相當兩極化:有
線電視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使無線電視台受到競爭的壓力;然而無線電
視台還是可以利用已贏得的優勢(品牌、收視習慣、定頻位置、市場佔有
率),將重點節目低俗化、炒作、誇大(八點檔連續劇、綜藝節目、整點新
聞的煽色腥化),繼續賺取到利基;同時更可據稱,觀點多元時代已來,因
此繼續維持偏某一特定政黨之新聞角度,與其他新聞頻道相互競爭。另一方
面,有線電視的併購,頻道的隨意調動,節目的聯賣聯買,限制級節目的氾
濫,偷接率猖獗,這些因素也都擾亂了產業的秩序,使得一般民眾對有線電
視節目的選擇權受到了縮減,也就是適宜的節目不容易看到、不宜的節目無
法防堵。這個例子,說明了單靠科技無法解決電視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公共資源之現實性

新聞局研議的另一個受質疑之處,在於公共資源的定義。社會輿論對現
有商業無線電視台的質疑所在,並非表象的節目品質不佳,而是背後的產權
特質。所謂公共資源除了認定無線頻譜是全民的資源外,更強調公共資本投
入之電視台應該發揮公共服務之功能,不可否認地部份電視台是以國家資本
佔多數的結構進行營運,因此這樣的背景應該反映出公共利益的服務本質,
而且接受民意機構的定期監督,然而目前這樣的理想皆無法完全達到。不但
如此,部份電視台的綜藝節目還頻頻成為社會爭議話題,造成家長對未成年
子女收視環境的憂心,更有部份社會寫實節目登上「色情暴力節目」排行榜
上之冠軍。

以上節目時遭新聞局警告與禁播,這樣諷刺的組合,好比警察追拿警察
犯案、環保署取締國營事業污染、調查局調查政風室貪瀆、檢察官起訴法官
、金檢會移送公營銀行不當逾放款。所以,結構問題就深層角度來看,是一
種「國家統治正當性危機」的問題,絕不只是傳播事業經營與科技創新的議
題。只要目前部份的無線電視台的產權結構與表現不符時,永遠都會產生社
會的質疑,而且更是社會部份人士據以妄稱「特權有理、賺錢無道」的口實
。即或未來數位化,使多餘的頻道可以交給公共媒體經營,但現有不適的無
線媒體,繼續在數位頻道裡作類比時代相同的事,那麼社會的爭議也將不會
止息。所以,新聞局若是提議數位化可以解決目前無線電視台結構問題,顯
然是問錯了問題,誤開了藥方,更是迷信「科技萬靈丹」的表現。

(哇,真好看,好期待下一期喔!)

▉▊▋▌ 傳 ▍ 學 ▍ 鬥 ▍ 直 ▍ 擊 ▍ ▌▋▊▉
⊕∮⊙◇★☆

2000年伯明罕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之三)
直擊任務執行者:王俐容
任務代號:多文化主義與文化歧異性
(小標為編輯所加)

第三屆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邀請霍爾為key speaker為全場演說,題目為
“詢問多文化主義”(Questioning Multiculturalism),企圖質疑並重建多文化主
義的概念。他首先指出幾個相近並令人混淆的名詞:
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多文化社會(multicultural society)與
多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同樣在探討文化差異卻出現在不同的社會脈絡。
文化多元主義用來指涉帝國殖民時代,同一個社會裡平行並存著不同的社會
、文化制度;多文化社會出現於冷戰後描述逐漸出現在同一個社會裡不同文
化的現象;而多文化主義則特別應用於全球化下文化跨越國家的邊界,而所
有社會均受到不同文化影響的情形。

Hall對於文化差異性的評價
霍爾認為文化差異性(cultural difference)在傳統自由主義重視普同價值下,
逐漸受到重視是可喜的現象,而無論是種族、族群、階級或性別的差異性,
的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資源(cultural resources),然而這也出現問題;例如文
化的再現(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是否為可能( Hall曾採用Derrida的觀
點闡述再現的不可能),或什麼能真正代表某種文化(例如誰可以代表在英國
的印巴文化)。另一個問題則是多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關係。多文化主義
者常批判自由主義重視普同的價值,而非不同團體的特殊目標,導致輕忽文
化差異性的可能。關於二者的爭議,霍爾認為普同的價值(universal value)仍
應受到重視,對於一個較好的生活而言,除了差異性的強調,普同的價值,
例如公民的平等、人權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

Bennett對於文化歧異性的評價
同樣在研討會中,提出文化歧異性(cultural diversity)為歐洲目前文化政策
重要觀點的班耐特(Tony Bennett),認為文化歧異性也跟特殊的社會脈絡相
連接,就是目前歐洲主要的兩大課題,歐聯統合與移民政策下認同與歸屬
感的現象,這導致它成為歐洲社會特殊的產物(美國就少用cultural diversity
的觀念)。班耐特認為文化歧異性不只為新移民的凝聚力,也可解決主流社
會對移民排斥;同時鼓勵新成員紛歧的認同,經由文化差異性,不同的社
會關係,來形成共同的歸屬感。

俐容對Hall和Bennett想法的討論
然而無論是用多文化主義或是文化歧異性,霍爾與班耐特仍然無法處理
八零年代中期後,一種對於文化與認同新的觀點:就是質疑有某種純粹文
化的可能(例如什麼是純粹黑人文化或是台灣文化),因為文化的流動
(cultural flow)早已穿越了國家的邊界;同時後現代理論家更指出,認同是
多元而斷裂,越來越多的人界定自己為多認同(multiple identities),認同的
狀態往往在不同時空中游移轉換,而非單純用種族或族群做自己文化來源
的最基本界定。換言之,無論多文化主義或文化歧異性,仍建立在兩種假
設上,第一點為即使尊重不同文化,仍假設了有「純粹」文化的存在,而
企圖將之進行分類;第二點則是假設了每一個人的認同是一個穩定的、固
定的狀態,無論是經由階級還是性別還是族群的分類,這是連霍爾本身也
深深質疑的。因此多文化主義雖被認為可以保障平等與差異,但仍有過度
強化集體認同而導致狹隘的personhood的可能。後來批判者提出所謂的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或是polycentric multiculturalism, 均為試圖修正這
些危險。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期

2000年 July 11日

┌────────《 2000/07/11 ◎ 第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誰要你脫光衣服報新聞?!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主播

上週最令人噴飯(為數眾多的好色男子,將會連同噴出鼻血)的媒體大事,
就是在中視與華視紛紛創造虛擬主播美眉之後,台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決定跨海請來俄羅斯裸女主播助陣。預料台灣的電視新聞將可春色無邊,惹
得大夥春心蕩漾;只是以後收看晚間新聞,可能也得帶著解碼棒了。

不過歡慶清涼美女當道的同時,我們可有一點不解:究竟是什麼時候,新聞
主播竟淪落成販賣皮肉的行業?回顧過去只有無線三台的時代,新聞主播盛
竹如、體育主播傅達仁、以及氣象主播馮鵬年(那時還輪不到任立渝),在
台灣社會中具有的「權威」角色,真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如今新聞娛樂化與商品化的潮流下,眼中只有收視率的媒體老闆與高階主
管,當然毫不介意如此的轉變,因為只要有錢賺、凡事沒有不可以;而且還
或有一些蛋頭學者,隨之歌頌「收視大眾」當家作主、情慾解放,或市場力
量萬歲的論調。批判反對者因此被冠以保守衛道,不知變通的冬烘形象。

但,我們就是衛道者。我們反對新聞主播的商業媚俗取向。

媒體、尤其是新聞報導,必須扮演監督政府與社會的角色;而在當前社會大
眾慣常將整個電視新聞團隊的表現焦點,集中在主播一人身上的時候,新聞
主播就不能只是播報員,同時她\他還必須具備高標準的新聞專業素養,才
能夠匹配這樣的期待。新聞主播的專業素養,是決定電視新聞的品質、以及
電視媒體能否克盡第四權的關鍵。

所以,新聞主播就不應該是資本主以煽色腥等取巧方式,來創造收視率的工
具;她\他不能是個不知為何而脫的性感美女,也不能是個只聽程式命令的
虛擬美眉。我們期待,新聞主播不只是跟著藝人出現在娛樂版上的影劇明星
;而能夠扮演當年「文人辦報」時代的「總編輯」與「發行人」的角色,繼
而出現電視新聞界的司馬文武與陳映真。

請新聞主播穿上衣服,認真地播報與評論。如果要看虛擬美眉或清涼裸女、
尋求情慾解放,我自己會上色情網站或鎖碼頻道去找。

⊕∮⊙◇★☆

悄悄地,發生了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中國時報藉高科技自動化名義變相逼退、剝削勞工,使中時產業
工會激烈抗議。諷刺的是,這件事情沒多少人知道,因為中國時報沒有登。
我們有王維菁的詳細報導,請看清楚像中國時報這種自詡知識經濟前鋒,自
稱「知識使你更有魅力」的「菁英輿論」,是怎麼樣對待替它創造一點一滴知
識經濟的勞動者。

無線電視台新聞現在天天看得到,真是熱鬧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張世倫
在<公共化!公共化!公共化!>裡,清楚告訴你傳學鬥的主張。

上週魏玓精采的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相關報導引起很大迴響,讀者紛紛表示
是該期最好看的文章,沒想到魏玓那麼愛睡覺還大受歡迎(傳學鬥裡愛睡覺
的還有很多)!這週的直擊之二以有趣的筆法記錄了其中一場討論會,並提
供深入淺出的分析。

Stuart Hall說了好幾次要來台灣,結果都晃點我們,下週王俐容會把Hall
帶回來,敬請期待喔!

核四再評估小組開會現在公開了,你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實況轉播。朋友廖雲
章有精采的現場紀錄,看到這些大頭開會是如此無效率與失焦,真令人感到
欣慰,天生我材一定很有用的。

投稿請寄schlafen@ms24.hinet.net,並附上筆名、姓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訂閱或者停止訂閱:benla@tpts5.seed.net.tw,如果你有朋友可能會想看傳
學鬥電子報的話,請你幫我們轉寄給朋友們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朱婉清被指A錢、貪污、挪用中央電台公款,16歲的兒子晚上被人砍還涉
及未成年深夜逗留特種場所。唉,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還是趁早向李建軍
認錯,請他不計前嫌再次幫忙作法去霉運。

2. 中視主播沈春華表態不要賴國洲力挺江奉琪。小心等下賴國洲上台就叫你
裸體報新聞。(不過看這樣子賴國洲是哪也去不了了,所以站出來挺江真是安
全牌)

3. 李敖為環球電視案控告張俊宏、許榮棋、蔡同榮背信、誹謗、偽造文書。
我們也很想虧你,但是你比較兇,所以算了。

4. 廣電基金成立首家本土電視收視率調查公司。唉,有那些國際大收視率公
司和與政黨關係良好的民調公司,這種工作還輪得到你嗎?廣電基金角色真是
加倍尷尬了。

5. 法國牧羊人波佛為反對全球化搗毀麥當勞,三萬民眾示威聲援。耶耶耶!
拍拍手。大家不要吃麥當勞喔,否則我們找李建軍來對付你。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中時的高科技美夢,報業勞工的惡夢
王維菁(傳學鬥成員)

前不久「全國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會」才在「世界資訊科技會議」抗議高科
技帶來媒體業勞工的勞動條件急速惡化,上個星期即傳出中國時報產業工會
針對中時採取自動化政策,因應科技發展趨勢造成勞工工作權惡化的危機議
請北市勞工局進行勞資爭議協調。

據了解,中國時報近來不但將中、南部全國版裁撤,北、中、南製版單位也
宣布要疏散人力,財經中心五合一政策使記者需求數量下降,電腦打字、廣
告送磁碟等政策也大幅削減校對、打字組人力,公司甚至表示,未來因應時
報的電子化目標,希望記者都可以在「早上八點半」準時上班。

中時高層人士宣示要在兩年內讓中時改頭換面,上市上櫃,其目標是每個單
位都成為利潤中心;其中「資訊流」部分,要成立如工商財經數位公司,生
產各種金融商品與金融資訊服務,發行單位要成立「物流」公司,以後不只
送報,連電腦送修、產品運輸都要插一腳,「錢流」部分則希望引進其他資
金,上市、上櫃,以免除中時被其他企業淘空的威脅。

此外,中國時報將進行拆解,勞資關係日後也會隨之改變,最重要的是工會
將被瓦解成好幾個部分,中時高層的目標是將可以上市的部分分割出去,以
籌募更多的資金,未來中時可能會分成發行部(物流公司)、廣告部(廣告
公司)與印刷製版部(商業印刷公司)三部分,員工一旦分派至新公司,就
可能喪失工會會員資格,使工會實力大減。

面對高科技導致的工作機會喪失,如校對、打字、製版、印刷等(中時工會
主力單位),以及所帶來的勞動條件惡化,如八點半上班,每天工作十至十
二個鐘頭;可見高科技不但使生產部門人心惶惶,連編採部門也都因電子化
而雞飛狗跳。

對此,中時產業工會在六月底、七月初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提出希望公司書
面承諾沒有裁員政策、停止一切勸退動作,並要求公司加強在職訓練,為剩
餘人力安排職訓與公司內調動,如果真的要勸退,也應輔以優退優離的退休
辦法等條件。

中時七月四日的勞資協調原本已經破裂,極有可能引發大罷工,但後來在勞
工局長鄭村棋出面斡旋下,勞資雙方同意一個月內就「會員調動及勞動條件
變更辦法」提出方案,且在上述期間內停止一切勸退動作;按照工會的說法
,這波中時史上最大工作權危機若未在十月二日,報社五十週年社慶前決戰
完畢,那之後社方可能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

⊕∮⊙◇★☆ 大巫論壇 ⊕∮⊙◇★☆
————————————————————

公共化!公共化!公共化!
——無線電視台分歧的七彩色譜
張世倫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大新聞所碩士班研究生)

五十年來首度的政權輪替,讓喧囂多年的無線電視改造議題突現契機,目
前若干討論卻是混亂多於條理,許多議題有待釐清。

董監事由藍變綠?
台視與華視依法律定義雖不屬公營事業,但政府擁有大部分的控制權與股
份,可謂無公營事業之名有部分公營事業之實。依此,現階段政府本就有
權利與義務派任董事,而新政府屬意的部分人選也不乏頗有聲望的專業人
才,卻依舊受到廣泛批評,原因可能出在不夠透明化與制度化上。

就透明化來說,正如同社會上對於公營事業民營化的爭論,新政府宜說明
目前無線電視媒體政策的最高目標何在?未來規劃是私營化或部分公共化
?其選取媒體董事及高層的標準與程序又是什麼?目前這些資訊都如同黑
箱作業,外界無從知悉。鍾琴局長時而主張拍賣官股,有時又說願回應公
共化需求,輿論難以捉模,從中央電台、華視、到台視,雖規劃任命了一
些頗有新意的媒體人,卻又沒有對外說明選取標準及理念何在,外界批評
此舉只是換了一堆有綠色背景的董事經理,雖未完全公允,也算其來有自。

董監事如何變透明?
制度化方面,基於媒體特殊的文化屬性,董事的組成原則宜顧及專業、黨
派、族群、性別等多元文化需求。其次,應依產業民主勞工參與原則,讓
媒體工會在董事會中佔一定席次參與管理經營,這方面,公營事業工會目
前推動「公營事業勞工董事」制度值得各界參考。最後,這些關於媒體董
事的原則應該制度化,並接受民意監督,此可仿效目前公視的設計。

私有化?金光閃閃?
即便在上層政策目標與人士安排做到透明化與制度化,有些人還是會認為
政府不應對媒體有任何介入,這些人主張將三台官股拍賣,徹底私有化,
認為這樣才能防止政治力不當介入,此說恐怕見樹不見林,未中問題癥結
所在。

台灣無線電視過去在「官控商營」的情況下,黨國機器一方面箝制干預新
聞言論,另方面卻又放任無線電視台惡性競爭商業利潤,所引發的亂象,
諷刺的是連黨國機器前領導人蔣經國與李登輝都曾多次表示憂心,卻也無
可奈何。有線電視頻道在九0年代爆炸性增加後,一方面舒緩了外界對三
台新聞不公的壓力,另方面卻更加深了電子媒體商業化、庸俗化、逐利化
的趨勢,煽色腥節目觸目皆是,頻道變多,卻未必符合了人民對多元文化
的需求。

金光閃閃還是煽色腥?
目前主張以拍賣官股方式達到黨政軍退出三台的人士,念茲在茲所舉之例
幾乎都是新聞自由,這固然重要,但就無線電視台節目流程來看,新聞性
節目每日所佔比重不過兩至三小時,電視台利潤大部分也不來自新聞性節
目,而目前新聞頻道如此氾濫的情況下,三台新聞的影響力又早不如前,
目前社會上對媒體最大的憂慮,反倒是在媒體過於商業導致的惡質表現及
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主張三台私營化者只看到了政治與媒體的不當糾
葛,卻無法回應社會對媒體過於商品化的不滿,更沒有一套完整的傳播政
策的上層目標,像李豔秋這樣主張用拍賣股票給財團來促使政府退出媒體
,卻又一方面憂心媒體過於煽色腥,根本就是邏輯矛盾。

主張拍賣三台股票者或謂可在相關法令中設計,使拍賣時股權需分散化,
以避免特定財團利益團體把持,此說在過去民間全民電視台籌資時亦曾提
出,卻窒礙難行,無法避免股權集中在特定團體中,拍賣三台股票字面上
是「民營化」實質卻只能往「私營化」、「財團化」、「商業化」方向傾斜,
此情形放諸各國皆如此,台灣豈能例外?更何況台灣的政商關係一向複雜
,許多所謂的「商營」媒體,老闆都和特定政黨牽連很深,財團老闆經營
媒體兼任中常委更是常態,,三台股票若拍賣,幾可確定必將流向與政黨
關係密切的財團,這種國有資產「黨產化」的現象,在許多國營事業私有
化過程中已相當明顯,如此,又能達到黨政軍退出三台的目標嗎?

台灣的無線電視制度正處於歷史的分水嶺上,若將政府股權全部拍賣,不
但無法達到黨政勢力退出媒體的目標,並將導致媒體更加急速商業化,更
重要的是,官股一旦賣掉就難以再買回,佔用公共無線電波的商營電視台
,其負責對象將只是計較成本效率盈虧的投資股東,而非民眾;相反地,
若有完善的制度設計,讓無線電視朝公共化方向設計,竭力滿足台灣多元
文化需求,並清楚規範黨政軍不得干預媒體的專業經營,才是理想之道。

▉▊▋▌ 傳 ▍ 學 ▍ 鬥 ▍ 直 ▍ 擊 ▍ ▌▋▊▉
⊕∮⊙◇★☆

2000年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之二)

直擊任務執行者:魏玓
任務代號:憂世憂民的普同主義者,還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第三屆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的一場分組討論中,
來到了三位知名的文化研究學者,分別是著有《文化帝國主義》(馮建三老
師中譯)的英國諾丁罕傳特大學教授湯林森(John Tomlinson),美國加州聖
荷西州立大學教授盧爾(James Lull),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哥德史密斯學院
教授,閱聽人研究重要學者莫利(David Morley)。分組探討的主題是「文
化全球化的新方向」,前二位均發表論文,後者則擔任評論人。英國羅芙堡
大學教授梅鐸克(Graham Murdock)等多位學者亦在座聆聽。

著有《媒介,傳播與文化》(Media,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今
年已出版第二版)盧爾首先以「超文化」(superculture)這個概念為題發表
論文。他說,由於全球化以及新媒體科技的作用,當代的文化構成,是一
種「多方向流動」(multi-flow)、「多重中介的」(multi-mediated),遠近
交疊、新舊混合的狀態,跟以往的文化流通現象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他
提出「超文化」這個新概念,來試圖捕捉這個現象。

他指出,以super這個詞冠於另一詞上來描述當代特殊的文化現象並
非創舉,例如卡斯特爾(M. Castell)就曾經提出「超文本」(supertext)這
個概念。但是他覺得「超文化」一詞確實相當適合描述目前文化流通與全
球中產階級文化經驗的複雜多變、多方交融趨勢。他強調,由於這樣的文
化構成特色,將促進更以個人為中心的文化經驗和網絡,有助於提昇個人
的成長、愉悅,以及社會影響力。

湯林森接著出場。他首先以一章從太空中觀望地球的幻燈片(也就是我
們印象中經常出現那張藍藍綠綠、還飄著一些雲的地球照片),點出他的主
題—-全球一體的文化與政治(cosmopolitan culture and politics)的可
能性。他指出兩種反對這種可能性的說法。第一種是認為這樣的構想根本
是烏扥邦,是異想天開,因為現實上的民族國家政治設下了許多的障礙,
也因為不可能去定義一種統一的全球公民。第二種說法則是在意識型態上根
本對所謂的「普同主義」(universalism)構想抱持懷疑態度,而強調文化差
異性不容忽視,全球一體的概念將泯滅文化特殊性。

湯林森認為,這兩種說法經常被分立視之,但其實本質上是很接近的。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乃在於對於形成全球一體的文化與政治抱持先入為主的
悲觀和否定論調。相對的,他認為,其實某種全球一體主義的形成並不是那
麼悲觀的。他回到一開始的地球圖片,指出其實所有的人都可以從這張圖片
中開始建立自己做為地球公民的認同。而由於媒介產品的全球同步流通,將
更有助於形成全球一體、超越民族國家和道德倫理疆界的文化經驗。(有興趣
的讀者可以從湯林森1999年的新著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Polity出
版,的最後一章進一步了解他的觀點)。

盧爾和湯林森這兩位著名的全球化論述熱衷者,看起來年齡都在四十五
歲左右。前者口才便給、滔滔不絕,神態顧盼自雄,言語極具感染煽動力﹔
後者熱情洋溢,笑容可掬,演說生動活潑,眼神炯炯發光,可以看得出的確
是一個沉浸陶醉於學術研究愉悅的學者。兩人演說結束,閱聽人研究的代表
人物,比前兩位較為資深的莫利緩緩開始發言,雖然沒有兩人的鋒芒外露,
但自有一股威嚴與令人信服的氣質。可惜他的評論多是將發表人的論點做一
總結和歸納,並無提出挑戰或是不同看法(就筆者個人對莫利著作的粗淺了解
,他應該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殊為可惜。

那麼,他們二位的論點有何可供議論之處?從在場參與者提出的問題或
可給我們一些參考。首先有一位中年學者詢問盧爾,他提出的「超文化」一
詞,是否與後殖民理論重要代表性學者巴巴(H. Bhabha)的「文化混雜性」
(cultural hybridity)概念無甚不同,如果如此,提出新名詞的意義何在?
盧爾立刻承認二者之間的確有其共同指涉,只不過他認為這個新詞比較適合。
依筆者的看法,這當然顯露出一些文化研究學者經常出現的毛病—-喜歡搞
新名詞,而且不但沒有幫助大家對事情的了解,反而增加大家理解的障礙。
另一方面,這也顯示他們經常過度誇大事情的差異,而忽略社會發展某個面
向的連續性。不過,這當然並非兩位學者論述的最大問題所在。

接著,一位女性學者提問道,兩位如此樂觀,強調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
樣交融與全球一體認同的可能性,難道沒有看到文化交流還是充滿嚴重的不
平等、以西方為中心的狀況嗎?盧爾提出了保守反向帝國主義的標準回答,
舉證指出巴西、墨西哥、香港、日本等地都在地區性文化輸出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不就是文化流通已然呈現「多中心」的證明?(關於對這一說法的反駁
,筆者無法於此多做論述,只能先指出,問題關鍵在於究竟這些地區輸出的
產品在意識型態上是否真正提供了「不同」)而湯林森則說,我們不正是看到
了某些文化產品有了全球化的流通,而讓我們有了共同的文化經驗?這位女
學者不禁打斷他的話,說道,你一直說「我們」、「我們」,你的「我們」究竟
是指誰?湯林森才有點尷尬地改口說,好吧,我用「我」就好。

而另一位學者則問道,那麼語言支配的問題又如何?盧爾老調重提,說
儘管英文還是最主要的世界語言,但是確實已經有一些現象指出,西班牙文
、日文、或是阿拉伯文的文化產品愈來愈取得重要位置。討論至此,時間正
好結束。

說到語言的問題,筆者正好發現了一個反證。該會場其實還有另一位日
本文化研究學者Koichi Iwabuchi發表論文,探討日本偶像劇在台灣與新加
坡等地的閱聽人接收狀況。當他開始發表的時候,聽眾席後座立刻有人表示
聲音太小聽不見,他抱歉地表示由於他很久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所以可能
會有些言詞不達意,請聽眾隨時提出疑問。事實上,正由於他在語言表達上
的不如英語母語者流利,讓他的發表無法完全完成,也沒有獲得在場聽眾相
同的關注。當筆者感同身受地觀察到他的謹慎與緊張之時,坐在他身旁的盧
爾,竟然用滔滔不絕的英語表示語言支配已經不是大問題,豈不諷刺!

而那位令人敬佩的女學者,除了指出文化流通不平衡的老問題並不能因
為這些「樂觀」的發展而被一筆勾銷,也正暴露出湯林森與盧爾這兩位西方
白種男性的中心思考模式。關於這點,其實陳光興老師已於湯林森的《文化
帝國主義》中文版序言中提到。只是,我們在該書中看到的湯林森,儘管不
贊成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畢竟還是希望從中找出解釋文化流通現實的恰當
架構,而流露出些許的掙扎與正義感。但是將近十年之後,湯林森(和盧爾)
不但已經完全拋棄了文化帝國主義論述,也完全對文化帝國主義論述背後的
一些理念與現實視而不見,大談美麗光明的普同世界一體!我們只能說,那
的確是一個理想,但是如果不從尊重和保存弱勢文化的理念談起(實際做法
確實可以再討論),只能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

▉▊▋▌ 本 ▍ 周 ▍ 有 ▍ 大 ▍ 事 ▍ ▌▋▊▉

《2000年核四全紀錄》(一) 首度曝光的核四計劃再評估委員會
作者:廖雲章

◆前言

 核四的存廢問題,是新政府就定位以來所面對的挑戰中最棘手的一
個。面對各方壓力,新政府允諾以四個月的時間,由經濟部長召集
18 位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代表組成「核四計劃再評估委員會」,重
新評估核四。

 6 月 16 日第一次的評估會議,不少關心核四議題的環保團體與民
眾卻發現這個評估會議原來是不公開的,媒體也被謝絕門外。

  6 月 23 日,數個民間宗教團體與立委聯合召開記者會,要求核四
計劃再評估委員會必須公開會議資訊。隔日,經濟部同意自第三次評
估委員會開始,開放同步轉播。

 立報決定從這次會議開始,完整紀錄評估委員的一言一行,以及全
民的回應。此事關係著台灣的未來,也都將成為史頁。

◆主文

 6 月 30 日 6 點 30 分,經濟部禮堂正前方擺著一架電視機,同
步轉播第一會議室再評估會議的一舉一動。

 擔任主席的經濟部長林信義透過麥克風宣佈評估會議即將開始,請
還在吃便當的委員們加緊動作。

 會議的第一案是根據上週的結論所決定,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執行
秘書陳昭義報告國內外能源發展情勢。評估委員王榮德表示,今天剛
好有二位研究德國核能發展的專家到場,建議請二位專家報告德國的
廢核經驗。委員李敏則認為不應破例,除非全體委員同意。一時間會
場吵了起來,主席林信義從便當中抬起頭來,還來不及嚥下嘴裡的晚
餐,表示要全體委員舉手表決,結果 9 票對 9 票,林信義尷尬的表
示既然是同燈同分,專家又已經在現場,因此裁示讓專家各報告 5
分鐘。

 陳昭義報告「國內外能源發展情勢」指出,台灣自產能源不足,
97% 仰賴進口,對進口能源依存度年年提高,美國因自產能源豐富,
天然氣發電與核能發電成本相差無幾,政策上無核能發展的需求。他
並提出 87 年全國能源會議的資料,解釋能源結構調整與 CO2 減量
的分析;在經濟成長與電力消費的部分,陳昭義指出目前估計至民國
103 年,在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率之下,即便加強需求管理,仍無法
避免用電量的增加。在報告「我國電力供應面臨問題」時,陳昭義表
示即使民營電廠得以如期運轉,則電力備用容量或許可以稍為紓解,
達到 20% 的標準,「但若核四機組無法續建,則系統備用容量率於
96 年將下降為 13.6%。」他更提出,區域電力供需失衡,北部供電
能力不足,仰賴「南電北送」,是電力系統安全與穩定的隱憂,也是
「 729 與 921 兩次大規模停電的主因」。(原來 921 停電不是因為
地震啊!)

 接下來的報告由也是評估委員的王塗發教授發表石化產業消費的能
源比。王塗發指出,台灣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能源都用在只佔全體國民
生產毛額 7% 的石化產業,能源使用沒有效率。他以 OECD 國家為例
,自 1995 年開始,能源使用減少,並積極開發再生能源,德國的風
能發電自 1995 年開始供電,且成本比核能低;而英國的風能發電從
1990 到 1995 年每年都以倍數成長。

 隨後,經過「票決」被允許發言的「專家」 — 德國 Bielefeld
大學科技社會學博士胡湘玲發表「終止核能使用 - 在德國」的報告
,胡湘玲介紹德國在 1998 年由於國內政黨輪替所造成「終止核能使
用」的政策過程。胡湘玲表示,再生能源的研發得以讓人民有選擇不
用核電的權利,有機會透過市場機制及公眾論述淘汰核能。

 中鋼董事長王鐘渝質疑胡湘玲,指太陽能生產的能源並不多,台灣
太陽能不夠,穩定性是電力生產的重要考量,再生能源推動很困難;
此外,他對胡湘玲報告中指出,德國通過的「再生能源法」規定大型
電力集團必須以每度 99 芬尼 (100 芬尼 =1 馬克 =15 新台幣 )的
電價向地方再生能源電廠買電感到相當不可思議,「一度電如果要
15 塊錢,台灣的產業界根本活不下去!」

 胡湘玲說,要不要核能,如同我們究竟是要選擇代表「過去」的能
源,還是「未來」的能源?評估委員梁啟源認為,除了再生能源以外
,還必須有其他的能源,比如核能。王榮德則以 OECD 國家為例,表
示在 21 個先進國家中,除了日本、韓國,其他國家已經放棄核能發
展,核能並非先進國家的趨勢。

 王塗發表示,根據目前再生能源的發展,預估到 2020 年可以提供
全球 20% 的能源使用量。代理評估委員謝啟大出席的周美惠教授以
其旅居德國多年的經驗,提出德國太陽能開發已達相當進步的階段,
除了省能,用地不大、住家屋頂即可裝置,晴天吸熱、雨天吸光,並
可儲存,她呼籲應該儘速引進:「太陽能有光明的未來。」

 環保署長林俊義語氣激動地表示,從討論以來一直聽不到替代方案
,似乎只停留在沒有核四的危機中,而從不考慮從節約能源與再生能
源的積極推動。他更抨擊陳昭義報告書中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的獎
勵補助是「慷納稅人之慨」。

 原能會主委夏德鈺說,石化燃料的有限性,各種能源應該互補,各
國都希望以適當的配比發展經濟,台灣也應該針對本身的環境條件設
計研究適合本土的能源配比。

 施信民教授認為,台灣可用的再生能源相當豐富,只是缺乏推廣與
投資。施信民說,核電的存在對再生能源的開發會造成阻礙,再生能
源普遍推廣使用後,價格自然會下降。

 台北縣長蘇貞昌發言時表示,太專業的討論他無法回應,不過作為
台北縣的大家長,核一、核二已經在台北縣,核四又要蓋,密集度實
在太高,他實在很難同意。

 討論開始進入各自表述的階段,主席林信義負責串場、維持發言秩
序,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評估委員們熱烈地進行著攻防戰。會議室大型
的時鐘一分一秒地閃著,晚間 10 點 28 分,林信義終於按下麥克風
,中止發言,並嘗試為當天的評估會議作出結論:「經常且持續地宣
導節約能源、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研發」

 然而,主席的結論顯然無法代表「共識」。林俊義要求提出「具體
」措施,比如德國的「再生能源法」;遲到的謝啟大則建議各小組個
別作結論,正反並呈之後再討論,以免結論過於空泛。為了結論,18
位委員又展開了冗長的爭辯。到了最後,大家唯一都同意的「共識」
是,下個禮拜五晚上六點半見!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期

2000年 July 3日

┌────────《 2000/07/03 ◎ 創刊一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誰是董事長?

 

新政府上台,無線電視台中官股的台視、華視人事異動引起各界注意。除了?

前爭議最大的賴國洲是否出任台視董事長、中視總經理之外,之前華視副總經

理徐璐也被批評為因為挺扁而由新政府護盤上台。趙少康、谷玲玲、賀德芬等

人均曾發言批評新政府介入媒體人事佈局,並要求黨政軍退出三台。

 

學者谷玲玲抨擊媒體任命案完全是依照新政府的政治正確來安排,那麼我們不

禁要問,不問一個人是否具有媒體專業素養,只要是和陳水扁有一點瓜葛就不

接受,這難道不是一種政治正確?

 

媒體人幾乎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例如趙少康就是。然而我們對媒體人事案?

意的,不是這個人究竟「挺」誰,而是這個人是否「適合」。如果最後出線的

這個人選,是經過討論、具有媒體專業、並且能夠對大眾交代任命理由的,就

是適合的人;也就是說,任命案的重點在於遴選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是公開、

透明、經由一定程序並且有輿論空間的,就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媒體的重要在於公器性格,今天大家所反對的,就是任何私人的佔用。賴國洲

莫名其妙被王金平運作上壘,那就是大家所最不能接受的黑箱作業。如果人事

任命的過程是開放的,公眾才有置喙空間,媒體的公共性格也才能得到保障。

 

官股媒體之所以還能被大家揚揚沸沸吵成一團,那是因為政治勢力控制媒體之

害已然被證明,這樣的抗議具有正當性的緣故;但是類似趙少康所提出的三台

釋股方案,只會使三台股權逐漸被財團收購,那個時候,還有誰能夠抗議任何

任命案?和信集團的董事長為什麼是辜啟允、東森集團的董事長為什麼是王令

麟、蔡豪和吳子嘉打成一團,你又能過問什麼?

 

所以我們認為,台視、華視應儘速建立公開的人事任命制度,並且立即停止所

有釋股時程,將股權結構由官股轉為公營制度,才能使無線電波真正公有公享。

 

 

⊕∮⊙◇★☆

創刊第一號!請恭喜我們。

 

數位電視已經試播了,你可能一看到「數位電視」四個字就因為科技恐懼症而

口吐白沫,說我不懂不懂不用知道太多。但是它對你影響很大!我們盡力寫了

一篇淺顯的文章,看一看大巫論壇吧。

 

新政府上台,以往執政的國民黨成了在野黨,提出的一些政策竟然比民進黨更

激進,會不會讓你覺得有點精神錯亂?你可以在小巫論壇看見傳學鬥成員顏振

凱有趣的想法。

 

到伯明罕參加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好玩吧!?「傳學鬥直擊」帶你直擊伯明

罕!留學英國的傳學鬥資深成員魏玓、王俐容的文章將分三次刊出。

 

投稿請寄schlafen@ms24.hinet.net,並附上筆名、姓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訂閱或者停止訂閱:benla@tpts5.seed.net.tw,如果你有朋友可能會想看傳

學姘q子報的話,請你幫我們轉寄給朋友們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甲骨文軟體公司高價購買微軟公司垃圾,翻出微軟不少秘辛。嗯,這個垃圾

真的是隨袋收費。

 

2. 人類基因圖譜公佈,多家醫療機構向公佈圖譜的瑟雷拉基因公司購買解讀技

術。恭喜大家,賀喜大家,以後只要捧著大錢和自己的基因圖到醫院去,愛?

哪裡就改哪裡,活到一千歲,不用去拉皮。

 

3. 國民黨青工會主任賴國洲透過新聞稿表示,說他要去當台視董事長是輿論殺

人,他其實是想回政大新聞系任教。這這…這位阿舍,你還是去台視好了。

 

4. 美國紀錄片揭露已故電影大亨霍華休斯艷史。其實我也滿想知道蘇慧倫和曹

興誠是怎麼回事。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大巫論壇 ⊕∮⊙◇★☆

————————————————————

 

媒介即是訊息?科技烏托邦?

數位電視許你什麼未來?

 

景崇剛(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大新聞所博士班研究生)

 

據報載,台灣的數位電視已於今(2000)年6月27日開始試播,儘管已經比預定

的計畫晚了半年多,然而主管機關將於2006年全面進行數位電視廣播,並收回

現有類比電視頻道的既定時程不變,屆時我們家裡現有的電視機,除非另外加

裝數位機上盒(STB),否則就無法收看到無線電視台的節目。

 

什麼是數位電視?知道一下吧!

所謂的數位電視(Digital TV, DTV),是能夠將電視的畫面與聲音等資訊,利用

與電腦相同的資料位元(data bits)方式傳送訊號,由於使用了訊號壓縮技術,

因此DTV能夠傳送的畫質與音質比現有類比電視清晰,也可以傳送與節目有關

或是其它不同服務範圍的大量訊號。

 

台灣什麼時候搞起數位電視?我都不知道!

因應全球DTV廣播的趨勢,交通部電信總局在1997年11月政策決定台視、中

視、華視、民視以及公視等五家無線電視台,必須要在民國95年以前將現行

的類比系統更改為數位系統。這要花費大筆經費,例如公共電視台初期就需要

新台幣十五億元。

 

而由政府主管機關及學術界組成的「數位電視地面廣播政策工作組」所提出的

台灣數位地面廣播時程,也在1997年11月的數位電視廣播推動會議中正式通

過,交通部在1998年5月公告採用美國的DTV系統。

改成數位電視,我會看到什麼樣子的電視呢?

轉換為DTV之後,國內無線電視業者在節目與軟體的提供上主要將有三種選擇

方案。

 

第一種就是播放一個頻道的高畫質電視(HDTV)節目,這也是DTV當初發展最主

要的目的,HDTV節目有1000條以上的掃瞄線,並使用六聲道立體聲的杜比AC-3

系統,配合大螢幕的電視機以後將可組成所謂的「家庭電影院」,閱聽人能夠極

盡影音娛樂享受,這將印證了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cLuhan)對於「媒介即是訊息」

、「媒介即是按摩」的說法。然而製作HDTV節目的成本甚高,而且電視台又需投

入相當資金,進行硬體設備的轉換,而收視率又不一定保證會比現在好,在投資

大回收慢的考量下,一向貪小便宜(尤其節目幾乎皆為外製)的國內四家電視台(

在此不包括公視)應當不會選擇此方案。

 

第二種選擇是同時播送5個頻道的標準畫質(SDTV)節目,SDTV節目的品質和現

在電視的節目相同,由於品質要求沒有HDTV來的高,所以所需的頻寬容量也少

,DTV技術可以在現有電視頻道中,壓縮出5個SDTV頻道。換言之,要是選?

了這個模式,現在五家無線電視台共計可以播送25個頻道的節目,成為多頻道

業者。可是這個方案被採用的機會也粉小,因為無線電視台在節目的製作量?

必須是現在的5倍,以目前一個頻道來說,其品質尚且低落至此,要是5個

就….,對業者的的成本負擔更重,而且現在絕大多數的人收看無線電視節目

都是透過有線電視系統,有線電視~者應當不會願意全數轉播這麼多頻道的節

目,以免其他受歡迎的有線電視頻道因頻道數有限而被擠掉。

 

最後也是最可能的一個選擇,就是每家無線電視播送一個SDTV頻道,剩下的

4個SDTV頻道挪作其他用途,這樣的用途在美國稱之為「輔助性服務」,那什

麼是輔助性服務呢?就是利用這些空出的無線電頻譜,進行資料廣播,像是將

來我們上網時,滑鼠所點選的資料就會透過無線電視業者的頻道,下載回來,

可以解決網路塞車的問題,或是在我們開車時,可以透過車上的PVA接收由無

線電視業者頻道傳來的路況報導、股市行情等等,或是我們走在路上拿著WAP

手機接收資訊或上網購物。當然啦!這些都不是現在的無線電視業者經營的業

務,只是隨著科技發展讓他們有了跨業經營的可能性,而即將修訂的「無線廣

播電視法」也准許這樣做,所以這些業者要嘛就是自行經營這些事業,不然就

是跟電信或網路ISP業者進行策略聯盟。放眼望去,科技烏托邦的時代似乎?

將來臨。

 

那那那,那我要不要花很多錢?

更重要的是,上述這些服務絕非慈善事業免費放送,而是閱聽人必須付費方能

使用,簡單的說,這些都是賺錢的勾當,也是許多業者趨之若鶩的生意。只要

讀過國中的人都知道,所謂勾當是指不好的事,但是這有啥不好呢?無線電視

可以提供這麼多東西,以後生活不是更豐富了嗎?何來不好?所謂的不好,是

說無線電波在學理上本是屬於所有人,照道理來說,每個人接收無線電視訊號

,一來不需付費,二來不必付錢,這也就是所謂的「電波公有」。但是,現在使

用本來就屬於自己的無線電波卻要付錢,而且據報載業者在正式營運5年後不

需付營運費,這表示業者使用屬於全民的無線電波賺錢,賺的錢又全歸自己所

有,這不太好吧?

 

 

此外,勾當翻成英文就是go down,也就是李遠哲說的向下沈淪,如何沈淪呢

?稍微對傳播有些概念的人都知道,使用媒介的人叫做閱聽人,閱聽人在原理

上具有公民權的意義,我們都曉得人民有投票、受教育、服公職的權利,將這

些公民權利放到傳播來說,就是人們都有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而且大家機會

相等。

 

但是我們今天可以發現,收看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或上網的人都不叫閱聽人,

而是叫訂戶,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使用這些媒介都要付費。儘管人人都可以是

閱聽人,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是訂戶,社會上總是有貧富差距,總會有一些人會

窮到沒錢看有線電視或上網。前面已經提過,無線電波是屬於全民的,在人?

最有理由做為閱聽人的無線電視訊息也變的要付費才能接收的時候,就不難理

解唯利是圖所帶來向下沈淪的力量了。

 

所以啦!在我們正式迎接數位電視來臨的時代之前,可能得先想想要以何種態

度與心情來迎接它,畢竟它許給我們的未來,不一定全是美好的。

 

 

 

————————————————————

⊕∮⊙◇★☆ 小巫論壇 ⊕∮⊙◇★☆

————————————————————

 

立法院的新棋局

顏振凱(傳學鬥成員、聯合晚報政治組記者)

 

許多人都玩過五子棋,弈者只要先將五子連成一線,就贏得棋局。一般來說,

玩五子棋先走棋者有多走一步的戰術優勢,而先走棋者往往利用這優勢採行積

極的攻勢,後走棋者則往往被動防守,等待攻守轉換契機。

 

 

 

不過棋藝高著者,並不在乎先後走棋,有種情況是,如果先走棋者猛攻時,沒

有攻守一體的佈局,後走棋者往往得在圍堵先走棋者猛攻中,巧妙將防守棋連

成一線,取得勝利。

 

選後新敗的國民黨,台面上在立院猶有泰然過半的席次實力,假如立院是場棋

局,對應立院少數的民進黨,國民黨就好像先走棋者。

 

逼退唐飛、新首長刮刮樂、宗教直航、罷免呂秀蓮、降低工時爭論,先走棋?

國民黨連下五手,不是引發社會非議,就是存在內部矛盾。舉今天院會爭論的

雙週84小時工時為例,國民黨翻案在先,又稱照顧勞工權益反對行政院版本,

只是民進黨樂得順道「提早落實阿扁縮短工時政策」,民進黨本來和產業界就

較無淵源,反是國民黨可能得罪資本家,勞工團體也不見得會感激?更遑論緊

接在後,老人福利津貼條例案,國民黨可能提出的「加碼」版本,存在更大?

議。

 

陳水扁方面未建立良好協調機制,全民政府下民進黨的行政、立法黨政關係,

其實矛盾頗多。不過作為先走棋者,國民黨反讓民進黨得輕鬆應戰,民進黨?

幹部批評國民黨團「見獵心喜」,並不害怕磪謐珗峈犒G戰,先前來回五手棋,

是亂局?還是為民?這盤政治棋,到底是藍棋,抑或綠棋五子先連成一線?

 

其實,選後立法院的政治棋局本應是較深奧的圍棋,只是執政與在野角色對調

彼此都太生嫩,一場複雜的圍棋局,竟只玩成五子棋。

 

 

 

 

 

▉▊▋▌ 傳 ▍ 學 ▍ 鬥 ▍ 直 ▍ 擊 ▍ ▌▋▊▉

 

⊕∮⊙◇★☆

2000年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之一)

直擊任務執行者:魏玓(以下代號阿地)

 

任務報告:

第三屆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 Conference)於兩千

年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於英格蘭伯明罕一連舉行四天,共有來自「世界各

地」將近一百八十篇論文發表,台灣清華大學教授陳光興並受邀發表專題演講。

本研討會兩年舉辦一次,是文化研究領域最大型的學術聚會,第二屆在芬蘭

赫爾辛基舉行,這一屆則回到了文化研究代表性發展地的英國伯明罕大學,規模

甚是龐大。論文發表人、演講人、討論人、主持人,以及像我們這種單純旁聽的

參與人,合計起來恐怕不下三百人。

不過,此次研討會並無單一主題,而是分散成「全球化與遷徙流離」、「差?

與認同」、「文化政策」、「後殖民主義」等十五個。從某方面來說,聽眾和討論者

的選擇很多,但是另一方面,由於議題分散、論文品質參差不齊、討論時間短促

,多多少少有點大拜拜的感覺。

從論文主題與與會者參與程度來看,當今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門議題不超過三

方面,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國族與文化認同,最後是文化多元主義或是多文?

主義,而這三方面當然是有緊密互相關聯的。

從論文發表人的分布來看,所謂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是要加上引號的。除

了北美與西歐、北歐為當然主力之外,亞洲的台灣、香港則是次要的論文來源(有

點驚訝!),會中並有兩三場以台灣為專題的分組(當然,發表者皆來自台灣,參與

討論者也不多),日本、韓國與中南美洲略有點綴,而唯一的非洲代表乃是一位?

邀發表演講的南非白種中年男性學者。

這場研討會的舉辦,除了大會提供的論文摘要一百字之外,論文發表者似乎

沒有提供論文或是綱要的習慣,報告方式也以宣讀為主,很少有幻燈片或是電腦輔

助的多媒體報告方式。阿地由於英文聽力甚差,經常處於半昏迷狀態,不知自己身

在何方—-除了其中一場阿地的指導教授Graham Murdock正好坐在阿地隔壁之外。

由於同一時間的分組討論場次多達十數個,部分較為邊緣的專題聽者遂不如某

些知名學者或是熱門主題場次之眾。據說第三天上午第一場次(八點三十分)有關台

灣方面的性別議題分組討論,聽眾僅有兩名(除了第一天之外,往後的第一場次阿地

與俐容都因睡眠不足考量放棄了,謝謝)。而阿地於當天下午參加的一場韓國電影?

況分組討論成為唯一一名參與者(三十分鐘之後來了另外四位),並被要求自我介紹,

以示惺惺相惜之意—-差點沒有大家圍成一圈開始交心或是乾脆抱頭痛哭。原來該?

分組討論的主持人(一位旅居加拿大的韓國學者)正好是早上那場台灣分組討論的兩個

聽眾之一,據她表示,她也被來自台灣的與會者要求自我介紹。阿地見狀,遂不禁

豪氣干雲地說,No problem, now I return to you!

另外,陳光興老師與部分學者最新籌辦的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期刊也在研

討會的第二天中午舉行發表會,到場聲援者頗為不少。包括Stuart Hall、

Dave Morley、Larry Grossberg等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所有發表簡短祝詞的學者都表

示區域性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表示亞洲的文化研究將對目前以歐美為主的文

化研究傾向有所對照和批判。不過阿地與俐容則多多少少沉浸在發現會場中竟然提

供有免費餐飲但是卻不小心才剛剛在外面花了錢吃的很飽的悵然之中。

總的來說,俐容與阿地都覺得幾天以來還是有不少收穫。俐容聲稱這是她自從

高中畢業以來最用功上課的一次了!而阿地印象最深刻的則是自己竟然在文化研究

大師Stuart Hall為時一個半鐘頭的專題演講上打了八十五分鐘瞌睡,這可是一項以

後值得拿來說嘴的大事。
(待續,下次會正經一些!)

 

 

 

▉▊▋▌ 本 ▍ 周 ▍ 有 ▍ 大 ▍ 事 ▍ ▌▋▊▉

 

上周刊出核四再評估案的新聞稿,這周繼續關心吧!這是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

授林益仁談他對核四訴諸公投反而削減大家討論政策機會的憂慮。

 

 

評核四公投:期待一個全民政府的實現

 

很多人可能認為「民意調查」或是所謂的「公投」(前不久,一向反核最堅定的民

進黨主席林義雄先生,提出以公投來解決核四爭議!昨天,各政黨的立法院黨團

也傾向以公投來解決此一爭議。)最能夠價值中立、客觀地反映出集體意見,且是

政策擬定的最佳指導原則。其實不然!「民意調查」或是「公投」只不過是目前優

勢的「民粹式」政治文化現象。骨子裡其實是建構政策正當性的工具,而且它的?

礎是建立在一種「迷戀數字」的現代文明之上。更危險的是,它背後並不是沒有價

值預設以及權力涉入等問題的。近年來的環境社會學研究指出,這種有關於環境態

度的民意調查或是公投通常預設被訪談者是有固定的環境價值觀、對週遭環境與社

會背景有充分認知的理性思考者。此外,被訪談者只能在預先就已經設定好,可?

數量化、且完全抽離被訪談者實際生活脈落的問卷題目以及選項中,個別孤立地去

做選擇!

 

這些選擇,無異於消費者上超級市場挑菜、買菜,充其量反映的是個人的偏好

(preference),但卻不是價值觀(value),因為價值觀是社會性的。買菜是要自己吃

的,因此挑選自已喜歡的菜無可厚非,但是衡量核電對環境與社會的衝擊,卻與買

菜截然不同。因為環境不是私人可以擁有的財產(像市場的菜!),而是公共財,所

以你所做的決定將會影響到別人以及其它的生物。考慮核電的存廢不能完全站在個

人的偏好之上,更不宜以市場的邏輯來思考。公共財的價值與意義是在社會中形成

的,因此不可能在孤立、量化的環境中由個人去決定。公投的做法有濃厚的市場決

定的味道,雖然它有集體性,但是許多個別偏好的總集,卻不等於社會互動後的共

識。更何況,民眾對環境的態度與價值觀是否固定不變,早有不少環境學者提出強

烈的質疑!

 

例如,英國學者哈里森(C. Harrison)與伯捷斯(J. Burgess)從一個倫敦近郊的大型主題

公園開發案的環境論述分析中,就曾指出雖然財團、環保團體、政府部門都企圖?

過媒體的宣傳以及民調的資料,來佐證他們各自對開發案的立場,但是一般民眾,

特別是開發場址當地居民,對這些團體的說法卻始終是半信半疑的。換句話說,一

般民眾的環境價值是隨著他們與社會情勢互動的過程,逐漸調整的,這是民意調查

技術或公投無法全面呈現的。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對當地環境的瞭解遠遠地超?

專家們僅僅科學性的調查,其中更包含了對地方濃厚的情感與發展的期待。例如外

來的環保團體便誇稱當地出現了一種十幾年來未見的保育類豆娘,但是這些蟲子在

當地居民眼中卻從來沒有少過,他們並諷刺在大型開發案沒有籌議之前,這些環保

團體根本一點也不在意這塊坐落於自然保護區內,但卻堆滿了垃圾的荒廢地!只有

在政府與財團介入後,這些團體才出現。

 

從這個例子中,有兩個特別值得提出來的要點:第一,這個例子說明了透過民調、

媒體或是專業團體所呈現出來的民意,是一種將民眾動態、活潑、多元、緊張的環

境價值壓縮成數字呈現以及特定立場的政治遊戲,更重要的是發聲與詮釋的主體已

經悄悄地從民眾轉移到所謂的「專業」團體身上,如政府官僚、財團、專家學者以

及環保團體等。從環境的角度來看,這些「專業」的團體儼然成為自然與民眾的代

言人,但是他們果真能「代表」嗎?第二,民眾對他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有認識

的,但可惜的是他們的環境認識卻常常「不算數」,而必須仰賴「專業」團體!這樣

講,並不是說這些「專業」團體沒有存在的必要,而是從新檢討所謂「專業」團體

跟民眾,特別是環境抗爭的當地民眾,的關係究竟應該如何?

 

以前陣子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所做的「核四民調」為例,我們發現這當中對於問?

的內容、問題的設定、以及取樣的過程,根本就是不清不楚,而只看到大剌剌的42﹪

不贊成廢核四的數字,以及令人滿腹狐疑的高度政治化動作。我們擔心的是公投的

結果,也是這樣沒什麼好說的「一翻兩瞪眼」!問題是真正民眾(尤其是當地居民

!)對環境的價值與感受,又在哪裡呢?貢寮人在這幾年來反核的行動中,他們對

核四的態度並不是沒有起伏的。透過他們長期集體的社會行動,核四興建與否的價

值判斷,其實是座落在對^寮的地方發展以及後代子孫,且更擴及對台灣這塊土地

的關切之上。這個環境價值形成的社會過程,其實是彌足珍貴的!近年來環境研究

中,所強調的「公民法庭」(citizens’ jury)、「深度群體討論」(in-depth group discussion)

等整合環境價值觀的機制,它們所強調「辯明」(argumentation)以及「深慮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概念是為了矯治公投等「形式民主」所導致的缺憾。?

貢寮民眾長期以來在反核的過程中,強調環境權、反威權以及草根集結的行動是否

暗合這些基進的民主精神,確實值得深思。甚至我們應該認真去思考這樣的經驗,

究竟如何提供作為決定核四存廢的機制設計之上?可惜的是,過去劍拔弩張的核

四攻防戰中,多數的論述是相當「專業」的科學討論以及各級議會的代理人政治。

更糟糕的是,長久以來台電屢屢以用電不足來恐嚇民眾,而不圖開發其它能源取代

方案。近來、更以投入巨額花費和外交的理由來正當化核四的興建。這些刻意的?

為不僅掩蓋了台電在興建核四過程的諸多惡行惡狀,更讓人懷疑台電有誠意回饋貢

寮地方。

 

這次總統大選的結果,帶來了對廢止核四的新契機!但是在「存」、「廢」之間的攻

防上,其意義絕對不只在於所謂的民調或是公投的符號選取而已!為了避免墜入這

些假借「客觀」、「民主」的符號與數字的迷思當中,新政府必須揚棄像這次「核四

民調」、或是公投等粗糙、取巧的「形式民主」做法,認真地去創造一些形成社會價

值的公平機制,讓各方都有機會在平等、公開的場域上發聲與爭辯!當然,這樣的

做法才真正符合我們所期待全民政府的擔當。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

傳學鬥電子報試刊二號

2000年 June 26日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自律公約」只是背叛的承諾?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五家無線台為回應近日部分團體對綜藝節目的大肆抨擊,六月二日訂出十條
「電視節目製播自律公約」,希望展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及改善節目品質的決心,
並對目前為人批評的各類節目多所規範。

此類公約的製定在台灣並非第一次,只要外在力量對媒體表現有所不滿,媒
體工作者/經營者,或規範性團體總希望透過簽訂自律公約的方式來改善媒體
亂象。華航大園空難發生後是如此,白曉燕案也是如此,甚至九二一大地震發
生未久,TVBS董事長邱復生更邀集衛星電視業者組成「衛星電視新聞發展聯誼
會」,強調業者之間的規範遠比政府法令來的有效,希望藉由自律的方式來免
除他律的影響。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這一個個自律條款,甚至是民間成立的規範性組織到底
為台灣的媒體環境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解決了什麼樣的亂象?

台灣根本不缺乏媒體的自律公約,諸如「中國記者信條」,以及「中華民國
電視道德規範」等被認為是老掉牙的媒體公約,早就提醒媒體工作者該如報導
新聞或製作節目,有趣的是,如果你把這些過去的規範條文和現在製定的規約
作比較,你會發現兩者在原則及甚至作法上相差無幾。

自律公約的思考邏輯,無非是將解決問題的責任寄望在媒體的本身,希望藉由
媒體的自發性作為,來改變既存的媒介現象。不過,這樣的想法似乎是緣木求魚
,除非是回到強調風骨與格調的文人辦報時代,或者,每個經營者都是重視公共
利益與媒體公民權的大善人,否則,要求以商業利益為思考的媒體資本家,在過
度開放競爭的資本主義媒介環境中,放棄得以積累財富的羶色腥內容,而負擔起
社會責任,真的有點困難。

換句話說,商業制度下的經營者以利潤為考量的經營方式,似乎是難以避免,
因為不同制度的設計,自然會導致不同經營者與經營型態的出現,然而,這樣的
說法,並非同意業者無須負擔起任何的責任,而是強調解決問題的有效作法,應
該置於結構的面向進行思考。因此,從台灣的媒體發展史來看,「自律公約」,
可說是業者一次又一次面對外在壓力的搪塞之辭,因為利益總是會讓他背叛原有
的承諾。如果,真要根除台灣媒體的多年沈痾,不能只執著於對業者的要求,更
重要的是從結構的徹底翻轉,不僅是另一個重要的思考面向,並且是根本的作法

⊕∮⊙◇★☆
相關新聞
1. 胡瓜、吳宗憲榮膺金鐘獎綜藝類提名最多主持人,自律公約做做樣子 廣告收
視才是仙丹。6.19明日報(這是一則可看度高的新聞分析喔)
2. 英國女性雜誌自律,不刊登皮包骨模特兒照片,以免惡化女性飲食失調、罹患
厭食症等問題。6.22明日報(這個不錯,雖然不一定有效,但是這是對媒體塑造
女性身體比較有反省的表現)
3. 八卦雜誌鉅細靡遺報導帥氣的威廉王子日常生活,英國新聞評議會希望重新對
新媒體訂立自律規章。6.18明日報(這次可不可以不要逼死他,他真的長得很帥)

————————————————————
⊕∮⊙◇★☆ 大巫論壇 ⊕∮⊙◇★☆
————————————————————
運動工業全球化下的在地省思劉昌德(政大新聞所碩士)

六月天,台灣球迷是幸福的。首先是美國職籃NBA季後賽,隨後是法國網球公開
賽、與正在進行中的歐洲盃足球賽;虧得當代發達的傳播科技,身在遙遠的太平
洋島國上,我們有場場直播、緊湊精彩的運動饗宴,可以跟著洛杉磯籃球迷、巴
黎網球迷、及名聞遐邇的英格蘭足球迷一起悸動吶喊。沒有時差的悸動吶喊。

僅僅約在十餘年前,球迷完全無法想像如今的「天堂」光景。當全盛時期的魔術
強森與大鳥博德叱吒NBA時,我們只能從第二天的報紙上,看到雙強對決戰果的
外電翻譯;至於球賽,有時朋友不知打哪兒弄來一卷錄影帶,才偶爾可以欣賞到
他們的風采,可那至少是好幾個星期後的事了。

但,也僅僅約在十年間,一度風靡的台灣職棒運動從頂峰滑落,球場上摩肩接踵
的球迷彷彿煙消雲散。也是今年六月,中華職棒的上半球季結束、下半球季開打
,中華職籃積極準備復賽,這兩件消息淹沒在跨國性大型運動比賽的消息下,在
本地運動迷的心中沒有激起太多漣漪。

運動工業挾著傳播科技的強大力量,如同當年西方列強挾著船堅砲利,長驅直入
台灣運動迷的家中客廳;再配合本土職業運動資本家之間的惡鬥,台灣運動市場
遂被跨國運動企業鯨吞,職籃復賽前景混沌不明,職棒則是年輕的明星球員迫不
及待出走、逐漸淪為美、日職棒的另一個小聯盟。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與執政者對於體育運動的主要看法,約莫只有兩種膚淺的觀
點:一是視作大人玩的小孩遊戲,另一則是把體育運動當作「強種報國」的工具
。而在九○ 年代台灣社會加速邁向資本主義後,第二種觀點慢慢轉化,體育運動
成為一種足以 創造可觀利潤的消費活動,誘使資本家前仆後繼投入大筆資金。只
是資本家並不在意市場利潤從何而生,所以雖然本土職業運動逐漸萎縮,運動頻
道還是能大量轉播跨國賽事,還是一樣利市大發、口袋滿滿。

可是當資本家歡慶全球化、利潤源源不斷之時,球迷難道沒有一絲絲悵然?因為
我們要的不只是曹錦輝在美國小聯盟明星賽揚名立萬,更想看到他替台灣職棒創
造歷史,讓大家又能在球場上大跳波浪舞;我們也不只要看歐尼爾在NBA大砍四
方,更想看到鄭志龍留在台灣製造更多驚奇。

體育運動並不只是小孩把戲,也不只是強種報國或創造利潤的工具,它更是社會
據以凝聚認同的庶民文化的一部份。否則,我們這一代怎麼會有相同的少棒記憶
,歐洲足球迷又因何癡迷至此、演成暴動?

報載,陳水扁總統喊出明年將是「職棒年」的消息,足可令球迷額手稱慶。但若
未來調解職棒兩聯盟的作法,依舊以替資本家創造市場為考量、繼續棄球迷與球
員於不顧(例如:任令老闆解雇球員或解散球隊、卻不思合併聯盟或球隊),只
怕在當前運動工業全球化的趨勢下,本土運動文化將無可避免繼續式微。因為從
資本的角度來看,只要NBA的場次多、廣告收入足夠豐厚,媒體何需台灣職籃與
職棒來「充場面」?而在如今職業運動缺媒體不可的趨勢下,台灣的職棒與職籃
根本無法唱起獨腳戲。

因此,政府應更積極地約束球隊老闆,讓球員能安心打球,藉此提升比賽精彩度
,吸引球迷回籠。另一方面,也應制訂運動文化政策,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
支持的自由貿易「文化除外」原則,限制電視頻道的本土\國外運動轉播比例,
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下、替本土運動在媒體中爭得應有的一席之地。

或許對新政府來說,這是一個「額外」的政策負擔;但這卻是球迷經歷職棒兩聯
盟惡鬥、及職籃老闆不智的擴編球隊與停賽後,再不能信任資本家的唯一選擇。
球迷要的不是利潤豐厚的運動工業,而是可以認同的本土球隊、可以投入吶喊的
球場、以及藉此所帶動的真正全民體育文化。

明年六月天,希望台灣球迷能夠更幸福地走出客廳,在球場上找回屬於自己的悸
動吶喊。

⊕∮⊙◇★☆
最近相關新聞:
1. 高雄縣長余政憲呼籲不應裁撤體委會,應設立體育部。6.8中國時報
2. 總統陳水扁宣布明年是棒球年。6.8中國時報
3. 三台共同買下2000年雪梨奧運轉播權,權利金高達一億元台幣。三台總經理計
劃2004、2008年繼續聯合包下轉播權。6.15明日報
4. 國民黨有意買下職籃戰神隊。6.27中國時報
5. ESPN體育頻道在獅子林UCI影城舉辦「2000年NBA最後決戰首映派對」,五百
球迷在電影院看大螢幕上演籃球大戰。6.10中時晚報

⊕∮⊙◇★☆
「體育運動與媒體」推薦讀物(都可在國內圖書館,如政大圖書館找到):
中文部分(後四本皆是碩士論文)
山海文化雙月刊–原住民運動專輯(該系列有三本,約在1994或1995年)
梁淑玲 1993
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 /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
林琪雯 1995
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
劉昌德 1996
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
林永森 1998
運動商品化過程之研究–以運動大眾傳播媒體、經紀顧問業、設計服務業為例
英文部分
Wenner, Lawrence A(ed.) 1989
Media, sports & society
Rowe, David 1999
Sport, culture, and the media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本週的重要媒體新聞有:
1. 數位電視七月試播,未來將帶動國內1000億元產值。要看數位電視要買數位電
視機或訊號轉換器,還有相關的數位音響、數位廣播、數位家電等;而「國內1000
億元產值」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花1000億元來買這些有的沒的。好了,大家快存錢
吧!
2. NIKE網站遭駭客入侵,首頁被一篇抗議世界經濟貧富不均的文字所取代,文中
並呼籲「關閉世界經濟論壇」。平平是駭客,為什麼人家這麼酷?
3. 年代網際、和信超媒體與香港盈動集團合資案傳破裂。邱復生:「網際網路現
在不做一定死。」台開不搞好,你現在就會死。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本周收到Wanlin Chang朋友的投稿,回應上期電子報中的「小黑人與恐黑人症」
一文,我們把來稿刊出,原作人劉世鼎看到來稿之後,又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在
此刊出討論。

⊕∮⊙◇★☆
Wanlin Chang:
對貴電子報大作「小黑人與恐黑人症」,讀者身有同感,在此也提供個人一些看
法。

一如文中提到,將「克氏塔洛彈性蛋白缺乏症」俗稱為「小黑人症」,也許是醫
學界就慣用的名稱等,在這個階段,它似乎還未被污名化,因為這似乎是根據其
病徵描述而來的,但當它透過記者、編輯加以詮釋,卻成為「台灣首例生下小黑
人 媽媽冤大了」、「補充生長蛋白 小黑人症不可怕」,我們發現記者、編輯框
架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意義。而正是如此已經扭曲的、帶著歧視意味的表意,在
傳播工作者的再現之下,更加強化了,將此種邊緣化論述廣為灌輸。

至於所謂「恐黑人症」,也許在台灣的生活背景下,可能還不至於構成一種顯著
的威脅,以至於形成一種「症」。也許不是一套歐美灌輸「會對黑人害怕」的刻
板印象所形成的問題。而是媒體藉著一種已經被邊緣化的符碼「黑人」,借用到
這類病患身上,而讓原本根本與黑人沒有任何關係的病症產生某種與黑人印象上
的連結。

這樣的問題似乎是記者或是編輯的問題,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記者、編輯看到
這樣的新聞事件必定會覺得「黑人」這樣的符碼會是賣點,也許也是這則新聞可
以從醫藥版面一躍而到社會焦點版面的原因。那麼身為一個傳播者到底該如何框
架出這個意義?也許「小黑人症」著個已經被沿用的符碼還是可以使用,卻不必
依照陋俗的將已經刻板的印象加深,而是呈現另一方面長期被忽略的聲音。相信
記者在報導上至少應該還享有這樣程度的自主吧!

說也真湊巧,中國時報/六月十九日/社會焦點/魔咒纏三代王家17人怪舞,同
樣的戲碼又上演了一次,把亨丁頓舞蹈症病患肢體不由自主的舞動,形容為「怪
舞」,把該病患家人因為遺傳得病,被鄉里視為「魔咒」作祟的說法,又再一次
傳布了一遍,並且於該文文末提到(看不出是引述或記者個人意見)「只求魔咒
能有解除之日」,該文已經明白指出經其家人求醫獲解,明知不是「魔咒」卻沿
用此說法以求賣點。

唉,主流價值影響記者的想法,真大,傳播學生鬥陣影響社會價值的速度,真慢

⊕∮⊙◇★☆
與主流價值保持安全距離:回應Wanlin Chang
劉世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Wanlin Chang對拙作「小黑人與恐黑人症」所作的回應,雖短,但卻是如此真誠與
精闢。在此掠美作一點回應。

首先,小黑人等報導是否出於報社或記者有意識地「灌輸」給讀者所致,筆者持保
留的態度,理由有二:(1) 我們無從得知處理這則新聞的相關從業者,是否真有明
顯意圖將「黑人」當作是價值判斷與表意的對照符號 (2) 讀者們真的那麼簡單就被
「灌輸」嗎﹖也許有些是,但有些卻也能看到其所隱含的歧視意味,就像你我等。
讀者的複雜性與歧異性,往往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並無法等同而視之。其次,
Chang文提及「黑人」符號對記者編輯來說是個賣點,但我很好奇:為什麼黑人是
個值得特殊化的賣點﹖這種符號的再配置,又為什麼,純粹出於商業的利益﹖如果
這兩則新聞的生產純粹是出於利潤所致,那麼,社會道德的影響在那兒﹖這恐怕都
是矛盾未解的。

至於台灣是否存在著「恐黑人症」,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我無權、也無意為此下一
決定性的解釋。但我想「小黑人症」一文所要闡明的重點恐怕不是「恐黑人症」到
底存在與否,而是:「這個社會,對黑人是如何評價的﹖而你的評價,與社會主流
的價值判斷,又保持了多少安全距離﹖」。你可以任意將括號內的「黑人」,置換
成任何代稱詞,包括白人、黃種人、原住民、女人…等,相信會有不同的感觸與心
得。

▉▊▋▌ 本 ▍ 周 ▍ 有 ▍ 大 ▍ 事 ▍ ▌▋▊▉
本周收到來自26個社會團體連署關於「核四再評估案」的新聞稿。新政府上台至今
,核四建廠再評估的問題被拿出來大談了幾次,但是新聞中總是著重一些「顯著人
物」的看法;讀過任何一本新聞學教科書的人都會知道,name就是「新聞價值」,
即使是26個民間團體的聲音,在新聞稿裡也絕對不會比經濟部長林信義的篇幅多。

我們不太認同「name」的新聞學,因此將新聞稿全文登錄,這是傳學鬥提供給你的
「獨家新聞」。

⊕∮⊙◇★☆
致 核四計畫再評估委員會委員的公開信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領域關心核四存廢的民間團體,我們希望「核四再評估小
組」運作過程公開透明化,以打破科技威權,落實民主參與,同時尊重生命及維護
人民權利。

由於上周五(6/16)核四再評估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不讓媒體記者全程採
訪、而關心核四存廢的人士亦無法到場旁聽,僅能讓少數人在另室觀看有影無聲的
會議過程,而且會議有程序上瑕疵,以及主席經濟部長林信義立場不中立,在評估
尚未有結果之際,即向行政院長唐飛報告時表示核四應續建等問題。

民間團體對新政府此種保守做法深表不滿,因為核四存廢議題不是科技人士的
專利,而是全民選擇的權利,其決策評估過程不應仍依循過去舊政府時代的黑箱作
業陋習,不願公開透明化整個再評估過程,罔顧人民知的權利與資訊公開原則,而
且漠視人權、藐視人民。

我們要求新政府公開透明化核四再評估小組的一切討論過程與相關資訊數據,
因為這是一個教育全民進一步認識核能的好機會,如此將有助於全國各界人民判斷
及選擇是否支持核四繼續興建。我們相信真理本身具有其內在的說服力,但先決條
件是獲得充分且客觀的資訊,且說服的過程中,正反二面的資訊都應站在相同與對
等的立足點,因此各界民間團體共同要求核四評估過程公開化。

在核四再評估小組第二次會議前夕,我們嚴正提出以下訴求,敬請 評估委員
聽聽民眾要求資訊公開的聲音,期能在今天的會議討論中達成決定資訊公開方式與
做法的決議,讓關心核四議題的民眾能了解評估的程序、過程與結果:
一、 核四再評估小組運作透明化
1. 開放媒體全程實況轉播及採訪
2. 開放旁聽席
3. 所有會議過程及結論上網供公眾查閱
二、 歷年核四評估資料全面公開,且應隨時更新
由於過去台電經常提供片面、過時資料甚至不實資訊,造成社會大眾對核能安全與
風險的誤解,我們要求所有列入評估的資料務必講求正確性,以及隨時更新老舊資料。

推動資訊公開行動聯盟 敬啟2000/6/23

參與團體:
生態關懷者協會、天主教男女修會正義和平小組、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社會立
法運動聯盟、台北市家長協會、關懷生命協會、基督教長老教會教社委員會、智障
者家長總會、綠色陣線協會、海洋台灣網站、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台灣勞工陣線、
原住民族政經研究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南市教師會、優質生活文教基金會、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環保聯盟台南分會、拓展文教基金會、
彰化縣綠色資源人文保育協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勵馨基金會、主婦聯盟環
境保護基金會、環境信託基金會、台灣婦女展業協會、。。(迄今共26個團體參與
,持續連署中)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