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零六期
2004年 June 28日(Monday)傳學鬥電子報第二零六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公共化答客問第三輯
∮本週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1.電信市場開放不知為何而戰?
2.自由主義下的台灣媒體與教育環境
∮媒來稿
1.大陸官方限制美片進口的政策意涵
2.客觀的迷思-從廣電法論中廣換照一審未過的觀點
3.談網際權力與民主
┌────《2004/6/28第二百零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公共化答客問第三輯
「做對的事,還請堅持!」,新聞局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
!提出使台華視更符合公共利益的無線電視公共化方案。
傳學鬥肯定新聞局這個規劃方向,但強調最終的執行與否
才是台灣媒體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希望這是一個「貫徹
始終」的政策。傳學鬥將不定期開闢「台華視公共化答客
問」專欄,為各位介紹公共化的論述基礎。此外,傳學鬥
公共化陣地戰線(http://nccu.edu.tw/92451001/)
,歡迎鬥陣來討論與連署。(連署網址http://twmedia.org)
解答十)公共電視會不會變成國有電視台?
這個問題突顯了在台灣「國有化」與「公共化」兩者之間
的關係有待釐清;在2001年,當無盟(現在重組為媒改社
)藉由「菜店查某」事件(2001年12月11日立法委員林重
謨在立法院的國是論壇以「菜店查某」,指責陳文茜以立
委身份在媒體對總統以及總統夫人開罵,猶如妓女批評社
會上的色情風氣;而陳文茜則在13日聲明如果總統允諾讓
黨政軍退出媒體,將立即辭去主持工作),在報端的論壇
展開論述空間時,中國時報的記者林淑玲以及聯合報記者
王麗美卻對「公共化」有另類的定義,前者除了宣告「公
共化議題已死」之外,也投書聯合報的論壇,認為「公共
化」與「國營化」等同,而且充滿道德危機;後者則認為
「公共化」與「綠化」無異。
將公共電視與政府電視、國家電視混為一談,其實是台灣
過去的媒體發展在黨國體制之下所順應而生的歷史結果,
當時的歷史定義之下的「公共」電視並不具有民主參與的
想像,更多的則是父權教化,而這也與當時的政治體制有
關。如今勢異時移,民主體制逐漸成形,同時內湖公視也
提供了諸多的寶貴經驗可供參考。透過公視法的訂定,目
前內湖的公視的運作財源主要由政府捐贈成立公視基金會
,而捐贈的過程則由立法院審議,雖然目前台灣的立院運
作不盡理想,然而這或許牽涉到另一個改革議題,至少目
前內湖公視的財源,符合以民主制度的建立,而獲得獨立
運作空間的民主價值;相關說明有以下幾點。
1.內湖公視模式,以公共電視法(http://www.pts.org.tw/~web01/PTS/pts_law.htm)
作為基準,致使政治/政黨力的角逐因有立法院的中介,
可以透明化,達到社會監督的作用。
2.目前內湖公視的董事會運作置於公視基金會之下,其中
董事長由董事會成員(社會賢達經推舉由立法院決議任命
)經由民主程序選出,並由董事會任派總經理經營公視;
未來則可改良現有模式,列舉積極標準,依據電視公司的
職能及節目類型,分別敦聘董事數人,並可考慮使董事包
括本公司或其他工會代表,以及地區代表若干。
3.依照上述條件,由董事會依據專業能力遴聘總經理。
未來臺視與華視的產權及經營權公共化(參見無線電視公
共化可行性評估報告:ch6 臺視華視轉型為公共產權:法
規修訂)以後,經營團隊藉得以避免政治力量也就是「國
家」以及商業力量的直接介入經營;另外,這個模式下的
公共電視在產權及經營權層次是公共電視,但在經費、從
業人員,乃至於節目表現及社會監督機制的公共化,都還
有大小不等的空間,有待改善。其中,社會監督機制的改
善,速度應該是會比較快的,因為兩台的內部財務等資訊
,屆時將至少如同內湖公視目前的作法,可望因財產權的
轉變而適度透明化。
答十一)把臺灣電視的錯亂都歸到沒有公共電視臺這符合邏輯嗎?
公視不是萬靈丹,但是它提供了節目製播者最後一絲絲的
希望。誰希望自己的節目因為收視率不高而慘遭腰斬?誰
希望老闆因為以” 沒有人看” 為由而橫心把弱勢族群的節
目停掉(如果不是原班公視人馬在超視製作蘇建和冤獄案
的調查報導節目,造成輿論強大壓力,這幾個人還能留在
土城看守所嗎?)誰希望每一節新聞都一定要放美女模特
兒秀的新聞?公視或許無法徹底解決台灣媒體素質低落的
問題。但是當他們把最後一盞燈關掉的時候,我們還能侈
談光明嗎?
答十二)難道商業電視就沒有好節目嗎?
有的,但商業電視讓好節目更難出頭,舉例來說,早期公
共電視因為籌備期間人謀不臧,復加上遲遲未能開播,許
多公視新聞部的記者都跳到衛星電視臺,他們以為,這樣
子可以早日實踐他們的理想,短期內是成功了,長期來講
卻不然。超級電視台的紀錄片製作中心,當初就吸納了大
量的公共電視新聞部記者,他們抱持理想,想在超視好好
的做一些文化性的、弱勢性的節目,他們的理念大致表現
在當時的「調查報告」與「對抗生命」兩個節目中,但時
間一久,衛星電視臺的商業壓力就開始困擾這個小組,上
面的行政主管,甚至要求該小組的記者及主管們自行想辦
法拉廣告,另方面,由於節目的關懷弱勢立場強烈,也讓
許多廣告商為之卻步,甚至,還因此節目製作方面,時常
受到電視臺上層的壓力, 尤其是幾次關於台灣關廠工人
的處境,都被上級要求修剪或不播出,時段方面,一直被
商業主管調來調去,並且越調越晚,似乎是,批判社會現
象的節目,本來就和商業電視臺調性不合,即使外界評價
不錯,這樣的節目在商業機制下,也難以存活。
答十三)賣掉台視華視,拿錢把公視數位化,多幾個公共有線頻道,不行嗎?
新聞局的說法是,以前(比如)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坡地不
能開店,現在可以了。(以前是類比,還沒有使用數位。)
因此,我們就把城中區的兩家黃金店面賣了。賣了這兩家
店面的所得,再送給你去那(比如)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坡
地開兩家店鋪。
現在的問題是,若要在一千公尺以上山坡地開店,有可能
還得自己花錢打造聯外道路(通過衛星或有線系統播送)
,除了得一年得另外花錢(一條道路/頻道可能是三千萬
,兩條也許便宜些),那裡的店面營業額少則一年一千多
萬,最多如 TVBS 或有十億,而黃金店面一年至今的營業
(廣告)所得,在這種欠缺效率的經營方式之下,都還有
15-18或20億。還有,這樣的山上店面屆時不僅沒有知名
度,遊客不知造訪,且沒有法律保證可以得到一定能在有
線系統出現(當然,也許可以修法要求 mustcarry,以
及定頻於現在的 8與 1 2頻道。不過,難度不見得低於公
共化的訴求),而台灣大概也有 20%左右的人(沒有 cable )
上聯外道路。
這樣子算下來,若依新聞局的私有化之議,則將一次性地
對公部門挹注約40(或更少?)億的投資。若照把兩台公
共化的方案,也就是在黃金地段開店鋪,則台華視兩台最
多兩年就賺進了這個數目(依照去年,應該是一年又一季
)。當然,假使再算政府編列的清算金額(50億?),則
兩台的店面又得再加上兩年才能賺進這個額度。
假使以上比較保守的算法有理,則公共化的作法至少在經
濟上比新聞局有道理。煩請大家看看這個算法是不是亂來
,以及,是不是太保守。
⊕∮⊙◇▊▋本 ▍週 ▍媒 ▍大 ▍事 ▍▊◇★☆★☆
1.行政院院會23日上午無異議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
理條例草案」,正式敲定未來台視、華視官股在明年底以
前釋出,並朝「公共化電視集團」發展。不過游院長在會
中裁示,要求主計處、研考會研議,在明年度中央政府總
預算,以台視、華視每年公股盈餘為基礎,編列預算「製
作好的節目」在各電視台播出。
小編媒批:這個法案的通過是因應去年立法院所提出的廣
電三法修正案,要求黨政軍必須退出媒體經營。不過由院
長這樣編列預算製作好節目的做法,很像以前我們還沒出
現公共電視之前,我們每天晚上九點都會看到廣電基金所
作的節目,這樣的節目模式,實在是很難會有大格局出現
。
2.新聞局廣播審議委員在25日上午以11票比3票,使中廣換
照遭挫,僅給予三個月的臨時執照,新聞局副局長洪瓊娟
表示,新聞局審議委員將在八月初對中廣換照進行「三評
」。即使在野黨批評新聞局對中視與中廣換照疑有政治力
介入,但新聞局似無退讓跡象。據了解,包括中視、台視
、華視三家「老三台」以及中廣的執照,都將改發臨時照
,效期三個月。
小編媒批:此時新聞局是把中廣當作是一家民營電台看待
,因此說出「絕不會」讓一家民營電台擁有占全國百分之
卅六的電波頻率,但反過來想,如果中廣是屬於公共財,
更應該是把這交由具有公信力(或具有民意基礎)的團體來
經營,並藉由監督機制的發揮,讓中廣更能夠為公共利益
來服務。
3.美國報業中的兩大媒體:今日美國報(USA Today)與
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s),因為今年以來的廣
告量不斷下降,分別計劃提高零售價格或是大幅裁員,以
改善營收不足。發行量遍布全美的今日美國報今天表示,
由於1月迄今的廣告收入不佳,導致營收下降,因此考慮
在適當時機調漲零售報價格。 (今日美國報是美國印刷媒
體中銷量最多的報紙,它在過去從未調整標準售價。)
小編媒批:看來不只是中國時報跟聯合報遇到銷售數字的
問題,但發行量下滑早已不是新聞,可是或許可以借鏡於
英國獨立報的例子,因為該報最近發行版面較小的「簡明
版」,已扭轉業績頹勢,也因為簡明版的成功, 獨立報
更是2002唯一成長的英國大型報刊。
4.連侯戀餘波蕩漾,媒體窮追猛打,雙方各自表態,廣電
人市場研究所提供數據顯示,東風「娛樂@亞洲」在緋聞
爆發當天(23日),收視僅0.08,與前一天0.16相差1倍
,但24日又回升至0.12。值得注意是,青少年4~19歲以及
女性20~34歲族群原本各佔近3成,是最大宗收視族群,
緋聞爆發當天卻吸引大量男性20~34歲族群,從上周平均
7%暴增至20.7%。
小編:收視率調查的缺點只能顯示出這個節目有多少人看
,但並代表這些人支持侯主播,也有可能是看熱鬧心理作
祟,不過,感情的事的確是私領域的話題(媒體不該探求)
,但侯主播當初也是是把自己私領域公開給媒體而炒作話
題,因此現今的媒體繼續入侵侯主播的私領域,大概也是
一種因果關係吧,喔彌陀佛。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1.電信市場開放不知為何而戰?
葉小釵
近來為促成台美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行政院長
游錫(方方土)親自下達命令,經貿單位全面動員,加速解
決台美經貿歧見,包括電信、藥品與稻米等開放問題都被
點名。其中在電信部分,凍結近三年的固網執照申請,也
考慮將再開放申請。
台灣政府在全球的分工體系中,雖然已經有一立足的位置
,但似乎為了獲取廣大的資源,不論在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中或是近來嘗試重新開啟的台美洽談自由貿易協定 (FTA)
,台灣總是像要糖的小孩必須配合條件,而沒有主動保障
自己的權利,如同此次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項目, 美
國特別針對台灣電信市場的民營化進成提出高度的關心,
並希望台灣政府能夠降低進入門檻與建設比例。
也許有人質疑民營化與開放市場有何不對?但是只能存在
民營化的思考主軸就失去公共政策討論的焦點,完全是由
簡單的商業化邏輯出發,充滿未經思考的現代化邏輯,認
為完全的市場競爭可以使市場機制完全運作,卻不檢視民
營化至今是否真的適應每個不同國家的民情,也不思考其
他民主國家都有服務公民的公共機構,一再強調民營化會
帶來許多益處,國內新聞界卻失去全面討論的視野,不僅
對於國家脈絡疏忽,也是新聞論壇的怠惰性。
在全球分工體系下,台灣一向屬於出口加工國家,依賴美
國與其他強國的經濟外逃與創意外逃機會,創造營利機會
,深究來看都是為了單純的商業邏輯運作,卻挾著自由市
場正當化光環,以照顧者的角色提供美好的前景,將公民
轉為消費者以及企業的雇員,認為只要提供工作機會與消
費選擇,就可以創造更高的國民生產毛額,殊不知外國企
業的介入,多半不會為電信設施提供基礎建設,而是投機
的營利性質,這種流動的經濟模式,反而會造成國內產業
的空洞化,失去將中小企業升級的力量,淪為跨國公司的
幫傭。
再進一步觀看行政單位的態度,電總承諾,將在九月再次
開放固網執照,不過在固網開放項目中,目前僅傾向開放
綜合執照與海纜電路出租兩項業務。綜合執照部分,即是
包括市內電話、長途電話與國際電話的三合一執照,至於
美方希望綜合執照的資本額門檻從四百億元降至一百六十
億元、基礎建設門號從一百萬戶減為四十萬戶的要求,交
通部已經同意放寬,但門檻底限將與美方再進一步協商。
可以發現,美國要求固網開放為了減少國際互連的成本,
建立垂直綜效的經濟規模。
如果行政院將固網特許制的限制下降至一百六十億元與基
礎建設門號的戶數,則忽略了電信市場具有自然壟斷與沉
默成本的特質,有兩個面向需要考量,一是過多業者的競
爭,不只導致光纖固網的建設速度,二是審視公司體質的
資金額度降低,忽略發展固網所需龐大的沉默成本,絕非
一般公司擔當的起,有可能因為公司財務周轉不靈,造成
重複投資的現象。相對的,基礎建設門號戶數降低有可能
導致吸脂效應或是普及服務的缺乏,更有可能的是業者是
否會因為所謂的資本不足而無法履行建設光纖網路的承諾
,以目前國內固網業者經營的怪現象──銅纜的用戶迴路
不開放,做為經營困難的理由,暫停從事建設,而行政院
竟然未曾施行收回執照等相關法規,這樣的行政怠惰在努
力促成FTA的過程中,是否會力行執照審查與取回的規
範,避免造成市場失靈的狀態出現,都是值得醒思的。
公共論述貧乏、市場經濟迷思、行政監督怠惰,三層迷霧
罩住電信市場政策的全觀規劃,可見台灣在追求開放民營
市場時,未建立反思的機制與討論的機制,並將民營化的
經營方式無線上綱的延伸,罷黜百家獨尊一家,反而喪失
市場多元的經營方式,也忽略其他可能性的存在,將台灣
市場運作的情形單一化,忽略經營管理的方式是為政府的
助力,而非是被某種經營理念侷限,企業只能採取民營的
方式,忽略有些市場行為不是單純為了創造利益,如普及
服務的概念與公共設施基礎的維護,行政部門公共想像的
缺乏與排斥讓人覺得詫異!FTA的請命與行政部門的努力配
合,這三種迷思籠罩台灣電信市場,是真的為了服務民眾
?還是為了促進設備發展?或是提供為了民營化而民營化
?這樣一戰的目的究竟是為誰而開啟呢?
2.自由主義下的台灣媒體與教育環境
胡耿維(政大新聞研究所研究生)
身為傳播學生的我,最近遇上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下學
年各大學即將再次調漲學費﹔另一則是台華視以及其他媒
體是否公共化?這兩件事情目前的處理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存在,就是都強烈受到自由主義的影響。
依據羅爾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當中對
自由主義的定義,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重視個人自主性
(autonomy)的優先性,而這種強調個體之公民權利和政
治權利永遠優先於其它價值的主張,在這樣的邏輯之下,
電視媒體亂象的解決之道,在於只要我們利用個人的選擇
,或是透過遙控器的轉上轉下,一定可以使得劣質節目被
淘汰,又何必要我個人繳稅來改善媒體環境呢?在高等教
育方面,也就有人認為讀大學是個人投資,如果嫌學費昂
貴,那就不要去讀,為何要沒去讀大學的我繳稅來負擔呢
?
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通常問題的絕決方式就是交由市場
去決定吧。因為市場可以優勝劣敗,讓強者勝出,比如媒
體環境就是交給民營去經營,教育方面即是由原本國家補
助的公立機關逐漸轉成法人需自負盈虧。
問題來了,真的這樣做就可以解決問題嗎?媒體方面可以
看到的是從解嚴以來,高呼黨政軍退出媒體,換來的是財
團進駐與壟斷,但媒體亂象卻有增無減,比如台灣的24小
時新聞電視台有七家,可說是全世界最競爭,可是看到的
新聞內容每天腥色羶,反而更讓人詬病。在教育方面,高
等教育爭相與產業合作,導致最後學術淪為產商賣命的工
具,前一陣子有個學術研究指出吸煙可以防癌而遭批評,
可說是一個經典例子。
所以,這時候我們該真的好好想一想,一昧地強調市場機
制的自由主義,是否可以真的解決我們原本的問題,不是
反而讓財團有機可乘。
而破解這樣的困境,必須要體認到改革這兩個亂象與問題
,都是要藉由公部門的重新投入資源,但另一方面更要讓
其自主營運。例如在2001年時瞿海源在〈政府在大學教育
上角色之調整〉文章中指出,政府所應做的只在法制上確
定大學自主的原則,其餘都儘量不要介入,但經費的支持
不能因大學自主而有所減縮。同樣地,媒體方面政府要編
列預算促成媒體良性發展,但是要藉由法規(例如公視法第
13到27條),排除政黨以及政府介入運作的可能,以達到
媒體自主運作。唯有公部門投入資源,且藉由法規限制政
府介入運作,達到自主,對於問題才容易有根本性的解決
,而非個人阿Q式地逃避問題。
⊕∮⊙◇☆▉▊▋▌媒 ▍來 ▍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