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十一期

┌────────《 2000/9/12 第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星聞滿天飛

先是吳宗憲,然後是何妤玟,還有羅密歐與費玉清,真是一個星聞滿
天飛的秋天。

只要黑函傳真到記者辦公室,所有的娛樂線記者哪管真假一律直奔藝
人節目現場,有些人遮遮掩掩東躲西藏,有些大方的則乾脆在節目裡
說明真相,甚至召開記者會。

公眾人物用自家媒體散佈自家新聞由來已久,李四端當初跳槽華視還
上張小燕綜藝節目;王雅麗嫁人TVBS新聞現場直播(還找了師奶殺
手蘇逸洪去主持)。現在更精采的是,你可以在陶晶瑩(喔,她不是
新聞系科班出身的嗎?)的娛樂新聞裡看見她打自己的新歌「太XX」
;黃子交在自己的節目裡介紹親密愛人小S開的服裝店。

商營媒體本來就善於運用自己的資源遊走內容邊緣,不論自我宣傳或
是遮醜,這些狀況屢見不鮮。自從娛樂星聞市場有利可圖之後,商業
媒體倚賴藝人更深,除了大幅開闢娛樂新聞、打歌時間、藝人談話節
目版圖外,部分媒體更聘請藝人擔任節目總監、娛樂企劃,例如三立
的高怡平。而「小燕家族」主動強攻下來的TVBS-G娛樂頻道、吳宗
憲的憲憲家族、星貝達網路公司等等,更是非常特殊的綜藝家族經營
案例。

類似張小燕、吳宗憲這樣具有新經營頭腦的藝人,他們轉投資的方式
迥異於以往劉德華投資電影公司、高明駿開泰國菜餐廳。因緣際會他
們碰上了台灣有線電視等新媒體需要大量內容的時代,藝人經營自己
的方式轉為與媒體合作、開拓明星市場、養成消費者的媒體使用習慣
——看明星。於是娛樂新聞、演藝圈動態的市場就被大幅開拓。

藝人大步向媒體經營層邁進,加重了「星聞」在媒體中的份量,演藝
圈動態更接近媒體的使用入口(access);除了專為藝人大幅開闢的娛
樂資訊版圖充斥了大量公關新聞之外,那些不尋常的黑函、八卦、緋
聞,受到矚目的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弔詭的是,藝人不同於以往的媒體經營層,他們本身就是新聞製造體
,無論發唱片、拍廣告,他們本來就是一群在媒體上曝光討飯吃的工
作者。以往的經營者多少還能在媒介內容的選擇上差強人意地保守一
些利益迴避、利益均分的「守門」工作原則,但是當這些經營者本身
就來自某某綜藝家族、某某娛樂頻道的時候,那種率領全家藝人參加
跨年演唱會又在自己的頻道中全程播出、家族藝人一出事就在節目裡
吶喊叫陣的怪象,就更赤裸裸地攤開在大眾的面前了。

這個星聞滿天飛的秋天,我們不只感受到明星新聞的撼人重量,更看
見了娛樂媒體結構與內容扭曲糾纏的錯雜關係。

Our Questions

1. 藝人經營造成的媒體內容扭曲和之前黨政軍經營三台造成的新聞偏
頗,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2. 藝人經營造成的媒體內容扭曲和王令麟的東森新聞不報台開購地弊
案、邱復生的TVBS買不到職棒轉播權就猛報職棒簽賭案,這些情形
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3. 這些做法算不算是「公器私用」?

4.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公器私用」的情況?

5. 調整媒體經營的結構面,對內容的呈現上會不會有幫助?

6. 請再考慮一下公共電視的問題!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金馬獎影展開始,大家一定看得很開心吧!本週有金馬獎影展感謝
名單裡的張世倫寫的影展相關討論喔!

下一波是紀錄片雙年展,有一部格瓦拉的片子,大家快去看!

這週大巫的新加坡IAMCR年會報導介紹了年會中的討論,嗯,參加
這種討論會好像比上學好玩多了!下個星期還有精采報導喔!

你看過「中寮鄉親報」嗎?本週有須文蔚的報導文學投稿完整版,
介紹921震災後,中寮鄉親報如何建立起一個地方社區報紙。中國
時報上的那篇不是完整版喔!

啊,真希望有一天媒體是讓大家共同使用、溝通,而不是拿來賺錢
的。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武俠小說家金庸在新加坡即席回答讀者發問時說,楊佩佩老是把
他的小說拍成很爛的電視劇,像是「用煙蒂灼傷我孩子屁股的女人」。
那你怎麼還到處賣版權,前陣子又賣給中國大陸公司?

2. 武俠小說家金庸在新加坡即席回答讀者發問時說,楊佩佩老是把
他的小說拍成很爛的電視劇,像是「用煙蒂灼傷我孩子屁股的女人」。
你以為香港拍的不爛嗎?賣夠了才出來講話,我呸。令狐沖都被你毀
了八百次。

3. 學者質疑新聞重北輕南,台北市長馬英九扮貓王的新聞照片和高屏
大橋斷橋佔有一樣的版面。啊,馬英九的臉有那麼大啊!

4.吳宗憲入圍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現在台灣沒別人囉?

5.卡斯楚將赴美參加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美國反卡斯楚組織表示會讓
卡斯楚下場和皮諾契特一樣悲慘。這這這,我們要不要捐一本Chomsky
的製造共識還是Hobsbawn的極端的年代還是Hebert Schiller的大眾傳播
與美帝給他們啊?(而且皮諾契特哪有很慘?!)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當影展原則碰到政治考量

張世倫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九月秋意漸濃,自1980年舉辦至今的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熱鬧舉行,
二十年來金馬影展擴展了藝術電影在台灣的觀影人口,擴大文藝青
年對電影的眼界,讓電影藝術在商業與政治的壓力下,還保有一個
「相對」自主的租界。

但今年影展發生的一件小事,雖未引起傳媒廣泛重視,卻讓人頗感
憂心。金馬影展單位原本預計放映的影片《蘇州河》,由於該片是中
國大陸導演婁燁自行至德國募集資金拍攝發行,當初並未獲得大陸
電影局的同意,因此雖然該片的版權取得並無問題(台灣片商購自
德國),大陸方面卻認定該片乃「地下電影」,施壓要求台灣影展不
得放映。金馬影展主席李行為爭取大陸組團參加十二月金馬獎頒獎
典禮,決定以取消放映來表達善意。

弔詭的是,李行在新聞中稱讚《蘇州河》有藝術價值,割愛十分遺
憾,卻又強調大陸電影局對本屆影展十分配合地推薦了三部電影。
直接讓人聯想到去年坎城影展,大陸官方指稱姜文的《鬼子來了》
一片沒有得到官方准演執照,要求坎城影展取消該片的參展資格,
類似的情境,坎城影展卻堅持自己在美學上的原則,為邀片參展的
決定力挺到底,理由很簡單,一個影展單位必須堅持自己的邀片原
則,否則簡簡單單地就屈服於外來不當干預,還有什麼聲譽或信用
可言?

此次金馬影展撤片事件,重要的不是《蘇州河》到底好不好看,而
是作為一個國際觀摩影展,假如可以拿對方推薦三部片子當作理由
來撤片,那影展單位的主體性到底在哪裡?倘若以後對方推薦給金
馬影展的是政宣片又該怎麼辦?在面對壓力時若對自己影展選片的
判斷絲毫不堅持就鄉愿屈服,又要如何成為國際一流的影展?倘若
要經由這種屈服才能得到大陸方面組團參加金馬獎,這種兩岸三地
的大拜拜又有什麼意義?

諷刺的是,今年影展放映了一部香港導演許鞍華當年被台灣禁演的
電影,當年許鞍華曾因片中使用大陸演員或至大陸拍攝,被台灣當
局扣上「附匪影人」的大帽子並封殺其電影。今年的放映多少有些
回顧歷史的味道,代表台灣某種政治禁忌已經過去。不幸的是,舊
的過去新的干預又來,只是這次來自海峽的另一端,不可不說是歷
史的諷刺。

金馬影展舉行二十多年以來,一直設法在政治/商業/電檢等壓力的
箝制下,設法維持其藝術判斷上的「相對」自主性,在此過程中,
或有和外在尺度摩擦衝撞,但總盡力行之,唯此次李行主席基於政
治壓力,幾乎毫無爭辯就屈服於大陸方面的政治壓力,不可不謂乃
此一原則的大倒退。

————————————————————
⊕∮⊙◇★☆ 大巫論壇 ⊕∮⊙◇★☆
————————————————————

參加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22nd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Confer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citize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感動報導之二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這次年會裡,精華討論有以下幾點:

一、 了解現階段歐洲公共電視研究的關懷角度與未來期望

IAMCR年會的第三日議程,由歐洲傳播研究協會(ECCR)舉辦成
果發表會,以「跨越兩千年的廣播電視」主題為名提報論文。齊聚
一堂的11位提報人,分別從頻道與節目多元性、國營電視的公共
化之可能、外來文化在公共領域中的塑造、數位電視政策之未來等
論述。僅提出部份的重要發現做為摘要報告:

(一) 荷蘭學者Wurff與Cuilenburg發現,唯有在頻道適度開放的
競爭下,節目多元的品質才能開發出來;在慘烈競爭下,節目品質
反而是一片雷同向下追逐的現象;另外Roth認為公共服務之義務
為一種獨立變項,能影響資金的開發方向;韓國學者Eun-mee KIM
則認為,所謂頻道多元可以服務小眾品味的前提,仍在閱聽人必須
維持一定的購買力,才可供商業開發此種服務;

(二) 韓國學者Hyeon Dew Kang指出地面波數位電視的轉換,對
於經濟與節目資源稀有的國家(以韓國為例),有相當風險與禍害。
從數位化標準與實際基礎建設之設置、政府的直接或間接的資助、
及未來可能的數位電視節目類型來看,這些風險都揮之不去;

(三) 德國學者Sonja指出,研究歐洲電視中有關介紹外來文化之
節目發現,能促進全球不同族群之間瞭解、進而和平相處,仍為公
共電視節目的擅長所在,如BBC窮其一年時間製作
“A Cry from the Grave”,來警世南斯拉夫共和國種族衝突的悲劇
成因;其他近年來全球通行的紀錄片頻道,如
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Planete,其實為一種美國文化
式的Docutainment,較難發揮這方面的社會功能;

(四) 俄羅斯學者Zassoursky指出,現階段俄國主流的電視體制
問題,乃在公私不分(51%政府持股、49%民間持股),政治力介入
媒體專業;唯一存在公共服務價值的電台,為國家資助的文化頻道
(Kultura),其播放精緻節目而且不需廣告資助;目前尋求建立一
個公共電視的體制十分困難,一來民間生活窮困無法開徵執照費;
二來長期擁有國家資本支持的電視,外加廣告收入,讓民眾認為電
視收視應是免費的;

在綜合性地談論公共電視研究當中,有助於釐清其不可取代的社會
功能,尤其是在頻道分級付費後,更能彰顯此點價值(公共電視之
服務無須另外付費)。韓國對於數位電視之警訊,值得背景相似的
我國積極參考。令人汗顏的是,俄羅斯的處境,頗類似於台灣目前
尋求擴大公共化訴求之背景,一個財源無法健全的公視與公私不分
的無線商業電視台,型塑了現今公共頻道資源不足的問題,台灣若
是要向上提昇社會整體發展,避免向下沈淪,俄羅斯的問題絕對是
一個值得參考的警訊。

二、 Schiller Memorial思索IAMCR的創始精神

這次年會之高潮,凝聚在ECCR發表之後的特殊聚集上——
「Herbert Schiller教授」之感念會。Schiller教授任教於美國加
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傳播學院,於2000年1月29日以81歲高齡過
世。Schiller是美國的批判傳播研究先鋒,在傳播成為學術研究科
目的早期年代,豎立了公共媒體制度研究的焦點,同時建立了對資
本化、私有化、商業化媒體弊病的認識,也是IAMCR的國際行動支
持者(任該組織副主席與行政委員,1972-88年),與該會創始成員
交情深厚。

IAMCR數位主席闡述Schiller的生平與事蹟,生動的開疆闢土過程
令人歷歷在目:Hamelink 提到他生平第一次邀訪Schiller至荷蘭
訪問時,CIA與荷蘭的情報機構就全程竊聽與跟監,當時荷蘭右派
團體還將兩人的大頭照貼在各種公共場所,當成 “the most wanted”
的嫌疑犯;Schiller與Hamelink也全程使用各種密碼暗語通訊,
以之相應。Mowlana則提到Schiller的一生成就,是遺留給IAMCR
的精神資產,他開創了人文經濟學的面貌,他的名聲在發展中國家

遠大於已開發國家;Nordenstreng則認為Schiller的成就可濃縮
為三種騎士風格:1. 基進主義者 (radicalist)、2. 遠景塑造者
(visionarist)、3. 國際主義者 (internationalist) 。

特為珍貴的是,Nordenstreng還播放Schiller生前所參與的公眾
近用節目,由美國公眾近用頻道Paper Tiger播出。片中Schiller
設計了許多另類的手法,與學生合作表達對資本主義媒介體制的批
判 (Schiller扮演拳王身著長袍,加入與資本家的擂台賽),使重
要的傳播與社會議題在嚴肅的學術殿堂外,以「公眾近用」與「媒
體識讀」的手法與民眾作有效的溝通。

Schiller的警世研究,以及他長年在國際上批判資本主義與宣揚公
共傳播體制的重要,深深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也重申IAMCR
的使命以及它的存在對於國際社會的意義。在一片技術萬能、商機
無限、資本解放的樂觀氣氛中,這次國際性的聚會無疑是揭穿迷思
與返歸人文的全球呼聲之肇始,也激勵所有有志於推動公共媒體制
度的行動者,眺望下一世紀遠景的雄心。

三、參與青年學者聚會建立新世紀傳播公民權

我這次前來發表之論文,收錄於第四日「青年學者網絡論壇」
(Junior Scholar Network)議程下,並參加第三日下午該組織的會
前會 (business meeting)。JSN這個屬於青年學者組織之前身,為
Graduate Students Network,於1998年在IAMCR發揚人文關懷精神
的宗旨下,透過「國際傳播」與「性別與傳播」兩分部的贊助,在英
國Glasgow的第二十一屆年會上成立專屬於傳播研究生的網絡分部
(GSN),使其擁有組織、交流、認同的環境,產生代表權參與各種例
行性的活動,並留下記錄,這也是弱勢團體互相提攜成長的寫照。

GSN初期的工作在於尋求全球研究生的認同,擴大會員的招募,同時
提供價廉的近用與連結管道,使研究生彼此分享資源。該網絡有一
個會員名單網站,詳細列載每個會員的資歷、研究領域、服務社群的
能力,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傳播研究生人才資源庫。該網站同時提供各
種對研究生有用的全球訊息:如教職工作機會、公開徵求論文公告、
GSN論文檔案、及年度活動。任何研究生,
皆可在網頁上直接註冊成
為會員,無須負擔任何會費。

網絡組織的宗旨,在於連線全球的年輕學者,分享研究興趣,傳達心
聲給既成的學術體制。1998年成立的背景,就在為那些缺乏經費與工
具,無法前來Glasgow開會的研究生,提供一個交換意見與資源的網
絡,特別服務亞、非、南美、歐洲偏遠地區的學生。之後,GSN建立
網站成為一種常設的通路,讓全球的研究生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也
可實現「在地的思考、全球的實踐」之意願。相關資料,請參考以下
的鏈結:

(GSN首頁鏈結)
http://www.tu-dresden.de/gsn_iamcr/
(GSN宗旨介紹)
http://www.fob.gcal.ac.uk/depts/lam/IAMCR/studlist.htm
(GSN 會員一覽表與簡歷)
http://cbs3.gcal.ac.uk/research/katharine/iamcr/List.htm

GSN成立一年之後,會員數就達成97﹪的成長,擁有60名,並於
1999年重新命名為「青年學者網絡」
(Junior Scholar Network, JSN),以廣納更多尚未成為學術機構
正式的成員,如博士後研究員、兼任教師。今年JSN以正式組織名
義,於新加坡的年會中徵求論文與海報,主題為:「馳騁於資訊高速
公路與被剝奪的行路權」,以呼應今年的主題:「全球化時代中的科
技、工業與公民資格」。

JSN的發言人Katharine Sarikakis(英國蘇格蘭格拉斯歌之
Caledonian 大學語言與媒體學系研究生)指出,IAMCR如果再不正
視學生的需求,未來年輕學子將會逐年淡出該組織,導致該會只是
學術菁英的俱樂部、為內部的歡愉而談,如此何能將學術的志業與
普世尊崇的人文價值加以推廣呢?惟有將學子皆視為學者一般,才
能實踐這個領域內最基本的生存、活動、尊嚴、傾聽、發表、信任
之人權概念。

事實上,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內,青年學子的研究風潮其實就是未來
學術主流的先聲,這是大家都深刻體認的事實。本世紀以來,戰後
的青年創建了民主社會的價值,60年代反叛的青年創建了注重公益
、女性、、種族、弱勢團體的公共社會,而這世代的青年更需面對
全球化、跨國資本化、私有化、虛擬化等挑戰下,重新塑造公共的
意涵,正是這次研討會所關心的主題及
對大會主題的呼應。

(很好看吧!下期還有喔。)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五個女子和一份報紙

須文蔚
(東華大學中國與文學系助理教授)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七日,大地震集集大地震過後不到一週,「果然工
作室」的王亞力為了拍攝地震造成中部城鎮街景的變貌,一名女子,
隻身騎著摩托車,看著地圖,對照著東倒西歪的路標,踏進了從未來
到過的中寮。

走過像遭到戰火摧殘過的中寮村、永和村、永芳村,目睹了一條一條
傾倒的街道,王亞力冷靜地用照相機記錄那些從三層樓跌落成二層甚
至一層的樓房,她有些焦慮,因為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重機械在拆除
全倒的房屋,這將使得地震影像記錄工作難以為繼。傍晚時分,來到
了校舍悉數倒塌的中寮國小,鄉民倉皇在操場搭起的帳棚後方,孩子
的教室已經變成一作扭曲的假山,水泥塊交疊著水泥塊,無名火居然
還在其中悶燒著,國軍派駐的救援部隊已經有挖土機蠕動在廢墟上開
挖,大量的灰與沙穿過細雨飄來,空氣中夾雜著更遠處散出消毒藥水
包裹著的屍臭,一起撲向整個操場上的老老小小,在秋天微涼的風中
,她對著夕陽忍不住掉下眼淚。

五天後,「果然」的馮小非和洪慈宜也來到中寮繼續影像記錄,在一
向是全鄉最繁華熱鬧的永平路上,馮小非經過一戶倖免於難的人家,
一個小學生正凝神看著卡通,她趨前和他攀談,得知小朋友第二天就
要搬到台中親戚家。馮小非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意念,如果中寮鄉要面
臨一場住民大遷徙,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聯繫在地奮鬥和離鄉背景者?

「為中寮鄉辦一份社區報!」馮小非在當天回到工作室後,告知王亞
力和洪慈宜她的想法,一份社區報就此誕生。

□地震下的果然工作室

辦一份報紙對成立不到兩年的「果然工作室」而言,可以說是一件新
鮮事。這個位於台中市寧夏東七街15─1號的工作室,在921地震時
有三個年輕女子常駐,她們在加入工作室前,馮小非擔任台灣日報婦
女家庭版的編輯,王亞力是台中攝影藝廊的執行秘書,外號小牛的洪
慈宜則是專業的美術編輯,儼然具備編輯報紙所需的記者、攝影和美
編這樣的組合,一直投身在中部的文化與藝術活動規劃中,倒從來沒
有編過一份報紙。

王亞力在1999年6月籌辦「台中望想記」系列活動時,負責台中十
大公共空間之文史資料蒐集、攝影及錄影採訪的工作。大學主修觀光
,主業是攝影的她,發現五十年前,日本人為了炫耀殖民地建設,就
曾經有系統地以影像紀錄了台中的城市風貌,所以當人們要追溯城市
的變貌時,一切有跡可尋,加深了她投身於本土影像紀錄工作的動力
。所以當8月份活動結束後,她又開始籌備山線鐵路停駛一週年紀錄
片巡迴放映會,而且打算把一年來山線運動成果彙編為「山線散佈」
刊物,持續集結民間力量搶救舊山線,由於她的熱情,把正在台南藝
術學院音像記錄研究所修業的小牛給拉來工作室。

小牛本來在台中和台南兩頭跑,台中有賴以維生的美工設計工作機會
,台南則是心嚮往之的學業,當王亞力用影像紀錄的神聖使命勸說時
,小牛在所上老師支持下,9月14日辦好休學,和王亞力、馮小非並
肩準備9月23日舉辦的「舊山線停駛」活動。

一場地震,迫使果然工作室所有的工作都必須暫停,展覽無法舉辦,
原訂為紀實攝影者陳樂人先生編輯出版《山線散佈》的計畫也延期。
馮小非突發奇想的辦報提議,把她們帶進一個陌生的鄉鎮中,面對
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在「果然」位於7樓違章建築的工作室中,
引起一番不亞於地震的震動。

在「果然」中唯一有過大眾傳播媒體工作經驗的馮小非,結束接近
十天馬不停蹄的災難影像紀錄後,回想起前幾天在東勢林管處,簡
易的塑膠帆布帳棚下,停放著一具一具罹難者的屍體,少數幸運的
家屬找到冰櫃,其他緊張不已的民眾得知她是記者,懇求她報導,
堅持只拍建築物,不觸及災民表情的馮小非,第一次在災後用攝影
機對準人,她深深吸了一口氣,全身用力抵擋莫名的情緒,按下快
門的同時,她想著:「我一定會報導出來,一定為你們做一些事情。」
究竟能做些什麼?當時她並不清楚,從中寮回來後,她開始相信編
報紙或許真能做些什麼,可是面對工作室同仁不太熱中的回應,她
有些沮喪。

辦報或是繼續作影像記錄,大家沒定見。

在中寮或是東勢辦報,大家也沒有定論。

那天和她們作伴的黃淑梅,以在「全景工作室」長期從事紀錄片拍
攝的經驗,嗅出了一群異鄉人在中寮政經體系下辦報,將會是充滿
不確定,甚至可能受到本地與外來重建團體的排擠。當聽到這樣的
勸告,住在霧峰丁台村的王亞力提出了一個想法:「我們做了那麼外
地的紀錄,又是苗栗的山線火車,又是台中,為什麼不選霧峰,好
歹我是在地人。」

馮小非答道:「霧峰那麼大,又是商業區,區域這麼廣,你有把握掌
握嗎?」

王亞力囁囁地說道:「可是我想拍林家花園。」

「除了古蹟、街景之外,我們辦報紙是要為居民做一些事」馮小非
有點生氣的說:「中寮比較小,比較容易處理,就在中寮辦鄉親報,
不要三心兩意了。」

□中寮的大或小?

開始深入中寮採訪,沒多久,馮小非就發現太「小看」了中寮。

中寮在清代隸屬彰化縣,日據時期稱為「中寮庄」,改隸台中州南投
郡,直至光復後才改為中寮鄉,全本鄉就有18個村,沿著山脊星羅
散布在約1萬4千公頃的山坡地上。由於丘陵阻隔,南北交通不便,
居民習慣上南北分隔,北邊永平11村,是行政商業幅輳之地,地處
南邊的爽文7村,就顯得較為落後,成為山城中的「後山」。

中寮不但地理區遼闊,地方政經關係複雜,在921地震中受創極深,
災情可謂十分重大。由於中寮鄉土地以砂質壤土為多,屬順向坡的老
崩塌區,構成區內的淺層材料為崩積土層,因為農業利用加速風化及
下游河道彎曲侵擾坡面,導致本區為環境地質的災害敏感區。驗證在
這次地震中,全鄉17928居民中共有179人死亡,幾乎每一百位住民
就有一位死亡,是本次震災中罹難比例最高的一個鄉鎮。根據全國民
間災後重建聯盟的統計資料顯示,全鄉總戶數4780戶,全倒、半倒
房屋合計3966,佔總戶數的83%,也是屋倒比例最高的一個鄉。面對
18個村莊無一倖免的慘狀,「中寮鄉親報」要處理的地方議題,顯然
經緯萬端,相當棘手。

而且同時馮小非也發現,根本無所謂的大遷徙,中寮鄉民雖然像遭到
連根拔起的農作物,但是都認份地留在殘破的土地上。

中寮本來就窮,鄉長吳朝豐不止一次對媒體表示,中寮鄉是南投最窮
的一鄉,連省道都沒有經過,農業又不斷敗落。特別在災後,鄉民都
沒動,鄉公所也沒變,整個既有落後的結構加上天災,更讓中寮鄉顯
得一片亂。

鄉親報的編輯們稱作「教練」的馮小非,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
,在學生時代就熱中學運,對阿圖塞(Althusser)的意識型態理論有
些著迷,長期抗爭和閱讀的經驗告訴她,要讓社會、經濟、政治結構
立即改變,比登天還難,既然這些結構加上意識型態控制的影響力無
所不在,那麼不如先承認現狀的混亂與不公平是既定條件,從觀察到
結構面惡的存在,找到著力點,透過不斷反省在自己的空間中可以做
什麼?所以當她思索可以為中寮做些什麼的時候,馮小非就用特有的
「動態搏擊」的觀念,不斷貼近中寮人的生活,試圖用筆、攝影機和
不斷的報導,幫他們找一條出路。

馮小非務實的批判觀點,很快地感染了隨後加入鄉親報採訪陣容的陳
卉怡和陳雅芬,10月19日出刊的《中寮鄉親報》,無疑成為這一群有
志於社區服務工作的女子,打造了一張暢通於中寮的通行證。

□五個女子全數到位

地震發生後「果然」動員了所有的朋友,一起努力記錄全災區街景的
變化,還在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修課的陳卉怡只會用傻瓜相機,也一
頭栽進這個忙碌的工作中,藏在底片中沒沖洗的影像還等著整理,馮
小非在10月5日帶著她進入中寮時,告知辦社區報的計畫後,陳卉怡
又開始展開一連串的採訪與紀錄工作。

第三期的鄉親報上封給陳卉怡「鄉親報最猛的記者」稱號,也在中寮
當義工的東海大學研究生林逢展就形容她:「打字快,寫文章快,騎車
快,總之效率高透了。」

當然飛車就難免出差錯,陳卉怡半年內就摔過三次車,卻沒有掉一滴
眼淚。地震後不斷忙碌,讓她幾乎沒有情緒傷感,經常疲倦地沈睡後
,會反覆做同一個夢,夢見自己飛在半空中,用蛙式在雲中泅泳,但
是不斷有人拉她的腳。在網路上暱稱是爽妹的她笑笑著解釋說:「事情
多得處理不完,真的沒空反應情緒,或許夢是很真實的,我一直沒有
腳踏實地的感覺。」

相較於每天以摩托車往返於台中與中寮,號稱「日行百里」的陳卉怡
,從花蓮飛來協助的陳雅芬,才真的算是「長途跋涉」。

在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兼職的陳雅芬是馮小非在東海搞「女
研社」時的戰友,921大地震以後,大學學社會學的她,連續幾天在
花蓮家裡踱方步,猶豫要不要到中部去幫忙,她笑稱:「血管裡社會
系的蟲發作了!」所以一當得知「中寮鄉親報」創刊後,11月1日
她就搭飛機到中部,飛車上中寮,配合鄉親報口述歷史的採訪與紀錄
工作,同時還身兼派報工人,和陳卉怡兩人充當送報生,跑遍了中寮
的十八個村落。

大學時搭上學運末班車的陳雅芬,喜歡用耍勇鬥狠形容自己過去的模
樣,到了中寮這樣一個純樸的農村,每天和歐吉桑、歐巴桑、阿公和
阿媽訪談,她自然而然收斂起搞運動的架勢,一些老人家誤稱為「腸
仔芬」的她,用「撒嬌」形容和消息來源的互動模式,連她自己感到
意外。

於是,五個女子騎著機車,穿越在中寮鄉的產業道路上,就成為一道
溫柔而又堅韌的風景。

□溫柔中透著堅韌

雖然中寮鄉民會特別憐惜這五個女子,會覺得女孩子翻山越嶺比較辛
苦,陳雅芬回想起半年多的努力,確實比許多外來工作者較為吃香,
也獲得較多回饋。但是周旋在鄉長、公所人員和各重建團體間的馮小
非,則歷經多次的冷落甚至是奚落,靠著堅持,才換得各界的肯定。

「果然」在10月初進入中寮時,已經有不少專業組織和政府機構,像
是慈濟醫學院公共衛生系、國際佛光會、東海大學建築系、東吳大學
法律系、中原大學建築系、社區資源交流協會、全景工作室、鳳邑赤
山文史工作室、台北市政府和台南市政府等已經先一步進駐,而且積
極參與各項重建規劃工作,不斷在各地村召開社區論壇,馮小非就曾
經一度遭到一個民間社團的負責人奚落,並不邀她與會。

最讓馮小非挫敗的經驗,莫過於讓吳朝豐鄉長給趕出會議室的經驗。

事發的前一天,由於鄉公所發放賑災物資的過程,在災民間起了爭議
,中寮國小避難的民眾表示要發動抗爭,馮小非為了這個事件跑去詢
問鄉長的意見,當採訪結束後,要回到中寮國小現場時繼續調查民眾
意見時,引起鄉長的不滿,他覺得既然鄉公所處理並無不當,發起抗
爭的民眾就是錯的,記者不應再去採訪。吳朝豐在次日主持一項會議
時,看見馮小非列席旁聽,就勃然大怒道:「妳沒有權利聽,記者都亂
說話,妳出去。」

面紅耳赤的馮小非收拾起紙筆,就悄然走出會場,但是她沒有離開鄉
公所,而是在會場外枯等,等到會議結束後,鼓起勇氣向鄉長解釋,
記者有平衡報導的責任,縱使某一方有錯,他們的意見還是有揭露的
必要,鄉長態度稍微和緩,但並沒有完全接受這樣的想法。

吳朝豐開始對鄉親報另眼對待,要到11月14日「全國民間災後重建
聯盟」總召集人李遠哲下鄉,在中寮永平村義民廟前面廣場召開座談
會,各個參與重建工作的團隊都與會討論,「果然」和「全景」在現場
設攤搭看板,把不到一個月內蒐集到的土石流資料,在會場發出警告
,翔實的文字、圖片和影片資料,讓所有與會者都為之動容,鄉長也
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隨著《中寮鄉親報》不斷出刊,廣獲鄉民好評,新新聞記者尚道明在一
篇報導中這樣形容:「中寮鄉民在該報未出刊前,有些人即會前往放置
的地點詢問,而在外的中寮鄉民,也有人囑咐父母出刊一定要拿。」
馮小非開始受到鄉公所的認同,鄉長還延攬她進入「中寮鄉重建推動
委員會」。

□用文字擋不住的土石流

《中寮鄉親報》在地方的人緣與日俱增,但是災民安頓的狀況卻未見
改善,特別是中寮山區土石流的問題,任憑這五個女子聲嘶力竭,高
呼危機重重,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山繼續行走,民宅接連壓垮,甚至傳
出人命。

王亞力是最早深入採訪土石流的媒體記者,早在地震後不到一個月,
她就騎著摩托車,在和興村葉萬年村長帶路下,勇闖遍體鱗傷的山區
,道路兩旁處處可見地震抖落的巨石,更嚇人的是大規模的走山,路
基下陷,產業道路路基下陷,機車必須走走停停,許多高低不平的路
段,還非得推車方能勉強經過。

王亞力回到台中後,立即把所見寫成報導,其中永樂路附近幾戶人家
的險狀,只能用「令人驚嚇」四個形容。像177之2號的張金鮮住宅
,屋前靠近山坡邊地的埕已塌陷,若再坍塌,下方散居在炭寮地的住
戶恐將無一倖免。位於張宅上方的600公尺的藍家三合院祖厝像散落
的積木灑落一地,磚造房舍位於裂開大縫的埕地,顯得搖搖欲墜。她
問道:「由高處往下俯瞰,驚知土石威脅的和興村,處處走山,何處
是村民安全的家鄉?」

不單和興村村民不知道何處安身,中寮鄉震後共有三百多個崩塌點,
舉凡清水、福盛、復興等村莊,也同樣面對一場乾坤大挪移式的環境
變遷,洪慈宜、陳卉怡和馮小非相繼投入山區,逐戶探訪,用向機和
筆詳實記錄每一處將來可能土石流可能「發作」的區域。《天下》雜
誌編輯夏傳位半年後走訪中寮山區,大量參考《中寮鄉親報》的紀錄
,他說:「許多社區報多半是意見性或批判性的文章,《中寮鄉親報》
就顯得十分難得,特別在土石流記錄部分,十分翔實而專業。」

不過《中寮鄉親報》專業的報導像在戰場迷途的傳令兵,訊息帶到後
,敵軍已經大舉入侵,傷亡已經無從避免,所有的先見之明顯得更加
真切與殘酷。

大眾傳播媒體開始重視中寮的土石流問題,一直要到春天的第一場大
雨過後,2月22日凌晨二時,二尖山的一塊巨石滾進福盛村福山巷五
十五之三號,碾碎了一台小小的嬰兒車,也壓死了睡在車上的小女嬰
張淑惠。馮小非趕到現場,看見張淑惠的母親因傷心與驚嚇過度,呆
坐在震壞的駁坎上,而張國寶生起火堆,將孩子的用品和才剛修好又
毀損的隔間一片片燒掉,彷彿要燒去所有的厄運。

馮小非深知,中寮人真正要面對的厄運還沒到來,接踵來到的梅雨和
颱風季節,才是土石流肆虐的時刻,所以每逢大雨,她們就結合當地
巡山員李慶忠、張燕甲、和中寮鄉公所民政科幹事廖學堂等人往山上
跑,像是中寮的另一支急難救助部隊。

而這支靠筆和照相機當武器的部隊,短短幾個月間,她們共寫了將近
20篇報導,有需要向外界求援的民眾,也會找上門來。

像和興村的呂春寶一家人,始終相信屋後危殆的山坡只要做好排水工
程,就可以躲過一劫,因此從過年前開始,他們四處陳情,終於在六
月初獲得水利處官員的首肯,願意撥款支應這個小計畫。馮小非和小
牛都覺得這個案例應當廣為披露,一方面可做為其他民眾爭取權利的
參考;二方面,透過媒體報導也可督促政府兌現政策支票。

六月中旬的一場梅雨過後,她們由呂春寶帶領著,一同去勘查元宵節
時遭到土石流侵害過的香蕉園。

同行的呂春寶的弟媳翁玉秀扛著一包米,愉悅地聽著呂春寶和馮小非
討論著一拿到工程款後,要如何進行重建家園的計畫。天空剛放晴,
大雨一來就成了難民,現在能夠回家,所有的對話似乎因為帶著希望
,也都帶著笑意。

繞過一個山坳,翁秀玉遠眺到祖宅了,她定神一望,把米拋在地上,
失了神似地望前跑,一邊跑一邊哭喊著:「害啊!我的厝倒去了。」

呂春寶和馮小非跟著往前跑,追趕著翁秀玉。到了目的地,只見到房
屋浸泡夾帶著岩石的爛泥裡。翁秀玉嚎啕大哭,她的哭聲中,還伴隨
著狗的哀嚎聲,原來是叫做「梅子」的狗兒守著殘破的家園,半埋在
泥漿內,見到主人回來,忍不疼痛與想念,彷彿哭泣一般地吠著。

當呂春寶找繩索,把「梅子」拉出來的同時,馮小非只能對著翁秀玉
拍照,見證這一家人因為工程款撥不下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家當一步
步遭到土石流摧毀,受著凌遲般的痛苦。

馮小非也好,洪慈宜也好,她們僅能用文字和圖像來抵檔不曾停歇的
土石流。雖然看來徒勞無功,但她們還是不斷努力記錄。

□衝撞或嘲笑

如果用能用五個字說明《中寮鄉親報》的辦報哲學,陳卉怡覺得「衝
撞或嘲笑」是十分貼切的形容。

《中寮鄉親報》記者之所以能不灰心地紀錄著,和她們自許為社區工
作者的身份不無關係,因此一逮住不合理的狀況,當下的思考就是:
「如何去衝撞?如何幫民眾解決這個問題?」

「和西方許多社區媒體經營者一樣,她們同時折衝協調各種社區爭議
,又是社區工作者」鑽研社區傳播的林福岳指出:「說得更明白些,辦
報的目的就是為了從事社會運動。」

全盟前任副執行長謝志誠就一直很欣賞《中寮鄉親報》協助鄉民的能
力,讓大家瞭解政府艱澀難懂的重建法令,甚至用行動迫使政府修改
不切實際者。在2000年1月21日的鄉親報上,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
「緊來喔,起厝設計免錢喔!」介紹營建署訂定的「九二一大地震災
後個別建築物重建獎勵要點」,讓民眾知道只要依照政府的規定起厝,
就能獲得重建的設計費用補助,每平方公尺400元,每戶最多補助
5萬元。

謝志誠指出,這顯然是為了總統大選開出的選舉支票,有關部門做個
業績向上級交代罷了,也不期待會有多少民眾會知道,不料透過鄉親
報一報導,數以百計的詢問電話湧進中寮鄉重建推動委員會,內政部
一發現申請案件數量之多,根本沒有預算可支應,營建署建管組就以
預算不足,將縮減補助名額為由,緊急喊停。

一個案件緊急打住沒有關係,《中寮鄉親報》不斷為民眾「翻譯」重建
法規,在中寮觀察社區發展的林逢展就表示,這五個女子念茲在茲的
就是提醒地方民眾爭取權益,雖然有很多人不管透過任何社會運動都
喚不醒,但是能改變現狀,她們都不會放鬆。和許多高舉各種專業術
語來中寮的團隊相較,林逢展說:「鄉親報沒有羅曼蒂克的口號,蠻
實際的!」

當然越實際貼近問題,越會發現許多問題盤根錯節,難以一時之間加
以改變,陳卉怡就表示:「當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那就記錄下來,
然後嘲笑它!」

《中寮鄉親報》的網站
(http:voice.abbeyroad.com.twforumlist.html)上,收錄了從
地震以後,各鄉鎮召開各種說明會、社區論壇、座談會或是聚落重建
委員會的會議記錄,陳卉怡一一旁聽,翔實紀錄,鄉民在十個月前提
出的許多問題,像是共業地分割、公地買賣租用、祭祀公業乃至於繼
承土地產權資料不清楚等爭議,一直未獲解決,這麼多的會議記錄,
她說:「那麼就當做證據。」

在第八期的鄉親報,她進一步以:「九二一彼暗,驚天動地,土地公走
去,阮厝嘛倒去。現在阮要重起,要請土地公來幫忙協調、處理阮土
地的問題。」這樣俏皮的筆調,加上一幅漫畫,讓土地公背著裝滿沈
重「民怨」的包袱,無非提醒政府重新重視這些問題,縮減行政程序
,加快重建的腳步。

不過像「果然」這樣對從事社會運動直言不諱的性格,也引發了一些
疑慮。

政大新聞系教授孫曼蘋就在一場討論災後社區傳播的研討會上,以
《中寮鄉親報》為例,擔心一群社區工作者旗幟鮮明地走進社區,又
同時辦報紙,勢必難以兼顧各種地方勢力的意見,既然無平衡報導的
可能,她提出疑問:「這樣的社區報會有客觀報導的空間嗎?」

□繼續陪伴

馮小非在接受《新台灣周刊》記者汪碧治訪問的時候,承認在複雜的
政經環境下,《中寮鄉親報》仍然處於一個極脆弱的狀態,對於當地
行政機關有所疏失,重建團體間的扞格,她們會和絕大地方記者一樣
,在講究交情與人情的鄉鎮中,有技巧地迴避這些衝突。

馮小非在面對衝突時的柔軟,讓《中寮鄉親報》和絕大多數充滿火藥
味的災區社區報大不相同。她們只是不斷把鄉民悲苦的處境點出,尋
求外界支援,實用取向的報導目的,高過於一般媒體監督的角色,平
衡報導這樣的壓力,似乎很少困惑這五個女子。

王亞力則認為《中寮鄉親報》不只是到重要的政治場合挖掘新聞,她
們是透過陪伴老阿公和阿媽,去體會鄉民的問題,發現真實的問題,
因此當這些記錄出版了,中寮人會發現,這不是個人的苦楚,而是一
種共通的病。

正因為「果然」的成員深入了中寮的各個階層,確實也感動了許許多
多的中寮子弟,陸陸續續在南、北兩地成立了兩個工作站,落實社區
學園、媽媽教室、巡山以及清圳等計畫。

放棄了一個月超過新台幣四萬元的高薪,回到南中寮工作的馬麗芬就
給予《中寮鄉親報》相當高的評價,因為負擔協調、幫助甚至輔導角
色的這五個女子給予在地民眾最大的尊重,也讓在地居民找到自己的
工作位置。

當中寮鄉的民眾站了起來,王亞力期待著:「把我們的報紙,變成她
們的報紙。」

那一天到來,在台灣其他的鄉鎮,妳或許會看見這五個女子其中一
員,騎著摩托車,背著相機,繼續用影像和筆為這塊土地把脈。

⊕∮⊙◇★☆

消息來源:公共電視
災難報導與媒體的公共責任座談會

在災難發生之後,民眾最想知道與最該知道的是什麼?在社會受創的
時候,媒體應該擔負什麼樣的公共責任,讓驚詫與痛苦成為茁壯的養
分?我們的亞洲鄰國日本和韓國,他們的經驗又是什麼?在集集地震
一週年,我們邀請您一同分享經驗與智慧,期許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免費參加,自由入座
意者請e-mail至cindyshyu@mail.pts.org.tw 報名
地址: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一樓簡報室
聯絡電話:26338019,26301193

主辦:公共電視
時間:9月20日/9月21日
地點:公共電視A棟一樓簡報室
議程:
9月20日
9:00~9:10入場
9:10~9:30董事長/貴賓致詞
9:30~10:20
專題報告:世界各國公視災難傳播研究-以日、英、美三國公視為例
主講人:公共電視研發部研究員 徐秋華
10:20~10:30
中場休息
10:30~12:00
座談:媒體與災難新聞
與談人:臧國仁、羅國俊、吳仁麟、廖俊傑、陳依玫
12:00~13:30
午餐
13:30~15:00
專題演講:大眾傳播與災難報導
主講人:日本NHK執行研究員 小田貞夫
15:00~15:30
休息
15:30~17:00
座談:地方新聞與災難傳播
與談人:蘇蘅、武興員、謝明錦、林藝珍
17:00~17:30
主持人結語

9月21日
9:15~9:30
入場
9:30~11:00
專題演講:從韓國災難管理實例看媒體和政府間的關係
主講人:韓國翰林大學副教授 鄭然球
11:00~11:10
休息
11:10~12:20
座談:政府與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互動關係
與談人:孫曼蘋、何榮幸、方仰忠、金溥聰
12:20~12:30
主持人結語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