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June的文章彙整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三期

2003年 June 23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三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看《台灣霹靂火》的一些反思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現今台灣24小時新聞頻道簡史
胡耿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活動
公視即將推出「移民新娘」紀錄片「我的強娜威」、「黑仔討老婆」

┌──────《2003/06/24第一百五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看《台灣霹靂火》的一些反思

三立電視台的當紅八點檔戲劇《台灣霹靂火》,終於確定七月要演完了(真的嗎?)。排定六月下檔的劇,因為收視率在女主角們「變臉」之後又再衝高,加上製作人有心讓《台》劇和友台的暑期強檔片對打,於是一延再延。雖然劇情發展離奇,原本設定的警匪對峙凹到後來變成商場鬥爭(類似三立前劇「台灣阿誠」),連好來塢片的主題都用上了,編劇鄭文華還是只好再發揮即席掰功,劉文聰耍狠不知伊於胡底,真是計畫不如變化大。

《台》劇播出至今,已經兩百六十餘集,它的長壽主因當然最終歸於觀眾的熱情捧場,收視率履次衝破九的關卡,直逼兩位數,已是近兩年來少見的紀錄。衍生而來,片中許多二線演員因而走紅,對白更是家喻戶曉,成為時下流行語。而其文化意象,也被直接/間接地轉化成商品而流通。除了三立藉以再次確立「本土」的定位(福佬話為主),節目間的廣告訴求對象輪廓鮮明外,唱片與經紀公司將此意象再包裝後生產成為其它的文化產品(比如秦楊的唱片、劇組的舞台表演等),也是一招。離譜的是,劇中正文集團出品的減肥藥Slimbody名稱竟被台灣製藥業者挪用登記,準備大發利市。這倒是三立始料未及,未能將之納入商品化計畫的部份。

商品熱銷,三立老闆們當然笑得閤不攏嘴。凡是讓資本家能笑得這麼開心的商品,其本身和背後的生產過程,一定有些名堂值得我們看看。

首先,《台》劇的一線員工陳昭榮因操勞日久以致於身體有恙,多次公開抗議,從馬克思分析勞動力抽取的方法,是了解商品生產的好起點。台灣的電視節目生產有一特色,就是邊拍邊播,工作人員壓力極大,特別是自製的八點檔戲劇,工人焚膏既晷、作息顛倒是常有的事。其中既有勞動力相對價值的抽取,展現為生產密度/頻次的增加,也就是專殊化的工作分配。以演員而言,就是賦予其極強烈角色性格,免除演技再訓練及揣摩融入的時間,因而能從事快速生產。另外勞動力絕對價值的抽取,則是工時的不斷延長,直至工人不能再維持既有勞動力的前一刻停下(資本家不會放下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英國在血汗工廠林立後未久,即有最低工資的法令的實施)。

三立沒日沒夜地搶拍《台》以致演員操勞成疾,即是一例。值得注意的是,陳昭榮因健康亮起紅燈有罷演打算,但遭同是工人的港籍編劇鄭文華指出「和香港 TVB 以及民視演員相比,算什麼?」。但真正負責的製作人和三立老闆娘蘇麗媚,卻一直未置可否,對外只意思地表示希望陳能留下。同時一再放話劇組自有對策,不怕陳昭榮出走(改寫劇本,讓「正賢」意外死亡),意即慰留之餘還要保留談判籌碼。由此,顯見勞動力榨取還有空間,而陳昭榮也的確在截稿前和三立達成演出到七月中的協議。

但是其它演員/劇組工作人員又如何呢?陳昭榮身為第一男主角,加上下檔戲開拍在即,且早已占劇三立「一哥」位置,當然有說大聲話的本錢,抱怨也就能見諸媒體。但其它工人的處境同樣艱難,正依靠《台》劇而聲勢看漲,因此未必有發聲的空間(自願或被迫),比如編劇鄭文華要陳昭榮共體時艱形同自我規訓,秦楊則多次「感謝」《台》劇賜予走紅機會。演員的生命很短,容納明星的舞台很小,因此必須自我要求儘量壓縮工作時間以求換取長期保障,老闆的剝削也就看似理所當然。

勞動力的剝削之外,在其它成本的計較上台灣的連續劇也堪稱一絕。舉《台》劇為例,是以大量的棚內戲與極多的對白為主,鏡頭多為半身鏡或表情特寫,其中以劇中人物互落狠話最受人「津津樂道」。是的,除了汽油桶和番仔火,《台》劇還給了我們什麼?據麥克魯漢說,電視的普及達到一種感覺高度,讓「序列排比」被「同時出現」取代,因而我們進入結構與組態的世界,得以高度參與,填補意義,尋回全面的感官經驗。但《台》劇假電視形式播出,卻剝除了這種媒體形式的多元可能性,比如光影的亮暗對比、走位與時間、色彩、演員的肢體暗喻(不只是凝重的表情或奸笑)等等影像的意義,而回到類同於廣播劇的熱媒體,成為一種進步的退卻與倒反。就算不從麥氏隱喻式的說理了解《台》劇對電視媒體的誤用,將之比較於《冬季戀歌》中的唯美雪景,進而帶動韓國濟州島的觀光產業;或是看看公視《後山日先照》、《家》的節目對時代背景器物的用心安排,約略可知以對白取勝的戲劇形式過於短淺,不論是文本的意義內涵或是從而衍生的商機取用上皆然。

本期編輯室淺論戲劇勞動者的剝削(生產流程)和產品意義的匱乏(商品本質),兩者皆肇因於邊寫邊拍邊播的製作模式。還待探討的是,這種速食模式是民視與三立的戲劇能夠長紅不衰的運作邏輯與社會基礎。也就是說台灣閱聽人對此類戲劇的熱愛(據廣電基金調查,《台》據收視群集中在中彰投以南,而收視年齡層分布平均)所為何來?而民視與三立的操作為何成功?需要其它的理論視野來分析,我們以後再闢專文討論。

Our Questions:

1.《台灣霹靂火》什麼時候會下檔?正賢(陳昭榮)的結局是什麼?你/妳猜猜看。

2.製作人周金陵的想像對手直指瓊瑤的暑假新片,說是要「打延長」戰。是誰會贏呢?

3.蔡明亮的電影,對白以少出名。想一想,和《台灣霹靂火》有什麼不同?你/妳喜歡哪一種?

4.蔡明亮的片和《台灣霹靂火》提供的是不同的娛樂形式,不能相提並論嗎?那麼以健康觀點出發,炸薯條和蘋果的比較有沒有意義呢?

⊕∮⊙◇★☆

《後山日先照》與三立的《台灣霹靂火》以及民視一系列的本土劇的對照其實是相當有趣的。「後劇」的演員所處的時空背景往往交代得相當明確,而後兩者則往往讓人有時空錯置之感,彷彿一切都凝固了(除了用台語頻頻說FACE OFF 之外),有趣的是,人之所以存在往往取決與時空感的存在與否,而戲劇從古就因其具有「人性」而被喜愛;哈維(D.Harvey)所提出的「時空壓縮」就認為隨著傳播技術以及新科技的進展,時間與空間的商品化會越形劇烈,這相當有可能促使時空感的消失,但是與此同時卻引發了另一層次的「認同危機」,時間空間越是被壓縮,認同的問題就會被突顯得更加厲害,三立與民視一系列的本土劇以及其電視台的立場設定,或許早就透漏了在其媒體生產的過程中,時空感(人的存在感?)早已被剝削殆盡囉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6月14日台視客家電視的試播典禮,對於客家電視頻道的順利開播,游院長指出,這不僅象徵了弱勢族群文化的獲得尊重,同時更提供了族群間互相瞭解與對話的平台,為台灣多族群社會的和諧與共榮跨出了一大步;葉菊蘭更強調,身為客家子女的她感到無比歡欣喜悅,相信專屬電視頻道也為客家語言和文化注入活水。

小編眉批:
各位有所不知,台視之前為了客家開台大戲開鏡,卻最後導致客家導演走人、演員罷演。葉菊蘭更表示客家頻道屬性是公益、文化傳承,絕不涉及政治立場。而從長期來看客家頻道應納入公共電視平台來經營及管理,這樣方符合資源整合及有效管理等目標,尤其公視管理已上軌道,由公視經營可減少執行困擾。

2. 6月17日新聞局舉行輔導金信託契約的簽約儀式,嘗試讓國片輔導金拍片機制透明、健全化,6家簽約的電影公司均信誓旦旦要落實執行,這是輔導金實施對等投資,首度引進了銀行信託管理的做法。

小編眉批:
這新聞還有國片輔導金為提供評審判斷拍片案值得投資與否,會要求影片公司提出編、導、演與工作人員的陣容表以作為點數評估,而要得到輔導金的影片大都要有五、六百點的點數,而李心潔一人即高達六十四點,是當今所有演員中的「點數之王」!

3. 東森電視臺16日股東會中通過雷倩、趙怡、朱宗軻擔任外部董事案,這3位在媒體、財務管理各擅勝場,東森電視將藉重其長才發展數位化、國際化,並強化財務管理,同時預計在今年底前由興櫃轉上櫃。而今年第一季的營業利益及稅前淨利分別約1.46億及0.83億元,也較去年同期的0.78億及0.27億元,大幅增加87.02%、212.60%,其中稅前淨利大幅成長超過兩倍最為亮麗。若以東森資本額30.4億元計,東森電視臺今年第一季稅前每股盈餘達0.27元,亦較去年同期的0.09元,大幅成長兩倍。

小編眉批:
上一期(20030612)的New taiwan周刊,楊士仁寫了東森財務的追縱報導,除了指出東森的會計記帳方式「相當罕見」(商譽高報百億,占公司總資產的三分之一強;播映權充作流動資產),節目播映權質押借款有爭議,也有許多實際的鉅額虧損數據。東森真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4. 從五月中旬開始在「台灣茶黨」、「與媒體對抗」等媒體觀察網站,發起「請你我一起來響應抵制煽情口水爛節目的廣告商品」行動,目前已經持續在網路發燒,網友以發送電子郵件的方式,要求廠商勿在李豔秋主持的「新聞夜總會」等談話性節目贊助廣告,目前已有義美食品、白蘭氏雞精、大潤發、台灣煙酒公司等企業回應網友的要求自六月起將「新聞夜總會」的廣告託播全部抽換,保力達公司也表示將在七月份起再次考量公司廣告所上的節目形態;網友們這項自發性行動,正向各大學的「電子佈告欄」(BBS)擴散,後續影響效應,值得觀察。

小編眉批:
請多多支持這項運動,不僅要抵制,也要讓那些廠商知道我們在做抵制,相關消息可看活動轉載,並一起動動滑鼠為台灣媒體運動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現今台灣24小時新聞頻道簡史
胡耿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今年七月在台灣即將又有新的24小時新聞頻道誕生,這次年代新聞轉型為全天候新聞頻道並與老東家TVBS幹上,兩台宣傳動作頻頻,年代以張雅琴為王牌與TVBS張怡宜相互打對台,張雅琴挾持著人氣主播的姿態,與詹怡宜的回歸新聞專業為口號嗆聲,但為何國內有線電視頻道新聞節目如此充斥?真的是觀眾的需求很高嗎?我們先從台灣發展24小時新聞頻道的過程看起。

頻道 成立時間

中天新聞台 1994年11月

TVBS-N 1995年10月

非凡財經新聞 1997年3月

民視新聞台 1997年5月

環球新聞台 1998年6月 東森新聞台 1999年1月

三立新聞台 2000年1月

年代新聞台 2003年7月

當年台灣第一出現的新聞頻道其實是真相新聞網1,但現存的全天候新聞頻道以中天新聞(CTN)為最早,這一原本總公司在香港的中天頻道,於九四年以「華人觀點的新聞」在香港開播,九六年四月,和信企業團以旺盛的企圖心,從于品海手中買下了中天與大地的經營權(40億台幣),九九年三月,位於香港總部的中天編輯中心搬回台灣,但和信集團辜家卻因經營不善退出(4億台幣轉讓),而後2001象山接管中天,但又在2002傳出財務危機,5月由中時報系接管經營權。

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開台主打港劇與CALL-IN節目一炮而紅,隨後,邱復生又從無線三台與兩大報業,重金挖來各路線資深記者,以及張雅琴、趙薇等知名主播,1995年成立專業新聞頻道TVBS-N,之後又創立以娛樂、生活資訊為主的TVBS-G,以及由年代產經台轉型的ERA-NEWS,而為了對抗早先成立的中天新聞頻道,TVBS-N而這個強調台灣觀點的頻道,也將國台語風吹到三節新聞,在播報新聞時,張雅琴以國台語念出她的「晚時新聞──晚安台灣」。

97年的股市衝到前所未有的8,895高點(90~97年),成交量也衝破2,000億元,順應著這股股市熱、理財型節目成了觀眾愛看的新聞節目類型,不僅非凡財經新聞也成為當時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也讓當時許多新聞節目轉型為財經新聞。

而第四家無線電視台「民間全民」的姐妹台「民視新聞台」於1997年5月開播,當時民視的成立正是為了衝破黨政軍壟斷三台無線資源局面的時代產物,而「民視新聞」透過「木喬」代理,在全國各地系統的支持下,普及率達百分之九十七,民視新聞台為廿四小時新聞網,至於民視無線台則在六月十一日正式開播。當時民視首度在重點新聞時間播報台語新聞,更號稱是真正台灣人的電視台,而1997年也正是台灣媒體蓬勃發展的年代,根據97年的聯廣公司票選的1997年十大廣告行銷事件出爐,其中媒體雙胞化、本土表現手法、日本酒搶攻台灣市場、運動行銷等,都是當年廣告行銷市場的主流。其中首件為媒體雙胞流行,無論是平面或立體媒體,都有此現象,例如大成報有影劇報、體育報,民生報有原版及影劇版。時報週刊、TVBS週刊雙刊發行,中視頻道與Her TV,民視與民視新聞台2。

不僅如此97年是台灣解嚴10年,97年底的有線電視兩大系統斷訊風波,在當時新聞局長李大維的調解下達成當時聲稱「三贏」的局面,但事實上一直至今台灣的觀眾每道年底仍然都要為斷訊現象所苦。另外在97年的媒體更遇到陳進興事件,各種與新聞報導專業的討論也沸沸湯湯3,更不容否認的是也因為這樣當時的新聞收視率更是創下新高,新聞頻道的熱潮也因此繼續持續下去4。

註1:謝明翰/金融從業員(台北板橋)幾天來,真相新聞網開播,從觀眾的角度來看,的確為我們習慣看「中央」角度的眼睛,開了另一扇窗。雖然剛開始,在品質上比不上其他熟練的新聞工作者或已有制度的新聞單位,但這樣的起步,是個里程碑。做一名觀眾,觀看時也應該有些心理建設:真相只是一個名稱代號,不必期待它會是所有事實的呈現,正如存在已久的三台有其不同經營背景。組織背景如果不介入新聞本身客觀公平的呈現就可以,至於判斷真相與否還是要由觀眾自己來。而看了幾天真相新聞網節目後,也有幾點建議:

一、用閩南語發言是一項新做法,但如果連基本的順口清楚都做不到,還是別讓記者們獻醜。

二、以地方新聞出發,卻仍極少深入地方的報導。請記者們不要用過去習慣做新聞,我們要的是身邊生活中與我們食衣住行相關的事件。

三、真相將對談、評論與新聞分離,做得不錯。但對談節目中的兩位教授不該是什麼事都能說的專家,可否請意見角度更多元的來賓談問題。【1994-03-05/聯合報/11版/民意論壇】

【1997-12-31/經濟日報/34版/商業脈動】

註2:熱線你我他 媒體搶新聞 應顧及辦案:楊萼(台北)
十一月十九日白案陳嫌劫持人質,台視記者與陳嫌熱線通話二小時,讓陳嫌「暢所欲言」,語多嘲笑與自辯。記者連串追問,洋洋自得。完全無視人質安危,延誤了談判。台視還自我陶醉,大發獎金慶功,殊不知已阻撓辦案,招致大眾反感?難道電視台只顧搶新聞、搶收視率,毫無商業道德?【1997-11-22/民生報/12版/影視天地】

註3:白案新聞打下輝煌收視率 李惠惠急流勇退鬆口氣
前天晚上陳進興棄械投降,台視新聞創下有史以來最高收視紀錄,SRT的數字達到十一點二三的新高,台視新聞部歡天喜地慶功之際,副理兼晚間新聞主播李惠惠卻再度提出辭呈,請辭晚間新聞主播,她表示任務已經完成,是該功成身退的時候。【1997-11-21/聯合報/26版/影視廣場】

⊕∮⊙◇★☆

▉▊▋▌媒 ▍活 […]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二期

2003年 June 16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二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蔡同榮不退出民視的一百零一個理由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從《廣告的符碼》論分級付費中的商品暗碼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活動
【台灣社會論壇】台灣資本主義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2003/06/19第一百五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蔡同榮不退出民視的一百零一個理由

攸關台灣未來傳播發展的重要法案-廣電三法,令人意外地,未能在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修正通過;經由眾家媒體的報導看來,法案被擋的原因大致上是因為台聯黨以及部分無黨籍立委的反對,再加上民進黨內部未能整合成功,以致此法案必須等到下個會期才有機會通過。不過,假使各位將各媒體的說法作一整理,我們可以發現此法案未能通過的焦點,被鎖定在法案中所包含的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規範,以及民進黨中常委兼中華民國立委兼民間全民聯合無線電視台〈民視〉董事長蔡同榮身上。

媒體焦點被如此設定並非天外飛來,此議題在今年年初經由媒體的中介,陳水扁總統與蔡同榮就已經短暫的交鋒過了,當時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明示」禁止黨員政媒兩棲並由中常會作成決議,而這也在後來被收納入廣電三法之中。當時身任立委與民進黨中常委與民視董事長的蔡董,就引用前總統李登輝的話,對外宣稱:「民視董事長很重要,不能隨便辭。」,這與今日他聲稱得到李登輝的支持,同時覺得他自己政媒兩棲「沒什麼好怕的」,頗有一以貫之的感覺。

如果我們把廣電三法無法如期通過,視為先前交鋒的結果,那麼陳水扁還真的是被蔡董打了一把。看看主流的說法,再觀察蔡董的言行,難道他真的是如其所言:「為了讓本土媒體保留一絲命脈」,因此才能夠賦予他如此堅定的意志,對抗貴為總統同時又為民進黨東方不敗的陳水扁?這答案恐怕只有蔡董知道,但是屢次被蔡董結合「李登輝」、「台聯」、「台獨」等符碼加以運用的「本土意識」雖然複雜難解,但若能做一初步的釐清,相信對蔡董這般行為應當能夠做出一些解釋。

蔡董的本土媒體命脈「民視」,最近的八點檔新戲「青龍好漢」中,幾個主要演員包括黃維德、宋逸民、岳翎等人,故事雖然以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之亂為歷史背景,但是幾個故事主角的出生地剛好都是台灣、講台語,而故事講的也是這幾個台灣兒女在亂世中的愛恨情仇,同時本戲也由「台灣阿姑-周遊」〈民視文化替周遊出版的自傳所用的書名〉擔任總製作;表面上看來這部戲劇就如同「飛龍在天」、「世間路」等戲劇一樣,怎麼看都「台灣」得不得了。

但是有一則與此相關的新聞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反思;民視的「二姊」同時也是「青劇」的女主角岳翎,地位僅次於民視「大姊」陳美鳳,與屬於民視電視公司的鳳凰經紀約滿之後,鳳凰經紀希望她在續約時能配合「行情」調降片酬,民視當初以「高價」簽下岳翎,但經過「情義」、「青龍好漢」這兩檔戲的收視考驗後,民視開始在意岳翎的台語「不輪轉」,在以台語戲為主的民視,岳翎每集都要多花額外的配音費,她指定的配音員一集5千元,製作單位與她各攤一半,這也讓製作單位大喊吃不消。

這則新聞似乎指出了兩件事,民視的戲劇邏輯所強調的「台灣新文化」,其實已經將閩南語視為正典,倘若要用其他的語言表達,都將被視為不合乎節目製作原則,台灣新文化的「新」其實與過去國民黨堅持媒體國語發音的威權意識、偏右保守並無二致;除此之外,語言的霸權也與民視的另一個製作原則-商業,結合成一體的兩面,當電視公司所屬的經紀公司以及節目製作單位試圖剝削藝人以創造利潤極大化的時候,對其他的電視台而言,恐怕會以商業考量為理由,不過輪到民視時,語言文化的「不輪轉」則會浮出水面。

正所謂「風行草偃」,觀察下位者的諸般表現,大概就可以認識到上位者的處世心態;民視董事長的重要性並不見得如蔡董所宣稱的如此廣泛,充其量,民視董事長只能說是蔡董捍衛「河洛文化」或是「福佬沙文主義」的堡壘,而如果所捍衛之物真的是一種霸權文化、一種排他主義,那或許還值得為其流兩滴淚,悲其業障太深、我執太重。不過民視今天的經營型態與一般商業電視並沒有差別,媒體商業化過度競爭所帶來的內容單一、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剝削、自製能力的低落等問題,在民視身上都可發現;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邏輯也會因時因地,吸納有利於其自身的國族想像來充實其商品的面貌,「台灣話=河洛話」在台灣此地擁有近七成河洛人的背景之下,往往「自然而然」具有某種霸權於其中,商業如此、所謂的民主政治亦復如斯。

蔡同榮操作「本土意識」的堡壘-「民視」雖說以商業經營,股權由大眾持有,經營者獨斷獨行的狀況不容易發生,但是眼前的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民視除了講河洛話〈化〉且會賺錢的戲劇節目想玩之外,其他型式的節目幾乎沒興趣,而蔡董在政治上努力的公投法也難保不是一種「河洛化」的政治操作;上面的說法多屬猜測,為了更接近「真相」,我們想在這兒問蔡董:您念茲在茲的「本土意識」到底是誰的本土意識?而您的本土文化的「本土」又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Our Questions
1.請您說說看本土化的定義為何?

2.您覺得民視夠本土嗎?

3.蔡同榮跟公視董事長吳豐山的差別何在?

蔡同榮所堅持的台灣獨立跟民視之間有啥關係?

⊕∮⊙◇★☆

安德森(B.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nunities)一書中,闡明了所謂的民族主義的滋生土壤,其實是印刷術科技的突飛猛進與資本主義加上西方猶太宗教思想的宿命論彼此辯證而成的,也就是說,要強調民族主義神主牌的精神層次時,我等可千萬不能忽視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在其中扮演的腳色,況且在這邁向或是已然成為自然而然的後現代狀況中,pastiche(拼貼、戲仿)的把戲,在各種社會情境中皆可發現,這種不帶任何嘲諷意味卻為資本主義吸收,並藉以創造新奇特異商品樣貌的邏輯,倘若放在民族主義在世界各地的勃興此等脈絡中,或許蔡同榮的一意孤行(?)、特立獨行(?)也就不是那麼孤寂囉!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由於台聯黨及無黨聯盟不願簽字,規範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廣電三法修正草案無法在立法院本會期最後一天通過。而議事停擺時,同黨立委林重謨大聲抨擊羅文嘉,要黨團有自主性,別讓一個人一直秀,一旁只見蔡同榮雙手環胸,一副信心十足地隔岸觀虎鬥。

小編眉批:
媽~我是阿榮啦,我已經吃了好幾罐的鐵牛運功散,面對輿論壓力,我還可以再當4年董事長。

2.陳水扁總統6月10日在民進黨中常會中重申「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決議,並明確裁示黨籍人士在立法院下會期開議日,也就是9月5日之前,必須全部退出廣電媒體的經營,以身作則,並在今年11月底之前完成「廣電三法」的修正通過,來回應台灣人民的期待。

小編眉批:
我說阿榮啊,你看阿扁都這麼說他不挺你了啦,不過阿榮你可以學學中視那一招,把中視股票上市,然後說自己已經不是國民黨營事業,這招大概只要吃幾條蝦子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吃蝦子?因為這樣就可以睜眼說瞎話。

3.據報載,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審議委員會本月十二日及十八日審議有線電視新頻道收費標準,數位電視節目的收視可能造成收費上的結構性改變。

小編眉批:
裡面還談到業者也將推付費頻道,收視戶也須在五百五十元的基本收視費外,一個頻道額外再付一至三百元不等的費用,難怪這年頭搶銀行這麼盛行,要是我是收視戶也想去搶銀行算了。

4.立法院院會6日完成著作權法修正,新法將意圖營利而重製光碟或以侵害智財權為常業者改列為非告訴乃論,除大幅提高侵權者罰金及刑期外,也增訂海關得主動查扣、沒入之規定。但對非意圖營利而散佈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散佈份數在五份以下,或價值在三萬元以下者並不違法,因此學生上網下載MP3檔案,或影印圖書只要符合這個原則,並不會遭處罰。

小編眉批:
這個法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你現在去影印店跟老闆說你要影印「整本書」不犯法!記住小編的保平安口訣:我只印4份(價值低於3萬元)、我拿回家堆著沒幹嘛。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從《廣告的符碼》論分級付費中的商品暗碼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Sut Jhally所著《廣告的符碼》一書,寫就於一九九○年。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作品(其實更早,本書是由Jhally的博士論文發展而成),但是電視台營運的基本形式並未有太大變化:一般而言,電視台製作節目,其間插播廣告,以廣告時段的收入為生 。而Jhally提出的「閱聽人勞動」的概念,拜科技演進的惰性,歷經十年不衰。但最近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鬧得沸沸揚揚的分級付費制度,似乎在形式上動搖了Jhally的創見。

《廣告的符碼》共分六章,前兩章在論述商品與人的關係:從「資本主義即龐大的商品堆積」開始,論證當代商品廣告存在原因,指出廣告不僅提供了資訊,更在感性層面創發需求。「並不是假性需求…壓過真實的需求,而是說需求的形成與滿足的過程,已然落在傳播溝通領域裡進行。」(p.58)。因之廣告與傳播產業,也就彼此相依不可互缺。傳播產業依靠廣告收入餵養,商品因廣告放送而打開銷路。

依此基礎,Jhally在第三章中,梳理電視台如何透過廣告時段的安排,把閱聽人變成為為其打工的勞動者。Jhally的創意,在於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擺進了電視台的生產流程中:讓人目不轉睛的節目,其實是電視台給付給閱聽人的工資;而廣告的時段,就是閱聽人的勞動時間。就像抽取剩餘價值般,閱聽人收看廣告能創造的價值,要大於節目生產的成本。其間的差額,就是電視台老闆的利潤。電視台老闆為了極大化利潤,必會在節目播出的投入上動手腳,或是減少製作成本,或是縮短播出時間(壓低工資);另一方面,則是要延長閱聽人收看廣告的時間,或是切分廣告播出的檔次(相對與絕對的勞動價值抽取)。

在第四章,則是指出廣告符碼的操作方式,如何才能建立商品與閱聽人的連繫,使閱聽人不知不覺成為廣告的共謀。結果是「我們依賴廣告提供的意義,界定自己的社會生活;而廣告也倚賴了我們的知識,從我們的參照體系提練了意義得以運作的素材。」(p.204)第五章則是Jhally的實證研究,論述廣告造出物神的過程。第六章的結論中,指出現代閱聽人收看電視愈來愈不可自拔,回應了閱聽人看電視不比工人做工謀生的質疑。

Jhally的說法,雖然新鮮,但不無漏洞。書中Jhally也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回應許多批評。本文僅就科技的進步可能造成的理論不適應提出討論。我的論點是,電視科技的進步,使得未來的節目播出不一定有廣告時段。意即呼應批評者如Maxwell的說法:真正的價值是影像/節目,閱聽人勞動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p.13)。或說是如同貨幣一樣作為計價的單位,也就是收視率。

傳統上,我們每天打開電視、斜躺在沙發上,就這樣在五光十色的小盒子前打發掉一個晚上的時間。閱聽人懶惰成性,打開電視只為了有「東西(something)」可看,而且每天一定看2.5個小時(天下雜誌2001四月號的調查)。這些特性讓節目生產者有機可乘,因為閱聽人的選擇如此被動而間接,因此關鍵不在閱聽人的好惡,而是代表閱聽人好惡的「收視率調查」。這樣的邏輯看似矛盾:「收視率」既是閱聽人總體好惡的呈現,怎麼又和閱聽人本身分離而取代了在節目製作人心中的地位?事實上,就是因為技術的限制,不能真正了解閱聽人的好惡何在,因此這樣的總體性也就是一種和稀泥式的呈現。節目生產者只要知道什麼樣類型的節目有最多人看,也就夠了。至於真正要替閱聽人量身訂作節目,那可不必,一者閱聽人很可能跟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二者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因此,電視台為了確定能夠賺錢,就要在某幾類固定的節目型態和節目編排上下功夫,閱聽人就在不得不的收視過程中,為資本家做了工,生產了必要工資之外的剩餘價值。電視台賣的商品是「時間」,而商品的價值有兩個來源:死的生產工具和活的勞動力,唯有勞動力能賦予商品額外的價值。資本家提供的節目時間因閱聽人的收看而增值,而資本家就在這額外增加的價值中抽取利潤,再投入生產。

反對上述說法者,稱閱聽人的收視是一種休閒活動,既非受迫亦不必要,怎麼可以和用以營生的工作劃上等號?因此Jhally花了一大篇幅(四、五、六章)論稱,閱聽人的收視因科技理性、廣告在當代文化生產中的宗教性等說法,是一種不得不為的行為。所做所思,都捲入了資本再生產的漩渦中。

所以說,如果閱聽人收看廣告不再那麼必要,是不是閱聽人勞動論就開始動搖?近一步言,晚近電視數位技術的革新、付費電視訂戶的增加、錄放影機設備的普及,是否解放了閱聽人必須參與勞動的過程?的確,就像在生產線上的工人摸魚怠工一樣,閱聽人經常一看到廣告就轉台、上廁所或開始聊天,也就是他們得了工資又不想做工。而今拜科技所賜,閱聽人可以直接跳過廣告不看,如此一來便破壞了傳統電視的生產與再生產模式。廣告商一旦確定閱聽人不再看30秒一支、3分鐘一檔的廣告,有可能不再以這種方式向電視台「購買時間」。而電視台生產出來的商品也就無用武之地。

電視台老闆的確因此開始恐慌。2000年十一月,Viacom、Disney、GE(分別擁有CBS、ABC、NBC三家全國電視網)聯合控告SONICblue公司。理由是這家公司生產一套名為ReplayTV的系統,能夠讓收視者自動略過廣告不看,如此一來破壞了電視台賴以生存的經濟結構。事實果然如此,技術進步,閱聽人怠工愈來愈容易,廣告商購買時間愈來愈不划算。

到這裡,Jhally的論點都很好,電視台老闆對新科技的驚惶也恰恰證明閱聽人勞動論。但是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台灣的有線電視業者積極地推動分級付費,要閱聽人「不用作工」?

這可以和晚近的廣告趨勢結合討論,也就是所謂的「置入式行銷」。資本運轉的彈性過程自有應變能力,閱聽人以為分級付費後就不用再做工,可能是錯估情勢。雖然數位電視和按片付費的技術成熟,以後商品交換的方式轉成閱聽人與電視台間進行,也就是「買電視節目」來看。但是廣告的角色因而退出電視媒體嗎?恐怕未必。可能的方向有兩個,第一是廣告的製作愈來愈豪華奢侈,可看性甚至超過節目本身,加以藉由各種廣告手法的操作讓閱聽人「願意去看」,使閱聽人更樂於做工。這應可從廣告製作費的上漲趨勢瞧出端倪。第二個方法,廣告可以以另一種更細膩、更隱而不顯的方式出現在節目製作中,也就是進入節目本身,成為閱聽人觀賞的一部分。而這對廣告商而言並不難達到,好萊塢、香港的電影製作中安插廣告物的時間價碼早已是公開的消息;而NBA球賽的轉播中,球員踩著的地板都可以用數位技術換上整片的廣告看版,常用的俯角拍攝鏡頭就能讓觀眾將之一覽無遺,躲都躲不掉。近來吵翻天的「置入式行銷」,不也是瞄準閱聽人被動接收而不自知的弱點,加以利用嗎?

果真如此,閱聽人勞動論的分析將會更加複雜。閱聽人不是不勞動,而是參與了勞動而不自知。但是Jhally的劃時分析方式如此變得難以操作,對比到勞動與工資間的連帶關係更為困難。但若是以收視率來解釋,似乎較能解釋電視科技的變遷造成廣告時段消失的困擾。但不同於Meehan主張「收視率」才是商品的論點,真正的商品是節目,收視率是其表現象徵(計價單位)。

若付費電視在台灣的推行果然成功,則付費頻道的營收來自訂戶的直接給付比重增加,但廣告仍會以各種方式呈現在節目之中。這種宣傳更為隱而不顯,閱聽人投射對節目主角的認同/信賴到商品上,較之現在/過去收看廣告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語。雖然Jhally力陳「閱聽人勞工」的觀點最為人著目,但是批判廣告創造物神的篇幅其實占《廣告的符碼》中最多。在閱讀本書之後,使人警醒於廣告無所不在的勢力。

⊕∮⊙◇★☆

▉▊▋▌媒 ▍活 ▍動 ▍▌▋▊▉

【台灣社會論壇】

台灣資本主義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時間:2003年6月22日(星期日),13h - 16h
地點:NGO 會館 (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主辦:新社會協進會、蜂報、NGO SoFo

主題:台灣資本主義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主持人:黃德北(政大教授)
引言人:姚欣進(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

討論提綱:
1. 全球資本主義的基本運作機制與規律
2. 台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與階段
3. 過去台灣資本主義成功的原因
4. 台灣在全球分工/全球利潤鏈上的特定結構地位與挑戰
5. 未來台灣資本主義的展望

⊕∮⊙◇★☆

各位親愛的讀者,由於傳學鬥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已經塞滿了149期之前的電子報,因此我們新增了傳學鬥二台,網址是: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傳學鬥一台: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index.html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明查暗訪多多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一期

2003年 June 9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一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台灣觀點何在?    
阿布拉〈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聲明
媒體改造學社聲明
∮媒回應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回應文
小女子
∮活動轉載
穆斯林報導文學暨口述歷史寫作計畫尋找合作夥伴

┌──────《2003/06/09第一百五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21世紀的全球經濟型態,已經轉變成以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文化發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同時也出現「全球本土化」的政策浪潮。

許多國家莫不思考如何藉由藝術創作和商業機制,彰顯發揚各地的文化特色,進一步增加人民的地方認同、產業附加價值和經濟發展。何謂文化創意產業?簡單來講﹐文化就是內涵﹐創意是一種表現形式﹐產業則是提高產值的方式或消費型態,在這種架構中文化藝術依照其內涵的特質可區分為3種產業型態。

位於核心的是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民間藝術﹐他們是文化的基底﹐也是創意的開端從這個核心往外擴散,便出現了流行音樂、服裝、廣告平面、影像傳播、遊戲軟體等與日常生活極為貼近的設計產業這個產業會衍生出展覽設施和經營、經紀、活動規劃、有聲工業、出版行銷﹑廣告企劃等外圍產業,都是廣大的文化產業環節。

行政院在「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提出政府十大發展方針,首次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點項目,對文化創意產業之範疇做了一個出步的界定:一、文化藝術核心產業﹕精緻藝術之創作與發表,如表演藝術(音樂、戲劇、舞蹈),視覺藝術(繪畫、雕塑、裝置)等

二、設計產業:建立在文化藝術核心基礎上的應用藝術類型,如流行音樂、服裝設計、廣告與平面設計、影像與廣播製作、遊戲軟體設計等

三、創意支援與周邊創意產業(支援上述產業之相關部門,如展覽設施經營、策展專業、展演經濟、活動規劃、出版行銷、廣告企劃、流行文化包裝等)

而文建會亦將今年設定為「文化創意產業年」,認為應該納入政策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十大類,這十大類的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工藝、設計產業、出版、電視與廣播、廣告、文化展演設施和休閒軟體。

由此看來,我國文化政策幾乎無所不包,欲將所有文化形式納入其中,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但其中應注意的是,文化政策應注重文化面先於產業面。

資深文化記者潘罡即指出,文建會一向拿英國的創意產業作為範例,但根據新出爐的「英國2001年創意產業總覽」報告,前年英國十多項創意產業,一共衍生了1,125億英鎊產值,但絕大多數均來自「電腦服務與軟體」、「設計」、「電視與廣播」、「電影與影帶」和「音樂(流行音樂佔絕大多數)」,表演藝術等精緻藝文領域所佔比例微乎其微,很多現象都足以說明,真正能出現經濟效益的都是泛文化通俗娛樂工業和資訊業,但這些並不是文建會的業務重心和設立宗旨。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大和亦指出,政府施政要能分辨重點與非重點,同時針對不同地區,找出自我特色;以文化產業為例,不同國家有相異做法,須針對各自人文條件來制定,因此,必須注意的是,這些文化外圍產業既然是文化核心產業(如精緻藝術)的延伸,所以核心產業的成長與擴張應受到政府的保護,這些核心產業的具體型態就是分散,多樣和小眾的文學以及藝術創作,它們提供了文化內涵並強調個人創造力與創意,不適合商業化。

再者﹐從法蘭克福學派宗師阿多諾的觀點看來﹐判斷文化產物是否為文化工業的產品判準﹐在於個體性的自律性與作品的真摯性﹐而作品的真摯性指的是文化的表現型態及其潛在的生活實踐之間的一致性的關係﹐此種一致性正是必須經由文化藝術核心產業來達成,文化核心產業一旦具有商業元素﹐就會被外圍產業所擷取﹐例如大眾喜愛的韋伯音樂劇﹐當年就是在小眾劇場中養成的。

另外﹐以文化強國法國為例,法國之所以能創下亮麗的文化產值在於它們其有穩固的文化根基,並能有效地復興和再生並創新文化,除了一定程度的消費者基礎外並透過高度共識公共政策的介入,重視文化空間的開創文化創作平台的設置、賦稅優惠辦法提供以及鼓勵文化事務對話的可能等等;經由這樣的努力,本地對於各種「文化」想像的交流才能夠以一種具有「主體」的方式來進行。

總的來說,政府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政府應先注重上游的藝術創作,下游的產業則屬次之,同時政府必須要照顧好文化藝術核心產業以及精緻文化也必須顧及文化所必須具備的常民性質,才能談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如果政府的文化政策的施行偏重行銷與產業面,或者太過重視文化面及藝術創意的培養和扶植將使我們文化的根底愈來愈薄,以致失去發展文化產業的利基與磐石。

Our Question

1.就你所知,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2.我國對文化創意產業之範疇界定為何?

3.你認為文化創意產業之文化政策應注重文化面抑或產業面?

4.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文化核心產業(如精緻藝術),是否應受政府的重視和保護?

⊕∮⊙◇★☆

文化在批判理論的陣營中,從1970年代之後所受到的重視就水漲船高,各家理論也紛紛出籠,齊墨爾、法蘭克福學派、布迪厄、英國位於伯明翰的文化研究等也漸漸被當代視為文化理論,或者說是在文化社會學的部分掌握關鍵地位的知識基地。

而諸多的討論中自然會牽涉到文化產業的想像,唯必須注意的是,諸多的文化產業想像中,往往試圖以一種「商品」的方式來異化各地遠本擁有的文化素材,「文化」能否輸出賣錢的重要性往往比與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構連更為重要,而這使得各地莫不極力創造此地與他方的「秀異」以爭取較高的價碼;但是正如後現代的馬克思地理學者D.Harvey所強調的,這樣強調「秀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壟斷的過程,而各地的風土民情、歷史元素在經過這樣的壟斷與商品化之後,往往也意味著這些資源的活力的終結,時間與空間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意義也隨即終結。我們要再重伸一次:文化產業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唯有去除商品的型式,文化才能得到萌發的契機。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民視的營運執照將於6月10日期滿,民視依例提出換照申請,評審委員會依多項標準,包括財務狀況會計、閱聽者反應、工程計術、員工滿意度等,一一評審公決。

新聞局說,評審分數必須要在70分以上才給證照,未達70分給臨時證照,評審委員會最近評審結果,民視已確定可以取得執照,依新修正的廣電三法,第二次發照是6年後。

至於為何新聞局未能在民視這次換照,要求民視董事長退出民視?新聞局說,廣電三法尚未完成立法,新聞局沒有立場這樣做。新聞局說,除非蔡同榮本人自願下台,否則行政院沒理由要他下台,公務員一切依法行事。

小編媒批﹕
民視新聞與蔡董之間的關係,連阿扁出面高呼黨政軍三退都不見得搞得定,何況是有名無實的新聞局呢!還有,蔡董其實也別太緊張,廣電三法雖然沒啥實際遏阻力道,不過還是擋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路,恐怕要過也並非如此容易吧!

2.受到SARS疫情影響,台視今日起開闢「民生消費新聞」,強調提供最新最時尚的生活流行資訊,其他電視台也決定強化生活新聞比重,此舉顯示「民生新聞」已躍登全民最關心的話題。

在總經理鄭優、新聞部經理王智應支持下,台視每週一至週五下午4時55分到5時25分,開闢「民生消費新聞」,並由3位新生代主播宋菁玲、林謙如、陳瑤琦主持

小編媒批﹕
SARS對台灣的產業經濟還是有貢獻的吧!您看看﹐那感染人數一減少,話鋒一轉﹐馬上就跟時尚生活流行資訊結合囉!從這邊我們發現了﹕民生新聞的預設是就算SARS來了,如果人民沒錢,那麼應該是沒什麼資格「生活」地!

3.SARS疫情讓開機率大增!根據AC尼爾森針對今年1月到5月做的收視調查發現,美伊戰爭和SARS疫情的蔓延,影響了國人的收視行為,不僅整體收視率逐月攀升,每人每日收視時數也從1月的2小時26分鐘,增加至目前的2小時43分鐘。

小編媒批﹕
升高又怎麼樣!電視台總不能老是拜瘟神吧?能不能長進點,讓大家沒有天災人禍的時候,從媒體中就能得到面對天災人禍的信心和知識,不然增加的觀看時數也只是更加讓人覺得電視品質低落而已。

4.互動電視商業化首播由和信中嘉網路旗下的吉隆有線電視拔得頭籌,正式開啟數位電視商業化經營的戰國時代,可望帶動有線電視系統、家電業者、數位內容等週邊產業商機,每年至少1,500億元。

小編媒批﹕
我們還是要問,這些數位化電視是要數位化什麼?TV三賤客嗎?霹靂火嗎?還有,這些龐大的週邊商機所創造的利益跟台灣人民的關係是什麼?是付了錢就沒事的阿呆?還是我們在電視數位化後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透過媒體發聲?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台灣觀點何在?    
阿布拉〈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戰爭雖已告落幕,但各界對國內電視台所報導的戰爭新聞之檢討,才正要開始。

傳學鬥是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的第3天,也就是3月22日,開始針對國內幾家無線和有線電視台晚上7點到8點的新聞進行監看。我們必須很遺憾的說,在新聞監看這段期間,刊登在報紙影藝版的各電視台前線記者的新聞,比各台在處理戰爭新聞的表現還要精采、豐富的多。不信的話,讀者朋友可以回去翻翻那一陣子的報紙影劇新聞。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說?因為在我們進行一個星期的新聞監看後,我們發現各電視台處理戰爭新聞的觀點之單一、視野之薄弱,令人驚訝不已。根據我們的監看紀錄,各台處理戰爭新聞的立場極為親美、親英,這不只是新聞畫面的取得已有所偏頗,例如,大量倚重CNN、美聯社、路透社,還包括詮釋新聞的角度、編排流程、甚至細至主播的口氣、新聞標題,幾乎都站在美英這一邊。例如,東森就用「直搗巴格達」、聯軍在伊南遭遇抵抗時「聯軍最後的苦戰」這種字眼下標。電視台這樣的表現幾乎形同於美英政府或媒體的傳聲筒,別人餵什麼,你就吃什麼。美國政府在這次戰爭中對媒體的操控極為明顯,美國電視台表現出來的狂熱愛國主義,使他們的新聞詮釋早已有所偏頗,國內各電視台怎可對此不加反省?

當然,各電視台還是很努力開發其他的新聞來源,例如,中天使用半島電視台的畫面,東森用法國電視台的畫面,各電視台派遣記者至前線等,但與CNN、美聯社、路透社的畫面相比,這些只是小巫而已。但我們認為,電視台缺乏的不是畫面,而是缺乏對戰爭的脈絡的理解,例如,美國究竟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海珊政權為何會崛起,美國對海珊的三項指控成不成立、反國為何要反戰等等。因此,除了觀點偏頗,各電視台處理戰爭新聞的另一項缺失就是視野不足,缺乏對歷史脈絡的了解;這種去脈絡化的處理方式,很可能幫美英政府發動戰爭的行為合理化,而不是挑戰它。

這項缺失,我們認為與電視台不用功有關,也與台灣政府、學界過去以來過於親美,忽視中東、伊斯蘭世界有關。試問哪家電視台成立研究團隊,處理分析類似伊拉克戰爭這麼重大的事件?哪個記者去戰地前對伊拉克問題、中東局勢做過功課?另外,印象中,各電視台唯一呈現稍微對立的觀點,就是請有中東經驗的政大阿語系系主任利傳田,來分析中東局勢及伊拉克。可是全台灣好像就只有那麼一個比較站在伊拉克那邊的利傳田,電視台邀請的其他學者、戰略專家幾乎一面倒向美英,就連政府也宣誓與美英站在同一邊。

各家電視台或許會為自己脫罪說:「因為政府親美,學界又找不到可以提供不同觀點的人,所以我們的觀點當然就會親美,而有所偏頗哦!」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懶惰的藉口。事實上,自開戰以來,世界各地的反戰團體就設立非常多的地下網站,提供美國主流媒體上看不到的新聞;歐洲一些比較具反省力的媒體,如英國的BBC和衛報,也大舉分析戰爭的歷史脈絡,及公平的報導反戰團體的訴求,揭發戰爭的不義和可能帶來的死傷。

利用地下媒體或網路呈現出不同的觀點,其成本遠低於電視台派遣記者赴前線。因此,國內各電視台不是沒有能力做這麼深度具反省的分析和報導,而是整個新聞部門已被商業思維滲透,因此將新聞當作商品來販賣,所以各電視台才會這麼的重視聳動、刺激和血腥的戰爭聲光畫面。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國內電視台在報導美國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基本上有兩大缺失──過度親美,不知反省;對戰爭之所以發生的歷史脈絡,缺乏分析和理解。由這兩項缺失所衍生的問題就是國內電視台,只會聞「美」起舞,自己沒有對戰爭的觀點。

要如何呈現戰爭的基本事實?呈現台灣的觀點?所謂事實,其實是經過選擇的;加上如果新聞來源掌控在別人手中,要呈現事實就很困難。在事實難得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如讓各種觀點百花齊放,也就是說要對各種觀點一視同仁,例如,有了美國,就要有伊拉克;有了主戰之聲,就要有反戰的聲音。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這牽涉到資源及權力,特別是當今的媒體已開始集團化,並成為現有社會體制的既得利益者,異議、弱勢、無商業利益的聲音常常就被消音。

很多的社運團體注意到這種現象,因此發展出媒體游擊戰的策略,例如,利用網路來傳遞有別於主流媒體的戰爭消息。在戰爭期間,台灣也有社運團體到美國在台協會抗議,而且持續發動靜坐達數個星期,不過,電視台幾乎沒有報導這則反戰新聞;也有很多社運團體架設網站,傳遞反戰的消息,當然電視台也對此視而未見。其實這就是台灣觀點的一部分,而且是民間版的台灣觀點。因此,電視台可以呈現的另種台灣觀點就是,深刻的反省在全球傳播結構下,台灣所處的邊緣位置。

⊕∮⊙◇★☆

以下是「媒體改造學社」針對廣電法三法在立院被立委諸公封殺之後的聲明,廣電三法雖然並不能夠讓台灣的媒體環境全面改善,但終究是一個起點,各位可以看看我們的立委諸公們,連給台灣媒體環境最基本的的承諾都不願意,小編認為就連其心可誅都無法明之吧!   

⊕∮⊙◇★☆

▉▊▋▌媒 ▍聲 ▍明 ▌ ▋▊▉

媒體改造學社聲明

針對廣電三法修正案已在三大黨協商簽署同意的情況下,因為台聯黨與無黨籍聯盟的杯葛拒簽而無法通過一事,關心台灣媒體改革的民間團體「媒體改造學社」深表遺憾,並對台聯黨、無黨籍聯盟以及運作反對該修正案最力的民進黨立委蔡同榮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我們認為,廣電法修正案有關黨政軍勢力退出電視的主張,以及後續將台視與華視進行公共化改造,早已成為台灣民間高度的共識,更是執政的民進黨最重要的政見之一。台灣媒體亂象叢生,民眾無不引頸期盼媒體改革之際,國、民、親三大黨已順應民意簽署協商同意書,但向來聲稱代表台灣人聲音的台聯黨、無黨籍聯盟以及立委蔡同榮,竟然已拒絕簽署的方式,公然和主流民意相違背,成為台灣國會裡最保守的力量。台聯黨和無黨籍聯盟未在進步與民主的法案方面發揮關鍵的少數推動者,反而成為阻撓進步和民主改革的最大絆腳石,我們除了強烈要求台聯黨與無黨籍聯盟對於為何不支持廣電法修正案與媒體改革提出合理的說明,我們也希望這兩個政治團體以及蔡同榮立委了解,他們將在未來接受民間社會最嚴厲的回應。

媒改社對於民、親、國三大黨能夠捐棄黨派成見,共同簽署該項修正案表示欣慰,特別對參與協商的三黨代表立委,包括民進黨委員羅文嘉、國民黨委員洪秀柱、親民黨李永萍等人表示肯定。但我們認為,民進黨雖然以執政黨的身分支持媒體改革,但內部少數立委卻是阻礙改革的最重要促成者,與公然反對修正案的台聯黨和無黨籍同樣要對媒體改革延滯的後果負起最大責任。因此,我們在此也要呼籲,民進黨應就黨內阻撓改革的保守勢力進行整頓,新聞局也必須不以立法方面的遲滯為藉口,立即就行政層面提出改革方案並積極推動,特別是有關台、華視公共化的執行方案,以展現民進黨真正的改革誠意;媒改社亦將持續進行嚴格的監督。

媒改社是前「無線電視民主聯盟」轉型改組成立,由四十餘位民間關心媒體改革的學界、運動界和媒體界人士組成。

⊕∮⊙◇★☆

以下是小女子針對傳學鬥成員張時健對其文章的回應所做的「再回應」,各位可以參照前幾週的電子報,有助於各位釐清諸多媒體批判的觀點喔!

⊕∮⊙◇★☆

▉▊▋▌媒 ▍回 ▍應 ▌ ▋▊▉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回應文
小女子

感謝傳學鬥相關文章的指正與討論,針對〈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小女子有幾點看法,本文中該文以〈回〉文代稱。

鑑於〈回〉文乃上集,恐因部份行文結構乃見櫫於〈回〉文下集,所以本文僅就〈回〉文上集的觀點進行討論;此文中乃針對消費者/閱聽眾進行討論,是故,小女子於本文中亦將以閱聽大眾為思考中心。

回歸〈回〉文,有一貫的基調為其論述陳舖,那是濃烈現代性色彩的主張。全文貫以道德倡議(小女子不在為道德進行價值評斷),輔以箭茅相對的閱聽眾實證;面對著絕對的價值觀卻輔以未見一統的諸例恐有不妥。〈回〉文中羅列當前的社會媒體亂象-新聞局執鞭不利、媒體內容充斥低俗品味、閱聽人認為台灣媒體為社會亂源……,透過經濟思維的辯證,舉出政經結構面對於媒體內容產製的囿限為何。於是,作了這麼一個小結-台灣廣電生態垢病百出、閱聽人只能挑個比較不爛的蘋果(「選爛蘋果」論),但僅供擺飾,絕不食用(因為只拿來殺時間,訓練姆指神功)。所以,請允許筆者大膽推定-〈回〉文對閱聽眾的自主性強烈質疑;但在它判了閱聽人對媒體內容不聞不問的刑責之刻,卻同時端出閱聽人對媒體內容強烈不滿之說為佐證,實屬悖論。若真如〈回〉文所提及的,閱聽大眾對媒體內容抱持強烈不滿的態度,只能選個爛柿子充飢,何來似是後文欲引導的沈睡的閱聽人之說?

筆者以為可分幾個面相加以試讀:

一、反抗解讀的閱聽人缺席了嗎?「九0年代研究指出,有線電視訂戶受訪者對其內容滿意者不及半數……」 揭露了什麼事實?台灣電影產業之於好萊塢與外片充斥電視頻道之例除了提醒本國影視內容生產力不足外,還暗示了什麼現象?

二、何以閱聽人成為「Mass」?應該用傳統大眾傳播式的思維延展或是採取布希亞的誇張觀點?又這些想法與台灣當前的閱聽大眾能如何地構連?

三、所有的媒體原罪都應該讓資本主義環節去背負嗎?閱聽人需不需要為自己的遭遇負責?免責權會不會過度推諉?結構決定論應當不被疑議嗎?

四、經濟理論與時俱遷,理性的消費大眾的確為古典經濟學派推崇,但請思考各個理論推出的社會脈絡與背景,任一論述絕非具備絕對適用性,只能據其所處時點予以思脈一最佳方案與可能解釋。筆者於前文的說法自應予以浧清。

五、數位電視內容品質的討論應該等同於本土節目製播能力嗎?這應是兩個相關聯但具不同關注點的範疇。

六、消費者與閱聽眾的分論對筆者而言,雖相干但是乃為不同層次的問題,絕非閱聽大眾人格分裂,而是一種對雙重人格的探析。是以,筆者為文論述上對閱聽大眾的分類是基於說明必要,而非刻意區別。

七、既是後現代對文化背書,就不應以現性性思維加以攻筏。

反抗解讀的閱聽人缺席了嗎?

「九0年代研究指出,有線電視訂戶受訪者對其內容滿意者不及半數……」 揭露了什麼事實?台灣電影產業之於好萊塢與外片充斥電視頻道之例除了提醒本國影視內容生產力不足外,還暗示了什麼現象?筆者以為,這在在顯示消費閱聽眾具備主動選擇性,以小女子為例,若非研究所死黨極力引薦,恐至今也對本土國片興趣缺缺,所為無他,只因好萊塢電影對筆者而言,確是具有較強烈的影像消費慾望,若要討論國片輔導金制度以至於當下數位內容文化產業輔助的方案,那又是另一個範疇,惟恐失焦,在此,筆者置焦於消費閱聽眾的影像符號/文化內容主動選擇性。至此,筆者不在論斷消費閱聽眾絕對地反抗當前台灣電視頻道之文化內容,而在點出一個事實,消費閱聽眾的的確確在被宰制或被動勞動的狀態外,存續著反抗主體性。若要討論政經結構決定了消費閱聽眾的選擇範圍,它造就當下消費閱聽眾的悲劇,筆者以為,這某種程度上乃為消費閱聽眾進行脫罪,將於下文討論。

何以閱聽人成為「Mass」?

此觀點應該用傳統大眾傳播式的思維延展或是採取布希亞的誇張觀點?又這些想法與台灣當前的閱聽大眾能如何地構連?以前者而論,消費閱聽眾是基於社會學脈絡而進行思索,意指因應工業革命之果而來的都市化現象,閱聽大眾是由一群彼此不熟識的人所組成,「Mass」於此下易受大眾媒體操弄乃是基於資訊來源受限,溝通傳播管道變遷所致,但筆者以為,當下應當一併將新傳播科技帶入考量,多元與日新月異的傳播新科技確是當下正是熱騰也不當被忽略的面相,它造就多元接觸管道(非指內容),它允許小眾化、分眾化(筆者指“允許”,但並非“承諾”),何以一味地將消費閱聽大眾貼上標懺,大聲疾呼-閱聽眾無辜地成為麻思。就布希亞的誇張觀點而論,筆者與<回>文的討論將全盤被否定,因為它告訴你這麼一個現象,後資本主義社會是個全然影像生產/符號消費的世界,所有人在觀賞影視內容的同時,全然是空白的主體,不加思索,冷若冰霜,採取沒有反思與絕對態度位置,為何至此?因為後現代的特徵之一即是“冷漠”,<回>文中亦論及此觀點,所
以有“姆指神功”之調。以此而視,若筆者將調點推至極端,採用最最誇張的說法,筆者將會思考影視節目內容的重要性何在。

所有的媒體原罪都應該讓資本主義環節去背負嗎?

閱聽人需不需要為自己的遭遇負責?免責權會不會過度推諉?結構決定論應當不被疑議嗎?筆者拒絕任何過度推斷的思維,不可否認的是,政治與經濟力量對於媒體內容產製必具有一定影響力,不可謂不小,坊間諸多論述、學術研究也都在在肯定此一說法。筆者以為,在肯定之外,也不該將之奉為至高圭臬,排除其他可能解釋與面相。植此,筆者以為,應當將消費閱聽眾於此面相下的保護傘拿除,請消費閱聽眾面對自己的責任(如果是以現代性思維下,有一定最高宗旨與理想去思考)。

收視調查是可被質疑的,從調查方法到操弄設計都有人批評,但筆者於前文的論點不在於它的可信度與否,而是它作為一個機制的來由。它如何會成為一個批評者口中的販賣營利工具?何以廣告主會因為這些符號數字就趨之若鶩?這背後沈潛著一個基本原則,一個資本主義下利益極大化的原則,這也是<回>文討論的範疇之一,若不是廣告商需依傍著消費閱聽眾對於文化產業的使用,進而冀求瞭解、吸引特定市場區隔的消費閱聽群點閱,何來此一機制?這是消費閱聽眾的力量所在。你也許會質疑,當下的收視調查全然被人為操作,但筆者以為,不妨端出Lyotard的知識批評來思索;一切知識的創造都是人為,都是特定結構下的產物,當你一味地攻詰民調數字不可信之時,試想,你也可能已被特定結構下的知識所規訓。再返回來看原點,收視調查就如同其他研究方法一般,必然有其限制之處,如果一切都只要求文化內容生產者及民調數字創造者必達所謂的“客觀”,是否為難?

順著<回>文的論述而為,不見任何生產面的思考,只見消費面的批判。筆者同意外部成本必須介入,而一人利益也不代表達到社會福利、資源效用最大化(不會在均衡點),但試問,一個混亂而紛雜的媒體符號社會,如何判定何種狀態乃至全體效用最大?標準何在?而前文中筆者未以文化鬥爭性格不符經濟論述為討論基底,而旨在說明思考生產面的可能。整體而論,筆者較認同媒介生態的觀點。

經濟理論與時俱遷,理性的消費大眾的確為古典經濟學派推崇,但請思考各個理論推出的社會脈絡與背景,任一論述絕非具備絕對適用性,只能據其所處時點予以思脈一最佳方案與可能解釋。筆者於前文的說法自應予以浧清。古典經濟學的社會脈絡時值工業革命(抱歉,小女子不用功,恐有錯誤),在資本主義剛起飛,一切都是等待耕耘之時才發展而來,爾後的經濟論述發展乃各是因應當時社會發生的問題而來,不應混為一談。前文筆者的理性人假設是對應於消費閱聽眾的主動性而言,而非如黑板經濟學所批,至於實證,<回>文已舉例在在,筆者不再贅述。

數位電視內容品質的討論應該等同於本土節目製播能力嗎?

這應是兩個相關聯但具不同關注點的範疇。本土節目產製內容的問題(外片大量占據頻道畫面、節目抄襲、國片電影政策-輔導金、數位計劃補助、好萊塢電影工業帝國主義、文化後殖民認同......)不勝枚舉,但筆者以為,在討論數位電視內容品質之上,不應執著於本土製作何以漏洞百出的癥節上,而應改以另一種方式發問-什麼樣的數位電視內容才具品質?這就不只是本土節目的問題,因為數位頻道的內容可以包羅萬象,它是全球化的產物。本文討論重點不在檢討本土節目製播能力,而應是,頻道供應商願意且能夠提供給消費閱聽眾偏好且滿足其所需但又具品質的內容如何達成。

消費者與閱聽眾的分論對筆者而言,雖相干但是乃為不同層次的問題,絕非閱聽大眾人格分裂,而是一種對雙重人格的探析。是以,筆者為文論述上對閱聽大眾的分類是基於說明必要,而非刻意區別。因之,在文化閱聽眾對頻道節目內容心有所屬或採取無關緊要心態的同時,應將另一層次經濟消費者的考量帶入,跟著,生產者-頻道供應商自也是其中一環;所以,討論的方式就將放眼在互為基底的層面上,而不是“單一主體”的問題。

筆者以為,既是拿後現代對文化背書,就不應以現性性思維加以攻筏。若如<回>文中所言,有後現代為文化簽名蓋章了,所以,消費者不應以一貫的理性標準為衡量方向,這自是與筆者本文的說法並無二致,所以,在檢視當下文化產業的同時,是否應將視角往上拉,廣角放大一些呢?

⊕∮⊙◇★☆

▉▊▋▌活 ▍動 ▍轉 ▍載 ▌ ▋▊▉

【看見穆斯林──從阿拉伯到台灣在地多元文化】

穆斯林報導文學暨口述歷史寫作計畫

尋找合作夥伴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

(C)各位朋友:

美英侵略伊拉克的戰火,仍然攏罩在你我的心中;赤裸裸的屠殺、圍剿,一方面揭穿了超級強國的野蠻行徑,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一般台灣人民對文化和民族的想像,號稱多元民主社會的台灣,對於「中東」、「阿拉伯」、「伊斯蘭教」、「穆斯林」、「有色人種」……….這些既刻板又陌生的名詞,一直以來抱持什麼樣的想像?

雖然這些名詞彼此之間並不完全相等,譬如,穆斯林不一定是阿拉伯人、所謂的有色人種當然不一定都是穆斯林………;但是在台灣,長期的美式文化專制,讓我們對於「多元文化」只有很表面的理解,以上這些名詞在美式文化長期的影響之下,構成了台灣人/台灣文化的盲點,像是鐵板一 塊,整個被漠視、整個被誤解、甚至污名。

既然戰爭和反戰的力量給了我們反思的機會,為何不一起來,細細的了解穆斯林朋友的生命──不管是他們的信仰、工作、學業、情感、人際關係、成就或挫折呢?讓「他們」不再是「他們」,也讓台灣的文化更寬廣、讓台灣的社會真正多元化。

朋友,又多了一些。

就在這個暑假,我們想要對目前在台灣生活的穆斯林朋友展開寫作計畫──透過口述歷史,讓穆斯林朋友成為台灣歷史的主體;透過報導文學,讓你我都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作家」,踏上不一樣的創作之路,寫下穆斯林與台灣社會點點滴滴的交織、難以一言道盡的人生境遇。不管是從中東地區來的穆斯林、從東南亞﹝又是一個很刻板的名詞﹞來的穆斯林、台灣籍的穆斯林……….認識的第一步,應該由我們開始。

但是!!

必須聲明的是,這項寫作計畫沒有大規模的「行前訓練」,沒有聲勢浩大的「培訓計畫」,也沒有光鮮亮麗的「營隊課程」、「學術研討」「理論養成」……….之類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想要一起摸索學習的合作夥伴──和我們一起土法煉鋼,閱讀、觀察、相互扶持,完成這項計畫。

如果你也願意一起工作,請在六月二十二日之前跟我們聯絡。我們將在截止日期之後,和大家約時間討論相關的細節。期待你的參與!(C)

【主辦團體】台大大學論壇社

【報名資格】任何暑假有空的人,能以中文寫作

【截止日期】6月22日﹝星期日﹞,請以電話或E-mail報名

【集合討論期間】6月最後一週﹝23─28日﹞下午

【活動進行期間】由參與成員自行安排時間

【聯絡人】
派脆嗑33431718
栗子0919237485
林佩瑩0910212969
徐沛然0926390737

【聯絡信箱】
collegeforum@yahoo.com.tw 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