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September的文章彙整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九期

2004年 September 27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九期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CBS多事之秋
‧【本週媒大事】
‧【隨唬傳】:文化經濟的資本邏輯
‧【正經講】:文化經濟的資本邏輯
‧【媒回應】:不見通路,何見創意?
‧【綠林好漢來投稿】

【編輯室報告】:CBS多事之秋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最近適逢多事之秋,珍娜傑克森今年2月1日在超級盃足球賽中場表演時間,意外露出右乳,該事件,使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收到的投訴件數達到破紀錄的50多萬件,FCC經過7個月的調查,決定以違反廣電法規中的猥褻條款,對CBS旗下聯播的20家電視台,史無前例地各處以2萬7500美元,共計55萬美元的罰款。

另一則消息則是CBS當家主播丹拉瑟,在新聞節目「60分鐘」中引用不實消息來源,錯誤報導布希總統在越戰時期當兵享特權,其後果,除了在晚間新聞中當場道歉,由於適逢美國總統大選,因此也被聯想為為凱瑞陣營力往狂瀾的陰謀論。根據「今日美國報」報導,這份可疑文件的提供者是德州國民兵退役軍官柏基特,他在CBS同意安排他與民主黨候選人凱瑞的陣營在節目播出前對話之後,才把文件交給CBS。

「珍奶事件」的發展過程雖然讓我們見識到FCC針對媒介內容大刀闊斧的介入,但是以FCC這幾年傾向商業力量的發展,如果不是受到史無前例大量觀眾的投訴,會做出這樣的介入嗎?或者,這些投訴並不具備實質的影響力。

由FCC以及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在1996年主導的電訊傳播法制定,解除了? 鼣璊@公司擁有電台數的額度限制,使得廣播產業結構的驟變(趨向集中),使得大公司能夠對媒體環境有所控制,並創造數十倍的收益,而這樣的高收益卻因為全國聯播網所產生的寡佔而不需要在內容多做努力,以求提升。

另一方面,「珍奶事件」的媒體接觸率高達9000萬人次,加上50萬的投訴如果換算類比成主動閱聽人,那麼這則事件的熱度除了足以比擬奧運棒球在台灣的熱度外,尚稱有過之而無不及,假使簡單換算成廣告收益,區區55萬美元的罰款與之對比是否僅是九牛一毛?

論及丹拉瑟出糗,關注的焦點被放在新聞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個明確的界線?這樣的提問固然重要,但是「明星主播」在新聞產製中的角色也該一併檢討。

新聞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在美國如此模糊,跟美國的政治體制所追求的自由多元有關,所謂自由多元意指在政治場域當中,各個利益團體(包括政黨在內)在涉及自己利益的立法過程,都會使出渾身解數,以求立法有利於自身,政府大多無權介入主導;而這樣的政治體制也使得政治公關大行其道。

再者,美國以商業媒體主導的媒體環境,也使得公關-新聞媒體之間資訊交換的關係緊密與否,直接影響了遊說團體所具? 獐v響力,因此在美國,新聞媒體與政治一向有著一定的分際,但是透過公關的牽線,兩者又時有共普樂曲的機會。

最後,丹拉瑟身兼明星、主播、編輯的角色,一直是台灣新聞業追求製播合一,避免「花瓶主播」的樣版;然而,目前符合這樣條件的新聞主播,例如方念華,在9/20、9/21公共電視舉辦「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說出自身在播報新聞時,必須以「偷渡」的方式,在主播台為新聞加料,讓新聞呈現更符合新聞意理,與滿足觀眾知的需求。言下之意,身兼主播、明星、製作人的方主播,仍然對於現狀有所不滿,不滿的原因目前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訴諸媒體研究,媒體大老闆的介入似乎會是重要的原因,但是縱使方主播位高權重如丹拉瑟,身處於競爭激烈的商業廣播電視環境,以及與美國相仿的政治環境,方主播要如何避免丹拉瑟的前車之鑑,還需要更多努力。

Our Questions

1.談談您對FCC的感想。
2.您知道丹拉瑟年薪高達2億台幣以上嗎?您覺得為什麼他這麼高薪?
3.談談新聞媒體為什麼要有主播?

【本週媒大事】

◎ 華夏易主黑箱子,買賣難辨白手套

國民黨華夏公司股權轉移,在買主人選前光泉董座汪圳泉浮現,以及華夏新任總經理董宋元向新聞局再次切結下,初步看來,暫且或能滿足新聞局的標準?不過若就先前傳梧桐創投與湯姆達康有意入主甚囂塵上之狀,對照眼下交易金額不明、買方財力成謎、共同集資者背景不詳、買賣不知有無他議之疑,此番易主,對外界除無異於黑箱作業,新聞局也表示,將深入了解,買方是否還為中、外資之白手套。以此檢驗十年前「股權大眾化」做為媒改藥方之效,其敗可知!此外,中廣、中影戲院既接收自日產,如此交易當中,又有多少公產私售?還值得吾人持續關注!

◎ 電視購物還必爭,閱聽權利不容奪

瞄準全年近千億元商機,電視購物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如富邦集團,即取法他山之石,與韓國業者WOORI 合資,積極接洽系統業者,預計於明年投入火線。而統一集團,則傳言已與台視簽訂了合作意向書,打算以包租時段方式,結合既有通路加入戰局。至於首先引進電視購物的東森,儘管年度營業目標已下修,面對競爭者虎視眈眈,以及挖角威脅,仍慨言將擴充既有! 購物三台至五台,除了意在市佔率,也在消化東森新聞報裁撤的人力。但見有線電視還將充斥購物頻道,為免閱聽權利受剝削,民間推動公共化的系列活動雖才結束,政府的媒改決心又豈容折扣!

◎ 華視競標拚死命,資深藝人爭活路

光輝十月就要來臨,卻傳出藝人參與不如往年。對此,華視總經理江霞在尚未決標之際,即揚言將公布不出席國慶慶典的藝人名單,惹得演藝人員工會理事長楊光友大為光火。兩人並在資深藝人秋節餐會上演拍桌及和解的戲碼。不多日,即傳出華視得標,還不免讓人對此有著濃厚的政治聯想。同一時間,演藝工會及廣電節目製作公會也展開遊說,要求政府能立法保障演員及限制外劇,並效法韓國支持自製劇,讓台灣劇也能進軍國際。以韓國公視製播之大長今對照台灣劇,還常因播出壓力而犧牲品質,則健全的公廣電集團,還不正是無線台及演藝人員共同的出路!

◎ 爵士槓上無冕王,歌神犯下民防法

搖滾爵士艾爾頓強才降落在亞洲巡迴演唱會的最後一站,不料還未出台灣機場大門,即與常駐之記者群爆發衝突。一場口舌之戰,還登上路透、美聯、法新等通訊社, CNN、ABC、「E!」、! BBC 等電台,英國太陽報及美國雅虎新聞的娛樂版。雖有論者稱爵士性情古怪,也有論者指媒體不負罵名,才使爵士重陷羅比、安室的困境。則記者或忽略爵士好友黛妃因狗仔而死,但爵士又焉知台灣記者競爭的苦衷?此外,歌神來台宣傳,巧遇演習,卻在配合工作人員要求下留影而誤觸民防法,歌神對此固感無奈與不解,只好說跨文化溝通本來便須雙方更高的體諒與同理啊!

【隨唬傳】:文化經濟的資本邏輯

文/ 薛彤

  文化經濟最近十分流行,幾乎只要稍具創新性或是票房的文化活動,就會被視為文化界的新星,未來投資的目標。

除了傳統藝術外,與娛樂事業最為接近的影音產業,頓時也成為國家的心中的金雞母,如將數位內容列如「兩兆雙星」計畫之中,主要也是因為其智慧財產權是新經濟中最具生產力,也因為文化生活的經濟化,生產體系產生許多不同的轉變,作為一種生產、市場營銷與消費體制,文化生產與審美標準整個系統都受到了資本(往往是跨國資本)的影響。
  通常文化經濟主要建立在幾個資本化的過程,第一個是創意的管理,也就是刺激人們不斷生產獨特的創意產品,創造巨大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影響力;第二是產權化,了解智財權的法規與運作方式,從中獲利;第三個是商品化,如何行銷商品與包裝;第四個是企業化,為了獲取更大的資金,成為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貨幣的力量成了支配的手段,而非是傳統支配生產與雇用勞傭的的手段,在空間地理學家哈維的眼中,這樣形成不對稱的貨幣力量,因此許多影視明星可能獲得很高的收入,但是整體來說是被剝削的,這種過程! 有助於個人自由與企業自由的興起,但是不一定會促進階級意識。

  有趣的是,屬於文化生活的有機性與獨特性在此脫離,單純以創意經濟=創意產品價值(乘)交易量,來篩選與安排文化的進程,以經濟最為思考作為出發點,是否將『文化經濟』的思維侷限在『文化經濟學』中,反而陷入現金交易關係與資本流通,忽略文化的實踐價值。

【正經講】:文化經濟的資本邏輯

文/ 薛彤

還記得白雪公主與小美人魚的卡通吧!如果說迪士尼的卡通是全球小孩共同的記憶也不為過,但是你絕對想不到迪士尼動畫,竟然有多是出自於台灣公司,如同到先進國家採買台灣製造的產品般諷刺。

若以動畫產業來說台灣曾是全球最大的卡通製作中心,其中又以宏廣為龍頭,但是他們僅能獲取微薄的代工費,如環球電影公司(UIP)發行的《Land Before Time》,80%的工作是由宏廣獨立完成,製作預算總共500萬美元,宏廣只得到180萬美元,而環球光是DVD就賣了400萬片,約有5000萬美元的獲利入袋,為了拿回智財權的優勢,宏廣開始籌資近十四億,拍攝「馬可波羅遊記」。

  另外日前,立足科技界的明碁電通宣布投資美國「得藝國際」公司1.5億元,取得超過40%股權,成為最大法人股東,並且即將進軍數位內容產業,未來五年將拍攝十部電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明碁與宏廣作出這樣的策略?主要是因為電影龐大的規模經濟與數位內容商品的可重複性,導致企圖掌握數位商機上下游工業的明碁跨出更大的一步,加上目前每部電影的數位內容與特效比例拉高,預估將有30 %以上的比例,到 ! 2006 年產值可達 444 億美元。

從中我們可以觀看的是,國內正努力推動數位內容產業,但是多半還是以供給(創造)的單線邏輯,缺少對需求面(文化內容)的探討,而非單以經濟作為出發點,以及缺乏表演平台的政策規劃與公共文化藝術的培養。國內文化產業的創作環境,除了好萊塢擅長的代工與創意的剝削外,國內公司企圖企業化與產權化的趨勢十分明顯,但是忽略跨國資本的通路與行銷的掌握,跨國公司通常都是透過操弄文化創造性與美學獨特性的需求,並且將其宣傳與包裝轉變為成功的表演,但是在跨國資本強力掌握通道之下,逐漸發芽或企圖力振的產業,為了避免產生新型態的剝削,對於文化內容與展演平台的規劃是需要公共討論的。

【媒回應】:不見通路,何見創意?

上週傳學鬥電子報刊出由中正電傳所的同學陳坤賢來稿〈給「創意」多一點生存空間吧!〉一文(以下簡稱「陳文」),傳學鬥認為這個議題有繼續辯論的必要,因此在此拋轉引玉,希望能讓這個議題的更多面向,能夠開展。

首先,「陳文」認為創意的貧乏是國片發展的核心問題,雖然「陳文」並未在文中確切地定義「創意」為何,但是我們初步同意創意在電影產業當中的重要角色,因為電影作為文化商品,目的之一在於供人們解讀以產生意義,這個環節特別與電影內容是否具備足夠的創意,並且引人入勝有關。不過,問題在於,早期國片的曲高和寡、疏離市場是否真是原罪?「陳文」一味地以市場價值、大眾文化角度來看待國片的價值,是否也犯了化約的庶民主義毛病。

進一步闡述,引人入勝的滿足與溝通交流所產生的「意義」可能是兩回事,透過灑狗血、拼貼、聲光、科技、華麗的觀影環境,也可能讓人得到觀影的滿足感,而讚嘆電影有「創意」,即使受大眾歡迎,但這過程所產生的意義可能極度缺乏。「陳文」未全面論證就把「創意」拉高到解決國片發展問題的核心,很容易就將創意的價值無限上綱。倘若一部有創意的電影使人感到「滿足」,但文化? 峊肮◎N義乏善可陳,那麼「陳文」還會認同這是值得推展的創作觀念嗎?我們也從「陳文」的文章感受到對大眾文化的重視,但其中的關鍵在於「意義」,而非「創意」,創意只是手段、意義才是目的。「陳文」卻忽略,極度強調創意娛樂是否容易忽略電影的文化、藝術面向,甚至一味地認為創意才是多元文化的來源。

「陳文」所提及的創意來源──貼近大眾,其最大的謬誤,還在於將創意等同於大眾化、通俗化,而排除了精緻文化的範疇。即使不區分大眾與精緻,按「陳文」的邏輯,一部有創意且大眾化的電影就是成功的電影,但如果是有創意但「看不懂」或「沒市場」的電影就不是成功的電影,那蔡明亮等藝術性較強的電影早就被該被國人唾棄吧。

其實,「陳文」以電影《十七歲的天空》為例,所提及的電影通路問題,雖然吉光片羽,卻是台灣電影產業闕漏的重要環節。首先,軟體與硬體實難如「陳文」所言進行二分,意思是說,我們也認同所謂「創意」的產生與「日常生活」、「大眾文化」有關,弔詭的是,目前我們的電影院以及發行系統大都以放映好萊塢的電影為主,本地的創作與本地觀眾的交流極其貧乏,如果我們暫且用「陳文」的二元邏輯:「大眾」與「藝術」進行思考,這! 當中或許點出了內容高深、不易親近的問題,但是蔡明亮的小眾電影與《十七歲的天空》這般通俗小品都沒有地方放映,顯見台灣電影問題已非「大眾」與「藝術」二分所能解決,而關鍵在於國片缺乏可以映演的通路。進一步言,匱乏發行與通路則創作何以發揮?也同時點出「陳文」「視而不見」的問題。

總之,本文藉由強調「公共通路」對電影產業的重要性,來補充「陳文」對於國片內容創意不足的批評,創意所存在的單面性,應該在這兩者之間辯證地、互為關係地存在。

【綠林好漢來投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公共化之陣地戰:nccu.edu.tw/92451001/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八期

2004年 September 20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八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媒體改革向前行,政治鬥爭可休矣!
∮本週媒大事
∮隨唬撰 V.S. 正經講
1.隨唬撰
不一樣的獨立音樂人
2.正經講
誰在逼歌手“打泡”?
∮媒來稿
給「創意」多一點生存空間吧!

【編輯室報告】: 媒體改革向前行,政治鬥爭可休矣!

新聞局近日完成中廣公司換照案第三評審議,決定以「附款同意」方式換發執照。所謂的「附款」,即指依「中廣承諾繳回」、「終止遏制匪波任務」、「改善經營計畫」三項原則分別處理、收回中廣占用之頻譜。預計在核發營業執照的三個月後,中廣將先歸繳資訊網等十四個頻率,明年底前也將收回寶島網與音樂網等十七個因「遏制匪播」任務終止的頻率;剩餘的流行網、新聞網等頻道雖獲兩年營運的執照,但仍被糾舉應改善過多藥品廣告的問題。儘管這次林佳龍以重整無線廣電資源為施力點,師出有名。然,新聞局的大動作卻被部份輿論斥為過程粗糙、決策草率,甚有政治打壓之譏。而林佳龍的改革方案顯然不僅於此,目前新聞局正就「無線網播頻譜重整計畫」進行後續規劃,這也讓多家廣播電台「皮皮挫」。

在看問題前,我們得先對無線廣播的特性加以認識、定義。無線廣播乃指在空中藉由電磁波發送訊息者。因其頻譜有限,且是藉由全國公民共有的天空來傳送,故而載負有公民服務的義務。再則,狹義的FM、AM廣播電台籌設成本遠較電視台低廉,適合地方人士自行發展為具有在地文化的區域電台或是小眾服務的另類電台。從這兩點來看,新聞局「無線廣? 蝗W譜重整計畫」所強調之多元性元則,並無過失之處。台灣的廣播天空從電波開放以來,歷經數年的商業競爭,已趨向聯播制度發展。這樣的聯播雖未造成電台經營的壟斷;但依據廣電基金的收聽率調察發現,1999~2000年電台的收聽率卻高度集中在如飛碟、中廣、警廣、ICRT等以台北為製播中心的廣播電台身上。這樣的現象或可稱頌為各別媒體耕耘有成,但別忘了,這些電台都是挾大台北都會區的文化優勢入侵地方媒體市場。先別說中廣音樂網、流行網、飛碟、ICRT等同質性的綜合流行資訊電台不符合多元性原則;眾家媒體以台北觀點看天下的節目策略,又怎能服務在地與另類聽眾?中廣這次雖被收回的頻道多達三十一個,但其所佔頻率仍為民營電台最多者。擁有這麼多的頻道,中廣除了客家網、農民網外,尚可考慮開發原住民網、外藉新娘網等,用作弱勢服務的頻道。

再就歷史脈絡爬梳,中廣雖為國民黨黨營媒體,但其實是接手過去日治時代「台灣放送協會」的產物,其照理應屬公民所有。中廣董事長趙守博對於三評後將收回音樂網、寶島網感到不滿,擬將提行政訴訟。趙董事長雖有營收上的考量,可是,將中廣視為私人產業的說法,卻難容於公理正義。在過去,音樂網用以遏制匪波、寶島網? A務農民,皆是配合政府政策;但時過境遷,如今遏制匪波政策終止,中廣應以更恢宏的態度面對過去的窠臼。中廣理想的作法是,將三審中評定應歸繳之頻譜悉數交回,並同時監督執政當局履行政治承諾,將回繳之頻譜挪為公共電台,或作另類/在地電台的服務。如此不僅使國民黨形象為之一新,於媒體改革更是進了一大步。司馬季主論卜曰:「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中廣還無線電波於民,不也是佳談一樁?

凡問題總有一體兩面。近月來,新聞局雖在媒體改革上頻頻出手,但球員兼裁判卻引發不少爭議。新聞局為廣播電視主管機關,對於媒體改革方向理應當仁不讓。但是在改革過程中有無達到公平性、全面性原則,尚待輿論評斷。此處僅舉江霞入主華視、汪笨湖開闢政論八點檔、朱立熙就任華視副總等事件說明。我們似乎可發現,不論是新聞局的安排也好,抑或是執政高層的授意也好,民進黨政府在對同樣是無線廣電頻譜的華視,卻以一套極具爭議的方式作人士佈局,消耗民間對媒體公共化改革的信任。在此點上,新聞局實不應以政治利益為唯一考量,架空媒體改革的社運資本。針對反對團體的質疑,更應儘速說明收回頻譜後的用途及詳細的規劃藍圖,? H杜悠悠之口。

Our Questions:
1. 你有收聽在地電台的習慣嗎?
2. 你喜歡聽聯播網的廣播電台,還是能反映應地方特色的地區地台?為什麼?
3. 你覺得我們現在還有必要實行「遏制匪波」的政策嗎?

【本週媒大事】

◎ 新聞自由進與退 藍綠針鋒是與非

新聞自由是否陷入險境?對此,國民黨智庫與新聞局、廣電基金各自引用了無疆界記者協會及自由之家的調查資料展開攻防。不過,前者固然指出了置入式行銷做為政策的謬誤、華視人事的失當、閱盟的爭議,卻對廣播頻譜調整政策顯有誤解、對陳文茜未能自守政媒份際還有偏袒、對非常光碟案由頗有影射,更糟糕的是對媒體改革公共化運動一無關心,並對華夏淘空中影、走私中視、死咬中廣、解雇中華等狀況不加置語。而後者,除了未見對置入性行銷進行反省,對於公共化做為白皮書政策更未展現加以辯護的決心。難道藍綠雙方只能以這種方式回應公民期待?

◎ 新聞廣告誰之過 報社不算背黑鍋

對中國郵報日前出售版面予某補習班,在頭版報頭以備忘錄形式警告各界「勿為外籍人士某所騙」,並刊登大頭照及護照號碼,當事人以隱私及名譽受損向報社提起訴訟,獲賠三十萬。報社對此辯稱,廣告乃業務行為、難以置喙,且認定兩造確有糾紛、始敢刊登。副總經理徐立德並表示,要報社為廣告負責有困難,將提起上訴。則在廢止的出版法中,還嘗將廣告委託者視? 做菃@人,也敘明若委託者不明,還以發行人為著作人。而今法雖不行,但見該報既未將委託人刊出,復以新聞形式刊載,則思及新聞廣告化之害,不知此判例是否還為報社反省置入式行銷之機?

◎ 喜鵲烏鴉還同調 報喜棄憂噤異聲

為迎接中全會開幕、並國慶營造良好氣氛,中共中宣會近日向大陸新聞界發出了近卅條指示,要求以報導正面事蹟為主,並對批評時政的內容自作管制。而曾發表「討發中宣部」的北大教授,近來也被迫暫停授課,以為殺雞儆猴。同一時間,對於聯合國記協預定以視訊會議舉行的採訪、卻由於中共壓力受波折,陳總統亦以中共不重視新聞自由大加批評。從由,新聞自由與民主之關係或可見一斑!不過,我國政府固然有「百分百新聞自由」、「新聞自由入憲」之議,但若以楊渡所論、政府官員或因報社言論而拒絕記者採訪視之,兩岸新聞自由似乎都還有長路要走~

◎ 記者攝影水中游 天災人禍幾時休

台灣近來接連發生重大天災,每作大水,便少不了以記者為尺、丈量水深的驚險鏡頭。事後,除了記者自承有擔心觸電或溺斃的風險,衛生單位並指出此舉有罹病可能,一時之間,記者工! 作權受到熱烈的重視。對此,各大媒體紛紛宣告,指記者以身試水、進行危險報導還並非政策。不過,隨著媒體為求畫面聳動、記者不惜捨身造假的真相陸續揭露,先前記者看似拼勁十足的表現,卻還因惡質競爭而蒙上了陰影。若再將誇大手法、錯誤報導,甚至致使部分地區地價下跌的負面影響合而觀之,媒體做為公器,記者做為公民代理人,是否還捨本逐末、遺忘了專業初衷?

【隨唬傳】:不一樣的獨立音樂人

文/「B肝羅賴把」

隨身聽裡面放著陳綺貞的專輯,細細著數來她好像已經發行著許多張專輯,從早期的「還是會寂寞」到最近的這張自己獨立專輯,陳綺貞的創作一直推出,可是她怎麼會想要自己出來賣(唱片)呢?

是唱片公司逼她逼上一些打歌節目猛被主持人嘻弄、還是逼她唱根本不喜歡的泡泡糖音樂(逼她打歌與唱泡泡糖音樂,簡稱:逼她打泡)?還是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過除了陳綺貞之外,我倒是還看到一個有趣的計畫,這是陳珊妮發起了一項名為「IS Project」的系列專輯,上面這樣寫著「IS Project是一個廣邀創作人才參加的公益企劃,所有參加的音樂人均不領取個人酬勞,專輯銷售盈餘將會存入鼓勵獨立音樂創作的專款帳戶。」

另外還有一批音樂創作人或獨立樂團,選在9月19日星期日在The Wall開演唱會支持公共化運動。從自己獨力發行、到集體創作發行、以及響應媒體公共化,看的出來有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想要離開商業導向的市場或唱片公司。

【正經講】:誰在逼歌手“打泡”?

文/「B肝羅賴把」

「文化工業」這個詞首先由阿多諾、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中提出,其含義是指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許多企業公司開始像一般商品生產那樣地生產文化產品,並且利用科技可以大規模複製、傳播文化商品的特性,建立跟其他商品一樣地娛樂工業體系。

會使用「工業」這個字眼,是點出許多公司利用大量複製進而製造出許多商品,進而在市場上販售牟利,為了能夠被大量消費所產生的商業性複製也正是對文化或藝術的最大傷害。

也正因為大公司希望在這個資本市場中能夠持續獲利,任何有獨特的創作最後總會問你一句:「這可以賣錢嗎?」在賣錢的邏輯下,進一步如果已經鞏固了特定類型的歌迷市場後,就不要輕易做改變,因為如此一來,唱片公司必須冒很大的風險失去歌迷與銷售量,也因為冒風險賠錢公司會不爽,就有很大的機會讓音樂的豐富性(多元性)與冒險性格被剝奪,也因此,逼歌手「打泡」的機率就很大了

【綠林好漢媒來稿】:給「創意」多一點生存空間吧!

文/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研究生 陳坤賢

「新導演TaillyHigh影展」自八月二十七日起在台北光點戲院隆重登場,之後會在高雄電影圖書館及新竹影像博物館進行巡迴映演。這個影展主要以七年級的新導演作品為主,期望透過這些作品讓世人看看在七年級生逐漸要變成社會中堅份子的時刻,他們眼中的世界與上一代的視野有什麼不同。

導演侯孝賢在影展開幕會上表示新一代年輕人很有活力,想法與創作能力很豐沛,希望大家能給這些新導演支持;他也再一次慨嘆台灣電影環境從「生產」到「發行」整個環節都出了很大的問題,但是希望透過新導演的活力與努力能持續為電影業注入一股生氣,因為「不做」就連一點生機都沒有。

台灣電影的整個產銷體系問題由來已久,郭貞教授將文化產品的產製分成「創作」、「管理」、「傳播」三個部分,就「創作」而言台灣的電影屢在國際影展上得到大獎,但卻毫無票房可言,為人詬病的最大一點就是創作題材太深奧,無法博得大眾口味的認可;就「管理」而言,由於「國片」已經被視為「高級藝術片」的代表,在規劃其商品的生產行銷策略時遭遇的問題就是無法推銷給「尋求娛樂」的觀眾;! 當國片已經擁有以上兩種特性時,「傳播」部分就更不用提了,媒體管道自是不會將自己的傳播權力賦予給毫無利益可圖的國片市場。看看「蜘蛛人2」破紀錄的拷貝數目與王小棣導演「擁抱大白熊」的上映廳數相比就知道了。

從以上的討論不難得知雖說台灣電影「生產」到「發行」有很大的問題存在,但追根究底還是出在「創作」的部分,沒有好題材的產生其他部分再怎麼說都只是枉然。這裡的「好題材」指的是可以提供給大眾娛樂、歡笑的電影素材,而不是沈悶、思考的藝術影片。可笑的是電影輔導金通常只會發放給討論嚴肅議題的國片題材,當這些導演的作品在國際影展上一一獲得殊榮時,他們也就與大眾漸行漸遠,即使他們想拍一些純商業電影,他們的「盛名」也讓大眾深覺他們拍出來的片無聊透頂,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問題的根源來看,國片的最大癥結出於「題材」的選擇。但是好創意所製作出來的劇本國人並不是不買帳。新生代導演陳映蓉的「十七歲的天空」或許可作為一個借鏡。這部片將同志題材確切的反映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以樂觀的角度而非傳統國片悲情觀點來檢視同志生活的結果讓這部片獲得的極大的口碑及票房。導演的功力固然是其成功要素之一,! 但是劇本的「創意」才更是這部片成功的原因。可惜這部小品電影卻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放映廳數讓許多想觀賞的人錯失了機會。政府沒有伸出援手讓這部片的創意只是曇花一現,電影海報很快的消失在戲院窗口上。

政府近年來推行的「兩兆雙星」計畫有一項是「文化創意」,但是很諷刺的是這樣的美意似乎並沒有收到很大的成效,瞄準「兩兆雙星」市場的公司大都把眼界放在「硬體」的改進上,卻忽略了「軟體」的貧乏只是讓「硬體」設備成為空殼而已。「軟體」部分包含優秀的劇本故事及明星的塑造養成,近年來從事數位電影投資的惠聚多媒體公司,董事長張惠美曾表示數位電影這塊新興市場大家都還在摸索階段,重要的是尋求到好劇本,哪裡有好劇本惠聚就會尋找合作機會;而目前惠聚的拍片計畫中還有向美國「好萊塢」購置的劇本,這也顯示出國內創作劇本量的貧乏。將數位電影進展的情況與國片對照,很明顯的它們都缺乏了「創意」的源頭。

比起「硬體」的發展,「軟體」的養成才是真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台灣及中國的文化資產比起其他國家可說是更豐富,我們對於現在小孩子的知能養成卻只是重視「資訊技能」或是「英語檢定」等工具性功能,卻忘了如果只會「說? v(用)卻說不出「好」(用)的內容那也是徒然。如果擁有頂尖數位電影的製作技術卻沒有足夠的吸引人的內容那麼技術的發展是為了何種目的值得深思。

王小棣導演曾表示台灣特殊的人文環境造就這個海島上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但這些特殊的現象卻也是「創意」的來源,可惜的是台灣人從來不會鼓勵小孩子去發想正軌之外不同的可能性,壓抑的結果讓我們的文化可能性減少許多;她希望每一個人多想想自己周遭環境的各種多樣性,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發想許多不同的樂趣。一直為電影努力的王小棣導演不停的提醒大家生活可以呈現各種不同的面貌,舉凡所有文化商品不管是電影、流行音樂、漫畫產業或者是今年提倡的台灣觀光產業全都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意」才可能加以延續;政府官員們,醒醒吧!韓國政府推廣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已不知被多少學者提出來作為台灣的借鏡,如果只是一直高喊「兩兆雙星」卻拿不出有效的行動來支持、保護創意工作者的「創意結晶」(流行音樂因為盜版算是垮了差不多了吧!),那只是如同清末「自強運動」一樣,學到表皮學不到骨子裡,浪費了錢又給人看笑話罷了

【綠林好漢來投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公共化之陣地戰:nccu.edu.tw/92451001/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七期

2004年 September 13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七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傳鬥讀書會-多元文化與公共媒體的連繫
∮本週媒大事
∮媒來稿
舊媒體創新的時候到了!
(方繼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陸軍現役士官)
∮媒回應
蘋果的價值-創新的滋味?
∮媒宣傳
1.public media 1.2..3…
2.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招募
3.2004中日媒體素養教育論壇
4.2004和平影展
∮綠林好漢來投稿

【編輯室報告】:多元文化與公共媒體的連繫

在較為重視弱勢族群媒體權益,且將多元文化理念貫徹於媒體實踐的國家當中,若要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媒體,就不能不提澳洲的公共廣播集團──「特別廣播服務」(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簡稱SBS)。

SBS擁有一個廣播網和一個電視網,用來服務特定族群的觀眾,也包括地區性及特殊利益的團體,以及當地原住民社群等。要論及SBS,就得從七○年代盛及一時的「多元文化主義」談起。由於澳洲泰半由移民組成,七○年代之後,「同化」、「整合」的政策思維已不能符應社會現況與文化需求,於是,在政府支持及社會期許的條件下,澳洲政府在七○年代即明定「多元文化主義」做為國家發展政策,並落實於媒體、政治、經濟等各層面。在媒體層面,政府乃成立公共媒體作為服務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的重要社會措施,SBS便是在這樣的政策使命下成立。

由於澳洲政府完整而有系統的文化政策規劃,在功能上,SBS屬於「族群」廣播服務機構,在內容上則融合了多元文化及語言,並提供極為多元的當地及國際性節目。其中,SBS提供了超過六十種語言的節目,而一半以上的播放時數為非英語的其他語言,且為了解決不同文化間? 獄y言隔閡問題,SBS使用英文字幕使得人們得以進行文化上的分享,而此種方式也能獲得更廣泛的閱聽眾。

因此,SBS便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廣泛的多元文化、使用最多種語言的廣電機構,除了對澳洲多元文化有所貢獻外,也有象徵澳洲多文化時代來臨的重要意義。而「多元文化主義」作為SBS的經營哲學,其實踐「多元文化主義」的定位清楚,除了與其他公共廣播集團特徵上有極大差異,在公共廣播體制中尤其具有指標性意義。

在節目製播上,SBS-TV採取「區隔」的策略,製作澳洲另一個公共廣播集團ABC及商業電視所忽略的節目。其節目類型多為外語電影、連續劇、紀錄片等,並製播創新形式的時事、戲劇、及電影,也在新聞時事報導上,大力擴展國際事件的報導範疇,因此,大部分的SBS-TV節目是具獨創性及實驗性的。除此之外,SBS的重要目標也在於製播、生產更多反映澳洲當地文化經驗的節目。

值得一提的是,至1994年起,SBS的「獨立」影片基金部門(SBSi),大力發展與支持澳洲本地的創作者和導演社群,透過委託獨立影像工作者進行紀錄片拍攝,以反映記錄澳洲當地的文化。SBS「獨立」影片基金部門已經逐漸在澳洲電影及電視產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製作的影片至今? w在全國及國際上也已獲得超過三百個獎項。獨特的工作,與台灣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使命類似,可惜礙於經費,台灣公視無法在這方面多所推動。目前台灣許多獨立製片及紀錄片工作者已漸露頭角,如果公共電視扛下扶植獨立製片、紀錄片工作者的重責大任的話,相信對於提升台灣委靡的影視產業發展有廣大助益。

此外,SBS也讓我們反觀台灣的族群電視──客家電視台。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同樣起於客家人士面對感受語言、文化消逝的同化壓力,但在缺乏法源,官辦民營的「委辦」模式下,傳續文化成效頗受質疑,而且獨立成台的客家電視頻道,多少具有社群的封閉性,能否促成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也頗有疑問。其實,客家及原住民等少數族群意識抬頭,加上外藉配偶等外來移民與台灣社會的融合,台灣已邁入多元文化社會,政府必需加以正視。或許,SBS給台灣最大的啟示是,澳洲將媒體廣納為整體文化政策下的一環,也就是將媒體視為多元文化的再現,而不是僅僅是「某些」文化的載具。

最後,SBS雖起於社會大眾對多文化的需求,但在此必需強調,政府的全力支持,才是促成SBS得以穩定施展的重要關鍵。而SBS在穩定成長之後,作為社會制度結構的一環,更能發揮滿足民眾? 憭搢D的功能,如此結構-功能的良性循環,正是SBS作為公共廣播媒體得以受到重視的原因。反觀台灣社會,如果政府或民眾還有將公共媒體視為浪費公帑或是僅是小眾文化的疑慮的話,那麼從SBS的多元文化成果看來,我們似乎對公共媒體更得改觀了。

(更多資訊請參閱SBS網址http://www.sbs.com.au)

【本週媒大事】

◎ 股市名嘴殺散戶 公器私用何以堪

股市名嘴「劉掌櫃」勾結投顧公司、空頭公司,透過股友會及電視節目推銷未上市股票牟取暴利,致使數千名投資人受害。對此,台北地檢署已進行深入調查,至於提供時段與投顧公司及名嘴的華視,則可說是十分低調,總經理江霞、副總朱立熙,以及製作人劉和卿,似乎都沒有道歉的意思?則儘管名嘴利用媒體欺騙投資人早非首見,但媒體及記者、上市公司、業內主力透過置入式行銷或暗盤交易介入股市運作、聯手「養、套、殺」散戶,卻可能是以更幽微不堪的方式日日上演。面對媒體為利而逐所肇生的亂象,我們還期待媒體公共化終還公民傳播權本來面目!

◎ 七月乍到子不語 違反分級鬼無言

記者呂文琬在緯來「KTV 記者會」中疑似遭無極總元帥附身,引起各家媒體爭相報導,甚至觀眾也懷疑內容是否屬實。面對外界疑慮,除了當事人對外辯稱並未配合演出,緯來也發出聲名,指各大媒體在未經查證下即質疑製作單位造假,實已侵害緯來商譽,而各台未經授權使用畫面,也侵害了著作權,因此該公司決定保留法律追訴權,並在爭議落幕前取消該節目! 重播。迄今,儘管事態發展宛若無解的羅生門,不過若就新聞局電視分級處理辦法來看,該節目既涉及「玄奇怪異」,實已達輔導級標準,而不應於現有時段播出,則緯來尋求下台階之際,可曾反求諸己?

◎ 俄國政府抓記者 台灣媒體不關心

俄羅斯南部比斯蘭校園人質事件,最後還落得血腥悲劇收場,更由於數百名死傷名單中一半以上是兒童,而引起國際社會重視。而就在俄羅斯總統普亭強烈宣誓將不改對車臣政策之際,杜拜阿拉伯電視台莫斯科分處主任卻因不明原因逮捕,對政府採取批判立場的《消息報》總編輯也因新聞處理而被迫辭職。這是否可視為是俄政府強化控制社會及媒體的象徵,或還需要脈絡的理解。反思國內,民視儘管正為英語新聞招兵買馬,出走年代的張雅琴甚至也有意以國際新聞重返戰場,但見當前媒體動輒以奇聞軼事處理國際新聞的方式,還會是我們所要的國際化與國際觀?

◎ 固網執照著作權 美方施壓我棄守

交通部在「美方強大壓力」下,決定再度開放新一波的固網執照申請,並將放寬相關門檻規定,除了實收最低資本額由400億元減少為160億元外,自行建設的門號用戶數也由100萬戶! 修降為 40萬戶。此舉儘管引起台灣固網、速博、亞太寬頻不滿,不過交通部心意已決,還釋出將檢討是否亦放寬既有業者適用新規的善意。再看立法院,也同樣在「美方強大壓力」下,將既有著作權法修嚴,甚至連國內正大力推行的行書、換書活動,在新著作權法下,同樣也有因散布而觸法的危險。回溯政策形成,只見我方立場軟弱,公民權亦未見重視。怪了!大家不都說主權在民!

【綠林好漢媒來稿】: 舊媒體創新的時候到了!

文/方繼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陸軍現役士官)

新聞媒體是一種社會組織,是社會中的一員。它與其他社會中的組織
企業都一樣,必須面對外在大環境的變動以及產業間的競爭,更重要
的是它必須有效的加以管理與創新,才能夠在社會上發揮媒體應有的
效用。隨著全球化競爭浪潮的逼近,台灣的各個產業領域,都在過去
十年裡經歷激烈洗牌與淘汰,但是這十年間,台灣的報業基本的競爭
態勢卻沒有改變,明顯缺少了競爭與創新。

由於早期的政經環境使然,上一輩的經營者著眼於當時的時空,認為
媒體必須是「社會公器」,不能把媒體當成是一個企業,這在當時確
有其必要性,而且對當時的報業而言是一股改革創新的力量。然而時
過境遷,現今的社經環境早已不如以往,傳統報業的一些過去的思想
與想法,竟成為報業未來改革創新的「緊箍咒」,對於任何有違傳統
報業理念的「新想法」、「新理念」、「新手法」多少有著嫌惡抗拒
的心態。

然而這樣的情形,在今年有著相當大的改變。今年三月二十日之後,
台灣報業媒體的焦點,幾乎集中在「蘋果日報」對「台灣報業! 」的衝
擊上。台灣本土報業則因為這個「媒體怪物」的入侵,而個個枕戈待
旦,不敢輕忽。台灣中時、聯合、自由三大報,在「蘋果日報」還未
真正上市前,卻已經和「蘋果日報」在各陣線上正面交鋒,由人才競
爭戰到通路,由版面廝殺到行銷。

事實上,台灣的中時、聯合、自由長期三分天下,近十年內沒有任何
一個挑戰者構成過威脅。其中「中國時報」與「聯合報」主導了台灣
報界超過半個世紀,其間的經營方式充分展現出濃濃的「文人辦報」
氣息,並以「質報」自稱;而「自由時報」則是以大手筆的行銷策略
手法,以及不按牌理出牌的經營特色,在一段期間對兩大報的市場佔
有率造成不小的衝擊。

繼台灣報業翹楚「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於1996年病逝後,今年 4月
「中國時報」創始人余紀忠也相繼辭世,這標誌著台灣報業傳統「文
人辦報」的結束。現在,三大報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競爭,而是如
何「創新」,以及如何以創新的「管理階層」以及「經營方式」,來
面對一個內容、版面、行銷、廣告、通路在台灣都不曾出現過的「蘋
果日報」,以及一個即將成形的新台灣報業競爭環境。

在現! 在人們殷切期待媒體創新的時代,一個老字號的媒體如無法創新
,注定要衰退乃至於完全被淘汰出局。處在這種時代,如果不懂如何
創新,管理階層便是無能且不適任的。創新管理正日益成為媒體經營
管理的一項挑戰,尤其是對高層經營。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創新」的意義。創新不是科學或是技術,而是
價值;而且創新也不是發生於組織內部的東西,而是因應外部的改變
。創新的價值要看它對環境衝擊的程度如何。因此,一個報業媒體的
創新,必須永遠以「市場」為導向。以報紙本身產品為導向的創新也
許會產生「技術上的奇蹟」,譬如美麗的版面設計、彩色印刷或是更
佳專業的新聞報導手法,但其最後的結果會令人失望。

而這股創新必須要加以管理,才能對媒體經營有所幫助。靈機一動的
好點子以及新奇的新聞專題報導手法,如果不嘗試加以管理這些創新
想法,其真正成為成功機會的機率就微乎其微。因此,要做好報業創
新的管理,媒體經營者本身不需是擅長印刷的專家或是新聞報導寫作
的高手。創新型的媒體經理人所要做的,便是能夠洞察現今市場弱點
與機會所在,要不然至少也要通曉創新動力的相關問題。
當然,從這一次的三大報面對「蘋果」的反應來看,最大的特徵便是
只是針對技術上的創新,而非本質上的改變。這一次的蘋果大軍壓境
,台灣大多數的報紙都在版面上求改變,刻意將照片放得斗大,希望
向蘋果日報看齊。譬如,中國時報處理張國榮跳樓新聞,將張國榮的
一張照片以半個大版面來刊登,是為「放大而放大」的技法。

其實創新策略最重要的一個假定便是現存的一切都老化了。簡單的說
,創新策略其精髓在於「新的、不同的」,而現行事業的策略是「更
多、更好」。因此,現今的台灣報業必須要有計畫和有系統的淘汰老
的、舊的想法,並且有系統的拋棄昨日,組織才能把現有資源,尤其
是最稀有的「優秀人才」,用於創造新的事物,這樣也才能突破目前
的困局。

最後我們必須談到的是,媒體員工對創新變革所產生的抵抗、媒體創
新的推動力、以及媒體組織中的氣氛。這些創新的障礙對於一般組織
而言,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過去的三大報便是如此,然而報業
媒體若無法跨越這些障礙,那就無法創新,也就無法在這日益變動的
市場上生存。

過去只要我們談到有關報業內部的抗! 拒變革,這個問題往往無法解決
。然而真正的問題不在這裡,問題在於報業媒體內部,是否將傳統高
層經營是「最後裁判」的經營方式,轉化以「市場」與「前線工作人
員」的想法視為重要的創新來源,哪怕是不切實際、荒誕不羈的想法
,媒體的經理人都有責任將之變成具體的組織創新現實。

除此之外,媒體經營者是媒體創新的主要「推動力」。媒體經理人利
用市場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想法,刺激自己看的更遠,同時並要將這
些創新思維整理過後,融入組織活力與創新紀律當中,並以身作則。

最後便是要員工接受並且瞭解這一切的創新理念,也就是媒體組織內
部必須要塑造創新學習的氣氛,由下而上的進行創新。這一類的創新
氣氛在台灣目前的報業裡,通常只用單一方式來促進創新的形成,最
常見的便是「獎金制度」或是「口頭獎勵」。然而,真正能夠使記者
編輯加入組織創新的行列,則必須結合「賞識」、「成就感」、「參
與」、「報酬」四種方式,充分滿足創新者物質與心理精神上的滿足。

蘋果日報的進駐與其說是對台灣傳統報業的衝擊,還倒不如說它為台
灣沈寂已久的報業市場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傳? 帠禶~與其視「蘋果」
為毒蛇猛獸,倒不如視之為現階段的報業「創新者」。蘋果日報不管
在人事組織、組織文化、採訪團隊、版面設計以及對績效的重視,跟
過去的三大報的傳統文化有顯著的差異。而且,蘋果日報的媒體經營
者對於「創新」的態度,就與過去三大報有著天壤之別。

從蘋果日報的登台,我看見的不是其對台灣報業的威脅,不是對台灣
人心的腐蝕。我看見的是一個成功的媒體創新者,他以系統化、科學
化的方式,分析媒體創新的機會,然後正確的掌握機會所在,並且充
分利用。他們是謹慎的,但是他們專注的是機會A而不是風險。

死守著過去不去創新,比勇於開創未來的風險更高。不知道台灣三大
報業準備好「創新」了嗎?

【媒回應】:蘋果的價值-創新的滋味?

文/傳播學生鬥陣

本篇中,作者以水果日報登台為例,呼籲既有三大報(經營者)應以創新為念、以水果為師,從內容、版面、行銷、廣告、通路、人事、文化、團隊、績效等各方面力求改進,方能在新台灣報業競爭環境中存活。作者並且指出,既有媒體為因應蘋果,只有技術創新是不夠的,若沒有針對企業「文人辦報」的精神或傳統文化進行改良,創新終將失敗,是以對於媒體經營者,還提出了兩點肯綮的建議,一是創新的理念,二是決策權責下放。不過對這樣的論點,傳學鬥敢有不同的想法,還請就教方家:

首先,「以廠為家」、「以廠為校」的傳統文化,事實上還僅聯合獨有。聯合及中時兩報是否果然存在著「文人辦報」的事實,其實還是台灣報業史上可以積極檢證的命題。而三大報(團)寡佔市場的情況或因去年水果登台而改變,但在過去十年中,報業經營早已實質面臨威脅。無論是新科技傳播媒介的替代,或閱報率的下降,早讓報業在發行及廣告營收吃足苦頭。是以兩大報第一代經營者的逝去,或可標示管理風格的改變,但以「市場導向」做為各報(團)的經營方針,卻早有歷史脈絡可循。

若依作者建議之一來看,我? 怍帠可以說,(既存)三大報並不是沒有體認創新的理念,只是選錯了策略。那麼何妨檢視一下作者所盛讚「專注於機會、而非風險」的水果報?則吾人固然不能否認,水果報精美的印刷、版面及照片,果然帶給我們視覺上的震撼,此外,其勇於更正、公佈發行量的舉動,膽色上確實還勝過既有三報甚多。不過,它所承受的指責,卻也從來沒少。信手拈來,還比如創刊初期的屍體照,以及廣受國軍弟兄好評、卻還因社會反彈而不得不廢除的的反斗城市版,便是佐證。

若再依作者建議之二來看,乍看貌似企業民主的倡議,卻置放在消除員工抵抗的脈絡下,而如何將員工轉化成可以誘因左右的馴獸,似乎還可做為檢視經營者內外修為的標尺?則過去以家父長制著稱的聯合報,在優退、優離、精實、精進後,早是風聲鶴唳。而制度相對較不健全的中時,從來也都是草木皆兵。至於華視
副總朱立熙出身的自由報系,台北時報員工在大選前尚且收到「立場不同儘早離開」的郵件,其員工在無法週休二日下,處境可知。至於水果報,則是看到紙箱子就知道可以離開了。

從微觀面實證觀察,報業勞動在創新下,似乎只有尊嚴及保障的縮水。那麼,在這種充滿不安全感的環境下勞動,請問! 工作者何能建立長期經營路線的使命感,或有行使專業的誘因?再從鉅觀面想,媒體除了是企業,更是公器,則報業經營在創新之下,大膽操作置入性行銷、任意擺置煽色腥,那麼既已背離公民對專業的信賴,到底還有沒有做新聞媒體的資格?不過有趣的是,以上儘管以「新聞專業」立論,但「更佳專業的新聞報導手法」在作者論述中還是創新的「技術性指標」,層次為之一低?

事實上,水果報登台迄今一年有餘,早先傳播學界所關注的主題之一,還正是「蘋果尚未登台,但各家報紙『已然』蘋果化」的現象。不過若溯其本,從「市場導向」的概念來看待,則美國在過去十年內,還嘗有學者BEAM企圖以系列實證研究與「市場新聞學」之父 McManus對話,然而研究結果卻發現,以「市場導向」為改革目標的報業表現,最後竟然還趨近「市場新聞學」的指控,即-媒體為利而逐,竟且減少產製成本、犧牲新聞品質、欺騙社會大眾而終造成民主浩劫-這該不是作者為文本意?

而作者儘管為我們重新定義了許多語彙,包括了機會與風險之別、衝擊與活力之辨,但在創新做為「能指」之下,「所指」為何,其實還十分模糊。此外,作者所提到「創新策略最重要的一個假定便是現存的! 一切都老化了」一語,在精神上固然接近「反的辯證法」,但實際上卻詩意盎然一如「你不能把腳放到同一條河中兩次」。則這刻意強調創新的假定,是否還消抹了現在、過去與未來的界線?倘若如此,那麼這篇給我們的啟發是:創新重要,但用以衡量創新合法性的公民權益,恐怕還更重要。

註:經查,中時余老乃於前年四月謝世,作者以「今年四月」行文走筆,或許誤植?僅錄。

【媒宣傳】:public media 123

◎ 第一步
公共電視集團的想像與實際民間研討會
時間:2004.09.16-2004.09.17
地點: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http://twmedia.org

◎ 第二步
催生公共媒體演唱會
時間:2004.09.19 1500-2100
地點:The Wall展演中心
http://www.bigsound.org/publicmedia/

◎ 第三步
公視國際研討會—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
時間:2004.09.21-2004.09.22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http://www.pts.org.tw/~web01/media/

◎ 傳播學生鬥陣—關心公共化的起點
http://twmedia.org/scstw/

【媒宣傳】: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招募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公共電視、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協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 

招募具傳播研究相關學經歷,且有意願於社區大學94年春季班開設「媒體素養課程」之在學研究生或社會人士。經由三兩天夜的密集課程培養「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使其具備媒體資料收集、解讀媒體現象、引導觀察討論、設計課程教材的能力;通過審核者將全額補助講師費用並協助促成其於社區大學開課。

詳情請見公視網站
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education/study_view.php?SAENO=26

一、活動目的:培養「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使其具備媒體資料收集、解讀媒體現象、引導觀察討論、設計課程教材的能力;並協助促成其於社區大學班開設媒體素養課程。
&nb! sp;
二、招募對象:具傳播研究相關學經歷,且有意願於社區大學94年春季班開設媒體素養課程之在學研究生或社會人士。
三、活動時間:93年10月8日(五)~10日(日)
四、活動地點:富邦教育中心
五、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月30日止,提前額滿即止,請隨時上公視網站參考公告。
六、研習費用:免費,但酌收保證金2000元。
! 七、開課獎勵:開課成功者得獲講師費800NT/HR的補助。

【媒宣傳】:2004中日媒體素養教育論壇

  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特於9月21日上午9:30到中午12:00舉辦『2004中日媒體素養教育論壇—媒體專業組織在媒體教育中的實踐』,邀請日本東京大學等校從事媒體素養教育研究與推廣的學者來台演講與交流,分享日本學界和媒體組織合作的媒體素養教育之研究與推廣經驗,盼由對話產生更多質性的了解。

  近年來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無論在研究或實踐上皆有重大進展,尤其在2002年教育部公佈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內特別強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和媒體的角色為共生共創的關係,媒體專業人員是媒體工作者,也是媒體教育者,媒體的組織是資訊產製的機構,也是資訊教育機構。鼓勵媒體與民間團體、各級學校、社區建立媒體素養教育的伙伴關係,促動媒體專業對媒體教育支援的承諾。

  與台灣比鄰的日本,其媒體素養教育雖尚未形成教育政策,但以東京大學情報學環的教授為核心成員,過去四年來結合媒體組織與專業人士如民放連(即日本商業廣播與電視協會)的出力(提供專業支援)與出錢(贊助研討會與教學實驗),使數個具有實驗性的媒體教育計畫能實現。

  日本商業電視台釋出製播資源,將器材、製? […]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六期

2004年 September 6日(Monday)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一六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新自由(保守)主義下 台灣媒體與教育的商品化
∮本週媒大事
∮媒回應
回應〈大房東出租節目時段-中廣實際營運狀況〉一文
∮媒宣傳
1.獨立音樂創作人 為了媒體公共化而唱
2.公共電視集團的想像與實際民間研討會
∮綠林好漢來投稿

【編輯室報告】:新自由(保守)主義下 台灣媒體與教育的商品化

在新的學期開始前,許多大學的學生面臨了再次調漲學費,這件事跟最近的無線電視暨其他媒體是否公共化儘管看似不搭,但仔細觀察,卻可以發現相同之處,這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強烈受到新自由(保守)主義的影響。

依羅爾斯在《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中之定義,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重視個人自主性(autonomy)的優先性,強調個體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永遠優先於其它價值的主張。然而如我們所見,在柴契爾及雷根新右派的推波助瀾下,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思維所導引出自由放任、市場至上的保守政策,其結果甚至還違背了自由主義原始的承諾?

質此,用這樣的觀點思索電視媒體亂象的解決之道,新自由(保守)主義會告訴你,只要我們利用個人的選擇,或是透過遙控器的轉上轉下,一定可以使得劣質節目被淘汰,又何必要我個人繳稅來改善媒體環境呢?以至於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就有人認為讀大學是個人投資,如果嫌學費昂貴,那就不要去讀,為何要沒去讀大學的人繳稅來負擔呢?

結果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政府的責任被稀釋了,一切問題的解決方式就只是交由市場去決定。因為市! 場可以優勝劣敗,讓強者勝出,比如媒體環境就是交給民營去經營,教育方面即是由原本國家補助的公立機關逐漸轉成法人需自負盈虧。

但問題來了,這樣做真的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媒體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從解嚴以來,高呼黨政軍退出媒體,換來的是財團進駐與壟斷,但媒體亂象卻有增無減,比如台灣的24小時新聞電視台有七家,可說是全世界最競爭,可是看到的新聞內容每天腥色羶,反而更讓人詬病。在教育方面,高等教育爭相與產業合作,導致最後學術淪為廠商賣命的工具,前一陣子有個學術研究指出吸煙可以防癌而遭批評,更可說是一個經典例子。

所以,這時候我們該真的好好想一想,一昧地強調市場至上、機制的新自由(保守)主義,是否可以真的解決我們原本的問題,不是反而讓財團有機可乘。

而欲破解這樣的困境,便必須要體認到,政府的改革面向,一方面除了是要藉由公部門的重新投入資源,另一方面還必須藉由制定法律限制公部門的介入干涉,而讓其能夠自主營運。比如2001年時瞿海源在〈政府在大學教育上角色之調整〉文章中即指出,政府所應做的只在法制上確定大學自主的原則,其餘都儘量不要介入,但經費的支持不? 鄏]大學自主而有所減縮。這才是自詡為自由主義者真正該做的事。

同樣地,要解決當前媒體亂象,政府除了要編列預算促成媒體良性發展,也要藉由法規(例如公視法第13到27條),排除政黨以及政府介入運作的可能,以達到媒體自主運作。面對新自由(保守)的思潮,我們主張,唯有公部門投入資源,且藉由法規限制政府介入運作,才能根本性的解決媒體亂象,而非只是把問題推給個人、阿Q式地逃避商品化的問題。

Our question

1.對大學學費的調漲,你認為目前的學費與教學品質成正比嗎?
2.根據競爭能讓強者勝出的邏輯,是否意味著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新聞媒體?
3.教育與媒體這兩者,你認為公部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嗎?
4.在英國,每個人要負擔BBC執照費2,133元,你覺得貴不貴?

【本週媒大事】

1.華視副總朱立熙,新聞專業定義奇

小編短評:新官上任三把火,前台北時報總編輯朱立熙甫上任,即槓上李四端與張雅琴,指兩人新聞專業素養不足。然而若依南華早報報導,朱立熙在大選前透過內部信函,警告不認同該報立場者趕緊離開的舉措,只問立場、不問是非,不知又算是什麼專業表現?再想想江霞、汪笨湖、朱立熙的華視人事,真好奇到底是誰在消耗台灣社會對公共化運動的信任呵?

2. 奪牌選手凱旋歸,媒體卻要看眼科

小編短評:為爭睹奪牌選手風采,台北萬人空巷,而各電視台為藉選手來拉抬聲勢,甚至鬧得彼此齟齬不斷。但若靜思奧運選手通告、戲約接踵而來的情形,媒體在搶佔選手剩餘價值之際,台灣難得的奧運獎牌,會不會跟諾貝爾獎一樣又太輕易地消耗掉?此外,若再對比盲棒同樣拿到金牌、卻又乏人問津的狀況,看來媒體還不只是殺紅了眼,恐怕也得了大小眼?

3. 搶救國片大作戰,國民戲院先還來

小編短評:儘管政府釋出拍國片可減稅、外商版權利得亦需課稅的訊息,不過面對當前國片票房萎縮、外片長驅直入的困境,電影人仍然憤怒地發表了搶救台灣電影宣言,希望政府能負起? 陪t的責任。確實,電影做為文化政策的重要環節,還少見官員有此識見,是以面對華夏擅自盜賣戲院、掏空中影,還只關心黨產回收金額,殊不知正糟蹋建立國民戲院的良機!

4. 錢少事多形象差,風雨最難記者節

小編u評:記者節前公佈的一份民調指出,民眾對於記者的表現毀譽參半,而記者則普遍覺得自己正從事著「錢少、事多、形象差」的工作。雖然罵記者與媒體好像成為這年頭最不需要負責的事,然而在置入性行銷、編輯室控制、消息來源威脅的環境裡,默默耕耘的好記者,絕對不會只有得到社會光明報導獎的那些!還望記者們團結、保重,加油!加油!加油!

【媒回應】:回應〈大房東出租節目時段-中廣實際營運狀況〉一文

上一期傳學鬥電子報所登載的投書:〈大房東出租節目時段-中廣實際營運狀況〉一文,由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的同學柯瑩所撰(以下簡稱「柯文」),傳學鬥對於「柯文」所提的觀點多有認同,而且該文以房屋的租賃關係以及空間的分配,比喻傳播通道的近用方式,極富創意;然而其中有一些觀點,傳學鬥電子報試著在下文中與「柯文」對話,讓彼此對著個議題有更多的瞭解。

「柯文」當中花費相當大的篇幅,描述電台運作的實際情況,當中主要例子是中廣,由於頻道眾多、佔用的頻譜也廣,商業掮客見此機不可失,因而產生賣頻道的現象,這樣的現象「柯文」以房東與房客之間的關係來比喻,其實是要批評中廣,放任廣播頻道的代理商讓商業勢力隨意貫穿,導致內容每況愈下,領了幾近特許的牌照卻不負責任,中廣實為失職的房東!

第二個現象也以中廣為例,不過也隱約提到了飛碟電台,主要是批評跨區經營的問題,「柯文」的文意認為,中廣、飛碟等電台跨區經營主要在中南部或是台灣其他區域設置電台,作為勢力的延伸,而在電台陽奉陰違的情形下,新聞局並沒有針對這樣的亂象進行實地瞭解,而將地下電台合法化作為主要的! 政策,新聞局在這個地方有其值得檢討之處。

「柯文」確實點出了當前台灣廣電生態的問題,然而傳學鬥認為,地下電台、中廣、跨區經營等問題,在當前對於廣電政策是一樣重要的,地下電台是實際情形重要的一部份,在媒體改革上並非落後的選項。

原因在於,中廣本身象徵著在過去黨國時代,國民黨主控廣電媒體的產物,而國民黨在廣電媒體部門,採取官控商營的形式,確實產生了如「柯文」所談的弊病,但是畢竟在商言商,租約既簽,又如何擋人財路呢,所以要中廣負責並不公平,遊戲規則的主要制訂者並非中廣。

而當年黨國管控媒體使得台灣民眾的媒體需求受到壓抑,在廣播方面,從1959-1993雖然有高達99件的電台申請案,但是卻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以頻道已滿拒斥之。或許是被壓抑者的重返,當地下媒體在80年代,因為科技的進步以及商業的繁榮,逐漸興起,同時,民主運動在87年解嚴之後蓬勃發展,民眾的傳播需求一時湧現,更是給了地下電台發聲的空間與存在的條件,這一番衝撞,也促成了廣播電台在90年代的開放。

但是開放的過程卻製造了更多問題,地下電台的業者雖然在民主化的過程扮演一定的重要角色,但是仍! 以商業邏輯進行運作,所以當電台開放民間經營時,許多地下電台業者在當年就對新聞局以及立委進行遊說,使得後來開放的頻譜,特別是小功率電台,本身在社區、公共利益、俗民、弱勢面向原本能夠發揮特殊功效,卻未被政府在廣電法中明確說明其職責,反而以商業化為主要發展方向。這雖然適度解決了當時的政權對於地下電台不易掌握的焦慮以及一部份民間的需求,但是卻並未真的將電波公平地分配給人民。

90年代開放的電台傾向商業服務,也就讓跨區經營有機可乘,雖然跨區經營者有設立電台的舉動,但是大多經營者,趁著當年過度開放電台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導致許多電台經營不善,以收購商業電台作為增加據地的主要手段,而廣電法對這樣的情形雖然有罰則:處廣播、電視事業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者,得按次連續處罰(廣電法44條)。但是值得存疑的是,這些法律是否真能夠具體實行。

我們認為,新聞局針對中廣以及地下電台的改革政策,在立意上必須多加思索,目前的法律並不足以讓地下電台合法化之後,不會重蹈覆轍,因而「柯文」將地下電台置外於電台發展現況的「實際情形」,會讓整體政策的考量失去? 咫腄F另一方面,中廣頻譜的回收,也必須視廣電法的立意以及新聞局的態度來進行評估,這個時候的中廣應當訴求新聞局回收的頻道作為公共用途,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一方面讓民進黨清算的企圖不致於氣焰囂張,另一方面或許也可給民眾耳目一新的觀感,讓國民黨的轉型朝向良性的發展。

【媒宣傳】:獨立音樂創作人 為了媒體公共化而唱

有感於台灣媒體環境的惡劣,日前一群獨立音樂人發起了一項支持媒體公共化的連署運
動,期望媒體改革能夠導正當前劣質的媒體環境,並且提供多元音樂創作發聲的廣電空
間。

為了號召更多的樂迷支持媒體公共化,連署團體也將於九月十九日禮拜天於The Wall這
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舉辦催生公共媒體演唱會,「奶油哈姆」、前交工樂團主唱林生
祥、「妮波寺」、「滲透」、「Green!Eyes」、「艾蜜莉」、「Hindsight20/20」、
「Varo」等八組團體將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輪番上陣為媒體公共化而唱。

演唱活動門票預售99元,現場購票150元,門票收入所得將做為媒體改革相關活動支
用。現場購票只要說出公共電視曾經製播過哪一個專門介紹台灣樂團的音樂性節目即可
獲得優惠價99元。有興趣者可以到小白兔橘子唱片購買。

關於這項活動的詳細資訊,可以到活動網頁http://www.bigsound.org/publicmedia/查詢。

【媒宣傳】:公共電視集團的想像與實際民間研討會

主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一、舉辦日期與地點
時間:2004年9月16日(星期四)、17日(星期五)兩天。
地點: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論壇會議廳(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2樓)

本研討會包括以下四項主題與子題:

1.公共電視集團的運作與經營;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應有怎樣的組織架構和功能分工?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應如何設計其管理、經營與人事之機制?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資金來源與收入應如何安排?

2.公共電視集團與媒體實務;
目前公共電視實務工作的利弊得失為何?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在實務工作環境上應有哪些調整?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實務工作者本身應有哪些調整?

3.藝文創作者期待的公共電視集團;
目前公共電視提供的創作環境和資源有何需要檢討之處?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如何更積極支援藝文創作者?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如何更有效傳播本土藝文創作?

4.民間社會團體期待的公共電視集團。
目前公共電視對於弱勢團體的服務有何需要檢討之處?
公! 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如何更積極與社會運動者互動?
公共電視轉型為集團之後,如何更有效服務社會弱勢?

二、會議議程

1.公共電視集團的運作與經營

時間:2004年9月16日(星期四) 10:00–12:00

主持人:翁秀琪(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公共電視董事)

吳豐山(公共電視董事長)
張錦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李美華(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
李岳奇(台灣索尼通訊網路公司執行長)
胡元輝(中央通訊社社長)

2.公共電視集團與媒體實務

時間:2004年9月16日(星期四) 13:30-15:30

主持人: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系講師)

與談人:
邱家宜(卓越基金會執行長)
王小棣(電影、電視導演)
侯惠芳(公共電視公服部經理)
徐秋華(公共電視企畫部規劃組組長)
余佳璋(公共電視新聞部採訪主任)

3.藝文創作者期待的公共電視集團

時間:2004年9月17日(星期五) 10:00–12:00

主持人:教授魏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林生祥(音樂工作者、前交工樂團主唱)
鄭凱同(音樂工作者、薄荷? 乘砦庣炊漶^
Mayaw Biho(馬躍.比吼) (影像工作者)
劉漢卿(台灣動畫卡通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召集人)
林渭富(自由撰稿人、前廣告雜誌總編輯)

4.民間社會團體期待的公共電視集團

時間:2004年9月17日(星期五) 10:00–12:00

主持人:管中祥(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陳素香(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
林孝信(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常務理事)
呂秀菊(全國中小學教師會秘書長)
王芳萍(日日春關懷協會秘書長)

【綠林好漢來投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公共化之陣地戰:nccu.edu.tw/92451001/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將「傳學鬥」視為台灣傳播民主化的「事件」一個邊緣者的世代間觀察 (草稿)

2004年 September 1日(Wednesday)

在傳學鬥成立以十年的當下,以各自反省,又共襄盛舉方式,提出不同的視野來展望未來,於是這篇文章走出了以下的理路。

關於傳播學術與運動的一些反思—-從「公共化魔人」談起

2004年 September 1日(Wednesday)

2002年,我重新回到台灣的學院,換了一個身份,偶而聽到人家叫魏老師,卻經常渾然不知自己就是他。一年多後,有研究生跟我提到,準備應考傳播研究所的學生,在他們交流考試資訊的BBS版上,給了我一個外號,叫做「公共化魔人」。「魔人」,網路空間時髦用語,意指奉行某些價值或行事原則,近乎偏執之人也(於是有「認真魔人」、「挑錯字魔人」等稱謂)。說我是「公共化魔人」,當然也就是說,我的行事、發言或為文,不管本來是什麼主題,最後總是以「公共化」為結論,幾近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