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November的文章彙整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二二六期

2004年 November 16日(Tuesday)

本期內容:
‧編輯室:《麵包與玫瑰》
‧媒大事
‧隨唬傳:「可魯效應」的省思/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正經講:「可魯效應」的省思/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來稿:
1.再現「新聞橋」/蕭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2.拒絕再看「別人聊天」/蕭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媒徵稿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五期

2004年 November 8日(Monday)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運動筆記-傳播與青年貧窮
‧泛紫新聞稿
「青年,你的名字叫貧窮!」
‧媒大事
‧隨唬傳
台灣傳播教育問題(文/Dusty Attemborough)
‧正經講
台灣傳播教育問題(文/Dusty Attemborough)
‧媒來稿

編輯室報告

◎ 運動筆記-傳播與青年貧窮

傳播學生鬥陣做為媒體改革團體,長期以來關切媒體與社會的諸般現象。對於青年貧窮的切身現實,我們與泛紫聯盟的立場相同,認為該 議題並未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在媒體表現上,貧窮常被歸因為個人問題(而非社會問題),乃至於青年貧窮,也未受到公平對待。是以當媒體慣常以月光族、草莓族等標籤來交代青年貧窮的成因,其實並未掌握這一代青年人所真實面對的生命處境。然而這一切卻不僅僅關於媒體再現的偏誤,卻還是深深嵌入台灣在地結構脈絡的問題。特別是在新自由(保守)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台灣社會貧富不均的狀況不斷惡化,事實上對於青年人求學、就業、成家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越來越難以忽視的障礙。

於是我們身邊、包括傳播學生在內,在國家「 教育市場自由化」的政策引導下,面對高學費 的壓力,常只能透過就學貸款舒緩家庭的經濟壓力,在外生活的各項用度,也只有藉工讀賺取的微薄薪金聊以補貼。而各界雖然有獎學金的設置,性質卻往往類似錦上添花,在工讀影響學業表現的情況下,實質幫助可說極為有限。此外,或有企業以產學合作之名,透過工讀、實習、建教合作等方式動員產業後備軍進入生產位置,但表面上學院、學生及產業多贏的政策,卻往往建立在不平等的契約條件上,是以若實際進行勞動過程的諸般考察,不但可以發現學習、所得與勞務間常不成比例,甚至相關風險保障也付之闕如,可說大違教育本質。

以至於學生畢業或退伍了要謀職,工作往往並不好找,而若僥倖就業,工作條件常常更未見 理想。以我們較熟悉的傳播勞動場域而言,由 於企業主降低人事成本的算計,優退、優離、精實、精進之下,年輕的傳播工作者因任務制 而必須面對高工時、高風險、高壓力、低薪資、低成就、低滿足的彈性工作情狀,還正好可 以做為貧窮青年的工作寫照。以日前不幸殉職 的記者平宗正為例,若非「為新聞專業獻身」的理念作祟,一旦事發當日被水沖走的僅是攝影機具,則賠償費用之外,直須考量到其人面對的成家壓力、待撫養的年邁親屬,生活之捉襟見肘可想而知。以這樣的角度來理解青年貧窮,當然會是吾人切身而能同理看待的問題。

不過,以上這些問題卻還不是貧窮青年繼受的全部,包括殘破的健保、風險個人化的勞退新 制、債台高築的政府,甚至是污染的環境,都還會是壓垮「國家棟樑」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逢立院休會在即、立委選舉將屆,我們更注意到,朝野混戰、藍綠惡鬥下,各黨、各候選人在訴求情感動員之際,具體政策可說付之闕如,除了廣電媒體公共化等傳播議題之外,許多社稷民生相關的重要問題也幾乎完全遭忽略。對此,我們僅呼籲,政治人物及政黨在這次立 委選舉中,還務必要更積極地回應青年求學、就業及成家所遭遇到的貧窮陷阱,我們也期待,此次泛紫等團體針對「合理工讀」提出的初步訴求,還能稍稍喚起媒體做為公器的自覺。

OUR QUESTIONS:
1) 媒體通常怎樣再現青年?
2) 媒體通常怎樣再現貧窮?
3) 媒體內/外的青年貧窮?
4) 知溝會不會是一種貧窮?
5)普及公共資訊如何可能?

泛紫新聞稿

◎ 「青年,你的名字叫貧窮!」

泛紫聯盟和一批有話要說的年輕學生,一同召開「青年貧窮問題」記者會,以行動劇表達他們對青年日益貧窮化問題的憂慮,並呼籲台灣的年輕學生關心自己當前的問題及未來的前途,也要求藍、綠陣營應該主動站出來,為年輕人的權益立法,給年經學生合理的工作待遇及生存條件。

泛紫聯盟指出,根據人力銀行統計顯示,當前年輕學子有六成以上有打工經驗,但是他們的所得卻不符合比例原則。目前學生打工的時薪起跳基準66元,是從勞基法規定的最低工資15840推算而來(已有六年未調整),也就是以15840除以30天,再除以 8小時(每日工時)所得之結果。事實上,甚至有少數業主給的起薪比這還低。泛紫說,全國只有9%的勞動人口收入適用 15840的基本工資,而年輕學生在打工時,就面臨了這種薪資基準極不合理的困境。

這種廉價的最低給付形同剝削,已造成年輕學生超時工作、健康、課業無法兼顧等嚴重問題!而這種來自「沒有工作就沒有報酬」的思考,事實上只把勞工視為工具,完全地忽略了其身心健康及最基本的人權及勞動權。

泛紫舉例說,過去中油都以正式員工來從事加油工作,必須給付月50000至60000元的薪資,但現在這項工作幾乎全由青年學生取而代之,因為部份工時的低廉勞動力,可以讓中油降低營運成本。年青學子的「非典型勞動」,面對低薪資水準,又缺少完整的勞動保障,其實就像工奴一般,命如外勞!

泛紫聯盟就此問題提出下列主張:

一、合理調高打工最低時薪。典型勞動者,工作42小時,可得56小時報酬,其中14小時為有支薪休假。部分工時也應依比率給薪休假,照顧勞動者健康休息需求,才符合勞動人權。所以最低時薪應為66 ×(56÷42)≒90 。過低水準的薪資,將拉低未來年輕學子正式踏入社會的薪資水平,或替代了邊際勞工的工作。

二、雇主要依照工時比例,提撥退休準備金。在相等勞動條件下,雇主應依工時比例計算時薪,提供打工年輕人更完整的保障,讓年輕人免於成為如外勞般的「替代性」,排擠典型勞工的工作。

三、藍、綠立委候選人及勞委會應主動設法解決青年貧窮化問題。記者會中的年輕學生表示,他們不滿年底立委的候選人們根本沒有提出任何關心青年貧窮化困境的政見,同時主張勞委會應主動出面,提出政策及相關修法版本以決這個問題。因為打工的年輕人面對雇主時,毫無談判籌碼,還需面對遭解雇的壓力,沒有能力為自己爭取合理的薪資水準。

這些困境不解決,台灣的青年學生恐怕將繼續在超時打工、學業失衡、身心健康失調等惡性循環中載浮載沉。令人擔憂的是,這一代表台灣未來的世代所面臨的難題,勢必也將削減台灣未來的整體發展與競爭力。

過低的青年勞動條件,是一種對青年人的剝削行為,泛紫聯盟呼籲,青年人以選票反抗不公義的剝削制度,未來更應團結起來為自身權利抗爭,並為台灣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共同努力。

媒大事

1.方念華辭TVBS 辭因謠言四起

前TVBS-N主播方念華於11/2晚間新聞結束後,即刻提出辭呈,並且以簡訊通知平面媒體此項消息。此之後,各方媒體開始揣測方主播辭職之因。有與李四端、陳雅琳不合之言,有與同事傳緋聞之言,有他台有線電視挖角之言,亦有與高層制度理念不合之言。總而言之,「內鬥」是這些謠言的共通點,且這些八卦新聞仍持續發燒的趨勢。

小編媒批:台灣媒體總愛八卦新聞。方念華是因誰而辭,此真為新聞問題焦點否?小編只聞各方媒體四處猜測方念華與TVBS幾位主播、高層有其不合,但不合之因為何,吾亦只見各方猜測其將入主何媒體,卻未見任何媒體深入分析解釋辭職之因。這種沒有原因,只有猜測的新聞,誠無聊也。

2.5日奇摩關閉聊天室服務

繼微軟MSN關閉其線上聊天室服務後,奇摩亦於5日下午關閉奇線上聊天室服務。關閉服務的理由據奇摩表示,是因目前的聊天室服務,具有「隨開隨用」性質,內容會常隨聊天室關閉而消失,不易留下網路紀錄,而成為散布色情資訊或販售不當商品的溫床,因此才決定關閉該服務,以防止色情氾濫。

小編媒批:依小編使用經驗,網路聊天室色情氾濫隨處可見,網友欲上網尋芳問柳,只須稍在搜尋引擎上輸入幾個關鍵字,數千百個免費聊天室即映入眼簾,實不差msn與yahoo!奇摩的聊天室服務。如要防止色情,似乎更應該積極落實網路分級制度,或聊天室服務供應者應積極強化管理監督機制才能有效促使色情的氾濫,而非消極關閉服務才是。

3.電視購物頻道 明年競爭更為激烈

據報導,明年元旦起,包括富邦集團、微風廣場、中國信託及統一集團都將推出自己所屬的購物頻道,加上原本東森購物5個頻道,電視購物市場將進入激烈的戰國時代。

小編媒批:據小編了解,觀看電視購物頻道已為一般家庭主婦之日常休閒娛樂之一,且許多家庭亦對電視購物頻道的商品情有獨鍾。對照日見盛行的網路線上拍賣網,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值得觀察與注意。不過,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貨比三家不吃虧,還請多注意其商品的品質與內容。

隨唬傳

台灣傳播教育問題
文/Dusty Attemborough

相信許多人都會對於台灣當前新聞媒體因過於競爭所造成的素質低落,感到憂慮與悲觀。也相信許多人,因此而質疑當前的大學教育或者傳播教育是否出現了問題。為何我們的記者或者媒體工作者,每每會在鏡頭前問出一些「你現在感覺如何?」的問句,以及其他多的令人數不清的笑話、錯誤與問題?從此角度觀之,這些新聞記者或從業人員,是否真受過一連串「專業的」新聞傳播教育?

據筆者訪問調查,許多教授新聞傳播的老師會告訴你,這是因為當前台灣新聞傳播媒體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環境佔了大部分因素。媒體環境太過惡劣、市場過於狹小,以致產生這種惡性競爭。而在這種競爭的環境下,什麼新聞道德倫理、公正客觀原則以及學校所教種種新聞意理,全部都會因媒體組織或者老闆的「新聞室社會化」與「新聞室控制」而付諸流水!但是,除此之外呢?

仔細審視當前台灣大部分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你會發現一有趣的現象,有許許多多學校,其課程安排、系所宗旨、師資安排,有著向業界靠攏的趨勢。這些學校,在系所介紹的網頁上,明明白白寫著「使學生能夠提早認識(適應)業界的環境」,從這些學校的課程規劃來看,可以發現許多實務技術課程,如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網路多媒體製作、網路新聞編輯採訪寫作、電視攝影剪接等,佔據該系所課程的半數以上,而原有大學教育該有之人文社會歷史通識等課程,甚至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卻正逐步被整併、排擠與消失之中。

從學生就業、學校與產業合作、學校招生諸種學校經營與社會環境整體意識的角度,再加上新聞傳播教育本身實務性重於其他一般大學知識領域的本質來看,如此之想法與做法無可厚非。但是,此般重實務技術之訓練方式與教育角度,卻重重影響學生思考判斷之能力。原本就已單薄的人文歷史社會通識素養、基礎理論訓練,再加上被實務課程與作業排擠的時間與精力,付之闕如的專業自主權、勞工意識與勞資關係等基層工作者自我保護的課程規劃內容。這種單向的技術教育使得學生出社會後,可能會的,只是順從上層之意以及淺薄錯誤百出的內容;難以有深入與廣泛,且具有社會關注力批判反省力的新聞報導與內容。

在這種資本主義、重商主義盛行的社會之下,其實不只傳播教育,整體的大學教育價值已經逐漸改變。職業訓練化、工具性價值以誠然佔據台灣的高等教育,使學生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的知識份子,已是難能可貴。

正經講

台灣傳播教育問題
文/Dusty Attemborough

台灣傳播教育自早期以來,即有被政治經濟體制工具化的問題與現象。學院內的教學方向,亦一直存在著實務與理論之爭的問題。綜觀台灣新聞傳播教育與研究史,我們可以從學校的成立與學術研究的方向,甚至教科書內容的編排、課程整體規劃與內容設計,獲得這些證明。

從早期的黨國控制,為反攻復國、國家發展培育宣傳人才與學術研究,到如今的以市場為依歸,為媒體培育生產人才與進行研究,台灣新聞傳播教育,一直處於特定政治經濟體系的從屬地位與框架,而難以有真正獨立自主的專業知識訓練與學術研究方向。此乃為台灣新聞傳播教育與學術研究之困境。

也因此,在此工具化之框架下,長期以來,新聞傳播教育亦一直處於學術知識傳授與專業技術訓練的爭論。如今,雖有部分學校開始採行學院前段不分系制度與專業學程選修制度,來深化基礎知識訓練以及試圖達到理論與學術的平衡,但仔細觀察每年各校所開之課程,理論與實務之爭的問題仍隱藏其中,甚至,實務訓練課程有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

細察當今台灣新聞傳播教育問題,可從「媒體環境」、「課程內容」、「師資」、「學生」、「學校教育本質」五大面向觀之。

從媒體環境面觀之,有「市場過度競爭、強大的組織壓力與新聞室控制」及「無良好學習典範」兩大問題;從課程內容面觀之,亦有「新聞專業性概念教育是否確實」、「專業自主與勞工意識教育極度缺乏」、「實務與理論及人文通識課程能否調和」三大問題。

師資者,有「熱誠與自我檢討的逐漸喪失」、「業界線上工作者之兼任教師教學態度與品質不穩」、「對於專業自主權與勞工意識概念的缺乏與忽略」、「以業界之市場邏輯與市場新聞學之觀念灌輸學生是否正確?」、「師資人力的不足,以及教師的授課安排是否符合其專長領域?」五大問題;學生者,則有「自我興趣與對新聞傳播領域認識之不足」、「茫然無所知」、「學習態度與動機不足」、「專業知識與精神無法內化」、「生存壓力、組織壓力與新聞室控制使之主動放棄學校所學」五大問題。

學校者,其問題為「教育部大量開放新系所成立,開設新聞傳播系所成為風潮,新聞教育品質有下降之虞」、「學院重視實務技術訓練,而逐漸忽略人文社會歷史等通識素養之訓練」、「工具化過程持續進行中」、「單一學院,資源不足以提供多元師資之教學與研究」、「學校自我定位為職業訓練所,逐漸喪失大學教育本質」。

當前的新聞傳播教育實則已經走上了危機的鋼索,筆者憂心,專業職業訓練將成為其主流,而致使無法培育能有獨立思考判斷力之知識份子。籲請老師們認真思考自己的使命與存在的價值。

媒來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四期

2004年 November 1日(Monday)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民主制度與自由報業
--小評Herbert Gans的〈新聞的操作及其問題〉
‧本週媒大事
‧監聽器(monitor)專欄
公共媒體 新銳文化的腹地
鄭凱同(獨立音樂工作者)
‧讀者媒來稿
1.媒體的地震症候群
溫典寰/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2.周旋政黨意識形態下,媒體未來何在
陳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
‧綠林好漢英雄帖

‧編輯室報告

民主制度與自由報業
--小評Herbert Gans的〈新聞的操作及其問題〉

只要是讀傳播科系的同學,一定都念過四大報業理論。其中的「自由報業」論,乃是建立在對個人理性的樂觀預期上。這種樂觀是很古典的,可以上溯到啟蒙諸子對民主的信心。此論的信徒相信充份而自由流通的言論與資訊,自然促成了接收者進行理性的辯詰與選擇,對政治的民主水準大有助益,因此報業的任務在不受鉗制的言論環境中,透過積極地報導,以媒合資訊於讀者。雖然施蘭姆及幾位學者在二十世紀中葉提出的這等高見,經後世多所質疑而有增補,不過大抵而言,仍是當代民主信仰的一個重要的後設思想。流風所及,使得言論自由的權力在新聞媒體的主張下碩大無朋,乃至於今人人識得,而非獨傳播學子的專門學問了。

美國學者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對此有不同意見,在他去年出版的《民主與所謂的新聞》(Democracy and the News)一書中,書寫了他對當代西方自由報業能否促成民主的懷疑。在〈新聞的操作及其問題〉一章裡,他強調新聞材料的供給者占有關鍵而優勢的位置,使得記者經常處於被「餵食」的背動狀態,而單純成為權威人士的傳! 聲筒。特別是在新科技發展與跨媒介整併的推波助瀾下,新聞的產製流程益發像是工廠的生產
線:記者的稿子被要求符合相當固定的體例與題材,而且必須在時限內滿足一定的產量。這使得記者更是失去對新聞素材處理的時間與空間,而更必須仰賴能夠穩定發放「資訊津貼」的政府官員或大型企業,以至於中立客觀的外殼包裝的是為權威作嫁的內核。

因而,其結果是新聞中充斥的議題經常與普羅的聲音相悖,比如大企業總裁嚇死人的高薪總是被報導成一種保障企業獲利的美事;但是受薪階級如你我的薪資向上調整,則被理解為通貨膨脹的警訊,將有礙國家發展的前景。有時媒體還會在形式上直接否定在地的民主參與,比如民間團體自主的遊行事件慣常被以「暴民政治」的方式轉述呈現。這些過程完全和民主的規定背道而馳,到最後所謂的自由報業論只是在為當代的民主形式背書,套一個現在流行的辭彙,報業只是為資產資級的政治手段PLP而已。

甘斯行文的要旨,不脫資訊津貼的概念及其影響。這個論點美國自由派的新聞傳播學者在七○年代後漸有認識,並以此發展出對批評自由報業論的一個重要脈絡,因此甘斯的用法可說是老調再彈。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題名雖為「新聞的操作及其問! 題」,但實際談及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篇幅,實在有限(兩頁不足),而且並不深入,主要比例仍在權威發言人將扭曲民主價值的事例上打轉。或許因為這種心猿意馬的思緒,段落有時零散而失去焦點。而文脈雖觸及社會階層的理解,且偶有社會主義的線索,但似是因為作者從自由派立場抒發人道主義的情懷而已。在全文最後,甘斯提出問題的解方,一個是「記者追求內部的專業民主、重組生產線流程」,隱含著鼓動工人自主團結的積極性,但下一段則又要求記者必須「反思報業的民主理想,將其與民主的實際面更緊密結合」,則又墮入唯心的圈圈裡。

可以說,作為一篇討論新聞自由與功能的論述,本文記錄了自由主義者的兩難處境與兩可情結。

Our Questions:
1.新聞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係為何?如何才能不成為權威的傳聲筒?
2.新聞自由原本的用意在於促進民主,但是,目前的報業卻無法全盤作到甚至背道而馳,是那些原因造成這些情況?
3.新聞的操作的確阻礙新聞促進民主的功能,如何解決,你有那些比甘斯更精闢的想法?歡迎來稿(scstw2003@yahoo.com.tw)

‧本週媒大事

1.台視記者平宗正風災殉職

本週台灣新聞媒體界首要大事,當推台視攝影記者平宗正大哥,因採訪員山子疏洪道,受大水圍困,為助同業脫離與保護攝影機,不慎溺水因公殉職。雖然急救時一度回復呼吸心跳,但最後仍回天乏術。事後,媒體開始大肆報導平宗正的生前事蹟、家庭處境,並將死因多導向游揆愛作秀,質疑新聞局新聞通知簡訊發出時機。

小編媒批:相關討論,在各大媒體多有論述,前期本報亦有評論。在此,小編只想對著新聞記者編輯大哥大姐們、各位偉大而又愛惜部署的媒體長官們,以及教授新聞傳播敬愛的學校老師們說:「薪水誠可貴,新聞價更高,若為生命故,兩者皆可拋。」請各位愛惜並尊重身為人的工作、生存與生命權。

2.媒體接受張志輝第一時間自首報導惹爭議

白曉燕命案主嫌陳進興的妻舅張志輝,因日前將女友殺害後,第一時間接觸TVBS記者要求採訪,爾後才向刑事局報案。新聞報導後,引來軒然大波。新聞局並且對於媒體處理相關報導的手法,進行關注與呼籲。

小編媒批:大概是現在媒體的「爆料」太多了,使人誤以為媒體真的是正義使者。而對偉大又愛? 像☆p的媒體高層老闆們來說,這條新聞也真是太對味了,真是既轟動又獨家,只是工作者本身的安全,以及行政審判與司法獨立之間的拿捏,往往不是媒體考量的重點。

3.台灣新聞自由度全球排名六十

中央社28日報導,根據無疆界記者組織公布第3次全球新聞自由排行榜,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在全球一百六十七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六十名,較去年前進一名但卻較前年退步二十五名。該報告指出,台灣的媒體會受到主要來自於政治干預與騷擾的問題。但亦因在有關貪污調查報導中,並無人因此惹禍上身,又因為通過廣電三法修正案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草案,該報告給予台灣的新聞自由予以正面評價。

小編媒批:綜觀報導中無疆界記者組織所使用的排名測量指標,多在新聞媒體的外部新聞自由,是否遭受打壓或威脅。小編相信,在這些指標上,此排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與有效性。不過,容小編大膽向無疆界記者組織建言,請該組織亦針對各國新聞媒體內部的新聞自由做一番調查,可能會得出更具有價值的排名報告。

‧監聽器(monitor)專欄

公共媒體 新銳文化的腹地

文:鄭凱同(獨立音樂工作者)

英國知名電台主持人John Peel驟然去世,讓全世界的樂迷與音樂人感到悲痛又遺憾,大量湧進BBC網站的致敬留言幾乎要灌爆留言板。他的節目風格向來以五花八門的風格著稱,只要是他喜歡的,再怪的音樂都放,因此世界各地的新興音樂創作者都會寄自己的專輯或Demo給John Peel,希望能夠獲得他的賞識,介紹給節目聽眾認識。像pulp樂團就是被John Peel發掘的,在pulp還沒沒無聞的時候,主唱Jarvis Cocker給了John Peel一張Demo,後來John Peel在節目中播出,1981年pulp上John Peel的現場節目表演,兩年後pulp就在音樂廠牌Velvel旗下發行第一張專輯 “It”。

John Peel在音樂文化上的貢獻無數,其影響力橫跨了將近四十年的音樂發展歷程,他對於新音樂類型的探索軌跡幾乎就是一段經典搖滾的歷史。但是當我們在感佩John Peel的文化成就之時,也別忘了結構性的外在條件也是推動青年音樂文化的重要因素。英國行之有年的公共廣播制度,提供像John Peel這樣有心的文化推手一個能夠揮灑自如的空間,完全沒有商業上的壓力,也無須刻意討好聽眾。另外,在英倫搖滾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和BBC扮演了極重要的輔助性角色,如果不是英國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扶植本地(local)的音樂創作,我們很難保證英倫音樂文化是否能有今天的盛況。

事實上,不是只有英國政府重視本地青年音樂文化的發展,世界上許多的國家都注意到青年音樂文化的重要性,紛紛制定相關的文化與媒體政策。像澳洲SBS(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的Whatever Music Project就幫助澳洲境內各種文化背景的新興創作樂團錄製音樂作品,每月固定在網站放上不同樂團的照片、歌曲和訪談,並且將錄音作品集結成合輯發行。

在鼓勵本地音樂創作之餘,SBS還企圖拓展更大的音樂視野,其下的Alchemy Radio以提供全球新興音樂創作者發聲空間為己任,主動在網站上公開徵求來自世界各地的Demo;此外還定期贊助國內的音樂祭活動,如果你沒辦法去現場參加音樂祭,沒關係,Alchemy Radio也提供了立即實況轉播的服務。在節目製作方面,SBS廣為招募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加以訓練之後投入SBS的製作行列,以呈現更豐富、更有深度的多元文化樣貌。

看看國外的例子,再回頭看看台灣的媒體環境,兩相對照之下就可以知道媒體政策的改革有多重要。台灣不但需要媒體公共化,還要往正確的方向去進行。媒體公共化不應該是虛有其表的口號或是政治打壓的工具,對於台灣文化發展有所期待的公民,應該持續監督政府,並要求政府提出更實際的作為。

‧讀者媒來稿

1.媒體的地震症候群

溫典寰/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喂!兒子啊,新聞報導那個預測地震的耳鳴奇人說,28號還會有地震喔,你要小心一點……!」當同學掛完手機後,我不禁覺得新聞的效果實在放大不知多少倍。

從10月16日至29日,各家媒體就像在追蹤新聞般,尤其某些電視台,出現後續報導有關耳鳴者預言地震將屆的說法,好像一種調查式新聞學似的。但別忘了,媒體要如何查證奇人的說法真的如此嗎?因調查報導強調證據、事實等專業。雖然此次看似冠冕堂皇的有消息來源、有平衡報導等新聞專業隱約存在,但或許消息來源在玩弄媒體,媒體卻可能全然無知。

當報紙使用斗大標題、加上「?」與「!」,某電視台還出現「獨家」字幕,訪問到另位預測地震的奇人時,讓人看了不禁試問,新聞不是要報導事實嗎?──這是事實啊,5W1H存在啊!不過,仔細用新聞鼻嗅一下,卻恍然大悟──「預測」是新聞?美其名已達告知大眾的義務了,但閱聽人卻好像在聽媒體宣揚占卜、超能力,宣傳奇人如何預測地震,難道受眾聽奇人搭配手勢的解釋後,也就學到如何預測了嗎?

如果「預測」算是新聞的話,猶記得前年的颱風預報,各電視台推出有權威的氣象主播,預測颱風行徑或雨量。但是,最後轉來轉去各家新聞播報說法就是不一,甚至閱聽眾認為氣象局預報愈來愈不準,始出現怒罵雜音。誰知道,這完全是媒體自行強調的專業預報,但卻萬萬沒想到,預測對民眾生命安全有立即風險。還好氣象局打破沉默說──明明公佈最大雨量700公厘,有電視台還出現澎風灌水新聞,大膽! 預測雨量高達1000公厘…、颱風路徑也大膽預測等,使氣象局成了代罪羔羊,因此終促成修法,用以嚇阻無冕王再次灌水的預報。

然而,氣象法去年修改,始為了嚇阻媒體自行預報颱風之類的氣象新聞,帶給民眾恐慌。誰知,連難以預測的地震居然也有了預報──耳鳴、背痛、潛能、星象等預言家,出現在電視螢光幕,天啊!新聞看似被消息來源操縱。而新聞以可信度為神主牌的堅持,居然與氣象法第17條(氣象、地震或海象等預報或警報,由中央氣象局統一發布)、18條(經氣象局許可者,得發布氣象或海象之預報,但不得發布警報或災害性天氣之預報)、19條(對中央氣象局發布之氣象、地震或海象之預報或警! 報,均應適時據實廣為傳播)等抵觸,無視法規存在。

傻眼的是,還有電視台報導許多民眾恐慌預言成真的新聞,但卻又遺忘公眾心聲,傾向以利益為報導的導向,不斷報導預言地震。尤其報導還斬釘截鐵的預言28日有大地震說法、預言者把預言貼在自宅大樓布告欄,搞得人心惶惶,某家電視台還說,「這或許是個好消息,您覺得呢?」甚至28日媒體幾乎全到了氣象局,為了「事後求證」事實,可是,預言新聞早以播出去了,這樣把預言者捧在新聞價值利益上的作法,完整陸續報導,恐使閱聽人開始對新聞的真實性開始猶豫了起來。

媒體別忘了,妳是兼負社會教育的使命者,有了颱風預報誇大不實的經驗,難道民眾還要承受一次恐慌的經歷,當媒體報導預測新聞時,若接到家人的電話要您自己注意地震恐會來,一定要留心等之類的忠告時,試問您該是竊笑還是緊張呢!

2.周旋政黨意識形態下,媒體未來何在
陳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

媒體身為公共領域,可以使政府的政策對話空間加大,再者,頂著人民賦予的第四權光環,除了負有替人民監督政府的責任外,如何褪去政治意識形態的色彩,以民眾的福祉與公共利益為依歸,為各大媒體應深切思考的課題。

環視國內各大媒體,不斷地周旋於政黨意識形態之下,利用社會的公器來爲一己政治意識進行議題建構,大打口水戰爭,不僅有負人民賦予的監督權,也影響媒介的公信力,令人不禁爲媒體的未來擔憂。

西方國家的媒介,不管是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它們大多清楚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但在新聞報導上,仍秉持著客觀的準繩,而不是利用公器替自己的政黨意識當說客,這樣的媒體才能被廣泛的接受,也才能持續經營。

然而,國內的媒體,早已在政治意識之下失焦,忘記了新聞背後的客觀原則與新聞義理,不僅無法讓民眾展現媒介近用權來進行理性討論,反而不斷以強化自身政治立場作嫁,與各政黨形成共犯結構,視拉大族群間距離為能事,徒增社會不穩定感。在他們淪為意識形態傳輸機器,悖離新聞! 學理時,也與媒體專業漸行漸遠了。

隨著媒體的集中壟斷趨勢,與漸成一言堂式的報導方式,不僅造成意見自由市場的消失,也未善盡社會責任,長久之下,只會分化閱聽大眾,對照青少年的閱報率逐年下降,可得知媒體的意識形態對政治議題感到不耐或是持對立政治意識的民眾將形成區隔,減少市場需求,徒增媒體發展的障礙。

身處在台灣這個意見多元的論域,媒體應該有所覺醒,在政治意識下,更要懂得新聞自律,呈現新聞專業,彼此間展開良性競爭,而不是讓自己成了意識形態的傳輸機器,及社會不穩定的亂源。

而在各大媒體逐漸以集團式、跨媒體形式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讓自己形成多元意見的公共領域,吸引各個族群黨派的閱聽人數,唯有如此,媒體才能永續經營,媒體的未來也才能看得見曙光。

‧綠林好漢英雄帖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