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十期

┌────────《 2000/9/5 第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耶耶耶,第十期。

失業的記者節
——從超視、中天裁縮新聞部看記者的工作權問題

由於不堪連年虧損以及內部人事問題,超視和中天這二家有線電視「
老字號」頻道,由於新聞收視率不高、主事者不願再負擔龐大的新聞
採訪與製播成本,因此有裁撤(超視)和縮減(中天)新聞部的計畫
,在九一記者節剛過的今天,這二則訊息對於將傳播事業當成終生志
業的記者們,毋寧是不小衝擊。

儘管造成此一結局的原因很多,但是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二台的(部
分)記者在飯碗丟了以後,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或許有人說,跳到別
台去不就好了嗎。話雖如此,但是在電視頻道人力需求已趨飽和的情
形下,能順利另謀高就者,除了一般所謂明星或大牌以外,其他知名
度低或工作可替代性高者可能就得繼續待業或轉行了。

或許也有人說,台灣不是有一些從業團體,像是台灣記者協會或是記
者公會嗎?難道他們不能解決記者的工作問題嗎?但是,如果這些新
聞工作者是媒體所有人透過合法(但不一定合理)的途徑進行解雇或資
遣,並非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因為報導立場或角度衝撞了老闆的政治
或經濟關係,而被開除或調職。那麼從業團體對此恐怕也不能置喙。

那麼這些人的出路又在哪裡,說實在的,我們也不知道。就當前實際
運作來看,能夠不懼連續虧損而製作新聞的電視頻道有二種類型,第
一種是由財團經營或控制者,第二種則是公共頻道,也就是所謂的公
共電視。

財團之所以經營頻道,原因若非以其做為宣傳機器、擴大知名度,並
做為搏聚政治資源的政治性目的外,要不就是純然做為一種攫取資本
的經濟產業,更可能是二種目的交相為用。因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以成為有效的政治與經濟性工具是必須的,若遇虧損,則可透過交
叉補貼或募股增資等方式應付。

另一方面,內湖公視的情形來說,由於經營預算來自於政府撥款,收
入可以預期,可以避免商業機制所帶來的惡性連環扣(收視率—廣告
收入—內容走向)。然而因為經費固定,也無法像財團經營頻道一般,
以大量的新聞吸引閱聽人的目光,而必須以深度詮釋、重質不重量的
方法取勝。然而這也牽扯出以下幾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Our Questions

耶耶耶,第十期。
1. 從上述觀點來看,是不是只有在財團媒體或公共媒體當中,新聞
工作者才有免於失業的恐懼?至於其他非公共非財團的媒體,就得
自求多福了呢?

2. 我們常將新聞媒體當作文化事業,也將新聞工作者認為是文化工
作者。換言之,我們投入新聞事業的目的,除了牟取物質條件的滿足
外,似乎也在追求一種文化上的自我實現(或可說是做為一種知識份
子的社會理想)。然而在生產者與生產工具分離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於媒體產業的當下,新聞工作者是否又有自我實現的可能?還是已
經將追求知名度或經濟收入等價值觀,內化為追求自我實現的指標?

3. 目前常說的對新聞工作者工作權的保障,主要圍繞在編輯部公約
或勞資協定等內部性條件上面,難道整體廣電制度與環境對於新聞
工作者的工作權,就沒影響嗎?

4. 公共頻道與私有頻道,由於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對於新聞工作者
工作權的保障存有基本差異(精神vs.物質),也提供我們有一個對照
性的觀點。然而在內湖公視因為公視法第二條導致經費被迫逐年刪減
的現在,我們除了呼籲各界要檢討這項足以危害公視表現的植物人條
款外,是否也可以試著找尋第三條路,例如可以播出廣告,但廣告收
入不歸於私人口袋,而是用於改善從業人員待遇以及新聞和節目品質
的公共電視?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耶耶耶,第十期。

⊕∮⊙◇★☆

昇利公司傾倒有毒溶劑案一審已經宣判,可是這週的小巫想要告
訴你,媒體的報導好像少了什麼,亂倒毒溶劑不對,可是那些超
量製造環境污染物的科學園區加工廠呢?

大巫帶你去新加坡玩!

程宗明參加了新加坡的IAMCR年會,他為大家介紹這個批判傳播
研究領域的重要活動,也書寫了他對這個學術領域的一些情感與心
路歷程,很好看的唷!

電子報竟然一下子就發到第十期了,真是普天同慶耶。謝謝所有
讀者的來信鼓勵與加油,我們正在加快討論建立網站事宜,請大
家期待喔,到時候就可以上網玩耍了。

本週有十個「耶耶耶,第十期」的字樣藏在傳學鬥電子報裡面,
請奮力找出,但沒有獎品,耶耶耶。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媒體大亨王令麟以台灣交保史上次高價1500萬元交保候傳,並引
起法院、檢方的唇槍舌戰。平常連雞毛蒜皮的事都要派SNG追蹤採
訪的東森新聞,這次竟然獨漏。
(ps:不過他們後來有跟上新聞,在王令麟交保後喊冤時有大幅報
導。)

2.那台灣交保史上最高價是誰呢?答案是另一個媒體大亨—香港亞視
林百欣(就是那個噁心的林建岳的爸爸),也是因為土地弊案(台北大
學)遭警方約談。可不可以多押一些媒體大亨,把那些錢拿來捐給公
視?
耶耶耶,第十期。
3.奧運最大贊助商耐吉公司遭人權團體指控以極低薪資剝削印尼勞工。
天哪,原來你們花那麼一點錢做鞋子還敢賣那麼貴?!
(印尼很好玩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來信索取巴里島自助旅行行程,
傳學鬥明星成員魏宏展有詳細的自助旅行建議書!)

4.藝人何妤玟遭港警指控持有搖頭丸,回台記者會並創下綜藝節目
內現場直播記者會首例。真懷疑那包丸子是不是台視「少年兵團」
自己丟過去的?
5.藝人羅密歐繼陳孝萱、SOS之後,還敢和經紀人簽下十年的工作
契約。做明星真的好可憐,一賣就要賣個幾十年,還是做歌迷好,
每天都能換新偶像。
(羅密歐也是少年兵團主持人,那下星期是不是換他們開記者會?)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耶耶耶,第十期。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廢溶劑與廢新聞
——談昇利公司傾倒廢溶劑案的媒體再現

陳慧敏(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七月底,長興化工和昇利公司傾倒有毒溶劑在高屏溪案,高雄市一
時籠罩在自來水缺水和水污染的人心惶惶之中,媒體對「不肖業者
」的砲聲隆隆,將污染焦點指向石化業,關注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
產業有毒溶劑無處去的困境,不過,一切事件旋即淹沒在後來的八
掌溪事件中,台灣的有毒廢溶劑問題至今懸宕,已經不是媒體重點
,一點新聞價值也無。

這個事件中,最有趣的是媒體再現裡,竹科作為污染的最大製造者
,竟然可以透過媒體的哈哈鏡,豬羊變色,扮演無辜可憐、受到波
及的受害者角色。我們來看看下面的統計數據。

根據工業局的統計,台灣「有毒廢溶劑」每年產量五萬兩千公噸,
而其中,竹科每年產出三萬五千公噸的有毒廢溶劑,佔全國產量的
五分之三。竹科有八成以上的廠商委託昇利處理廢溶劑,包括台積
電、聯電、旺宏、茂矽等大廠。依照製程性質,在園區的六大產業
中,又以晶圓製造與光電產業製造最多的廢溶劑。

看到數據,我們赫然懂了,在這個時刻社會大眾譴責有毒廢溶劑全
島亂倒,污染大小河川的同時,竹科(尤其是晶圓製造產業和光電
產業)是最大的有毒廢溶劑「生產者」。它竟然跟著社會大眾站在
一起裝無辜,偽裝自己從來就不知道代處理公司沒有好好處理,作
為「代處理公司的消費者」,昇利公司被吊銷執照,處理費用一時
漲價,它也「受害」了。 

我們在這裡,無意把竹科特別標舉出來當唯一的箭靶,只是,昇利
事件發生之後,情況顯得特別詭異,媒體把石化業、造紙業等產業
的廢棄物污染問題又被拿出來說嘴,「竹科」卻被認定為無辜的
「受害者」。

明明事實就是:竹科——這個廢棄物的最大「製造者」,在整個社會
裡被隱形,然後搖身一變,變成無辜的「昇利受害者和消費者」,更
厲害,還豬羊變色,成為環保尖兵,參與社區活動,推動辦公室節
約環保。

竹科「受害」,媒體和各部會官員就趕緊動起來了,迅速地研議竹科
廢溶劑的處置辦法。這時候連普通常識都沒有了,連問一問「竹科交
給昇利的廢溶劑哪去了?」的八卦閒聊也沒有,就忙著為竹科的廢溶
劑想辦法。

高屏溪污染,很快淹沒在八掌溪的媒體洪流中,頂多自由時報還有幾
篇民意論壇,試圖提醒高屏溪污染依舊仍未解決,而目前,國內合法
的有毒廢溶劑處理業者僅有一家,容量小小的一家,竹科的有毒廢溶
劑無處可去,一桶一桶地堆疊起來,儲存設備不完善,會造成地下水
和土壤污染,短時間內根本沒有處理設備,五月聯電晶圓廠環評事件
,聯電才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標榜「零污染」,這無疑是最大的諷
刺。

媒體為什麼在當中自然而然的變成哈哈鏡,讓竹科豬羊變色,就記者
來說,記者作為追逐「新」聞的文字工人,被新聞路線切割,成為局
部工人,跑勞委會就不能管北市勞工局,跑環保署就與經濟部的核四
再評估小組無關,加上每天都要生產一定量的新聞文字情況下,除非
壓縮自己的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否則根本不再有時間離開新聞供應
的官方部會,不再有機會循著問題,思考「跨部會」整體情況:環保
署廢棄物管理六聯單和清查動作沒有追到要害,工業局的源頭管理沒
有法源和人力,高屏縣市的河川巡防隊,在廢棄物根本沒有業者可以
處理的情況下,根本沒有效用。

而這種記者的處境,將會隨著平面媒體網路化的程度而加劇,網路電
子報求快求新求量,記者就只能守在部會或記者會的場合被動發佈新
聞,記者更像是文字工人,而「專題報導」的思考模式,離E化記者
越來越遠。

————————————————————
耶耶耶,第十期。
⊕∮⊙◇★☆ 大巫論壇 ⊕∮⊙◇★☆
————————————————————

參加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22nd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Confer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citize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感動報導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親愛的傳學鬥陣同志們:

7月16-20日我在新加坡渡過我在學術研究發展道路上,另一次嶄
新與難忘的體驗,心中熱血的澎湃,一直鼓動我的手筆要將感想分
享於各位。同志們是否曾經想過,傳學鬥今日在媒體研究與實務領
域上所站立的位置,不是曾都被一些批判傳播研究的思潮所衝擊與
引領,摸索出現在的出發點嗎?而那些始作俑者(Smythe, Schiller,
Murdock, Mosco, Wasko, Nordenstreng, Hamelink, Mowlana, Spark)
如何跨越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國籍、經驗,互相交流與傳承,形
成今日儼然成型的批判傳播學派 (Critical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我在「國際傳播與媒體研究學會」(IAMCR) 上似乎看到一個答案。

學術貴在研究的交流,彼此取長補短,形成多元的觀點;對於人文
學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彼此交換社會改革的意見,進而形成國際連
線,合作打造傳播的公民社會。我一直冀求的是,尋找出這個學術
性全球社會的連結是如何形成的,當然一個人際的網絡是充分的條
件,而如何孕育這樣一個人文的環境,則是一個關鍵的因素。1992
年我赴加拿大求學,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海外求知旅程中的
一個重要目的。

我很幸運地選對了學校 (Carleton University),接觸到不少政治經濟
與文化研究的學者,了解到一些人際網絡的建制情形,但更重要的
是透過我的老師Stephen McDowell (加拿大電訊傳播學者,專研印
度傳播政策與電信傳播史) 認識了IAMCR (當時叫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旋即於
1993年加入學生會員,從會員通訊錄上很高興地確認這裡的人際
網路的地圖,是如此地鮮明、如此地批判、如此地熟悉(從我以前
的讀書清單中可知)。ICA、AEJMC等這些美國的主流傳播學術組
織,有著社會既得利益的鞏固,可以傳遍四海皆知,一呼萬眾歸心
(尤其是美國主流學術對台灣傳播學界的密切召喚魔力);新興的
文化研究,有著人文鴻儒的傳承,加上替代性的社會運動,以及
政治正確的氣候,可以孕育出如雨後春筍般的次級團體。然而批
判的傳播研究,卻長久處於一個曖昧的地位,如何擺脫美國掌控,
又能務實地投入媒體改革運動,這樣的組織似乎是我們企盼參考
的一個範例,因此認識IAMCR,是一件有意義的自我學習之課題。
什麼是IAMCR
IAMCR為當今傳播學術界唯一實質的國際性組織(許多所謂國際
性其實為美國主導,如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也是以批判人文觀點,思考傳播產業與文化工業問題著稱的人道
組織(迥異於一般強調資本化、營利與實用性傳播學術菁英組織)。

IAMCR能豎立如此獨樹一格的國際風範,其實來自於40年來人文
學者不斷地努力打造及國際客觀局勢型塑而來。二次大戰之後,聯
合國設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為致力建設全球社會人
文福祉之機構。UNESCO於1957年協助成立IAMCR,希望藉此來
疏通冷戰對峙中的傳播文化氣氛。因此聯合國特有的設計,導引了
IAMCR衍生出卓越的國際性格,也就是能超越冷戰意識型態的分隔
,等同地匯集東西兩大陣營專家學者加入該組織,尤其是東西歐學
者的聚合,使美蘇兩大陣營無法利用其意識型態的煙霧來誤導學術
良知的發展。1970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愛利斯的年會上,歐美兩岸
的批判人文學者成功地掌握(James Halloran主導)該組織發展的領導
權,自此穩固了與美國資本主義媒介文明抗衡的基石。

在如此背景下,適逢70年代開始的南北兩大經濟陣營的對峙(已開
發與發展中國家),聯合國新經濟秩序目標誕生,且推演出新資訊傳
播秩序的呼聲(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使IAMCR在大範圍氣候協助下,進一步廣納發展中國家的學界人士
,這項行動一直到90年代才具顯著成效 (1994年由伊朗學者
Hamid Mowlana擔任主席),終於強化了其國際的性格。

所以,概略來講,IAMCR的組成份子,以歐洲的批判人文傳播學者
為核心,輔以北美特立的人文傳播學者向全球延伸,如今再以積極
納編亞、非、拉美、大洋洲之新生代傳播學界生力軍為主。這其中
更特別強調女性、年輕世代、媒體工作者等「研究領域」中的弱勢
團體,是該組織未來特為需要擴大的會員屬性。而過去該會在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中,為評價A級的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又現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的計畫顧問團隊(formal consultative relation)。

該會目前已創設的研究群中(1978年波蘭華沙的大會後),如國際傳
播、政治經濟學、傳播科技政策、性別、歷史、傳播與發展,不但是
傳播學界中的首創,也是至今最為堅強的陣容組合之一,而且這些研
究群又可衍生出階段性人文傳播研究計畫,如公共電視未來挑戰的問
題,就是一項重要的計畫。

1988年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大會,又締造一項新的改革,就是以全會
會員投票方式,選出國際執行委員會、行政委員會委員暨主席,履
行了充分民主的設計,使學術人文的思想與實踐不再是紙面上的理
想作業,更是在實際人性空間中運作的準繩,以「學術政治」的課
題讓所有會員有進一步學習機會,來貢獻國際社群民主規範的建立。

可以確定的是,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IAMCR形成了批判學術的社群
(也見Mosco:傳播政治經濟學,頁192;政治經濟學之網絡可以點見
我的網站 http://ftp.jour.nccu.edu.tw/~d84451502/pec/list.htm)
;又什麼的因素促使我首次出席這次大會,在加入IAMCR長達7年之
後?我想年輕學者網絡論壇 (Junior Scholar Network) 的誕生,是
一股希望的力量引領我去,從消極的名冊會員成為積極的活動會員;
正如同傳學鬥陣對於台灣傳播學術界的意義,頗值得我們深思。

(下期還有這次第22屆會員大會的消息,請大家期待)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耶耶耶,第十期。
⊕∮⊙◇★☆

@9月4日的南方電子報轉載了一篇文章「法華羅洛之死」,還有連結,
真的好悲傷喔,請大家趕快去看看,嗚!
…有沒有那種免費幫人家出醫療費的團體呢?為什麼政府都不管我們
這些窮人?是不是像我這種人,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有人覺得遺憾呢?…
(這是韓國劇的台詞,真是邊看邊哭嗚嗚嗚…,電視有時候還是有一點
可以看的東西。)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耶耶耶,第十期。》─────────┘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