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二期

2003年 June 16日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二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蔡同榮不退出民視的一百零一個理由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從《廣告的符碼》論分級付費中的商品暗碼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活動
【台灣社會論壇】台灣資本主義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2003/06/19第一百五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蔡同榮不退出民視的一百零一個理由

攸關台灣未來傳播發展的重要法案-廣電三法,令人意外地,未能在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修正通過;經由眾家媒體的報導看來,法案被擋的原因大致上是因為台聯黨以及部分無黨籍立委的反對,再加上民進黨內部未能整合成功,以致此法案必須等到下個會期才有機會通過。不過,假使各位將各媒體的說法作一整理,我們可以發現此法案未能通過的焦點,被鎖定在法案中所包含的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規範,以及民進黨中常委兼中華民國立委兼民間全民聯合無線電視台〈民視〉董事長蔡同榮身上。

媒體焦點被如此設定並非天外飛來,此議題在今年年初經由媒體的中介,陳水扁總統與蔡同榮就已經短暫的交鋒過了,當時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明示」禁止黨員政媒兩棲並由中常會作成決議,而這也在後來被收納入廣電三法之中。當時身任立委與民進黨中常委與民視董事長的蔡董,就引用前總統李登輝的話,對外宣稱:「民視董事長很重要,不能隨便辭。」,這與今日他聲稱得到李登輝的支持,同時覺得他自己政媒兩棲「沒什麼好怕的」,頗有一以貫之的感覺。

如果我們把廣電三法無法如期通過,視為先前交鋒的結果,那麼陳水扁還真的是被蔡董打了一把。看看主流的說法,再觀察蔡董的言行,難道他真的是如其所言:「為了讓本土媒體保留一絲命脈」,因此才能夠賦予他如此堅定的意志,對抗貴為總統同時又為民進黨東方不敗的陳水扁?這答案恐怕只有蔡董知道,但是屢次被蔡董結合「李登輝」、「台聯」、「台獨」等符碼加以運用的「本土意識」雖然複雜難解,但若能做一初步的釐清,相信對蔡董這般行為應當能夠做出一些解釋。

蔡董的本土媒體命脈「民視」,最近的八點檔新戲「青龍好漢」中,幾個主要演員包括黃維德、宋逸民、岳翎等人,故事雖然以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之亂為歷史背景,但是幾個故事主角的出生地剛好都是台灣、講台語,而故事講的也是這幾個台灣兒女在亂世中的愛恨情仇,同時本戲也由「台灣阿姑-周遊」〈民視文化替周遊出版的自傳所用的書名〉擔任總製作;表面上看來這部戲劇就如同「飛龍在天」、「世間路」等戲劇一樣,怎麼看都「台灣」得不得了。

但是有一則與此相關的新聞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反思;民視的「二姊」同時也是「青劇」的女主角岳翎,地位僅次於民視「大姊」陳美鳳,與屬於民視電視公司的鳳凰經紀約滿之後,鳳凰經紀希望她在續約時能配合「行情」調降片酬,民視當初以「高價」簽下岳翎,但經過「情義」、「青龍好漢」這兩檔戲的收視考驗後,民視開始在意岳翎的台語「不輪轉」,在以台語戲為主的民視,岳翎每集都要多花額外的配音費,她指定的配音員一集5千元,製作單位與她各攤一半,這也讓製作單位大喊吃不消。

這則新聞似乎指出了兩件事,民視的戲劇邏輯所強調的「台灣新文化」,其實已經將閩南語視為正典,倘若要用其他的語言表達,都將被視為不合乎節目製作原則,台灣新文化的「新」其實與過去國民黨堅持媒體國語發音的威權意識、偏右保守並無二致;除此之外,語言的霸權也與民視的另一個製作原則-商業,結合成一體的兩面,當電視公司所屬的經紀公司以及節目製作單位試圖剝削藝人以創造利潤極大化的時候,對其他的電視台而言,恐怕會以商業考量為理由,不過輪到民視時,語言文化的「不輪轉」則會浮出水面。

正所謂「風行草偃」,觀察下位者的諸般表現,大概就可以認識到上位者的處世心態;民視董事長的重要性並不見得如蔡董所宣稱的如此廣泛,充其量,民視董事長只能說是蔡董捍衛「河洛文化」或是「福佬沙文主義」的堡壘,而如果所捍衛之物真的是一種霸權文化、一種排他主義,那或許還值得為其流兩滴淚,悲其業障太深、我執太重。不過民視今天的經營型態與一般商業電視並沒有差別,媒體商業化過度競爭所帶來的內容單一、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剝削、自製能力的低落等問題,在民視身上都可發現;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邏輯也會因時因地,吸納有利於其自身的國族想像來充實其商品的面貌,「台灣話=河洛話」在台灣此地擁有近七成河洛人的背景之下,往往「自然而然」具有某種霸權於其中,商業如此、所謂的民主政治亦復如斯。

蔡同榮操作「本土意識」的堡壘-「民視」雖說以商業經營,股權由大眾持有,經營者獨斷獨行的狀況不容易發生,但是眼前的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民視除了講河洛話〈化〉且會賺錢的戲劇節目想玩之外,其他型式的節目幾乎沒興趣,而蔡董在政治上努力的公投法也難保不是一種「河洛化」的政治操作;上面的說法多屬猜測,為了更接近「真相」,我們想在這兒問蔡董:您念茲在茲的「本土意識」到底是誰的本土意識?而您的本土文化的「本土」又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Our Questions
1.請您說說看本土化的定義為何?

2.您覺得民視夠本土嗎?

3.蔡同榮跟公視董事長吳豐山的差別何在?

蔡同榮所堅持的台灣獨立跟民視之間有啥關係?

⊕∮⊙◇★☆

安德森(B.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nunities)一書中,闡明了所謂的民族主義的滋生土壤,其實是印刷術科技的突飛猛進與資本主義加上西方猶太宗教思想的宿命論彼此辯證而成的,也就是說,要強調民族主義神主牌的精神層次時,我等可千萬不能忽視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在其中扮演的腳色,況且在這邁向或是已然成為自然而然的後現代狀況中,pastiche(拼貼、戲仿)的把戲,在各種社會情境中皆可發現,這種不帶任何嘲諷意味卻為資本主義吸收,並藉以創造新奇特異商品樣貌的邏輯,倘若放在民族主義在世界各地的勃興此等脈絡中,或許蔡同榮的一意孤行(?)、特立獨行(?)也就不是那麼孤寂囉!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由於台聯黨及無黨聯盟不願簽字,規範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廣電三法修正草案無法在立法院本會期最後一天通過。而議事停擺時,同黨立委林重謨大聲抨擊羅文嘉,要黨團有自主性,別讓一個人一直秀,一旁只見蔡同榮雙手環胸,一副信心十足地隔岸觀虎鬥。

小編眉批:
媽~我是阿榮啦,我已經吃了好幾罐的鐵牛運功散,面對輿論壓力,我還可以再當4年董事長。

2.陳水扁總統6月10日在民進黨中常會中重申「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決議,並明確裁示黨籍人士在立法院下會期開議日,也就是9月5日之前,必須全部退出廣電媒體的經營,以身作則,並在今年11月底之前完成「廣電三法」的修正通過,來回應台灣人民的期待。

小編眉批:
我說阿榮啊,你看阿扁都這麼說他不挺你了啦,不過阿榮你可以學學中視那一招,把中視股票上市,然後說自己已經不是國民黨營事業,這招大概只要吃幾條蝦子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吃蝦子?因為這樣就可以睜眼說瞎話。

3.據報載,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審議委員會本月十二日及十八日審議有線電視新頻道收費標準,數位電視節目的收視可能造成收費上的結構性改變。

小編眉批:
裡面還談到業者也將推付費頻道,收視戶也須在五百五十元的基本收視費外,一個頻道額外再付一至三百元不等的費用,難怪這年頭搶銀行這麼盛行,要是我是收視戶也想去搶銀行算了。

4.立法院院會6日完成著作權法修正,新法將意圖營利而重製光碟或以侵害智財權為常業者改列為非告訴乃論,除大幅提高侵權者罰金及刑期外,也增訂海關得主動查扣、沒入之規定。但對非意圖營利而散佈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散佈份數在五份以下,或價值在三萬元以下者並不違法,因此學生上網下載MP3檔案,或影印圖書只要符合這個原則,並不會遭處罰。

小編眉批:
這個法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你現在去影印店跟老闆說你要影印「整本書」不犯法!記住小編的保平安口訣:我只印4份(價值低於3萬元)、我拿回家堆著沒幹嘛。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從《廣告的符碼》論分級付費中的商品暗碼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Sut Jhally所著《廣告的符碼》一書,寫就於一九九○年。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作品(其實更早,本書是由Jhally的博士論文發展而成),但是電視台營運的基本形式並未有太大變化:一般而言,電視台製作節目,其間插播廣告,以廣告時段的收入為生 。而Jhally提出的「閱聽人勞動」的概念,拜科技演進的惰性,歷經十年不衰。但最近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鬧得沸沸揚揚的分級付費制度,似乎在形式上動搖了Jhally的創見。

《廣告的符碼》共分六章,前兩章在論述商品與人的關係:從「資本主義即龐大的商品堆積」開始,論證當代商品廣告存在原因,指出廣告不僅提供了資訊,更在感性層面創發需求。「並不是假性需求…壓過真實的需求,而是說需求的形成與滿足的過程,已然落在傳播溝通領域裡進行。」(p.58)。因之廣告與傳播產業,也就彼此相依不可互缺。傳播產業依靠廣告收入餵養,商品因廣告放送而打開銷路。

依此基礎,Jhally在第三章中,梳理電視台如何透過廣告時段的安排,把閱聽人變成為為其打工的勞動者。Jhally的創意,在於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擺進了電視台的生產流程中:讓人目不轉睛的節目,其實是電視台給付給閱聽人的工資;而廣告的時段,就是閱聽人的勞動時間。就像抽取剩餘價值般,閱聽人收看廣告能創造的價值,要大於節目生產的成本。其間的差額,就是電視台老闆的利潤。電視台老闆為了極大化利潤,必會在節目播出的投入上動手腳,或是減少製作成本,或是縮短播出時間(壓低工資);另一方面,則是要延長閱聽人收看廣告的時間,或是切分廣告播出的檔次(相對與絕對的勞動價值抽取)。

在第四章,則是指出廣告符碼的操作方式,如何才能建立商品與閱聽人的連繫,使閱聽人不知不覺成為廣告的共謀。結果是「我們依賴廣告提供的意義,界定自己的社會生活;而廣告也倚賴了我們的知識,從我們的參照體系提練了意義得以運作的素材。」(p.204)第五章則是Jhally的實證研究,論述廣告造出物神的過程。第六章的結論中,指出現代閱聽人收看電視愈來愈不可自拔,回應了閱聽人看電視不比工人做工謀生的質疑。

Jhally的說法,雖然新鮮,但不無漏洞。書中Jhally也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回應許多批評。本文僅就科技的進步可能造成的理論不適應提出討論。我的論點是,電視科技的進步,使得未來的節目播出不一定有廣告時段。意即呼應批評者如Maxwell的說法:真正的價值是影像/節目,閱聽人勞動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p.13)。或說是如同貨幣一樣作為計價的單位,也就是收視率。

傳統上,我們每天打開電視、斜躺在沙發上,就這樣在五光十色的小盒子前打發掉一個晚上的時間。閱聽人懶惰成性,打開電視只為了有「東西(something)」可看,而且每天一定看2.5個小時(天下雜誌2001四月號的調查)。這些特性讓節目生產者有機可乘,因為閱聽人的選擇如此被動而間接,因此關鍵不在閱聽人的好惡,而是代表閱聽人好惡的「收視率調查」。這樣的邏輯看似矛盾:「收視率」既是閱聽人總體好惡的呈現,怎麼又和閱聽人本身分離而取代了在節目製作人心中的地位?事實上,就是因為技術的限制,不能真正了解閱聽人的好惡何在,因此這樣的總體性也就是一種和稀泥式的呈現。節目生產者只要知道什麼樣類型的節目有最多人看,也就夠了。至於真正要替閱聽人量身訂作節目,那可不必,一者閱聽人很可能跟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二者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因此,電視台為了確定能夠賺錢,就要在某幾類固定的節目型態和節目編排上下功夫,閱聽人就在不得不的收視過程中,為資本家做了工,生產了必要工資之外的剩餘價值。電視台賣的商品是「時間」,而商品的價值有兩個來源:死的生產工具和活的勞動力,唯有勞動力能賦予商品額外的價值。資本家提供的節目時間因閱聽人的收看而增值,而資本家就在這額外增加的價值中抽取利潤,再投入生產。

反對上述說法者,稱閱聽人的收視是一種休閒活動,既非受迫亦不必要,怎麼可以和用以營生的工作劃上等號?因此Jhally花了一大篇幅(四、五、六章)論稱,閱聽人的收視因科技理性、廣告在當代文化生產中的宗教性等說法,是一種不得不為的行為。所做所思,都捲入了資本再生產的漩渦中。

所以說,如果閱聽人收看廣告不再那麼必要,是不是閱聽人勞動論就開始動搖?近一步言,晚近電視數位技術的革新、付費電視訂戶的增加、錄放影機設備的普及,是否解放了閱聽人必須參與勞動的過程?的確,就像在生產線上的工人摸魚怠工一樣,閱聽人經常一看到廣告就轉台、上廁所或開始聊天,也就是他們得了工資又不想做工。而今拜科技所賜,閱聽人可以直接跳過廣告不看,如此一來便破壞了傳統電視的生產與再生產模式。廣告商一旦確定閱聽人不再看30秒一支、3分鐘一檔的廣告,有可能不再以這種方式向電視台「購買時間」。而電視台生產出來的商品也就無用武之地。

電視台老闆的確因此開始恐慌。2000年十一月,Viacom、Disney、GE(分別擁有CBS、ABC、NBC三家全國電視網)聯合控告SONICblue公司。理由是這家公司生產一套名為ReplayTV的系統,能夠讓收視者自動略過廣告不看,如此一來破壞了電視台賴以生存的經濟結構。事實果然如此,技術進步,閱聽人怠工愈來愈容易,廣告商購買時間愈來愈不划算。

到這裡,Jhally的論點都很好,電視台老闆對新科技的驚惶也恰恰證明閱聽人勞動論。但是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台灣的有線電視業者積極地推動分級付費,要閱聽人「不用作工」?

這可以和晚近的廣告趨勢結合討論,也就是所謂的「置入式行銷」。資本運轉的彈性過程自有應變能力,閱聽人以為分級付費後就不用再做工,可能是錯估情勢。雖然數位電視和按片付費的技術成熟,以後商品交換的方式轉成閱聽人與電視台間進行,也就是「買電視節目」來看。但是廣告的角色因而退出電視媒體嗎?恐怕未必。可能的方向有兩個,第一是廣告的製作愈來愈豪華奢侈,可看性甚至超過節目本身,加以藉由各種廣告手法的操作讓閱聽人「願意去看」,使閱聽人更樂於做工。這應可從廣告製作費的上漲趨勢瞧出端倪。第二個方法,廣告可以以另一種更細膩、更隱而不顯的方式出現在節目製作中,也就是進入節目本身,成為閱聽人觀賞的一部分。而這對廣告商而言並不難達到,好萊塢、香港的電影製作中安插廣告物的時間價碼早已是公開的消息;而NBA球賽的轉播中,球員踩著的地板都可以用數位技術換上整片的廣告看版,常用的俯角拍攝鏡頭就能讓觀眾將之一覽無遺,躲都躲不掉。近來吵翻天的「置入式行銷」,不也是瞄準閱聽人被動接收而不自知的弱點,加以利用嗎?

果真如此,閱聽人勞動論的分析將會更加複雜。閱聽人不是不勞動,而是參與了勞動而不自知。但是Jhally的劃時分析方式如此變得難以操作,對比到勞動與工資間的連帶關係更為困難。但若是以收視率來解釋,似乎較能解釋電視科技的變遷造成廣告時段消失的困擾。但不同於Meehan主張「收視率」才是商品的論點,真正的商品是節目,收視率是其表現象徵(計價單位)。

若付費電視在台灣的推行果然成功,則付費頻道的營收來自訂戶的直接給付比重增加,但廣告仍會以各種方式呈現在節目之中。這種宣傳更為隱而不顯,閱聽人投射對節目主角的認同/信賴到商品上,較之現在/過去收看廣告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語。雖然Jhally力陳「閱聽人勞工」的觀點最為人著目,但是批判廣告創造物神的篇幅其實占《廣告的符碼》中最多。在閱讀本書之後,使人警醒於廣告無所不在的勢力。

⊕∮⊙◇★☆

▉▊▋▌媒 ▍活 ▍動 ▍▌▋▊▉

【台灣社會論壇】

台灣資本主義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時間:2003年6月22日(星期日),13h - 16h
地點:NGO 會館 (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主辦:新社會協進會、蜂報、NGO SoFo

主題:台灣資本主義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主持人:黃德北(政大教授)
引言人:姚欣進(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

討論提綱:
1. 全球資本主義的基本運作機制與規律
2. 台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與階段
3. 過去台灣資本主義成功的原因
4. 台灣在全球分工/全球利潤鏈上的特定結構地位與挑戰
5. 未來台灣資本主義的展望

⊕∮⊙◇★☆

各位親愛的讀者,由於傳學鬥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已經塞滿了149期之前的電子報,因此我們新增了傳學鬥二台,網址是: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傳學鬥一台: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index.html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明查暗訪多多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一期

2003年 June 9日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一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台灣觀點何在?    
阿布拉〈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聲明
媒體改造學社聲明
∮媒回應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回應文
小女子
∮活動轉載
穆斯林報導文學暨口述歷史寫作計畫尋找合作夥伴

┌──────《2003/06/09第一百五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21世紀的全球經濟型態,已經轉變成以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文化發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同時也出現「全球本土化」的政策浪潮。

許多國家莫不思考如何藉由藝術創作和商業機制,彰顯發揚各地的文化特色,進一步增加人民的地方認同、產業附加價值和經濟發展。何謂文化創意產業?簡單來講﹐文化就是內涵﹐創意是一種表現形式﹐產業則是提高產值的方式或消費型態,在這種架構中文化藝術依照其內涵的特質可區分為3種產業型態。

位於核心的是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民間藝術﹐他們是文化的基底﹐也是創意的開端從這個核心往外擴散,便出現了流行音樂、服裝、廣告平面、影像傳播、遊戲軟體等與日常生活極為貼近的設計產業這個產業會衍生出展覽設施和經營、經紀、活動規劃、有聲工業、出版行銷﹑廣告企劃等外圍產業,都是廣大的文化產業環節。

行政院在「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提出政府十大發展方針,首次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點項目,對文化創意產業之範疇做了一個出步的界定:一、文化藝術核心產業﹕精緻藝術之創作與發表,如表演藝術(音樂、戲劇、舞蹈),視覺藝術(繪畫、雕塑、裝置)等

二、設計產業:建立在文化藝術核心基礎上的應用藝術類型,如流行音樂、服裝設計、廣告與平面設計、影像與廣播製作、遊戲軟體設計等

三、創意支援與周邊創意產業(支援上述產業之相關部門,如展覽設施經營、策展專業、展演經濟、活動規劃、出版行銷、廣告企劃、流行文化包裝等)

而文建會亦將今年設定為「文化創意產業年」,認為應該納入政策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十大類,這十大類的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工藝、設計產業、出版、電視與廣播、廣告、文化展演設施和休閒軟體。

由此看來,我國文化政策幾乎無所不包,欲將所有文化形式納入其中,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但其中應注意的是,文化政策應注重文化面先於產業面。

資深文化記者潘罡即指出,文建會一向拿英國的創意產業作為範例,但根據新出爐的「英國2001年創意產業總覽」報告,前年英國十多項創意產業,一共衍生了1,125億英鎊產值,但絕大多數均來自「電腦服務與軟體」、「設計」、「電視與廣播」、「電影與影帶」和「音樂(流行音樂佔絕大多數)」,表演藝術等精緻藝文領域所佔比例微乎其微,很多現象都足以說明,真正能出現經濟效益的都是泛文化通俗娛樂工業和資訊業,但這些並不是文建會的業務重心和設立宗旨。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大和亦指出,政府施政要能分辨重點與非重點,同時針對不同地區,找出自我特色;以文化產業為例,不同國家有相異做法,須針對各自人文條件來制定,因此,必須注意的是,這些文化外圍產業既然是文化核心產業(如精緻藝術)的延伸,所以核心產業的成長與擴張應受到政府的保護,這些核心產業的具體型態就是分散,多樣和小眾的文學以及藝術創作,它們提供了文化內涵並強調個人創造力與創意,不適合商業化。

再者﹐從法蘭克福學派宗師阿多諾的觀點看來﹐判斷文化產物是否為文化工業的產品判準﹐在於個體性的自律性與作品的真摯性﹐而作品的真摯性指的是文化的表現型態及其潛在的生活實踐之間的一致性的關係﹐此種一致性正是必須經由文化藝術核心產業來達成,文化核心產業一旦具有商業元素﹐就會被外圍產業所擷取﹐例如大眾喜愛的韋伯音樂劇﹐當年就是在小眾劇場中養成的。

另外﹐以文化強國法國為例,法國之所以能創下亮麗的文化產值在於它們其有穩固的文化根基,並能有效地復興和再生並創新文化,除了一定程度的消費者基礎外並透過高度共識公共政策的介入,重視文化空間的開創文化創作平台的設置、賦稅優惠辦法提供以及鼓勵文化事務對話的可能等等;經由這樣的努力,本地對於各種「文化」想像的交流才能夠以一種具有「主體」的方式來進行。

總的來說,政府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政府應先注重上游的藝術創作,下游的產業則屬次之,同時政府必須要照顧好文化藝術核心產業以及精緻文化也必須顧及文化所必須具備的常民性質,才能談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如果政府的文化政策的施行偏重行銷與產業面,或者太過重視文化面及藝術創意的培養和扶植將使我們文化的根底愈來愈薄,以致失去發展文化產業的利基與磐石。

Our Question

1.就你所知,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2.我國對文化創意產業之範疇界定為何?

3.你認為文化創意產業之文化政策應注重文化面抑或產業面?

4.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文化核心產業(如精緻藝術),是否應受政府的重視和保護?

⊕∮⊙◇★☆

文化在批判理論的陣營中,從1970年代之後所受到的重視就水漲船高,各家理論也紛紛出籠,齊墨爾、法蘭克福學派、布迪厄、英國位於伯明翰的文化研究等也漸漸被當代視為文化理論,或者說是在文化社會學的部分掌握關鍵地位的知識基地。

而諸多的討論中自然會牽涉到文化產業的想像,唯必須注意的是,諸多的文化產業想像中,往往試圖以一種「商品」的方式來異化各地遠本擁有的文化素材,「文化」能否輸出賣錢的重要性往往比與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構連更為重要,而這使得各地莫不極力創造此地與他方的「秀異」以爭取較高的價碼;但是正如後現代的馬克思地理學者D.Harvey所強調的,這樣強調「秀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壟斷的過程,而各地的風土民情、歷史元素在經過這樣的壟斷與商品化之後,往往也意味著這些資源的活力的終結,時間與空間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意義也隨即終結。我們要再重伸一次:文化產業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唯有去除商品的型式,文化才能得到萌發的契機。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民視的營運執照將於6月10日期滿,民視依例提出換照申請,評審委員會依多項標準,包括財務狀況會計、閱聽者反應、工程計術、員工滿意度等,一一評審公決。

新聞局說,評審分數必須要在70分以上才給證照,未達70分給臨時證照,評審委員會最近評審結果,民視已確定可以取得執照,依新修正的廣電三法,第二次發照是6年後。

至於為何新聞局未能在民視這次換照,要求民視董事長退出民視?新聞局說,廣電三法尚未完成立法,新聞局沒有立場這樣做。新聞局說,除非蔡同榮本人自願下台,否則行政院沒理由要他下台,公務員一切依法行事。

小編媒批﹕
民視新聞與蔡董之間的關係,連阿扁出面高呼黨政軍三退都不見得搞得定,何況是有名無實的新聞局呢!還有,蔡董其實也別太緊張,廣電三法雖然沒啥實際遏阻力道,不過還是擋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路,恐怕要過也並非如此容易吧!

2.受到SARS疫情影響,台視今日起開闢「民生消費新聞」,強調提供最新最時尚的生活流行資訊,其他電視台也決定強化生活新聞比重,此舉顯示「民生新聞」已躍登全民最關心的話題。

在總經理鄭優、新聞部經理王智應支持下,台視每週一至週五下午4時55分到5時25分,開闢「民生消費新聞」,並由3位新生代主播宋菁玲、林謙如、陳瑤琦主持

小編媒批﹕
SARS對台灣的產業經濟還是有貢獻的吧!您看看﹐那感染人數一減少,話鋒一轉﹐馬上就跟時尚生活流行資訊結合囉!從這邊我們發現了﹕民生新聞的預設是就算SARS來了,如果人民沒錢,那麼應該是沒什麼資格「生活」地!

3.SARS疫情讓開機率大增!根據AC尼爾森針對今年1月到5月做的收視調查發現,美伊戰爭和SARS疫情的蔓延,影響了國人的收視行為,不僅整體收視率逐月攀升,每人每日收視時數也從1月的2小時26分鐘,增加至目前的2小時43分鐘。

小編媒批﹕
升高又怎麼樣!電視台總不能老是拜瘟神吧?能不能長進點,讓大家沒有天災人禍的時候,從媒體中就能得到面對天災人禍的信心和知識,不然增加的觀看時數也只是更加讓人覺得電視品質低落而已。

4.互動電視商業化首播由和信中嘉網路旗下的吉隆有線電視拔得頭籌,正式開啟數位電視商業化經營的戰國時代,可望帶動有線電視系統、家電業者、數位內容等週邊產業商機,每年至少1,500億元。

小編媒批﹕
我們還是要問,這些數位化電視是要數位化什麼?TV三賤客嗎?霹靂火嗎?還有,這些龐大的週邊商機所創造的利益跟台灣人民的關係是什麼?是付了錢就沒事的阿呆?還是我們在電視數位化後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透過媒體發聲?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台灣觀點何在?    
阿布拉〈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戰爭雖已告落幕,但各界對國內電視台所報導的戰爭新聞之檢討,才正要開始。

傳學鬥是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的第3天,也就是3月22日,開始針對國內幾家無線和有線電視台晚上7點到8點的新聞進行監看。我們必須很遺憾的說,在新聞監看這段期間,刊登在報紙影藝版的各電視台前線記者的新聞,比各台在處理戰爭新聞的表現還要精采、豐富的多。不信的話,讀者朋友可以回去翻翻那一陣子的報紙影劇新聞。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說?因為在我們進行一個星期的新聞監看後,我們發現各電視台處理戰爭新聞的觀點之單一、視野之薄弱,令人驚訝不已。根據我們的監看紀錄,各台處理戰爭新聞的立場極為親美、親英,這不只是新聞畫面的取得已有所偏頗,例如,大量倚重CNN、美聯社、路透社,還包括詮釋新聞的角度、編排流程、甚至細至主播的口氣、新聞標題,幾乎都站在美英這一邊。例如,東森就用「直搗巴格達」、聯軍在伊南遭遇抵抗時「聯軍最後的苦戰」這種字眼下標。電視台這樣的表現幾乎形同於美英政府或媒體的傳聲筒,別人餵什麼,你就吃什麼。美國政府在這次戰爭中對媒體的操控極為明顯,美國電視台表現出來的狂熱愛國主義,使他們的新聞詮釋早已有所偏頗,國內各電視台怎可對此不加反省?

當然,各電視台還是很努力開發其他的新聞來源,例如,中天使用半島電視台的畫面,東森用法國電視台的畫面,各電視台派遣記者至前線等,但與CNN、美聯社、路透社的畫面相比,這些只是小巫而已。但我們認為,電視台缺乏的不是畫面,而是缺乏對戰爭的脈絡的理解,例如,美國究竟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海珊政權為何會崛起,美國對海珊的三項指控成不成立、反國為何要反戰等等。因此,除了觀點偏頗,各電視台處理戰爭新聞的另一項缺失就是視野不足,缺乏對歷史脈絡的了解;這種去脈絡化的處理方式,很可能幫美英政府發動戰爭的行為合理化,而不是挑戰它。

這項缺失,我們認為與電視台不用功有關,也與台灣政府、學界過去以來過於親美,忽視中東、伊斯蘭世界有關。試問哪家電視台成立研究團隊,處理分析類似伊拉克戰爭這麼重大的事件?哪個記者去戰地前對伊拉克問題、中東局勢做過功課?另外,印象中,各電視台唯一呈現稍微對立的觀點,就是請有中東經驗的政大阿語系系主任利傳田,來分析中東局勢及伊拉克。可是全台灣好像就只有那麼一個比較站在伊拉克那邊的利傳田,電視台邀請的其他學者、戰略專家幾乎一面倒向美英,就連政府也宣誓與美英站在同一邊。

各家電視台或許會為自己脫罪說:「因為政府親美,學界又找不到可以提供不同觀點的人,所以我們的觀點當然就會親美,而有所偏頗哦!」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懶惰的藉口。事實上,自開戰以來,世界各地的反戰團體就設立非常多的地下網站,提供美國主流媒體上看不到的新聞;歐洲一些比較具反省力的媒體,如英國的BBC和衛報,也大舉分析戰爭的歷史脈絡,及公平的報導反戰團體的訴求,揭發戰爭的不義和可能帶來的死傷。

利用地下媒體或網路呈現出不同的觀點,其成本遠低於電視台派遣記者赴前線。因此,國內各電視台不是沒有能力做這麼深度具反省的分析和報導,而是整個新聞部門已被商業思維滲透,因此將新聞當作商品來販賣,所以各電視台才會這麼的重視聳動、刺激和血腥的戰爭聲光畫面。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國內電視台在報導美國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基本上有兩大缺失──過度親美,不知反省;對戰爭之所以發生的歷史脈絡,缺乏分析和理解。由這兩項缺失所衍生的問題就是國內電視台,只會聞「美」起舞,自己沒有對戰爭的觀點。

要如何呈現戰爭的基本事實?呈現台灣的觀點?所謂事實,其實是經過選擇的;加上如果新聞來源掌控在別人手中,要呈現事實就很困難。在事實難得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如讓各種觀點百花齊放,也就是說要對各種觀點一視同仁,例如,有了美國,就要有伊拉克;有了主戰之聲,就要有反戰的聲音。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這牽涉到資源及權力,特別是當今的媒體已開始集團化,並成為現有社會體制的既得利益者,異議、弱勢、無商業利益的聲音常常就被消音。

很多的社運團體注意到這種現象,因此發展出媒體游擊戰的策略,例如,利用網路來傳遞有別於主流媒體的戰爭消息。在戰爭期間,台灣也有社運團體到美國在台協會抗議,而且持續發動靜坐達數個星期,不過,電視台幾乎沒有報導這則反戰新聞;也有很多社運團體架設網站,傳遞反戰的消息,當然電視台也對此視而未見。其實這就是台灣觀點的一部分,而且是民間版的台灣觀點。因此,電視台可以呈現的另種台灣觀點就是,深刻的反省在全球傳播結構下,台灣所處的邊緣位置。

⊕∮⊙◇★☆

以下是「媒體改造學社」針對廣電法三法在立院被立委諸公封殺之後的聲明,廣電三法雖然並不能夠讓台灣的媒體環境全面改善,但終究是一個起點,各位可以看看我們的立委諸公們,連給台灣媒體環境最基本的的承諾都不願意,小編認為就連其心可誅都無法明之吧!   

⊕∮⊙◇★☆

▉▊▋▌媒 ▍聲 ▍明 ▌ ▋▊▉

媒體改造學社聲明

針對廣電三法修正案已在三大黨協商簽署同意的情況下,因為台聯黨與無黨籍聯盟的杯葛拒簽而無法通過一事,關心台灣媒體改革的民間團體「媒體改造學社」深表遺憾,並對台聯黨、無黨籍聯盟以及運作反對該修正案最力的民進黨立委蔡同榮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我們認為,廣電法修正案有關黨政軍勢力退出電視的主張,以及後續將台視與華視進行公共化改造,早已成為台灣民間高度的共識,更是執政的民進黨最重要的政見之一。台灣媒體亂象叢生,民眾無不引頸期盼媒體改革之際,國、民、親三大黨已順應民意簽署協商同意書,但向來聲稱代表台灣人聲音的台聯黨、無黨籍聯盟以及立委蔡同榮,竟然已拒絕簽署的方式,公然和主流民意相違背,成為台灣國會裡最保守的力量。台聯黨和無黨籍聯盟未在進步與民主的法案方面發揮關鍵的少數推動者,反而成為阻撓進步和民主改革的最大絆腳石,我們除了強烈要求台聯黨與無黨籍聯盟對於為何不支持廣電法修正案與媒體改革提出合理的說明,我們也希望這兩個政治團體以及蔡同榮立委了解,他們將在未來接受民間社會最嚴厲的回應。

媒改社對於民、親、國三大黨能夠捐棄黨派成見,共同簽署該項修正案表示欣慰,特別對參與協商的三黨代表立委,包括民進黨委員羅文嘉、國民黨委員洪秀柱、親民黨李永萍等人表示肯定。但我們認為,民進黨雖然以執政黨的身分支持媒體改革,但內部少數立委卻是阻礙改革的最重要促成者,與公然反對修正案的台聯黨和無黨籍同樣要對媒體改革延滯的後果負起最大責任。因此,我們在此也要呼籲,民進黨應就黨內阻撓改革的保守勢力進行整頓,新聞局也必須不以立法方面的遲滯為藉口,立即就行政層面提出改革方案並積極推動,特別是有關台、華視公共化的執行方案,以展現民進黨真正的改革誠意;媒改社亦將持續進行嚴格的監督。

媒改社是前「無線電視民主聯盟」轉型改組成立,由四十餘位民間關心媒體改革的學界、運動界和媒體界人士組成。

⊕∮⊙◇★☆

以下是小女子針對傳學鬥成員張時健對其文章的回應所做的「再回應」,各位可以參照前幾週的電子報,有助於各位釐清諸多媒體批判的觀點喔!

⊕∮⊙◇★☆

▉▊▋▌媒 ▍回 ▍應 ▌ ▋▊▉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回應文
小女子

感謝傳學鬥相關文章的指正與討論,針對〈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小女子有幾點看法,本文中該文以〈回〉文代稱。

鑑於〈回〉文乃上集,恐因部份行文結構乃見櫫於〈回〉文下集,所以本文僅就〈回〉文上集的觀點進行討論;此文中乃針對消費者/閱聽眾進行討論,是故,小女子於本文中亦將以閱聽大眾為思考中心。

回歸〈回〉文,有一貫的基調為其論述陳舖,那是濃烈現代性色彩的主張。全文貫以道德倡議(小女子不在為道德進行價值評斷),輔以箭茅相對的閱聽眾實證;面對著絕對的價值觀卻輔以未見一統的諸例恐有不妥。〈回〉文中羅列當前的社會媒體亂象-新聞局執鞭不利、媒體內容充斥低俗品味、閱聽人認為台灣媒體為社會亂源……,透過經濟思維的辯證,舉出政經結構面對於媒體內容產製的囿限為何。於是,作了這麼一個小結-台灣廣電生態垢病百出、閱聽人只能挑個比較不爛的蘋果(「選爛蘋果」論),但僅供擺飾,絕不食用(因為只拿來殺時間,訓練姆指神功)。所以,請允許筆者大膽推定-〈回〉文對閱聽眾的自主性強烈質疑;但在它判了閱聽人對媒體內容不聞不問的刑責之刻,卻同時端出閱聽人對媒體內容強烈不滿之說為佐證,實屬悖論。若真如〈回〉文所提及的,閱聽大眾對媒體內容抱持強烈不滿的態度,只能選個爛柿子充飢,何來似是後文欲引導的沈睡的閱聽人之說?

筆者以為可分幾個面相加以試讀:

一、反抗解讀的閱聽人缺席了嗎?「九0年代研究指出,有線電視訂戶受訪者對其內容滿意者不及半數……」 揭露了什麼事實?台灣電影產業之於好萊塢與外片充斥電視頻道之例除了提醒本國影視內容生產力不足外,還暗示了什麼現象?

二、何以閱聽人成為「Mass」?應該用傳統大眾傳播式的思維延展或是採取布希亞的誇張觀點?又這些想法與台灣當前的閱聽大眾能如何地構連?

三、所有的媒體原罪都應該讓資本主義環節去背負嗎?閱聽人需不需要為自己的遭遇負責?免責權會不會過度推諉?結構決定論應當不被疑議嗎?

四、經濟理論與時俱遷,理性的消費大眾的確為古典經濟學派推崇,但請思考各個理論推出的社會脈絡與背景,任一論述絕非具備絕對適用性,只能據其所處時點予以思脈一最佳方案與可能解釋。筆者於前文的說法自應予以浧清。

五、數位電視內容品質的討論應該等同於本土節目製播能力嗎?這應是兩個相關聯但具不同關注點的範疇。

六、消費者與閱聽眾的分論對筆者而言,雖相干但是乃為不同層次的問題,絕非閱聽大眾人格分裂,而是一種對雙重人格的探析。是以,筆者為文論述上對閱聽大眾的分類是基於說明必要,而非刻意區別。

七、既是後現代對文化背書,就不應以現性性思維加以攻筏。

反抗解讀的閱聽人缺席了嗎?

「九0年代研究指出,有線電視訂戶受訪者對其內容滿意者不及半數……」 揭露了什麼事實?台灣電影產業之於好萊塢與外片充斥電視頻道之例除了提醒本國影視內容生產力不足外,還暗示了什麼現象?筆者以為,這在在顯示消費閱聽眾具備主動選擇性,以小女子為例,若非研究所死黨極力引薦,恐至今也對本土國片興趣缺缺,所為無他,只因好萊塢電影對筆者而言,確是具有較強烈的影像消費慾望,若要討論國片輔導金制度以至於當下數位內容文化產業輔助的方案,那又是另一個範疇,惟恐失焦,在此,筆者置焦於消費閱聽眾的影像符號/文化內容主動選擇性。至此,筆者不在論斷消費閱聽眾絕對地反抗當前台灣電視頻道之文化內容,而在點出一個事實,消費閱聽眾的的確確在被宰制或被動勞動的狀態外,存續著反抗主體性。若要討論政經結構決定了消費閱聽眾的選擇範圍,它造就當下消費閱聽眾的悲劇,筆者以為,這某種程度上乃為消費閱聽眾進行脫罪,將於下文討論。

何以閱聽人成為「Mass」?

此觀點應該用傳統大眾傳播式的思維延展或是採取布希亞的誇張觀點?又這些想法與台灣當前的閱聽大眾能如何地構連?以前者而論,消費閱聽眾是基於社會學脈絡而進行思索,意指因應工業革命之果而來的都市化現象,閱聽大眾是由一群彼此不熟識的人所組成,「Mass」於此下易受大眾媒體操弄乃是基於資訊來源受限,溝通傳播管道變遷所致,但筆者以為,當下應當一併將新傳播科技帶入考量,多元與日新月異的傳播新科技確是當下正是熱騰也不當被忽略的面相,它造就多元接觸管道(非指內容),它允許小眾化、分眾化(筆者指“允許”,但並非“承諾”),何以一味地將消費閱聽大眾貼上標懺,大聲疾呼-閱聽眾無辜地成為麻思。就布希亞的誇張觀點而論,筆者與<回>文的討論將全盤被否定,因為它告訴你這麼一個現象,後資本主義社會是個全然影像生產/符號消費的世界,所有人在觀賞影視內容的同時,全然是空白的主體,不加思索,冷若冰霜,採取沒有反思與絕對態度位置,為何至此?因為後現代的特徵之一即是“冷漠”,<回>文中亦論及此觀點,所
以有“姆指神功”之調。以此而視,若筆者將調點推至極端,採用最最誇張的說法,筆者將會思考影視節目內容的重要性何在。

所有的媒體原罪都應該讓資本主義環節去背負嗎?

閱聽人需不需要為自己的遭遇負責?免責權會不會過度推諉?結構決定論應當不被疑議嗎?筆者拒絕任何過度推斷的思維,不可否認的是,政治與經濟力量對於媒體內容產製必具有一定影響力,不可謂不小,坊間諸多論述、學術研究也都在在肯定此一說法。筆者以為,在肯定之外,也不該將之奉為至高圭臬,排除其他可能解釋與面相。植此,筆者以為,應當將消費閱聽眾於此面相下的保護傘拿除,請消費閱聽眾面對自己的責任(如果是以現代性思維下,有一定最高宗旨與理想去思考)。

收視調查是可被質疑的,從調查方法到操弄設計都有人批評,但筆者於前文的論點不在於它的可信度與否,而是它作為一個機制的來由。它如何會成為一個批評者口中的販賣營利工具?何以廣告主會因為這些符號數字就趨之若鶩?這背後沈潛著一個基本原則,一個資本主義下利益極大化的原則,這也是<回>文討論的範疇之一,若不是廣告商需依傍著消費閱聽眾對於文化產業的使用,進而冀求瞭解、吸引特定市場區隔的消費閱聽群點閱,何來此一機制?這是消費閱聽眾的力量所在。你也許會質疑,當下的收視調查全然被人為操作,但筆者以為,不妨端出Lyotard的知識批評來思索;一切知識的創造都是人為,都是特定結構下的產物,當你一味地攻詰民調數字不可信之時,試想,你也可能已被特定結構下的知識所規訓。再返回來看原點,收視調查就如同其他研究方法一般,必然有其限制之處,如果一切都只要求文化內容生產者及民調數字創造者必達所謂的“客觀”,是否為難?

順著<回>文的論述而為,不見任何生產面的思考,只見消費面的批判。筆者同意外部成本必須介入,而一人利益也不代表達到社會福利、資源效用最大化(不會在均衡點),但試問,一個混亂而紛雜的媒體符號社會,如何判定何種狀態乃至全體效用最大?標準何在?而前文中筆者未以文化鬥爭性格不符經濟論述為討論基底,而旨在說明思考生產面的可能。整體而論,筆者較認同媒介生態的觀點。

經濟理論與時俱遷,理性的消費大眾的確為古典經濟學派推崇,但請思考各個理論推出的社會脈絡與背景,任一論述絕非具備絕對適用性,只能據其所處時點予以思脈一最佳方案與可能解釋。筆者於前文的說法自應予以浧清。古典經濟學的社會脈絡時值工業革命(抱歉,小女子不用功,恐有錯誤),在資本主義剛起飛,一切都是等待耕耘之時才發展而來,爾後的經濟論述發展乃各是因應當時社會發生的問題而來,不應混為一談。前文筆者的理性人假設是對應於消費閱聽眾的主動性而言,而非如黑板經濟學所批,至於實證,<回>文已舉例在在,筆者不再贅述。

數位電視內容品質的討論應該等同於本土節目製播能力嗎?

這應是兩個相關聯但具不同關注點的範疇。本土節目產製內容的問題(外片大量占據頻道畫面、節目抄襲、國片電影政策-輔導金、數位計劃補助、好萊塢電影工業帝國主義、文化後殖民認同......)不勝枚舉,但筆者以為,在討論數位電視內容品質之上,不應執著於本土製作何以漏洞百出的癥節上,而應改以另一種方式發問-什麼樣的數位電視內容才具品質?這就不只是本土節目的問題,因為數位頻道的內容可以包羅萬象,它是全球化的產物。本文討論重點不在檢討本土節目製播能力,而應是,頻道供應商願意且能夠提供給消費閱聽眾偏好且滿足其所需但又具品質的內容如何達成。

消費者與閱聽眾的分論對筆者而言,雖相干但是乃為不同層次的問題,絕非閱聽大眾人格分裂,而是一種對雙重人格的探析。是以,筆者為文論述上對閱聽大眾的分類是基於說明必要,而非刻意區別。因之,在文化閱聽眾對頻道節目內容心有所屬或採取無關緊要心態的同時,應將另一層次經濟消費者的考量帶入,跟著,生產者-頻道供應商自也是其中一環;所以,討論的方式就將放眼在互為基底的層面上,而不是“單一主體”的問題。

筆者以為,既是拿後現代對文化背書,就不應以現性性思維加以攻筏。若如<回>文中所言,有後現代為文化簽名蓋章了,所以,消費者不應以一貫的理性標準為衡量方向,這自是與筆者本文的說法並無二致,所以,在檢視當下文化產業的同時,是否應將視角往上拉,廣角放大一些呢?

⊕∮⊙◇★☆

▉▊▋▌活 ▍動 ▍轉 ▍載 ▌ ▋▊▉

【看見穆斯林──從阿拉伯到台灣在地多元文化】

穆斯林報導文學暨口述歷史寫作計畫

尋找合作夥伴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

(C)各位朋友:

美英侵略伊拉克的戰火,仍然攏罩在你我的心中;赤裸裸的屠殺、圍剿,一方面揭穿了超級強國的野蠻行徑,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一般台灣人民對文化和民族的想像,號稱多元民主社會的台灣,對於「中東」、「阿拉伯」、「伊斯蘭教」、「穆斯林」、「有色人種」……….這些既刻板又陌生的名詞,一直以來抱持什麼樣的想像?

雖然這些名詞彼此之間並不完全相等,譬如,穆斯林不一定是阿拉伯人、所謂的有色人種當然不一定都是穆斯林………;但是在台灣,長期的美式文化專制,讓我們對於「多元文化」只有很表面的理解,以上這些名詞在美式文化長期的影響之下,構成了台灣人/台灣文化的盲點,像是鐵板一 塊,整個被漠視、整個被誤解、甚至污名。

既然戰爭和反戰的力量給了我們反思的機會,為何不一起來,細細的了解穆斯林朋友的生命──不管是他們的信仰、工作、學業、情感、人際關係、成就或挫折呢?讓「他們」不再是「他們」,也讓台灣的文化更寬廣、讓台灣的社會真正多元化。

朋友,又多了一些。

就在這個暑假,我們想要對目前在台灣生活的穆斯林朋友展開寫作計畫──透過口述歷史,讓穆斯林朋友成為台灣歷史的主體;透過報導文學,讓你我都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作家」,踏上不一樣的創作之路,寫下穆斯林與台灣社會點點滴滴的交織、難以一言道盡的人生境遇。不管是從中東地區來的穆斯林、從東南亞﹝又是一個很刻板的名詞﹞來的穆斯林、台灣籍的穆斯林……….認識的第一步,應該由我們開始。

但是!!

必須聲明的是,這項寫作計畫沒有大規模的「行前訓練」,沒有聲勢浩大的「培訓計畫」,也沒有光鮮亮麗的「營隊課程」、「學術研討」「理論養成」……….之類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想要一起摸索學習的合作夥伴──和我們一起土法煉鋼,閱讀、觀察、相互扶持,完成這項計畫。

如果你也願意一起工作,請在六月二十二日之前跟我們聯絡。我們將在截止日期之後,和大家約時間討論相關的細節。期待你的參與!(C)

【主辦團體】台大大學論壇社

【報名資格】任何暑假有空的人,能以中文寫作

【截止日期】6月22日﹝星期日﹞,請以電話或E-mail報名

【集合討論期間】6月最後一週﹝23─28日﹞下午

【活動進行期間】由參與成員自行安排時間

【聯絡人】
派脆嗑33431718
栗子0919237485
林佩瑩0910212969
徐沛然0926390737

【聯絡信箱】
collegeforum@yahoo.com.tw 或
patric770402@yahoo.com.tw

【看見穆斯林──從阿拉伯到台灣在地多元文化】

穆斯林報導文學暨口述歷史寫作計畫

尋找合作夥伴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從反戰開始 一切

報導文學寫作題目﹝草案﹞

一不一樣的知識行動──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的突破與侷限

二售賣異國美食與飾品的阿拉伯販子們

三台灣求學記──阿拉伯在台學生的人際互動

四阿拉伯民族‧反戰‧在台灣

五我是台灣人,我是穆斯林──台籍穆斯林的選擇

六我們都是這樣長大──史地課本、童話、寓言故事及其它媒介中的異國風情

七穆斯林的聚會空間

八我們都在想像彼此!阿拉伯人眼中的台灣

九從外交使節到底層勞工──穆斯林,有很多種

十印尼移駐勞工的信仰、工作、情感初探

十一從豬肉談起──飲食文化、飲食政治

簡單說明

◎報導文學:以「主題」為單位進行寫作,但以上的題目只是初步的設想,在參與成員實際的訪問、查證、書寫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的狀況加以修改。

◎口述歷史:以「人」為單位進行寫作,沒有預設的題目,只要能夠以第一人稱做詳實的紀錄、以受訪者為主體來書寫歷史。

【主辦團體】台大大學論壇社

【報名資格】任何暑假有空的人,能以中文寫作

【截止日期】6月22日﹝星期日﹞,請以電話或E-mail報名

【集合討論期間】6月最後一週﹝23─28日﹞下午

【活動進行期間】由參與成員自行安排時間

【聯絡人】
派脆嗑33431718
栗子0919237485
林佩瑩0910212969
徐沛然0926390737

【聯絡信箱】 collegeforum@yahoo.com.tw 或
patric770402@yahoo.com.tw

⊕∮⊙◇★☆

各位親愛的讀者,由於傳學鬥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已經塞滿了149期之前的電子報,因此我們新增了傳學鬥二台,網址是: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傳學鬥一台: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index.html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明查暗訪多多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零期

2003年 May 30日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零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未能本土,奢言國際?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下)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投搞
不要污辱「議題設定」

┌──────《2003/06/03第一百五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未能本土,奢言國際?

一年一度的國際CNN新聞年會將於五月二十八日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辦。據報載,亞洲地區的新聞媒體因為SARS疫情緊張不會參加,唯台灣的東森、TVBS與中天仍將派員出席。另一則有相同主角的新聞,是東森將「打造全球華語新聞網」的消息,號稱建置完成後,將可與CNN相抗衡。

東森近一年來進軍國際的動作積極,陸續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讓節目在香港、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北美洲等地播出。直接方式是在當地設點生產/轉播節目,如東南亞、北美;間接方式是透過與當地/第三地資本合作成立子公司,或與當地視台節目交換的型式先行搶攻,如在衛星頻道落地受限的中國大陸。

若在三年前,媒體人具備跨足國際市場的雄心與實力的,要算邱復生。邱桑與港資、大陸片商都有交好;在衛星廣電法通過前後,積極謀取直播衛星開播的可能,放言將在全球華人市場播出節目。只是如今直播衛星通路尚未打開(可能永遠打不開了),聯意製作公司財務連賠三年(共四億多元),導致香港TVB幾個月前和邱桑拆夥;而直屬的年代系統,狀況更糟,過去兩年共賠十二億餘。邱董跌了一大跤,短期已無法與東森平起平坐。後者這兩年的表現,則看似平步青雲。除了既有的電視單位成天嚷嚷要進軍外地市場外,也投入大筆資金在固網、行動通訊、寬頻電信等部門,衍然有跨產業、跨國媒體集團的規模與聲勢。

台灣市場過小,資本必得尋找出口,東森是一代表。只是在其誇言放眼世界市場的同時,可曾真正照顧本地的需求?要回答這個問題,可分兩個層次。一是就已經實現的節目生產計算本國/外國產製比例,二是從有線電視發展的脈絡檢視在地生產的可能何在。

第一個層次,經過我們初步統計,東森自營的七個頻道(註1),本國節目比重為六成二,外國節目為三成八。前者扣掉重播率特高的新聞台,則比重為五成五對四成五。若兩者皆扣掉重播節目,則剛好相反,本國占四成五,外片占五成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號稱專播本土戲劇節目的戲劇台,七成六的影片是購自他台重播。而以幼兒養成教育為訴求的幼幼台,八成三的節目為國外製作配上國語發音,其中以來自日本為大宗。而綜合台與新聞S台兩台幾乎全為自製,但重播率高(六成與四成),且棚內談話性節目居多。顯見東森的自製能力仍待加強。

第二個層次較為複雜,大體而言台灣的有線電視發展初期與現在比之,較能貼近在地民眾的需求(註2)。比如民主台轉播當地議會進行實況,開闢節目針貶時論,或是應民眾要求製作鄉里活動集錦、張貼市政公告與里民消息等等。上者如新店的有線電視業者自製地方文史節目,真正發揚在地精神。但在財團壟斷/介入系統經營後,資本積累的理性主義壓過人情考量,致使里民與地方業者的互動脫勾,成為買者與賣者的單純關係。

另外,有一個較不直接的質疑脈絡,在此提出供參考。資本外求的動力,因為本地市場不足以供養企業家的胃口,餘錢沒有地方使用,所以必須向外尋找投資機會。從資本主義發軔之初就是如此,如十八世紀英國的紡織業。但如今東森的例子絕非因為本地市場無可開發,所以必須冒險探索新地。其在二零零二年一口氣透過七家銀行聯貸三十億元,並且發行二十億無擔保公司債,整體負債/資產比例將近六成四。加上在興櫃掛牌的股價(東森華榮傳播事業)目前還低於淨值,顯示投資人對其獲利前景並不具信心,公司卻為了股票上市動作頻頻,可見資金缺口不小。在此情況下,銀行願意大筆借出,只能說是王家政商關係「非常良好」。若說消費者主權論成立,廠商經營穩健、資金充裕,或可代表消費者的支持。但如今東森阮囊羞澀,還拚命借錢擴張,大吹國際化牛皮,說他是本(在地)末(全球市場)倒置也不算過份。

粗淺的分析,讓人不得不質疑東森國際化的用心與實力。新聞局通過補助電視戲劇拍攝的國家預算,可見我們的自製能力較之國外有所不及,以至有司單位得作出回應(如果批評國家官僚牛步的立論有效,那麼新聞局的反應恐怕也已證成本土影視產業的危機)。王家在廣電產業中具有左右大局的能力,是一定得對台灣的廣電產業生態問題負責,而今卻對在地需求棄之不顧,一味空談走入全球市場,真是太不應該。

註1:東森戲劇台、綜合台、新聞台、新聞S台、洋片台、電影台、幼幼台。不含兩個購物頻道。統計日期為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含廣告時段(雖然廣告不屬節目內容,但以比例計算,因此無妨)。

註2:台灣有線電視發展初期的外片比例極高,反應民眾對外需求。與前例對比要得到「貼近在地」的結論或有不合。但若以里民參與生產決策的可能性/直接性而言,現在比之過去的確不如。

Our Questions:
1. 你/妳曾使用過東森提供的服務(含電視節目、購物、線纜傳輸、語音通信)嗎?感覺如何?
2. 台灣的媒體環境並不令人滿意,資本家有餘錢卻不思改進,只想著對外投資,道理何在?
3. 如果對資本尋租(不須生產,對影視產品而言尤然)的動力我們無力責牌,有什麼辦法矯正之以符合市民需求?
4. 「消費者主權」如何實踐?實踐的意義與可能性何在?請舉例。

⊕∮⊙◇★☆

亞理斯多德曾說:我是雅典人、我是希臘人、我也是世界公民;這樣子的表述說明了亞理斯多德的自我認同與其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彼此辨証之下,所產生的政治胸襟,這樣的政治胸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哲學家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與其崇敬而且為歐洲文明淵源的希臘文化之間,有許多接合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胸襟能夠同時包容、關懷、欣賞來自遠方的各種事務。
如果世界公民是本地與區域辨証之後另一種更高的層次,那麼東森現在的國際化走向在缺乏對台灣本土、華人文化的深度關懷前提之下,恐怕也只是一種修辭罷了,而東森國際化的目的又是什麼?恐怕值得大家多多關注。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美伊戰爭,CNN強勢,法國總統席哈克有感於此,誓言要為「法語CNN」催生,其實東森董事長王令麟也正在建構一個「全球華語新聞平台」。香港國際台,是東森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目前港澳地區約有20多萬戶有線電視觀眾能夠收看東森播的節目,今年王令麟放眼美洲,東森「國際台」在華人最密集的洛杉磯地區,有4組記者,每天傳6到10則當地新聞回台,經過後製,再加上20則台灣新聞回傳美國,服務北美華人。

數位化,是東森電視台一大方向,6月底以前,東森新聞部將全面「淨空」2個月,協理陳國君笑說:「這與SARS無關,將崇聖大樓11、12、13樓共約1500坪的辦公室淨空,是為了施工方便,施工期間,新聞部將搬到東興路『農科大樓』。」
全面數位化是個大工程,總經理張樹森預估,光是買機器、設備就要4、5億元,還不包括電視台搬到與人員訓練,等數位化完成後,明年東森的目標是進軍歐洲,屆時橫跨歐、亞、美洲的「全球華語新聞網」將可與CNN相抗衡。

小編短評:
數位化可不是說做就做得到的,美國與台灣由政府主導的NII〈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又名嗯哀哀〉,從20世紀搞到現在21世紀,具體的成效如何都還不能確實評估,倒是各國政府為此灑下大把人民的血汗錢;東森如果要搞數位化,可別只投資自家的設備,廣大閱聽眾的設備是否也可以來改善一下,不然您製播的新聞大夥看得見嗎?

2. 「文茜小妹大」移師中視後,根據「廣電人」調查顯示,平均收視率約較在衛視中文台播出時提高了1倍,觀眾群由北部都會區平均分至中南部各地,觀眾背景也由男性占6成演變成男女幾乎各占一半,原本50歲以上的最大收視群,也向其他年齡層分散。

小編短評:
是呀,從有線電視轉到無線電視,收視率高一倍蠻正常的吧,只不過從收視率來看,換個台,就連閱聽人板塊都會變動,真可算是一樁新聞了。

3. 後SARS時代電視台的轉變還在醞釀之中,對於在台灣延燒了2個月的SARS疫情,各電視台大多只有浮面、聳動、片段的報導,擅長紀錄片製作的公視,目前則正快馬加鞭趕製我國第1部SARS疫情紀錄片「和平風暴」(暫定名稱),最快6月10可以交片上檔。公視最近陸續播出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德國、法國等電視台製作有關SARS疫情或相關病毐追蹤的深入報導,或全面檢視性質的節目或紀錄片。相較之下,疫情嚴重的我國,電視業者率偕搶攻SNG浮面、聳動的片新聞,一向注重紀錄片製作的公共電視,日前開會檢討此一情形,認為此時透過電視節目,對台灣SARS疫情的全面追蹤與檢討,公視已責無旁貸,儘管時間極為緊迫,負責紀錄片製作的工作小組,已立即著手展開「和平風暴」的攝製。

小編短評:
批評公視菁英取向的人要不要來評評理呀,現在各家電視台SARS的新聞的量已經多到爆了,可是每則新聞也沒多大差別呀,現在公視要來玩些不一樣的、較有深度的,把閱聽人的想像弄多元些,就是菁英取向嗎?

4. 不少廣電系統平台服務業都有濃厚的外資股東成份,新加坡匯亞、美商投資管理公司Capital都是東森的大股東,和信集團的中嘉網路則有澳洲「媒體大亨」梅鐸旗下的星空傳媒撐腰,太平洋聯網有霸菱資金挹注,至於第三大有線電視系統商台灣寬頻通訊公司,更是由具雄厚美國政商背景的美商卡萊爾集團,全盤掌控。

國內有線電視收視戶約五百萬戶,普及率高達八成,為其他國際業者所無法望其項背的,蓬勃的廣電媒體發展也促使不少外資對投資廣電產業垂涎不已。未來外資限制放寬後,是否使得國內傳媒產業更蓬勃,值得關注。

小編短評:
這也難怪東森王董要建立華語新聞的平台跨足海外了,原來「家」在海外而非台灣哩,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王董真是難為了。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下)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中指出大眾民主若缺乏自治與積極參與,將導致「溫和專制」,冷漠的政治氣氛使獨裁勢力假民意基礎遂行私欲。進一步說,去掉積極對話與透過理性溝通建立共識,僅選擇的自由並不能保障民主,反而有害;如同閱聽人透過選台器傳達主動性,亦無助於大眾文化工業產品流於單一同質的問題。閱聽人主動性的積極意義,在於以各種對立/協商角度詮釋文本,據以發展抗爭行動左右產出,比如早期的地下電台與黨外雜誌。這是另一主題,本文暫且不論,只將重心放在媒介產出的政治經濟問題上。

理解資本邏輯下的傳播問題時,政治經濟的解釋雖不充份,但有其必要與決定性。亞當斯密、馬克思、韋伯、齊末爾都曾指出新時代(資本主義)的運行規則,使得商人將本求利、身陷你爭我奪的競爭對抗中,不只是身不由己,而且是自然而然。因此我們認為討論結構限制應先於討論施為(agency)的種種可能(但不因此否認施為的可能),特別是台灣的影視產業嚴重問題人盡可指,不就問題加以批判,而僅在後端以知識份子的菁英認識替普羅閱聽人「伸張」主權,以接收者差異解讀的能力否定問題,是不正確的。

而在對自由經濟的膚淺認識大行其道的當代,大眾意識型態的被決定論雖不中亦不遠。微觀而言,你我常以「消費者」自居,自行監控一己消費不得逾越分際(比如反盜版對盜版的批評);鉅觀來論,自由化論述風行草偃,使國家節制資本競逐、促成公平分配的功能萎縮,結果左右失衡而社會貧富加大,衍生新的階級流動問題。流風所及,「企業家」也就能夠恣意使用經濟論述,自由放任的主張翻來覆去,總是為其利益辯護。難怪馬克思稱其時的政治經濟學說是為資本主義所用,至今尤烈。

看看台灣的廣電業者怎麼說的吧。第一,有線電視線纜鋪設、相關硬體設備的投資極鉅,因此以市場機能來論,長期將淪為自然壟斷之勢,勢無可擋。若法令強行要求競爭,則造成重覆投資,非廠商與消費者之福。第二,本土影視業者自製能力不及他人,所以節目粗製濫造,或引進外片墊檔等不負責任的現象,常見的脫辭是歸咎於本地市場狹小,不足以負擔精緻製作的成本。千錯萬錯都錯在島民僅兩千萬,以致業者欲發揮企業家精神大展鴻圖卻有所不能。第三,承二,台灣業者在面對跨國競爭時,因規模不及而勢必敗陣下來,成為文化帝國主義的犧牲品。綜上所述,解決之道在於開放管制,促成自由市場與資本流通,也就可以厚植本土產業潛力,因應外來勢力競爭。比如早年國家機器有「亞太媒體中心」規畫,學界亦有李天鐸等傳播學者指產業進軍華語市場才是正途,而東森老闆王令麟多次於公開場合要求政府應該「輔導」業者成長,呼籲勿以過時法令讓業者綁手綁腳,不在話下。長期下來,若因「規模經濟」考量,最後總有業者以獨占或寡占形式分食市場,不僅解決前述三大經濟問題,也是符合優勝劣敗之理,「都有樂觀的一面可供討論」(「小」文主張)。前述幾近「常識」的經濟說詞,就算不以似是而非稱之,總是有對立的事實/理論可供辯詰。首先,有線電視系統的投資極為龐大,具有規模經濟的特性,無可否認。重點在若不採行美式的私營模式(何必唯美方意見是問?),另有西歐部份國家的線纜公有模式可供參考。

行政院在規畫有線電視合法化前,委請學者就政策方向提出報告,其中即有參照西德模式之議,可惜未獲採行。公設/公辨/公有線纜,不只滿足經濟規模(僅此一家),另可避免競爭初期的重覆投資造成的浪費,也是一道門路。再者,頻道競爭激烈,怪罪於市場過小,也是昧於頻道集團操控的事實。頻道經營者如東森、緯來、年代,早年為求在好的頻道位置及早卡位,不惜「繁衍」家族頻道以鞏固勢力,欲將對手取而代之;或有大型頻道代理商,錯估情勢一股腦兒引進頻道。早在衛星廣電法通過前,登記有案的頻道竟達一百一十餘個。而在九九年三合一「大和解」後,集團頻道通通上壘,以至於如今頻道過多,卻反過頭來認定市場不夠養活他們胃口,更是奇怪。

如今木己成舟,無論我們提出的對立方案或質疑都無濟於事。但是從前面論述引申而得出「應發展華語市場」的結論正方興未艾,則應該立時就有所檢討。文化產品商業化的諸般問題先存而不論,企業要求政府襄助(去管制)發展運籌全球的能力,謂之要保障在地市場,簡直是貓哭耗子的說法。在地市場眼前是一塌糊塗,多國聯軍兵臨城下,自己人的文化需要都照顧不好了,空談全球化只是在地里民膽寒於資本家逐利之無情。而最諷刺與矛盾的,是財團在操弄「自由競爭」一辭上的反覆。

布勞代爾考察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指出真正的市場是「自由而開放的」,而資本主義則是反市場的,是投機的,壟斷是其目的和標籤。布氏以古喻今,証諸台灣有線電視合法化後的發展史,約略可稱之為財團濫用壟斷地位進行的不公平交易與吞併的歷史,若合符節。早些年頻道/系統大戰腥風血雨,得利的財團高舉自由大旗要求政府束手,如今有線電視市場版圖寡頭分配底定,跨業整合經營勢在必行(電信與有線電視互跨),這些企業卻反過頭來嚷嚷市場出現不對稱管制與不公平競爭,要求政府管束中華電信的競爭行為。若現在的管制有理,何以當初無理?何以當初要求政府「尊重市場」?退一步言,以這些業者曾主張的流行經濟述語出發,真正符合「經濟規模」與「發展華語全球市場」資格的,不就是當下對數位內容躍躍欲試的中華電信嗎?政府應該積極輔導才是,怎可另令法規「綁手綁腳」?

另外,美國政策的適用性也得存疑。有線電視發展最先的國家,除了美國,還有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國家,除了美國,尚有英國。要說有線電視/資本主義發展的成熟度,後兩者不惶多讓,而其在傳播產業中的公營部門比重(占有率/產出/效率),名列諸國前矛,經營積效,有目共睹。何以台灣規畫政策必以美國的市場導向為尚?過去不論,以數位電視的發展來看,美國的市場策略顯然不很靈光,倒是政府介入分派資源規畫研發的西歐規格,取得優勢,以致前者的電視機業者群起要求採納後者技術。再者,美國的廣電政策在1996年解管制後,有線電視基本費漲幅為通貨膨脹率的四倍,看來並非消費者之福。

另外就以FCC可能通過的去管制規範討論(「小」文以美國新的傳播通訊法即將進一步去管制說理,可能未窺見全貌),FCC委員會的主席包威爾(M.Powell)雖然強力主導放寬業者跨業與市場規模限制,但該法案畢竟還未表決(六月二日表決)。其中有兩位委員(M. Copps & K.Adelstein)力主不可,指出FCC已收到超過18000封反對通過的個人意見,並提案要求要延長法案公聽時間,延後表決,但被包威爾否絕。自由記者組織(Free Press)則表示輿論贊成放寬管制與反對的比例是一比九,顯見民意不滿者居多(更多消息請參考www.fair.org)。另從紐約時報五月十六日的評論可知,電信業者花了極多力氣在遊說FCC,促其通過頻譜的轉售與出租法令*,讓人不免再次懷疑FCC的獨立公正性。美國民主成熟度強於台灣、市民積極度強於台灣、市場健全度強於台灣、FCC獨立度強於台灣GIO,尚且對解管制懷有疑慮,FCC尚且無法自絕於強大利益團體的遊說,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擁抱放任的自由?

最後,就主管單位的角色再作說理。新聞局近十年來在媒體管理上,無論有線電視合法化、公共電視建台、數位電視推動等攸關產業民生大計的政策,在在因研發能力不足而不能規畫長遠,導致亂象叢生,有做積極管理者大約只媒體內容而已。特別是台灣的有線電視發展,當時決策單位便宜行事(尊重市場較線纜公有便宜多了吧),因各路人馬要求達成「一區五家」的決定。自此一切聽任「市場機制」運作,失去慎密規畫的先機。於是競爭激烈下,財團崛起,逐一吞併獨立業者,開放之初原有兩百餘家系統,至今僅剩六十四家。而市場由混亂以至於穩定的幾年之間,系統與系統、系統與頻道商間互控違反交易誠信(聯買聯賣、或各據優勢要挾對手以求擴張),消費者因而飽受斷訊、併頻、差別訂價、蓋台插播等困擾。不服氣者履次向主管機關申訴抗議,新聞局多次以「尊重市場機制」為由虛與委蛇,最多是找來業者喝茶兼摸頭,搓搓湯圓也就了事。幾次下來,連同屬國家機器的公平會都看不下去,以違反公平交易法代為執法約束業者,有線電視法十九條於兩千年遭財團立委修法通過時,公平會委員施俊吉投書報端指出「管制失靈、法律結構崩壞,有線電視市場必然糜爛」,並批評主管單位不能勇於任事,「俘虜新聞局何難之有?」,算是擲地有聲。歷來新聞局多位官員解職後轉任財團中且位居要津,看來新聞局的擔當也有待檢討。

誠如「小」文結論所說,「政府力量、有線電視業者、閱聽眾/消費者乃相互制衡之三角鏈」。唯由前分析,此三角鏈相互拉扯的力量顯然並不均等,向右傾斜,這種社會現象向來是傳學鬥批判的焦點所在。政院版的廣電三法日前通過,關於分級付費的規定有太多可走閉的漏洞**,對資源的調控(以私營之有餘補公共之不足)仍未盡理想,對業者的占有率管制也在量身訂作的範圍。這些都有可再進步的空間。我們無意主張經濟決定論,但從政治經濟觀點切入是認識問題問題的起點,有了起點,發而為行動,才是實踐與證明能動性的最佳方式。據此,促成消費者、市場與管制三者的平衡,就有積極可能。

*紐約時報該篇報導指出FCC允許電波頻譜轉售、出租,理由是要促成閒置頻譜的運用。其中提及市場上最大的無線通訊廠商如AT&T 、Verizon、 Cingular費盡功夫遊說FCC(Themove followed heavy lobbying by the largest wireless carriers, including AT&T,Verizon and Cingular…),政策因此更張。FCC的獨立地位一直受到挑戰,這只是其中一例。

**關於收視率前五十名的頻道全部列為基本頻道的規定,業者可以輕鬆逃避。試想,對頻道自製/代理與系統上下游整合的業者而言,法令無法強迫其「必須」代理/製作特定頻道。業者可以用各種理由停掉頻道(代理權談不壟、廣告收入不佳…),重新組合後於付費頻道播出,比如電影台。再者,收視率是繼有頻道的排行榜,拿排行榜決定基本頻道內容,不是套套邏輯嗎?

⊕∮⊙◇★☆

各位親愛地讀者,以下文章所回應的是2003.05.21在「中國時報」 <誰的陷阱?誰的真相?>,由李璧如/北市(中醫師)所寫的文字,各位可以針對此投稿再提出看法喔,蘋果日報很值得各位繼續觀察討論呢

⊕∮⊙◇★☆

▉▊▋▌媒 ▍投 ▍稿 ▌ ▋▊▉

不要污辱「議題設定」
卜子

朋友轉寄中國時報的一篇讀者投書,李碧如的大作-「誰的陷阱?誰的真相?」(2003/5/21),作者自稱具有20年傳播界資歷,目前擔任中醫師,指責蘋果日報2003/5/20頭版主題-「踢爆淫醫猥褻女病人」是以「議題設定」的方式,去引誘中醫師行使不當行為並予以記錄,實為陷害中醫師……

讀到這裡,我笑翻了,如果「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可以做此解釋,那「框架分析(analysis of frame)」應該是用在木工製作門框時候的一種特殊技術囉。所謂「議題設定」,按照學者的說法,認為媒體可以帶領人民將周遭發生的事情做一個適當的排序。換句話說,媒體可透過新聞順序的安排讓人們關注某些新聞,而忽略其他新聞。這是1970年代傳播界重要的發現,何時變成了製造新聞事件的手法?遍尋所有教科書與文獻,都找不到這種荒謬的解釋!

知識分子最令人擔心的,不在專業素養的培育,而是在對專業知識的濫用與誤用-隨手拾得的一個名詞,自行予以拼貼解釋,讓其他讀者在不察情況下誤信。這種人不但污辱了專業,更作賤了自己。一個「自稱」長期在傳播界工作的前輩,試圖以資歷混淆傳播學者對這個領域苦心播下的心血,隨口一句「議題設定」就想打發我們這些後輩嗎?

老前輩,當你在校時,也許不曾讀到「議題設定」,但是,既然您入行20年了,總該讀點書吧!「議題設定」被您老人家糟蹋啦!

頃閱昨日蘋果日報頭版「誰的陷阱?誰的真相?」報導,本人以廿年資歷的退役媒體工作者以及現役臨床中醫師的身分,在此澄清該文的專業疏失與盲點。

首先,該報記者「始終無法達成說服原投訴人『小美』出面說明的任務,故決定派女記者前往搜證」。換言之,在僅根據中間人曾小姐電話投訴的情況下,設定女記者前往搜證的「任務性採訪」-此即新聞學裡的「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

議題一旦設定,所有的行為皆指向一個單一的目標-要揭發「淫醫」的「禽獸行為」。於是,沒有病的女記者,偽裝有婦科問題,有意識地引導男醫師往陷阱跳;於是,中醫診所常見,為了診療公開、方便醫師掌握診所動態,第一時間了解來者何病的「望診之窗」,竟被誣衊曲解為「透過玻璃窗挑選獵物」。事實真相如何,自有法庭公斷;但是,預設目的的採訪行為,實有商榷空間。

媒體當然有揭發真相的權責,只是在價值變異的年代,如果呈現的僅是經過刻意曲解、裁切的「真相」,一個聳動、八卦、集羶、色、腥於一體的媒體,以文字、影像血刃他人於無形,不僅有枉「新聞為明日歷史」的言責,甚至淪為社會的公害,這實在不是吾人所樂見的。

⊕∮⊙◇★☆

各位親愛的讀者,由於傳學鬥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已經塞滿了149期之前的電子報,因此我們新增了傳學鬥二台,網址是: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傳學鬥一台: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index.html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明查暗訪多多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九期

2003年 May 25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我們的娛樂除了抄襲,還剩下什麼?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追蹤虛幻的存在--從停止流行談起!
南方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投搞
聽人主權申張或財團禁臠回應文

∮媒回應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活動轉載
廣邀親朋好友,上網站力行媒體觀察運動!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5/24第一百四十九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我們的娛樂除了抄襲,還剩下什麼?

不知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每到週末夜晚,手中的搖空器總是慣例的按開電視,隨著頻道不斷
地更替,心裡也直滴沽:「為什麼電視節目那麼難看?電視台難道
不會作一些好看一點的節目嗎?」是的,在辛苦工作一個禮拜後,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能放鬆心情,令人開懷大笑的娛樂節目。多年以
前,許多人闔家共同觀賞「歡樂一百點」、「龍兄虎弟」、「超級
星期天」等綜藝節目,看著藝人說說唱唱、笑笑鬧鬧,愉快的夜晚
也就這麼地消磨掉了。但是,曾幾何時,綜藝節目開始流行起整人
式的娛樂,演變至後來為了強化節目內容的衝突性及戲劇張力,不
斷地製播類似「真人秀」的倫理悲喜劇來剌激閱聽觀眾的耳目感官
。像是「喜從天降」、「愛的郵差」、「TV三賤客」、「天堂與地
獄」、「最後的晚餐」等都是這類節目的典型代表。這類節目的共
同特徵,不外乎是以摶取觀看者的同理心,讓觀看者陷入「真人秀
」的文本脈絡中,與他們一同嘻笑怒罵。

這些節目的主持人之所以戴上偽善的面具「玩假的」,主要是為了
拉高節目的收視率,但是這種令人不忍足睹的綜藝節目究竟有多少
的收視群著實令人懷疑,倘若以收視率的數據而論,這類節目其實
並不「紅」,而如果這類節目在收視率的表現上不特別凸出,那麼
它們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我們的電視頻道中就成為一個有趣的現象
了。偏向「頑固閱聽人」的傳播研究,對這樣的現象可能並不會有
太多的擔憂,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告訴我們答案很簡單-「因為閱聽人
需要嘛」,而文化研究的某派則會強調,在影像過多、過快的電視
文化中,其實閱聽人眼睛盯著電視,但是卻從來沒理會過這些電視
在講哪些阿貓阿狗,也有人強調電視節目會隨著看的人所處的不同
社會背景而釋放不同的意義,甚至會產生具有顛覆意味的「爽」
〈註1〉。

這些說法並非沒有它們的理論根據,但是此番現象中值得我們多加
留意的是,從這些節目的生產環節來看,這類節目的製作人多半是
「媳婦熬成婆」的中生代或新生代創意人,按理說他們應是演藝圈
中較為年輕的一代,也是最有創意的一群,但實際的表現卻不是那
麼一回事。紅極一時的少年兵團「你要去哪裡?」毫不客氣地抄襲
日本節目,吳宗憲的「十字路口」也是日本節目的改編版。而在新
節目「天才GO GO GO」中,製作人禚宏順更是大方說出:「所謂
COPY,是指從日本同類型節目裡『尋找靈感』,再針對適合的遊戲
內容做修正」之語。

面對抄襲作假歪風,有一說,是因為台灣的商業邏輯過度兢爭,讓
這群新生代製作人喪失了創作新節目的原動力,這樣的說法點出了
此問題的一個面向,不過問題的癥結恐怕不是在於模仿日本有什麼
錯,或是怪整個商業機制的餅太小,重點還是在於我們把那些東西
拷貝過來之後有沒有把靈魂也拷貝過來,日本有許多綜藝節目,與
日本當地的居民、各地的風貌、娛樂工業的發展歷史有相當多連結
〈EX.天才變變變,超級東西軍,年終紅白大對抗〉,反觀我們的
綜藝節目越是黃金時段就越沒創意,搞出來的笑果不然就是假情侶
大吵架,不然就是看NONO、康康、吳宗憲每個禮拜比賽吃東西
,吃到快吐的德行,在這些節目之中我們週遭生活的點點滴滴,或
是我們自身並沒有成為娛樂的材料呀;當然,政府文化事務的相關
單位,對於台灣各地的文化進行深層的發覺與脈絡的重建也是台灣
娛樂事業的一環,例如地方史的書寫、促進相關古蹟文物與當地居
民的了解與互動等等,都應當加以重視。

「娛樂」本來就是民之所需,但是跟穿衣吃飯比起來,涵蓋面又廣
了許多,「娛樂」可以使得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社群透過這個文化
活動認識彼此,並建構彼此「會心的一笑」,或者是讓我們的視野
更加遼闊,增加反思的機會;很多人都無法想像她們的青少年時期
如果沒有張菲、胡瓜、張小燕、吳宗憲、陶晶瑩,那會是一個什麼
樣的情景,但或許更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綜藝節目在文化資源貧
脊的台灣,也只能夠以那樣的型式風貌展現我們台式的娛樂風格。

Our Question:
1.您看過「愛的郵差」嗎?你覺得這類節目與「綜藝大哥大」有何
不同?

2.您覺得菲哥一系列的節目「歡樂一百點」、「龍兄虎弟」、「綜
藝大哥大」有什麼差異?

3.您看過日本綜藝節目嗎?你認為他們的節目特色為何?

4.您如果要製作個綜藝節目,有哪些點子是與現在市面上所有節目
都不同的?

註1.對此有興趣者可參閱:
費斯克在《大眾媒介與社會》〈五南有中譯〉中的著作〈後現代主義與電視〉
,以及文化研究學者透納的著作《英國文化研究導論》〈亞太有中譯〉。

延申閱讀:
1.〈「五年級」是綜藝「新」世代?〉,管中祥,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綜藝大哥大 抓住小市民生活趣味〉,管中祥,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

上週小編昏頭昏腦地,將電子報還未編輯完成的初稿寄了出去,結果
有讀者跟小編反應電子報標題下錯了,小編相當惶恐,唯咱編輯群的
電腦最近嚴重當機,所以一直沒辦法好好處理,小編在此向諸位讀者
致上最高的歉意-對不起,請諸位原諒。

回到本週內容,本週將刊出由「小女子」來稿的踢館文章,針對傳學
鬥的編輯是提出批判與指教,而傳學鬥也將用兩週的時間來回應此來
稿;此外,在編輯室中,我們也對台灣的綜藝節目抄襲作假風氣不斷
的現象,提出我們的看法,各位看官請慢用吧。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據悉,年代電視台可望自6月分起轉型為全新聞頻道,MUCH TV則朝
財經、體育綜合頻道發展。在年代加入戰火下,幾近飽和的新聞台,
進入混亂時代。

小編眉批:
隨著年代轉型,我們將可以看到年代力捧的當家主播花旦侯佩
岑應當會是下一個明星主播,但是看著劉必榮與她的尷尬對話,真佩
服當初劉教授跳槽的勇氣哩?

2.為宣導防疫措施,政府徵用13家無線台及有新線新聞台時段,播出
「防疫最前線」,一星期來除民視新聞台之外的5家有線新聞台(東
森、年代、TVBS、三立、中天),因未同步聯播,甚或未播,而受重
罰,被罰的業者大呼不平,認為聯播有技術上的困難,而聯播節目製
作效果待加強,意義根本不大。

小編眉批:
不知業者認為製作效果「待加強」的意思,是否是指-請多多誇張用
詞,例如學學蘋果日報的「踢爆淫醫猥褻女病人」標題處理方式,這
樣一來效果應該就可以很令人滿意囉。

3.台北市因 SARS疫情而停課的上萬學子,自19日起可以透過有線電
視系統,在家中收看電視教學,彌補被耽誤的課程。會中,北市各有
線電視系統業者幾乎都同意配合,雖大部分的頻道都已被充分使用,
但業者仍可挪出「自製節目頻道」配合教學。北市目前共有9家有線
電視系統,中嘉網路旗下的長德、萬象、麗冠的自製節目頻道在第18
台;東森旗下的陽明山、金頻道、新台北、大安文山在第13台;另獨
立系統台維聯在第39台,寶福在第13台。

小編眉批:
其實我們建議台北市也可以來硬的,依據有線電視法第七條:遇有天
然災害緊急事故時,主管機關為維護公共安全與公眾福利,得通知系
統經營者在該地區停止播送節目,或指定其播送特定之節目或訊息。
這樣不就得了嗎。

4.新聞局於15日取得全台131家廣播電台同意,即起在所有的廣播頻道
上,隨時插播宣導防制SARS的相關內容,廣電處長吳水木表示,廣播
深入基層民眾,透過131家電台的插播,應可更有效的傳達SARS防制訊
息。

小編眉批:
抗煞不分男女老幼,所有的廣播與電視和衛星全部一起來,為了社會
的公共福祉努力吧。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追蹤虛幻的存在-
從停止流行談起!
南方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入口網站番薯藤的眾多點選項目中,在最底下有一個叫做「名家專欄」
的方塊,將各行各業的「名家」分成「運動」與「女人」兩個部份,每
天輪番跟閱聽大眾分享他/她們在其工作中的心得以及所得到的樂趣,
其中「女人」這個項目被稱作「名家HER TALK」,在這其中談論的話題
相當廣,舉凡財經、政治、新聞傳播、星座運勢、健身美容都含括在其
中,而流行時尚的部份則由名模孫正華來擔任專欄主筆,孫正華除了書
寫這個名叫「流行旅人誌」專欄之外,她還負責Much TV的一個節目叫
「流行追蹤」,兩者都專門介紹一些流行資訊,她在專欄裡介紹一些像
是〝LV村上隆與東京現代藝術〞、〝巴黎散步-時尚藝術之旅 〞、〝
東京「不經意」的品味 〞等等話題,雖然自己與這些資訊大多無緣,
不過上網時總會來瞧瞧,有時候也會有一些驚喜的發現。

譬如前天我上網時就發現,孫正華透過「流行旅人誌」的專欄訴說她在
MUCH TV的節目「流行追蹤」因為年代旗下各台的資源重整,所以將面
臨停播的命運,她在顯得落寞的專欄文字中,除了強調這個她主持了將
近200集的節目,在製作上用心之深、品質不俗之外,在文中她還針對
台灣的閱聽大眾提問,她把台灣的閱聽大眾的收視習慣形容為「嚴格的
考驗」,她還說:「有暴力聳動題材的內容,收視率就是嚇嚇叫。雖然
我們也常聽到身邊的許多朋友厭惡台灣的電視內容,說台灣的媒體生態
太糟了,但是聳動類的節目收視就是好啊……,本來媒體應該要有社
會責任感,現在只能跟著觀眾的喜好走了。說台灣的媒體生病了,但是
,回頭想想這病因,就是觀眾的口味和收視率數字啊,大家都覺得無奈
,但其實關鍵也同樣操縱在每個觀眾的眼裡,不是嗎? 」。

說真的,這樣的提問與感慨,新聞傳播學了幾年的學生,搞不好都沒辦
法發覺或是質疑,恐怕得真的身歷其境才能夠如此感同身受,不過她提
出的質疑恐怕有更多值得關注的面向:年代各台的重整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年代電視台在六月之後,打算推出二十四小時的新聞節目,而
MUCH TV則會朝體育、財經等綜合台發展,從蘇逸洪、張雅琴等人紛紛
離開TVBS,而且一個月前年代與TVBS也傳出兩方不再共享新聞的消息看
來,這次年代要播新聞恐怕是玩真的了。

各位或許跟我一樣好奇,台灣現在有TVBS-NEWS、東森、中天、SETN、
民視等5家專業新聞台,再把八大、台視、華視、中視新聞….等等加進
去,還會有經營專業新聞台的空間嗎?或者換個方式問:跟法國、德國
等國家的新聞不超過三十分鍾比起來,我們真的有那麼多新聞可以報嗎

相信媒體的經營者並非傻蛋,以年代集團的主事者邱復生而言,他的商
業手腕可是公認一流的,這些問題他恐怕早就瞭然於胸了,這就跟當年
他涉入職業棒球的經營一樣,中華職棒七年的台灣,當時的棒球球隊已
經多達六支了,而且棒球場地以及培訓選手的資源可說已經捉襟見拙了
,但是邱復生還是強力介入並促使台灣大聯盟崛起,整個事件再延續了
六年之後才平息-台灣大聯盟解散由中華職棒將其併購。由邱氏經營職
棒的方式與思維來推論其在電視台的經營,或許有些大膽,但是事情的
情境脈絡還是有些相似的,職棒兩大聯盟之間的風風雨雨至今,除了在
金錢物質上虛耗之大無法計算之外,更令人感到萬般可惜的是,有許多
的國寶級球員因為兩大聯盟之間的恩恩怨怨,如今必須終止棒球生命;
面對這樣的情景,邱復生與他的年代集團不知是否為此向社會道過歉,
還是其實這樣子的結果也只是球迷〈未來或許是年代新聞台的閱聽大眾
〉所選擇的結果呢?

孫正華的節目所努力達到的美感與質感,從觀眾中得不到與其所付出等
值的回報,與這個節目和大多數的民眾所生活的情境脫離有關。但是仍
然有部份固定的閱聽人對這樣的資訊有一定的偏好呀,而如果用邱復生
的好友同時也是經營夥伴的李艷秋,在其新聞工作的「半生」回憶錄《
新聞背後、真相之前》一書中所言的,「英國太陽報永遠沒有泰吾士報
的口碑,但她卻可以生存,如果用「存在即真理」來做解釋,她就有存
在的價值與需求。」,來看待這個例子時,諷刺的是「流行追蹤」的存
在與消逝所表現出的「真理」,除了閱聽大眾的口味掌握電視節目播與
不播的迷思之外,是否還意味著其他什麼被視而不見的東西呢?

⊕∮⊙◇★☆

▉▊▋▌媒 ▍投 ▍稿 ▌ ▋▊▉

聽人主權申張或財團禁臠回應文

小女子

針對日前傳學鬥電子報第146期之內容-〈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制度-閱聽
人主權申張或財團禁臠?〉一文,筆者試作如下回應:

 筆者拜讀日前〈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制度-閱聽人主權申張或財團禁臠?〉
一文,擬就其中幾個觀點作出看法以供參茲。先就文中論述作一簡單檢閱如下:

一、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目前發展之重要議題有二:
(一) 數位電視試播。
(二) 有線電視付費頻道上路。
二、數位電視試播瓶頸:分級付費制度。
三、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同意在有條件之下試播付費頻道。
四、消費者是否得以合理價格得到相對品質的節目內容另人質疑。
五、政府應就付費頻道閱聽人相關的權益部分進行干預。
六、業者應於分級付費制度之制訂過程中與消費者充分溝通,政府並應
扮演把關角色以防止閱聽人權益受損。

就筆者為文的當下而言,付費頻道分級付費制度已草擬完成,新聞局於四
月底已公佈「有線電視分組付費制度」,該草案已針對未來數位機上盒普
及率達一定程度時之節目分組與收費狀況作一概略規範。其中明訂分組付
費制度下的基本頻道組為三十至四十個頻道,其節目內容必須為具有公信
力民調公司(諸如AC Nelson等)調查為排名前五十名的頻道節目,必須
置於第二至七十五頻道中;而每個付費頻道採單點單買之方式為之……種
種規範面的論述,筆者未見於此文合併討論,恐有偏頗與不全之處。

文中提及立法院之教育與文化委員會對於付費頻道試播的有條件開放乃為
保護閱聽人權益的思維與用心,執此,何以又於後文中端出消費者權益必
然受損而政府務必介入以為公眾權益護航之說?顯見了幾點文中相互茅盾
與不合邏輯之處。這可分兩方面說明,一為閱聽人部分,一則是政府公權
力干預部分。

就閱聽人而言,筆者雖認同文中將有視電視視為亦是產業,也為文化的部
分,但就產業面而論,應導由以經濟學的學理以為觀察,此時的閱聽大眾
應被定位為「消費者」,而非文化觀點下的「閱聽人」。文中一概地以消
費角度之思維評斷閱聽接收的立場實為不妥,因為,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
立論觀點,不應混為一談,且文中就消費者的觀點所為之批評與質疑,也
不全然符合經濟學理中的論述觀點,實應予以檢試一番。

大眾在有線電視產業中(經濟觀點)乃是消費者。他/她消費有線電視產
業所提供的頻道節目內容以滿足自身觀賞節目內容所需。以供需曲線而視
,消費者是需求線,而有線電視節目供應者則扮演供給的身份。此有線電
視合法收視戶(暫不討論私接戶)的市場需求曲線必是經理性思考才成形
,套用一句俗諺「舉凡中華民國年滿二十歲之國民皆有權選擇總統,何以
具自主權的消費者沒有判斷收視有線電視與否的能力?」文中一味地為有
線電視內容消費者擔憂其權益可能於日後受損,亦先設了消費大眾缺乏判
斷與思考的能力,實為以偏概全,筆者不在執著於所有的消費者皆具理性
思考能力,但可以推估的是,一概的論定消費者必然缺乏選擇的權力乃與
事實不符,莫然,台灣仍有許多人選擇家中不安裝有線電視,寧可只收看
無線電視頻道。

就節目頻道供應者而言,文中對自由競爭下的節目提供內容品質結果採取
悲觀論調,口徑一致的懷疑未來必是壟斷的局面,造成消費者缺乏選擇。
此論點對台灣節目消費者的力量採取相當負面的看法,消費者一個人也許
無法發揮制衡效果,但若結群而為,應是另一番氣象,消費者的力量不應
被輕忽。舉最簡單的示例即是電視台每每為自己的電視節目進行收視調查
,除了具備吸引廣告量的功能,另一作用即是瞭解消費者的收視偏好,以
製作符合消費大眾品味的節目。供給與需求的力量乃彼此相互牽制,而非
必然一味地倒向何者,更何況台灣有線電視產業向有政府單位-新聞局長
期干涉,有線電視供給者除了面對消費者的壓力,亦背負著政策力量的重
擔,如果真要依此追究下去,首當其衝者應為中華電信,而非有線電視業
者。

有線電視也是文化組成的一部分,閱聽人當然可以如文中所言,其有權力
要求品質的提升以符合閱聽人的需求,筆者以為,不論「有視電視分組付
費制度」擬訂前或後,有線電視向來依閱聽眾需求而製播符合其想望的節
目內容,各家收視調查公司的例子多不勝數,而「有視電視分組付費制度
」草案中的基本頻道規定必須為具公信力之市調公司所為排名之前五十名
的頻道也屬一實證,若前文因目前或未來有線電視節目所供應之節目可能
不符民眾需求而進行批評,筆者以為,應當先問的問題是-台灣大眾想看
的節目既是如此,我們應否改變當前的文化品味?或者是就批判學派的觀
點,有所謂反抗的閱聽人,閱聽人並非全面如皮下注射般的無知。

揭櫫美國之顯例,於日前才由FCC決議通過放寬對地區性一區一家的限制
,亦開放垂直與水平整合的尺度,可見一個成熟的有線電視市場,經濟政
策必然終趨至開放自由競爭之途。政府擬將有線電視逐漸整併的作法,與
美國的作法不謀而合,都是朝向自由競爭之途,為開放市場而作政策努力
。該文中對此政策的看法亦為負面,以壟斷為前提,並端出公共資源之說
,筆者以為,政府此舉自有其背後原因,以經濟面而言,短期內此舉將可
改善一區一家的區域性壟斷現象,長期而往,有二種可能性會產生,一則
是市場呈現自由開放競爭狀態,以往有關壟斷的疑慮全失。一為可能面臨
如文中所言的獨占之果;筆者以為,獨占又分為自然獨占與市場競爭獨占
;有線電視雖具部分公共財性質,但亦不可忽略它所須投入的成本乃相當
龐大之事實,再則,台灣市場規模很小,一個經濟規模很小的市場自是不
需有過多的業者投入,在進入門檻相當高且市場規模小的產業中,要不造
成自然獨占乃有困難。是故,台灣有線市場逐漸開放不論結果為何,都有
樂觀的一面可供討論。文中最擔憂的政治力介入部分自是長久而往有線電
視業者所面臨的壓力來源之一,自不須過度詮釋,舉例而言,之前炒得沸
沸揚揚的媒體監控問題即是。

整體而論,政府力量、有線電視業者、閱聽眾/消費者乃相互制衡之三角
鏈,政府由以往的新聞局組織編列至目前研擬NCC(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
的成立自是消解了前文中的政治力應當介入的顧慮,而有線電視業者也在
政策面與消費者/閱聽眾的力量間拉扯,消費閱聽眾則居間求取平衡,各
司其位,各得其所。

⊕∮⊙◇★☆

▉▊▋▌媒 ▍回 ▍應 ▌ ▋▊▉

回應文–市場、消費者與管制(上)
張時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感謝小女子對我們的指正,本文將焦點集中在廣電產業裡的市場機制、消
費者與國家三者角色上再作討論。傳學鬥在第一百四十六期的編輯室報告
說理或有不清之處,一併回應如下。投書一文以「小」文代稱。

媒體內容或羶腥、或低俗、或促成衝突對立、或製造社會紛擾所引來的批
評,見諸報端,耳語流傳,不再墜述。媒體內不乏自省之聲,常見交相指
責、或舉辦自律研討會裝模作樣一番。其外尚有市民媒體監督組織發表報
告,與主管機關爾來興起評鑑之議,或能證明台灣的廣電生態,不能說是
健康。知識份子的議論菁英成份太重,新聞局的之前因「槍斃」媒體威信
盡失,前舉例子就算都不算數,那麼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廣電媒體
?九○年中有份針對有線電視訂戶滿意度的調查研究指出,對內容滿意的
受訪者還不及半數。去年亦有雜誌調查表示,閱聽人認為台灣媒體堪稱社
會亂源。

比之國外又如何?也不盡樂觀。日前新聞局編列1億8千萬預算補助拍攝電
視戲劇,認為「戲劇是一國的文化窗口」,因此「媒體數位化後,頻道負
載容量大增,有必要早日因應,以免頻道內容盡為外國片攻佔」。若然,
我們對當前電視上美、日、韓、港劇充斥的現象,可提出粗略的解釋:消
費者認為本國節目差於外國,因而有此需求。對照國片非靠輔導金無以為
繼,而台灣的電影消費九成五以上由好萊塢囊括的怪象,只能說是本國影
視內容的生產能力不足。

媒體良窳,從上數例可見一斑。但持「消費者主權」論者如「小」文指出
,閱聽人可借由收視率調查表現好惡,行使主權恰如民主制度的選舉投票
一般隨心所欲(「小」文中如是比喻),所以廠商最終還得唯閱聽人脾胃是
問,頻道好壞也就容不得他人指三道四。然而此論待商榷處實在太多。先
不論廠商保有操弄閱聽人口味的空間(否則行銷廣告所為何來?),自收視
率判斷頻道好壞,同一市場之內雖可分出高下,但要說本地市場內名列前
矛者即為普世的佳作,卻是萬萬不能。若是不能,則以此自滿形同敝帚自
珍。再則,上屆總統選舉時盛行的「選爛蘋果」論,言猶在耳,以之比喻
閱聽人選擇頻道的「民主」,倒也貼切。其三,收視率無情催逼,使節目
製作人、電視台負責人大吐苦水,自承節目品質低下非其所願,收視率比
較使然。由此,消費者主權的行使反倒製造了「爛蘋果」。其四,收視率
給電視節目下生死符,致使小眾品位/需求無所適從,大眾偏好的腥羶與
價廉的娛樂形式,取而代之。

前段論述的前提是在封閉市場內,閱聽人除自製頻道無從選擇。好在廣電
產品流通便利,閱聽人也就有從「爛蘋果堆」中逃逸的出口,轉而選擇收
視外國節目。所以,考查外國影視產品占有比例,或可略知本土產業表現
一二。台灣有線電視發展至合法(民國八十二年)前夕,第四台播出的日本
及歐美片,竟占百分之九十,同時裝設衛星碟盤接收日本衛星溢波的戶數
,全台已逾十萬。有線電視法八二年通過時規定本國自製節目比例,不得
低於百分之二十,部份反應民眾的「對外」需求。時至今日,產業上下游
整合大致底定,製作能力強過當年,本國節目在數量上與外片等量齊觀,
使得得民眾「媚外」現象容或稍緩,但若比較節目受歡迎程度,則又叫人
悲觀。比如九十一年時新聞局對全國作頻道愛好大調查,HBO高居榜首;
稍早幾個月被系統斷訊時還能動員民意為其助陣,逼使新聞局公開護航與
系統業者說項。而當前本土八點檔的戲劇類節目,能長紅不衰的似只有民
視與三立。台視、華視自製節目口碑不佳,播出韓劇竟創下收視佳績,竟
苟且至於同時段再三重播。報紙因勢利導,近二年紛紛開闢專版報導美、
韓、日星星聞,種種現象,呈現本國閱聽人「外求」偏好仍強。

順著「小」文的主張,我們先姑且承認閱聽人主動性無可懷疑,那麼閱聽
人揮舞著雙手擁抱外來文化產品的現象,不也證明本土產品並不令人十分
滿意?再舉電影產業為例,閱聽人目眩於五光十色的特效,淘淘然於異想
世界之中,絕不能說他們沒有主動性可言,但無妨於國片工業沉淪的事實
。行筆至此,媒體結構與產出的批評,閱聽人主動論無關緊要。

再進一步,新古典經濟學理中的「理性人」宣稱,迭受批評,直至最近一
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心理學家,或可視為理論典範轉移的象徵。並不
是說消費者不理性,而是傳統經濟學的「理性」定義太過狹隘,僅關注成
本與所得的拉扯,以至於經濟學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理論與現實卻愈有分
道揚飆之勢,成為「黑板經濟學」。(註一)再則滿足基本需求(needs)的
物質產品的壞,相對有客觀標準可供比較,市場機制的應用還說得過去;
但文化產品五花八門,以至於後現代為其背書,聲稱正宗標準蕩然無存,
則若再誇言文化消費者皆具「理性」,有所不合。若說「小」文所指的理
性不是錙銖必較的量度,而是「效用極大化」的假設,於消費者、於廠商
皆然,類同於經濟學家G. S. Becker的觀點(一切行為都以利益極大化為
原則,包括婚姻),看似又一條理論出口。但別忘了一人之效用極大絕不
等於公共福祉極大,福利經濟學討論外部性問題正想解決這種困境。更不
用說萊賓斯坦所提X效率的反證(效率有社會性的根源,這種社會根源無關
於資本與勞動的投入),或如社會學家如貝爾撰文嘲諷Becker的主張,認
為「這種享樂主義的論調本身就是解釋人類行為理論中最狹隘者,一方面
它完全忽略傳統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忽略了道德面向的思維」。再說貨品
對個人的效用大小變動不羈,今非而昨是,又使「效用極大」更難成為放
諸四海有用的分析工具。

回到傳播研究的本題,稱閱聽人觀看節目不一定主動選擇。說其依著慣性
而為,或受廠商宣傳操弄的研究報告,成篇累牘。從深入家庭觀察收視行
為的田野文化研究,到收視率的調查將用戶停留同一頻道超過五分鐘計入
一個計算單位(註二),都直接或間接證明閱聽人與其說是主動挑選節目,
不如說是利用電視殺死無聊時間。我們不也經常遙控器在手,在八十個頻
道間轉來轉去,眼花潦亂幾個小時卻空虛依舊。那麼閱聽人主動性一辭,
具體表現不過就在遙控器的操作熟練上,而練就指頭神功操作電視,卻是
無助於對文本的思考與批判。節目文本接收與其後的再詮釋,向來為閱聽
人主動性的論據所在,在走馬燈式的頻道流動間卻成明日黃花。這裡並不
是說閱聽人不能好好接收完整節目的可能,只是試圖指出:若說閱聽人主
動性只能表現在節目的選擇上,實在可悲,也不濟事。

「小」文指出「就產業面而論,應導由以經濟學的學理以為觀察…閱聽大
眾應被定位為『消費者』,而非文化觀點下的『閱聽人』」,是囿於經濟
理性的框框內。「理性人」的假說搖搖欲墜,無須重覆。只是我們不得不
說,閱聽人伸張主權尚且力有未逮,卻要人格分裂,被理論切分成另一性
格的「消費者」,供廠商撥打算盤,實在難堪。從「消費者」出發的經濟
辯辭,指陳「閱聽人」的文化性格與鬥爭不合經濟論述,除「小」文外,
還出現於九九年末台北市有線電視收視戶抗爭的媒體論述之中。當時兩大
MSO整合底定,片面調整價格與頻道,導致收視戶群起抗議。風暴所及,
牽連新聞局與台北市新聞處。當時收視戶雖有北市行政官員支持,在主流
論述中仍以「非理性」面目呈現。盧卡奇的異化論稱資本/商品世界自有
系統,出乎於人卻能反噬人的價值與意識,不就是指這個嗎?

註一:R. H.
Coase語,諷刺當代經濟學只能在學院的黑板上馳騁,而不切實際。雖然其
理論基調仍不脫「理性人」的假設,但Coase提出的交易成本論使經濟研究
必須考慮非經濟因素,是一大突破。影響後者如同是經濟學獎得主
D. North鑽研制度、傳統與歷史變遷而享盛名,兩者皆為新制度派要角。

註二:為什麼在同一頻道停留五分鐘就計入收視點,而不是十分鐘或更長?
可能的原因在超過五分鐘的計算,有效收視點太少,使樣本戶的設置不符成
本。若收視率調查公司不得不這麼做,可見收視戶轉台頻次甚高。這刺激我
們思考,看五分鐘的節目,收視者所得必然有限或是沒有,而如此的收視率
調查意義何在?

⊕∮⊙◇★☆

▉▊▋▌活 ▍動 ▍轉 ▍載 ▌ ▋▊▉

守望,才能相助,才有希望
請廣邀親朋好友,上網站力行媒體觀察運動!
http://mediawatch.yam.org.tw
 
台灣SARS蔓延,疫情嚴重,許多人感受到直接間接的衝擊,身心受創的程度超
越了以往天災人禍的影響幅度;和以往一樣,我們依靠傳播媒體在第一時間傳
遞資訊、意見與分析,我們據此了解社區鄰里社會家園的變化,也希望經由媒
體的文字影像聲光,我們能知道如何適時確實地自助助人---即時掌握資訊
之外,還能動員行動。但是,失了準頭的大眾媒體東張西望,一會兒形容配合
隔離的居民是坐以待斃、一會兒連名帶姓地報出罹病者身份,還堵上追問家屬
感想如何;焦慮憂心的民眾該如何提醒媒體對焦?我們無法忍受忍耐長久以來
被媒體隔離的待遇,眼前這麼重大的問題發生,我們正需要準確的資訊(起碼
是查證過的資訊)、具體的建議;我們來告訴媒體什麼是我們不需要的垃圾、
什麼是亟需追查的資訊。我們來對媒體發聲,批評惡質的報導,鼓勵求真的精
神;這網站不為進行研究,我們要進行的是公民意見表達、行動展現,這是一
個人人都可參與的運動!
 
誰可以參與?
–每一個人,包括媒體記者、新聞工作從業人員:

我們當中有人始終對媒體關注有加,這回可以再接再勵---每天看完電視、
讀了報紙、收聽廣播之後,立即上網站記下當日媒體觀察,提醒媒體改進。
按鍵之後直通媒體編輯台,務求意見直達記者媒體處;
我們不只發發牢騷,我們要提醒警示,將意見送達;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在家隔離,這一來,收看電視閱讀報紙更是重要大事;
居家隔離絕不是與世隔絕,我們正好可以寫下觀察心得、記錄媒體表現、
分享他人意見,每個人甚至可以主動認領固定時段固定媒體節目,記錄觀察。
原本自己得熬過挨過的日子反而充滿行動力;居家隔離的人正是最好的行動者;

我們當中有人從事的正是新聞工作、媒體工作,可以分享現場的觀察與體驗、
職場組織的要求與判斷;網站上特別設有「記者有話說」專區,
這不是讓人人喊打的地方,溝通與實踐才是我們的目標;
 
除了我們的日常身份與習慣,SARS報導招引的突發事件不斷,
我們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角色以及立刻起而行的做法:

如果你成了新聞報導的對象,受到媒體不當報導的荼毒,
你要到「民眾有話說」專區反駁澄清;

如果你在媒體報導中遍尋不獲你認為亟需報導的重要新聞,
你要到「記者請你報請你追」專區提醒敘述;

如果你常上網收發信件,注意到網路上傳言時起,真假莫辨,
你可以到「網路傳言」專區留言說明,大家協力追索真相;

新聞報導之外,媒體上還有意見分享;我們持續收集國內外評論文字,收錄在分別的專區。
瀏覽閱讀之外,你可以提供你曉得的相關評論意見,方便更多人參考。
 
SARS蔓延時,我們觀察媒體、監督媒體,
這樣的守望,是為了相助,經由提醒行動,自助助人。
請你告訴你的親朋好友伙伴同事,有這麼一個網站,我們一起守望相助,
在這個時刻,發揮公民責任,監督媒體,促使媒體發揮守望功能。
若您願意進一步成為義工, 跟我們一起來為媒體監督盡一份心力,請與我們聯絡。

http://mediawatch.yam.org.tw
請將我們加入貴網站的連結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八期

2003年 May 21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告別報紙白開水時代!?──談《蘋果日報》的經營邏輯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SARS疫情下的媒體症候群
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轉載
家在萬華
張大春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5/16第一百四十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告別報紙白開水時代!?──談《蘋果日報》的經營邏輯

在SARS疫情憾台之際,由香港壹周刊集團黎智英投下的這顆蘋果炸
彈也於五月二日在台灣報業戰場上引爆,雖然蘋果大軍來襲,然而
各報也已早已整軍備戰、蓄勢待發。令人關注的是,《蘋果日報》
展現的經營邏輯有哪些,對於台灣報業有何啟示,可從以下幾點角
度分析:

一、從文人辦報到商人辦報

台灣報業以往雖彼此競爭,但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精神影響下,
創辦者及主事者仍以文人辦報自許,對於社會及文化的改造有一份
使命,一向較執著於新聞影響力而不重經營效率。因此,新聞工作
者的思唯是重視報紙要給讀者什麼,而鮮少關心讀者喜歡什麼。但
蘋果日報則徹底將報紙當成一個商品,永遠以顧客需求為主。

  在這讀者品味多元的社會,新聞的品質沒有絕對的標準,品質
的評價來自於讀者以及執行效率的提升,也因此,有別於台灣新聞
事業重視新聞而不重經營的作法,蘋果日報重視執行效率,這是台
灣媒體向來所欠缺的。以鋤報會為例,和台灣媒體開檢討會的相互
掩護不同,黎智英每次對鋤報會上的決議,都要求在隔天或隔週的
報紙或雜誌上立刻改進。此外,《蘋果日報》的「突發新聞中心」
編制、「大膽用人,不適即換」的用人哲學,以及在隔天報紙上刊
登讀者批評和錯誤指正,也是其重視執行效率的具體展現。

二、政商禁區的突破

《蘋果日報》以執行效率和讀者需求拋開了文人辦報的包袱。在台
灣,報老闆對於新聞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也左右著報社的編輯政
策與方針,當來自政治力或廣告主的壓力時,往往會對新聞內容的
呈現產生影響。但黎智英堅持之處在於,只聽讀者意見,而不因政
商關說而插手編務,這和台灣媒體處處受制於政治力和廣告主干預
的情況大相逕庭。例如,香港壹周刊,曾經得罪政商關係良好的李
嘉誠,李找人找黎智英關說,然而黎智英並沒有買他的帳。

由此視之,《蘋果日報》具有不畏權勢,勇於說真話的潛力與實力
,反觀以往在台灣媒體,如果得罪廣告金主或是黨政要人的話,那
媒體勢必謹言慎行、度勢再三。因此,這也展現出它在台灣長期競
爭的優勢,

三、讀者至上的編採體系

一反台灣報業「文字至上」的編採體系,為了更吸引、貼近讀者,
採取的是圖像化的編輯策略。生動誇張的照片和詳盡的製圖,強調
的是用照片說故事以及重視圖表的分析的原則,並採用標題字體斗
大且煽動的標題及照片群組、圖表群組等有邏輯的影像和極少量文
字來呈現新聞事件,這和台灣報紙重視文字的深入分析和評論不同
。此外,蘋果擅用小標加快節奏以及以摘要加強重點,也是增加可
讀性的方式。

而在取材上,蘋果日報要聞的選擇強調與民眾生活相關,它聚焦於
市民生活,鮮少關注嚴肅的政治議題。此外,在報導的語言上,它
大量加入生活俚語、流行語,不著重雙關語和文字優辭。由此視之
,蘋果不走傳統新聞報導路線,它強調從大眾讀者的日常生活角度
來呈現新聞。

在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汱的進化論下,如果說競爭帶來進步,那台
灣媒體應有哪些反省與重整?首先,在報社經營效率上的提升,使
記者更努力跑新聞,發掘更多的事實與真相,這是社會大眾之福。
在編輯政策及編務上,不以政治意識型態掛帥、不受政治力及廣告
主的干預,這是媒體自主性的提升。在新聞內容的呈現上,重視讀
者意見與需求,並且對等化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這是增進讀者
傳播權的展現。

隨著台灣幾十年來社會變遷,圖像長大的一代不習慣平面媒體、對
政治冷漠的民眾對嚴肅議題冷感,這是對蘋果有利之處。但是值得
注意的是,蘋果慣用誇張手法處理新聞,忽略文字品質要求,加上
血腥情色圖片刺激視覺,以及缺乏縱深的報導方式,即使圖片豐富
,而且親近讀者,但卻不再有詳細分析的報導或是探討公共政策議
題的專論。蘋果日報彷彿是種化學添加物的人工甘味,讓台灣的讀
者告別了白開水,不過有了咖啡、可樂或汽水,讀者們是否因此從
這些瓶瓶罐罐中得到更多元與更豐富的味覺體驗呢?還是實際上,
我們只領悟到了白開水與人工甘味的一線之隔罷了!

Our Questions:

1.《蘋果日報》展現的經營邏輯有哪些,對於台灣報業有何啟示?

2.你覺得報業精神應是文人辦報或商人辦報?

3.台灣媒體受制於政治力和廣告主干預的情況有哪些?

4.台灣媒體在因應《蘋果日報》的加入應有哪些反省與重整?

⊕∮⊙◇★☆

文人辦報與商人辦報在台灣報紙讀者心中應當是相當分歧的兩個
選項吧!不過從台灣報業史的發展看來,文人兼商人兼政治人物
辦報的大有人在,純粹的文人或商人在台灣投入媒體經營可謂稀
有…或者絕種動物,這與台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脈絡有關;現
在黎智英登陸台灣,以壹週刊在台灣進行的本土化策略來看,蘋
果集團的確使台灣讀者耳目一新,「只要傳真,不扮高深」果然
名符其實,其風格與台灣的在地報業在表面上相當不同,不過不
同之處恐怕也只是表面,在表皮之下,缺乏社會責任、將閱聽人
視為商品隨意賤賣、專業意識的缺乏…幾乎是共同的特徵,人工
甘味與白開水的分別或許是一種迷思吧。

還有呀,這期電子報轉載一篇由張大春寫的文章,大夥別忘了去
瞧瞧,正所謂「空間的歧視」盡付笑談中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本週媒大事

1.新聞局徵用各新聞頻道時段播出SARS相關資訊,提供民眾了解
SARS的便利窗口。各電視台允諾配合政府調度,並在SRAS新聞上
避免惡性競爭,必要時相互協助,提供最正確即時的消息給社會
大眾。

小編眉批:
SARS攸關人命,搶播未經證實的獨家新聞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恐
慌,這些平時胡鬧慣了的新聞台現在才認真起來重視新聞的專業
與倫理。不過業者的說法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如果報導SARS可以
「不惡性競爭,務求提供第一手的正確資訊…」,那我們平常看
的電視新聞是什麼垃圾?

2.蘋果侵台,中時聯合兩報各以社論(920503-2版-工商時報社論
)或假投書(920506-15版-陸以正)之筆,自詡為質報。認為市場
區隔下,不必害怕低水準報刊的競爭。但兩報同時增張增版,並
降價五元,可見還是不敢小覷蘋果的威力。

小編眉批:
中時聯合勇於往自已臉上貼金,卻叫我們的臉為他們發燙。台灣
沒有質報太久了,原因或許是沒有小報。若此論成立,那麼兩報
的「自動升格」,還得感謝蘋果進來在底下助推。另外,幾年前
這兩家報閥聯合漲價,讓「忠實讀者」受盡鳥氣,現在有了蘋果
,才能稍稍吐了一點出來。如今他們終於懂得「…感謝讀者長期
的支持與愛護,並維持讀者優質閱讀的權益」,真爽。

3.立法院通過新聞局「推動廣播電視數位化執行方案」的預算動
支,共4億3400萬可供投入數位傳輸軟硬體建設,計畫分五年運
用。預計民國九六年底,高畫質行動數位電視將正式開播。

小編眉批:
新聞局戮力推動數位電視進程,我們在這裡替松下電機、新力、
東元、大同、聲寶等電視機廠商,以及族繁不及備載、五花八門
的硬體設備製造商,向葉國興致上最高敬意。他不只知道要「槍
斃」媒體,還知道要將媒體產業及相關機電廠商盈餘「全面升級
」。另外,電視破壞家庭感情之嘆,由來已久。訊號數位化後,
連閤家出遊都免不了受這個小盒子荼毒。關機真是愈來愈難囉…

4.立法院解凍「創意影音計劃」1億8千萬元經費,讓新聞局可以
補助國內頻道商拍攝優質戲劇節目。葉國興在院會報告中指出,
有線電視競爭激烈,業者只好購買外片播放,目前八點檔戲劇節
目只有三分之一是本國自製。因此有必要彷效電影輔導金的獎勵
辦法,補助優質節目的生產。

小編眉批:
台灣的電視戲劇生產,也淪落到同電影一樣不堪了嗎?當然還沒
,不過也不樂觀。新聞局懂得亡羊補牢,我們這次真的是「高度
肯定」。不過國庫捉襟見對,這筆經費用完下次可能就沒了。我
們建議以向業者「抽頭」並成立專用基金的方式,才能得之有年
。劫富濟貧,以有餘補不足,才是正道。不然遺產稅都快要減免
了,要普羅老百姓出錢讓富人享受高文化水平產品,不大對吧。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學 ▍鬥 ▍論▍壇 ▌ ▋▊▉
⊕∮⊙◇★☆

SARS疫情下的媒體症候群
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三月十七日,台灣出現了首例SARS通報病例,不到二個月,SARS
成為大家心中共同的恐慌與憂慮。相較於大陸媒體的隱匿疫情,
台灣媒體在商業競爭及新聞價值的趨使下,隨著疫情的擴大與升
溫,SARS相關報導也在媒體間蔓延與泛濫,媒體甚至被批評為引
發恐慌的來源,要求改進的呼聲與建議四起。

此次媒體關於SARS的報導,飽受批評之處在於記者在缺乏醫療報
導知識的情況下,為了搶第一時間,盡是報導抗爭、衝突等場面
,例如,電子媒體的報導,往往誘導護理人員爆發情緒問題,並
刻意斷章取義擴大爭議衝突,將專業思唯拋諸腦後。更可議的是
,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媒體大肆渲染疫情,諸如「奪命,台灣
首例」、「SARS疾情失控」等標題遍佈媒體,而細看報導,更會
發現許多疑似病例的報導充斥。相較之下,疫情真相和防疫觀念
、人情味與光明面的正面報導則較偏癈。有人以「獨家謠言」與
「報導失控」形容媒體,不無道理。

何以媒體呈現諸多非理性舉措?除了媒體結構限制下的競爭邏輯
之外,媒體對於健康傳播的專業知識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換言之
,媒體的非理性某種程度來自於對新聞工作者對SARS疾病的未知
和焦慮,在無法充分掌握疫情的報導程序和方式的情況下,只能
以無謂的渲染手法和無意義的衝突畫面來填充新聞內容。

需要警覺的是,新聞媒體慣用的誇張手法和畫面的強調已對人們
的心理產生衝擊,明顯而立即的影響是造成人們對疾病過度而無
謂的恐慌。諸如訪間口罩奇貨可居、對疑似病患的惡性排擠,以
及對產業所產的經濟衝擊,皆是民眾恐慌下的過度反應。

然近代學者、義大利文本理論家莫瑞蒂更指出,由於媒體的發達
和畫面圖像思考的侵蝕,思唯方式和語言系統已產生了極大的變
化,語言和其所指的對象間,關係已愈脫愈遠,指涉不確定的空
話日益盛行,而填補語言縫隙的,則是需要更多且刺激強度不斷
增加的畫面、畫面語言和畫面思唯。易言之,當媒體語言脫離了
對SARS此疾病的相關指涉(如疫情真相和防疫觀念),而過度強
調畫面與衝突時,這些還只是表象的,而深層則是人們的思唯和
語言系統已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諸如人們對疾病的恐慌和缺乏認
識,這是一種理性的缺乏和塌陷。

因之,除了體認媒體在結構下的限制之外,媒體在遭遇重大醫療
與災難新聞報導時,也應強化新聞處理方式,此外,市民社會對
於媒體的監督與批評也是重要力量,此次社會大眾對媒體的強烈
批評與建言,從近日媒體表現可窺見成效。由此視之,推動媒體
改造的動力,市民社會力量的集結是不可獲缺的一環。

⊕∮⊙◇★☆

▉▊▋▌媒 ▍轉 ▍載 ▌ ▋▊▉

媒轉載

家在萬華
〈轉載自 中國時報   人間咖啡館 三少四壯集  920514〉

張大春 

萬華區的三十六位里長齊聚一堂,討論著如何掌握遊民行蹤、以
便控制疫情。由於有媒體在場──媒體總是在場,而一切節外生
枝之事當然也就總是「由於有媒體在場」而發生了──某里長慷
慨激昂地呼籲:「遊民為甚麼老是在我們這裡?他們為甚麼不去
大安公園?」這番話絕對不是講給遊民聽、想說服他們到大安公
園去呼吸新鮮空氣,這番話其實是講給媒體聽的,某里長希望其
它的市民相信:遊民不是萬華區的產物,而是外來人口;他也希
望其它的市民相信:雖然華昌社區爆發了新一波的疫情,但是整
個萬華其實是被動、無辜的。某里長更絕對不會承認:遊民之中
的絕大部分都是萬華地區的原居民;這些有家歸不得、或是無家
可歸的人其實習慣了萬華的環境、人情和生活文化,他們也可能
是基於種種正面積極的情感而選擇留在萬華的。

 我們已經假定:遊民就是沒有家的人。這個假定並不會促使我
們進一步追究:沒有家的人未必沒有戀家的情感罷?在遊民內心
的深處,是否就不會吶喊著說:「我愛這片土地」呢?或者該這
樣問:沒有自己的家的人難道就不會具備對一條街、一圈鄰里、
一塊非私人所有的土地產生珍惜依賴之情嗎?在沒有發生疫病的
時候,一般萬華區住戶的眼睛不是看不見遊民,而是視而不見。
一旦疫情爆發、又風聞有遊民染病路倒,則一時之間,千夫所指
,遊民在轉瞬間居然成了外來的入侵者。這,算不算是一種集體
的階級歧視、算不算是一種「公共欺瞞」呢?

 一九九六年,狂牛症爆發,英國社會隱瞞了半年。次一年傳出
大規模飼料污染,比利時也遮掩了幾個月。SARS疫情在廣東被指
稱為「那個病」而諱莫如深,其間也長達數月之久。看起來,無
論是先進國家或後進國家、無論是已開發社會或未開發社會,人
們假設自己的健康與無辜似乎殆無二致。一旦超乎人力所能控制
、甚至理解的疫病發生,「公共欺瞞」的心理機制自然啟動;於
是,尚無疫情傳出的國家立刻封鎖那些已經傳出疫情的國家,尚
無疫情傳出的地區立刻隔離那些已經傳出疫情的地區,尚無疫情
傳出的鄰里立刻阻絕那些已經傳出疫情的鄰里。這些技術上看起
來實屬必要的措置,卻也同時促使自覺健康與無辜者更頑強地驅
趕原先他們就不熟悉、不信任以及不尊重的人,一般說來,那些
人都是社會底層的人。

 我十四歲那年舉家遷入萬華(當時劃歸古亭區),日日有遊民
打從臨街的窗前走過,當後門外的村牆尚未築成之際,夏日晚涼
,常有幾張熟面孔在我房間外面的混擬土水池上,或躺或坐,時
談時笑,聲浪喧嘩,旁若無人,那是十分影響一個生怕考不上高
中的少年夜讀情緒的。有一次我實在忍無可忍,穿上寬鬆的褲子
、套上老桑鞋,還打了綁腿,準備出去施展拳腳,把這幾個人揈
走──就搏擊對戰而言,我其實是很有把握的。

 經過廚房之際,我卻給家父叫住,他問我要幹甚麼,我說去教
訓教訓外面那幾個混蛋。家父說:「人家浪跡天涯、四海為家,
正是『你們武林中人』的典範,怎麼說人家是混蛋呢?」這話當
然不無譏諷我成天價習武練拳、想當李小龍的意思。我說他們擾
人清靜,家父卻說:「你在牆裡,人家在牆外;你滿肚子躁火,
人家一身涼快;你要讀書,人家不必讀書;不過就是這麼點分別
。你現在要打人,究竟是誰擾誰清靜?」這麼一說,我忍不住笑
了,一身狠勁兒完全破功。

 三十餘春秋忽焉消逝,當年那些個嘻笑自若的遊民如今大約都
不在了,我很慶幸當年沒有打人──那時,有毛病的是我,幸好
我沒有把那毛病傳染出去。

⊕∮⊙◇★☆

這期電子報到此為止囉,有啥建議,別忘了來信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七期

2003年 May 12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從SARS的媒體現象談媒體的結構批評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動物農莊》、《英雄》意識形態(下)
李信漢〈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活動轉載
SARS的背後─【疾病恐慌下的人權危機】座談會

6˙11 - NO NEWS DAY
無新聞日--拒絕新聞,做自己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5/11第一百四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從SARS的媒體現象談媒體的結構批評

約莫一個月前,SARS在香港與中國漫延失控後,在僅隔一個海峽之
遙的台灣,相關的醫病新聞也如同疫情擴散般地在媒體版面上滋長
橫流,從開始的零星報導,到近兩個星期來以三版五版的專題處理
,配上聳動標題,占據我們的耳目空間。

相對於對岸的隱匿災情,台灣媒體盡力促成訊息流通,是有促使民
眾警醒之功,也收鞭策行政部門之效。特別是記者們衝鋒陷陣,甘
冒染病危險深入隔離院所、家戶採訪,其精神直比戰地記者無懼烽
火,提供了直擊第一現場(衝突與混亂、哀傷與憤怒)的傳真。電子
新聞如SETN與TVBS記者違犯禁令訪問曹性女士親屬(獨家?),或想
盡辦法偷渡機材取得和平醫院內部畫面;平面媒體則有壹週刊率先
「發難」,混入隔離區「四處遊走」做觀察紀錄。試問何謂鞠躬盡
粹?形容記者們為了工作而置死生於度外差可比擬。

但是,對於媒體出自於渴求獨家心態下的拚命情操,接收者的反應
不佳。上有政府官員點名媒體要加以處罰(註一),下有市民社會暗
潮翻騰要抵制誇大報導(註二)。未來幾週還有數場討論會針對醫病
人權作出反省與期許,主題圍繞在社會整體對病者的排除與對醫者
的剝削上。而媒體被視為表現排除與促成剝削的工具,是反思的焦
點。

媒體夾在國家與大眾之間,賣了老命而適得其反,何解?綜觀數日
來報端網路上對媒體的批評聲浪,可分兩類:在內容上報導未經查
證,提供錯誤消息,誤導視聽;在處理手法上則是新聞聳動化,刻
意製造衝突對立的影像/文字風格,或誇大事實,強化負面印象,
引起不必要恐慌。種種錯亂追根結柢,有人提出解釋:收視率使然
。也就是說,媒體雖然賣力演出,但勁道使錯了方向。

從收視率出發的批評,有力但還不夠。借收視率/訂閱率
爭取廣告刊載,是商業媒體之必然,長期而言使節目品味日趨低俗
(或說大眾口味),唯在台灣,低降的進程似乎太快。可解釋的原因
或許在媒體自由化(有線電視法、衛星電視法通過加速競爭的效應
明顯,但報紙限印限證限張的解除似乎影響不大)過程未加控制,
對立的救濟方案未能健全(公視規模有限,建台也還在有線電視開
放之後),以致一去不可回。僅看新聞報導,台灣的媒體產業,市
場太小而競爭太過:報紙廣告量逐年走低,而蘋果日報砸下重金跨
海東來,形勢加倍險惡;電子媒體更不待言,有線加上無線的新聞
頻道有八個之多。媒體當今的焦慮是,待填充的空間太多,而可用
內容太少。

順勢推論,解決焦慮方案有二:一是空間縮編,二是在內容生產上
動腦筋。空間縮編,於政府透過收回營運執照達成,於市場透過廠
商兼併的長期趨勢達成。但前者在自由化後未曾聽聞,且有箝制媒
體之患;後者促成內容單一同質,不無可能。所以短期上只好透過
在內容生產上著力。可惜的是,媒體在內容操作上,過於短視,要
不費盡思量取得獨家,要不在同一則新聞上加添花樣。記者為了獨
家只好賣命(獨家條數計入個人業績),同一條新聞為求與友台區隔
,只好標題聳動化、鋪排衝突化。而顯然,媒體這招自保之道,行
之久矣,人人麻痹於聲色刺激中見怪不怪,但在SARS流行時成了眾
矢之的。

依前文脈絡,惡性競爭的結構天限促使媒體表現不良。而近日的眾
多議論中,有兩則關乎結構的討論值得一提。一是周玉蔻在個人節
目中呼籲公視發揮正本清源功能,導正視聽,而一般電視台應相互
支援合作;二是東森老闆王令麟則是提出新聞使用「共同畫面」之
論,獲各家電視台支持。有趣的是,他們不約而同認同了電視公共
化政策的部份意見。周的說法肯定了公視的積極功能,王的說法則
與公電視集團資源共用,維持有限競爭的主張不謀而合。王令麟的
主張實現能有幾分,還待觀察。最理想的結果是,若合作規模夠大
,成為電視台相支援的典範,促成專業分工而不必浪擲資源於相同
(新聞/閱聽人)目標上,或可緩解當前媒體亂象。而公視對公共議
題的純正報導,雖然在鹹濕口味上有所不及,但新聞專業性終於受
到重視。也突顯了免除收視率壓迫的公共電視台表現未必沒有競爭
力。

SARS熱度還在高峰期,媒體引發的社會效應也在發燒。樂觀來看,
因為SARS與群眾切身相關,或許媒體脫序的現象更能深植人心,進
而觸發群眾思考其結構上的限制。反抗的認識一多,公共化媒體的
誕生也就能更進一步了。

註一:比如針對壹週刊記者進入和平醫院報導台北市封院處置失當
後,北市新聞處處長吳育昇表示要將記者「移送法辦」。壹週刊主
編裴偉則舉戰地新聞採訪為例自辯,認為該報導發揚新聞專業精神
。而稍早亦有中央官員指出媒體報導疫情破壞我國國際形象,中時
則撰文回應認為防疫警訊應有過而不可不及。

註二:市民社會的集結,具現於網際網路空間。直接的有「與媒體
對抗」(http://61.218.2.5/)的討論版;另有台大教授計畫媒體觀
察與評論,近日網站也將上線。間接的有「SARS 共筆資訊」(http
://ilyagram.org),網站上提供了多處連結。除了直接點名媒體錯
亂報導外,也提供另類(alternative)觀點描述SARS災難。說是
alternative,實在是因為主流聲音為大眾媒體把持。網際網路的
科技解放性,在這次災難似乎得到印證?

Our questions:
1.SARS疫情的擴散,你/妳覺得嚴重嗎?為什麼?

2.具對立論述指出,SARS的致死率不如媒體報導的嚴重。亦有人撰
文以社會風險的觀點說明,媒體並未對風險更高的疫病/事故付諸對
等的關注。何以媒體如此反應?媒體值得如此大彰旗鼓嗎?

3.台灣的媒體處理重要事件的新聞報導,持的態度/手法一以貫之。
為什麼在處理SARS時遭到社會反彈,踢到鐵板?

4.你/妳對媒體處理SARS的報導不滿,透過什麼方法表達?這些表達
方式對改善這些報導有沒有效果?為什麼?

⊕∮⊙◇★☆

SARS不僅僅給予台灣的社會一次震撼教育,也讓台灣媒體的根本問
題被翻出檯面,諸如專業意理的缺乏、過度崇拜專業消息來源、過
度自由與伴隨而來的遊戲規則破壞等等,而這些問題並非首次被整
體社會發掘並批判,921大地震的時候同樣的問題也被提出來討論過
,但可惜的是這些討論對於我們的整體媒體環境而言並沒有產生顯
著的轉變,台灣民眾的健忘難道是社會重大議題消逝如此迅速的原
因?還是這暗示了我們的傳播與收訊管道從來沒有提供深刻討論這
些議題的機會?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立法院昨天將新聞局「創意影音計劃」的1 億 8 千萬元經費解凍
,預定下周公告,六月底受理申請;這項計畫補助電視業者拍攝蘊含
台灣特色、風格的優質精致連續劇、單元劇、非劇情片,並期透過跨
國界題材和數位攝製技術,協助獲選作品進軍全球影音市場。第一批
獲獎助的電視劇預計 10月拍攝完成,明年春節前後在國內上檔。新
聞局副局長洪瓊娟表示,據收視率調查,戲劇節目最受歡迎,戲劇也
是行銷海外最佳的文化窗口;創意影音計劃將以戲劇為首要目標,連
續劇占補助金額的三分之二,單元劇和非劇情片合占三分之一。

小編短評
戲劇節目的確是文化窗口,而且在電視的推波助瀾下,戲劇在日常生
活中所發揮的娛樂功能可以說相當普及了,但是小編想問的是:這個
「創意影音計劃」會不會跟國片輔導金一樣,讓咱的國片越輔越倒呢
?治標不治本的遊戲玩多了可是會穿幫呢。

2.壹週刊兩名記者於上個月和平醫院封院時混入醫院,並在A、B兩
棟樓穿梭採訪。形跡暴露後,院內醫護人員、病患及家屬群情激憤,
男記者的相機因而被砸。警方不排除以依妨害秩序罪函辦這兩名記者
。台北市新聞處長吳育昇昨天表示,和平醫院封院後成為「傳染病管
制區」,壹週刊卻縱容兩名記者混入院內至今長達十一天,同時未經
院方許可四處採訪、攝影、發稿;北市府已以違法刑法、通訊保障及
監察法,查扣其攝影器材及電腦設備,兩名記者移往楊梅弘武營區隔
離。

小編短評
說真的,壹週刊對於新聞以及閱報率的熱愛與勇氣,如果能夠再加上
社會責任的使命感,那真可說是台灣的新聞業典範囉。

3.衛生署在幾天前通報某媒體記者疑似感染SARS,電視界紛紛盛傳某
台記者遭到感染,不過各台皆申明未有記者感染SARS。然而唯恐疫情
擴大,擔任有線電視新聞聯誼會召集人的東森集團董事長王令麟,日
昨邀集各台新聞部主管發起對抗SARS宣言,會中呼籲電視台團結一致
,摒棄成見與收視壓力,倘若真的發生某台或新聞記者感染SARS,致
使新聞平台被迫停擺、隔離時,他台應適時援助,提供新聞畫面、設
備、攝影棚等必要協助。而東森新聞部協理陳國君已完成「電視台緊
急應變流程」,各台紛表贊同,達成默契配合。

小編短評
王董這會兒知道什麼是團結囉,那很好呀,相忍為國嘛,現在台灣的
媒體環境腐敗不堪,您是否也要來團結一下,先依照法規將旗下有線
電視的公共服務以及回饋地方的資金恢復正常,然後努力把節目品質
做好,別老是想搞什麼機上盒這種外表大於實質的買賣了。

4. 立法院通過新聞局提出的「數位娛樂計劃─推動廣播電視數位化執
行方案」共 4 億 3400 萬預算,可以開始動支。新聞局長葉國興表示
,將從今年起連續 5 年,以階段性方式,逐步完成全國各項數位傳輸
軟硬體建設,建置數位傳輸平台與推廣接收設備,以提供全民最佳數
位視聽環境。

小編短評
文化這東西很難脫理整體社會脈絡來思考,也就是當媒體的軟硬體建設
齊全之後,媒體的內容呈現並不一定深入人心,因為整體社會文化、政
府的思維模式如果都還是依然保守停滯的話,我們的媒體能夠擷取的素
材恐怕也是相當貧乏的,所以政府的「數位娛樂計劃─推動廣播電視數
位化執行方案」可別搞到後來娛樂社會民眾不起來,愚樂自己倒是爽歪
歪。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動物農莊》、《英雄》意識形態(下)
李信漢〈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每日生活中的意識形態

《英雄》上映後,影帝梁朝偉在一次接受記者的訪問中表示,他支持中國政府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對學生的鎮壓行動。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國維持在「大一統」的狀況下。也唯有在這種大一統的統治下,天下才能太平。這是一個典型被意識形態所操弄的無知百性的例子。梁朝偉在詮譯文本的過程中,已掉入作者張藝謀及其背後中國政府資金所設下的陷阱之中。致使他連戲中的對話都搬到日常生活的邏輯中。這也是創作者所希望讀者採取的解讀方式。沒錯!《英雄》一片本就是一部意識形態色彩極重的政令宣導片。只是它以商業片華麗的服飾造型、壯觀的武打畫面、強力的傳銷模式包裝它原有的政治意涵罷了。

我們可從二個面向來分析《英雄》的意識形態:
從第一個面向上來說,對「天下一統」的再次詮譯。當台灣社會內部還在為該「統」還是該「獨」的問題爭擾紛議時,對於大陸的掌權人而言,目標卻再明確不過,那就是一個大一統的中華帝國。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而已。當我們看清中國領導人的這種信仰後,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何具有中資色彩的電影總是帶有「天下一統」的意識形態。之前商業片色彩極重的「中華英雄」是如此,現在的「英雄」更是變本加厲。而巧的是,這兩部片同樣含有「英雄」的字眼。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形下,民粹主義已滲入到電影的文本之中。

第二個面向是,合理化法西斯式的獨裁政權。天下一統的方式有許多種,但是在《英雄》中,我們卻看到張藝謀合理化恐怖的獨裁政權。秦始皇是中國史上惡名照彰的獨裁君王,但在張藝謀的鏡頭下秦王卻變成順應天命的救世主,解救陷入戰火中的黎民百姓。依此邏輯,為了偉大的理想,就算犧牲再多的人也是應當的,「一將成名萬骨枯」自是無可避免的。那希特勒為了滅絕猶太人這種低等生物,所採取的種族屠殺策略自然是正確的;日本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這樣偉大的帝國,對中國乃至於亞洲各國發起侵略戰爭也是無可厚非的。對照於今日的中國政權,法輪功的存在會危害到中國政府,因此要禁止他們傳教;藏獨份子的存在會引起連串的獨立骨牌效應,因此要鎮壓他們;那台灣的問題,自然也應….。

分析至此,我們不得不訝異《英雄》這部電影中竟然含有如此深暗的意識形態,而在眾多的電影消費者眼中,他們又何曾發現這個事實?觀眾隨著電影《英雄》中早己設下的文本脈絡一同嘻笑怒罵,在毫不反抗的心智下接受這樣一套的價值觀。這就是意識形態潛移默化的功效。

再來看大眾媒體如何呈現美英聯軍對伊拉克的戰爭。雖然偽善的媒體不斷報導反戰的相關訊息,但是他們卻在新聞中不斷地強調美軍如何快速前進,武器是如何的先進。甚至配合美軍製造出搶救女兵潔西卡的故事。這樣的報導無異是在歌頌美軍的英勇無敵。而這樣的意識形態也就在我們的市民社會中傳散開來。

不要以為意識形態不存在我們週圍,其實它早已滲入到我們每日的生活之中,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下次當你在閱讀類似的影音文本時,請提高你的警覺心,檢視影音文本中暗藏了哪些意識形態。做個聰明的閱聽人,不要讓媒體操縱你的心志。

⊕∮⊙◇★☆

▉▊▋▌活 ▍動 ▍轉 ▍載 ▌ ▋▊▉

SARS的背後─【疾病恐慌下的人權危機】座談會

第一場 5月13日〈二〉
子題
1‧勞雇關係下的防疫自主權
2‧責怪個人的防疫措施?──居家隔離、家庭主義與社會歧視

來賓簡介
顧玉玲﹝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秘書長﹞
吳嘉苓﹝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第二場 5月27日〈二〉
子題
1‧移駐勞工的生命哀歌
2‧弱勢的人更弱勢──從移工與遊民談起

來賓簡介
龔尤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顧問﹞
藍佩嘉﹝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時間:下午6點30分

地點:台北律師公會
﹝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7號9樓,捷運中正紀念堂站4號出口右側﹞

聯絡:栗子0919237485 林佩瑩0910212969 派脆嗑33431718 李麗玲 0928051056

疾病讓你我都覺得無助
但想到一些人的處境
竟然連害怕的權利都是奢侈

看見生命的價值,
人權就是人命

主辦單位:台大大學論壇社

【流移3d】印尼移工關懷小組
性別人權協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6˙11 - NO NEWS DAY
無新聞日--拒絕新聞,做自己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受不了每次一開機看新聞,就會莫名其妙的跑出許多
芝麻小事或是流血衝突的SNG連線畫面以及兒童不宜的話題和畫面(口交、
亂倫、血腥);如果你跟我們一樣,受不了每次打開報紙看新聞,報導中呈
現的政治人物,總是單一化的對立衝突(宋楚瑜權謀、李登輝老番顛、陳
水扁搞選舉、連戰扶不起的阿斗),看新聞性評論節目和報紙的分析稿,
總感覺每個記者一副自己是當事人肚裡的迴蟲,多了解他們心意一樣(呂
秀蓮就是想要掌權,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阿扁這個動作的真正用意
,是為了…..,很熟悉吧!),講的天花亂墜。那麼請加入我們「6-11無
新聞日」活動,在六月十一日當天,不要看、聽任何新聞、新聞性節目
,或購買任何的報紙、雜誌,讓自己有個心靈清靜的一天。

當新聞媒體透過各刺激暴力色情畫面,不斷製造衝突對立,造成社會的
不安(根據2002年天下雜誌所做的報導,觀眾、讀者在看完新聞後,第一
個反應是,台灣社會巳經沒有希望了),不要以為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就
不能做什麼來改善我們不想要的環境。大家不要忘了,各個媒體最重視
的就是它們的收視率和發行量,而真正能讓他們深刻理解到我們不要這
樣的新聞報導,也只有透過我們這些觀眾和讀者(既然監督和評鑑無用的
話)自發性的拒讀拒看活動,讓媒體知道,我們不要這樣的新聞報導方式
(所以如果你知道你的親朋好友有誰是收視率調查公司的樣本的話,趕快
把這封信轉寄給他,要他不要在當日看新聞)。

真的不要以為我們所做的事沒有什麼力量,而不去做任何的努力,這樣
,我們的新聞報導品質永遠都不會改善,而我們的生活及下一代也永遠
會活在對立與衝突中。

如果你贊成我們的理念,現在你可以做下列幾件事:

1.幫我們把這封信轉寄和轉貼到你信箱中的所有聯絡中及你常出沒的
BBS站。

2.請至網站簽名聯署和發表意見,讓台灣各個媒體知道觀眾和讀者已到
了不能容忍它們報導方式的時刻

3.請在你記事本上的六月十一日上,寫上「無新聞日」,提醒自己當天
不接觸任何新聞媒體。

衷心謝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閱聽人媒體大作戰聯盟

                            

聯絡人:
政大新聞所博士班吳翠松 genderdiscourse@yahoo.com.tw
政大新聞所博士班劉慧雯 moskitoliu@pchome.com.tw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系碩士班彭松嶽
piliqmo@mail2000.com.tw
愛曼達國際公關公司編輯部執行編輯陳韶徽 
maomao.mao@msa.hinet.net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台灣科技與社會跨領域計畫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六期

2003年 May 4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制度 —閱聽人主權申張或財團禁臠?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動物農莊》、《英雄》意識形態(上)
李信漢〈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投搞
SARS失控 媒體也失控

∮活動轉載
唐山20年來第一次整修前大清倉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傳播研究與台灣社會」學術研討會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5/03第一百四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制度
──閱聽人主權申張或財團禁臠?

最近關於有線電視產業的發展的重要議題有二,一是數位電視已進入
試播階段,另一是有線電視付費頻道即將實施。

目前國內數位電視服務,已進入試播階段,而目前數位電視全面開播
的最大阻力就是新聞局尚未准許有線電視業者可以推出付費頻道,因
為數位電視發展的最大誘因來自於系統業者對於付費頻道產值的開發
以及閱聽人對於付費頻道的需求。由此看來,系統業者萬事俱備,只
欠「分級付費」制度此一東風。

而業者推廣數位電視的時機似乎來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已同
意新聞局試辦付費頻道,其前提是必須在包括現有頻道數不得變動、
不得將現有基本頻道變更為付費頻道、業者申請同性質付費頻道須報
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查等配套下實施。由此配套措施看來,可見
政府有關單位保障閱聽人權益的思唯和用心。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為何對數位電視時代的來臨如
此引領期盼?業者美其名為提升消費者的收視品質與主權,但實際上
仍以產值/利潤的提升為主要考量。因為目前國內幾家業者的數位電
視屬於「標準畫質電視」 (SDTV),雖比目前的電視播放的效果好,
但與數位廣播內容採用的「高畫質電視」 (HDTV),仍有一段差距,
而「基本頻道」的內容品質則更非系統業者所考量。至於「付費頻道
」的出現是否真能申張消費者主權呢?換句話說,閱聽人是否得以合
理的價格收看到具有一定品質的節目呢?還是付費頻道只是成為業者
變向加價,擴大利基的手段?

有線電視業者表示,分級制度如何付費,市場機制會自然決定。換言
之,業者的邏輯是,當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節目不夠好,消費者自然
不會訂購付費頻道,業者只有製作更好的節目,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
求,因此,有線電視業者根本無法漫天喊價。

依業者的說詞看來,情況真的如此樂觀嗎,如果說分級付費是為了申
張消費者主權、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主權是否在分級付費制度下
得以申張,還是成為財團的禁臠?

雖然政府日前為解決有線廣播電視「一區一家」造成的壟斷問題,以
漸進方式調整有線電視經營區。但可以預見的是,有線電視是具有高
度壟斷性質的產業,初期或可出現數家爭鳴的現象,最後仍可能和現
在的有線電視壟斷現象一樣,閱聽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分
級付費制度實施之後,基本頻道的組合及定價應如何?機上盒應由誰
出錢?付費頻道的組合及定價應如何?等攸關閱聽人權益的問題,政
府都應積極介入協調與干預。

或許有人會問,產業強調的是自由競爭,為何須要政府介入呢,有線
電視雖是產業,但是具有部分公共財性質,例如,線纜的舖設是經由
公共空間(如道路),道路挖掘等社會成本的付出,而全民所共同承
擔的,因此,閱聽人的權益更應受重視,更重要的是,有線電視做為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一種文化,閱聽人更應有權力可以要求品質的提
升及符合閱聽人的需求。因此,業者在製定分級付費制度時,應與閱
聽人充分溝通,政府更應在其中扮演關鍵性的把關角色,防止系統業
在壟斷的情況下傷害閱聽人權益。

Our Questions:
1.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為何對數位電視時代的來臨如此引領期盼?

2.分級付費是為了申張消費者主權,還是只是系統業者擴大利潤的藉
口?

3.在有線電視系統高度壟斷的情況下,閱聽人權益如何得到保障?

4.政府在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制度中,應扮演何種關鍵性角色?

⊕∮⊙◇★☆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否能夠用自由競爭的市場邏輯來進行思考?是傳學鬥
一直想問的問題。「文化」本身所擁有的歷史記憶與發人幽思的情感認
同,是「文化」之所以可以成為商品,並成為產業的理由,但是這種歷
史記憶與情感認同,在過度成為商業用途之後往往逐漸庸俗化進而被消
磨殆盡,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所植基的「人」〈EX.閱聽眾〉,在完
全商業化的過程中漸漸與人文化成的環境產生了間隔〈像目前不合理的
有線電視分極付費制〉,不知這是否意味著文化產業的衰敗與消逝呢?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東森、和信中嘉、中華電信等業者的數位電視服務,已進入試播階段
,只等新聞局准許廠商播出付費頻道,即可全面開播數位電視。目前包
括東森、和信中嘉、太平洋聯網、台基網等有線電視公司,已投入有線
數位電視標準規格的研發及建置。中華電視則透過寬頻,提供寬頻多媒
體互動平台(MOD)播放服務。東森媒體科技執行長吳中立預估,今年7
月台灣就可以進入數位電視開播時代。 包括台視、中視、華視、民視
和公視等五家地面數位電視台,也已成立聯合辦公室,為將來共同經營
節目製作、外包或頻道出租做準備,將採取行動接收、室內接收、共同
天線傳輸方式,提供即時電視、先進電視等服務。

小編短評
台灣可真進步呢,沒過幾年的光景數位電視也出現囉,聽說數位電視畫
質超好,還有一些像隨選視訊般的先進功能,能讓電視真正發揮多媒體
的功能,但是當年有線電視不是也號稱能夠多多少少發揮多媒體功能嗎
?結果只剩色、賭、喃喃自語的新聞節目;看來這幾家業者等在開心之
餘好好想想數位電視要播什麼才好囉。

2.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與建置,由東森集團主導的亞太行動寬頻電信公司
,昨(23)日傍晚通過交通部審查,取得國內第一張第三代行動電話(
3G)營業執照。交通部官員表示,亞太行動寬頻取得營業執照後,即日
起便可正式對外營運,這代表著我國的行動通訊業務市場,將進入寬頻
的嶄新時代。據了解,另外四家3G業者除聯邦電信公司的建設時程稍晚
,目前尚未取得系統架設許可外,其餘包括中華電信、遠致電信、台灣
大哥大等,均已取得系統架設許可,預計今年底可陸續完成建置與審查
程序,順利取得營業執照對外營運。
小編短評
東森實在是間了不起的公司,連第三代行動電話(3G)營業執照也被它
搶先拿到手了,不過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經營第三代行動電話(3G)的
公司大多相當慘澹,東森可別怕賠錢,然後裝死?著執照不好好經營,
結果等著把執照與客戶賣給外資喔。

3.國內民眾未來可望享受到,和歐美國家一樣的有線電視收視環境。新
聞局目前已著手推動「有線電視分組付費」制度,新聞局初步規劃,在
三到五年後,將全面改變國內有線電視收視生態,預計設定三十到四十
個頻道的「基本頻道普及組」提供一般民眾基本收視需求,屆時觀眾可
以不必遭受所謂垃圾頻道與色情頻道的干擾。

小編短評
按照現在的分費付費機制,如果在代理節目方面仍存在套裝的情形之下
,三十到四十個頻道的「基本頻道普及組」其實就是所謂垃圾頻道與色
情頻道的投胎轉世,新聞局快快別把閱聽人當傻子啦。

4.針對民進黨立委鄭國忠昨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情治單位證實,近
年來台灣有十七家媒體,疑似接受中資資助,新聞局長葉國興表示,中
資投資媒體僅受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七十三條中資企業持股不得超過20
%限制,但是很多資金是經由第三地間接投資,這部分新聞局無法管制
,的確有漏洞,只能期待民間有更大的他律來規範媒體行為。

小編短評
難怪新聞局要研究媒體的產業結構,眾家媒體就一起跳腳,歇斯底里的
狂叫,原來是中資在作祟呀,可是有中資為什麼是眾家媒體的罩門呢,
台灣的媒體不會很偏袒中國吧!跟偏袒美國比起來可遜多囉。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動物農莊》、《英雄》意識形態(上)
李信漢〈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最偉大的人,常有犯最大毛病的可能,也同樣地有修最大德性的可能」
─笛卡兒〈方法導論〉

「良知」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天生本性。但具有良好的精神是不夠的,重要
的是如何正確無誤地運用它。馬克斯在《資本論》這套鉅著中,窮盡畢生
功力,詳細地分析資本主義的運作過程及其黑暗面。如我們所知,資本主
義運作的基本邏輯在於剝削工人勞動後的剩餘價值。資本家想要賺越多的
錢,必定要更加壓榨工人的剩餘價值,而工人的生活也將更辛苦。如此的
惡性循環使得許多有良知、有知識的青年才俊對資本主義的汙穢感厭惡,
也因此,列寧、毛澤東之流得以以共產主義的理想為號召,迅速集結工人
的力量起身革命。他們的理想確實是聖潔偉大的,而這樣的訴求也是合理
而吸引人的。但為何演變至今日,竟沒有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曾實踐到那樣
的理想境地?

曾幾何時,共產主義已成了極權主義、恐怖統治、貧窮落後的同義詞。自
然,這其中或許有部份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強勢媒體汙名化的結果。但不
可否認的,歷史上出現過的共產主義國家,從未有長治欠安的盛世,更別
說是完成人類最終的理想─共產社會。先別說蘇東波事件以來共產主義國
家的大崩解;現存「號稱」是共產主義國家的中國、古巴,在實質的經濟
運作上早已走向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邏輯。現今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大纛
下,早已比台灣的市場還要資本化。中國自由改革先趨的鄧小平甚至認為
共產主義是過度理想的學說,不適合中國的發展。這是何其諷剌又令人灰
心呀!如我們所見,現今的社會由於資本的高度集中,富者與貧者間的財
富、社會資源差距也越來越大,共產主義的失敗,似是宣告社會正義永遠
不會到來。

我所好奇的是,難道共產社會真的是一個烏托邦嗎?難道馬克思的預言全
都是錯誤的,他的理論僅是在與我們開一個天大的玩笑?我想答案是否定
的,只是時機、方法的問題。回到我們的開場白:具有良好的精神是不夠
的,重要的是如何正確無誤地運用它。這牽涉到實行方法的問題。許多人
在看過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一書後,誤以為他是一個單純的反
共產主義者。實則不然,George Orwell在諷剌共產極權政體的同時,也
展現對弱勢族群的關懷。換言之,他從未反對共產主義的精神,只是反對
其實行的方式。而我亦認為共產主義今日的失敗,乃肇因於實行方法的錯
誤。至於何謂「正確的實行方法」?也許,這需要高度的公民意識配合,
以及….。然,我必須強調的是,社會科學從未有如孔德所預期般的科學
化公式。因此,每個民族社會實行「共產主義」的基要條件件也就不相一
致。倘若有統一化的實踐規則步驟,這不又是回到獨裁專制的政權底下?

至於《動物農莊》如何諷剌民粹化的意識形態,電影《英雄》暗含哪些意
識形態,這兩個敘事文本(Text)又有何關連?這正是我所要討論的問題。
本文將以近日的生活片段為例,討論意識形態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everyday life)造成影響。以下,我將先就《動物農莊》的文本作結構分
析,看看書中的各個角色如何在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框架下生活。牠們的
信仰、行動無不受此影響。

千萬別以為《動物農莊》只是一個寓言故事。在這裡,我要把觀注的視野
拉到現的生活中。我們先談談《英雄》這部爭議性頗高的電影,再來解讀
大眾媒體在美英聯軍侵略伊拉克的戰爭中,扮演何種角色。看到這兒,你
或會驚覺:《動物農莊》不只是本故事書,更是一本寫實記錄。書中的每
個角色、事件都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只是我們從未去察覺它。意識形態
早已滲透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之中。

《動物農莊》文本分析

老少校 先行者
雪球 實踐者(鬥爭失敗)
拿破崙 實踐者(鬥爭成功成為領導人)
尖叫者 拿破崙的意識形態宣傳者
九隻狗 拿破崙的祕密警察
羊 拿破崙的盲目跟隨者
拳師 充滿理想的可憐人
苜蓿 充滿理想的可憐人
班哲明 對政治冷感的局外人

意識形態:

「英格蘭動物頌」、「四腿的好、兩腿的壞」

故事這樣開始的,老少校在臨前發表他的「天鵝輓歌」,替全體的動物帶
來新希望。我稱牠為「先行者」,這類的人總是特別有理想、智慧,但也
特別的短命。永遠無法等到理想實現的那天。繼之而起的是兩位實踐者,
善於煽動演說的雪球及城府甚深的拿破崙。在牠們領導下,革命成功了。
但領導人永遠只有一個。善於算計的拿破崙以兵變的方式取得實質政權。
然,也應証了那句經典名言:「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拿破崙
不但開始創造個人神話,還實行死悕獨裁政治,最後終於將自己塑造成「
新人類」的統治階級。而尖叫者、九隻狗、羊分別扮演意識形的宣傳者(類
似現在大眾媒體)、祕密警察,盲目的跟隨群眾,有牠們的幫助,拿破崙的
極權政治才得以順利進行。最可憐的莫過於拳師與苜蓿這兩匹馬了,原以
為理想的世界即將到來,哪知道竟是惡夢一場。驢子班哲明則是政治冷感
。對革命的成功不特別欣喜。而穿梭在故事中的的意識形態則是「英格蘭
動物頌」、「四腿的好、兩腿的壞」。

這是非常有趣的故事架構,過往的歷史故事中不也有許多相同的例子嗎?
以下,容我獨斷分析。

翻開中國近代史,孫文、蔣介石、毛澤東是影響中國發展最重要的三個人
物。孫文,我們的先行者,為四萬萬的中國人規劃未來美麗的藍圖。他說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照樣,先行者常是短命的,孫文最後因肺
病積勞而早逝。再看看兩位實踐者─毛澤東與蔣介石。

毛澤東善於演說,鼓動農民,應是雪球那型的人物。蔣介石,在毛澤東崛
起前,早已掌握整個中國龐大的軍政大權了,因此我把他歸為拿破崙型的
人物。只是,這次的結果顛倒,是雪球以農民、工人的力量扳倒了拿破崙
的百萬大軍。仔細看看,共匪的「國際歌」不就是「英格蘭動物頌」嗎?
「四腿的好,兩腿的壞」就是「打土豪,爭土地」呀!原來動物農莊裡的
寓言故事,早已在真實的世界中上演過千百遍了!

⊕∮⊙◇★☆

▉▊▋▌媒 ▍投 ▍稿 ▌ ▋▊▉

SARS失控 媒體也失控

李佳玲〈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

SARS已成為現在台灣民眾最關心的議題,這個議題之所以被媒體炒熱的原
因,是因為有關於人類自身的生命安全,也與台灣民眾心理的層面上最有
接近性。而近幾天來,因為和平醫院的隔離事件,媒體已將SARS疫情炒到
最高點。各類採訪的怪現象層出不窮,無論是企圖想闖入隔離場所拍照,
亦或是將攝影機交給警察進入裡頭拍照,或是運用不當或是不正確,不夠
專業的言語來撰寫新聞,都是台灣媒體對於其熟悉炒作新聞的手法,再度
大展雄風。

我們都知道,媒體的影響力之大,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這種情況特殊的時
刻,我們的媒體反而是伴演了煽風點火的角色。該報導的是居家隔離到底
是什麼,以及如何教導民眾正確的衛生觀念;而不是一直在報導被隔離的
人就是得病,口罩已賣到缺貨這種新聞,而誤導了閱聽大眾。這種現象,
在台灣島上,只要有重大的議題發生,就會出現同樣的媒體問題,但媒體
們卻一次又一次的找出理由來合理化自已的行為。就如同在報導已有多少
人因為SARS而死亡,後頭加個問號,就等於冠上了護身符,媒體就可以免
去報導錯誤的罪責。殊不知,這樣的傳送訊息過程中,閱聽人早已接收到
,而造成恐慌了!

筆者在學新聞的過程中,常接觸到一些新聞道德與專業性的衝突問題。筆
者甚至在想,還有什麼事情,不可能在台灣的媒體上發生,也許過個幾天
,就會有記者用匿名的報導,寫出屬於和平醫院的大獨家新聞,理由可能
是其偽裝成志工,進入和平醫院。這種事在國外有幾個顯著的案例,也許
這一次有可能在台灣發生也不一定。

台灣的媒體環境已變質,要再要求些什麼高道德高標準已是不可能。但希
望的是,在這個已是關係到全民身心安全的議題上,媒體能給大眾的,是
一種打氣的作用,不只為自已站在第一線報導新聞打氣,也為被隔離者加
油。而不是成為繼SARS恐慌之後的另一個失控狀態。

⊕∮⊙◇★☆

▉▊▋▌活 ▍動 ▍轉 ▍載 ▌ ▋▊▉

唐山20年來第一次整修前大清倉
一、時間:92年5月5日至5月31日止
二、地點:唐山書店 台北市羅斯福路3段333巷9號B1
三、特惠方案:
1、全面7折起
2、另有5折特價書及大批庫存書特價49元起

時過近二十年,唐山書店一直是閱讀青年們口耳相傳的「地下書城」。
唐山第一次回饋我們的唐山之友。也許當初來不及的或沒想到的書,
有幸能在這次的機會中遇上它,來試個運氣吧!
唐山竭誠地歡迎您的光臨!我們也需要您繼續地支持與愛護,
讓唐山的地下性格,及理想繼續在地下燃燒。

唐山出版社
TONSAN PUBLICATIONS INC.
106台北市羅斯福路3段333巷9號B1
TEL:02-23633072;FAX:02-23639735
劃撥帳號:05878385 戶名:唐山出版社
E-mail: tonsan@ms37.hinet.net
網址:

———————————————————————–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傳播研究與台灣社會」學術研討會
時間:九十二年五月十七日

會場(一):傳播學院二樓劇場
A1 傳播政策與民意研究 9:00~10:30

主持人兼回應人:翁秀琪(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1.論媒體產權的再管制 羅世宏(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

2.後進民主國家電視政策的民主化與現代化思辯:
以台灣無線電視公共化與數位化政策交鋒為例 程宗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

3.流動的民意:美國總統大選中扭轉乾坤的實力及啟示 李利國(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B1 新聞產製研究 10:45~12:15

主持人:蔣安國(銘傳大學廣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回應人:劉幼琍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

1.販賣新聞?從商媒關係改變思考商業對新聞媒體的影響 蘇蘅(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2.試論名聲基礎與專業自主的弔詭 林富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副教授)

3.電視新聞研究的十字路口 王泰俐(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C1媒介與社會歷史  13:15~14:45
主持人兼回應人:林福岳(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1.社區媒介與地方歷史意義之建構:以大新店地區白馬將軍「陳秋菊」故事為例

2.傳播學術社群的媒介改革運動:「無盟」的生命史 林麗雲(輔仁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D1傳播過程的結構與行動 15:00~16:30

主持人兼回應人:鍾蔚文(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1.一個人的戰鬥:論寫作與寫作者 胡紹嘉(世新口語傳播系助理教授)

2.結構與行動的辯證:定位的觀點 紀慧君(淡江大眾傳播系講師)

3.閱聽人思辯過程之結構與行動 張玉佩(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班)

4.文化的全球條件與在地生產之辯證 魏玓(淡江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

5.成也意義,敗也意義:從「解構」來看傳播研究 劉平君(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班)

會場(二):傳播學院三樓視聽教室

A2 論述與言說 9:00~10:30
主持人兼回應人:方孝謙(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1.超越理論與實務的斷裂:跳脫我們分類習性與語言習性後的解釋 張文強(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2.官方世界下的奔放伏流:
初探西方「禁書」在巴赫金「狂歡節」概念下的意含 袁孝康(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班)

3.在偷拍光碟裡看到民主化:璩美鳳與她的公/私領域 戴育賢(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應用英語系講師)

B2 廣告研究 10:45~12:15
主持人:陳一香(世新公共關係與廣告學系副教授)
回應人:鄭自隆(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

1.台灣地區廣告訴求與文化價值觀之關聯性研究 錢玉芬(政治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2.廣告學教育與研究在21世紀社會科學發展中的定位 張文瑜(文化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

C2 青少年之傳播研究 13:15~14:45
主持人:黃西玲(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
回應人:蔡美瑛(世新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1.兒童電視劇中的兒童形象 辛翠芸(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班)

2.高中生傳播行為及政治社會化:以台北市高中生為例 王慧馨(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班)

D2 再現與文化研究 15:00~16:30

主持人兼回應人:須文蔚(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1.文化中介者的能動性:台灣「獨立唱片」研究 林怡瑄(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班)

2.動物園:真實動物的再現 鄭進耀(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班)

3.描繪想像中的軍人:
以報告班長6-報告總司令為例,研究軍教片中再現的形象與認同 吳振邦(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班)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五期

2003年 April 26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誰來監督哲學家皇帝!
-「媒體評鑑」該不該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從大處著眼促進媒體民主化 評議新聞局近日的政策爭議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大新聞所博士候選人〉

∮媒轉載

林元輝老師的聲明--慢出的心聲
方念萱與吳翠珍老師的聲明—媒體真的不需要監督?
吳翠珍老師的聲明—監督媒體 建立公評機制

∮媒特稿
一個箝制新聞自由的幽靈在遊蕩﹗

∮媒來稿
資訊、戰爭與媒體
方繼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生、華岡民調中心總督導〉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4/25第一百四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本週的電子報以「媒體評鑑」風波為素材,製作專題,將在專題中
刊登幾位涉入此事件的學者的心聲,各位可以比較比較主流說法與
涉事主角的說法,看看我們的公共領域扭曲成啥樣子了,同時由於
電子報製作上的考量,上週的電子報暫停一次,若造成不便,敬請
原諒喔。

⊕∮⊙◇★☆

∮本週編輯室

誰來監督哲學家皇帝!
       -「媒體評鑑」該不該

前些日子受到媒體「強烈」重視的議題-由行政院新聞局所贊助的
「媒體評鑑」,經過新聞局長槍斃媒體的虛擬手勢加工後,演變成
了台灣島近日的重大議題,這個在國民黨時代就偷偷摸摸地進行的
計畫,在民進黨政府將其公開招標後,在報端被媒體定位在「箝制
媒體新聞自由」〈連宋語〉、「舊政權復僻」〈中時馬維敏語〉、
「陷民進黨於不義」〈中時社論〉、「鷹派閣員」〈民生論壇〉等
等觀點。

解析此議題的發展脈絡,在媒體上眾多的批評中,所想要指出的論
點大概只有一個,也就是扁政府正在走威權政府的老路,把新聞自
由以及其相關的民主價值棄之不顧;另一方面,這樣的論點也暗示
了民進黨政府對媒體極不友善,欲除之而後快,而這樣的邏輯在李
艷秋主持的「顛覆新聞」中邀請的來賓王曉波口中可以得到完整的
呈現:扁政府為什麼要箝制媒體呢?就是因為媒體不講阿扁的好話
嘛,而媒體之所以不講阿扁的好話,就是因為阿扁沒有任何好政績
可講啊….。眾多炮火攻擊後,咱行政院也順從媒意「踩煞車」,
然後放出廢掉「新聞局」的風聲。

這個議題在眾家媒體,就這樣快速的作出結論了,一句「箝制媒體
新聞自由」、一句「舊政權復僻」、一句「阿扁討厭媒體吐槽」就
可以作為結論嗎?「媒體評鑑」的本質以及運作的模式,在媒體的
呈現是否曾經告訴過閱聽眾呢?這次媒體的立論〈政壇打狗隨棍上
〉大多植基於西方新聞自由在西方民主歷程中所扮演的歷史角色,
認為媒體代表著民意,以及象徵著市民社會的力量,政治力不可以
介入,但是姑且不論隨意移植西方思想的危險,只要稍加觀察台灣
媒體發展的現況,我們的新聞與媒體已然嚴重地與民眾的日常生活
、思考邏輯脫節了啊!對於種族與性別歧視、五一〈洲〉俱樂部般
附屬於美國的情結,諸等保守刻板的印像,我們的新聞媒體除了週
而復始的將其以羶色腥的手法不斷再現之外,我們的媒體何時民主
進步、代表民意過!

再者,這次新聞媒體對「媒體評鑑」的動作之大、貼標籤速度之迅
速,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媒體捍衛新聞自由的表現,但是我們的
媒體脫離民意已久,又為何會在這個時候搬出「偽新聞自由」來捍
衛民眾知的權力呢?莫非新聞媒體對「媒體評鑑」如此大作文章的
原因,乃是忌諱「媒體評鑑」可能會對眾家新聞媒體的資金來源、
所有權等等結構性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揭開許多媒體不欲人知的「
內幕」,並使得民眾監督媒體目前政治意識形態當道、與民眾嚴重
脫離的現象成為現實的可能?

最後,新聞局是否該廢的問題已經搬上檯面了,這樣的問題涉及了
台灣未來在傳播科技與文化政策的發展,正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
」,深入的討論實屬必要,絕對不能因為「媒體評鑑」的風波而使
得整個政策的發展呈現一種一面倒的現象,當然,這也必須請我們
的媒體「知行合一」,既然說自己是民主的表率,那麼請展現出民
主與自由應當有的風度,跳脫意識形態或者明說自己有意識形態,
別再掛羊頭賣狗肉囉。

Our Questions

1.如果新聞媒體不能監督,那麼現在的媒體所遭受的眾多批評,該
如何監督呢?

2.請您說說「媒體評鑑」的實際內容大概為何?

3.您覺得媒體為何不說明「媒體評鑑」的實際內容?

4.請您談談新聞局被廢的理由為何?

⊕∮⊙◇★☆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S.Hall,談論美國的傳播研究典範時,認為美國
的傳播研究所重視的實證、科學、客觀等等價值,表面上似乎完全
沒有涉及意識形態的立場之爭,同時也相當自由公正;但是,在實
際上卻是按照著「多元主義」的迷思在進行研究的預設,相信有一
種普世的「共同價值」存在著,並且維持著社會的穩定,只要社會
上有一些有別於「共同價值」的雜音,就會馬上被標籤為另類,並
被排除,而這也就意味著,所謂客觀公正、民主自由,往往並非表
面上那樣潔白無暇,在骨子裡其實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展現。

看看台灣的媒體,在這次「媒體評鑑」風波中所展現的態度又蘊含
了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呢?表面上的解讀,我們可以說眾家新聞媒體
是為了「新聞自由」而奮鬥,或者也可以解讀媒體逢扁必反,但是
這些看似合理的解釋,卻掩蓋了「媒體評鑑」可能將眾家媒體的資
金來源、所有權、資金流動等等結構性元素暴露的可能,這些元素
的公開與新聞自由並不衝突,但是民眾在這樣的條件下,必然會對
各家報老闆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許多媒體集團左手換右手的經營
方式,以及資金來源與媒體呈現之間的關係可能都會被迫揭開,而
這應當是眾家媒體經營者所最在意的吧!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新聞局要對媒體進行評鑑,並採公開招標方式委請民間機構經辦
,結果電子媒體評鑑由廣電基金得標,平面媒體則由新聞公害防治
基金會得之。消息公開,媒體嘩然,紛指民進黨欲藉由此案箝制言
論自由。

小編眉批
在中華民國,誰在專門人對事指三道四大放厥辭,卻能不受公評的
糾正約束?答對了!是立委和媒體。前者如游月霞、林重謨等口出
「討客兄」、「老處女」、「菜店查某」等金句,後者在民意調查
中被指為「社會亂源」,卻都自認克盡職守,為民喉舌哪!噁…

2.媒體評鑑一事經媒體口諸筆伐,總統立刻撇清並指示停辦,同黨
立委痛批新聞局局長以示大義滅親。葉局長國興四面楚歌之際,兀
自堅守立場,表示自己沒錯,並在公開場合以手代槍,直指採訪記
者,結果遭冠以「槍斃媒體」的大帽。此事一波三折,新聞局裁徹
勢在必行。

小編眉批
看到葉局長的表現,我們真是哭笑不得。新聞局角色混淆,功能錯
亂早是不爭事實,葉局長過去的經濟自由主義精神傳學鬥也撰文揶
諭批評過。沒想到他自己捅了馬蜂窩,恐怕要成末代局長,也了結
了新聞局這個糊塗部會的生命。如此結局,我們是要鼓掌,還是要
為硬頸的葉局長一鞠同情淚呢?

3.四月以來,報紙上每週都可讀到有線電視分級付費的推廣報導,
最近有緊鑼密鼓宣傳的跡像。除了用了大篇幅版面告訴讀者安裝機
上盒的好處,更對技術與應用詳加介紹,也一再提及服務供應商的
大名,暗示消費者購買服務時不要認錯。

小編眉批
唉,工作都不知道在哪裡了,還一直叫我們花錢。這些公關報導用
心良苦,我們可要睜大眼睛才好。「消費者」這個名詞,應該要正
名才對:我們做為具有現代性格的市民,要靠「消費」才能標示主
體的存在,不是太可恥了嗎?

4.反反盜版又來囉!今年行政院擬了新的著作權法,正送立法院待
審。喪權辱國的重大條文包括「暫時性重製」、「擴大非告訴乃論
罪」、「科技保護措施」與「禁止真品平行輸入」等等。目前由多
個組織發起的「反智財惡法行動聯盟」正與部份國會議員串聯,反
對惡法修過。

小編眉批
資訊網路無遠弗屆的今天,若政院版的著作權法通過並強制執行,
中華民國有三種人沒有罪:第一是壟斷智慧財產權的跨國資本集團
及其走狗;第二是死人;第三是還沒出生的人。其中第二種人,包
括許多還現在活著,但即將過勞死的檢查官與法官。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鬥 ▍論 ▍壇 ▌ ▋▊▉
⊕∮⊙◇★☆

從大處著眼促進媒體民主化 評議新聞局近日的政策爭議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大新聞所博士候選人〉

新聞局陷入了一場政策風暴,其實導源於錯誤的施政取向,並非媒
體改革目標有誤。自解嚴以後,媒體開放,產生過度商業競爭;今
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下,言論報導與內容欲求吸引更多閱聽眾,而
有失衡的表現;另外經濟的融資與補貼,政府的預算編列,都成為
影響媒體風向的指標。在這種狀況下,主管機關應當誡慎,避免自
身成為影響言論的來源;另一方面更應以積極態度促進媒體民主化
,避免受到金錢來源的影響。

就大處著眼,新聞局應當從「結構管制」入手,而非沿用威權時代
的心態,繼續鎖定「內容管制」。結構管制的思考取向如學者鄭瑞
城指出:「媒體結構性的多樣化可導致內容的多元化。這種由外在
、下層結構影響內在、上層的現象,正是德國傳播法專家Hoffman-
Riem稱之為外在多元化;英國傳播學者Blumler也曾直接了當地主張
,欲求媒介達到多樣化與多元化的目的,則從頻道的多樣、多元化
著手,要比從內容平衡來得有效多。」因此,如果台灣某一媒體生
態結構失衡,改革之道應從促動競爭開始,讓新起媒體以良性經營
來平衡生態。而非構思「專門法」管制,或以內容監看作為平衡報
導之用。

現今媒體主管機關最大的問題在於,短視地希望在近期內就能導正
媒體內容並檢驗成效,以致醉心於內容管制的手段;反而不做長期
規劃,怯懦執行「結構管制」,放任商業制度的氾濫,造成市民社
會的萎縮,導致民間媒體觀察的資源不足,迫此情勢又想以經費資
助,卻沾染上干涉新聞自由之嫌,這樣的關連豈不自作自受?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媒體生態更失衡的當是電視。目前四大有線系
統與頻道商的市場集中度高達80指數,顯然是高度集中,而且全台
幾乎80%的電視家戶都是使用該系統的服務。因此新聞局當務之急,
應該是創造更有利與開放的環境,讓其他媒體可以有效地發揮競爭
作用。

首先,本於無線電波使用的主管機構,新聞局應當積極宣示無線電
視數位化的政策,利用這個契機重新開創電視的競爭平台,增加頻
道內容與提昇收視品質;另一方面,主動完成政治勢力退出電視經
營時程,建立充實的公共電視體制,有助於勃興市民社會的觀念。
也藉由有線電視數位化契機,重新調配頻道層級,將定址鎖碼置入
機上盒機制中,劃撥基本頻道宏揚公共利益,開放市民近用;區別
付費頻道,強調加值收費,如此較能反應有線電視的實際市場需求
,降低不透明度。更可使頻道商與系統業者間關係透明化,有利不
同平台與頻道談判授權的公平交易。

電視生態的體質改善後,政府認為社會需求的弱勢族群 (客家、原
住民)與國際交流 (宏觀衛視、英語頻道) 的影視文化,都可修法納
入屬於公共或市民的電視系統中,得以永續經營。而非現在政策,
以「內容管制」的短視心態,想要即時見到成果,而頻頻以公辦民
營的招標方式,組成短期經營團隊,其得標結果又常受社會懷疑有
政治力介入之嫌。如此反覆爭議,就是台灣社會力的內耗。

眼前更有一件錯誤政策即將成形,新聞局近日公布的廣電三法草案
版,將有關為普及發展廣播電視並提升其服務品質,而設立的特種
基金之規定,違反初衷地從「營業額」為基準的提撥方式,改為以
「盈餘」辦理。如此將造成基金提撥的不穩定,以致影響業務的推
廣。在有人無財的狀況下,一個立意甚好的公共機制,極有可能受
到外來資助,而延攬一些與本職無關的業務,正如此次廣電基金承
接計點評鑑的風波,讓政治介入疑雲又成為爭議所在。

台灣不需要無謂的內耗,需要大是大非的制度建立。希望近期有關
媒體事務施政的種種爭議,能讓我們從制度上遠眺台灣民主的未來
,而非無窮地牽扯在政經角力的漩渦中。

⊕∮⊙◇★☆

以下分別是林元輝老師、方念萱老師、吳翠珍老師對於「媒體評鑑」
所受到的眾多批評的回應,各位看過後,可以與各報的主流說法做
個比較,屆時各位就可導演一齣「媒體現形記」囉。

⊕∮⊙◇★☆

▉▊▋▌▍媒 ▍轉 ▍載 ▌ ▋▊▉

∮林元輝老師的聲明!!!

作者: mototeru (teru) 看板: A_Journalism
標題: 慢出的心聲
時間: Sun Apr 20 23:59:49 2003

我是新聞系林元輝,慢上來不是沒話講,是家累重,不自由,
動作自然慢。

近年來,我對坊間新聞每生公害的感受,一年比一年深刻。與
我有同樣感受的不乏其人,《天下雜誌》去年4月號推出〈弱智
媒體-大家一起來誤國?〉是一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諸君子
也是一例。

我生性好靜,不喜應酬,只喜歡冷眼看世事,看不慣了,忍不住
會揶揄出聲諷刺,講世故人家不講的話而已,根本不屬於參與運
動的類型。留學日美十年,終於回到魂夢縈繫的家鄉,有條件能
脫離浸泡了15年的新聞工作圈後,即以教育為後半生志趣,從不
猶疑。回母系任教倏忽十年,與各屆畢業生及在學生相處愉快,
亦師亦友,關係長存,自覺也恪盡了教育者和系所一份子的本分。

去年應邀出任上述基金會的無給職董事,是半百人生第一次,除
因與來邀的盧世祥兄相知相惜逾廿年,無以卻人盛情,也因實在
看不下國內大眾媒體日惡一日的表現品質了。竊思以傳播學者的
角色參與基金會,承乏觀察、研究坊間新聞表現和建議改善之
道,乃個人素養勉強能及,既有服務公眾的意義,姑且一試了,
也不敢惜力。

此次變成坊間媒體議題的「臺灣主要報紙新聞定期評鑑案」,是
基金會向新聞局提案得標,我在基金會的職責就是研究,所以委
請我主持執行。我入國內學術圈十年,除國科會,從未執行政府
部門委託的研究,民間部門方面也只附驥尾協同主持由系上羅文
輝與蘇蘅兩教授擔綱、由《聯合報》支助研究經費的〈如何提升
新聞的正確性〉一案。以我素性,最不喜歡填製國科會形形色色
繁雜而瑣碎的研究計畫申請表格,寧可憑己力自由自在研究問題
,發表的成果嫌少,但發表的都自覺值得有品味的人清覽,也都
只憑自己的腦力資源完成,如〈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
、變遷與意義〉。我在研究室極少開冷氣,除非有訪客,或小孩
受不了了。能不耗費公家資源,絕不耗費,這個左鄰右室或路過
我研究室的同事也許早看在眼裡,或可感覺於玉膚之表。寒舍不
用冷氣也過了十年,家人的耐力也沒輸我多少。我沒什麼世俗慾
望,開最便宜的車,抽最便宜的菸,喝一葉就可以泡兩三千西西
的苦丁茶,一盒迴紋針可以用上七八年,一雙涼鞋已穿十五冬,
從異鄉穿到故鄉,也許還可以繼續穿到退休,覺得吃再好,隔天
還不是抽水馬桶按一把水就沖掉?從來不羨慕人家開兩三百萬的
房車滿街壓狗屎。

個人一家可以如此,基金會開源節流的經營苦心,則非我所能多
論,參加志同道合的團體,自然照著大家的決議走。何況
non-profit organization 能不能從政府部門取得部分經費以達
成宗旨,已不是個人道德層次的問題,事關民主政治義理的反思
和重整(或補強)。民主政治發展到今天,NPO已是社會所需,
由政府預算支助部分經費,以助其達成宿願宗旨,已見諸國內外
潮流,先進國家從英國到日本,都不斷出現新範例;國內,這樣
的例子也不難找。至於新聞評議會不就是第四權出資組成的自律
團體嗎?第四權不正是要監督老三權的嗎?怎麼要監督人家的,
可以已經連拿了三年新聞局的錢(2000年度、2001年度、2002年
度)而不自覺違背民主政治義理,獨期期以代表醞釀中「第五權
」的NPO接受第一權部分經費為不可?此間義理幽微和規範界線,
學界已開始在討論,也樂見能深化討論出結果。在此之前,月旦
評論哪方,至少都須秉持同一套標準。

至於本基金會的提案為什麼能勝出?這我沒立場講。但所謂半年
前就已內定綁標的指控,真是惡毒的污衊!請細看評審委員吳老
師、方老師在本版的貼文說明,以及她們寫就、坊間媒體卻不願
刊登的心聲。如果還不夠,請以理性人的態度繼續向她們請教。

本基金會的研究計畫,我是很想公布出來讓大家指教,我們的研
究團隊也不斷根據社會上言之成理的指教在調整改善,但厚厚一
大疊 的文字如何貼到版上來?替代辦法不如我們第一期成果發
表時,歡迎大家一起蒞臨現場指教。到時您絕對可以驚覺這個禮
拜聯合、中時兩「大」報系的表現,正好是「新聞公害」的精華
版。他們幾十年來一向自稱是中華民國最大報,沒錯!他們什麼
爛招都會使,都敢使,果然是最「大」報,我治臺灣新聞史近十
年,這個禮拜才開竅原來大在這裡,此刻連想舉其犖犖大者,都
嫌不夠力氣,也怕塞爆了這裡的版面。

相關新聞推出至今整整一個禮拜了,除了中時林照真和台日的王珮
雯小姐通過電話找我查證過虛實之外,沒半個記者訪問過我,我可
是計畫主持人啊!也只有林小姐跟我要過計畫看,可是談這計畫的
記者和專家學者評論人一脫拉哭,或如天師作法,步罡踏斗,符籙
滿天,卻分不清楚言論和新聞區別在哪裡,連期許純淨新聞精確、
客觀、公正、合適(就是那個《紐約時報》自我期許的「所登的都
是適合刊登的 「合適」啊!)都說要箝制言論自由,這麼說,歷年
來帶《大學報》的老師每禮拜五中午還檢討新聞個什麼勁?豈不都
在箝制言論自由了?「言論」在社論,在方塊A在特稿,在分析稿
,在漫畫,在各種五四三,在那裡要前滾翻,後滾翻,聽人自由啊
,可是就不該在「新聞」!我的研究計畫寫得好明顯:只要分析「
純淨新聞」,論者若還要拿自己污腥的小腸硬給拴上「箝制言論自
由」,不是不識字,就是沒看人家計畫,這樣的德行不為害嗎?更
有如童乩起童者,指控荒謬錯誤層出,看的人只好上廁所。為什麼
分析一到四版新聞不行?璩美鳳光碟案新聞不是登在一到四
版嗎?黃顯洲案新聞不是登在一到四版嗎?鄭余鎮王曉嬋案新聞不
是登在一到四版嗎?涂醒哲冤屈案新聞不是登在一到四版嗎?可憐
的白曉燕那截手指頭不也是登在一到四版嗎?還有許多你自己記得
住、不好我剝奪你聯想樂趣的經典「新聞公害」案不也都是登在一
到四版嗎?這些怎麼都是政治新聞?莫非臺灣的這些偉大媒體果真
都以泛政治化的居心在看新聞?而政治新聞又為什麼不能分析研究
?我們憲法裡的學術自由是這樣規範的嗎?還是那兩「大」報系的
政治新聞經不起分析?

沒機緣接受查證或訪問,但我研究室卻從上周三早晨開始灌進騷擾
電話,家裡的同類遭遇也從當晚開始,原來陳文茜、唐湘龍、趙少
康等自由鬥士的節目格調這麼高!他們天天時時接力不斷的高格調
節目是這樣呼籲捍衛人權自由的?後來聽吳老師透露,她家的遭遇
也一樣,這些節目的格調更高出平方值來唄!

若非這個研究案鬧新聞,我還體會不出「新聞公害」原來這麼嚴重
,既然如此,這個研究只好期期做下去,直做到臺灣媒體的偽善面
目纖毫畢露為止。願研究道行比我高的同事來共襄盛舉,願屆屆新
聞系有學生來接力!

我現在也開始猶豫,該不該鼓勵本系學生投入新聞業?反正現在入
行了,不是給政客用,就是給財團用,要不然就是給媒體流氓用,
沒多久你就心腸面目全非啦,不如發揮所學處理和檢驗資訊的專長
,投效各NPO,做個新聞環保志士,等腥臭散了,想進去再進去,也
才有意義。你可是良家子啊!幹嗎進去浮沈出賣靈魂,給人看不起?

你如果還聽得懂我和吳、方兩師的心聲,請把我們的及與此事相關
的PO文抓下來,無遠匪屆的傳出去,因為島上習慣看這兩偉大報系
產品的人都嚴重誤解了我們。

∮方念萱與吳翠珍老師的聲明

媒體真的不需要監督?
〈本文的刪改版本在中國時報 論壇920416發表過〉

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 副教授〉
吳翠珍 〈政大廣電係 副教授〉

日昨各報刊載於前四版顯著位置、有關新聞局箝制媒體的報導肇因
於新聞局委託的「淨化報紙新聞之媒體監督」一案。這個新聞局招
標的專案,過往一向採取限制性招標方式,委託特定媒體觀察團體
辦理專案,今年頭一回採取符合政府採購法的公開招標一途。今年
二月十八日的專案評選會會前,我們被邀擔任評審委員,會前知道
的是「淨化報紙新聞媒體監督」此一專案名目,完全不知競標廠商
、提案單位;當天到了新聞局,先是審閱提案單位企畫書,在提案
單位一一口頭報告、評選委員提問、交換意見之後,討論表決,會
議結束。一個新聞局定期委託、民間團體執行有年的媒體監督專案
、一場兩個月以前歷時兩小時結束的評選會,上了媒體二版頭條。

如果此一看似突然的媒體觀察舉措引人物議,我們必須指出,此一
平面媒體觀察方式行之有年,年年進行,此乃新聞局例行業務,往
年交由特定團體執行,今年由「限制性招標」轉為「公開招標」;
新聞報導中對於這種業務的例行性、慣常性為何略去不表?這難道
不是建構讀者對此一事件認知的基本背景知識?如果例行性業務(
再次強調,不是新聞局執行,而是委託)中「監督」、「他律」字
眼令人毛骨悚然,新聞媒體是不是可以清楚說明何以過往媒體監督
與媒體無涉,而今媒體監督卻使得特定勢力如虎添翼、令媒體心驚
若此?各家媒體新聞報導中將爭議不斷的廣電三法修訂案中尚待公
論、批駁的媒體評鑑記點制與行之有年的平面媒體監督混為一談,
卻不能實事求是地將前因後果交代清楚,為什麼?例行性的專案背
景略去不表、並未出席評選會議的台大張錦華老師、中山蕭蘋老師
赫然在審查委員之列;單就此一出現在前幾版的新聞處理而言,媒
體就犯了報導不實、缺乏查證的錯誤;媒體真的不需要監督嗎?

我們想要再次強調的是媒體監督不等於箝制媒體言論,媒體掌握發
聲通道,就如同政治人物一樣需要受到公評與監督.世界各國的媒體
觀察組織日以繼夜地在做媒體觀察的工作,媒體觀察與評鑑需要一
個、乃至多個機制來運作;對一般民眾而言,要廣泛地、長期地、
有系統地進行分析、比較新聞的公正性與客觀性,代價太高。

台灣需要媒體監督。這次新聞報導中無從發聲卻被標籤化的我們,
想問問,誰來檢視媒體的泛政治化?

∮吳翠珍老師的聲明!!!

作者: purplerain (末代冬天) 看板: A_Journalism
標題: OH!MY GOD!你真的看錯了!

監督媒體 建立公評機制

吳翠珍〈政大廣播電視系 副教授〉

首先,我有幾點澄清:

1.媒體監督不等於箝制媒體言論,媒體掌握發聲通道,就如同政
治人物一樣需要受到公 評與監督。

2.世界各國的媒體觀察組織日以繼夜地在做媒體觀察的工作,媒體
觀察與評鑑需要一個 機制來運作,因為對一般民眾而言,要廣
泛地、長期地、有系統地進行分析、比較新 聞的公正性與客觀
性,代價太高。

3.中國時報報導新聞局的評審委員名單中當天台大張錦華老師、中
山蕭蘋老師並沒有出席,因此並未擔任評審工作。單就此事件而言
,媒體就犯了報導不實、缺乏查證的錯誤,媒體真的不需要監督嗎
?張錦華老師原先答應來評審,我們從3點等她到3點15分,承辦人
員打電話聯絡她,她表示『抱歉,忘記這個會了』才沒有來的。

4.評審皆為當天至新聞局開會才看到參加評選計劃案數量與計劃內
容,絕無新評會所言,早於六個月前即有內定的說法。

5.至於其他電子媒體上如蔡詩萍先生以主持人的身份(或報紙總主
筆的角色)在中廣流行網『台灣e起來』(4月15日早上7:00-9:00)
中以「泛綠色彩」為此次被牽連進去的學者扣帽子,更是犯了媒體
人『想當然爾、不做功課』的大忌。蔡先生以評論語調認為台灣的
媒體將要由一批少數泛綠色彩的學者專家來掌控,這種說法完全沒
有反映真相。如果蔡先生對整個事件有『做功課』的話,就應該知
道這完全無關政治,那來泛綠之說?媒體批評政治人物泛政治化,
那麼誰來檢視媒體的泛政治化?

當媒體犯錯,而且不是「真誠的錯」,是「不做功課」(缺乏查證
,報導不實),對專業不真誠的錯而誤傷無辜之人時,我們能怎麼
辦?以目前(或者說從報禁解除以來),對媒體的傷及無辜,我們
只能「私評」—私底下不滿,少有媒體對自己犯的錯依標準作業流
程,以同樣篇幅同樣版面刊登「更正啟事」或「道歉啟事」,是媒
體記者向來覺得自己不犯錯,還是自己犯得都是真誠的錯?我們對
這個「專業」的犯錯容忍度真如一些名嘴、主筆、主持人所說:「
各位,一年365天中媒體有犯超過一半(天數)以上的錯誤嗎?」試
問一下,社會中有哪個專業,醫師、會計師、教師、工程師會大剌
剌的以犯錯不超過50%來作為自己專業與否的判斷標準?

媒體當然會犯錯,所有行業皆然,但媒體由於面向大眾,可受公評
這概念是可以作為 媒體接受社會檢驗的方式。但是要對媒體批評
對個人而言,談何容易?一般人對這個日夜親炙的行業只見其外,
不知究裡,對於新聞或其他各類報導或節目的規範大都毫無所悉,
比如說,大家沸沸揚的討論撻伐置入性行銷時,殊不知無數的「商
業的置入性行銷」早已侵犯閱聽人的權益,甚至違反法律。舉例如
無線電視台在卡通之後,公然播放020304..等促銷卡通商品廣告。
又如,有些在媒體擔任記者的學生表示,他們跑新聞必須配合業務
,而且不能拒絕,這大概不是新聞,當大家看到4月16日聯合晚報的
第一版全幅廣告時,作何感想?

要求一般民眾能據理力爭的公評不是不可能,我們可以從教育著手
,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先建立「公評」的機制,好讓個人與
壓力團體的監督與訴願能有回饋性的結果。這個機制至少必須有兩
個功能,其一是媒體公共檔案的建立。公共檔案意義重大,政府作
為人民委託核發執照,應建立一個全民可共同監督的媒體公共檔案
,其中設有的訴願(file complaint)機制。人民的訴願必須有據
,所據為何?以電子媒體言,是在申請換發執照時的營運計劃,計
劃的功能就是明載頻道使用者必須符合公共利益的「服務與承諾」
。舉例而言,假如民視在營運計劃中承承諾照顧老年族群的收視需
求,而規劃4檔節目(佔節目比重的8%)等等,這些內容必須被認定
為公共檔案,在新聞局網站,各台網站與相 關其他公共網站中都
隨時可查。

配套的措施則是訴願管道與功能的建立與執行,除了有公共檔案(
Public file)的依據,同時必須投訴有門,政府應該在保護公共利
益的前提下,設置有效與即時的訴願與回應機制,使得監督媒體的
成果能與媒體產生互動,而互動結果留有紀錄,累積監督之果。電
子媒體每二年換照時,政府必須辦正式的公聽會,使媒體能面向大
眾,接受壓力團體的挑戰,展現營運承諾的執行。而平面媒體雖沒
有換照制度,但基於大眾媒體的性質仍可有類似設 計以反應讀者
的訴願。

公共利益是什麼,縱然隨著時空,尤其是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而改
變,不易界定。但是,公共利益的展現可由興趣與壓力團體來突顯
,如媒體觀察團體,兒童福利、女性、各種職業工會等皆可以團體
所關注的焦點來形塑所謂的公共利益,例如,勞資糾紛的新聞事件
中,往往只有資方眷z性說法,少見勞方分理述明(多半呈現他們
群情憤怒非理性的行為),勞工團體應有所反映;再如女秘書這個
行業,經常在綜藝節目中被影涉是「情婦」行業,女秘書工會也應
透過訴願,正式提出更正。

只許媒體放火、不許公民點燈

各個專業當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會以公開討論、辯證來溝通與表達
意見,不會叫對方『辭職!回家吃老米飯』。這幾天的政論、Call
in節目裡,許多自許為資深的媒體人,卻在公共領域中大量的、挑
釁地對不在場無法說明立場的人使用這類謾罵的字眼,真的『只許
媒體放火、不許公民放燈』。?

台灣的媒體一向放浪慣了,一看到媒體監督四個字就像文化惡棍看
到警察,『打人的喊救人』。媒體從修理業變成標籤業,只賣『泛
綠、泛藍』兩個顏色,多元的意見市場會因為媒體的無妄自大、缺
乏反省、混水摸魚(數字不能透明)而產生嗎?

⊕∮⊙◇★☆

▉▊▋▌▍媒 ▍特 ▍稿 ▌ ▋▊▉

一個箝制新聞自由的幽靈在遊蕩﹗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舊歐洲所有一切勢力﹕
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黨人和德國的警探﹐都神
聖地為驅除這個幽靈而聯合起來了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那些當權
的敵人咒罵為共產黨呢﹖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產黨這個罪名﹐
去罵更進步的反對黨人﹐和自己的反動敵人呢﹖

最近媒體新聞報導事件﹐一直環繞在箝制新聞言論自由的話題上﹐
許多媒體人﹑政治人物﹑政黨都公開反對政府的言論自由控制﹐例
如﹕前陣子的置入式行銷有著明顯的政治控制意味﹐但另外也有「
文茜小妹大」之假警報事件﹐不管是不是真的新聞自由控制﹐反正
就冠上這個帽子並指控之﹐也因此讓人聯想到共產主義宣言的開場
白。

根據民主國家(美﹑英﹑日本等)經驗﹐我們很難看到一位國會議
員級的政治人物在主持節目﹐對於擁有媒體的政治人物更是難以想
像從「文茜小妹大」這個節目我們可以發現﹐主持人本身也是政治
人物﹐所以當主持人高喊政治迫害的時候﹐由於其本身兼具兩種身
份﹐也因此讓人懷疑會不會是「假警報」而事實真相是﹕陳文茜
聲稱要告台灣日報也還沒按鈴控告﹐在潤利的收視率調查上(因為
尼爾森要收費﹐所以只有拿到潤利)﹐陳文茜只有3天收視率排進前
80名至於衛視中文台總經理袁志業聲稱停播「文茜小妹大」無政
治力介入﹐如果只是談話性節目太沉重﹐為何不是停播趙少康的「
新聞駭客」﹖袁志業說﹐他們只能從中做一選擇﹐因此選收視率低
的停播。

由上可看出﹐衛視停播「文茜小妹大」的節目﹐可能是商業目的大
於政治意味﹐而藉由這一新聞事件的報導﹑開記者會說明﹐或許更
可以藉機拉抬衛視節目的收視率而政治人物跨足媒體﹐也是這些
人另闢戰場並且迅速累積知名度的捷徑之一﹐畢竟﹐在這所謂的媒
體時代﹐知識政治的一個主要戰場﹐不就是電視或報紙﹖據新聞局
的調查顯示﹐一直到今年初﹐台灣總計有58位立法委員﹑縣市長﹑
縣市議員或鄉鎮市長參與廣電媒體的經營﹐而這樣的情形更是說明
媒體是政治人物極欲染指的對象﹐而媒體在被染指之後﹐是否依然
保有新聞自由﹐確實值得觀察。

從劉冠軍案﹑置入式行銷﹑到「文茜小妹大」﹐以及相當爭議的新
聞節目評議﹐至少看出一個結論﹕「箝制新聞自由」已經是台灣被
公認一種勢力(手段)的「對外宣稱」了我們應該去看清楚﹐「
是否真的」每個事件都是對新聞自由的箝制﹐或者只是一個箝制新
聞自由的幽靈在台灣遊蕩﹖政治與媒體兩棲的人物是否在高談民主
、改革之時﹐同時也戕害這個「民主」目標﹖

古有明訓﹕身教重於言教費爾巴哈題綱中也說到﹐若說人是否客
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如果在高
談民主時﹐所做的實踐卻是反向操作﹐那麼對於民主這一目標是傷
害最深的若是真有政治力介入媒體節目﹐使媒體因服務特定的政
治目的﹐而停播某些節目﹐這樣說下來﹐陳文茜的論調不就是自打
嘴巴﹖因為自己也是政治歸類範疇裡的一員﹐而此時﹐自己也成為
自己該唾棄的目標之一了

身為傳播學生的我們﹐常常聽到資深記者的話:「在這一行工作,
得把學校教的那一套新聞倫理﹑新聞價值全都丟掉」為何呢﹖除
了要服從老闆的要求外﹐還是每天得臣服於收視率的折磨之下﹐又
再加上政治力介入﹑訴訟毀謗罪的恫嚇﹑黑道圍事毆打等等﹐如何
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前進﹖德國學者韋伯曾在學術與政治兩篇演講
稿中最後這樣呼籲﹕

「藉此﹐在座的各位(傳播學生)﹐讓我們約定﹐10年之後再來討
論這個問題很遺憾﹐我不得不擔心﹐到了那時候﹐由於一系列的
原因﹐反動的時期早已開始﹐你們之中許多人以及我自己都在盼望
﹑期待的東西﹐竟幾乎無所實現﹐也許不能說無所成﹐但至少看起
來太少成果﹐……誰有自信﹐能夠面對這從本身觀點來看﹐愚蠢﹑
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獻身的地步﹐而仍屹立不潰﹔誰能面對這個局
面而說﹕『即使如此﹐沒關係﹗』(dennoch)﹔誰才有以傳播(原文
政治)為志業的『使命召喚』」

參考網址﹕
http://www.ttnn.com/can/news.cfm/030309/24

潤利網址﹕
http://www.rainmaker.com.tw/big5/rating/serveyway.htm

傳學鬥延伸閱讀(胡采蘋)﹕
http://www.southnews.com.tw/newspaper/newspaper.htm

⊕∮⊙◇★☆

▉▊▋▌▍媒 ▍來 ▍稿 ▌ ▋▊▉

資訊、戰爭與媒體
方繼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生、華岡民調中心總督導〉

一九九一年的波灣戰爭,我們會發現,從某一層面來說,戰爭並
不是所有媒體報導的焦點所在,事實上,媒體本身已成為戰爭中
的明星。而在最近發生的美伊戰爭中,媒體彼此之間的戰爭更加
白熱化。因此,媒體勢將成為未來戰爭與反制戰爭最主要的武器
,同時也將成為資訊戰爭的核心所在。

一九九一年的波灣戰爭,可以說是第一次「資訊戰爭」的典範,
美國藉由強大的網路資訊科技,將大量的戰爭資訊進行收集、處
理與分配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衛星科技」與「網際網路
」所建構而成的「資訊戰爭」,以及因衛星科技的即時傳播,繼
而在「媒體戰爭」一炮而紅的CNN。

當時流行的觀點:新興媒體即將把全球一元化,並給美國帶來無
與倫比、難以挑戰的影響力,新傳播科技將把西方社會的價值觀
以及美國宣傳用語硬塞給全球五十億人口。不過這樣的說法現在
我們必須開始揚棄它了:CNN在全球電視市場上的唯我獨尊,只是
暫時性的,現在其他對手的新聞網已經開始陸續出現。這一次阿
拉伯世界的半島電視台,不但讓美國主流新聞媒體、政府大傷腦
筋,連阿拉伯國家也對這一個新聞媒體既愛又恨。(WHY?)

遍布全球的數位科技以及碟型衛星天線,已經開始讓為數龐大的人
口不再觀賞少數由中央控制(西方)的訊息,他們將可以取得管道
,接觸到令人目眩神迷、跨越國界而來的多元訊息—而這些訊息
很可能是他們的領袖所不希望他們接觸到的;同時許多國家的非政
府或是私人組織也開始利用新興媒體進行跨國的新聞傳播。我們已
經可以開始想像,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許多國家的軍方宣傳人員、
恐怖份子以及宗教狂熱份子,將開始對於這些新科技媒體在戰爭中
如何善用,做更有創意的運用與思考。

「全球資訊與傳播的新秩序」可能早已不是由馬克布萊德委員會所
想像的一樣,一旦全球有更平等的資訊傳播機會,這個世界將會變
得更加美好。相反的,正由於傳播科技的逐步擴散,使得這個世界
更加複雜難解。這些恐怖主義與宗教狂熱份子,把許多充滿情緒、
挑釁的彈藥,透過媒體這個大砲傳送出去,進而造成當地的戰爭與
混亂,更危險的是,許多的決策與反映,卻是透過這個小小的窗口
來決定的。

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媒體在戰爭中,尤其是在現今的「資訊戰
爭」中,開始成為戰略應用重要的一環,許多的國家,不只美國,
都已經開始注意這樣的趨勢,同時有能力透過影響對方資訊的收集
、分析、解讀與分配,來達到影響戰爭的最後結果。雖然,美國軍
方在這一點上可以發展的空間並不大,同時憲法第一修正案對於新
聞自由的保障,使得美國在使用這一項工具時更需要花費更大的心
力。但是我們相信,對於媒體的專制控制,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策
略,而開放多元的資訊環境,對於軍方還是具有正確的作用。

因此,在討論戰爭中媒體的定位,我們現在應該超越「新聞自由」
的討論範圍,思考如何把「新聞自由」的先天長處納入一個更大的
資訊戰略體系中。而我們對於和平與維護和平的努力,也從倚賴演
講、祈禱、示威、遊行、海報來呼籲和平,轉向「媒體資訊」使用
與流通的深度思考。

⊕∮⊙◇★☆

各位看官,本週電子報到此為止,如果對於電子報的內容有
其他看法,儘管來信指教喔。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四期

2003年 April 18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魚目混珠式的政治宣傳—關於「置入式行銷」的批判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以「盈餘」提昇媒體服務品質?
數位民主時代豈容類比威權的舊思維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媒轉載
「媒體改造學社」籌備會聲明(2003/4/14)

∮活動轉載
台社論壇 從侵伊戰事反思台灣與世界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4/16第一百四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魚目混珠式的政治宣傳

    關於「置入式行銷」的批判

「置入式行銷」此一用語在近日成為新聞的熱門字眼,並且有幾種說法在報
端呈現;首先是批評「置入式行銷」為民進黨扁政府操控媒體、包裝政府形
象的手段。再者,則是質疑政府招標的過程,批其為審先定;或者紕漏民進
黨政府與部份媒體早就暗渡陳倉地在進行此一交易。最後,則是陳文茜的節
目「文茜小妹大」在衛視停播,與政府前日的黨政軍三退、「置入式行銷」
等等政策被併為同一脈絡的問題,也就是直指民進黨的媒體改革,乃是官冕
堂皇的修辭,實際上卻是進行著排除異己,鞏固自身權力地位的政治陰謀。
但是這些說法中,「置入式行銷」的媒體意義並未有太多的討論,而傳學鬥
則試圖擺脫此議題的過度政治化,從媒體面向針對此議題提出我們的疑問與
批判。

「置入式行銷」本身具備的特質與公關、廣告乃是師出同門,最初的用意皆
是為了要扮演告知民眾的角色,以達到政治動員或是促進消費購買的最終目
的,特別是當廣告所扮演的角色,在閱聽人擁有更多新科技〈遙控器的發明
、電視頻道的增加〉輔助並對其具有更多選擇性、逃避性的同時,「置入式
行銷」與公關便成為首要的商業、政治宣傳工具;不過在「置入式行銷」中
,廣告的性質仍在,只不過廣告主得透過贊助的方式,將其商品與品牌鑲嵌
在戲劇節目當中,這與節目廣告化或廣告節目化是同樣的道理,例如在電影
業中,就有片商將此方式「制度化」-產品入鏡兩萬美元、對白提及四萬美元
、明星展示手提六萬元。

而這樣的手法在政治事務領域的使用,民進黨政府乃是一貫承襲自國民政府
,不過這次是以一種公開招標的方式來進行,政府用這種手段搞宣傳的正當
性,是植基於政府的許多公共事務與決策必須讓民眾了解,但是如果採取廣
告的製作方式,就算製作得再幽默詼諧,仍然擺明了有其意圖性,效果〈至
少就民眾暴露於其中而言〉不免有折扣,而以政治公關的資訊賄賂手段所影
響的層面,以新聞事件為主,部份沒有收視新聞的民眾恐為漏網之魚,因此
透過「置入式行銷」,將一些政治訊息鑲入鄉土劇、綜藝節目的內容中,以
達到順利告知民眾的手法,便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

只是這樣的手法,媒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算還沒有達到意識形態國家
機器那樣,全然被國家操弄,而後以扭曲的意識形態全面宰制群眾,但是在
這樣的過程中無法讓民眾發出自己的聲音,扮演「作者」的角色是可以確定
的。再者,政府所宣傳的政治訊息,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之下,幾乎沒有太多
的公共空間可以進行辯論,因此政治宣傳的形式意義也就大於實質。最後,
這次得標的五個媒體集團:八大、台視、民視、年代、東森都具有新聞部門
於其中,這十一億的投資如果涵蓋整個媒體集團,那麼過去政治力量透過公
關手法進行的資訊賄賂,此後恐將成為名正言順,而新聞部門所扮演的第四
權角色又該如何自圓其說呢?

民主政治中的宣傳有其功能性的角色,它讓許多不習慣文字媒體、沒有收看
新聞習慣的民眾〈恐怕也是社會較為底層的〉擁有更多收視政治訊息的機會
,但是如果這樣的機會壟斷了其他的資訊來源,而且使得政治與媒體從結構
面向,而成為連體嬰般的合作關係,那麼這樣的宣傳手段讓民眾所付出的代
價也太大了吧!

Our Questions

1.您覺得新聞部門如果也接受「置入式行銷」,那麼新聞的呈現會有什麼轉變嗎。
2.您覺得民主政治中,政治宣傳該如何運作才是民主的表現呢?
3.「宣傳研究」在傳播理論中所謂的效果是什麼?
4.您覺得政府一家獨大,為何還需要「置入式行銷」?

⊕∮⊙◇★☆

美國的經濟學者約翰.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在其「自滿年代」
〈THE CULTURE OF CONTENMENT〉一書中,將民主政治的精隨,也就是「自
滿年代」做了相當完整的批判,他說:歷史顯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任何社
會的既得利益者,都會依照其需要塑造社會道德和政治安定;在資本主義、
民主政治的社會裡,中上階層正是這群既得利益者……..。

如果說「制入式行銷」能夠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公共訊息,進而參與民主政治
,那麼這些民眾所參與的是誰的民主政治呢?同樣的問題,他們所了解的公
共資訊,又是誰希望讓他們了解接受的呢?

還有傳播界發生大事囉,大家一定要看媒轉載.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衛視中文台宣布不再與「文茜小妹大」續約,陳文茜為此怒不可遏,批評民
進黨高層施壓電視台要她封口,炮火四射。但據衛視主管表示,該節目其實並
不賺錢,停掉節目純粹是在商言商。

小編媒批
文茜小妹上次遭點名立院開會缺席率過高,卻公開表示不在乎。現在節目被停
,竟然顧不得形象潑婦罵街,儼然狗急要跳牆。奇了!立法委員可以不開會,
可是不能不開節目,這是什麼道理?

2.美伊戰事開打,台灣閱聽人糟殃!媒體披露戰爭新聞過度渲染血腥畫面,造
成兒童收視後精神出現異常症狀。日前精神科醫院接到3位小病人,因為收看
戰爭新聞造成焦慮、失眠的精神失調的後遺症。

小編媒批
會造成這種悲劇,首先要感謝CNN記者全時段跟著美英軍隊衝鋒陷陣,再來要感
謝台灣電視台用心配合轉播,三者還有報紙刊載血淋淋的斷肢殘臂新聞照片。

我們不禁要問:播出限制級畫面,豈是主播一句:「接下來我們要播出戰爭現
場實況,可能會有兒童不宜鏡頭,請您注意……」可以迴避責任的?這些畫面
可是隨著晚餐一起下肚的呀!

3.「全民亂講」搬到中視,製作人計畫要在晚間新聞播出前5分鐘來個幽默的
「新聞扭一扭」。但新聞部顧及新聞專業形象,拒絕該提議。

小編媒批
「全民亂講」雖然很好笑,但是模糊新聞和娛樂的界線可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小郭、小邰知道新聞部拒絕的理由後應該很高興,因為他們模仿得太像了,有
誤導觀眾之嫌。想想也是,如果中視的忠實觀眾看到林重謨消遣連宋配,可能
要氣得七孔流血啦!

4.北市議員舉辦「有線電視付費頻道探討」座談會,與會的學者與官員表示推
動分級付費對消費者不一定不利,但須明確規範。北市新聞處官員與消保官共
同表示將推動「定型化契約」保障收觀戶權益。

小編媒批
「定型化契約」提議美則美矣,但不曉得條約是誰來制訂?市民的參與成分能
有多少?業者遵守的意願又有幾何?一句話啦!我們現在看有線電視又不欠這
個「契約」,節目斷訊、廣告蓋台還不是照樣都來,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分級付費又要來這個騙小孩的把戲嗎?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以「盈餘」提昇媒體服務品質?
數位民主時代豈容類比威權的舊思維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新聞局最近計畫將研議多時的「廣電三法」提交行政院院會討論,該草案版的
九條有關為普及發展廣播電視並提升其服務品質,而設立的特種基金之規定,
竟違反其初衷,片面聽信業者說詞,將以「營業額」為基準的提撥方式,改為
以「盈餘」作基準,如此立法大開歷史倒車,回到類比時代,真不知將如何向
社會大眾與媒體產業未來交代。

傳播事業設立特種基金以回饋公共利益,使自1983年立法的「廣播電視事業發
展基金條例」,依據該法成立的廣電基金,從今日角度來評估是一個失敗的案
例,其關鍵就在以「盈餘」作為提撥的設計。該草案在1981年於立院教育、交
通與內政三委員會中就曾有熱烈的討論,「盈餘」不可行早有定論,如趙文藝
委員就曾表示:私人投資的純民營電台,賺了錢就轉投資事業,如果沒有盈餘
就不用提撥了;委員謝生富以行政學原理指出:因業務需要而來的政策目標,
其步驟與計畫是否能落實,單看是否有穩定的經費配合。如果有錢就作,沒錢
便作罷,使這樣的業務經過立法成立,卻無確定的未來,甚不合理。當時的立
委甚至提出更進步的設計,包含徵收廣告或電波特許費來取代「盈餘」,可惜
在威權時代受三家電視台壟斷利益遊說而失敗。

當年可以因盈餘提撥讓廣電基金開跑,主要因為電視壟斷,致使前二十年廣告
營業額平均成長率高達69.87﹪,請問這樣的榮景,在數位時代多頻道競爭激烈
的狀態下,何以復求?政府立論的基礎,是否時空倒錯。結果因經費前景不
明,運轉後的廣電基金,不但無法在八0年代協助公共電視成立,延宕了先
機;到了九0年代,更因無線商業電視台市場佔有率逐年下降,開始拒繳,致
使基金業務不斷萎縮,到了今日不得亟思透過立法以再造,如今再造不成難道
還想重導覆轍?

1997年美國數位電視公共利益與義務總統諮詢委員會報告,系統地規劃數位時
代促進媒體公共利益的各種策略。其中就頻道開徵公益基金部份,清楚地指明
是營業額(gross revenue) 而非盈餘 (surplus) 作為開徵基數。這樣的方式有
數種好處:一、媒體的公共義務可以制度性外部化,創立基金專業執行,避免
因自律與他律方式造成內容審檢的疑義;二、促進公共利益的數位內容制播,
可獲得較有力的位置,有效開發資源,社會並可清楚檢核贊助的成效;三、公
共利益的數位內容生產,有穩定的財源,避免受政黨勢力的干預。

該報告又說,種種促進數位時代媒體公益的作法,其實寓意著「汙染者付費」
的概念,正如同德國社會學家Beck強調的「風險社會」所示,今日人類大量運
用現代科技的結果,創造了高度的不確定感與副作用。以數位時代媒體爆炸而
言,多元頻道帶來五花八門的內容,使國家審檢失靈;然而內容優劣不一,媒
體近用的門檻又難設防,各種謠言、毀謗、非資訊、貶抑人權、散播仇恨的內
容充斥,已如同媒體公害侵蝕社會的立基,亟需一種結構性矯正措施。因此,
商業媒體既使用了稀有的頻寬資源,就應當將此風險列入成本考量,提撥交由
專業團體製播非營利內容,以彌補自身疏忽所造成的文化汙染;難道要等到賺
錢階段,才來論及心靈環保?台灣經濟成長所付出的慘重環境代價,足夠作我
們的前車之鑑。

新聞局自毀立場,提出比1993年有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還要倒退的設計,
回到威權時代,真不知如何迎向未來數位匯流競爭時代的公益需求?希望行政
院審查該法時,應當徵詢社會大眾、團體、專家學界意見,而不是單單取信業
者一方之詞,制定一個有長期規模與計畫的媒體制度。否則政黨輪替,在這部
媒體大法的關鍵設計上,豈不呈現倒退的表徵?這將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的笑
話。

⊕∮⊙◇★☆

▉▊▋▌媒 ▍轉 ▍載 ▌ ▋▊▉

「媒體改造學社」籌備會聲明(2003/4/14)

行政院新聞局近日將研議多時的「廣電三法修正案」定案,準備提交行政院院
會討論。該草案第九條「為普及發展廣播電視並提升其服務品質」而設立的特
種基金徵收規定,突然出現急轉彎,從以「營業額」為基準的提撥方式,改為
以「盈餘」作為基準(請詳見文後附錄),此舉將使本項立意良善之設計失去作
用,嚴重損害本條訂立之宗旨,顯有偏袒私人業者,枉顧公共利益之嫌。我們
對此表示嚴重的抗議,並要求新聞局懸崖勒馬,立即改正。

本項條文延續現行廣電基金以及有線電視特種基金之設計,其目的正如新聞局
草案立法說明所言:「電子媒體之經營於各國通例均屬特許,除因業者利用稀
少資源之國有頻率,或於市區公共空間鋪設纜線而從事經營;亦由於電子傳播
媒體傳播之訊息對社會之風俗、倫理與秩序產生一定之影響;而資訊之取得亦
為現代社會人民精神生活之基本需求。為促進廣播電視之普及發展,提升其服
務品質,有對其經營者課徵特種基金之必要」。

然而,我們認為,新聞局草案將從以「營業額」為基準的提撥方式,改為以
「盈餘」作為基準,根本無法達成上述目標。其理由有二:第一,以「盈餘」
為提撥基準的現行廣電基金,因資金來源短缺,運作陷入困境,已證明為失敗
設計;不應重蹈覆轍。第二,既然私人企業利用公共資源進行廣電媒體經營,
有其義務負擔部分改善廣電環境的支出,其理甚明;則此項義務自應視為業者
自願進入市場之「前提」,而非業者進入市場之後的經營「結果」。以業者經
營之盈餘多寡,來決定公眾所應獲得之公益資源高低,無異於以全體公眾去承
擔私人企業經營之後果,完全不符社會公平原則。事實上,1997年美國數位電
視公共利益與義務總統諮詢委員會報告,在規劃數位時代促進媒體公共利益的
各種策略時,其中有關頻道開徵公益基金部份,即指明是以營業額而非盈餘作
為開徵基數。

新聞局「廣電三法修正案」歷經三次公開公聽會,第九條從未成為重大爭議,
新聞局高層主管亦曾親口表示此項條文應維持以「營業額」計算,否則喪失原
意。但根據我們了解,有少數市場上的主要電視業者近來積極遊說新聞局變更
此項條文為以「盈餘」計算,新聞局在法條定案最後階段突然做成此項更動,
似乎已接受少數業者遊說;偏袒私人企業,枉顧公共利益。此外,草案第九條
第二、三項規定廣電三法通過後二年內才制訂基金條例辦法,這意味著一定是
兩年後才會開徵,有圖利業者兩年自由期之嫌,加以無法令人充分了解特種基
金之用途,亦屬不當。

我們在此呼籲:

一、新聞局應立即更改此項草案條文,以「營業額」而非「盈餘」作為特
種基金計算基準;否則將坐實圖利業者、枉顧公益之嫌。

二、特種基金提撥之百分比應至少不低於現行有線電視法所規定的百分之
一,方足以有效達成政策目標。

三、有關特種基金徵收方式、標準及管理運用辦法,新聞局應儘速明訂,
於廣電三法審議時同時提出供立法院審議。

附錄:

新聞局廣電三法修正案第九條第一項

為普及發展廣播電視並提升其服務品質,平臺服務業、頻道經營業應依中央主
管機關所定期限,每年提撥前一年度稅後盈餘一定比率之金額,提繳中央主管
機關成立特種基金。

⊕∮⊙◇★☆

▉▊▋▌活 ▍動 ▍轉 ▍載 ▌ ▋▊▉

台社論壇:〔從侵伊戰事反思台灣與世界〕
時間:2003/4/18(星期五)下午兩點起
地點:台北市清大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主持人:錢永祥(中研院社科所)

與談人:
于治中(清華大學外文系)
夏鑄九(台灣大學城鄉所)
陳光興(清華大學亞太研究室)
陳宜中(中研院社科所)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發所)
趙剛(東海大學社會系)
鄭村棋(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錢永祥(中研院社科所)
瞿宛文(中研院社科所)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三期

2003年 April 9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頒獎典禮的幕後-批判戰爭中的奧斯卡頒獎典禮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給我公眾頻道,其餘免談!
李信漢〈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讀者投書
「反戰接力行動」的參與經驗與心得
楊祖珺

∮活動轉載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4/09第一百四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頒獎典禮的幕後
        -批判戰爭中的奧斯卡頒獎典禮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日前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陰
影下「低調」舉行,不過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宣稱在典禮上會
有「大動作」的以反戰著稱的部分藝人,居然也跟著低調了起
來,令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和負責轉播典禮的美國廣播公司
(ABC)直呼「好家在」。

當然,不能說好萊塢藝人對於這場戰爭無動於衷,例如,有些藝
人在縮短的星光大道上高舉V字型的和平手勢或者攜帶和平徽章。
然而,真正震撼整個頒獎典禮的卻是獲得最佳紀錄片獎的「可倫
賓保齡球」製片麥克摩爾。麥克摩爾在發表得獎感言時,神情激
動的連續兩次直言「以布希為恥」。這番義正言辭讓負責轉播的
ABC如臨大敵,因此未等麥克摩爾說完感言,現場的樂隊就急著
奏起灌耳的下台音樂,其中並穿插了現場藝人不滿的噓聲。

在整個頒獎過程中,沒有人表明反戰立場,也沒有人聲援麥克摩
爾,所有的藝人如同主辦單位安排好的棋子,安靜地欣賞一場精
采的秀。那些向來反對戰爭、不屑布希政府作為、自許為自由派
的藝人,究竟到哪去了?

讓我們回到麥克摩爾。麥克摩爾之所以敢不賣主辦單位的帳,最
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一名獨立製作人,拍片資金大多來自於加拿
大及個人捐助,因此他可以不受八大影片公司的控制和報復。眾
所周知,八大影片公司因需美國政府為其拓展海外市場,而與其
保持良好關係。負責轉播典禮的ABC,其母公司迪士尼,為了延
長旗下卡通人物的著作權使用期限,不惜動用各種關係遊說美國
政府,以壓迫貿易伙伴(如台灣)妥協,接受不平等條約。而大
多數的好萊塢藝人由於和八大影片公司的共生關係,除了在自己
勞動條件受損時,會力挺演員工會爭取應有權利外,很少聽說有
敢挺身對抗八大影片公司支持美國政府的開戰立場。

當然,擔心遭美國民眾抵制,或許也是藝人不敢激烈反對布希政
府的原因。在布希政府全力動員下,美國媒體呈現一面倒的主戰
之聲,支持開戰的民意一直居高不下。違背「主流」民意的下場
,可能如同鄉村女子歌唱團體「迪克西三人組」
(Dixie Chicks):她們因在電台節目發表不屑布希言論,不
僅該電台節目遭停播,她們的唱片遭到抵制,銷售量在短時間內
下滑了27%(引自台灣立報3/27衛報週評)。

好萊塢藝人的集體「消音」,最感安心的就是負責轉播的ABC,
因為他們原本擔心若反戰聲浪高漲,可能會嚇走廣告客戶,他們
事前楚心積慮地提醒藝人注意自己的言論尺度,果然發揮了作用
。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廣告費用,每30秒高達140萬美元,ABC預計
可以收5千萬美元。如此的天價,大型企業──如麥當勞、可口
可樂、百事可樂、化妝品、服飾等──仍趨之若騖,因為奧斯卡
頒獎典禮根本就是大型企業的最佳展示舞台。

因此,儘管主辦單位「低調」舉行第7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但
實際上整個典禮除了麥克摩爾的「出軌」的演出外,一點都不
低調:頒獎舞台仍和過去一般氣派豪華,眾家女星們依然在縮
短的星光大道上搔首弄姿,主持人史帝夫馬丁一如往常說著笑
話,試圖讓現場氣氛熱絡。難怪每逢奧斯卡頒獎典禮時,總是
一窩蜂爭相做報導,拍八大影片公司馬屁的國內媒體,今年的
表現和往年也沒有什麼不同

Our Questions:

1.你看了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現場轉播嗎?你覺得今
年的轉播與過去有什麼不同?

2.你覺得為何今年負責轉播的美國廣播公司(ABC),會要求
藝人注意自己的言行?

3.你覺得國內媒體今年是如何呈現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

4.由美國大型企業爭相要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播放廣
告來看,你覺得美國大型企業和電影工業的關係是什麼?

⊕∮⊙◇★☆

文化產業的相關頒獎典禮中,我們可以體察到文化產業本身
是如何地進行運作,正如每場文化界、媒體界所謂的「盛事
」,除了金光閃閃的迷人氛圍之外,這個媒體產業的生產邏
輯也在此被體現出來;美國電影重鎮好萊鎢,雖然以生產「
大眾電影」為所長,但是當美國霸權所主導的戰爭發生的當
下,它往往就與所謂的「大眾」脫節,反而展現出那想掩飾
也掩飾不了的國家宣傳機器的角色。

上週的專題,大家看過之後感覺如何呢?別忘了到傳學鬥電
子報在明日報的新聞台留言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國民黨立委游月霞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時,以「老處女」等
字眼辱罵迄今小姑獨處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除引來行政院
長游錫?當場抗議,要求游月霞尊重內閣閣員外,會議主席、
立院副院長江丙坤也中止質詢議程,宣讀立委行為法相關規
定,提醒游月霞不得在質詢時涉及人身攻擊。

小編短評
上次林重謨和文茜小妹的菜店查某喧騰了好一陣子,這會阿
霞又來個老處女不通。看來性語言和性別歧視仍然是立法院
經常使用的政治武器。和林重謨不同的是,阿霞身為女性,
竟仍樂於使用父權歧視的語言來踐踏另一位女性來取悅父權
歧視的選民。或許阿霞沒有想到那麼多,那可不可以請妳乖
乖閉嘴,往大陸去發展妳的事業,不要再來立法院亂了?

2.羅璧玲在緯來電視台主持的「九點麻辣燙」節目,指何麗
玲曾經在酒家上班。上午何麗玲在律師劉昌崙的陪同下到台
北市地方法院遞狀控告,何麗玲說,羅璧玲及該節目製作單
位涉及毀謗,她要要求對方在有線電視、平面媒體上刊登道
歉啟事。何麗玲說,沒想到「台灣媒體竟然淪落到播放這麼
沒有格調的節目」。

小編短評
何小姐,台灣媒體已經淪落很久了喔,不然當初妳是怎麼爭
取到媒體注意的呢?聽說緯來幫妳做了「特別節目」,那一
集播出之後收視率一定很高!大張旗鼓的要求人家在節目上
公開道歉,反而助他們一臂之力… …失策啊失策!ㄟ,
真的是失策嗎?

3.行政院媒體集中採購案,選出五家電子媒體有優先議價權
,名次依次是民視、台視、八大、年代和東森,而入選的台
視公司,和自由時報合作,年代則和蘋果日報合作。

這個標案的總名稱叫做「國家施政宣導及公營事業商品廣告
之媒體通路整合專案」,廣告內容被定位在政府的施政宣導
和公營事業的產品行銷,在合約中將訂有一定比例的「置入
型行銷」。

小編短評
十一億元媒體通路組合案,還真是行政院主打政府文宣的「
創舉」哩!可是,這樣真的合理嗎?犧牲了媒體言論自由的
獨立性,這恐怕不是十一億可彌補的!

4.九十二年廣播金鐘獎頒獎

小編短評
不知道是已經沒有人關心廣播界的消息,還是受到美伊戰事
的影響,金鐘獎「悄悄的」頒完了。雖然今年金鐘獎還是幾
乎被公營電台包下,至少有一個專業頻道獎被竹科的人文電
台拿到,嗯,不容易,我們給竹科拍拍手!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給我公眾頻道,其餘免談!
李信漢〈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擁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力,乃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基石。若沒有
合適的管道傳播,個人意見終究僅是私人己見,即便是再好的
想法,無法得到大眾重視,形成公共意識,意見想法也只能停
在構思階段,更遑論付諸實踐。

因此,提供一個公共論壇的平台就顯得相當重要。尤其是在一
個多元分歧的後現代社會,民意的表達往往影響執政者政策的
制定。是故,學者急呼政府,應充分落實人民的傳播權,讓人
民有自由近用媒體的權力。以台灣媒體的表現而言,平面媒體
與電子媒體對於近用權的落實有著不同的思維。大多數的平面
媒體都開放論壇版面,接受讀者投書,使閱聽大眾有「說話」
機會。儘管在編輯室守門的過程中已把讀者投書作過一次篩選
,箝制了自由意見的表達,但仍是媒體較為貼近實現「媒體近
用權」的負責作法。

相較之下,我們的電子媒體就顯得非常不重視民意的表達。各
位可曾注意到,你家收看的有線電視是否有提供公眾頻道這樣
的平台,讓收視戶自由的利用?如果你是居住在台北市的收視
戶,那麼恭喜你,這個頻道就是你家的77頻道。如果你是居住
在台北市以外的地方,那麼很抱歉,你想看到這樣的公眾頻道
得靠運氣。

此話怎講?先就公眾頻道的有無來討論,依照現行的有線電視
法規定,有線電視系統經營業者應落實「媒體近用權」的概念
,提供免費的公共頻道讓民眾使用。我們可很明顯地看出,提
供免費的公眾使用頻道,乃是法律明文規定的條文。提供這樣
的服務不但是系統業者應盡的義務,也是閱聽大眾應享的權力
。但很可悲的,閱聽大眾通常不知道自己有這種媒體使用的權
力;而系統業者也就樂得摸魚打混,完全不告知收視戶擁有這
樣的媒體使用權力。所以,如我們所見,除了台北市之外,全
國各地的有線電視收視戶想使用公共頻道,還真得靠一些運氣
呢!

但就算是有了這樣的公共頻道,在民眾不知,業者故意打混的
狀況下,它究竟提供了我們什麼樣的節目內容?或著說它不應
播出什麼樣的節目內容?有線電視法對公共頻道的播出內容提
出下列的標準。節目的內容須符合「公益性」、「社教性」、
「藝文性」之內涵,並以公共利益及大眾服務為優先,不得有
涉及商業、政治或圖利私人之內容。

縱觀近年公共頻道播出的節目內容,我們發現節目帶的提供者
大多為機關團體。我們不願就此武斷地認定這些節目有涉及商
業、政治或圖利私人之內容。但是,這與有線電視法的立法精
神已有很大的差異。原本應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的公共頻道
,倒頭來卻被機關團體的節目帶所佔據。而在這眾多的機關節
目帶中,難保其不會夾帶公關行銷訊息。若果真如此,公共頻
道也就淪為商業機制邏輯下的?牲品,閱聽人的「媒體近用權」
終究只是個笑話!再則,筆者曾嘗試以個人的名益申請使用公
共頻道。但是,申請流程的複雜卻讓人傻眼。試問,若公共頻
道服務的對象是一般民眾,複雜的申請流程不是使得民眾更感
不便嗎?對此,筆者我也只能盼望閱聽大眾能夠重視自己的傳
播權,勿讓自己的權力睡著了。唯有社會大眾的意見能夠自由
地表現在媒體上,我們的社會也才算是真正地達到民主。

⊕∮⊙◇★☆

▉▊▋▌讀 ▍者 ▍投 ▍書 ▌ ▋▊▉

「反戰接力行動」的參與經驗與心得

朋友們:

打擾您一些時間,邀請您進入當前由台灣社會中年輕朋友所主
導的反戰行動!或許你我並不相識,但請您撥冗閱讀這位從今
年二月十五日起參與反戰行動的半百女性的經驗報告及心得。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當全球反戰聯合行動在新生南路清真寺門
口結束了台灣第五波的反戰遊行之後,四位年輕朋友──「差
事劇團」的陳憶玲及段惠民、「蜂報」電子報的曹偉豪、以及
「台灣反帝學生組織」的林哲元──向年長一輩的范振國先生
(文字工作者,現經營「巴黎公社」)表示:「為什麼反戰的
行動只停留在舉辦反戰活動的當天,為什麼不能持續地反戰呢
?」台灣大學側門對面「麥當勞」騎樓下的「反戰接力行動」
,就在這四位年輕人獨力的支撐下,從3月26日開始,每天下
午5:00~7:00持續到了今天。

我是在「反戰接力行動」的第十天(4月4日)才加入她們的行
動。忘了攜帶應該由自己製作的反戰主張,我走向舉著反戰標
語站在那兒的陳憶玲(當時我並不認識她),請問她在哪兒還
能找到多餘的反戰標語讓我舉著?從一旁地上的塑膠袋中,翻
到了一片可折疊的厚紙板,上面書寫著和平標誌與「Stop The
War」的標語牌。在那之後,我與自己看到網站消息前來參與
的輔仁大學陳姓女生、台灣大學黃姓女生、以及長期參與勞工
運動的台大博士班學生汪英達、「差事劇團」的鐘喬導演、
「勞權會」顧問汪立峽、「夏潮聯合會」的年輕工作人員等人
站在麥當勞前,有人分發傳單、有人邀請過路人連署反戰、有
人像我一般默默地舉著反戰標語站在麥當勞前表達反戰的態度
與主張。

到了6:00左右,一位上班族的吳姓年輕女性,也因為看到了
網站上的反戰接力的消息主動前往。只見她當場喬裝成受傷的
伊拉克婦女,而這群不到十個人臨時集結的反戰人士,立即在
鐘喬導演臨時編劇的情況下,演出了一場靜默的反戰街頭劇。
耳邊只聽到過往路人的聲音──「好可憐喔!」「好可怕喔!
」「伊拉克才死了七百多人啊!」當天反戰活動結束前的十幾
分鐘,只見范振國及前來替這場反戰行動發佈消息的攝影家侯
聰慧立即趕回他們在羅斯福路上經營的「巴黎公社」;原來,
在過去九天內,這兩位廚藝高強的男士在活動結束後都會提供
組織活動的年輕人在進行檢討工作時的簡餐,他們說:「我們
所能做的,就只有這種後援的工作。」其實,剛開始幾天的反
戰接力行動,就是靠他們那幾把「老骨頭」跟在年輕人的身後
進行反戰接力行動的。

到了第十一天(4月5日),我看到了在麥當勞前等待朋友的范
姓高職學生的臨時加入,看到了不好意思站在街頭卻又帶著口
罩掩護自己堅持前來的小學教員鄧老師,看到了專程從苗栗趕
來參與卻又在結束後匆匆趕回苗栗上班的年輕記者謝小姐,看
到了相當多的過往路人在反戰連署牌上主動簽名,我更看到了
「台灣人權協會」的會長──在美國留學的年輕時代,因為理
想主義、情願以自身性命去挑戰台灣權威體制的黃文雄先生
──也在6:00左右專程前往表達反戰立場。

在舉著海報紙板佇立街頭反戰的同時,我不禁想著:這每天四
百多份不時更新的雙面影印傳單,這耗損量不小的街頭海報、
布條,這每天在網站張貼活動報導的人力,這為了參與人手不
足必須臨時調派人力動員的時間…究竟是出自誰的付出?當第
十一天的行動結束,我因為受邀參與行動檢討而得到了答案:
這一切依靠的就是上述四位年輕朋友的苦功與耐力。她們利用
經濟條件不佳的「差事劇團」的文書工具,兩位朋友捐助的一
千五百元,以及水果攤拋棄不用的拆卸厚紙盒,就這麼地進行
了十一天的反戰接力行動。

問她們這行動要持續到何時?

「直到戰爭結束!」陳憶玲及林哲元堅定地回答。

「戰爭如果在近期內結束的話呢?」我追問。

「還是有許多運動需要繼續的!」她們的神色依然有力。

參與這場反戰接力的景象,讓我想到了從1970年代末期到1980
年代中期台灣社會的「黨外」運動。我們這類目前屬於「老一
輩」的當時年輕人、以及台灣社會中無數不知名姓的男男女女
,自己掏腰包、自己費心力地去配合任何一個有著理想色彩的
台灣社會改革運動。然而,當時在執政當局以及美國政府壓力
的政治緊箍咒中,台灣社會能夠進行的「社會運動」,充其量
也只剩下定期的政治選舉活動以及政治人物創辦的黨外雜誌。
而當時的政治選舉活動以及黨外雜誌,從其中所呈現最普遍的
意識型態角度來看,絕大多數也僅止於反對中國國民黨執政的
現實權力爭奪戰。

以當時的政治選舉活動而言,過程雖屬辛苦,但是,只要候選
人不買票、不請客,選舉活動最基本的財力、物力、人力需求
上,勉強都能夠應付到選舉結束──因為,在「黨外」時期,
只要候選人表現出起碼的反國民黨形象與言辭,每每在乏彈缺
糧的時刻,都會有著你根本不認識的人們出現,適時地替候選
人度過現實的難關,這現象到了1980年代中期左右出現了變化
。社會大眾對於候選人的浪漫期待與付出依舊,但不少參與選
舉政治的年輕知識份子,口中要求的是最高的理想政治標準,
才一開始蹲下工作,若得不到足夠的「車馬費」,是絕對會開
始進行批判鬥爭的。

這也開始講到我為什麼會寄給您這封經驗報告的動機及期待了
。面對現下社會的種種,你我或許有不同的評價,但也許您也
會同意:我們需要年輕、有理想的生命投入社會改革,而且我
們也清楚地經驗到,這樣年輕熱情的生命已經愈漸稀少了。所
有的政治都是集體的,而且其中可以出現非常不同的組織方式
。「政治」,會在實際的狀況中浮現,而面對不同的實際狀況
,會出現不同的實際作法。雖然在現實中,「政治」有著各式
各樣的關連與過程,但絕對不是某一政黨、某一政治勢力可以
絕對圍堵及包辦的!面對著諸如「反戰接力行動」這類從各種
實際狀況中浮現的「政治」,不正就是您我願意參與和支持這
波反戰運動的動力來源?!

我親身經歷了兩天這一波由四位年輕人組織的反戰接力行動,
看到她們缺乏任何政治集結勢力的支持,也看到她們面對困窘
卻一往直前的執著。記得她們在第十一天反戰行動過後問著我
們:「為什麼你們年紀稍長的人,連兩個小時的時間都撥不出
來?」個人也是在第十天才前往參與的,雖然我非常理解自己
無法前往參與的各種藉口與苦衷,但還是不揣冒昧地衷心提出──

1. 期待「我們」年長的人能夠親自撥空前往,或者,呼籲學
生、孩子們能夠前往參與每天下午5:00~7:00在台大側門對
面麥當勞騎樓下的「反戰接力行動」。

2. 期待年輕的朋友們也能親自或招呼朋友們主動前往。發揮
您們的創意,製作出各種不同於社會主流價值以及不同於像我
這種「老傢伙」思想的反戰呈現。

3. 如果您願意以其他方式支持這項行動,請到現場尋找上述
四位組織反戰接力行動的任何一位年輕人。
告訴她們:您可以替她們在哪一天負責影印哪一天多少份數的
傳單、動員多少位到場排班的反戰人士、製作多少面的反戰標
語、或者,義助她們每天至少七百元新台幣基本開銷的部份,
五十元、一百元都是力量的參與。

我相信如果人們出現義助這四位組織反戰接力行動的年輕人,
她們在反戰行動過後的財務收支上,一定會有著清楚交代(因
為在第十一天的反戰行動過後,我親眼見到四位年輕人之一的
陳憶玲詳細登錄著當天前來的反戰人士、隔日的基本排班人員
、以及必須動員與準備的種種雜務處理。)

如果您問我,這樣的反戰接力行動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與
效果?我只能回答:不知道!

我能夠確知的只是──改革或革命的政治、文化實踐,必須像
是活水泉源!活水的泉源從來不必依恃任何一道涓涓的細流,
然而,任何一道涓涓的細流,都很可能是活水的泉源。

花費了您寶貴的時間閱讀這封經驗報告與期待,非常感謝!

楊祖珺 敬上

2003/4/6

⊕∮⊙◇★☆

▉▊▋▌活 ▍動 ▍轉 ▍載 ▌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全球化論壇》

第二次演講
一、題 目: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二、主 講:宋學文∕中正大學政治系
三、回 應:曹俊漢∕中研院歐美所
四、主 持:黃瑞祺∕中研院歐美所
五、時 間:2003年4月16日(週三)下午2:00
六、地 點: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
報名表
姓名:
單位:
歡迎以電子郵件報名,來函請寄:yping@eanovell.ea.sinica.edu.tw,
或傳真 (02)27827616 張小姐。

註:由於本院實施車輛管制,自行開車或搭乘計程車者,請攜帶本函,
入院時駛入近警衛亭車道,並出示予駐警知悉,即可免收停車費。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