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二期—-「看不見的戰爭」專題

2003年 April 3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看不見的戰爭」 ▍ ▍專 ▍題▍▊▌▊▉

∮「看不見的戰爭」專題

∮ 本期內容

∮監看戰爭新聞-

戰爭新聞監看報告
戰爭新聞監看心得

∮編輯室
交織荒謬與悲哀 ──美伊戰爭中的新聞報導

∮論壇
網路突圍──美國民眾尋求多元觀點
阿布拉〈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翻譯
Do Media Know That War Kills?
March 14, 2003 http://www.fair.org/

媒體知道戰爭的殺戮嗎?
譯者:廖宜政、許立潔〈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附表

⊕∮⊙◇★☆

▉▊▋▌「看不見的戰爭」 ▍ ▍專 ▍題▍▊▌▊▉

⊕∮⊙◇★☆

誰在說戰爭新聞?

∮本事

從2003/3/22-2003/3/28日,傳學鬥針對
每日各台PM7點-PM8點的新聞節目進行監看,並針對秒
數、消息來源、標題等等項目進行記錄,並且加以解析這些新
聞的呈現邏輯之中所隱含的意義,我們的心得總結為:雖然是
台灣的媒體,但是從戰爭新聞中卻發現,是美國在述說台灣的
戰爭故事。

#監看戰爭新聞

∮戰爭新聞監看報告

美伊戰事自三月二十日開始,台灣官方卯足全力緊抱美國人大
腿。那麼媒體的表現又是如何呢?傳學鬥在戰爭開打後兩日,
開始進行每日電視新聞的監看工作,為期一週(3-22~3-28),
監看時間是每日晚間新聞(7:00pm~8:00pm)的時段,受限於人
力,監看六個頻道的新聞節目(台視、中視、民視、TVBS、
ETTV、中天)。我們記錄下戰爭新聞的播報主題,並計算秒數
以利統計。

我們將新聞類型粗分成七類,分別是1.美英聯軍戰情,2.美方
發言,3.伊軍戰情,4.伊方發言,5.傷亡與毀損(美伊雙方),
6.反戰消息,7.其它(與台灣相關的戰爭新聞)。其中1與2預設
為親美報導,3、4、6為反美,而5則視情況而定(短期來看,
立場不明。但長期而言將造成反戰壓力)。

那麼,監看的結果如何呢?將六台的戰爭新聞秒數加總後計算
,發現親美報導(1+2)占了四成八;而反美(3+4+6)僅二成,若
後者再加上傷亡報導,比重增加到三成九。實際上前者的比重
應該更高,因為還得加上新聞台自行插入、非關新聞畫面的戰
情分析。這種戰情分析絕大多數是請本地的軍事專家上現場,
與主播對談美英聯軍的戰略與攻勢。

另外,新聞來源以CNN、APTN(美聯社)、RTV(路透社)為最大宗
,伊拉克國營電視台、半島電視台報導穿插其中(且有時是CNN
播出之,台灣電視台再引用CNN畫面)。這個部份的統計困難,
原因有二:1.一則新聞同時引用數個外電畫面,時間測量不易
;2.電視台在畫面底部蓋上有底色的新聞標題,擋住外電標緻
(如CNN在右下角)。因此結論是監看員的經驗所綜合。

所以,就前面的統計結果可以推測,一般人接觸到的戰爭新聞
,是偏頗不公的。就最低層次判斷,閱聽人接收到的戰爭訊息
,以美方觀點居多;而反面意見則相對遭到忽略。若再考慮伊
軍與其發言的報導因流程編排而遭非友善的詮釋(例如伊軍批
評美方濫炸平民住宅的新聞後,下一則接的是美方發表海珊利
用平民充作「人肉盾牌」的新聞),則閱聽人對立解讀的可能
性益發低落。流程的編排未考慮在此次監看計畫中,疏為可惜
,否則當更有意義。

另外,新聞報導讓觀眾透過戰爭本身去認識這個巨大無倫的血
腥荒謬,而無由認識戰爭發生的本末與國際局勢的影響(這不
只是台灣人發戰爭財,股市油價隨戰情漲跌而已)。意即,發
動戰爭的動機與歷史因素,包括國際反對的聲浪、戰後資源的
分配等等皆存而不論。也就是一種去脈胳化的報導方式。

或有論者指出,新聞一則時間不過數十秒,如何能處理戰情以
外的事件脈絡。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新聞本身的流程編排,也
構成敘事的一部份,具有詮釋事件的效果。電視台將每日搜羅
到的戰事畫面剪輯成為彼此斷裂的新聞拚貼,是因資源限制而
不作為。如此一來戰爭新聞也就只能是戰爭本身,而否定了另
類思考的方向。特別是反戰示威新聞被當成是前所未見的奇觀
(人山人海)來處理,或是鏡頭焦點仍擺在警民衝突上,而不是
訪問聚眾的原因與訴求時,則戰爭本身應該遭到挑戰的機會也
就隨之喪失。

那麼台灣媒體有無進步呢?繼中天向半島電視台取得畫面使用
權之後,陸續有業者跟進。相對傳統外電的處理方式而言,此
種作法是相對有意義,有助接收不同於西方世界的觀點,可惜
的是,杯水車薪。就我們統計的結果觀之,中天電視台雖然開
商營電視台風氣之先,但是親美報導依然有四成三,反美的僅
一成五,與他台比較並未特別不同。

這些統計結果能不能代表各電視台的立場呢,或是可以說他們
有意識地挺美?未必。台灣的電子媒體處理國際消息,慣常以
這種方式進行而未有檢討。這是國際通訊社存在的理由,他們
也因此掌握了世界的詮釋權。透過戰爭新聞的觀察,我們得以
更了解新聞世界運作的限制。了解了這個限制,就能滋生許多
批判的解讀。

這次傳學鬥的監看,因時間及人員有限,因此未臻完全,瑕玭
太多。嚴格講起來只能算是粗略的觀察,但仍大體地描摹了台
灣商營媒體的在政治經濟脈絡下不得不作為傳聲筒的悲哀。

∮戰爭新聞監看心得

這次的監看報告從3/22起-3/28日為止,針對所有的無線、有
線電視台的戰爭新聞進行紀錄。

傳學鬥成員監看的心得為:CNN仍然是各台的主要消息來源,
雖然東森引入了法國TV5以及德國DWTV的新聞畫面,以及中天
引入了半島電視台的畫面,但是整體而言比例仍然相當懸殊
,而這從半島電視台被譽為阿拉伯世界的CNN,我們可以發現
,雖然半島電視台有較多的阿拉伯觀點,但是仍然是二元對
立邏輯之下的產物,所呈現的並非就一定是阿拉伯的「在地
」聲音,反而使人認為美伊戰爭乃是勢均力敵、甚至相當有
看頭。

雖然消息來源以CNN為主,但是程度仍然有別,三立與TVBS
、華視引用CNN的程度為眾台之最,其後則是民視與東森,
而這樣的現象所伴隨的,是這幾台的新聞點是以較為單一的
方式呈現的、缺乏新聞媒體努力發覺真相的痕跡。另外,民
視新聞台的招牌「最新戰情」-用電腦卡圖說聯軍戰情,也
在其他台有類似的處裡方式,這與播報球賽似乎有異曲同工
之妙。

比較各台,台視較為努力開發新聞點,他們派駐了兩隊人馬
進入中東,一隊在科威特,一隊在靠進伊拉克邊界的難民營
。前者立場較親美,後者由蔣任帶領,報導許多難民消息及
當地生活困苦之類的新聞。就立場而言各台正如監看報告所
言仍不免以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觀點為觀點,東森主播盧秀芳
就以「直搗巴格達」、聯軍伊南遭遇抵抗時的「聯軍最後的
苦戰」等字眼下標、慷慨激昂之態與當年中國八年抗日,蔣
中正在廬山的慷慨陳詞有過之而無不及。悲哀的是、這次我
們的腳色轉換為帝國的走狗、侍強凌弱者的扈從。

∮傳學鬥的專題文章

交織荒謬與悲哀-美伊戰爭的新聞報導

儘管全球反戰串聯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儘管聯合國祕書
長安南再三呼籲維護國際秩序的必要性;儘管截至開戰前夕
美國仍舉不出伊拉克與凱達組織掛鉤的直接証據;儘管在伊
境內大規模生化核子武器的存在與否仍是未知數;儘管布希
與布萊爾政權提出的種種指控,部份被聯合國武檢人員指為
不實與捏造(註一);儘管美英對伊拉克石油的覬覦愈來愈不
知遮掩,可能引起新的國際爭端(註二);儘管狂轟濫炸傷害
的大部份是無辜百姓與兒童(註三);儘管有多如牛毛的儘管
,卻都在三月二十日,湮沒在坦克激起的滾滾黃沙及戰火洗
禮後斷垣殘壁中。

就新聞處理的角度來看,反戰的理由與布希與布萊爾的炸彈
一樣,都是鐵的事實。但是,為什麼新聞畫面充塞著的是英
美聯軍的船堅炮利、士兵英勇殺敵、「獵首行動」如何進行
,再加上戰略專家身著軍服沙盤推演攻防戰術,配合刺激腦
神經的重節奏音樂,將活生生的戰事編造成好萊塢式的戰爭
電影。甚者,竟將「黑鷹計畫」電影片段剪入新聞報導中,
而旁白是「電影中的情節真實地在伊拉克南境上演著…」(
報導主題卻是直升機因沙塵暴墜落,無關伊軍攻擊)。同一
時間,躺在醫院中無助呻吟的殘缺軀體、史上僅見規模盛大
的反戰運動,卻不成比例地在媒體上偶然出現。

關於戰情進展的新聞更是顛三倒四。像是聯軍「強力否認」
愛國者飛彈誤擊英軍戰機(稍晚改口承認);伊南戰事中部份
美軍「失蹤」(未久這些美軍被俘審訊畫面完整播出);三名
記者在戰火中喪生(另一說是被聯軍坦克炮火炸死);美英部
隊移防科威特後首傳戰死的兩名士兵,亦有消息指出其不死
於沙場,而是遭友軍坦克輾過致命。戰事伊始就傳墜機意外
,軍方發言人卻強調狀況未明還待調查。諸般錯亂的戰爭資
訊,不經撿選察證,川流不息地送入你我家中成為閒談磕牙
咒罵悲嘆的話題。

即使如此錯亂,新聞畫面的「真實度」確實無可質疑,拜衛
星通訊技術進步之賜,戰爭live秀直通你我耳目。剝去時間
差的阻隔,觀眾亦步亦趨地在沙發上飯桌前參與戰事,就像
期待球賽的現場直播,沒人願意看到早知結局的劇碼。只有
即時的、不能預知下一刻會如何進展的秀,才能使人目不轉
睛。所以,軍事狂人難以割捨對資訊傳佈的控制慾,左右民
氣也就可以透過媒體施為。因為觀眾看秀的心態,使得囤田
出兵的正當性、殺人如麻的合法性,都可以用鏡頭巧妙地捏
塑起來。事實上,美軍即使傷亡枕藉,(美)國內仍有七成更
多的民意支持用兵,四大電視網的推波助欄居功厥偉,而倫
斯斐開放大批媒體隨軍採訪(註四),效果的確可觀。

因為距離的消溶,記者與閱聽人都難以置身其外,更難警醒
地持守反省的立場審視戰情。在這一團混亂裡,我們得以重
新認識新聞媒體的角色與巨大威力,與政府掌握「資訊津貼
」供給的實質影響。當消息來源有意地拚貼事實,或歪曲地
詮釋事件,「真實」的界線益發模糊而不堪辨認(註五)。而
新聞記者無力(時間空間皆不允許)查證,毫不保留地送給閱
聽人接收,也就助長了戰爭悲劇成為荒謬的鬧劇。回頭檢視
台灣商營電子媒體播出的戰爭新聞,十有八九取材自CNN的
畫面;平面媒體不惶多讓,直譯國際通訊社稿件,刊登其提
供的新聞照片,比如保守主戰立場鮮明的華盛頓郵報,更是
外電消息來源大宗。諷刺的是,CNN日前遭大批市民包圍抗
議報導不公,而國內媒體卻引用得如此理所當然。

「在世界上,我們的國外直接投資占百分之六十,我們捲入
了全球的事務…因此任何孤立主義的傾向,都是危險的。」
這話登在1972年7月19日的洛杉磯時報上,發言者是美國的
國務卿羅杰斯(William P. Rogers)。許勒(H. Schiller)引
用此話解釋美國政商軍複合體汲汲推銷自由主義的初衷。對
比三十年後的今天,布希家族與共和黨大老們垂涎伊拉克石
油及戰後重建的龐大商機,愈來愈不知遮掩,也就將其帝國
主義心態赤裸地公諸於世。台灣蕞爾小國,屈居第三世界,
不能自絕於帝國壓迫也就罷了,竟為其壓迫歡呼喝采(註六)
,國內輿論還不乏稱許美英為正義之師之論,或謂之出兵有
助國際秩序的重整,下者如總統、祕書長、外交部指出支持
發兵於台灣有利,怎不叫人長嘆公理正義的蕩然無存?!

註一:儘舉數例:
1.去年十月小布希根據CIA的報告與商業衛星空照圖,指控伊
拉克重啟位於Tuwaitha的核子反應爐。但武檢人員重回該地
檢查,找不到任何証據支持該指控。
2.今年一月十八日武檢人員抵達伊拉克搜尋英美提出的十三
個可疑目標(武器生產基地),結果回報並無任何跡相顯示伊
軍在當地生產武器。
3.前聯合國派駐伊拉克的人道援助協調官(Humanitarian
Coordinator for Iraq) Hans von Sponeck告訴鏡報
(The Mirror)記者,美國國務卿包爾二月五日在安理會的報告
,有部份與他的見聞不符。更多相關報導,請看FAIR網站報導http://www.fair.org/press-releases/un-powell-iraq.html

註二:伊拉克石油原本由官方掌控的「國營石油銷售組織」所
統一生產配銷,戰後將由聯軍為首的國際組織主導石油分配,
包括修改聯合國「以油換糧」計畫,分擔戰後重建經費(美國
已向聯合國提案,但可能遭反對)。據報導指出「部份美國官
員希望將該(伊拉克國營石油)公司民營化,以提升效能並確保
民間事業的投資機會,包括來自美國的多國企業。」相關報導
請見三月二十二日《工商時報》。

註三:儘2002年一整年,伊拉克受到攻擊而死亡的平民超過一
萬人,其中有半數是兒童。

註四:美國國防部開放記者隨軍採訪規模,前所未見。獲准採
訪的媒體名單,還包括MTV、滾石雜誌、人物周刊等(詳見
2003/03/25中國時報)。美方有意打造戰爭「秀」的意味不言
可喻,可說是取法九○年波灣戰爭的新聞管控經驗,避免重蹈
越戰覆轍。

註五:比如留置巴格達城內的無辜伊拉克平民,無力逃離戰火
遠走他國,只能在空襲警報的驚惶中求助阿拉的保護。卻在美
國官方口中成為「人肉盾牌」,以之形容海珊政權的殘暴。戰
爭販子一手造成的慘劇,竟被冷血地扭曲成為打壓敵人的辭令

註六:開戰前些日子,美國以台灣自衛積極度不夠為由,要求
台灣政府加強軍事戰備,加緊通過「長程預警雷達」和「愛國
者三型飛彈」兩個採購計畫。政府隨即指示秘密地加緊兩案採
購作業。美方利用台灣與中國的矛盾玩兩面手法,大賺台灣人
民的血汗,政府卻再一次自賤國家的獨立主體性。這就是買辦
階級與殖民宗主國的關係。

Our Question
1.好辯的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想想今日的台灣與媒體,我們能有
什麼反省?

2.仔細觀察中時或聯合兩報對戰事的論述,有的贊成、有的反
對,卻能出現在同一個版面或同一落裡。想想看,報社立場的
紛歧是為什麼?

3.據調查,國人有半數反對開戰。但媒體合宜地反映了這樣的
聲音了嗎?就此次戰事來看,媒體反映「輿情」,還是塑造之
?媒體反映了誰的聲音?

4.CNN的報導不盡客觀,你知道為什麼嗎?有一個政治經濟線
索或許可以去挖掘:這些媒體的母公司與交叉持股的事業單位
,如何透過戰爭發財,或許是了解他們的立場的一個好方法。
比如95年購併CBS的西屋電器,早年也是規模極大的武器製造
商……
  

⊕∮⊙◇★☆

#本週論壇

網路突圍──美國民眾尋求多元觀點
阿布拉〈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美國依舊於台北時間20日晚間對伊拉克發動攻擊,儘管全球
的反戰聲浪不歇,幹布希之聲連連。有趣的是,開戰前夕,
在布希向全美發表演說,宣布對海珊下最後通牒後,蓋洛普
、CNN及今日美國報所做的民調顯示,有高達三分之二的美
國民眾說,如果海珊不在48小時內離境,就支持美國開打。

從去年以來,美國民眾支持布希政府攻打伊拉克比例就一直
超過五成,儘管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民眾(以色列除外)都
反對美國攻伊。這樣的數據好像反映出美國民眾對布希一片
忠誠,完全聽信他的一切言行舉動。若不考慮911恐怖攻擊
的因素,美國民眾對布希「言聽計從」,阿布拉認為,可以
說是全拜媒體集體洗腦之賜。

從去年以來,美國的媒體就與主戰的布希政府步調一致,成
為其外交的先遣步隊或塑造輿論的幫兇,連具自由色彩的紐
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不例外;四大無線電視新聞網ABC、
CBS、NBC和PBS也成為布希政府的傳聲筒,新聞性節目受訪
幾乎全是現任或卸任美國官員,反戰人士付之闕如(引述自
由時報2003年3月20日,或詳見美國媒體監督團體「公正暨
正確報導」FAIR網站,網址為
http://www.fair.org/activism/iraq-sources-networks.html)
。對照美國麻塞諸塞州安赫斯特分校於1992年(第一次波斯
灣戰爭後)所做的一份調查(引述台灣立報2003年3月19日
8.9版),接觸美國媒體愈多的美國民眾,愈支持戰爭。在
這樣撲天蓋地的媒體集體洗腦之下,要美國民眾反醒戰爭的
殘酷,美國為何而戰,恐怕是癡人說夢了。

不過,美國民眾未必全是布希的應聲蟲,再嚴密的控制也會
有漏洞。在美國媒體替布希政府建構一個安全網,讓美國宛
似一個法西斯極權政權之際,網際網路成為不想被集體洗腦
之美國民眾,突破媒體封鎖的一支利劍。

今年2月15日在全世界各大城市舉行的千萬人反戰示威遊行,
是改變美國民眾觀感的轉捩點。儘管美國媒體雲淡風輕的處
理世界各國民眾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消息,但有良知的美
國民眾還是察覺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不滿,但美國媒體又無法
提供他們其中原因,於是,他們就尋求國外的或另類的媒體
,特別是歐洲的,以解決他們的資訊焦慮。

根據英國另類媒體Dot Journalism的報導,自美國決定攻打
伊拉克以來,上網流覽英國衛報網路新聞及英國廣播協會(
BBC)網路新聞的人數大增,這些流覽人口大多來自於美國
。衛報網路新聞副總編輯瓊.丹尼斯(Jon Dennis)表示,
美國網客寫信告訴衛報,他們上衛報網站,是希望看到政治
光譜更廣闊的觀點。BBC網路新聞總編輯麥克.司瑪特(Mike
Smartt)說,從2002年耶誕節以後,BBC網路新聞來自外國
的流覽量增加了50%,這些網客說,他們上網流覽是希望看
到公正無私、甚至是一手的報導,而他們認為美國媒體的報
導過於以美國為中心(US-centric)。另一方面,歐洲的另
類媒體網站也成為美國民眾突破媒體封鎖的窗口,例如,獨
立媒體中心(Indymedia,網址http://www.indymedia.org)
、Urban75.com(網址為http://www.urban75.com)和
YearZero(http://www.yearzero.org/home/index.php),
最近幾個月的流覽量就大幅增加。

當然,在美國媒體一片喊打聲中,也有一些另類網站發出批
判之聲。例如,先前提到的美國媒體監督團體「公正暨正確
報導」(FAIR),有別於主流媒體稱美國攻打伊拉克是「正
義」和「民主」之戰,它直斥此項行為是「侵略」
(invasion)。
「另類網站」(Alternet,網址http://www.alternet.org)
除對布希政府堅持攻打伊拉克感到悲哀,也認為應持續行動
,不讓戰爭延伸至伊朗、北韓,他們甚至主張2004年時,也讓
美國的政權和平的改變。

雖然,已有人擔憂網際網路的民主功能,會受到網路商業化的
影響,但在關鍵時刻,網際網路還是發揮了突破主流媒體一言
堂言論的作用。

⊕∮⊙◇★☆

下面這篇文章中對於美國本土的媒體表現、以及敘事邏輯有相
當深刻的剖析,特別是美國媒體在述說戰爭故事時,到底呈現
出哪些由來已久的刻板印像,而這些刻板印象又省略了哪些雖
然未必客觀中立,卻絕對有報導價值的「真實」。

⊕∮⊙◇★☆

#媒翻譯-

Do Media Know That War Kills? 〈注1〉
March 14, 2003

媒體知道戰爭的殺戮嗎?

譯者:廖宜政、許立潔〈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僅管媒體每日充斥著關於對伊拉克「最後通碟」的報導,美國
人民很少從主流媒體報導中聽到關於戰爭的最基本事實:人們
將會被殺害且公共建設將被毀壞殆盡,並且在戰爭結束後,將
伴隨著長期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根據Nexis資料庫的研究,從今年開始至今(1/1/03-3/12/03)
,沒有一家美國三大電視網(ABC、CBS、NBC)的夜間新聞,
曾詳細地審視具深遠衝擊的長期戰爭對伊拉克的人道情況會產
生什麼影響,而它們對於即將因美國的攻擊而直接造成的人民
死傷也輕描淡寫。

最近可能對人道情況產生衝擊的戰爭報導出現在一月二十三日
CBS夜間新聞中,一則關於伊拉克民心的報導。報導中提到 「
許多伊拉克人民十分地恐懼」 戰爭,並指出將近二分之一的
伊拉克民眾將因缺乏政府的食物供給而餓死。但CBS的報導卻
轉移了美國對於人道災難應負起的責任,並暗示伊拉克人害怕
「伊國內部的憎恨和報復將徹底分裂伊拉克」更甚於美國的軍
事攻擊。

三大電視網未能將人道關懷彙整進它們的戰事焦點,特別是淡
化了無數的人道主義者及救援組織對於一觸即發的戰爭危機所
發出的迫切警告。舉例來說,人權觀察組織公佈了一份將近二
十五頁的簡報 (2/13/03),文中警告若美國攻打伊拉克,「人
道災難」將影響成千上萬的伊拉克人民。但ABC、CBS以及NBC並
沒有播放人權觀察組織的此項調查結果。

它們也沒有播出聯合國人權事務次長Kenzo Oshima的聲明,亦
即在美國對伊作戰期間及戰後,為數約一千萬的伊拉克人民可
能需要食物援助,百分之五十的伊拉克人口可能缺乏飲用水,
而約六十至一百四十五萬的人民即將成為難民並尋求庇護。

ABC、CBS與NBC也沒有報導the Campaign Against Sanctions
on Iraq與the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兩組
織所公佈的一些從聯合國內部流出的評估報告。其中,聯合國
估計伊拉克境內約百分之三十的五歲以下兒童在戰火下將有死
於營養失調的危機,而約五十萬人民由於「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將需要醫療照顧」,另外,「約有十萬名伊拉克人民受傷」
,而在美軍對飲水和污水設施的轟炸後,以及食物供給缺乏之
下,將有其他的四十萬居民死於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ABC並非完全的靜默,它的確在「熱線」
(Nightline)節目中報導一些人權議題(2/24/03)。在一節關
於戰後餘波的報導中,述說著數以百萬的伊拉克民眾將會需要
食物、飲水及醫療照護,且可能產生成千上萬的難民。但其中
更重要的問題卻是:誰將會照顧他們?是美國軍方亦或民間人
道救援組織?透過”g熱線”節目鏡頭,我們可以發現人道問題
將會是美國所需遭遇的窘境,因為美國一方面攻擊伊拉克而另
方面需試圖減低它所帶來的傷害,如同特派員Chris Bury所說
的,「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戲法,其重點是如何在軍事入侵與人
權之間求取平衡?」。

記者John Donovan呈現了關於戰爭中潛藏的毀滅性衝擊,但這
些寶貴的資訊卻與一項被扭曲的企圖湊在一起,暗示並不是美
國真正致使伊拉克民眾受難:「即使海珊是許多伊拉克人民受
苦的根源,美國還是非常有可能遭到全世界的責難。」
因此,Donovan談到,美國正致力於一項救援計劃,因為
「這是美國所關注的」,而且「這是件該做的事」。

善行該如何地被定義?Donovan觀點反應了「熱線」對此
一問題的輕忽。認為為了確保戰爭將會帶來「正面的效果
」,因此人道救援是必需的,他說,「必須假設一些、或
是許許多多伊拉克民眾將會受到殺害,……但這並不是故
意造成的,它只是由於戰爭所附帶而來的傷亡結果」。

不幸地,「熱線」此種斷言「五角大廈已事先預知人民的
傷亡,並將之納入作戰計劃後,平民傷亡可被視為意外事
件」的說法,在主流媒體中並不少見。這是一種自負且廣
泛的在主流媒體中傳佈的說法。

舉個例子來說,國家廣播公司(NBC)的夜間新聞報導了
五角大廈方面對人民傷亡日以漸升的憂慮;在報導中,軍
事官員預測將有數以千計的伊拉克人民可能會在「一次密
集的炸彈攻擊意外中全數喪命。」特派記者吉姆.米克拉
茲斯基提供了規劃中的「毀滅性」空中攻擊細節,並且解
釋道:「『儘管美國軍方擁有最先進的科技並且付出了大
量的心血』」極高比例的炸彈仍然會『偏離目標,增加人
民死亡的機會』。」當然,從一個對主要城市的空中轟炸
中,可預知的人員傷亡不能被解釋為它的發生「純屬意外
」。

人民傷亡同樣地也在稍早國家廣播公司的夜間新聞中、一
則關於戰爭財政成本的報導裡提及。記者坎貝爾.布朗提
出了此一問題:「人命的損失及傷亡的人數均是無法估算
的」,而且以學術分析的觀點和插敘的方式評論,他說:
「如果將有嚴重的人民傷亡發生,那主要都是由伊拉克所
引起的。」布朗並沒有對此一看法加以評論而且還斷章取
義(譬如他並未引用波斯灣戰爭中死傷人數的資料,亦或
是因為公共衛生設備長期遭破壞而可能死亡的人民的相關
訊息)。

值得讚揚的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晚間新聞播出
了一節以伊拉克境內「短兵相接的城市戰火」(1/13/03)
為主題的報導,更貼近人心。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布萊恩
.皮茲在報導中說到,在一座如巴格達般「到處都是女人
、小孩和毫無武裝的男人」的城市裡打仗,將會引起軍人
和老百姓嚴重的死傷。皮茲提供了罕見的內容:關於一名
普通士兵對策畫好的城市戰爭的批評片段,這名二等兵在
訪問時說道:「如果能由我作決定的話,我一點都不想打
城市戰。你知道,這實在太危險了,會使人喪命。」

在三則夜間新聞報導中,也有零星的報導人民死亡的消息
。報導中簡短地提到(3/3/03)伊拉克指責美國和英國的戰
機在三月初、巴斯拉鄰近地區殺害了六名老百姓。哥倫比
亞廣播公司和國家廣播公司(2/16/03)播出美國在波斯
灣戰爭期間毀壞阿米里亞防空洞,炸死超過四百人的紀念
報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很細心周到地註明「遠離悲劇
」、「無辜人民傷亡的畫面對首要的公共關係是一大敗仗
」等字樣),這三個新聞頻道中也都有關於和平主義者自
願當「人肉盾牌」的消息;這些訊息真實地披露了這些和
平主義者對人民傷亡的關心,但報導中卻沒有進行更詳盡
的闡述。

然而,就大體上來看,死亡和災難一直都被看作是令人反
感的細節而不是戰爭的本質--除非媒體能用以譴責海珊
。例如,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新聞節目「早安美國」
(Feb.20,2003)中的一則報導便是聚焦於海珊可能犯下的
種種惡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記者查理.薛曼以相當尖
銳刺耳的語氣為開場白來形容海珊,「一個以殺害自己人
民為樂的劊子手」。當他解釋「什麼是布希政府最為害怕
之事」的時候,薛曼篤定地認為海珊可能會「活活餓死他
那數以千計的同胞、摧毀他們的公共設施、甚至是城市,
以減緩美軍進攻的速度,然後還會以此指責美國。」這個
論調來自對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發言人的一段採訪,他斷
言海珊在戰爭期間「非常有可能嘗試並犯下泯滅人性的災
難。」

對記者來說,調查伊拉克政府殘暴冷血的罪行是很重要的
,但是媒體也必須鍥而不捨地調查美國在伊拉克人民死傷
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僅僅以「純屬意外」來粉飾
太平。記者們也許還記得,在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故意將
攻擊目標所定在伊拉克的水力系統上,即使明知道這樣做
會導致大規模的流行病疫情(The Progressive, 9/01)
。當媒體無法認清在伊拉克境內數以萬計的死亡是美國政
策所導致的,他們已矇蔽一個簡單的事實:無論怎樣,戰
爭在本質上都是一場人類的浩劫。

注1:原文出自http://www.fair.org/

⊕∮⊙◇★☆

#本週媒大事

1.行政院針對著作權法修正案及光碟管理條例修正案完
成初審,決定將著作權法修正案中公訴罪範圍擴大至重
製光碟,同時增訂海關有主動查扣權,並增列一旦查扣
錯誤有廢止權。審查會也初步決定,一般學生重製著作
物輕則得易科7萬元罰金,重則達75萬元;重製意圖銷
售或出租最高罰2百萬元。

至於在夜市查獲的無主物(指販賣盜版光碟者在夜市放
置讓購買者自行投錢的「良心筒」),查緝小組表示深
感困擾,在此次修法中,增訂無主物警方可以沒入,經
一段時間公告後得以銷毀。

但昨天會中司法及法務單位認為,雖擴大公訴罪,但無
主物很難找到行為人起訴,對無主物查緝處理很傷腦筋
,希望仍訂定一套明確的執行程序。

小編媒批:
公訴罪範圍又擴大囉,再過不久我們大概連上網看新聞
都會誤觸著作權法。良心筒不知道怎麼抓嗎?聽說吳宗
憲和黑道大哥聯手出擊抓夜市盜版。新聞局你們要不要
合作?

2.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預定於4月3日到6日,在
紐約紐約展覽中心舉行大陸圖書展覽,屆時5千多種的
大陸圖書將來台展出,前中國出版總署署長、現任中國
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于友先也將來台。

出版協會秘書長陳恩泉表示,礙於法令,此次大陸圖書
展僅能展不能售,展出的種類將達5千多種,冊數將達
上萬;另外,此次書展也將同步舉辦3場研討會,4月3
日將針對版權貿易,4、5日的議題則設定在「兩岸出版
交流共同建構華文出版」的議題上。

小編媒批:
真不知道我們這兒在怕什麼,大陸書來台灣販售到底會
有什麼問題嘛!只展不賣,那「展」的意義在哪裡啊?
書再多也沒有用啊,我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書展出了、
又被收回去了。這書展,只是要給我們看看大陸有什麼
書嗎?

3.公職人員能否參與媒體工作再成話題。民進黨立委邱
議瑩等人要求,主持廣電節目的立委陳文茜等14位公職
人員應立刻退出媒體工作,不要作「媒體黑手」或是「
媒體打手」!

遭到民進黨籍立委邱議瑩、郭正亮、張清芳等3人點名
的公職人員包括朝野各黨,根據統計,共有14位民代目
前正在主持廣電節目,有的擔任節目主持人,有的甚至
參與製作工作,這14位民代包括7位立委以及7位縣市議
員,他們呼籲這些民代應該儘速退出製作或主持工作,
不要利用媒體進行政黨意識宣傳。

小編媒批:在這個政治娛樂化、商品化的時代,你要求
這些政治明星步下媒體舞台像是要了他們的命。「要求
政客不再參與媒體工作」此意甚佳。不過小編無法理解
同樣是在媒體上取得表演場域的諸位,為什麼上談話性
節目噴口水是「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呢?

4.美伊大戰,蘋果日報發行號外版,在捷運站免費發送。

小編媒批:
被視為三大報「勁敵」的蘋果日報悄悄的發行了。為什
麼「悄悄的」呢?因為沒有一家報紙肯刊載這則新聞。
不過相信大家都發現這陣子的報紙都放大了圖片和標題
,增加彩色印刷的份量,準備「全力應戰」。
唉!你們又何必自降格調?經營媒體又不是一天兩天,
難道不懂得市場區隔的道理嗎?又或者,咱們台灣閱聽
大眾的水準已經被看扁到這種程度了?

⊕∮⊙◇★☆

∮附檔圖表
傳學鬥戰爭新聞報導登錄表(電子新聞)
Coding員:______________
電視台:_____________
播出時間:2003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時______分~_______時______分

填表說明:1.最左欄數字為新聞則數,由上往下填。2.播出時間為「分’秒」。3.新聞來源為新聞畫面的提供者,可參考畫面的角落(如CNN、NBC、本台);若是本台畫面,請註明國內國外,若為國內,請註明新聞採訪對象。4.新聞標題請參考該則報導最下方字幕。5.親美量表採自由心証,1為最反美,5為最親美,3為中立;本欄統計結果為參考值。

播出時間 新聞來源 新聞標題 親美量表
例 1. 02′15~03′45 本台國內(簡又新)伊軍破壞三十座油井,火勢難撲滅 4

⊕∮⊙◇★☆

以上是傳學鬥這期所做「看不見的戰爭」專題。台灣媒體
在報導國際新聞時的角度偏頗已經不是「新」聞,身為閱
聽人的你是不是能夠分辨和反思這樣的訊息呢?在這報導
不平衡的新聞選擇之中,我們有什麼方法能夠得到更接近
真實的消息呢?

這個禮拜由於美伊大戰的新聞被大幅報導,占據了近一半
的新聞時間、有些新聞台還採用母子畫面播出最近戰事消
息,但是你可以說說看這個新聞對我們的重要性是什麼呢
?台灣媒體「這麼努力」的原因是什麼呢?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一期

2003年 March 28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八千里路雲和月之
      -波灣尋奇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市民社會的興起與亞當斯密〈下〉
張十七〈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

1.以退為進的政治ABC

2.請政府先退出媒體

3.媒體改革要除惡務盡-廣電法的修法建議

陳炳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師大大傳所教授〉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3/28第一百四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八千里路雲和月之
        -波灣尋奇

美伊大戰即將開打,不論是否真的開打,媒體大戰早已
經開打,CNN砸下大錢派員進駐,並且這次福斯與MS
NBC不願缺席,三家無線電視台也都全力以赴,其中
哥倫比亞電視台(CBS)主播丹拉瑟先聲奪人,取得
伊拉克總統哈珊的獨家專訪。未來各電台勢必各出奇招
,挑戰CNN獨霸的地位。不但美國媒體如此,連同此
時全世界各國蜂擁而上的記者,說不定還比駐紮的士兵
還多,這令人想到200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三
不管地帶〕,片中敘述的正是在戰爭當中,新聞記者為
了搶獨家新聞,與前線將軍私通買斷畫面版權,更為了
訪問前線士兵而運用各種手段( 例如不穿防彈背心與鋼
盔悄悄越過封鎖線採訪士兵) ,雖然片中兩國士兵不知
為何而戰,但記者可是很清楚知道是為何而戰呢,答案
揭曉:收視率。

現在國內這次美伊戰爭,各家電視台更都派出記者前往
採訪,可是我們在電視上面看到的新聞是彷彿出機拍攝
外景般地介紹,例如航空母艦的烤肉大會,以及介紹中
東各個國家的風土民情,走訪各國的名勝古蹟,雖然旁
白也不忘加上行人神色匆匆地準備逃難,但對我們閱聽
人而言,卻好似正在看一場秀,在此姑且借用「八千里
里路雲和月」此一劇名來當做代號。

「八千里里路雲和月」此一劇名足以說明國內媒體如何
報導這次的戰爭,相當多的媒體誇耀著自己走在前線報
導,例如,包括了現在我們有誰進駐了中東各個國家,
為你作第一手報導,有哪一家電視台砸下重金簽下了半
島電視台合約,或是添購每位記者的行頭有多炫麗等等
;進駐中東變成一個宣傳重點,但之後報出來的新聞卻
像是SNG連線的旅遊報導,這樣的新聞就好像我們在看
一場秀,一場美國想要硬上伊拉克的秀,為何說是硬上
?哪一家媒體有說是美國硬上?沒有一樣沒關係,反正
是誰硬上無所謂,反正已經發生了,就趕快「衛星連線
現場獨家轉播」囉。

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國內媒體相當重視突發、八
卦新聞,當發生了一個事件之後,必須搜羅各種觀點鋪
陳以表示客觀,卻無法對此事件有來龍去脈的追蹤報
導,而我們最常看到與最熟悉的記者畫面是:快快遞上
麥克風。另外媒體工作者的流動率過高、薪水普遍偏低
、工作時間過長,都讓媒體環境往惡劣的方向循環,而
惡劣的工作環境是光鮮亮麗的主播外表下,所看不到的
,也因為上述因素無法讓記者有更多的背景知識來報導
美伊戰爭,況且要報導的時候,媒體也沒有額外經費養
一個類似於「新聞背後的研究團隊」(Research &
Development)來支援,所以媒體就用挖角(例如公視原
本劉必榮就跳槽到年代,與另一位主播一起報新聞)來
立刻收其效益,而這樣的融合方式效果如何,我們或許
可以透過此次的戰爭事件來加以檢視。

正是因為國內媒體生態競爭激烈,而且媒體工作者的工
作環境惡劣,再加上強大的政治與商業力量也都想取得
主控權,使媒體自己也呈現左右不分向八卦靠攏的傾向
;就像這次媒體報導了外交部支持美國動武入侵伊拉克
的時候,或者裝腔作勢地報導了美伊開戰的消息,我們
卻從未從媒體報導,得知此事件多面向的分析與陳述;
而此事件的背景、相關後設的議題討論都因此而嚴重不
足的時候,我們真的也就不知為何而戰了?

Our Questions: 

1、 報導波灣戰爭,一定非去前線不可嗎?

2、 波灣新聞的台灣在地觀點是否有出現?

3、 台灣的新聞如何報導美國入侵、進出、侵略、或是
攻打伊拉克?

4、 你覺得戰爭新聞會不會有可能娛樂、八卦化?

Our Questions

1. 你是如何關心社會運動的?有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嗎?

2. 你認為網路會促進社會運動的發展嗎?它會怎麼促進社會運
動的發展呢?

3. 你會因為網路而更加了解社會動態嗎?請舉例說明

4. 你認為台灣網路的發展有什麼問題?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

⊕∮⊙◇★☆

戰爭的發生常常顯示出人類尚未進化完全的一面,累積
了千年的文明發展,面對慾望與暴力氾濫的當頭,派上
用場當作主角的居然是飛彈與槍砲!不過咱學傳播的也
別氣餒,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只宣傳研究可以繼續
擴大觸角,哪一天就連電視這般的居家電器,也可以變
成戰爭的武器喔。

本週的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刊登陳炳宏老師的文章。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體大事

1. 新聞局長葉國表示,新聞局打算以「置入性行銷」
將政令宣傳融入戲劇、綜藝。葉國興說,「政令宣導
並不羞恥」;未來會考慮當政令宣導融入戲劇或綜藝
節目時,在畫面打上「本段屬於政令宣導」字樣。

此次文宣策略的新模式,將分別由府、院分頭針對「人
物特質、關鍵政策」兩軸心量身打造,並破天荒將輔選
廣告融入新聞製作與通俗戲劇,降低選舉味,提高滲透
率。 此外,行政院也已彙整各部會共高達十一億元的經
費,預定以「統包」方式分期發包給五家媒體通路執行。

小編短評
一下子不淮民間點燈,不可以新聞、節目廣告化;一下
子卻又州官放火,要把輔選文宣、政令宣導安插在節目
之中… 你知道嗎,陳總統除了要阿扁傳真,現在還要
上「我們這一班」當劇情解說人,我們的總統真是無所
不在,一邊政令宣導一邊打選戰,果然是物盡其用。呵
,這就是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大計畫嗎?

2. 由東森綜合台台長王鈞跟製作人沈玉琳製作的節目
「最後的晚餐」,由於它的通告費超高,來賓1人最高
可拿3萬,至少也有2萬,現在失業率高,錄2個鐘頭節
目賺3萬,很多人搶著上!
製作單位表示,夫妻間的問題實在真多,一吵吵2、3
個小時,吵不停,製作單位不必添加單元,就能剪出精
彩內容。

小編短評
現在上電視吵一架不但處理家務事還可以賺進兩三萬?
哇,這個鐘點費比大學教授還要高耶!這樣的「談話性
節目」,來賓高興主持人也樂得輕鬆,最可悲的就是我
們這群看電視的人啦,閱聽人果然是在不知不覺中被賣
掉的。

3. 美國布朗大學,去年針對198個政府網站做評比,結
果台灣排名第一,但在網路無障礙項目台灣卻拿到零
分,這項評比讓政府開始重視弱勢使用網路的權益,推
動研擬無障礙網頁開發規範,未來政府網站將率先朝無
障礙邁進。

小編短評
各種特效、多媒體確實是網路媒體的特性之一,但若是
運用太過,對視障聽障人士或是電腦等級不夠的人在使
用上確實會造成不便,其實不但是政府的網站該如此,
新聞性的網站更該有個文字版本,這樣才能將資源做最
大利用,傳播資訊給最多的人知道。現在不但要空間無
障礙,虛擬空間也要無障礙囉!

4. 為了讓民眾可以用便宜的票價看經典影片,文建會跟
新聞局最近正在推行一項國民戲院的計劃,讓民眾可以
用便宜的價格觀賞多元精緻的影片。文建會跟台灣電影
文化協會將在台北新竹跟高雄,推動國民戲院的計劃。
首波活動是北歐影展,以電影大師IngmarBergman跟
LarsvonTrier等十八部北歐影片來打頭陣。

為了建立優質電影的常態性放映管道,台北新竹有一百
五十元以下的優惠票價,高雄則是全部免費入場。

小編短評
不錯不錯,現在看非好萊塢的電影又多了一個管道了,
各位電影愛好者可要多多支持哪!不過為什麼台北、新
竹要收150,高雄卻可以免費觀賞呢?這是所謂的南北
差異嗎?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亞當斯密與市民社會〈下〉
張十七〈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斯密的學說

斯密在《國富論》中關著的重點,承接了十八世紀
的重商主義以來的時代精神,也就是如何增進國家
財富。《國富論》在一七七六年出版,最為人稱道
的是其「自由」的主張,也就是為了促成國家富強
,政府不應指導生產與資源分配,而可放心讓市場
自行運作調節:「…一切鼓勵和限制的政策都阻礙
社會的進步,如是,凡是一種政策,用異常的獎勵
,違反自然之勢,把社會上過大部份的資本,拉進
某種產業者,或用異常的限制,強迫一部份原要投
進去的,離開某種產業者,在實際上都毀壞其所要
促進的大目的。那袛阻礙了社會富強的進步,而並
不能加速這進步。」(Smith, 1981:p.638-39;轉
引自王賀白,1991: p. 54)如此主張在《國富論》
中處處可見,比如斯密抨擊舊有行會、批評針對特
定產業的財政補貼與關稅保護。這樣的說法可說是
承襲了重農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但更直接地認為
為了促成財務增長所用的普遍勞動與投資(不僅是
用於農業),憑著每個人行動時的自利動機,即可
協作達成增進社會財富的目的。

社會成員的自利動機,要如何總成於一個團結凝聚
的整體,而不會達致霍布斯那種人人爭鬥的悲慘世
界?不同於活在十七世紀的霍布斯,斯密觀察的社
會開始有了各式動力/省力機械的發明,而人類的
謀生方式不同於你爭我奪的、直接的資源掠取,而
開始進入到工廠中從事專殊化的生產。斯密是如何
驚異於這種進步?他曾細細地描述了當時製造大頭
針工廠的生產狀況:「一個人拉出鐵線,另一個將
他拉直,第三人將之截斷…他們可以適應必要的機
械工作…總計約有四萬八千根大頭針…但是如果他
們各自獨立去做的話…甚至連一根都做不出來。」
(Smith, 2000: p.20)斯密觀察到分工的好處,就
是生產力的躍進,他認為「…分工之後,各行各業
的產出大增,因此可以達到全面富裕的狀況,將財
富普及到最下層人民…擴散到每一個階層。」
(Smith, 2000: p.25)

促成分工的原因,在涂爾幹看來是因為人口密度的
增加。早於工業革命前的農業生產力的進步,使得
人口增加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當然不
可忽略「圈地運動」的重要性)。但在斯密看來,
則是出於人的天性。

他在「論促成分工的原理」一節中,指出「分工的
形成,是因為人性當中有某種以物易物的傾向;這
種性向的作用雖然是逐步且緩慢的…分工卻是…必
然的結果。」(前引書: p.29)在這裡,斯密的經濟
理論有了發展的基礎,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國富論
》劈頭就要「論分工」。至此人類不需固著在單一
的經濟單元中從事生產,而可分配到不同的生產崗
位上,做著專一且無趣的工作。斯密曾在不同的地
方,表示勞動是財富的源頭。而雇用勞動力者,即
資本正確地投入。他說:「預蓄的資財愈豐裕,分
工就能按比例地愈細密,而分工愈細密,同一數量
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
(Smith, 1972: p.252)

在一國之內勞動力及資本的分配,在斯密看來,不
假國家指導,而是透過各人的自利心驅使及可達成
最佳配置,並促成財富增長的最終目的。斯密認為
的自利心有兩種效果,一是使資源自動往利潤高處
流動,並因供給的增加而拉低了利潤,反之亦然,
因而驅近完美的分配,這對握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
及握有勞動力的無產階級而言皆然。二則是在商人/
製造業業主積累財富的貪慾,促成他們不斷地投資
所得而不僅滿足於現狀,於是資本-如用之於機
器-將可造成那種奇妙的分工,而大大地提高了人
類的生產能力。因此資本的累積乃亦成斯密的另一
種雙鋒之劍:私人的貪欲又再度復歸於社會的福利
(海爾布魯納1983: p.61)。

斯密不僅是出色的經濟學家,他本身是邏輯學和道
德哲學的教授。他的《道德情操論》早於《國富論》
十七年就出版(前者1759,後者1776)。兩書均經過
他本人多次校定再版,其時相互重疊。因此所謂的
亞當斯密難題,也就是自利與利他的衝突,在斯密
本人看來可能不構成問題。當代經濟學者馬克.布
勞格(Mark Blaug)在一篇討論經濟思想史的文章中
提到,這個衝突可能來自我們對《道德情操論》中
心旨趣的誤讀,也就是斯密在其中所謂的「『同情
心(sympathy)』或『同理心』,完全不是我們所說
的那種犧牲自己以造福他人的利他主義」,但是「
這難題仍然陰魂不散,繼續出現在討論亞當斯密的
論文中…」(Blaug, 2002: p.28)。

《道德情操論》提點人類的諸般美德與自我節度,
可視為自利心運作的前提。成新軒從斯密在《道德
情操論》的前言 中認為這是斯密將《國富論》看
作前一著作的論述思想的繼續發展揮。「可以說《
道德情操論》所闡明的人性是《國富論》立論的根
據和出發點。」(成新軒等,2001: p.86)。另外成
氏亦引述斯密在《道德情操論》的話以為佐證:「
人只能存在於社會之中,天性使人適應他由以生長
的那種環境。

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處在一種需要互相幫助的
狀況之中,同時也面臨相互之間的傷害。在出於熱
愛、感激、友誼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這種必要幫助
的地方,社會興旺發達並令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
會成員通過愛和感情這種令人愉快的紐帶聯結在一
起,好像被帶到一個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Smith,
1997: p.105)。由此,我們看到了類似涂爾幹的主
張,即對社會分工造成有機連帶的預見,同時也揭
示人是社會性動物的特質。

斯密與市民社會理論-代結論

若我們將斯密所謂的美善德行,認作是自利心運作
的前提,那麼兩種也就無甚衝突。他亦曾指出讓人
虛假地為他人謀福利,還不如鼓動其自利之心,要
更能加添福祉。因之美德為人所應該俱備,但行為
方式卻不必處處為了他人著想,而只需顧及自己利
益。可以說諸般美德是價值與意識,而自利心則是
低一層次的行為指導方式。進而,在有機連帶的社
會之中,自利反而更能合宜地讓經濟機器運行不輟
。這也是十八世紀時,斯密觀察到的社會給他的啟
示。

斯密撰寫《國富論》時,念茲在茲的是國民財富的
性質與原因-也是此一鉅著的副標題。因此,就他
寫作之洞察的到經濟社會的秩序-自利心,倒也合
適地扣緊了全書要旨,甚而也為千百年後的經濟學
家指引了道路。而體察前所未有的社會力(經濟)及
其運作邏輯,是斯密最大的貢獻。

那麼,所謂自利心的說法,與市民社會的關聯何在?
前文稍提及,在斯密之前的世界,經濟力尚不能成
為社會普遍的精神:在宗教的指導下,財富積累是
罪惡不可饒恕的;在國家/封建領主/行會的指導下
,供給與需求是縱向而自給自足的。如此寧靜的世
界,在馬克思看來是生產力遭到生產關係的桎梏,
以至於現代意義充滿活力的市民社會,或在黑格爾
法哲學中指稱的追求私利而自在自存的經濟領域,
就無從發生。而《國富論》高舉的個人主義與自由
主義,也就自單元社會中將經濟力解放出來。

如同鄧正來所說,「無論是『自由放任』或『看不
見的手』的觀點,其重要意義之於市民社會理論,
尤其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野,在於他們對社會的
經濟規定:『自由放任』意味著作為經濟理域的社
會獨立於作為政治領域的國家。」時至今日,我們
已經很習慣不受直接指導地從事經濟行為,包括消
費與從事生產。而斯密的理論,正是為這樣的自由
主義賦予了絕對的正當性。十八世紀資產階級的興
起,以致於其後逐漸獲致政治影響力,開始將政府
變成「資產階級的管理人」,多少得益於斯密之說
。雖然斯密在許多地方對資本家貪婪不滿足的作風
多所貶抑,認為商人嘴臉醜惡,但論及增進國家財
富,也不諱言指出他們的貢獻。資本家自斯密的學
說中截取所需,毫不保留地爭利奪權,其生產力與
創造力的確拉開了下一個世代-資本主義世界之幕,
一躍成為其中主角。而市民社會的勃興,也就與資
產階級一同成長。
如同哈伯瑪斯所謂「『資產階級』的這個階層是公
眾的實際載體」,市民社會也就隱然成形了。

斯密在第六版的《道德情操論》前言中寫道:「
在本書的第一版的最後一段中,我曾說過,我將在
另一本論著中努力說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
僅涉及正義,而且涉及警察、國家歲入、軍備,及
其它任何成為法律對象的東西。在《國民財富的性
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份履行了這一諾言,
至少在警察、國家歲入和軍備問題上」。轉引自成
新軒,2001:p.84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

以退為進的政治ABC
作者:陳炳宏(台灣師大大傳所副教授)

執政黨終於決定貫徹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政策,並要求
其黨籍民代退出媒體經營。從80年代的澄社,乃至90
年代的無盟,以及陳水扁總統競選白皮書所主張的不
當勢力退出媒體的訴求終於落實有望。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執政黨籍立委身兼民視董事長蔡
同榮卻仍在掙扎抗拒中,蔡同榮的論調不外是不當勢
力退出媒體應該分階段,不然就是強調民視因為有他
擔任董事長才有今天的局面,而且他還語出恐嚇說,
如果他退出民視的話,「中」資可能就會滲透進台灣
的媒體等等。聽到蔡董事長的這些遁詞,直讓筆者想
起當年各界要求資深民代退職時,抗拒改革的民代所
提出的種種歪理與藉口,真是夠了。

先不談民視是無線電視台,是使用無線頻譜公共資源
的媒體,應該是服務公眾,不應被任何個人所掌控這
個媒體經營的基本原則,光是從民主政治的ABC來論,
理應被媒體監督的民意代表等政治人物,怎能反過頭
來掌控理應監督他們的媒體呢?這點筆者不相信蔡董
事長會不懂。

那他為什麼打死不肯退呢?當然是利益驅使,可能是
商業利益,可能是政治利益,可能是不可言喻的利益
,至於是哪些利益,相信他自己心理最明白!如果嘉
義市民不健忘的話,可以回想一下,當蔡董事長在競
選嘉義市立委時,當時最受歡迎的民視八點檔連續劇
的主要演員,就會到嘉義去為他站台,號召選民支持
,而這又是哪種利益呢?很難歸類吧!

此外如果民眾記憶不差的話,四年前蔡同榮發起410絕
食公投活動時,那期間民視的SNG車幾乎每天在立法院
待命,因為蔡董事長隨時會有話要說,會要求現場連
線,結果在那事件前後13天中,民視總共播出公投新
聞83分3秒,長度是其他三台播出總時數的18分29秒的
4倍之多(見陳炳宏,傳播產業研究,頁289,五南出
版社,2002),真是「一台抵三台」,而這又是什麼
利益呢?絕對不是公共利益吧!

沒有人可以強迫蔡同榮辭去立法委員,除非他是嘉義市
民,也沒有人有權主張蔡同榮辭去民視董事長,除非他
是民視股東,但是每個國民都有資格要求,蔡同榮不能
既要作政治人物又想擁有媒體,二者祇能擇一,因為這
是民主政治的ABC,請選擇,其餘免談。

2003.02.21  中時晚報
請政府先退出媒體

陳炳宏

執政黨日前作成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的決策,現在只等修
法程序完成後即可據以執行,不過要真正達到這個目標,
可能總要再耗費個三年兩載的,所以為即時展現貫徹不當
勢力退出廣電媒體的決心,建議政府應率先退出台視與華
視,以作表率。

以台視與華視的股東結構來分析,政府(財政部、國防
部、教育部)一直都是兩台最大的股東,因此長期以來,
兩家電視台的董事長與總經理都是由政府來指派,國民黨
時期如此,民進黨執政後亦然。現在既然執政黨已經決議
要求不當勢力退出廣電媒體,因此建議作為最大股東的政
府部門,在法規尚未執行前,應先作表率,趕快公開宣示
退出的決心,即放棄台視與華視重要人事的指派權與經營
管理的監督權,這不僅可以顯示決心,也可免於落人口實

具體的建議作法是,請執政黨立即邀請社會公正人士籌組
兩台官股管理委員會,由該委員會來執行兩家電視台董事
長、董監事與總經理的提名權,在政府官股未釋出或法定
退出期限截止前,並由該委員會來代為管理與監督兩台的
實際運作,讓政府這隻看不見的手能真正完全退出經營管
理機制,提早達到政府退出廣電媒體的目標。

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作成決策後,不少觀望勢力利用各種
理由質疑執政黨的決心與動機,試圖減緩政策貫徹的壓力
,因此透過這樣的機制,政府不僅可以提早達到退出廣電
媒體的目標,也可作為不當勢力退出廣電媒體的表率,並
消弭不必要的阻力。

媒體改革要除惡務盡-廣電法的修法建議
陳炳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師大大傳所教授〉

根據聯合報昨日報導,為因應執政黨要求黨政軍與民代退出
媒體的決策,新聞局決定修改廣電法,將增訂一定層級選任
公職人員及黨職人員的二親等持股占廣播事業發行股份不得
超過百分之五十、電視事業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之禁制規定。
不過筆者認為,新聞局目前研議的方向,還是有尾大不掉的
後遺症,請新聞局務必「除惡務盡」,不當勢力與媒體的糾
葛,清就要清得乾淨,退就要退得徹底。

首先,清楚界定應退出廣電媒體的公職民代的適用範圍是必
要的,但值得質疑的是,政策既然是退,既然是球員不能兼
裁判的思考,即民代不應兼營媒體,那規定民代不得持有廣
播股權超過百分之五十與電視不得超過百分之十的意義何在
呢?難道百分之四十九就不算民代掌控媒體了嗎?退就是退
,退的實質意義在不得擁有,因此實在不懂新聞局怎會有百
分之多少的考量?

在此,如果硬要替新聞局找個理由的話,可能是新聞局的思
考又落入當年制定有線電視法「分散股權即不易被掌控」的
所有權迷思裡。如果真是如此,這將會是個可怕的錯誤決策
,想想當年有線電視法分散股權的條款,最後因為無法規範
集團蠶食鯨吞有線電視市場而落到被刪除的命運,不知新聞
局為何還會迷信少數股權就不易被掌控的思考邏輯,更況當
前問題的癥結是,民代根本不應擁有媒體,哪裡還有百分比
的問題?

退一步來說,即使真讓民代可以擁有媒體百分之五十或百分
之十,他們就不會或不能操弄媒體了嗎?或者說,設立這樣
的規定,新聞局就真的可以防範他們掌控媒體了嗎?還有,
百分之十的股權就少到可以不讓民代作怪了嗎?

提醒新聞局兩個實例,在國內,當年准許新銀行設立時,為
防止金融企業遭少數人壟斷,當時是規定個人或法人單一銀
行最高持股不得超過百分之五,所以媒體設定百分之五十或
十的標準何在?另一個例子是,在股權分散的企業中,有時
擁有百分之十的股權已經是最大股東了,不必要是百分之五
十才能掌控,例如CNN老闆泰德透納當年只擁有CNN與時
代華納合併後的百分之十一的股權,就已經是當時新公司的
最大股東了,所以要成為大股東是不一定要百分之五十的。

因此規範百分之多少的思考是不對的,也達不到「退」的美
意的,新聞局應該除惡務盡,不要為德不足!民代是球員,
媒體是裁判,球員兼裁判就是不對,沒有百分之多少的問題
!而且,根據報導,新聞局也將規範政治人物不得主持節目
,那就更沒道理說,主持節目要禁,但投資卻可以!

還有一個要強調的觀念是,修法時對媒體所有權與經營權的
禁止要同時貫徹;也就是說,黨政軍與民代都不能持有任何
股權,這當然包括派任或擔任董監事,也不得指定或擔任廣
電媒體的經理人,所有權與經營權,董監事與高階經理人通
通不行。

最後一點的提醒是,廣電媒體的定義也應作一細部思考,是
狹義的廣播電視法中規範的廣播與電視媒體,還是應擴大至
媒體相關法規的廣義的廣電媒體呢?例如退出的媒體範圍應
再包括衛星電視、直播電視、網路廣播、智慧型數位電視(
IDTV),甚至還不尚明確屬性的電子報等類似網路媒體等,
這些也需一併考量,以免將來發生媒體定義問題的枝節爭議。

⊕∮⊙◇★☆

下週傳學鬥會製作戰爭專題,內容相當值得期待
喔,有各電視台戰爭新聞的監看報告要提供給大
家,大家等著瞧。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四十期

2003年 March 22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蜂報」電子報的省思-
是邊緣戰鬥或是海市蜃樓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市民社會的興起與亞當斯密〈上〉
張十七〈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

「退」而進步!
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

賣了華視買台視?
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程宗明(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活動轉載

請轉寄!請傳閱!請將反對美英侵略戰爭的聲音傳播出去! 

夏潮台灣史學術研討會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3/21第一百四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蜂報」電子報的省思-
是邊緣戰鬥或是海市蜃樓

90年代之後,台灣社運團體逐漸轉型,更多專業人士介入社運(
如過去無盟中的傳播學者)社運團體開始思索自己的主體,並透
過特定議題彼此連結。「社運」不再只以對抗國家機器為目標,
也開始與政府對話、協商,企圖影響公共政策的決定。在網路逐
漸普及後,社運團體多了一個傳播通道,透過轉寄信件傳播訊息
、利用網路連署塑造民意。近日有媒體報導,國內勞工、原住民
、婦女、身心障礙等弱勢團體,將以「結盟」的方式出發,結合
自由派學者,成立「蜂報」電子報,利用電子郵件方式推動社會
運動,並希望在總統大選發揮影響力,推動社會改革。

我們試著從四個層次來談「網路」媒體在社運中所站的位置。首
先,社運團體藉由信件群組的發送,進行內部意見的交換、討論
;更甚者,透過網路穿越地域和時間的距離,彌補不能隨時召開
會議的遺憾。其次,對於邊緣團體而言,網路是不昂貴、可實行
的資訊傳播途徑,社運團體得以掌控對外傳播的通道(比如說自
製發行電子報,達到宣傳和直接與民眾對話)。改變過去社運團
體必須透過報章雜誌等大眾傳播媒體發言,面對在傳播過程中可
能發生的各種對事實的裁切、對社運團體的誤讀、扭曲。

第三個層次談到集結號召民眾,今年2月15和16日的全球反戰示
威,全世界超過300個城市、近千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美英等國
準備攻打伊拉克;參與這場全球示威的實際人數難以計算,但可
以確定的是,這場同步進行的全球示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
的一次。第四個層次我們先舉這次南韓總統大選的例子:網路新
聞OhmyNews.com,在這次總統選舉中,為盧武炫(Roh Moo Hyun)
扮演推手,當盧武炫的盟友陣前倒戈情勢危急的關鍵時刻,
OhmyNews.com的讀者,發出大量的電郵電話信息,動員親朋好友
,踴躍投票,終於轉敗為勝,盧武玄順利當選,南韓政治進入「
結束三金政治」的世代交替時期,這也表現南韓選民決定選擇走
出冷戰的世紀,不願再配合美國所主導對北韓強硬的政策。這是
社會運動從抗爭、爭取,轉而成為取得權力,進行輔選或反制,
利用網路民主推動社會改革。

社會運動的發展是一個社會改革力的重要指標,虛擬空間中是否
存有良好發展的社運空間,代表著一個社會的文化是否同樣擁有
網路資產。根據過去科技樂觀派學者的說法,資訊社會的潮流勾
勒出兩方面明晰的形象,一是新科技力量已成為經濟和社會變遷
之源;二是資訊社會的發展結果形成了政治運動和各種議論的場
域。但我們必須關注的是,落實在台灣,網路科技的新意對社運
的新意在哪裡?偏食資訊產業經濟發展,側重電子商務的台灣網
路,要如何形成多元意見流通的社運力量?台灣網路的普及,會
是一個為社運賦權的契機,亦或是另一個表面上邊緣運動發揮的
空間,實際上仍由大眾主流意見主導的海市蜃樓?這些問題,相
信在理論或者實踐層次上都是網路上的運動社群所急需面對的。

Our Questions

1. 你是如何關心社會運動的?有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嗎?

2. 你認為網路會促進社會運動的發展嗎?它會怎麼促進社會運
動的發展呢?

3. 你會因為網路而更加了解社會動態嗎?請舉例說明

4. 你認為台灣網路的發展有什麼問題?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

⊕∮⊙◇★☆

網路這項新科技帶來的衝擊小至我們的身體大至於整體社會,都給
予我們廣大的想像空間,是失落還是允諾,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定的
答案可以提供,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當微軟等網霸,使得制約彷彿
無所不再的時候,我們更應當思考,這片網路空間所提供給我們的
「權力」到底意味著什麼?

還有本週的論壇談的是「市民社會」,這四個字一直以來都是民主
運動或是進步力量所努力追求的,而本週與下週,張十七則將亞當
斯密此人物對此一概念的說法,作一爬梳,值得各位一瞧喔;還有
戰爭要開打了,別以為下一個被美國蹂躪的不會是你我,哥哥、姐
姐、弟弟、妹妹、爸爸、媽媽....一起來反戰吧。

本週的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刊登程宗明老師的文章。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體大事

1. 連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說,北京當局對台灣媒體管控甚嚴,去
年台灣有三家電視台向大陸申請落地,一家都未獲准,基於禮尚
往來,既然台灣的電視都無法落地,新聞局就決定停播中央電視
台。他說,我方停播中央電視台,是平等互惠的考量,希望兩岸
能就此進行協商,經由協商解決,日後中央電視台還是可以復播。

小編短評
是啊,台灣的字典裡,碰到關鍵字北京、上海、廣州、江澤民、
胡錦濤、朱鎔基等人;我們的官員就會相當有志一同的頒布隔離
政策,趕快把水井的蓋子蓋上,看不到、聽不到,反正本土化嘛
,全世界都與我們無關啦。

2. 公視結合Kiss Radio聯播網,而東森則選擇與陽光衛視合作。
Kiss Radio董事長袁韻婕與公視總經理李永得昨天攜手合作,將
於周一至周五晚間7點聯播一節新聞重點提要;而東森電視自去
年7月以來,陸續在港澳、印尼、紐澳及菲律賓等海外地區落地,
昨天總經理張樹森又飛往香港,與陽光衛視總裁吳征簽約,達成
節目及廣告交流協議,這個月起,東森每天將提供16小時的節目
,透過陽光衛視頻道在北京、上海地區播出。

小編短評
東森不是早就全球化了嗎?看它代理的節目可謂包羅萬象啊,不
過進口得多、製作得少,可以見得,被全球化的現象相當明顯。
而且聽說由於大陸方面仍然嚴格管控媒體經營,因此,東森與陽
光衛視集團合資的陽光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衛星頻道管理
公司,將從事廣告業務與節目製播,可見咱王董還真聰明,裡子
不行就先經營起面子業務來,果然是東森王董啊。

3. 聯合報系關切女性權益、提供托兒服務的特色,獲選勞委會所
頒發的「重視女性人力」及「托兒設施績優單位」。

小編短評
這個獎確實應當頒呢,善用女性的勞動力,是許多「進步」的工
業國家延續生產力的不二法門哩,而且您看看聯合報多有心啊,
還有夜間托兒所呢,家務和勞動完全的結合-剝削的極致莫過於
此啊。

4. 伊拉克戰爭牽動全球人民的心,年代新聞台為了這個近期影響
最鉅的國際新聞,已經完全備戰準備,並且隨時機動調整新聞的
播出與採訪來賓,提供最新、最深入、正確的報導。年代年後從
公視挖來東吳教授劉必榮,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外交部諮
詢委員及行政院顧問的劉必榮教授,擁有相當豐富的國際政治知
識,在他長期持續關注波斯灣情勢之下,帶給觀眾精湛詳盡的國
際觀點,讓大家能充分瞭解每日國際局勢變化。

小編短評
劉教授小心點喔,商業電視的邏輯您並非不知啊,您如果只能分
析波斯灣的哪裡駐著哪些軍隊、波斯灣的族群有哪些、歷史是啥
,還要不斷被美國訓練回台的大眼主播、以及斷斷續續的廣告打
斷,豈不糗哉。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市民社會的興起與亞當斯密〈上〉
張十七〈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十八世紀英國知名且
重要的經濟學者。他所身處的位置與時代,資本主義展頭露
角,推動人類進入下一個世代,不論在生產方式或意識形態
上均與過去有明顯不同。當然,這兩者彼此相依不可割離。
標緻著時代鉅變的,以霍布斯邦的觀點,是「雙元革命」,
也就是法國大革命與英國的工業革命。他聲稱,「…這偉大
革命,不僅僅是『工業』本身的巨大勝利,而且是資本主義
工業的巨大勝利;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
勝利,而且是中產階級或資產階級自由社會的大勝利;不僅
僅是一般意義上或『現代國家』的勝利,而且是世界上某個
特定地域(歐洲部份地區和北美少數地方)內的經濟和國家的
巨大勝利」(Hobsbawm,1997: p.4)。從留給後世的遺作中,
斯密對法國風起雲湧的革命運動未置一辭,也無緣見到其帶
給歐洲封建政制的破壞性威力,但他確實見識到工業革命的
無窮潛力。其傳世不朽的名著《國富論》(原名《國民財富
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則為這個時代下了一個堪稱精準的
註腳,或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精神與運動規則,而
為後世自由主義派的經濟學者奉為導師。

斯密最著名的見解,當推「看不見的手」一說。雖然後世的
解讀和斯密的認識可能有所出入,但其主張大底是將市場經
濟視為一個能自行調節的系統,只要政府放任市場運作,就
能自然趨向能讓主要社會階級獲得適宜報酬的均衡水準。這
樣的看法,接近啟蒙運動最廣為人所接受的假設之一。啟蒙
哲人大多相信,任何事件都有一個自然歷程,除非遭受干擾
,凡事都會朝著那個歷程前進(Callinicos, 2000: p.24)。

這樣肯定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信心,在斯密看來是並不單是
依據神聖力量的指引(像是早先洛克對個人自然狀態的信念
還是以基督神學為前提,因之抱持著對個人先驗的樂觀)或
才能高超的封建領主的擘畫,而是建基在個人的自愛心上。
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毫無疑問的,每個人生來首
先和主要關心自己;而且,因為他比任何其它人都更適合關
心自己,所以如果他這樣做的話是恰當而正確的。」(Smith
,1997: p101-02)。乍看之下,此主張是一個極端的個人主
義,但斯密認為這並不與公共利益相違背,他在《國富論》
提到:「…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
意的情況下更能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Smith, 1972b:
p.27)。此即所謂的「亞當斯密難題」,圍繞在個人的自利
心如何能促成集體的公眾福祉上。

不論斯密本人是如何意識,或說未意識到這個難題,他對個
人利己動機的信心是可以確定的(詳見後文)。因之,若說西
方世界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成形,是掙脫自基督神學
與國家而獨立其外,則斯密學說賦予個人自利的合法性,也
就給予市民社會概念的開展一個認識的起點。如同鄧正來所
謂:「源出於對保護個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對政治專制的批判
的近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及源出於對市場經濟的弘揚以及
對國家干預活動的應對的近代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都對西方
市民社會與國家在學理上的分野產生了影響。」(鄧正來,
2002: p.80)則斯密對政府干預的不信任及對由自利心驅動的
自由市場的頌揚,恰恰是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推動市民社
會成形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

斯密的世界-重商主義與工業革命

一般認為,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中葉。因為各式機器
的發明,使得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促成生產力進步的
動力之一,則是世界市場的開展。這就得關聯到更早期的重
商主義/殖民的時代。

重商主義產生於十五世紀,全盛於十六、十七世紀。肇因在
宗教改革後期民族國家逐一興起,使得舊有的、封閉的莊園
經濟體不得不一統於中央集權的政體之下。當時他們為了鞏
固自己的國際地位,皆致力於國家之強盛,並力圖通過政治
、經濟、軍事等手段擊敗競爭對手(晏智傑等,2000: p.17)
。十五世紀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旅,即是受到當時英國伊
莎貝拉王室資助,而西班牙、葡萄牙也陸續推動大規模的海
外探索與殖民運動。至此海外貿易的推展益發勃興,不單是
早期對新大陸黃金的掠奪,布疋、香料等有價珍寶的輸入與
再製品的輸出,也為當時的王室們所看重鼓吹。

重商主義時代,標緻著兩個新興的現象,一是商人階級的興
起,二是現代國家形式的出現。二者都代表了經濟力在古老
寧靜的封建世界中拔地而起。

當時海上貿體系迅速發展,貿易額和貿易量大大增強,商船
環繞地球航行,給大西洋北部的歐洲商業社會帶來了利益(
Hobsbawm,1997: p.29)。通有運無的商人,在當時逐漸取
得社會中的重要位置,而與舊式的封建貴族勢力相互為用,
甚至有能力憑籍此一階級的能力打造像是利物浦(Liverpool
)之類的大港城市,並在有利可圖的政府職位上攫取財富(前
引書: p.29),因之逐漸取得了實質上的政治影響力。意即
此一階級(當時商人富甲一方,非屬現代概念的中產階級)便
自舊有的權力結構(基督神學的、封建貴族的)中突起,雖然
更多時候他們可能是相互結合的。

而現代國家形式的出現,則是因為為了保護殖民利益與財富
積累的途徑不受他國侵略,所以常備軍隊的建立對當時的王
室迫在眉睫。當時貴族的家族勢力/經濟能力再也無法負擔
因連年征戰與抵抗侵略者的龐大軍費支出,因之必須求助於
有效的稅賦制度,也就是建立科層機構的財政部門。哈伯瑪
斯指出,如此造成的是王公個人的財產與財產的分離,對於
人身統治關係的客體化具有典型意義。也就是說,封建貴族
自國家的經濟結構中分離,使現代國家形式的科層化行政機
構逐漸成形。

而兩種新興現象的意義,在於追逐資本積累的動機開始作為
一種普遍精神,國家為了資本積累而必須針對經濟行為加以
規範。這樣的效果,哈伯瑪斯認為「作為一種非人稱國家權
力的自然結果,產生了市民社會,以前被限制在家族經濟框
架之中的種種能動性和依賴性,現在走出這限制,露面於公
共領域。」(Habermas, 2002)。個人的經濟行為便得以網絡
的樣貌呈現,擺脫了過去莊園經濟自給自足、縱向供需的特
性,代之以大規模的橫向聯結,互通有無。而逐利動機的普
遍化與合法化,另有一重要原因出自於韋伯(Max Weber)的
解釋。韋伯在其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
世俗的努力也可與神聖的目的相結合,不通過舊有教會的儀
式典章,商人/製造業業主積累資本與勤奮不懈可亦可榮耀
上帝。Seligman亦認為,通過廢除外在強制規範的救世神學
的效力,喀爾文教把對上帝法律的自願服從視為基督徒生活
的唯一真正基礎(Seligman, 2002: p.71-72)。便使得舊有
的羅馬教會對商人及賤買貴賣的憎惡,並對此種行為加諸的
懲罰與規訓失了效果。至此,擺脫舊有神學緊箍的市場制度
才得以健全起來。(Heibroner, 1983: p.29)

世界市場的興起與民族國家彼此競逐此一市場的努力,成為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因。當時認為無限制自海外尋求
黃金輸入的才是國家致富之道的重商主義信念,逐漸轉變為
視勞動為財富的根源,而由法國的重農派經濟學者所揭示。
據霍布斯邦指稱,促成人口成長的農業改革先於工業革命,
而提供了工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Hobsbawm,1997: p.70-71
)。雖然重農學者認為土地上的勞動是財富根本之說有誤,
但指出黃金不過是交易中介而無益於資本積累之說,確有其
歷史價值。當時藝匠變成了製造商,農人逐漸離開田地而變
成了工廠人,原農作用的土地用以豢養羊隻以利織造,製造
業者發明了增進生產力的機具,如紡紗機及蒸氣機,並促成
了大量勞動力的需求與日趨精細的分工。而中產階級則瘋狂
地將尋找投資機會,為的是求取更多財富!斯密觀察到了諸
般變革,總前人之說而提出了他的經濟理論。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

「退」而進步!
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
程宗明(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陳水扁總統將於近期宣佈貫徹「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競選政
見,要求民進黨公職人員必須全面退出媒體經營;該黨強調
除了配合即將進入二讀的廣播電視法修正外,更提高道德標
準要求民選公職人員也要遵守,因為這是法律無法規範到的
領域。對於長期希望黨政軍退出電子媒體經營的社會輿論而
言,是一項進步的行動。台灣內部改革其實也與國際局勢發
展有密切關係,讓我們由「記者無疆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於去年底首次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
數」(Worldwide Press Freedom Index) 談起。

「記者無疆界」為國際性新聞組織,透過近一年的事實調查
與問卷蒐集專業意見,得到有效評估,排出全球139個國家
或地區的新聞自由指數,以比較目前新聞自由的景況。這次
調查,以記者報導新聞的外在環境與媒體機構內部影響為主
要參考點,所得出的排名結果有兩項最值得世人驚訝:一為
名列第40名的義大利、再為名列第17名的美國,因為該兩國
皆是民主先進的7G俱樂部成員。

首先義大利的排名,遠退於歐盟15會員國之末,其他14國甚
至皆在30名以內。記者無疆界組織認為義大利落後的最大原
因,就在於黨政介入媒體。Berlusconi上任總理以來,不但
透過新任命的公共電視總經理,封殺不利於他本人的報導與
節目,開除記者與主持人,同時完全無意放棄他在自己私營
電視網Mediaset集團的所有權。更有甚者,他建議拍賣三個
公共電視台的兩個頻道,在下議院中阻擾「利益衝突法」的
通過,好讓他繼續掌握全國兩大媒體集團。Berlusconi就是
「民選的公職人員」,想擴大佔有的就是商業性的電子媒體
,商業媒體報導不同政黨失衡的情形也是最嚴重的。可見立
法要政治人物退出媒體是多麼重要,總統Ciampi以該國罕見
的憲法行動,於去年7月主動提出書面法案,要求管制多媒
體與電子媒介,以保障多元與公平報導的傳播產業。

次來美國名落17,甚至輸於獨立的前南斯拉夫斯洛維尼雅共
和國、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主要原因在於911事件之後,
布希政府加強安全管制限制記者採訪,同時許多記者因不肯
透露消息來源而遭逮捕所致。該國的情形其實更為詭異與複
雜,表面上看起來在緊縮媒體表現空間,但同時卻在放寬媒
體經營限制,其實兩者是一體兩面的。

就在國務卿鮑威爾領軍於聯合國呼籲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時,他的兒子邁可 (聯邦傳播委員會FCC主席) 也在華府引
領商業集團,向大媒體市場進軍。FCC建議,撤銷對媒體集
團規模的限制,讓單一公司可以擁有同一城市的無數廣播與
電視台,同時可以經營報紙,也可擁有電視台數超越全國總
收視率35%的限制。這些改變嚴重地違反媒體多元與地方精
神的信念,不但如此FCC還不願在首都以外地區召開公聽會
辯論此一議題,迫使唯一民主黨的委員在紐約、北卡州、西
雅圖三地開公聽會自立救濟,但許多專業人士害怕遭到報復
所以不敢出席。媒介正確報導促進會 (FAIR) 也公佈調查結
果,發現與此放寬有明確利益關連的三大電視網,長期以來
都不報導任何該項議題的新聞。結果一項至關重要的公共政
策,居然在國人不甚明瞭的狀態下進行。紐約時報著名專欄
作家Safire指出,鮑威爾信任的是「市場」,不是「競爭」
,一個單元巨大媒體主義 (Media Giantism)將要出現。於
是,制衡商業媒體集團的競爭聲音持續萎縮,形成了有利國
家採取一意孤行政策的環境。

所以,義大利的警訊告訴我們:「執政勢力」退出電子媒體
的重要;美國趨勢更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人介入,也要預防
單一的商業電子媒體集團出現,儘速培植非營利的多元媒體
。台灣長期進行的「黨政軍三退」與「公共化」運動,應該
趁此攜手並行。

讀者一定好奇,在全球新聞指標中,台灣的排名落於何點?
第35名比義大利稍高!讓我們從退而進步,向排名前列、注
重公共精神的北歐與加拿大國家學習吧。

賣了華視買台視?
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報載新政府為了貫徹黨政軍退出三台主張,同時回應傳播政
策白皮書的「公共化」政策,將於近期釋出中華電視台的股
份。此決定已得國防部與教育部的證實,未來發展可能從賣
出股票的收入,買回台灣電視公司的民股轉換成公共電視,
而且還有盈餘。這種發展正如新聞局從「價格」交易觀點評
估一公一民案的思維;然而卻完全忽略該局另一項評估指出
,電視台體質的差別與公共化政策的成效密切相關,也就是
什麼是未來公共電視集團應有的價值,具體地說該集團必備
的功能有那些項目。

描述公共電視的經典名言之一,為BBC的創始人John Reith
所立:「資訊、教育與娛樂為公視的三大功能」。眾所皆知
,中華電視台的成立為提供軍中與學校教育的需求,因此創
台的第一任總經理,就由當時教育部次長劉先雲接任,同時
也是台灣電視台始祖-教育電台的創辦人,因此華視本來就
應以公共服務的面貌問世。然而歷經長年商業化的運轉後,
令劉先雲傷痛地在口述歷史中,寫下深切的檢討,對當今許
多附合華視釋股私有化的人而言,當萌心聆聽。

劉氏在《八十自述》中親筆寫下籌辦華視後的感想:「惟至
今猶耿耿於懷者,初以為公營電視臺,祇以辦理社會教育及
空中教學與軍事教育暨政令宣導為宗旨,其所以命名為中華
電視臺不稱公司者,原因在此」,但自選定商業經營方式後
他發覺「此一更改,所有節目,難免不受廣告商之要求而有
所影響,明知有悖教育宗旨,亦無法放棄,如此作法,自為
社會所不諒;余服務文教界多年且忝負總經理之責,知其不
當為而為之,於心不安,故一再懇辭」。

原來,華視在籌畫過程中,由於政治力的干預,改變了籌設
進度,而國防部集資過程又不順利,於是在資金不足又領袖
急於驗收成果下,倉促作了商業化經營的轉變,以籌措民間
資金,自此教育文化的宗旨,一去不復反,華視更成了早期
商業電視中無所不用其極的逐利者。回顧歷史,一項促進公
眾利益的社會建設,在威權時代迷失了方向,如今政黨輪替
,民主化持續擴大落實契機出現,難道新政府不但不思把握
時機改革,還要重蹈覆轍走上不歸路?

再論華視如果私有化,立時就會有利益衝突。該台長久接受
教育部委託播出的「空中大學」與其他教學業務,是否也一
併私有化?或繼續委其代辦?或招標?這該是全國關心文教
人士要嚴格監督的事務。1982年教育部長朱匯森在立法院公
開說明:「計畫中的空中大學就是公共電視台」,為此國家
特別指配超高頻三十四頻道播出,讓全國民眾都可以透過無
線天線接收,如今這項投資多年的珍貴資產是否也要一併私
有化?教育部與華視當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

吾人相信,華視必然本於永續經營想要保有教學資源,然而
公共資源不是「白吃午餐」,私有化後的在商言商,董事會
能有多大興趣拓展非營利的教育服務? 劉氏提到當年辦理
空中教學虧損太多,就得自民股強大壓力,使其難以經營下
去,請問完全私有化的華視,如何推動「開放大學」的終身
教育理想?或許從近來華視與台灣固網開辦「線上學習」業
務可知,未來教學將以附加價值方式,創造公共資源的額外
收入。但必須質問的是,將教育收入等同廣告收入,是否會
扭曲了教育的公共性理念?而有所盈餘是否應回到教學製播
上作再投資,而非股東的分紅?這都是私有化後將產生的爭
議。

最後再次提醒新政府,無線電視改革的政策是「公共化」而
非「私有化」,因為後者早在國民黨時代就意圖執行了,政
府如果以釋股為目的則了無新意與公益,更違背民主化浪潮
。如果釋股是手段,就更應避免因手段不當導致目的變質,
全國教育界人士更應積極介入監督,以保有空中影視教學資
源的唯一淨土。

⊕∮⊙◇★☆

▉▊▋▌活 ▍動 ▍轉 ▍載 ▌ ▋▊▉

請轉寄!請傳閱!請將反對美英侵略戰爭的聲音傳播出去! 

■台灣反帝學生組織:taiso@mail2000.com.tw

■ 您可以到以下站點閱讀瀏覽最新反戰信息: 

台灣反帝學生組織(taiso.LaborRights.net)
勞動人權協會(www.LaborRights.net)
夏潮聯合會(www.xiachao.org.tw)

化開戰的悲憤為具體行動,聯合行動和全民再走上街頭

  三十幾個團體所共同發起的「反對美英侵略伊拉克
戰爭聯合行動」為了具體將台灣人民反戰的憤怒表達出
來,結合社會各界舉行開戰後行動:

全球同步大遊行

集合時間:三月二十二日下午一點三十分

集合地點: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新生南路跟信義路交叉口)

遊行路線:
新生南路出發--信義路(美國在台協會)--復興南路
--仁愛路--新生南路(英國文化辦事處)
--新生南路(清真寺)--遊行活動結束

歡迎記者女士先生踴躍採訪 活動聯絡人:
唐曙0932036294/黃素恩0916751783
梁英華0930936052/蘇珊玄0926266218

⊕∮⊙◇★☆

夏潮台灣史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夏潮聯合會 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時  間:2003年3月29~30日

地  點:台灣師範大學教學大樓202國際會議中心

報名資格:各大專院校、研究所師生及台灣史研究學者

電話報名:02-23925642

傳真報名:02-33937338

線上報名:http://www.xiachao.org.tw

通訊報名: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50~2號6樓  
   
會議聯絡人: 陳福裕 0933-702985 xiachao@giga.net.tw

01 劉進慶 東京經濟大學榮譽教授 Keynote speaker
台灣清末洋務現代化與日據殖民現代化之探討

02 林滿紅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與香港的經濟關係的變化
–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  

03 曾健民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
日據末期(抗戰末期)的台灣光復運動  

04 藍博洲 夏潮聯合會副會長
尋找祖國三千里–日據末台灣青年投身大陸抗日運動的道路  

05 陳鵬仁 文化大學日文系教授
日據下台灣人民的反抗運動  

06 謝國興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日治時期台灣的陸上交通運輸業  

07 張崑將 台北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清末及日據初期台灣地方武裝團體性質的演變  

08 康豹 邱正略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
以西來庵事件對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為例

09 陳慈玉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日據後期的台灣煤礦業  

10 黃靜嘉 律師
從沈榮的際遇談日據時期殖民地法治  

11 呂正惠 清華大學中文所教授
呂赫若與龍瑛宗–一個歷史,兩條道路 

12 劉孝春 世新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台灣文學中殖民地傷痕  
13 戴國煇 故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鵬仁譯 林彩美宣讀
研究霧社起事之今日的意義

14 鄭政誠 台南師範學院社教系副教授
日據時期台灣慣習調查  

15 黃頌顯 文化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日據時期台灣教育政策

16 主持人:黃俊傑
與談人:黃俊傑 (台大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世宗 (台大歷史系副教授)
李文良(台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世界近代史脈絡中的台灣殖民經驗座談會

 
17 夏祖焯 世新大學共同科教授
吳濁流、張我軍與林海音

⊕∮⊙◇★☆

由於傳學鬥內部疏失,本週遲至今日出刊,讓您久等,敬請見諒!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三十九期

2003年 March 12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在微軟的世界裡,您今天想到哪兒去?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在公平會之外的真正公平:如何在台灣反微軟壟斷?
劉昌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

民主先進,不要成為進步的絆腳石
郭力昕〈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廣電系教授〉

媒體改革之路,請再進一步!
林麗雲〈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輔大新聞系教授〉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3/12第一百三十九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在微軟的世界裡,您今天想到哪兒去?

微軟與公平會的對峙,在上個月2/27日暫時劃下句號;而對於微
軟與公平會所達成的協議,各方的說法從慶賀到不滿有許多的聲
音發出,不過這些說法都將討論的焦點指向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
討論,少數討論則專注在公平交易法的實質內涵上面。傳學鬥則
試圖採取一種歷史的觀點來分析這個事件,特別是將微軟此一媒
體帝國的崛起過程的幾個關鍵年代作一番陳述,突顯其「獨到」
的商業手法,讓各位讀者能對此新聞事件所呈現出微軟的模糊面
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1995年初,微軟的網站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句廣告辭,「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oday?」,翻譯成中文-「您今天想到哪兒
去?」;這樣的廣告辭並不獨特,台灣的奇摩站早先就曾經以「
你今天奇摩了嗎?」為廣告辭,主要試圖建構的,是將媒體與我
們的日常生活作一番構連,也就是告訴我們:某某媒體無所不在
,而你在這個媒體世界自由自在。不過微軟的這句廣告辭只是開
端罷了,過了一年之後,它和國家廣播公司〈NBC〉結盟,成
立MSNBC這個結合網路與有線電視的媒體系統,以及成立《
書寫板》〈Slate〉這個具有領導地位的網路雜誌,在此同時微
軟也買進了Bttmann Archive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攝影作品收藏
的專利,接著則是買下網路電視〈WebTV〉,並且大力投資
eledesic這個價值一百億美元的衛星計畫。關注以上微軟的總總
努力,我們可以替微軟下另一番注釋-「在微軟的世界裡,您今
天想到哪而去?」。

姑且不論微軟的努力是否真能實現,微軟所強調的消費者自由權
與微軟試圖獨霸的企圖,已經面臨一種緊張關係了;不過也有許
多微軟的支持者認為,微軟在數位媒體市場的獨占地位,並非對
個人自由的限制或挑戰,反而是一種自由選擇的結果,那麼我們
就必須從微軟幾次受到反托拉斯法制裁的背景了來進行了解了。

1994年美國司法部指出:微軟當時強迫每個電腦製造商遵守
「每部電腦」〈per-processor〉的授權架構,也就是電腦製造
商每售出一部電腦,就要付微軟公司一筆授權費用無論這些售出
的電腦是否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而這明顯違反反托拉斯法中明
定的反競爭行為;這樣的談法有些抽象;舉個例子,1990年
代早期,IBM計畫再出售個人電腦給消費者時,有Windows作
業系統以及和IBM的OS/2作業系統可以選擇。如果IBM
要繼續與微軟保持關係〈在微軟獨占軟體市場將近90%得情形
下當然要合作〉,針對作業系統的授權金將不只包括Windows作
業系統,同時連OS/2作業系統也必須包括在內。這樣的做法
還有一個更赤裸裸的譬喻-所有的電腦〈就算是空殼〉,所徵收
的稅全部屬於微軟。當然還有其他的例子,微軟的常用手段也包
括了取得某軟體的授權之後,就以免費贈送的方式,有效地摧毀
這家軟體公司的市場,例如網景以及間碟鏡〈Spyglass〉等等。

從台灣這次公平會與微軟的交涉看來,焦點鎖定在個別消費者的
消費權利之上,其所試圖鞏固的是一種市場自由主義,強調個人
權益的自主性,也因此多次的談判所專注的問題也鎖定在價格之
上,但是問題是目前的軟體市場較格的高或低,真的能夠使我們
的選擇更為多元嗎?微軟的許多手段所採取的是一種從結構下手
的策略,除了上述的反競爭併購手法之外;封閉原本屬於全人類
智慧結晶的「原始碼」,也是其一直以來的策略;由此可見,問
題的焦點應當是放在微軟在結構上的壟斷,例如原始碼的開放、
隨機版壟斷的調整等等,否則公平會這次的努力,除了贏得表面
上的自由之外,實質上恐怕仍是將台灣的公共利益放諸腦後。

1.請您談談「原始碼」究竟是什麼?

2.您覺得公平會與消基會在這次微軟案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3.您覺得微軟有什麼特殊的經營策略嗎?

4.您覺得網路的面貌本當或應當是什麼樣子?

⊕∮⊙◇★☆

報業的崛起在歐洲有一段歷史階級的抗爭痕跡,左派的報紙在歐洲
法國著名的作家,同時也是著名的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的名著《
戀人絮語》中,有一段篇幅讓小編覺得非常適合用來形容電腦界的
微軟以及台灣的東森媒體集團,看官請瞧:

「可憐相〈作苦相的潛在動機〉是作給對方看的:轉過身來,瞧瞧
我,給你折騰成什麼樣了?這是在訛詐,我讓對方看到隱退的形象
;真的會有這麼一回事,如果對方不肯讓步的話〈讓什麼步呢?〉
」。

大家覺得,這跟東森、微軟的假仙作風是不是很像呢?這兩大集團
面對新聞局、公平會時一付委屈樣,其實滿肚子的壞水;結果咱的
新聞局和公平會還跟他們一搭一唱哩,原來東森、微軟談戀愛的對
象是新聞局和公平會啊,在他們的眼裡怎麼會有我們這些黎民百姓
呢?

本週的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刊登郭力昕老師和林麗
雲老師的文章。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體大事

1.根據廣電基金最新出爐的「九十一年廣播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
發現,國內電視整體收視時數逐年減少,而這個現象又以無線三台
為主,至於過去以TVBS-NEWS為首的各家新聞台,也呈現收視大幅
下降的趨勢。

電視整體收視率呈現大幅下降,無線台周一至周五占有率,已從八
十八年的70%,下降至九十一年的52% ,假日則從80%下降至64% 。
此外,整體觀眾對新聞不信任度也達48%。

小編媒批
看吧,電視做的爛觀眾是會有反應的!浮爛的偶像劇、一成不變的
鄉土劇、無聊的週末綜藝…每天看這些誰想開機啊!反正電視公司
做節目都是以”開源節流”為考量,至於”觀眾想看什麼”其實並不是
最重要的!

2.新聞評議委員會昨天發表年度檢視媒體報告,並頒獎給淨化新聞
表現優良的電視和報紙媒體,包括聯合晚報、民生報等八個新聞報
導較為淨化的新聞媒體,獲新評會頒獎。

新評會委員黃肇珩表示,明年度新聞局將不再補助經費,新評會將
不再以每季報告的方式進行淨化新聞的檢視,改以個案、民眾申訴
的方式持續監督。

小編媒批
現在監督媒體的民間機制這麼多,但是電視還是一樣爛。上則新聞
不是說了嗎,台灣有將近一半的民眾不相信電視新聞。淨化當然重
要,但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主動的、有力量的閱聽人。我們能做的
應該不只是關機而己!

3.針對全球體育衛星電視(ESPN Star Sports)與有線電視系統業
對於今年續約價的爭議,在新聞局介入調處下收場。提出調處請求
的東森媒體科技、太平洋聯網兩系統業者以及ESPN皆同意以每戶九
.九元的價格簽約,至於中嘉、台基網與卡萊爾等業者之前就與
ESPN簽訂備忘錄,預料三業者將以本次調解會議所訂出之價格,作
為與ESPN最後的簽約定價。

東森對昨日與ESPN協議出的價格雖不滿意,但可接受,未來十個月
內,ESPN也應以提振收視率為努力重點,不能一味要求系統業者被
動接受其價格提案。

小編媒批
在美國獨霸一方的ESPN這次碰上王董可真是踢到鐵板了,談價錢談
不攏咱們王董大不了斷訊,收視率不夠高的、收視族群消費力不夠
旺盛的都沒資格漲價,因為你們都吸引不到有錢的廣告商!
ESPN啊,可別怨咱們王董,「生殺大權掌握在出資者的手上」可是
你們資本主式的邏輯!

4.國民黨經營歷時七十年的文化事業正中書局,上週由華夏投資公
司集中釋股給一家美國投資公司,正中書局總經理單小琳表示,財
務移交的作業會在三月份進行,正中書局所有員工全部資遣適任者
再重新聘請,新東家與國民黨的承諾是正中書局的品牌形象將維繫
下去,而未來的知識經營,則將眺望大中華市場。

小編媒批
賣掉正中書局的理由真是左支右拙,愛賺錢的國民黨怎麼沒有想要
眺望整個華文市場啊?賣給外資之後人家還會理你曾經有過的品牌
形象嗎(不就是因為你們出的書沒有市場競爭力才賠錢的?)不了
解…不了解…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在公平會之外的真正公平:如何在台灣反微軟壟斷?
劉昌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經歷10個月的調查與談判、以及今年初退回第一次和解案的
峰迴路轉後,公平會在二月底接受微軟和解案,微軟同意產
品降價約1/4。其次,有關軟體搭售的不合理狀況,微軟也
有所讓步,包括Word與Excel等Office XP的軟體將可分開購
買。同時,微軟同意讓台灣也加入該公司分享原始碼的國際
行列。這項和解案,使得台灣成為美國本土以外,第一個與
微軟達成相關壟斷訴訟和解的國家。

這個和解案乍看之下面面俱到。一方面,過去在台灣市場最
為人詬病的價格過高、以及軟體搭售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
的解決。一月初的和解案中,微軟原本僅願意調降約10%,
新的和解案平均降幅達26.7%,讓公平會官員認為已經克盡
職責,為消費者爭取到更多的權益。另一方面,對於國內「
反反盜」運動團體提出的「公開原始碼」的訴求,也有相當
的回應。微軟同意在一定程度內,讓國內廠商加入其「企業
分享原始碼方案」;至於有關台灣加入該公司軟體的國際性
「政府安全計畫」,則「也在進行中」。公平會認為如此一
來,微軟便已經適度地將其智慧產權分享給台灣業者,下游
軟體業者也有較公平的競爭地位。

但即便如此,公平會卻還是受到來自兩方面團體的砲轟。消
保團體認為,微軟降價的幅度,遠低於消保團體估算的75%。
再者,過去以高價購買微軟產品的消費者,也沒有任何補償
措施。依照微軟在美國的消費者訴訟和解案,該公司將拿出
高達11億美元的補償金,以「抵用券」的方式,提供過去以
超高價格購買微軟產品的消費者與企業團體等,用於購買各
種電腦軟體與硬體設備,而且不限於微軟本身的產品。

反反盜團體則指出,在缺乏真正公開原始碼的保障下,降價
只是加強微軟的壟斷地位而已。不僅運動團體對於公開原始
碼的要求呼聲不斷,就連部分學者與產業界也批評公平會的
和解條約中,微軟並沒有任何有關開放原始碼的具體承諾,
顯得過於虛幻。如果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而一味要求微軟
產品降價,只是讓該公司得以「被迫」合法地運用壟斷地位
的低價策略、繼續打擊商業對手,鞏固它的獨佔優勢。

然而,對於公平會這麼多的指控,恐怕也太過沈重。面對微
軟的全球市場壟斷地位,公平會既無能分割該公司、也沒有
辦法對基地遠在美國的微軟進行各項反托拉斯制裁。不僅台
灣如此,即使力量相對強大的歐盟,對於微軟利用視窗壟斷
進行不公平競爭的最大制裁方法,也不過是罰款而已,無法
真正撼動微軟的獨佔地位。只要該公司的母國(美國)不執
行反托拉斯的分割公司極刑,其他國家的動作,看來都只如
蚍蜉撼樹、沒有太大的作用。

進一步來說,即使微軟放棄利用視窗壟斷地位來杯葛其他廠
商的下游軟體、例如Nascape的browser,在跨國資本的運作
下,台灣browser的市場上,可預見的還是IE與Nascape兩大
外商寡佔的狀況,很難達成自由競爭的政策目標。即使破除
了微軟的「縱向」垂直壟斷,電腦軟體業的規模經濟邏輯,
還是能夠跨國業者得以「橫向」地進行壟斷或寡佔。而且再
透過當前壟斷資本之間的購併、交叉持股、轉投資、策略聯
盟等,屆時我們還是會發現,微軟的影子仍無所不在;靠「
公平法」所維持的的「公平競爭」,只是海市蜃樓罷了。

因此問題的根源,是在全球壟斷資本的滲透下,第三世界國
家要實行反托拉斯法來達成市場自由競爭的目的,顯然窒礙
難行。而且我們應該回頭反思:反壟斷(無論是自由主義的
概念、還是國家規範的主張)並不是要打擊特定的資本家與
廠商,而是希望夠過市場力量或國家規範,來維護消費者與
軟體產業勞工的權益。由於壟斷資本在全球橫行,自由競爭
的概念也不能僅以國家為思考範疇,而是放在全球的場域中
理解。

從微軟的例子來看,各國的反托拉斯法,顯然已經不足以規
範跨國軟體巨人。因此,以政府力量確保市場「自由競爭」
,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任務。要達成上述的保護消費者與勞工
的目的,一個可能的方式,是以政府結合該國民間力量共同
研發軟體,在全球範疇內反壟斷,而非在本國單一市場內要
求自由競爭–因為本國市場可能為此一結合國家與民間的力
量所壟斷,但仍對該國消費者與勞工有利。

具體來說,這就是建議透過國家力量,以非商業的公共軟體
如Linux作業系統或java程式語言等為基礎,發展台灣自己
的軟體產業,是一個可能的解決之道。例如中國北京市政府
在去年初招標五千部電腦及軟體,為了將來不被微軟綁死,
捨棄了Windows XP、轉給了中科紅旗等六家本地公司。中科
紅旗是由中科院軟件所與信息產業部資助、帶官方色彩的企
業,他們以Linux開放原始碼為基礎,研發中文應用軟體,
希望能夠在中文世界突破微軟的天羅地網。

公平,並不在公平會的辦公室中。這樣的策略,不是公平會
或反托拉斯法可以單獨達成,而是政府各相關單位,包括經
濟部、資策會、消保會等必須同時理解到微軟壟斷的事實與
害處,以水平整合的「套裝」政策,才有實現的可能。以官
方力量資助本地產業研發以開放標準為基底的軟體,重點並
不在扶植「民族資本家」打擊外國產品,而是在全球壟斷資
本主義時代,叢爾小國公民對抗跨國企業龐大勢力的因應之
道。同時,以開放標準研發新產品,也才有機會突破微軟透
過封閉規格完成獨佔的困局,並達成在台灣創造勞工就業、
且讓政府與公眾能在商品定價中發揮更大力量的目標。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

民主先進,不要成為進步的絆腳石
郭力昕〈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廣電系教授〉

陳水扁總統決心在民進黨內落實黨公職人員退出媒體經營的
政策後,多位該黨相關人士已或主動、或不情願的配合了這
項決策,只剩下民視董事長蔡同榮立委仍在遲疑。不顧各方
輿論肯定陳水扁的決心、一意違逆全社會要求政治進步的聲
音,蔡立委動員民進黨大老彭明敏、國師李鴻禧等人,提出
他辭民視董事長職的左右為難、「心在滴血」的原因:一是
民視本土化方向要靠他守住,二是在目前仍一片親泛藍媒體
的生態下、唯一「台灣人的媒體」要守住。

第一個理由,有點太勉強。「本土化方向」的意義在民視,
未必代表著對節目內涵的思考,卻早已可明確等同為收視利
益的保障,看看「飛龍在天」等本土連續劇的稱霸收視率即
是明證;因此,不管誰來經營民視,除非腦袋短路,不可能
不堅持這種保持經營利益的「本土化」製作路線,實在無須
非蔡委員繼續親自在民視夙夜匪懈不可。

第二個理由看似振振有詞,其實正是最大的問題與盲點所在
。不錯,台灣的大多主流媒體,在國民黨過去長期的壟斷、
箝制、篩選之下,確實仍然程度不同的一路存在著其主事者
(或有影響力的近用者)或明或暗的支持著泛藍政黨、對綠
營則很不友善的操作現象,這讓民進黨從黨外「非法集團」
、到在野時期、以至於執政之後,吃了很多悶虧。

但是,如果民進黨在這個辛苦成長的過程裡,所學到的經驗
與教訓,只能是拼命跟國民黨比爛,或者抄襲舊政治勢力裡
的權力邏輯、並且沾沾自喜於「青出於藍」的速度與程度,
那麼這個執政黨注定只能落得與被它推倒的舊政治勢力成為
一丘之貉,讓所有除了兩邊不理性之死忠啦啦隊以外的廣大
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徹底絕望。

民進黨要做的,不是小鼻小眼地跟泛藍勢力比賽抓緊特權或
不義資源,或計算為什麼他有我不可以有、他髒我為什麼要
乾淨,而是徹底的展現眼界與氣派,一掃「島民性格」之譏
,全力帶領建設媒體的公共空間,讓媒體特權/霸權,與密
室利益交換政治成為輸家。執政黨應該利用執政之便,率先
放棄族群動員、或搶奪媒體資源的「死守鐵票」邏輯,讓媒
體政策的進步性與前瞻性,創造出自己的新格調與獨特之處
,讓其他應該被時代淘汰的政黨或政治人物,跟在後面拼命
想學、卻又忘情不了私利而永遠學不來。這,不是比死抱著
一個充其量只能守住鐵票的媒體,要全面有效得多嗎?

民進黨內,不乏對媒體改造工程具有前瞻見識與具體方案的
政治人物,例如推動無線電視成為公共媒體系統的新生代立
委羅文嘉等人。他們努力讓媒體與政治理性化、透明化,讓
台灣社會可長可久,停止在落伍退步的族群政治/老人政治
裡無止盡的耗盡台灣。這些替蔡同榮委員背書的民進黨的大
老們,貢獻台灣民主運動有目共睹;但若不懂得與時俱進、
不知道台灣社會與人民進步的速度和方向,仍在舊思維、舊
政治邏輯裡自以為是的話,不但將傷害其一世清譽,還將會
成為台灣社會不斷進步的障礙,言行上宜格外深思。

陳總統的這項政策,只是媒體改革最起碼的要求,比起國民
黨過去長期壟斷媒體、今日還只能說風涼話而不願有具體行
動的顢頇、蠻橫作風,當然是相對進步的舉措,這是各方輿
論都已經給予的肯定。我要強調的是,媒體真正的進步與民
主,不會只靠政黨/政治人物的退出經營或使用,或無政府
狀態的放任市場機制,就自動達成。它必須要透過公共媒體
制度的設計與立法,使長期讓民眾反胃至極的媒體,特別是
電子媒體,能夠出現一片免於政治與商業蹂躪的良性生態。

媒體改革之路,請再進一步!
林麗雲〈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輔大新聞系教授〉

對於民進黨要求黨籍立委退出媒體,北社、中社與南社三社
社長於2月10日在貴報發表「改造媒體請拿出配套方案」宏
文。文章中指出:改造媒體的方案早該超越「黨政軍退出三
台」的階段,也不應以自由化為主,而應有整體配套措施。
在這篇大作的基礎上,本文即討論媒體改革的整體方向與配
套。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在民主生活中,媒體具重要的角色,
應是社會公器,不應被少數(政治或商業等)力量不當地操
控。然而,因為歷史的因素,台灣的媒體長期以來受到政治
力不當的控制;這層控制的陰影至今仍在。因此,「黨政軍
退出媒體」並非過時,而是及時。陳總統先要求自家人退出
媒體,可能被黨內人士批為「嚴苛」,或被解讀為「媚俗」
。但是,有了這次行動為標竿,未來輿論與社會改革團體得
以大聲要求其他政黨或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特別是,國民黨
應全面退出媒體經營,更不應以「黨產信託」作為持續控制
媒體的理由。

更重要的,「黨政軍退出媒體」只是媒體改革的一步,並非
終極目標。正如三位社長所言:台灣媒體已朝向壟斷化、商
品化、意識型態掛帥、並受到中資環伺;在這種情況下,媒
體改革的過程中,只要求政治力退出,而一味走向自由化,
是不夠的。媒體改革必須根據民主政治理想上的傳播體制而
定。在這個體制中,為了台灣民主政治可長可久的發展,媒
體不應是少數政治人物的宣傳工具,也不應為財團賺錢的機
器,而應致力於公共服務,滿足本地公眾在資訊、文化與教
育上的需要。

具體而言,在政策與立法上,重要的媒體資源(如無線電波
,因其傳輸具有普遍性)應界定為公共所有,而非私人、政
黨或政府所有;媒體(如有線電視、廣播、報紙等)的所有
權結構也更多元,讓各族群團體有參與和發聲的機會;媒體
的運作也應專業化;長期而言則應推動媒體公民教育,讓公
眾有制衡與批判媒體的力量與機制。

以上所述的公共傳播體制致力於實現民主、開放與多元的價
值。關心本土社會的社團與朋友也應認可這些價值,並請協
助打造這個體制。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三十八期

2003年 March 5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閱聽人、商品化、媒體改革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娛樂經濟的新舊之辯
張十七〈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整合資源 催生公電視集團
馮建三〈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3/04第一百三十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閱聽人、商品化、媒體改革

近日中國時報在其副刊中慨嘆為了因應蘋果戰爭,全報社上下全
副武裝準備應戰,而聯合報也在頭版刊登廣告招募記者、編輯。
對於這場蘋果戰爭的場景,不得不讓人想起好似壹週刊登陸時傳
媒界的緊張與備戰。蘋果日報的進軍台灣早已耳聞,不同於中時
或其他媒體的撻伐八卦,本週編輯室想要從閱聽人商品化概念作
為切入,臆測一下蘋果日報進來之後,屆時傳播生態情況會更糟
嗎!

我們來想像一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走進7-11商店,看見報架
上第一映入眼簾的是蘋果日報的頭版「大幅照片」訴說著今天誰
又在何處為情跳樓自殺了,在櫃臺結帳時,我們看到了壹週刊這
一期的某影星偷腥封面報導。回到家中,我們轉開電視,台視、
華視、中視、民視、TVBS似乎每一台新聞節目都一樣,而霹靂火
的炙熱程度仍然無人能擋。

這些場景並非駭人聽聞,翻開這些場景的表象,我們發現這些傳
播生態與現象都環繞在傳播的商業、商品化行為上;在商品化的
過程中,必須運用到許多工具來測量,比如,7-11的收銀台將精
準地記錄今天哪一份報紙銷售量最好、集中在哪一個時段購買,
而AC尼爾森公司的媒體大調查,則分析每種報紙的人口學特徵,
他們的分析報表可以告訴報社媒體,你們的讀者群是上班族、約
莫是25到35歲為主、常會喝咖啡、喜歡週末去PUB、一個月買一
本書、他們不會去投票、選擇習慣現狀,遠甚於表現反抗等等。

閱聽人被媒體販售給廣告商牟利,因此閱聽人、媒體、廣告商的
三角關係彼此簇擁、相互連鎖,但我們更要注意到閱聽人的商品
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報社(媒體例如時代‧華納)創造了「目
標設定」(target select),這個系統將所有的廣告都設計成
符合特定顧客群或個別化的訴求,也利用各種新科技製作符合訂
戶口味的刊物。

即便傳統取向的報紙,也已經開始學習銷售其顧客的其他價值,
例如透過舉辦各種展覽(以中時的「黃金印象」展為代表),讓
閱聽人繼續掏出腰包,如果我們繼續思考下去,可以發現我們一
般認為很私人的資料,其實正在市場上被當作商品交易著。

因此閱聽人不單只是史麥塞所說的閱聽人看電視就是在做工、閱
聽人被媒體所綁架並販賣給廣告商,更進一步地,閱聽人已經被
媒體切分成各種可以販賣的部分,並且出售之,這個過程透過各
種新科技(例如機上盒就能監視閱聽人轉台情況)的運用測量,
交織結成一個總體的商品來牟利。

中時在近年來的擴張過程,以報業為核心主軸,凝聚了網路、電
視、雜誌等等文化產業在其集團之下;而與此同步的是,中時晚
報的羶色腥化、中時報團勞工的處境更為艱難、中國時報內容品
質的下降等等的保守發展,而這一切都與中時的經營理念的商品
邏輯有莫大關聯。如果說中時還要堅持自己為質報,那麼又何必
在乎八卦風潮在台灣的風起雲湧而隨之起舞呢?迎向全球化而發
展為報團之後的中時所代表的意義,與台灣在地是否仍然有聯繫
?新科技所帶來的是勞工、性別、種族等等問題,在中國時報的
詮釋下而得到進步性啟發嗎?除了「黃金印象」這樣的舶來品之
外,中時能夠引領台灣的社會朝哪個方向前進呢?

與中時一同面對台灣的發展與其自身的不安,似乎是以一種悲觀
地眼光展望未來,但是這樣的悲觀卻令人心痛地建立在商品化邏
輯之上,而相對於商品化的現象,近來沸沸揚揚的黨政軍退出媒
體運動,與公共化(公共電視集團的形成)討論,或許可以將報
業的發展也納入討論之中,以紓解中時的焦慮以及台灣報業的不
安。

Our Question:

1、你知道我們個人的隱私資料(如手機號碼),怎麼會被一些
廣告商知道呢?

2、你知道報紙常常號稱其銷售量第一,是為了什麼原因嗎?

3、你知道為何一些免費報紙可以生存下去,他們到底是靠什麼
賺錢?

4、你知道傳學鬥如何討論「公共」、「媒體」這兩個概念嗎?

⊕∮⊙◇★☆

報業的崛起在歐洲有一段歷史階級的抗爭痕跡,左派的報紙在歐洲
報業崛起的初始,扮演著對抗歐洲封建王權的主要力量,在其中不
乏具有建設性的深度文字與語言,然而其後卻不敵資本主義生產方
式的商品化力量,被一些較為羶色腥的文字所取代,最後,就連所
謂的「左派」報紙也隨風而逝了;在台灣,報業的崛起主要是與威
權體制互相連結,中時在當時雖然不能以幫兇形容之,但是以「侍
從」形容之是符合地,而隨著政治經濟的開放,中時並沒有擺脫掉
過去養成的侍從習慣,往往只屈從於一些舶來品、政客、樂透彩等
等事務的再現與經營,也難怪呼蘋果大軍一進來也跟著手忙腳亂,
所謂的文人辦報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或者說是一種非意圖的行為
所打造出的過去美好時光罷了… …

另外上週傳學鬥電子報刊出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有
部分朋友向我們要求逐期分開多次刊登,以免眼花撩亂,小編在此
從善如流,因此本週將先以馮老師的文章為首先刊登!

還有往後每個月的最後一週,傳學鬥電子報會推出「解讀媒體」
〈暫定〉的單元,與關心傳播議題的朋友共同來解析媒體的文化與
政治經濟邏輯,各位拭目以待啦!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體大事

1、戴忠仁期許台視 重振新聞王國

台視新聞收視率衝破3.76%,在四台無線台晚間新聞中坐二望一,總
經理鄭優承諾,若持續維持前兩名將發大紅包,新聞部經理戴忠仁
則期許同仁,重振新聞王國雄風。

戴忠仁自接任經理一職後,便以重振台視新聞的第一品牌形象為目
標,他指出,最近能夠達成好成績,要歸功於團隊的合作及維持高
品質的新聞。

小編媒批:
恭喜台視呀!自從台視將新聞時段裁減為40分鐘後,收視率也扶搖
直上。台灣本來就沒那麼多新聞可報,偏偏各家電視台拚了命在報
新聞。
在缺乏內容的狀態下,插廣告填時間、便宜易取得八卦消息也就成
了不可少的「新聞」。扣除零零總總的時間,電視台給我們的新聞
內容大約也僅有半小時的長度。小編還真懷念從前三家無線台的「
半小時」新聞呢!

2、公視委製節目勒緊腰帶
公視節目的委製公司明年起將會習慣過「小日子」,公視總經理李
永得坦誠說明公視基於預算保留款已經用完、退休準備金提撥逐年
上升、數位化增購器材經費龐大等3大理由,可用於委外製作節目
的經費一年比一年緊縮,不過到了明年,即進入常態低檔,外製公
司將不再感覺到有任何落差。

小編媒批︰
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像公視這麼好的頻道,政府實在
可以考慮提高補助金額。若經費不足,就向東森多抽些營業稅吧。
這也是大眾媒體應給予小眾媒體的回饋。

3、政府間接投資媒體,新聞局說不宜禁
執政黨日前宣示黨政軍退出媒體,行政院新聞局昨天進一步做出回
應,在行政院會中提出「廣電媒體專業自主營運報告」,對於政府
全面退出媒體,新聞局直言,完全禁止政府間接投資民營廣播、電
視事業恐將影響政府間接投資事業的營運與發展。

小編媒批:
小心政府「借屍還魂」,所謂的間接投資可要說清楚講明白。若想
以間接投資的方式規避黨政軍不得參與媒體經營的共識,必然會遭
到社會大眾的唾棄。何不將這些「間接投資 」用以補助公視、客
家頻道、原住民頻道等公共、小眾媒體的營運?

4、數位電視開播 東森開先河 東森數位電視18日開播。王令麟表
示,東森花費5年、耗資50億元資金發展數位電視,如今夢想成真,
東森將在2年內推出100個數位電視頻道給社會大眾,引領國內電視
產業進入數位化時代。

東森取得新聞局營運執照後,將全力推廣數位視訊轉換器(Set
Top Box)的鋪裝,預計到今年底,將可拓展20萬付費數位電視頻
道收視戶,並致力在3年內全面普及。

小編媒批:
怪怪,為何過去繳5、6百元看得到的東森幼幼台現在卻要加收我2
、3百元才能收看?東森的數位頻道根本是變相加收收視費。王令
麟的夢想成真,卻成為小老百姓的惡夢。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娛樂經濟的新舊之辯
張十七〈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資本主義社會走入二十一世紀,不同階級享有富足的普遍程
度,較十八世紀血汗工廠林立時顯然更為進步。雖然在既有
的生產關係下、在全球化的分工結構中,所得分配方式仍極
不公平,不同階級(國內與國際)間的財富差距更甚過往。然
而科技的更新、機械的扶助,促成工人生產力的躍升,加上
社會福利政策的施行,使得家戶所得要超過維持生存的基本
需求,確實不那麼困難。套用馬斯洛著名的人類需求層級論
,人類在求得溫飽、滿足基本生物需求後,將用更多精力追
求精神層次理想的實現。因而,娛樂事業在這樣的社會基礎
上有了勃興的機會。看的見的,是琳瑯滿目的電視頻道、是
還沒來得及讓人記住就已經消失的電影/唱片、是媒體帝國
間的整併和對娛樂產品的鉅額投資;看不見的,是透過消費
品牌形塑生活習慣與風尚的時代精神。因而有了娛樂經濟(
Entertainment Economy)一詞的出現。

所謂娛樂經濟活動,泛指以娛樂為產品要素的生產與消費方
式。據統計,最近10年來,臺灣衣、食、住、行花費占總消
費的比例都在降低,唯獨娛樂消遣、教育及文化活動等支出
從15%增加到18.2%。而美國的家戶消費調查中,用在娛樂上
頭的比例早已超越醫療和衣著支出。配合此一趨勢,直接生
產娛樂產品諸如影片、文字、聲音的產業規模愈來愈大,它
們提供一種只能被經驗而難以以物品狀態留存的勞務商品,
而舊有的製造業產品不得不與娛樂內容結合,透過廣告給產
品形塑脫離本質的形象(本質是什麼?)。觀察家認為,投資
從舊有的經濟部門(農林業、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趨勢愈來
愈明顯,娛樂事業被認為具有前景、獲利頗豐。

這是一種新的經濟型態嗎?所謂知識經濟、新經濟,以至於
娛樂經濟等時髦名詞,與舊有的經濟型態一刀兩斷嗎?不一
定。這些晚近流行的概念與認識社會的樂觀想像,早在二次
世界大戰戰後便逐漸成形,時稱「後工業社會」。哈佛社會
學學者貝爾援用此一名詞,於1973年出版的《後工業社會之
來臨》一書,聲稱若將社會的經濟活動劃歸為三個產業,則
第三級產業(服務部門)的產值或投入的擴張(相應就是前兩
級產業活動的萎縮),可以作為後工業社會來臨的鐵證。因
此專業愈形重要,產業透過知識/技術作計畫性的佈局取代
漫無目的競爭與擴張,把人類自與生產過程異化的處境中解
救出來。而後福特主義與彈性專殊化的生產,也與貝爾的理
論互為補充。

貝爾在產業結構上的觀察與論證,對照資訊/符號充斥耳目
的先進國家社會,有可觀之處。人們花愈來愈多的時間與金
錢在娛樂內容上,這些勞務的生產似乎就是為了你我打造,
彷若我們追求的夢想/理想、愉悅、爽、有個性、酷等個人
風格,都在拔地而起的娛樂機器中滾滾而出,透過消費俯拾
即是。揮別過去冰冷僵硬、整齊劃一的產品,客製化的感官
刺激與精神撫慰,是無生命器物必備的品德。但韋伯斯特(
F. Webster)則認為此類主張沒有認清事實,在方法論上指
出不同部門的劃分難以界定,在認識論上凸顯所謂「新」的
經濟形態不過是舊有的延續,所以「後工業(
post-industrial)」應以「新工業(neo-industrial)」代之
較為穩當。「後」之所以不成立,是因為沒有翻轉與斷裂的
現象。

所謂延續,本文就生產關係稍作探討。延續指的是雇傭關係
不變,有產者與無產者的關係不變、以資本積累為尚的時代
精神不變。資本主義伴隨著工業革命起飛,有產者對勞動力
的榨取未曾稍歇。進入所謂娛樂產業的運作中看,固然勞動
者衣著光鮮志得意滿,不再從事生產線上工人無意義的機械
生產。但科層組織的規則依舊,知識技術一樣被分門別類,
按照隱性的標準化工作流程操作,成品依然透過福特主義式
的拼裝而成。

在娛樂經濟裡,勞務產品雖然直接表現出生產者投注的精神
,也確實因著不同生產者而有不同面貌(像是精典電影的重
拍)。卻不能說是解放他們與產品異化的處境。重點是,隨
著投資金額更甚以往,投資計畫更難承受失敗,因此公式與
行規緊緊勒住生產者的脖子前進。同時,因為產量更難客觀
計算,有產者便施以「責任制」箍者工人,與科層組織兩相
結合的結果,使得工人必須習慣超時工作。結果是,抽取勞
動力的方式不以時間為單位,而以產量為單位,逼使工人的
知識/技術,在同僚競爭中不得不完整奉獻。

再者,娛樂經濟少不了透過四通八達的通訊/網絡科技。這
些技術使我們消費更輕鬆簡便,彈指即得。但卻也將工人擺
在網上,不能隨意動彈。所謂彈性專殊化生產,是因為掌握
市場資訊更容易,而去配合流動的市場與變換的消費者口味
設置。我們的確因為企業(尤指娛樂產業)彈性的組織方式、
快速的回應消費者要求而迭有驚喜。但勞動者卻因為「彈性
」而得十項全能,或得隨傳隨到。意即,資訊的流佈同時促
成、要求勞動力控制的延伸。工人沒有因為資訊取用便利,
生產力陡增,而得到更多休閒生活。相反,通訊技術不是把
人從辦公室解放出來,是把所有的地方都變成辦公室。因此
,資訊的充斥,一面是消費選擇的五花八門,另一面是生產
技術的革新,方便榨取工人的生產力。透過競爭使工人自行
更新/擴充技術,也使工人自願繳交下班後的勞動時間。

另外,以全球觀點來看,是否能得出「後工業世界(post-
industrial world)」結論?就單一先進國家的娛樂產業興盛
、製造業衰微的現象來看,是容易得出娛樂經濟發達的結論。
但若將視野拉到國際觀察,拜全球化之賜,低技術水平、高
勞力密集的第一(農林漁牧礦)與第二(製造加工業)產業,從
一國之內不停地往第三世界國家移動。邊陲/半邊陲國家固然
因之與先進國家搭上邊,但提供的工作環境與待遇福利之差,
有的不下十九世紀曼徹斯特的紡織廠,有的稍有進步,但也
無法與歐美相看齊。華勒斯坦或德國社會學者貝克指出的全
球化現象,對此趨勢多有描述。假使貝爾的調查範圍擴及全
球,則第三部門產出/工人的比重不一定增加,「後工業社會
」論也就無甚意義,而當前世界充其量是十九世紀英國的階
級社會的放大。娛樂經濟的鼓吹者施施然表示,耐吉/麥當勞
/可口可樂為打造品牌形象,行銷金額一年高過一年,彰顯了
娛樂與實體本質的結合,也就是新經濟不同過往的例證。此
論切切實實忽視東南亞工人流著血汗製鞋,忽視南半球濫墾
雨林蓄養牛隻、種植可可豆、咖啡的事實。先進國家的娛樂
供給超過消費,難道不是朱門酒肉臭?次殖民國家的勞工一
週工時超過七十小時,難道不是路有凍死骨?

以投資的眼光而言,因為消費者購買娛樂產品的支出是有增
加,因此前景較其它舊式生產部門可期,連帶地使得舊技術
必須與之妥協或融合,比如早些年美國西屋與奇異電子。但
這是資本主義又一次的技術革新,在這個層次上我們是可以
說與過去有所不同,是可以檢討生產與消費方式要因此而有
所變動。但聲稱革命性的新經濟出現之論,則必須審慎待之
。畢竟所謂新經濟,愈來愈壟斷在大企業下;而所謂彈性,
則不過是剝削工人去刺激消費的新方法。

整合資源 催生公電視集團
馮建三〈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有關黨政軍退出媒體產權及經營權的議題,開春後再次成為
輿論焦點,部份擁有媒體的民進黨公職人員,以及擁有相對
龐大廣電資源的國民黨,雙雙發言自暴其短,彷彿形成詭異
的退步力量聯盟,戀棧不放手中的媒體,自絕於清議。

通過這個最低層次的道德或黨規壓力,黨政人物不再擁有,
也不再經營電子媒體的前景,已露曙光。雖然這並不代表自
今往後的廣電言論及其光譜,就要回復公平正義的多元常軌
,但並不妨害這是廣電改革的必要之舉。

固然必要,卻並不充份。有「退」就必須還要前「進」,否
則相比於原地跑馬或逡巡往返,恐有五十步百步之虞。所幸
,往前繼續推進無線廣電改革的契機,在上個立法院院會當
中,以及近日的行政院相關政策發言,已經先後出現。

第一是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委員會各自編列了三億多元,也
就是總額達六億以上的預算,準備租用專屬的衛星電視頻道
,製播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節目。政府願意投入公共資源,協
助少數群體的文化及語言之存續與發展,誠然正確,但自行
設立頻道,將有限資金之相當部份,作為(上下鏈等等)技
術用途,是否就是達成文化需要的最佳手段,其實仍有很大
計議餘地。

第二,這就涉及了去年十月十日國慶日,也是台灣進入電視
時代四十年當天,前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就台、華視轉型所
提的呼籲,要分階段鳩集現有政府部門的電視資源,使轉型
為黨政軍不能控制,又能為未來變革設定較佳方向的公集團
電視之議。據悉,催促這個政策內涵的法案業已通過立法院
聯席會議的審查,而在此過程,部份親民黨立法委員已提出
一種可能性,也就是政府各部會是否理當協調,將前述投入
客家、原住民頻道的資源,以更有積累、更能發揮規模效益
的作法,整合至公電視集團之列?

第三,新聞局說,將修法「保障國片發展,增加戲院國片映
演比例」,且比例暫定為百分之二十。消息一出,業界及關
注台灣電影製片的人,肯定這遲到之舉,同時擔心每場貼補
一萬五千元放映費,是否又造成照顧映演業利益,多於循序
恢復本地製片能力的效應?於是,師法歐美的作法,結合電
視與電影資源的可能性,在公電視集團即將具體操作的前夕
,是否亦值得成為新聞局改良台製電影質量的參考?

第四,行政院表示要出資一億,開辦英語電視頻道。此議應
該是國際文宣的一環,而實無助於營造英語生活環境,也與
襄助處於劣勢的客家、原住民之正當性,無法並論。惟環顧
海外,多數國家(英德日韓等)的對外廣電節目,大致由公
部門廣電集團同時辦理(對外所需資金另列),我們也沒有
必要排除這個作法,而可由外交或合適的單位,編列預算而
責成中央電臺、未來的公電視集團承擔這個任務。

希望以上說法,不致招惹印象,以為公集團一出,台灣廣電
生態就能羽化登仙。公集團電視能否成軍,仍待政黨與立委
捐棄成見、外力密切督促,始能知其是生是死,而未來它若
能有讓人首肯的績效,也必須如同黨政軍退出無線電視之議
,先有社會與政治力量的千折百回,才能有民進黨及陳水扁
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從善如流,給予正面的回應。

(轉載自2003/02/10 聯合報)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三十八期 黨政軍商四退PART2特刊

2003年 February 22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 重申黨、政、軍、商四退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

∮ 本期內容

傳播學生鬥陣聲明稿–
黨、政、軍、商四退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

傳學鬥電子報第九十五期編輯室報告–
從三退的老調中見到新意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

★整合資源 催生公電視集團
馮建三〈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民主先進,不要成為進步的絆腳石
郭力昕〈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廣電系教授〉

★媒體改革之路,請再進一步!
林麗雲〈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輔大新聞系教授〉

★媒體改革要除惡務盡-廣電法的修法建議
陳炳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師大大傳所教授〉

★「退」而進步!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
★賣了華視買台視?
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程宗明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

∮本事

在2001年2月14日,傳學鬥曾經製作黨政軍商四退專題,此次
導火線雖然不同,但仍點出我們長久以來的堅持,2月11日,
中華民國總統兼民進黨主席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宣誓
改革決心,明確要求黨內黨公職人員,應該「帶頭示範」,
在廣電法修正草案修正前,率先退出媒體經營,同時,他要
求民進黨團把廣電法修正草案列為優先法案,儘速推動立法。

傳播學生鬥陣認為此事件不只是單純的「黨政軍退出三台」
議題,黨政軍退出三台原本就是一個號稱已然民主的國家,
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如今我們應當將這次的媒體改革
契機,所籠罩的選舉、政爭陰霾撥開,將議題導向「讓媒體
的回歸媒體」的方向,黨政軍退出媒體是媒體發展的低標,
而如何突破低標並向上提升?商業的力量應當是下一個要求
退出的對象,也唯有此,還媒體於民並達到媒體民主化,才
能夠真正達成。

另外我們也在本次內容中,將許多有志之士針對此議題,散
見於各報的評論作一匯集與整理,讓大家能夠閱讀過咱的電
子報後,能對此一傳播議題有更多了解。

⊕∮⊙◇★☆

傳學鬥的立場如下

∮傳播學生鬥陣聲明稿–

黨、政、軍、商四退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

民進黨主席陳水扁宣示「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決心,並要求
黨內公職人員不得經營媒體,引發朝野各界的熱烈討論,民
、國、親三黨部分擔任媒體高層的民意代表,在民意壓力下
,已宣布辭去相關職務。

由全國傳播系所學生組成的媒體改革團體「傳播學生鬥陣」
(傳學鬥),除欣見此一議題受到重視外,也呼籲仍戀棧媒
體高位的朝野政治人物,如民視董事長蔡同榮,能夠順應民
意潮流,在公職與媒體高層間擇一放棄,以免和其它政媒兩
棲動物一樣,成為貪戀權力的墮落罪人。

對於此波要求政黨軍退出媒體經營的聲浪,傳學鬥提出幾點
聲明:

第一,解決台灣本土聲音與多元意見缺乏的問題,不應維繫
在蔡同榮等黨公職人員的利益與權力之上,必須尋求制度上
的徹底解決,以防止政媒兩棲帶來退步與腐化。

第二,國民黨必須全面退出媒體經營,不得以「黨產信託」
的表面藉口作為繼續控制媒體的掩護,黨政軍退出媒體只是
改善台灣媒體環境的第一步,朝野政黨更須整備法規,防止
舊勢力藉不同「轉投資」的手段繼續染指媒體。

第三,黨政軍退出媒體並不足以徹底改善台灣媒體環境。部
分只求利潤的商業媒體其逐利、惡性競爭的特質,才是沉淪
、腐蝕是根本的原因。因而傳學鬥強調推動無線媒體公共化
,尋求更廣大的言論空間是解決台灣媒體亂象的根本作法。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從三退的老調中見到新意

近來沸沸揚揚地吵了一陣黨工職人員退出媒體的議題,承蒙
媒體關注,讓公共化計畫得以再見天日。

說是再見天日並不真確,未見諸媒體的媒體改造運動沒有一
時半刻停止,為何如今又回到鎂光燈下?一句話,多虧了陳
總統拚選舉的決心。距下屆總統大選之日為期一年有餘,但
民進黨執政後堪稱治績的政策還真的沒有幾條。三年前陳水
扁打著打改革旗號熱熱鬧鬧上了台,現在選舉在即,合該做
些事情。然而,凡改革必有犧牲者,周伯倫、劉泰英如是,
蔡同榮、張俊宏如是。

事實上,媒體改革者的主張從一而終,陳水扁這些日子拿出
來的政策白皮書也是三年前就寫好束之高閣。近來老K透過
媒體藉題發揮,說綠營是黔驢技窮;而綠營媒體則一貫以人
廢言,聲稱你不退我亦不退。兩者都少有反躬自省,或對政
策提出針砭,真是半斤八兩,一對爛兄爛弟。

能夠聲嘶力竭指控對方唱衰台灣,或用有限論述空間爭相比
爛,為什麼不多花力氣辨明是非,為黨政勢力退出媒體再出
助力?就公共化多作建言?或有聲稱台灣媒體勢力多為泛藍
勢力掌控,因此綠營接管/經營媒體也就理直氣壯之說,則
更叫人氣短。這是昨是今非的說辭,比上(政媒分家)不足,
比爛(政媒一家)有餘。針對這種說法,針對連日來論述的偏
頗,傳學鬥要提出批判。

我們認為,論述多元性的原則,不應該藉由媒體各擁其主來
實踐!誠然台灣媒體現狀是歷史的延續:國民黨在台主政四
十餘年,既有媒體仰之鼻息;黨外人士在主流勢力邊緣掙扎
,也就處心積慮要取得對抗位置。因之現今媒體立場或藍或
綠,在所難免。但正因如此,如今革命(革國民黨的命)有具
體成果,在野一躍而當朝之時,不思除弊革新,將非理性的
政治勢力自公共領域拔除,而以革命時期的對抗思維認識媒
體職能,眼光實在淺薄。

以對立呈現多元,以各擁其主實踐言論自由,最大的問題在
阻卻了多元交流的可能。當前色彩鮮明的媒體,無論報紙或
電視,論述或再現方式的偏執令人咋舌(或許不若十年前蠻
橫,但同樣不通情理)。本期執筆人周遭就有非民視/中視、
非自由/聯合不看不讀的閱聽人,他們透過媒體認知的世界
如此單面,以至於斷然拒絕理性論辯的空間,凡對立思考點
蓋以陰謀論斷,則所謂公共論壇何以致之?

如今問題不在於政治力掌控媒體用以宣傳洗腦,因為百來個
頻道各有立場,拿來比擬法西斯國家的媒體已失去意義。但
是各有立場的頻道,也就養出各有立場的閱聽人。持守立場
不是壞事,怕的是畫地自限,自高於斯,培養民粹崇拜與激
情,不是民主素養與理性。

進一步言,雖然九五年黨政軍三退的呼聲隨著電波頻道的開
放而湮滅,理由在媒體所有權的開放已滿足了多元。但形式
上的論述多元所呈現眾聲喧嘩的社會氛圍,卻在今日成為撕
裂族群認同的一大主因。對此不能不有所警覺,所以我們指
出,近日高呼黨政軍三退的時代意義已有不同,雖是老調但
有新意。何新之有?在於三退積極理想上應提供我們更客觀
、更公正的媒體,更能形塑暢所欲言的空間與實踐溝通理性
的機會,也就是建立一個有機的媒體環境的起點。其存在不
僅僅消極呈現不同聲音而已,還要能積極促成不同聲音彼此
認識與交流。

或有論者稱之,所謂藍綠鮮明的媒體為數不多,我們的電子
媒體尚能多面俱陳,距客觀理想雖不中亦不遠。但這是另一
種徹底的可悲:我們感覺不出這些媒體沾染政治傾向,是它
們放棄了政治。布爾迪厄晚年時,稱法國電視節目去政治化
、通俗化,將娛樂、人情趣味、奇觀等事件剪成熱鬧的雜繪
新聞,「到最後只剩下一種荒謬感,因為當事件只剩下當下
、即時可以在視覺上被呈現到眼前的部份時,其前因後果早
已被刪除殆盡」。難道不是當前台灣媒體的寫照?目前商營
媒體的作風,只是促成公共領域更加退化萎縮,假性的中立
外衣包裏著實質的冷漠內裡。現代社會成員的政治冷感,媒
體難脫其罪。為何反戰風潮在全球如野火蔓延,獨台灣彷若
置身其外,不是沒有脈絡可尋(即使這不是冷漠的唯一成因)。

所以,陳水扁因為要選總統而有此覺悟,公共化的主張就在
這個界於民主/政黨政治衝突間的空隙得以萌芽茁壯。過去
我們指出,公共化的電視台,在消極面不會刻意偏袒特定政
黨,在積極面會促成公共意見交換以利共識達成,這也是民
主政治得以健全的一個重要基礎。啟蒙哲人相信理性能帶動
社會向上發展以臻至完美,但啟蒙大業還得以溝通理性為基
礎進行,這是有機媒體的任務。而欲型塑有機媒體環境,我
們仍得指出,三退尚有不足,還待公共化加以扶正。

Our Questions:
1.九五年三退口號的敵人是什麼?是法西斯政權?和今天的
三退口號有什麼不同?

2.三退之不足,四退以彌補。第四退要退什麼?為什麼退?

3.商營媒體沒有政治立場?如有是為什麼?如沒有是為什麼
?您能找到實際的例子嗎?

4.公共媒體的進步性,與商營媒體比較在哪裡?要如何實現
?說說您的看法。

⊕∮⊙◇★☆

小編的話

以下是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的文集,執筆者分別為
馮建三、郭力昕、林麗雲、陳炳宏、程宗明等五位。在這些
文章的脈絡中,這些筆者分別以民進黨宣示黨政軍三退媒體
,此議題作為對話的主軸,馮建三結合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
委員會編列總額達六億以上的預算,準備租用專屬的衛星電
視頻道,製播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節目、新聞局將修法「保障
國片發展,增加戲院國片映演比例」,且比例暫定為百分之
二十、行政院表示要出資一億,開辦英語電視頻道。以上具
有進步意涵的政策結合上黨政軍退出媒體事件,強調若要將
這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作一有效的整合與應用,公視集團
將會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而郭力昕與林麗雲則認為,目前的黨政軍退出媒體,表面上
雖具有改革意涵,但實際上仍是一種最低標準的要求,況且
黨政軍退出媒體目前還困於政黨意識形態的矛盾中,受到各
黨比爛邏輯的牽制,難以動彈,更遑論乎日後黨政軍退出媒
體,所必須面對媒體完全自由化的陳淪,因此,再要求黨政
軍退出媒體之外,追求公共傳播體制才能夠致力於實現民主
、開放與多元的價值。

陳炳宏的文章則強調,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相關法令中,廣電
法要求民代不應兼營媒體,那規定民代不得持有廣播股權超
過百分之五十與電視不得超過百分之十的意義何在呢?難道
百分之四十九就不算民代掌控媒體了嗎?他同時要求,新聞
局應該除惡務盡,不要為德不足!他還同時要求修法時對媒
體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禁止要同時貫徹;也就是說,黨政軍與
民代都不能持有任何股權,這當然包括派任或擔任董監事,
也不得指定或擔任廣電媒體的經理人,所有權與經營權,董
監事與高階經理人也通通不行。

最後兩篇則是程宗明的文章,「退」而進步!全球新聞自由
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一文,強調從新聞自由指數以
及其得到這些指數的原由,來看看各國媒體的進步/退步情
形,文中提及義大利的現況,所發出的警訊告訴我們:「執
政勢力」退出電子媒體的重要;而美國趨勢則告訴我們:即
使沒有人介入,也要預防單一的商業電子媒體集團出現,儘
速培植非營利的多元媒體;因此,台灣長期進行的「黨政軍
三退」與「公共化」運動,應該趁此攜手並行。另外,在賣
了華視買台視?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一文中,程宗明則從華視的發展歷史進行分析,認為華視當
中仍潛在存有相當程度的「公共服務」元素,應避免因手段
不當導致此元素的變質,而全國教育界人士更應積極介入監
督,以保有華視所擁有的空中影視教學資源此一淨土。

⊕∮⊙◇★☆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

整合資源 催生公電視集團
馮建三〈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有關黨政軍退出媒體產權及經營權的議題,開春後再次成為
輿論焦點,部份擁有媒體的民進黨公職人員,以及擁有相對
龐大廣電資源的國民黨,雙雙發言自暴其短,彷彿形成詭異
的退步力量聯盟,戀棧不放手中的媒體,自絕於清議。

通過這個最低層次的道德或黨規壓力,黨政人物不再擁有,
也不再經營電子媒體的前景,已露曙光。雖然這並不代表自
今往後的廣電言論及其光譜,就要回復公平正義的多元常軌
,但並不妨害這是廣電改革的必要之舉。

固然必要,卻並不充份。有「退」就必須還要前「進」,否
則相比於原地跑馬或逡巡往返,恐有五十步百步之虞。所幸
,往前繼續推進無線廣電改革的契機,在上個立法院院會當
中,以及近日的行政院相關政策發言,已經先後出現。

第一是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委員會各自編列了三億多元,也
就是總額達六億以上的預算,準備租用專屬的衛星電視頻道
,製播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節目。政府願意投入公共資源,協
助少數群體的文化及語言之存續與發展,誠然正確,但自行
設立頻道,將有限資金之相當部份,作為(上下鏈等等)技
術用途,是否就是達成文化需要的最佳手段,其實仍有很大
計議餘地。

第二,這就涉及了去年十月十日國慶日,也是台灣進入電視
時代四十年當天,前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就台、華視轉型所
提的呼籲,要分階段鳩集現有政府部門的電視資源,使轉型
為黨政軍不能控制,又能為未來變革設定較佳方向的公集團
電視之議。據悉,催促這個政策內涵的法案業已通過立法院
聯席會議的審查,而在此過程,部份親民黨立法委員已提出
一種可能性,也就是政府各部會是否理當協調,將前述投入
客家、原住民頻道的資源,以更有積累、更能發揮規模效益
的作法,整合至公電視集團之列?

第三,新聞局說,將修法「保障國片發展,增加戲院國片映
演比例」,且比例暫定為百分之二十。消息一出,業界及關
注台灣電影製片的人,肯定這遲到之舉,同時擔心每場貼補
一萬五千元放映費,是否又造成照顧映演業利益,多於循序
恢復本地製片能力的效應?於是,師法歐美的作法,結合電
視與電影資源的可能性,在公電視集團即將具體操作的前夕
,是否亦值得成為新聞局改良台製電影質量的參考?

第四,行政院表示要出資一億,開辦英語電視頻道。此議應
該是國際文宣的一環,而實無助於營造英語生活環境,也與
襄助處於劣勢的客家、原住民之正當性,無法並論。惟環顧
海外,多數國家(英德日韓等)的對外廣電節目,大致由公
部門廣電集團同時辦理(對外所需資金另列),我們也沒有
必要排除這個作法,而可由外交或合適的單位,編列預算而
責成中央電臺、未來的公電視集團承擔這個任務。

希望以上說法,不致招惹印象,以為公集團一出,台灣廣電
生態就能羽化登仙。公集團電視能否成軍,仍待政黨與立委
捐棄成見、外力密切督促,始能知其是生是死,而未來它若
能有讓人首肯的績效,也必須如同黨政軍退出無線電視之議
,先有社會與政治力量的千折百回,才能有民進黨及陳水扁
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從善如流,給予正面的回應。

民主先進,不要成為進步的絆腳石
郭力昕〈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廣電系教授〉

陳水扁總統決心在民進黨內落實黨公職人員退出媒體經營的
政策後,多位該黨相關人士已或主動、或不情願的配合了這
項決策,只剩下民視董事長蔡同榮立委仍在遲疑。不顧各方
輿論肯定陳水扁的決心、一意違逆全社會要求政治進步的聲
音,蔡立委動員民進黨大老彭明敏、國師李鴻禧等人,提出
他辭民視董事長職的左右為難、「心在滴血」的原因:一是
民視本土化方向要靠他守住,二是在目前仍一片親泛藍媒體
的生態下、唯一「台灣人的媒體」要守住。

第一個理由,有點太勉強。「本土化方向」的意義在民視,
未必代表著對節目內涵的思考,卻早已可明確等同為收視利
益的保障,看看「飛龍在天」等本土連續劇的稱霸收視率即
是明證;因此,不管誰來經營民視,除非腦袋短路,不可能
不堅持這種保持經營利益的「本土化」製作路線,實在無須
非蔡委員繼續親自在民視夙夜匪懈不可。

第二個理由看似振振有詞,其實正是最大的問題與盲點所在
。不錯,台灣的大多主流媒體,在國民黨過去長期的壟斷、
箝制、篩選之下,確實仍然程度不同的一路存在著其主事者
(或有影響力的近用者)或明或暗的支持著泛藍政黨、對綠
營則很不友善的操作現象,這讓民進黨從黨外「非法集團」
、到在野時期、以至於執政之後,吃了很多悶虧。

但是,如果民進黨在這個辛苦成長的過程裡,所學到的經驗
與教訓,只能是拼命跟國民黨比爛,或者抄襲舊政治勢力裡
的權力邏輯、並且沾沾自喜於「青出於藍」的速度與程度,
那麼這個執政黨注定只能落得與被它推倒的舊政治勢力成為
一丘之貉,讓所有除了兩邊不理性之死忠啦啦隊以外的廣大
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徹底絕望。

民進黨要做的,不是小鼻小眼地跟泛藍勢力比賽抓緊特權或
不義資源,或計算為什麼他有我不可以有、他髒我為什麼要
乾淨,而是徹底的展現眼界與氣派,一掃「島民性格」之譏
,全力帶領建設媒體的公共空間,讓媒體特權/霸權,與密
室利益交換政治成為輸家。執政黨應該利用執政之便,率先
放棄族群動員、或搶奪媒體資源的「死守鐵票」邏輯,讓媒
體政策的進步性與前瞻性,創造出自己的新格調與獨特之處
,讓其他應該被時代淘汰的政黨或政治人物,跟在後面拼命
想學、卻又忘情不了私利而永遠學不來。這,不是比死抱著
一個充其量只能守住鐵票的媒體,要全面有效得多嗎?

民進黨內,不乏對媒體改造工程具有前瞻見識與具體方案的
政治人物,例如推動無線電視成為公共媒體系統的新生代立
委羅文嘉等人。他們努力讓媒體與政治理性化、透明化,讓
台灣社會可長可久,停止在落伍退步的族群政治/老人政治
裡無止盡的耗盡台灣。這些替蔡同榮委員背書的民進黨的大
老們,貢獻台灣民主運動有目共睹;但若不懂得與時俱進、
不知道台灣社會與人民進步的速度和方向,仍在舊思維、舊
政治邏輯裡自以為是的話,不但將傷害其一世清譽,還將會
成為台灣社會不斷進步的障礙,言行上宜格外深思。

陳總統的這項政策,只是媒體改革最起碼的要求,比起國民
黨過去長期壟斷媒體、今日還只能說風涼話而不願有具體行
動的顢頇、蠻橫作風,當然是相對進步的舉措,這是各方輿
論都已經給予的肯定。我要強調的是,媒體真正的進步與民
主,不會只靠政黨/政治人物的退出經營或使用,或無政府
狀態的放任市場機制,就自動達成。它必須要透過公共媒體
制度的設計與立法,使長期讓民眾反胃至極的媒體,特別是
電子媒體,能夠出現一片免於政治與商業蹂躪的良性生態。

媒體改革之路,請再進一步!
林麗雲〈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輔大新聞系教授〉

對於民進黨要求黨籍立委退出媒體,北社、中社與南社三社
社長於2月10日在貴報發表「改造媒體請拿出配套方案」宏
文。文章中指出:改造媒體的方案早該超越「黨政軍退出三
台」的階段,也不應以自由化為主,而應有整體配套措施。
在這篇大作的基礎上,本文即討論媒體改革的整體方向與配
套。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在民主生活中,媒體具重要的角色,
應是社會公器,不應被少數(政治或商業等)力量不當地操
控。然而,因為歷史的因素,台灣的媒體長期以來受到政治
力不當的控制;這層控制的陰影至今仍在。因此,「黨政軍
退出媒體」並非過時,而是及時。陳總統先要求自家人退出
媒體,可能被黨內人士批為「嚴苛」,或被解讀為「媚俗」
。但是,有了這次行動為標竿,未來輿論與社會改革團體得
以大聲要求其他政黨或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特別是,國民黨
應全面退出媒體經營,更不應以「黨產信託」作為持續控制
媒體的理由。

更重要的,「黨政軍退出媒體」只是媒體改革的一步,並非
終極目標。正如三位社長所言:台灣媒體已朝向壟斷化、商
品化、意識型態掛帥、並受到中資環伺;在這種情況下,媒
體改革的過程中,只要求政治力退出,而一味走向自由化,
是不夠的。媒體改革必須根據民主政治理想上的傳播體制而
定。在這個體制中,為了台灣民主政治可長可久的發展,媒
體不應是少數政治人物的宣傳工具,也不應為財團賺錢的機
器,而應致力於公共服務,滿足本地公眾在資訊、文化與教
育上的需要。

具體而言,在政策與立法上,重要的媒體資源(如無線電波
,因其傳輸具有普遍性)應界定為公共所有,而非私人、政
黨或政府所有;媒體(如有線電視、廣播、報紙等)的所有
權結構也更多元,讓各族群團體有參與和發聲的機會;媒體
的運作也應專業化;長期而言則應推動媒體公民教育,讓公
眾有制衡與批判媒體的力量與機制。

以上所述的公共傳播體制致力於實現民主、開放與多元的價
值。關心本土社會的社團與朋友也應認可這些價值,並請協
助打造這個體制。

媒體改革要除惡務盡-廣電法的修法建議
陳炳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師大大傳所教授〉

根據聯合報昨日報導,為因應執政黨要求黨政軍與民代退出
媒體的決策,新聞局決定修改廣電法,將增訂一定層級選任
公職人員及黨職人員的二親等持股占廣播事業發行股份不得
超過百分之五十、電視事業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之禁制規定。
不過筆者認為,新聞局目前研議的方向,還是有尾大不掉的
後遺症,請新聞局務必「除惡務盡」,不當勢力與媒體的糾
葛,清就要清得乾淨,退就要退得徹底。

首先,清楚界定應退出廣電媒體的公職民代的適用範圍是必
要的,但值得質疑的是,政策既然是退,既然是球員不能兼
裁判的思考,即民代不應兼營媒體,那規定民代不得持有廣
播股權超過百分之五十與電視不得超過百分之十的意義何在
呢?難道百分之四十九就不算民代掌控媒體了嗎?退就是退
,退的實質意義在不得擁有,因此實在不懂新聞局怎會有百
分之多少的考量?

在此,如果硬要替新聞局找個理由的話,可能是新聞局的思
考又落入當年制定有線電視法「分散股權即不易被掌控」的
所有權迷思裡。如果真是如此,這將會是個可怕的錯誤決策
,想想當年有線電視法分散股權的條款,最後因為無法規範
集團蠶食鯨吞有線電視市場而落到被刪除的命運,不知新聞
局為何還會迷信少數股權就不易被掌控的思考邏輯,更況當
前問題的癥結是,民代根本不應擁有媒體,哪裡還有百分比
的問題?

退一步來說,即使真讓民代可以擁有媒體百分之五十或百分
之十,他們就不會或不能操弄媒體了嗎?或者說,設立這樣
的規定,新聞局就真的可以防範他們掌控媒體了嗎?還有,
百分之十的股權就少到可以不讓民代作怪了嗎?

提醒新聞局兩個實例,在國內,當年准許新銀行設立時,為
防止金融企業遭少數人壟斷,當時是規定個人或法人單一銀
行最高持股不得超過百分之五,所以媒體設定百分之五十或
十的標準何在?另一個例子是,在股權分散的企業中,有時
擁有百分之十的股權已經是最大股東了,不必要是百分之五
十才能掌控,例如CNN老闆泰德透納當年只擁有CNN與時代華
納合併後的百分之十一的股權,就已經是當時新公司的最大
股東了,所以要成為大股東是不一定要百分之五十的。

因此規範百分之多少的思考是不對的,也達不到「退」的美
意的,新聞局應該除惡務盡,不要為德不足!民代是球員,
媒體是裁判,球員兼裁判就是不對,沒有百分之多少的問題
!而且,根據報導,新聞局也將規範政治人物不得主持節目
,那就更沒道理說,主持節目要禁,但投資卻可以!

還有一個要強調的觀念是,修法時對媒體所有權與經營權的
禁止要同時貫徹;也就是說,黨政軍與民代都不能持有任何
股權,這當然包括派任或擔任董監事,也不得指定或擔任廣
電媒體的經理人,所有權與經營權,董監事與高階經理人通
通不行。

最後一點的提醒是,廣電媒體的定義也應作一細部思考,是
狹義的廣播電視法中規範的廣播與電視媒體,還是應擴大至
媒體相關法規的廣義的廣電媒體呢?例如退出的媒體範圍應
再包括衛星電視、直播電視、網路廣播、智慧型數位電視(
IDTV),甚至還不尚明確屬性的電子報等類似網路媒體等,
這些也需一併考量,以免將來發生媒體定義問題的枝節爭議。

「退」而進步!
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
程宗明(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陳水扁總統將於近期宣佈貫徹「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競選政
見,要求民進黨公職人員必須全面退出媒體經營;該黨強調
除了配合即將進入二讀的廣播電視法修正外,更提高道德標
準要求民選公職人員也要遵守,因為這是法律無法規範到的
領域。對於長期希望黨政軍退出電子媒體經營的社會輿論而
言,是一項進步的行動。台灣內部改革其實也與國際局勢發
展有密切關係,讓我們由「記者無疆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於去年底首次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
數」(Worldwide Press Freedom Index) 談起。

「記者無疆界」為國際性新聞組織,透過近一年的事實調查
與問卷蒐集專業意見,得到有效評估,排出全球139個國家
或地區的新聞自由指數,以比較目前新聞自由的景況。這次
調查,以記者報導新聞的外在環境與媒體機構內部影響為主
要參考點,所得出的排名結果有兩項最值得世人驚訝:一為
名列第40名的義大利、再為名列第17名的美國,因為該兩國
皆是民主先進的7G俱樂部成員。

首先義大利的排名,遠退於歐盟15會員國之末,其他14國甚
至皆在30名以內。記者無疆界組織認為義大利落後的最大原
因,就在於黨政介入媒體。Berlusconi上任總理以來,不但
透過新任命的公共電視總經理,封殺不利於他本人的報導與
節目,開除記者與主持人,同時完全無意放棄他在自己私營
電視網Mediaset集團的所有權。更有甚者,他建議拍賣三個
公共電視台的兩個頻道,在下議院中阻擾「利益衝突法」的
通過,好讓他繼續掌握全國兩大媒體集團。Berlusconi就是
「民選的公職人員」,想擴大佔有的就是商業性的電子媒體
,商業媒體報導不同政黨失衡的情形也是最嚴重的。可見立
法要政治人物退出媒體是多麼重要,總統Ciampi以該國罕見
的憲法行動,於去年7月主動提出書面法案,要求管制多媒
體與電子媒介,以保障多元與公平報導的傳播產業。

次來美國名落17,甚至輸於獨立的前南斯拉夫斯洛維尼雅共
和國、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主要原因在於911事件之後,
布希政府加強安全管制限制記者採訪,同時許多記者因不肯
透露消息來源而遭逮捕所致。該國的情形其實更為詭異與複
雜,表面上看起來在緊縮媒體表現空間,但同時卻在放寬媒
體經營限制,其實兩者是一體兩面的。

就在國務卿鮑威爾領軍於聯合國呼籲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時,他的兒子邁可 (聯邦傳播委員會FCC主席) 也在華府引
領商業集團,向大媒體市場進軍。FCC建議,撤銷對媒體集
團規模的限制,讓單一公司可以擁有同一城市的無數廣播與
電視台,同時可以經營報紙,也可擁有電視台數超越全國總
收視率35%的限制。這些改變嚴重地違反媒體多元與地方精
神的信念,不但如此FCC還不願在首都以外地區召開公聽會
辯論此一議題,迫使唯一民主黨的委員在紐約、北卡州、西
雅圖三地開公聽會自立救濟,但許多專業人士害怕遭到報復
所以不敢出席。媒介正確報導促進會 (FAIR) 也公佈調查結
果,發現與此放寬有明確利益關連的三大電視網,長期以來
都不報導任何該項議題的新聞。結果一項至關重要的公共政
策,居然在國人不甚明瞭的狀態下進行。紐約時報著名專欄
作家Safire指出,鮑威爾信任的是「市場」,不是「競爭」
,一個單元巨大媒體主義 (Media Giantism)將要出現。於
是,制衡商業媒體集團的競爭聲音持續萎縮,形成了有利國
家採取一意孤行政策的環境。

所以,義大利的警訊告訴我們:「執政勢力」退出電子媒體
的重要;美國趨勢更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人介入,也要預防
單一的商業電子媒體集團出現,儘速培植非營利的多元媒體
。台灣長期進行的「黨政軍三退」與「公共化」運動,應該
趁此攜手並行。

讀者一定好奇,在全球新聞指標中,台灣的排名落於何點?
第35名比義大利稍高!讓我們從退而進步,向排名前列、注
重公共精神的北歐與加拿大國家學習吧。

賣了華視買台視?
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報載新政府為了貫徹黨政軍退出三台主張,同時回應傳播政
策白皮書的「公共化」政策,將於近期釋出中華電視台的股
份。此決定已得國防部與教育部的證實,未來發展可能從賣
出股票的收入,買回台灣電視公司的民股轉換成公共電視,
而且還有盈餘。這種發展正如新聞局從「價格」交易觀點評
估一公一民案的思維;然而卻完全忽略該局另一項評估指出
,電視台體質的差別與公共化政策的成效密切相關,也就是
什麼是未來公共電視集團應有的價值,具體地說該集團必備
的功能有那些項目。

描述公共電視的經典名言之一,為BBC的創始人John Reith
所立:「資訊、教育與娛樂為公視的三大功能」。眾所皆知
,中華電視台的成立為提供軍中與學校教育的需求,因此創
台的第一任總經理,就由當時教育部次長劉先雲接任,同時
也是台灣電視台始祖-教育電台的創辦人,因此華視本來就
應以公共服務的面貌問世。然而歷經長年商業化的運轉後,
令劉先雲傷痛地在口述歷史中,寫下深切的檢討,對當今許
多附合華視釋股私有化的人而言,當萌心聆聽。

劉氏在《八十自述》中親筆寫下籌辦華視後的感想:「惟至
今猶耿耿於懷者,初以為公營電視臺,祇以辦理社會教育及
空中教學與軍事教育暨政令宣導為宗旨,其所以命名為中華
電視臺不稱公司者,原因在此」,但自選定商業經營方式後
他發覺「此一更改,所有節目,難免不受廣告商之要求而有
所影響,明知有悖教育宗旨,亦無法放棄,如此作法,自為
社會所不諒;余服務文教界多年且忝負總經理之責,知其不
當為而為之,於心不安,故一再懇辭」。

原來,華視在籌畫過程中,由於政治力的干預,改變了籌設
進度,而國防部集資過程又不順利,於是在資金不足又領袖
急於驗收成果下,倉促作了商業化經營的轉變,以籌措民間
資金,自此教育文化的宗旨,一去不復反,華視更成了早期
商業電視中無所不用其極的逐利者。回顧歷史,一項促進公
眾利益的社會建設,在威權時代迷失了方向,如今政黨輪替
,民主化持續擴大落實契機出現,難道新政府不但不思把握
時機改革,還要重蹈覆轍走上不歸路?

再論華視如果私有化,立時就會有利益衝突。該台長久接受
教育部委託播出的「空中大學」與其他教學業務,是否也一
併私有化?或繼續委其代辦?或招標?這該是全國關心文教
人士要嚴格監督的事務。1982年教育部長朱匯森在立法院公
開說明:「計畫中的空中大學就是公共電視台」,為此國家
特別指配超高頻三十四頻道播出,讓全國民眾都可以透過無
線天線接收,如今這項投資多年的珍貴資產是否也要一併私
有化?教育部與華視當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

吾人相信,華視必然本於永續經營想要保有教學資源,然而
公共資源不是「白吃午餐」,私有化後的在商言商,董事會
能有多大興趣拓展非營利的教育服務? 劉氏提到當年辦理
空中教學虧損太多,就得自民股強大壓力,使其難以經營下
去,請問完全私有化的華視,如何推動「開放大學」的終身
教育理想?或許從近來華視與台灣固網開辦「線上學習」業
務可知,未來教學將以附加價值方式,創造公共資源的額外
收入。但必須質問的是,將教育收入等同廣告收入,是否會
扭曲了教育的公共性理念?而有所盈餘是否應回到教學製播
上作再投資,而非股東的分紅?這都是私有化後將產生的爭
議。

最後再次提醒新政府,無線電視改革的政策是「公共化」而
非「私有化」,因為後者早在國民黨時代就意圖執行了,政
府如果以釋股為目的則了無新意與公益,更違背民主化浪潮
。如果釋股是手段,就更應避免因手段不當導致目的變質,
全國教育界人士更應積極介入監督,以保有空中影視教學資
源的唯一淨土。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三十七期

2003年 February 18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重返媒體民主化的真實意涵?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反戰運動之中的陰影
等待另外一場的反對運動
南方一隻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2/18第一百三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重返媒體民主化的真實意涵?

陳水扁總統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宣示,黨內公職人員必須退出
媒體經營,民進黨亦對所謂公職人員畫定範圍,預計受影響人數
近千人;此外,行政部門和民進黨立院黨團將在本會期積極推動
廣電三法修定。民進黨的這項政策宣示,除了獲得朝野政黨的支
持,民間社運團體亦予以肯定。

由此波黨政軍退出媒體經營的聲浪延伸出的討論,還包括:要求
政媒兩棲人物做出抉擇;三退的配套措施,細節的執行;如何避
免舊勢力透過其他方式干預媒體;如何避免中資介入;媒體內容
如何避免八卦煽情及意識形態對立等。

這些討論範圍廣泛,堪稱是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對媒體環境所
進行最緊密之注視。但美中不足的是,儘管討論熱烈,我們卻尚
未從其中看到政府及民間對台灣媒體環境有宏觀的想像和規劃。

黨政軍三退是90年代以來,民間社運團體對國民黨長期宰制媒體
的反動,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然而有許多傳播學者及部分媒體
改革團體(包括傳學鬥)早已指出三退運動之不足。

三退有其正當性,但未經宏觀擘劃的台灣媒體環境,在三退之後
,容易遭到財團摧殘,特別是90年代末國民黨逐漸衰微,極需借
助財團之力維繫政權;加上國民黨政權90年代以來以新自由主義
為圭臬的經濟政策,對媒體頻道採取放任開放的態度,更讓財團
有染指媒體的機會。

歷經十餘年來,黨政軍三退依舊是台灣社會改善媒體環境的指標
,有論者說「這是遲來的正義」,但諷刺的是,未待黨政軍三退
,商業力量早已和黨政軍平起平坐,甚至凌駕其上。商業力量左
右台灣媒體環境,其惡果台灣民眾親嘗了十餘年,這個遲來的正
義算是正義嗎?

今日台灣媒體環境的最大弊病就是,新的商業怪獸正在張牙舞爪
,而老的黨政軍幽靈仍在暗地耍猴。若要避免黨政軍商的危害,
我們實應徹底改善媒體結構,並提出一個更宏觀的媒體藍圖。

如果短視近利是台灣社會的特性,如果台灣社會認為所謂「宏觀
的媒體藍圖」遙不可期,那麼我們可從最切身的角度思考一個問
題:我們究竟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媒體環境?是充滿八卦、衝突、
消費至上、意識形態衝突對立的,還是有社會意義、關懷土地人
群、促進社會討論、解決問題的媒體環境?

今日的台灣媒體環境明顯的是前者高過於後者,我們是否有扭轉
此一病態趨勢的可能?綜觀近日社會各界對黨政軍三退的討論,
除了部分傳播學者和媒體改革團體提出媒體公共化和民主化,是
保障台灣媒體真正為全民所有、為全民服務,及扭轉商業媒體弊
病的長治久安之道外,似乎沒有討論台灣媒體未來的其他聲音。
這也悲哀地顯示出,台灣社會對建構良好媒體環境的論述和認識
之貧乏。

Our Question

1你知道黨政軍三退運動的來龍去脈嗎?

2你認為台灣媒體環境弊病叢生的主要原因為何?

3你知道媒體「公共化」和「民主化」的意涵嗎?

4你認為要改善台灣媒體環境,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

政治力要退出媒體,從台灣的脈絡而言就好比要情色退出人類
生活一樣,不只是一種空泛的修辭,有更多的時候,是佔據優
勢的統治集團,為了塑造改革進步的假象,所建構出來以贏取
民眾支持的策略。廣而言之的政治力永遠不可能從我們的生活
中消逝,正如權力無所不在一般,因此,若要將媒體的面貌回
歸民主的本質,並且發揮文化、公共的功能,顯然黨政軍三退
永遠不夠,反而有選舉造勢之嫌,而如何真正的達到改革,傳
學鬥本週的編輯室就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們的觀點囉。

另外上周適逢全球反戰運動,傳學鬥成員南方熊有一些心得在
論壇要和大家分享。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體大事

1.民進黨中常會11日針對「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做出重大決
議,要求該黨黨職、公職人員退出廣電媒體經營,政府持股也
必須全面退出。民進黨主席陳水扁指示將廣電法修正案列為優
先法案,責成立院黨團在本會期完成立法,並呼籲其他政黨支
持。

民進黨強調,中常會昨日決議也許是民主的一小步,但是未來
的歷史將會記載,「台灣過去幾十年黨國操控媒體的時代,終
於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劃下句點」,這就是民主的價值,也是
政黨輪替的意義所在。

小編媒批:
唉,選舉又快到了,咱們的阿扁總算要兌現選舉前的政策支票
啦!蘋果是比好不比爛,希望現今執政的民進黨黨員能秉持在
野時的「反特權」精神,真正地為台灣媒體立下百年之基。連
大主席也請快快跟上腳步吧!何苦承擔一個冥頑不靈的罵名呢

2.由「無盟」發展而成的「媒體改造學社籌備會」發表聲明,
肯定陳總統將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他們也要求國民黨勿
以「黨產信託」作為持續控制媒體的理由。該會並強烈譴責立
委蔡同榮抗拒改革,要求蔡應於今日就立委與民視董事長二擇
一作出選擇。

6位前民視新聞工作者(民視新聞部前經理胡元輝、企編小組
主任石靜文、採訪中心副主任王文靜、採訪中心執行副主任何
國華等人)10日發表聲明,呼籲民視董事長蔡同榮和國民黨分
別退出民視和中視,使媒體改革的大業得以順利進行。

小編媒批:
蔡董你紅了哦!現在全國的媒體改造都以你馬首是瞻。你也就
別再推辭了嘛!快快做個了斷,為媒體新政做第一個烈士。我
們會緬懷你的。

3.營造國內更好的英語生活環境,行政院決定成立英語新聞專
用頻道已有了眉目。行政院跨部會專案小組研擬出兩個腹案,
一是成立台灣全球英語新聞專用頻道,二是以「帶槍投靠」方
式,由頻道業者提供頻道,政府出資購買時段播出;小組召集
人、行政院政務委員黃輝珍表示,最快今年上半年就可開播。

小編媒批:

全國都在拚「英文」,真的是讓小編太感動了!這樣子陳青天
再也不用擔心看不到英語頻道啦!請扁政府趕快兌現無線電視
台公共化的承諾吧!如此一來也可解決無頻道可播放的問題。

4.美伊戰爭何時開打,全球矚目,電視新聞也全面備戰,開拔
科威特、約旦,隨美軍攻進伊拉克,或由約旦前進巴格達,各
台也將陸續推出美伊戰爭特別報導。為採訪21世紀的第一戰,
國內各電視台將派至少2組人力,採取「駐守科威特、約旦」
策略,伺機深入伊拉克戰區。

小編媒批:
至戰地前線作報導是好樣的,可透過台灣媒體自己的觀點來記
錄所見所聞。就怕台灣盛行的速食新聞非但不能捉住瞬息萬變
的國際局勢,反而成為美帝國的政令傳聲筒。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反戰運動之中的陰影
等待另外一場的反對運動

南方一隻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戰爭的幾年裡,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連續三年保持三位數的
成長,而失業率在1943年降到了創紀錄的1.9%,1944年更進
一步降到1.2%。如果美國的領導人沒有從這一系列數字中領
悟到戰爭不可估量的價值,那才是咄咄怪事。

…………三好將夫,1998

本月的15號,筆者南方熊參加了畢生第二次的反戰運動,反
戰運動名稱叫「反戰爭!要和平!0215反對美英侵略伊拉克
聯合行動」,這次的反戰活動人數相當多,將位於美國在台
協會〈AIT〉旁的中央健保局公保大樓一樓、騎樓與人行道
全面佔據,運動喊出的訴求則為:全台灣愛好正義與和平的
人民聯合起來,反對美英侵略伊拉克,以防止全亞洲陷入軍
事擴張與戰爭陰影並以無辜人民的鮮血換取石油,同時,反
對美英侵略伊拉克,使戰爭國及全世界勞工、婦女與兒童承
受最慘痛的代價並反對台灣政府任何支持侵略的措施。最後
則支持聯合國以和平手段解決伊拉克問題,同時呼籲在適當
時機撤銷對伊拉克的經濟封鎖。

這樣的反戰運動與全世界的許多國家是同步的,根據報載,
倫敦宣稱有五十萬人參與遊行,紐約聯合國總部前預期至少
有十萬名示威者,柏林示威人數則在五十萬之譜,羅馬的示
威群眾達百萬人,巴黎、柏林、莫斯科到烏克蘭首都基輔也
有大規模示威舉行,請求美國「給予和平一個機會」。在莫
斯科,約有三百人從外交部遊行至美國大使館時,沿途不斷
有人加入,最後約有一千人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前,有人高舉
紅旗,有標語牌寫著「美國─國際頭號恐怖分子」。在中東
地區,有數千人在回教的周五祈禱活動之後發動示威,支持
伊拉克。在亞洲,南韓漢城市中心的公園約有一千五百名反
戰示威者;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約有一千五百人在美國大使
館以及全球最高建築外發動示威,高喊「不要戰爭」與「戰
爭不能解決問題」口號。在香港,約六百名示威者邊喊著「
不要以流血交換石油」以及「投擲布希,不要投擲炸彈」口
號,邊步行到美國領事館前。 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數以
千計示威者焚燒或以棍棒攻擊布希的芻像;波斯灣的媒體紛
紛呼籲阿拉伯國家對美國施壓,避免對伊動武。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過去枉顧生靈塗炭,執意發動戰爭的行
為,在這次面臨全球社群的全面抵制,但是在台灣,為何這
樣的反戰運動縱然有將近千人的規模,卻不見媒體有太多的
報導呢?就連一向最以本土意識為重的幾個媒體,在這突顯
台灣主體性的當頭卻退卻不前了。幾個媒體業的大動作則是
,東森電視因應美伊戰爭一觸即發,近日將派遣記者前往採
訪,同時東森正積極透過關係,希望成為國內第一家進入伊
拉克採訪的電子媒體。另外,TVBS則在十五日起推出「波灣
風雲再起」特別節目,由當家主播張雅琴主持,為觀眾深入
分析波斯灣情勢。

台灣媒體的諸總動作,讓人覺得媒體對於中東戰事的議題設
定的方向,是要讓台灣以一種中立的姿態來俯視這個重大的
全球事件,至於其他國家的反戰行為應當被歸類在特例,更
別說是國內的反戰活動了。另外,從這幾天的報載我們也可
以發現,有別於國際一致的反美情緒,台灣媒體卻相對地冷
靜,外人不知道,還以為台灣社會的立場是「電視機前的帝
國主義者」,正和美國老大哥的精神一起並肩作戰,準備修
理海珊大魔頭呢。

台灣媒體會有這樣的反應,當然其來有自,過去美蘇冷戰的
時代,台灣作為美國在亞洲圍堵「赤禍」,避免歐洲廣大市
場受到威脅的前哨站,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總層面皆受
到美國相當程度的影響;?美軍鳴羅開道的美國之音在台灣
60餘年至今仍安在,同時,長期以來傳播學以美國主流傳播
學門為正宗,所培養出的傳播人才無不以美式風格為師法的
對象。然而,美式風格又是什麼呢,許樂〈H.Schiller〉已
經告訴我們,美式的媒體風格就是運用中立迷思掩飾社會中
存在的權力衝突、不平等的政經宰制,以形成一種思想管理
結構,用來避免社會中底層人民的血淚被發覺,或者是讓民
眾知道太多,反而促成了草根民主的真正實踐,而最終的目
的仍是要服務媒體商業結構以及其所屬商業集團〈東森電視
與中華銀行、力霸集團、東森固網是王令麟的資產〉的贏利
行為,所以當我們走上街頭反對美國的霸道侵略行為時,是
否也該想想,何時才能起身反對另外一種形式的操縱與掌控
,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正等待你我去反對到底呢。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三十六期

2003年 February 11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媒大事年度總決選專輯》

∮編輯室報告
歷史叉點上的反思-2002馬年媒大事總決選!!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2/11第一百三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歷史叉點上的反思-2002馬年媒大事總決選!!

上週傳學鬥介紹了五條我們認為重要的年度媒大事,這週則將剩
下的其他五條作完整的介紹。

頻道經營不易,但是電視時段不能空著。部份業者就將腦筋動到
採購外國節目上,原來在台灣已風行的日、港劇、歐美影集不在
話下,而後來陸續引進的韓劇、大陸劇在去年造成話題滾滾,所
謂的娛樂新聞有半數時間將鏡頭擺在外國藝人身上打轉,其結果
是直接壓縮本土演藝人員的演出機會與生存空間。傳學鬥堅持批
評這種現象:資本家獨家掌握生產工具,只圖自己貪欲無限制擴
張,卻往往置無產者的生計溫飽不顧。同樣的,聯合報在北美洲
發行的報紙「世界日報」,其員工也在報社高層敦節成本的指示
下遭到不合理的待遇,甚至無法自組工會。看到這些媒體工人的
處境實在堪慮,傳學鬥提醒未來將投身媒體的你我,怎能不有工
人意識與自覺?資源的分配結果,在於草根抗爭的強度、廣度與
深度。而階級意識的養成與工人的聯合團結,是解決困境的關鍵
要求。

電子媒體風風雨雨,而在電影市場上出了一部《雙瞳》,似乎給
國片打了一劑強心針。《雙瞳》全片在台灣拍攝,全片亦以在地
元素貫穿。導演陳國富與演員劉若英、載立忍、郎雄等人是知名
台灣電影工作者,在國片最慘澹(目前依然慘澹)的時期堅持理想
貢獻良多。因此本片拿下漂亮票房後,出現了「國片也可以很好
看」的聲音。而陳國富與一些影人又開始重提跨國合資合製與大
華語市場的構想,一如《臥虎藏龍》在襲捲全世界時一般。但千
萬別忘了這兩部片的主要出資者都是跨國媒體帝國新力哥倫比亞
公司,也都有超越國片水平的眩目特效加持,再加上巨額宣傳費
的投入,才能打造這樣的成績。我們也不得不指出,這些影片雖
然拿下亮麗票房,但過去國片能夠傳達的意境與深度也都有所不
及,甚至導演自陳本身的創作題材與理念也遭到限制。所謂的大
製作與華語市場是振興國片的兩帖良藥之說,我們不敢苟同。

跨國資本的直接投資,有如此的影響力。則跨國公司的直接駐點
設立,全面取本土產業而代之的時候,其諸般惡劣作為往往更是
無法駕馭。傳學鬥在去年年中,參與了反反盜版運動,延續著前
年成大MP3的話題,我們指出智慧財產權不應壟斷在少數資本企
業之手,智慧財產權的法令更不應被其拿來保障生財機會,進而
阻礙知識流通。因此在法務部與政府為配合美方要求宣布全面查
輯盜版的同時,我們仍得指出這些跨國財團不當得利的作法傷害
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此事件之後,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我們欣見
公平交易委員會著手調查微軟的壟斷行為,並介入其市場策略。

2002年的媒體,在全球化且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出現了諸般荒謬
乖違的表現,整體而言,我們對來年並不樂觀。尤其在所謂媒體
科技整合的腳步加速前進的當頭,傳學鬥對媒體財團壟斷資源且
拋卻社會責任的疑慮不曾稍減。正所謂革命之路遠且長,來年對
媒體的監督與批判,甚至發起運動爭取權益,都需要你/妳的投
身與我們一同努力。

⊕∮⊙◇★☆

2002馬年媒大事年度總決選排行榜 (下)

(以下的新聞事件皆視為同等重要,排序除了方便編輯或讀者閱讀之外
無其他特殊函意)

大事六:雙曈賣座順利-國片起死回生之仙丹

大事七:世界日報工會抗爭事件-森林中消失的大樹

大事八:演藝人員上街-娛樂工人的怒吼

大事九:余紀忠逝世-訃聞大賽

大事十:八卦新聞當道-完全展現原欲的台灣

⊕∮⊙◇★☆

大事六:雙曈賣座順利-國片起死回生之仙丹

正如中國時報日前選出的2002年年度「娛樂十大事件與風雲人物」
其中選出「國片票房綻露曙光」這件藝文事件一樣,傳學鬥也認為
這則年度新聞相當值得討論。
《雙瞳》雖然讓國片揚眉吐氣,但是從其資金來自於美國哥倫比亞
公司到電影的敘事手法仿效好萊塢甚深,乃至於市場行銷手法的好
萊塢化都使我們了解到,雙瞳並非一種與台灣在地生活具有聯繫的
真摯作品,反倒讓人嗅到幾分文化宰制的氣息,同時,導演陳國富
的表現也讓人感覺有「賣身」之嫌。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雙瞳
》並非國片的新希望。
如同傳播學者的大聲疾呼一樣,去年的國片除了《 雙瞳》之外,
《藍色大門》和《美麗時光》等電影不僅是在技術和品質上都有值
得稱道之處,在票房成績上更是突破多年來台灣電影的低氣壓。《
藍》、《美》兩部獲得國內外影展肯定的電影,票房收入估計都在
四、五百萬元左右。相較去年導演蔡明亮親自搞市場行銷,賣座成
績「較佳」的《你那邊幾點》的兩百多萬,顯然大有進步。此時讓
人想到在這類如《藍色大門》和《美麗時光》等與在地連結較深的
電影片在萌芽時,如何讓他們不要變成蓼蓼可數的特例,同時,這
也同時讓我們反省到政府在電影政策上的自由放任作風是否已經到
了轉變的時候了。

大事七:世界日報工會抗爭事件-森林中消失的大樹

聯合報在美國發行的世界日報,其位於紐約和洛杉磯分部的175名
員工,2000年10月因試圖籌組工會改善工作條件,而遭社方打壓。
經過1年來的奔走抗爭
,在遲未獲社方善意回應的情況下,2002年7月,世界日報的員工
代表王聯懿來到台灣,希望與聯合報資方談判,不過資方相應不理
。後來透過美台兩國社運組織的協助下,王聯懿找到了傳學鬥及關
注全球化資訊中心,兩個團體在凱悅飯店舉辦了「跨國勞資糾紛與
媒體工作權」座談會。會中請來了大傳聯、全產總及台灣記協的代
表,發言聲援世界日報籌組工會,並批判聯合報資方打壓勞工。遺
憾的是,這個探討媒體工作權的座談會,在媒體的「互不揭人隱私
」的默契之下,成為當日的獨漏新聞。不過,團結果然力量大,特
別是這件勞資爭議已演變為跨國事件後,聯合報資方在希望息事寧
人的情況下,同意與王聯懿協商。雖然結局不盡如人意,但這件事
的啟示在於,勞工只要站起來,資本家所受的影響並不可謂不大。

大事八:演藝人員上街-娛樂工人的怒吼

去年無線三台的廣告盈收如同股市曲線圖般「直直落」。一向黃金
時段的「八點檔」,去年一整年的廣告收入也是歷年最低。過去三
台的戲劇節目大多委外整套購買,風光時期的本土性戲劇綜藝節目
如「媳婦系列」、「包青天」、「天天開心」等,更是創下了百集
的輝煌記錄。這些節目在當時可以說是「金雞蛋」,不只為電視台
締造了前所未有的收視率,賺進了大把大把廣告費用,同時也培養
了許多「本土老牌」演員。
然而在有線電視台大幅開放、急起直追下,無線電視台先是失去了
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大環境經濟一片蕭條情況和沉重人事行政
包袱下,三台營運績效也無法再和過去相提並論。面對內憂外患的
情況,非旦未能有所反擊,提出可行策略,反倒異想天開以進口方
式,購進「日、韓」片來唐塞八點檔,以為藉著搭上「哈日」或「
韓流」風潮就能重振過去威風。
在台灣,演藝人員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實際上卻未受到「合理與
尊重」待遇,對於演員的基本工作保障、權利,散落在零零星星的
個別契約中,毫無統一規範。這次演藝人員上街的抗議活動,除了
提醒執政者應即早訂定如「表演藝術人員工作權益法」等條文,確
實保障這些藝術工作從業人員的權益外,同時也再度呼籲這些「向
錢看齊」的媒體老闆們,在盲目迎合資本主義時,請「珍惜台灣本
土演員的工作權益」。

大事九:余紀忠逝世-訃聞大賽

中國時報系大家長余紀忠先生在去年的四月份逝世,各界重量級人
士爭相在中國時報上刊登悼念文章;一時之間,報上全是訃聞;許
多時報訂戶也開始購買其他報紙,因為報上看不到新聞。
這些悼念文中,概以「報人典範」為論述形構,追念的除了余老本
人,更有那「典型在夙昔」的日遠風範。這些論述最突出的部分,
即是將余老建構成一個走過戒嚴時期的民主鬥士,在言論控制的時
代為報社、記者爭取最大的新聞空間。
對於所謂的「文人辦報」典範,我們更不得不提出,在1950年代,
民營報業為爭取官方報紙獨大的市場,以「犯罪新聞」為賣點,設
立社會新聞版面,成功在發行量上奏捷。包裝犯罪腥羶以為商品,
真是文人之舉?
若說余老愛才惜才,所以這些才俊之士今日回以報人鐵譽;我們也
不能不提醒,如果余老真的愛才,為什麼晚年又要自己站上一線戰
場,清理中南部編輯部呢?中時記者們對余老的孺慕之情我們能夠
理解,那也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知遇情分。但是百年之後,人們
又會如何看待這些誇詞呢?世紀初英國報業勳爵對自己的吹捧美化
,經過史家考證,已經成為笑柄;我們或許應該從中得到更多反省

大事十:八卦新聞當道-完全展現原欲的台灣

2002年,台灣媒體環境從年初「黃」到年尾。璩美鳳性愛光碟的風
波尚未平息,鄭余鎮王筱蟬緋聞、薛楷莉削凱子事件又撲天蓋地而
來。有趣的是,2001年壹周刊進駐台灣時,幹醮最力的某些台灣媒
體,卻成為鄭王戀、薛凱子事件的「最佳拍檔」,當初批判壹周刊
的所用的冠冕堂皇理由和義正嚴詞,已成為自我引爆的地雷。台灣
媒體全面披上黃皮,正凸顯出媒體環境商業化後,惡質競爭帶來的
後果。
這些媒體對自己的「黃化」美其名為滿足閱聽人的「需求」,事實
上卻是在作賤他們的媒體近用權。可笑的是,對於閱聽人權利遭受
侵犯,政府相關部門僅以道德勸說規勸媒體自律,媒體從善如流,
大搞媒體環保日,以杜絕攸攸之口;然而,媒體自律了半天,我們
卻發現媒體追逐煽色腥的本質依舊。這根本是搞錯了問題。台灣媒
體全面沉淪的真正原因在於,媒體結構過度商業化所導致的一切向
錢看的經營邏輯,所以只要這個根不鏟除,八卦新聞就難有斷絕的
一天。

⊕∮⊙◇★☆

Our Questions:

1.電影《 雙瞳》對您在今年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2.您對於薛凱莉的風暴以及即將登陸台灣的蘋果日
報又有什麼看法呢?

3.余紀忠的紀念是否只是神話?扣合上當時的政經
脈絡是否有些不同的面呢?

4.說說您對於明年媒體生態的新年新希望吧。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這次的年度大事專題延續去年,傳學鬥分別以兩期的方式呈現,並且在編輯室報告中刻畫傳學鬥對於這些傳播問題的想像,而各位可以發現的是,媒體公共化以及結構性的傳媒問題仍然是傳學鬥施力甚深的面向,商業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在這一年的氣焰有增無減,在全球化的力量下,我們的國家選擇了與資本家而非人民站在一塊,台灣島儼然成為極右台灣﹔這一切皆充滿剝削弱勢,藐視民主的可怕現象﹔正所謂要全面的全球化,就要反全球化,希望各位讀者能繼續支持我們,給予我們更多鼓勵,而傳學鬥也會在日後盡更多的力量砥礪自己。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2002馬年媒大事年度總決選排行榜

2003年 February 4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媒大事年度總決選專輯》

∮編輯室報告
歷史叉點上的反思-2002馬年媒大事總決選!!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2/4第一百三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歷史叉點上的反思-2002馬年媒大事總決選!!

接續著前年的不景氣,去年的經濟情勢未見起色。台灣
蕞爾小島有如一葉扁舟,在全球化洶湧浪潮中浮沉,許
多產業亦隨之起落,身不由己。媒體產業不能自外,下
層基礎因為在地/全球的惡劣競爭所產生的質變,上層
建築的形貌的形貌也因而不同過往。

傳學鬥年終回顧選出2002年的十條媒大事全球化下的媒
體的經濟結構轉形有所牽連。有的談到財團老闆喊出跟
上國際潮流的口號要求解禁,有的論及電視台在跨國競
局下不得不掩兵息鼓、收山不玩。在不確定年代下的台
灣媒體產品,顯然失去了文化自主性格與社會教化功能
,除了追尋鹹濕口味更甚過往之外,另與異族文化的結
合亦未見到新的形式。媒體工人在這樣變動的環境中惶
惶終日,只好走上街頭,跨國企業如微軟則不再只甘做
藏頭藏尾的幽靈,而今赤裸裸的侵壓與迫害漸萌芽成型
。歷史的巨輪要往哪裡滾去?我們正站在叉點上觀察。

首先是有線電視產業的擴張,東森、和信與卡萊爾先後
推出機上盒與付費頻道,號稱更能滿足消費者需要與符
合科技匯流趨勢、並數度舉出「歐美先進國家」的發展
經驗要挾主管機關修改法令與之配合。雖然媒體產業在
物質基礎上負載鮮明的文化性格,其產品在被消費的過
程中傳散著意識與價值,但新聞局從來不曾積極管理,
相關政府官員也未見敢為敢當的理想性格,履履以「自
由市場不宜干預」為由袖手旁觀,或放任業者制定遊戲
規則。傳學鬥數度撰文指出新聞局消極管制之不當與媒
體財團的暴橫無理,而未來發展仍待你我等有志之士密
切注意。

新聞局官員的「不作為」立場,除了放任財團無理取鬧
,也使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推動台視華視公共化的主
張遭到刻意擱置,遙遙無期。而無盟成員兩年餘的努力
亦遭輿論抹黑抹紅,實屬可悲。傳學鬥則一貫主張媒體
的公共特性,必須維持「公共產權」、「公共管理」、
「公共服務」、「公共近用」原則,公電視集團的設計
應與此若干原則若合符節。但國家官僚的顢頇與新自由
主義信仰的普及,使此一立意良善的理念欲振乏力。無
盟招開記者會對政府的痛批與自陳對媒體公器的期待,
聲嘶但力猶不竭,致使其後新聞局在諸般社會壓力與期
待下終於有了對公共化的初步規畫,雖值得擊節歡呼,
但與我們的期待仍有一大段差距。在今天跨國媒體的殖
民形像愈來愈清晰時,更需要你我投入與之為推動公電
視盡心力。

另外,有的媒體業者在不景氣時打腫臉充胖,還顧盼自
雄不可一世,如今卻資金散盡,下台鞠躬。在台灣,電
視頻道競爭太過,景氣差時流血硬撐的不在少數。其中
中天電視台股權數度易手,但獲利表現一貫難看,大股
東國民黨與象山集團年中時嚷著股權脫手,還一度找不
著接下燙手山芋的金主。超視的外資大股東新力哥倫比
亞也在去年抽腿,環球電視也一度倒台。過去一年在電
子媒體業界握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不曾為明日的生計
發愁的,可能不會太多。在經營困難的情境中,為求取
閱聽人目光並累積收視率,節目的羶色腥情節、無聊八
卦耳語、刻意製造衝突對立的劇碼也就不難見到,有雜
誌為此現象作了「弱智媒體」專輯,可作為警訊。因之
遂有「媒體環保日」與「媒體素養白皮書」的提議。我
們不得不指出,如此要求業者自律與提升閱聽人素質的
呼聲從來沒有停過,當然也有刻不容緩的急迫性。但若
因之忽略媒體結構的框架所造成的影響,則類似的呼籲
往往只是徒勞罷了。

⊕∮⊙◇★☆

2002馬年媒大事年度總決選排行榜 (上)

(以下的新聞事件皆視為同等重要,排序除了方便編輯
或讀者閱讀之外無其他特殊函意)

大事一::東森集團擴大版圖
 
大事二:無盟解散與媒體公共化

大事三:反反盜版運動

大事四:中天電視台所有權變更

大事五:媒體素養白皮書

⊕∮⊙◇★☆

大事一:東森媒體集團的擴張-財產或破產

一步一腳印蠶食鯨吞台灣有線電視的市場的電視霸權-
東森集團,今年依然氣焰囂張,一方面假借「教育」
作為他的賺錢的?子,另方面東森也和他的兄弟們,
打算聯手幹掉ESPN。

由於有線電視法規定了收費標準須由地方政府核准,
再加上沒有分級收費的法源,因此,分級付費鐵定違
反法律。還好,東森總有辦法找到鑽營之道,在去年
五月通過的「終身學習法」中,電子媒體應提供一定
比例時段之頻道,播放有關終身學習之節目,並且可
以收費的規定,倒是讓東森找到了賺錢的好方法。而
且這個法還寫著,「提供播放各類終身學習節目者,
政府應酌予經費補助或公開獎勵」,到時候還可以兩
頭都撈。

另外,東森及他的兄弟們嫌ESPN要價太高,要求ESPN
降價,否則將以斷訊侍候,為了達到目的,東森還派
出的他的化妝師們在各大報以「民族主義」為名,猛
烈批評ESPN的帝國主義行徑。不過,千萬別以為東森
真的在驅逐外人,護國護民,電霸只是在維護自己的
既得利益罷了。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上、下游的各個
環節早就控制在東森手裡,形成一個利益共生的家族
。如果你像ESPN一樣,不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他們會說你的收視率太低而要你降價,或把你逼出市
場,自己獨霸市場,再加上手上還有許多頻道可以充
數,不僅使得一些收視率低、評價差的頻道得以苟活
,觀眾也失去選擇頻道與系統的權力。

不過,這個惡劣的電霸即將要面臨前所未有的災難,
一方面中華電信這個老大哥早就在一旁虎視眈眈,憑
著他線路架設的完備性,正準備要把東森趕出台灣市
場,另方面,東森投資大量的資金在數位機上盒的購
置上,到時候只要大家心手相連,連合抵制拒看數位
電視,那麼東森就得和熱愛信用卡的阿B及章小惠一
樣宣告破產。

大事二:無盟解散與媒體公共化-未完的革命樂章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於十月十日招開記者會宣布
解散,並擬轉型籌組另一運動組織繼續推動公共化理
念。老三台在有線電視加入市場後,營運情況一年差
過一年。其中中視釋股後成為私營電視台,我們對之
已無所期待。但是台視、華視股權結構中,官股比例
占約半數或更多,無盟認為應將之公共化,並與現有
內湖公視結合成為公電視集團。此一主張原先列入陳
水扁的競選白皮書中,等於是政策支票,後經兩任新
聞局局長都未能積極規劃(其中蘇正平作較有意願,
可惜計畫為能實現即去職),現任新聞局局長葉國興
則更債興趣缺缺,立場甚至偏向釋股與自由化。無盟
對政治現實深感灰心,因而有重組計畫尋求另外的運
動改革道路。

媒體傳散的影響力極大,在私人資本操縱下卻常棄社
會責任與公共利益不顧。無盟的主張,也就是公共化
的設計,是平衡私營媒體的重要手段。目前新聞局對
公共化政策設計出一套一妥協方案,但看起是半推半
就,極不情願。我們堅持無盟的公共化理想,並堅持
「公共產權」、「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
共近用」原則,並對新聞局的作為,持續監督與批判
,全力促成公共化的實現。

大事三:反反盜版運動

行政院在2002年年初時宣佈該年為「保護智慧財產行
動年」,並與軟體商、書商、唱片業者合作打擊盜版
。諸般努力仍在五月時遭美國列名「三○一」觀察名
單。因而傳學鬥與新社會學生鬥陣聯合發起反反盜版
運動。指出智慧財產權應該保護知識的流通與創發,
而不是被財團與跨國資拿來作為生財、打壓異已、製
造階級落差的工具。當時引發社會輿論對此一事件的
重視,其效果甚至及於立法與行政部門的關心。其後
還有公平會介入調查微軟的壟斷不法情事。

雖然反反盜版運動在五、六月時達到高潮,引起關注
。但輿論仍對我們的主張多所誤解,其中不乏認為學
生得了便宜還賣乖,我們對媒體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
感到遺憾。另外,政府官員仍在多場座談會中表示遵
守智慧財產權是「國際公約」,必須奉行不逾。因此
就目前結果而言,我們只能搖頭嘆息。我們的國貿局
官員、經濟部智財局官員與法務部長,什麼時候才能
不緊抱WTO和外資企業的大腿,替台灣這塊島上的人
想一想呢?

大事四:中天電視台所有權變更

2002年,中國時報實在出盡風頭。大老闆余紀忠掛點
,中國時報歌功頌德了近一個星期,讓全台民眾食不
知肉味。而後,中國時報的新主余建新又豪氣干雲的
宣布,購買中天電視台股權,成為中天最大的股東。
中國時報併購電子媒體的大動作,像是2002年年中宣
布要縮減人事成本,而大搞組織重整、裁員又鼓勵優
退的大報社嗎?這麼一個媒體霸主,又會是2001年6
月無預警裁撤中南部新聞中心、導致一百多人失業而
四處抗議陳情的大報社嗎?沒錯,中國時報就是中國
時報,在併購中天之後,組織重整和裁員的動作,一
路走來,始終如一。中國時報一邊喊沒錢,一邊卻搞
擴張,這種人格分裂的情況,在台灣絕無僅有。面對
這種人格分裂的資本家,被裁員的媒體工人不僅不能
自認倒楣,反而應該要站起來狠狠揣他一腳才是。

大事五:媒體素養白皮書

2002年10月24日,教育部長黃榮村召開記者會親自公
佈「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這部亞洲創舉的白
皮書是為培養國人媒體素養能力、掃除「媒體文盲」
,並由政大廣電系教授吳翠珍為主要催生者,這白皮
書同時宣示了「全民學習媒體素養時代」正式來臨!

媒體素養到底是甚麼?麥克魯漢說媒體即訊息,而媒
體素養就是培養我們具有解讀訊息的能力,我們在這
個被訊息所包覆的環境裡,讓自己具有解讀媒體訊息
的能力,是刻不容緩。公佈白皮書是媒體教育的其中
一步,還有媒體工作者/工人意識的覺醒,推動媒體
大環境的結構轉型,也都是關心媒體媒體的全體公民
,應該一起做的事。為甚麼應該一起做呢? 為何白皮
書只是其中一部份呢?

類比舉例來說,就是「何不食肉糜?」,媒體素養教
育像是告訴你,我不是只有垃圾可以吃,要教你辨別
垃圾跟肉糜的區別,但問題是這裡根本沒有肉糜可以
吃怎麼辦?媒體工人意識的覺醒,就是讓工人可以做
肉糜給你吃,媒體結構轉型就是有工廠可以給工人製
作肉糜。當然每個人都想吃肉糜啊,誰想吃垃圾!

⊕∮⊙◇★☆

Our Questions:

1. 看看2002馬年媒大事年度總決選排行榜上集,那
一條是你心中的第一名?為什麼?

2. 面對這五條媒大事,你有沒有其他的觀點或看法?

3. 整理屬於你自己關心的媒大事年度總決選,想想看
這些媒大事包括了哪些層面?

4. 經過了這一整年,您對傳學鬥有什麼建議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這次的年度大事專題延續去年,傳學鬥分別以兩期的方
式呈現,並且在編輯室報告中刻畫傳學鬥對於這些傳播
問題的想像,而各位可以發現的是,媒體公共化以及結
構性的傳媒問題仍然是傳學鬥施力甚深的面向,商業化
和自由化的浪潮在這一年的氣焰有增無減,在全球化的
力量下,我們的國家選擇了與資本家而非人民站在一塊
,台灣島儼然成為極右台灣﹔這一切皆充滿剝削弱勢,
藐視民主的可怕現象﹔正所謂要全面的全球化,就要反
全球化,希望各位讀者能繼續支持我們,給予我們更多
鼓勵,而傳學鬥也會在日後盡更多的力量砥礪自己。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三十四期

2003年 January 28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有線電視分區模式的變革
是往前進步還是倒退保守?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東瀛扶桑起浪海洋寶島回瀾
正訊排擠的因視「政治」與「經濟」性資果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讀者投書
「英雄」為召降納叛而來?
陳姿伶(學生)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
魏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3/01/26第一百三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有線電視分區模式的變革
是往前進步還是倒退保守?

日前新聞局長葉國興表示,現行的有線電視分區模式將
有重大的變革。依照新聞局的計畫,預估在兩年之內,
將把目前全國43區的分區媒體市場合併為18區。而最後
的目標是將全國的有線電視市場合併為一單區,也就是
全國不分區。新聞局的理由是:現在的市場區間太小,
造成一區一家的壟斷現象,進而使得業者缺乏良性競爭
、品質低落,害得多位部長看不到BBC、CNN等英語頻道。

乍看之下,新聞局對有線電視的改革似是理直氣壯,振
振有詞。但事情絕非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新聞局的變
革雖然要求競爭,但是實質上,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市
場並不具備競爭的基礎條件。首先,全區化的經營模式
繼續鞏固目前大者恆大的局面,特別是媒體財閥挾其龐
大的資本,分別從傳統的有線電視網路及新型態的固網
滲入市場,雙管齊下吞蝕獨立系統業者,大資本家必然
成為最大的贏家;再則,現存的多家地方有線電視系統
早已被特定少數媒體集團所收購,而且這些財團往往透
過交叉持股結合成為利益共同體。

對此,傳學鬥秉持一貫的反壟斷立場,反對盲目的合併
媒體經營區間。其實,我們不反對所謂的競爭邏輯,但
是我們要呼籲新聞局,競爭並不只是表面政策宣示,而
在實際情況中卻讓這些財團玩左手換右手的把戲。

以下是我們的幾點建議:

第一、媒體集團帳目透明化:目前媒體集團的說法傾向
認為,政府政策的規約使市場規模無法達到規模經濟,
而新聞局則認為以往的分區制度已然無法保証競爭的態
勢;因此將經營區域放大可謂有志一同,然而,以目前
媒體集團水乳交融的經營情況,本來就不易讓人信服在
經營上會有困難,既然經營區域已然放寬,往後為了避
免媒體資本家們哭窮,各家媒體集團的財務必須透明,
以示公眾。

第二、加重抽取媒體集團的營業稅,作為補助小眾媒體
發展的基金:基於社會責任及公平競爭原則,我們要求
新聞局對有線電視媒體集團抽取一定比例的營業稅,作
為發展社區媒體、小眾媒體及公眾近用頻道的補助金。
而這筆金費的運用,須受到適當監督;我們建議,將此
筆經費回饋到由學校、社區、地方文史工作、公共媒體
系統組合而成的網絡中,補足目前有線電視嚴重缺失的
在地社區性、公共性、近用性,以及確認閱聽人作為媒
體公民而非單只是媒體消費者的身份。

第三、 在中華電信釋股的過程中,禁止有線電視媒體
集團〈東森領軍〉與中華電信交叉持股,另外,收視戶
享有實質的選擇權力,自由訂購其所喜愛的有線電視服
務系統。

第四、 節目頻道的來源不可以被壟斷:節目頻道若被
壟斷,將造成擁有熱門頻道之系統業者以獨佔的方式,
排除其他業者的競爭。這樣的情況顯然是對市場晚期進
入者的不公平待遇。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太平洋衛星電
視系統成立之初,雖然透過衛星傳輸,擁有廣大的覆蓋
率〈不輸今日的中華電信〉,但卻因無法購買電視頻道
以充實內容,最後也導致衛星接收系統推廣的成效不如
預期,甚至退出市場。

最後再次重申我們的立場,以上傳學鬥針對新聞局政策
轉變所提出的觀點並非我們對於媒體發展的理想形式。

審視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發展脈絡,可謂相當接近美國
的路徑,所強調的是:維持競爭態勢,保障消費者權益
;而在台灣目前的情境下,配合新聞局的政策,實質上
並沒有辦法達到「競爭」的態勢,更遑論諸如美國的有
線電視政策以公權力對財團要求回饋金以回饋當地社區
、學校的發展;況且,美國的有線電視發展這些年來逐
漸被商業力量所完全貫穿,所造成的影響已然使得媒體
成為商品,所謂文化性、公共性蕩然無存。傳學鬥認為
有線電視的發展,必須尊重此媒體科技原本具有的社區
性以及民主意函,它所擁有的科技形式足以讓台灣的草
根民主得到真正的萌發。而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卻還是
身陷於娛樂、純然商業的用途,顯然是美國媒體演進史
的倒退保守版,而進步的版本何在?是我們想要繼續追
問的。

Our Questions

1.您覺得台灣的有線電視跟第四台有什麼不一樣?

2.有線電視是新科技,您覺得新穎之處何在?

3.您可否說說看,現在經營有線電視的業者有哪些,他
們的老闆是哪些呢?

4.有線電視在您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為何,是否有不足
之處?

⊕∮⊙◇★☆

威廉斯在1970年代末期對有線電視這項新科技有相當高的期
許,認為這項新科技具有草根民主的可能,並具有實踐民主
理想的潛力,而這同時必須有配合的政治經濟條件,美國式
強調商業自由競爭的模式並不能夠使有線電視發揮其的潛能
,反倒因為重視利潤的邏輯,使得大型財團有機會將這項新
科技納入原本的媒體體系中,所造成的結果是有線電視沉淪
為最「原欲」的媒體,所謂在地文化的展現、互動性、參與
性全部因為財團企業利潤邏輯的目光如豆而受到壓抑,台灣
的發展是不是也是如此?或者更慘?值得大家省思。

另外,英雄這部電影最近掀起了諸多討論,傳學鬥也有讀者
丟來銳利的觀點,同時也激起了回應,就請大家仔細瞧囉。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話題人物王筱嬋將以記者身分進出立法院,她日前到環球
電視台應徵新聞記者,已獲錄取將投入採訪國會新聞工作,
外傳王筱嬋將會衝著立委鄭余鎮而來,環球電視台總經理林
志昇說,這是錯誤的傳聞,王筱嬋未來將負責立院在野黨新
聞,而且公司規定她不能與鄭余鎮碰面。

小編短評
王筱嬋,進入國會後應當會帶來新的新聞運作方式吧!以她
廣闊的人脈、配合上熟知台灣媒體為了利潤可以不擇手段的
息癖,當她每每跑不出新聞的時候,只要把攝影機架在面前
自說自話,東扯西扯,大概就可以把友台的攝影機都吸到她
面前囉,而且還保證明天今晚的平面頭條都會是她呢,環球
這著棋真高呀。

2.陳文茜的兩棲特質,上週引起社會學學者姚人多的批判,
直指她不克盡職守,將國會議員的職務當成是副業,在立院
缺席率高不說,而且在其製作的節目中所找來的一群固定且
熟悉的記者與學者,也沒有將節目做好。

小編短評
文茜小妹真是可歌可泣,台灣沒有她真的是全國民眾都會變
成無知的群眾,在動盪的年代,強調個人崇拜的英雄神話佈
滿在我們週遭,但我們卻往往不察,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會
是那個扛起一切的英雄,而為政者的行為所達到的風行草偃
之效應當是更為重要的關鍵,只是這背後所暗藏的權欲薰心
、利潤邏輯,又有誰知道呢?

3.被賦予眾望的華語電影「英雄」本月十七日在台北市十八
家戲院晚場上映,一個晚上開出七百一十萬台幣成績,以「
首日開票成績」來說,是歷來華語電影的冠軍!全省共送出
八十六支拷貝,台北市有十八家戲院播映「英雄」。以電影
院密度最高的西門町來說,就有五家上映「英雄」。「英雄
」的『首日開票成績』為台北市七百一十萬台幣,以乘以二
倍略估全省票房,則為一千四百多萬台幣。「英雄」的首日
漂亮成績,已超越前陣子上映的「魔戒二部曲」六百七十萬
,同時也是華語電影類別『首日上映』成績最好的一部。

小編短評
「英雄」的高票房跟它所受到的評價實在不一,如果內容不
是那麼吸引人,卻有那麼高的票房,到底是為了啥呢?不可
能是老共拼命在台買電影票吧/嗎?!

4.在三位綜藝大哥張菲、胡瓜、吳宗憲的夾殺下,好久沒有
出現在無線收視排行前五名的華視「TV三賤客」上周收視回
暖,擠進第四名,在周六無線四台同時段節目中名列第三,
比吳宗憲跳槽台視後的「綜藝旗艦」成績亮眼。

小編短評

我就說吧!給「TV三賤客」1000顆爛蘋果也不夠!因為台灣
只剩這種節目啦,觀眾休閒時刻想要把嘴角上揚,就只能靠
這種低級娛樂了,所以它的收視率肯定冷不了。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東瀛扶桑起浪海洋寶島回瀾
正訊排擠的因視「政治」與「經濟」性資果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一月十四日兩起與我相關的新聞,值得國人省思:一則是中
共代表在聯合國「資訊全球高峰會」的亞洲東京籌備會議上
鬧場,揚言要驅逐我國非政府團體代表;一則為某國內媒體
財團與六國駐華代表召開記者會,宣佈在其系統中,上架該
六國的衛星公共頻道。兩相比較,有許多相關性值得我們探
討。

為探討本世紀全球面臨的重要傳播問題,聯合國於2002年中
召開資訊高峰系列會議。而東京會議目的在瞭解資訊科技發
展對亞洲社會的影響,以便提供消弭資訊落差的建言,形成
共識與決議文,預計成為全球高峰盛會的正式議定書。近年
來聯合國的國際會議,極力希望政府代表之間的討論過程
(inter-governmental process),能與廣大人民產生密切
關連,於是要求擴大參與空間,希望「非政府組織」(NGOs)
能在其中扮演積極之角色。自1997年永續發展理事會召開經
驗後,聯合國與NGOs的對話關係成為正式活動。現今如火如
荼舉辦的資訊社會高峰會也是採取如此的形式,台灣人權促
進會、公共電視台、亞太公共事務論壇、TWNIC等就是在此
種聯繫下參加盛會。

中國代表為了遂行「一個中國」陰謀,居然在台灣NGO代表意
義上大作政治文章,以近乎鬧場行為,意圖排擠台灣社團與
會。排斥NGO的行為,完全違背聯合國憲章前言與第七十一條
、1968年第1296號決議文、以及經濟社會理事會1996年修正
之31號決議文、千禧年宣言第55之2決議文的精神,如此醜陋
與荒謬的行徑實在令人遺憾。與高峰會NGO的政策宣言相比:
「希望能反應最常投入『資訊社會中有關訊息生產、處理與傳
輸』的營運單位,或在這過程中最被忽視的組織之意見」,中
國代表行為完全忽視全球價值;可見更多資訊科技的建設:八
吋晶元、光纖、數位電視、磁浮列車,並不能代表資訊素養的
成長。

同一天某國內媒體集團宣佈,開始於有線電視系統上播映六國
公共服務的衛星頻道,表面來看這是一個國際交流的進步象徵
,但仔細探究有許多問題值得檢討。首先播映這些國際知名(
BBC World Service、德國之聲、澳洲ABC、
新加坡Channel New Asia、韓國阿里郎等)的文化與知識頻道
的時機是否太晚?早在兩年前就可落地,為何延宕許久?對台
灣競爭力減損難以估計,尤其從去年底政府首長發言中更可知
國際資訊嚴重不足的窘境。因此問題重點應在有線電視系統「
上架權」的取得,為何如此困難?

眾所皆知台灣電視頻道近年來商業競爭激烈,公共投資不足,
完全依賴廣告營收,只會使節目向高收率的指標發展,導致惡
性競爭,皆以人類的欲望滿足為前提,播映聲色犬馬、偷窺小
道的資訊與文化節目,如此連國內的知識與資訊頻道都難取得
上架機會,更遑論相同的境外頻道,這就是原因。結果台灣的
社會要迎向全球化趨勢,卻因全盤商業化導致國際化不足,迷
失了方向。

雖然為時已晚,但仍可急救,不過為德不卒:該系統業者其實
是將此六頻道放在數位有線電視系統中播送,使全台80%的電
視用戶,如欲收視還需付出昂貴代價更新設備才可。試問以五
千元新台幣的裝機費如何能弭平整體社會在國際資訊上的落差
,恐怕只會惡化貧富資訊鴻溝的問題。如此又抵觸高峰會的主
題:善用資訊科技促進社會整體均衡發展。

三十多年來中共在國際社會上對我的打壓,如同此次一般,間
接造成了吾國人民普遍缺乏參與國際領域的機會,以致自我封
閉性格導出如今不知所措的困境,這種「政治性」的資訊排擠
過程是病因;而國內上架這六國資訊頻道的方式則是一個病症
,因為不知國際資訊的價值所在,所以被「商業利益」排擠到
昂貴的數位平台,間接延緩了彌補社會知識需求的時程。如此
前因與後果,在這兩則事件中表露無遺。

值此高峰會的時機,呼籲國人,支持政府擴大對公共廣播電視
體制的投資,由其來播送國際資訊與文化的節目,才是有效彌
補社會資訊落差的作法。否則當我們在坐視中共「蠻憨無理」
的國際笑話時,自己反而要落入「最先進的資訊技術與最低落
的國際文化」之亞洲國家的「自我蠻憨」之中!

⊕∮⊙◇★☆

▉▊▋▌讀 ▍者 ▍投 ▍書 ▌ ▋▊▉

“英雄”為召降納叛而來?
陳姿伶(學生)

近來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不少質疑「英雄」背後是為中國傳達「一統
天下」意識型態而來的文章。筆者雖不否認這樣的說法,但認為,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電影工業從「英雄」上學到了什麼?

張藝謀耗費近三千萬美金製作,結合兩岸三地的演員及工作人員,
以及日本的美術指導拍攝,在大陸創下2億人民幣的天價票房,「
英雄」聲名,威振四方,不僅橫掃全亞洲,還紅到好萊塢去。反觀
台灣國片,除了少數商業性電影曾擁有不錯票房外,又能細數出哪
些?問題不是出在台灣沒人才,而是政策使然。一直備受抨擊的國片
輔導金制,政府又為此作了多少努力及改變。檢視南韓的電影工業
,南韓政府為了預防韓片在好萊塢化下被吞噬,制定了許多因應法
規。(如:外片映演比、輔導金制等)在政府的力挺下,南韓的電
影工業非但沒有沒落反而更耀眼。

當台灣人在猛批「英雄」的統戰意識型態時,是否也帶有一絲「酸
葡萄心理」,不願承認中國在這些所謂的「資本主義下的商品」產
製上 已迎頭趕上甚至超越施行資本主義已久的台灣。台灣應學習
「英雄」的產製及行銷,進而製作揚名國際的國片,反攻中國市場
,使大陸民眾也趨之若鶩,這才是真英雄。筆者認為,隨著中國與
台灣在經濟上我消彼漲的趨勢,台灣無法在「去中國化」之後歹活
。」英雄」是個預警,台灣如不盡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及競爭優勢,
終將被秦軍一舉殲滅。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
魏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話題電影《英雄》在台灣上映一個星期,已經打破許多項票房紀錄,
最新票房收入累計在台北已達四千萬元,全台灣估計在八千萬元左右
。不僅市場成功,近日在台灣大眾媒體和網路上有關《英雄》的討論
也是沸沸揚揚,儘管稱讚有之,但強烈的批評顯然是多數。

這些批評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有關電影的內容,包括美學、形式以
及藝術表現,批評者認為導演張藝謀東抄西抄,從黑澤明的《亂》和
《羅生門》、王家衛的《東邪西毒》、李安的《臥虎藏龍》,乃至於
他自己過去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再運用。而且對白
簡單、情節單調,不像是張藝謀的水準。第二是有關電影的政治立場
,批評者認為電影有平反秦始皇、支持獨裁,和鼓吹大一統的意識型
態企圖;在台灣的討論中,還特別加上是否有主張兩岸統一、討好中
共中央的質疑。

這些評論不乏見解精闢之作,也都相當具有說服力;本文不擬延伸這
個方向的討論。事實上,每一部電影的美學表現和意識型態都有批評
和爭議的空間,但是《英雄》「為什麼」會有這些「呈現」和「再現
」,卻比較少人提及,也是本文試圖開發的一個討論面向。

首先我們應該從《英雄》的生產脈絡談起。三年前,美國好萊塢的哥
倫比亞片廠花了一千五百萬美,投資李安導演《臥虎藏龍》。這部武
俠片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光在美國一地的票房就回收超過一億兩千
萬,還得了好幾座奧斯卡獎。如此划算的投資報酬率,對其他好萊塢
片廠有絕對的啟發作用。去年,母公司為迪士尼的Miramax片廠開始跟
進,出資三千萬美金讓張藝謀拍《英雄》,著眼的同樣是電影的市場
效應。作為一部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電影,故事情節不能太複雜、角
色塑造的鮮明、視聽元素的強化,以及複製以往受歡迎電影的元素等
等,都是必然的考量;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都是如此。就這一點來說
,預算增加一倍的《英雄》,絕對比《臥虎藏龍》更接近典型的好萊
塢商業電影。

其次,因為種種原因,《臥虎藏龍》在中國市場的票房不算好,這回
Miramax顯然想藉著《英雄》有所突破。事實上,中國固然是好萊塢眼
中的最具潛力的市場,但是除了《鐵達尼號》曾經引起觀賞熱潮之外
,好萊塢電影沒有一部在中國獲得真正的成功。因此,這回在取材與
主旨方面,當然必須符合中國政府與中國市場的要求,更應該找一個
中國導演來拍。也因為如此,中國政府在拍攝方面也大力支援,甚至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如此互相配合的結果,就電影內容來說或有
爭議,但已打破紀錄的兩億人民幣票房成績,絕對讓Miramax滿意。

在前面兩個脈絡因素之下,最後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張藝謀(
而不是別人)」?第一個解釋是,張藝謀是目前中國導演裡面,唯一
既有國際知名度,而且所拍電影都獲得中國觀眾捧場的一位。兩年前
北京市電影院協會還曾經頒給張藝謀一個「電影市場獎」,表彰他沒
有一部電影讓電影院賠錢。其實張藝謀老早就說過,電影裡面當然要
談點東西,但是要容易懂。他在成名作《紅高梁》之後,一九八0年
代末時也曾經拍過一部他自己承認為「四不像」的「商業」電影《代
號美洲豹》。這部在台灣很少有人看過的片子,故事單調荒謬,品質
也有點粗糙失控,很難跟他的其他作品擺在一起(有趣的是,這部電
影也暗示台灣和大陸雙方應該合作)。所以,張藝謀創作的特色,從
正面來講,是能夠照顧觀眾的需求,這也是海峽兩岸許多導演最缺乏
的。但是反面來說,也是一種妥協和世俗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願意配
合生產條件來更動創作內容。更何況,張藝謀向來否認他的電影有批
判政治的目的,他前兩部電影《一個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被
國外影評人批評是服膺中國政府的意識型態,他甚至因此退出坎城影
展。

從以上的討論來看,《英雄》最後會是這個樣子,有跡可循。我們也
可以從此發現,好萊塢資金的奧援和全球市場的規劃,也許是華語電
影的一條出路,但絕不應該如有些評論所言,是值得推廣和仿效的經
驗。這種模式,讓一個導演必須降低藝術要求,減少對本地題材的嚴
肅思考,形成本地電影的「好萊塢化」。不僅如此,影片內容也很可
能與當權意識型態產生某種靠攏作用,對文化與政治發展都不是好事
;這恐怕是《英雄》帶給我們最有價值的啟示。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