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試刊二號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自律公約」只是背叛的承諾?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五家無線台為回應近日部分團體對綜藝節目的大肆抨擊,六月二日訂出十條
「電視節目製播自律公約」,希望展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及改善節目品質的決心,
並對目前為人批評的各類節目多所規範。

此類公約的製定在台灣並非第一次,只要外在力量對媒體表現有所不滿,媒
體工作者/經營者,或規範性團體總希望透過簽訂自律公約的方式來改善媒體
亂象。華航大園空難發生後是如此,白曉燕案也是如此,甚至九二一大地震發
生未久,TVBS董事長邱復生更邀集衛星電視業者組成「衛星電視新聞發展聯誼
會」,強調業者之間的規範遠比政府法令來的有效,希望藉由自律的方式來免
除他律的影響。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這一個個自律條款,甚至是民間成立的規範性組織到底
為台灣的媒體環境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解決了什麼樣的亂象?

台灣根本不缺乏媒體的自律公約,諸如「中國記者信條」,以及「中華民國
電視道德規範」等被認為是老掉牙的媒體公約,早就提醒媒體工作者該如報導
新聞或製作節目,有趣的是,如果你把這些過去的規範條文和現在製定的規約
作比較,你會發現兩者在原則及甚至作法上相差無幾。

自律公約的思考邏輯,無非是將解決問題的責任寄望在媒體的本身,希望藉由
媒體的自發性作為,來改變既存的媒介現象。不過,這樣的想法似乎是緣木求魚
,除非是回到強調風骨與格調的文人辦報時代,或者,每個經營者都是重視公共
利益與媒體公民權的大善人,否則,要求以商業利益為思考的媒體資本家,在過
度開放競爭的資本主義媒介環境中,放棄得以積累財富的羶色腥內容,而負擔起
社會責任,真的有點困難。

換句話說,商業制度下的經營者以利潤為考量的經營方式,似乎是難以避免,
因為不同制度的設計,自然會導致不同經營者與經營型態的出現,然而,這樣的
說法,並非同意業者無須負擔起任何的責任,而是強調解決問題的有效作法,應
該置於結構的面向進行思考。因此,從台灣的媒體發展史來看,「自律公約」,
可說是業者一次又一次面對外在壓力的搪塞之辭,因為利益總是會讓他背叛原有
的承諾。如果,真要根除台灣媒體的多年沈痾,不能只執著於對業者的要求,更
重要的是從結構的徹底翻轉,不僅是另一個重要的思考面向,並且是根本的作法

⊕∮⊙◇★☆
相關新聞
1. 胡瓜、吳宗憲榮膺金鐘獎綜藝類提名最多主持人,自律公約做做樣子 廣告收
視才是仙丹。6.19明日報(這是一則可看度高的新聞分析喔)
2. 英國女性雜誌自律,不刊登皮包骨模特兒照片,以免惡化女性飲食失調、罹患
厭食症等問題。6.22明日報(這個不錯,雖然不一定有效,但是這是對媒體塑造
女性身體比較有反省的表現)
3. 八卦雜誌鉅細靡遺報導帥氣的威廉王子日常生活,英國新聞評議會希望重新對
新媒體訂立自律規章。6.18明日報(這次可不可以不要逼死他,他真的長得很帥)

————————————————————
⊕∮⊙◇★☆ 大巫論壇 ⊕∮⊙◇★☆
————————————————————
運動工業全球化下的在地省思劉昌德(政大新聞所碩士)

六月天,台灣球迷是幸福的。首先是美國職籃NBA季後賽,隨後是法國網球公開
賽、與正在進行中的歐洲盃足球賽;虧得當代發達的傳播科技,身在遙遠的太平
洋島國上,我們有場場直播、緊湊精彩的運動饗宴,可以跟著洛杉磯籃球迷、巴
黎網球迷、及名聞遐邇的英格蘭足球迷一起悸動吶喊。沒有時差的悸動吶喊。

僅僅約在十餘年前,球迷完全無法想像如今的「天堂」光景。當全盛時期的魔術
強森與大鳥博德叱吒NBA時,我們只能從第二天的報紙上,看到雙強對決戰果的
外電翻譯;至於球賽,有時朋友不知打哪兒弄來一卷錄影帶,才偶爾可以欣賞到
他們的風采,可那至少是好幾個星期後的事了。

但,也僅僅約在十年間,一度風靡的台灣職棒運動從頂峰滑落,球場上摩肩接踵
的球迷彷彿煙消雲散。也是今年六月,中華職棒的上半球季結束、下半球季開打
,中華職籃積極準備復賽,這兩件消息淹沒在跨國性大型運動比賽的消息下,在
本地運動迷的心中沒有激起太多漣漪。

運動工業挾著傳播科技的強大力量,如同當年西方列強挾著船堅砲利,長驅直入
台灣運動迷的家中客廳;再配合本土職業運動資本家之間的惡鬥,台灣運動市場
遂被跨國運動企業鯨吞,職籃復賽前景混沌不明,職棒則是年輕的明星球員迫不
及待出走、逐漸淪為美、日職棒的另一個小聯盟。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與執政者對於體育運動的主要看法,約莫只有兩種膚淺的觀
點:一是視作大人玩的小孩遊戲,另一則是把體育運動當作「強種報國」的工具
。而在九○ 年代台灣社會加速邁向資本主義後,第二種觀點慢慢轉化,體育運動
成為一種足以 創造可觀利潤的消費活動,誘使資本家前仆後繼投入大筆資金。只
是資本家並不在意市場利潤從何而生,所以雖然本土職業運動逐漸萎縮,運動頻
道還是能大量轉播跨國賽事,還是一樣利市大發、口袋滿滿。

可是當資本家歡慶全球化、利潤源源不斷之時,球迷難道沒有一絲絲悵然?因為
我們要的不只是曹錦輝在美國小聯盟明星賽揚名立萬,更想看到他替台灣職棒創
造歷史,讓大家又能在球場上大跳波浪舞;我們也不只要看歐尼爾在NBA大砍四
方,更想看到鄭志龍留在台灣製造更多驚奇。

體育運動並不只是小孩把戲,也不只是強種報國或創造利潤的工具,它更是社會
據以凝聚認同的庶民文化的一部份。否則,我們這一代怎麼會有相同的少棒記憶
,歐洲足球迷又因何癡迷至此、演成暴動?

報載,陳水扁總統喊出明年將是「職棒年」的消息,足可令球迷額手稱慶。但若
未來調解職棒兩聯盟的作法,依舊以替資本家創造市場為考量、繼續棄球迷與球
員於不顧(例如:任令老闆解雇球員或解散球隊、卻不思合併聯盟或球隊),只
怕在當前運動工業全球化的趨勢下,本土運動文化將無可避免繼續式微。因為從
資本的角度來看,只要NBA的場次多、廣告收入足夠豐厚,媒體何需台灣職籃與
職棒來「充場面」?而在如今職業運動缺媒體不可的趨勢下,台灣的職棒與職籃
根本無法唱起獨腳戲。

因此,政府應更積極地約束球隊老闆,讓球員能安心打球,藉此提升比賽精彩度
,吸引球迷回籠。另一方面,也應制訂運動文化政策,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
支持的自由貿易「文化除外」原則,限制電視頻道的本土\國外運動轉播比例,
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下、替本土運動在媒體中爭得應有的一席之地。

或許對新政府來說,這是一個「額外」的政策負擔;但這卻是球迷經歷職棒兩聯
盟惡鬥、及職籃老闆不智的擴編球隊與停賽後,再不能信任資本家的唯一選擇。
球迷要的不是利潤豐厚的運動工業,而是可以認同的本土球隊、可以投入吶喊的
球場、以及藉此所帶動的真正全民體育文化。

明年六月天,希望台灣球迷能夠更幸福地走出客廳,在球場上找回屬於自己的悸
動吶喊。

⊕∮⊙◇★☆
最近相關新聞:
1. 高雄縣長余政憲呼籲不應裁撤體委會,應設立體育部。6.8中國時報
2. 總統陳水扁宣布明年是棒球年。6.8中國時報
3. 三台共同買下2000年雪梨奧運轉播權,權利金高達一億元台幣。三台總經理計
劃2004、2008年繼續聯合包下轉播權。6.15明日報
4. 國民黨有意買下職籃戰神隊。6.27中國時報
5. ESPN體育頻道在獅子林UCI影城舉辦「2000年NBA最後決戰首映派對」,五百
球迷在電影院看大螢幕上演籃球大戰。6.10中時晚報

⊕∮⊙◇★☆
「體育運動與媒體」推薦讀物(都可在國內圖書館,如政大圖書館找到):
中文部分(後四本皆是碩士論文)
山海文化雙月刊–原住民運動專輯(該系列有三本,約在1994或1995年)
梁淑玲 1993
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 /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
林琪雯 1995
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
劉昌德 1996
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
林永森 1998
運動商品化過程之研究–以運動大眾傳播媒體、經紀顧問業、設計服務業為例
英文部分
Wenner, Lawrence A(ed.) 1989
Media, sports & society
Rowe, David 1999
Sport, culture, and the media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本週的重要媒體新聞有:
1. 數位電視七月試播,未來將帶動國內1000億元產值。要看數位電視要買數位電
視機或訊號轉換器,還有相關的數位音響、數位廣播、數位家電等;而「國內1000
億元產值」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花1000億元來買這些有的沒的。好了,大家快存錢
吧!
2. NIKE網站遭駭客入侵,首頁被一篇抗議世界經濟貧富不均的文字所取代,文中
並呼籲「關閉世界經濟論壇」。平平是駭客,為什麼人家這麼酷?
3. 年代網際、和信超媒體與香港盈動集團合資案傳破裂。邱復生:「網際網路現
在不做一定死。」台開不搞好,你現在就會死。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本周收到Wanlin Chang朋友的投稿,回應上期電子報中的「小黑人與恐黑人症」
一文,我們把來稿刊出,原作人劉世鼎看到來稿之後,又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在
此刊出討論。

⊕∮⊙◇★☆
Wanlin Chang:
對貴電子報大作「小黑人與恐黑人症」,讀者身有同感,在此也提供個人一些看
法。

一如文中提到,將「克氏塔洛彈性蛋白缺乏症」俗稱為「小黑人症」,也許是醫
學界就慣用的名稱等,在這個階段,它似乎還未被污名化,因為這似乎是根據其
病徵描述而來的,但當它透過記者、編輯加以詮釋,卻成為「台灣首例生下小黑
人 媽媽冤大了」、「補充生長蛋白 小黑人症不可怕」,我們發現記者、編輯框
架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意義。而正是如此已經扭曲的、帶著歧視意味的表意,在
傳播工作者的再現之下,更加強化了,將此種邊緣化論述廣為灌輸。

至於所謂「恐黑人症」,也許在台灣的生活背景下,可能還不至於構成一種顯著
的威脅,以至於形成一種「症」。也許不是一套歐美灌輸「會對黑人害怕」的刻
板印象所形成的問題。而是媒體藉著一種已經被邊緣化的符碼「黑人」,借用到
這類病患身上,而讓原本根本與黑人沒有任何關係的病症產生某種與黑人印象上
的連結。

這樣的問題似乎是記者或是編輯的問題,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記者、編輯看到
這樣的新聞事件必定會覺得「黑人」這樣的符碼會是賣點,也許也是這則新聞可
以從醫藥版面一躍而到社會焦點版面的原因。那麼身為一個傳播者到底該如何框
架出這個意義?也許「小黑人症」著個已經被沿用的符碼還是可以使用,卻不必
依照陋俗的將已經刻板的印象加深,而是呈現另一方面長期被忽略的聲音。相信
記者在報導上至少應該還享有這樣程度的自主吧!

說也真湊巧,中國時報/六月十九日/社會焦點/魔咒纏三代王家17人怪舞,同
樣的戲碼又上演了一次,把亨丁頓舞蹈症病患肢體不由自主的舞動,形容為「怪
舞」,把該病患家人因為遺傳得病,被鄉里視為「魔咒」作祟的說法,又再一次
傳布了一遍,並且於該文文末提到(看不出是引述或記者個人意見)「只求魔咒
能有解除之日」,該文已經明白指出經其家人求醫獲解,明知不是「魔咒」卻沿
用此說法以求賣點。

唉,主流價值影響記者的想法,真大,傳播學生鬥陣影響社會價值的速度,真慢

⊕∮⊙◇★☆
與主流價值保持安全距離:回應Wanlin Chang
劉世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Wanlin Chang對拙作「小黑人與恐黑人症」所作的回應,雖短,但卻是如此真誠與
精闢。在此掠美作一點回應。

首先,小黑人等報導是否出於報社或記者有意識地「灌輸」給讀者所致,筆者持保
留的態度,理由有二:(1) 我們無從得知處理這則新聞的相關從業者,是否真有明
顯意圖將「黑人」當作是價值判斷與表意的對照符號 (2) 讀者們真的那麼簡單就被
「灌輸」嗎﹖也許有些是,但有些卻也能看到其所隱含的歧視意味,就像你我等。
讀者的複雜性與歧異性,往往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並無法等同而視之。其次,
Chang文提及「黑人」符號對記者編輯來說是個賣點,但我很好奇:為什麼黑人是
個值得特殊化的賣點﹖這種符號的再配置,又為什麼,純粹出於商業的利益﹖如果
這兩則新聞的生產純粹是出於利潤所致,那麼,社會道德的影響在那兒﹖這恐怕都
是矛盾未解的。

至於台灣是否存在著「恐黑人症」,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我無權、也無意為此下一
決定性的解釋。但我想「小黑人症」一文所要闡明的重點恐怕不是「恐黑人症」到
底存在與否,而是:「這個社會,對黑人是如何評價的﹖而你的評價,與社會主流
的價值判斷,又保持了多少安全距離﹖」。你可以任意將括號內的「黑人」,置換
成任何代稱詞,包括白人、黃種人、原住民、女人…等,相信會有不同的感觸與心
得。

▉▊▋▌ 本 ▍ 周 ▍ 有 ▍ 大 ▍ 事 ▍ ▌▋▊▉
本周收到來自26個社會團體連署關於「核四再評估案」的新聞稿。新政府上台至今
,核四建廠再評估的問題被拿出來大談了幾次,但是新聞中總是著重一些「顯著人
物」的看法;讀過任何一本新聞學教科書的人都會知道,name就是「新聞價值」,
即使是26個民間團體的聲音,在新聞稿裡也絕對不會比經濟部長林信義的篇幅多。

我們不太認同「name」的新聞學,因此將新聞稿全文登錄,這是傳學鬥提供給你的
「獨家新聞」。

⊕∮⊙◇★☆
致 核四計畫再評估委員會委員的公開信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領域關心核四存廢的民間團體,我們希望「核四再評估小
組」運作過程公開透明化,以打破科技威權,落實民主參與,同時尊重生命及維護
人民權利。

由於上周五(6/16)核四再評估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不讓媒體記者全程採
訪、而關心核四存廢的人士亦無法到場旁聽,僅能讓少數人在另室觀看有影無聲的
會議過程,而且會議有程序上瑕疵,以及主席經濟部長林信義立場不中立,在評估
尚未有結果之際,即向行政院長唐飛報告時表示核四應續建等問題。

民間團體對新政府此種保守做法深表不滿,因為核四存廢議題不是科技人士的
專利,而是全民選擇的權利,其決策評估過程不應仍依循過去舊政府時代的黑箱作
業陋習,不願公開透明化整個再評估過程,罔顧人民知的權利與資訊公開原則,而
且漠視人權、藐視人民。

我們要求新政府公開透明化核四再評估小組的一切討論過程與相關資訊數據,
因為這是一個教育全民進一步認識核能的好機會,如此將有助於全國各界人民判斷
及選擇是否支持核四繼續興建。我們相信真理本身具有其內在的說服力,但先決條
件是獲得充分且客觀的資訊,且說服的過程中,正反二面的資訊都應站在相同與對
等的立足點,因此各界民間團體共同要求核四評估過程公開化。

在核四再評估小組第二次會議前夕,我們嚴正提出以下訴求,敬請 評估委員
聽聽民眾要求資訊公開的聲音,期能在今天的會議討論中達成決定資訊公開方式與
做法的決議,讓關心核四議題的民眾能了解評估的程序、過程與結果:
一、 核四再評估小組運作透明化
1. 開放媒體全程實況轉播及採訪
2. 開放旁聽席
3. 所有會議過程及結論上網供公眾查閱
二、 歷年核四評估資料全面公開,且應隨時更新
由於過去台電經常提供片面、過時資料甚至不實資訊,造成社會大眾對核能安全與
風險的誤解,我們要求所有列入評估的資料務必講求正確性,以及隨時更新老舊資料。

推動資訊公開行動聯盟 敬啟2000/6/23

參與團體:
生態關懷者協會、天主教男女修會正義和平小組、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社會立
法運動聯盟、台北市家長協會、關懷生命協會、基督教長老教會教社委員會、智障
者家長總會、綠色陣線協會、海洋台灣網站、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台灣勞工陣線、
原住民族政經研究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南市教師會、優質生活文教基金會、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環保聯盟台南分會、拓展文教基金會、
彰化縣綠色資源人文保育協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勵馨基金會、主婦聯盟環
境保護基金會、環境信託基金會、台灣婦女展業協會、。。(迄今共26個團體參與
,持續連署中)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