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期

┌────────《 2000/07/11 ◎ 第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誰要你脫光衣服報新聞?!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主播

上週最令人噴飯(為數眾多的好色男子,將會連同噴出鼻血)的媒體大事,
就是在中視與華視紛紛創造虛擬主播美眉之後,台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決定跨海請來俄羅斯裸女主播助陣。預料台灣的電視新聞將可春色無邊,惹
得大夥春心蕩漾;只是以後收看晚間新聞,可能也得帶著解碼棒了。

不過歡慶清涼美女當道的同時,我們可有一點不解:究竟是什麼時候,新聞
主播竟淪落成販賣皮肉的行業?回顧過去只有無線三台的時代,新聞主播盛
竹如、體育主播傅達仁、以及氣象主播馮鵬年(那時還輪不到任立渝),在
台灣社會中具有的「權威」角色,真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如今新聞娛樂化與商品化的潮流下,眼中只有收視率的媒體老闆與高階主
管,當然毫不介意如此的轉變,因為只要有錢賺、凡事沒有不可以;而且還
或有一些蛋頭學者,隨之歌頌「收視大眾」當家作主、情慾解放,或市場力
量萬歲的論調。批判反對者因此被冠以保守衛道,不知變通的冬烘形象。

但,我們就是衛道者。我們反對新聞主播的商業媚俗取向。

媒體、尤其是新聞報導,必須扮演監督政府與社會的角色;而在當前社會大
眾慣常將整個電視新聞團隊的表現焦點,集中在主播一人身上的時候,新聞
主播就不能只是播報員,同時她\他還必須具備高標準的新聞專業素養,才
能夠匹配這樣的期待。新聞主播的專業素養,是決定電視新聞的品質、以及
電視媒體能否克盡第四權的關鍵。

所以,新聞主播就不應該是資本主以煽色腥等取巧方式,來創造收視率的工
具;她\他不能是個不知為何而脫的性感美女,也不能是個只聽程式命令的
虛擬美眉。我們期待,新聞主播不只是跟著藝人出現在娛樂版上的影劇明星
;而能夠扮演當年「文人辦報」時代的「總編輯」與「發行人」的角色,繼
而出現電視新聞界的司馬文武與陳映真。

請新聞主播穿上衣服,認真地播報與評論。如果要看虛擬美眉或清涼裸女、
尋求情慾解放,我自己會上色情網站或鎖碼頻道去找。

⊕∮⊙◇★☆

悄悄地,發生了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中國時報藉高科技自動化名義變相逼退、剝削勞工,使中時產業
工會激烈抗議。諷刺的是,這件事情沒多少人知道,因為中國時報沒有登。
我們有王維菁的詳細報導,請看清楚像中國時報這種自詡知識經濟前鋒,自
稱「知識使你更有魅力」的「菁英輿論」,是怎麼樣對待替它創造一點一滴知
識經濟的勞動者。

無線電視台新聞現在天天看得到,真是熱鬧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張世倫
在<公共化!公共化!公共化!>裡,清楚告訴你傳學鬥的主張。

上週魏玓精采的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相關報導引起很大迴響,讀者紛紛表示
是該期最好看的文章,沒想到魏玓那麼愛睡覺還大受歡迎(傳學鬥裡愛睡覺
的還有很多)!這週的直擊之二以有趣的筆法記錄了其中一場討論會,並提
供深入淺出的分析。

Stuart Hall說了好幾次要來台灣,結果都晃點我們,下週王俐容會把Hall
帶回來,敬請期待喔!

核四再評估小組開會現在公開了,你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實況轉播。朋友廖雲
章有精采的現場紀錄,看到這些大頭開會是如此無效率與失焦,真令人感到
欣慰,天生我材一定很有用的。

投稿請寄schlafen@ms24.hinet.net,並附上筆名、姓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訂閱或者停止訂閱:benla@tpts5.seed.net.tw,如果你有朋友可能會想看傳
學鬥電子報的話,請你幫我們轉寄給朋友們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朱婉清被指A錢、貪污、挪用中央電台公款,16歲的兒子晚上被人砍還涉
及未成年深夜逗留特種場所。唉,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還是趁早向李建軍
認錯,請他不計前嫌再次幫忙作法去霉運。

2. 中視主播沈春華表態不要賴國洲力挺江奉琪。小心等下賴國洲上台就叫你
裸體報新聞。(不過看這樣子賴國洲是哪也去不了了,所以站出來挺江真是安
全牌)

3. 李敖為環球電視案控告張俊宏、許榮棋、蔡同榮背信、誹謗、偽造文書。
我們也很想虧你,但是你比較兇,所以算了。

4. 廣電基金成立首家本土電視收視率調查公司。唉,有那些國際大收視率公
司和與政黨關係良好的民調公司,這種工作還輪得到你嗎?廣電基金角色真是
加倍尷尬了。

5. 法國牧羊人波佛為反對全球化搗毀麥當勞,三萬民眾示威聲援。耶耶耶!
拍拍手。大家不要吃麥當勞喔,否則我們找李建軍來對付你。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中時的高科技美夢,報業勞工的惡夢
王維菁(傳學鬥成員)

前不久「全國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會」才在「世界資訊科技會議」抗議高科
技帶來媒體業勞工的勞動條件急速惡化,上個星期即傳出中國時報產業工會
針對中時採取自動化政策,因應科技發展趨勢造成勞工工作權惡化的危機議
請北市勞工局進行勞資爭議協調。

據了解,中國時報近來不但將中、南部全國版裁撤,北、中、南製版單位也
宣布要疏散人力,財經中心五合一政策使記者需求數量下降,電腦打字、廣
告送磁碟等政策也大幅削減校對、打字組人力,公司甚至表示,未來因應時
報的電子化目標,希望記者都可以在「早上八點半」準時上班。

中時高層人士宣示要在兩年內讓中時改頭換面,上市上櫃,其目標是每個單
位都成為利潤中心;其中「資訊流」部分,要成立如工商財經數位公司,生
產各種金融商品與金融資訊服務,發行單位要成立「物流」公司,以後不只
送報,連電腦送修、產品運輸都要插一腳,「錢流」部分則希望引進其他資
金,上市、上櫃,以免除中時被其他企業淘空的威脅。

此外,中國時報將進行拆解,勞資關係日後也會隨之改變,最重要的是工會
將被瓦解成好幾個部分,中時高層的目標是將可以上市的部分分割出去,以
籌募更多的資金,未來中時可能會分成發行部(物流公司)、廣告部(廣告
公司)與印刷製版部(商業印刷公司)三部分,員工一旦分派至新公司,就
可能喪失工會會員資格,使工會實力大減。

面對高科技導致的工作機會喪失,如校對、打字、製版、印刷等(中時工會
主力單位),以及所帶來的勞動條件惡化,如八點半上班,每天工作十至十
二個鐘頭;可見高科技不但使生產部門人心惶惶,連編採部門也都因電子化
而雞飛狗跳。

對此,中時產業工會在六月底、七月初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提出希望公司書
面承諾沒有裁員政策、停止一切勸退動作,並要求公司加強在職訓練,為剩
餘人力安排職訓與公司內調動,如果真的要勸退,也應輔以優退優離的退休
辦法等條件。

中時七月四日的勞資協調原本已經破裂,極有可能引發大罷工,但後來在勞
工局長鄭村棋出面斡旋下,勞資雙方同意一個月內就「會員調動及勞動條件
變更辦法」提出方案,且在上述期間內停止一切勸退動作;按照工會的說法
,這波中時史上最大工作權危機若未在十月二日,報社五十週年社慶前決戰
完畢,那之後社方可能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

⊕∮⊙◇★☆ 大巫論壇 ⊕∮⊙◇★☆
————————————————————

公共化!公共化!公共化!
——無線電視台分歧的七彩色譜
張世倫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政大新聞所碩士班研究生)

五十年來首度的政權輪替,讓喧囂多年的無線電視改造議題突現契機,目
前若干討論卻是混亂多於條理,許多議題有待釐清。

董監事由藍變綠?
台視與華視依法律定義雖不屬公營事業,但政府擁有大部分的控制權與股
份,可謂無公營事業之名有部分公營事業之實。依此,現階段政府本就有
權利與義務派任董事,而新政府屬意的部分人選也不乏頗有聲望的專業人
才,卻依舊受到廣泛批評,原因可能出在不夠透明化與制度化上。

就透明化來說,正如同社會上對於公營事業民營化的爭論,新政府宜說明
目前無線電視媒體政策的最高目標何在?未來規劃是私營化或部分公共化
?其選取媒體董事及高層的標準與程序又是什麼?目前這些資訊都如同黑
箱作業,外界無從知悉。鍾琴局長時而主張拍賣官股,有時又說願回應公
共化需求,輿論難以捉模,從中央電台、華視、到台視,雖規劃任命了一
些頗有新意的媒體人,卻又沒有對外說明選取標準及理念何在,外界批評
此舉只是換了一堆有綠色背景的董事經理,雖未完全公允,也算其來有自。

董監事如何變透明?
制度化方面,基於媒體特殊的文化屬性,董事的組成原則宜顧及專業、黨
派、族群、性別等多元文化需求。其次,應依產業民主勞工參與原則,讓
媒體工會在董事會中佔一定席次參與管理經營,這方面,公營事業工會目
前推動「公營事業勞工董事」制度值得各界參考。最後,這些關於媒體董
事的原則應該制度化,並接受民意監督,此可仿效目前公視的設計。

私有化?金光閃閃?
即便在上層政策目標與人士安排做到透明化與制度化,有些人還是會認為
政府不應對媒體有任何介入,這些人主張將三台官股拍賣,徹底私有化,
認為這樣才能防止政治力不當介入,此說恐怕見樹不見林,未中問題癥結
所在。

台灣無線電視過去在「官控商營」的情況下,黨國機器一方面箝制干預新
聞言論,另方面卻又放任無線電視台惡性競爭商業利潤,所引發的亂象,
諷刺的是連黨國機器前領導人蔣經國與李登輝都曾多次表示憂心,卻也無
可奈何。有線電視頻道在九0年代爆炸性增加後,一方面舒緩了外界對三
台新聞不公的壓力,另方面卻更加深了電子媒體商業化、庸俗化、逐利化
的趨勢,煽色腥節目觸目皆是,頻道變多,卻未必符合了人民對多元文化
的需求。

金光閃閃還是煽色腥?
目前主張以拍賣官股方式達到黨政軍退出三台的人士,念茲在茲所舉之例
幾乎都是新聞自由,這固然重要,但就無線電視台節目流程來看,新聞性
節目每日所佔比重不過兩至三小時,電視台利潤大部分也不來自新聞性節
目,而目前新聞頻道如此氾濫的情況下,三台新聞的影響力又早不如前,
目前社會上對媒體最大的憂慮,反倒是在媒體過於商業導致的惡質表現及
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主張三台私營化者只看到了政治與媒體的不當糾
葛,卻無法回應社會對媒體過於商品化的不滿,更沒有一套完整的傳播政
策的上層目標,像李豔秋這樣主張用拍賣股票給財團來促使政府退出媒體
,卻又一方面憂心媒體過於煽色腥,根本就是邏輯矛盾。

主張拍賣三台股票者或謂可在相關法令中設計,使拍賣時股權需分散化,
以避免特定財團利益團體把持,此說在過去民間全民電視台籌資時亦曾提
出,卻窒礙難行,無法避免股權集中在特定團體中,拍賣三台股票字面上
是「民營化」實質卻只能往「私營化」、「財團化」、「商業化」方向傾斜,
此情形放諸各國皆如此,台灣豈能例外?更何況台灣的政商關係一向複雜
,許多所謂的「商營」媒體,老闆都和特定政黨牽連很深,財團老闆經營
媒體兼任中常委更是常態,,三台股票若拍賣,幾可確定必將流向與政黨
關係密切的財團,這種國有資產「黨產化」的現象,在許多國營事業私有
化過程中已相當明顯,如此,又能達到黨政軍退出三台的目標嗎?

台灣的無線電視制度正處於歷史的分水嶺上,若將政府股權全部拍賣,不
但無法達到黨政勢力退出媒體的目標,並將導致媒體更加急速商業化,更
重要的是,官股一旦賣掉就難以再買回,佔用公共無線電波的商營電視台
,其負責對象將只是計較成本效率盈虧的投資股東,而非民眾;相反地,
若有完善的制度設計,讓無線電視朝公共化方向設計,竭力滿足台灣多元
文化需求,並清楚規範黨政軍不得干預媒體的專業經營,才是理想之道。

▉▊▋▌ 傳 ▍ 學 ▍ 鬥 ▍ 直 ▍ 擊 ▍ ▌▋▊▉
⊕∮⊙◇★☆

2000年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之二)

直擊任務執行者:魏玓
任務代號:憂世憂民的普同主義者,還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第三屆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的一場分組討論中,
來到了三位知名的文化研究學者,分別是著有《文化帝國主義》(馮建三老
師中譯)的英國諾丁罕傳特大學教授湯林森(John Tomlinson),美國加州聖
荷西州立大學教授盧爾(James Lull),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哥德史密斯學院
教授,閱聽人研究重要學者莫利(David Morley)。分組探討的主題是「文
化全球化的新方向」,前二位均發表論文,後者則擔任評論人。英國羅芙堡
大學教授梅鐸克(Graham Murdock)等多位學者亦在座聆聽。

著有《媒介,傳播與文化》(Media,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今
年已出版第二版)盧爾首先以「超文化」(superculture)這個概念為題發表
論文。他說,由於全球化以及新媒體科技的作用,當代的文化構成,是一
種「多方向流動」(multi-flow)、「多重中介的」(multi-mediated),遠近
交疊、新舊混合的狀態,跟以往的文化流通現象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他
提出「超文化」這個新概念,來試圖捕捉這個現象。

他指出,以super這個詞冠於另一詞上來描述當代特殊的文化現象並
非創舉,例如卡斯特爾(M. Castell)就曾經提出「超文本」(supertext)這
個概念。但是他覺得「超文化」一詞確實相當適合描述目前文化流通與全
球中產階級文化經驗的複雜多變、多方交融趨勢。他強調,由於這樣的文
化構成特色,將促進更以個人為中心的文化經驗和網絡,有助於提昇個人
的成長、愉悅,以及社會影響力。

湯林森接著出場。他首先以一章從太空中觀望地球的幻燈片(也就是我
們印象中經常出現那張藍藍綠綠、還飄著一些雲的地球照片),點出他的主
題—-全球一體的文化與政治(cosmopolitan culture and politics)的可
能性。他指出兩種反對這種可能性的說法。第一種是認為這樣的構想根本
是烏扥邦,是異想天開,因為現實上的民族國家政治設下了許多的障礙,
也因為不可能去定義一種統一的全球公民。第二種說法則是在意識型態上根
本對所謂的「普同主義」(universalism)構想抱持懷疑態度,而強調文化差
異性不容忽視,全球一體的概念將泯滅文化特殊性。

湯林森認為,這兩種說法經常被分立視之,但其實本質上是很接近的。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乃在於對於形成全球一體的文化與政治抱持先入為主的
悲觀和否定論調。相對的,他認為,其實某種全球一體主義的形成並不是那
麼悲觀的。他回到一開始的地球圖片,指出其實所有的人都可以從這張圖片
中開始建立自己做為地球公民的認同。而由於媒介產品的全球同步流通,將
更有助於形成全球一體、超越民族國家和道德倫理疆界的文化經驗。(有興趣
的讀者可以從湯林森1999年的新著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Polity出
版,的最後一章進一步了解他的觀點)。

盧爾和湯林森這兩位著名的全球化論述熱衷者,看起來年齡都在四十五
歲左右。前者口才便給、滔滔不絕,神態顧盼自雄,言語極具感染煽動力﹔
後者熱情洋溢,笑容可掬,演說生動活潑,眼神炯炯發光,可以看得出的確
是一個沉浸陶醉於學術研究愉悅的學者。兩人演說結束,閱聽人研究的代表
人物,比前兩位較為資深的莫利緩緩開始發言,雖然沒有兩人的鋒芒外露,
但自有一股威嚴與令人信服的氣質。可惜他的評論多是將發表人的論點做一
總結和歸納,並無提出挑戰或是不同看法(就筆者個人對莫利著作的粗淺了解
,他應該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殊為可惜。

那麼,他們二位的論點有何可供議論之處?從在場參與者提出的問題或
可給我們一些參考。首先有一位中年學者詢問盧爾,他提出的「超文化」一
詞,是否與後殖民理論重要代表性學者巴巴(H. Bhabha)的「文化混雜性」
(cultural hybridity)概念無甚不同,如果如此,提出新名詞的意義何在?
盧爾立刻承認二者之間的確有其共同指涉,只不過他認為這個新詞比較適合。
依筆者的看法,這當然顯露出一些文化研究學者經常出現的毛病—-喜歡搞
新名詞,而且不但沒有幫助大家對事情的了解,反而增加大家理解的障礙。
另一方面,這也顯示他們經常過度誇大事情的差異,而忽略社會發展某個面
向的連續性。不過,這當然並非兩位學者論述的最大問題所在。

接著,一位女性學者提問道,兩位如此樂觀,強調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
樣交融與全球一體認同的可能性,難道沒有看到文化交流還是充滿嚴重的不
平等、以西方為中心的狀況嗎?盧爾提出了保守反向帝國主義的標準回答,
舉證指出巴西、墨西哥、香港、日本等地都在地區性文化輸出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不就是文化流通已然呈現「多中心」的證明?(關於對這一說法的反駁
,筆者無法於此多做論述,只能先指出,問題關鍵在於究竟這些地區輸出的
產品在意識型態上是否真正提供了「不同」)而湯林森則說,我們不正是看到
了某些文化產品有了全球化的流通,而讓我們有了共同的文化經驗?這位女
學者不禁打斷他的話,說道,你一直說「我們」、「我們」,你的「我們」究竟
是指誰?湯林森才有點尷尬地改口說,好吧,我用「我」就好。

而另一位學者則問道,那麼語言支配的問題又如何?盧爾老調重提,說
儘管英文還是最主要的世界語言,但是確實已經有一些現象指出,西班牙文
、日文、或是阿拉伯文的文化產品愈來愈取得重要位置。討論至此,時間正
好結束。

說到語言的問題,筆者正好發現了一個反證。該會場其實還有另一位日
本文化研究學者Koichi Iwabuchi發表論文,探討日本偶像劇在台灣與新加
坡等地的閱聽人接收狀況。當他開始發表的時候,聽眾席後座立刻有人表示
聲音太小聽不見,他抱歉地表示由於他很久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所以可能
會有些言詞不達意,請聽眾隨時提出疑問。事實上,正由於他在語言表達上
的不如英語母語者流利,讓他的發表無法完全完成,也沒有獲得在場聽眾相
同的關注。當筆者感同身受地觀察到他的謹慎與緊張之時,坐在他身旁的盧
爾,竟然用滔滔不絕的英語表示語言支配已經不是大問題,豈不諷刺!

而那位令人敬佩的女學者,除了指出文化流通不平衡的老問題並不能因
為這些「樂觀」的發展而被一筆勾銷,也正暴露出湯林森與盧爾這兩位西方
白種男性的中心思考模式。關於這點,其實陳光興老師已於湯林森的《文化
帝國主義》中文版序言中提到。只是,我們在該書中看到的湯林森,儘管不
贊成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畢竟還是希望從中找出解釋文化流通現實的恰當
架構,而流露出些許的掙扎與正義感。但是將近十年之後,湯林森(和盧爾)
不但已經完全拋棄了文化帝國主義論述,也完全對文化帝國主義論述背後的
一些理念與現實視而不見,大談美麗光明的普同世界一體!我們只能說,那
的確是一個理想,但是如果不從尊重和保存弱勢文化的理念談起(實際做法
確實可以再討論),只能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

▉▊▋▌ 本 ▍ 周 ▍ 有 ▍ 大 ▍ 事 ▍ ▌▋▊▉

《2000年核四全紀錄》(一) 首度曝光的核四計劃再評估委員會
作者:廖雲章

◆前言

 核四的存廢問題,是新政府就定位以來所面對的挑戰中最棘手的一
個。面對各方壓力,新政府允諾以四個月的時間,由經濟部長召集
18 位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代表組成「核四計劃再評估委員會」,重
新評估核四。

 6 月 16 日第一次的評估會議,不少關心核四議題的環保團體與民
眾卻發現這個評估會議原來是不公開的,媒體也被謝絕門外。

  6 月 23 日,數個民間宗教團體與立委聯合召開記者會,要求核四
計劃再評估委員會必須公開會議資訊。隔日,經濟部同意自第三次評
估委員會開始,開放同步轉播。

 立報決定從這次會議開始,完整紀錄評估委員的一言一行,以及全
民的回應。此事關係著台灣的未來,也都將成為史頁。

◆主文

 6 月 30 日 6 點 30 分,經濟部禮堂正前方擺著一架電視機,同
步轉播第一會議室再評估會議的一舉一動。

 擔任主席的經濟部長林信義透過麥克風宣佈評估會議即將開始,請
還在吃便當的委員們加緊動作。

 會議的第一案是根據上週的結論所決定,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執行
秘書陳昭義報告國內外能源發展情勢。評估委員王榮德表示,今天剛
好有二位研究德國核能發展的專家到場,建議請二位專家報告德國的
廢核經驗。委員李敏則認為不應破例,除非全體委員同意。一時間會
場吵了起來,主席林信義從便當中抬起頭來,還來不及嚥下嘴裡的晚
餐,表示要全體委員舉手表決,結果 9 票對 9 票,林信義尷尬的表
示既然是同燈同分,專家又已經在現場,因此裁示讓專家各報告 5
分鐘。

 陳昭義報告「國內外能源發展情勢」指出,台灣自產能源不足,
97% 仰賴進口,對進口能源依存度年年提高,美國因自產能源豐富,
天然氣發電與核能發電成本相差無幾,政策上無核能發展的需求。他
並提出 87 年全國能源會議的資料,解釋能源結構調整與 CO2 減量
的分析;在經濟成長與電力消費的部分,陳昭義指出目前估計至民國
103 年,在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率之下,即便加強需求管理,仍無法
避免用電量的增加。在報告「我國電力供應面臨問題」時,陳昭義表
示即使民營電廠得以如期運轉,則電力備用容量或許可以稍為紓解,
達到 20% 的標準,「但若核四機組無法續建,則系統備用容量率於
96 年將下降為 13.6%。」他更提出,區域電力供需失衡,北部供電
能力不足,仰賴「南電北送」,是電力系統安全與穩定的隱憂,也是
「 729 與 921 兩次大規模停電的主因」。(原來 921 停電不是因為
地震啊!)

 接下來的報告由也是評估委員的王塗發教授發表石化產業消費的能
源比。王塗發指出,台灣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能源都用在只佔全體國民
生產毛額 7% 的石化產業,能源使用沒有效率。他以 OECD 國家為例
,自 1995 年開始,能源使用減少,並積極開發再生能源,德國的風
能發電自 1995 年開始供電,且成本比核能低;而英國的風能發電從
1990 到 1995 年每年都以倍數成長。

 隨後,經過「票決」被允許發言的「專家」 — 德國 Bielefeld
大學科技社會學博士胡湘玲發表「終止核能使用 - 在德國」的報告
,胡湘玲介紹德國在 1998 年由於國內政黨輪替所造成「終止核能使
用」的政策過程。胡湘玲表示,再生能源的研發得以讓人民有選擇不
用核電的權利,有機會透過市場機制及公眾論述淘汰核能。

 中鋼董事長王鐘渝質疑胡湘玲,指太陽能生產的能源並不多,台灣
太陽能不夠,穩定性是電力生產的重要考量,再生能源推動很困難;
此外,他對胡湘玲報告中指出,德國通過的「再生能源法」規定大型
電力集團必須以每度 99 芬尼 (100 芬尼 =1 馬克 =15 新台幣 )的
電價向地方再生能源電廠買電感到相當不可思議,「一度電如果要
15 塊錢,台灣的產業界根本活不下去!」

 胡湘玲說,要不要核能,如同我們究竟是要選擇代表「過去」的能
源,還是「未來」的能源?評估委員梁啟源認為,除了再生能源以外
,還必須有其他的能源,比如核能。王榮德則以 OECD 國家為例,表
示在 21 個先進國家中,除了日本、韓國,其他國家已經放棄核能發
展,核能並非先進國家的趨勢。

 王塗發表示,根據目前再生能源的發展,預估到 2020 年可以提供
全球 20% 的能源使用量。代理評估委員謝啟大出席的周美惠教授以
其旅居德國多年的經驗,提出德國太陽能開發已達相當進步的階段,
除了省能,用地不大、住家屋頂即可裝置,晴天吸熱、雨天吸光,並
可儲存,她呼籲應該儘速引進:「太陽能有光明的未來。」

 環保署長林俊義語氣激動地表示,從討論以來一直聽不到替代方案
,似乎只停留在沒有核四的危機中,而從不考慮從節約能源與再生能
源的積極推動。他更抨擊陳昭義報告書中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的獎
勵補助是「慷納稅人之慨」。

 原能會主委夏德鈺說,石化燃料的有限性,各種能源應該互補,各
國都希望以適當的配比發展經濟,台灣也應該針對本身的環境條件設
計研究適合本土的能源配比。

 施信民教授認為,台灣可用的再生能源相當豐富,只是缺乏推廣與
投資。施信民說,核電的存在對再生能源的開發會造成阻礙,再生能
源普遍推廣使用後,價格自然會下降。

 台北縣長蘇貞昌發言時表示,太專業的討論他無法回應,不過作為
台北縣的大家長,核一、核二已經在台北縣,核四又要蓋,密集度實
在太高,他實在很難同意。

 討論開始進入各自表述的階段,主席林信義負責串場、維持發言秩
序,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評估委員們熱烈地進行著攻防戰。會議室大型
的時鐘一分一秒地閃著,晚間 10 點 28 分,林信義終於按下麥克風
,中止發言,並嘗試為當天的評估會議作出結論:「經常且持續地宣
導節約能源、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研發」

 然而,主席的結論顯然無法代表「共識」。林俊義要求提出「具體
」措施,比如德國的「再生能源法」;遲到的謝啟大則建議各小組個
別作結論,正反並呈之後再討論,以免結論過於空泛。為了結論,18
位委員又展開了冗長的爭辯。到了最後,大家唯一都同意的「共識」
是,下個禮拜五晚上六點半見!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