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三期

┌────────《 2000/07/17◎ 第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對於新聞局「黨政軍介入廣電媒體侵犯人民言論自由連署聲明」的聲明

縱使爭論不斷,當局對於未來無線電視的規劃方向卻始終含混未清,因此,以
新聞局名義在七月十二號發表於自由時報言論廣場的聲明其中細節就特別值得
我們注意。

在這份聲明中,新聞局明白承認「縱令表面上股權分散,黨政軍往往也可透過
政經力量的利益整合掌控媒體,可見產權比率之限制僅能作為一項輔佐機制」
,卻又認為「….政府持股部分應逐步釋出….」,邏輯矛盾令人不解,更糟
的是,新聞局似乎將以未來無線電視台數位化後頻道增加,因此可分配若干頻
道做為所謂「公益頻道」,以此作為說詞,稀釋外界對媒體公共化的呼聲,並
在無形中正當化現行商業電視機制。若此說為真,我們在這裡要提出不同的聲
音。

首先,頻道增加因此可劃播若干公益頻道的說法,雖具若干進步性,實行起來
卻令人有所憂慮。過去有線電視法中,亦規定系統業者需提供十分之一以上頻
道作為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節目之用,後來卻缺乏政府明確的規範與監督
,使此規定形同具文,當初陳意良好的設計,在就商言商的系統業者和缺乏民
眾參與管道的配套下,形同具文,未來無線電視數位化後增加出來的頻道,在
商營無線電視公司之「附帶經營」下,政府只能消極訂立若干規定,卻改變不
了此所謂「公益頻道」是商業電視台「附帶經營」的現實,在他們的利潤考量
下,這些公益頻道能有多健全或不畸形的發展呢?答案,只能令人悲觀。

其次,數位化後現在的無線電視台極可能會變成多頻道之電視集團,若規定每
個集團要有一兩個頻道供公益使用,卻根本不去碰目前電視台唯商業是圖的本
質,這種只從一兩個公益頻道思考,卻缺乏整體電視政策發展目標的規劃,沒
有新意也必然效果不佳,更沒有考慮到建構一套混合公營與商營電視制度的可
能性。

倘若數位化後頻道增加,我們需要的不是建構在現行商營電視制度上的幾個成
效必然不彰的公益頻道,我們需要的是一兩個公營電視集團與商營電視集團,
彼此監督競爭節目品質,提供閱聽人真正不同的選擇,而不只是在數量上名義
上玩花樣,這樣的「公益性」,才是貨真價實的!

參考資料:
2000/7/12 新聞局發表於自由時報言論廣場的說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0712/today-o1.htm#o4

⊕∮⊙◇★☆

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加油,真是非常謝謝,我們真的很想每一封信慢慢回,
但是實在沒有時間,真的很抱歉。耶,終於紅到可以說這種噁心的話,真
是開心!

不過真的非常謝謝大家,也歡迎你們把信轉寄給有興趣的朋友,大家一起
對媒體有更新的想法。

這一期的所有文章都提到了多元化的問題,堪稱<多元化特輯>。

管中祥在小巫論壇中,檢查頻道與內容的關係,說明主流文化所指的多元
,只是一種大而無當的數字增加;程宗明則在大巫論壇中討論近來新聞局
對媒體變革的新動作,並進一步說明,以為頻道增加可以導致多元,根本
是科技崇拜。(由於程文實在太好看,所以不讓你一次看完,要等到下一
期才行!)

而在最後一篇2000年伯明罕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裡,王俐容記錄
了Stuart Hall和Tony Bennett對文化差異、歧異的想法,大家在比對這兩
組論點(數字多元、文化多元)後,或許會對所謂的「多元」,有更複雜的
想法。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拒絕網路即時攝影機把老忠實噴泉上網,因為公園就
是公園,不是虛擬的,更不用附上商業網站的名稱。ㄟ,真的很讚喔,那
些網路live秀的model,學學人家!

2. 大甲媽祖遶境湄州,民視、東森、中天、SETN聯手轉播,TVBS衛星
直播。ㄟ,媽祖就是媽祖,不是hyperreal!

3. 芬蘭怪客cracker攻擊美國CNN網站,越洋利用新竹科學園區電腦主機
當跳板。夭壽,我還以為竹科很安全,女孩們,別再迷戀竹科新貴了!

4. 美國五大煙商遭法院判決賠償佛羅里達州健康受損居民1450億美元,其
中最重要原因是煙商一直以廣告誤導抽煙形象。那播這些廣告的黑心媒體也
該賠錢!還有那些弄死人的瘦身機構及其附庸媒體也該賠身心俱疲的小胖妹
們精神撫慰金!

5. 繼法國牧羊人波佛受審聲援之後,本週又有活動!沖繩當地七千多人已展
開活動抗議美軍在琉球犯法、強姦女孩,7.21—23並發起2萬人牽手包圍美
軍基地活動。抗議團體如取消窮國外債組織等,也將到琉球開會!…啊,琉
球比法國近好多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多頻道」等於「多元化」的迷思
管中祥

部分文化工作者及學者為落實並監督阿扁總統傳播政策白皮書的主張,要
求改變現有無線電視的體制,除了限制政黨不得經營媒體外,更積極的推
動台視、華視公共化,企圖從結構的重新調整,來扭正目前在商業體制下
的電視惡質文化。

不過,這樣的觀點遭到另一派人士的反對,其中的一項理由是:二OO六
年台灣的無線廣播電視將全面數位化,屆時每家無線電視台均可壓縮成六
個頻道,如此,不僅公共電視將有六個頻道,其它的無線電視台也能因此
增加多元的節目服務。

這樣的說法看似樂觀,但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迷思:即,電視的頻道增加
能夠促進節目的多樣性,提供多元的服務。

多頻道的電視環境便能使得節目內容更多元的說法,在台灣並不是第一次
被提出,早在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前,許多人便有著類似的期待,但平心而
論,在目前經常可見的八十多個頻道中,提供了多少類型的節目?而我們
又有多少選擇?

用一個簡單算數便能清楚說明上面的看法。

假如一個頻道每天只提供十二個節目,八十個頻道在一個星期內就需要播
出六千七百二十個節目,但如果進一步問,在這六千多個節目中,有多少
是專門為超過佔總人口比例百分之六點五以上的老人所製作的節目,那麼
,這個答案可能就有點尷尬,因為,把節目表攤開來看,不用一雙手便能
完成這個答案。

多頻道是否就一定有多元觀點的節目與服務?這樣的論述是需要進一步思
考的。如果以目前台灣資本化、私有化的媒介體質為基礎,是很難透過增
加頻道來達多元且普及的節目服務。因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法則,商
業利潤是業者主要的考量因素,換句話說,如何獲得大多數觀眾的青睞,
或者,如何喚起大眾的慾望,才是他們關懷的重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影視
節目會呈現模仿、抄襲、一窩蜂現象的原因。

因此,如果想要讓台灣的媒介展現多元的觀點與內容,不是單純的增加頻
道便能解決,而是要更積極的確立媒體公共性的本質,讓閱聽眾皆有平等
享用媒介的權力。

————————————————————
⊕∮⊙◇★☆ 大巫論壇 ⊕∮⊙◇★☆
————————————————————

數位化與公共化之抉擇
淺談近來有關傳播政策走向的建議(上)
程宗明

行政院新聞局為了呼應社會輿論,對於無線電視台選舉新聞報導不公
的爭議,以及長時間對其綜藝節目品質低劣的不滿,因此特別向立法院承
諾以兩個月為期,提出一套具體的改革行動綱領。之後,主管單位於5月
底在局內正式成立「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專案小組」,邀請學
界與專業人士參加,共同努力討論建言及共識,並撰寫行動綱領報告。

新聞局為此專案小組設定了主要議題,總計有三項:

一、 資源合理分配:黨政軍勢力退出無線電視台可行性之研析、電波公
有化、電台合理分配等;
二、 節目內容品質:法規面的調整、媒體自律、申訴管道、閱聽人參與;
三、 因應數位化環境之變革:數位化之後電視台的走向及變革。

依據三項主題也同時將專家學者分成三個任務小組:

【廣電資源分配組】
【廣電媒體監督機制及閱聽人參與組】
【數位電視製播政策組】

在這裡比較特別的安排是,數位電視主題的設定,因為在社會整體對
「黨政軍退出三台」議題的認識中,仍是以現實的類比電視問題作為思考
藍本,雖然數位電視的新聞已經在大眾媒體中不定時地流將傳近三年之久
,但仍侷限於對家庭視聽娛樂的革命影響之瞭解,未曾對此與現實無線電
視台問題之改革發生聯想。

就參與專案小組的社會各界成員的看法,也認為新聞局提出「數位電
視」議題應僅是一種長程思考的前瞻性設計,將來在第二階段研究落實行
動綱領時才進一步探討,現階段該組應併入第一組作綜合討論。然而近日
新聞局的提議中,卻已從「數位電視」議題中,提出可以改革現有無線電
視台結構的思考方向,在「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策略研析」文
件中該局指出:

* 推動數位寬頻服務為積極目標
* 在規範廣電事業產權比例作法上,又特別提出如下之解決對策:

數位化後,公視(政府出資)頻道增加(可解決公共
電視資源),三台部分配合民營化,新增頻道部分由
政府承接加以特許分配。

* 但也提出這種方法的缺點:

未來數位壓縮技術一台可成六台頻道,公共化之後節
目又是另一問題。

而6月份出版的《目擊者》雜誌當中,公共電視台總經理接受該刊的
專訪也提到類似的問題,他說:

再則,電視數位化後,每一無線電視台均可壓縮為六
個頻道,屆時公共電視也將有六個頻道,面對這麼多
頻道,公共化衍生的後續問題將很多,恐怕也必須多
多考慮;

據此,該問題的主要考量是,有鑑於公共媒體增加是未來政府可以考
慮的政策,因此就必須務實地面對公有財源如何維繫公共媒體增加的政策
目標,而且數位化所衍生出的更多頻道,公共媒體將如何經營才不致造成
國家財政的更大負擔。

技術導向研議之偏失

然而在新聞局建議的作法,顯然是將未來數位化的頻道增加,作為解
決現實無線電台資源分配不合理的辦法,這是一種相當樂觀的想法。簡單
來說,未來數位化頻譜可以壓縮切割成六個數位播出頻道,這樣現存內湖
的公共電視台就有六個頻道可以播出,加強了公共媒體的實力;如果社會
輿論仍嫌不足,政府還可以徵收其他民營無線電視台的頻道,分配給公共
媒體來運用。

這樣的推論十分明顯地是一種「科技決定論」,只要科技進步,人類社
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然而有線電視多年來在台灣的發展
,是否解決了無線電視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答案可能是相當兩極化:有
線電視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使無線電視台受到競爭的壓力;然而無線電
視台還是可以利用已贏得的優勢(品牌、收視習慣、定頻位置、市場佔有
率),將重點節目低俗化、炒作、誇大(八點檔連續劇、綜藝節目、整點新
聞的煽色腥化),繼續賺取到利基;同時更可據稱,觀點多元時代已來,因
此繼續維持偏某一特定政黨之新聞角度,與其他新聞頻道相互競爭。另一方
面,有線電視的併購,頻道的隨意調動,節目的聯賣聯買,限制級節目的氾
濫,偷接率猖獗,這些因素也都擾亂了產業的秩序,使得一般民眾對有線電
視節目的選擇權受到了縮減,也就是適宜的節目不容易看到、不宜的節目無
法防堵。這個例子,說明了單靠科技無法解決電視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公共資源之現實性

新聞局研議的另一個受質疑之處,在於公共資源的定義。社會輿論對現
有商業無線電視台的質疑所在,並非表象的節目品質不佳,而是背後的產權
特質。所謂公共資源除了認定無線頻譜是全民的資源外,更強調公共資本投
入之電視台應該發揮公共服務之功能,不可否認地部份電視台是以國家資本
佔多數的結構進行營運,因此這樣的背景應該反映出公共利益的服務本質,
而且接受民意機構的定期監督,然而目前這樣的理想皆無法完全達到。不但
如此,部份電視台的綜藝節目還頻頻成為社會爭議話題,造成家長對未成年
子女收視環境的憂心,更有部份社會寫實節目登上「色情暴力節目」排行榜
上之冠軍。

以上節目時遭新聞局警告與禁播,這樣諷刺的組合,好比警察追拿警察
犯案、環保署取締國營事業污染、調查局調查政風室貪瀆、檢察官起訴法官
、金檢會移送公營銀行不當逾放款。所以,結構問題就深層角度來看,是一
種「國家統治正當性危機」的問題,絕不只是傳播事業經營與科技創新的議
題。只要目前部份的無線電視台的產權結構與表現不符時,永遠都會產生社
會的質疑,而且更是社會部份人士據以妄稱「特權有理、賺錢無道」的口實
。即或未來數位化,使多餘的頻道可以交給公共媒體經營,但現有不適的無
線媒體,繼續在數位頻道裡作類比時代相同的事,那麼社會的爭議也將不會
止息。所以,新聞局若是提議數位化可以解決目前無線電視台結構問題,顯
然是問錯了問題,誤開了藥方,更是迷信「科技萬靈丹」的表現。

(哇,真好看,好期待下一期喔!)

▉▊▋▌ 傳 ▍ 學 ▍ 鬥 ▍ 直 ▍ 擊 ▍ ▌▋▊▉
⊕∮⊙◇★☆

2000年伯明罕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現場直擊(之三)
直擊任務執行者:王俐容
任務代號:多文化主義與文化歧異性
(小標為編輯所加)

第三屆國際文化研究研討會邀請霍爾為key speaker為全場演說,題目為
“詢問多文化主義”(Questioning Multiculturalism),企圖質疑並重建多文化主
義的概念。他首先指出幾個相近並令人混淆的名詞:
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多文化社會(multicultural society)與
多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同樣在探討文化差異卻出現在不同的社會脈絡。
文化多元主義用來指涉帝國殖民時代,同一個社會裡平行並存著不同的社會
、文化制度;多文化社會出現於冷戰後描述逐漸出現在同一個社會裡不同文
化的現象;而多文化主義則特別應用於全球化下文化跨越國家的邊界,而所
有社會均受到不同文化影響的情形。

Hall對於文化差異性的評價
霍爾認為文化差異性(cultural difference)在傳統自由主義重視普同價值下,
逐漸受到重視是可喜的現象,而無論是種族、族群、階級或性別的差異性,
的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資源(cultural resources),然而這也出現問題;例如文
化的再現(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是否為可能( Hall曾採用Derrida的觀
點闡述再現的不可能),或什麼能真正代表某種文化(例如誰可以代表在英國
的印巴文化)。另一個問題則是多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關係。多文化主義
者常批判自由主義重視普同的價值,而非不同團體的特殊目標,導致輕忽文
化差異性的可能。關於二者的爭議,霍爾認為普同的價值(universal value)仍
應受到重視,對於一個較好的生活而言,除了差異性的強調,普同的價值,
例如公民的平等、人權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

Bennett對於文化歧異性的評價
同樣在研討會中,提出文化歧異性(cultural diversity)為歐洲目前文化政策
重要觀點的班耐特(Tony Bennett),認為文化歧異性也跟特殊的社會脈絡相
連接,就是目前歐洲主要的兩大課題,歐聯統合與移民政策下認同與歸屬
感的現象,這導致它成為歐洲社會特殊的產物(美國就少用cultural diversity
的觀念)。班耐特認為文化歧異性不只為新移民的凝聚力,也可解決主流社
會對移民排斥;同時鼓勵新成員紛歧的認同,經由文化差異性,不同的社
會關係,來形成共同的歸屬感。

俐容對Hall和Bennett想法的討論
然而無論是用多文化主義或是文化歧異性,霍爾與班耐特仍然無法處理
八零年代中期後,一種對於文化與認同新的觀點:就是質疑有某種純粹文
化的可能(例如什麼是純粹黑人文化或是台灣文化),因為文化的流動
(cultural flow)早已穿越了國家的邊界;同時後現代理論家更指出,認同是
多元而斷裂,越來越多的人界定自己為多認同(multiple identities),認同的
狀態往往在不同時空中游移轉換,而非單純用種族或族群做自己文化來源
的最基本界定。換言之,無論多文化主義或文化歧異性,仍建立在兩種假
設上,第一點為即使尊重不同文化,仍假設了有「純粹」文化的存在,而
企圖將之進行分類;第二點則是假設了每一個人的認同是一個穩定的、固
定的狀態,無論是經由階級還是性別還是族群的分類,這是連霍爾本身也
深深質疑的。因此多文化主義雖被認為可以保障平等與差異,但仍有過度
強化集體認同而導致狹隘的personhood的可能。後來批判者提出所謂的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或是polycentric multiculturalism, 均為試圖修正這
些危險。

聯絡我們,也歡迎加入傳學鬥:
benla@tpts5.seed.net.tw
schlafen@ms24.hinet.net
└───────────《 下次再見囉… 》──────────┘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