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期

2001年 November 2日

┌──────《2001/11/01第七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中共與梅鐸媒體集團合作關係的省思

最近有則值得發人省思的新聞:美國的媒體巨頭「美國線上時代華納」最近
與中共簽署一項協議,可望成為第一個獲准進入大陸的跨國際媒體。

協議中說明了為取得在華南地區有線頻道的經營權,時代華納必須在美國部
份的有線頻道上全天候播放中共的「英文新聞」衛星節目作為條件交換,並
且只獲准在廣東的有線頻道上播放美國卡通與連續劇;這樣的利益交換出現
在中國這個威權甚至極權的體系中似乎有些令人玩味的意函在其中。

中國藉著和梅鐸集團的合作一方面他們能夠掌握在西方發聲的通道,而另一
方面長期以來西方商業媒體往往將自由化以及商業化混為一談,認為只要能
夠商業化同時擺脫政治力的控制就能夠擁有自由媒體的風格;也因此中國與
梅鐸集團的合作似乎給予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賦予中國真的要民主開放了
的外衣,而梅鐸集團則藉此強化了其自由媒體的表徵。

首先我們的疑惑是;梅鐸集團是否真的具有自由媒體的風格呢?早在數年前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曾經因為傳佈牴觸中共的言論而被迫關閉,當時
這個頻道是依附在梅鐸集團之下的,而迫使BBC頻道關閉使力最深的莫過於
梅鐸了,同時這一次911事件觀察眾家西方媒體的表現我們可以明確的發現
商營媒體如梅鐸集團之下的CNN等,播報角度內容彷彿鐵板一塊,完全依照
美國的主流言論模式傳達訊息,所宣稱的自由以及多元觀點幾乎沒有。

再者當中國在面臨全球化的狂潮之下,為了接軌跨國資本以利發展,資訊傳
媒的基礎角色是無法避免的,而開放「大媒體」集團進入封閉的體系也是必
然的,但是引進所謂的大資本並不一定等同於民主自由思潮的有力衝擊,從
中共在APEC之後撤掉其國內對國外新聞網站的連結,以及台灣媒體駐中國地
區記者的諸多採訪限制,我們可以發現封閉的系統仍然屹立不搖,而其中的
癥結或許在於商營媒體為了大陸市場所帶來的巨大利益,選擇了放棄媒體原
本具有批判、監督、為民發聲的角色,同時中國大陸政府也洞悉了梅鐸集團
的真正意圖,因此他們便很有默契的攜手並進了,但是在這樣的共生、侍從
關係中被忽略的永遠是民眾知的權利以及身為一個人的權利。

Our Questions

1.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在進入中國大陸後,對大陸固有媒體市場結構會產生何
影響?

2.中國大陸為何讓台灣記者可常駐大陸採訪?

3.為什麼中共會要求播放第九套衛星英文新聞節目,而非民俗節目或卡通?

4.中共開放台灣記者常駐以及梅鐸集團進入大陸將會是新聞自由開放的第一
步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政治力量和媒體力量原本具有對抗的宿命,媒體的與論角色往往是永遠的反
對派,但是從中共與梅鐸的合作中,我們得到了一些啟示,也就是商營媒體
在面對政治力時往往選擇面對妥協,選擇放棄自己的天職,這從來不是新聞
記者或是編輯台上的編輯可以選擇的,因為整個商業邏輯很自然的就會導向
這樣的共生關係,而如今當阿扁總統呼籲媒體新中間路線的表現時,喊得如
此自然如此想當然爾,可見媒體何政治的糾葛關係似乎已成為常態,而這樣
的糾葛或許是到了該全面反思的時候了。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中共擬修法加強台灣出版物的進口管理,以防止在加入WTO後台灣出版業
界在大陸會產生的一些變相「違規」行為。–這樣的舉動並不讓人驚訝,因
為老共也怕我們的口水!

2.立法院通過「著作權法部份條文修正案」,賦予「電腦程式」享有與文學
著作相同的著作保護標準。–雖然是有點為時已晚,不過也算是遲來的正義

3.台灣記者常駐大陸,可望年底或明年初開發。–中共國台辦回應說,這事
沒那麼簡單,果然還真的不簡單。

4.張俊雄院長批評現在的談話性節目不具釐清問題功能。–這不是大家都知
道的已經存在很久的事實嗎?他不會現在才發現吧?

5.不少人對電視節目上的語音投票提出不滿和質疑,特別是一些談話性節目
的語言投票更是被批評為「選邊站」。–觀眾也真是可愛,喜歡邊看邊罵,
既然明知這些數字不可信,就不要再看了嘛!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反戰爭 反壓迫 1021 行動記事
fmossie(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包括了工運、環保、人權、宗教、學生,以及學術界、藝文界……各個領域
的人士,三十多個團體約五百人,二十一號下午在中正紀念堂前,進行了自
從九一一事件之後,台灣最大規模的集結以及遊行。這個以「反戰爭、反霸
權」為主要訴求的活動,由黑手拿卡西、交工、飛魚雲豹三個樂團的接力演
出、帶動台下氣氛,穿插各具代表性的講者的發言,為台灣長期以來「冰封
」的親美單一意識型態,以及對於缺乏戰爭反省的狀態,帶來了一絲暖意。
演唱會集結之後的遊行,由中正紀念堂出發,經過總統府,在外交部前,表
達對於台灣當局對美國軍事行動露骨諂媚的抗議之後結束。

自從二戰以來,台灣在由美國扶持的國民黨政權控制,以及經濟上,從仰仗
美援到出口導向產業結構對美國的依賴,培養成一種從美國資本及政府的角
度去認識世界的國際觀,五十年來,全世界對於以美國帝國主義式的資本主
義發展反彈不斷的情況下,台灣成為挑戰這一個國際霸權力量的「化外之地
」。自從九一一攻擊事件以來,美國積極地部署出兵報復的行動,一直到十
月八日正式對阿富汗展開攻擊,台灣社會逐漸出現了許多多不同的思考,包
括台灣綠黨、勞動人權協會、夏潮基金會,以及苦勞工作站、連結雜誌社、
亞太勞動快訊……等團體先後接力式地前往AIT進行抗議的行動。之後,這
些團體展開了更大規模的串聯,終於集結成為二十一號的行動。

代表發起團體發言的連結雜誌社楊偉中,強調發生在阿富汗的戰爭,絕不是
一場自由與專制的戰爭,歷經二十年內戰的阿富汗人民,因為美國的攻擊,
七百五十萬人流離失所,而戰爭還在不斷地蔓延中,而現在,是我們用自己
的力量阻止戰爭的時候了。在「反戰爭、反霸權」這兩大主題之下,不同領
域的工作者分別提出了來自他們所的反省。其中最受人注目的,就是分別來
自於關廠失業工人、台灣的客家農村,以及原住民部落的黑手拿卡西、交工
、飛魚雲豹三個樂團,他們從台灣社會中最受壓迫族群的角度出發,用音樂
的形式,分別提出了最深刻的反省。

無論在九一一攻擊事件中,或者在美國軍事報復行動中,掌權者利用種族、
正義,甚至和平等等的藉口所發動的攻擊或戰爭行動中,受害的往往都是原
先就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中屬於最弱勢位置的人,就以九一一攻擊事件為
例,大家看到的或許是象徵美國資本主義霸權高塔的倒塌,但是卻並沒有意
識到在當中所犧牲的五六千人,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受雇於跨國企業的清潔工
、白領受雇者,而在阿富汗的戰爭裡死傷的百姓、數百萬流離失所的災民,
也都是在阿富汗社會裡長期受到塔利班政權荼毒的人民。戰爭,是一個承平
的社會固有不平等權力關係的放大。在這個意義下,「反戰爭」與「反壓迫
」便成為兩個互相緊密牽連的主題。

黑手拿卡西的「WTO怨嘆喔」與交工樂團的「菊花夜行軍」,同時指出了台
灣在面對進一步國際化、全球化下勞工與農民面對失業、生活無以為繼時無
奈以及從無奈中找尋自己出路的心聲,今年十一月,台灣即將要正式進入WT
O,在遭受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之下,在農業與加工代工的產業面臨國際競
爭的威脅下,國外的跨國資本或許還可以摩拳擦掌地準備國際部署,但是不
得不依存於這一個經濟體制下的農人與工人,卻必須獨自面對未來的生活,
掌握國家主導權的財團與政府,不就如同布希政權與塔利班政權一般,玩弄
著騙世的技倆,用美麗的謊言,掩蓋殘酷的事實?全球化帶來了眼前的這場
戰爭,但是,全球化本身,又何嘗不是另一場長久持續的戰爭?原住民部落
工作隊所屬的「飛魚雲豹樂團」在這次的集結中,貢獻了最大的心力,協助
搭建舞台、提供音響設備,同時在整個演唱會的最尾聲,用來自部落的高亢
歌聲,用嘹喨的泰雅古訓,傳遞出先人呼籲和平的訓示,將整個演唱活動帶
進了最高潮,台灣原住民最純樸的呼喚,像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個號稱文明
的世界,在二十一世紀開始之際,人吃人、血洗血的殘酷事實。

RCA自救會的受害工人們也來到了現場,她們控訴著來自美國的黑心頭家在
他們身上留下的病症,一直到今天,兩百多個人走了,一千多人罹患著嚴重
的疾病,生活無以為繼,更諷刺的是,當她們期待本國政府在他們的生活與
訴訟上,提供一些最起碼的照顧的時候,這個處處標榜人權的政府,卻用著
一個極其吝嗇的態度,拒絕施予「恩惠」。於是,這些老工人、老女人也積
極組織串聯,拿起了麥克風、走上街頭,要求一些最起碼的尊嚴。戰爭是可
怕的,但不止戰爭是可怕的,職業災害在全世界一年製造一百萬以上的死亡
,超過戰爭的死亡人數,當然,更超過所謂「恐怖活動」所製造的死亡人數
。RCA的姊妹們,也就像阿富汗遭受美國帝國主義與塔利班政權交相煎熬的
阿富汗人民一樣。她們是帝國主義式資本輸出的直接受害者。

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賴偉傑,從參與這次戰活動中對綠盟會員
勸說的過程中反省台灣反核運動走過的路時表示,從反核到反戰的過程,剛
剛好是一次反核教育的教材,台灣在去年廢核四、蓋核四的過程中間,搞出
了一個「非核家園」的空虛「共識」,但是政府卻在這次戰爭中去支持不排
除使用核武的美國,這是何等諷刺的一件事?而戰爭,根本是處置廢棄武器
的最好方式,在過去燒夷彈、落葉劑、貧鈾彈……所造成的生態浩劫,更是
由於戰爭將一切合理化,使得環境被理所當然犧牲的結果。而在台灣包括核
電廠與水庫這些落伍、破壞環境的工程,也都是由於美國資本的利益而強迫
第三世界國家接受的,在台灣,興建核電廠與水庫舊剛剛好和美國對於中東
地區發動的戰爭是同一套思維。

新事的韋修女帶著外勞來了,台灣民主前輩艾琳達來了,馮建三、傅大為、
成令方、郭力昕、黃德北、趙剛、林孝信、鄭村棋、黃文雄、蔡建仁、陳信
行、林益仁、夏曉鵑、鍾永豐……來自知識界,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關懷,
他們從演唱到遊行,全程參與。而更大的一群,則是年輕的學生,代表著台
灣新興起的一鼓力量,在這次的活動中,他們自己製作道具、安排自己校園
的說明和動員,把「反戰爭、反壓迫」的主張傳遞出去,過去五十年的封鎖
,要等待接下來台灣社會後繼的主力來突破,當戰爭的消息傳出來的時候,
從亞洲、到歐洲、到美洲、到美國本土,反戰的群眾一次次集結,反戰的力
量越來越大,在國外,歷經二十世紀二戰之後,美國對外的各項軍事行動,
早已經累積起了深厚的反戰文化與反戰傳統,但是在台灣,一切都還像嬰兒
學步一樣,危危戰戰地走著。當演唱會的現場帶起John Lennon的「Give Pe
ace a Chance」與「Power to the People」這些歌曲的時候,我們卻找不
到一條適合的國、台語歌曲。在六○年代缺席的台灣,或許,將從現在開始
,去思考我們如何看待戰爭、看待壓迫,以及看待我們自己的方式!

在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陳信行教授帶動高呼「終止戰爭、捍衛和平」口
號、帶動現場演唱由韓國工運歌曲改編的「反戰和平歌」之後,遊行正式展
開。亞太勞動快訊余世芳宣讀遊行宣言,宣言中強調我們無法容許911凌晨
這種恐怖攻擊行動,也堅決反對美英發動的報復戰爭,因為以強淩弱的戰爭
只會製造更多的仇恨與悲劇,在這個自命正義的戰爭背後,是複雜的政治經
濟利益,是強國擴張勢力的企圖,是軍火販子謀取暴利的貪婪。

遊行隊伍走到凱達格蘭大道上,不斷高呼著「反戰爭、反壓迫、要和平」的
口號,在總統府前的蛇籠前停留,遊行總指揮苦勞網孫窮理強調,沒有壓迫
,就沒有戰爭,台灣政府不經反省的支持美英政府的軍事行動,是背棄了正
義,隊伍在總統府前點上了白色的蠟燭,在蛇龍上綁上了白絲帶,哀悼在91
1攻擊行動、美英對阿富汗發動戰爭所死傷的人民,並期盼真正的和平。

美英發動戰爭後,總統陳水扁表示無條件的支持,而外交部長田弘茂說台灣
還能選擇哪一邊?數百人的隊伍到了中華民國外交部門口,總指揮孫窮理再
次強調,台灣當然有邊可以選!台灣應該選擇站在和平的一邊,而不是恐怖
、壓迫與殺戮的一邊!台灣應該選擇站在被壓迫者、被侮辱者、被損害者的
一邊而不是站在強權國家或任何專制政權的一邊!隊伍欲在外交部前點燃寫
有「反戰」、「和平」的天燈時,幾度遭到警察阻攔,甚至舉牌警告違法,
群眾對要求和平的訴求及行動遭到警方阻攔感到不滿,在高喊多聲「和平」
的口號下,雙方並未有更多的衝突。最後代表「反戰」與「和平」的天燈冉
冉升起,整場活動圓滿落幕。

「1021反戰爭反壓迫演唱會及遊行」人數雖然不多,但卻是跨越不同領域,
針對這一個議題,極具意義的一次集結,戰爭作為壓迫的一種形式,而對戰
爭的反省發展出對於壓迫的全面性反省,正由於壓迫,是伸向每一個領域,
在每一個地方起著作用的,從「反戰爭」到「反壓迫」,再從「反壓迫」集
結成為「反戰爭」的力量,1021在歷史上,或許將留下一點走過的痕跡吧!

▉▊▋▌ ▍ 媒 ▍ 工 ▍ 作 ▍ ▍ ▌▋▊▉
⊕∮⊙◇★☆

中共≠中國?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日前有某台記者在上海採訪APEC會議時,因為使用「中共」而被中國外交部長
唐家璇「斥責」,儘管非關記者本身素養問題,不過這也凸顯兩岸對於政治及
新聞認知上的差異。

因為我的專科同學在某有線新聞台當攝影記者,而去年剛好有機會到大陸去「
蹲點」做採訪,所以我得以跟他一探大陸採訪新聞的真實面貌。眾所周知中國
對於「境外媒體」管制相當嚴格,只允許記者在中國做「蹲點」採訪,而所謂
的「蹲點」,亦即只能在書面申請的地區內進行採訪新聞,同時一次只能一個
月,時間一到就必須回台灣,並由台灣的電視台、報社再派另一組人馬來採訪
,我想這是為了怕記者待太久會刺探太多的機密吧!

我的這名同學原本對於政治相當冷漠,沒有特定的政治偏好,但去中國跑了一
段時間的新聞之後,馬上變成一個「大台獨」,當我去到中國之後才能感受到
他的心情。在台灣,要統一、要獨立,是人人都可以喊的口號,每個人都可以
有不同的選擇。可是一到中國之後,不論是坐計程車、到餐廳點菜,當地人一
得知你是「台胞」後,便立刻揚言要「統一台灣」,那種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
真的讓人非常反感,也讓我為台灣獨立的前途捏了一把冷汗。

此外,在我停留北京的期間,並沒有看到像台灣那麼多的各類媒體。照理來說
,中國的報刊、廣播、電視數量都超過台灣,位於首都應該會有一狗票的記者
做採訪,不過實際情形卻讓我相當失望。後來才知道,在中國當主流媒體的記
者是很「涼」的一份工作,因為要採訪什麼、如何採訪都有官方的指示,記者
只要依照命令執行即可,同時在遇到比較重要的新聞時,各媒體則統一用「新
華社」、「人民日報」的通稿,或是採用「中央電視台」的畫面,不用像他們
要自己找新聞,而且還要擔心能不能「播出」。

政治新聞不能碰,社會新聞不能報,那還有什麼新聞跑?所以多數「蹲點」的
記者都只能採訪台灣在野政治人物來北京「朝拜」的消息,或是民間文教交流
的資訊,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招商」的記者會,所以在當地「蹲點」是有點
苦悶,而且享受不到記者的特權,因為北京的大官們根本不把記者放在眼裡,
這與台灣實在有天壤之別。

另外,過去常有許多台商幹部因為替公司在中國打下基礎後,立即被當地人換
下,這使我想起將來「蹲點」的台灣記者會不會被當地人取代,因為兩者的薪
水實在相差太多,不過我同學認為,兩岸對於新聞的認知差異很大,同時兩地
的文化不同,對於新聞的詮釋角度也會不一樣,這些都是台灣記者先天的優勢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報導新聞不慎「擦槍走火」,頂多就是被列入黑名
單而驅逐出境,但是當地的記者可能就是坐牢了,想一想,這或許也是台灣記
者的另一項特權吧!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一:「2001年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讀書會邀你來鬥陣!

本週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

讀書會地點:巴黎公社
(公館21世紀炸雞店對面巷子,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4巷12號)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 (Ⅰ) Θ

本週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
◎導讀人:胡采蘋(傳學鬥成員)
11 / 5星期一下午 2︰00

MP3交換網站Napster因為危及音樂工業生存而被迫關閉╱尋求和音樂工
業合作;而MP3下載行為竟然在台灣引起「大學生關監牢」、「大學全
面監視宿舍網路」的激烈反應。這些最”hot”的問題究竟是在什麼脈
絡下形成,如何被形成?本週的主題是五大唱片公司掌控全球音樂工業
資源的故事,我們將簡單地回顧唱片工業全球化的過程,並且討論它的
影響。

Θ 大綱:

1. 唱片工業的全球化情形;
2. 如何全球化(以及相應的在地策略)盜版、子公司、收購、智慧財
產權、娛樂集團…
3. 對各地的影響︰以台灣為例所有權結構、政經關係(親美的)、文
化的全球化、「在地化」、娛樂化(與資本再生產的關係)

Θ 討論問題:

1. 盜版︰如何討論盜版問題?
2. 媒體︰音樂頻道、影劇版、排行榜、明星體系還包含哪些意義?
3.「另類」︰台灣有哪些非主流系統的音樂生產?怎麼進行?

●指定讀物:
‧《跨國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劉世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
論文。如果看不完,可以只看第三、四章。

小塊文章數則,請上網閱讀。
‧智慧不智慧?──談盜版的重新劃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232056_2001-04-27_14-30-37
‧音樂工業全球化與譚盾現象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62967_2001-01-03_11-45-45
‧不務正業──談六大唱片公司消音事件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89722_2001-02-13_15-00-02

●其他參考資料:

‧《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經分析》,王維菁,世新大學傳播所碩
士論文。清楚介紹著作權相關概念,以及跨國資本政經關係在台作用,
值得一讀。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時報文化。
以文化脈絡與藝文生產機制討論校園民歌文化的有趣著作,第一章稍難
(寫得不夠清楚)可以先略過,以免因為較艱澀的第一張錯過整本書!
‧《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王英
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收集資料很詳細也很用心,但有點
像是一本大本書摘,主題不夠清楚。

∮活動二:秋鬥打擊「失業恐怖」行動即將展開,1111街頭見!

失業恐怖籠罩全台!
  
沒工作的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每天擔心丟工作!

失業已成為全台灣勞工心中最恐怖的事!

阿扁總統6月份出訪回國說要「拚經濟」,搞出一個的達官貴人共聚一堂
的「金發會」。在「拼經濟」的口號下,經發會323項共識中,只見資本
家百般勒索得逞,既要三通,又要減稅,更要降低勞動條件!唯獨對解
決高失業率及失業勞工困境,提不出任何有效辦法。

失業率從3%、4%變成5%,失業的恐慌已在全台蔓延,四十萬的失
業人口,只會再多不會變少。有工作的人人自危,只求飯碗不被奪走;失
業勞工及其家庭連最基本活的權利都將失去!對勞動階層如此險惡的環境
,政府不積極補救,真是比「恐怖份子」還恐怖!

秋鬥打擊「失業恐怖」行動即將展開,1111街頭見!
集合時間:2001.11.11(週日)下午2:00
集合地點:台北火車站東側門廣場

執行單位:基隆客運產業工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
會、台灣 區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全國自主勞工
聯盟、中國時報產業工會、女工團結生產線

2001年秋鬥 打擊「失業恐怖」九大主張

1. 兩岸和談 就業先談 兩岸合簽 社會條款
台灣加入WTO在即,戒急用忍即將鬆綁,台灣亦將開放陸資來台,屆時兩岸勞
工勢將遭受到更大的失業衝擊!我們主張,不論統、獨與否,兩岸應就就業
議題優先合作,共同簽訂社會條款,共同保障兩岸勞工就業穩定。

2. 企業出走 兩邊押寶 收歸國有 員工接手
戒急用忍即將鬆綁,台灣資本家忙著兩岸佈局(如聯電、宏碁及台塑等),
一邊在對外投資設廠,一邊在台灣裁員縮編,兩邊押寶,吃乾抹淨。此種投
機心態,業已對台灣勞工工作權造成嚴重傷害。為保障勞工工作權,我們主
張對於此種兩邊押寶之資本家,政府應將其企業收歸國有,由員工接手經營
,保障工作權。

3. 企業掏空 國家追償 凍結債權 員工接管
政府放任不肖資本家違法超貸、利用假交易來掏空企業資產,造成許多仍有獲
利能力、本業體質優良的企業陷入財務困難的泥淖中(如南港輪胎、國產汽車
等),造成無辜勞工失業!

我們主張,企業掏空之後果不應由員工承擔。為使員工能繼續保有工作權,我
們認為政府應凍結銀行、租賃公司等債權人債權之行使,並向這些不肖資本家
追償所掏空之債務,讓員工得以接手企業,繼續營運,以保障現有勞工工作權

4. 失業勞工 國家雇用
政府面對此波失業潮,提出「就業希望工程」,用「以工代賑」之救濟方式,
製造出大量臨時性之工作機會,企圖在暫時失業率降低之假象,以粉飾太平。
事實上,在這一波產業出走的失業潮中,弱勢勞工如中高齡、傳統產業、原住
民勞工….未來就業幾近無望。短期臨時性之工作,絕對無法解決其失業問題
。我們主張,對於長期無法找到工作的弱勢勞工,國家應予長期雇用!

5. 工人沒頭路 勞健保不中斷,保費政府繳
勞健保是台灣工人唯一能享用到的社會保障。一旦失業,台灣工人連這最基本
的社會保障也完全中斷!目前雖有健保補助,失業勞工仍必需要繳納部分保費
,否則就沒有健保;而勞保被迫中斷,更將造成失業勞工發生生育、傷病、殘
廢及死亡等事故,完全無法獲得任何給付。因此我們主張失業勞工不僅仍享有
勞健保,且不必付保費。

6. 失業不失學 上學不用錢
失業勞工沒有收入,子女通常被迫中止就學,而助學貸款制度不過是將學費償
還時間延後,讓失業勞工子女也成了負債者。為使失業家不會落入永久貧窮的
旋渦中,淪為赤貧階級,我們主張失業家庭子女一切教育費用,應由國家全部
負擔。

7. 失業保險要最好,全體勞工都納保
無論現行勞保失業給付,或者行政院版之「就業保險法」,均規定有雇主之勞
工才能參加,但面對許多因雇主刻意迴避雇用關係,被迫在「承攬」、「外包
」、「派遣」等關係從事勞動之邊緣勞工,卻連投保資格都沒有!因此我們主
張,只要是提供勞務,獲致報酬之勞工,都應有參加失業保險的權利。

8. 退休資遣,不能縮水;給付責任,政府保證
經發會共識對勞退制度大翻修,騙勞工說「大家都領得到」!實際無論是「個
人帳戶制」、還是「附加年金制」,雇主提撥率最高只有6%,都將造成勞工
退休金大幅縮水;此外,勞委會搭退休金改制之便車,在新制中,將資遣費打
了對折,並設定最高6個基數之上限,大幅降低雇主資遣裁員之成本,將更助
長企業裁員風氣,惡化失業問題。更可惡的是,新制度的勞退金監理委員會中
,政府有權派代表介入運作,但是一旦基金虧損,卻要勞工完全自行承受,政
府完全不必負擔保證責任。政府無力解決失業問題,卻很有辦法砍我們退休老
本。我們要求「退休資遣,不能縮水;給付責任,政府保證」!

9. 外勞越減薪,本勞越失業–反對外勞薪資含食宿費!
「外勞薪資含食宿費」早在去年勞委會主委陳菊就已在資方壓力下答應,並於
今年初開始著手規劃,與各外勞輸出國開始交涉。在資本外移、經濟不景氣的
時候,勞委會企圖用減少外勞薪資成本的方式來挽留資本家,將使雇主易於以
各種藉口挾持政府,對解決經濟問題毫無助益,此係飲鴆止渴的做法。而當雇
主有更便宜的外勞可以使用時,更將使台灣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雪上加霜。經
發會通過外勞薪資可扣除食宿費(2500~6000元)的共識,為勞委會的既定政
策背書,不僅無助於解決經濟問題,更是出賣外勞朋友,加速惡化台灣勞工失
業問題的元兇。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祕書處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95號4樓
電話:02-2392-3670 傳真:02-2392-8777
聯絡人:何燕堂 0921418698 莊妙慈(自主工聯)0921194491

⊕∮⊙◇★☆

有意義的活動!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

∮來稿
來稿:我看2100 有如團康活動一般
錢震宇(淡江大學傳播所研究生)

近來,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學者皆質疑並批評選舉參選人介入媒體,且有利用媒體
散佈個人主觀意見之嫌,故呼籲參選人能退出媒體,回歸選罷法中基本的規定。
本以為,在民間團體以及學者出面指責後,情況能稍有改善。沒想到,今天扭開
電視機一看,不但這類型的節目沒有退燒,而且常常出現的參選人及政治評論家
等熟面孔,依舊重複地出現在螢幕上,彷彿是節目重播般的又再一次的藉由影像
傳遞到各各家庭中,而節目型態,除了一般的來賓熱戰、觀眾call-in,及線上
投票機制之外,更有甚者,則將各候選人陣營的「應援團」整個拉到攝影棚中,
叫囂助陣、搖旗吶喊,雖名為候選人政策辯論,但實質卻流於激情、躁動,一點
都聽不出有任何的〝牛肉〞在相互的言詞交鋒過程中。

拿2100全民開講來說,這樣的節目進行,讓我想起以前參加團康活動時,有一種
遊戲叫做「支援前線」,他就是由各小隊派出一名參賽者,而由關主出題來考驗
,在時間內要募集到所需要的物品,而種種天馬行空的物品則由後面的所有隊員
來支援、想辦法取得,其樂趣就在於全體參與,時間及所需物品的壓力,而小隊
間互相牽制及叫陣,更是為自己小隊加分的依據。換個時空來看,今天的遊戲場
域彷彿已經置換到了媒體的攝影棚中,每個政黨都派出自己的參賽者,而各自都
有20幾位支持者在現場,負責提出尖銳的問題來質問他黨的候選人,還要穿戴上
代表自己的陣營的服飾、標誌,揮舞旗幟,拿著海報,不時對自己陣營的人鼓掌
叫好、大聲喧嘩,還牽制他陣營的人,發言時不斷地鼓動阻礙。當然,遊戲都要
有一個裁判,來決定輸贏或適時制止爭執、維持秩序,在媒體中主持人就是要扮
演這樣的角色,但是當一個主持人的聲音,被所有的支持者聲音給蓋過,被現場
的氣氛給壓過時,則主持人的角色地位已經被取代了,現場的氣氛很可能過於激
情,甚至失控,進而影響到候選人的情緒、語言,感染到電視機前的觀眾、選民
。此時,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是一個戲謔、激動的活動現場,而不是一個理性、平
和、真誠的政策論辯。

我們希望的是一個民主的運作機制,而不是民粹的操弄空間。而媒體應該是要提
供大眾一個檢視政治人物,評斷孰優孰劣的一個渠道,一個理性論辯的空間,而
不是團康活動的表演空間。否則,大家只會更失望罷了…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九期

2001年 October 27日

┌──────《2001/10/27第六十九期》───────┐

▉▊▋▌ 電▍ 影 ▍ 法 ▍ 修 ▍ 正 ▍ 草 ▌案 ▍爭 ▊ 議 ▌▊▉▊
⊕∮⊙◇★☆

揭開WTO背後的血跡斑斑

■本事

10月18日,中國時報刊登了一則以「加入WTO電影處長江傳清:衝擊不大
」為標題的新聞,內容說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聯席會初審決定刪除
兩條舊法,也就是民國72年電影法頒布後所制定的戲院國片放映比例,
以及民國74年實施的外片徵收國片輔導金兩條法令。

電影處長江傳清說明刪除舊法的主要理由是為了因應加入WTO,趁此將之
刪除,以免背負不自由不開放的惡名。

隔日,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撰文建言,按照原文登如下

⊕∮⊙◇★☆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投書的回應

國片輔導政策不應廢除
◎馮建三(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執行委員)

昨日中國時報指出,週二立法院聯席審查會刪除了電影法第十一條及第四
十條,不再對戲院映演國片的比例,有所規定,也不再對外片徵收國片輔
導金。

電影處長說,過去十六年來,這兩條規定都沒有實施,因此廢除之後,對
於台灣電影市場,並無影響。

表面上,這個說法很對,撤除這兩條具有積極振興國片潛能的規範,是不
可能再有不良的影響,因為從一九九五年至今,國片幾乎已經全部消失,
所佔票房,百不及一。國片再壞、再繼續沈淪,也已經探底,沒有下陷的
餘地。因此,修不修法,又有何相干?

但既然不相干,又何必大費周章修法呢?電影處為了掩飾這種不合邏輯的
作為,搬出奇怪的理由,說這是避免入關之後,台灣為了這些不曾實施的
具文,招惹「不自由不開放的惡名」。但台灣本來就已經是全世界最開放
、最自由的地方,因此電影有九五%為好萊塢囊括,舉世所無。再說,從
GATT到WTO,從來就說,經濟之外,電影片具有特殊的文化及政治
面向,各國可自行決斷政策內涵。

電影處的說法又是誤導的。正因為從來沒有實施以上兩條規範,以致於台
灣電影製片業即將消失,不能說先前未曾實施,如今乾脆取消。過去十多
年來,電影處的國片輔導金是失敗的、以公部門預算鼓勵戲院放映國片也
是失敗的,這個局面的造成,業界也有責任,不能說完全是政策不足所導
致,製片業未來也沒有快速回升的辦法。

但是,戲院映演國片比例及向電影徵收製片基金,證諸南韓等地的經驗,
仍然具有強大潛力,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政策工具,現在的電影處不用,或
許有其難處,但電影處的越俎代庖、自斷手腳,將使後人在時機成熟,需
要援用這些手段時,又得花費不必要的、難度很高的修法功夫,才能加以
補回。因此,電影處之舉,明顯不明智至極,敬請立法院亡羊補牢,匡濟
行政官員之失,院會時恢復原條文。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投書回應馮教授

而隔日,由行政院新聞局電影處以三點聲明回應馮教授的建言,主要的內
容除了重述18日中時新聞內容之外,也說明了為了加入WTO,會員國必須遵
守所謂「國民待遇原則」,而由於兩項法律並不符合,所以予以刪除,再
者提及了美方在中美經貿諮詢會上的強大壓力,台灣不得不從,最後則說
明了「電影法部分條文增修草案」中增列的第五條之一,規定因進口外國
電影之增加,致製作、發行、映演國片之電影產業受到嚴重損害或有受到
嚴重損害之虞時,中央機關必須採取必要之辦法……等所扮演的配套措施

全文如下…
http://ec.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

⊕∮⊙◇★☆

■傳學鬥成員魏玓回應新聞局電影處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未被受理。

在新聞局電影處投書見報(10月20日星期五)後,傳學鬥成員魏玓當晚即
迅速針對新聞局聲明進行回應,並為文投稿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然而中國
時報迄今均未受理,但是在同樣版面則刊登了「保護國片 立院與官員豈
能自費武功?」一文,由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系主任陳儒修撰文。以下則
刊出「保護國片 立院與官員豈能自費武功?」一文。

⊕∮⊙◇★☆

保護國片 立院與官員豈能自廢武功?
陳儒修/北市(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系主任)

立法院搶在本屆亞太影展得獎名單公佈之前,先把電影法第十一條(戲院
映演國片比例規定)及第四十條(對外片徵收輔導金)廢掉,再度證明立
院委員不知民生疾苦久矣。

十月十九日馮建三教授利用貴刊提出建言,認為該條文意義重大,不宜於
進入WTO前夕廢除,次日隨即有電影處反駁,認為該兩條法案不合
WTO「國民待遇原則」云云,所以需要刪除。

這裡必須不客氣指出,江處長的答覆有誤導視聽之嫌。因為所謂國民待遇
原則與各國制定戲院映演國片比例規定,根本是兩回事。國民待遇原則指
的是外國商品應當與國內商品享受同樣待遇,以體現本國與他國之間的無
差別性與非歧視性。但在同時,WTO對國民待遇原則也有例外規定。首
先,它不適用於政府採購;其次,它不禁止單獨支付給某種國內產品的補
助;最後一條最重要,也同時點出江處長似是而非的論調,也就是:它並
不禁止有關電影片的國內放映數量限制。

換句話說,即使台灣加入W%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八期

2001年 October 19日

┌──────《2001/10/18第六十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誰能對抗國家?

隨著美國攻擊阿富汗行動的展開,在新聞學上的古老爭議—國家安全
與言論自由,又一次在舉術及實務界中引起討論。主要是因為美國政
府認為奧薩瑪透過媒體煽惑人心、傳遞暗語,並且擔心激發全球性的
反美情緒,所以必須限制媒體轉播相關資訊。

不過,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媒體的反應與下場並不相同,差距則是
來自媒體制度的不同。

美國之音不顧國務院的警告,執意播出阿富汗神學士政權領袖歐馬爾
的專訪,結果不僅被白宮和國務院嚴厲譴責,同時國際廣播局局長、
美國之音台長也被撤職,董事會改組、二百多萬預算遭到刪除。

美國之音的下場其來有自,這幾乎是經費來自國家、人事由政府安排
的國營媒體必然宿命,由於國家直接經營媒體,目的就在「為國喉舌
」,期待獨立,只是重奢求。

相對於國營媒體的盡忠職守,一向強調新聞自由、監督政府的私有媒
體表現卻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白宮並未透過暴力強制,只是輕聲要求不應播出奧薩瑪演說錄影帶,
隔天,美國各大媒體的主管便隨即表示願意配合,這樣的宣誓,不僅
是這些言論自由的悍衛者自打嘴巴,同時也戳破媒體自由化、私有化
可以維持獨立、對抗政府的虛妄想像。

其實,對他們而言,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特別當其與國家利益衝突
,這些平日磨刀霍霍的商業媒體,在關鍵的時刻終究放棄了批判的天
職、斷絕資訊自由流通的空間,並且拋棄了檢証真理與正義的機會。

還好,媒體的表現還未讓人完全失望,同屬參戰國的媒體卻有不同的
反應。英國公營的BBC便斷然拒絕來自唐寧街的相關要求。BBC新聞部
主任Sambrook面對官方禁播要求時表示,報導會考慮到國際與國家安
全的問題,但他們仍然有權力維持編輯台獨立判斷的自主性,並且會
持續播出美軍攻擊阿富汗民宅的畫面。

事實上,隨著戰事的展開,戰爭的相關資訊卻是越來模糊,我們對戰
地的情形了解也相當貧乏。不容否認地,媒體的自毀立場與惡意偏向
是其中的重要推手。國營媒體的表現我們可以理解,但口口聲聲以追
求意見自由為己任、監督政府為職志的私有媒體,卻簡單地選擇國家
利益,背叛自己一貫的承諾。當然,沒有人可以保證公營媒體的新聞
表現,可以百分百地阻絕國家各種形式的侵擾,但目前至少在這個事
上,傳統的公共媒體還維持新聞工作的尊嚴以及真理與正義的堅持,
這何嘗不是台灣媒體未來的想像與借鏡。

1.您是否知道國營媒體、商營(私有)媒體、公營媒體他們的設立目
的有何不同?

2.您是否知道國營媒體、商營(私有)媒體、公營媒體他們的資金
來源、人事安排以及節目表現有何差異?

3.您是否知道台灣的國營媒體、商營(私有)媒體、公營媒體分別
有那些?

4.您認為美國商營(私有)媒體為什麼就後會放棄自己的原有理念?
您認為BBC為什麼可以反對政府對新聞運作的干預?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仰賴獨家消息似乎是商營媒體的經營邏輯中的必要環節,但是獨家從
何而來則成為一個思考點,當新聞媒體過於依賴消息來源時,所謂的
有距離的關照就再也不存在了,也就造成了一個政治+媒體的相生相
依共生結構,但是在不同的經營方式之下,以公共服務為主的媒體因
為經營邏輯的不同,反而能有更多的獨立性,在面對選擇民眾知的權
利或是資本營利時,它選擇以民眾知的權利為優先。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因應美國官方要求,美國各大電視網決定停播恐怖分子首謀奧薩瑪
‧賓拉登的錄影帶。一方面不再為敵人宣傳,一方面也避免成為敵人
傳達暗號的工具。—-真是奇怪? 新聞學不是教我們應該要「正反並
陳」、「平衡報導」嗎? 原來也是可以有例外啊!

2.因非法進入阿富汗遭塔里班當局拘捕的英國「快報」集團女記者雷
得里已經被釋放。—記者精神果然值得佩服,為了搶新聞連生命都
可以棄而不顧,諾貝爾獎應該多一個「最佳犧牲奉獻獎」給記者。

3.羅褔助要辦報? 羅明才則指出,他的父親退選後將從事公益事業,
也可能參與媒體事業,包括約九個月前曾接觸過的自立晚報也有可能
。— 那報導方向應該是走「國會內幕」路線吧,然後主旨是:落實
媒體「監督國會」。 只是自晚員工看到這消息,會不會寧願不要復
刊?

4.學者呼籲:立委參選人應退出媒體—台灣的政治人物都有「健忘症
」,只是呼籲可能無關痛癢,因為習慣都是聽聽就忘了。

5.台視流氓教授重播—經濟不景氣,電視台能省則省,不過觀眾也不
是省油的燈,這種省法小心把收視率也省掉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中華職棒的春天來了嗎?
鐵父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時序進入10月,台灣民眾最感興趣的話題,恐怕不是下個月有沒有工作做
、年底選舉及政壇上的爾愚我詐,而是中華職棒兄弟象隊拿下職棒12年下
半季冠軍,並且以4勝3負逆轉勝了「南霸天」統一獅隊,奪下成軍以來的
第四座職業總冠軍。

這股從台灣頭燒到台灣尾的「兄弟熱」可反映在幾個指標上:總冠軍戰7場
,進場人數達72485人,象獅兩隊票房共1440萬元,其中只有3場主場的象
隊就超過7百萬;轉播比賽的緯來電視台,到第六、七場時,SRT收視率達
到2.19,奪下當日有線電視的第一名;比賽期間,與象隊有關網站討論熱烈
,象迷甚至在網路上進行現場直播;而在兄弟象隊奪冠之後的隔天,國內四
家日報──中時、聯合、民生和自由的頭版,均刊出象隊奪冠的照片,有球
迷反映買不到報紙;由中華職棒聯盟出版、甫上架的10月號《職業棒球》雜
誌已經消售一空。

因球員簽賭、球隊解散、那魯灣台灣大聯盟競爭所形成的陰霾已經遠離,中
華職棒的春天似乎因為象隊戰績扶搖直上,象迷捧場而再度到來──職棒熱
帶來的附加價值,包括職棒相關商品如球員卡、簽名球具和球衣的熱賣,球
員成為商品,運動頻道的廣告滿檔,類似「大成體育報」這樣的報刊復出…
,這些在職棒前幾年才會有的現象,將一一再現。

慢點,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也沒有這麼樂觀,請待我道來。

縱觀中華職棒12年球賽,球迷之所以回流,並且在下半季熱到最高點,主要
是因為象隊戰績好的緣故。象隊在中華職棒向來是人氣指標,這是因為過去
的象隊集合了許多拿世界盃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大獎的優秀國手,而
他們的表現是球迷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另外,象隊的老闆洪家兄弟對棒球的
「執著」 (特別是在幾年前,職棒氣氛最低迷,有企業表示要解散球團的時
候,洪家堅決表示決不放棄職棒),也令許多象迷感到窩心。不過,這種由
一支球隊的人氣來左右職棒盛衰的現象,正好反映台灣職棒環境的不成熟。

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美日兩國,職業運動的發展已到了「制度化」階段,
所謂制度化包括:球員部分 (薪水談判、聯盟球員工會)、球團部分 (球員
的甄補)、聯盟部分 (規則、場地、賽程、紀錄)、運動行銷 (轉播、廣告播
出、球員商品) 等,都有一套明確的遊戲規則。制度化帶來的是龐大的商機
,不管對球員、各個球團、聯盟都有好處,對球迷而言,他們更能舒服地欣
賞比賽。美國發展職棒近百年的時光中,只有第在一次世界大戰部分球員被
徵召入伍和幾年前球員因薪資問題而大罷工時,才出現短暫的危機,其他包
括景氣不佳、甚至球員賭博案,對美國職棒都沒有造成太大的衝擊。

反觀國內,中華職棒的缺乏制度化,可以由球員薪資談判和「人員儲備制度」
為例。幾年前,因為職棒景氣低迷,球迷不願進場看球,電視轉播權利金一
降再降,各球團為了節省人事成本,不僅壓低新進球員的薪水或不發給簽約金
,資深球員也面臨減薪否則走人的命運。許多球員雖然強烈反彈,但為了討口
飯吃,只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地留在球隊。在缺乏職棒球員工會協助薪資談
判的情況下,球員難以爭取到甚至是最基本的勞動權利,只能任由球團老闆宰
割。另外,當美日職棒發展出所謂的「人員儲備制度」 (日本叫二軍,美國則
是一A、二A、三A),以讓球員在競爭激烈的球賽中有休息和再充電的機會時,
國內的職棒卻是使選手一用再用,即便受傷還是得上場,或者頻繁地更換外籍
球員。不幸的是,上述情況都曾發生在人氣最旺的象隊及其他三支球隊身上。

兄弟象隊獲得中華職棒12年,雖然使觀看職棒的人氣回流,卻也凸顯出中華職
棒過度依賴單一球隊人氣及制度化不足的問題。過度依賴單一球隊,一旦該球
隊戰績不佳,加上外在環境持續惡化,聯盟運作就會出現危機。而制度化不足
,在聯盟、球團和球員三者之間,球員將處於最不利的地位,球員如果沒有獲
得相對的報酬,他們就很難心甘情願地做最好表現,甚至最後會選擇退出職棒
,而球員的表現絕對是職棒的靈魂;制度化不足的最大危機,或許在於無法使
職棒內化為台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球迷看球只是憑藉於過去的美好記憶,而
非對職棒的認同。

中華職棒的春天來了嗎?我還沒有看到。

▉▊▋▌ ▍ 媒 ▍ 工 ▍ 作 ▍ ▍ ▌▋▊▉
⊕∮⊙◇★☆

重現「阿富汗主義」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舉國震驚,隨即表示將攻打「收容」賓拉登的阿富汗,
奇怪的是,千里之隔的台灣也馬上陷入一片風聲鶴唳,連台灣的新聞界也High到
最高點,馬上投入這場新聞爭奪戰,不過,儘管各媒體都很重視這條大新聞,但
是處理方式卻非常粗糙,這讓我想起以前上課老師教過的「阿富汗主義」
(Afghanistanism)。

如果不是新聞科系背景出身的記者或編輯,大概都沒聽過「阿富汗主義」,它原
意是指美國媒體很少報導第三世界的消息,或是避重就輕,僅呈現負面資訊,也
就是對於遠的、陌生的環境,報導立場越不客觀,這也造成整個新聞的偏向。

照理來說,台灣與阿富汗素無瓜葛,應該可以報導比較公正,可是媒體呈現的新
聞卻一面倒地轉向美國,稱美軍為正義之師,賓拉登為「魔鬼」,這應該與外電
過度倚賴國際通訊社有關。因為大部分的電視媒體都會訂閱CNN、APTN、Reuters
等國際知名的電視公司的新聞畫面,而這些媒體又大部分是西方國家擁有,所以
整個言論一面倒當然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就連電視台邀請上節目的來賓其言論
也偏向美國,這就不免令人懷疑台灣是不是美國的屬地或是第五十一州。

以我剛跳槽的這一家老三台為例,在發生九一一的新聞之後,立即邀請美國研究
所、戰略研究所等校的教授上節目討論,不過由於這些教授都是留美學人,對於
阿拉伯世界其實瞭解有限,所以話題老是繞不出美國的觀點,錄了幾場節目之後
,還是覺得了無新意。

另外,也許你會問,為什麼電視台不自己派人去採訪?據我所知,電子媒體只有
台視、民視以及三立有派記者至巴基斯坦,但也僅限於「瞭解狀況」,一來經濟
不景氣,電視台實在沒有多餘的經費可以支撐,因為一個禮拜要三十幾萬,許多
電視台當然要打退堂鼓。二來台灣懂得阿拉伯語的記者實在有限,到當地也會因
為語言不通而影響採訪進程。

一位去採訪的同事也說,台灣與巴基斯坦沒有邦交,而巴基斯坦因為長期與印度
交惡,所以與中國的關係一向良好,因此不承認台灣的護照,這就影響到簽證的
發放,導致連進巴國的大門都有問題,就更別說要採訪了。另外,光是CNN就在當
地派遣超過兩百位的工作人員,跨國媒體的大兵團作戰,當然不是我們一組文字
、攝影要包山包海可以比擬的。

要避免國際新聞充滿「阿富汗主義」並符合本國的觀點,電視台一定要親自派遣
記者,不過在現實的經濟及外交雙重壓迫之下,台灣的無冕王要走出屬於自己的
路,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努力。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一:「2001年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讀書會邀你來鬥陣!

陳文茜要黨政軍退出三台,賀德芬卻要陳文茜退出媒體!
有線電視財團立委王令麟不再參選,媒體說他做對了!
報紙廣播電視,唐湘龍滿天飛…
世貿雙子星大樓就在電視直播下倒塌粉碎……

媒體媒體媒體,真是有趣的問題!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媒體該怎麼做呢?
傳播學生鬥陣準備了最酷的「媒問題讀書會」,
除了媒體運動,還有報業歷史、電影、音樂、電視、網路、新科技
…..有非常豐富的題材與討論,快來和我們一起玩喔(時間與詳
細內容在後面)!

我們期待對媒體改造有興趣、有使命的朋友參加,為了能有更深刻
的討論與更密切的互動,我們也盼望您盡可能的全程參與。

現在就可以寫信到scstw@sinamail.com報名,只有20個名額,你應
該知道兵在精,不在於多的道理; 而且,我們更看重的是你有沒
有行動的意願--所以,動作要快!!記住請附上個人簡介,當然
也歡迎附上短文簡述自己對媒體的想法,這樣我們可以更加認識你。

Θ規劃方式Θ

1. 本學期的讀書會時間為10/29、11/5、11/19、12/1、12/17、1/14
、1/28。

2. 初步規劃的主題請參考下列,屆時可能會再依導讀人的想法或專長
稍作臨時調整。

3. 導讀工作由適任的傳學鬥成員輪流負責。導論人會對主題做初步的
整理,提供一導論式的lecture,並引申大家做進一步討論。導論人會
於事前提出當周希望大家先閱讀的基本讀物(詳見下列書單),若大
家有更多的進階參考資料能提出更好。

4. 導讀之外,讀書會的主持與聯繫工作由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工作小
組成員輪流擔任,並搭配傳學鬥成員共同出席。

Θ討論什麼︰

歷 史 篇——
媒體運動︰從三退運動到第二波電波革命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報紙
「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

結 構 篇——
音樂︰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
電影︰電影群體與台灣「新電影」之社會建構
電視︰剖析商業電視運作機制下的收視率迷思
科技︰傳播科技與能動性
網路︰台灣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讀書會地點:巴黎公社
(公館21世紀炸雞店對面巷子,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4巷12號)

時間與詳細內容如下︰

Θ 歷 史 篇 (Ⅰ) Θ

1、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媒體運動,從三退運動到第二波電波革命
導讀:管中祥(傳學鬥成員)
10 / 29星期一下午 2︰00

想了解台灣的媒體運動嗎?或許你曾經錯過了參與的機會,沒關係,來
與我們一起回顧傳學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 (Ⅰ) Θ

2、 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
◎導讀人:胡采蘋(傳學鬥成員)
11 / 5星期一下午 2︰00

MP3交換網站Napster因為危及音樂工業生存而被迫關閉╱尋求和音樂工
業合作;而MP3下載行為竟然在台灣引起「大學生關監牢」、「大學全
面監視宿舍網路」的激烈反應。這些最”hot”的問題究竟是在什麼脈
絡下形成,如何被形成?本週的主題是五大唱片公司掌控全球音樂工業
資源的故事,我們將簡單地回顧唱片工業全球化的過程,並且討論它的
影響。

Θ 大綱:

1. 唱片工業的全球化情形;
2. 如何全球化(以及相應的在地策略)盜版、子公司、收購、智慧財
產權、娛樂集團…
3. 對各地的影響︰以台灣為例所有權結構、政經關係(親美的)、文
化的全球化、「在地化」、娛樂化(與資本再生產的關係)

Θ 討論問題:

1. 盜版︰如何討論盜版問題?
2. 媒體︰音樂頻道、影劇版、排行榜、明星體系還包含哪些意義?
3.「另類」︰台灣有哪些非主流系統的音樂生產?怎麼進行?

●指定讀物:
‧《跨國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劉世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
論文。如果看不完,可以只看第三、四章。

小塊文章數則,請上網閱讀。
‧智慧不智慧?──談盜版的重新劃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232056_2001-04-27_14-30-37
‧音樂工業全球化與譚盾現象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62967_2001-01-03_11-45-45
‧不務正業──談六大唱片公司消音事件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89722_2001-02-13_15-00-02

●其他參考資料:

‧《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經分析》,王維菁,世新大學傳播所碩
士論文。清楚介紹著作權相關概念,以及跨國資本政經關係在台作用,
值得一讀。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時報文化。
以文化脈絡與藝文生產機制討論校園民歌文化的有趣著作,第一章稍難
(寫得不夠清楚)可以先略過,以免因為較艱澀的第一張錯過整本書!
‧《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王英
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收集資料很詳細也很用心,但有點
像是一本大本書摘,主題不夠清楚。

3、 主題:電影群體與台灣「新電影」之社會建構
◎導讀人:張世倫(傳學鬥成員)
11 / 19星期一下午 2︰00

本週我們探討的主題是電影。

一股藝術勢力如何被社會認可並接受其正當性,乃是一複雜之社會建構
過程,牽涉到眾多行動者與制度間的互動與鬥爭。這些論爭與策略事實
上也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文化相當重要的成分,並牽涉到資源分配與
運作集結。過去關於台灣電影之論述與研究中,較缺乏以藝術社會學觀
點出發,將「新電影」之路線及論述建構視為一「集體行動」,來探究
其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及環境限制而試圖發展時,所採取之論述與策略,
但這卻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生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

80年代初期以侯孝賢焦雄屏等人為主的所謂台灣「新電影」,或許是台
灣電影史上能見度最高,正當性最強,群體策略最特殊的一個現象。本
次我們想探討者,便是以台灣「新電影」為中心的電影群體,在與各種
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如何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
展,而這些策略其優缺點為何,又對目前台灣的電影業現狀有何意義與
影響。爬梳這段歷史後,我們或許才能思考台灣電影未來的出路為何。

參考資料: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4、 主題:電視經營生態篇──剖析商業電視運作機制下的收視率迷思
◎導讀人:魏宏展(傳學鬥成員)
12 / 1星期六下午 2︰00

服膺於商業機制之下的台灣電視生態,究竟是如何經營運作的?
廣告主、頻道商、代理商之間,又有何等激烈的競合關係?
而收視率這個頗受爭議的數值,又在這個機制中扮演什麼角色?
如果這種機制運作帶來的是惡質的電視生態與羶色腥的單元品味,我們
要如何與之對抗?

這一週,我們來談談一個面對收視行為研究的「其他」觀點:收視質想
像在各方競逐的收視率迷思中,探尋一個建立多元文化與優質生態的可
能空間!

Θ 歷 史 篇 (Ⅱ) Θ

5、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報紙
◎導讀人:林麗雲(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12 / 17 星期一下午 2︰00

這可不是上課,林老師對台灣報業的侍從理論,論點精闢,一定要來聽!

6、 主題:「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
◎導讀人:盧永山(傳學鬥召集人)
12 / 31 星期一下午 2︰00
讀完書正好去倒數!

有關台灣報業史的發展,有所謂的自由報業說、社會公器說和意識形態
說,但這三種論述方式均有其侷限。近年來,許多傳播學者紛紛以侍從
主義觀點解釋報業發展,侍從報業說最大的優點就是,探討國家如何透
過政治和經濟手段,來控制報業的發展。然而,傳播學者在轉用源自政
治社會學的侍從主義時,似乎有不夠細緻的問題,且侍從報業說也難以
解釋黨外政論雜誌的發展。本次讀書會將討論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一些
問題。

●指定讀物:

‧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台灣產
業研究》,遠流出版社,頁89-148,2001/1/18
‧程宗明〈對台灣戰後初期報業的原料控制(1945-1967) 〉,中華傳
播學會會議論文
‧李金銓〈從威權控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傳播
與社會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頁81-94,1992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
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春季號,頁117-141
‧王振寰〈如何看待台灣社會與政治的轉型〉,《資本、勞工與國家
機器》,澄社,頁1-19,1993
‧邱承君、盧永山〈史觀的翻譯-「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
2001年,未發表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Ⅱ)Θ

7、 主題:傳播科技與能動性
◎導讀人:景崇剛(傳學鬥成員)
1 / 14星期一下午 2︰00

在人類極盡所能追求傳播科技進展的同時,卻很少有察覺到原本應是居
於主體地位的人,曾幾何時已成為相對於傳播科技與媒體的客體,人類
存在的意義,似乎在彰顯傳播媒體與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疑慮,無論從
鉅觀的全球性層面,乃至於微觀的在地性角度,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
來支持與證實。

8、 主題: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導讀人:張大裕(傳學鬥成員)
1 / 28星期一下午 2︰00

不同於一般以科技、經濟、和政策等為導向的網際網路研究,這次我們
選取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取向,嘗試呈現一個對於網際網路發
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首先,本研究將針對主流看法提出質疑,進行理
論觀點上的除魅,並介紹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與內涵。其次
,則是在前面所建立的基礎上,對網際網路進行具體的剖析。

網際網路的現況不論在指標或使用者方面,均呈現一不均衡的發展;而
網際網路的市場結構與運作則呈現一集中控制的趨勢,資源的分配上明
顯偏倚。此外,本地網際網路之發展實為國家與國際勢力競逐下的產物
:網際網路在台灣並非是突然出現的,而是跟隨著電信與高科技產業之
發展軌跡而來。其所反映的,不只是一個科技,更是一內外政經勢力相
互角力的結果。九○年代以來,本地網際網路的發展,實為國家機器為
解決其統治正當性的工具,以及跨國、本地資本競逐利益的空間。有關
普及性以及公共資源等議題,不但被隱而不見,更在所謂使用者付費的
市場大旗下,喪失討論的空間。

⊕∮⊙◇★☆

名額不多,快把握良機。

⊕∮⊙◇★☆

∮活動二:1021反戰和平演唱會及大遊行—歡迎大家鬥陣來

911攻擊事件發生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這起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傷亡,震
驚了全世界。然而,我們必須指出,對美國發動這一類的攻擊行動,並不
能阻止帝國主義在全球擴張,反而將遭致這個世界霸權假「維護正義」之名
,發動更殘酷的戰爭,這已經從美英等國自十月八日對阿富汗展開轟炸行動
,得到了證明。因此,我們反對此等強化霸權國家軍事行動之正當性的攻擊
行動。再者,美國政府以「反恐怖」為名所發動的戰爭,勢必將引起更多報
復性的攻擊行動,並將陷美國人民於更大的恐懼與災難之中。

然而,我們除了對這起攻擊事件中死傷無辜的人民致哀,更必須沈痛地指出
,今日世界所面對的貧窮飢餓、生態浩劫、民族衝突…等等問題,均根源於
美國資本或基於對於原料、能源與市場的爭奪;或基於廉價勞動力和環境成
本的需求。為因應美國資本不斷擴張的生產需求,美國政府必須維持全球的
優勢霸權地位。

為了維繫世界霸權的優勢地位,二十世紀以來,美國不斷地對外發動軍事行
動與戰爭,造成美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各地人民,陷入比戰爭形式更深切的
苦難中:在越南,數十萬兒童因美軍在越戰期間使用的化學落葉劑而畸形。
1991年無數的伊拉克兒童又因美軍使用的290頓貧鈾彈罹患絕症與畸形,上百
萬的兒童也因為美國對伊實施禁運,在疾病與飢餓中死去,並有數千名美軍
得到「海灣戰爭綜合症」。1999年,美軍轟炸南斯拉夫導致化學物質外流,
造成歐洲生態浩劫,藍色多瑙河幾成死亡之河。

此外,早在1899年美軍即長期佔領古巴;1909年和1925年入侵尼加拉瓜;1915
年出兵海地:1916年和1965年在多明尼加;1958年和1982年是黎巴嫩;1961年
再度入侵古巴;受害名單還包括1983年的格瑞那達、1989年的巴拿馬….美國
政府對全球各地的軍事行動,早已罄竹難書,並引發全球性的報復行動。

故911攻擊事件固然震撼世人,我們願在此指出,美國政府在全球的霸權行徑,
造成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的苦難,並致使美國人陷於災難。而第三世界人民所遭
受的苦難,除了來自因為美國軍事、政治、經濟力量介入而發動的戰爭,更有因
為美國資本之需求,犧牲第三世界勞工和環境,所造成的職災環境污染。例如,
七O年代,美國的家電大資本RCA公司來台設廠,不但享盡種種的政策優惠與補貼
,更長期地將有毒的廢溶液注入地下水,除了造成難以彌補的環境破壞,也使得
RCA工人,以及工廠周邊的居民,飽受各式腫瘤、癌症和相關疾病和死亡威脅之
苦,以知的受害者高達數千人。現在,這些一身殘病的工人與受害家屬相互集結
,企圖透過司法途徑,爭取一點點基本的尊嚴與補償。RCA的例子是核心國家的
跨國資本對第三世界人民與環境進行壓迫的形式之一。戰爭,只不過是壓迫的一
種極端的形式罷了。

以暴制暴將使殺戮不斷擴大,造成受壓迫國家人民無盡的苦難。因此,我們反對
美英對阿富汗進行軍事報復;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霸權國家對弱小國
家的壓迫;反對種族主義。

◎ 反對美英進行軍事報復:停止強權國家對外的干涉與掠奪!

◎ 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 反對霸權國家對弱小國家的壓迫

◎ 反對種族主義:停止對穆斯林、阿拉伯人及其他有色人種的攻擊、歧視與羞
辱!

活動時間:2001/10/21(周日)2:00pm到6:00pm

集合地點:中正紀念堂正門口

活動內容:演唱會(黑手那卡西、美濃交工樂團、飛魚與雲豹)、演講、遊行

加盟團體:連結雜誌社、苦勞工作站、亞太勞動快訊、台灣人權協會、傳播學生
鬥陣、原住民部落工作隊、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左翼雜
誌、勞動人權協會、夏潮聯合會、勞動黨(加盟團體陸續增加中)。

⊕∮⊙◇★☆

有意義的活動!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七期

2001年 October 12日

┌──────《2001/10/12第六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多元意見的助手或殺手-談話性節目的省思

日前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針對電視談話性節目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發現
各節目所討論的議題除了討論的雷同性太高及泛政治化外,與談人出
現在各節目的重複性太高、與談人職業化等這些現象在在˙顯示出談
話性節目的意義的確是有其全面審視檢討的必要了。

意見領袖在社會上有其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意見領袖往往扮演著中
間人的角色,將原本過於複雜的訊息整理出一條清楚的脈落並且賦予
這樣的訊息具有深度多元的觀點,因此在資訊龐雜的今天,中間人的
重要性將更容易被彰顯出來,而談話性節目的主持人則普遍扮演了這
樣的一個特殊角色。

但我們分析這些主持人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本身都具有一些特質
;例如跨媒體的經驗,在平面、網路、電台等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的
影響力,而再深究他們跨媒體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最初參與
談話性節目的經驗都是來自於特定一兩個談話性節目,例如趙少康、
李艷秋的節目,同時目前的談話性節目及其主持人因為大受歡迎的關
係,將過去的談話性節目模式像枝葉般在意見市場中開展出來,雖然
數目增多但同屬一條根經,同質性相當高,加上過去與現在這些主持
人都具有政黨的背景,同時發表的言論及政治意識型態大多為特定陣
營的立場,以上這些都造成他們發表意見時容易偏狹及窄化,在這樣
的結構之下大眾傳播媒介儼然成為一個集團或個人的私領域,其作為
一個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幾乎被抹殺。

從商業角度看來,媒體之所以會讓陳文茜、趙少康製作帶狀性質的節
目,其實也不無原因,媒體藉由他們過去及現有的背景吸引他們固有
的支持者來觀看他們的節目,以達成資本積累的目的;而另一方面,
主持及參與節目者,也藉由媒體及節目來累積個人的資本來抬高其身
價,但問題在於意見領袖原本應該給閱聽大眾的,是一個更寬廣多元
的資訊環境,而從這些節目主持人的脈落看來,相似性太高以及趨於
集團化等這些發展趨勢都是對多元資訊社會以及創新觀念的啟發是不
利的。

長期以來我們都會抱怨娛樂市場的單一、無趣,但諷刺的是言論的市
場或許比娛樂市場更單一,殊不知娛樂市場還有小燕家族、憲憲家族
,反觀言論市場或許只可以稱上是只有一個「少康家族」,而一般人
不知道也無從察覺這一個「少康家族」正悄悄的宰制台灣的公意呢!

Qur Questions:

1.你一周觀看多久的談話性節目。

2.讓你印象最深刻的談話性節目是什麼?請舉三個並且將他們的主持
人背景提出來比較。

3.談話性節目的政治議題過度氾濫的情況下,其他弱勢族群的議題是
否會被完全的忽視?

4.你心目中有沒有理想的談話性節目與談人但卻從沒有在媒體上面看
過或聽過他們的意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論自由」這篇西方經典中提到了,人如果要具有思想的自由必須和討論的自由互相配合,而真理則是在互相對立、正反意見的辯駁中才能展現出來,權威則是最具有反動意味的詞彙,容易讓人停滯不前、安於現狀,實則無利於社會國家;看看現在的談話性節目,每個主持人、與談人莫不積極塑造自己的權威形象,駁斥所有的相反意見,這或許是反動保守、缺乏進步性的最好驗證吧!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學運世代在主流媒體上真情告白,講的全都是謀略以及權力交換的
心得,學運世代的理想性在這些人口中只是口號罷了,但是有許多其
他當年的學運分子仍在其他地方努力著,沒有政治的光環、媒體的鎂
光焦點,他們似乎是更重要的吧。

2.據傳蕃薯騰被某大外資併購,高達七千萬美金,原來台灣還真是有
利用價值的半邊陲國家,還有人要併我們的企業,否則你看像阿富汗
這種邊陲國就只能挨導彈的份了。

3.中時報團的大家長余老先生終於退休了,奮鬥了大半生見證了台灣
報業的完整發展歷程,不過如果要寫回憶錄的話,可要告訴大家中時
和國民黨之間的關係,別老是說自己是民主的鬥士,犧牲了多少又多
少,最好是來個另纇回憶法,告訴大家中時和政治合作獲得了多少又
多少。

4.美英聯手出擊阿富汗,空襲的老技倆大概在這次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歐洲國家大都躍躍欲試想要加入這場戰爭,仔細算算還真的有點
八國聯軍的味道呢。

5.風報發行了,以各大捷運站為主要據點並以送報的方式營運,而工
商服務則是其維持的方法,雖然宣稱自己是社區報,但還是令人懷疑
會留多少版面給社區。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水患淹沒的新聞學
——馬英九的媒體形象與政治記者專業
劉昌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美國天普大學研究生)

九月中美國東岸遭受恐怖攻擊的煙塵未散,太平洋彼岸的台北市隨即傳
來五十年最嚴重水患的消息。從網路上中文電子報看到的新聞,極盡所
能地形容這場豪雨如何地空前絕後,因此台北盆地要不淹水也難。報導
說,這是天災。

但是在東森新聞報的線上留言板,我們看到一則有趣的媒體分析(綠島
,2001)。他指出在類似的事件上,媒體的評判標準,會因為政治人物
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中國時報》在陳水扁市長任內的溫妮颱風水災事
件中,曾經以社論毫不留情地嚴詞批判當時的北市府與中央政府:(中
國時報,1997)都市型災情其實只有一個原因:財團在山坡地的不當開
發,破壞水土於先,政府排水工程管理不足,錯誤於後,等到災難來臨
時,全民遭殃…明明是防洪排水處理不當、人為管理疏失、水土保持
不良、山林保育不落實、環保工作粗率等問題的總和,才造成的結果..
是的,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

而今年九月廿二日針對馬英九市長治下更為嚴重的水患,《中國時報》
社論卻一反過去的犀利筆調,將水患責任從排水工程、災難應變等問題
的肩上卸下,把行政責任放到「最低層次」,突然「宏觀地」關照起全
球氣候暖化的問題:(中國時報,2001a)解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其中
所牽涉者,可能包括層次最高的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所導致氣候、
水文等的改變,到中層次的台灣整體河川整治、山坡地管理、都市規劃
、社區開發、環保評估、防洪措施等,再到較低層次的災變應變措施與
行政協調、建物營建管理,如配電管線設置等。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是
環環相扣的…

同時,一位在《中國時報》工作的記者,則針對報社主管任意扭曲記者
文章、以個人主觀意識修改報導,發出了抗議信。他指出,馬市府團隊
先是傲慢地視〈災害防治法〉各級通報體系規定為無物,之後又自相矛
盾地指責「中央不顧北市」。而記者的客觀報導,卻被改寫成一篇攻擊
特定政治人物的的偏頗文章(黃如萍等,2001),明顯表露出報社高層
袒護馬市府團隊的心態。他說,如果陳水扁市府團隊出現類似情況,「
恐怕連『草菅人命』這樣的罵名都會出來」。

為何《中國時報》能夠出現如此「報格分裂」的現象?為何一個自封為
「第四權」、「政府監督者」的媒體,會對特定的政治人物偏愛不已?
「鐵弗龍」雷根與「小白鴿」馬英九美國前總統雷根(Reagan, R.)在
任內,被主流傳播媒體封為「偉大的溝通者」。例如,《美國新聞與世
界報導》說,他是「戰後最擅長溝通的白宮主人」;《時代雜誌》則寫
道,雷根這位「偉大的溝通者在對美國人民發表談話時,就如同小村鎮
的村長對村民殷殷垂詢」,令百姓如沐春風。

若是雷根真地如同媒體形容般,言行能夠廣被黎民、風行草偃,那麼他
任內的個人聲望必然如日中天、無其他總統可以匹敵。但是美國傳播學
者金恩(King, E.)與薛德森(Schudson, M.),比照戰後美國歷任總
統的個人聲望民調資料,發現他的個人聲望並沒有比其他人高出多少、
甚至還偏低——上任後第一個月的個人滿意度是55%,是艾森豪總統以降
的戰後五任元首中最低的一位;上任兩年半之後的滿意度為42%,在五位
總統中只比卡特為佳,同樣吊車尾(King, E. & Schudson, M.,1995)
。而他首任總統後期聲望下滑,更令人質疑:如果雷根的溝通技巧真的
能打動美國人民的心,為何聲望不升反降?

金恩與薛德森點出其中的奧妙之處。雷根的確具有過人的溝通技巧——
但那可不是針對美國人民,而是針對華府的媒體記者與政治菁英。他們
指出,華府的記者圈已經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團體,他們倚賴對政治菁英
的面對面採訪,絕少接觸非菁英階層;同時他們也很少蒐集其他資料,
即使在報導中引用其他資料,大部分也是引述其他記者過去的報導。雷
根深知其中三昧,因此他溝通的主戰場擺在國會與媒體,一般人民充其
量不過是個次要戰線。

在雷根的溫暖照拂下,華府記者圈的確買帳,致力擁戴這位偉大溝通者
。主流媒體對於雷根的「護主有功」,使當時民主黨籍的科羅拉多州眾
議員施蘿得(Shroeder, P.)形容雷根是「鐵弗龍總統」
(Teflon President),所有對這個「鐵弗龍不沾鍋」的相關批評與攻
擊,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一點也不留痕跡,雷根仍是完美無瑕。

同樣的「鐵弗龍」效應,也發生在馬英九市長身上。所有相關批評與攻
擊,經過記者與媒體高層這道「守門人」的關卡之後,就自動脫落。台
灣的媒體從業人員,戲稱這為「馬英九不能沾汙的『小白鴿現象』」。
當然,馬英九市長的民調聲望一向居高不下,這點與雷根並不相同。不
過撇開台灣民調的可信度不談,根據媒體報導,馬英九的個人施政滿意
度在水患前後,已經從原先的七成五左右、降到了六成上下。這樣的落
差,看來並未顯現在馬英九的媒體形象上。另一方面,比照陳水扁市長
任內的施政滿意度,同樣出現令人不解的現象。陳水扁市長任內的個人
滿意度,也大都維持五成以上在到七成左右的高檔位,卻怎麼不見媒體
的厚愛?

如同金恩與薛德森的分析所顯示,問題的核心在於馬英九對於新聞界的
「偉大溝通能力」。一位媒體工作者在電子郵件中說道,「馬英九最厲
害之處是媒體公關做得太好,從報老闆到跑線記者」,無一不包;因此
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是對記者與報老闆公關能力較差的陳水扁市長,「
早就被萬箭穿心」。

記者是誰的「看門狗」——人民或是政客?

中時報系在納莉水患中對馬英九「小白鴿」異乎尋常的偏愛,在網路上
引起多方圍剿後,《中時晚報》社論主筆群之一的馬維敏,為此在《中
國時報》論壇版中專文反駁。他說,批評中時報系偏袒馬英九的其他政
治人物與政黨,過去本身也是「小白鴿」、也從其中獲利,所以沒權力
批評媒體:(馬維敏,2001)造成「小白鴿現象」的原因很複雜,其中
當然包括黨派、族群等因素…「小白鴿現象」絕非始於今日,也不會終
結於馬英九…過去十幾年來,黨外、民進黨、新黨、親民黨不都曾經是
小白鴿?…至於現在那些義正辭嚴批判、鄙夷「小白鴿現象」的政黨、
政客或媒體清流,不久之前自己不也曾經享受過「小白鴿現象」的特權
,或者曾經是製造「小白鴿現象」的輿論工廠?

暫且不論過去的反對派政治人物是否曾經讓中時報系如此厚愛(大多數
人可能無法贊同這個說法),一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如此為媒體脫罪、將
責任推到所有政治人物身上,更顯現出新聞界封閉在自我的菁英階層中
、無法反映民意的事實。

與華府記者相同,台灣的政治記者圈也故步自封在小圈圈之內。因為能
夠、也只願意直接接觸政治菁英,他們根本聽不到人民的聲音。因為他
們日常的人際網絡限制,讓他們錯認報紙的讀者群只有三種:受訪的政
治菁英、報社的長官、相同採訪路線的記者同業。當個人魅力十足的「
讀者」馬英九與他們的關係如此親密,記者下筆時會如何取捨?同時,
當報社高層長官與馬英九在政治意識上如此契合,記者下筆時又要如何
取捨、而報社高層又會怎樣決定稿子的取捨?

更重要的是,政治記者的同儕、以及參考的資料與對象,也是其他的政
治記者。克勞斯(Crouse, T.)在觀察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政治
記者百態的專書中,生動描述了政治記者如何亦步亦趨地跟隨大牌記者
的意見與步調,完全沒有個人的獨立思考,所有報導不過是一窩蜂
(Crouse,1973)。同時,就像金恩與薛德森所說,政治記者不僅不接
觸一般人,就算引用資料,也是引用其他記者的資料而已。這樣的政治
新聞與媒體,還剩下多少空間可以扮演「政府監督者」的角色?

水患的災後重建:公民參與的新聞學

在政治公關時代下,多數的政治記者在環境限制下,失去了新聞專業的
能力,媒體也喪失了「第四權」的功能。美國傳播學者凱瑞(Carey,J.)
就指出,傳統新聞學假設媒體是人民的「看門狗」,因此賦予媒體記者「
新聞自由」,並錯把討論焦點集中在記者身上、而不是一般公民的參與。
但在如今私有化浪潮與新傳播科技的衝擊下,政治被「脫口秀化」、成為
眾多商品之一,不再是「公共」議題,政治新聞也變成媒體記者與少數菁
英關起門來玩的遊戲。所以,傳統新聞學已經不合時宜,它所指導下的商
業媒體,更成為民主政治的絆腳石(Carey, 1995)。

這次水患下的台灣媒體表現,顯露出傳統新聞學的脆弱;但同時,透過審
查鬆散、傳布快速的線上留言版與電子郵件,也提供了我們一點點微弱曙
光。部分《中國時報》記者的抗議,無法在報社內獲得「平反」機會,卻
在網路社群的討論中形成了一股輿論力量;無法從主流媒體獲得資訊、宣
洩不滿的人民,透過四處轉寄的電子郵件,看到了迥異於主流媒體的訊息
。新媒體給我們一個小小的希望,透過它們,公民可以間接地參與媒體、
發出聲音。

但我們當然不能天真地以為,網際網路就會是全部問題的解答。因為,網
路社群形成的壓力與訊息,並沒有扭轉主流媒體已然造成的傷害、更還沒
有達到大多數人民參與的目標。記者團體乃至一般閱聽人團體的發揮集體
力量,以及善用替代性媒體來「包圍」主流媒體,是我們在這次水災中看
到的可能出路。在水患之後,我們期待新聞學的「災後重建」——將新聞
自由從少數媒體與政治菁英手中解放、回歸到一般公民身上的新興新聞學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1997。〈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中國時報》,
1997/8/19。

中國時報,2001。〈多些默默做事的手,少些伶牙俐齒的嘴〉,
《中國時報》,2001/9/22。

馬維敏,2001。〈解讀小白鴿現象〉,《中國時報》,2001/9/29。

黃如萍等,2001。〈救災分黨派,復建有先後?〉,《中國時報》,
2001/9/23。

綠島,2001。〈同樣是颱風淹水同樣是中國時報〉,《東森新聞報》留言
版,2001/09/29 -08:37:49,http://www.ettoday.com。

▉▊▋▌ ▍ 媒 ▍ 工 ▍ 作 ▍ ▍ ▌▋▊▉
⊕∮⊙◇★☆

惡質的媒體資方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搖搖欲墜的自立晚報終於劃下句點,相對於明日報的「資遣」,自立晚
報員工卻因為被積欠數個月的薪水而求償無門,在此同時,其他媒體也
都由於報導美國九一一事件而忽略的這條新聞,這讓我相當感慨。

我們都是大約六十年次左右出生的新聞人,沒有及時目睹自立晚報為台
灣爭取新聞自由所做的一切,面對經濟不景氣,我們沒有遠大的抱負,
只期盼所服務的媒體能夠永續經營,自己不被裁員,這也是現今媒體工
作者的無奈。

通電話才知道,我的大學同學被自立晚報積欠兩個多月的薪水,以一個
月三萬五的薪資來算,大約有八萬塊拿不回來,在失業率逐漸增高的今
天,這筆數目也算不小,只是對於往後的日子仍是感到相當茫然,幸好
她還年輕,也可以趁此機會重新出發。

幾年前當我還在某個衛星頻道擔任攝影助理時,就時常被公司「欠薪水
」,最誇張的時候也是被拖欠了兩個多月的薪水,還好當時我還在唸書
,薪水只是拿來零花,但是對公司的夫妻檔來說就不一樣,他們一家老
小卻因為付不出房租、車貸、補習費而坐困愁城,爾後董事長為了安撫
群情激憤員工不得不召開全體會議,只見董事長淚流滿面哭訴營運不佳
,並要員工共體時艱、度過難關,我們可以體諒她的心情,但是我們也
要生活,沒有薪水,要我們怎麼吃什麼?所幸當時有一個以警政新聞為
號召的新聞頻道成立,公司大批記者立即前往應徵、面試,董事長在得
知消息後立即貼出公告,聲明公司對於參加面試的員工心理都有數,但
暫不做懲處,不過會影響年終考績。想想看,連薪水都發不出來,還要
干預員工找工作,這樣可不可惡?

更惡質的還在後面,董事長後來找到金主支援之後,立即變臉,喝令不
想跟公司「共同努力」的員工趕快走人,在這種情形之下,只讓多數員
工更感心寒,發不出薪水的時候,在員工前面哭爹叫娘,資金到位後,
又開始頤指氣使,這樣的經營態度如何教員工接受?所以我也在此時離
職,而經過此次人事波動後,整個頻道的元氣大傷,不過聽說前一陣子
又有大陸資金進來,所以可以感覺整個頻道的言論都是親中。

另外,某個以電腦教學為號召的衛星頻道在發生營運危機? 老闆則以員
工減半薪為因應,說好聽一點是要公司、員工齊心協力度過困境,說難
聽一點是為了要規避資遣費,想想看,一個月三萬五的薪水砍一半只剩
下一萬多塊,在台北怎麼生活?員工當然會受不了而自己離職,既可省
員工薪資,又可逼他們離職,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從去年明日報的隕落、民眾日報縮編、東森集團的整併,到今年自立晚
報的關門,都可以顯見媒體大環境的確不佳,資方有資方的苦處,但不
應老是以犧牲員工福利作為因應,這就讓我想起「患難見真情」的含意
,越是經濟不景氣,越可以看出公司的「真面目」。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一:「十萬青年救電視.無盟講座鬥陣行」-報名截止通知

由「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主辦、「傳播學生鬥陣」、「台灣立報」合
辦的「十萬青年救電視.無盟講座鬥陣行」活動已經截止報名。由於報
名情況相當踴躍,原本25個名額依報名先後順序增加為30人,凡報
名而未能參加的朋友,在活動進行後將會寄相關資料給您,未來亦會陸
續舉辦相關活動,期盼各位能夠共襄盛舉,共同改造台灣的媒體而努力

∮活動二:2001年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讀書會邀你來鬥陣!

「揮別紛擾不安的20世紀,迎向充滿可能的未來。」這是一句充滿了憧
憬的口號,似乎我們只要高聲呼喊,就可以從中解放積累的焦慮。

台灣的傳播環境,在上個世紀的後半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雖然
不是時時刻刻地參與變化,但也感受這個變化帶給我們的衝擊。我們因
此焦慮,不知道這股變化將要引領我們走向何處,但我們不想只是犬儒
地呼喊口號,發洩我們的焦慮,我們想要實踐,想要行動,想要扭轉這
股變化。

我們—-傳播學生鬥陣—-在上個世紀末台灣傳播環境劇烈變化時,就
開始以觀察和批判作為達到一個更理想傳播環境的手段。面對新的世紀
,我們希望透過讀書會的方式,讓更多懷抱改革理想的青年學子加入實
踐的行伍。

如果你是大專院校傳播科系的學生(含研究生),對我們的讀書會有興
趣且能持續參加者,請用e-mail(scstw@sinamail.com)的方式儘快告
訴我們,如果你能在來函時附上短文,談談你對台灣傳播環境的看法,
我們就可以更快地認識你,當然,你必須告訴我們你是誰,在哪個學校
就讀,心動就快點兒行動吧!

對了,鬥陣讀書會只要20個人,你應該知道兵在精,不在於多的道理;
而且,我們更看重的是你有沒有行動的意願--所以,動作要快!!

Θ規劃方式Θ

1. 本學期的讀書會時間為10/19、11/2(避開11/19-24期中考)
11/30、12/14、12/28、1/4、1/18(1/13-19期末考)。

2. 初步規劃的主題請參考下列,屆時可能會再依導讀人的想法或專長
稍作臨時調整。

3. 導讀工作由適任的傳學鬥成員輪流負責。導論人會對主題做初步的
整理,提供一導論式的lecture,並引申大家做進一步討論。導論人會
於事前提出當周希望大家先閱讀的基本讀物(詳見下列書單),若大
家有更多的進階參考資料能提出更好。

4. 導讀之外,讀書會的主持與聯繫工作由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工作小
組成員輪流擔任,並搭配傳學鬥成員共同出席。

5. 讀書會地點:巴黎公社(在台大的二十一世?炸雞店的對面巷子裡
面)

Θ閱讀書單Θ(部份尚在補齊中…)

Θ 歷 史 篇 (Ⅰ) Θ

1、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媒體運動,從三退運動到第二波電波革命
(日期另外公佈)
◎導讀人:管中祥(傳學鬥成員)

想了解台灣的媒體運動嗎?或許你曾經錯過了參與的機會,沒關係,來
與我們一起回顧傳學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 (Ⅰ) Θ

2、 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10 / 19)
◎導讀人:胡采蘋(傳學鬥成員)

MP3交換網站Napster因為危及音樂工業生存而被迫關閉╱尋求和音樂工
業合作;而MP3下載行為竟然在台灣引起「大學生關監牢」、「大學全
面監視宿舍網路」的激烈反應。這些最”hot”的問題究竟是在什麼脈
絡下形成,如何被形成?本週的主題是五大唱片公司掌控全球音樂工業
資源的故事,我們將簡單地回顧唱片工業全球化的過程,並且討論它的
影響。

Θ 大綱:

1. 唱片工業的全球化情形;

2. 如何全球化(以及相應的在地策略)盜版、子公司、收購、智慧財
產權、娛樂集團…

3. 對各地的影響︰以台灣為例所有權結構、政經關係(親美的)、文
化的全球化、「在地化」、娛樂化(與資本再生產的關係)

Θ 討論問題:

1. 盜版︰如何討論盜版問題?

2. 媒體︰音樂頻道、影劇版、排行榜、明星體系還包含哪些意義?

3.「另類」︰台灣有哪些非主流系統的音樂生產?怎麼進行?

●指定讀物:

‧《跨國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劉世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
論文。如果看不完,可以只看第三、四章。

小文數則,請上網閱讀。

‧智慧不智慧?──談盜版的重新劃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232056_2001-04-27_14-30-37
‧音樂工業全球化與譚盾現象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62967_2001-01-03_11-45-45
‧不務正業──談六大唱片公司消音事件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89722_2001-02-13_15-00-02

●其他參考資料:

‧《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經分析》,王維菁,世新大學傳播所碩
士論文。清楚介紹著作權相關概念,以及跨國資本政經關係在台作用,
值得一讀。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時報文化。
以文化脈絡與藝文生產機制討論校園民歌文化的有趣著作,第一章稍難
(寫得不夠清楚)可以先略過,以免因為較艱澀的第一張錯過整本書!
‧《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王英
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收集資料很詳細也很用心,但有點
像是一本大本書摘,主題不夠清楚。

3、 主題:電影群體與台灣「新電影」之社會建構(11 / 2)
◎導讀人:張世倫(傳學鬥成員)

本週我們探討的主題是電影。
一股藝術勢力如何被社會認可並接受其正當性,乃是一複雜之社會建構
過程,牽涉到眾多行動者與制度間的互動與鬥爭。這些論爭與策略事實
上也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文化相當重要的成分,並牽涉到資源分配與
運作集結。過去關於台灣電影之論述與研究中,較缺乏以藝術社會學觀
點出發,將「新電影」之路線及論述建構視為一「集體行動」,來探究
其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及環境限制而試圖發展時,所採取之論述與策略,
但這卻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生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
80年代初期以侯孝賢焦雄屏等人為主的所謂台灣「新電影」,或許是台
灣電影史上能見度最高,正當性最強,群體策略最特殊的一個現象。本
次我們想探討者,便是以台灣「新電影」為中心的電影群體,在與各種
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如何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
展,而這些策略其優缺點為何,又對目前台灣的電影業現狀有何意義與
影響。爬梳這段歷史後,我們或許才能思考台灣電影未來的出路為何。

4、 主題:電視經營生態篇──剖析商業電視運作機制下的收視率迷思
(11 / 30)
◎導讀人:魏宏展(傳學鬥成員)

服膺於商業機制之下的台灣電視生態,究竟是如何經營運作的?
廣告主、頻道商、代理商之間,又有何等激烈的競合關係?
而收視率這個頗受爭議的數值,又在這個機制中扮演什麼角色?
如果這種機制運作帶來的是惡質的電視生態與羶色腥的單元品味,我們
要如何與之對抗?
這一週,我們來談談一個面對收視行為研究的「其他」觀點:收視質想
像在各方競逐的收視率迷思中,探尋一個建立多元文化與優質生態的可
能空間!

Θ 歷 史 篇 (Ⅱ) Θ

5、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報紙(12 / 14)
◎導讀人:林麗雲(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這可不是上課,林老師對台灣報業的侍從理論,論點精闢,一定要來聽

6、 主題:「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12 / 28)
◎導讀人:盧永山(傳學鬥召集人)

有關台灣報業史的發展,有所謂的自由報業說、社會公器說和意識形態
說,但這三種論述方式均有其侷限。近年來,許多傳播學者紛紛以侍從
主義觀點解釋報業發展,侍從報業說最大的優點就是,探討國家如何透
過政治和經濟手段,來控制報業的發展。然而,傳播學者在轉用源自政
治社會學的侍從主義時,似乎有不夠細緻的問題,且侍從報業說也難以
解釋黨外政論雜誌的發展。本次讀書會將討論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一些
問題。

●指定讀物:

‧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台灣產
業研究》,遠流出版社,頁89-148,2001/1/18
‧程宗明〈對台灣戰後初期報業的原料控制(1945-1967) 〉,中華傳
播學會會議論文
‧李金銓〈從威權控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傳播
與社會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頁81-94,1992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
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春季號,頁117-141
‧王振寰〈如何看待台灣社會與政治的轉型〉,《資本、勞工與國家
機器》,澄社,頁1-19,1993
‧邱承君、盧永山〈史觀的翻譯-「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
2001年,未發表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Ⅱ)Θ

7、 主題:傳播科技與能動性(1 / 4)
◎導讀人:景崇剛(傳學鬥成員)

在人類極盡所能追求傳播科技進展的同時,卻很少有察覺到原本應是居
於主體地位的人,曾幾何時已成為相對於傳播科技與媒體的客體,人類
存在的意義,似乎在彰顯傳播媒體與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疑慮,無論從
鉅觀的全球性層面,乃至於微觀的在地性角度,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
來支持與證實。

8、 主題: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1 / 18)
◎導讀人:張大裕(傳學鬥成員)

不同於一般以科技、經濟、和政策等為導向的網際網路研究,這次我們
選取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取向,嘗試呈現一個對於網際網路發
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首先,本研究將針對主流看法提出質疑,進行理
論觀點上的除魅,並介紹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與內涵。其次
,則是在前面所建立的基礎上,對網際網路進行具體的剖析。
網際網路的現況不論在指標或使用者方面,均呈現一不均衡的發展;而
網際網路的市場結構與運作則呈現一集中控制的趨勢,資源的分配上明
顯偏倚。此外,本地網際網路之發展實為國家與國際勢力競逐下的產物
:網際網路在台灣並非是突然出現的,而是跟隨著電信與高科技產業之
發展軌跡而來。其所反映的,不只是一個科技,更是一內外政經勢力相
互角力的結果。九○年代以來,本地網際網路的發展,實為國家機器為
解決其統治正當性的工具,以及跨國、本地資本競逐利益的空間。有關
普及性以及公共資源等議題,不但被隱而不見,更在所謂使用者付費的
市場大旗下,喪失討論的空間。

⊕∮⊙◇★☆

沒有參加到無盟講座的朋友,感到遺憾嗎!沒關係,傳學鬥「媒問題研
究室」讀書會邀你來與我們一起鬥陣!名額不多,快把握良機。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六期

2001年 October 5日

┌──────《2001/10/05第六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金鐘獎講啥麼

一連串天災及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下,九十年電視金鐘獎典禮最後在
不甚隆重的氣氛下落幕-恰與台台有獎、皆大歡喜的結果形成對比。

本屆金鐘獎的最大贏家應該是這些無線電視台了。中視囊括六個獎項
成為第一,台視、華視及公視則並列第二,甚至還有人對此評論,如
果民視預見這番情景恐怕就不會選擇退出了。相對之下,公視的表現
就顯得有些「開高走低」-入圍獎項高達三十八項,卻只獲得五個獎
;與去年公視獨得十四項大獎相較,這次的結果公視表現並不突出。

然而當以商業節目為主的電台經營模式,在今年金鐘獎獲得許多肯定
,也許不少人不禁要問,是否商業電視台製作品質以及競爭力高過於
公共電視台,而連帶質疑傳播學者提及「台視華視公共化」之必要。

民間企業的競爭力高於政府公家單位,是大部分民眾既定的印象。一
般大眾或許認為公視因為身為公家機關,勢必守著頑固陳腐的舊習,
而面對詭譎多變的市場也缺乏靈活的應變能力;而商業電視則由於必
須面對強烈的競爭,以及獲利的壓力,所以能夠靈敏的感受到觀眾市
場的口味,反而更能提供多元的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觀眾。

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其實甚為可議。真正拿出節目表來比較,商業
經營下節目及品味趨同的狀況依然普遍。而當我們將僅此一家公媒體
與其他大部分商業媒體作比較,公共媒體的效率及品質依然是其他台
難以望其項背的。單純相信市場的力量,很容易讓我們做出跟陳文茜
「公開釋股」主張雷同的決斷,卻忽略了此一方式不但在結構上可能
導致財團操縱,營利的邏輯也勢必會犧牲文化及多元的需求。

而「公開釋股」一途又是否如市場派所說的那麼美好?觀察中視股票
從2000年 520的每股50元,跌至今日(2001年9月29日)的9.2元,跌幅
達81.6 %。雖說台灣股市正歷經全球性經濟不景氣、911 事件、納莉
風災之影響,但其股價跌破淨值及平均值仍有警示意義。如此看來,
不要說文化面,「公開釋股」對台華視本身,可能都不是個好解方。

不過本屆金鐘獎也有一些值得欣慰的現象。許多躍上檯面的得獎者並
非高知名度的偶像明星,並不具有票房的絕對保證,但他們都提到了
優良的製作環境對於節目的幫助-當節目的製作人、編劇、導演都能
以專業自主的眼光以及態度來製作節目,選擇適合的演員以及戲劇表
現方式,不需要太在乎商業效益而執著一定的製作公式,則演員不但
能有較好的發揮及愉快的工作經驗,最後節目成果也會得到應有的肯
定-但我們該知道,這樣的改變進步在公視出現前卻是不曾有的,而
如今的商業電視體制是否如公共電視台有回饋製作的保證呢?

金鐘獎的得獎作品不全由公視獨占鰲頭,或許標示著電視節目品質的
提昇,值得嘉許。但這是否在結構上,標示著整體製作環境有所進步
卻大有疑問。如果商業電視因為公共電視的出現體會到尊重媒體工作
者以及提供寬廣創作空間的必要,而公視則因為商業電視而明瞭如何
更貼近大眾的需求,那麼良性競爭是值得期待的,但那絕非「公開釋
股」一舉所能獲致。而對於目前公商體制嚴重不均衡的狀況,而我們
是否應該在公共媒體的推廣上有更多著墨呢?

Qur Questions:

1. 您認為什麼樣的節目是值得頒予金鐘獎的?

2. 有沒有哪一個節目是遺珠之憾?為什麼?

3. 今年金鐘獎將新聞獎項取消,而創新地增加了娛樂諧趣節目及主
持人獎;您覺得這是媒體呈現偏向軟性、大眾文化的表現嗎?而
且,金鐘獎此舉是否會對台灣的媒體生態帶來改變?

4. 今年金鐘獎辦的冷冷清清,您覺得這是因為景氣的關係,還是多
數藝人並不重視金鐘獎?不滿其審核過程?

5. 公視參加之前的金鐘獎以及之後的金鐘獎有什麼不同?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解除了政治力量不當介入之後,就可以還給媒體一個屬於公共空間的
身份,我們因此能夠有更大的權力使用媒介,這樣的說法是太過武斷
了,因為商業的因子仍然在媒體結構的每一個面向影響操縱著,而政
治和經濟卻從來不可能完全劃分開來,端視中天、勁報、中時、聯合
等媒體的產權結構,我們發現除了商業的事實之外政治力從來沒有減
弱過,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罷了。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金鐘獎的大贏家這次由無線電視台大獲全勝,不知道當初聲言因
去年頒獎不公而退出的民視高層會不會因此而很心酸。

2. 喬丹復出讓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大受影響的NBA 又揚眉吐氣了起來
,喬丹在復出記者會上笑得開心,但明眼人可以看到他眼角的淚光,
因為巫師隊的爛戰績讓身為老闆的他賠了不少美金,只好在再度重操
就業,狠狠撈它一筆,以免無法安享晚年。

3. 文茜小妹大被國民黨推舉為台視董事,說是符合黨政軍退出三台
的理想,可是小妹卻貴居由國民黨入股的中天、勁報的高層;看來我
們的文茜姐還是別裝清純了吧!

4. 陸委會等單位不許「新浪隊」冠以臺灣名稱,各媒體都以大版面
報導,甚至有幾家報紙還把這件事用作一版頭題,看來媒體還沒有習
慣這種自欺欺人的無聊遊戲。

5. 偽鈔橫行,而且一旦發現偽鈔報警就會被收走,造成損失,而且
還要登記身分證號碼,還有可能會被視為製造偽鈔集團的嫌疑犯,難
怪央行總裁在路上發如何辨識假鈔的傳單都沒人理他,因為這些偽鈔
辨識出來了還是都會再想辦法用掉,所以不如裝傻算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實習筆記-我眼所見的台灣廣告業
李佳盈(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歷經美國九一一事件、納莉颱風重創北台灣之後,對深受景氣影響的
台灣廣告業無異是雪上加霜。在這樣景氣低迷的情況下,廣告界的權
威、長老們不斷鼓勵從業人員要突破重圍,化危機為轉機;他們認為
大環境的不景氣,反而讓廣告從業人員把問題想的更清楚、回歸到以
消費者為本位的廣告基本面向。

這是廣告從業人員中,位居決策要角的思考邏輯。對於大部分位於廣
告金字塔低層、流動率偏高的員工而言,這波景氣寒流是失業危機或
是晉升轉機呢?還是二者皆非,是為共體時艱、凝聚組織力量的大好
時機呢?以下,筆者以一個實習生的角度出發,陳述這兩個月來在廣
告公司,我所見、所聞、所意識到的一些現象。

廣告公司的組織型態,隨著社會環境的不同,其公司經營模式會有所
更動,以達到組織的最大效能,這是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下必然的現象
。這一年多來,台灣的政經環境都處於低迷不穩定的狀態,各行各業
大多處於不景氣、薪水緊縮的氣氛中;事實上,廣告代理業本身就是
每個行業景氣程度的最佳指標,因為廣告客戶在營運不佳或獲利減少
時,廣告費用總是首當其衝,預算大幅縮減或是遭到擱置是常有的事
情。雖說經濟不景氣衝擊著台灣的廣告業,但是,對於各種組織型態
不同的公司卻是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話說跨國廣告公司及本土的大型廣告公司所受到的衝擊是較大的;他
們在廣告預算縮水的情況下,仍必須負擔龐大的人事成本,於是在人
事任聘上他們進行所謂的瘦身計劃。我曾聽說,某家跨國廣告公司就
以減少每週上班時數、減少高職位員工的薪資收入進行人事瘦身;若
員工不接受縮時減薪的方案則要求其自動請辭。如此,一來可以減少
人事支出,另一方面也可免於支付遣散費。

除此之外,大型的廣告公司也在助理費上,大為刪減;方法多為不遞
補離職助理之空缺,此即造成留職員工業務加重的現象。此種現象在
我所實習的廣告公司並不存在,而細思其中最大因素在於小公司的員
工數少,在不景氣時員工所能創造的工作績效可能不及景氣好時但尚
能維持公司營運,對比於大公司的經營模式,傾向扁平的公司規模因
為機動性較強因此能適應這一波景氣的變動。這也打破了一般人眼中
大公司即是好公司的迷思,並提醒有意於投身廣告行業的夥伴們,慎
選其工作環境,並捍衛自身的工作權。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則是-現今學院中的廣告教育讓廣告人自許為
「文化人」、「藝術工作者」,或是「媒體產業勞工」呢?

眾所周知,媒體在社會上扮演著為大眾傳遞訊息、溝通意見的角色,
而訊息是瞬息萬變的,因此從事媒體工作是沒有所謂準時的上下班時
間;同時媒體工作亦擔負著教育社會大眾的功能,因此社會大眾對於
媒體工作人員有著更多的知識要求、更高的道德標準;而其中讓我感
到不解的是,媒體工作者既然有這麼大的社會責任,但他們卻沒有足
夠的機會在投入職場後繼續學習以及進修,以適應隨著科技創新不斷
變動的大環境,同時媒體工作人員也非全然來自於系統式的訓練無法
給予專業的認證使社會大眾全然信任。

論及廣告這個行業,其面對的困境,比一般媒體有過之而無不及。站
在消費者的立場,雖然許多人認為廣告是社會文化的一種投射,對它
在文化領域的影響抱持著殷切期望,認為廣告可以在社會教育方面多
扮演些正面角色;但是卻有更多的消費者似乎並不信任廣告,卻又相
信有廣告的商品比沒有廣告者更有保障。換句話說,社會大眾對於廣
告具有某程度的愛恨矛盾心情,因而廣告位居媒體工作中的曖昧地帶
,那到底廣告是一種文化還是一種產業呢?其該擔負起傳遞文化的中
介分子,亦或在商言商,可不擇手段地達到產品銷售目的?我想這些
問題,是值得每一位熱愛廣告的從業人員、關心媒體工作的閱聽眾不
斷反省思考。

最末,實習的這段日子,深切體驗到參與媒體工作是必須對群眾有熱
情,需培養對社會變化的敏銳觀察力。若對群眾沒有熱情,會覺得從
事媒體工作是壓榨勞力;若對社會變化沒有觀察力,會覺得作媒體是
重度耗拮腦力。

▉▊▋▌ ▍ 媒 ▍ 工 ▍ 作 ▍ ▍ ▌▋▊▉
⊕∮⊙◇★☆

採訪立法院的趣聞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暑假過後,除了學生開學之外,立法院也準備開議,這不禁讓我想起
以前跑立法院的一些趣事。

跑立法院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因為大報人員充足,所以可以依照各
黨團派專人駐守,而小報通常兩個人就要搞定整個立法院的新聞,如
果休會還好,要是開始審查法案,12個委員會就真的會累死人。

立法院也可以說是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有原住民(巴燕達魯)、殘
障者(徐中雄)、醫生(沈富雄)、教授(賴士葆)、,還有歌手(
葉憲修),當然也有漂白的黑道以及金牛,總之立法委員的出身背景
五花八門,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立委。

別看立法院有兩百多個立委,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叫得出超過十名立委
的名字,為什麼呢?這可能也跟媒體有關係,所以很多學者都喜歡批
評記者老是只找幾位固定的明星立委訪問,把他們捧成媒體金童,等
到我跑立法院才知道,記者們會這樣做不是沒有原因。首先,這些立
委總是能夠對於任何議題高談闊論一番,而且他們熟悉媒體的運作模
式,會滿足不同類別媒體的工作需要。另外,他們也知道要邀請專家
學者來強化自己的論點,並以此增加自己的說服力,這是因為他們需
要媒體曝光,以此增強知名度。

例如,發生九一一事件的隔天,就有博士級立委召開記者會,詳細講
解恐怖份子對於美國的影響,會中還邀請美國研究所、戰略研究所的
教授到現場發言,這當然幫了記者不少忙,不過這些僅限於都市選出
的博士立委,至於農業縣或是工業城市選出的立委當然就不會幹這種
事,因為他們的選民對這種事是沒有興趣,要選票,還不如多跑跑地
方的紅白帖比較實際。

另外,從立委的國會助理、國會辦公室也可以看出立委問政的方式及
態度。專做選民服務的立委助理一定很會交際應酬,而問政認真的立
委多數都有專業的法案助理在後面撐腰,同時會標榜是哪一方面的專
家。此外,有的立委辦公室內部的法案、預算書等文件疊得跟天花板
一樣高,這種立委助理通常很操,不過也因為如此,這些媒體金童通
常都能夠提出相當震撼的質詢證據,讓官員啞口無言。

每次大家批評某某立委是黑道、金牛時,我都會反問,到底是誰把他
們送進立法院?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黑道而還可以當選,我們就都不
得不佩服這名立委的「實力」,他們可以當選,是不是因為我們容許
黑金當道呢?

⊕∮⊙◇★☆

採訪納莉颱風新聞有感
Scott(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怪颱納莉在大台北地區造成罕見的災害,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傳媒,也
因泡水而損失慘重。許多媒體記者為求第一手迅速的災情資訊,都必
須守在消防局內,誰知道台北市一淹大水,連消防局前的道路都變成
河道,許多媒體記者被困在消防局內動彈不得,手機通訊全都斷訊,
完全得靠消防局內電話與外界取得聯繫。不過,這時的記者除了忙採
災情新聞,還得肩負一項”額外的”任務:協調消防局協助達官貴人清
理家園。

颱風大水淹沒了台北東區,勤務中心的電話從十六日深夜颱風發威起
就響個沒完,各處都有民眾求援,一直到十七日中午,勤務中心就接
到近一萬件的電話報案。這一萬件報案的背後可能就反映了有一萬多
個家庭正陷入危急,等待外界救援,而台北市所有消防隊員全都危機
總動員,東奔西跑地到處搶救人。

這個時候連「救人第一」都要來不及了,偏偏更有許多人濫用特權,
要求跑消防單位的記者,直接動用關係調橡皮艇或抽水機,到媒體主
管的家裡或是受災的媒體,例如就有某報記者接到了長官指示,要他
立刻「協調」抽水機與消防車到報老闆的家中,趕外把積水抽乾還要
負責清理淤泥。另外一報記者則是接到指示,同樣是要求去「協調」
消防局派橡皮艇接送同仁上班。當然,除了媒體高層外,其他有權有
勢的政治人物也是儘可能地動用關係,想辦法解決自己的「不方便」
,例如沒水沒電要消防車送水到家,送發電機到住處。

內湖、南港等地尚有一大堆民眾等待消防人員的救援,更有人冒著生
命危險與大水搏鬥,這些媒體高層與政治人物只不過是家中淹了水,
出入不方便,竟要求消防局提供「接送」服務,或是把消防隊當自用
免費的「清潔隊」,難道說這些人的命就比較值錢!?還是他們所謂
的要事就比那些將在傾刻間喪命的市井小民來得要緊!?

平常口口聲聲與民眾站在一起,關心民眾為己任的人,在螢光幕前擺
出一副憂心忡忡或義憤填膺的樣子,私底下卻盡幹些濫用職權盡影響
救災的事,之後又可大聲地放馬後砲,來場中央地方互批的口水戰,
或者擺出一付清高姿態批評政府救災能力不足,復原效率低落。

其實,當時在消防局跑新聞的記者心中是很掙扎也很無奈的,明知道
救難人員忙著救人,已無法抽身,卻還要厚著臉皮,頂著長官命令與
救災人員進行「交涉」,明明覺得良心過不去,卻又無法不幫這些特
權階級進行說項,甚至災後,還要作新聞來痛批政府的應變措施與救
災能力不足,對一位”小角”記者而言真是一種精神虐待與折磨。

納莉颱風後,台北市滿目瘡痍,媒體或政治人物又是一陣相互指責與
批評,只是在責罵與批評背後,可曾反省自己也變成災害幫兇!「勿
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求,就
可能造成一條人命的枉死,或者一個家庭的破碎!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 敬請連署「終止戰爭,捍衛和平!」
發起團體:連結雜誌社、苦勞網 、亞太勞動快訊社

冷戰結束已經超過十年,但是世界並沒有因此進入穩定、繁榮與和平
的時代。所謂的「國際新秩序」,對於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並不
代表正義與和平。恰恰相反,全球的貧富差距、生態破壞、民族衝突、
貧窮飢餓等問題不斷擴大,戰火從未停歇,全世界充滿了衝突、壓迫
與危機。美國 911 事件正深刻反映了這個問題。

在 911 事件中有數千名美國平民喪生,我們表示無限的哀悼,更要嚴
厲譴責發動這項攻擊行動的任何集團或個人。這種恐怖主義的行動,
造成無辜平民的犧牲,擴大民族間的裂痕與仇恨,不但妨害正義與和
平的實現,更給國際強權發動戰爭、鞏固並擴大其支配地位的藉口,
讓它們能以戰爭緩解政治經濟危機。因此,我們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
恐怖主義!

911 事件後,美國政府不願提出任何證據,卻指控特定集團和國家為
罪犯,準備以戰爭進行報復,這充分表現了美國政府的霸權作風。我
們反對美國政府及其盟國以武力作為報復手段。因為這不會帶來正義
與和平,只會造成無辜平民的苦難,激起新的仇恨與報復,使世界局
勢更為動盪。多少年來,美國政府一直以捍衛自由、正義為名,以政
治、經濟和軍事等各種手段,在世界各地進行干涉與侵略,這正是各
國民眾反美情緒的根源!美國政府應該深刻反省自己的角色,停止
「國家恐怖主義」的行為!

※此訊息之詳細內文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11004-1.htm 閱讀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五期

2001年 September 28日

┌──────《2001/09/28第六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教師節,傳播教師不好過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已然到來,在各級學校任教的老師,相信都會收到
來自學生的感恩和祝福。傳播教師當然也不例外,但除了感恩和祝福
,今年的教師節,傳播教師也許還會收到學生的抱怨,甚至是怒罵。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近來許多傳播媒體宣稱,為了因應經濟不景氣,
節省成本支出,不得不大幅裁員和減薪。被減薪者一肚子火,被裁員
者甚至走上街頭,接下來他們也許會想到,以前在學校時,老師教他
們如何寫好新聞,做一個令人尊敬的記者,替社會伸張正義,或者製
作優良的廣電節目,提昇民眾文化水平;但是老師卻沒有教他們,當
他們被惡性減薪或裁員時,該怎麼替自己伸張正義?

這樣的抱怨除了反映出傳播教育理論和實務之間的落差,其實也是對
傳播教師的言教和身教之不一致的質疑。

過去的傳播教育有兩大迷思,第一是強調理想傳播人的培養,並認為
這類人才一旦養成,經年累月之後,量變將帶來質變,對媒體環境也
將產生良性效果;第二是強調傳播技術的熟練,認為一旦熟悉技術,
便可寫出好的新聞,製作出好的廣電節目。不過,受此傳播教育薰陶
的許多傳播學生,在踏出校園後,經常面臨到一個和老師描述截然不
同的媒體環境,因而也遭遇了兩個挫折:第一是傳播學生對理想媒體
環境的冀望,永遠難敵媒體資本家一切向錢看的經營邏輯,因此,他
們要不是儘快丟掉在要所學,隨波逐流,就是轉入他行,遠離媒體界
;第二個挫折是,由於在校所習得的技術,永遠跟不上傳播科技變遷
的速度,傳播學生在離開學校後,經常得重新學習技術,而遭致媒體
資本家批評不能「立即可用」。於是,傳播教育所謂量變將導致質變
以及技術至上主義帶來的美好前景,不但沒有發生,反而使得理論和
實務的鴻溝愈來愈深,歧見愈來愈大。

對於上述的迷思,傳播教師或許有所體悟,但對於傳播學生遭遇的挫
折,他們似乎沒有提出可行對策。這或許是因為過去的傳播教育視傳
播學生為「文化人」或「藝術工作者」,不把他們當作產業勞工,因
此在課程設計上著重的是理念或技術的培養,而缺少勞動意識的自覺
和反省、勞動權益的保障與爭取、以及勞動者結盟的相關知識與經驗
。因此,在面對媒體資本家因為利潤不足所採取的片面裁員或減薪行
為,傳播學生通常處於挨打的份,即便是有人走上街頭抗議,在缺乏
勞動者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下,這些抗議得不到同業的支持,在媒體資
本家聯合施壓的情況下,抗議者的聲音甚至全被消音。

或許最令傳播學生難過的是,當他們遭媒體資本家壓迫時,傳播教師
沒有批判媒體資本家的作為,甚至只是表達同情之意。如果傳播教師
堅持打造一個理想媒體環境,並欲透過傳播學生實踐這個理想,那麼
當媒體環境的惡劣程度每況愈下,媒體資本家的胡作非為變本加厲,
他們就有責任挺身批判,並與傳播學生站在同一邊,而不能躲在學院
這個象牙塔裡,繼續作著關於理想媒體環境的夢。

面對傳播學生的抱怨、每況愈下的媒體環境、以及愈來愈艱鉅的責任
,今年的教師節,傳播教師肯定不好過!

Qur Questions:

1. 您知道現在國內有多少傳播相關系所和學生?

2. 您認為傳播教育應該教些什麼?

3. 您認為傳播教師、學生和實務界三者之間,存在著哪些問題?

4. 您認為傳播工作者和一般勞工有何不同?

5. 去年年底以來,許多媒體紛紛裁員和減薪,原因可能是?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大學教師是少數可以被視為知識分子的職業了,而大學這個場域往往
被視為是社會的良心,但是大學教育在社會上的聲望以及大學生的社
會地位在今天不斷的遭受到挑戰,除了過去那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有機的參與社會改造,為一個更美的未來奮鬥等信念不復存在之外,
更重要的是這個原本屬於人文、智識的場域受到了經濟這個因素的強
大壓力,競爭以及牟利使得大學的教師不敢對不公不義的商業邏輯有
所批評,也不敢教導學生資本主義美麗包裝背後暗藏的血跡斑斑;是
的,競爭的場域使得大學教育變得單面,但是卻讓資本家歡心喜悅。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陳文茜將代表國民黨出任台視董事。她對此表示,因為官股造成
人事任命不當,才使得台視這麼不專業,所以釋出官股、像中視一樣
上市,台視才可能變好-中視上市好在哪?媒體股票狂跌好在哪?釋
股給國民黨集團漂白好在哪?拜託!怎麼不去無盟的網站唸唸資料?

2. 納莉颱風襲台造成嚴重災情,台北市民對市府團隊防颱準備、危
機處理、救災速度等表現頗有微詞,災後第三天,聯合報民調卻指出
,市民對北市府的救災效率滿意程度為5成1-這份民調聽說是用電話
抽樣的,但那時台北市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不根本就停電停話中嗎?

3. 美國對阿富汗的戰事一觸即發,全球各主要媒體紛紛把記者送到
前線採訪,不過由於塔利班政權已經下令,逮捕所有企圖入境採訪的
記者,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資深編輯於是刻意佯裝成回教婦女深
入戰區採訪-真是怪了,這個外電新聞阿富汗人竟然都不知道!

4. Yahoo表示,將開始對好幾項之前免費的服務開始收費。下月初
,將先向張貼在 Yahoo上的交友廣告做出回應的網友收費。標準收費
之外,如果登廣告者願意付額外費用,就能讓資料出現在搜尋結果較
前面的好位置-這下廣告可以改成Are you paying for Yahoo了!

5. 因應不景氣,東森集團決定,自下個月起,旗下員工每周一律上
班六日。而為避免違反勞基法每周工時四十小時的規定,需要打卡的
部門在星期六上班時將以簽到代替打卡-這算什麼?掩耳盜鈴?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進步的代價
王冠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行銷的模式中有所謂的 4P,可以視為行銷的核心議題,所謂 的4P是
指產品(product),推廣(promotion),價格(price),通路(
place) 等四項,而在現今追求更完美服務以及便利生活的今天,通
路的完整性以及豐富性是越來越重要了,甚至有掌握通路就掌握一切
的說法。

以上的4P模式在傳播產業特別是新聞的生產過程其實也是適用的,而
所謂的通訊社以及大媒體其實就扮演了資訊樞紐的角色,長期以來美
聯社、美國合眾社、法新社、路透社以及CNN、BBC等提供了世界許多
國家主要的「外電」,由於這些大媒體掌握了從採訪、編輯、乃至於
傳輸的有利位置,因此許多外國媒體也視其為重要的消息來源而依賴
甚深。

傳播帝國主義的研究中,學者提出了「中央」以及「邊陲」資訊資源
分配不均的概念,從這些大媒體以及通訊社的組織我們可以體會到大
部分的所有者以及高級主管、工作人員大都來自於西方的成長背景,
受到西方的教育,不言可喻的他們的意識型態也和西方主流意識相吻
合,而在傳輸分配方面,由於建立跨區域的全球資訊網以及採訪網所
必須依靠的是非常龐大的資本,因此非得由大資本家或者跨國企業才
能作到,這些原因造成了許多全球性的大媒體往往以西方的主流觀點
為主要的傳播內容,但是另類的觀點卻因為沒有通道而不見於世。

這次美國政經軍的代表建築物遭到毀滅式的攻擊,而接下來則是美國
決定對恐怖主義宣戰,從國內的媒體面向切入,在第一波的訊息來源
我們可以發現 CNN仍然是主要的資訊提供者,而第二波第三波則漸漸
有國內「自己」的聲音出現,更值得讚美的是有許多反省的另類論述
在主流媒體中展現。

時光倒流,如果我們回顧91年波灣戰爭時的媒體表現,國內的媒體幾
乎是呈現一面倒向美國的情形,在這樣的對照之下國內媒體似乎是有
了進步;但是反思台灣在資訊光譜所呈現的位置,這十年來或許我們
早已擺脫了邊陲的位置而朝中心邁進了,但在邁進的同時不僅有更多
的資訊邊陲國家正在誕生,同時台灣在此過程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向美國等中心國俯首稱臣,放棄自己可能有的主體位置加深了冷戰以
來以美國為想像中心的趨勢。

左翼學者華勒斯坦的核心論述,世界體系的概念,詳細的分析批判了
中央與邊陲的宿命關係,其中的一個部分華勒斯坦說明了發展的過程
中先行者必須不斷的提昇自己產業的進入障礙,並在此同時進行壟斷
以確保其極大化的利潤,放在媒體資訊的面向來看似乎也是如此,美
國為首的西方通訊社以及大媒體為了維持其利潤的極大化而憑其強大
資本進行長期壟斷,結果使得媒體資訊的發展產生了趨同的效果,也
就是單面的以西方的價值觀為主要的傳輸內容;當台灣努力發展試圖
成為世界上不管在生活或者資訊富裕的一群時,在這個向外開放的過
程中我們的確比以前更有錢了,同時資訊、學術論述也比以前豐富許
多,但是我們的豐富生活以及資訊到底從何而來的呢?同時我們是否
真的能超英趕美,有朝一日在這樣的體系下和美英等資訊強國一決雌
雄?還是其實我們只是盡力使自己「很像」西方而已呢?所謂的在地
聲音,台灣的觀點除了是否更「進步」之外,其實背後有更錯綜複雜
的權力結構值得我們加以思考。

▉▊▋▌ ▍ 媒 ▍ 工 ▍ 作 ▍ ▍ ▌▋▊▉
⊕∮⊙◇★☆

記者的參考書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前些日子美國發生 911事件,殘酷的畫面透過電視一遍遍地轉播,讓
世人瞭解到恐怖份子的威力,不過這也讓平常默默耕耘的編譯有大顯
身手的機會,儘管如此,整個報導工作仍需要其他記者藉由解釋性新
聞來加以配合。

由於事涉恐怖主義,到底何謂恐怖主義?為何阿拉伯人如此憎恨美國
人?以色列的立場又是怎樣?如果不是對於國際關係有相當認識的民
眾一定不容易理解,記者也是人,他們到底從哪裡找資料呢?

聯合報系所屬的聯經出版社早在十年前就出了一套「新聞辭典」,它
蒐羅聯合報新聞中所有的解釋名詞,諸如恐怖主義、五角大廈等名詞
裡面都有,儘管它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新聞用語工具書,不過因為聯
合報系未能即時更新,而且裡面的名詞大部分都沒有英文譯名,洋洋
灑灑的10輯並非依照詞彙的類別安排,所以在找尋時會比較不方便,
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使用這套工具書。

另外,書泉出版社在五年前也仿效日本,出了一套「現代用語導讀」
,其中包括「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政治/外交/法律」、「經
濟/產業/經營」、「社會/生活」、「現代資訊」、以及「體育/
娛樂」等六大類,內容包羅萬象,而且由於書中皆聘請該領域學有專
精的博碩士撰文,並在有限的篇幅內做最詳盡的闡述,所以相當適合
新聞工作者的需要,只不過目前市面上已經越來越難看到了。

新聞界大哥大的中央社,其所出版的「世界年鑑」應該是每位記者必
備的工具書之一,因為自民國79年以來,中央社每年年底都會定期出
版,而且逐年更新內容,除了陳述過去一年間國內與世界各國重大的
人、事變遷之外,還附有國內外各項重要的且具參考價值資訊與統計
資料,例如近幾年颱風警報的發佈、登陸次數及造成傷害人數,裡面
都有詳細記載,這也為記者省去不少歸納、整理的功夫。

不過,我覺得「世界年鑑」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後面附有相當完整的「
名人錄」,幫助記者打探採訪對象的「底細」,無論是政府官員、民
意代表、學者專家、工商企業菁英、文化藝術界等傑出人士的出生年
月日、學經歷、地址裡面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就連李敖、蘇志誠等
具爭議性人物的資料裡面都有,相當有趣。

新聞工作是每天與時間競賽,而要做出完整且深入的報導則必須要有
工具書的配合,假如你是線上的記者,請問你有幾本常用的工具書?

▉▊▋▌ ▍ 媒 ▍ 聽 ▍ 講 ▍ ▍ ▌▋▊▉
⊕∮⊙◇★☆

紫藤廬的颱風茶宴─Collin Sparks 訪台補遺   
盧永山(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四期

2001年 September 21日

┌──────《2001/09/21第六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罵媒體,倒不如批政經
-911的報導偏頗不只是媒體問題

傳播科技打破時空的神奇魔力,讓身處世界邊陲的台灣,也能與帝國
主義的情緒同步擺動。雖然,納莉颱風的來襲,我們得以幸運地暫時
擺脫911 驚爆事件時,媒體所強加的悲傷與憤慨,不過,隨著美國攻
擊行動的即將展開,人們又將被召喚進入這場全球危機之中。

促使我們與遠方強權緊密連繫正是跨國媒體,其貫穿的不只是消息的
有無,同時也使台灣和美帝可以沆瀣一氣、隨之唱和,堅定的擁謢傳
媒故事中的美國價值。

不過,媒體的能耐畢竟有限,充其量只是世界體系位置的一種反應,
是一種為了維繫國家「主」–「從」關係的必然結果,而這樣的關係
也顯現在官方對美國行動「全力支持」、「選邊站」、「降半旗」的
輸誠及表態言論中。

事實上,美利堅的霸主地位所依侍的不僅是傳媒所建構的美國價值,
更憑藉政治、經濟及軍事的優勢。就如同傳播政治經濟學者 Schi-
ller 所指出的,美國行政機構、軍事單位與民間產業形成的利益、
權力互相糾結的「軍事產業複合體」( military—industrial com-
plex) ,共同促成了美國得以凌駕全球媒體霸權,同時也造成了第三
世界國家文化主權的喪失,以及對美國傳媒的依賴。

進一步來看,近五十年來,美國軍事及商業利益主宰傳播科技的發展
,強大的政治與軍事力量也成為美國傳媒拓展疆界的重要靠山,跨國
媒體公司因此能夠輕易建立全球行銷網路。另一方面,媒體也扮演起
共生集團的利益維護者,不僅賺進了大把的鈔票,並且四處推銷山姆
大叔的美國價值,企圖左右各國的意識趨向。而這種相互支持的親密
關係,也成了維繫盟主地位的重要手段。

雖然,有人指出冷戰的對立形式已經瓦解,不能再用「核心」及「邊
陲」的「國家」架構看待世界的關係,但不容否認的,國際間以「國
家」為單位的支配形式依然存在。特別是美國所建立「軍事—資本—
媒體」龐大巨靈已是不可分割霸權機器,一方面持續利用軍事行動掌
控國際政治局勢,同時也藉由國際傳媒佈下的天羅地網,鞏固其既有
的霸主地位。

在這樣的架構下,台灣媒體的親美表現也無須太過訝異,這其實是我
們面對世界體系及霸權政治所作的方便選擇,也因此,我們該批評的
不只是媒體所表現的鸚鵡行為,更須深究的是國際政治、經濟系統的
依賴關係,否則,媒體批評只會是日復一日的喃喃自語,毫無意義!

Qur Questions:

1. 您在「911 事件」的報導中,有沒有看過回教國家的政府或人民
所發表的言論?

2. 如果有,他們都說些什麼?有沒有人反對美國即將展開的攻擊行
動?如果有,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沒有,為什麼媒體很少報導回
教國家的意見?

3. 您知不知道美國在很多國家製造過許多恐怖行動?您知不知道美
國對伊拉克實施禁運造成數萬嬰兒的死亡?您猜猜看媒體為什麼都沒
報導這些新聞?

4. 您有沒有發現台灣的電視新聞大多引用美國 CNN的新聞畫面?為
什麼會這樣?阿拉伯國家也有電視台、通訊社,為什麼我們的媒體卻
很少引用?

5. 您猜猜看,如果我們多多引用阿拉伯國家的新聞畫面,我們對「
911事件」會不會有不同的看法?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這次美國慘遭恐怖份子的攻擊,政經中心的代表紐約以及華盛頓都遭
到了毀滅式的破壞,從台灣的反應,以及媒體大量引用 CNN畫面,乃
至於學者的深度剖析;我們可以理解到,我們對於中東的想像其實往
往來自於西方的論述,這也就是薩伊得(Said)在東方主義中所想要
提醒的,西方在面對神秘不可知的東方時往往以一種非我族類的態度
去面對,試圖以刻版印象告訴大家-中東居民都嗜好戰爭,他們每天
只思考著如何破壞世界和平,全美的媒體都一致媚俗的將「恐怖份子
」的形象繪出來,而不會有人思考扮演說真話的角色,告訴大家這其
實是美國過度干涉中東區域平衡所帶來的惡果,告訴大家中東因為美
國的政經軍介入中東所帶來的死傷又何只幾千。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納莉颱風帶來豐沛雨量,各地降雨頻破紀錄-雖然停電停水停話
很討厭,不過好在也把媒體近來莫名其妙的九一一熱給澆熄,不然連
續看飛機撞大樓、大樓崩毀的畫面不斷重播,也真的很累人哪….。

2. 納莉颱風侵襲,媒體成受災戶。除設備受損、節目班表大亂,為
報導颱風動態,更有多名記者因此受傷-唉~轉播站倒的倒、電視台
淹的淹,錄了既播不出去,記者們又何苦用涉險的方式來表現專業?

3. 美國 CBS、ABC、NBC和福斯四大電視網,計畫合作錄製跨台聯播
節目,製作單位表示將推出超強卡司為 911事件募集救助重建基金-
收看前,還建議您參考以下影片先:搖擺狗、南方公園電影版….。

4. 九一一美國驚爆恐怖攻擊,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九一六納莉颱風
肆虐全島,洪水與土石齊流、眼見九二一將至,重建問題多如牛毛-
好不容易五十週年,卻落得這麼冷清,聯合報恐怕也是始料未及吧!

5. 聯合報表示,五十年來秉著正派辦報精神,見證台灣社會進步與
民主發展,而今報禁解除來的新聞資料庫已建置成功,又是一里程碑
-不知道資料庫查不查得到退報運動、優退優離政策和徐瑞希事件?

6. 香港壹傳媒集團日前表示,打算在台購買或辦報紙或雜誌,以擴
大在台業務-說真的,解嚴以來因解除管制而導致的煽色腥亂象已然
甚囂塵上,如今在台灣做亂的媒體,早就已經不差這一家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911」的台灣解讀-新聞文本外的再思考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美國「911 事件」發生後,立即成為各國矚目焦點,全球各大媒體-
台灣媒體當然更不在話下-皆日以繼夜、焚膏繼晷地不斷轉播相關訊
息,試圖共同為這震撼人類歷史、牽動世界新秩序的世紀大事做下完
整的紀錄與評析。

競爭激烈的台灣新聞媒體,在這蕞爾小島上,向來以「快、狠」(但
往往失之「準」)的新聞速食戰聞名。而在這次的 911新聞處理中,
這項專屬台灣媒體的主體性特徵更是表露無遺-全天候傳遞即時畫面
、與紐約記者現場連線、大量的新聞同步口譯等等,在報導的速度與
數量上絕對堪稱數一數二;但卻也同時謠言新聞滿天飛,未經查證的
媒體審判一再出現、過度煽情渲染新聞畫面、撩撥族群仇恨、新聞M-
TV化等,實可謂窘態畢現。

上述不過是台灣媒體在報導文本上常見的謬誤。

真正值得我們繼續深究、潛藏在新聞文本背後的,正是媒介帝國主義
對其「資訊殖民地」的意識型態宰制,以及媒體對於台灣主體認同的
不安定性。這些問題也同時不啻是對於台灣媒體社會的重大警訊:

< 美帝霸權詮釋充斥,麻痺台灣多元思考進路>

「受迫者的箭矢高高昇起,負載萬千受創子民的心,在阿拉的指引下
,凌厲劃過天際,掠過火紅的天眼,毫不猶疑地刺穿獨裁者的心臟。
」– Rashad A. J. Abdul-Reef

從20世紀以至當今的21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興盛以及工業社會的轉
型至後工業社會,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皆因全球化的
趨勢而緊密相連、唇齒相依。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說,世界是一個由
全球每一份子所組成的社會整體,無人能自外於此。

然而,在這一個由資本主義主宰的「世界社會」,卻如同傳統馬克思
主義者所指,內部存在著「統治/被統治」、「壓迫/被壓迫」的階
級對立與自然矛盾。也從而,當我們將這組二元對立的結構模式置放
到全球化的資訊生產關係來看,世界各國亦可相應地區分為兩大階級
:(1)居於統治地位的「資訊資產階級」(information bourgeoisie
)以及(2)被統治的「資訊無產階級」(information proletariat)
。並且,由於資訊生產能力往往取決於一國政治與經濟力量之強弱,
是故,國力強大的泱泱大國(如美國)發展成為全球資訊生產體系上
的資產階級,而政經力量微不足道的單薄小國(如台灣)則無疑地淪
為被宰制的無產階級。

資訊資產階級遂行其統治資訊無產階級的最有效方式,不是動用強制
性的國家力量向其直接施壓,而是藉由傳播媒介大量散佈資訊,傳達
特定的霸權意識型態,灌輸到被統治者身上。亦即透過 Althusser所
謂的”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的作用,以建構資
產階級在統治地位上的合法性以及在道德上的社會共識,使資訊無產
階級對於自己被統治的現狀未感任何懷疑,繼續「安逸」在壓迫/被
壓迫的生產關係上,如此才能符合霸權統治者的利益。

由此觀之,針對台灣媒體在911事件的報導上,幾乎完全依賴CNN單一
窗口提供對於整個事件的詮釋與分析,即是美帝 ISA統治資訊無產階
級的典型實踐。早在波灣戰爭時期, CNN即已被收編為美國向全球的
統戰工具,而在911事件中,CNN再次屢行這個統戰功能。因而,台灣
媒體論述環境頓時被單面的泛美觀點全數壟斷,一切解讀方式均信守
美國霸權原則,使得對於 911事件其他可能的多元觀照付之闕如,遑
論出現如上述引言之另類「極端異說」,也讓「歷史橫斷面的受害者
,在縱向的歷史網絡上果真是無辜?」的質疑聲音無容置喙。

Foucault說:「知識不是用來瞭解,而是用來分割。」大量來自美帝
ISA 的片面資訊也產生同樣的切割效果:它切斷了資訊無產階級向多
方延伸思考觸角的可能性,也武斷地將統治階級的敵人切割劃分成被
統治階級的敵人,阻卻了資訊無產者賦予事物詮釋權以及獨立生產資
訊的能力。

< 資訊迷霧籠罩,台灣主體認同朦朧難辨>

古典經濟決定論式微後,個人乃至社會的主體性不再由經濟結構直接
命定,而是「多元決定」(over-determination)。而在這扮演主體
決定的諸多因素當中,除了經濟之外,文化無疑是形塑主體性的一項
利器。因為人們無時無刻地生活在「文化」的範疇當中,深受文化的
「濡化」(enculturation)與「銘刻」(inscription)。

由於海峽兩岸的歷史變遷緣故,台灣和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向
來有著高度的曖昧關係,並且在美國好萊塢文化工業的商品傾銷下,
台灣社會更是瀰漫著濃厚的美國味,文化殖民的現象在台灣凝聚成形
,美國文化深刻影響台灣社會各層面的發展與轉型,也介入了台灣主
體性的建構過程,發揮特殊的影響力,使得當代台灣主體性不可避免
地鎔鑄了「美國情感」(Americanness),人們也往往易於認同所謂
「美國的東西」。是故,台灣在政治、經濟上對美國的國際依賴,兩
岸的複雜歷史糾葛,以及多族群與多文化的交會,造成純粹的「台灣
主體性」難以建立,人們對於台灣的認同也充滿著不安定性。

特別是在 911事件發生後,台灣社會環境史無前例地急速湧入大量的
美國資訊(光是閱讀那幾天的報紙,不禁讓人懷疑每一份都是「紐約
時報」中文版),透過全國媒體的廣為散佈,將「美國情感」在最短
時間內滲透到最深層的社會內部。一種「認同的迷思」 ( mythical
identification)被迅速建構起來,撼搖台灣社會甚鉅:剎時,我們
彷彿成了美國本土居民(儘管台灣向有「美國第五十一州」之稱),
我們同仇敵慨地譴責 Osama Bin Laden與回教激進教義派,我們為世
貿雙子星的煙消雲散感到惋惜,我們也為遇難的無辜民眾傷心落淚-
甚至我們政府還通令全國降半旗兩天!

媒體提供資訊,資訊影響文化,文化塑造主體,主體決定認同。如今
當所有國際資訊都來自單一國家的霸權詮釋,而無任何選擇的可能時
,怎可希冀台灣主體認同的完整性與獨特性?而大量地接受統治階級
ISA 的單面資訊,又怎可避免淪為資訊資產階級的附庸?這些都是隱
藏在國際新聞背後,我們不可不面對的問題與警訊。

美國 911兩架民航機,不但撞毀了紐約世貿雙子星,也撞毀台灣這帝
國殖民地「自由、開放、多元」的媒體假象。

▉▊▋▌ ▍ 媒 ▍ 工 ▍ 作 ▍ ▍ ▌▋▊▉
⊕∮⊙◇★☆

在職進修甘苦談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又要開學了,校園裡照例多了一批新鮮人,不過與眾不同的是這些學
生平常看不到人,只有在星期假日與晚上才見到上課,他們是在職專
班的「老」學生。說他們「老」是因為有的人年紀比教授還大,不知
道的大學部新生還以為他們是來兼課的老師,而由於這群學生擁有非
常紮實的實務經驗,也成為許多老師「教學相長」的對象。

我都提醒想要讀大學或是研究所在職班的「同業」要想清楚,因為學
院教育對於提升實務能力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想想看,現在要到大學
教書怎麼樣都要有博士學位,要拿到文科的博士文憑最少也要三十歲
(野雞大學當然不算,但是拿野雞大學的文憑會有學校可以教書嗎?
),所以除了部分工作一段時間再去進修的老師之外,大部分的老師
都沒有傳播的實務經驗。

我就曾經上過一名師大助理教授的課,他碩士班畢業後就到中國時報
當記者,歷練過一段時間,便毅然辭掉令人欣羨的記者工作到美國攻
讀博士,學成之後再返國教書,所以上他的課除了可以吸收到最新的
理論之外,他還會分析目前的媒介生態、聊聊業界的八卦,真的非常
有收穫,不過要找到這種老師仍然是可遇不可求。

雖然是在職專班,但是大學與研究所碩士班畢竟不同,因為大學開的
課程還是比較實務取向,所以諸如新聞學、媒介與社會等基礎科目對
於在職生的助益比較大,而研究所的傳播理論、研究方法就會讓許多
線上記者相當頭痛,不過平心而論,研究所課程主要是訓練對於事件
的分析能力,並強調邏輯的運用,這可以幫助記者解釋許多工作上的
盲點,並增強敏銳的新聞觀察力。

最讓在職生頭痛的問題是,因為大家都在傳播業,作息時間相當不穩
定,所以常常會因為臨時狀況而缺課,如果是大學部還好,可是如果
是研究所的課程,那影響將非常大。我有一個專科同學就因為跑新聞
太忙的緣故,時間軋不過來,已經被老師警告多次,他還在考慮要不
要休學,因為實在趕不上課程進度。

雖然每個人來唸書的目的都不一樣,有人是為了混文憑、有的是為了
拓展人際關係,也有人是真的想要讀書,不過大家都成為不錯的朋友
,儘管有的在職班被形容為「獅子會」、「聯誼會」,因為最常聚會
的活動就是吃飯,但由此可知大家的革命情誼相當穩固,這也為在職
班提供另一個業界交流的場所,讓激烈競爭的傳播界保有一絲絲的人
情味。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 為911和平而連署

連上此網頁便可參加連署,下有中文說明,歡迎轉寄。
http://www.9-11peace.org/petition.php3

The Petition

What follows is a petition that will be forwarded to President Bush,
and other world leaders, urging them to avoid war as a response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nd the Pentagon
this week.

Please read it, sign below, and forward the link to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We must circulate this quickly
if it is to have any effect at all, as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ready passed a resolution supporting any military
action President Bush deems appropriate.

We, the undersigned, citizens and 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ppeal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rge W. Bush; to the NATO Secretary General,
Lord Robertson;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Romano Prodi;
and to all leaders internationally to use moderation and restraint in
responding to the recent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We implore the powers that be to use, wherever possible, international
judicial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to bring to
justice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attacks, rather than the instruments
of war, violence or destruction.

Furthermore, we assert that the government of a nation must be
presumed separate and distinct from any terrorist group that may operate
within its borders,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held unduly accountable for
the latter’s crimes. It follow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a particular
nation should not be condemned for the recent attack without compelling
evidence of its cooperation and complicity with those individuals
who actually committed the crimes in question.

Innocent civilians living within any nation that may be found
responsible, in part or in full, for the crimes recently perpetrate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not bear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tions of their government, and must therefore be guaranteed safety
and immunity from any military or judicial action taken against the
state in which they reside.

Lastly and most emphatically, we demand that there be no recourse to
nuclear, chemical or biological weapons, or any weapons of
indiscriminate destruction, and feel that it is our inalienable human
right to live in a world free of such arms.

——- 請願書 以下是一份請願書,這份請願書將轉交與美國總統布希以及其他世界領袖,督促他們避免使用戰爭作為本周恐怖份子攻擊美國世界貿易中心以及五角大廈的回應。 我們請您閱讀這份請願書並且簽署之,並且盡可能地將這個網址轉寄給更多的人們,越快越好。我們必須盡快地流傳這份請願書–如果真想要它達到效果的話,因為美國國會已經通過決議,支持美國總統布希採取任何他視為妥當的軍事行動。 ———————————————————— 我們,簽署了這份請願書,是一群美國以及世界上各國的公民與居民,在此向美國總統喬治‧ W‧布希,北約秘書長羅柏森勛爵,歐盟總統羅馬諾‧普羅迪以及所有國際上的領袖們呼籲,請你們使用溫和、有所節制的方式,回應近來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攻擊。我們祈求這樣的力量能被善用,無論如何–使用國際司法制度以及國際人權法,以制裁那些該為這些攻擊負責的人–而非任何戰爭、暴力或者毀滅性的工具。 再者,我們堅持任何國家政府,必須與在其領土內從事活動的恐怖主義團體加以分離與區別,並且不該為後者的罪行背負不當的責任。同時,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實:某個特殊的國家政府與那些實際上犯下這些罪行的人進行合作與串謀,該國政府便不該為最近的攻擊蒙受譴責。 在任何國家居住的無辜老百姓,無論部分或者全部,當涉及最近對美國所犯下的罪行時,他們不該承擔任何由於其政府所發起行動之責任;在任何針對其所居住之國家所採取的軍事或司法行動中,這些無辜的老百姓必須被擔保享有安全與豁免之權。 最終也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求不得求助於核子、化學或生物武器,或其他無差別毀滅性的武器;這是我們身為人類不可讓渡的權利,我們必須在一個沒有以上武器威脅的地球上安居。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三期

2001年 September 14日

┌──────《2001/09/14第六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小心魔掌就在你桌面-從微軟訴訟案談起

纏訟四年,經歷去年六月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法官傑克森下令將微軟「
一分為二」的命運,比爾蓋茲一年多來便處於帝國版圖將不完整的恐
懼中。不過,布希政府的上台、開啟了微軟的另一扇門;九月七日,
美國司法部正式表明,不會尋求將微軟分割的舉措,這場可比擬九十
年前標準石油反托拉斯的案例,先不探討當前美國司法院所謂的「消
費者權利」與新政府的軟化態度之間的矛盾,而置焦點於面對當前新
興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提供的完美科技烏托邦以及微軟未來一
連串計畫的科技未來,在分割危機解除後,微軟朝向跨平台的夢想邁
進,才是在判決案以外,大家應該重視的問題。

誕生於二十五年前,以作業系統壟斷全球九十五%市場的微軟帝國,
一場與網景間瀏覽器之戰,用強勢的作業系統搭售瀏覽器,讓瀏覽器
佔有率直達八成,而這個大鯨魚併吞小蝦米的場景,在無數觀眾的憐
憫中,聯邦政府與十九州政府共議控告微軟反托拉斯法,一時讓微軟
從美國、歐盟、到日本,官司纏身。

在微軟退而應允電腦廠商自行選擇搭售軟體後,加上美國新政府上台
,對於纏訟已久的案例寄望早日解決,日前司法部表達這樣的舉動是
為了「立即有效地減輕消費者的負擔」,但書則為儘快為微軟違反反
托拉斯法的行為尋找「矯正措施」。一場可以為軟體界、科技界帶來
完全轉移的案例,在相互讓步下,出現了反轉。

微軟當前的樹大招風,讓一群自詡烏托邦價值的自由軟體風潮成形,
在大家厭倦了微軟的獨裁,自由軟體似乎是一劑萬靈丹。自由軟體社
群中最叫人熟知的莫過於Linux,由於自由軟體的基本觀念為 GNU(
GNU’s Not Unix),社群中的人需遵循GPL,使得任何稱作自由軟體
者,在GNU 的概念下散佈出去,經過許多人的修改後,軟體將趨於完
美。例如目前市面上可見的Linux各種版本,就以最新的Linux 2.4版
本修改而成。

自由軟體的理想何其美好,但不幸的是,在邁向商業化模式過程中,
卻與微軟殊途同歸。微軟以資本主義的集中觀念,強制搭售各種程式
而踢到了大鐵板,但自由軟體遇上商業機制,卻也不得不低頭。尤其
是個人電腦市場已被微軟佔據,在無利可圖下,股價曾經飆漲的Red-
Hat、Caldera近來直直落,致使強調自由軟體的 Linux,英雄毫無用
武之地。再從產業角度視之,Linux近期全數轉而尋求IA市場的機會,
對於以分享精神帶領自由軟體的門師來說,目前許多 Linux廠商,已
可謂叛徒也。

在眾人斥責微軟的同時,強調烏托邦理想的自由軟體並沒有成為救贖
,反倒是微軟掙脫了司法的判決,一連串將發動新產品洋洋灑灑,更
讓人對於微軟在此機會未能即時分割、以致於將來可能形成的更大恐
怖帝國,更加畏懼。微軟以作業系統起家,從作業系統3.0到視窗 95
、98、2000以及即將上市的 WindowsXP,已經在消費市場形成了人對
科技的所謂基本認知,而Windows NT專攻伺服器市場,也威脅到UNIX
,更是成為隱憂。

不僅消費者認知的科技操作模式便是「click」加「icon」 ,更可怕
的是,比爾蓋茲目前口口聲聲的「.NET」 計畫,以無罪的XML企圖連
結每個平台下,將來微軟「大一統」的科技社會於焉形成。

以寵愛科技人才聞名,但科技人才缺乏人文思考的陰影下,微軟的產
品從目前可見的 PDA到「未來之家」,將來的生活環境將控制於微軟
所謂的便利之下,機器控制的環境使得人之間不用親身見面便可以互
相想念,這是微軟的願景,卻也是遭人質疑的反制社會本性的作為。

微軟未來的科技生活,強調多媒體,並以隨時、隨地、任何人。在目
前社會價值強調個別發展、多元間,美國司法機構對於微軟的控告停
擺,加上 Linux捲入商業化的漩渦中,現在不是微軟反省的時機、不
是司法部所稱微軟應趕快提出「矯正措施」的時候,卻是微軟停下來
喘氣、再度進逼下一個未來的大好時刻。
  

Qur Questions:

1. 對於微軟的崛起與制霸過程,你有多少了解?

2. 你知道微軟各項官司的爭議點分別在哪嗎?

3. 對於自由軟體的興起與風氣,你有多少了解?

4. 微軟與自由軟體要怎麼放入控制權革命的分析?

5.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來自人性的哪一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微軟的官司儘管截至目前為止算是告一段落,不過關於國家與企業、
人與科技、社會與市場等等議題的討論,則肯定還會繼續下去。然而
當我們將這些論述框架還原到現實,卻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忘記這個世
界正如同華勒斯坦(近日將到台灣訪問)所提出的世界體系一樣-國
家與國家間、區域與區域間(或許我們還能引申到文化與文化間)-
還是有人為階級上的不平等。而那些所謂新經濟與新科技的鼓吹與應
用,究竟程度上又有多少是為了維持這個舊的權力結構呢?這樣的思
考向度除了有助於我們對於各個問題脈絡的認識以思索解決之道,而
對於近日「完形的」美國遭受恐怖行動攻擊一事種種可能的前因後果
,或許也能促使我們在震驚之餘有更多同理心的體會吧….。對此,
本期還有更多的討論。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美國驚爆恐怖分子攻擊,世貿大樓、五角大廈、國會山莊等地標
性建築依次成為攻擊目標。這場「人禍」除造成萬人死傷,美國不受
攻擊的神話也隨之破滅-然而詫異之餘,何不想想我們過去是怎麼看
待中東、巴爾幹…這些地區那些曾發生、而性質相似的悲劇?

2. 美國遭受恐怖份子襲擊,全世界觀眾卻被綁架在電視機前。第一
時間各地電視台均大量使用 CNN新聞畫面,而此事件是否與波灣戰爭
相同,帶給 CNN再起之機,則值得觀察-環境變動,人的資訊需求會
提高沒錯,只是為什麼商業電視台卻非得靠災難才能賺錢呢?

3. 受到恐怖行動威脅,美國大型活動暫停,包括各項運動比賽、演
唱會及第五十三屆艾美獎,都在主辦單位安全考量下宣告延期-說真
的,艾美獎延期了倒好,否則當新增的「真實電視」獎項頒給「我要
活下去」節目,再對照這場悲劇,這下要說多諷刺就有多諷刺。

4.「911美國危機」、「美國911 大災難」、「全美危機爆襲」、「
危機總動員」….,台灣電視媒體以聳動的標題報導了這起恐怖行動
,有的甚至還用爆炸動畫和音效刺激觀眾-是不是大家好萊塢電影看
多了,竟而使得媒體監督、協調、教育與娛樂的功能都被娛樂化了?

5. 因應英特爾的侵權訴訟,威盛電子宣布將對英特爾Pentium4處理
器及 845晶片組提出侵權訴訟,亦將就英特爾違反公平交易法、損毀
威盛財產事項提出民、刑事訴訟-當人們發現所謂知識經濟強調的專
利權竟多在美國手中,或許多少也能稍稍體會恐怖份子的心情吧。

6. 線上遊戲「天堂」,近來傳有玩家盜用帳號及密碼,再竊取遊戲
用的天幣及寶物的情形。由於天幣和新台幣的兌換比為一比一百,經
警方調查,已將涉嫌學生依竊盜、詐欺罪嫌送辦-美元急貶、台幣升
值,玩天堂的人想必也賺了一票,只是這種發行為何不須準備金?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反資訊–談國際資訊控制下的911事件 
胡采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多個跨國媒體集團總部所在地紐約在九月十一日早晨受重創,地標世
貿雙子星大樓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如電影情節般被飛機穿過,粉碎倒
塌。逼真的畫面隨著國際媒體傳送到全世界,接著就是世人的驚駭痛
心。

< 誰在定義911事件?>

其實戰爭每天都在發生,各種綁架暗殺、自殺攻擊、汽車炸彈以至於
公開屠殺,二次大戰之後幾乎沒有間斷;特別是近日的中東與巴爾幹
區域,由於戰後領土重劃的種種錯誤決策肇因,惡果於今尤烈。部分
謀殺、政變甚至是美國政府持續而有計畫的主導發動,包括推翻智利
阿言德、尼加拉瓜桑定政權,甚至殺人如麻的赤棉波布政權,也曾經
因為反對越南的立場得到美國金援。

這些謀殺、政變與戰爭,無論是否以美國為首,同樣叫人心寒;如果
可以拍成畫面,血腥殘忍程度絕不輸給世貿大樓爆炸案。 911固然恐
怖,但是它特別令人感到震驚的一大成分在於,美國成功地利用國際
政經與資訊優勢向全世界定義了此事。

< 戰爭新聞或災難新聞?>

911 事件至今,雖然被小布希政府提高到戰爭層次處理,但是我們卻
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個新聞絕對不同於「一般的」戰爭新聞,被擺在
國際版面一角,第二天如果沒有什麼驚人消息就立即下架; 911則是
大篇幅以災難新聞的方式被論述傳布,佔滿所有重要版面。

身為「美國第五十一洲」的台灣,果然沒有教母國失望,扭開電視台
全是CNN畫面,電視台全日轉播,隔日報紙本地新聞(9.13) 全部下
架;憂傷哀悼美國慘重傷亡,彷彿以、巴、阿爾巴尼亞地區從沒死過
人。

平日資訊偏倚美國的冷戰佈局國,固然在此事件中照例向美資訊繳械
;但是由於美國左右世界的政經勢力遭到挑戰,對世界各國來說仍是
不可思議之事,所以這當然是震驚國際的頭條新聞,我們從各國元首
的立即哀悼反應可以得知。你儘可以說這是因為 911事件發生在美國
本土,所以美國有對此事定義的權力,但是我們卻可以明顯比對出,
第三世界國家完全不具有資訊定義的能力,他們可以說是在國際資訊
舞台上消失的一群,只能被描繪、被想像、被敘述,可是自己應該成
為恐怖份子或是血肉糢糊的屍塊,卻沒有論述的權力;而由於政經地
位的弱勢,他們平日所佔有的版面小得連燒餅也包不住。

< 資訊權力不平等與資訊扭曲>

相反地,長期控制好萊塢的猶太人老闆,不但具有雄厚資本控訴猶太
血淚史,更在電影情節中不斷去歷史化地醜化阿拉伯人形象,對巴勒
斯坦全族被迫遷移流離使猶太建國的事實消音;對聯合國 181號決議
文決定在該地建立以、巴兩個國家的歷史噤聲,片面地在大眾面前將
阿拉伯人塑造成殘忍而帶有怪味的好戰份子(據新聞,好萊塢最新劇
本已由恐怖分子破壞美國改為美國戰勝恐怖分子)。

911 事件後,這種刻板形象具體呈現在大眾媒體的結果是,包括老弱
婦孺在內的七十萬各種政治路線的巴勒斯坦人對 911歡欣鼓舞。事實
上,傳來的畫面不超過十個,只是它們一再被電視重複播放、被報紙
刊登,不但不能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反應,更無法說明五十年來巴
勒斯坦人遭遇的流離失所難民生活,以及國際一再背叛建國承諾、小
布希政府對以色列夏隆強硬求戰手段的支持下,這種反應究竟代表什
麼意義。

< 時效性帶來資訊大混亂>

更何況,巴勒斯坦民主陣線是不是元兇還不知道。

事件發生後,媒體立即開始點召各個嫌疑犯,接著我們看到電視上的
各種消息,一會兒巴勒斯坦承認犯案,阿拉法特又嚇得顫抖嘴唇出來
說不是他幹的;一會兒阿富汗神學士說是賓拉登,馬上又出面說不是
;日本赤軍連也變成嫌疑犯。然而,麥克維炸掉奧克拉荷馬聯邦大廈
時,上述最後證實錯誤的大混亂也曾經出現。

為求時效性,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湧出,刻板印象、專家意見、匿名
消息、搶著承認的草包恐怖組織紛紛出現指證兇手,對於可能招致嚴
重報復的 911元兇,判斷下得如此輕易,難怪阿拉法特嚇得發抖。台
灣聯合報的表現尤其離譜,第二天的學者專家邀稿幾乎就是以巴勒斯
坦民主陣線為兇手寫成,新聞部分又指出是賓拉登,社論更將西方國
家首領會議間的反全球化「暴力事件」與此相提並論,足見對暴力的
手足無措與無知。

< 反資訊>

時至目前,匿名人士指出頭號嫌犯是賓拉登。回到文章最前面,美國
主導的多次暗殺、政變,在美國主導的國際資訊世界裡,常常是被消
音或捏造或以各種其他正當修辭出現的,這些消息往往要透過非主流
媒體、專家記述評論才有被傳布的機會;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
,教人對賓拉登是不是兇手與美國的後續反應保持更謹慎的判斷態度

由於美國掌握對國際資訊定義的權力,以及素來的敵意製造能力,加
上情報地下化(或是被捏造)的可能, 911事件的各種資訊反而有一
種反資訊的味道,較人分不清真假。保持距離地看待此事或許是現在
比較好的態度。

▉▊▋▌ ▍ 媒 ▍ 工 ▍ 作 ▍ ▍ ▌▋▊▉
⊕∮⊙◇★☆

記者的出身背景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什麼樣的學歷才能當記者?是不是非得要新聞或是大傳科系畢業也才
能當記者?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不容易回答,不過以我的觀察來看,現在社會的學
歷普遍提升,所以如果沒有大學文憑,還真的找不到記者工作,至於
是不是傳播科系畢業的,就沒那麼重要了。

就以我過去服務過的日報來說,雖然該日報以高雄為大本營,但是由
於台北是全台政經首善之區,所以仍必須設有採訪中心處理相關新聞
,當我進去報社之後才知道,年輕的記者全部都有大學學歷,而且還
有幾個是碩士畢業,經歷一段新聞職場的歷練才赫然發現,原本以為
自己準碩士的條件可以在職場上橫行無阻,沒想到與其他同業閒聊後
才知道大家都是研究所畢業,自詡耀眼的碩士學歷並沒讓我佔到便宜
,因為這只是當記者的基本條件,我想在學歷逐漸提高的今天,往後
如果沒有碩士文憑,是很難跨進記者這一行。

至於跑新聞是不是本科系就吃香,我覺得也不一定,目前大體來說應
該是一半一半,亦即約一半的記者是本科系畢業,另一半則來自不同
的科系,所以歷史系、大陸所、中山所、法文系的人跑新聞就不必感
到新鮮。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也許新聞科系畢業可能寫稿能
力很強,但跑司法可能比不過法律系,跑團體比不過社會系,跑政治
比不過政治系,那麼能跑什麼呢?所以有老記者就開玩笑說,新聞系
畢業的學生由於沒有特定專長,因此最適合跑社會新聞。

最近看到各大學為了追趕潮流而普設新聞傳播科系時,不禁感嘆這些
學校是否有衡量過現今的職場供需,因為今年有超過一半的傳播科系
畢業生找不到相關工作,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虛擲了四年大學教
育的成果。無冕王的頭銜雖然令人欣羨,但是遇缺不補、人事緊縮的
政策讓傳播產業的寒冬提早來臨,受害最大的其實是這一波剛畢業的
社會新鮮人。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 文化批判論壇第七場:移民、淘金、上海夢!?

說明:

近幾年來,有關上海的種種成為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話題。坊間迅速
而大量地出現介紹上海經驗的書籍,從如何移民,定居,學上海話,
或是如何投資,掌握股市商機,攻佔金飯碗等「教戰手冊」,到上海
的金枝玉葉,風花水月,十里洋場,外灘風華,殖民歷史,懷古幽思
等等,應有盡有。三十萬的台商人口,以及資金的外移,對於台灣的
經濟結構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移民上海的人潮,又造成了台灣社會
什麼樣的變化?有關上海的想像,在政治、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中摻雜
了什麼樣的複雜成份?這是個我們仍舊不甚理解卻不能夠忽視的現象。

文化研究學會所舉辦的第七場文化批判論壇邀請文化評論者以及歷史、
社會、經濟、都市研究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此次論壇,希望能夠藉
由此公共論壇,以不同學界的思考模式加上跨領域的對話方式,針對
此「上海現象」進行較為集中而深入的詮釋與分析。

時間︰2001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1︰30-5︰00

地點︰紫藤蘆(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電話︰2363-7234)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

合辦單位︰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台大城鄉研究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紫藤文化協會、
     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顧問室

主持人:劉紀蕙

引言人︰胡晴舫‧文化評論者
    沈秀華‧堪薩斯大學社會所博士候選人
    李孝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夏鑄九‧台灣大學城鄉所
    瞿宛文‧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經濟組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二期

2001年 September 7日

┌──────《2001/09/07第六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請君入甕」-媒體的降魔大法

布希亞提出擬象先行的概念,認為後現代社會,「真實」已無關緊要,
超真實(hyper-reality)取代了真實,一切是由符號所操弄;符號
早已被模型化,一切「真實」都被吸納入模型,真實早已不可得,我
們所感知與認定到的「真實」,不過是種擬象而已。所以,沒有真正
的「巴黎」,存在的只是符號的巴黎。

這看似玄虛的理論用來解釋台灣媒體近來一連串「造魔」和「降魔」
運動,再恰當不過。台灣媒體一向喜歡批評政治人物搞造神運動,對
自己的造魔作為卻渾然不覺,甚至樂此不疲,民眾只得終日收看一齣
齣神魔鏖戰大戲。而這封魔榜上最引人口誅筆伐的「妖魔」之一便是
呂秀蓮副總統,前陣子她出示一張與陳水扁、幾位來訪諾貝爾獎得主
的合照,並對媒體的新聞照片處理,發出她的困惑與不滿。雖我們無
意替呂副總統辯護,卻不禁要問在此「新聞」裡媒體專業素養到了哪
裡?一個平常動作,經過鏡頭的刻意捕捉和詮釋,何以變成一幅添油
加醋有「劇情」的作品,還被當成「新聞照片」處理?

總統府高層有沒有不和?扁呂兩人心結到底多深?這些問題「真相」
已不重要,也沒有人會再相信媒體答案之外的其他可能,因為「蓮扁
不和」早已是媒體擬象運作的結果,「真實」早已不可得,「蓮扁心
結」已成任何新聞素材既定的套用公式,只要一逮到可趁畫面或隻字
片語,便請君入甕,對號入座。所以,與其說新聞界在這件事上想像
力過於豐富,不如說早已養成一種思考惰性和執業貧乏。

同樣的造魔手法重操在倍受爭議的楊姓受刑人假釋案上。從一開始媒
體幾近歇斯底里地恐慌,還將他誤植成「士林之狼」,到最後的假釋
案被法務部駁回,整個過程輿論幾乎一面倒地站在反方,我們只聽見
受刑人及其家屬發出微弱趨近卑微的聲音。

這兩個個案我們看到的是,不符社會既定規範,甚至是曾踰越社會規
範的個體,在媒體中被不斷地宰弄和消音。副總統是輔弼元首之職,
而我們對國家副首,長久以來也已退化到「沉默」、「被動」的刻板
印象,因此,不同於以往的作為則引發輿論對體系的焦慮乃至對副總
統角色的嚴重認知失調;而曾犯下多起性侵害強劫的受刑人,亦即便
通過體制設計中的九個月精神及團體治療與層層評估、審核,法務部
最終還是在各方輿論壓力下做出暫時駁回的決定。

媒體一天到晚呼籲社會制度健全的重要與必要性,但這時只見媒體化
身為道德規範不斷對個體進行規訓、對大眾進行思想「再教育」;對
制度,反而顯現出極端的不安、否定,甚至是破壞人民對建立制度的
信任感,這只讓台灣社會永遠停留在一種神魔亂舞狀態。
  

Qur Questions:

1. 你對媒體處理政治人物的新聞有何看法?年底選舉即將開跑,何
  妨好好做個觀察。

2. 政治新聞可以有其他報導的方式嗎?假想你是一位政治線的新聞
  記者,除了口水戰,有什麼事是更值得你去發掘、去報導的?

3. 若你是政治新聞記者,奉上級長官指示,要你去做有衝突、有對
  立、充滿情節的政治新聞,而當同業也都這樣做時,你能抗拒得
  了嗎?你要如何抉擇?

4. 對於本文觀點:媒體對個體報導過於誇張渲染,相對較不重視制
  度層面探討。你贊成嗎?是否還有其他例子可尋?

5. 關於受刑人的媒體形象,似乎還未有過相關研究?你如何看待這
  樣的角色與他和媒體的關係?提供一例,美國媒體是如何報導奧
  克拉荷馬爆炸案主犯麥克維?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關於本期編輯室討論的現象,傳播理論中,也有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的理論探討-即媒體確實會決定人們談論什麼話題,怎麼看待一個事
件,以及怎麼處理一個問題的框架。特別是當研究者把閱聽人受影響
的層面從行為擴大到態度的效果研究,則相關研究除了開啟了中度效
果時期,另一方面卻也提醒我們「誰」以及「怎麼」設定或建構了議
題,並且在概念上與媒介政治經濟學與媒體社會責任論有所銜接。

拿這樣的概念與我們看到的現象作對比,則媒體早非反映真實的明鏡
,而成了創造擬象的魔鏡。而當媒體習於以刻板概念去羅織現象去維
持單向議題的生命,惰於開拓多元角度,甚至倦於探索真相,媒體也
就離它的責任更遠,而它帶給社會的,也就弊多於利了。至於什麼是
媒體及從業人員的 “DOs and DON’Ts” 呢?本期還有其他相關討論。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本土天王吳宗憲再度惹事生非。這次由於毆打女朋友(之一) ,不
但鬧到警員到場關切,也引起媒體記者與觀眾普遍的的反感-影劇新
聞中,消息來源與記者共犯共謀的結構一日不變,那麼全面封殺絕對
會是比用大篇幅譴責更有效的憤怒表達方式。

2.鑑於收視率調查對電視台及廣告主預算分配造成的重大影響, AC
尼爾森希望趁四家無線電視台換約時,共同協商取消提供「有線加無
線/每日80排名」,台、中、華視三家電視台均同意 9/1起取消,民
視則希望能繼續提供。-不是潑冷水,只是欠角的麻將可以玩多久?

3. 傳播界大老、從事傳播教育多年的鄭貞銘教授,歷時數年整理百
年來百餘位中外報人的事蹟成就與風範,推出《百年報人》六巨冊,
希望能導正現今傳播媒體的歪風-問個尷尬問題,如果這些典型在宿
昔的報人如此貢獻卓著,那這歪風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4. 惠普康柏合併效益不看好,兩者股價狂跌,分別出現18%與10%的
跌幅,分析師對此表示,兩個輸家湊在一起不會就變成贏家-商場上
或許會出現各種可能,但合併後全球計一萬五千名將被裁撤的員工和
他們所背負的家庭,卻可以確定絕對會是最大的輸家。

5. 涉及壹週刊辦公室被砸的嫌犯持壹週刊剪報投案,表示因不滿該
週刊報導,才會憤而糾眾報復,並否認此案與民代教唆有關-媒體不
是一向最愛談新聞自由,這個事件怎麼不見其他媒體出來主持正義?

6. 關於最近政治新聞,總不外是逼宮、內鬥、投靠、山頭、人馬、
出走、恩怨、情仇-昔日金庸參酌大陸政局寫武俠小說,今日台灣媒
體也用武俠語言描述政治,難道政治新聞就不能有更多的政策語言?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是新聞工作者還是作家?一條模糊的線 
三叔公(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的共通處都是賣文為生,不過根據學理或常識,他
們販賣的文字和生產文字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新聞工作者賣文必須依
據事實,不得扭曲誇大,或帶有過度主觀的偏見;至於作家,特別是
小說家,則可以任憑想像,天馬行空的馳騁文字。而讀者對這兩種職
業也有不同的認知:新聞工作者的文字忠於事實,是善盡職責,若文
字偏離事實,就是想像或杜撰,必須予以譴責,甚至讓其吃上官司;
作家的文字若偏離事實,則被視為想像力豐富,因為「扭曲事實」是
對現實不滿的嘲諷,也是對未來的預示。因此,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的
界線,說穿了就是對「事實」的認定,然而,現在新聞工作者和作家
之間的「越界」行為,已使得他們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造成新聞工作者和作家之間的界線模糊,或許可以從職業限制和媒體
需求兩個角度來看。在職業限制部分,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皆須經常動
筆,但新聞工作者因為必須遵守所謂「客觀」的準則,無法使用過度
帶有感情的筆觸,描繪所見到的人生社會百態,而作家則沒有如此的
羈絆;其次,台灣社會對新聞工作者多半持負面看法,例如視記者為
「乞丐」,新聞工作為「製造業」,作家則則備受尊敬。在媒體需求
部分,作家的園地從文學副刊轉進至政治 (新聞) 評論,或許是因為
他們能「見人所未見」,且「筆鋒常帶感情」,而這是記者不被允許
而媒體需要區別他者的部分;此外,作家論政被認為較具理想性,故
敢於大鳴大放。

但作家畢竟不是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者也有作家所沒有的專業準則
。他們之間界線的模糊,後果就是,讀者無法分辨他們寫的究竟是事
實還是虛構?

知名的小說家張大春8月27日在「勁晚報」話題版 (第3版) ,發表了
<告訴你們一個湯將軍親口告訴我的機密>,就是一個很好的「越界
」例子。該文提到可能在大選後就任國防部長的「湯將軍」,及欲爭
取參謀總長的海軍總司令李傑,及一旦中國軍事演習騷擾我國海軍時
,「我國主力戰艦將往釣魚台海域移動,拖日本下水!」等涉外情事
,引起國防部及湯耀明本人的聲明駁斥。張大春認為該文只是個用小
說筆法寫作的虛擬報導,並指軍方及湯本人是小提大作,不懂得文學
和幽默。

張大春認為這篇文章寫的是小說,而不是新聞,安排這篇文章的「勁
晚報」編輯部也這麼想。但就文本本身而言,它混合了正在進行中的
新聞事件 (軍機洩密案),且也有讀者熟知的人物 (湯將軍、李傑),
並搭配「勁晚報」記者寫的「衝著台灣選後局勢,中國明年 1月要武
嚇」、「中國軍演重點,克制美國航母」兩篇文章,加上它又位於顯
著的版面,有斗大的標題,這些相關「參考架構」很難不讓讀者誤以
該文為真。張大春批評軍方不懂得幽默,事實上,不只是軍方,恐怕
連「懂」文學的人都難以判斷,張大春是否真與湯將軍會晤過 3次,
及湯將軍是否真的告知他一些機密,更何況是不懂文學技巧及新聞作
業模式的一般讀者?

張大春之<告>文,除了顯示作家和新聞工作者之間的越界現象,也
凸顯出這兩種職業皆有「專業性」不足的問題。談到作家,大概沒有
人認為它需要什麼專業條件,而對於新聞工作者,批評他們不專業的
聲浪從沒停過,而認為他們不夠專業,正代表了專業規範的存在。但
有趣的是,新聞工作這個需要專業規範的職業,卻需要無須專業規範
限制的人提供文章,這是否代表了新聞工作的專業性是不足的,或是
有問題的?

▉▊▋▌ ▍ 媒 ▍ 工 ▍ 作 ▍ ▍ ▌▋▊▉
⊕∮⊙◇★☆

無冕王職業病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前幾天一陣莫名的嘔吐慾,讓我驚覺自己的健康問題出了狀況,由於
長期的飲食不正常,早就把胃給搞壞了,與其他同學、同業閒聊後才
發現我不是第一個患有此職業病,有的人比我還嚴重。

電視的攝影記者是新聞工作中的「苦力」,因為攝影機的重擔全都落
在他們的肩上,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攝影器材的重量日益以輕薄短
小為號召,但是若再加上腳架、燈具、麥克風等,最少也有十公斤以
上,所以攝影記者的最容易有「五十肩」的症狀發生,就因為如此,
攝影記者折損率特別高,別看他們光鮮亮麗,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希望
儘快轉換跑道,想想看,當你四十歲的時候,扛攝影機跑的速度能夠
跟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比嗎?

除了胃、肩膀的問題外,記者精神壓力大是另一個大的職業殺手,我
大學同學原本在某知名晚報跑財經線,但他也跟我一樣,常常前一天
晚上睡覺時會突然驚醒,夢到自己獨漏新聞、沒有東西可以寫,相信
所有記者對於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就連老記者也坦承有這種精神毛
病,所以常常有人就靠抽煙、喝酒、打牌來解除壓力,但是也造成其
他的問題。

每個人面對壓力都有不同的調適方法,抽煙也是其中之一,尤其常見
報社的老記者一邊抽煙一邊寫評論,沒有煙就什麼都不能做,此外,
「香煙」也是另一種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送採訪對象一根煙,不僅
可以拉近彼此距離,有時從閒聊當中還可以套到獨家新聞。

肝病也是另一個記者生涯的主要殺手,由於記者的生活形態不固定,
作息不正常,因此肝功能異常時有所聞,醫生的建議都是不要喝酒、
多休息,對於一般記者,尤其是社會線記者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至於女記者,我想她們最大的天敵除了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皮膚粗糙之
外,還有的人因為腳穿高跟鞋跑新聞而造成腳踝扭傷、運動傷害,這
些都是大家知道但是難以避免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大問題是記者生涯雖然有助於社會歷練,但是看得越多,對於
婚姻生活也越沒有信心,因此記者圈內不婚、離婚的比率特別高,我
想這也算是另一種「職業病」吧!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務」研討會

親愛的伙伴:

走過悲情與無助,許多投入救災工作的伙伴們,在實踐的道路上,已
經披荊斬棘地度過了兩年的時光。過去,從緊急救難到安置,我們沒
有太多的時間喘息,更沒有時間去思考未來的道路。如今,在災區轉
型為重建區的過程裡,我們希望從實踐中粹取經驗,從反省中找到開
創的可能,期盼能為重建工作的推展找到一個新的觀點。因此,對於
我們這群埋首於重建工作的人來說,更是期待在對話的過程中,能夠
激盪出重建工作的方向與策略,相信您的參與絕對會為這個研討會帶
來更多的火花!

誠摯地邀請您的參與!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台灣社區重建協會 敬邀

敬邀參加,洽詢電話:02-33931921

報名表下載:http://921.sinica.edu.tw/

「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務」研討會議程

指導單位:中央研究院、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主辦單位: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台灣社區重建協會

協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台灣基督長老
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協會

會議時間:九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會議地點:中興新村省政府資料館國際會議廳
(南投市中興新村中正路2號)

會議流程:

08:30~09:00 報到

09:00~09:20 開幕式、來賓致辭

09:20~10:10 專題報告

主持人:李遠哲(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

報告人:林盛豐(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

謝國興(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執行長)

10:10~10:30 休息時間

10:30~12:30 主題:九二一地震後民間組織與社區發展形式之回顧與探討

主持人:陳亮全(台灣社區關懷協會理事長)

論文:

■九二一震災重建的資源配置與社區組織的發展:以「全盟」為例

發表人:盧思岳(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理事長)

■台灣民間社會行動力的再思考:災區工作者之行動觀察初探

發表人:劉漢卿(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副執行長)

■石岡劉家伙房社區總體重建之探析

發表人:黃冠博(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辦公室主任)

■河山共震,部落同盟:台灣原住民族災區部落重建同盟發展經驗初探

發表人:張劭農(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專員)

■一種行動中的集體自我觀看:九二一災區民間工作團隊的基本分析

發表人:冷尚書(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執行長)

評論人: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2:30~13:30 午餐/午休時間

13:30~15:00 主題:重建區社會福利制度之實踐與反省

主持人:鍾起岱(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企劃處處長)

論文:

■從家支中心到社福聯盟:九二一重建中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

發表人:黃肇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執行長)

■重建區社區型自力照顧系統:在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的實驗

發表人:方 昱(鹿谷清水溝重建工作站工作人員)

■異曲同工?:
從政府社政系統與民間組織重建工作模式的異同來談社會工作的專業反省

發表人:黃盈豪(和平雙崎生活重建中心主任)

■商品化住宅與不平等發展下之921災後住宅重建困境與出路

發表人:蔡培慧(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專員)

評論人:張英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李安爵(南投縣名間鄉第一生活重建中心主任)

15:00~15:20 休息時間

15:20~16:50 主題:重建區產業發展策略之檢討與展望

主持人:喻肇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論文:

■九二一災後社區型經濟組織:南投縣清峰合作社的成立過程

發表人:翁英欽(鹿谷清水溝重建工作站工作人員)

■原住民婦女織品之產業發展願景

發表人:尤瑪.達陸(泰雅織物中心負責人)

■編織.部落.夢: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分析

發表人:金惠雯(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執行秘書)

■染布建家園:產業與社區共生行動策略中的婦女參與(以中寮為例)

發表人:楊金燕(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生)

評論人:張維安(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馮小非(果然文化工作室)

16:50~17: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李遠哲(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

引言人:黃榮村(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

江大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主任)

⊕∮⊙◇★☆

∮來稿風波魔幻寫實(匿名敘述為保護事件當事人,請讀者見諒)

———————————————————— 寫在前面 “To do or not to do, that’s a question.” 從一封投書開始,傳學鬥陷入了一段難熬的日子。而正是由於這封投書牽涉到個人名譽及法律問題,「要不要登?」、「要怎麼登?」也就引起成員們近日信件的熱烈討論。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事實竟然比小說還離奇,以致於投書者最後雖然還是決定撤回投書,我們卻不能選擇沉默以對,還是決定把這場來稿風波整理出來。這場風波,帶給我們許多反省的空間,在此也希望透過紀錄,能帶給讀者更多關於「實然」與「應然」的認識與想像。以下,我們將以< 事件>及< 評論>交叉的方式紀錄並整理立場。而在保護當事人考量下,編輯室採用了匿名的處理。這或許不專業?但是否合理,還得請讀者公斷。”The truth is out there.” ———————————————————— 關於事件 第一部份 任職於 A書店的甲記者,某日上B網路書店瀏覽文章,發現自己於7月 27日於A公司網站發表的ㄅ文章(見參考資料一),在B公司乙記者不加刪改、且未註明出處的情形下、被大量引用於 8月17日發表的ㄆ文章中(見參考資料二)。 震驚之餘,甲記者向所屬A書店反映狀況,然而當時A書店並未積極處理,希望大事化小。而在得知< 傳學鬥電子報>這個管道後,甲記者遂於8月29日投書至本報來,要求刊登。 A 書店甲記者的投書中,除交代以上情況,也另外將兩網址附於文末供比較。而經本報編輯台查證,發現ㄆ文扣除外電部分後,其他部分與ㄅ文相似程度高,足見參考與引用份際的拿捏上, B公司乙記者所發表的ㄆ文確有瑕疵。 ———————————————————— 傳學鬥評論 在著作法所規範、關於著作財產權的議題上,反對知識壟斷與階級差距惡果的傳學鬥,對於既有著作財產權的觀念向來有所質疑與疑慮,也因此,在之前一系列、如< 從網路的複製、剪下、貼上談起>的主題上,也都秉持著-反對知識商品化及不經配套的使用者付費概念的立場進行回應。然而,讀者應有區辨的是-在著作法所規範、關於著作人格權的議題上,傳學鬥也依然強調對知識勞動者的尊重。 本事件中,我們看到在 B公司乙記者有心或無心的疏忽或懶散下,不加刪改、未註明出處即大量引用的結果(請比較見參考資料一、二),不但使得任職於 A書店的甲記者情感上受到傷害,甚至法律所保障的人格權也受到侵害。這是傳學鬥必須提出質疑及批評的行為。 而事件之外,如日前報載,國內抄襲情事也確是時有所聞,有些學生為了交作業抄論文資料;有些教授為了發表論文抄國外學術資料;有些記者為了交差抄同業的新聞、有時甚至抄學生報紙的校園新聞…。或許有人要問,當以參考為名、行抄襲之實的情況如此屢見不鮮,那麼合理使用與不當使用間的界限又究竟在哪裡? 儘管在不同著作領域往往有不同認定標準,但必須提醒的是-對著作人格權尊重的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再次強調-別人的文章並非不能引用,但引用時註明出處除了是最基本的禮貌,原作的權益亦受著作權法之保障;又記者在工作壓力或其他情境的限制下,或許參考同業的文章幫助寫作是不得不然的做法,但如何掌握界限,卻更該是記者以專業良知及專業精神自我要求的專業素養。 ———————————————————— 關於事件 第二部份 另一方面。 8月29日投書以來,內部郵件通訊上,也有成員認為該事件涉及 B公司乙記者,該讓另一方回應,也確實透過私人管道主動與 B公司乙記者聯繫。 不過依本報慣例,來稿皆須經編輯會議討論並決議後始可刊登,是以該篇投書並未見於本報8月31日發行的第六十一期當中。而 9月3日、第六十二期編輯室會議則對此達成共識:在確定當事人共識的前提下,於當期刊登投書。 而會議上亦考量成員意見,做成附帶決議:B公司乙記者有權利於本報對該投書做出回應。而事實是, B公司乙記者確有回應,但並不希望該回應於電子報上公佈。因此在9月4日確定甲記者意願後,決定於本期刊登原投書。 不料9月5日晚間,甲記者再度致信編輯台,卻帶來令人訝異的消息: B公司乙記者於8月17日發表ㄆ文章的網址,不知何時已被乙記者掛名發表的ㄇ文章(見參考資料三)所取代。最後,任職於 A書店的甲記者在考量種種因素後,於是決定撤回投書…。 為了解 B公司更換ㄇ文章的過程,本報分別致電甲記者和乙記者。甲記者告知:B公司總編輯曾於9月5日中午以後致電A公司相關主管, A 公司主管提醒B公司注意ㄅ文和ㄆ文的雷同度很高,B公司主管則稱乙記者年輕,缺乏經驗,日後會注意,雙方達成妥協。乙記者則表示,自己在9月1日回國後發現ㄆ文已被ㄇ文取代,這應是主管做決定請人代寫的,但乙記者相信這個決定是為了自己好。 ———————————————————— 傳學鬥評論 事件中,我們看到,就像其他行業一樣,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出版業也透過資本邏輯來運作。事件發生之際,兩方主管皆未察覺事態之嚴重性,一直至多天之後,兩方主管才有了進一步的協商-B 公司在未知會乙記者的情況下更換文章,隨後並向A公司電話道歉,而A公司也未與甲記者討論解決事情之道。事實是,兩公司固然可以私下解決財產權受侵害的問題,但著作者的人格權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針對現有的資本體制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是否有利可圖往往才是企業主最重要的考量。是以他們會千方百計掃除一切有礙資本累積之障礙-對國會施加壓力,創造有利於的法律、透過公關廣告活動,包裝企業形象、合作以擴大獨佔之市場或掩飾有損企業利益之行為…。 然而若從工作權角度來思考,則不幸的是我們看到-在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的企業眼中,受僱者就像賺錢的工具,工作契約並不能保證換來資本家的合理尊重,反而可能只是合理了對受僱者的利用和剝削。自以為自主和專業的受僱者該如何對抗這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或就如本報一再呼籲的,我們更需要從業人員集結力量、成立具行動力的組織,對內能為專業把關、對外也發揮保障受僱者權益的功能。 ———————————————————— 參考資料一 (7月27 甲記者於A公司網站發表的ㄅ文章) 科幻版木偶奇遇記:史匹柏新片「A.I.」原著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 今年暑假強片《AI人工智慧》即將在八月中上映,這部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科幻電影,從開始籌拍到正式上映期間,保密功夫到家,僅從一些片面的宣傳資料也難窺全貌,不妨先從該片的原著小說著手,滿足些許的好奇心吧。 本片故事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英國作家 Brian Aldiss的短篇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於1969年發表於《哈潑》時尚雜誌﹔1982年,知名導演庫柏力克買下其故事版權,卻因為種種複雜因素,直到庫柏力克去世之前,都遲遲未能開拍。與庫柏力克有深厚情誼的史蒂芬史匹柏接下導演筒,神秘地進行籌拍,終於在今夏問世。恰巧的是,距離首篇完成三十年之後,作者於 1999年又發展了此系列的另兩篇故事:《Supertoys When Winter Co mes》 與 《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 至此,足夠支撐一部劇情片的故事線才得以較清楚的浮現,構成了電影的主要內容。故事時空背景設在不久的未來,敘述一具名叫「大衛」的五歲小男孩機器人,如何努力地重新博取人類母親的愛。作者以哀愁的筆調,述說這個類似「木偶奇遇記」的故事,細膩地思索著關於存在的意義,筆尖流露出對人性的尖刻諷刺,以及對未來的悲觀。在書寫體例上,悠遊於諷刺、詩意、科幻小說之間。 甫於今年六月出版的這本 Brian Al diss的短篇小說集,除了包括上述的《Supertoys》系列三篇 (僅佔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以及其他九個小品故事。搭上電影上映的便車,本書預料將掀起一陣銷售熱潮。至於影片風格在何種程度上是承襲了庫柏利克的原意?又有多少是史匹柏的個人印記?這一切都得等到電影正式上映後才能揭曉。 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 : And Other Stories of Future Time 作者/Brian Wilson Aldiss 出版社/Griffin Trade Paperback ISBN: 0312280610 相關書目 Stanley Kubrick, Director 作者/Alxander Walker, Sybil Taylor, Ulrich Ruchti 出版社/Norton, Ww ISBN /0393321193 相關連結 電影《AI人工智慧》官方網站 http://aimovie.warnerbros.com/ 捷克的科幻世界網站,有作者Brian Aldiss的詳盡生平介紹 http://www.scifiworld.cz 科幻小說網站 http://members.tripod.com/templetongate ————————————————————– 參考資料二 (8月17日 乙記者於B網路書店發表的ㄆ文章) 電影〈AI人工智慧〉帶動作者新書暢銷 〈AI人工智慧〉即將在本周末上映,故事內容主要描寫機器人小男孩想要得到真愛的過程。整個故事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英國作家Brian Al diss的短篇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故事時空背景設在不久的未來,敘述一具名叫「大衛」的五歲小男孩機器人,如何努力地重新博取人類母親的愛。作者以哀愁的筆調,述說這個類似「木偶奇遇記」的故事,細膩地思索著關於存在的意義,筆尖流露出對人性的尖刻諷刺,以及對未來的悲觀。 這個小說是 Brian Aldiss 於1969年發表於《哈潑》時尚雜誌,1982年,知名導演庫柏力克買下其故事版權。根據Wired News報導,〈人工智慧〉(A.I.)這部電影在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開拍之前早已被議論紛紛了。早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 就計劃籌拍這部電影,當時影迷們都在藉著比網路還原始得多的途徑,來打探這位離群索居的著名導演在忙些什麼。當時傳聞庫伯力克計劃在七十年代拍一部名為 〈木偶奇遇記〉(Pinocchio)的電影,但因為〈星際大戰〉大受歡迎而放棄了。在十多年後,他又因〈侏羅紀公園〉的不俗表現而贏得喝彩,於是又重新開始了這部電影的拍攝。當時,人們對庫伯力克這部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電影的拍攝計畫,也只瞭解這麼多。但自九十年代早期以來,在電子報、Usenet網和網路上,庫伯力克的支持者們將有關庫伯力克的各種片斷資訊拼湊起來,開始了一場高難度的猜謎遊戲,他們試圖弄清這個導演自2001年以來的第一部科幻電影會是什麼樣的。 曾熱中在alt.movies.kubrick 新聞群組裡對探索庫伯力克的一個影迷席諾(Brian Sieno)說道,「 這部大手筆的電影我們已經聽說了20年了,而在看了這麼多年的盧卡斯和史匹柏的電影之後,我們便開始想,接下來該是庫伯力克要為我們展示一下科幻電影應該怎麼拍了。」直到庫柏力克去世之前,都未能開拍,因此,庫柏力克有深厚情誼的史蒂芬史匹柏接下導演筒,神秘地進行籌拍,終於在今夏問世。恰巧的是,距離首篇完成三十年之後,作者於1999年又發展了此系列的另兩篇故事: 《Supertoys When Winter Comes》 與 《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甫於今年六月出版的這本Brian Aldiss 的短篇小說集,除了包括上述的《Supertoys》系列三篇(僅佔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以及其他九個小品故事。搭上電影上映的便車,本書預料將掀起一陣銷售熱潮。而在電影上映後,Wired News報導中表示,許多人工智慧專家還是蠻失望的,儘管影片的名稱叫〈人工智慧〉,但事實上它和人工智慧根本沒有關係,這是一部拍攝手法拙劣而煽情的影片,主要講述了人與機器密切相處所發生的事情-人隨意使喚機器,機器竭盡所能的諂媚人類,希望能夠博得寵愛,但最終還是被人類所拋棄。但那些專家表示,「愛」是可以被加入程式的,只是不曉得是不是人類的愛而已。(2001/08/17) ———————————————————— 參考資料三 (甲記者9月5日發現於原網址上替代掉ㄆ的ㄇ文章)       (乙記者稱於9月1日於原網址上替代掉ㄆ的ㄇ文章)   電影〈AI人工智慧〉帶動作者新書暢銷 《AI人工智慧》即將在本周末上映,這個描寫機器人小男孩想要得到真愛的過程,原始構想是來自於英國作家布萊恩.阿狄斯(Brian Al diss)短篇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故事主角是未來一名五歲大的機器人「大衛」,他的遭遇就像《木偶奇遇記》般,想要變成一個真人,擁有人類應有的情感。這樣的機器人在未來是否能夠製造出來不得而知,但是據《Wired News》報導,美國人工智慧專家克拉爾(Philip Klahr)在看完本片後表示「我們會研發懂得愛的機器人嗎?當然不會。」因為人類的情感是無法有系統地植入機器人之中,他對本片最大的感想是「影片的結局有些煽情。」若讀者認為本片的構想有些老套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阿狄斯的小說早在19 69年就發表於《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雜誌。曾拍過《 2100 太空漫遊》的大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在 70年代也打算以人工智慧的角度拍攝科幻電影《木偶奇遇記》,但是後來因為另一部科幻電影《星際大戰》太受歡迎而中斷了庫伯力克的計劃,直到他過世這部影片都沒能付諸實行。這部電影現在終於由庫伯力克的好友史蒂芬史匹柏接手,而在相隔30年之後,阿狄斯也在1999年發表兩篇系列作品《Supertoys When Winter Comes》與《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 ,一起收錄在他新出版的短篇小集中,隨著電影《AI人工智慧》在全球上映,這本小說也水漲船高地成為暢銷書。 (2001/08/17)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一期

2001年 August 31日

┌──────《2001/08/31第六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經發會後 記者節前-思索專業的悲哀

經發會究竟將把台灣帶往何處?是經濟不斷發展的應許之地?還是本
土版的悲慘地獄?看看新聞中、那些「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
」是怎麼說的吧!無論是當時於冷氣會場外力竭聲嘶的抗議、或是之
後陸續在報端對福利縮水的批評,都是對政府與資本家「只知救企業
,卻犧牲工人」最深沉的控訴。而同樣具有「受僱者」身份的新聞從
業人員,在報導時,心中的滋味恐怕更是五味雜陳吧?

新聞媒體往往以專業自為標榜,從業人員也常因自認為是專業人士而
有「專業的驕傲」。在此我們儘管可以不去深究所謂「專業」的意涵
究竟為何,卻能諷刺看見,這種對「專業」的主張不但沒有讓從業人
員享有更高的「自主權」,景氣不佳時,甚至就連最基本的工作權也
未能獲得更多保障,遇到資方以減薪、併線、縮編、裁撤、「優」退
、「優」離、強迫考績….要脅,從業人員仍舊如同待宰的羔羊。

我們以不久前、國內某報突然宣佈一舉裁撤中、南部新聞採訪中心為
例!事件發生後,不但在該報上未見關於從業人員工作權議題的分毫
報導或討論,而即便其他媒體的報導,也多半在寒蟬效應下未能有新
觀點,又即便有記協這樣的組織,在其自身財務都不穩定的狀況下,
要談支援也實在有限,從業人員遂只有自力救濟一途….我們不禁要
問:所謂「專業」可曾使新聞工作勞資間的對抗關係因而有所不同?

這些平日高喊捍衛社會正義、保護弱勢族群口號的先鋒隊,為什麼在
面臨雇主毫無預警情況下解雇時,卻只能啞口無言,如同「紙老虎」
般,毫無反擊能力?眼見勞工們組織團體,集結壯大彼此的力量,保
障基本的工作權利不受侵害,堅守「中立、客觀」原則的從業人員,
卻被訓練成要以公正無私第三者立場以善盡告知的責任,而以勞工身
分團結以爭取權益的可能性卻被剝離,這難道不是種「專業迷思」?

從國家規範人民最低工作權益的勞基法來觀察,則實務中以「責任制
」為掩護的大眾傳播業亦在其保障、規範的範圍內,而儘管其實質效
果在傳播勞動爭議上並不常被突顯,但也確定了傳播工作的勞動本質
。而真正影響傳播工作較深遠的,則是從業人員以個人身分與與資方
訂立的工作契約。然而正由於「專業迷思」作祟及缺乏集體議約能力
的組織,如我們所見,零星的犧牲遂不斷發生在從業人員身上。

或許專業從業人員的悲哀就是,在發生這樣攸關自身權益的事件時,
卻找不到「更專業」的組織代表與資方協商。畢竟,現存的「記協」
不是工會組織,也無法有效發揮與資方抗衡的反擊能力。而或許新聞
從業人員真正需要的,正是對內能以專業監督成員、對外能以集體力
量與資方協約、真正有行動力的組織吧!經發會後、記者節前,從業
人員、生力軍、學院人…,還請思索這份關於專業的悲哀。

Qur Questions:

1. 什麼是「專業」?專業的特徵是?專業有什麼好驕傲的?

2. 職業類別是衡量專業的標準嗎?不可能有專業的勞工嗎?

3. 是什麼讓新聞從業人員以為自己有別於一般所稱的勞工?

4. 什麼是新聞工作的專業?這與媒體所標榜的專業一樣嗎?

5. 誰來救記者?國家?雇主?記者自己?有行動力的工會?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新聞工作夠不夠「獨立」?算不算「自主」?是不是「專業」?傳統
新聞學學理中一直不乏相關的討論。這樣的情形或許映射出傳統新聞
學對於專業的焦慮,卻也為新聞從業人員為何會因專業信仰竟而沒有
發展出共業工會的現象、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解釋。只是當我們注意到
身邊不專業的醫師、律師、教師竟不在少數,而專業勞工卻又所在有
多的時候,其實我們也認識到,過去由職業類別所歸納出的「專業」
概念其實是很有問題的。特別是以社會分工的角度去思考觀察,則分
工既不可或缺,又哪有什麼工作不是專業的呢?也許這一陣子的不景
氣,正是我們對專業概念重新定義、對勞動本質重新思索的大好時機
呢!不過思索總還需要行動來實踐,記者節前夕,我們期待透過從業
人員的爭取,一個團結、而有行動力的組織能為傳播工人爭取權益。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一直無法登台的香港「鳳凰衛視」,呼籲政府應以積極態度
讓該媒體進入台灣。而台灣的「中視電視公司」,也正以「中視
集團」的名義前往大陸設據點,與當地媒體合作-嚇!萬一這兩
件事落了有心人拿來比較兩岸政府效率的口實可不就糟了?

2. 新聞局針對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節目廣告化、播出煽色腥內容
開罰單,電視台大喊吃不消,甚至以讓記者分攤罰款的辦法「以
罰制量」提醒記者不要遊走在受罰邊緣-記者會這麼採訪報導,
究竟還是因為誰的要求?總覺得有人得了便宜還賣乖!

3. 玉山官邸列特種建物,官員表示若公開建物情形,恐涉及洩
密罪。高等軍事法院對政戰官劉持中涉嫌洩密並圖利記者作出判
決,劉被判刑九年-看來「國家機密保護法」、「政府資訊公開
法」不快完成立法、檔案法不快公布,政府是怎麼說怎麼算了~

4. 上期媒大事有一則事實錯誤喔!哪一則?-就說新聞錯誤都
來自於「不查證」吧!在此謹向廣大媒大事讀者致上最深歉意~

5. 東森新聞頻道,經發會新聞上,老闆王令麟鏡頭多-這麼愛
上鏡,以後新聞片頭片尾播放王先生擔綱的寫真MTV得了~

6. 記協出版的目擊者雙月刊,自9月1日起將發行線上版「目擊
者電子周報」提供免費訂閱服務-各位鬥友也一起去捧捧場吧!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看你怎麼切蛋糕發紅包!!
─從AC尼爾森停止提供每日節目收視率排行談起
艾講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近日媒體報導AC尼爾森與四家無線電視臺初步達成共識,希望透過
新合約簽訂之際,停止提供每日節目收視率總排行榜報表,最快可
望自九月份起實施。這個消息公佈之後,得到各界不少正面的迴響
,其中也有相關論述提及對於今後電視生態的良性影響。當然,在
資本邏輯的媒體商業競爭之下,能有這樣的思考與討論之聲誠屬難
得,不過平心而論,這樣的發展不過是反映了隨收視行為轉變而被
迫調整的思考方向,對於收視率的詮釋與運用回歸更「務實」的考
量;但總體而言仍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們不妨就趁此機會來檢視一
下收視率數據在過去與現在的意義轉變。

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充斥在影視新聞的版面或時段中,總是會
三不五時看到電視臺或節目製作單位為了收視率第一名而切蛋糕、
發紅包的「公關新聞」;說它是公關新聞其來有自,因為這種新聞
通常不只是給讀者看的:希望讀者西瓜偎大邊,有機會來看看這個
「叫我第一名」的當紅節目;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領先的形象,
宣揚數據上的肯定,讓廣告主與媒體企劃及購買單位願意進行廣告
預算的投資。前者坦白說有點自我安慰,畢竟沒幾個人會因為「收
視第一」四個字而進行電視收視行為,倒是可以根據認知失調理論
而讓既有的觀眾更加忠誠的收視;但後者其實才是攸關電視臺與節
目生死存亡的關鍵議題,也因此甚至有電視臺主事者進而強烈質疑
收視率調查機構數據的客觀性與專業性(參見 1999年12月1日各大
報廣告)。

當然,這種對於收視率數據表現的追逐,絕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
似乎從我們小時候的童年記憶中,就常看到什麼「瓊瑤年度大戲」
或「周遊精心力作」的八點檔在那裡大聲嚷嚷,目的其實都一樣,
爭取較佳的廣告業績爾爾;但當年收視率數據上的差異所帶來的
意義,可是和今日的電視環境大不相同。

首先從調查方式談起,早期台灣的收視率調查方式,多半是使用電
話訪問與日記法,不論是從抽樣上的嚴謹性或執行上的專業性來看
,抽樣誤差與非抽樣誤差都不是今日的標準所可以容忍的,但因為
怎麼問也是那三台,排出個大概的順序也不難,加上當年的廣告主
與代理商對於媒體投資的精算觀念尚未普遍科學化,故對於「絕對
性」數據的追求不如「相對性」數據重要,也因此未見與電視臺或
調查機構之間嚴重的意見紛爭。

然而,隨著調查技術與廣告主及代理商的觀念日益進步,目前已有
個人收視記錄器(People meter)及按照人口結構抽樣的固定樣本
戶,可提供誤差較小的收視率資料,廣告主與代理商更懂得以精確
的量化計算,來進行廣告投資預算的目標設定與效益評估;如此一
來,收視率的差異便成為「絕對性」數據,錙銖必較在所難免,畢
竟這是廣告專業領域科學化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也因此開始出現
電視臺對於調查機構的技術性質疑,這其中包括樣本戶的結構、數
量、代表性,甚至連道德性的操守問題都在被質疑之列。

不過,這種因技術與觀念所導致收視率數據的差異,畢竟只是精準
程度的問題,真正造成收視率數據差異在意義上的質變,主要是閱
聽人的收視行為已有大幅改變:由過去的「大眾」收視,演變成為
今日的「分眾」收視習慣。試想,曾幾何時,全家一起齊聚客廳收
視電視的情景已不復在,取而代之的,是家中成員在不同地點、不
同時段,收視著不同的頻道與節目,這樣的收視行為,徹底顛覆了
過去對收視率數據意義的詮釋與依賴。

怎麼說呢?就廣告預算投資的商業邏輯思考而言,電視廣告時段之
所以值得廣告主投資,就是因為可以藉由電視媒體儘可能地接觸到
潛在的目標對象,提供廣告商品的曝光機會,產生廣告效益;因此
在邏輯上,即預設了「節目收視」連帶「廣告收視」的關聯性,如
此一來,擁有高收視率的節目,即暗示著有較多廣告收視的可能性
,或者說白一點,就是所可能接觸到的目標對象變多了,廣告的成
本效益自然較佳。

因此在過去的大眾收視行為下,節目收視率的高低差異即代表著所
能接觸的目標對象多寡,而且因為是「大眾」收視,每一個百分點
的閱聽眾組成,幾乎就是全國家戶中的平均人口結構,這個時候來
比較節目收視率高低,並據以做為廣告投資的參考依據,至少都還
站在同一個水平面思考,但一旦放到今日的分眾收視環境中,每一
個百分點的閱聽眾組成,則可能隨著不同節目所針對的族群而有不
同輪廓,此時若還硬要拿來比較,不但誠屬不智,顯然也背離了商
業邏輯考量。

在商言商,廣告主對於廣告預算的投資效益越來越要求,特別是希
望每一分廣告預算,都能接觸到所設定的目標對象,因此在媒體的
類別與載具選擇上,也開始更懂得要求符合分眾的思考觀念,因此
在收視率數據的處理運用上,往往是將所設定的目標對象區隔條件
列出後,再觀察於這個目標對象區隔群眾中,各個節目的收視率表
現如何,這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廣告主而言,隨著產品的目標對
象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想收視率排行榜」,大家各取所需,純
粹就事論事,就算某一個節目的全國收視率再高,只要廣告主的目
標對象很少看這個節目,則壓跟兒不會考慮投資,這就是廣告主重
新調整以務實的角度來運用收視率數據。

因此,過去的「每日節目收視率總排行榜報表」,至此正式步入了
一個荒謬的邏輯,一來完全失去同一面向的比較基準,二來完全不
被廣告主及代理商所運用,只剩下公關新聞的價值,讓電視臺們彼
此切蛋糕發紅包,殺個你死我活還沒有人關心。四家無線電視台漸
漸也懂得這個道理,終於有了共識廢除這項在分眾收視時代下意義
不大的排行榜。

不過,就算沒有了總排行,各電視臺還是可以切蛋糕發紅包的,君
不見消息才公佈沒幾天,中視新聞照樣慶祝「年度總冠軍」,臺視
新聞則請來法師加持「優質報導理念」、華視新聞也曾說將朝向「
都會新聞」前進,可見,分眾的味道已經慢慢出來了,只是,這個
分眾的「眾」似乎還是回到市場考量,電視臺想抓住的目標對象,
顯然還是具有經濟權力的主流族群,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
議題了。

不知道哪一天,電視臺才會為了「弱勢族群新聞第一」、「公益新
聞質量最佳」、「南北新聞平衡報導」切蛋糕發紅包,我看是很難
吧!

▉▊▋▌ ▍ 媒 ▍ 工 ▍ 作 ▍ ▍ ▌▋▊▉
⊕∮⊙◇★☆

不同屬性媒體記者採訪的差異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記者同樣是跑新聞,不過常常會因為媒體屬性不同而在作業上有所差
異,例如報社的記者就比較強調文字敘述的能力,同時要詳細交代事
件的來龍去脈,至於電視記者則要求畫面,而廣播記者當然是要有聲
音,所以便產生有許多趣事。

由於現在的媒體數量眾多,所以只要碰到「堵人」做訪問時,常常會
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所以記者們都有一個默契,自動將訪問者會圍
成三圈。第一圈是電視台所屬的文字記者或是廣播記者,他們因為必
須要錄取受訪者的聲音,所以要貼身靠近採訪者,而部分大官因為旁
邊都有中階官員或是保鏢護駕,比較矮的記者就只有依靠同業幫忙拿
麥克風。過去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時,就因為旁邊站滿官員,部分記者
擠不進去,而時任新聞局長的李大維就幫忙記者拿麥克風,形成相當
有趣的畫面。

第二圈的記者通常是報社或是平面的攝影記者,只見他們手持單眼相
機蹲在受訪者前方,「喀嚓、喀嚓」地獵取心儀的鏡頭,這些攝影記
者有時會彼此協商交換攝影角度,等到拍攝好足夠的畫面之後,他們
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離開會場,再去下一個新聞現場進行拍攝
工作。

最外圈就是站的就是電視台攝影記者,他們通常架好腳架,在攝影機
旁觀察受訪者的一舉一動,當碰到比較「白目」的文字記者無意中擋
住鏡頭,他們還會不高興地吆喝。若是受訪者快速移動離開,他們也
必須緊跟在後,畢竟沒有精彩畫面,對電視台來說是等於就是沒有跑
到新聞。

記者採訪時因為現場兵荒馬亂,肢體碰撞在所難免,其實只要不是故
意擋到鏡頭,一切都好說,過去就曾有某位大牌明星因為所屬保鏢與
記者在採訪上起衝突,導致記者集體「封殺」,讓這名大牌不得不親
自道歉,才化解這場風波,畢竟對藝人來說,沒有媒體的鎂光燈照射
,他們就與一般人無異。

下次如果在電視上看到一群記者圍著大官做訪問,記得要找仔細找找
看,說不定會看到我喔…。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人權意識,向下扎根
歡迎參加台灣人權促進會「扎根」募款餐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自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日成立至今,已十
七個年頭。從最初的「地下」組織到社團法人;從政治良心犯的救援
到推動廢止死刑、國際人權法典國內法化及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設立,
追求正義、尊重生命、關懷弱勢始終是我們不變的行動標竿。

台灣雖已是自由民主國家,新總統亦宣示人權立國,但台灣社會人權
意識仍普遍低落。欲改善人權侵害狀況、提升人權意識,往下札根是
根本之道。因而,僅希冀從小小的台權會開始,將人權的種子傳播出
去,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其身為「人」的基本尊嚴與權利。

每棵樹木的成長,單只有種子是不夠的,沒有陽光、空氣、水及熱心
的園丁照顧,種子是不可能存活,更不用說是長大成樹、成林。為了
使每顆人權種子都能獲得生長所需之一切必要條件,使之成長、傳播
、成林,台權會誠摯的邀請您進入人權種子園。如果您和台權會一樣
始終是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關懷守護人權,並想為推展台灣的人權
而努力,歡迎您賞光撥冗參加2001年人權札根募款餐會,更歡迎您攜
伴參加。您的光臨,將是我們莫大的榮幸。

不論陽光、空氣、水、亦或是園丁,人權的路上,有您相伴,真好!
再次感謝您對台灣人權的關心,謝謝!!

台灣人權促進會『札根』募款餐會
時間:2001年9月8日晚上6:00
地點:國家圖書館B1歐登餐館(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B1)
餐卷:每張新台幣2000元整(憑券入場)

購票方式:

1.郵政劃撥購券:
帳號:19066111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請註明購買2001年募款餐會餐卷和購買張數

2.現場購買:
9月8日當日於現場門口設有購票服務台

若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您與我們聯絡。

敬祝 平安如意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林峰正暨全體工作人員敬邀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