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二期

┌──────《2001/09/07第六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請君入甕」-媒體的降魔大法

布希亞提出擬象先行的概念,認為後現代社會,「真實」已無關緊要,
超真實(hyper-reality)取代了真實,一切是由符號所操弄;符號
早已被模型化,一切「真實」都被吸納入模型,真實早已不可得,我
們所感知與認定到的「真實」,不過是種擬象而已。所以,沒有真正
的「巴黎」,存在的只是符號的巴黎。

這看似玄虛的理論用來解釋台灣媒體近來一連串「造魔」和「降魔」
運動,再恰當不過。台灣媒體一向喜歡批評政治人物搞造神運動,對
自己的造魔作為卻渾然不覺,甚至樂此不疲,民眾只得終日收看一齣
齣神魔鏖戰大戲。而這封魔榜上最引人口誅筆伐的「妖魔」之一便是
呂秀蓮副總統,前陣子她出示一張與陳水扁、幾位來訪諾貝爾獎得主
的合照,並對媒體的新聞照片處理,發出她的困惑與不滿。雖我們無
意替呂副總統辯護,卻不禁要問在此「新聞」裡媒體專業素養到了哪
裡?一個平常動作,經過鏡頭的刻意捕捉和詮釋,何以變成一幅添油
加醋有「劇情」的作品,還被當成「新聞照片」處理?

總統府高層有沒有不和?扁呂兩人心結到底多深?這些問題「真相」
已不重要,也沒有人會再相信媒體答案之外的其他可能,因為「蓮扁
不和」早已是媒體擬象運作的結果,「真實」早已不可得,「蓮扁心
結」已成任何新聞素材既定的套用公式,只要一逮到可趁畫面或隻字
片語,便請君入甕,對號入座。所以,與其說新聞界在這件事上想像
力過於豐富,不如說早已養成一種思考惰性和執業貧乏。

同樣的造魔手法重操在倍受爭議的楊姓受刑人假釋案上。從一開始媒
體幾近歇斯底里地恐慌,還將他誤植成「士林之狼」,到最後的假釋
案被法務部駁回,整個過程輿論幾乎一面倒地站在反方,我們只聽見
受刑人及其家屬發出微弱趨近卑微的聲音。

這兩個個案我們看到的是,不符社會既定規範,甚至是曾踰越社會規
範的個體,在媒體中被不斷地宰弄和消音。副總統是輔弼元首之職,
而我們對國家副首,長久以來也已退化到「沉默」、「被動」的刻板
印象,因此,不同於以往的作為則引發輿論對體系的焦慮乃至對副總
統角色的嚴重認知失調;而曾犯下多起性侵害強劫的受刑人,亦即便
通過體制設計中的九個月精神及團體治療與層層評估、審核,法務部
最終還是在各方輿論壓力下做出暫時駁回的決定。

媒體一天到晚呼籲社會制度健全的重要與必要性,但這時只見媒體化
身為道德規範不斷對個體進行規訓、對大眾進行思想「再教育」;對
制度,反而顯現出極端的不安、否定,甚至是破壞人民對建立制度的
信任感,這只讓台灣社會永遠停留在一種神魔亂舞狀態。
  

Qur Questions:

1. 你對媒體處理政治人物的新聞有何看法?年底選舉即將開跑,何
  妨好好做個觀察。

2. 政治新聞可以有其他報導的方式嗎?假想你是一位政治線的新聞
  記者,除了口水戰,有什麼事是更值得你去發掘、去報導的?

3. 若你是政治新聞記者,奉上級長官指示,要你去做有衝突、有對
  立、充滿情節的政治新聞,而當同業也都這樣做時,你能抗拒得
  了嗎?你要如何抉擇?

4. 對於本文觀點:媒體對個體報導過於誇張渲染,相對較不重視制
  度層面探討。你贊成嗎?是否還有其他例子可尋?

5. 關於受刑人的媒體形象,似乎還未有過相關研究?你如何看待這
  樣的角色與他和媒體的關係?提供一例,美國媒體是如何報導奧
  克拉荷馬爆炸案主犯麥克維?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關於本期編輯室討論的現象,傳播理論中,也有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
的理論探討-即媒體確實會決定人們談論什麼話題,怎麼看待一個事
件,以及怎麼處理一個問題的框架。特別是當研究者把閱聽人受影響
的層面從行為擴大到態度的效果研究,則相關研究除了開啟了中度效
果時期,另一方面卻也提醒我們「誰」以及「怎麼」設定或建構了議
題,並且在概念上與媒介政治經濟學與媒體社會責任論有所銜接。

拿這樣的概念與我們看到的現象作對比,則媒體早非反映真實的明鏡
,而成了創造擬象的魔鏡。而當媒體習於以刻板概念去羅織現象去維
持單向議題的生命,惰於開拓多元角度,甚至倦於探索真相,媒體也
就離它的責任更遠,而它帶給社會的,也就弊多於利了。至於什麼是
媒體及從業人員的 “DOs and DON’Ts” 呢?本期還有其他相關討論。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本土天王吳宗憲再度惹事生非。這次由於毆打女朋友(之一) ,不
但鬧到警員到場關切,也引起媒體記者與觀眾普遍的的反感-影劇新
聞中,消息來源與記者共犯共謀的結構一日不變,那麼全面封殺絕對
會是比用大篇幅譴責更有效的憤怒表達方式。

2.鑑於收視率調查對電視台及廣告主預算分配造成的重大影響, AC
尼爾森希望趁四家無線電視台換約時,共同協商取消提供「有線加無
線/每日80排名」,台、中、華視三家電視台均同意 9/1起取消,民
視則希望能繼續提供。-不是潑冷水,只是欠角的麻將可以玩多久?

3. 傳播界大老、從事傳播教育多年的鄭貞銘教授,歷時數年整理百
年來百餘位中外報人的事蹟成就與風範,推出《百年報人》六巨冊,
希望能導正現今傳播媒體的歪風-問個尷尬問題,如果這些典型在宿
昔的報人如此貢獻卓著,那這歪風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4. 惠普康柏合併效益不看好,兩者股價狂跌,分別出現18%與10%的
跌幅,分析師對此表示,兩個輸家湊在一起不會就變成贏家-商場上
或許會出現各種可能,但合併後全球計一萬五千名將被裁撤的員工和
他們所背負的家庭,卻可以確定絕對會是最大的輸家。

5. 涉及壹週刊辦公室被砸的嫌犯持壹週刊剪報投案,表示因不滿該
週刊報導,才會憤而糾眾報復,並否認此案與民代教唆有關-媒體不
是一向最愛談新聞自由,這個事件怎麼不見其他媒體出來主持正義?

6. 關於最近政治新聞,總不外是逼宮、內鬥、投靠、山頭、人馬、
出走、恩怨、情仇-昔日金庸參酌大陸政局寫武俠小說,今日台灣媒
體也用武俠語言描述政治,難道政治新聞就不能有更多的政策語言?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是新聞工作者還是作家?一條模糊的線 
三叔公(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的共通處都是賣文為生,不過根據學理或常識,他
們販賣的文字和生產文字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新聞工作者賣文必須依
據事實,不得扭曲誇大,或帶有過度主觀的偏見;至於作家,特別是
小說家,則可以任憑想像,天馬行空的馳騁文字。而讀者對這兩種職
業也有不同的認知:新聞工作者的文字忠於事實,是善盡職責,若文
字偏離事實,就是想像或杜撰,必須予以譴責,甚至讓其吃上官司;
作家的文字若偏離事實,則被視為想像力豐富,因為「扭曲事實」是
對現實不滿的嘲諷,也是對未來的預示。因此,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的
界線,說穿了就是對「事實」的認定,然而,現在新聞工作者和作家
之間的「越界」行為,已使得他們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造成新聞工作者和作家之間的界線模糊,或許可以從職業限制和媒體
需求兩個角度來看。在職業限制部分,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皆須經常動
筆,但新聞工作者因為必須遵守所謂「客觀」的準則,無法使用過度
帶有感情的筆觸,描繪所見到的人生社會百態,而作家則沒有如此的
羈絆;其次,台灣社會對新聞工作者多半持負面看法,例如視記者為
「乞丐」,新聞工作為「製造業」,作家則則備受尊敬。在媒體需求
部分,作家的園地從文學副刊轉進至政治 (新聞) 評論,或許是因為
他們能「見人所未見」,且「筆鋒常帶感情」,而這是記者不被允許
而媒體需要區別他者的部分;此外,作家論政被認為較具理想性,故
敢於大鳴大放。

但作家畢竟不是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者也有作家所沒有的專業準則
。他們之間界線的模糊,後果就是,讀者無法分辨他們寫的究竟是事
實還是虛構?

知名的小說家張大春8月27日在「勁晚報」話題版 (第3版) ,發表了
<告訴你們一個湯將軍親口告訴我的機密>,就是一個很好的「越界
」例子。該文提到可能在大選後就任國防部長的「湯將軍」,及欲爭
取參謀總長的海軍總司令李傑,及一旦中國軍事演習騷擾我國海軍時
,「我國主力戰艦將往釣魚台海域移動,拖日本下水!」等涉外情事
,引起國防部及湯耀明本人的聲明駁斥。張大春認為該文只是個用小
說筆法寫作的虛擬報導,並指軍方及湯本人是小提大作,不懂得文學
和幽默。

張大春認為這篇文章寫的是小說,而不是新聞,安排這篇文章的「勁
晚報」編輯部也這麼想。但就文本本身而言,它混合了正在進行中的
新聞事件 (軍機洩密案),且也有讀者熟知的人物 (湯將軍、李傑),
並搭配「勁晚報」記者寫的「衝著台灣選後局勢,中國明年 1月要武
嚇」、「中國軍演重點,克制美國航母」兩篇文章,加上它又位於顯
著的版面,有斗大的標題,這些相關「參考架構」很難不讓讀者誤以
該文為真。張大春批評軍方不懂得幽默,事實上,不只是軍方,恐怕
連「懂」文學的人都難以判斷,張大春是否真與湯將軍會晤過 3次,
及湯將軍是否真的告知他一些機密,更何況是不懂文學技巧及新聞作
業模式的一般讀者?

張大春之<告>文,除了顯示作家和新聞工作者之間的越界現象,也
凸顯出這兩種職業皆有「專業性」不足的問題。談到作家,大概沒有
人認為它需要什麼專業條件,而對於新聞工作者,批評他們不專業的
聲浪從沒停過,而認為他們不夠專業,正代表了專業規範的存在。但
有趣的是,新聞工作這個需要專業規範的職業,卻需要無須專業規範
限制的人提供文章,這是否代表了新聞工作的專業性是不足的,或是
有問題的?

▉▊▋▌ ▍ 媒 ▍ 工 ▍ 作 ▍ ▍ ▌▋▊▉
⊕∮⊙◇★☆

無冕王職業病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前幾天一陣莫名的嘔吐慾,讓我驚覺自己的健康問題出了狀況,由於
長期的飲食不正常,早就把胃給搞壞了,與其他同學、同業閒聊後才
發現我不是第一個患有此職業病,有的人比我還嚴重。

電視的攝影記者是新聞工作中的「苦力」,因為攝影機的重擔全都落
在他們的肩上,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攝影器材的重量日益以輕薄短
小為號召,但是若再加上腳架、燈具、麥克風等,最少也有十公斤以
上,所以攝影記者的最容易有「五十肩」的症狀發生,就因為如此,
攝影記者折損率特別高,別看他們光鮮亮麗,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希望
儘快轉換跑道,想想看,當你四十歲的時候,扛攝影機跑的速度能夠
跟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比嗎?

除了胃、肩膀的問題外,記者精神壓力大是另一個大的職業殺手,我
大學同學原本在某知名晚報跑財經線,但他也跟我一樣,常常前一天
晚上睡覺時會突然驚醒,夢到自己獨漏新聞、沒有東西可以寫,相信
所有記者對於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就連老記者也坦承有這種精神毛
病,所以常常有人就靠抽煙、喝酒、打牌來解除壓力,但是也造成其
他的問題。

每個人面對壓力都有不同的調適方法,抽煙也是其中之一,尤其常見
報社的老記者一邊抽煙一邊寫評論,沒有煙就什麼都不能做,此外,
「香煙」也是另一種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送採訪對象一根煙,不僅
可以拉近彼此距離,有時從閒聊當中還可以套到獨家新聞。

肝病也是另一個記者生涯的主要殺手,由於記者的生活形態不固定,
作息不正常,因此肝功能異常時有所聞,醫生的建議都是不要喝酒、
多休息,對於一般記者,尤其是社會線記者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至於女記者,我想她們最大的天敵除了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皮膚粗糙之
外,還有的人因為腳穿高跟鞋跑新聞而造成腳踝扭傷、運動傷害,這
些都是大家知道但是難以避免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大問題是記者生涯雖然有助於社會歷練,但是看得越多,對於
婚姻生活也越沒有信心,因此記者圈內不婚、離婚的比率特別高,我
想這也算是另一種「職業病」吧!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務」研討會

親愛的伙伴:

走過悲情與無助,許多投入救災工作的伙伴們,在實踐的道路上,已
經披荊斬棘地度過了兩年的時光。過去,從緊急救難到安置,我們沒
有太多的時間喘息,更沒有時間去思考未來的道路。如今,在災區轉
型為重建區的過程裡,我們希望從實踐中粹取經驗,從反省中找到開
創的可能,期盼能為重建工作的推展找到一個新的觀點。因此,對於
我們這群埋首於重建工作的人來說,更是期待在對話的過程中,能夠
激盪出重建工作的方向與策略,相信您的參與絕對會為這個研討會帶
來更多的火花!

誠摯地邀請您的參與!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台灣社區重建協會 敬邀

敬邀參加,洽詢電話:02-33931921

報名表下載:http://921.sinica.edu.tw/

「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務」研討會議程

指導單位:中央研究院、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主辦單位: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台灣社區重建協會

協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台灣基督長老
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協會

會議時間:九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會議地點:中興新村省政府資料館國際會議廳
(南投市中興新村中正路2號)

會議流程:

08:30~09:00 報到

09:00~09:20 開幕式、來賓致辭

09:20~10:10 專題報告

主持人:李遠哲(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

報告人:林盛豐(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

謝國興(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執行長)

10:10~10:30 休息時間

10:30~12:30 主題:九二一地震後民間組織與社區發展形式之回顧與探討

主持人:陳亮全(台灣社區關懷協會理事長)

論文:

■九二一震災重建的資源配置與社區組織的發展:以「全盟」為例

發表人:盧思岳(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理事長)

■台灣民間社會行動力的再思考:災區工作者之行動觀察初探

發表人:劉漢卿(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副執行長)

■石岡劉家伙房社區總體重建之探析

發表人:黃冠博(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辦公室主任)

■河山共震,部落同盟:台灣原住民族災區部落重建同盟發展經驗初探

發表人:張劭農(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專員)

■一種行動中的集體自我觀看:九二一災區民間工作團隊的基本分析

發表人:冷尚書(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執行長)

評論人: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2:30~13:30 午餐/午休時間

13:30~15:00 主題:重建區社會福利制度之實踐與反省

主持人:鍾起岱(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企劃處處長)

論文:

■從家支中心到社福聯盟:九二一重建中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

發表人:黃肇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執行長)

■重建區社區型自力照顧系統:在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的實驗

發表人:方 昱(鹿谷清水溝重建工作站工作人員)

■異曲同工?:
從政府社政系統與民間組織重建工作模式的異同來談社會工作的專業反省

發表人:黃盈豪(和平雙崎生活重建中心主任)

■商品化住宅與不平等發展下之921災後住宅重建困境與出路

發表人:蔡培慧(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專員)

評論人:張英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李安爵(南投縣名間鄉第一生活重建中心主任)

15:00~15:20 休息時間

15:20~16:50 主題:重建區產業發展策略之檢討與展望

主持人:喻肇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論文:

■九二一災後社區型經濟組織:南投縣清峰合作社的成立過程

發表人:翁英欽(鹿谷清水溝重建工作站工作人員)

■原住民婦女織品之產業發展願景

發表人:尤瑪.達陸(泰雅織物中心負責人)

■編織.部落.夢: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分析

發表人:金惠雯(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執行秘書)

■染布建家園:產業與社區共生行動策略中的婦女參與(以中寮為例)

發表人:楊金燕(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生)

評論人:張維安(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馮小非(果然文化工作室)

16:50~17: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李遠哲(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

引言人:黃榮村(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

江大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主任)

⊕∮⊙◇★☆

∮來稿風波魔幻寫實(匿名敘述為保護事件當事人,請讀者見諒)

———————————————————— 寫在前面 “To do or not to do, that’s a question.” 從一封投書開始,傳學鬥陷入了一段難熬的日子。而正是由於這封投書牽涉到個人名譽及法律問題,「要不要登?」、「要怎麼登?」也就引起成員們近日信件的熱烈討論。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事實竟然比小說還離奇,以致於投書者最後雖然還是決定撤回投書,我們卻不能選擇沉默以對,還是決定把這場來稿風波整理出來。這場風波,帶給我們許多反省的空間,在此也希望透過紀錄,能帶給讀者更多關於「實然」與「應然」的認識與想像。以下,我們將以< 事件>及< 評論>交叉的方式紀錄並整理立場。而在保護當事人考量下,編輯室採用了匿名的處理。這或許不專業?但是否合理,還得請讀者公斷。”The truth is out there.” ———————————————————— 關於事件 第一部份 任職於 A書店的甲記者,某日上B網路書店瀏覽文章,發現自己於7月 27日於A公司網站發表的ㄅ文章(見參考資料一),在B公司乙記者不加刪改、且未註明出處的情形下、被大量引用於 8月17日發表的ㄆ文章中(見參考資料二)。 震驚之餘,甲記者向所屬A書店反映狀況,然而當時A書店並未積極處理,希望大事化小。而在得知< 傳學鬥電子報>這個管道後,甲記者遂於8月29日投書至本報來,要求刊登。 A 書店甲記者的投書中,除交代以上情況,也另外將兩網址附於文末供比較。而經本報編輯台查證,發現ㄆ文扣除外電部分後,其他部分與ㄅ文相似程度高,足見參考與引用份際的拿捏上, B公司乙記者所發表的ㄆ文確有瑕疵。 ———————————————————— 傳學鬥評論 在著作法所規範、關於著作財產權的議題上,反對知識壟斷與階級差距惡果的傳學鬥,對於既有著作財產權的觀念向來有所質疑與疑慮,也因此,在之前一系列、如< 從網路的複製、剪下、貼上談起>的主題上,也都秉持著-反對知識商品化及不經配套的使用者付費概念的立場進行回應。然而,讀者應有區辨的是-在著作法所規範、關於著作人格權的議題上,傳學鬥也依然強調對知識勞動者的尊重。 本事件中,我們看到在 B公司乙記者有心或無心的疏忽或懶散下,不加刪改、未註明出處即大量引用的結果(請比較見參考資料一、二),不但使得任職於 A書店的甲記者情感上受到傷害,甚至法律所保障的人格權也受到侵害。這是傳學鬥必須提出質疑及批評的行為。 而事件之外,如日前報載,國內抄襲情事也確是時有所聞,有些學生為了交作業抄論文資料;有些教授為了發表論文抄國外學術資料;有些記者為了交差抄同業的新聞、有時甚至抄學生報紙的校園新聞…。或許有人要問,當以參考為名、行抄襲之實的情況如此屢見不鮮,那麼合理使用與不當使用間的界限又究竟在哪裡? 儘管在不同著作領域往往有不同認定標準,但必須提醒的是-對著作人格權尊重的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再次強調-別人的文章並非不能引用,但引用時註明出處除了是最基本的禮貌,原作的權益亦受著作權法之保障;又記者在工作壓力或其他情境的限制下,或許參考同業的文章幫助寫作是不得不然的做法,但如何掌握界限,卻更該是記者以專業良知及專業精神自我要求的專業素養。 ———————————————————— 關於事件 第二部份 另一方面。 8月29日投書以來,內部郵件通訊上,也有成員認為該事件涉及 B公司乙記者,該讓另一方回應,也確實透過私人管道主動與 B公司乙記者聯繫。 不過依本報慣例,來稿皆須經編輯會議討論並決議後始可刊登,是以該篇投書並未見於本報8月31日發行的第六十一期當中。而 9月3日、第六十二期編輯室會議則對此達成共識:在確定當事人共識的前提下,於當期刊登投書。 而會議上亦考量成員意見,做成附帶決議:B公司乙記者有權利於本報對該投書做出回應。而事實是, B公司乙記者確有回應,但並不希望該回應於電子報上公佈。因此在9月4日確定甲記者意願後,決定於本期刊登原投書。 不料9月5日晚間,甲記者再度致信編輯台,卻帶來令人訝異的消息: B公司乙記者於8月17日發表ㄆ文章的網址,不知何時已被乙記者掛名發表的ㄇ文章(見參考資料三)所取代。最後,任職於 A書店的甲記者在考量種種因素後,於是決定撤回投書…。 為了解 B公司更換ㄇ文章的過程,本報分別致電甲記者和乙記者。甲記者告知:B公司總編輯曾於9月5日中午以後致電A公司相關主管, A 公司主管提醒B公司注意ㄅ文和ㄆ文的雷同度很高,B公司主管則稱乙記者年輕,缺乏經驗,日後會注意,雙方達成妥協。乙記者則表示,自己在9月1日回國後發現ㄆ文已被ㄇ文取代,這應是主管做決定請人代寫的,但乙記者相信這個決定是為了自己好。 ———————————————————— 傳學鬥評論 事件中,我們看到,就像其他行業一樣,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出版業也透過資本邏輯來運作。事件發生之際,兩方主管皆未察覺事態之嚴重性,一直至多天之後,兩方主管才有了進一步的協商-B 公司在未知會乙記者的情況下更換文章,隨後並向A公司電話道歉,而A公司也未與甲記者討論解決事情之道。事實是,兩公司固然可以私下解決財產權受侵害的問題,但著作者的人格權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針對現有的資本體制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是否有利可圖往往才是企業主最重要的考量。是以他們會千方百計掃除一切有礙資本累積之障礙-對國會施加壓力,創造有利於的法律、透過公關廣告活動,包裝企業形象、合作以擴大獨佔之市場或掩飾有損企業利益之行為…。 然而若從工作權角度來思考,則不幸的是我們看到-在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的企業眼中,受僱者就像賺錢的工具,工作契約並不能保證換來資本家的合理尊重,反而可能只是合理了對受僱者的利用和剝削。自以為自主和專業的受僱者該如何對抗這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或就如本報一再呼籲的,我們更需要從業人員集結力量、成立具行動力的組織,對內能為專業把關、對外也發揮保障受僱者權益的功能。 ———————————————————— 參考資料一 (7月27 甲記者於A公司網站發表的ㄅ文章) 科幻版木偶奇遇記:史匹柏新片「A.I.」原著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 今年暑假強片《AI人工智慧》即將在八月中上映,這部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科幻電影,從開始籌拍到正式上映期間,保密功夫到家,僅從一些片面的宣傳資料也難窺全貌,不妨先從該片的原著小說著手,滿足些許的好奇心吧。 本片故事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英國作家 Brian Aldiss的短篇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於1969年發表於《哈潑》時尚雜誌﹔1982年,知名導演庫柏力克買下其故事版權,卻因為種種複雜因素,直到庫柏力克去世之前,都遲遲未能開拍。與庫柏力克有深厚情誼的史蒂芬史匹柏接下導演筒,神秘地進行籌拍,終於在今夏問世。恰巧的是,距離首篇完成三十年之後,作者於 1999年又發展了此系列的另兩篇故事:《Supertoys When Winter Co mes》 與 《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 至此,足夠支撐一部劇情片的故事線才得以較清楚的浮現,構成了電影的主要內容。故事時空背景設在不久的未來,敘述一具名叫「大衛」的五歲小男孩機器人,如何努力地重新博取人類母親的愛。作者以哀愁的筆調,述說這個類似「木偶奇遇記」的故事,細膩地思索著關於存在的意義,筆尖流露出對人性的尖刻諷刺,以及對未來的悲觀。在書寫體例上,悠遊於諷刺、詩意、科幻小說之間。 甫於今年六月出版的這本 Brian Al diss的短篇小說集,除了包括上述的《Supertoys》系列三篇 (僅佔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以及其他九個小品故事。搭上電影上映的便車,本書預料將掀起一陣銷售熱潮。至於影片風格在何種程度上是承襲了庫柏利克的原意?又有多少是史匹柏的個人印記?這一切都得等到電影正式上映後才能揭曉。 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 : And Other Stories of Future Time 作者/Brian Wilson Aldiss 出版社/Griffin Trade Paperback ISBN: 0312280610 相關書目 Stanley Kubrick, Director 作者/Alxander Walker, Sybil Taylor, Ulrich Ruchti 出版社/Norton, Ww ISBN /0393321193 相關連結 電影《AI人工智慧》官方網站 http://aimovie.warnerbros.com/ 捷克的科幻世界網站,有作者Brian Aldiss的詳盡生平介紹 http://www.scifiworld.cz 科幻小說網站 http://members.tripod.com/templetongate ————————————————————– 參考資料二 (8月17日 乙記者於B網路書店發表的ㄆ文章) 電影〈AI人工智慧〉帶動作者新書暢銷 〈AI人工智慧〉即將在本周末上映,故事內容主要描寫機器人小男孩想要得到真愛的過程。整個故事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英國作家Brian Al diss的短篇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故事時空背景設在不久的未來,敘述一具名叫「大衛」的五歲小男孩機器人,如何努力地重新博取人類母親的愛。作者以哀愁的筆調,述說這個類似「木偶奇遇記」的故事,細膩地思索著關於存在的意義,筆尖流露出對人性的尖刻諷刺,以及對未來的悲觀。 這個小說是 Brian Aldiss 於1969年發表於《哈潑》時尚雜誌,1982年,知名導演庫柏力克買下其故事版權。根據Wired News報導,〈人工智慧〉(A.I.)這部電影在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開拍之前早已被議論紛紛了。早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 就計劃籌拍這部電影,當時影迷們都在藉著比網路還原始得多的途徑,來打探這位離群索居的著名導演在忙些什麼。當時傳聞庫伯力克計劃在七十年代拍一部名為 〈木偶奇遇記〉(Pinocchio)的電影,但因為〈星際大戰〉大受歡迎而放棄了。在十多年後,他又因〈侏羅紀公園〉的不俗表現而贏得喝彩,於是又重新開始了這部電影的拍攝。當時,人們對庫伯力克這部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電影的拍攝計畫,也只瞭解這麼多。但自九十年代早期以來,在電子報、Usenet網和網路上,庫伯力克的支持者們將有關庫伯力克的各種片斷資訊拼湊起來,開始了一場高難度的猜謎遊戲,他們試圖弄清這個導演自2001年以來的第一部科幻電影會是什麼樣的。 曾熱中在alt.movies.kubrick 新聞群組裡對探索庫伯力克的一個影迷席諾(Brian Sieno)說道,「 這部大手筆的電影我們已經聽說了20年了,而在看了這麼多年的盧卡斯和史匹柏的電影之後,我們便開始想,接下來該是庫伯力克要為我們展示一下科幻電影應該怎麼拍了。」直到庫柏力克去世之前,都未能開拍,因此,庫柏力克有深厚情誼的史蒂芬史匹柏接下導演筒,神秘地進行籌拍,終於在今夏問世。恰巧的是,距離首篇完成三十年之後,作者於1999年又發展了此系列的另兩篇故事: 《Supertoys When Winter Comes》 與 《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甫於今年六月出版的這本Brian Aldiss 的短篇小說集,除了包括上述的《Supertoys》系列三篇(僅佔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以及其他九個小品故事。搭上電影上映的便車,本書預料將掀起一陣銷售熱潮。而在電影上映後,Wired News報導中表示,許多人工智慧專家還是蠻失望的,儘管影片的名稱叫〈人工智慧〉,但事實上它和人工智慧根本沒有關係,這是一部拍攝手法拙劣而煽情的影片,主要講述了人與機器密切相處所發生的事情-人隨意使喚機器,機器竭盡所能的諂媚人類,希望能夠博得寵愛,但最終還是被人類所拋棄。但那些專家表示,「愛」是可以被加入程式的,只是不曉得是不是人類的愛而已。(2001/08/17) ———————————————————— 參考資料三 (甲記者9月5日發現於原網址上替代掉ㄆ的ㄇ文章)       (乙記者稱於9月1日於原網址上替代掉ㄆ的ㄇ文章)   電影〈AI人工智慧〉帶動作者新書暢銷 《AI人工智慧》即將在本周末上映,這個描寫機器人小男孩想要得到真愛的過程,原始構想是來自於英國作家布萊恩.阿狄斯(Brian Al diss)短篇小說《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故事主角是未來一名五歲大的機器人「大衛」,他的遭遇就像《木偶奇遇記》般,想要變成一個真人,擁有人類應有的情感。這樣的機器人在未來是否能夠製造出來不得而知,但是據《Wired News》報導,美國人工智慧專家克拉爾(Philip Klahr)在看完本片後表示「我們會研發懂得愛的機器人嗎?當然不會。」因為人類的情感是無法有系統地植入機器人之中,他對本片最大的感想是「影片的結局有些煽情。」若讀者認為本片的構想有些老套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阿狄斯的小說早在19 69年就發表於《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雜誌。曾拍過《 2100 太空漫遊》的大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在 70年代也打算以人工智慧的角度拍攝科幻電影《木偶奇遇記》,但是後來因為另一部科幻電影《星際大戰》太受歡迎而中斷了庫伯力克的計劃,直到他過世這部影片都沒能付諸實行。這部電影現在終於由庫伯力克的好友史蒂芬史匹柏接手,而在相隔30年之後,阿狄斯也在1999年發表兩篇系列作品《Supertoys When Winter Comes》與《Supertoys in Other Seasons》 ,一起收錄在他新出版的短篇小集中,隨著電影《AI人工智慧》在全球上映,這本小說也水漲船高地成為暢銷書。 (2001/08/17)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