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專題

2001年 December 30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台灣的未來在大家手中──
一人一信支持媒體公共化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連署專題-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專題

∮媒工作
台灣看不到的衛星頻道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1/12/29第七十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台灣的未來在大家手中──
一人一信支持媒體公共化   

親愛的傳學鬥電子報讀友,大家好,感謝你們這麼久以來對傳學鬥
的支持。近來有關無線電視改造的議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不禁
讓我們想起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說過的一句話:「革命之道長且遠
」,而衡諸近來台華視公共化這個議題的熱度,讓我們深深覺得:
媒體改造之路雖不近,亦不遠矣!

台華視的未來應該走麼走?私有化還是公共化好?支持和反對的兩
造爭議不休,傳學鬥樂見這麼一個公開而理性的辯論,也盼望未來
朝野均能秉持這種態度議論公共事務。然而,這幾天我們看到部分
人士認為台華視應公開釋股(私有化),他們的理由在於,藉公共
化來完成免除政治力和商業力的干預媒體,在當前的台灣政治生態
是不可能的;他們也認為,新聞局提出的台華視策略聯盟及設立公
共監督組織,來監督聯盟後的台華視,只是政府不願退出兩台而欲
繼續予以控制的藉口,有人甚至將政治力喻為「虎豹」,商業力為
「豺狼」,認為「虎豹」應該去除,「豺狼」可以管理。

媒體不僅是產業,更負有文化傳承的任務。傳學鬥自1995年後就主
張,黨政軍必須退出無線電視,此外,更須防止惡質商業勢力的介
入。若說「虎豹」(政治力)會灌輸統治者的意識形態給民眾,藉
以控制其思想,「豺狼」(商業力)對民眾的傷害更是無形和長遠
,獨家報導販賣璩美鳳性愛光碟片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就是一個血淋
淋的例子。因此,我們認同政治力退出無線電視的主張,但不贊同
用全面釋股的方法,因為後者將使惡質商業力及財團化的政黨這兩
隻可怕的「豺狼」有再次介入無線電視的機會。

主張私有化的人士擔心台華視公共化後將受到政治力干預,他們也
說「豺狼」(商業力)是可以管理的,可是證諸過往的經驗,「豺
狼」只是一步步的掠奪民眾對公平使用媒體及享受優質節目的權利
。事實上,公共化不僅不是「共產化」,而是一種「公開釋股」,
只是把股權(即控制電視台的權利)回歸給全民,但因為全民無法
進行「實質」的監督,因此在制度設計上,公共化後的台華視,其
經營團隊的遴選和運作成效就交由民意機關立法院來代替監督;有
了立法院這層中介,就可以免去政府、政黨或其他「豺狼」(商業
力)的介入。目前,內湖公視的營運模式就是如此,雖然它仍存在
著諸多問題,但相對於商業電視台的重利潤輕文化,它在文化傳承
和尊重弱勢上有著不錯的表現。

親愛的讀友,在這個私有化與公共化角力的關鍵時刻,我們希望這
兩個有關無線電視未來的發展模式能獲得更多的論辯,而不希望讓
「一試定終身」的修法,決定我們對公平使用媒體及享受優質節目
的渴望。因此,我們期盼大家能夠以一人一信的方式,將你們希望
台華視公共化的心聲及公共化的好處表達出來,爭取更多社會大眾
的支持,這將使主張媒體公共化的力量更形巨大。

一人一信支持媒體公共化,台灣的未來也許就在大家的手中!

Our Questions:

1.台灣現在有多家電視台?你道無線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台有何差別
嗎?

2.你平常最喜歡看的節目類型是什麼?你滿意電視台提供的節目內
容嗎?

3.你是否看過內湖公視的節目?你覺得它提供的節目和一般電視台
提供的有何不同?

4.你知道什麼是媒體公共化嗎?公共化有什麼好處?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本周的電子報分別呈現傳學鬥對兩件媒體大事的立場,在編輯室方
面,我們認為公共化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希望大家能夠以一人一
信的方式,不管是投書或者去函新聞局等相關單位,能夠對社會大
眾表達-「我們要公共化」這樣的理念;另一方面獨家報導的殘忍
行徑,將個人隱私形同商品視之,如狼如虎的面貌表露無疑,而我
們則以連署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對其表達最深的抗議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大事:

1.立委李慶安和彩虹聯盟老是嚷嚷黨政軍退出三台,表面上說這些
股票應該對全民釋股,很有親民的風範,但是也沒說如果全民不要
或者沒錢要怎麼辦,如果到時候全被財團買走了,那雖然很慘,但
還不算真的太壞,怕是怕到時候被特定的一個政黨用財團名義買走
了,那就真的是不枉為侵民黨了。

2.台視有意思要收購真相,那以後是不是就會有公共財經台了?

3.獨家事件,延燒成法律問題之後,延續超過2周,我看媒體沒有看
到第五版男主角是誰是不會甘休的啦。

4.希望每人一信,讓公共化在此一舉成功。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 傳 ▍ 學 ▍ 鬥 ▍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
▍連署 ▍專 ▌題 ▋▊▉
⊕∮⊙◇★☆⊕∮⊙◇★☆⊕∮⊙◇★☆⊕∮⊙◇★☆⊕∮⊙◇★☆⊕

獨家報導對個人隱私的侵犯以及對新聞自由的誤解和誤用,已經到人
神共憤的階段了,縱使沈野向當事人道歉,但是其事件引起的軒然大
波所造成的人權傷害,以及媒體一窩瘋跟進的媒體文化,皆讓人無法
忍受,而以下是傳學鬥的立場,我們也在文章後附上連署書希望大家
的熱切回應能對獨家報導有提醒作用,也讓主流媒體知道自己沒尺度
,一窩瘋的可恥。

狼群的呼喚
王冠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幾日來,台灣的天空充滿了捍衛「新聞自由」的道德口號,仔細聆聽
,原來是來自於一群將他人隱私訴諸於公共空間的雜誌業者,姑且不
論其公佈的圖片光碟有多不堪入目,其行為多麼於法不容,重要的是
「新聞自由」再次被踐踏誤用了。

新聞自由源於西方封建解體的過程,一群處於弱勢的中產階級為了對
抗王權,因此要求基本的言論以及出版的自由,並藉著此權利對統治
階級進行監督、對抗,而日後許多的弱勢階級也藉著這項權利發出不
平之鳴,例如在英國為女權奮鬥的「婦女日報」、為工人吶喊的英國
「激進報業」等,都在那個對抗強權、階級、性別不平等的年代盛極
一時;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新聞自由」的產生原本就是為了讓弱
勢能夠對抗強權才誕生的,而如今的璩美鳳面對的獨家報導孰是弱勢
,孰是強權呢?

另外,這次的事件由獨家報導紕漏之後,全部的媒體彷彿聞到血肉糢
糊的味道,一窩瘋的全力跟進,加入撕裂人權的行列,把新聞專業原
本該有的道德踐踏殆盡;西方的諺語,「狼群的自由,就是羊群的死
亡」,「新聞自由」原本被視為狼群的鎖鏈、羊群的圍籬,具有自由
平等的民主價值在其中,但是當狼群藉著媒體高聲要求「新聞自由」
以掩飾其追求商業利益的狼心時,反觀弱勢者卻必須在驚慌失措的情
形下倉皇走避,這或許不只是「新聞自由」的踐踏誤用也同時是整個
媒體文化的集體沉淪。

⊕∮⊙◇★☆

政治–禮教–媒體 父權結構的共生捍衛者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台灣的政治場域與媒體結構是父權意識的首要再製系統。父權政治思
維在社會空間中的運作,處處框限著女性政治人物的能力發展–無所
不在的父權窺視(paternal gaze),建制起無形的「全觀監獄」(p
anopticon),女性無時無刻遭受監視;傳統對於女性的禮教規範,
更形成強大的約束權力,女性必須時時自我檢肅,以求符合父權政治
場域對於「外來他者」的嚴厲規訓原則;而場域外的媒體,更虎視眈
眈地等待偷窺隱私。「政治–禮教–媒體」三位一體的父權機器,成
為社會性別空間的主控機制,它們與父系霸權相互共生,彼此捍衛,
也從而形塑出一個個信守父權價值、去性別化(甚至是「單一性別化
」)的政治人物,以避免對既存的父權政治體系構成威脅。

任何對於父權政治場域可能產生威脅的女性,一旦進入政治場域,就
立即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規訓壓力對於女性自我認同的無情挑戰。抗
壓性弱者,隨即被收編同化為父權政治的附庸,再次驗證父權論述的
牢不可破;抗壓性高、並屢屢衝撞父權政治結構者,隨即可能遭受父
權機器的集體報復。從近來的「林重謨辱罵陳文茜」、「名人偷拍影
片」兩事件,略可尋繹出父權機器的運作邏輯:父權執行者(不一定
只是男性政客)將複雜的議題簡化、壓縮到女性政治人物的私領域生
活,透過媒體公諸於世(不論是在媒體前舞舌弄劍或是公開影片),
再偽以道德之名,援引傳統禮教中對於女性不合時宜的論述規範來大
加撻伐、千夫所指。

弔詭的是,這些來自父權機器的攻擊舉動,往往並非針對政治能力、
政治作為或公共議題而就事論事;反而狡猾地避重就輕,誤導大眾將
焦點錯置在女性政治人物的「身材容貌」、「婚姻狀況」、「兩性關
係」、「生活習癖」等個人私領域的隱私事項,再由父權社會進行公
審。此等低劣行徑,無異是一種「合法的」集體強暴!不僅入人於罪
於無形、毀人聲譽、剝奪人權,更等同將女性政治人物褪盡外衣,毫
無保留地任憑群眾觀看議論!

然而,整個社會卻甚少以相同的角度與尺度,來對男性政客進行同等
的檢視與批評–我們的社會甚至默許男性政客擁有兩個配偶、婚外情
,但卻無法容忍未婚女性的情慾自主。這算什麼樣的兩性平權政治?
一切的「以私生活來檢視女性參政能力」的父權論述背後,實則掩飾
了父權政治結構背後的脆弱與不安,以及父權社會對於女性進入權力
領域的惶恐,更凸顯出那些高舉道德禮教大旗,對女性大肆抨擊的父
權政客自身的不道德!

而媒體也在政治策略與新聞價值的影響下,為政客們達成扭曲議題、
攻擊政敵的表面效果;更深層者,媒體對於父權論述的重複報導、偷
拍影片的披露,卻再製了傳統「男尊女卑」的父權意識與禮教,使其
更為根深蒂固。政治、禮教、媒體,三者不僅維繫了父權結構的穩定
,也同時深化了社會場域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女性在公共領域的
自我發展遭逢更大的壓迫與阻礙。

除了成為性別人權的壓迫者之外,媒體更應反思的是,報導這類涉及
個人極度隱私的事件果真符合公共利益及專業良心?媒體競逐商利而
披露隱私、播放影片的同時,是否也讓媒體公器淪為特定私人所利用
的報復暗器、廉價殺手?社會由媒體所形塑,低劣的媒體文化,將使
得整個社會益發沈淪,不可遏抑。

⊕∮⊙◇★☆

連署信

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

十二月十七,獨家報導
它幹了什麼,你我都知道。

身為傳播學生的我們
豈能任憑大放厥詞、無法無天的沈野,
繼續打著「新聞自由」、「知的權利」來招搖撞騙、污辱閱聽人?

身為社會公民的我們
豈能縱容蔑視人性、嗜血追腥的獨家報導,
繼續販賣他人隱私、剝奪女性身體自主權來牟取暴利?

不要吝嗇你的聲音。一起譴責!挺身抗議!
我們不要「獨家報導」這種低俗無恥的羶色腥雜誌!
我們不要沈野這種泯滅良心、顛倒是非的媒體人!

請盡情發出你的不平之鳴!
讓我們共同凝聚輿論的譴責聲浪
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公眾監督力量!

一起向「獨家報導」、向沈野、向所有媒體,
嚴正地表達我們的抗拒、我們的不滿、我們的憤怒!

還在等什麼?不知道怎麼做?
其實很簡單:

1. 請在這份連署書上填上您的姓名,
寄到「傳播學生鬥陣」信箱:scstw@sinamail.com
我們會把您的連署書匯集造冊後,聯合社會團體,
進行進一步的抗爭行動!

3. 請將這份連署書轉寄給更多關心媒體、關心台灣社會的朋友。
讓我們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4. 請留言討論,到「傳播學生鬥陣」的新聞台暢所欲言: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或到「媒體觀察基金會」的網站上大吐不快:
http://www.mediawatch.org.tw/

5. 請撰文投書,深切陳述您對「獨家報導」作為的種種看法。
投書請寄:
「傳播學生鬥陣」:scstw@sinamail.com
「媒體觀察基金會」:mediawatch.tw@yahoo.com.tw
「台灣記者協會」:journaly@ms10.hinet.net
「南方電子報」:south@esouth.org

連署書: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

連署人:___________________(請填上您的姓名及職稱)

連署原因:_________________(Optional.比方您最想對「獨家報導」說的
一句話)

媒體環境的沈淪,絕非僅只於媒體單方面的責任
身為媒體公民及媒體消費者的我們 —
對於媒體盜用我們「知的權利」,來騙取扭曲的「新聞自由」;
假冒我們的名義,行侵犯隱私、販賣色情的違法罪行 —
若仍然保持緘默、噤若寒蟬,不發支字片語,
我們不也成了媒體沈淪的共犯?

今天,在媒體像食人魚般的追逐啃噬下,
璩美鳳宛若遭受了一次公開的強暴。
明天,若我們持續漠視媒體對於人權、隱私的強取豪奪,
下一個登上媒體祭壇的,恐怕就是你我。

傳播大師宣偉伯(Wilbur Schramm)說:
「閱聽大眾是一股平衡的力量,可以決定傳播制度,
以及媒介所提供的內容。…可惜一般大眾,都忽略了自己的力量。」

不要懷疑,能夠反轉新聞困境、突破傳播危機的,正是你我!

全台灣傳播學生們,聯合起來!!

⊕∮⊙◇★☆

▉▊▋▌ ▍ 媒 ▍ 工 ▍ 作 ▍ ▍ ▌▋▊▉
⊕∮⊙◇★☆

台灣看不到的衛星頻道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由於僑委會與中視日前因為「宏觀衛星電視」的續約權起了爭執,再加
上僑委會有意改由「公視」或「民視」委託製播,「宏觀電視」這個名
字才逐漸為人所知曉,不過相信看過這個頻道的人一定不多。

「宏觀衛星電視」是在千禧年的三月一日開播,這是台灣官方第一個向
海外播放節目的電視頻道,其新聞主要是由台視、華視、民視及公視提
供,中視並負責製播諸如「宏觀新聞週刊」、「前瞻台灣」、「心繫台
灣」、「時事縱橫」等新聞性節目,再委由中華電信上鏈至衛星播出,
由於涉及版權的問題,所以僑委會僅允許海外的電視媒體或是僑胞接收
,而兩年一億五千萬的製播經費也成為各家電視台競相追逐的穩定財源
,畢竟在不景氣的當下,這筆數目對於電視台的收入不無小補。

理論上,「宏觀電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府電視」,它的主要宗旨
就是「將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訊息,藉衛星通信無遠弗屆之
能力,迅速傳達世界各角落」,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新政府上任之後,
整個頻道的內容逐漸朝本土化、去中國化發展,不過這也招致部分人士
的批評。由於中視與僑委會是在舊政府時代簽約,而中視濃厚的政黨色
彩一向不為「綠色新貴」所喜,所以「換台做做看」一直甚囂塵上,中
視也已經做最壞的打算,而如果續約不成,「宏觀電視」的約聘員工不
可避免地將會失去頭路。

「宏觀電視」的例子可以為政府介入媒體經營的一個借鏡,因為不論是
哪一個黨派執政,政府需要的是媒體的「宣傳」,而不是「監督」,我
很擔心部分團體所鼓吹的「公共化」會導致「國家化」的誤解,讓媒體
的專業性蕩然無存,還好「宏觀電視」不對國內播出,否則朝野黨派對
於新聞製播內容的干預肯定更為嚴重。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反對販賣「知的權利」:重新界定採訪自由的對象與範圍

2001年 December 24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從中心到邊陲的省思
-論「2001台灣傳播論壇」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籲求政治力退出媒體 切莫走上釋股不歸路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反對販賣「知的權利」:
重新界定採訪自由的對象與範圍
劉昌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工作
台灣的氣象預報專業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活動轉載
「看見外勞」–台大外勞週系列活動
(台大勞工事務研究社)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1/12/16第七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從中心到邊陲的省思
-論「2001台灣傳播論壇」

日前在南台灣的高雄舉辦了一場「罕見」的傳播論壇「2001台灣傳
播論壇」,多位知名的傳播學者從產業面、文化面採取巨觀整體的
面向探討台灣傳播的未來,為南台灣的民眾提供了不少的啟發,而
這場討論會除了知識性的啟發這樣浮面的意義之外,其實還有更深
層的問題值得思考。

商業媒體為了和消息來源的互動方便以及資訊的容易取得,大都將
其總部設置在政經中心,同時台灣傳播教育長期以來重視實務的導
向,也使得許多的傳播科系為了讓學生有媒體實務的實習經驗以及
和媒體的線上人員有更多的互動,而集中設立於北部(主要是台北
)區域;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之下,傳播產業同業聚合於北部以求「
綜效」利益的情形日漸嚴重,尤其是媒體非常需要資訊的快速流通
,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影響下,未來的傳播媒體將漸漸走向數位化
,同時依賴資訊新科技的情形也將日漸加深,這也暗示了未來的資
訊基礎建設將可能大量的偏重目前較符合商業邏輯的北部,並且隨
著資訊科技的快速變遷而加深數位落差的發生,從此台灣南北的資
訊失衡將更形嚴重。

同時在重北輕南這樣的媒體結構中,北部媒體很容易的會對南部生
活型態的報導、介紹,產生刻版的詮釋,以北部的觀點再現南部民
眾聲音時往往會存在著許多的限制和框架,雖然未必全然是負面的
,但是畢竟無法完整多元的呈現。在此同時,由於長期缺乏傳播知
識的教育,因此台北之外的地區,民眾對於媒體的識讀以及批判能
力較為不足,也間接直接導致其對於媒體近用興趣的缺乏,或者對
媒體的刻版報導採取消極的態度面對。

McQuail這位傳播學者闡明媒體近用權的概念時有以下解釋,「個
人或少數民族團體,根據自己的需要,擁有接近使用媒介權(即傳
播權),以及被媒介服務的權利。」,這樣一段鏗鏘有力的文字放
在今日的台灣諷刺的是,在現實上商業媒體在自由發展風潮之下日
益中心化,而中心和邊陲的聲音被重視的程度往往有重大的落差,
這其實違背了自由平等的理念;但是實踐「近用」媒體的概念是民
主社會的公民必然擁有的權利,因為民主重視多元並存的價值,而
多元並存的前提是彼此必須經由媒體論壇來討論、溝通、了解並建
立共識,因此若要使媒體實踐「真自由、真平等」的功能,建立為
公共利益而運作且具備近用概念的媒體才是唯一的道路。

Our Question

1.媒體識讀教育是社區大學的課程之一,你覺得北部之外的社大是
否有可能擁有同樣的資源開這樣的課?

2.請舉出不在台北而有傳播科系的學校。

3.你覺得媒體大都在北部代表什麼意義?

4.你有媒體近用的概念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數位落差的問題在通往資訊社會的道路上必然會引起更多的關注,Cas
tells這位資訊社會理論的大師,用第四世界來形容由資訊落差所造成
的一個黑暗大陸,由於全球化本質上藉由資訊來進行一場統合式的資
本主義,而中心化與整合則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發展並無法將全球
化的利益交到落後的國家手中,反而使得不均等的發展將更形快速,
最後將造成另一個沒有資訊基本設施同時沒有資訊,然後與世隔絕最
後自生自滅的黑暗世界;但是,弔詭的是全球化的邏輯從來不存在關
起門來的自生自滅,它將如惡水般排山倒海向所有其他區域侵襲,這
值得大家加以深思。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大事:

1.香港李嘉誠集團旗下上市公司TOM.COM以近十六億五千萬台幣收購台灣
商周媒體集團,使得TOM.COM印刷媒體集團在台灣擁有的雜誌市場,居於
領導地位。─又是一次台灣媒體集團大規模的賤賣與出走。可預見正式
加入WTO後,我們見到的簡體字會比繁體字多!大家努力學「匪字」吧!

2.中央氣象局已修改氣象法,規定播報氣象的主播或記者必須取得證照,
否則罰款。某有線電視台知名氣象主播反映,氣象局拿不出令民眾信服的
氣象預報資料,卻用封別人的嘴來限制挑戰。─將氣象播報認證專業化是
必然,為何還要像政治議題一般,陷入維護既得利益者相互辨正的口水戰
呢?欸!「術業有專攻」,請你們不要拿我們老百姓的生命當實驗品,好
嗎?

3.接近年底,又到了有線電視換約高峰期。新聞局、消保會和公平會聯手
擬對策,保障收視戶的權益。─唉!每年都要來這麼一回,請問上列一局
二會每年擬的對策,有啥不同嗎?

4.《獨家報導》隨書副贈璩美鳳性愛光碟片,且大剌剌地聲明是為維護讀
者知的權利,全然無營利企圖—-請不要貶低台灣人的知識水準,我們還
知道什麼叫做「隱私權」。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籲求政治力退出媒體 切莫走上釋股不歸路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近來立院議堂上又開始積極討論「黨政軍勢力退出無線電視台」的問題,同
時部分關心此議題的委員更提案修法,要該勢力將股權釋出,以達成徹底退
出之目的,然而此一解決方案忽視一個核心的議題,那就是釋出的股份將釋
出給「誰」?

此研議才剛發聲,傾刻又有政黨召開相關研討會,並決議成立「彩虹聯盟」
來推動此修法,然而會中也有專家呼籲民視董事長應退出經營,辭去職位來
響應此行動,而且強調這是道德與倫理問題,非法律可解決。看這一來一往
之間,我們試問民視董事長豈不是在類似釋股的商業環境中(政府開放籌設
商業電視台),取得無線電視台的控制權;如果法律無法解決商業電視政治
控制的問題,那麼修法釋股的建議,豈不是要用法律為手段,來創造一個將
來法律也不易解決的困境:政治人物因商業經營而產生控制媒體公共財(無
線電視產業)的效果。立委諸公的建議,可真是大有盲點與矛盾!

今日台灣的社會,產業釋股必然放到一個自由買賣的前提下,使資本家靠著
蠶蝕鯨吞的方式取得主導權,以致財團化;這種結果等同於各民主先進的國
家商營電視的本貌,相信台灣媒體產業在邁向數位化、合理化、跨國化的浪
潮下,極難在此模式下偏離財團的控制。這項問題甚至也為某位提案修法的
立委承認,但卻指出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後也是如此,電視台又何妨?殊不
知電視台與其他國營事業相比,在本質上極其不同,況且前者發展曾經引發
極大爭議(如永豐餘與華紙的合併案)。

將水、電、瓦斯、通訊、農礦產事業等同於電視的文化服務,這是用物質經
濟的牢籠套在知識經濟的活生變貌外。當知,各種傳播研究皆發現,無論科
技如何演變,欣賞節目綜歸是看電視之最終目的,電視將永遠是文化產製為
本的高度知識密集產業。在民主分眾化的時代中,文化的型塑必須保有其內
在之多元性,其培養不易,因此更忌諱有強大黑手進行操控,獨佔的政治與
經濟勢力就為所指。而且文化的市場絕非單純的買賣勞務關係,消費者在接
受媒體訊息之同時,更形成了他們的世界觀、文化認同、與社會價值。電視
的財團化,象徵了國民文化素養將接受單一權勢觀點的薰陶,對於社會多元
之發展傷害極大。

也有論者指出,資本家將以專業經營理念,讓經營者取得自主地位,以去除
政治介入。這樣說法在政商關係密切的台灣社會,極其脆弱,而且與近年來
先進民主國家經驗不符。如英國Murdoch的新聞集團積極向唐寧街官邸、中
南海權力核心示好,以助其擴張;義大利現任總理Berlusconi,靠賴其掌握
的Fininvest–Mediaset商業電視集團之宣傳,一舉取得國家政權;美國財
經電視頻道Bloomberg之投資者,結合政商勢力選上紐約市長;這些都是先
進國家的民主警訊,台灣難道要以釋股方式來複製嗎?此外,專業經營之意
義在於利潤導向,從此電視製作以收視率為依歸,競逐大眾口味,節目市場
多元化將萎縮,一樣造成政治力控制下的一言堂效果。

對照於此,無線電視「公共化」應是一個抗拒文化向下沉淪的研議。公共化
希望透過國會與民意的監督機制,將電視產業之所有權與資金來源做合理的
調配,以產業競爭(公共電視對商業電視)非產業集中(全盤釋股)方式,
來去除政治力干預,並創造如BBC、NHK、CBC、Discovery等電視產業典範之
台灣品牌,而且這是在資金籌措合宜下一個絕對可行的方案!

⊕∮⊙◇★☆

反對販賣「知的權利」:
重新界定採訪自由的對象與範圍

劉昌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知的權利」, 已經成為主流商業媒體最重要
的一項商品。有線電視台的SNG車搶進災難現場、妨礙救災工作,是為了觀眾
的「知的權利」;報社罔顧肉票安全、搶先報導犯罪新聞,是為了讀者的「
知的權利」;八卦雜誌跟監偷拍、侵犯名人隱私,是為了大眾的「知的權利」
。如今,連針孔攝影流出的名人春宮光碟、隨著《獨家報導》雜誌贈送,他
們也說是為了我們的「知的權利」。

不管我們是否真的要知道或目睹這些事情,總之,商業媒體就打著「服務閱聽
人知的權利」的招牌、到處肆虐,然後還回過頭來把這項「權利」賣給社會大
眾、從中大撈油水。「知的權利」並不是我們的權利,而是一個我們得付錢購
買的商品。

是誰讓商業媒體這樣沿街兜售我們的「知的權利」?

所謂「知的權利」,原來是六○年代冷戰時期,美國媒體記者為了突破情治單
位無所不用其極的資訊誤導與防堵,而揚舉的一個概念。他們將這個權利與美
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新聞自由連結,成為「調查新聞學」時期媒體從業人
員採訪時的一項利器,以對抗政府不當的資訊控制。

這個概念在八○年代末期引進解嚴前的台灣,也成為當時異議媒體突破政治禁
忌的一項新聞學理論基礎。除此之外,包括反對派政治人物揭發國防弊案、以
及消費者保護運動等,都曾經引用「知的權利」,以對抗威權體制的箝制。這
項概念,曾經是推動台灣社會從蒙昧到民主的進步概念之一。

然而,隨著資本力量的滲透,媒體不再是對抗國家機器的戰場、而逐漸成為赤
裸裸的商業利益角逐之地。擁著公民「知的權利」的護身符,過去異議媒體使
用這個概念向強大的威權體制抗爭時,考慮的是人民的公共利益;但如今八卦
媒體轉而拿它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受訪對象時,卻僅僅是為了資本主的個人利得
。過去,「知的權利」是對抗國家機器「老大哥」的人民武器;如今,它卻是
八卦媒體販賣圖利的商品。

披著「知的權利」的外衣,八卦媒體成為新興的「老大哥」,控制監視著包括
政治人物與藝人等所有的人民。不管是婚外情、性行為、或是單純的姊弟戀等
個人隱私,只要八卦媒體認為可以賣錢,就被它們強制掛上「知的權利」的牌
子加工後,回過頭來賣給本來擁有這項權利的社會大眾。

社會大眾並不需要收看女性政治人物的春宮錄影帶,不需要知道莉莉與小鄭的
「心路歷程」、不需要監視總統女兒的蜜月之旅、也不需要強迫罹難者家屬在
第一時間回答記者「你現在感覺如何」的蠢問題。我們根本不需要這樣的「知
的權利」,更對商業媒體把這項權利轉手販賣給大眾感到反胃。

如果這是一項權利,那麼社會大眾就有權力從商業媒體手上收回這項權利。我
們有權力重新與專業媒體從業人員訂約,約定什麼是我們「授權」給媒體的「
知的權利」。

「知的權利」這項新聞學概念,必須重新定義。「知的權利」的運用對象,指
的是在公領域中、可能妨礙公民資訊取得、而損壞公共利益的機制組織,例如
政府單位、大型企業等等。媒體只有在面對例如政府或財團時,才能引用「知
的權利」進行採訪。「知的權利」的目的,不是要讓某些特定個人活在玻璃屋
當中、強迫他們把個人隱私攤在其他人面前,而是要把牽涉公共利益的事件與
單位透明化。

如同新聞局長蘇正平在這次的春宮光碟片風波中所說,《獨家報導》從事的是
「最醜陋的商業行為」;不過他可能說錯的一點是,這次事件也的確牽涉到「
新聞自由」與「採訪自由」的問題。我們期待在這次事件之後,媒體從業人員
專業組織能夠與閱\聽人監看團體、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共同重新檢討、界定
各種新聞類型的採訪自由對象與範圍,如此才能夠遏止惡質的八卦媒體資本主
,繼續濫用踐踏、並且販賣原本屬於大眾的「知的權利」。

⊕∮⊙◇★☆
∮媒工作

台灣的氣象預報專業
文/Richard

日前氣象局曾提議播報氣象的主播需要「考試認證」,此舉甚獲社會上普遍的好
評,因為氣象局素以「專業」著稱,並說如此便可減少有人「譁眾取寵」而誤報
氣象,實情真是如此嗎?

談到氣象專業,國內目前僅有台大、中央、文化等校有大氣相關科系培育人才,
畢業後的就業管道也只有眾所周知的中央氣象局,這也因此造成中央氣象局對於
「氣象專業」琅琅上口,殊不知有另一個單位具有同等級專業的人才。

「空軍航空技術學校」是空軍為培養飛機修護人才所成立的專門單位,其中的航
空氣象電子科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科系,主要工作除了維修氣象儀具之外,還要
負責氣象預報,而因為其特殊的任務需求,所以對於天氣預測的準確度要求相當
嚴格,想想看,如果氣象局預報不準的話,可能只是被民眾罵,但是空軍氣象單
位若在天氣預測上有任何疏失,則可能是影響飛機起落的安全,其精準度自然超
過氣象局。

環顧目前各台的氣象專業主播,除了民視的李富城是空軍氣象出身之外,其餘都
是經由氣象局歷練出來,也因為李富城在天氣預報時常不按理出牌,老愛嘲笑氣
象局的準確度,所以才招致氣象局欲以「考試認證」作為反擊的手段。

氣象局所提出的「考試認證」的確可以要求氣象主播充實本身的專業,但如果「
專業」是被少數人壟斷,而且不允許任何討論的空間,動不動就把「專業」掛在
嘴邊,同時排除異己,這就不是好的方法。也許你會問,「如果有氣象主播亂說
話而害大家,那該怎麼辦?」我只是覺得,任何主播都需要在觀眾間建立起信賴
感,如果常常報不準,你還會相信他嗎?

如果氣象局真的夠專業,而且真有主播敢胡扯,那麼氣象局就不必擔心,因為氣
象預報的結果是一翻兩瞪眼,誰也賴不掉,但如果是自己預報不準卻怪別人「多
嘴」的話,最後只會砸了自己「專業」的這塊招牌。

⊕∮⊙◇★☆
∮活動轉載

「看見外勞」–台大外勞週系列活動
(台大勞工事務研究社)

◆ 純文字消息

截至2001年十月底止,在台居留的外勞人數已超過31萬人。「外勞」在台灣是雙重
的異己:他們是不受重視的勞動者–外籍勞工在台灣擔負勞力最密集的建築營造工
、工時 最長的家庭幫傭,填補了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強度最大,但薪資回報最小的
勞務。同時,外籍勞工也是社會地位最低,最不受到保障的一群。台灣社會在享用
他們的勞動成果時,也經常將外勞「他者化」、「非人化」,將其視為可無限提供
勞力的機器。

勞工社舉辦這一系列認識外勞文化的活動,即在於促使台大學生對生活在周遭的外
籍勞工有所解,讓台大學生對於現今已隨處可見的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
的外籍 勞工,能夠有更多的認識。

我們十分期盼,藉由對外勞(異己)的了解,我們也可以對己身許帶有的偏見進行
反省。舉辦活動的目的不僅在於教育(讓大家認識外勞),也為了學習(反省我們
自身的成見),更為了實踐(與本勞、外勞合作,共同改變不合理的動與生活條件
)。

活動網頁: http://home.kimo.com.tw/ntulabor2001/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從「少林棒球」談起

2001年 December 19日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從「少林棒球」談起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電玩與帝國
魏玓(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工作
媒體的寒冬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來稿
現有媒體環境,有志新人難出頭...
桃園–雅婷(目前任職於某大無線台)

∮活動轉載
「Re Mi Do車站」勞工劇上演了!
(差事劇團)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
=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
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1/12/17第七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從「少林棒球」談起

在台灣開打的世界棒球賽,掀起了全台的棒球熱,在大家殷切期盼
之下,中華隊總算拿到季軍,不致於讓全台的觀眾過於失望。或許
是太高興的關係吧,許多與中華隊有關的報導紛紛出爐,從選手的
個人表現到其個人成長背景,記者們無不使出混身解數,希望提供
給讀者及觀眾最全面的報導,讓這場棒球熱得以延燒得更完整。就
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篇報導說,自編自導「少林足球」並獲得極
高票房的周星馳有鑑於中華隊的英勇表現,決定開拍「少林棒球」
以饗國人,這樣一則在網路上流傳的虛擬新聞稿,居然成了各新聞
台爭相報導的焦點,在台灣棒球熱發燒的當下,記者們將BBS上一篇
看似蘋果日報筆法的報導直接引用,並且居然還自行演繹,在各家
記者的「拼湊」之下,大大提高了「少林棒球」的可信度;若不是
原文作者出面澄清,看來「少林足球」周星馳可能跳到黃河也洗不
清了。

這場烏龍事件的確讓許多隨之起舞的各台記者跌了個大跤,想不到
新聞記者之間的競爭居然已經激烈到連基本的查證工作都可以省略
,更扯的是,經過數位記者的集體衍生,差點連「少林棒球」的主
要演員表都出現了。然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香港人基本上對於
棒球這項運動是十分陌生的,周星馳拍攝「少林足球」之所以能夠
在票房上奏捷,正是取決於香港人對於足球的熱愛,因此對於棒球
完全不了解的周星馳,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決定呢?愈來愈以膻色
腥為主調的台灣媒體,為了與他台競爭,紛紛各出奇招搜羅各種捕
風捉影的消息,同時在時效性的壓力之下,往往也就少了查證的工
作,同時為了提高可看度,還會加油添醋,讓這些消息的可信度無
形中就提高了。

主流的意見認為這次事件的主因是由於網路的匿名性使然,使得查
證的工作無法做到,但是卻忽略了這次的事件突顯出記者在生產新
聞時往往忽略查證的重要,從整件事情的發展看來其實BBS上的文
章疑點百出,但是記者在呈現新聞時為了增加可信度卻大幅加以扭
曲,除了可見其慵懶不負責外,媒體機制要求「快、快、快」、「
獨、獨、獨」以製造賣點已經幾乎成為習俗;原本反映真實是媒體
本身所引以為傲的,藉由守門人的努力查證以及整個新聞編輯室的
層層負責的確使得媒體能夠扮演這樣的角色,但是商業的邏輯往往
使「一窩瘋」,「快、快、快」,「獨、獨、獨」這樣的結局產生
,若是不能從整個結構加以思考檢討,下次搞不好會再有「少林躲
避球」、「華山板球」的笑話出現。

Our Question

1.你覺得網路的真實性如何?你信任它嗎?

2.你覺得這次的烏龍事件誰要負最大責任?

3.網路的無遠坲界該不該有所規範?

4.一窩瘋的現象是媒體的特色,你覺得為什麼?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網路這項新科技賦予我們對未來的許多想像,從其互動性極佳、數位
所以負載資訊的能力幾乎無限,乃至於封包傳送所以無法進行「檢查
」,都讓許多人認為一個參與式或是討論式的民主將要誕生,藉由這
些網路特質我們的聲音、意見都將產生網際權力,但是令人不安的是
,現在的網路已經有娛樂化的傾向並且跨國大媒體也躍躍欲試的希望
掌控這項發財工具,往後發展的確值得再觀察;另外一方面新聞記者
在挪用新聞來源時往往很習慣的不查證,除了慵懶成性之外,或許整
個媒體運行的組織規範以及習俗也是值得思考的。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大事:

1.澳洲傳媒大亨梅鐸所屬的國際新聞集團著手搶攻英國的免費報市場
,準備在倫敦開辦一份二十四小時的免費報,這是繼泰吾士報以及太
陽報之後梅鐸的第三代表作,再這樣下去以後英國人每天的問候語恐
怕會改成,…「你今天梅鐸了嗎?」 。

2.文茜小妹被林阿伯痛罵了一頓,向媒體表示自己很受傷,唉,罵人
是不對的,尤其是當你沒當媒體董事長兼立法委員兼媒體寵兒兼國會
新希望兼台灣最聰明的女人兼李敖的好朋友時,…千萬別罵人,否則
……

3.中國廣電集團準備掛牌營運了,為了對抗外資媒體,中國發揮團結
的本事將主要中國的廣電媒體集結起來,另外還設法限制外國集團投
資的項目,可見外資真的很可怕;只有台灣很帶種,天不怕地不怕,
來者不拒,而且還會自己扒光自己呢。

4.金馬獎落幕,天王劉德華對自己沒得獎感到很失望,而看看台灣,
參選的自製電影都沒幾部了,得不得獎好像對自己也沒什麼重要的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電玩與帝國

魏玓(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十七歲的曾政承在韓國拿下電玩遊戲「世紀帝國」的個人冠軍,成
為台灣新聞媒體的焦點人物,也因此引發了一連串的辯論。

許多家長與教師團體深以為憂,認為媒體將曾政承捧成國家英雄,
恐怕再也無法一口否定小孩和學生打電玩的行為和要求。部分媒體
延伸這種看法,重申唯有讀書高的老調。另有一派看法,強調打電
玩也有正面的意義,對於訓練空間思考或是手腦並用不無助益,主
張不應再用負面角度看待電玩。這派開明人士包括了教育部長曾志
朗,宣稱要將這種「高科技」運用的技術,融入中小學教育。開明
媒體也以這次比賽主辦國南韓為例子,指稱他們的電玩產業政策,
不僅對電玩的暴力和色情內容以及網咖消費環境有效管理,降低負
面社會影響;更進一步鼓勵舉辦電玩競賽,並保送比賽成績優異者
升學,或是輔導進入資訊軟體公司等等,創造電玩產業長遠的發展
環境。

保守人士的看法,確實不合時宜。其實,某個面向來說,電玩和圍
棋、撞球這類介於運動與遊戲之間的活動很類似,他們都提供了一
種娛樂,對促進思考能力也有幫助。要說電玩不好,光用一些道德
高低的訴求,說服不了人。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類活動,都帶有符
號的面向。而這種符號意義,是社會中各種活動和力量共同塑造出
來的。過去電玩的形象不好,只因為在實際經驗裡,跟逃學和賭博
等等不正經的活動總有些關聯。如果說今天的撞球比賽已經擺脫過
去與混混流氓聯繫在一起的形象,成為光鮮亮麗帥哥美女參加的高
級運動,電玩也未始不能脫胎換骨。問題是,電玩跟什麼東西聯繫
起來最好?

答案就在開明人士的論述裡。電玩,化身成為「高科技」的一部份
,是「資訊時代」的高級智力競賽,也是值得學習的「資訊技能」
。就某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並沒有說謊。電玩的背後,是一整個涉
及電腦、家電、軟體、電訊傳播,乃至於視聽娛樂的龐大電子、資
訊、服務產業體系。從八0年代起,這個體系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具
經濟戰略意義的部門,每天牽扯的利益,是曾政承所獲獎金一百多
萬台幣的數萬倍;這正是南韓政府積極介入的最重要原因。

打電腦遊戲,雖然是這整個產業體系的最下游活動,卻是啟動整個
體系的重要動力來源。電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更多的人花更多
的時間在遊戲上,因此就會有更多更新的硬體和軟體的需求和消費
。換句話說,要你「沉迷」,要你「鑽研」,要你「比賽」,甚至
要你「為國爭光」,動機昭然若揭。說穿了,出品這次比賽焦點的
「世紀帝國」遊戲的公司,不是別人,正是全球電子資訊產業體系
的真正帝國—-美國「微軟」公司。打開微軟的台灣網站,你可以
看到將近三十種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的電腦遊戲軟體,其中超過一
半提供試玩版。試玩當然不爽,要買正品;正品用了太慢,還要更
新硬體;硬體才剛更新,遊戲又出了第二版,而且這回非得併用新
版Windows不可;要試玩第二版?當然行,只是還不夠……

電玩真的沒那麼好,一旦跟「資訊時代」、「高科技」這些名詞連
在一起,就有開明人士忙不迭歌功頌德頻頻稱是,還不曉得只是幫
人家作免費廣告。如果電玩真的有什麼不好,卻也不是因為它沒有
乖乖讀書那麼好,只是因為它讓人不自由。讓人不自由的遊戲,要
說怎麼怎麼好,可別太相信。

⊕∮⊙◇★☆

媒體的寒冬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選舉之前一個禮拜,我訂閱的「iThome媒體報」正式宣佈停刊,主
因是無法平衡營運成本,儘管當初並不看好它的前景,不過聽到這
樣的訊息,依然感到難過。

這個由PC Home集團所創辦的「收費電子報」僅僅營運半年就「倒
閉」,其原因雖然與訂戶過少有關,由此也可看出目前的網友仍然
沒有「付費」獲取資訊的觀念。另外,媒體企業是否有永續經營的
決心也是重要的因素。

記得CNN是在1980年創立之時,各界普遍都不看好其前景,因為當
時美國的有線電視普及率不高,而且大家都沒有想過要有一個二十
四小時的新聞頻道,在創辦人泰德透納的苦心經營之下,直到到19
85年才轉虧為盈,現在只要一提到新聞頻道,大家都會想到CNN,
但是有誰知道這一切都是「撐」五年所得而來。

7-11便利商店當初由統一集團引進時,也曾經有過一段黯淡的歲月
,不過在高清愿的支持之下,歷經七年的慘澹經營,往後適逢台灣
的生活形態改變,而逐漸獲得令人豔羨的高額成長,如果當時統一
集團因短期無法獲利而放棄引進超商,是否目前的統一集團又是另
一種模樣?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以前的老東家「真相新聞網」也吹起了「熄
燈號」,儘管「真相」是國內第一個有線電視新聞台,不過這次在
大股東決意「撤手」之下,「真相」可能會走進歷史,不禁令人感
嘆,同樣都是第一個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為何美國的CNN撐得過去
,但是台灣的「真相」卻無法捱過?

財團經營媒體的確有許多弊病,不過沒有金主奧援的媒體在資本主
義掛帥的社會中是很難生存下去,就連公共電視也要一直去向立委
「哭訴」,才有經費繼續營運,當社會各界對於媒體寄予厚望的同
時,是否有關注到現今惡劣的媒體環境?

⊕∮⊙◇★☆

∮來稿

現有媒體環境,有志新人難出頭…
桃園–雅婷(目前任職於某大無線台)

細數現在有線無限的電視台,除了老三台(以及民視)因為有線的
關係,有一定的競爭力之外,現在無線台競爭的的程度,絕對不下
於真實的戰爭,但是大家也絕對不知道一個事實,現在唸大傳出來
的學生,要找一份工作卻比一般人還難,你知道為什麼嗎?這個要
歸咎於現在奇特的媒體環境-資歷勝過能力錯誤的工作觀念…

如果你現在就在任何一家媒體任職,一定都知道資深的媒體工作者
在媒體裡面的重要性,以及發揮的作用,如果就新聞部來說,資深
在工作中,佔有的重要性,的確是相當的重,因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所擁有在新聞面的資源,可以好好的被運用,而他們工作的辛苦,
與所得的報酬也是相對的,成一個絕對的正比,那也是為什麼現有
知名的電視台,想進去的大傳學生,在沒有任何資源的配合及襯托
之下,想進去參予新聞的製作,實在是個難上加難的事情,即使真
的有幸進去了,也要從旁吸收那些資深人員的社會資源,如果沒有
熬個五年,並且處於低薪(現行大學新人行情:23000-25
000)的漫長時間,新人要出頭實在是難啊…

再從新聞的後製來看好了,新人會比較多的空間來參予,因為剪輯
,製作,以及引導新聞的流程,就現行的工作環境來看,這方面的
人才並沒有飽和,但是這方面的工作環境,卻比站在新聞前線的記
者還要惡劣,以筆者現在待的某大無線新聞台的環境來說好了,新
聞後製單位,上頭甚少在看能力,完完全全在看資歷,看誰比較老
,誰比較資深,誰就可以得到最多的福利,而資淺的新人,永遠都
是被凹的份,加薪沒份,被稱讚沒份,獎金沒份,純粹就是要你做
到死,再跟你說個更扯的,還有資深人員完完全全不會剪輯的,新
聞畫面出事情,傻在那邊不知道怎麼辦,要新進人員來救她,只會
動嘴巴罵人的,最近更因為感情問題,設計要一個新人於死地…很
難想像吧…什麼都不會的人,永遠在新進人員前面就只會掛這一句
話:她很資深,你要聽她的….不要懷疑,以上說的是實例,各台
都發生過,這就是現行的媒體環境: 資歷勝過能力錯誤的工作觀
念…新人就是該死…凹你就是最好的磨練…

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明媒體新人要進來的難處,筆者一樣以身處
的電視台為例好了,大家也許很難想像,當新聞後製單位,於網路
,報章雜誌公開要徵人時,所收到的履歷是以箱來算的,大約一個
媒體職務,都會有上百人來應徵,但是上頭對於面試應徵的客觀又
是另外一個問題,以上個月為例,筆者待的單位應徵一個職務,大
約有200多人寄履歷過來,大部分都是大學,還有研究所畢業的
,但是來面試的卻只有6個人,且清一色都是漂亮女性,你知道是
怎麼篩選的嗎?先淘汰所有男性應徵者,再由單身的王老五來看看
誰比較漂亮,要主管請她們來面試,面試最後一句話一定會問:有
沒有男朋友,以決定有沒有任用的機會,不要懷疑唷,這個情況行
之有年,並且還發生過背家裡鬧出婚外情大有人在…不要懷疑…這
個就是發生於上個月現實面喔!!!

說真的,明年台灣媒體預計因為WTO以及數個新的新聞台開台,
還有外國媒體加入的關係,會有更多的機會讓大傳新鮮人投入,但
是筆者也在此給新鮮人一句話:充實好自己,徹底把自己所學拿出
來,不要隱瞞,但是媒體的人際關係,在求學時就得建立,才能在
就業上運用,筆者上面說的一切,全部都是事實,也讓想進媒體的
新鮮人有個心理準備,也許,因為競爭而使大環境改變,能力一定
會戰勝一切,以此文讓有志於媒體的朋友,心裡有個準備…

⊕∮⊙◇★☆

∮活動轉載
「Re Mi Do車站」勞工劇上演了!
(差事劇團)

一齣表現勞動者生活實現的劇碼,將於本月(12月)16日下午三點
在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館前廣場推出。這齣稱作「Re Mi Do車站
」的戲碼以車站作為勞動力在現代社會中流動的象徵,將探討本地
勞工、外籍勞工以及原住民勞工的處境。劇中,經由回溯一名女工
的勞動經驗呈顯社會變貌下工人的共同處境,並藉由車站中的往來
人群捕捉外勞與原住民勞工在快速變遷的消費景觀中,如何經歷種
種不可迴避的衝擊。

由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主辦,差事劇團演出的這齣戲碼
,在演出時並邀請「原音社」原住民樂團主唱達卡鬧參與演出,在
演出時並邀請「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擔任現場音樂伴奏,同時,
亦將邀請原住民詩人莫那能,以及菲律賓女傭朗頌自己的詩作。

自台灣的戲劇活動中,幾乎甚少以勞動者為題材。「Re Mi Do車站
」以戶外劇的演出形式,將勞工生活搬上舞台,開啟戲劇的另一番
風貌;這也是台北市勞工局推動勞工文化系列中,值得特別受到關
注的一環。

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賞。

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

演出單位:差事劇團

演出時間:2001年12月16日(星期日)下午3點

演出地點:台北市228和平紀念館前廣場

聯絡電話:差事劇團 02-23645124

致勞工劇「Re Mi Do車站」說明

三種身份,三個故事,相遇在台北車站。

Re Mi Do捷運電聯車進站……。形形色色的臉孔…有人回家…有人
出門…有幾張身影是勞工的身影……。夏曼,在鷹架上渡過青春的
原住民……Rosa,從菲律賓飄洋過海來工作的女傭……阿珠,在關
廠風波中重尋自己生命道路的歐巴桑……。

勞工的生命,勞工的告白,在電聯車的Re Mi Do聲中拉開序幕…。

台北的捷運列車在啟動時會發出類似Re Mi Do的音樂,這音符成為
本劇的共同象徵。本劇描述本地外勞、外籍勞工和原住民勞工從相
遇而後產生衝撞,而後相互理解的過程。全劇的場景都發生於車站
中……,由不同遭遇卻有著相同身份的勞工們交織而成。

本齣戲經由對勞工生命史的觀照,一方面呈現勞工在現實社會中的
真實處境;同時,將本地勞工、原住民勞工以及外籍勞工的交錯關
係織進舞台的場景中。

這是一齣以「移動」做為主軸的戲碼。因為,「移動」恰好是勞動
者在全球化效應下的寫照。在戲中,以車站象徵「移動」的情境,
依此情境回溯到對家鄉的渴望,而家鄉又並非生命的歸宿,藉此呈
現勞工生命的追尋,其實是在一種穿梭中和現實的對應。

換言之,我們不想以是非黑白的對比來表現勞動者與資方的對抗;
而是經由一種生命史的交互對應,生動而有力地將勞工的身份搬上
舞台,達成勞工觀眾的共鳴。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黨、政、軍、商四退專題

2001年 December 16日

▉▊▋▌我 ▍ 們 ▍要 ▍「黨、政、軍、商」 ▍全面 ▍退 ▌出 ▍ ▊媒 ▌體▊▉▊
⊕∮⊙◇★☆

建立公共媒體在此一舉

∮本事

12月14日,新科立法委員陳文茜兼媒體人針對同是新科立委羅文嘉
以及立委林重謨批評其濫用媒體資源一事提出回應:認為陳水扁、
蔡同榮等人同樣是政治力涉入媒體的例子,濫用媒體的帽子不該只
扣向她,她要求黨政軍勢力必須全面退出媒體,而她也願意在這樣
的前提下辭去其所有媒體的身分。

傳播學生鬥陣認為此事件不只是單純的「黨政軍退出三台」議題,
也認為不只是陳文茜個人犬儒式抒發的批判,而認為此事件正是重
新檢討媒體結構權力矛盾的時刻,也同時是公共媒體建立的時機,
因此我們做出了幾點回應,並在以下專題刊載了無盟的新聞稿,希
望能做更進一步的探討,更深入的思索。

傳學鬥的立場如下

∮傳播學生鬥陣新聞稿–
如果小妹真的有理想 請還廣電媒體公共化結構

勁報董事長陳文茜泣訴執政黨退出媒體,國內各大專傳播學系學生
組成的「傳播學生鬥陣」呼籲,政治人物應該一律退出媒體,使廣
電媒體回歸公共化結構。

除了陳文茜指出的各個「濫用媒體政治人物」之外,陳文茜自己不
但擔任勁報、夢想家媒體董事長,更應國民黨邀請出任台視董事;
既是媒體主持人、更是擁有媒體經營權的經營人,不分編輯權與經
營權,集政治人物、媒體老闆、節目製作多重身分於一身,正是文
茜小妹自己所厲聲批判「政治人物濫用媒體」之最佳代表。傳播學
生呼籲陳文茜立即辭去所有媒體經營與節目主持職務,並致力於媒
體結構公共化事務。

政治人物經營媒體、主持節目,將造成媒體結構先天上偏倚,政治
人物可以主導內容走向,自己的意見必然於節目中呈現無遺,這是
結構上的缺陷導致的必然結果;如同今日台灣商營媒體結構下的許
多問題一樣,都是媒體結構的不健全,導致媒體內容上問題。民視
董事長蔡同榮與「前政治人物」飛碟電台董事長趙少康,他們所經
營的媒體以及媒體內容的強烈政治傾向,恰恰呈現這種結構缺陷與
內容偏倚的關係。

因此傳播學生鬥陣認為,媒體結構必須真正還歸公共,媒體內容才
有訴諸專業、公正的可能。新聞局長蘇正平於十三日表示政府應收
購無線電視、使之公共化,正是調整媒體結構的對症下藥作法;去
年底成立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致力於「台視、華視公共化」近期
目標,正是將現有官營媒體股權回收,建立公共化媒體結構、去除
商業、政治力介入的治本方法。

至於陳文茜所提出的「釋股」方法,將使媒體股權再次被財團收購
,媒體結構陷入財團壟斷的另一種不健全,只怕到時「媒體寵兒」
爭相出任媒體董事長、媒體經營者務求出任政黨職(如東森媒體集
團的多位國民黨中常委與前新聞局局長),更非媒體與公眾之福。
況且,政黨和政治人物非但不會退出媒體,更可以用金錢控制媒體
結構與內容,例如國民黨投資中天資訊台(勁道數位電視),以及
民進黨在這次國會改選中買下「世紀首航」造勢晚會電視轉播時段
,正是其例。

釋股結果只會使媒體結構更加扭曲,商營媒體結構追求利潤、忽視
媒體應該被視為社會文化的一環,惡果於今至明。新聞台可以在一
小時的整點新聞裡,重播四次林重謨罵髒話的相同新聞,正是利用
大眾憤怒獲得收視率的惡劣手段,從來不顧重播是否有其意義,以
及重播辱罵女性髒話是否帶來負面效果的問題。可見,媒體只有在
結構的公共化之下,才有進一步健全的可能!

⊕∮⊙◇★☆

∮傳學鬥成員管中祥

黨政軍退三台之後.....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陳文茜在面臨各界對於身兼媒體人與政治人的不適當行為猛烈轟後
,巧妙地使出脫困之計,轉守為攻要求:只阿扁總統宣布政府人馬
率先撤離三台,民進黨立委蔡同榮辭掉民視董事長的職務,並釋出
股份,她就立即辭掉電視和電台節目的主持工作。對此,新聞局長
蘇正平則表達對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支持,並指出,新聞局將研
擬讓台視和華視進行策略聯盟的可行性,同時強調官營媒體和媒體
公共化不同,公共化指的是媒體經營受一定程序監督,不受政府掌
控,確保不被單一勢力操控。

其實,阿扁在競選總統時所提的「傳播政策白書」中便已宣示「黨
政軍退出三台」的決心,並進一步揭示台視、華視公共化等進步性
的政策說帖。而蘇局長將無線電視公共化、集團化的作法,不僅可
以解決目前黨政軍控制三台的問題,亦能免除惡質商業媒體對台灣
本土文化的侵襲,以及未來加入WTO後,對媒體產業的影響。

黨政軍退出三台長久以來一直是台灣媒體改革的重要主張,特別當
新政府上任後,台灣的政治與文化面臨新的轉型與希望,免除政治
力對媒體的干預顯得格外的迫切。然而,黨政軍該「如何」選出三
台?黨政軍選出三台後,該換成什麼樣的機制來維持三台的經營的
問題,似乎比單純的提出「黨政軍退出三台」的口號更重要。

不過,依照陳文茜的一貫說法,黨政軍退出三台的作法,便是透過
股票公開上市,來免除政治力量對媒體的操控。文茜小妹的想法有
點天真,三台釋股後誰有能力購買股票?答案很明顯,絕不是市井
小民的你跟我,到頭來還是那些資本強大的財團可以進入董事會操
縱媒體。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政黨向來與財團關係密切,甚至大
型政黨本身便是不折不扣的大財團,誰也無法保證,財團化的大型
政黨不會轉個彎、弄個控股公司、找個人頭戶再度控制三台。最後
,政黨依然控制無線電視台!

進一步來看,被視為台灣亂源之一的有線電視頻道中,幾乎看不到
什麼黨政軍直接控制的痕跡,他們大多數是民營媒體、私人擁有。
然而,這些媒體的表現是否已符合主張釋股者所謂的「回歸專業」
、「全民共享」? 當然沒有,大部分的商業媒體是以獲利為目的,
因此節目大多呈現強調感官刺激的消費資訊與同質節目,而電視台
為了得到更多的收視率也不惜犧牲專業、追求只重八掛、對立的口
水新聞。我們只要用簡單的數學計算便能說明:目前我國有線電視
系統業者每天至少提供一五千百個小時以上的節目,而在這一千多
小時的節目中,真正專為老人、原住民、客家族群、特殊品味者、
聽障者製作、服務,或促進其與其它社群互動交流的節目卻是寥寥
可數,本地製作的節目更是越來越少。因此,從現實的層面來看,
陳文茜的意見不但無法解決政治控制媒體的問題,反而更會引來商
業勢力對媒體的覬覦,如此媒體結構所建構出的台灣文化,不僅難
以保有原有的台灣優質傳統,台灣新文化也會日漸趨向同質與單一

媒體不只是產業,它還是文化,透過媒體呈現的文化類型不該只是
同質和娛樂,更應該是多元和豐富。但若以「釋股」作為三退之後
的解決方案,無疑將會是緣木求魚、引狼入室。財團及重視感官刺
激的庸俗文化正悄悄地等待黨政軍退出三台,因此,思考台灣的媒
體的發展,必須以建構台灣在地、多元文化的態度來關照,解決台
灣媒體問題的根本方法需要從制度層面著手,才有根除沈痾的可能
。單純的開放媒體所有權,或透過股票上市的方式,不但難以達到
全民經營,促成多元文化與民主的目的,反而可能引進現有的黨政
財團,穿戴各樣的白手套,控制股權,進而導致媒體財團化與私有
化。

黨政軍退出三台的主張絕對正確,其實,台灣並不缺少商業媒體,
我們欠缺的是多元意見發聲、關懷不同社群需要的公共媒體,如果
黨政軍退出三台後,起而代之的是能夠防止政黨干預、保障多元文
化的公共電視,先將目前具有官股色彩的台視、華視朝向公共化制
度的發展,雖不至保證所有的媒體都可「回歸專業」、「全民共享
」,至少也能多點多元品味、少些口水煙硝。

⊕∮⊙◇★☆

∮傳學鬥成員黃浩榮

莫讓「政治力退出媒體」成為掩護的迷霧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陳文茜女士召開記者會表示願意退出一切的媒體工作,對此,我們相
當認同與鼓勵;不過她又提出但書表示「三台的扁系人馬以及民視的
蔡同榮也退出媒體後,她才會跟進」。此語一出,不禁讓人質疑,陳
的這席話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口號,是藉著他人的錯誤來為自身行徑
合法化的煙幕迷霧。

陳文茜要求扁系人馬退出無線電視台(台視、華視、民視),這和「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傳播學生鬥陣」等媒體改革團體多年來的
訴求不謀而合:政治力應該全面退出無線電視的操控,建立起中立、
超然的公共傳播制度,為全國公民、各個族群提供多元而專業的傳播
內容,避免媒體的政治偏頗,真正做到「認同多元、尊重差異、促進
民主、服務社會」的理想。

然而,儘管政治力介入傳播的惡質現狀仍舊,扁政府的「傳播政策白
皮書」仍未兌現,但這也不應成為陳文茜作為合理化自己「媒體人兼
政治人」的遁詞。見到一個人犯罪,理性的人不會跟著他犯罪。「政
治人物全數退出媒體」,是民主社會的傳播制度所追求的理想。但在
混沌亂世中,我們顯然需要一個有前瞻性的魅力領袖來樹立完美的典
範,以期能拋磚引玉,匯聚更深厚的民意共同致力於傳播環境的改革

再者,像陳文茜這等身居媒體要角(包括行政職位、節目主持人等)
的政治人物,在社會言論場域中,往往佔據著權力位階最高的中心位
置,具有利用個人魅力來引導群眾輿論的潛在力量。其他缺乏媒體資
源的政治人物,則處於乏人聞問的邊陲位置,若非如林重謨那般有著
高媒體曝光率,處境勢將更加邊緣化。

而長期的資源不均與權力壓迫的結果,將可能造成不可預測的反抗力
量。正如社會學者史古尼克 (J. H. Skolnick) 所指出,「當體制內
的宣洩管道受阻時,人們便會非理性地轉向體制外的途徑來做訴求」
。非媒體人的政治人物,一旦受到來自媒體上的權力壓迫,而又缺乏
平等的公共媒體管道可供答辯時,極有可能採取最激進、最非理性、
風險最高的抗爭策略,引來商業媒體的垂憐,換得有限的媒體近用權
,但卻也將造成社會成本的虛躑。

是以,倘若媒體政治人的現象始終未能解離於台灣的政治場域、公共
傳播體系未能建制化,讓所有公民回歸到媒體使用權的「平等」。我
們可以預見,任何沒有媒體資源、卻又被媒體權力邊緣化的政治角色
,都可能再次透過極端的、激進的、非理性的體制外途徑,爆發其與
媒體政治人之間的權力抗爭。而性別、族群等二元乃至多元區隔「他
、我」的元素,一旦被引入這樣的抗爭過程,不僅造成抗爭更為升溫
,也將使得媒體政治人這項深層導因焦點錯置而受忽視。

因此,倘若陳文茜真的有意改革當前「政治-媒體合流」的社會亂象,
則應效法大選前的李慶安退出媒體主持、或師法英國廣播協會(BBC)
新任主席戴維斯(Gavyn Davies)退出政治職務,真正地以身表率,
而非一味地宣稱「天下烏鴉一般黑」,否則,陳的呼籲終將只是個藉
口、口號。

⊕∮⊙◇★☆

以下則是無盟的新聞稿

⊕∮⊙◇★☆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新聞稿

回歸電視政策基本面–
 林重謨與陳文茜言語衝突之後

新聞局長蘇正平昨天晚上回應陳文茜,表示目前政府持有股份的臺視與
華視,在公共化之後,才真正能夠達成政軍退出兩台的目標。這個政策
可說是「忠言逆耳」。

它與歷來許多人所說,要求政府釋出股份給私人,以此作為逼退不當政
治干預的手段,明顯不合。但是,台視與華視的產權及經營權公共化,
並進而在未來數年之間,與公視組成公集團電視,卻正是為政的正確之
路,不惟是新聞局歷年來最具有前瞻意義的進步政策,也落實了過去近
三十年來,不同政黨及政治人物提出的電視改革方案。

出賣台、華視官股給私人,後果是兩台的財團化,並且得到兩台主導權
的私集團,很有可能與當道或大政黨維持相互為用的關係,形成前門拒
虎(黨政)後門迎狼(財團及黨政)的結局。近年來call-in盛行,以
致造成林重謨及陳文茜惡言相向的電臺及電視,都是私集團所有,公視
等私人持有的廣電媒體,反而沒有這些現象。

通過公權力的協助,提振市場秩序及經營效率的建議,不始於蘇局長。
最早在1975年,國民黨第432次中常會,已通過文工會的「有關電視問
題及建議改進意見」。接下來是1980年,行政院長孫運璿率先有成立公
視之議。1981年則當時的新聞局長宋楚瑜曾思考,是否可從廣告淨收入
中,徵收「頻率特許\金」,以求變化電視的體質。到了1990年代,現
任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指,「三台納入公共電視體系…但播出廣告營利
,只是利潤必須回饋…才能改革電視體制」。「民進黨1995/96競選綱
領」,< <給台灣一個機會>>亦說三台民營化,可能帶來財團化,「將重
蹈現有惡質流行節目的覆轍…因此三台的改造應著重於『公共化』」
。陳水扁總統的國政藍圖,媒體部份亦對臺視與華視的規劃,有相同的
宣示。澄社等團體在1995年發起黨政軍三退運動時,曾有較少被注意到
的但書,「政黨或政府機關均不得經營或投資無線電視台,但政府機關
依法投資公益性之無線電視台者,不在此限」,由此推敲,可說當時的
三退,已對蘇正平所主張的公共化方向,預留了改革空間。

公集團電視的成立,雖然正確,但如同蘇正平所說,仍有諸多困難有待
克服。因此接下來的課題是,新聞局如何讓外界相信,它所說的公共化
改革方向,不是搪塞之詞,而是其積極意志展現的第一步。

比如,蘇局長指目前財政困窘,一時難以編列預算購買兩台私股,因此
新聞局擬讓兩台及公視進行策略聯盟。這個作法值得推行,惟無線電視
民主化聯盟認為,新聞局是否應該評估,在推動的同時,理當讓三台經
營階層及員工了解,這個作法對於員工有利,並且是要通過聯盟,先讓
彼此熟悉、建立工作默契及互信互動能力,從而對於未來公集團的成軍
,奠定良好的基礎。

然後,新聞局或許可以編列微量預算(比如,以三年為期,一次編列一
元),作為強化政策方向的象徵。這個作法雖然僅只是象徵,但可以產
生實質意義。先前從政治層次考量,認為當權者會霸佔改革、羽翼公集
團電視的人,應該已能體認,即便特定黨想要如此,亦已經不可能。這
是因為,真正的政策落實,要在第四年以後,屆時是誰執政,誰又知道
?執政的人,是否會不再編列後續預算,於是形同推翻此議,誰又知道
?更重要的是,屆時社會討論也好、相關電視人的心理及實務準備也好
,已歷經多年準備,對於電視改革的政黨乃至於不當的政府干預,必然
有了較充足的制衡力量。

台灣所需要的電視改革,不停留於公集團電視的籌建(很多人立刻會想
到中視及民視等等問題),但很有可能啟動契機,讓台灣電視進入比較
良性發展的階段。

⊕∮⊙◇★☆

∮打造公共領域,在此一舉

媒體原本扮演的是人民參與民主政治,履行「公民」角色、打造公民社會
的利器,因此政治力想要操弄它不足為奇,而且往往也顯而易見,也同時
使得民眾認為只有「黨政軍」的勢力必須加以剷除,但是商業的力量往往
才是最陰柔且隱而不見的操弄力量,希望讀者能從上面的文章更清楚的了
解到傳媒去私有的重要性,是的,傳媒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希望大家
鬥陣向前行,打造公共領域在此一舉。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五期

2001年 December 1日

┌──────《2001/12/01第七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失焦的選舉,變質的媒體

立委和縣市選舉落幕,各政黨有贏有輸,雖然不少國際媒體稱這是有
史以來台灣最「乾淨」的一次選舉,但它們也不忘揶揄,這也是台灣
有史以來政黨政見最「乾淨」的一次選舉。

第一個「乾淨」指的是政府大力掃盪候選人賄選買票行為,所導致的
乾淨選風;而第二個「乾淨」帶有嘲諷意味,它指的是各政黨在選舉
期間拚命打口水戰,以致於選民根本不知道候選人個別政見或者政黨
對台灣的未來願景。令我們好奇的是,促使第二個「乾淨」發生的原
因是什麼?答案除了是台灣政黨既有的惡鬥文化之外,另一個就是媒
體為了競逐利潤而讓所有議題激化的傾向。

由於今年的選舉適逢經濟不景氣,各政黨慣有的媒體文宣戰因銀彈不
足而欲振乏力,然而為了炒熱選戰,各政黨開始運用扁宋連李四大天
王的群眾魅力,設定選舉議題。於是我們看到,這四大天王不斷在各
種造勢場合丟出與民生無任何關係的議題或者彼此謾罵攻擊,而媒體
也因為政治立場或營利的理由,不知反省和批判地加以全盤接收,甚
至為了四大天王話中的語病,而讓政治明星佔用黃金時段的叩應節目
大打口水戰,激化敵對意識。過去的經驗證明,議題的激化有助於收
視率的提升,而收視率是媒體的經濟命脈,議題激化和收視率的交互
作用,因此成為媒體的運作邏輯。

哈伯瑪斯曾期許媒體應作為一種「公共領域」,並指「公共領域」的
構成要件包括:民眾自由參加、平等進用媒體、理性討論能力、彼此
溝通誠意,加上討論之議題須符合公共利益。檢視台灣媒體在選舉期
間的表現,我們發現媒體已成為少數人發聲或權謀運用的場域,媒體
所呈現的議題大部分也是這些人權謀運作和媒體利潤競逐下的結果,
根本沒有經過民眾充分的討論,因而不符合公共利益。換言之,媒體
的表現距離「公共領域」的理想甚為遙遠!

在同一時間,我們也看到內湖公共電視?為原住民候選人所舉辦的電
視政見會,在媒體充斥口水而沒有「牛肉」的選戰中,這樣的電視政
見會具有兩種意義:首先,它讓選戰中淪於邊緣的弱勢族群有平等近
用媒體的權力;其次,它讓競選資源不充裕的候選人有機會向選民表
達未來的願景,並且透過候選人之間的溝通和辯論,政策變得更加的
透明並且提高其可行性。

如果我們希望在未來的選舉中,能夠看到更多政黨的「牛肉」和充分
理性的政策論辯,並且讓弱勢族群有公平的發聲機會,對於媒體我們
就不得不有所要求。內湖公視的作法為台灣媒體結構的轉型提供了一
幅遠景,儘管它做得還不夠好。

Our Question:

1.在這次的選舉中,你是否知道你所處的選區有多少 候選人?

2.你是透過何種方式獲知候選人的政見的?

3.你認為媒體轉播各政黨造勢晚會的目的為何?

4.你認為媒體為何不喜歡為候選人舉辦電視政見會?

⊕∮⊙◇★☆

代議政治原本的設計是期許能夠藉由証樣的制度使大眾能夠在技術上
儘量的參與民主政治,因此選民的一票往往代表一種天賦人權的讓渡
,有著莊嚴的意函,同時在選舉的過程中民眾藉由論壇、媒體的報導
而更了解公共事務以及何謂政治,媒體除了是教育、告知者之外,往
往也提供了關於候選人的相關資訊以便我們能夠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
之下投下理想一票,但是這次選舉令人失望的是,候選人想操弄媒體
,媒體也急著被操弄,整個選舉看不到議題只見到一些和生活不相干
的口水和權謀,民眾不知被擺到哪去了……,真的是令人不禁遙想公
共領域的美好啊。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大事:

1.美國線上時代華納果然了不起,雖然受到廣告市場劇烈萎縮影響旗
下時代公司的亞洲新聞週刊(Asia Week)將停止出刊,該刊旗下的八
十位員工則全數裁撤,除了亞洲新聞週刊外,而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還
將停止發行On、家庭生活(Family Life)等二本雜誌,但是經濟學人
還是指出全球前廿五名財富增加最多企業中,總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為
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達到八一%,其財富增加額排名第十,為六
七八億美元、佩服、佩服。

2.選舉完了,媒體寵兒有人上榜有人落榜,但是終究凍蒜的多,中箭
落馬的少,可見媒體力量真正大,難怪口水政治會是政壇主流呢。

3.下個月三日某有線頻道要播手語新聞了,不知道屆時會不會有手語
廣告,否則他們大概不會播太久喔。

4.真相電視台據說將要「熄燈」了,周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不知
道是在哭自己沒選上,還是哭那些被她裁員的員工以及他們的家人。

5.文壇的奇女子林海音過世了,其開放的胸襟以及視野對文壇後進的
崛起產生莫大助益,而如今的政治最缺乏的難道不是這樣的典範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說「新聞自由」太可笑!–「自由」媒體背叛「自由」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過去的日子是苦澀的,言論沒有自由、媒體沒自由、人們沒有選擇的自
由。自由主義者高聲疾呼:還自由於民、給我們言論自由、給我們媒體
自由。於是他們主張:上帝與王室退去,不需要教誨師告訴我們孰是孰
非,因為,控制的魔爪就隱藏在道德正義之後,就讓市場去決定一切吧
,人是理性,人會自利,自然會有看不見的手從中調節,如此才會解開
所有的束縛,言論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

於是,強調人的理性、自主與自由的制度相應所生,當然這並非從天而
降,而是前仆後繼鬥爭得來的。新聞自由是其中一例。

在報業史上,一般都將自由市場與法規解禁,當作是新聞自由的基礎;
因此媒體所有權者反抗新聞檢查、也就是資產階級對抗國家力量介入媒
體的運動,就成了最初爭取報業自由或言論自由的開端。在台灣,反對
威權統治的政治異議者,為了爭取發言權利與推動民主制度,從五○年
代起便不斷企圖透過自行創立異議性媒體,或對遭政治控制的主流媒體
進行批判,當然,也會直接對黨國體制發動全面攻擊。雖然其與英、美
等國打破媒體控制運動的明顯資產階級屬性或有不同,但後來同樣達到
了法規解禁進入自由市場,媒體老闆的力量抵擋了威權的壟斷,言論也
有更大的空間。

然而,一切看似美好,控制仍在持續,自由依舊凋零,這幾年台灣選舉
的媒體表現,讓新聞自由成了天大的笑話。

有別於過去粗暴的控制方式,新興的黨國政體很能抓助商業媒體的脾胃
,改以經濟的力量讓媒體自願就範。檯面上幾個強勢政黨都在媒體買過
時段播出競選廣告;幾家有頭有臉的主流電子媒體,在利潤考量下,背
叛新聞自由、放棄應有的監督職能,擔任起選舉公關,包下場子為參選
者打理一切。從舞台設計、人員安排、拍攝角度、造勢口號,無不經過
媒體的精心設計與安排,儼然是選舉晚會製作單位;當然,也傳出有媒
體直接向候選人索賄,以SNG新聞現場連線的方式,企圖將候選人夾帶
出場。

媒體為什麼要這樣做?很簡單,因為錢。

年代執行董事王麟祥說,這次選舉的卅多場造勢晚會加上候選人及政黨
形象廣告就有近億元收入;東森電視集團總經理張樹森則表示,東森光
是選舉廣告就約有六千多萬元的進帳收入,而且相當遺憾地說,如果投
票前的六場造勢晚會不取消,還會增加近千萬元;中天董事長簡漢生也
指出,替親民黨轉播的五場造勢晚會並非免費,總共收費四百萬元。此
外,民視的廣告營收兩千多萬元,三家無線電視台則只有一千萬元出頭
,對此,台視業務部經理湯達仁無奈的表示,台視為了想多挖些親民黨
的廣告,還得透過前總經理廖蒼松的老關係才作得到。不過,無奈的不
只台視,全力動員媒體資源為老闆林崑海輔選的三立也有同樣的感慨,
該集團執行副總經理蘇麗媚指出,三立沒有接造勢晚會,吃不少虧,政
黨及候選人形象廣告,只帶來了五千餘萬元的營收。

這些媒體經營者表明了對這次選舉結果的滿足與不足,湯達仁及蘇麗媚
更道出商業媒體的現實與墮落,也暴露在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下,新聞
自由只是騙人的把戲,公共利益更是掩飾私人利益的唬爛託詞。

顯然地,只要黨國有錢,便能輕易的買通媒體為其效力,因為他掌握了
商業媒體只為利益的罩門。不過,若是能抓緊媒體弱點,有時不必花錢
也能達到目的。

商業媒體除了希望能得黨國直接的利潤挹注外,他們也清楚如果順著黨
國製造的議題發酵,可以分到不少甜頭。於是黨國主動釋放的議題只要
有爭議性、對立性,管他是真?是假?是政策?還是造勢?對社會有無
負面影響?只要在旁敲敲邊鼓、炒熱話題,協助動員群眾,就能提高收
視率,達到黨國興媒體雙贏的目的。於是黨國的意志不費吹灰之力地透
過媒體四處擴散。新聞的表現如此,Call in節目的墮落更是嚴重。

少數人的發言影響了當日甚至是數日Call in節目的討論主題,這些黨
政高層人士的叫陣式言論,正符合媒體經營者熱愛衝突的品味。也因為
如此,Call in節目順理成章地成了「口水戰」的會外賽,就在製作單
位刻意以「二元對立」兩極化的處理原則下,不僅將議題簡化與標籤化
,來賓亦能輕而易舉地在對立的兩造找到戰鬥位置,高舉大旗為自己的
主子繼續賣命。不過,戰火並未就此平息,烽煙依然四起,媒體擴大了
戰場,號召義勇民兵奮力出擊。新聞是個中介者,讓我們知道了口水戰
事已起,Call in則是提供了戰場,讓我們能夠輕易的加入這場全民參
與的口水聖戰。

放話者、Call in節目議題,以及觀眾意見表達間形成了一個直線的關係
,換句話說,黨政高層的放話行動,不僅達成了攻擊對手的目的,同時,
也設定媒體及觀眾討論的議題,甚至因此引導了觀眾對該議題的思考與
回應。

Call in節目鍾情放話式議題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類議題滿是煙硝,
可以刺激感官,動員觀眾,有利於收視率的提升。

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的商業環境中,國家在公關觀念的薰陶下,已逐漸
培養出因應媒體的方式,不但熟悉與記者互動的應對技巧,同時也懂得
如何透過媒體傳遞政治主張,甚至引導媒體報導方向。另一方面,也因
為了解商業媒體的利潤需要,亦會藉由商業廣告的運作,透過廣告的手
法來包裝議題,以行銷議題的手段來製造公共討論的虛幻氣氛,進而主
導意見的方向。正如Habermas所言,公關及廣告的運作技巧往往擔負著
「共識引擎」的角色。此時的媒體已成為黨國訊息擴散的協助者,不但
放棄原有的監督職能,以及好不容易力掙得來的新聞自由,反倒甘願成
為黨國意識的宣傳工具。

Curran在分析英國報業自由史時指出,英國爭取新聞自由的結果,雖然
讓部分的言論找到出口,但同時也為資產階級擴大經濟利益,然而,這
些媒體雖得以擺脫政府及政黨的控制,躍升至「第四權」的地位,但
因為資本自由競爭的結果,卻也將一些不汲於利潤積累、真心與弱勢階
級共存的基進報紙排除於市場之外,使得弱勢者的言論空間與自由遭到
嚴重壓縮,新聞自由只成了媒體資本家的自由。在台灣,坐享爭取新聞
自由果實的媒體資本家,不僅壟斷市場反對自由競爭,同時為求市場利
潤,背棄新聞自由與黨國共謀,更重要的是,新聞自由還成了媒體資本
家採弄的玩具,為了利潤,「新聞自由」可以是擺脫黨國控制的大旗
,但換個時空,「新聞自由」就成了奉獻黨國、換取利潤的祭品,媒體
資本家口中的「新聞自由」–實在太可笑!

⊕∮⊙◇★☆

∮來稿
放眼大陸?等會兒再說!-本土廣告產業的生存危機
吳峻安(世新大學傳研所研究生)

拜讀貴電子報針對廣告產業的討論,台灣本土產業跨足國際市場的願景,
採取一個較樂觀的角度檢視廣告業的發展。但是從悲觀的角度來看,本土
廣告產業的發展,仍然受到跨國公司龐大資金的制肘,使其自顧不暇,更
毋需談及放眼大陸了。

如同貴報評論點出的政府大開自由化大門,跨國公司從八○年代中期就逐
漸吃掉台灣本土廣告公司的市場大餅,而導致今日廣告產業外資化的問題
,卻是本土廣告公司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結果。這樣的發展結果可以從幾
個地方看出來。

台灣市場洞開使大型國際產品(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大舉進入,連帶
引入在國外已長期合作的跨國公司,而本土廣告公司受限經營規模小,只
能爭取國內中小型產業,在面臨國際性產品龐大的廣告費用,本土生存空
間發生萎縮。而跨國廣告公司初入台灣,也面臨到對於當地市場陌生的問
題,使跨國廣告公司紛紛尋求本土合作對象,剛好碰上本土廣告公司亟欲
拓展市場之際,於是造成與跨國廣告公司策略結盟,進而股權釋出全面外
資化的結果。

本土廣告產業外資化的發展也受到跨國公司技術轉移與業務分配而加速進
行。跨國廣告公司長期針對廣告市場的研究,技術也已臻成熟,對於規模
狹小的本土廣告公司也覬覦跨國廣告公司的創意、業務與媒體研究技術,
對於本土公司來說,他們也試圖尋求「合作的伙伴」關係,來獲得技術的
轉移。相對於跨國廣告公司,隨著國際性廣告主的全球化貿易,跨國廣告
公司也開始在各國設立分公司以打開自己的市場規模,當跨國廣公司進入
本地廣告市場後,也需要尋找「合作的伙伴」來建立自己的全球性網絡,
以獲取更多的廣告主青睞。

這樣的合作關係原本上是互惠的關係,但是在整個市場已趨近一個全球化
的經營模式時,廣告產業也必須成為這種模式的成員,因此本土產業為了
能迅速擴大,只好不斷接受跨國廣告公司的合併要求。而已經擁有豐沛的
資金與專業技術資源的跨國廣告公司,在台灣長期與本土廣告公司合作下
也有了地方經驗,跨國廣告公司也不必以策略結盟方式開發市場,直接在
國內設立分公司,由母公司介入經營、挖角專業人才的在地化服務方式,
直接吃下台灣的廣告大餅,也因為跨國公司的專業性優於本土公司,連帶
本土廣告主轉而投靠跨國廣告公司的專業服務,不僅讓本土經營的廣告公
司痛失客戶,也讓競爭力差廣告公司搶不到媒體購買的「上肉」而受到廣
告主的排斥。

近來廣告產業面臨到第二波轉型,媒體專業服務公司成立,打著「專業服
務、集中購買」的優勢,讓廣告公司媒體部門紛紛出走,僅剩業務與創意
部門的廣告公司,又因廣告主將創意交由個人工作室以節省成本,致使整
個廣告公司已無生存的利基,而本土廣告公司又敵不過跨國公司大規模的
經營策略,造成本土廣告公司逐漸從廣告產業大餅中消失。在未來台灣進
入WTO後,本土廣告產業可能根本無暇思何如何開展大陸業務時,已經再
度受到更多的跨國廣告公司入台的威脅而自身難保了。

⊕∮⊙◇★☆

∮回應:「放眼大陸?等會兒再說!-本土廣告產業的生存危機」一文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編輯室

上周讀者世新大學傳研所研究生吳峻安以「放眼大陸?等會兒再說!-本
土廣告產業的生存危機」以下簡稱「吳文」,針對傳學鬥電子報七十三期
編輯室文章「論台灣廣告業之發展 ;進入WTO之後的策略思考」一文提出
反思,在感謝「吳文」使得電子報增色豐富之餘,編輯室也有幾點想要說
明。

在研究國際廣告的取向上有所謂的行政式研究,以及批判理論研究兩種取
向,後者有很長的時間約從70年代乃至於80年代末期皆以「依賴理論」也
就是「發展理論」的反思為理論辯証、論述的主要根基,「依賴理論」的
主要立論在於中央與邊陲的、西方與後進國這樣的二元對立基礎,在這樣
的二元對立論述之下邊陲必然會因為中央的宰制而陷入完全被剝削並且完
全無法發展,同時中央國大致來自於西方,藉由文化產業的全面掌控進而
對於第三世界的社會、文化、政治等主體元素皆造成致命的破壞。

而「依賴理論」之所以失去其銳利的觸角,乃在於全球化之下「匯合」這
樣的概念漸漸浮出水面,過去「依賴理論」中央-邊陲的二元理路欠缺對
廣告產所具有的「彈性」分析,所謂「依附式發展」也就是邊陲並沒有因
為中央的全面入侵而消失或是縮小,當然「權力」的不對等或許仍然存在
,但是並非如「依賴理論」般邊陲國完全沒有發展,而台灣的廣告業就是
最好的例子,藉由本身小而美的特質,在專業部門深耕的努力的確讓部分
本土廣告公司茁壯、發展。

「吳文」的論點所爬梳的脈落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藉由回
顧台灣在80年代廣告業的歷史並試著推出一些展望,乃在於未來實在是難
以預測,會怎麼變化並沒有太多的指標,特別是面對大陸這塊「變動的板
塊」時更是如此,但是廣告業的「彈性」特質往往在其文化面向中表現出
來,並且在後現代這樣的思潮之下在地文化往往保留其對抗外國資本文化
侵襲的空間,總之一切實在還是渾沌不明,樂觀或悲觀我們也不敢下立論
,但是評估文化產業的發展實有許多細節是不能用二元方式思考的,會失
去許多值得留意的地方,而希望往後能有更多有志於廣告業發展的朋友對
此議題多加觀察,並且最後感謝「吳文」的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四期

2001年 November 30日

┌──────《2001/11/31第七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偽善的報業言論自由

距離立委選舉只剩個位數字之時,各媒體的選情新聞大幅佔領報導版面
之際,25日中時晚報以深度話題全二十的版面刊登「選戰高溫下的媒體
」的座談會紀錄,會中邀請賀德芬(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胡幼偉(
師大大傳所教授)、余佳璋(台灣記協會長)三人討論媒體在選舉期間的
表現。

乍看之下,似乎我們的媒體與工作者開始對政治干預媒體運作進行反思
,認為媒體不應該隨各黨派在選舉期間天花亂墜的口水戰盲目起舞。但
,上述的現象並不能真的代表著台灣媒體自覺到應擺脫政治干預,並致
力實踐建立公共論壇的社會公益,而中時晚報在刮別人(所有媒體)的
鬍子前,似乎也應該先檢視、反省自己。

當天中時晚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賀德芬:政黨把言論自由當成奪權的
手段」,在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政黨可以使用言論自由奪權呢?」
,其間所言的「言論自由」是誰的言論自由呀?回頭看看一向標榜中立
客觀聯合、中時兩大報創辦人的黨政關係。中時創辦人余紀忠出身情報
系統並且曾擔任蔣介石隨扈以及國民黨中央委員並隨後在「限証」的年
代中取得了辦報的報証,而聯合也有類似的崛起經歷,令人質疑的是,
在戒嚴時代這兩份報紙為何能夠得到數十倍的資本膨脹著實令人不得不
產生侍從報業的聯想。

另外一方面,在解嚴之後號稱民主的今天,在選舉期間我們看到中時體
系下的名牌記者,頻頻主持或是參與選舉情勢分析的電視call in 節目
,他們不斷以對立、二元性的政治議題煽動群眾情緒,一方面為的就是
提昇收視率增加廣告收入,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高個人知名度,最妙
的是原屬的媒體主管居然允許他們這樣的在其他媒體中曝光,完全展現
了商業媒體要錢不要臉,不只利用選舉激情粗魯地鼓動群眾而傷害台灣
民主政治的進展,並且使得原本具有民主參與、交換意見功能的公共論
壇空間,在此運作過程中自然而然被封殺出局了!

如今,雖然台灣的印刷媒體已過度泛政治化、資本化,兩大報外加自由
時報已寡占了大半的報業市場,我們不期望有另一個報紙能跨入創報資
金龐大的報業市場,突顯兩大報業與政黨間掛勾的現象。但我們仍然期
許如地方電台、網路電子報…等替代性媒介、另類媒體的出現,能夠提
供人民多元且豐富的資訊環境,藉此制止選舉期間媒體受政客操控的「
政治土石流」現象,並打破兩大報與政黨間糾葛不清的利益關係。

Our Questions

1.你知道台灣兩大報創辦人是誰嗎?他們在當時又有何特殊的政黨關
係或政治資源呢?

2.這一陣子你常看報紙嗎?對於報紙報導的選情戰況,你有何想法或
感受呢?

3.對於世界報業的發展你有多少了解?對比於國民黨時代的台灣報業
發展,有何不同?

4.在報紙或電視新聞的報導中,你是否看出言論有所偏頗或不中立的
現象?

5.對於媒體報導選舉的新聞取向,你有何建議?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Carey這位傳播學者曾提出了「傳播即文化」的概念,除了說明了從傳
播的表現中可以看到社會文化的縮影之外,其實也說明了傳播是文化
的一部份,而過往台灣報業的發展是一種統合式的侍從報業因此所謂
的自由主義是很難展現在報業之中更別說是左派傾向的文化思想了,
因此報業的發展往往缺乏批判的距離以及邏輯,而如今隨著科技的進
步,媒體解放的可能似乎就在眼前,但是仍需要我們積極去爭取去抗
爭,否則下一波商品化的力量將隨之而來。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大事:

1.隨著選舉日的逼近,候選人們無不加足馬力衝刺!尤其是那些身兼
媒體老闆的候選人,甚至動員電視台約聘的藝人到處為自己站台拜票
,好不熱鬧!他們的理由是:「只要老闆選上立委,公司就能活下去
,藝人們也就有飯吃!」真可笑。媒體是靠一個政客老闆賞飯吃呢,
還是仰賴全國觀眾的收視率生存?

2.台灣記協委託世新公共傳播系講師管中祥,進行一份「Call-in節
目監看報告」,報告中指出,call-in節目在來賓的選擇上存在著嚴
重的性別比例失衡,以及地域代表性的失衡。不信?請打開電視,
隨便挑個call-in節目,看看那些信口開河…喔,是”口若懸河”的
政客們,是不是以「北部」的「男性」政客居多?

3.繼上月以影片「你那邊幾點」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後,知名導
演蔡明亮在第四屆曼谷電影展中,再以相同作品獲得最佳導演獎(金
鞦韆獎)之殊榮!台灣電影持續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證明台灣電影
工業仍有走出陰霾的契機!新聞局電影處諸公啊,你們也太早向好萊
塢投降輸誠了吧?

4.日本藝能界搞笑藝人大本營「吉本興業」,將與台灣東風衛星電視
台作跨國性的策略聯盟。吉本興業與東風衛視將各自出資一半,明年
在台北設立節目製作公司,吉本興業將派出編劇及演出指導進駐台灣
,並在台舉辦搞笑藝人的選拔賽,培養儲備搞笑人才。嗯,今年落選
的政客們別擔心,明年還有就業的希望喔。

5.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柏林頓,即將舉辦一年一度的「世界說謊錦標賽
」,主辦單位邀請各方吹牛高手、瞎掰天王參與。但為了維持比賽的
「業餘性質」,主辦單位禁止政治人物參加。理由是:他們是「職業
騙子」。真令人遺憾!他們一定是怕台灣代表隊奪走冠軍吧!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浮士德的交易
南方一隻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最近台灣終於加入WTO了,感覺好像上了一班等了許久的列車一樣,雖
然過程有點令人忐忑不安,但是能夠融入世界體系還是讓人對未來有
著美麗的綺想,就算現在經濟不太好、政治有些亂,但想想,終究還
是「走出去了」、真好。

「走出去」這樣的想法其實一直以來是台灣小島的宿命;一個沒什麼
資源的海島再加上高山又比平原多的地理現實,這裡的人民為了存活
除了刻苦努力之外就是想盡辦法向外發展了,靠著優越的位置以及以
出口導向為主要發展起點的成功策略,讓我們真的走出去了,就像早
年很多國家吃過台灣栽植的鳳梨、香蕉等農產品,而如今換成了台灣
代工生產的主機板以及台積電、聯電晶圓代工雙雄所經營的半導體產
業,在每一個階段我們的台灣都在尋找向上提昇的方法,努力的讓世
界知道我們;這所有的一切一切努力讓我們更相信自己真的是世界的
一體了。

同時這幾年全球化的雪球越滾越大,看起來好像是沒有盡頭的道路一
般筆直的不得了,「毫無疑問的走上這條路就對了」領導我們的台灣
之子如是說,好像搭上全球化列車一切就豁然開朗了,我們的主體文
化在英明政府的帶領下就要開始成型了…..,但是令我悵然的是在美
國的那幾年看見很多made in Taiwan的衣服、鞋子但卻從來沒看過台
灣的電影、台灣的小說;看見很多掛中國牌子賣台灣菜的中國餐廳,
卻從來沒有人想了解台灣是誰,而一些長輩拿了公費念完科技學位之
後像被洗腦了一般的愛上了美國……..,讓我真的不經懷疑我們曾經
走出去過嗎?如果過去都是重重文化帝國主義的泡影那麼真正重要但
被我們忽略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文建會主委說:藝文產業在加入WTO之後不該保護,應該要多給
刺激才能成長、豐富;看完那段報導讓我更加迷惑了,我們什麼時候
保護過台灣的文化產業了呀?數得到的電影、音樂、有線電視、廣告
業等等有哪一個不是被活生生的扒光擺在8國聯軍之前等人宰割呢?朋
友回了我一句,我們也可以宰別人呀;聽起來是有道理,但是想想我
們有什麼可以進佔別人的市場的呢?

所謂產業國際化、自由化本來是小島的命運,但是當所有的產業包括
文化產業全部成為籌碼時,我們很容易會忽略掉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資
產,因為它我們才能凝聚才能擁有共同的回憶和集體認同,而台灣的
文化是需要守衛去細心照顧才能累積下來並且發光發熱的,因為現在
的我們不是強者,我們沒有武器、沒有CNN、沒有微軟、沒有時代華
納、沒有梅鐸這樣的大型資本跨國媒體,更沒有BBC這樣具有公共服務
性質的媒體,我們事實上只是嫩芽罷了!所以我想告訴主委,我們的
文化其實不需要施捨般斷斷續續的保護,而是需要一套可長可久的公
共文化制度和政策能讓我們的文化產業能自立自強;您或許會認為那
需要更多的時間吧,那可否試著在這醞釀的時間中讓文化免議於WTO的
談判桌上呢?

Carey這位傳播學者所言的「傳播即文化」每每在傳播是文化還是產業
的選擇題出現的當下促使我選擇文化、批判、反省、規範的一方,因
為自己始終相信選擇了產業這個答案時其實就是梅非斯特贏得浮士德的
靈魂的時候了,在所謂的產業自由競爭、產業自由發展有誰能跟美國老
大哥拼命呢?說來發展不過是幻象罷了,我想這或許是最後的機會了,
放棄了這次的努力爭取,往後的台灣社會主體的割裂或許會日趨嚴重進
而在WTO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我們終將成為沒有根的no body。

▉▊▋▌ ▍ 媒 ▍ 工 ▍ 作 ▍ ▍ ▌▋▊▉
⊕∮⊙◇★☆

又見裁員風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寒冬來臨,除了天氣轉涼之外,整體的經濟也大不如前,傳播業可以說
是首當其衝,我已經有部分同學就在無預警之下被裁員,而這已經是他
第二次被資遣了。

我的大學同學原本是在明日報擔任地方記者,失業一陣子之後,又到某
財團的晚報跑地方新聞,不過因為這間晚報的總社日前曾經發生淹水,
導致無法出報,當時員工都有裁員的心理準備,但在老闆信誓旦旦的保
證之下,許多人依舊堅守崗位,哪知道颱風過了兩個多月,報社仍然舉
起資遣大旗,這一次是裁撤中南部的地方記者以及北部的市政記者,報
社突如其來的舉動讓許多員工人心惶惶。

由於該報社經營不善的耳語不斷,導致員工無心工作,另一位被派赴上
海駐點採訪的同學就不斷打電話回台灣「瞭解情況」,因為深怕自己是
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當初該報大張旗鼓地宣稱以全彩印刷,同時輔以
精彩的照片、圖表,減少讀者閱讀文字上的負擔,不過時至今日,即使
自立晚報已經退出市場,台灣報業仍然容納不下三家晚報的競爭。

留在業界的記者也並不好過,尤其是在小報,一名同業日前就感到壓力
極大,因為報社除了希望他能定時跑出獨家之外,還要他推銷報份、拉
廣告,而且還有最低的額度,如果達不到業績,要他自己看著辦,讓他
已經想要準備高普考了。

另一位在南部當新聞台記者的同學更有趣,由於新聞台是隸屬於國內某
大財團,而此財團不僅橫跨有線電視、廣播、報紙、電子報,就連固網
也參上一腳,所以就要求旗下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要達到「責任額」,也
就是拉到足夠人數辦理固網,當記者除了採訪新聞之外,還要當推銷員
,所以儘管失業率上升,該公司的流動率依然很大。

大家都知道「人」是公司重要的資產,尤其是號稱知識產業的新聞業,
管理階層不當的措施只會讓員工更寒心,從而另謀出路,惡性循環之下
,會讓整個媒體品質更加低落,這才是學者應該憂心的現象。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三期

2001年 November 23日

┌──────《2001/11/25第七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論台灣廣告業之發展
進入WTO之後的策略思考

根據工商時報的報導,過去台灣的廣告市場已經連續三年負成長,
但轉機在於未來兩岸加入WTO之後,隨著兩岸產品進出口交流,
市場必將更加熱絡,因此也就可能相對帶動廣告市場的成長,雖然
大陸的廣告業也會藉此透過策略聯盟或投資合併的方式進入台灣,
但台灣廣告業也可以以類似方式進駐大陸,而且由於和對岸同文同
種的關係以及較早對大陸市場有所著墨,因此台灣具有一定優勢,
而未來三年緩衝期是廠商佈局的關鍵時刻。

以上說法其實有些過於樂觀,但是卻讓我們思考到台灣的廣告產業
在面臨大陸這個重要市場時該如何定位自己,而我們或許可以從台
灣自身的經驗來當作思考的起點。

廣告市場的開放對台灣而言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在加入WTO之前台
灣的廣告市場於1984年時就宣告全面開放,當時在政府「產業
自由化,產業國際化」的口號之下廣告市場正式進入戰國時代,當
時本土的廣告商除了必須面對同業激烈的競爭之外,外資也同時大
舉進入台灣,由於外資本身具有豐富的人力物力以及較完整的經驗
,因此很快的便發展成為整合行銷傳播公司,而本土廣告商為了自
保以及成本考量,則發展成為以「創意」技術為核心的中小型廣告
公司或是個人工作室。

在這樣的發展型態之下一路演變至今,台灣廣告業其實仍然是一種
兩極化的發展,也就是外資廣告公司往往集團化成為大型整合行銷
公司,而中小型的本土廣告公司則發展成為以本土客戶為主並著重
其創意生產,大者恆大而小者恆小﹔因此有許多人擔憂台灣廣告業
這樣的發展型態之下將成為依賴理論學者口中的邊陲式發展,進而
使得本土廣告業全面萎縮。

但是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由於廣告業本身具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
,例如消費者的口味難以捉模以及廣告效果難以預先測定等等,而
這樣的不確定性無疑的帶來了許多的風險,也使得主要的大型外資
廣告商必須以更「彈性」的方式來面對市場,因此大型廣告公司本
身的身存基礎漸漸的不再單單以創意為核心,而改以所謂的整體媒
體企劃以及業務上的分工整合為其主要工作,因此所謂的外包以及
內包制度便時有所聞,同時也使得本土廣告公司有其一定的利基,
另外一方面由於本土廣告公司沒有足夠的資本扮演整合的角色,因
此必須以核心的創意技術賴以存活,也產生了諸如意識型態或者麥
達這樣優秀的本土廣告公司。

總和來說,由於加入WTO以及大陸近年來崛起等等因素,台灣的廣
告業在面臨本土市場有限時必然必須朝外發展,而大陸事實上是一
個重要的標的,但是日商以及歐美外資同樣也會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在這樣的發展情形之下難保台灣的廣告業發展經驗不會重演,但
是這也並非意味著完全沒有希望,從台灣廣告業的經驗我們了解到
,若能夠具備核心的創意技術要立足大陸並非不可能,但是先決條
件必須是把台灣廣告科系在過去人才培養時產業面重於文化面,重
實務輕人文的態勢扭轉過來並施以更多的美學以及人文思考的訓練
,方能在日後面對外資競爭時擁有一項競爭優勢。

Our Question

1.你知道思迪麥系列廣告以及開喜烏龍茶廣告都是本土廣告公司的
創意嗎?

2.你印像中的大型廣告公司有哪些?他們的背景是什麼?

3.你想像中的廣告業的特質是啥?

4.廣告的生產和在地文化是否相關?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媒大事:

1.中華隊擊敗日本隊,榮獲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的季軍!舉國
沸騰,歡欣鼓舞、媒體賺飽之際。眼尖的您是否察覺優質的國際比
賽和國內職棒賽事的差別呢?讓我們共同投入職棒品質的提升吧!

2.隨著台灣加入WTO,米酒搶購熱潮湧現!民眾得憑戶口名簿才能購
買米酒,公賣局剎時成為「米酒公社」。媒體每天告訴我們搶購米
酒的人排了多長的隊伍米酒會變得多貴,但是卻忘了為我們分析:為
什麼米酒一定得變貴?我們又有什麼應變之道?媒體大概已經被米酒
灌醉了吧。

3.錢櫃KTV在被警方搜索後心有不甘,與好樂迪聯手控告中華音樂著
作人聯合總會,並求償十億元的賠償金。看來,中華音樂著作人聯合
總會以後日子難捱了…。

4.媒體觀察基金會發佈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電視媒體在選舉新聞上的
政黨「偏差」現象。該報告由師範大學陳炳宏副教授以及世新大學鍾
起惠副教授執行,但卻在現場遭受媒體質疑報告內容有瑕疵、研究方
法不周全等。嗯,換個角度想,我們的記者素質確實有點長進了喔。

5.繼英國維京集團 (Virgin Group) 來台試探投資廣播媒體之後,全
球擁有1400個電台的美國媒體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
,斥資新台幣3億元在台灣成立「台灣華宇媒體公司」。跨國媒體巨
人的陰影,在台灣加入WTO後,漸漸地籠罩這塊土地了。未來其他跨
國媒體在台灣的投資與發展,更是值得我們留心關注。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一場虛實難辨的符號戰爭
「媒體推銷著戰爭,戰爭也推銷著媒體。」
— Jean Baudrillard(註1)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觀察兩個多月來的美阿戰爭,在美國政府的全力封鎖以及阿富汗的緊
閉門戶下,全球媒體記者儘管蜂擁至阿富汗,但難以深入前線戰區,
無法對美阿戰爭的事實作下全面的紀錄。全球媒體反倒只能仰賴來自
美國CNN等跨國媒體所提供的消息與畫面,偶而點綴一些來自阿拉伯
「半島電視台」的非主流資訊。就這樣,媒體拼湊出我們所認知的「
美阿戰爭」。

令人不禁懷疑:我們看到的是真正的美阿戰爭嗎?以激進的社會學觀
點審視,我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戰爭,而是一場虛擬
的「符號戰爭」– 美國軍方不斷釋出新聞畫面,展現戰事行動的成
功;而阿富汗也陸續地公布美方誤傷平民、美國軍機被擊落的訊息。
雙方日以繼夜地在媒體上,不斷提供最新的、代表自身觀點的電視畫
面來覆蓋對方的訊息,藉由媒體載台的全球化推播,形塑出戰事雙方
熟勝熟敗、優勢/弱勢、正當/非法、人道/殘忍的輿論氛圍,也建
構起全球公民對於這場戰事的認知。

換言之,我們看到的只是不斷重複、不斷更新的符號影像,我們甚至
不清楚畫面訊息的真實可靠與否(有些飛彈、砲火畫面甚至是軍隊應
記者要求而製造),便因此描繪出我們對於戰事的概括印象。再填上
幾抹關於「戰爭」的常識性瞭解,就這樣組合出我們腦海中的「美阿
戰爭」。我們閱聽人成了這場「符號戰爭」的被轟炸對象,電視媒體
成為美阿雙方真正的交戰平台。

也許,這場隱身於符號戰爭中的「美阿戰爭」,若從軍事觀點詮釋,
是一場現代化的、人道的「資訊戰爭」。它不僅能將人員損失降到最
低,以印證美軍的「零傷亡」軍事理論;也能引導世界輿論,製造全
球各國敵視奧薩瑪與阿富汗的輿論效應,從而使得阿富汗更加孤立無
援。

然而,需要深入透視的是,這場全面「符號化、資訊化」、高舉人道
主義大纛的美阿戰爭背後,卻隱藏著更令人憂心的霸權危機 — 在未
來,任何的國際戰事與爭議糾紛中,掌有多數跨國媒體優勢的國家,
將得以藉由媒體通道的全面操控,而形塑、引導出所欲的輿論氛圍,
遂行壟斷式的單向政治宣傳:一方面透過鉅量影像符號的傳播,為霸
權立場作有效辯護;另方面也同時在媒體言論場域上,相對壓縮弱勢
國家的發聲能力與角色位階,使其更形弱勢。

綜觀本次由媒體建構的「美阿戰爭」,全球資訊來源主要集中於CNN
的全天候新聞,難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媒體報導。也就是說,我們所不
斷接收的,是來自CNN的美國觀點訊息,我們不僅容易因此一味透過
美國觀點來詮釋任何關於這場戰事的最新消息,我們甚至可能在無形
中受到美國意識形態的引導,從而污名化、敵視中東回教國家以及伊
斯蘭信徒。美國政府透過CNN等媒體而進行的「資訊殖民」
(info-colonization),不斷地輸出泛美意識形態至全球各地,也
同時讓這種意識形態於各國社會的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衍生、再製,
架構起普世的意識牢籠,框限全球公民對於戰爭的觀看角度,也迷惑
了大眾的思維邏輯。

社會學家布希亞(J. Baudrillard)在九一年波灣戰爭期間即曾指出
,CNN等跨國媒體將是幫助美國壟斷全球新秩序的主要角色。如今,
CNN不僅再次建構出一個虛實難辨的「美阿戰爭」,也成功地扮演引
導全球輿論的統戰角色。在這樣的「政治 – 軍事 – 媒體」三位一
體的龐大機器運作之下,全球權力與秩序的集中壟斷現況,在新的世
紀中,恐怕仍將難以撼搖。

(註1)Jean Baudrillard, 1995, “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 p.31。

▉▊▋▌ ▍ 媒 ▍ 工 ▍ 作 ▍ ▍ ▌▋▊▉
⊕∮⊙◇★☆

被媒體忽視的候選人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又到了選舉季節,不過由於今年經濟實在不景氣,以致於參選人對於
打廣告的費用更形計較,其中更有某些候選人頻頻造勢,媒體迫於新
聞競爭的壓力,不得不轉播其造勢晚會,可是仔細一看,內容真的乏
善可陳。

以台聯的造勢為例,許多候選人因為知名度不高,所以頻頻邀請李登
輝站台,不過媒體的鎂光燈仍然照在這位「台灣之父」身上,候選人
反而變成陪襯的角色,一段新聞下來,大家還是不知道李登輝是為誰
站台。我想這不能怪媒體大小眼,故意忽視這些比較沒有名氣的候選
人,只能說新聞的篇幅、版面實在有限,而且因為參選爆炸,媒體追
逐政治明星都來不及了,實在沒有餘力將時間放在這些候選人身上。

由於今年的立委選舉有四百多人投入角逐,媒體實在沒有多餘的人力
替他們做完整的介紹,所以只能「壓寶」來應付。以我任職的無線台
來說,公司最後挑選出三十三位可能當選的候選人,並以此來找尋其
學經歷等基本資料,屆時如果選上,則可以漂亮的圖卡、CG來做詳細
的說明,如果落選,也有話題可以「撐」時間。至於這三十三人是如
何挑出來的,我只能說他們全部都是「媒體寵兒」,也就是善於在媒
體前造勢,至於初出茅廬的新秀,當然不易擠進這些名單之中。

另外,台北縣長選舉更有趣,就在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泛藍軍與民進黨
的大對決時,才猛然發現還有石翊靖與邵建興兩位無黨籍的參選者,
更令人訝異的是,所有媒體對於他們幾乎隻字未提,好像他們不存在
一樣,所以幾個媒體在日前所舉辦的辯論會中,只邀請蘇、王上台較
勁,形成兩大陣營對決的場面,至於那兩個獨立參選人的政見,我想
只能在選舉公報上才看得到。

要避免惡質的選風,我想應從媒體做起,拼政策會比打口水戰有利於
台灣經濟,也許大家可以多注意一些被媒體忽視的候選人,或許從中
會找到台灣政治的清流。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二期

2001年 November 17日

┌──────《2001/11/17第七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再論「主播明星化」–
制度結構的省思

前些日子,東森電視台副董事長朱宗軻表示,美國的CNN、CBS擁有年
薪百萬美金的主播以及台灣的沈春華、方念華年薪高達三、五百萬,
這是因為她們有能力替公司製作高品質的新聞、創造價值。但年輕主
播卻不懂,錯誤的價值觀,只讓播報工作成為主播提高身價和追求利
益的工具。

朱宗軻的意見並不孤單,TVBS-N副總王正仲、SETN副總蘇麗媚也都對
於年輕主播「專業不足、價值錯誤、像個活花瓶」的缺點,提出批評
。然而,有趣的是,就當這些媒體高層主管將主播「明星化、花瓶化
」的問題,全數歸罪到年輕主播的自我膨脹與認知錯誤時,我們不禁
反問:「當初到底是誰把這些花瓶放到主播台上養花?是誰讓這些年
輕主播有自我膨脹的空間?」

93年有線電視法通過之後,以放任為前提的廣電制度走向導致了過多
的有線電視頻道的空間,而在國人「愛看新聞」的市場調查結果之下
,許多的有線電視頻道老闆為了牟利紛紛經營起新聞台,但是事實上
當時的主客觀環境並沒有辦法提供足夠打造新聞台所需要的「軟體」
-也就是新聞工作所需要的編採人員以及製作新聞節目的製作人;當
時為了快速的展開營運,許多有線電視台一方面粗糙的把經驗尚淺的
基層新聞工作者提升到主管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則大量的引用完全沒
有實務經驗的新人擔任基層新聞人的角色,而主播的角色亦復如此,
由於主播角色過度倚賴新人擔任,所謂的專業程度早已無法「苛求」
,直接間接也導致了主播明星化以及日後為了滿足觀眾愛看新(明星
)面孔所造成主播用過即丟、汰換率極高的現象。

而且台灣的新聞媒體,無論在採訪或播報上,向來多採行「編採(播
)分離」制度,而非像美國的「編採(播)合一」。美國媒體的「編
播合一」制,主播往往由資深記者升任,並掌有新聞編輯權力,以其
個人的專業判斷決定一節新聞的安排、內容流程及播報方式。這種方
式所生產的新聞,不僅凸顯了主播個人的專業能力,塑造了Dan
Rather之流的王牌主播,也同時讓主播的培訓過程有著合理化、制度
化的模式。

反觀國內主流的「編播分離」(除了少數大牌主播是採「編播合一」
),新聞的製作生產過程,與主播幾乎毫不相關,主播只消聽令總編
的指示,乖乖地把新聞一則一則地播報完畢,即告收工。主播的專業
能力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漸漸地不被重視,也沒有重視的必要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花瓶三千,非一日之功。國內新聞主播的明
星化,主播培訓過程的不專業,絕對不只是花瓶們自己的錯。媒體主
管們的喜好取向以及媒體經營者的不重視專業,才是縱容花瓶自我繁
殖、自我膨脹的原初因素。看看現在某些電視台強力推出「主播速成
補習班」,就可以知道,台灣主播的專業已經被新聞的商業行銷手法
踐踏殆盡。

Our Questions:

1.主播到底算不算明星?只要常常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就算得上是
明星嗎?那柯賜海和他的狗狗們,也可以開始考慮向演藝圈發展了。

2.主播到底是長相重要,還是專業重要?

3.主播是否有標準可以分辨專業與否?而那些標準是什麼?

4.主播除了播報新聞,到底該不該到處走秀、拍廣告、灌唱片、主持
節目,或發展其他副業?

5.TVBS-N副總王正仲說:「哪有好主播,一堆花瓶而已。」說的真是
一針見血啊!不過,回過頭來說,TVBS-N扮演什麼角色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台灣的文化產業,主事者所採取的經營角度往往產業面大於文化面,除
了政府的重商主義之外,硬體業者為了牟利跨行染指軟體內容的創意製
作而忽視其「專業」也是主要癥結,當大老闆們把一切一切都只以商品
來看待時,所謂的專業所謂的創意所謂的道德其實早已失去了美好理想
的價值,所以當我們責怪主播們濃妝豔抹、寬衣解帶時,是否也該想想
除了他/她很美很俊很愛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值得再深入思考。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哀哉!選舉將近,媒體所有的時間、版面幾乎全數被候選人的口水淹沒
。噁心八拉之際,我們始終秉持「永不放棄」的精神,在茫茫口水中,找
出本週媒大事的生還者。在此,特別向溺死在候選人口水中的新聞,表達
最深沈的哀悼。

2.台灣加入WTO了!究竟是福還是禍呢?新聞局廣電處長張崇仁表示,加入
WTO之後,對我國的影視產業影響不大。真是天大的笑話!電影法為了配合
進入WTO而刪除條文,讓本已體質羸弱的電影工業更加欲振乏力。現在這些
失業的電影工作者,就算想回鄉下種田,都還得先考慮能不能抵擋得住外
國農產品的競爭呢!

3.一年一度的「秋鬥」,在十一日下午再次登場。在媒體企業紛紛裁員的風
浪中,媒體工作者已經不能再當個冷眼旁觀的局外人了。媒體朋友們,請不
要再認為抱有可以仰賴一生的鐵飯碗了!好好團結起來,正視自己如何保住
隨時可能被暴風吹走的紙飯盒吧!

4.紐約又有飛機墜毀了!是全然的意外?還是恐怖份子幹的?不管怎樣,賓
拉登勢必可以喘口氣、喝喝水,繼續找地方跑路了。

5.現任東風衛視副總黃寶慧在她的新書發表會指出,她當初因為受不了主播
同事間的內鬥,才跑到哈佛唸書的。想賺錢的出版商,或許可以邀請黃寶慧
來寫一本「世紀迷航 – 主播內鬥五百天的沈思。」搞不好可以在八卦市場
中海撈一票喔!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再論政治人物退出媒體
為何要退?怎麼退?
景崇剛(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長久以來,要求政治人物退出媒體,一直有人提出,卻也一直沒有被大家認
真看待。只是今年有點反常的是,隨著小妹大陳文茜宣布參選立委,聲言不
搞掃街拜票的老把戲,擺明了只要透過媒體造勢與動員,則大事可成矣,引
來部分學者專家的疾言聲討,進而引發社會上一股不小的聲勢,要求一些身
在媒體,心在廟堂的「媒體霸權」速速離去,還給媒體一片清靜。

政治力對媒體的影響,至少應當分作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任何在朝或在
野政治人物對特定內容的干涉意圖,是一種發生在日常生活過程的現象。第
二個層次是當權者通過對媒體機構的高層人事(包括董事、董事長、總經理)
之任命,使該機構在進行內容產製時,產生較強的自我約束或甚至自我檢查
,也讓作為當權者意志或利益的代理人(董事長或總經理),能夠就近有效監
控第一線的媒體從業人員。

以上二個層次若再細分,則可以發現,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至少可以分
為三種。第一種就是政治人物擁有媒體或是掌握了媒體的實際經營權,這樣
的例子,較有名的是東森的王令麟以及民視的蔡同榮,若對於政治人物採取
廣義界定,不限於擔任特定公職或黨職人士者,則還有飛碟的趙少康等等,
這樣的情形較近似於前述政治力對媒體影響的第二個層次。

第二種關係,是政治人物本身為媒體的從業人員,也就是在媒體主持特定節
目或專欄者,李敖與小妹大可為箇中翹楚;第三種關係,則是政治人物對於
媒體的接近使用,也就是透過參加節目或接受採訪的機會,影響媒體內容,
也就是前述政治力對媒體影響的第一個層次。質此,在提出政治人物退出媒
體這個命題時,我們必須對這究竟是指涉哪一種關係,有所理解與釐清。

倘若攻守異位,做為一個政治人物,又要如何針對外界的指責進行解套呢?
就第一種關係來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下,媒體所有人基於合憲保障的
財產權、營業自由、職業自由,再搭配上言論自由,使之基於經濟責任有單
獨決定媒體言論意識取向的權限。

批評時政、守望環境,本是媒體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政治人物擔任媒體從業
人員這一點來說,政治人物因其經驗累積而成的專業性,對於媒體落實這項
功能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資源。換言之,最瞭解政治人物的,莫過於
政治人物,也只有政治人物最能掌握政治環境的演變與走向。至於政治人物
對於媒介的接近使用,則更是理所當然,否則政策無法說明、政見無法表達
,人們對政局無法瞭解,豈不天下大亂。

只是,基於媒體是私有財產的這項性質,要如何去影響閱聽人的需求,最終
是由媒體的老闆而不是員工(即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所決定。而引導媒體老
闆做決定的,主要還是他個人或者其企業集團的利益,只有在不違背媒體擁
有者個人精神或物質利益的前提下,媒體的社會公益性才有機會體現出來。

除了做為看門狗以外,政治人物更有可能以專業媒體從業人員的身份黨同伐
異,甚至進行政治勒索或恐嚇。不同政治人物的媒體近用,更是可能有著天
差地遠的待遇。

要牽制或平衡這三種政治影響的可能力量,至少可以分作四種:第一就是透
過媒體產權形式的改變,也就是以公產權媒體取代私產權媒體,不過在實際
運作上,除了針對無線廣播與電視等使用屬於全民所有無線電波的媒體,還
有法理上的正當性之外,基於與既有社會體制(私有財產制)的衝突,也很難
有進一步的伸張空間。

第二就是媒體內容生產者的集體反應,像是編輯室公約與製播公約等運動,
不過像工會等台灣媒體生產者的集體組織存在雖然已經十多年,但比較欠缺
自主意識及力量,歷來對不當的政治干預,發揮的制衡作用並不彰顯。加上
媒體之間鮮有相互聲援之事,因此除非事涉具體工作權(裁員、減薪)的爭議
,否則短時間內亦難有所成。

第三就是政治權力的民主化程度,台灣雖經多年民主運動的發展,去年又有
政黨輪替,政治權力的民主化應已有相當程度,不過政黨傾輒劇烈,加以陳
總統日前出版「世紀首航」一書,文中對媒體有諸多「期許」,顯示民主化
尚未進展到使媒體徹底擺脫政治力干預的境地。

第四種制衡力量是社會監督機制的效能。早從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解嚴前夕
設置「消費者傳播權益委員會」,近至前年成立的「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
,以及去年成立的媒體共ㄍㄨㄢ聯盟,都能顯示台灣媒體(特別是電視)的問
題,日趨凸顯,成為社會力的作用對象。不過這些機構對於媒體的監督與批
評範圍仍僅限於個別媒體與內容,亦未將監督的消極能量,充份轉作為傳播
政策的積極促成。

最後要提出的是,儘管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如此曖昧不清又無孔不入,而
當前種種相對的制衡力量又隱而不彰,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看似並不可能,但
只要略有所成,已是進步,如何培力這些制衡力量,有待持續努力與實踐。

▉▊▋▌ ▍ 媒 ▍ 工 ▍ 作 ▍ ▍ ▌▋▊▉
⊕∮⊙◇★☆

誰來教教我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許多人畢業之後常會懷念在學校的種種,其中之一就是覺得職場的同事不像學
校老師一般,會傾囊相受工作所需技能,這也是許多新鮮人常會適應不良的原
因,「我想要學東西,但為何沒有人肯教我?」透露出菜鳥們工作上的無奈。

打從我開始當攝影助理時,一直很希望能夠遇到能夠啟發我的「前輩」,可能
只是幫我解答技術上的疑惑,或者是教我職場上應對進退,以便讓我可以從容
應付工作所需,也許是運氣不好,始終都沒有遇到這樣的「前輩」,不過隨著
年齡逐漸增長,我的同學漸漸有人爬出頭來,有人當了電視導播,有人當駐外
記者,更有人當上主播,他們也都成為我討教的對象。

也許你會問,如果不是本科系畢業的人,同時又沒有碰到熱心的「前輩」,那
該怎麼辦?在我的觀察中,大部分身懷絕技的人都是深藏不露,也就是不喜歡
太過與人哈啦,所以他們才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鑽研深奧的技術工作,這個
時候只要你以謙虛的心向他們請教問題,同時不忘獻上由衷的感謝,通常可以
從這些前輩身上獲得不少「功夫」。以我的經驗來說,過去我就遇過一位相當
知名的成音師,他也是從小助理做起,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而到國外取得理論
作曲碩士,所以不同於一般實務工作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毛病,他
的理論與實務兼備,因此我一有空就去纏著他,順便向他請益,不過其中收穫
最多的是感染到他對於工作的態度,從他敬業的精神讓我看到真正的「專業」

我一直覺得技術的問題都是好解決,難以擺平的都是人事上的紛爭,也許在工
作一段時間之後,你的體會會更加深刻。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第三次讀書會預告!

主題:電影群體與台灣「新電影」之社會建構
◎導讀人:張世倫(傳學鬥成員)
11 / 19星期一下午 2︰00

本週我們探討的主題是電影。

一股藝術勢力如何被社會認可並接受其正當性,乃是一複雜之社會建構
過程,牽涉到眾多行動者與制度間的互動與鬥爭。這些論爭與策略事實
上也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文化相當重要的成分,並牽涉到資源分配與
運作集結。過去關於台灣電影之論述與研究中,較缺乏以藝術社會學觀
點出發,將「新電影」之路線及論述建構視為一「集體行動」,來探究
其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及環境限制而試圖發展時,所採取之論述與策略,
但這卻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生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

80年代初期以侯孝賢焦雄屏等人為主的所謂台灣「新電影」,或許是台
灣電影史上能見度最高,正當性最強,群體策略最特殊的一個現象。本
次我們想探討者,便是以台灣「新電影」為中心的電影群體,在與各種
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如何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
展,而這些策略其優缺點為何,又對目前台灣的電影業現狀有何意義與
影響。爬梳這段歷史後,我們或許才能思考台灣電影未來的出路為何。

參考資料: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一期

2001年 November 9日

┌──────《2001/11/9日第七十一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誰為新聞正確把關?—
談新聞主播明星化

近日體壇賽況不斷,NBA的開賽、飛人喬登的復出、美國職棒世界大賽開打、
中華職棒冠軍賽以及第三十四屆世界盃棒球賽在台北如火如荼地進行…等等
。民眾對這些賽事的關注不輸輔選人員對年底選戰的激情,平面媒體、電子
媒體更是動員人力物力投入賽局的播報。值此之際,我們在報紙或是電視新
聞播報時,頻頻看見記者、主播報導這些體育盛事時,連賽程名稱都會弄錯
。到底是職棒世界大賽還是世界盃棒球賽?甚至某家晚報記者因截稿壓力而
等不及比賽結束,逕自將預測的錯誤比賽結果寫成報導傳回報社。

媒體身為傳播訊息的中介者,傳播正確的資訊應為其專業素養,但這陣子體
育新聞報導的觀察中,媒體記者或主播的表現,實在讓人無法信任。不禁令
我們質疑新聞學院的教育是否往下沉淪了?以及是否因為媒體市場的過度膨
脹而使得提供的資訊變的雜亂而不確實?

從93年有線電視執照開放,有線電視新聞台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來,知名
主播(或稱明星主播可能更為貼切)比起以前老三台鎮台主播數量多出數十倍
。我們看見新聞主播數量上的提昇,卻明顯感受到新聞播報品質的下降。

隨著政治勢力退出媒體操作領域,資本主義運作邏輯取而代之,如何打響自
家新聞主播的知名度,塑造主播具有明星般的風采以匯聚、吸引觀眾目光成
為眾多新聞台提昇收視率的最佳手段之一。在此,新聞主播的遴選條件最重
要的莫非是如同明星般漂亮的外貌、同播讀機器般清晰的口才,至於判斷新
聞價值、專業新聞知識倒非最重要之事了!

新聞學院的養成教育中,雖然有專門培訓主播的課程,但是教導的都是一些
諸如正音,表情,儀態等內容。這和主播吸引了最多觀眾的注目焦點同時相
當程度代表著媒體的專業性有相當程度的矛盾,也直接間接導致在實務界中
主播的分工角色扮演上往往只被歸類為花瓶。

商業媒體環境,在強烈的競爭之下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進而提高收視率,打
造了主播這樣一個光鮮明亮的形象,但是卻很容易的忽略了其實主播也是新
聞人,也是專業意理的一部分。當我們看見主播播報錯誤百出時,這些現象
正反映出商營媒體環境的唯利是圖,以及傳播教育的缺失。

Qur Questions:

1.在跳槽風因整體經濟環境不佳而勢弱的情勢下,我們沒看見新聞主播對其
播報專業能力的加強,甚至屢次在BBS的笑話板上看見網友調侃記者、主播播
錯的新聞言論。試問,這樣的媒體環境是我們所能接受的嗎?

2.資本主義重商邏輯在有線電台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是否越來越明顯?在現
今的媒體環境中,還有什麼現象也是受此邏輯而產生的?

3.你對現今的新聞學院教育,有何看法?

4.體育、氣象、財經…是種專業,新聞學院是否可以培育出此面向優秀的記
者?

5.你認為體育、氣象、財經…等新聞記者除專業知識外,還需必備哪些新聞
專業?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由於上一次傳學鬥的編輯室出了一點狀況,因此在內容上出了一點錯誤在此
提出更正……
1.「反戰爭 反壓迫 1021 行動記事」是從苦勞網上下載的文章,非傳學鬥
成員fmossie的創作,在此向原作者致上最深的歉意….
2.傳學鬥的讀者投書,我們將錢震宇兄的文章標題弄錯,在此致上最深的歉
意。我們也向各為傳學鬥的讀者說生對不起,我們下次將不會再犯這樣的錯
誤。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董事長對旗下國際新聞記者說:不要過度報導阿富
汗的傷亡人數和困境,以防止成為敵人的傳聲筒。——-這時美國民眾應該
反駁說:媒體不要過度「親美」,以防止成為國家第二個發言人。

2.立法院三讀通過,確定刪除「電影法」中國產片硬演比例和輸入外國影片得
交國片輔導金的規定。——不是說要保護自己的文化,講究本土化嗎?既然
說不要保護,至少也該教育教育國人如何珍惜國寶吧!

3聽說在有線電視頻道播出多年的大陸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即將停播?新聞局
長蘇正平表示:他不知道。—–如果連長官都說不知道,那要問誰呀?去問老
共會比較清楚嗎?

4. 已宣布停刊的自立晚在補選出4位董事,並遴選出一位新任董事長王崇任候,
他表示有願意繼續營運並讓自立晚報可望復刊。 —–若真順利復刊的話,那可
真是破了「停刊和最快復刊」的金世紀錄了。

5.原聲報及全國教師會原住民委員會等團體呼籲政府,希望制訂合理的傳播政策
,讓原住民也能在主流媒體有發聲的空間,和經營媒體的權利。——麥克風老
是在那幾個人的手上轉來轉去,為公平起見偶而也該「換人做做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再論「實踐」
張大裕(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知識與實踐兩者之間的關係,向來就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甚至,這個問題
可能沒有答案。文化研究在台灣的引進與轉變,或許可以作為說明。

五○年代末期在英國源起的文化研究,自八○年代起,便已漸漸進入美國及世界
其它各地大學所開立的課程以及任何致力將其開展為一重要智識潮流的會議,而
時至九○年代末,台灣更成立了亞洲的第一個文化研究學會。這些成果似乎是值
得欣慰的,然事實並非如此。

台灣文化研究在學院中的商品化已是一個進行式。體制化並不全然是件壞事,但
須小心的是體制的同化,及其反抗能量將為體制所吸納的危險,如同新聞中的反
對意見,只是正反並陳的意見之一,只是渲洩情緒的管道而已,而實際上已隱然
為其抬轎、背書。今日文化研究在資本主義學院分工下的表現,使得文化研究充
其量僅是學術分工中眾多流派的一支,它所提供的只是一套不同於主流的解釋方
法,它的存在只是襯托了主流的優勢與凸顯主流的寬大為懷。

上述結果使得當初欲藉納入體制以吸收更多力量的樂觀期望產生了恰恰相反的效
果。對於接觸文化研究的學生而言,其只是眾多學科的一項類目;而對理論脈絡
了解的欠缺,亦使得學生只知其一,略懂皮毛。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以及
結構主義、符號學、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和其它種種的學說,對
他們而言,只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商品,隨著他們在學業、考試上的需要,而加
以選擇、消費。此外,對於二百年來人類之勞工、社會主義、民權以及女性等等
運動完全疏於歷史縱深的關照,因而無法思考與進一步成就本地運動的可能性。

而「玩理論」與公共場域的資本化則是第二個問題。有關文化研究的專書時有出
現,但只限流通於特定的學術圈內;效果的有限或許並不全在於數量的多寡,更
反應在知識份子的自我優越感:艱深的術語、堅持學院的專業地位,因自己位置
之特殊而沾沾自喜等等。文化研究進入學院取得某些方面的主導地位(或成顯學
),在副刊上亦是時髦的名詞,因此在生產與消費關係的基礎上,呈現出來的是
:堆砌名詞的速食文章,社會參與的聊表,以及冷眼旁觀的快感。

上述所指出的是,文化研究作為本地的一種學術流行,其風貌已昭然若揭,這股
風潮看似打破了嚴肅/枯燥的學術論述與通俗近人的文章之分,但真相是:理論
脈絡中原有之社會關懷業已喪失,取而代之的是後現代的虛無與快感。在揭開學
術與權力密不可分的論述理論裡,任何主張都經不起發言位置的質疑,故實踐不
實踐、關懷不關懷,不但不重要,反而可能成為某種偏執而成為箭靶。於是,文
化研究論述淪為知識份子玩弄術語,獲得快感的工具。

然而,在理論引進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雙語(或多語)知識份子之面貌又為何
呢?相對於跨國資本主義的擴張,跨國資訊亦對身處邊陲(或半邊陲)地位的台
灣具有相同的支配性,而雙語知識份子在此跨國資訊的流動上便扮演雙重面貌的
媒介:一方面引進西方新興理論,鞏固並複製了學術權威的地位,但同時亦得針
對本土的文化及社會問題,尋找適用的理論及相關事件,提出外來且在地的批評
。這種位置的複雜與矛盾常使得此類批評不知所云:往往當「拿來主義」下複製
的理論在發揮其權威之後,便立即被視作帝國主義的霸權化身;或直接以外來理
論硬套在本地現象之上。對理論的變節及轉化策略上的失慮,使得多數雙語知識
份子在跨國資訊流通上的表現,充其量只是個專業的「文化買辦」。

知識是什麼?實踐是什麼?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答案絕非只有一種
。走上街頭是一種實踐,理論的引進當然亦是另一種實踐。但要謹記在心的是其
中所隱含的層層陷阱與辯證關係。上述文化研究的在地發展正顯現了當中的危險
與困難。學術、研究對學術工作者而言,「好玩」、「有趣」當然是工作持之以
恆的動力來源,然而,答案僅止於此?以學問高於一切,為讀書而讀書的看法,
乃是一種病態。學問應發揮其積極的一面──經世治用。但問題的重點是要如何
做?當某些人動輒以「看法永遠一成不變」的標準來批評那些實踐方法或許可議
,但恆心、行動力絕對值得佩服的媒體改革推動者時,除了顯現批評者在想像力
上的貧乏,以及嘴巴較大、口水四射外,只讓人覺得即使是那些擺明要捍衛資本
家利益的傢伙都比這些批評者要來得可愛多了。

▉▊▋▌ ▍ 媒 ▍ 工 ▍ 作 ▍ ▍ ▌▋▊▉
⊕∮⊙◇★☆

傳播圈真小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前一陣子因為剛跳槽,還在適應公司的文化,剛好碰到以前在有線電視共事過的
同事,還遇到我專科同學以及研究所同學的弟弟,我們都是同一批考進這家老三
台,儘管大家隸屬於不同部門,但是這也讓我感嘆傳播圈真的很小。

由於我的學歷比較特別,專科、大學、研究所都是就讀傳播科系,再加上我很早
就進入傳播界打工,也待過不少公司,算算超過10年了,所以也遇過不少人,在
這裡並不是要炫耀我的學經歷,只是要告訴大家,不論你在哪裡,你的表現是將
來跳槽的保證,因為傳播圈的消息傳得很快,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斷了這條路。

當我剛跑新聞的時候,就有一個同事常跟大家借錢,而且常常忘了「還」,更誇
張的是他還常常跟不熟的同業、國會助理借,時間一久,同業間也慢慢傳開來,
而且他的工作態度也讓人不敢恭維,像這樣的人,相信長官在打聽過後,應該沒
人敢用,所以前一陣子就看到他還在「待業中」。

另外,大部分的人在看新聞的時候通常不會注意那些幕後製作的人,不過,我想
只要是傳播人,不論是在看電視、聽廣播或是翻閱報紙、雜誌的時候,都會特別
注意記者或是編輯的名字,這也是新聞工作者與一般大眾不同的地方。有一次,
我就在日系生活週刊上看到大學社團同學的名字,原本他在明日報當記者,明日
報「倒店」之後,就沒有聽到他的消息,與他聯絡過才知道,他現在正是一個「
Soho族」,目前就靠一些同業與以前的採訪關係來接外稿順便渡小月,我想這是
因為他的工作態度獲得業界肯定,所以即使現在經濟不景氣,依舊有人願意幫他

還有一次更好笑,某次的聚會上,報社同事的男朋友與我閒聊,在談到大學的生
活時,偶然問到一位女生的名字,這個女生恰巧是我大學同班同學,後來我才知
道他們過去有一段情,但是不知什麼原因分手,他可能因為情緒有點感傷被我同
事發現,兩人因此發生口角,害我很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我都會跟一些學弟妹說,要進入傳播這一行,剛開始是比較困難,也許只是當個
不起眼的菜鳥記者、攝影助理、執行製作,但是只要工作認真,大家都會看在眼
裡,一段時間後,透過同事、同業、同學的介紹,相信都可以找到不錯的環境,
我想只要你的態度誠懇,勇於負責,你的名字會在傳播圈很快傳開來,也許以後
你就會猜到我是誰,這也是我不願意用真名發表文章的原因之一。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一:「2001年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讀書會邀你來鬥陣!

本週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

讀書會地點:巴黎公社
(公館21世紀炸雞店對面巷子,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4巷12號)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 (Ⅰ) Θ

本週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
◎導讀人:胡采蘋(傳學鬥成員)
11 / 12星期一下午 2︰00

MP3交換網站Napster因為危及音樂工業生存而被迫關閉╱尋求和音樂工
業合作;而MP3下載行為竟然在台灣引起「大學生關監牢」、「大學全
面監視宿舍網路」的激烈反應。這些最”hot”的問題究竟是在什麼脈
絡下形成,如何被形成?本週的主題是五大唱片公司掌控全球音樂工業
資源的故事,我們將簡單地回顧唱片工業全球化的過程,並且討論它的
影響。

Θ 大綱:

1. 唱片工業的全球化情形;
2. 如何全球化(以及相應的在地策略)盜版、子公司、收購、智慧財
產權、娛樂集團…
3. 對各地的影響︰以台灣為例所有權結構、政經關係(親美的)、文
化的全球化、「在地化」、娛樂化(與資本再生產的關係)

Θ 討論問題:

1. 盜版︰如何討論盜版問題?
2. 媒體︰音樂頻道、影劇版、排行榜、明星體系還包含哪些意義?
3.「另類」︰台灣有哪些非主流系統的音樂生產?怎麼進行?

●指定讀物:
‧《跨國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劉世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
論文。如果看不完,可以只看第三、四章。

小塊文章數則,請上網閱讀。
‧智慧不智慧?──談盜版的重新劃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232056_2001-04-27_14-30-37
‧音樂工業全球化與譚盾現象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62967_2001-01-03_11-45-45
‧不務正業──談六大唱片公司消音事件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89722_2001-02-13_15-00-02

●其他參考資料:

‧《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經分析》,王維菁,世新大學傳播所碩
士論文。清楚介紹著作權相關概念,以及跨國資本政經關係在台作用,
值得一讀。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時報文化。
以文化脈絡與藝文生產機制討論校園民歌文化的有趣著作,第一章稍難
(寫得不夠清楚)可以先略過,以免因為較艱澀的第一張錯過整本書!
‧《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王英
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收集資料很詳細也很用心,但有點
像是一本大本書摘,主題不夠清楚。

∮活動二:秋鬥打擊「失業恐怖」行動即將展開,1111街頭見!

失業恐怖籠罩全台!
  
沒工作的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每天擔心丟工作!

失業已成為全台灣勞工心中最恐怖的事!

阿扁總統6月份出訪回國說要「拚經濟」,搞出一個的達官貴人共聚一堂
的「金發會」。在「拼經濟」的口號下,經發會323項共識中,只見資本
家百般勒索得逞,既要三通,又要減稅,更要降低勞動條件!唯獨對解
決高失業率及失業勞工困境,提不出任何有效辦法。

失業率從3%、4%變成5%,失業的恐慌已在全台蔓延,四十萬的失
業人口,只會再多不會變少。有工作的人人自危,只求飯碗不被奪走;失
業勞工及其家庭連最基本活的權利都將失去!對勞動階層如此險惡的環境
,政府不積極補救,真是比「恐怖份子」還恐怖!

秋鬥打擊「失業恐怖」行動即將展開,1111街頭見!
集合時間:2001.11.11(週日)下午2:00
集合地點:台北火車站東側門廣場

執行單位:基隆客運產業工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
會、台灣 區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全國自主勞工
聯盟、中國時報產業工會、女工團結生產線

2001年秋鬥 打擊「失業恐怖」九大主張

1. 兩岸和談 就業先談 兩岸合簽 社會條款
台灣加入WTO在即,戒急用忍即將鬆綁,台灣亦將開放陸資來台,屆時兩岸勞
工勢將遭受到更大的失業衝擊!我們主張,不論統、獨與否,兩岸應就就業
議題優先合作,共同簽訂社會條款,共同保障兩岸勞工就業穩定。

2. 企業出走 兩邊押寶 收歸國有 員工接手
戒急用忍即將鬆綁,台灣資本家忙著兩岸佈局(如聯電、宏碁及台塑等),
一邊在對外投資設廠,一邊在台灣裁員縮編,兩邊押寶,吃乾抹淨。此種投
機心態,業已對台灣勞工工作權造成嚴重傷害。為保障勞工工作權,我們主
張對於此種兩邊押寶之資本家,政府應將其企業收歸國有,由員工接手經營
,保障工作權。

3. 企業掏空 國家追償 凍結債權 員工接管
政府放任不肖資本家違法超貸、利用假交易來掏空企業資產,造成許多仍有獲
利能力、本業體質優良的企業陷入財務困難的泥淖中(如南港輪胎、國產汽車
等),造成無辜勞工失業!

我們主張,企業掏空之後果不應由員工承擔。為使員工能繼續保有工作權,我
們認為政府應凍結銀行、租賃公司等債權人債權之行使,並向這些不肖資本家
追償所掏空之債務,讓員工得以接手企業,繼續營運,以保障現有勞工工作權

4. 失業勞工 國家雇用
政府面對此波失業潮,提出「就業希望工程」,用「以工代賑」之救濟方式,
製造出大量臨時性之工作機會,企圖在暫時失業率降低之假象,以粉飾太平。
事實上,在這一波產業出走的失業潮中,弱勢勞工如中高齡、傳統產業、原住
民勞工….未來就業幾近無望。短期臨時性之工作,絕對無法解決其失業問題
。我們主張,對於長期無法找到工作的弱勢勞工,國家應予長期雇用!

5. 工人沒頭路 勞健保不中斷,保費政府繳
勞健保是台灣工人唯一能享用到的社會保障。一旦失業,台灣工人連這最基本
的社會保障也完全中斷!目前雖有健保補助,失業勞工仍必需要繳納部分保費
,否則就沒有健保;而勞保被迫中斷,更將造成失業勞工發生生育、傷病、殘
廢及死亡等事故,完全無法獲得任何給付。因此我們主張失業勞工不僅仍享有
勞健保,且不必付保費。

6. 失業不失學 上學不用錢
失業勞工沒有收入,子女通常被迫中止就學,而助學貸款制度不過是將學費償
還時間延後,讓失業勞工子女也成了負債者。為使失業家不會落入永久貧窮的
旋渦中,淪為赤貧階級,我們主張失業家庭子女一切教育費用,應由國家全部
負擔。

7. 失業保險要最好,全體勞工都納保
無論現行勞保失業給付,或者行政院版之「就業保險法」,均規定有雇主之勞
工才能參加,但面對許多因雇主刻意迴避雇用關係,被迫在「承攬」、「外包
」、「派遣」等關係從事勞動之邊緣勞工,卻連投保資格都沒有!因此我們主
張,只要是提供勞務,獲致報酬之勞工,都應有參加失業保險的權利。

8. 退休資遣,不能縮水;給付責任,政府保證
經發會共識對勞退制度大翻修,騙勞工說「大家都領得到」!實際無論是「個
人帳戶制」、還是「附加年金制」,雇主提撥率最高只有6%,都將造成勞工
退休金大幅縮水;此外,勞委會搭退休金改制之便車,在新制中,將資遣費打
了對折,並設定最高6個基數之上限,大幅降低雇主資遣裁員之成本,將更助
長企業裁員風氣,惡化失業問題。更可惡的是,新制度的勞退金監理委員會中
,政府有權派代表介入運作,但是一旦基金虧損,卻要勞工完全自行承受,政
府完全不必負擔保證責任。政府無力解決失業問題,卻很有辦法砍我們退休老
本。我們要求「退休資遣,不能縮水;給付責任,政府保證」!

9. 外勞越減薪,本勞越失業–反對外勞薪資含食宿費!
「外勞薪資含食宿費」早在去年勞委會主委陳菊就已在資方壓力下答應,並於
今年初開始著手規劃,與各外勞輸出國開始交涉。在資本外移、經濟不景氣的
時候,勞委會企圖用減少外勞薪資成本的方式來挽留資本家,將使雇主易於以
各種藉口挾持政府,對解決經濟問題毫無助益,此係飲鴆止渴的做法。而當雇
主有更便宜的外勞可以使用時,更將使台灣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雪上加霜。經
發會通過外勞薪資可扣除食宿費(2500~6000元)的共識,為勞委會的既定政
策背書,不僅無助於解決經濟問題,更是出賣外勞朋友,加速惡化台灣勞工失
業問題的元兇。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祕書處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95號4樓
電話:02-2392-3670 傳真:02-2392-8777
聯絡人:何燕堂 0921418698 莊妙慈(自主工聯)0921194491

⊕∮⊙◇★☆

有意義的活動!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四期

2001年 November 3日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偽善的報業言論自由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浮士德的交易
南方一隻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工作
又見裁員風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