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七期

┌──────《2001/10/12第六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多元意見的助手或殺手-談話性節目的省思

日前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針對電視談話性節目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發現
各節目所討論的議題除了討論的雷同性太高及泛政治化外,與談人出
現在各節目的重複性太高、與談人職業化等這些現象在在˙顯示出談
話性節目的意義的確是有其全面審視檢討的必要了。

意見領袖在社會上有其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意見領袖往往扮演著中
間人的角色,將原本過於複雜的訊息整理出一條清楚的脈落並且賦予
這樣的訊息具有深度多元的觀點,因此在資訊龐雜的今天,中間人的
重要性將更容易被彰顯出來,而談話性節目的主持人則普遍扮演了這
樣的一個特殊角色。

但我們分析這些主持人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本身都具有一些特質
;例如跨媒體的經驗,在平面、網路、電台等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的
影響力,而再深究他們跨媒體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最初參與
談話性節目的經驗都是來自於特定一兩個談話性節目,例如趙少康、
李艷秋的節目,同時目前的談話性節目及其主持人因為大受歡迎的關
係,將過去的談話性節目模式像枝葉般在意見市場中開展出來,雖然
數目增多但同屬一條根經,同質性相當高,加上過去與現在這些主持
人都具有政黨的背景,同時發表的言論及政治意識型態大多為特定陣
營的立場,以上這些都造成他們發表意見時容易偏狹及窄化,在這樣
的結構之下大眾傳播媒介儼然成為一個集團或個人的私領域,其作為
一個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幾乎被抹殺。

從商業角度看來,媒體之所以會讓陳文茜、趙少康製作帶狀性質的節
目,其實也不無原因,媒體藉由他們過去及現有的背景吸引他們固有
的支持者來觀看他們的節目,以達成資本積累的目的;而另一方面,
主持及參與節目者,也藉由媒體及節目來累積個人的資本來抬高其身
價,但問題在於意見領袖原本應該給閱聽大眾的,是一個更寬廣多元
的資訊環境,而從這些節目主持人的脈落看來,相似性太高以及趨於
集團化等這些發展趨勢都是對多元資訊社會以及創新觀念的啟發是不
利的。

長期以來我們都會抱怨娛樂市場的單一、無趣,但諷刺的是言論的市
場或許比娛樂市場更單一,殊不知娛樂市場還有小燕家族、憲憲家族
,反觀言論市場或許只可以稱上是只有一個「少康家族」,而一般人
不知道也無從察覺這一個「少康家族」正悄悄的宰制台灣的公意呢!

Qur Questions:

1.你一周觀看多久的談話性節目。

2.讓你印象最深刻的談話性節目是什麼?請舉三個並且將他們的主持
人背景提出來比較。

3.談話性節目的政治議題過度氾濫的情況下,其他弱勢族群的議題是
否會被完全的忽視?

4.你心目中有沒有理想的談話性節目與談人但卻從沒有在媒體上面看
過或聽過他們的意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論自由」這篇西方經典中提到了,人如果要具有思想的自由必須和討論的自由互相配合,而真理則是在互相對立、正反意見的辯駁中才能展現出來,權威則是最具有反動意味的詞彙,容易讓人停滯不前、安於現狀,實則無利於社會國家;看看現在的談話性節目,每個主持人、與談人莫不積極塑造自己的權威形象,駁斥所有的相反意見,這或許是反動保守、缺乏進步性的最好驗證吧!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學運世代在主流媒體上真情告白,講的全都是謀略以及權力交換的
心得,學運世代的理想性在這些人口中只是口號罷了,但是有許多其
他當年的學運分子仍在其他地方努力著,沒有政治的光環、媒體的鎂
光焦點,他們似乎是更重要的吧。

2.據傳蕃薯騰被某大外資併購,高達七千萬美金,原來台灣還真是有
利用價值的半邊陲國家,還有人要併我們的企業,否則你看像阿富汗
這種邊陲國就只能挨導彈的份了。

3.中時報團的大家長余老先生終於退休了,奮鬥了大半生見證了台灣
報業的完整發展歷程,不過如果要寫回憶錄的話,可要告訴大家中時
和國民黨之間的關係,別老是說自己是民主的鬥士,犧牲了多少又多
少,最好是來個另纇回憶法,告訴大家中時和政治合作獲得了多少又
多少。

4.美英聯手出擊阿富汗,空襲的老技倆大概在這次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歐洲國家大都躍躍欲試想要加入這場戰爭,仔細算算還真的有點
八國聯軍的味道呢。

5.風報發行了,以各大捷運站為主要據點並以送報的方式營運,而工
商服務則是其維持的方法,雖然宣稱自己是社區報,但還是令人懷疑
會留多少版面給社區。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水患淹沒的新聞學
——馬英九的媒體形象與政治記者專業
劉昌德(傳播學生鬥陣成員;美國天普大學研究生)

九月中美國東岸遭受恐怖攻擊的煙塵未散,太平洋彼岸的台北市隨即傳
來五十年最嚴重水患的消息。從網路上中文電子報看到的新聞,極盡所
能地形容這場豪雨如何地空前絕後,因此台北盆地要不淹水也難。報導
說,這是天災。

但是在東森新聞報的線上留言板,我們看到一則有趣的媒體分析(綠島
,2001)。他指出在類似的事件上,媒體的評判標準,會因為政治人物
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中國時報》在陳水扁市長任內的溫妮颱風水災事
件中,曾經以社論毫不留情地嚴詞批判當時的北市府與中央政府:(中
國時報,1997)都市型災情其實只有一個原因:財團在山坡地的不當開
發,破壞水土於先,政府排水工程管理不足,錯誤於後,等到災難來臨
時,全民遭殃…明明是防洪排水處理不當、人為管理疏失、水土保持
不良、山林保育不落實、環保工作粗率等問題的總和,才造成的結果..
是的,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

而今年九月廿二日針對馬英九市長治下更為嚴重的水患,《中國時報》
社論卻一反過去的犀利筆調,將水患責任從排水工程、災難應變等問題
的肩上卸下,把行政責任放到「最低層次」,突然「宏觀地」關照起全
球氣候暖化的問題:(中國時報,2001a)解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其中
所牽涉者,可能包括層次最高的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所導致氣候、
水文等的改變,到中層次的台灣整體河川整治、山坡地管理、都市規劃
、社區開發、環保評估、防洪措施等,再到較低層次的災變應變措施與
行政協調、建物營建管理,如配電管線設置等。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是
環環相扣的…

同時,一位在《中國時報》工作的記者,則針對報社主管任意扭曲記者
文章、以個人主觀意識修改報導,發出了抗議信。他指出,馬市府團隊
先是傲慢地視〈災害防治法〉各級通報體系規定為無物,之後又自相矛
盾地指責「中央不顧北市」。而記者的客觀報導,卻被改寫成一篇攻擊
特定政治人物的的偏頗文章(黃如萍等,2001),明顯表露出報社高層
袒護馬市府團隊的心態。他說,如果陳水扁市府團隊出現類似情況,「
恐怕連『草菅人命』這樣的罵名都會出來」。

為何《中國時報》能夠出現如此「報格分裂」的現象?為何一個自封為
「第四權」、「政府監督者」的媒體,會對特定的政治人物偏愛不已?
「鐵弗龍」雷根與「小白鴿」馬英九美國前總統雷根(Reagan, R.)在
任內,被主流傳播媒體封為「偉大的溝通者」。例如,《美國新聞與世
界報導》說,他是「戰後最擅長溝通的白宮主人」;《時代雜誌》則寫
道,雷根這位「偉大的溝通者在對美國人民發表談話時,就如同小村鎮
的村長對村民殷殷垂詢」,令百姓如沐春風。

若是雷根真地如同媒體形容般,言行能夠廣被黎民、風行草偃,那麼他
任內的個人聲望必然如日中天、無其他總統可以匹敵。但是美國傳播學
者金恩(King, E.)與薛德森(Schudson, M.),比照戰後美國歷任總
統的個人聲望民調資料,發現他的個人聲望並沒有比其他人高出多少、
甚至還偏低——上任後第一個月的個人滿意度是55%,是艾森豪總統以降
的戰後五任元首中最低的一位;上任兩年半之後的滿意度為42%,在五位
總統中只比卡特為佳,同樣吊車尾(King, E. & Schudson, M.,1995)
。而他首任總統後期聲望下滑,更令人質疑:如果雷根的溝通技巧真的
能打動美國人民的心,為何聲望不升反降?

金恩與薛德森點出其中的奧妙之處。雷根的確具有過人的溝通技巧——
但那可不是針對美國人民,而是針對華府的媒體記者與政治菁英。他們
指出,華府的記者圈已經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團體,他們倚賴對政治菁英
的面對面採訪,絕少接觸非菁英階層;同時他們也很少蒐集其他資料,
即使在報導中引用其他資料,大部分也是引述其他記者過去的報導。雷
根深知其中三昧,因此他溝通的主戰場擺在國會與媒體,一般人民充其
量不過是個次要戰線。

在雷根的溫暖照拂下,華府記者圈的確買帳,致力擁戴這位偉大溝通者
。主流媒體對於雷根的「護主有功」,使當時民主黨籍的科羅拉多州眾
議員施蘿得(Shroeder, P.)形容雷根是「鐵弗龍總統」
(Teflon President),所有對這個「鐵弗龍不沾鍋」的相關批評與攻
擊,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一點也不留痕跡,雷根仍是完美無瑕。

同樣的「鐵弗龍」效應,也發生在馬英九市長身上。所有相關批評與攻
擊,經過記者與媒體高層這道「守門人」的關卡之後,就自動脫落。台
灣的媒體從業人員,戲稱這為「馬英九不能沾汙的『小白鴿現象』」。
當然,馬英九市長的民調聲望一向居高不下,這點與雷根並不相同。不
過撇開台灣民調的可信度不談,根據媒體報導,馬英九的個人施政滿意
度在水患前後,已經從原先的七成五左右、降到了六成上下。這樣的落
差,看來並未顯現在馬英九的媒體形象上。另一方面,比照陳水扁市長
任內的施政滿意度,同樣出現令人不解的現象。陳水扁市長任內的個人
滿意度,也大都維持五成以上在到七成左右的高檔位,卻怎麼不見媒體
的厚愛?

如同金恩與薛德森的分析所顯示,問題的核心在於馬英九對於新聞界的
「偉大溝通能力」。一位媒體工作者在電子郵件中說道,「馬英九最厲
害之處是媒體公關做得太好,從報老闆到跑線記者」,無一不包;因此
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是對記者與報老闆公關能力較差的陳水扁市長,「
早就被萬箭穿心」。

記者是誰的「看門狗」——人民或是政客?

中時報系在納莉水患中對馬英九「小白鴿」異乎尋常的偏愛,在網路上
引起多方圍剿後,《中時晚報》社論主筆群之一的馬維敏,為此在《中
國時報》論壇版中專文反駁。他說,批評中時報系偏袒馬英九的其他政
治人物與政黨,過去本身也是「小白鴿」、也從其中獲利,所以沒權力
批評媒體:(馬維敏,2001)造成「小白鴿現象」的原因很複雜,其中
當然包括黨派、族群等因素…「小白鴿現象」絕非始於今日,也不會終
結於馬英九…過去十幾年來,黨外、民進黨、新黨、親民黨不都曾經是
小白鴿?…至於現在那些義正辭嚴批判、鄙夷「小白鴿現象」的政黨、
政客或媒體清流,不久之前自己不也曾經享受過「小白鴿現象」的特權
,或者曾經是製造「小白鴿現象」的輿論工廠?

暫且不論過去的反對派政治人物是否曾經讓中時報系如此厚愛(大多數
人可能無法贊同這個說法),一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如此為媒體脫罪、將
責任推到所有政治人物身上,更顯現出新聞界封閉在自我的菁英階層中
、無法反映民意的事實。

與華府記者相同,台灣的政治記者圈也故步自封在小圈圈之內。因為能
夠、也只願意直接接觸政治菁英,他們根本聽不到人民的聲音。因為他
們日常的人際網絡限制,讓他們錯認報紙的讀者群只有三種:受訪的政
治菁英、報社的長官、相同採訪路線的記者同業。當個人魅力十足的「
讀者」馬英九與他們的關係如此親密,記者下筆時會如何取捨?同時,
當報社高層長官與馬英九在政治意識上如此契合,記者下筆時又要如何
取捨、而報社高層又會怎樣決定稿子的取捨?

更重要的是,政治記者的同儕、以及參考的資料與對象,也是其他的政
治記者。克勞斯(Crouse, T.)在觀察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政治
記者百態的專書中,生動描述了政治記者如何亦步亦趨地跟隨大牌記者
的意見與步調,完全沒有個人的獨立思考,所有報導不過是一窩蜂
(Crouse,1973)。同時,就像金恩與薛德森所說,政治記者不僅不接
觸一般人,就算引用資料,也是引用其他記者的資料而已。這樣的政治
新聞與媒體,還剩下多少空間可以扮演「政府監督者」的角色?

水患的災後重建:公民參與的新聞學

在政治公關時代下,多數的政治記者在環境限制下,失去了新聞專業的
能力,媒體也喪失了「第四權」的功能。美國傳播學者凱瑞(Carey,J.)
就指出,傳統新聞學假設媒體是人民的「看門狗」,因此賦予媒體記者「
新聞自由」,並錯把討論焦點集中在記者身上、而不是一般公民的參與。
但在如今私有化浪潮與新傳播科技的衝擊下,政治被「脫口秀化」、成為
眾多商品之一,不再是「公共」議題,政治新聞也變成媒體記者與少數菁
英關起門來玩的遊戲。所以,傳統新聞學已經不合時宜,它所指導下的商
業媒體,更成為民主政治的絆腳石(Carey, 1995)。

這次水患下的台灣媒體表現,顯露出傳統新聞學的脆弱;但同時,透過審
查鬆散、傳布快速的線上留言版與電子郵件,也提供了我們一點點微弱曙
光。部分《中國時報》記者的抗議,無法在報社內獲得「平反」機會,卻
在網路社群的討論中形成了一股輿論力量;無法從主流媒體獲得資訊、宣
洩不滿的人民,透過四處轉寄的電子郵件,看到了迥異於主流媒體的訊息
。新媒體給我們一個小小的希望,透過它們,公民可以間接地參與媒體、
發出聲音。

但我們當然不能天真地以為,網際網路就會是全部問題的解答。因為,網
路社群形成的壓力與訊息,並沒有扭轉主流媒體已然造成的傷害、更還沒
有達到大多數人民參與的目標。記者團體乃至一般閱聽人團體的發揮集體
力量,以及善用替代性媒體來「包圍」主流媒體,是我們在這次水災中看
到的可能出路。在水患之後,我們期待新聞學的「災後重建」——將新聞
自由從少數媒體與政治菁英手中解放、回歸到一般公民身上的新興新聞學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1997。〈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中國時報》,
1997/8/19。

中國時報,2001。〈多些默默做事的手,少些伶牙俐齒的嘴〉,
《中國時報》,2001/9/22。

馬維敏,2001。〈解讀小白鴿現象〉,《中國時報》,2001/9/29。

黃如萍等,2001。〈救災分黨派,復建有先後?〉,《中國時報》,
2001/9/23。

綠島,2001。〈同樣是颱風淹水同樣是中國時報〉,《東森新聞報》留言
版,2001/09/29 -08:37:49,http://www.ettoday.com。

▉▊▋▌ ▍ 媒 ▍ 工 ▍ 作 ▍ ▍ ▌▋▊▉
⊕∮⊙◇★☆

惡質的媒體資方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搖搖欲墜的自立晚報終於劃下句點,相對於明日報的「資遣」,自立晚
報員工卻因為被積欠數個月的薪水而求償無門,在此同時,其他媒體也
都由於報導美國九一一事件而忽略的這條新聞,這讓我相當感慨。

我們都是大約六十年次左右出生的新聞人,沒有及時目睹自立晚報為台
灣爭取新聞自由所做的一切,面對經濟不景氣,我們沒有遠大的抱負,
只期盼所服務的媒體能夠永續經營,自己不被裁員,這也是現今媒體工
作者的無奈。

通電話才知道,我的大學同學被自立晚報積欠兩個多月的薪水,以一個
月三萬五的薪資來算,大約有八萬塊拿不回來,在失業率逐漸增高的今
天,這筆數目也算不小,只是對於往後的日子仍是感到相當茫然,幸好
她還年輕,也可以趁此機會重新出發。

幾年前當我還在某個衛星頻道擔任攝影助理時,就時常被公司「欠薪水
」,最誇張的時候也是被拖欠了兩個多月的薪水,還好當時我還在唸書
,薪水只是拿來零花,但是對公司的夫妻檔來說就不一樣,他們一家老
小卻因為付不出房租、車貸、補習費而坐困愁城,爾後董事長為了安撫
群情激憤員工不得不召開全體會議,只見董事長淚流滿面哭訴營運不佳
,並要員工共體時艱、度過難關,我們可以體諒她的心情,但是我們也
要生活,沒有薪水,要我們怎麼吃什麼?所幸當時有一個以警政新聞為
號召的新聞頻道成立,公司大批記者立即前往應徵、面試,董事長在得
知消息後立即貼出公告,聲明公司對於參加面試的員工心理都有數,但
暫不做懲處,不過會影響年終考績。想想看,連薪水都發不出來,還要
干預員工找工作,這樣可不可惡?

更惡質的還在後面,董事長後來找到金主支援之後,立即變臉,喝令不
想跟公司「共同努力」的員工趕快走人,在這種情形之下,只讓多數員
工更感心寒,發不出薪水的時候,在員工前面哭爹叫娘,資金到位後,
又開始頤指氣使,這樣的經營態度如何教員工接受?所以我也在此時離
職,而經過此次人事波動後,整個頻道的元氣大傷,不過聽說前一陣子
又有大陸資金進來,所以可以感覺整個頻道的言論都是親中。

另外,某個以電腦教學為號召的衛星頻道在發生營運危機? 老闆則以員
工減半薪為因應,說好聽一點是要公司、員工齊心協力度過困境,說難
聽一點是為了要規避資遣費,想想看,一個月三萬五的薪水砍一半只剩
下一萬多塊,在台北怎麼生活?員工當然會受不了而自己離職,既可省
員工薪資,又可逼他們離職,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從去年明日報的隕落、民眾日報縮編、東森集團的整併,到今年自立晚
報的關門,都可以顯見媒體大環境的確不佳,資方有資方的苦處,但不
應老是以犧牲員工福利作為因應,這就讓我想起「患難見真情」的含意
,越是經濟不景氣,越可以看出公司的「真面目」。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一:「十萬青年救電視.無盟講座鬥陣行」-報名截止通知

由「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主辦、「傳播學生鬥陣」、「台灣立報」合
辦的「十萬青年救電視.無盟講座鬥陣行」活動已經截止報名。由於報
名情況相當踴躍,原本25個名額依報名先後順序增加為30人,凡報
名而未能參加的朋友,在活動進行後將會寄相關資料給您,未來亦會陸
續舉辦相關活動,期盼各位能夠共襄盛舉,共同改造台灣的媒體而努力

∮活動二:2001年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讀書會邀你來鬥陣!

「揮別紛擾不安的20世紀,迎向充滿可能的未來。」這是一句充滿了憧
憬的口號,似乎我們只要高聲呼喊,就可以從中解放積累的焦慮。

台灣的傳播環境,在上個世紀的後半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雖然
不是時時刻刻地參與變化,但也感受這個變化帶給我們的衝擊。我們因
此焦慮,不知道這股變化將要引領我們走向何處,但我們不想只是犬儒
地呼喊口號,發洩我們的焦慮,我們想要實踐,想要行動,想要扭轉這
股變化。

我們—-傳播學生鬥陣—-在上個世紀末台灣傳播環境劇烈變化時,就
開始以觀察和批判作為達到一個更理想傳播環境的手段。面對新的世紀
,我們希望透過讀書會的方式,讓更多懷抱改革理想的青年學子加入實
踐的行伍。

如果你是大專院校傳播科系的學生(含研究生),對我們的讀書會有興
趣且能持續參加者,請用e-mail(scstw@sinamail.com)的方式儘快告
訴我們,如果你能在來函時附上短文,談談你對台灣傳播環境的看法,
我們就可以更快地認識你,當然,你必須告訴我們你是誰,在哪個學校
就讀,心動就快點兒行動吧!

對了,鬥陣讀書會只要20個人,你應該知道兵在精,不在於多的道理;
而且,我們更看重的是你有沒有行動的意願--所以,動作要快!!

Θ規劃方式Θ

1. 本學期的讀書會時間為10/19、11/2(避開11/19-24期中考)
11/30、12/14、12/28、1/4、1/18(1/13-19期末考)。

2. 初步規劃的主題請參考下列,屆時可能會再依導讀人的想法或專長
稍作臨時調整。

3. 導讀工作由適任的傳學鬥成員輪流負責。導論人會對主題做初步的
整理,提供一導論式的lecture,並引申大家做進一步討論。導論人會
於事前提出當周希望大家先閱讀的基本讀物(詳見下列書單),若大
家有更多的進階參考資料能提出更好。

4. 導讀之外,讀書會的主持與聯繫工作由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工作小
組成員輪流擔任,並搭配傳學鬥成員共同出席。

5. 讀書會地點:巴黎公社(在台大的二十一世?炸雞店的對面巷子裡
面)

Θ閱讀書單Θ(部份尚在補齊中…)

Θ 歷 史 篇 (Ⅰ) Θ

1、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媒體運動,從三退運動到第二波電波革命
(日期另外公佈)
◎導讀人:管中祥(傳學鬥成員)

想了解台灣的媒體運動嗎?或許你曾經錯過了參與的機會,沒關係,來
與我們一起回顧傳學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 (Ⅰ) Θ

2、 主題: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10 / 19)
◎導讀人:胡采蘋(傳學鬥成員)

MP3交換網站Napster因為危及音樂工業生存而被迫關閉╱尋求和音樂工
業合作;而MP3下載行為竟然在台灣引起「大學生關監牢」、「大學全
面監視宿舍網路」的激烈反應。這些最”hot”的問題究竟是在什麼脈
絡下形成,如何被形成?本週的主題是五大唱片公司掌控全球音樂工業
資源的故事,我們將簡單地回顧唱片工業全球化的過程,並且討論它的
影響。

Θ 大綱:

1. 唱片工業的全球化情形;

2. 如何全球化(以及相應的在地策略)盜版、子公司、收購、智慧財
產權、娛樂集團…

3. 對各地的影響︰以台灣為例所有權結構、政經關係(親美的)、文
化的全球化、「在地化」、娛樂化(與資本再生產的關係)

Θ 討論問題:

1. 盜版︰如何討論盜版問題?

2. 媒體︰音樂頻道、影劇版、排行榜、明星體系還包含哪些意義?

3.「另類」︰台灣有哪些非主流系統的音樂生產?怎麼進行?

●指定讀物:

‧《跨國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劉世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
論文。如果看不完,可以只看第三、四章。

小文數則,請上網閱讀。

‧智慧不智慧?──談盜版的重新劃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232056_2001-04-27_14-30-37
‧音樂工業全球化與譚盾現象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62967_2001-01-03_11-45-45
‧不務正業──談六大唱片公司消音事件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
=189722_2001-02-13_15-00-02

●其他參考資料:

‧《著作權與台灣影視產業的政經分析》,王維菁,世新大學傳播所碩
士論文。清楚介紹著作權相關概念,以及跨國資本政經關係在台作用,
值得一讀。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時報文化。
以文化脈絡與藝文生產機制討論校園民歌文化的有趣著作,第一章稍難
(寫得不夠清楚)可以先略過,以免因為較艱澀的第一張錯過整本書!
‧《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王英
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收集資料很詳細也很用心,但有點
像是一本大本書摘,主題不夠清楚。

3、 主題:電影群體與台灣「新電影」之社會建構(11 / 2)
◎導讀人:張世倫(傳學鬥成員)

本週我們探討的主題是電影。
一股藝術勢力如何被社會認可並接受其正當性,乃是一複雜之社會建構
過程,牽涉到眾多行動者與制度間的互動與鬥爭。這些論爭與策略事實
上也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文化相當重要的成分,並牽涉到資源分配與
運作集結。過去關於台灣電影之論述與研究中,較缺乏以藝術社會學觀
點出發,將「新電影」之路線及論述建構視為一「集體行動」,來探究
其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及環境限制而試圖發展時,所採取之論述與策略,
但這卻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生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
80年代初期以侯孝賢焦雄屏等人為主的所謂台灣「新電影」,或許是台
灣電影史上能見度最高,正當性最強,群體策略最特殊的一個現象。本
次我們想探討者,便是以台灣「新電影」為中心的電影群體,在與各種
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如何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
展,而這些策略其優缺點為何,又對目前台灣的電影業現狀有何意義與
影響。爬梳這段歷史後,我們或許才能思考台灣電影未來的出路為何。

4、 主題:電視經營生態篇──剖析商業電視運作機制下的收視率迷思
(11 / 30)
◎導讀人:魏宏展(傳學鬥成員)

服膺於商業機制之下的台灣電視生態,究竟是如何經營運作的?
廣告主、頻道商、代理商之間,又有何等激烈的競合關係?
而收視率這個頗受爭議的數值,又在這個機制中扮演什麼角色?
如果這種機制運作帶來的是惡質的電視生態與羶色腥的單元品味,我們
要如何與之對抗?
這一週,我們來談談一個面對收視行為研究的「其他」觀點:收視質想
像在各方競逐的收視率迷思中,探尋一個建立多元文化與優質生態的可
能空間!

Θ 歷 史 篇 (Ⅱ) Θ

5、 台灣媒體生態歷史回顧-報紙(12 / 14)
◎導讀人:林麗雲(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這可不是上課,林老師對台灣報業的侍從理論,論點精闢,一定要來聽

6、 主題:「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12 / 28)
◎導讀人:盧永山(傳學鬥召集人)

有關台灣報業史的發展,有所謂的自由報業說、社會公器說和意識形態
說,但這三種論述方式均有其侷限。近年來,許多傳播學者紛紛以侍從
主義觀點解釋報業發展,侍從報業說最大的優點就是,探討國家如何透
過政治和經濟手段,來控制報業的發展。然而,傳播學者在轉用源自政
治社會學的侍從主義時,似乎有不夠細緻的問題,且侍從報業說也難以
解釋黨外政論雜誌的發展。本次讀書會將討論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一些
問題。

●指定讀物:

‧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台灣產
業研究》,遠流出版社,頁89-148,2001/1/18
‧程宗明〈對台灣戰後初期報業的原料控制(1945-1967) 〉,中華傳
播學會會議論文
‧李金銓〈從威權控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傳播
與社會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頁81-94,1992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
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春季號,頁117-141
‧王振寰〈如何看待台灣社會與政治的轉型〉,《資本、勞工與國家
機器》,澄社,頁1-19,1993
‧邱承君、盧永山〈史觀的翻譯-「侍從主義報業」框架的反省〉,
2001年,未發表

 

Θ 結 構 、 生 態 與 文 化(Ⅱ)Θ

7、 主題:傳播科技與能動性(1 / 4)
◎導讀人:景崇剛(傳學鬥成員)

在人類極盡所能追求傳播科技進展的同時,卻很少有察覺到原本應是居
於主體地位的人,曾幾何時已成為相對於傳播科技與媒體的客體,人類
存在的意義,似乎在彰顯傳播媒體與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疑慮,無論從
鉅觀的全球性層面,乃至於微觀的在地性角度,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
來支持與證實。

8、 主題: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1 / 18)
◎導讀人:張大裕(傳學鬥成員)

不同於一般以科技、經濟、和政策等為導向的網際網路研究,這次我們
選取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取向,嘗試呈現一個對於網際網路發
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首先,本研究將針對主流看法提出質疑,進行理
論觀點上的除魅,並介紹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與內涵。其次
,則是在前面所建立的基礎上,對網際網路進行具體的剖析。
網際網路的現況不論在指標或使用者方面,均呈現一不均衡的發展;而
網際網路的市場結構與運作則呈現一集中控制的趨勢,資源的分配上明
顯偏倚。此外,本地網際網路之發展實為國家與國際勢力競逐下的產物
:網際網路在台灣並非是突然出現的,而是跟隨著電信與高科技產業之
發展軌跡而來。其所反映的,不只是一個科技,更是一內外政經勢力相
互角力的結果。九○年代以來,本地網際網路的發展,實為國家機器為
解決其統治正當性的工具,以及跨國、本地資本競逐利益的空間。有關
普及性以及公共資源等議題,不但被隱而不見,更在所謂使用者付費的
市場大旗下,喪失討論的空間。

⊕∮⊙◇★☆

沒有參加到無盟講座的朋友,感到遺憾嗎!沒關係,傳學鬥「媒問題研
究室」讀書會邀你來與我們一起鬥陣!名額不多,快把握良機。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