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九期

2001年 January 16日

┌──────《 2001/01/16第二十九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致讀者:
抗議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正案行動報告書

星期一,猴子穿新衣;
星期二,猴子肚子餓;
星期三….

上個星期,是傳學鬥忙碌的一週,像兒歌裡的猴子一樣,每天都有
很多事做。相信坐在電腦前不斷收到電子報的你,也能夠察覺到這
種氣氛。

一月四日立法院又可恥地法案大清倉之後,穆閩珠、蔡豪等立委主
導修法,將有線電視法具有重要指標意義的家族持股限制第十九條
刪除(同時刪除的條文還有牽涉中央地方分權的第五十一、六十三
條)。

一月五日,金溥聰向蘇正平開炮,這則新聞受到所有媒體大幅報導
,也在後來的有線電視爭議上,吸納了最大的篇幅。第十九條的問
題只在一月六日蘇金之爭見報時,「順帶地」做了套稿,新聞敏感
度低的幾家報紙,甚至毫無反應。如果沒有金溥聰向51、63條開
炮,我們恐怕連「順帶」的位置都得不到,這就是大眾媒體。

一月六日星期六,傳學鬥成員見報之後,立即反應「第十九條才是
重點」,我們經由編輯室的緊急討論以後,在當日發出連署書與新
聞稿,要求行政院提起覆議案,新聞稿的發布並獲得台灣記者協會
何榮幸的幫助。這也是第一個對第十九條做出反應的社運動作,新
聞稿並在當天晚間九點三十六分為中央社刊出。

星期日我們即獲得許多連署回函,並決定召開臨時編輯會。一月八
日星期一早上,中國時報記者林照真用了相當大篇幅報導傳學鬥的
相關聲明與連署活動,編輯室臨時會決議擴大連署行動並立即聯絡
新聞局,徵詢行政院提覆議案相關事宜。

新聞局長蘇正平當晚與傳學鬥見面,談話大致與後來蘇局長的動作
一致:澄清爭議並表示行政院不可能提覆議案。雖然如此,編輯室
仍決定於當晚發出新版連署書,一來收集抗議意見繼續陳情;二來
藉由連署將行動擴散出去。連署書並於隔日由台灣人權促進會顧玉
珍發給各個社運團體;苦勞網陳慧敏來電詢問網路傳播合作可能性
,迅速為傳學鬥在苦勞網上開闢版面報導,這是動作最快的幾個相
關社團。

一月九日星期二,各報紙輿論版面漸有抗議第十九條刪除的言論出
現,傳播學生鬥陣亦受到公視論壇邀請,由魏玓代表參與節目討論
,清楚地把傳學鬥對此次修法的訴求傳達出去,並釐清傳學鬥訴求
與其他相關爭議的最大不同(我們要第十九條)。當日所有新聞性
節目仍在金溥聰蘇正平間炮火打轉,政黨問題再一次掩蓋議題本身
。(魏玓發言紀要見網站)

九日當晚,媒體觀察基金會邀請傳學鬥參與隔日記者會,十日星期
三上午,由管中祥代表傳學鬥在記者會上傳達訴求,我們並在場散
發連署書、聲明,並觀察從「國會路線」進行法案翻修的可能性。
記者會發言者還有台北市新聞處長金溥聰、立委李慶安、陳學聖、
媒體觀察基金會賀德芬;記者會後傳學鬥亦參與拜會民進黨團活動
。當日聯合報民意論壇版亦刊出在電子報上刊出的管中祥、魏玓文
章。(管中祥發言紀要見網站)

十日下午,立委鄭寶清辦公室聯絡傳學鬥成員,邀請傳學鬥參與隔
日公聽會,管中祥代表傳學鬥在十一日上午公聽會發言。國民黨團
亦於十一日決定在立院下會期提出復議案,當日原提案人穆閩珠大
鬧黨團記者會,以及新聞局長宣佈支持行政院成立電信資訊傳播管
理委員會,這兩個新聞成為當日重點。

由於國民黨決定提復議案,傳學鬥決定暫停連署活動,十一日並召
開編輯會議研議立院下會期的可能監督修法動作。復議案可望在立
院過關,之後法案是否重修、如何重修,皆是傳學鬥必須密切注意
,並期待電子報讀者一同關心、參與的後續行動。

傳播學生鬥陣非常感謝這段期間內讀者的回信連署,我們會在本週
內將連署人、社團名單整理完畢,張貼在傳學鬥網站上。連署行動
由於擴散快速,也得到媒體與相關單位的注意;雖然部分讀者疑問
連署是否有用,但是依據目前觀察,本次連署不但造成快速的宣傳
效果,同時提供抗議意見一個最基本的表達管道,仍然不失為一個
重要的行動方式。當然,傳學鬥對本次事件的積極參與過程,讀者
可從上述了解。

雖然事件目前告一段落,但是我們仍須密切注意未來有線廣播電視
法的修法動向,也需要大家的支持。謹以本次編輯室報告向所有讀
者交代事件經過,並向所有幫忙的朋友致謝,包括何榮幸、林照真
、顧玉珍、苦勞網,以及所有來信連署、為我們加油的朋友們。

也歡迎讀者繼續參與討論,我們的網址是http://go.to/SCSTW。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附錄一:提案連署立委名單

提案人:穆閩珠(國民黨)
連署人:
無黨籍:蔡豪 。
親民黨:黃義交、鍾紹和。
國民黨:朱鳳芝、李鳴皋、羅明才、李先仁、關沃暖、洪讀、陳鴻基、
蕭金蘭、靳曾珍麗、鄭永金(新任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
楊作州、游月霞、張明雄、郭廷才、曾蔡美佐、黃敏惠、
郭素春、邱鏡淳、張蔡美、陳宏昌、徐慶元、林源山、范揚盛、
林南生、高揚昇、李顯榮、侯惠仙、黃秀孟、曾振農、羅福助。
民進黨:許榮淑、邱太三、李俊毅、徐志明、林忠正、葉宜津、何嘉榮、
陳勝宏、林重謨、周伯倫(新任民進黨黨團總召集人)、卓榮泰、
陳其邁、鍾金江、林文郎。
新黨:張世良、馮定國。
超黨派問政聯盟:黃明和。

附錄二:提案案由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第一五六二號 委員提案第三三八五號

案由:

本院委員穆閩珠等五十二人,為促使有線廣播電視事業健全發展,迎
接國際化、自由化及大媒體潮之來臨暨未來「電信影視」、「網路電
視」、「衛星直播電視」及國際媒體之競爭,加以電信法、衛星廣播
電視法及廣播電視法等相關法令對國內股東股權限制均較寬鬆,且電
信法對於外國人持股比例亦寬於有線廣播電視法等諸多理由,咸認放
寬有線廣播電視之股權限制與外國人投資比例確有必要。

而為建立政府公信、恢復市場交易秩序及保障消費者收視收聽權益,
亦有必要將收視費用審查權及節目、廣告、費用與權利保護之管理權
回歸中央。

本席等爰提出有線廣播電視法第十九條、第五十一條及第六十三條之
修正案,是否有當,敬請公決。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正案最新發展:請立法院先吞回去吧!下次不要
再亂搞,弄得大家人仰馬翻!才動員一個禮拜就快累死,反核團體真
是很慘耶!(還有蘇建和、反水庫、濱南案…,大家辛苦了…)

2. 還是過了~唉~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宣佈通過「美國線上」
收購「時代華納」提案,這筆一千一百二十億美元的併購交易,將使
「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這家全球第一大媒體公司成為競爭對手難以對
付的力量,因為該公司控制美國約半數的網際網路存取市場,還有規
模龐大的娛樂、有線電視,以及出版事業。加上台灣立委把有線電視
外資限制放寬,市場版圖應該還要再加上台灣!

3. 裁裁裁!擁有實體媒體做為後盾的新聞內容網站如CNN、NBC網
站,也裁員了,CNN裁了五百多名網路部門員工;NBC也大砍其網
站部門的員工。太夭壽,摔兩台飛機才有五百人,CNN真是太過分!

4. 始終堅持為台灣民主喉舌的非商業性電台「TNT寶島新聲電台」
慘遭抄台消音。唉,傳學鬥老在抱怨記者會上不了電視,實在很撿腳
,看人家TNT被抄根本沒人知道!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從新聞框架看本次有線電視爭議

正露丸(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要不是台北市新聞處長金溥聰一句「中央集權」的批評,這次「有線
電視法」的修正案大概不會引起媒體任何的注意,但似乎也因為這個
「地方v.s.中央」框架的腳本設定,我們對「有線電視法」的認識依舊
無法跳脫立院偷渡、行政部門反彈,緊接著一陣口水之後,再設法於
程序上補救的爛戲碼。過程中,本次修法爭議被化約成廣告與費率審
議問題,另佐以「誰與誰掛勾」、「誰不適任」等的花絮,雖然大大
增加了這一系列新聞的「可看性」,卻也使得真正的辯論失焦,白白
喪失一次公民媒體教育的機會。

此次通過的法律案中,計有十九、五十一與六十三這三條條文遭到修
正,後兩條涉及系統業者申報之收視費用該由誰來審議,以及業者違
犯節目、廣告與費率等規定時,處罰與管理機關為何的問題。而第十
九條則是關於家族與外國人持股限制的反壟斷條款。從制度設計的角
度來說,這三項條文的變動分別牽涉政策規範的不同思維,以及「有
線電視」這一類型的媒體如何有別於其他性質媒體、而媒體產業之規
範又如何不同於一般產業規範的討論;從閱聽眾的角度而言,則關心
條文更動後,未來是否會造成經濟與文化上的權益損害;最後,或許
也是最不重要的,便是從政黨政治運作的角力來看,修法後的正負效
應由誰接收?由誰承擔?以及國會結構與立法程序之爭議。由此可知,
與這三條法律連動的相關議題不可謂不多,也不可謂不重要,但媒體
為何沒能公平而充分地予以關照呢?

以兩家網路報紙的系列報導為例,自本月五日至十一日止,東森新聞
報計有十七則報導,這些新聞中,有十一則是以「有線之爭」做為報
導重點,佔所有新聞的一半以上。而明日報則有四十八則報導,其中
以「有線電視爭議」為核心概念的則佔了三十六則。但,「爭」的是
什麼?誰跟誰「爭」呢?四日立院通過修正案的隔天,北市新聞局金
處長便高分貝地批評五十一條與六十三條的修正,是「中央集權」的
霸道表現,此舉果然吸引媒體目光,並以「地方」向「中央」「爭權
」的框架為報導的主調。託此框架的福,立院諸公們脫線演出的醜態
得以揭露,但卻也因為這個框架的限制,使得接下來的報導不得不延
續這個架構,於是,政黨恩怨、立法與行政部們的折衝與「覆議」、
「復議」的文字遊戲,幾乎吃盡了相關討論的版次,而第十九條也因
為無關「地方v.s.中央」的對立,而彷彿不曾發生過。但,我們要爭的
不應該是「反壟斷」與落實「有線電視」的實質精神嗎?爭議的雙方
不應該是「壟斷v.s.反壟斷」以及有線電視產業的「商業v.s.文化」
邏輯嗎?

框架透過篩選的機制而匡限意義。從媒體運作的角度評價,如「有線
之爭」、「有線電視爭議」這樣的報導提示原有便利讀者閱覽的作用,
就此而言,未必是件壞事。但記者有意識的以地方中央爭議的新聞價
值為考量,拼命地配合官員與立委在這個框架之內打轉,假裝一副我
們對此事件早有共識的模樣,實在是無助於我們對此一修法意義的瞭
解。譬如,審議權之歸屬,關乎的不是地方自治精神的落實,而是「
有線電視」之性質在補足全國性無線廣電媒體的不足,因此需要地方
政府的介入,但現在卻成了國民黨的台北市長對上民進黨的中央政府,
這完完全全是本末倒置,更遑論那不受媒體青睞的十九條了。

歷史上,因為有民進黨縣市長「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與先前省政
府與中央立法機構間在凍省問題上的爭議,而造就了這個「地方v.s.中央」
的框架。而媒體偏好此框架的理由,則是透過與先前事件的對比後,
較容易鉤出這次修法案的新聞價值。這當中,有問題的不是框架與新
聞價值本身,而是媒體選用這些框架時不自覺的嗜血與商業動機:他
們要的是新聞,而早早忘了這整件事所具有的真正意義。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媒體是產業,更是文化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設立一個類似美國FCC的傳播委員會成
了解決台灣媒體問題的萬靈丹藥,不僅傳播學者、民意代表有此看法
,甚至新聞局在其傳播政策白皮中都有相同的構想。然而,這樣的主
張論述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前提,台灣傳播政策的根本價值與目標到底
是什麼?

不論是傳播委員會的設立或傳播法規的制定,都只是執行傳播政策的
行政機制,一但傳播政策的價值與目標確立後,才有資格進一步規劃
相關的執行措施與政策工具。

產業發展與資本擴張是修法的主要考量
然而,什麼是傳播政策的價值與目標是必需經過公開討論的,因為,
媒體使用與文化接近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獲缺的必要過程,若只
是少數人決定,將會導致社群的自我實踐與生活品味掌握部分權力者
的手中。

此次「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法爭議的癥結便在於此,少數財團背景鮮
明的立委,為了能擴大其經營規模,方便資本進出及對行政部門施加
壓力,在未經公共討論的情況下,趁著黑夜強渡關山。不過,這只是
應該譴責的理由之一,更重要的是,這種貫徹資本家意志的結果,將
會更確立媒體的「產業」屬性,而忽略其不可喪失的「文化」本質。

穆閩珠、蔡豪等人領銜提案的「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正案,之所以要
修刪第十九條的理由在於:

「促使有線廣播電視事業健全發展,迎接國際化、自由化及大媒體潮
之來臨及國際媒體之競爭,同時,電信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及廣播電
視法等相關法令對國內股東股權限制均較寬鬆,且電信法對於外國人
持股比例亦寬於有線廣播電視法等因素,因此,主張放寬有線廣播電
視之股權限制與外國人投資比例。」

這樣的理由重視的是如何讓有線電視「產業」更具競爭力,無獨有偶
地,新聞局長蘇正平也曾經公開表示,如果從科技特性及促進「產業
」發展的角度來看,第十九條的限制確實有討論的必要。其實,新聞
局在廣電政策白皮書中早就指出:

「因應傳播科技的變革,並兼顧『自由化』、『國際化』開放政策之可
能影響,對於有線電視應作階段性調整及放寬,同時,有線電視係資
本密集、技術密集之新興科技事業,在不影響本國有線廣播電視產業
發展及便於管理之實際需要,宜適度開放外人投資比例,以吸引外資
及技術,進而協助我國網路基礎建設,並符合我國WTO談判承諾。」

台灣的有線電視是一部資本家的掠奪史
將媒體當作產業思考的脈絡下,立委及新聞局的觀點一點都沒有錯,
有線電視∕電信是資本密集的工業,自然需要充裕的資本為其後盾,
這也是媒體資本家所樂見的。同時,在加入WTO的神聖使命,以及
經濟全球化的政治正確趨使下,如何一步步地背棄媒體公共文化本質
,轉而向資本家靠攏,是國家機器與資本家攜手並進的重要策略

台灣有線廣播電視法的演變,證實了上述的批評。

1993年7月16日,有線電視法在美國及現有業者的壓力中通過,推
翻了原有公辦民營的設計,並在現實的考量下一區允許五家業者經營
;1999年1月15日,同樣在包裹表決的喧鬧聲裡,制定了系統規模
的擴張限制,有趣的是,全國經營規模最高三分之一比例的限制,正
好符合當時東森及和信的經營狀況;而今年1月4日修正通過的有線
廣播電視法,立法委員也以人頭戶清查不易、壟斷己是現狀的理由,
刪除了家族持股比例的限制。

從有線電視法的發展歷史來看,法規的改變不僅為既有資本勢力「就
地合法」敞開大門,同時,也是「積非成是」的真實寫照,更重要的
是,它幾乎成了一部媒體資本家的掠奪史,掠奪的不僅是國家正義與
公民權利,也侵犯了媒體的文化本質。

資本家經營媒體自然會以如何創造利潤為主要考量,在節目的製作時
便會想盡各種方法吸引閱聽眾的目光,或者,創造及引導人們的品味
及習慣,進而提高收視∕聽率,獲得廣告利潤。相對的,購買力較
差的社群便不易得到經營者的青睞,因此,專為其製作的節目便寥
寥可數,也使得內容日趨單一,未能多元。

在台灣,強調利潤的市場經濟邏輯,自然也使得原本具有多元化、
地區性特質的有線電視陷入了同質化的魔障,在每週提供近萬個節
目的有線電視頻道中,專為老人、原住民、客家族群、傳統藝術愛
好者所製作的節目屈指可數,毫無文化多元可言。為何如此?追求
資本利潤與媒體壟斷是主要原因。

媒體就是文化
這樣的問題在有線電視與電信整合後將更為嚴重。固網經營的資本
額為四百億台幣,意味著電信產業更具資本密集工業的形式,資本
回收對經營者而言更是迫切,因此,業者在資訊內容的選擇及提供
上,自然會優先考量普遍大眾所帶來的利潤,經濟弱勢者的文化則
淪為媒體資本家的恩惠與點綴。另一方面,這種高資本的產業一旦
壟斷,也會導致使用價格的不斷提高,經濟弱勢者的媒體使用權則
面臨了更大障礙。台灣有線電視的現狀早已印證了這樣的說法。

媒體不僅具有科技及產業的形式,更負載了大量的內容與文化,不
同的內容提供者與提供目的,會形成不同的媒介文化與社會文化。
一個以「產業」發展為目標的傳播政策,在實際的管理組織及法規
的設計上,考量的是如何方便資本的進出與擴張,相對而言,文化
多元與媒介近用則是聊備一格的裝飾品,甚至是妨礙利潤獲取的障
礙,成為媒體資本家亟欲剷除的對象。然而,如果,我們的生活脫
離不了解媒介,如果,我們需要透過媒介來擴大生活的視野;如果
,我們需要經由媒介作為了解社群與自我認同的中介物,那麼,就
必須確立「文化」為媒體使用與經營的基本價值,文化多元就應該
成為傳播政策的根本目標,否則,媒體將永遠成為資本家手中無法
自主的禁臠!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

在新世紀的開始,讓所有關心電視媒體、重視公共領域的人齊聚一堂,
分享心得、交換經驗,期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一場不容錯過的國際研討會,費用全免,歡迎自由參加!!

壹、緣起

自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日公共電視正式開播以來,已經跨入了第三個
年頭。就像知了的幼蟲,蟄伏在地下多年,期待破蛹而出,靠著尖拔
的聲響,一鳴驚人。公共電視的誕生,就像是蟬的生長,經過多年的
等待。不過,歷經艱辛而誕生的公共電視,卻面臨了有線電視頻道群
雄並起的激烈競爭。大眾對公視理念的陌生,更使公視在募款上遭逢
困難。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公視,更要面對數位化時代的挑戰,以及經
費逐年遞減的壓力。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研討會,汲取國外公共電視先
進的經驗,了解公視存在的價值,正視公視現在面臨的問題,讓支持
公視的力量能向外放射,影響更多的人。

貳、宗旨與目的

一、剖析現階段公共電視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包括數位化的未來、如
何提昇節目品質及從業人員的素質、節目的多元開發、以及財源問題,
並提供學理心得及實務經驗一個發表的園地。
二、提供國際經驗,研討相關資訊,交換營運心得,藉由國內外熟識
公視運作的專家學者,共同為台灣的公共電視把脈,並做為公共電視
調整營運規劃之參考。
三、 研討會的重要結論,將配合媒體宣傳及社會教育,以利公眾了解
公共電視在商業環境中的價值,並進一步化為實際行動,支持公共電
視長遠運作。

參、研討會特色

這是一場「學與術」的對話。
公共電視的發展,有強烈的理論基礎,是科學化的經營,而非直覺與
臆測,因此,本研討會,希望將此理念發揚光大,將理論與實務充分
結合。亦即將本研討會定位為一場「學與術的對話」,每一場研討會
的四篇引言論文,兩篇由學術界撰寫,另兩篇由實務界撰寫。以期達
到學術與實務相結合的目的,另外,每場次均邀請一到兩位民意代表
與談,使其更了解公共電視的運作和追求自我突破之決心

肆、預定日期及地點

90年2月22、23日(星期四、五)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會館)

伍、會議方式

一、專題演講:配合每一主題,邀請國外專家四位進行專題演講。每
位演講五十分鐘,現場提問十分鐘。
二、研討會七場:每場約歷時100分鐘。兩位學術界及兩位業界代表,
名意代表一名,發表引言論文,時間各十五分鐘,以上現場座談總計
八十分鐘,另外開放討論二十分鐘,合計每場次進行時間為一百分鐘。
進行方式以多場並行(Concurrent Sessions)之議程,以兩個子題,
同時多場並行,完成一個主題討論,此做法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多
項議程。
三、公共論壇一場:歷時100分鐘,邀請公視之友參與。對象包括公
視大使兩名、公視希望奇兵兩名、公視永久會員兩名、名意代表兩名,
每位發言時間十分鐘,現場討論二十分鐘。
四、綜合座談:歷時一個半小時。由董事長及賀常務監事共同主持,
並由總經理提出「公視的願景」十五分鐘的專題報告。四位國外專家
提出「對公視的建言」,各十分鐘。

陸、議程

第一天(中華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08:30-09:00 入場、領取資料
09:00-09:20 開幕典禮/貴賓致詞:公共電視吳豐山董事長
09:20-10:20 專題演講
德國公共電視ZDF企劃部經理
Dr. Emil Kettering (Head of Corporate Planning)
公共電視如何因應商業環境的挑戰並迎向數位化時代
10:20-10:40 茶敘
10:40-12:00
研討會A場
商業環境中的公共電視
主持人:資深傳播學者徐佳士教授
引言人: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賀德芬女士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
與談人:
民意代表(立法委員朱惠良)
中華電視公司主任秘書黃新生先生
新聞局主任秘書洪瓊娟女士

研討會B場
公共電視節目品質管理
主持人:政大傳播學院王院長石番
引言人:
政大新聞系翁秀琪教授
政治大學廣電系關尚仁副教授
與談人:
民意代表(立法委員翁金珠)
台灣電視公司總經理胡元輝先生
中華電視公司資深編審常崇蕙女士

12:00-13:00 午餐
13:00-14:40
座談會C場
數位時代與公共電視
主持人:政大新聞系鍾蔚文教授
引言人:
中正大學電傳所劉駿州所長
公共電視研發部程宗明研究員
與談人:
民意代表(立法委員賴勁麟)
華視工程部經理趙玉楷先生
電信總局副局長吳嘉輝先生

座談會D場
公共電視節目之收視指標
主持人:師大大傳所林東泰教授
引言人:
淡江大學大傳系李美華副教授
體育學院體管系莫季雍副教授
與談人:
聯廣行銷研究處行銷研究總監陳子玫女士
民間全民電視台陳總經理剛信
14:40-15:00 茶敘
15:00-16:00 專題演講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協會APTS 前主席
Mr. David J. Brugger (President and CEO)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Program Quality

第二天(中華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08:30-09:00 入場、領取資料
09:00-10:00 專題演講
澳洲公共電視SBS總經理
Mr. Nigel Milan (Managing Director)
公視如何落實多族群服務之目標

10:00-10:15 中場休息
10:15-12:00
座談會E場
公視小眾節目的定位與經營
主持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先生
引言人:
淡江大學大傳系王嵩音副教授
政治大學廣告系孫秀蕙教授
與談人:
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先生
公視原住民新聞雜誌主播曾一佳
民意代表(立法委員蔡中涵)

座談會F場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資源
主持人:公共電視瞿海源董事

引言人:
台大商研所徐木蘭教授
政大公行系江明修教授
與談人:
民意代表(立法委員賴士葆)
南方文教基金會顧問陸宛蘋女士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姜志俊先生

12:00-13:00 午餐
13:00-14:30
研討會G場
公共電視的經營之道
主持人:哈佛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洪良浩
引言人:
世新大學新聞系秦琍利副教授
政大廣電系關尚仁副教授
與談人:
聯廣公司董事長賴東明先生
中華電視公司副總經理徐璐女士
民意代表(立法委員洪秀柱)
超級電視台總裁江建森先生

研討會H 場公共論壇
公視之友看公視
主持人:公視之友永久會員聯誼會會長彭康雄
與談人:
公視大使 孫先生越
兩位公視奇兵(國中、小學生各一名)
公視永久會員 立法委員朱鳳芝
公視榮譽會員 裘先生懌淵

14:30-14:45 茶敘
14:45-15:45 專題演講
Chairman of the Benton Foundation and Chairman of Public Media Inc.
Mr. Charles Benton
21世紀公共電視的經營之道

15:45-17:00 綜合座談/閉幕
新世紀台灣公視的新視野
共同主持人:吳董事長豐山、賀常務監事德芬
引言人:李總經理永得
四位國外貴賓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pkjj@ms29.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八期

2001年 January 9日

┌──────《 2001/01/09第二十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別讓台北電台公共化胎死腹中!

當台北市政府廣場前的數萬名民眾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新世紀時,
有41年歷史的台北電台正一步步走向關台的命運。

伴隨著許多台北市民共同成長的台北電台,去年12月初被市議會教育
委員會以其「宣導功能不具時代意義」及「經營不善」的理由下,預
算被刪成一元,且民進黨團更堅持全數刪除,並要求新聞處在三月底
前擬定相關組織規程修正,以及電台廢除作業送交議會審查。

時光倒轉至1996年七月,當時的國民黨、新黨市議員李慶安等人,
為抗議市府「綠化」台北電台,聯手大砍電台預算,市議會教育委員
會並決議要求電台於一年內完成電台公共化,新聞處雖研擬「台北公
共電台辦法」草案送交議會審查,卻因被認為違反「廣電法」而遭擱
置,遲遲無法付委審查。

扁政府時代的在野黨議員擔心台北電台被「綠化」,而馬市府時代的
民進黨議員則認為電台「功能不彰」,主張廢台;諷刺的是,提議廢
除的卻是當初認為公共化可以挽救電台命運的議員。總之,不管誰在
朝在野,政客思考的角度都是「逢×必反」,而「台北電台公共化」
這個原本可以被理性討論的議題,就這樣在政黨輪替的政黨惡鬥中給
犧牲了。

除了政治意識型態的鬥爭不利於台北電台的公共化之外,她所面臨另
一個危機就是有關市場邏輯的論述。在推動台北電台公共化的過程中,
隱約一直出現這樣的聲音:在今日廣播電台氾濫,資訊量像爆炸的原
子彈幅射線四散流溢的情況下,我們到底還需不需要一個公共廣播媒
體,特別是台北的天空,已經有十幾個商業電台,提供的資訊十分
「多樣」,台北市民不差這一個公共化的台北電台;而且,電台的生
存與否,應依照市場邏輯:適者生存,不適者自然淘汰,台北電台既
然經營不善,就應讓她「壽終正寢」。

這樣的論述隱含了一個問題:多樣並不等於多元,特別是弱勢的聲音,
在依市場邏輯運作的媒體環境中,並不容易被彰顯,甚至可能被扭曲;
而且,如果媒體的生存與否全靠市場競爭能力,那麼掌握雄厚資本的
媒體財團(如近來國民黨和象山集團聯合購併中天頻道)基於諸種目
的,會使出個個擊破的招數併購媒體,當媒體市場將只剩下少數幾個
集團呼風喚雨,社會多元的聲音將再度遭到壓抑,這對民主社會也將
是一大危機。

由此看來,台北電台便是在政黨惡鬥和市場邏輯的夾殺下,走向逐漸
關台的命運。身為台北市民或是關心台灣公共媒體發展的閱聽人實不
應漠視此一問題,我們應大聲地向台北市議員說出留下台北電台,並
使她邁向公共化的立場。在電台預算被刪成一元後,我們樂見市府新
聞處緊急提出說帖,準備把電台重新打造成一個服務公共利益、為弱
勢發聲的管道,但我們也呼籲市府新聞處應有更積極之作為,負起父
母應盡之責,不要等到台北電台公共化這個「新生命」快胎死腹中了,
才急著去找醫生。

Our Questions:

1. 台北的天空有十幾家廣播電台,你覺得他們的節目都是做給誰聽的?

2. 承續上個問題,你覺得這十幾家廣播電台的電台屬性與節目內容有
無差異?真的很多樣又多元嗎?

3. 你是否注意過商業媒體所呈現的弱勢團體形象?比方說,原住民、
殘障人士或老人,在這些媒體中是以什麼形象呈現的?這些形象符合
真實現狀嗎?

4. 什麼是公共廣播電台?以台北電台為例,如果她公共化了,她應該
具備什麼樣的功能?與閱聽人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從廣播電台、電影、到有線電視,近日來有三種功能特性不同的媒體,
紛紛在試圖邁向公共化的路程上遭受重挫,說起來還真是令人感傷~
資本的商業邏輯一步步地侵蝕,讓原本有機會屬於公共資源的各種媒
體空間,不但從內容上、經營結構上愈趨商業化傾向,現在更在法令
制度上,大開了商業壟斷方便之門。不過我們不氣餒,我們要發出我
們的不平之鳴,大家一起來連署吧!有您的支持,台灣的媒體環境才
有希望。

本週也推出了我們另一個不定期的「媒觀念專欄」,試圖在有限的篇
幅內,引介與傳播、媒體相關的觀念與觀察,希望能透過這樣的介紹,
逐步累積與增加大夥兒對傳播領域的瞭解。這個禮拜講的是「大哥大」,
這個二十世紀特有的媒體與文化社會現象,想必您也身逢其中囉!

然後,還有精彩的來稿兩篇,以及來自TNT電台抄台事件的發展與聲援,
嗯,這個禮拜事情真的太多了,大家趕快往下看吧!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抗議!抗議~立法院於一月四日透過不恰當程序通過「有線廣播電
視法」修正案,刪除家族股權限制規定並放寬外人投資上限,傳學鬥
在此表達嚴重抗議!此舉將使得國內有線電視被少數財團壟斷的情況
更加惡化,不但危害有線電視提供地方性傳播功能的最初設計,也將
使水準已經普遍不佳的有線電視節目加速沈淪。詳細的論述請見我們
隨這一期電子報附上的「我們要第十九條」專輯!一起來連署喔!

2. 三台新聞戰出現汽車現金加小燕!!這真是台灣奇蹟,互相挖角也
就算了,送汽車現金我們也認了,現在連永遠的「小燕姊」都上檯面
了,真不知下一步棋要怎麼走?各台新聞部現在要改叫「節目部」囉!

3. 來幾則國際媒體消息吧!法國的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日本朝日新聞英
文版宣佈合作,聽說此乃前鋒論壇報打擊各地本土英文報紙的手段。
看來全球化的浪潮所及,本土的聲音可能快被消音!

4. Yahoo!!的拍賣網站近日公布將禁止有關納粹的物品進行交易。然而
這件事的焦點倒不是在納粹,而是大型商業網站平台首度在非法律所
規範限制的內容範疇裡介入對內容的管制,這是值得關注的焦點,也
是網路世界遊戲規則一個具指標性的轉向,網路真的自由嗎?不見得哩!

5. 還是要再說一次,傳學鬥對於「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正的抗議立場,
這件事真的是本週的媒大事,也是全民所應該關切的媒大事,不要再扯
什麼中央與地方權限之爭了,有線電視都已經是財團的了,現在更快變
成外國人的,你怎麼能不生氣?大家來連署吧!!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台北電影節」不宜輕言停辦或改制

張世倫(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據中國時報5日報導,台北市政府由於對剛結束的第三屆台北電影節
成效不滿,有意停止舉辦或改成雙年展,對於已列為三級古蹟的紅樓
戲院,市政府也不打算將其專撥給電影圈使用,此傳聞若成真,恐將
對台灣電影文化產生若干傷害。

今年舉行到第三屆的「台北電影節」,前身其實是中時晚報在1988年
創設的「中時晚報電影獎」,該電影獎當初設立宗旨即在鼓勵本土電
影文化,尤其重視非商業取向的獨立創作作品,十二年來培育了無數
年輕影像工作者,其設立宗旨與目標有別於總想通吃中、港、台三地
商業電影,公信力卻飽受爭議的金馬獎。中時晚報電影獎在1994年
改制為「台北電影獎」,並於1996年起與前市府共同主辦。1998年
前市府將台北電影獎擴大舉辦為首屆「台北電影節」,並打算將紅樓
戲院規劃為官辦民營的另類電影(紀錄片、藝術電影、非商業片等)
映演場地,1998年年底馬英九繼任市長後,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台北
電影節卻傳出未來可能停辦的消息,令人不勝欷噓。

事實上,近兩屆台北電影節辦的不若首屆嚴謹周全,各個執行的電影
團體固然應該深切檢討,但台北市政府恐怕才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第二屆台北電影節在1999年九月舉行,市政府卻遲至該年的六月才
召開會議決定承包單位,籌備期短到三個月,活動又分割給三個團體
主辦,時間緊湊且協調不良的窘狀,當年已飽受輿論批評,市府當年
也信誓旦旦將予以改進;本屆台北電影節於2000年十二月舉行,自
年初起就有文化局將傾全力策劃的新聞傳出,龍應台局長三月赴瑞典
參訪時,甚至當面邀請瑞典電影參加台北電影節,頗令外界耳目一新。
不料,市府卻依舊遲至九月才依採購法進行招標,仍然將活動切割成
數個單位辦理,完全沒有從過去的錯誤中學到教訓,文化局也由原本
的主辦單位中消失,年初的眾多宣稱變成幻夢一場,本屆台北電影節
自然依舊在三個月的倉促辦理與多頭馬車的亂象中度過,場面自然熱
不起來。

正如同龍局長最常說的,文化需要長期經由制度化的推動才能可長可
久,以此觀之,我們實在不能理解為何十二月的電影節,市府要遲至
九月才進行招標?國際間重要影展大多有常設機構經年推動,方能將
影展真正達到國際與在地間交流互動的目標,只給得標單位三個月籌
備期,怎麼可能有良好的活動品質?倘若我們把電影節想像成類似美
術館的年度大展,目標在於藝術文化交流,世界上怎麼會有展覽是舉
辦前三個月才倉促決定策展人(電影節籌辦單位)?也難怪本次電影
節的國際影展片單,需要前香港電影節資深選片人李焯桃的協助才能
底定。事實上近年來台灣的幾個國際影展常因經費與時間不足,只好
藉助香港電影節的資源,雖無可厚非,但缺乏自身策劃影展的觀點,
這對需要長期經由制度化推廣的電影文化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隱憂。

台北市政府沒有深刻檢討連續兩年電影節,由於自身行政怠惰所造成
的疏失,反倒傳出考慮停辦或改制台北電影節的呼聲。此說若成真,
對市府來說或許不過是停辦了一個成效不彰的活動,事實上卻是把從
「中時晚報電影獎」開始,每年鼓勵本土商業與非商業電影創作,進
行年度電影生態檢討報告並經年出版,已有十二年傳承的這一套電影
評鑑機制予以中斷,對於聲稱重視文化的台北市政府來說,此舉頗為
不智!更重要的是,市府有必要告訴關心電影文化的民眾,電影作為
文化活動的一環,台北市政府的電影文化政策與目標到底是什麼?

──────────────────────────────

相關資訊:

中國時報:龍應台邀瑞典電影參加台北電影節 2000.03.11
http://ttnn.com/cna/000311/e19_b.html

小電影主義:大火燒醒紅樓夢 (游惠貞) 2000.07.28
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filmism/23.shtml

明日報:龍應台考慮將紅樓戲院規劃成電影特區 2000.09.14
http://www.ttimes.com.tw/2000/09/14/1/entertainment/200009140410.html

明日報:台北電影節籌備人馬大搬風 2000.09.15
http://www.ttimes.com.tw/2000/09/15/1/entertainment/200009150115.html

明日報:龍應台「宣稱」台北電影節將落實青年與社區參與 2000.11.27
http://www.ttimes.com.tw/2000/11/27/city_metropolitan/200011270109.html

明日報:零碎分散的2000年台北電影節 2000.12.21
http://www.ttimes.com.tw/2000/12/21/entertainment/200012210365.html

中國時報:影展沒個性 看得霧煞煞 2001.01.04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news/C9010450.asp

中國時報:台北電影節可能改雙年展或停辦 紅樓規劃案生變 2001.01.05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news/C90105A0.asp

明日報:《小眾電影放映管道的重新思考》專題報導 (蔡若津)
http://news.pchome.com.tw/ttimes/education/20001209/index-20001209185253084528.html
http://news.pchome.com.tw/ttimes/education/20001209/index-20001209185910095319.html
http://news.pchome.com.tw/ttimes/education/20001209/index-20001209191342018141.html

西門紅樓簡介 (萬華區公所)
http://www.waha.gov.tw/tour/a7.htm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西門市場更新案
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3/304/30483/30483.htm

戲弄電影網:獨立夢工廠留言討論版
http://www.sinomovie.com/asp/movieboard/index.asp?board_id=2

▉▊▋▌ 媒 ▍ 觀 ▍ 念 ▍ 專 ▍ 欄 ▍ ▌▋▊▉
⊕∮⊙◇★☆

世紀回顧--大哥大

程宗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大哥大」直指手持式行動電話,其俗名來自香港,一說為港人早年
採行英國TACS系統,其諧音正是中文的大哥大;另一說法為香港社
會的幽默諷刺描繪,認為開始使用此電話者都是大哥。

台灣自1983年起電信總局就有研發行動電話的能力,然而在警備總
部限制無線通訊與軍方管制頻道政策下,直至1989年才開放固定式
汽車行動電話,比1978年美國芝加哥的實驗性商營足足晚了十年。
雖然固定式馬上就被隔年開放的手持式行動電話所取勝,但令人難以
忘懷其早年的諷刺形象:一位大哥級的人物尾隨背著沈重話機的小弟,
隨伺在側遞送聽筒。從此大哥大在台灣一直存在著顯性消費與地位象
徵的市場價值。然而電信獨佔經營所導致的投資失誤,也一直為早年
大哥大的宿命:服務設計以高速公路車行通訊為主,使都會區接通率
只有30%;而議價的官商勾結傳聞不斷,導致1993年爆發長途電信
管理局採購弊案,凡此成為社會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1990年7月手持式大哥大開放後,門號在往後的數年以平均110%的
成長量榮登全球第一,其原因除了適合都會型通訊、免除塞車之苦、
及中小企業的靈活調度需求外,身分地位的獲取也是主因。所以大哥
大除了是一種通訊服務項目外,也是一種「大哥大」的社會現象。

在了解現象之前,不可不知其技術的變革:台灣最早使用的系統為北
美類比式行動電話(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
接續於1995年7月開放泛歐數位行動電話(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1996年11月引進更寬頻的數位
蜂巢式行動電話(DCS,Digital Cellular System),形成兩套的
數位系統,成為1996年電信三法時代,國民營電話公司之間競爭的利基。

環繞著大哥大服務的社會現象大致有兩層:上層為政治經濟利益的競
技場風雲,下層為市井小民口傳的祕聞與趣談,其中祕聞為地下經濟
型態的大哥大服務,趣談為大哥大的消費與廣告的八卦新聞。

在上層的政經利益競賽中,1996年行動通訊市場開放的審議過程為
最佳寫照:首先民營電信公司一口氣網羅了90年代以來三位電信總局
正副局長作為顧問,又盡皆與國際電信財團合組團隊競標,這些都是
台灣電信市場的首見現象。在審議過程中,各方爭議審議制、競標制、
拍賣制的利弊,不但掀起立委與交通部長的一對一打筆戰,更扯入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illiam Vickrey的「不對稱資訊誘因
理論」,另外外資上限的計算與中資的認定也是公共政策中的棘手課
題。而民營大哥大也造就了台灣電信史首宗繞道服務 (bypass) 事件,
提供用戶迴避中華電信長途電話服務的管道。開放民營後的大哥大市
場,也被金融界看好,馬上產生大哥大概念股,並獲得大筆事業融資。

下層社會中,類比式大哥大由於保密性低立即引發地下經濟活動,使
用截碼機盜拷大哥大內外碼,燒錄進手機販售,造成一號多機。
1997年白曉燕命案後,促使政府下定決心淘汰類比式系統,嚴查盜拷,
「王八機」的惡名從此不徑而走。

在民間消費上,1997年底民營正式運轉後,頓時解決了門號荒,大哥
大服務擺脫了以價制量,進入了免費試用、「一元手機」的行銷時代。
隨著資費的競爭降價,免月租費、預付卡的相繼推出,使大哥大的普
及也造成社會的議論:如二手噪音、基地台電磁波、醫院、加油站、
飛機、汽車中使用的爭議。

另一方面,大哥大的文化娛樂也發揮到極致,不但榮登風雲產品冠軍,
同時也成報刊消費版中的要角,甚至有報紙以通訊金頁(4大張)為名
定時出刊介紹,此外也獨佔電信廣告量的冠軍,又時常分居當月印象
深刻與最受歡迎的電視廣告,舉凡「業務員」、「日本小開」、「王菲」
、「電梯小姐」、「輕鬆打」、「易利信科學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例
子。影響所及,上焉者擁抱互動式廣告「選安琪或琳達」的速食愛情觀,
下焉者知法犯法以搶劫方式獲得購買手機的財源。本世紀末,大哥大早
已超越了原本通訊服務的寓意,而是一種社會百態中人欲橫流的表徵。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來稿一:

透視「只准大國放火,不准小國點燈」的WTO

林洋(電影修法陣線)

2000年12月12日筆者在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讀到一篇李天鐸先生
所寫的文章:「因應入會,建構優勢媒體平台」,其中提到:
「…台灣傳播未來發展必須省思三大要素:科技發展的利基、全球貿
易下的規範、及華語區域的競爭與合作…」。關於其第二點「全球貿
易下的規範」,似乎暗示我們必須最好按照WTO的種種規範行事,這
點,讓我不得不想起發生在2000年11月17日的一則經濟新聞,是
關於歐盟控告美國違反WTO貿易規範的糾紛,當時我在國外,看到這
則新聞令我眼睛一亮,覺得真是一則極具諷刺性的國際貿易官司,但
回到國內,發現這新聞在台灣似乎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甚至其報導
都很不完整(見2000/12/21中國時報),所以筆者很想重提舊聞,
讓大家來討論一下這個被當做口頭禪無上綱領的WTO,到底是怎麼一
個荒唐機構?

事情是這樣的,2000年11月17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向日內瓦WTO的
「爭議仲裁機構」對美國提出40億4千3百萬美元的賠償要求,控訴
剛被美國國會通過的一法令(於2000/10/1被國會通過,2000/
11/16由科林頓批准):關於(Foreign Sales Corporation)
對美國外銷企業的間接性財政補助是違反WTO的規範,因為這項法
令可以讓美國的外銷企業(包括賣玩具、肉類、穀類、糖、皮革、
木材、棉花類、羊毛類、書籍、陶磁、鋼鐵、鋁、核子反應器、飛機
、電子機具…等近100個類別)在稅捐上省下15﹪–30﹪,而這項
國際貿易官司預估必須在6個月內做出判決,也就是在2001年四月中
「世貿組織」的「爭議仲裁機構」必須做出三種決擇之一:1.認定歐盟
有理,美國必須賠償全額、2.駁回歐盟的控訴,美國不必賠償半毛錢、
3.認定歐盟有理,但經「爭議仲裁機構」重新計算,美國只須賠償部
份金額。而如果歐盟在官司獲得勝訴的話,可藉由提高對美國貨品的
關稅比率,間接的收取這筆WTO歷史上最高的賠償金額(40億4千3
百萬美元)。

但這新聞有趣的事,這項國際貿易糾紛並不是「新聞」而是「歷史舊聞」!
因為美國政府對其外銷企業的財政貼補法令(簡稱為DISC)在70年代
就已經存在,(別忘了WTO的前身GATT在1948年就成立了),而且
那時這美國的DISC法令就被「歐洲共同市場」所提出控訴,並且於1981年
被GATT判定該美國法令為非法!但美國受制於其國內的企業壓力,
並沒有改邪為正,相反的在1984年又頒布了新的財稅補助法,也就是用
Foreign Sales Corporation拿來代替先前的DISC;當然,「歐洲共同
市場」見狀不甘心,就開始跟美國展開冗長的貿易談判,但談判最後破裂,
於是1997年「歐盟」再度向WTO提出訴訟,而WTO於1999年10月8日
作出判決,判「歐盟」勝訴,並且WTO的「爭議仲裁機構」在2000年2月
24日正式要求美國在2000年10月1日前將該法令修正。可是美國國會所
修正的法令,仍然被「歐盟」認定為違規,所以「歐盟」就在訴訟的最後
期限(2000/11/17)再度向WTO的「爭議仲裁機構」告上門來。欲知
這齣國貿鬥爭連續劇的「完結篇?」,請密切注意2001年四月中的國外
經濟新聞。

這場長達二十多年的國際貿易糾紛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又是一則什麼
樣的反諷寓言?為什麼有些國家可以大剌剌的違反GATT的規範,然
後又對其他國家百般苛求?國際組織/法律條文是用來造福互惠所有
的會員國,還是用來服務特定國家/部門的經濟利益?先取巧違法再
談判,是否就是一招值得學習絕妙的政治貿易謀略?WTO是不是跟聯
合國一樣,其實就是一個「欺弱怕惡」的國際組織,區分出特權國
(有否決權者)及一般次等會員國?為什麼只有「歐盟」敢跳出來和
美國訴之公堂?是不是其他的弱國在經貿資訊上,根本就對各國的政
策法令搞不清楚,胡裡胡塗,所以就算別國有違反規範也莫宰羊?台
灣可有一個像「歐盟」一樣強大的經貿智庫,有能力對WTO的多邊會
員國的任何動作,即時做出訴訟談判的程序?台灣國貿局的閽庸官僚
有能力有本事代替我們去進行國際貿易談判而不會吃虧上當嗎?台灣
的媒體社會天天把WTO掛在嘴邊,但是到底有多少人非常徹底了解
GATT/GATS/TRIPS等條文的真義嗎?有沒有人去把台灣的「讓步承
諾表」跟其他會員國做過比較,台灣是不是將變成WTO的最新傻瓜會
員國?台灣政府在國貿談判時的種種自我削權的讓步,對台灣文化
/勞工/產業所造成的負面衝擊,難道不要負政治刑責嗎?難道還不
想用GATS的第21條進行修正嗎?大家都會對政治記者/編輯的意識
偏向非常注意,但可有人也注意到台灣媒體的財經記者其實也非常意
識型態的嗎?

唉!我終於了解那些在西雅圖的群眾為什麼會丟奶油蛋糕了!

⊕∮⊙◇★☆

來稿二:

淺論圖書分級法

李宇軒(輔大大傳所畢、現役軍人)

如果各位不健忘的話,兩年前(1998/9/14)才將不合時宜的
《出版法》廢止,象徵人民自由權利的進步。

然而,前幾天(2000/12/22)由立委諸公,疾聲地以反色情暴力、
保護兒童為出發點,催生所謂的「圖書分級法」,或因感歎執法公權
力不彰,或對坊間氾濫的色情書刊,憂心日漸沉淪的社會道德,我們
對此立法的出發點,有些質疑。

立委諸公所聲稱的立法動機,其一提到了因出版法廢除,受刑法的管
轄作用,檢警單位取代新聞局成了執行單位,但因「警察業務繁多」,
加上檢察機關對猥褻認定標準不一,獲不起訴的色情刊物業者遂食髓
知味;另外也說到新聞局以目前「分級規約」的法源能耐,只能期待
業者自律及多所規勸,規約本身的強制力明顯不足。

在此,我們將出版法的廢止與此際立委提出的分級新法合而觀之,來
思考其中的衝突與背後意義。

當初行政院新聞局為了回歸民法及刑法,符合民意需要,不再由行政
法強行干預出版品及出版業者,而廢掉出版法,都是尊循法律的基本
精神,將事權合理分配,畢竟在憲法保證人民有出版自由的前提下,
額外設立出版法來壓縮人民的出版自由,原本就是不合理的制度。而
今天,為何立委們又以保護兒童之名,齊聲要求出版業者立另分級法?
事實上,相關的法令所在多有,徒立一新法除增加疊床架屋的法源爭
議,更給予監督者、執行者推諉塞責的藉口。更讓人納悶的是,前法
尚不見執行單位戮力貫徹,竟以「事務繁多」等便宜行事的粗略態度
來催討新法,將一切執行末端的效果不彰,諉以法的位階不足,那麼,
是不是甘脆就直接挑憲法來改,就會更有效力呢?

看看我國對於色情出版品業者,有《刑法》二百三十五條可加以規範;
其他的色情廣告則可由《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三十三條來
杜絕;而另加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條後,及八十四年由出版
商、新聞局推動的「中華民國圖書出版業推動出版品分級實施規約」,
相關的法令規約堪稱周全,都可視之因應多樣出版商品及其內容所畫
出的保護機制。換句話說,針對從古至今色情暴力出版品氾濫的市場
現象,問題不是無法可管,而是不會依法行政、不知如何落實,甚或
是議題本就是禁不勝禁的老問題,不待分級法來振衰起弊。

立委別立新法的構想有一是,現行的「分級規約」是以業者自律精神
為主,新聞局與各地方行政單位則居於協助角色。因而產生自律的問
題包括:中央到地方對規約內容的認知差距、以下游零售商因求利心
態而漠視規約等執行問題。然而自覺與自律在我們的認知上,本來就
有種不得強制的、對抗檢查的先天設計,它是為了防止社會的保守勢
力或絕對的行政力量隨意滲透或扭曲,特別是在出版及言論自由上。
所以,針對自律所可能產生的風險,或因自律而相輔的配套管制、處
罰條例,我們尚不見立法或執行單位用心思考規劃過。

最後,套用世界人權宣言(十九款、廿九款)中所揭櫫的:「任何人
均享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此權利不應受干涉…對資訊及思想有取
得、接受和傳達之自由…任何限制均由法律來決定,此限制乃基於尊
重別人之權利與自由,且因道德、公共秩序及公共福利之需。…」
今天或許市面上的色情暴力刊物有增無減,不容忽視,但舊法成效不
彰,或由於執行單位的怠惰,也可能因為法源的位階不夠高。然而,
用家長式的保護心態(口口聲聲為維護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淨化社
會風氣…)來翻舊法的缺失,卻不去檢討如何改善既有功能不濟的管
制能力,反而賦予國家機器更大、更高階的介入、檢查的權力,恐是
另一個必須察覺到的自由危機。

⊕∮⊙◇★☆

聲援:

始終堅持為台灣民主喉舌的非商業性電台
「TNT寶島新聲電台」被消音了?

2001年1月2日下午一點四十五分,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警察」
無預警抄沒TNT高雄分台發射機,造成高雄地區FM102.9收訊中斷。
1月3日下午五點,台北FM95.1頻道亦遭到抄台。

30個小時之內,台灣最重要的民意播送站被噤聲了!

TNT電台何以如此受到「重視」,非要被全面消音不可?

自1994年3月7日開播,TNT寶島新聲電台開始在台灣民主化過程寫
下歷史。陳水扁總統是TNT電台的發起人之一;呂秀蓮副總統以及多
位現任國策顧問、資政、小野、馮賢賢、賀德芬等現今媒體、新聞界
精英等都曾是電台的主持群,交通部長葉菊蘭更是TNT申請電台的口
試代表。

然而,七年間我們仍不時受到抄台的威脅,因為我們是「地下」電台。

我們被抄台,是因為地下電台違反廣電法?

1999年,TNT向監察院聲請「調查相關政府機關對開放廣播電台電波
頻率的公正性」。經監察院調查,即對新聞局提出糾舉,證明24年未
修訂的廣電法,非但不合時宜,更缺乏公正性。

我們被抄台,是因為地下電台影響飛安?

與TNT電台FM95.1頻率相鄰、由交通部規劃的全國大功率的FM95.3
在ICRT四年籌設後放棄已形同棄置;警廣FM94.3與中廣FM96.3播送
完全不受影響,地下電台違反飛安的說法只是抑制媒體平等接近使用權
的藉口。

我們被抄台,是因為言論動搖當權者威信?

2000年12月5日國民黨主席連戰發言表示,選戰期間選情及罷免案
失利是因為受到中小功率電台「干擾」,並表示國民黨應多「善用」
各地方小功率及地下電台電台云云。

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應該包容多元的聲音,這是TNT電台一直以來的
努力與信念。

TNT想做的事情很遠大,也很單純,為了催生「公共電台」、促成媒體
公共化,七年間有一百個以上的公益團體在TNT製播節目;1994 年
我們為新聞局找到空中失去的頻道、1999年我們以「保障公共電台」
的議題,獲得立法委員支持提案,該案於列入聯席會議決議辦理。

七年來,我們經過無數次廣播政策立法、執法不公的公廳會,但不及
專家學者及立法委員的大聲力保、等不及公共電台立法;等不及廣電
法修法,一個至今全靠捐款的NGO電台–我們被迫在空中消失。

2001年1月4日上午七點三十五分,為了電台的安全問題,也為了喘
口氣再繼續出發,TNT暫停播音。

我們聲嘶,但並未力竭。被迫讓TNT消音,不是有關當局在依法執行
公權力,而是扼殺台灣生命力。

TNT電台將於2001年1月8日復播,並發起一系列「不要扼殺台灣生
命力」反抄台活動,大台北地區FM95.1、98.5;桃園FM101.1;
台中海洋之聲FM95.9;宜蘭宜蘭之聲FM90.7,高雄FM102.9,全國聯播。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pkjj@ms29.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七期

2001年 January 2日

┌──────《 2001/01/02第二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集體懶惰症候群

上週的毒魚報告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一陣漣漪。新聞媒體大幅報導環境
品質文教基金會公佈的檢測報告,指出市售食用魚中有將近五成受到
農藥污染,長期食用將有導致癌症、不孕、畸形兒和智能衰退之虞。
此項新聞一出,民眾的疑懼導致魚市交易大幅下滑。在漁民和農委會
水產試驗所的抗議與質疑下,該基金會後來承認調查抽樣與檢測過程
確有瑕疵,並指出受測漁貨應該是來自大陸的走私品。

稍早,高雄的長食冒牌沙拉油事件,媒體也曾經報導指出可能是餿水
油或是回鍋油,並已大量流入餐廳而引起南部民眾恐慌。然而事後已
經證明只是單純的仿冒商標圖利事件,長食所賣出的油仍是一般沙拉
油。

事實上,這種把民眾的健康和心理感受拿來當作試驗對象的烏龍事件,
在當前追求聳動煽情的新聞實務中並不少見。記者和媒體可以義正辭
嚴的辯說,他們完全遵照新聞來源的說法,並未捏造事實。換句話說,
如果報導內容有錯,以及因此引起的社會效應,責任不在媒體而在公
佈消息的單位。好個撇得一乾二淨!

當然,環品會責無旁貸,必須為研究瑕疵負最大責任。而且類似該會
的民間團體,為增取媒體資源而過度強調報告結果的公關取向,也值
得檢討。不過,新聞媒體是不是就因此可以置身事外了呢?對於像毒
魚這類攸關民眾生命安全、容易引起社會效應的事情,新聞記者即使
無法判斷專業研究報告的缺失,至少應該了解,環品會畢竟是一個民
間組織,有必要求證相關政府單位,並在新聞處理方面採取保守態度。
即使事前受到條件限制,記者也有義務進行事後的追蹤和釐清真相的
報導。然而至今我們仍未看到任何一家媒體主動告訴民眾,究竟我們
吃的魚安不安全。

當然,這不盡然是第一線記者的問題。商業媒體的發展,必然受到成
本效益等經濟因素的制約。以最少的人事成本報導最多的新聞,導致
新聞工作的儀式化與形式化。在沒有主管給予指示的情況下,記者即
使有心對相關事件進行追蹤和釐清,恐怕也是自討苦吃。在現實的環
境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去挖掘下一個「聳動而不負責任」的新聞,
必定更受到長官青睞。

荒謬的是,一般民眾長期浸淫在新聞媒體的聳動新聞處理之下,似乎
對於事件的意義愈來愈麻木,對事務的重要性也逐漸失去了判斷力。
毒魚事件的社會效應暴起暴落,新聞媒體「自然而然」地放棄了後續
的新聞處理,而政府和民眾好像也事不關己毫無反應,「了不起不吃
就是了!」台灣社會的集體懶惰,比毒魚和假沙拉油還可怕。

Our Questions:

1. 媒體在採訪新聞時,難道只要「據實以報」就好了?其他的新聞查
證工作與客觀報導原則,又該如何權衡呢?

2. 媒體處理各種「涉嫌」的新聞事件或當事人時,除了第一時間的新
聞競爭壓力外,是否也該顧及事件本身的未明確性(不然也不會叫涉
嫌了),而給予中立客觀的報導?以這次的沙拉油事件而言,餿水油
或回鍋油的疑慮究竟是誰所提出?有無另一方說法?還是媒體本就唯
恐天下不亂,先報導為強?

3. 各個民間非營利組織本身對於所關心的議題,是否本就有既定立場?
有無公關議題操作的目的?是否有嚴謹的立論與證據?一旦媒體在採
用這些消息來源作為新聞事件時,是否亦須權衡相關對立或不同的多
元意見,甚或是官方立場,以呈現完整的新聞觀點?

4. 民眾該如何閱讀這類「懶惰」的新聞報導?一旦自身有朝一日成為
這類報導下的犧牲品,又該如何爭取自身被污名化的權益?(好比說,
你是漁民,你該怎麼辦?)

⊕∮⊙◇★☆

過了一個不能吃油也不能吃魚的新年,大家可好哇?沒關係,希望這
一期的電子報還能讓您下飯!本週論壇說的是古典音樂工業的全球化
現象,看看譚盾怎麼來做文化大融合。此外,別忘了傳學鬥網站已經
正式開張囉!還沒去看的趕緊上網瞧瞧吧!我們會不定時更新喔!

還是要跟大家說聲新年好,並希望下一世紀大家依舊關心台灣的傳播現象!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本週熱鬧的工時案報導,充斥了所有的頭版版面,無奈左翻右看,怎
麼看都是以是資方利益為出發的論述結構,勞方的立場在「失業潮」的
壓力下,怎麼也抬不起頭來。可是廣大的記者朋友們,別忘了你們也是
勞工啊!如果連自己的筆都寫不出該爭取的論述空間,難道要報老闆幫
你抗議嗎?

2. 唉!血淋淋的例子馬上就來。台灣新聞報確定民營化,有形資產與無
形資產新頭家都要,但是現有500名員工,它卻只要留一些。看來,無形
資產比這些活體員工都來的重要,記者勞工們,您怎能不站出來說說話!

3. 順便再提回「失業潮」,各大媒體集體追逐各單位組織所公佈的「失業
率」、「經濟成長預測」,然後再做個一連七天的專題報導,彷彿失業這
件事是從最近才開始的,但這些數字背後好像都缺乏了一些論證,只看見
赤裸裸的聳動與恐慌…

4. 中央電視台斥資三千四百萬元人民幣拍攝金庸武俠劇「笑傲江湖」,
今年將開拍「射鵰英雄傳」。大陸製作人說:「大陸武俠劇和港台不同,
港、台的作品太過庸俗化。」這當然囉,大陸有十億人口,至少令狐沖、
楊過可以找不同人來演,呵!

5. 楊德昌新片「一一」在巴黎賣了35萬人次,王家衛花樣年華賣了60
萬人次,李安臥虎藏龍賣了160萬人次。這樣看來以後不如向法國文化部
申請輔導金算了,反正國片輔導金問題重重。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音樂工業全球化與譚盾現象

胡采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千禧年台北市音樂季的最後一場演出,就在近年來紅得發紫、炙手可
熱的古典音樂界新星譚盾的多媒體歌劇「門」中閉幕。

從二十三日抵台,一連串的記者會與採訪活動,直到二十八日國家音
樂廳演出隔日,所有的藝文版面都是譚盾;加上演出當日的滿座與未
演先叫好等狀況,譚盾可望繼林昭亮、馬友友之後,成為台灣地區最
受歡迎的華人音樂家。

相較於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不景氣,以及音樂廳中老是演出古典作品
的一片死寂,譚盾的異軍突起確實叫人眼睛為之一亮。才辭去英國蘇
格蘭BBC交響樂團駐團指揮工作,奔往比利時法蘭德斯國家樂團合唱
團的他,緊跟而來的作曲邀約以及錄音計劃,看在才決定與DG(德意
志留聲機,環球唱片集團旗下的古典音樂公司)解約的英國指揮家賈
第納與眾多手上沒有合約的音樂家眼裡,或許會有些吃味。

當貝多芬擁抱著愛與自由的理想主義在解除封建的當世望風披靡;當
李斯特帶著史上第一位專業經理人展開全歐大巡演,如果每個時代都
要有自己的明星作曲家,譚盾無疑是佔住現世這塊角落的一顆熠熠紅
星,因為他代表了這個「全球化時代」最有利的意識型態與銷售形式。

音樂工業的劇烈兼併之下,全球音樂市場剩下俗稱的「五大」集團
(其中的華納與EMI亦有合併之意,但目前由於在歐盟受阻而主動撤
銷合併案,後勢仍待觀察),在這種全球市場的計算與行銷網絡之下,
大眾明星應運而生。古典音樂行業裡講求的技藝與詮釋流派等區別,
在市場全球化的潮流裡愈顯微弱,早期的古典音樂專務經營「大師品
牌」,今日則代之以大眾明星,例如帶有米老鼠式親切笑臉的馬友友,
還有長相酷似湯姆克魯斯的小提琴家約夏貝爾(電影紅色小提琴配樂
演奏者,相貌相當鮮美)。

大師品牌固然有屬於大師的迷思,今日的大眾明星現象,更教人覺得
有趣。

在這個全球化市場裡,譚盾最有利的就是他的東方臉孔,讓他順利升
等成國際級明星。出身中國湖南的譚盾善於在作品中揉和各種文化象
徵,例如在他的探討生命系列作品裡,有中國文革、越戰、披頭四、
藏傳佛教等各種元素,以及他接下來為日本山多利廳譜寫以日本茶道
為題的曲目,與另一個以秦始皇為題材的寫作邀約,都可以觀察出他
作品中的「全球性」。

譚盾當然是一個深諳古典音樂之道的音樂家,這可以從他十二月二十
八日音樂會上半場指揮的普羅高菲夫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聽出,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他的指揮下,演出甚至比團長陳秋盛平日的指揮
還要出色;他對小調音樂的書寫與變奏婉轉自如,更是教人無法挑剔。
只是,這些都不足以解釋譚盾發紅發紫的現象,因為比他優秀或與他
相當的作曲家,台灣自己恐怕就有一大把。

由於臥虎藏龍電影的賣座,配樂者在台灣市場的知名度大為開展,這
種結合了大眾藝術市場的行銷方式,使譚盾在台灣成了一個受注目的
音樂品牌;隨著臥虎藏龍在海外市場告捷,譚盾的市場熱度,恐怕還
要持續發燒。以這次在台灣演出的作品「門」為例,我們更可以看出
譚盾是一個在內容上善於選擇,並具有國際眼光的事業家。

這齣名為「多媒體歌劇」的作品,講的是「愛情」這個古老主題。在
舞台上,譚盾運用螢幕與各式燈光、投影技巧,將歌劇主角(包括身
兼「閻羅王」一角的指揮自己)的演出投射在螢幕上,使得舞台與螢
幕上有了多重的影像辯證對話,這就是所謂的「多媒體」。而樂團成
員散落在舞台各處甚至觀眾席上,也製造了較為複雜的聲音效果,以
及台上與台下的另一重辯證。

這些新穎的舞台表現,展現了一次有趣的劇場效果,自然帶給把古典
音樂想像為枯燥優雅的現場觀眾十分刺激的思考。然而事實上,投影
技巧早在華格納的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時代就實驗過;而台下的
聲音辯證更是早在馬勒時期,就已經被這位當時以指揮聞名的作曲家
玩弄得十分有趣。譚盾的成功,雖然在實驗上向現代科技更新,但是
更重要的事實是,這波市場行銷為他將觀眾帶進音樂廳。

在音樂廳裡,我們可以看見演出歌劇「門」的三位女角,分別是因為
電影霸王別姬而揚名國際的中國虞姬、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茱麗
葉、以及日本偶劇「心中天網島」的藝妓小春(老實說,我不知道這
是誰,如果沒有節目大綱,真是看得一頭霧水),分別用中國京劇、
西方歌劇、日本偶劇唱腔敘述自己淒涼的愛情故事,閻羅王大受感動,
允許三人轉世投胎。

劇中選用的角色,當然是以國際知名為優先考量,所以才有虞姬與茱
麗葉;而木偶「小春」則明顯是為了要安插一位「有日本文化代表性」
的女主角來向劇作出資者NHK交響樂團交代用;這些都清楚地說明了
這齣多媒體歌劇的國際性格。

只是,當三位女角唱著東方小調式的句子,臣服在閻羅王之下要求投
胎轉世時,只教人覺得錯愕。輪迴的宗教觀並不存在於茱麗葉的文化
中,西楚霸王時代的佛教是否已經流傳到貴族之中並不可考,但是三
位女角竟然對著說英語的閻羅王齊聲唱和「南無阿彌陀佛」,這種將
多種文化強加「融合」造成的錯亂與過分簡單抽象化,教人無所適從,
尤其是面對一個唱著阿彌陀佛、鬧著要投胎的茱麗葉!

當然,譚盾已經在上半場向全場昭示一個普羅高菲夫的俄式茱麗葉,
但是這完全無法正當化譚盾的茱麗葉,因為普羅高菲夫是受當世西方
音樂界教育出身,用他帶有俄式味道的句子進入茱麗葉的世界譜寫一
個新的組曲,而不是將茱麗葉連根斬斷地的強加放置在俄國東正教或
巫教的脈絡裡。像「門」這樣的「文化融合」,只能說將各種文化隨
便去東撿西,選擇幾種形象放在同一個時空之中罷了;然而,這樣的
文化融合,卻是最容易吞食、最具有國際性格的。

在三個女主角分別講完自己的愛情故事之後,閻羅王大表感動,准許
投胎。這種「下一次還是要戀愛」的簡單敘事,又是一個最為大眾易
懂的粗俗故事,簡單程度甚至比之前華人世界風行的「杜蘭朵公主」
有過之無不及,大概還比不上老鳥菜鳥的手機廣告複雜。

譚盾在音樂會中場的時候,說明自己的音樂觀是沒有國界的,不論東
方或西方音樂,在他的眼裡都是一個整體。當市場行銷體系紛紛將各
地樂迷送進音樂廳或唱片行消費譚盾的時候,這種音樂觀也許就是全
球化時代最好的美學吧。

(編按:公共電視將於1月5日晚上10:00錄影轉播該場音樂會。)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來喔!參加研討會喔!

∮流行文化研討座談會 (本週是第五場,最後一場)

.時間:90年01月05日,下午14:30-17:00
.地點: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2 (市民大道路口,富邦人壽大樓)
.主辦單位:富邦文教基金會

.活動目標:

1. 推動媒體教育與流行文化具體納入文化政策:經由大眾傳播和文化
相關學者、大眾傳播經營者及政府機關,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會
議資料彙整後呈遞政府施政參考,並祈未來文化政策能具體納入媒體
教育與流行文化相關議題,並積極推動。

2. 提昇流行文化品味:流行文化的消費已是當代民眾的主要生活實踐,
深深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及價值觀,我國的文化政策實不能忽略大眾文
化對一般人民文化消費與整體文化品味的影響,對於文化一詞的界定
都宜把流行文化涵納其中,並加強建構流行文化的評論環境。

.場次說明

第一場11月17日(五)下午2:30-5:00
「流行文化的社會影響及其重要性」/政治大學新聞系陳世敏教授
第二場12月01日(五)下午2:30-5:00
「影劇新聞與流行文化的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系馮建三教授
第三場12月05日(二)下午2:30-5:00
「如何建立媒體流行文化的評論環境」/台灣大學新聞所張錦華副教授
第四場12月18日(一)晚上7:00-9:30
「文化行政機構與流行文化」/台灣大學法律系賀德芬教授
第五場01月05日(五)下午2:30-5:00
「我們需要何種流行文化政策」/政治大學新聞系陳世敏教授

.會議地點: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2 (市民大道路口,富邦人壽大樓)
.聯絡電話:02-27048856 林小姐 傳真:02-27048213

⊕∮⊙◇★☆

∮「台灣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的關係」研討會

在此世紀交替之際,本院有意針對「台灣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的關係」
舉辦小型、深入、精緻之學術研討會,深入探討台灣傳播社群與其他
地區、國家的不同處,並進而了解傳播系統與其他社會、文化、科技
現象的對話與構連。另外,傳播系統在去年九二一大地震時所發揮的
社會動員力量,亦值得學者深入觀察傳播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的互動
情形。與台灣分隔四十多年的中國大陸,現今的台灣社會如何與中國
大陸之傳播系統進行互動,減緩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之杆
格與衝突,也是亟待學者研究的領域。

本研討會預計在九十年一月十三日於政大傳播學院三樓舉辦,時間從
早上10:00至下午7:00,其間備有午餐及晚餐供各位貴賓享用。檢附
研討會議程,來校時請攜帶議程資料。誠摯歡迎各位先進蒞臨與會,
請於九十年一月五日前完成報名,報名方式如下:

傳真:(02)2939-9291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劉麗芳小姐 收
E-MAIL:g7451014@grad.cc.nccu.edu.tw

.報名表

「台灣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的關係」研討會報名表

姓名:
學校/系所:
職稱/年級:
電話:
E-Mail:
□是否需要替您準備中餐 □能否參加晚宴

以上報名表回函請傳真至(02)2939-9291 政大傳播學院 劉麗芳秘書
或電洽(02)29387222 政大新聞系 臧國仁教授
或Email g7451014@grad.cc.nccu.edu.tw黃睿迪助理
(本研討會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聯合報文教基金會贊助、政治
大學新聞系執行)

.「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研討會」論文發表會議程表

一月十三日(週六)

第一場:10:00-12:00(共120分鐘)

主題:台灣傳播系統之共相與殊相
主持人兼評論人:翁秀琪(政大新聞系)

第一篇:方念萱(政大新聞系:與誰共相:台灣公共媒體公共性的紮
根研究法)

第二篇:卓美玲(淡江資傳系:有線電視政策與管理機制所造成的生
態差異:比較美國、德國、與台灣之有線電視政策與生態差異)

第三篇:孫式文(中正電傳所:網際網路在社會危機情境的傳播功能:
網站經驗分析)

12:00-13:00(午餐用餐時間)

第二場:13:00-14:30(共90分鐘)

主題:傳播(新聞)系統與社會文化之互動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雪雲(師大社教系)

第四篇:蘇 蘅(政大新聞系: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如何形塑
青少年犯罪)

第五篇:陳炳宏(師大大傳所:媒體組織所有權與經營權關係之研究
–以全民電視台報導公投絕食新聞為例)

第三場:14:35-16:05(共90分鐘)

主題:傳播系統與社會危機
主持人兼評論人:林鶴玲(台大新研所)

第六篇:方雅慧(台大新研所研究生:家園重建,誰的夢–從災區社
區營造、政商競合的重建計畫看災區社區傳播)

第七篇:孫曼蘋(政大新聞系:參與者?旁觀者?社區報刊與社區關
係之初探 –以南投埔里鎮之社區報刊為例)

16:05-16:25 休息

第四場:16:25-17:55 (共90分鐘)

主題:台灣與中國大陸之傳播現象
主持人兼評論人:孫秀蕙(政大廣告系)

第八篇 游任濱(輔大大傳所研究生:社會運動之網路發展史初探--
以南方電子報為例)

第九篇 胡光夏(政戰新研所:中國大陸廣告產業互動之初探)

18:00-18:20 研討會總結一 潘家慶(政大新聞系)

18:20-18:40 研討會總結二 羅文輝(政大新聞系)

18:40-19:00 交換意見 主持人:鍾蔚文(新聞系主任)

19:00-20:30 晚宴 王石番(政大傳播學院院長)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pkjj@ms29.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六期

2000年 December 26日

┌────────《 2000/12/26第二十六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媒體又在監督政府?

這種時候,說新聞自由很可笑。

新新聞總編輯楊照果然如外界所預測,站出來捍衛新新聞,承認自己
就是呂秀蓮的通話對象,並且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姿態誓言揭發高層
奪權內幕、防止憲政危機、捍衛新聞自由以監督國家。

在各家電視台現場直播的記者會上,楊照證明呂秀蓮說謊的重要「證據」
之一是,呂秀蓮不可能不認識楊照,因為楊照在哈佛大學唸書的時候,
就已經為呂接手首都早報總主筆而身為策士;後來楊照擔任民進黨國
際事務部主任時,也因為呂的「加入聯合國推動小組」而有多次聯繫。

姑且不論「呂秀蓮認不認識楊照」這個證據能不能直接證明「呂秀蓮
有沒有說謊」,我們大致可以從楊照的話裡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楊
照與呂秀蓮關係匪淺,所以楊照也才會接到那一通深夜電話。

雖然副總統仍然堅稱不認識楊照,但是知道內情的媒體人大約也清楚,
當年的「革命夥伴」,今日各霸一方。

事實上,媒體人在與政治人物接觸的時候,多半會有自己政治立場心
儀的對象;在報導、評論時,難免也會自己的偏好。久而久之,便會
建立起自己與政治人物的親密關係;而通常這些和政治高層關係良好
的媒體人,在媒體裡也會任職比較重要的管理階層,因為這些媒體人
比較「具有份量」。

像楊照這樣一個橫跨媒體與政黨的文化人,從反對黨時期便和今日的
檯面人物都有一些接觸,這些政治資源皆是楊照本身作為一個媒體人
的重要資源。這些媒體人與政治人水乳交融、惺惺相惜、相互押寶的
情形,才是媒體人經營自己的真實狀況。

先不論楊照將「深夜電話事件」公諸於世的目的是什麼,楊所不可以
迴避的是,他和呂秀蓮之間的關係其實是非常複雜密切的(不然,有
誰會在深夜打電話給誰?),當他在決定要不要公佈深夜電話的時候,
所考慮的利害關係必定十分複雜。

但是,公眾所看到的,卻是一個英雄式的楊照,言必稱新聞工作者職
責所在,必須監督政府、揭發醜聞、防止憲政危機。在這種說辭裡,
新聞工作者和政治人物彷彿是互不干涉的兩方,新聞自由監督國家;
然而事實上,在這個情形裡,誰都知道不是這樣。

如果有什麼理由促使楊照今日選擇掀出深夜電話內幕,誠實說出來有
什麼關係?或者不說都還好些。當我們再度聽到一個媒體高層拿出新
聞自由作為一切行為的擋箭牌,尤其在他說明完自己和政府高層的親
密關係之後;這種時刻,真的只讓人想笑。

Our Questions

1. 政治人物和媒體的關係如何?

2. 目前有許多政治人物轉任媒體,例如趙少康經營飛碟電台等,這種
政治人物轉任的結果,對媒體內容以及媒體經營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應該如何消除這些可能的影響?或設定一些轉任限制?

3. 目前也有許多媒體人士轉任政府高層,例如新聞局長蘇正平、國安
會副秘書長江春男等(還有前新聞局長趙怡也是一例),這些媒體人
為什麼能夠轉任政治高層?我們在觀察這些媒體人的時候,是不是更
應該注意監督他們有無與利益來源結合的可能?

4. 如何看待媒體人轉任政治高層之後再回流媒體的問題?在資源分配
上,這些有雙重身份的媒體人與政治人是不是更應該迴避決策過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這一期的內容,除了編輯室報告、論壇之外,我們有來自南台灣小姑
娘第一手的媒工作甘苦談,讓大家瞭解一下線上記者收受採訪單位饋
贈的兩難情勢,以及難看的「吃相」!此外更最重要的就是……傳說
中的傳學鬥網站正式公布啦!!就當是傳學鬥致贈大家的新年禮物吧!
大家看完電子報後趕快上網去瞧瞧!別忘了在網站留言版上說說您的
意見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民視新聞收視率竟然真的超過台視,消息一出,副理胡婉玲煮了一
大鍋湯圓,副總經理廖季方則是帶菜頭、貢丸湯請客。哇,獎品真豐富!

2. 中視與中華電信公司合辦公益活動,中華電信提供二十門國際電話
線路,免費開放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給到中視的外
勞朋友盡情打電話回家。外勞打電話本來就應該有優惠折扣,把人家
騙來做苦工,台灣國際電話又是有名的貴,做外勞真倒楣!

3. 一項研究指出,音樂有助改善癡呆症,當音樂播放時,阿茲海默症
病患記憶比沒聽音樂高時高出60%。完了,我每天聽那麼多音樂卻什
麼都記不住,真的沒救了嗎?

4. 中天新聞台改版之際,因為未來走向不明確,員工萌生辭意。大家
知道,公營電視台是以公共服務為目的,所以未來走向一定不會不明
確的,員工不會沒信心、每年薪水還會調漲,很好的唷。請大家支持
台視華視公共化!

5. 梁朝偉魔力沒法擋,年底香港各大電台、電視台的各式頒獎典禮爭
相巧立名目要頒獎給他。問他最想要什麼獎?他說:「那我要奧斯卡
吧!哈哈。」哈,哈哈,很難笑。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什麼是實踐?

邱承君(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什麼是實踐?大哉問!如果有人願意指點迷津,我一定又驚又喜,喜
的是自我認同的疑惑似乎有了出口,得道後就是大智大慧;驚的是那
麼難解的問題、竟然有個答案!?是的,我不太相信真會有什麼實踐
的真理,但、又忍不住飛蛾撲火地追尋,這種狗咬尾巴的多疑,真是
狗咬尾巴…

既是狗咬尾巴,就別期望我能談出什麼邏輯連貫、條理分明的大道理,
以下我要說的,不是道理。

實踐首先是一個理論的問題,之所以是理論問題,是因為唯有透過一
種特定的框架與視角,我們才能辨識什麼是問題、什麼不是。譬如,
媒體的結構性偏差是相對於媒體制度理論的比較而來的,我們對它的
批判(如果批判是一種實踐的話),一開始便是深植在理論之中的。
於是,當我們說理論相對於實踐,進而宣稱理論無用、實踐沈淪,這
難道不是一種幻象?不是一種本位主義的迷思(屁股決定腦袋的變體)
嗎?

反之,那不是說所有理論對象的應用,都是實踐了?沒錯,確是如此,
就像我們很難不承認公共媒體制度的倡議者與自由市場論者都在實踐,
它們之間的不同,除了信仰,更重要的,就如同我所說的,必須在理
論上將兩造放在一個天平上,他們各自的實踐,才具有不同的現實意
義。

沿著這個脈絡下來,讓我們回首檢視實踐的另一層意義:現實。相對
於此,我們很容易可以在理論中區別出左右、公私等觀念,但在現實
裡,清楚的關係卻不總是那麼清楚,何故?因為實踐總是「即興創作」
的意外結果,我的意思是,理論不是動則殺頭的鐵律,在現實實踐中,
它總烙有「策略」的痕跡,於是,昨日的朋友成了今日的敵人、過去
的成就變今日的包袱。

歷史與刻在進行的時間上,黨國資本論述所造就的三退運動,與日前
國民黨、象山集團合夥投資中視衛星公司的案子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一邊是,共同的黨國敵人促成團結、消弭不同團體間理論立場上的差
異;另方面,過去反、反、反對到底的敵人,不但仍未消滅,反而大
張旗鼓,以資本家的新身份積蓄東山再起之勢。如此,理論上的堅持
反因策略的介入而愈見模糊。

現實策略的介入,無礙於我們對實踐的積極評價,因為它原本就是實
踐的一個側面。我們要提醒的是,實踐不是理論的對立面,其方法與
途徑亦並非是絕對、唯一的,相反的,實踐與理論的關係是辯證的,
此外它更是一不斷變動的過程,既無起點,亦無終點。即便是,後見
之明不會變成洞察先機的真知灼見,但它始終是一個可以用以反省、
避免錯誤的前車之鑑,這對刻在進行中的新一波的媒體運動而言,當
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課題。

那實踐呢?它總是在那兒的。

▉▊▋▌ 媒 ▍ 工 ▍ 作 ▍ 專 ▍ 欄 ▍▌▋▊▉
⊕∮⊙◇★☆

記者=乞丐!?
——該如何改變社會大眾對記者的負面印象?

南台灣小姑娘(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身處在這個資本及政經結構操控下的媒體中,而台灣長期以來又缺乏
新聞工作者自律監督機制,身為一個小記者,在每天的工作當中,時
時可能面對來自四面八方,可能令你「向下沈淪」的誘惑或是壓力,
這些對於一個多少有點自省能力及對新聞工作仍抱有一份理想的年輕
人而言,通常是痛苦的來源。「清流」與「濁流」之間的分際,其實
是很難拿捏的。

台灣的新聞教育及記者養成訓練過程中,對於「記者是否應接受採訪
單位餽贈及招待」這個命題,其實是很曖昧不明的,老師一方面諄諄
教誨,訓示你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觀念;一方面卻又以記
者是否能從採訪對象那邊獲得一些「方便」,來斷定採訪對象關係是
否建立得好。記得還在學校時,有一位曾待過實務界的老師,就曾批
評學生實習時,連出版社的新書都要不到,怎麼能算是「有辦法」?
這樣的傳播教育,如何讓新聞工作者養成不接受餽贈的操守?

而在業界中,採訪單位對記者的餽贈及招待實在是無所不在,在缺乏
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分寸的拿捏往往僅存乎每人心中的一把尺。筆者
身處的媒體,對於記者在這部分的操守有一定的要求,但在現實工作
中,遭遇的種種狀況卻往往不是如此簡單。

平常出席大小記者會,採訪單位常會準備一些小紀念品,有些甚至還
會在資料袋中「暗藏」車馬費,每當遭遇這種狀況,如何把握其他同
業未注意到的時機,偷偷將這筆「不義之財」退回,真是一件高難度
的任務。這種狀況如果出現在利益團體的採訪單位,或許可令人理解,
但在筆者的採訪經驗中,卻屢次出現在宗教團體舉辦活動的記者會上,
這種狀況特別令人不快。

而在採訪議會新聞時,也曾遇到過財大氣粗的採訪對象,透過新聞同
業間的領袖型人物,以些許「好處」要求記者不要處理某個新聞,在
對方廣大的勢力及巨大的同儕壓力下,小記者儘管心中百般不願意,
專業意理及道德感油然而生,但在現實的壓力下,能怎麼辦?小記者
只能偷偷摸摸地將不義之財退回去或是捐給慈善團體,對於同業間的
默契,卻不知該如何打破。

在這種惡質的媒體生態下,不少記者養成理所當然的心態。議會審查
市府新聞室預算時,記者更明目張膽在旁護航,因為其中有不少預算
事關記者的福利。不少採訪單位每年固定編列預算招待記者出國旅遊,
地方政府甚至還有一筆每位記者三萬元的出國預算,供記者專款專用,
憑單據報帳,部分對記者要求不嚴苛的媒體,樂見有人幫忙出錢提供
員工旅遊;部分媒體則強制要求記者不得接受招待出遊。

儘管媒體主管表面上對於記者接受餽贈,經常三令五申,以此為戒。
但令筆者難以理解的是,記者既然不能接受金錢餽贈及招待,為何業
界組成的新聞聯誼會組織,卻每年向採訪對象募集摸彩品,召開大會
就像是每年的大拜拜,摸到價值較低廉的禮品,還挑三撿四,嫌東嫌
西。難道這樣的作法,就不算是接受餽贈?為了讓自己的良心好過點,
我總可以不加入這種組織吧!

記者對於採訪單位餽贈及招待的態度,若不能抗拒,記者的形象及地
位就被這點蠅頭小利糟蹋至極。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在實踐上,
卻有不少模糊地帶,常常令一位小記者面臨天人交戰,「我只想單純
的跑新聞,有這麼難嗎?」希望有一天,記者不再給人「乞丐」的聯
想,誰能告訴我,這一天何時來到?

⊕∮⊙◇★☆

傳說現身:傳學鬥網站正式公布!

耶耶耶!傳說中的傳學鬥網站終於現身囉!經過幾個月來的籌劃、討
論、設計、測試,傳學鬥成員們總算共同孵出了這個「傳說」!

我們的網站網址如下:
好記但比較慢的永久網址:http://go.to/SCSTW
不好記但是比較快的網址: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

因為是免費網頁,所以如果有跳出來的廣告也請讀者們見諒!!

雖然網站至目前為止可說是初步完成了,但還是有一些單元陸續在更
新中,希望大家在這段期間可以給我們一些意見,好讓我們做的更好!
接下來要用文字的方式稍微介紹一下網站的內容,但是您還是自己上
網看比較好玩啦!!

我們的網站主要分為九大部分:

一、【誰是傳學鬥?】
實在迫不及待與您在網路上分享彼此觀點、激盪思考火花…
但在此之前,可否請您稍花一點時間,
看看我們是誰?為何在此?做過了什麼事?
相信更能幫助我們瞭解彼此的觀點與信念!

二、【傳學鬥電子報】
傳學鬥電子報由傳播學生鬥陣負責編輯,每週出刊,
從2000年六月19日出刊至今,累積訂戶已超過2000人。
我們發行電子報以和外界溝通我們對媒體改革的想法,
除了評論媒體表現以外,我們也觀察媒體的政治經濟結構,
希望能夠促進媒體的公共化。
如果您曾錯過以前的電子報,我們特地準備了各期索引,
歡迎您細細品嚐;但我們更希望您現在就加入訂閱陣容,
共同關心未來的傳播文化!

三、【鬥陣俱樂部】
鬥陣俱樂部就是「大家一起來參加」的意思!
本部分將隨時更新傳學鬥認為最近好的活動訊息:
玩樂活動:傳學鬥認為近期有意義的玩樂活動資訊!
做事活動:值得大家參與的研討會或活動!
友好活動:傳學鬥友好團體最近進行的活動,歡迎聲援!
若您知道任何有意義的活動訊息,或您的團體有消息需要發佈,
歡迎來信告知!好康鬥相報!

四、【媒問題研究室】
沉寂已久的傳學鬥讀書會重現江湖!!
我們初步將此會定位為「媒問題研究室」,
取其研究當代媒體問題之意,
希望能藉由讀書會的討論使新朋友更認識傳學鬥,
並做為傳學鬥行動力背後的知識基礎。
現在您也可以透過網路共同參與討論喔!

五、【媒大事】
建立起屬於傳播學生鬥陣觀點的媒體時事資料庫,
一直是傳學鬥成立以來的宏願之一。
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剪報,呈現出對當前媒體的檢視與監督。
理想規劃包括每週媒體大事的更替,以及專題的追蹤整理。
這是一項耗費人力的工作,但我們希望我們可以!
本單元目前正縝密企劃中…請密切注意!!

六、【媒隨評】
這裡集結了許多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在不同時空脈絡下透過不同管道生產的文字紀錄,
呈現出各種不同立場與觀點的論辯。
希望您可以在這些文章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想法,
更希望您可以進一步加入思考的脈絡,
一起「媒隨評」!!
此外,這裡三不五時將會出現一些其他不錯的文章,
進來看看吧!!

七、【媒教養】
媒體公民教育的推廣是傳學鬥的中長程目標,
我們希望有朝一日所有民眾都能主動近用媒體、
適當使用媒體訊息、瞭解媒體運作機制,
進而讓媒體真正回歸人民、回歸公共利益,
接受公共監督與規範。
這是一條漫長且必需的道路,
所以進度上也就給它中長程啦~敬請期待!

八、【媒話說】
有話請直說,媒話更要說!
這是我們的留言版啦!

九、【媒連此】
將提供「傳學鬥」推薦參觀的網站,共分三部分:
媒體連結:重要媒體網站整理,各類皆有,小心洗腦!
友好連結:傳學鬥友好團體的網站,或我們強力推薦的團體!
資訊連結:資訊類網站,如學術團體、資料庫、刊物等之蒐集。
假如您知道什麼好網站,也請來信告知,好康鬥相報!

所以囉!從今天開始,傳學鬥與您又多了一個互動溝通的管道,希望
大家多多利用,並歡迎留言、來信討論,未來有任何相關活動,我們
也會利用網站進行公布,大家要常常上來玩喔!!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pkjj@ms29.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五期

2000年 December 19日

┌────────《 2000/12/19第二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媒體併購風?
——談傳訊電視收購案的資本邏輯

日前針對象山集團收購傳訊電視中天、大地頻道,並整合中視二台
併為「中衛」一事,各方多有議論,但看法大都不外兩種:第一種
看法著眼於個別企業的競爭,將之視為財團勢力間的彼消我長,認
為和信「賤賣」傳訊電視予象山集團的做法,意謂著和信傳播版圖
的衰退及象山傳播王國時代的來臨;第二種看法則從媒體產業的發
展切入,指出象山集團除擁有上述媒體外,旗下經營媒體尚包括平
面「勁報」、廣播「 Power989 」、衛視中文台、迪士尼卡通等十七
個頻道代理、網站等,其購併走向合乎現實與未來趨勢,即此傳播
業的整合現象,乃是傳播產業平台概念的具體展現,提供產業優勢
的保障、媒體競爭力的強化與利基化等諸多好處。

上述看法實為一體兩面,其病出在只從企業角度論事,彷彿媒體一
事只是商品,非關文化,亦無關閱聽人。然而先撇開此點不談,其
所呈現之觀點,本身便與事實十分不符。

首先,認為象山集團收購傳訊等媒體一事,乃是財團勢力間彼消我
長的反映,實是囿於表象的說法。以象山集團最早成立的木喬傳播
為例,由於斷訊風波下的有線電視市場生態使然,九八年起木喬與
和信結盟,和信投資木喬並取得25%股權,而後和信與東森和解,
達成「換場(系統)」協議,其中木喬亦為合作交易之部分,即東森
依和信模式取得木喬25%股權。此次和信雖僅以當年購價十分之一
的六億元,將傳訊電視轉售給象山集團,雙方亦進行股權互換,和
信獲得象山在木喬的50%股權,共計占木喬75%股權,成為最大股
東,取得台灣最大頻道代理商木喬傳播的經營權,象山則取得和信
的傳訊電視經營權,而擁有中天、大地兩頻道。

資本家在商言商,只要有利可圖,彼此關係又怎是競爭二字了得?
合作亦可也。然這樣所有權錯綜複雜的情形又何只限於象山與和信
兩財團間?東森集團旗下的東森媒體科技公司股份中,象山集團占
逾四千萬股,5.65%的股份;此外,象山則早與中視展開合作,除
九六年合資成立的中視二台外,亦與中視、中時報系合資成立雙中
傳播公司。

其次,視購併為傳播產業平台概念的具體展現,亦是諸多矛盾,充
其量,只是資本家意識形態馬前卒的說法。對內,其一方面強調競
爭與節目多元間的因果關係,另一方面又堅持水平、垂直整合後的
市場結構,乃是提供競爭優勢的環境,兩者間的衝突如何消解?對
外,其引以為購併之合理基礎的規模經濟,若以公共媒體制度做反

向思考,該制度所提供之規模經濟豈不更大,豈不更是值得考慮的
方向?

奇怪的是,有關媒體與公民間的論述,在台灣輿論中向來缺席。
九○年代以降,立基於「黨國資本主義」批判的黨政軍退出三台運
動便是一例。其雖然看出政治與經濟邏輯的對立,但卻未覺察到官
商利益兩者之間的共生共榮,故流於「市場乃是解構黨國廣電媒體
壟斷之不二法門」的空泛認知。結果便是攻黨國而不攻資本,渾然
不知在市場機能下,私人置換了公共,消費者取代了公民身份,其
為害與黨國壟斷相較,甚至猶有過之。

當面對「 Power989 」董事長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洪秀柱;隸屬國
民黨的中央投資公司擁有東森5.56%股權;國民黨仍掌握中視,並
投資中視二台、增資中視衛星等現況時,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市場與資本確已接手,黨國幽靈卻絕未遠走,黨國現已化為資本,
隱身在那要革它命者的理想國度中。

Our Questions

1. 近年國內外出現非常多的媒體併購案,例如日前轟動一時的雅虎
奇摩、之前震動國際的美國線上與時代華納併購案,在這些媒體併
購案的新聞報導中,記者採取的論述方式是什麼?將之視為一種進
步、或是「客觀地」觀察市場結構的轉變?閱讀編輯室報告後,你
覺得以上的說法各有什麼問題?

2. 媒體由於市場規模龐大,因此媒體的併購案通常會引起市場極
大矚目,焦點通常放在財團你消我長或是併購後的市場新生態,
你認為在合併案之中,所謂的財團需不需要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

3. 在美國線上和時代華納併購案中,另一項引人矚目的焦點是美
國聯邦政府傳播委員會FCC與歐盟執委會是否准許合併案,因為
合併可能造成市場壟斷等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政府是有能力
介入這些併購案的嗎?

4. 那麼除了市場壟斷問題之外,政府應該在其他方面介入嗎?例
如編輯室報告中所提到的「媒體公民」問題,政府在這些併購案
中,是不是應該要有自己的媒體政策考量?

5. 但是觀察這幾宗併購案,特別是台灣部分,政府的角色是什麼
?缺席,或者歡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哇!這一期內容豐富,我們有很好看的編輯室報告、論壇,還有很
精采的投稿喔!請大家不要錯過鬥陣俱樂部,歡迎大家加入討論!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民視七點晚間新聞擊敗台視新聞,總經理陳剛信切二十吋蛋糕祝
賀,並承諾戰績維持一周以上即頒發獎金三百萬。收視率常常在變
,每台都不停切蛋糕,不知道有什麼好吃的,這種新聞也不知道有
什麼可報?

2. TVBS主播李晶玉傳出跳槽中天,李晶玉本人則否認。詹慶齡、
蘇逸洪都走光了還在撐嗎?這是學蕭薔嗎?撐到最後才脫。

3. 伊莉莎白赫莉在美國演員工會罷工期間為雅詩蘭黛化?品拍攝
廣告,工會處以10萬美元罰金。赫莉10月已對工會公開道歉,
並捐贈2萬5,000美元。嗯,還算聽話,但是大家還是不許去看
她和布蘭登費雪拍的那個片喔!

4.《沙河悲歌》、《小百無禁忌》、《運轉手之戀》在不少影展上出
盡鋒頭,中影12月23日在真善美戲院再度上映,票價120元。
要看就看這幾部,不許去看伊莉莎白演的那部!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新聞?文學?濫情?
——從<華夏哀歌>事件談報導文學的問題

劉郁青(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日前,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的作品〈華夏哀歌〉在網路上遭人
指出,文中有相當比例的內容是譯自美國時代週刊的報導,有抄襲
或引用不當的嫌疑。

這件事情經媒體披露後,時報文學報導文學獎項的評審委員召開緊
急會議,會中決議作者在處理、引用他人採訪的第一手資料時,產

生不少數據的出入和引用或轉述含混的現象,建議主辦單位在作者
未提出充分的澄清前,暫時擱置此獎項。隨後,〈華夏哀歌〉的作
者資深記者楊艾俐除了提出說明之外,也宣布放棄該獎項。

〈華夏哀歌〉所引發的爭議只是問題一角,事實上,報導文學這個
從七0年代開始興盛的文類,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在各大文學獎中
的評選標準,或者是作為一種出現在平面媒體的體裁,都有許多值
得討論與檢視的問題。

報導文學,可以說是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報導的內容,由於報導文學
兼具報導和文學兩者的特質,而報導講究真實;文學容許虛構,這
兩個特質在同一文體內雖不至於完全互斥,但報導文學卻一直無法
畫出真實虛構之間的界線和程度,所以一直是一個妾身未明的模糊
文類。時報文學獎就曾經因為文類不清的考量一度中斷報導文學的
獎項,後來雖然恢復舉行,然而報導文學做為一種文體的建制化還
是沒有成功,每年評審們對於報導文學的界定還是有許多的爭議。

正因為報導文學是個有爭議的文體,七0年代也辦過好幾次報導文
學的討論會,邀請學者、作家或是報導文學的寫手試圖界定這個文
體,但是由於報導文學中文學和報導元素的分寸難以拿捏,偏重文
學性的說法往往忽略了報導中的真實性與新聞價值;而注重報導的
意見則十分執著新聞真實的價值,強調報導文學中的一切細節都必
須經得起查證,因此,時至今日,各大文學獎對於報導文學的評選
始終沒有一套固定的文體規範和評選標準。

報導文學的典範無法確立,首先在文學獎中引起的爭議是評審的口
味差異甚大引發評選是否公正的問題,每個評審對「報導」和「文
學」的比重和評選標準都十分分歧,所以在評審的決選會議中通常
必須事先表述各自的標準,而依據披露〈華夏哀歌〉事件的《明日
報》指出,考諸過去報導文學獎的評選記錄,不同的評審對同一作
品甚至做出兩極評價。

而事實上,在文學獎中,如果重文學的評審佔多數,個人式散文風
格的就有可能出線;若是重報導的評審成為多數,缺乏文學技巧與
美感的資料堆砌式報導就會掄元。雖然文學獎項的的評選本來就容
易受到不同取向評審主觀口味的影響,選出的作品也常常是各評審
意見的折衷之選,但是,像報導文學這樣缺乏典範的文體,評審自
由心證與主觀偏好的主導會更加明顯,以致每年各大文學獎評選出
來的報導文學作品水準參差不齊,也走不出這個文體的固定風格,
而想要投稿這個文類的作者每每迷失方向,每年的投稿作品中不乏
出現既沒有報導價值也缺乏文學性的四不像文體,近年來更常常因
為投稿品質普遍低落,出現首獎從缺的情形。

另外,撇開文學價值的討論,報導文學的未建制化導致其中的報導
部分也不像一般純淨新聞或是深度報導在新聞寫作的討論或是報社
編輯手冊的內規中自有一套針對採訪、消息來源,以及資料引用的
規範和標準。這次華夏哀歌事件引發的爭議,即是作者未註明清楚
引用資料的出處,以及引用資料和親身採訪該佔報導文學多少比例
才適當的問題。

針對這點的討論,雖然仍有作家和學者認為報導文學中走進現場和
親身採訪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情和渲染力的重要關鍵,但由於報導
文學的題材難免遇到國際化的議題,而寫作者若缺乏媒體的資助,
一般很難完成幅元較廣或耗資較巨的資料採集工作,因此,一般認
為無論親身採訪或文獻資料的引用都是可以接受的方式。但從這次
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評審的討論中可以發現,評審們即使認同資
料的引用,卻認為作者是否能夠在消化整理資料後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作為一種評定的原則。這個標準進一步引發的爭議在於評審
們要如何判斷作者的確消化了資料,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另
外,即使作者的確提出了自己對資料的詮釋和觀點,評審們又如何
斷定這樣的詮釋對於新聞事件是恰當且切中要點的。這裡的問題在
於,評審們既不一定是報導文學各種專業題材的專家,不一定瞭解
專業題材的背景脈絡,如何評斷作者針對這些題材提出的詮釋是否
適當。另外,由於觀點和詮釋是個人極為主觀的衍生,又如何替觀
點和詮釋找出一個良好的評判準則呢,這些似乎都使得報導文學的
評選更加難上加難。

報導文學缺乏典範與建制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即是現在平面媒體對於
報導文學體裁的誤用或濫用。像報導文學這樣的體裁原本就是設計
作比較深入的報導,讓作者可以藉著這個文體的特質,增加對新聞
事件各個面向的分析、探討和議論,也藉著報導文學文學性的筆法
勾起讀者瞭解議題的閱讀欲望。而根據學者李瑞騰的分析,台灣的
報導文學在七0年代之所以盛行,除了報社的推廣外,當時台灣文
化界普遍存在著覺醒與理性的批判精神也功不可沒,所以當時報導
文學的發展多半和環保、文化資產保護、原住民生活困境或社會陰
暗面的挖掘等批判性較強的議題相關。

可惜的是,報導文學發展至今不但喪失了對社會議題的批判性,也
失去了該有的深、廣度層面的分析和討論,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媒體
常常在人情新聞中,運用報導文學的文類特色,作一些太過煽情的
灑狗血報導,或者是在災難新聞中不見對地震、房屋倒塌等天災人
禍作深入的探討報告,反而是徒具報導文學文學性的修辭與筆法,
僅僅作一些災難現場的描述,企圖利用報導文學臨場的特質與電子
媒體的SNG競爭。這樣違背初衷的濫用也許是報導文學當初發展
時所始料未及的,因此,報導文學文體的建制化與充分的討論的確
是必須的,除了有助於文學獎項更公正的評判與品質的提升外,也
可以對媒體提供一套適切的報導文學應用標準,讓有志於增加媒體
深廣度報導且具批判性的寫作者,能有固定的寫作標準可以參考,
亦有助於樹立平面媒體較好的報導典範。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回應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四期
<兩種台灣電影出路的論述及其不足>
與最近相關電影論述:

國片市場極須政府介入保護在地影像文化的命脈

林洋(電影修法行動聯盟)

對於傳播產業管制、台視/華視公共化、文化免議、台灣電影困境等
議題,先後引發李天鐸、馮建三、張世倫、鄭志文等專家學者在中
國時報論廣場的討論,其中關於鄭志文先生的文章,由於該內容相
當雜陳複雜,筆者心中縱有萬言書想予以一一回應,但礙於篇幅只
能簡談幾點拙見。

1. WTO世貿組織下對於「貨品」的關稅與貿易規範是根據GATT的
條文來執行,當初GATT會員國肯定「電影」在國族文化認同上扮演
的重要性,它跟汽車/紡織品/牛肉等「貨品」在本質/影響力上很不
一樣,故特別制定排除條款,也就是GATT的第四條及第三條第十項
:容許各國政府制定「映演比率」來保障國產影片,這是白紙寫黑
字的條文,不容否認。因此許多電影復興的國家(例如法國、南韓
、墨西哥、西班牙…等),都因為引用這文化保護主義的條款,在好
萊塢的強勢侵略下,先得到喘息的餘地,再想辦法強化其在地影視
業的競爭力;否則就像台灣電影製片業一樣,兵敗如山倒。

2. 鄭文說:『環顧美國好萊塢建立的英語影視市場、墨西哥TELEVISA
建立的西班牙語市場、巴西TV Globo建立的葡萄牙語市場,這是文
化全球化的歷程,欲建立這樣的傳播文化產業規模…..』。筆者覺得
這種讚美「對外文化殖民」的意識型態甚為不妥;首先,好萊塢電
影的全球化單向傳播,所造成各國影像文化認同危機的現象,已經
被許多傳播學者及文化學者所強烈攻擊,在此不必冗述。至於墨西
哥的電視集團Televisa在西語系國家的影響,台灣的讀者或許有
所不知,Televisa是製作電視肥皂劇的大片廠,而其所拍製外銷的
視聽產品類似台灣的「太陽花」,其中大量引用歐系血統的白人演
員,大量不停搬演勾心鬥角的「家庭羅曼史」;因此,許多研究者
紛紛指責其以家庭主婦為閱聽人對象的行銷策略,傳播的盡是一些
性別歧視及種族歧視(少數白人演戲給多數「印非歐混血族群」觀
眾看,更加深化在經濟弱勢的印非人種,他們的自卑感與自我歧視
)。對傳播產業的研究如果只看資本/營餘的大小,就去評估該產業
的成功與否,卻忽略其「內容」及「閱聽人」的影響評估,恐怕失
之偏頗。

相對的,馮文中建議強化電視業中公共化面向,便是要以公民社會
的「閱聽人」權益、及提昇平衡視聽「內容」的品質為中心,要求
逆轉台灣無線/有線電視過度私營化後,一切皆以收視率為依歸的
畸形媒體惡質化。這樣的公共化要求,如果從台灣廣電媒體的分配
比例觀之,並不過份,相反的,那些要求台視/華視民營化的主張
,恐怕才是某些財團想從我們公民社會的手中僅有的那小碗都要搶
去的陰謀。歐洲的許多公共電視台,在國會的監督下承擔起電子媒
體應有的公共服務義務,並投資於電影/視聽文化產品的製作/行銷
,都有實際成功的範例可循,絕非鄭文所說的「過於保守與理想」。

至於建構大中國的華語視聽帝國之說,並不是新鮮的建議,在數年
前的「亞太媒體營運中心」就勾勒出一虛擬的幻境,結果呢?與其
再拿一根胡蘿蔔掛在我們這些驢子前面,不如好好檢討為什麼當初
的華語視聽帝國計劃會泡沫化,或者說到底真正肥了誰?瘦了誰?

3. 鄭文又說:『….但這是一種文化產品的全球化趨勢卻是無可置
否的事實…』。鄭先生對於美國視聽產品在全球(包括台灣)的宰
制現象,採取順服態度及現實主義看法,筆者毫不介意,但我想問
主管傳播及文化的行政/立法/監察機構,你們對於台灣在地電影製
片業(文化內容的製作部門),因「好萊塢全球化」(包括在垂直/
水平上完全滲透台灣),導致在地文化嚴重萎縮中空化的現象,是
否還要繼續前政府的完全市場經濟原則?或繼續那些沒有效率/裝
飾/頭痛醫腳的貼補政策?是否該進行全面結構性的改革?

4. 鄭先生另說:『….而中國大陸每年十五億人民幣的電影票房收
入,其中有近三分二竟端賴屬極少數的外國影片,甚至所有的業者
均認為,只有進口電影才是票房的良藥….』。試問這裡所謂的業者
是指誰?我想,當然不是製片業,而是反對「國片保護主義」最激
烈的映演商和發行商!因為對他們而言,票房的收入預感(如同收
視率)是唯一的選片規臬,與其冒險經營不確定的國片,還不如搭
乘好萊塢全球轟炸行銷的順風車,以逸代勞(請容我說一句主觀話
,他們是很少會有文化責任感的),換言之,這樣的服務業是沒有
國籍的差異性。相反的,影片的創作/製作部門往往擔負了地方文
化影像的生產、及主題內容的在地關懷面向,換言之,他們是本土
影音文化的根本腦部(所以非常須要那個號稱要以文化立國的政府
,給予有智慧性的協助);但是在企業經營上,製片業卻是所有視
聽垂直/水平部門中最吃力不討好的,他們非常經不起好萊塢高成
本/高科技/高行銷的競爭。故如果對外片不給予適當的管制,其唯
一的後果就是:資本家放棄高風險、高成本的製片業,轉移投資重
心於發行/映演部門,這推論在台灣已經得到應證(例如年代/龍祥
/學者/中影)。如果鄭先生建議中國政府採取像台灣的現行電影政
策:大量開放進口外片,好讓映演商和發行商大發利市,筆者我也
不在意,因為中國電影製片業的走下坡,或中國的閱聽人大量消費
好萊塢產品,這些畸形後果都不是我能置喙的。

(本文所提相關文章可以在中時電子報資料庫看到。喂,我們可不
幫中時打廣告,我們偶爾也罵罵中時的,大家注意一下!)

⊕∮⊙◇★☆

來稿:

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吧!

張念慈(淡江大學大傳系學生)

最近的台灣新聞非常好看。一下子是呂副總統的放話疑雲,現在則是
兩名所謂的「資深媒體工作者」互相指責對方所言不實,讓媒體版面
頓時熱鬧了不少。而閱聽眾非但無法從媒體的報導中得到任何的收獲
,反倒像收看了一場充滿老套招數,充滿性、權力與陰謀的荒謬連續劇
。既然仰仗媒體不可能,看來我們只能自求多福,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
人了。

對一名新聞工作者而言,要能被稱得上是「資深」,可是需要長時間累
積、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被他人所認可、贊同的。「資深」,代表了其
在新聞領域學有專精,不論是能力或素養都為各界所推崇;被人稱作是
「資深媒體工作者」,代表的是一種榮耀,更是無上的肯定,任何新聞人
都應善加珍惜此一殊榮才是。但此一「資深」的定義,並不代表你在新
聞領域混得久或職位升遷得快,就可被人稱作資深。倘若只是拿著資深
媒體工作者的招牌到處招謠撞騙,為自己的言行背書,那就太糟蹋了那
些真正在新聞界默默付出,不譁眾取寵的媒體人了。

我們實在不願將任何事扯上陰謀論,畢竟言必稱「陰謀」或「政治迫害
」是無法釐清事情真相的,只是讓焦點被模糊化了而已。但媒體在報導
胡忠信與周玉蔻兩位「媒體資深前輩」時,恍若也成為新書的行銷手法
之一。周玉蔻「唐飛–在關鍵年代裡」此書因總統府緋聞事件而大賣,
而今新書又要出版了,「恰巧」書中所指涉的胡主筆也要出書了,於是,
在新聞內我們看到兩位原本應是客觀記錄新聞的新聞工作者成了鎂光
燈競相追逐的對象,兩個人在各自表明自己的無辜外,還不忘為自己的
新書行銷一番,而媒體不知是為了詳實記錄,還是為了尊重媒體前輩,順
水推舟做人情,也如實報導了其新書的內容。

「製造假事件」是公關常用的手法之一,於是我們會在某歌星新歌要發
表時,突然傳出他與誰陷入熱戀或是大談他一些生活中的經歷等,其實
這也無可厚非,在商業邏輯的考量下,既能滿足媒體版面需要,亦可讓唱
片銷售量增加,閱聽眾也多了一些茶餘飯後可供討論的話題。但是媒體
工作者本身是否該跳進淌這筆混水,甚至作操盤者,則委實可議。

筆者無意論斷此一事件中誰是誰非,但用「周玉蔻感情不順利,所以喜
歡亂想。」的理由來做為自己辯駁的藉口,實在不高明,也貶低了女性
的自主思考與判斷力。不久前某國大用「呂副總統還沒結婚,所以陰
陽不協調,找個男朋友就沒事了。」的自以為幽默口吻來評論呂秀蓮,
引起了輿論界的一陣譁然。而今一名應該具有高學識的媒體主筆,竟
也用同樣的理由來指責女性,我們實在不知道以後媒體還拿什麼立場
來批評別人不尊重女性。

媒體本應是客觀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現在卻落入
了政爭當中,到底誰是觀看者、誰是被觀看者,界限已然模糊。作為閱
聽眾,除了拒看、拒聽外,實在無能也無力去改變些什麼。看來除非媒
體本身反省與覺醒外,只能期待每個閱聽人都耳聰目明,大家自求多福
了!

⊕∮⊙◇★☆針對本文,編輯室討論精華如下:

1. 拒看拒聽似乎不是好辦法喔!因為拒看拒聽真的就什麼都不能改變
了!請加入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及傳播學生鬥陣,或繼續支持傳學鬥
電子報,一起加入討論!

2. 「資深媒體人」似乎只是一種迷思?目前台灣有沒有一種「資深媒
體人」的討論論述?在媒體裡頭工作年資夠久就叫做資深媒體人嗎?
事實上我們從年資邏輯裡最常看見的,反而是一些耀武揚威不尊重工
作同伴、倚賴媒體資源隨便亂放話、甚至以媒體作為利益交換工具的
工作者。另一方面,一些長年擔負沉重工作又得不到福利的工作者,
特別是業務部門、藍領朋友們,他們又算不算是資深工作者?

年資長短真的可以作為評量工作者專業的標準嗎?我們需要新聞學上
常講的「資深工作者制度」嗎?

嗯,應該好好討論一番,歡迎繼續加入………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四期

2000年 December 12日

┌────────《 2000/12/11第二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基本演員與戲劇王國之間

新世紀來臨,但有些事卻又未必真新。

日前報載台視節目部與藝人王識賢、謝金燕簽定基本合約。乍看之下
,這個事件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一如台視節目部經理小野所強調的:
此舉既使得演員獲得演出時數的保障,也使其有發揮的舞台。然而當
我們檢視基本演員制度在過往的發展歷程時,這個進步的意義卻又只
能停留在乍看之下。

回顧基本演員制度的出現,向來便無關勞方,而是資方利潤邏輯下的
產物。早在三台競爭時代,基本演員制度便是與所謂的三台默契並行
,皆是瓜分市場利益的制度設計;而至一九九四年台視、一九九六年
中視分別與其所屬基本演員解約之意圖及行動,其所持理由亦不外是
節省營運支出的說辭;有趣的是,民視成立後卻反其道而行,陸續洽
簽了若干的基本演員,但細究其基本演員之屬性、特色後,不難發現
,此作法仍是因鄉土劇大賣後所反映的市場考量;而此次台視對於基
本演員制度的恢復,小野更直接且明白地指出是為重振台視戲劇王國
的地位。

撇開契約的實質內容不談,現今的狀況依舊是保障與限制並陳,更甚
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事實經常是:制度外的毫無演出機會,制
度內的仍要面臨電視台之互相排斥下,演了這台得罪那台的窘境。究
竟為何這個與演員切身相關的制度,演員卻只能隨著資本家的樂聲起
舞,使一切發展任其擺佈?欠缺一個強而有力的工會,應是主要原因
。演藝工會從初期的有人沒錢(一九八七年時會員約一千五百人),
到後期的沒人沒錢(一九九六年時號稱最大的演員抗爭行動僅三百餘
人參加),加上行動策略的錯誤:僅鎖定一台一節目,無長期規劃,亦
無政策制定的考量。故雖有抗爭,但只收一時之效,而缺全面之功。
面對如此跛腳的工會,資方自無庸擔心集體契約的壓力與限制,得以
對演藝人員各個擊破,予取予求。

演藝圈一方面五光十色,一方面卻又光怪陸離。基本演員制度之「基
本」二字,相較於大牌明星動輒簽約金上千萬、主持鐘點費十數萬元
(如吳宗憲一般每小時25萬,沈春華主持「超級金頭腦」一集亦有
六位數之譜)的情形來說,只求溫飽而已。然而此現象又何只限於演
藝人員而已?放眼整個大眾傳播業,低階從業人員的薪資、工作時數
、福利等待遇,皆處於極差的狀況,「閒的時候閒死(餓死),忙的時
候忙死(過勞死)」這不正是大眾傳播業多數從業人員的寫照嗎?

「你要付出代價才能從這兒逃出;同一回事兒得走過兩趟!」一切福

利皆不會從天而降,資本家的盤中飧亦別指望他會自動與你分享,除
非自己爭取。可悲的是,在眾口批判當代資本主義之罪惡時,以台灣
演藝人員的勞資關係對比於美國職業運動的勞資談判,或許有人會荒
謬地感嘆台灣在某些方面還不夠資本主義化矣。

Our Questions

1. 演藝人員和電視台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電視台播出節目,擔任
演出的藝人應不應該算是電視台員工?

2. 但是目前電視台節目有內製、委託外製、外包等多種型態,在這
多種節目結構之下,藝人和電視台的關係將變得更複雜,藝人在這
種複雜結構下,需要哪些工作保障呢?而電視台又應不應該負起這
些保障藝人的責任?

3. 那麼藝人直接與電視台簽訂基本工作時數約,它的好處在哪裡?

4. 除了可以保障最基本的勞動時數之外,基本工作約還應當包括
哪些內涵?

5. 日前藝人與經紀人之間發生多起經紀糾紛,藝人委託經紀人管
理演藝事業的制度,最常發生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基本合約制
度之中,又應如何解決或進一步規範?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這一週的電子報真的很好看唷!除了精采的藝人工作權社論之外,
我們還有優秀的維京同學主筆的媒工作專欄,收到這樣觀察銳利的
稿件真是叫人高興的事情,常常覺得作為傳學鬥成員真是光榮!用
功的倫同學也針對最近的「國片潮」做了一番澄清,文章非常有參
考價值。嗯,這一期的電子報真是很好看的。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全能綜藝通節目出外景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意外,徐乃麟、曾國城
等藝人中毒送醫。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工作保險?(為什麼不是
吳宗憲中毒呢?好可惜喔。)

2. 一位每次都做一些大學生之奇奇怪怪研究的學者范光陵,日前公
佈一項調查結果,大學生最喜歡的新聞主播是沈春華,最喜歡的節
目主持人是陶晶瑩。唉,現在大學生只看新聞主播和綜藝節目了對
不對?

3. 全球最大的音樂集團環球唱片日前合併台灣地區的環球與上華唱
片公司,並裁員50人。什麼全球最大嘛!一天到晚併購人家再裁員
,根本是小家子氣。

4. 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年終獎金大縮水,只有電信業一枝獨秀,
年終獎金大放送。嗯,錢最好先留起來,等到有人打手機打到得腦
癌的時候可以捐出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媒 ▍ 工 ▍ 作 ▍ 專 ▍ 欄 ▍ ▌▋▊▉

小心「做」新聞!

維京人(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這幾個月來你厭倦看新聞了嗎?從國王企鵝寶貝蛋排擠政治口水新
聞的熱潮,幾可洞見端倪。

台灣的新聞媒體長期以來本就存在著各自鮮明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型
態偏見,從總統大選以至核四及總統罷免風暴後,各家新聞媒體更
是把新聞反應客觀真實的信條拋諸九霄雲外,為了順應報社立場,
記者不經查證自行想像的新聞紛紛出籠,其中似又以晚報為甚,如
中晚連續在「李遠哲辭跨黨派小組召集人」以及「教育部不用通用
拼音法」等新聞上出現記者自己創造新聞的「奇蹟」,當時經查證,
其實都是子虛烏有之事。

記者出於自己立場或預設報社胃口而捏造新聞當然犯了新聞大忌,
但新聞媒體本身不以為意,社會又缺乏有效監督媒體權力的機制,
才是記者與媒體自大自為的幫兇。

除了自行捏造與想像新聞外,平常新聞記者「做新聞」的手段當然
要細緻的多,但總逃脫不了記者設定議題以及欲達某些社會與個人
目的的企圖,這樣的企圖嚴格來說很難評斷對錯,但足以引人非議
的經常是記者在炒作新聞中刻意誤導的手段以及惡意犯規的小動作。

一般來說,記者產製新聞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消息來源(主要是政
府機關)提供的新聞稿(或稱通稿),這類新聞常被稱為「芭樂稿」
,因為新聞內容不脫政令宣傳、為己宣傳、活動預告或各單位政績
等,第二類新聞是記者靠人脈關係去問到一些已發生但機關未透露
的新聞,這類新聞通常稱為獨家新聞,第三類新聞就是「做出來」
的新聞,是記者自己預設一個命題與答案,再找相關資料,堆砌出
公正客觀外貌的新聞,這類新聞最大的危險是,為了符合記者自身
的命題,他必須隱藏一些違反此命題的資料,只陳述符合自己命題
的資訊,甚至刻意扭曲做出一些不當的推論,但這樣的新聞卻被當
作社會真實。

以前陣子聯合報最喜歡報導的經濟不景氣與失業新聞來說,不景氣
與失業率高雖是事實,但報紙上大幅報導的不景氣與失業新聞其真
實性讀者卻要小心,也就是說,為了炒作並預設不景氣與失業這個
社會事實,許多新聞產製偏離了正常的新聞規範,並進而影響社會
對景氣的認知,也影響了真正的社會現實。這段期間不景氣與失業
新聞的炒作邏輯是,什麼東西都要與失業、不景氣劃上等號,因此
請領失業保險給付人數上升等於高失業率、勞資爭議數據增加等於

不景氣或代表企業就要出走、勞宅申辦人數下降就是人民對國家前
途悲觀….,這些新聞邏輯乍看之下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其實
都犯了過度推論與刻意誤導讀者的危險,也隱藏了同樣導致這些現
象的其他變因。

此外更遑論同樣的數據一炒再炒,換個標題、換個段落,不景氣與
失業新聞就一再以「創新高」的面目出現,並帶給我們越來越大的
恐慌,這樣嚴重的技術犯規,就在這陣子的新聞炒作熱中不斷出現
,但卻無人可對之質疑。

解讀記者炒作的新聞時,我們除了要小心別一逕掉入報社營造真實
的危險、並檢視新聞邏輯的謬誤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要把這樣
的新聞產製還原至報社以及社會所處的政經文化脈絡之中,這樣,
我們就可以很容易明白這樣的新聞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了!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兩種台灣電影出路的論述及其不足:
從「臥虎藏龍」一片談起

張世倫(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近年來港台電影業不景氣,許多解方建議陸續開出,雖眾聲喧嘩說法
繁雜,但常見媒體者略可歸成「引用國外投資說」及「華人電影合作

說」兩種,李安導演剛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臥虎藏龍」一片,由於
評論與票房皆佳,且符合這兩種說法,廣受輿論矚目,然而此二者是
否真正是台灣電影的解藥?卻值得深思。

所謂「引用國外投資說」,主要論述談法在於國內片商投資製片意願
低落,每年國片產量大多依靠輔導金硬撐,導演過度沈溺於自我意念
表述,久而久之本土電影便逐漸走入死胡同內。此時,若國片能設法
吸引海外資金,再經由一套精細專業的行銷系統,事實上是有可能在
台灣乃至世界其他國家中打出亮麗的成績,而在和國際公司合作的過
程中,或許也可帶給創作者技術及思考面的提升。「引用國外投資說
」目前的例子可能包括李安的「臥虎藏龍」(美資)、楊德昌的「一
一」(日資)、侯孝賢的「海上花」(日資),和台灣片商關係極度
不佳的蔡明亮導演,新作「七到四百擊」也得到法國公司的投資。

在電影業不景氣的今天,此類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的策略不失為台灣
電影一種可能的「退路」,但卻不應被誇大成台灣電影的唯一出路。
因為國外資本之所以願意投資,乃是由於這些導演在國際影壇已具備
一定名聲,因此若劇本計畫合宜,或許有利可圖。楊德昌及侯孝賢這
些台灣片商認為太藝術而不具商業性的導演,對這些外國資本來說卻
有廣大的國際藝術電影分眾市場潛力。

然而,並不是所有台灣電影工作者都有如此國際名聲與號召力,許多
年輕有潛力的導演未經國際影展「加冕」「鍍金」,除了苦哈哈依賴
輔導金苦撐,也別無出路,況且,國外資本的興趣也可能只是一時對
東方情調的投資嘗試罷了,時機一過若發現回收不易是否還會繼續?
頗令人懷疑。因此,跨國資本應該是「特定」台灣導演的「退路」,
卻不可能是「所有」台灣導演的出路,跨國資本更不可能是電影工業
可長可久的基礎,實在不宜如目前輿論過度樂觀想像之。

另一種常見的「華人電影圈合作說」,則是認為兩岸三地由於文化背
景接近,應多進行電影交流,甚至可進行合作拍片,論者並且多會提
出一個想像中的「大中華文化圈」作為潛在觀眾範圍。此類說法頗為
普遍,包括金馬獎近年走向乃至若干學界人士,都有此議,但目前成
功的案例還不明確,李安的「臥虎藏龍」及徐立功的「夜奔」或許勉
強可算。此說通常並會強調中國在加入WTO 後,對電影業的管制將會
放鬆,市場十分可觀。

兩岸三地的確有可能合作拍出大受華人歡迎的電影作品,「臥虎藏龍
」或許便為一例。然而,為了爭取這個想像中的「大中華文化圈」市
場,創作者能拍的題材顯然必須具有某種「文化普遍性」,方能被各
地觀眾理解,創作者的題材因此就大為侷限,譬如,若干具有強烈「
文化特殊性」的題材,對特定國家或地區來說相當有文化意義,卻無
法在「大中華文化圈」市場的論述下操作,例如侯孝賢描述台灣二二
八的「悲情城市」,及許鞍華拍攝香港近代社運史的「千言萬語」。

除了文化上的差異外,中國大陸嚴格的電檢制度事實上是另一層限制
,無論藝術成就多高,電影作品稍一不慎便會成為官方定義下的「地
下電影」,在這「文化差異」與「政治檢查」的制約下,創作者的自
由空間其實並不大,雖然華人的確具有某些共通性題材可供合作拍攝
,但更多的其實是各國與各地區獨特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歷史。若只是
將爭取「大中華文化圈」美化成台灣電影的「唯一」出路(如同現在
金馬獎的潛在走向),那最後就不會還有可供辨識的「台灣」電影。

「華人電影」當然可以是路線「之一」,但在「文化差異」與「政治
檢查」兩層制約下,能拍攝的題材其實頗受限制,或許無涉當下各地
政治社會或近代史的華人「古典」或「懷舊」作品,是少數安全的題
材,「臥虎藏龍」即為一例。因此實不宜如諸多媒體及學者所言,將
「華人電影合作說」當成台灣電影「唯一」出路,更不應該如金馬獎
主席李行,為了促成兩岸三地無實質意義的「官方」電影交流,不惜
犧牲台灣金馬影展的藝術判斷,幫助中國電影當局打壓「地下電影」。

「引用外資說」可以是台灣若干「知名」導演的出路,「華人圈合作
說」或許也有若干安全題材可以實際操作,「臥虎藏龍」即為這兩種
論述最成功的例子,獲獎後也一直被評審及傳媒強調為台灣電影未來
該走的方向,但對台灣在地電影工作者的實際困境來說,這些都是太

遙遠的大餅,不是每個年輕導演都有辦法吸引到外資,更別提兩岸三
地電影合作的「知易行難」與題材受限了。

台灣電影工業的窘境,不能靠遙遠的外資或想像中的華人共同體市場
來畫餅充飢,這些是可以嘗試的方向,但真正的關鍵還是要從「在地
」層次做起,藉由政府介入管制台灣製片、發行、映演三部門漫無章
法的亂象,並為台灣的影像工作者(劇情片、紀錄片、短片等多元影
像文化)積極建構起一套「生產/放映/再生產」的合理機制,才是
基本之道。日前監察院馬以工等監委已開始對新聞局多年來輔導台灣
電影不力進行調查,頗值得大家留意關心。

相關資料連結:

明日報:金馬影展取消放映大陸電影《蘇州河》
http://www.ttimes.com.tw/2000/09/05/1/entertainment/200009050235.html

中國時報:當影展原則碰到政治考量:坎城能,金馬影展為何不能?
http://www.chinatimes.com.tw/news/papers/online/forum/c8991660.htm

明日報:購買「蘇州河」 中國電影局警告台灣片商優士公司不得再犯
http://www.ttimes.com.tw/2000/12/01/entertainment/200012010213.html

中國時報:金馬獎 中國代表團不來了
http://www.cshowbiz.com/news/c89c0170.asp

明日報:【專題】伏虎馴龍 華語電影如何不再既「臥」且「藏」?
http://www.ttimes.com.tw/2000/12/09/entertainment/200012090147.html

自由時報:監察院調查報告 墨守成規 新聞局被檢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1205/today-show3.htm

自由時報:電影處 否認不管國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1205/today-show4.htm

獨立夢工場留言版
http://www.sinomovie.com/asp/movieboard/index.asp?board_id=2

西拉美工作室:關於電影法的文章
http://www.tacocity.com.tw/linyang/serv05.htm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太驚人的研討會!

兩千年文化研究研討會
八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六)於新竹交大

9:00~10:30
主持人: 馮品佳 回應人: 劉紀蕙
發表人:戴錦華,千禧年﹑WTO與文化想像
發表人:張永新,當代馬來西亞馬來社會政治思想變遷
發表人:翁註重,MIT (Made in Taiwan) 與台灣現代性的建構

主持人: 周英雄 回應人: 邱貴芬
發表人:方孝謙,1920年代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政治
發表人:江冠明,關於原住民知識階層對「原住民」的認知
發表人:朱惠足,身體所記憶的戰爭:由沖繩小說-日取真俊《水滴》看沖繩的戰爭記

10:30~10:45茶 敘
10:45~12:15
主持人: 林文淇 回應人: 齊隆壬
發表人:柯思仁,Rethinking Chinese Theatre: A Singaporean Multilingual
Perspective
發表人:汪詩珮,e-drama?─網路資訊時代的戲劇表演
發表人:張逸帆,凱洛邱琪爾含混劇場的身體美學與語言政治

主持人: 白瑞梅 回應人: 趙彥寧
發表人:林宇玲,網路的性別扮演與身份認同之初探
發表人:劉亮雅,Butch或變性慾者?: Boys Don’t Cry與陳雪小說中的跨性別者
發表人:黃心雅,東方論述與當代西方女性書寫

午 餐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1:30~3:30
主持人: 張漢良 回應人: 馮建三
發表人:黃逸含,高科技,廣告策略與跨國資本
發表人:雷啟立,廣告與市場意識型態-以1995-99年《新民晚報》(上海)的廣告為例
發表人:張錦華,瘦身論述與主體認同建構

主持人: 何春蕤 回應人: 宋文里
發表人:陳順馨,女性主義/ 文化研究
發表人:許寶強,文化研究與政治經濟學
發表人:陳清僑,香港研究與文化研究
發表人:林藹雲,「文化」研究的消失與重生:一段香港學術政治史

3:30~3:45茶 敘
3:45~5:45
主持人: 廖咸浩 回應人: 顏忠賢
發表人:葉蔭聰,一個衛生城市的誕生-香港市政府與公共房屋的歷史考察
發表人:王志弘,流動的美學地景: 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體驗
發表人:王學玲,從< 尚書.禹貢> 到 < 漢書.地理誌> — 論漢帝國地理圖誌之建構
發表人:吳曉黎,都市新景觀-網路表象分析

主持人:邱漢平 回應人:單德興
發表人:袁偉、渠敬東,配音的政治
發表人:李根芳,文化翻譯與離散華人:從林語堂與賽珍珠的翻譯作品談起
發表人:王宏志,翻譯的政治任務:雜論早期港英政府 的翻譯活動
發表人:劉健芝,語言和翻譯教育的政治-一個香港案例

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星期日)於新竹交大
時 間9:00~10:30
主持人: 陳其南 回應人: 李振亞
發表人:張小虹,美麗手機新世界:科技,時尚與後現代感官
發表人:陳儒修,大哥大,現代性與電影:時間,空間與生活經驗的感知變遷
發表人:游任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手機消費現象的再思

主持人: 劉人鵬 回應人: 曾梓峰
發表人:倪偉,空間的生產與權力敞視-透 視當代中國的城市廣場
發表人:林錫銓,「鐵皮屋文化」之政
發表人:蔣雅君,移植的現代性: 西方體質與東方神韻之詭譎共生– 《朵連格雷的畫
像》與《杜連魁》二書比較研究

10:30~10:45茶 敘
10:45~12:15
主持人: 賴守正 回應人: 畢恆達
發表人:楊芳枝,重新思考性別的領域
發表人:史國良,媽媽當家:回想「男主外, 女主內」
發表人:張鳳麟,從《花樣年華》分析60年代香港面貌的構作意義

主持人: 郭力昕 回應人: 陳文玲
發表人:馮應謙,香港電視劇?的日本、日劇片段中的香港
發表人:李小良,閱讀日本偶像劇在香港:跨文化的誤釋
發表人:梁旭明,香港的日本偶像劇與跨文化觀眾

午 餐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1:30~3:30
主持人: 林文玲 回應人: 林建國
發表人:柯裕棻,愛在科技蔓延時:電視劇 “人間四月天”的真愛風潮與其中隱含的文
化政治
發表人:陳燕遐,李碧華現象-香港文化批評中 的抗衡想像與困境
發表人:倪文尖,90年代的”上海夢”與咖啡館 文化

主持人: 李有成 回應人: 廖炳惠
發表人:蔣淑貞,暴力的正當性:澳洲科幻小說對國族主義的另類想像
發表人:周慧玲,表演、觀光、認同:文藝政策與國族論述在印尼與台灣的比較研究
發表人:盧日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文化政治與政治文化
發表人:歐陽昱,”放開”與”本土化”:澳洲華文創作的新動向

3:30~3:45茶 敘
3:45~5:45
主持人: 朱元鴻 回應人: 蘇哲安
發表人:舒煒,伯林思想的兩個主題及其困境
發表人:舒正光,藝術作為真實的相遇-影像是虛擬的真實還是真實的虛擬
發表人:施弘尉,超文本啟示錄-《科學怪人》中怪物身體的科技研究
發表人:黃葳威,近五十年台灣地區宗教傳播策略的變遷:從疑慮消除理論觀察基督教
與佛教

主持人: 丘延亮 回應人: 廖朝陽
發表人:賀照田,形塑中國大陸當前思想界知識界的幾個未出場的問題
發表人:黃從孝,教師做為運動主體之論述─以教師組織運動為例
發表人:賀桂梅,文化媒體與90年代思想界的分化–以”長江《讀書》獎”的相關爭論?
核心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三期

2000年 December 5日

┌────────《 2000/12/5第二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民族主義或市場全球化?
——談金馬獎的評審團大獎

金馬獎年年在頒,評審水準也年年受質疑。一個資源豐富的常設性獎
項本來就有其逐漸僵固的馴化意義;當頒獎邏輯盤根錯節時,又要藝
術又要商業、又要終身成就又要偶像明星的時候,給獎結果的光怪陸
離實在不足為奇。

有趣的是,今年金馬獎有個「評審團大獎」與「評審團特別獎」,頒獎
人陳文茜直指此獎奧秘,這兩個評審團獎原來是為國片專設的獎項,
陳更譏諷此獎實在是「民族主義保障名額」。得獎人沙河悲歌的張志勇
先生,上台領獎致詞時不甘受辱,大呼國內工作者要勇敢站起來,不
要再領這種丟臉的特別獎。

國片領特別獎到底丟不丟臉呢?在這個好萊塢工業挾帶大量資金侵占
市場達85%以上的國度,國片的處境當然尷尬,行銷通路被好萊塢影
視結構鉅資佔領,製片部門資金寥寥,電影院等映演事業貪圖外片利
潤,國片本來就站在立足點不平等的位置上,怎麼會不尷尬?

好不容易到了自己國內設立的金馬獎競賽裡,台灣影片還要跟一大堆
「假國片」競爭。六部入圍的最佳劇情片裡就有三部港片,香港電影
當初被算進國片裡,那是因為國民黨版的中華民國裡面也包括香港,
為了昭示領土主權,香港電影也可以算進國片;時移事轉,今日的金
馬獎仍不改當初,堅持它的兩岸三地「大獎」身段。

而這個「大獎」到底大不大呢?光是頒獎邏輯的錯亂,就教人懷疑金
馬獎的專業性與格局;一個「大獎」身處在電影工業頹廢的國家,它
又能大到哪裡去呢?而它就算大,大的意義究竟何在?

這樣看來,尷尬的不只國片,還有金馬獎。

金馬獎主席李行每年口口聲聲說希望金馬獎能振興國片,但是國片
積弱不振的因素絕對不在一個獎項的設置上這麼簡單,它牽涉到電
影工業整體環境的問題,更何況這個獎本身還有這麼多政治與專業
上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台灣電影工業的諸多弱勢,反要譏笑評
審團大獎是民族主義保障名額,這是對電影工作者非常不公平的說
法。

可惜的是,主管當局似乎對電影工業的處境置若罔聞,新聞局的態
度是能不管則不管。例如去年底的新聞局版電影法修正案中,新聞
局將舊電影法第十一條「電影片映演業,應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
比率,映演國產電影片」刪除,並聲稱此舉為因應WTO世界潮流。
許多學者皆已指出歐洲各國在簽訂世貿協定時皆有「文化免議」協
定,因為文化侵略後果不可小覷,然而台灣主管當局對此似乎毫不
關心。

台灣電影工業的積弱不振實在是一個國際影視市場全球化/核心國
家化的問題,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中對這樣一個脆弱的工業發出「民
族主義保障名額」的笑聲當然很容易,但是台灣如果真的有什麼民
族主義,為什麼在影視市場與相關政策上,又察覺不出這種民族主
義味道呢?

Our Questions

1. 為什麼要頒電影獎?

2. 你知道奧斯卡金像獎是電影工業為了酬庸,獎勵旗下明星而設置
的獎項嗎?

3. 奧斯卡金像獎舉辦至今,已經成為好萊塢電影界的最重要盛事,
金像獎頒獎典禮已經成為娛樂工業裡面重要的一個「節慶」,如此,
奧斯卡金像獎今日和電影工業的關係為何?它還是一個單純的頒獎
行為嗎?亦或含有更複雜的娛樂、商業功能?

4. 對照威尼斯、坎城、柏林等其他三大影展,有人說這些獎的藝
術性比較高,你同意嗎?而柏林影展近年來一直像奧斯卡看齊,你
認為這樣的「趨勢」有什麼意義?

5. 那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電影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金馬獎最佳導演杜琪峰說:「《花樣年華》我不覺得有何特別,看
王家衛一部電影,就等於看過全部,其音樂和演員永遠無變化。」
喔?但杜琪峰電影我好像一部也沒看過!

2. 金馬獎評審王士弘表示花樣年華完全看不懂。難怪杜琪峰會得獎
,什麼人養什麼鳥。

3. 可口可樂推出電視廣告滿50週年,該公司將廣告片捐贈給美國
國會圖書館,除了美國本土的影片,還有日本、馬來西亞、突尼西
亞等地拍攝的版本。這些廣告還應該捐贈給美國戰爭圖書館、美國
帝國圖書館,不知道有沒有美國侵略圖書館可送?

4. 台視新聞改版人事大變動,日前傳出陳景怡、沈依婷、戴忠仁同
時升新聞部副理,又傳出戴忠仁不升副理。台視新聞部總監陳清喜
表示戴是「代理副理」,「真命天子」還在尋覓。那他玩了半天鼻煙
壺還不是真命天子喔?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擔憂你的童貞吧:
淺談個人新聞台\免費網頁的商業力與公共性拉鋸

劉昌德(傳學鬥成員)

沒人知道我們去哪,你要是寂寞就來參加。
你還年輕,他們老了,你擔憂你的童貞吧。
──張楚,〈光明大道〉。在《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世紀末的最後一個月,《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數量已經猛漲至12234
台、新聞數量飆到了88409則,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中。即使每則新
聞只花三十秒瀏覽,也要超過一整個月不眠不休才能看遍;而且,這
還不算每個新聞台中充斥的無數留言。只是因為寂寞就參加的人潮,
所帶來的資訊氾濫程度令人詫異。

抓準了廣播Call-in與電視談話節目所培養出來的全民發言慾,做
為網路原生的《明日報》,的確善用了網際網路中虛擬空間的特性,
創造出台灣其他主要電子報(如:中時、聯合)所沒有的特殊版面
。只要你願意,無須付費、不限身份、台數不拘,《明日報》提供
伺服器空間,讓你發表各式言論;從個人私密情感與怪癖、到核四
爭議或兩岸統獨的爭議都無所不包,更不會有任何審查。而且《明
日報》還貼心地為站長準備多種「加值服務」,除了簡單的分類索
引與站台檢索功能外,最近更免費替個人台發行電子報,一併解
決個人站長無法開拓讀者的困擾。

當真「百無一用是書生」。傳播學者嘶吼多年、還一無所成的公共
媒體,只在網路新貴的靈光一閃、大筆一揮之際,就這麼成了。

白吃的午餐?
對於申請個人新聞站台的台長來說,到目前為止,的確是「只享權
利、不盡義務」,端的是個穩賺不賠的差事。不過我們納悶:《明日
報》為何如此樂善好施?從伺服器的空間、軟硬體程式設計、到維
修人員薪資,每一項都結結實實需要銀子;難道網路新貴真的是與
資本家不同,燒錢絕不吝嗇?

首先別忘了,上面所提到那些令人敬畏的稿量,《明日報》付出的
稿費是:零。商業媒體生產「媒體內容」的第一個環節,向來必須
以雇用記者、或是付給自由撰稿人稿費的方式進行,這也就形成了
媒體資本主的一項重要成本:工資。開設個人站台的台長,其實也
是《明日報》的「免費勞工」,不計代價地為《明日報》生產五花
八門的各式內容;而且,這些免費勞工還是基於自己的興趣或理想
,勤奮不懈地二十四小時不停生產,絕對不會像雇員老想著打混摸
魚。

所以,《明日報》為所有個人新聞台長所提供的「加值服務」,同
時也是他們自家商品的「包裝」。將所有「免費小童工」的不同
產品包起來、分門別類,再把「廣告信」(個人台電子報)塞到
消費者的信箱,這樣才會有人上門來到《明日報》買「個人新聞
台」。

其次,對網路電子報來說,更重要的事情當然是「點閱率」。作為
營利的商業媒體,以「內容」吸引讀者或觀眾,然後再將這些讀
者或觀眾所形成的「收視率」,賣給廣告商,是最為天經地義不過
的事。個人新聞台的台長會公告周知親朋好友,邀請他們上站台
看看,於是《明日報》等於擁有了免費的宣傳人員,增加了整個
個人新聞台網頁的點閱率;其次,個人新聞台的台長與讀者,除
了收看站台的訊息之外,多少會「經過」《明日報》,增加了《明
日報》的流量與潛在的點閱率,也就提高了《明日報》本身的廣
告價格。

最後則是「名單」本身的商機。在個人新聞台開站的台長,會留
下包括電子郵件的基本資料;在新聞台留言的讀者,部分也會留
下相關資料。這些經過不同性質新聞台「分類」的名單,當然能
「打包」賣給廣告主;而且這份包含了每個人不同「興趣」的郵
件地址,可比那些一整包沒有分類的名單,更值錢好幾倍。

勤勞的閱聽人勞工
在傳播政治經濟學「閱聽人商品」的論戰中,曾有學者主張,商
業無線電視台付費製作「免費收看」的節目,其實是用來吸引觀
眾前來「做工」的工具。換句話說,節目製作費是「工資」,而
所有收看節目的觀眾都成了勞工,勞動的產品就是「收視率商品
」,然後電視台再將收視率賣給廣告商牟利。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比起無線電視台的觀眾來講,個人新聞台的
站長更像「閱聽人勞工」,而且還是異常勤勞、主動挺身的勞工
。因此,我們對於《明日報》老闆也就不需要感激涕零、認為他
替社會大眾創造了一個多了不得的公共空間。讓我的姿態再激進
一些:既然個人新聞台站長都是《明日報》的勞工,我們應該為
了遭到剝削的「剩餘價值」,向《明日報》資方進行抗爭。

這並不是信口開河的事。據傳,前陣子曾有個人新聞台長進行串
連,透過集體力量與《明日報》高層協商,要求提供更好的服務
–至於最近《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聯合發行電子報的政策,是否
與這項集體行動有關,則不得而知。

善用新科技的公共性
然而,暫且不談「閱聽人勞工」理論在勞動理論中的爭議性,以
目前新科技所能開拓的潛在市場仍未成形、商業力量尚且蟄伏的
狀況下,個人新聞台與類似的免費網頁,其實當中還是存在著相
當大的公共空間可能性。

如果我們務實地看待《明日報》的個人新聞台,只要《明日報》
可以保證這個空間的永續性,未來不會強制要求收費、提高設置
站台門檻、濫賣使用者隱私資料、或是整個轉賣給其他資本主,
而損害到公眾近用這項媒體的權益,則《明日報》從中獲取一定
的廣告利潤,用以支付一定的軟硬體維續與相關人事支出,又有
何不可?

但值得憂慮的是,當網路股慘跌、網路事業裁員與收攤之事層出
不窮,加以《明日報》轉賣傳言一直暗潮湧動之時,我們還是要
擔心,這個網路空間的公共性童貞,會不會在商業壓力下,一夜
之間就消失屈服?在這之前,仰賴《明日報》資本家的個人善意
不足以成事,而要求公共介入的可能性也不高,我們或許必須期
待集體行動,來達成一定的保障。

也就是說,有意參與個人新聞台的「公眾」,在惡質的商業力量還
未能主導發展時,可以結合這整體「社群」的力量,與資方進行
良性的互動與協商,訂立必要的規章與協定,使資方能在不傷害
此媒體公共接近與使用的原則下,進行有限度的商業活動。同時
,所有的站長也能以經營一個社區與社群的心態,全力維護本身
站台討論的品質,真正達到「公共領域」的理想。屆時,或許我
們就會知道這個媒體要走往哪兒,也可以吆喝大夥一起參加。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公視「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公共電視自12月4日起,推出「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專輯,每週
一至週五晚上11:00播映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之參展作品,
共有二十部來自世界各國的紀錄片精選,並於片首特別錄製「與導
演面對面」單元,讓導演自述其拍攝動機、影片主旨、幕後攝製過
程等,讓作品有更完整的呈現。有興趣的觀眾切勿錯失!

播出時間表如下:
12/04《2H》      12/18《大都會討生活》
12/05《雪地隱士》    12/19《怒祭戰友魂》
12/06《團圓夢》     12/20《波西尼亞日記》
12/07《祝我生日快樂》  12/21《越戰未亡人》
12/08《真實電影的變貌》 12/22《王母鄭氏》
12/11《一個人》     12/25《恭迎救世主》
12/12《我的回教之旅》  12/26《曾經是奴工》
12/13《代夫入獄》    12/27《雜耍家族》
12/14《洪水猛政》    12/28《美國吉普賽人:永遠的異鄉人》
12/15《望鄉》      12/29《生命比石堅》
詳情請洽:http://www.pts.org.tw/%7Eweb02/2000dfilm/index.htm

⊕∮⊙◇★☆

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學會《第四屆烏山頭創作影展》

本單位所主辦之影展將於12/1日於花蓮、台北、高雄及南投四地
巡迴展演,這一次的影展以【南方北努克】作為影展主題,相對於
非劇情片經典–北方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R.J Flaherty)
而衍生出的,希望以不同的形式內容,呈現出不同視野的觀點

台北場地點:聶魯達咖啡館 差事劇場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8巷9-10號)

12月4日(一)
19:00~20:00《履歷表》柯能源
20:00~21:30《回聲》吳耀東
12月5日(二)
19:00~20:00《鹿港苦力》紀文章
20:00~21:30《苦力藝術家》陳怡君
12月7日(四)
19:00~20:00《牧師》潘朝成
20:00~21:30《無盡的時光》鄭翔云
12月8日(五)
19:00~20:00《沒有魚的日子》蘇彥彰**
20:00~21:30《金桃阿媽》萬蓓琪**
12月9日(六)
13:30~14:30《百萬大作戰》黃思嘉
14:30~15:30《什錦水果香蕉船》吳靜怡
15:30~17:00《流動島》梁英華**
19:00~20:00《機遇之旅–記紅班性狼瘡》鄭慧玲**
20:00~21:30《暨大風雲》賴勇戎**
12月10日(日)
13:30~14:30《母與女》吳立彥
14:30~15:30《Meya》黃瓀潢
15:30~17:00《我看天花板的日子》許子苹**
19:00~20:00《梅子巷四十三號》陳中宇**
20:00~21:30《添仔的海》黃信堯**
註:「**」代表有座談會

⊕∮⊙◇★☆

親愛的朋友,大家好

Mihu團隊直銷甜柿已一個月,感謝大家的幫忙.
雖然在農會的打壓,青果社的< 關心>,團隊仍一本服務果農的立場,
企圖創造生產者/消費者互動的關係,未來將朝向消費者也是生產
者的果樹認養計劃,創造< 人/土地/勞動/文化>四合一的新環保農
業.
現在,甜柿直銷已近尾聲,最後一波的直銷,在兼及果農利潤與消費
者低廉價格的情況下,團隊與果農達成降價的空間,敬請各位關心
災區果農的朋友大力促銷,在此致謝!

7A6粒裝 500元
8A6粒裝 600元
9A5粒裝 700元
10A4粒裝 800元
(7A即7~7.9兩A極品,以下類推)

訂購專線0926100204 瓦歷斯.諾幹
訂購傳真04-4911048
出貨時間 週一,周五(僅出貨最後兩次)

!!注意!!為減輕運送成本,訂購以十盒以上為準.

訂購單
種類 數量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二期

2000年 November 28日

┌────────《 2000/11/28第二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虛擬「緋聞」,複製女男真實不平等
——談媒體報導「緋聞」角度中的女性形象

引發台灣一場政壇風暴的「總統府緋聞」發展至今,輿論焦點已從
當初對「緋聞」捕風捉影到後來對政權「陰謀」的紛紛揣測,儼然
上演著一場性與權力關係交織的連續劇。

姑且不論「緋聞」究竟是真是假,其威力卻足以刺激銷售,帶給媒
體一筆可觀業績。無形的口語幻化成文字,透過媒體再現,刺激了
社會大眾的消費感官,甚至子虛烏有的事,經由媒體渲染更能喚起
大眾集體的窺視慾望。所以嘗試回到「緋聞」的起始本身,到底構
成這樣一個「緋聞現象」是什麼力量於背後運作?

「緋聞」見諸報端那天,「蕭美琴」這個名字紛紛成為媒體刺探目標
。對許多人而言,這個陌生女性,瞬間被媒體構築成一個:年輕、
混血、貌美、外語能力佳的曖昧圖像。她的長相成為報導焦點,出
身背景與情史成為媒體扒糞對象,但其中刻意忽略的則是她具備有
哪些專才、在國際事務上扮演什麼重要角色。可笑的是,媒體在揣
測此「緋聞」的真實性時,其一立基點竟然是以「她現在有沒有男
朋友」這樣無力的邏輯進行報導、推演,不啻暴露出媒體對單身女
性附加的歧視性幻想,更反映出一種「凡是『女人』就應該要有個
男朋友」的女性依附與男性霸權心態,更有甚者,在「理所當然」
的「女-男配對」論是背後,進行的是一種異性戀意識型態的再鞏
固及再確認。

諷刺的是,媒體緋聞中的蕭美琴這個「女性角色」,並沒有對應的「
男主角」。男主角並非是陳水扁,相對應的卻是整個總統府和父權體
制。男性是缺席的、是沉默的,相反的,是「制度」跳出來代言:「
總統府人事『制度』不彰」、「顧問一職不在『體制』規範之內」。制
度面的考量固然重要,但是為何媒體在報導「緋聞」時,性別角色
的處理上,「女」則著重於個人人身、私領域的刺探,「男」則一味
歸向是制度面、公領域出了問題。恰巧這次事件裡男主角偏又是「
全台灣最有權力的男人」,便有所謂的「不應破壞國家元首形象」,
國家、制度儼然現身成為父權的共犯結構,性別論述空間的不平等
則得以隱身其後。這樣對性別角色放置在不同的發言空間(私領域
/公領域)和賦予「個人-制度」的不對等權力架構是媒體對女性
的侵犯太過,抑或是對男性過於寬容?

以同樣是身為國家重要地位、副總統之職的媒體形象為例,呂秀蓮
目前似乎動輒得咎,媒體對她的報導已到了無處不跟、無話不錄的
地步,似乎大家都期待著「她今天『又』說了什麼驚人之語、做了
哪些舉動?」媒體監看著她,已經不是因為她身為國家副元首,而
是抱著一如等著好戲般地窺伺她的一舉一動。與其說要她做個「沒
有聲音的副總統」,不如說,要她在公領域做個沒有聲音的女人。

媒體對性別的差異對待,另可由「緋聞」中一個重要角色看出。媒
體賦予了吳淑貞一個「太太」的發言位置,競相報導一個身為「太
太」的「感想」,其實誰也料想得到,身為「總統太太」大概會對媒
體說什麼與怎麼說,但是透過取得她發言這樣的一個動作,正值「
緋聞」眾說紛紜、傳統父權家庭觀念受到搖撼之時,正可藉由這樣
的聲音,弭平男性集體意識的不安全感、凝聚男性中心的保守道德
價值,而「總統太太的寬容」何嘗不是最具說服力、最足以捍衛家
庭「和諧」的「女性楷模」之聲。只要「太太」願意出來說話,哪
怕是確有其事,社會大眾也會基於人之「常情」原諒這一時「糊塗
」的男主角,誰叫「連他太太都原諒他了嘛」!透過妻子角色的「
精神喊話」,總讓我們覺得女性對男性的寬容是種難得的「美德」,
女性得要學會賢淑與忍讓,即使男性犯錯最終也值得被原諒,這就
是一幕幕不斷上演的「媒體緋聞」重複教育著我們的。

Our Questions

1. 政治人物緋聞向來是政治版的超重量話題,討論緋聞對公眾的
意義是什麼?

2. 有人認為政治人物只要在政治事務上有良好處理能力即可,例
如柯林頓緋聞案時,因為當時美國經濟景氣順暢,這一種說法獲得
相當大支持。你覺得這個說法對嗎?

3. 也有女性主義陣營的理論指出,私領域的問題被排斥在公領域
之外的思考,將使得男性主導的公領域遮蓋住私領域中的性別問題
,大家只注意公領域的問題,正好使擠不進私領域的女性,和她們
的問題被留在私領域裡。你覺得這個說法在緋聞案中合理嗎?

4. 媒體對女性角色的固定論述(例如呂秀蓮是巫婆、嘴碎的女人
),是不是反映了我們整個社會結構對女性的偏見(例如女人就是
嘴巴碎)?

5. 然而媒體將這種偏見擴大渲染,造成什麼效果?是不是會使這
些意識型態更加僵固?媒體應該這樣「反映真實」嗎?還是應該
「鼓吹宣導」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我們有新專欄了!

本週起,傳學鬥電子報將不定期刊出「媒工作」專欄,我們有很棒
的寫手喔!包括從學生「長大」成記者的傳播學生鬥陣成員,還有
許多我們的友好記者朋友們,都會為大家撰寫他們的記者工作感想
。這可不是找頭路的專欄!這是工作者的反省。本週由現在當紅的
政治線記者率先登場,描寫激情政治秀裡記者的尷尬,很好看的唷!

美國總統選舉真是叫人大開眼界,竟然選不出來!看來台灣人不用
太迷戀殖民祖國,每天直嚷美國多先進多民主,看來也不怎樣。我
們有在美國賓州第一次玩到雪的洪貞玲,玩雪後對媒體表現的精采
評論!

好想玩雪,喵。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真相新聞網改名TNN財經台,標榜兩岸三地財經媒體大合作。
原來周荃是因為這樣才哭啊,真讓人有受騙的感覺!

2. 小野上任台視節目部經理叫苦連天。台灣變色龍、玫瑰瞳鈴眼都
歸你管,當然苦的啦!

3. 巴黎法院做出判決,雅虎納粹文物拍賣網站必須禁止法國網路使
用者進入,因為法國法律禁止種族歧視。原來雅虎買奇摩的錢有些
是賣猶太人被殺的遺物賺來的嗎?(ps:承審法官戈梅玆長得很帥
唷。)

4. 國民黨黨營事業更年輕!中廣與好樂迪聯手打造東南亞最大KTV
「V-MIX」,標榜五星級飯店服務。KTV、K書中心,下一步要賣連
戰娃娃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媒 ▍ 工 ▍ 作 ▍ 專 ▍ 欄 ▍ ▌▋▊▉

★☆new
★☆new
忘情跑龍套?
——政治線記者的表演工作

諍鎧(聯合晚報政治組國會記者)

★☆new
韋伯曾說,政治是一種志業。不過在媒體政治的時代,政治到底是否
仍為一種志業,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確定的是,媒體政治時代,
政治需要表演,甚至政治已變成一種表演。

總統府八卦緋聞由立院傳出,有立委在國是論壇上批擊,立院已成為
八卦院,批擊內容是社會多能認同,只是,批擊的擔綱舞台國是論壇
,其在國會的議事功能設計,本質上便是為電視台午間新聞及晚報版
面提供節目內容的表演舞台,而已成為羅生門的八卦緋聞,最早更是
由立委在國是論壇的表演上所演出,在野黨立委在荒謬的舞台進行荒
謬的表演,爾後執政黨立委又在荒謬的舞台批擊這場荒謬的表演,媒
體政治的表演邏輯,還真是蛋生雞,或雞生蛋的複雜問題。

政治記者到底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媒體政治情境?其實不知不覺中,政
治記者也成為這場表演的演員,日前一場立院風雲女王國民黨立委游
月霞與民進黨立委王幸男在議場中的道歉對罵秀,便是在周遭媒體記
者慫恿下忘情演出,面對政客一向自命清高的媒體人也成為表演者,
只是,相較固定演出正反派主配角的朝野政客,記者好像是臨時演員
路人甲、路人乙,甚至路人丙、路人丁,而且正如演藝界,銀幕上常
擔綱跑龍套的臨時演員,就大多是那些熟面孔,而更可怕的是,政治
記者似乎沒有選擇不入戲的權力,在強勢媒體的傳播,在競爭及怕漏
的壓力下,就算你實在不願意擔任甲乙丙丁,似乎也難逃成為丙丁戊
己。

回到本文起首,政治、表演、志業的三角關係倒底為何?如果像敬業
的演藝人員必須把表演當成志業,那麼媒體政治下的政治舞台,政治
、表演、志業的三角關係,不就這樣呼之欲出?的確,倘若用演藝界
的敬業標準,大多數政治人物的確是把政治當志業,且用力的在作志
業。至於政治記者到底該演出什麼角色?是這場表演的解構者,還是
擔綱演出路人甲乙丙丁的臨時演員,就存乎一心了。

★☆new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媒體為什麼在美國總統大選出錯?

洪貞玲(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美東時間十一月八日凌晨兩點十五分,我從電視上看到CNN 報導:
德州州長George W. Bush贏得關鍵區佛羅里達州的二十五張選舉人
票,將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我打了個哈欠,不管是誰當選,反正
總是看到了個結果,可以睡覺了!

沒想到,隔天早晨,伴我吃早餐的新聞竟然是:佛羅里達州將重新
計票,總統選舉勝負未分。對於我這個剛離開新聞工作,初至美國
唸書的異鄉人來說,美國的總統選舉真是”大驚奇”。透過媒介報

導,整個總統選舉開票竟然像是一場大猜謎,前一刻是民主黨的現
任副總統Gore贏了,下一刻卻是共和黨的Bush領先,折騰到最後
–”謎底尚未揭曉”。

接下來幾天,美國的各大新聞網、報章雜誌把焦點集中到佛羅里達
州,氣候宜人的觀光地棕櫚灘,一時成為全國及國際政治新聞的焦
點。媒體開始討論選舉人團(electorate college)制度與實際民意

的落差、棕櫚灘郡的選票設計不良造成選民混淆、重新計票還是重
新選舉等等,評論家擔心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將陷入空前危機。其
實,讓美國民主陷入危機的,不只是選舉制度及操作面的問題,媒
介的表現也是這個危機中的一環。

為什麼媒介在報導選舉開票時頻頻出錯、頻頻更正?如果媒介連”
精確報導”的起碼要求都難以達成,無法傳遞正確的訊息讓公民據
以判斷,它如何服務民主社會?

不論長期的影響,這次錯誤的短期代價也不小:開票當晚,它讓選
民一頭霧水,讓民主黨、共和黨兩大陣營的人七上八下,還讓各國
政府手忙腳亂,趕忙攔截發給Bush的賀電。美國媒體打在自己臉上
的這個巴掌可不小。

回到剛剛的問題,為什麼媒介頻頻出錯?從根本的選舉制度談起,
選舉人團制度給了媒介”大膽預測”的空間(在這裡,我假設大家
對選舉人團制度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只簡單陳述)。美國不是個純
粹直接選舉的國家,合格選民進行投票後,各州依據投票結果決定
選舉人團,再由選舉人團投票選出總統、副總統。美國有四十八州
的選舉人團是”贏者全拿”,例如爭議焦點的佛羅里達州,如果不
計通訊投票,依照各郡重新計票結果,Bush僅僅贏Gore二百二十
五票,它還是可以拿下該州全部的二十五張選舉人票。

既然是贏者全拿,對於媒體來說,它無須等到所有開票結果,無須
精確計算到個位數的票數,只要它夠大膽、敢預測,它就可以”領
先”宣布某一個州誰輸誰贏,反正機率是一半一半。而媒體據以”
預測”的基礎,除了先前民調趨勢、記者本身的”聰明才智”以及
緊跟其他媒體之外,出口民調(exit poll)是各媒體引用的重要
來源。這種出口民調由選民新聞服務(Voter News Service)公司負
責,在各個選樣的投票所外做即時調查,問選民把票投給了誰,然
後推估候選人在該州的得票率。媒體和民調公司共生共利:媒體搶
預測、搶時效,民調公司給預測、賺飽荷包。

紐約時報在十一月九日一篇談媒體預測選舉結果的分析中,坦承他
們自己也買了這家公司的民調,並使用這份民調。紐約時報在電子
報上也報導了這些”事後證明是錯誤”的訊息,甚至隔天的報紙先
編輯”布希顯然打敗高爾(Bush appears to Defeat Gore)”的
頭版新聞,雖然後來即時換下頭版新聞顯示”選情膠著”,紐約時
報發行的一百一十萬份報紙中,仍然有十一萬五千份報導布希勝選
的新聞在紐約市散布。華盛頓郵報隔天的報導並沒有出錯,但電子
報中還是有一則短訊報導布希勝選。

於是,媒體無法幫助選民釐清真實,反而任人如墜五里霧中。這裡
要進一步探討的是:究竟什麼動力驅使媒體一窩蜂進行大膽預測?
選舉人團制度提供了預測的空間、出口民調滿足這種預測需求,而
媒體真要大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遊戲的動力在於競爭二字。

試問:有多少媒體主管和記者在搶新聞時,所考慮的是要給讀者或
觀眾精確、深入的報導,滿足公民知的需求?恐怕多數人念茲在茲
的是:如何生產出獨家新聞?如何發揮時效、領先其他媒體?

新聞競爭導致的共同沉倫,不是在於新聞從業人員脫離新聞規範這
麼簡單的原因可以解釋,而在於資本主義下的新聞事業追求獲利的
本質導致這種惡性競爭。自由經濟學的論點是:競爭導致產品的多
樣化與品質的提昇,但是媒體競爭的現實卻恰恰相反。美國的黃色
新聞歷史,體現了這種競爭的惡質面;台灣在媒體開放之後,百花
爭鳴同時的煽色腥,也不遑多讓。

媒體的獲利動機,一方面使它盡量減低成本,用最簡單、便利的方
式取得新聞,一方面使它必須在新聞表現上有別於其他媒體,不管
是獨家、或是搶時效,只有更多人願意收看或閱讀,媒體才能贏得
廣告主青睞,獲得最高的廣告利潤(廣告正是大眾媒體賴以生存的
主要收入來源)。新科技促使媒體在爭取時效、傳遞消息上更加便
利,在競爭壓力下,於是新聞從業人員無能花太多時間查證新聞的
可靠度,也使得公民深陷在更多錯誤的訊息當中。這也就是當全世
界緊盯著美國電視網、電子報的同時,對於總統選舉結果愈感困惑
的原因了。

NBC 負責開票當晚新聞的執行製作Jeff Zucker 就表示,在最初民
調公司預測Gore贏得佛羅里達州時,他們認為其實結果還很難評估
,但是NBC還是採用了這個預測,Zucker 的解釋是”我們的選舉分
析家告訴我們:他們(民調公司)的預測是很有把握的”。連民調公
司在事後發表的聲明中也表示:這套操作模式在過去幾次選舉中都
進行得很好。事實結果證明他們錯了!

民調公司的民調真的有那麼高的信任度,讓媒體願意買他們的帳嗎?
其實也不然。一九九六年的參議員選舉中,民調公司就發生過錯誤預
測,原本他們預測新罕布夏州是由民主黨勝選,結果最後是共和黨拿
下該州。多數媒體都記得這個經驗,但是他們似乎沒有從中得到教訓,
還是大膽引用。

媒介大膽的程度可以用最初預測 Gore 贏得佛羅里達州為例,美國投
票日截止時間是當晚七點,新聞網在東區時間七點四十九分到八點之
間就預測Gore贏了,事實上,佛羅里達州橫跨兩個時區,新聞網宣
布結果時,佛羅里達西部的選民甚至還沒投完票。

即使這次媒體在全世界面前自暴其短,事後還是不見他們認真的反
省。普立茲獎得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Ben H.Bagdikian在
媒介壟斷(The Media Monopoly)一書中分析,大企業熱衷於購併

媒體美國的主要媒體盡皆成為大企業旗下一員:GE 擁有NBC,
Time Warner擁有CNN, Disney 買下ABC,澳洲媒體巨子 Murdoch
的 News Corp。擁有 Fox,……族繁不及備載),動機不外有二:獲
利(profit)以及影響力(influence)。兩者息息相關,也是媒體報
導連連出錯,卻不自我批判的原因。

獲利的動機與效應前面已經提及,而媒體的影響力除了直接的政治利
益外,更重要的在於它可以左右輿論。媒體左右輿論的能力與其獲利
往往成正比。這個能力部份出自於媒體公信力,因此媒體必須維護它
的新聞形象,即使在出錯時,也要淡化它,不要讓讀者或觀眾對媒體
公信力喪失信心,繼而影響發行或收視率,最終影響媒體老闆的荷包。

美國媒體並非事後絕口不提報導錯誤,但是他們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
。CNN 在十一月八日的新聞中,駐守各地的記者輪番展示當地的地方
報,多數都是報導Bush勝選的頭版新聞,只見記者戲謔地陳述,歸
咎大家出錯的原因是—選情實在是太激烈了!紐約時報在選後兩天都
挪出一小塊版面論及媒體表現,也談到各主要媒體的主管都誓言:不
要再讓這種錯誤發生了! 但是他們只反省民調,只考慮下次要如何讓
領先報導又不會預測錯誤,沒有人談到為何這種惡性競爭存在已久?
這種預測報導是否必要?

我所居住的賓州中部有一份地方報,叫做中區日報(Centre Daily
Times),十一月八日該報頭版就是”謹慎”引用CNN的報導指出 Bush
勝選,隔天的頭版則是”全國都在等待(A nation waits)”,加上
一則特稿,告知讀者”為什麼我們會出錯?”地方報紙與讀者的溝通
較為誠懇而直接,他們把當晚處理新聞的流程告訴讀者,包括報紙延
後截稿時間,先製作三個不同版面因應,最後選擇跟進 CNN的報導..。
不過總體而言,僅只於流程的陳述。

當我觀察美國媒介這幾天的報導,我不禁想到:如果這種選舉紕漏
出現在台灣,整個社會恐怕早已沸騰,包圍媒體、包圍開票中心的
畫面應該不難想見。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在美國,卻只是一池春水上
的幾波漣漪,美國人似乎相信他們的民主制度有辦法”自我治療”
。或許,美國政治人物可以用民主風度解決問題,美國的選舉制度
可能因此調整,但是,媒體惡性競爭、獲利至上的運作邏輯卻難以
逆轉。

民主社會的真正危機其實在於:媒體喪失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能
力。這是美國媒體報導總統選舉結果,給予我的另一層啟示。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人權影展&座談系列活動】
邊地發聲 - 自黑暗中發光的族群

地點: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地下一樓會議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地下一樓
主辦:台灣人權促進會、鄭南榕基金會、台大大論社

∮影片:輻射將至烏坵(周美玲)
時間地點:12/2(六)2:00~5:00pm會議廳B

烏坵,一個被遺忘的小島,四十多年來,它始終以戰地要塞的身份,
孤單鎮守在台灣海峽上。許多人至今仍以為島上沒有百姓,是一個
純粹只有駐軍的荒島,幾乎被台灣忘記。98年初,烏坵被原委會宣
佈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優先預定地,終於激起烏坵人發出從
未被聽見的聲音。
本片記錄了烏坵居民面對核廢將至的恐慌、疑慮以及對鄉土的反省
,尤其對台灣當局長期來一逕要烏坵犧牲權益、鎮守前線,卻把烏
坵當高污染垃圾場般拋棄的心態充滿不滿與無奈。
然而,當局的核廢政策並不曾因為烏坵人的反彈而改變,幅射將至
的陰影,始終籠罩著烏坵日益威脅。

座談人:林峰正、周美玲、夏曼藍波安、陳俊宏

∮影片:島國殺人記事(蔡崇隆)
時間地點:12/7(四)6:30~9:00pm會議廳A

一九九一年,汐止吳宅發生血案,因為警方預設此案非一人所為,便
對犯者王文孝嚴刑逼供,在一連串矛盾亂造的名字中,牽連出蘇建和
、劉秉郎、莊林勳三個年方十八的少年。自此,涉世未深的少年經歷
了台灣惡質司法最無情的戕害,從逮捕、羈押、搜索、逼供都充滿違
法暴力,最後,法院竟在缺乏物證的情形下,端賴刑求得來的自白宣
判死刑。不義的審判激起國內外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一般稱之為「蘇
案」。
本片導演蔡崇隆現為公共電視記者,他自一九九五年報導並記錄此案
的發展與救援行動,歷經五年而完成此片。

座談人:李敏勇、蔡崇隆、平路、顧立雄

∮影片:日日春(李易霖)
時間地點:12/14(四)6:30~9:00pm會議廳A

述說著台北市公娼的乖離命運,麗君與她同伴的聲音和拳頭,是另類
邊緣族群的宣示和吶喊。

座談人:賴秀如、李易霖、周佳君、邱晃泉

∮影片:勞資趣味競賽(羅興階)

時間地點:12/23(六)1:30~5:00pm會議廳B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有28年歷史的台南縣東洋針織,以緊縮
營業為由,宣佈停業,員工511人全部資遣,但資方僅付五成一資
遣費,不足四成九須待變賣廠區土地才能求償,同時資方逃避退休金
更達2億多,員工自覺權益受損,為了討回公道,成立自救會,進行
圍廠抗爭……
<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是導演兼攝影師羅興階第二部獨立紀錄
製片的得獎作品。作者長期來獨立紀錄台灣社會、政治現象及議題。
本片是作者用近二年時間拍攝完成,冷靜紀錄台灣中小企業在金融風
暴襲捲後的狀態,勞資雙方之間的扯,扯出了人對生命、對希望、對
忠誠、對整個人類制度的複雜省思。

座談人:陳俊志、羅興階、魏千峰、陳素香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一期

2000年 November 21日

┌────────《 2000/11/21第二十一期之一》───────┐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大會新聞稿

由徐佳士、李瞻、潘家慶、鄭瑞城、成露茜、陳世敏、賀德芬、林孝
信等八位名譽召集人,及一百多位傳播學者共同發起的「無線電視民
主化聯盟」,昨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成立,並且推選政大新聞系
教授、陳水扁總統傳播政策白皮書起草人馮建三擔任聯盟召集人。該
聯盟今日將拜會立法院朝野政黨黨團,以積極推動「反對徹底私有化
、台視和華視公共化、中視和民視專業化、無線電視民治主化」等該
聯盟四大訴求。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簡稱「無盟」)昨日上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
行成立大會,並且發表成立宣言指出,在當前商業電視環伺之際,「
無線電視台全面商業化」的作法是便宜行事、短線操作,終將使全民
無線資源落入財團之手。因此「無盟」主張台視、華視應交還公眾手
中,還公共電波原來的面目,讓民主落地生根,讓媒體與公眾相輔相
成。

資深傳播學者徐佳士致詞表示,當前商業電視台、商業節目的品質實
在堪憂,因此像他這種背後沒有任何政黨與財團等力量的中間人士,
更應該代表公眾促成健全的電視傳播環境。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亦強調,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媒體改革是
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媒體改革的項目之中,又以無線電視台的改革
最為急迫,因此他非常支持「無盟」的媒體改造目標。

著名作家向陽接著表示,台灣政治改革雖然大勢底定,但媒體卻淪為
政治力與經濟力的工具與幫兇,因此他認為,「無盟」將是媒體公民
權利向上提升、公有電波不要再向下沈淪的重要起點。

向陽並提出兩項具體呼籲:一、呼籲陳水扁總統在政爭中「挨打方知
皮痛」,現在是陳總統兌現其「台視、華視公共化」競選政見的時候了
;二、呼籲台灣公民參與「無盟」活動,希望有一天台灣的電波如同
空氣、水一樣,能為全體公民隨時取用。

傳播學生鬥陣代表管中祥表示,媒體結構改變,才能不再扼殺傳播科
系學生的創意與自由。

台灣記者協會前會長何榮幸則強調,「無盟」已搭建起傳播學界與實
務界共同促成媒體改造的橋樑,並且掀起未來「公共化」與「私有化
」的良性論戰。「無盟」相信「公共化」目標才能徹底完成改造目標
、畢其功於一役。

「無盟」成立大會最後選出十五位執委為方念萱、石世豪、朱全斌、
余陽洲、何榮幸、林麗雲、翁秀琪、郭力昕、陳百齡、陳炳宏、陳
順孝、馮建三、程宗明、管中祥、鍾起惠。執委並推選馮建三為聯
盟召集人、石世豪為發言人。

更多消息:
無盟網站http://tvdemocracy.nccu.edu.tw/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宣言

你有多久沒看無線電視?電視裡聲光流轉,你嗒然以對;寫實如虛擬
,你奈他何!電視人自由逐利、快意為之,全民無線資源權充自家生
財工具,節目安排有如股市操盤,緊隨風向,忽而靈異,忽而益智,
節目時起時落,口味愈來愈重。大風把人吹的團團轉,風裡瑟縮的原
是渴望從媒體得識世界、得識彼此的觀眾。無線電視老闆金元落袋,
「全面釋股」喊得震天價響,台灣無線電視秋意蕭索,冬天不遠。

黨政軍把持言路的日子似已過去,新天新地方要降臨,願景又如海市
蜃樓般忽焉散盡。全面商業化、利潤極大化,財團老闆當家作主,公
眾又一次讓渡「知」與「言」的權利,不復返的是對媒體再現我輩的
想像、對親手打造媒體的渴望。從今而後,我們是不是只能仰體無線
電視偶爾釋出的善意,最好永遠永遠遺忘電視老闆手裡的牌,原是我
們共享的一扇窗?

結構的問題,從結構著手。上百名觀眾一起上路,逆風行走;來自
21個大學院校,由117位傳播學界、實務界人士與學生共同發起成立
了「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簡稱「無盟」)。我們的宣言是:

反對徹底私有化‧台視華視公共化‧
中視民視專業化‧無線電視民主化

在當前商業電視環伺之際,繼黨政軍三退後,「無線電視全面商業化」
的作法是便宜行事、短線操作,終將使全民無線資源落入財團之手。
經驗告訴我們,商業邏輯下,「以客為尊」只是耍弄的花腔口號,走
調變樣的叩應民調搪塞本是主人的公眾。我們主張台視華視應交還
公眾手中,還「公共」一個本來面目;我們堅持從無線電視開始,
讓民主落地生根,讓媒體與公眾相輔相成。

更多消息:
無盟網站http://tvdemocracy.nccu.edu.tw/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致台灣媒體公民公開信

親愛的台灣媒體公民:

您好。台灣媒體亂象由來已久,長期佔有公共、稀有電波
頻道的四家無線電視台,更是有負於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了
改造媒體結構,讓屬於國家的無線電視台電波資源能真正為全民所
用,由徐佳士、鄭瑞城等二十一所大學院校、一百一十七位傳播學
界、實務界人士及學生共同組成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提出
了「反對徹底私有化、台視華視公共化、中視民視專業化、無線電
視民主化」等四大訴求。

本聯盟認為,台灣傳播大環境的整體結構性問題,在於「
商業電視台已經太多,公共電視台卻太少」,因此,現階段媒體改
造的大方向,並非推動無線電視台全面釋股,因為其結果必定導
致財團乘虛而入,而是應該全力促成無線電視台的公共化、專業
化與民主化,讓無線電視台能夠提供更公正、多元、優質的新聞
報導與節目內容。

本聯盟必須指出,陳水扁總統在選舉期間提出的傳播政策白
皮書,即已明確標舉台視、華視公共化等較具理想性與進步性的目
標,而行政院新聞局在日前邀請學者專家撰寫的「無線電視台總體
政策及結構改造專案小組」,亦以公共化做為媒體改造的結論。所
以,「公共化」已成為陳總統兌現競選政見、新政府進行媒體改造
的最重要方向。

本聯盟強調,公共電視在台灣的起步太晚,以致於社會各界
對於公共電視存有曲高和寡、收視率低、浪費政府公帑等偏見與刻
板印象,但証諸世界各國公共電視的成功發展經驗,顯示台灣的公
共電視仍可能在自給自足的原則下製播優良節目。

未來,本聯盟將致力於立法院修法工作,並積極與社會各界
溝通理念、擴大結盟。我們期待在無線電視台達到公共化目標之前,
能夠先注入公共化的實質精神,我們更期待台灣人民不僅滿足於扮
演「消費者」角色,而能在新時代中承擔「媒體公民」的責任,讓
我們共同為台灣媒體改造的理想而努力。

台視與華視公共化的具體制度設計:

l.政府提供優惠,讓兩台私人股份捐贈給政府,或通過立法程序,
編列合適預算,加以購買。

2.政府將兩台的全部政府產權,移轉至新的台視與華視公司。

3.設計機制,分離產權與經營權。

4.新的台視與華視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不依賴政府預算,而以
廣告收入作為主要財源。

5.兩台自負盈虧,但不將盈餘分配給私人,而是部份成立基金,平
衡損益,其餘全數投入(地區)節目製作、工作條件的改善及軟硬
體(包括數位電視)的研究發展。

6.改制後兩台獨立運作,但俟時機成熟,可彼此合作,協同節目流
程的安排,最後並將與內湖公共電視台分工,共同成為一個公共集
團之下的(至少)三個電視頻道。

7.希望在2002/6/30之前,完成立法。

台視與華視公共化的營運表現:(舉例,拋磚引玉)

1. 提供(高於現狀的)稅後利潤百分比,激勵(內外製節目之)員
工(包括經理階層)士氣。

2. 台灣分作若干區域(如北、中、南、東),提供部份利潤(可逐年
調整)讓各區自行製作並播放新聞及非新聞節目若干時間(如半小時
、一小時等等)。

3. 分區(如按縣市圖書館或特定學校)提供國語及多種地方語言的音
像成品,方便國民及學童通過接觸這些音像製品,學習或深化地方語
言能力。

4. 率先提供若干盈餘,與電影製片業合作拍攝電影或電視電影。

5. 依地區需要,各種節目可以(輪流)加配地方語言。

6. 製作本公司年度財務及評鑑等年度報告,流傳各界。

7.加強研究發展能力,包括資深與評論記者的培育、編劇及演藝人員
的養成等等。

更多消息:
無盟網站http://tvdemocracy.nccu.edu.tw/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大會特別報導》
之二

∮傳播學生鬥陣宣言
將公共化的號角揚起,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
--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

∮全民政府‧公民媒體

∮傳播教育與媒體現實
——「無盟」成立大會傳學鬥代表講辭
(管中祥)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 2000/11/21第二十一期之二──┐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

將公共化的號角揚起,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

--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

曾經,台灣公民以行動力,共同敲醒了台灣的天空,讓禁錮已久的
媒體電波,得以在威權體制下綻放自由的聲浪。那一次,台灣公民
的目標,是從黨政軍結構的封建控制裡,釋放出屬於公眾的電波資
源,這是第一次的電波革命。

在第一次電波革命中,傳播學生鬥陣即指出,自由化不是私有化,
黨政軍控制的鬆綁絕對不代表電波回歸公眾,經濟上的自由化只會
使財閥取代黨政軍控制,將公眾物化為商品;再一次囚禁住屬於公
眾的電波。

果然,隨著媒體開放政策與經濟自由化的意識型態,另一種更形鉅
大的資本力量,披著自由化的外衣,對公眾電波進行私有化的實質
控制。好不容易才脫離政治威權控制的電波資源,至此又再度遠離
公眾。

今日台灣媒體亂象人人皆知,商業媒體追求速食刺激,政爭、緋聞
、女體、鬼魅,各種病態內容皆可包裝,充斥整個媒體環境,公開
地、無恥地、直接地、露骨地剝削公眾論域空間。一切神聖的東西
都被褻瀆;在這裡,除了現金交易,沒有其他。

於是,我們看不到屬於公眾的影像,聽不到公眾真正的聲音;邊緣
的弱勢族群,更被屏除於媒體的近用空間之外,淪落為媒體孤兒。

如果,歷史的演進是一連串進步意識的的抉擇過程,當今的媒體私
有化流弊,就迫使我們必須再度站上抉擇的十字路口,為了我們共
同的理想媒體藍圖,堅持媒體公共化將是一條必掙的道路,在這條
路上,傳播學生鬥陣希望與您同行!

身為「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的發起組織之一,傳播學生鬥陣同意
臺視華視公共化的近程目標;然而這只是開始,未來必須全面朝向
媒體「公共產權」、「公共管理」、「公共近用」、「公共服務」的原則
前進,不斷檢視媒體環境,在電波政策上催促媒體資源早日回歸公
民,達成電波公有的目標。這正是第二次電波革命!

傳播學生鬥陣在此宣示,媒體公共化的號角已經揚起,第二次電波
革命的時代已然來臨,關心媒體公共化的朋友們,請你一同加入第
二次電波革命的陣營!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全民政府‧公民媒體

傳播學生鬥陣

西元二○○○年,是美麗之島航向新世紀的開始。今年,台灣以民主
的方式,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政權和平轉移,實現了多年來追求自由理
想的第一步;今年,我們也在新政府所帶來的新氣象中,看到了多年
來積弊難除的媒體環境,出現了翻轉的契機。

如今,媒體終於願意擺脫威權政體的桎梧,邁向專業領導的新時代。

這將是塑造台灣新世紀媒體環境的關鍵時刻。作為曾經是九五年「三
退運動」主要推動團體的一份子,我們充分瞭解到,所謂的「黨政軍
退出三台」,只是階段性的手段;因為改造媒體的終極目標,在於落
實公民參與媒體的權利,也就是要求所有不當的干預,都必須退出媒
體。政黨力量與威權體制,當然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幕後黑手;同樣地
,惡質的商業利潤導向,更是導致媒體走向煽色腥的毒瘤。

任何形式的釋股行動,都勢必使得財團繼政黨之踵,成為廣電媒體的
新束縛。因此我們主張,未來的廣電媒體,必須經由公權力保障公民
參與的權利;經由政府、而非政黨的力量,達成使媒體成為公共領域
的理想。

傳播學院的學生,是未來媒體的生力軍;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
與媒體改造的工程。因為,我們不願意未來成為政黨勢力操弄下的打
手,更不希望成為財團金權所擺佈的卒子。

讓我們一起努力打造公民媒體的新世紀。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傳播教育與媒體現實
——「無盟」成立大會傳學鬥代表講辭

管中祥

台灣媒體的亂象與問題近幾年來特別嚴重,經常聽到有人因此批評
:是不是現在的傳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怎麼會教出這麼沒創意的
節目製作者?怎麼會教出這些不懂尊重人權,只會炒作八掛、緋聞
的記者?

我想在座的老師不會完全同意這樣的批評,因為很少傳播科系的老
師會告訴學生:不要創意、只要抄襲;不要堅持新聞自主、只要順
從老闆鼻息;不要道德法律、只要煽風點火。

然而,不可否認的,傳播教育與媒體現實嚴重脫鉤,無法接軌,很
多傳播科系的畢業生走出校園,遭遇現實環境的種種壓力與偏執,
赫然發現:學校與職場有著極大的鴻溝。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並不否認傳播教育有檢討的必要,但更大的
問題在於:台灣惡質的商業媒體結構,扼殺了媒體工作者應有的創
意與自主,因此,如果不從媒體結構徹底改變,台灣傳播科系的學
生,將永遠成為惡質媒體文化的幫兇。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我們似乎看到了一點希望。公共電視在
今年的金鐘獎中獨佔鰲頭,囊括多項大獎,眾多的得獎者有著共同
的心聲:感謝公視,因為不考慮收視率,才讓他們有自由創作的空
間。無獨有偶地,被視為能夠保障新聞工作者專業自主的編輯部公
約,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公共電視有這樣的保障。

傳播學生鬥陣自九四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建立公共媒體的必要性
,並多次參與推動媒體公共化的運動。我們認為只有媒體結構的徹
底改變,才能解決台灣媒體亂象,保障傳播學生未來工作的創意與
自主;我們堅持,所有的媒體都應落實公共近用、公共服務的精神
,台視、華視公共化便是落實此一主張的起點,我們深信,在這樣
的目標堅持下,台灣將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邁向公民媒體的新紀
元。

▉▊▋▌ 無 ▍ 盟 ▍ 媒 ▍ 大 ▍ 事 ▍▌▋▊

1.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簡稱「無盟」,實在很像武俠小說裡的幫派
名稱,連立委也這樣說。

2.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大會當日,傳播學界耆宿徐佳士教授出
席引起全場歡呼,受歡迎程度真是叫人羨慕。徐教授當天講過最幽
默的話是,「什麼意識型態我不知道,我連意識都沒有。」

3. 記者發問時間,一名晚報記者趕截稿時間急匆匆起立發問,問
題是「不知無線電視台有何回應?」召集人馮建三正待回答,該記
者卻跑人,引得全場大笑,叫人見識到晚報記者的勞動條件與專業
精神!

4. 總統緋聞案當頭,還有好多報紙刊出無盟成立消息,真叫人感
動,可能是徐佳士教授的功勞。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大會特別報導》之二 ∮傳播學生鬥陣宣言將公共化的號角揚起,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 ∮全民政府‧公民媒體 ∮傳播教育與媒體現實 ——「無盟」成立大會傳學鬥代表講辭(管中祥)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 2000/11/21第二十一期之二──┐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 將公共化的號角揚起,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 --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 曾經,台灣公民以行動力,共同敲醒了台灣的天空,讓禁錮已久的媒體電波,得以在威權體制下綻放自由的聲浪。那一次,台灣公民的目標,是從黨政軍結構的封建控制裡,釋放出屬於公眾的電波資源,這是第一次的電波革命。 在第一次電波革命中,傳播學生鬥陣即指出,自由化不是私有化,黨政軍控制的鬆綁絕對不代表電波回歸公眾,經濟上的自由化只會使財閥取代黨政軍控制,將公眾物化為商品;再一次囚禁住屬於公眾的電波。 果然,隨著媒體開放政策與經濟自由化的意識型態,另一種更形鉅大的資本力量,披著自由化的外衣,對公眾電波進行私有化的實質控制。好不容易才脫離政治威權控制的電波資源,至此又再度遠離公眾。 今日台灣媒體亂象人人皆知,商業媒體追求速食刺激,政爭、緋聞、女體、鬼魅,各種病態內容皆可包裝,充斥整個媒體環境,公開地、無恥地、直接地、露骨地剝削公眾論域空間。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在這裡,除了現金交易,沒有其他。 於是,我們看不到屬於公眾的影像,聽不到公眾真正的聲音;邊緣的弱勢族群,更被屏除於媒體的近用空間之外,淪落為媒體孤兒。 如果,歷史的演進是一連串進步意識的的抉擇過程,當今的媒體私有化流弊,就迫使我們必須再度站上抉擇的十字路口,為了我們共同的理想媒體藍圖,堅持媒體公共化將是一條必掙的道路,在這條路上,傳播學生鬥陣希望與您同行! 身為「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的發起組織之一,傳播學生鬥陣同意臺視華視公共化的近程目標;然而這只是開始,未來必須全面朝向媒體「公共產權」、「公共管理」、「公共近用」、「公共服務」的原則前進,不斷檢視媒體環境,在電波政策上催促媒體資源早日回歸公民,達成電波公有的目標。這正是第二次電波革命! 傳播學生鬥陣在此宣示,媒體公共化的號角已經揚起,第二次電波革命的時代已然來臨,關心媒體公共化的朋友們,請你一同加入第二次電波革命的陣營!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全民政府‧公民媒體 傳播學生鬥陣 西元二○○○年,是美麗之島航向新世紀的開始。今年,台灣以民主的方式,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政權和平轉移,實現了多年來追求自由理想的第一步;今年,我們也在新政府所帶來的新氣象中,看到了多年來積弊難除的媒體環境,出現了翻轉的契機。 如今,媒體終於願意擺脫威權政體的桎梧,邁向專業領導的新時代。 這將是塑造台灣新世紀媒體環境的關鍵時刻。作為曾經是九五年「三退運動」主要推動團體的一份子,我們充分瞭解到,所謂的「黨政軍退出三台」,只是階段性的手段;因為改造媒體的終極目標,在於落實公民參與媒體的權利,也就是要求所有不當的干預,都必須退出媒體。政黨力量與威權體制,當然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幕後黑手;同樣地,惡質的商業利潤導向,更是導致媒體走向煽色腥的毒瘤。 任何形式的釋股行動,都勢必使得財團繼政黨之踵,成為廣電媒體的新束縛。因此我們主張,未來的廣電媒體,必須經由公權力保障公民參與的權利;經由政府、而非政黨的力量,達成使媒體成為公共領域的理想。 傳播學院的學生,是未來媒體的生力軍;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媒體改造的工程。因為,我們不願意未來成為政黨勢力操弄下的打手,更不希望成為財團金權所擺佈的卒子。 讓我們一起努力打造公民媒體的新世紀。 ▉▊▋▌ 無盟 ▍ 成 ▍ 立 ▍ 大 ▍ 會 ▍▌▋▊ 傳播教育與媒體現實 ——「無盟」成立大會傳學鬥代表講辭 管中祥 台灣媒體的亂象與問題近幾年來特別嚴重,經常聽到有人因此批評:是不是現在的傳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怎麼會教出這麼沒創意的節目製作者?怎麼會教出這些不懂尊重人權,只會炒作八掛、緋聞的記者? 我想在座的老師不會完全同意這樣的批評,因為很少傳播科系的老師會告訴學生:不要創意、只要抄襲;不要堅持新聞自主、只要順從老闆鼻息;不要道德法律、只要煽風點火。 然而,不可否認的,傳播教育與媒體現實嚴重脫鉤,無法接軌,很多傳播科系的畢業生走出校園,遭遇現實環境的種種壓力與偏執,赫然發現:學校與職場有著極大的鴻溝。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並不否認傳播教育有檢討的必要,但更大的問題在於:台灣惡質的商業媒體結構,扼殺了媒體工作者應有的創意與自主,因此,如果不從媒體結構徹底改變,台灣傳播科系的學生,將永遠成為惡質媒體文化的幫兇。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我們似乎看到了一點希望。公共電視在今年的金鐘獎中獨佔鰲頭,囊括多項大獎,眾多的得獎者有著共同的心聲:感謝公視,因為不考慮收視率,才讓他們有自由創作的空間。無獨有偶地,被視為能夠保障新聞工作者專業自主的編輯部公約,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公共電視有這樣的保障。 傳播學生鬥陣自九四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建立公共媒體的必要性,並多次參與推動媒體公共化的運動。我們認為只有媒體結構的徹底改變,才能解決台灣媒體亂象,保障傳播學生未來工作的創意與自主;我們堅持,所有的媒體都應落實公共近用、公共服務的精神,台視、華視公共化便是落實此一主張的起點,我們深信,在這樣的目標堅持下,台灣將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邁向公民媒體的新紀元。 ▉▊▋▌ 無 ▍ 盟 ▍ 媒 ▍ 大 ▍ 事 ▍▌▋▊ 1.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簡稱「無盟」,實在很像武俠小說裡的幫派名稱,連立委也這樣說。 2.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大會當日,傳播學界耆宿徐佳士教授出席引起全場歡呼,受歡迎程度真是叫人羨慕。徐教授當天講過最幽默的話是,「什麼意識型態我不知道,我連意識都沒有。」 3. 記者發問時間,一名晚報記者趕截稿時間急匆匆起立發問,問題是「不知無線電視台有何回應?」召集人馮建三正待回答,該記者卻跑人,引得全場大笑,叫人見識到晚報記者的勞動條件與專業精神! 4. 總統緋聞案當頭,還有好多報紙刊出無盟成立消息,真叫人感動,可能是徐佳士教授的功勞。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期

2000年 November 14日

┌────────《 2000/11/14第二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我們可以從馬賴事件學到什麼?
——不滿就要表達,團結就是力量

傳學鬥電子報在十月三十一日刊出的馬賴事件專輯,收到許許多多
的讀者回應,這是我們感到非常高興的事情,也加速我們即將公佈
網站的決心(這次真的快了)。

馬賴事件至今,由於各方的關心以及不斷將此事大肆宣揚的結果,
南投縣警察局仁愛分局已經備受壓力,許多記者打電話到警察局查
詢此事,仁愛分局甚至透過非正式管道向馬賴表達歉意。而南投縣
法院法官也聲稱馬賴案已經進入司法抗告程序;而事實上,馬賴並
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抗告,法院似乎也感受到必須回應這些關心
的壓力,馬賴自己也非常感謝大家給予他堅強的後盾。

這個事件到目前的發展,對於馬賴似乎是相當有利。這證明了只要
我們想改變一件事,事情就有改變的可能;你的任何一個不滿只要
發送出去,它就會有成真的可能。

現代性的最後健將哈伯瑪斯曾經說過,媒體和社會運動是社會動能
呈現的最大場域。當你有任何不滿意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淚水吞
肚內,只要將不滿呈現出來,它就有改變的可能;媒體或社運場合
,正是你可以與人溝通、展現行動的最佳場域,當你能夠表達自己
的意見,和其他人團結起來的時候,改變事情的動能會是非常之大
;馬賴事件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回顧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無論早期的政論雜誌、後來的地下電台
亦或今日的異議媒體如網路等,都說明了公眾需要言論發聲的場域
;這樣的要求至今未歇,將來也不會止息,因為社會本來就是需要
集體溝通的場域;我們要求媒體必須確保溝通的功能順暢,如果媒
體不能確保溝通的功能,我們就要改變它。

今日台灣媒體充斥商業資訊,媒體成為商業大賣場,個人無法進入
媒體發聲;更甚者,個人成為閱聽人商品,不斷被媒體集體販賣給
廣告商。個人與他人溝通合議的能力在這裡幾乎喪失,只能被商業
資訊與聲光娛樂餵養,大眾媒體的意義在這裡遭到嚴重的扭曲。

傳播學生鬥陣要求大眾媒體重回公眾溝通的功能管道,唯有更健全
的溝通管道,才能確保我們的意見表達,以及集結公眾、改變世界
的能量。

我們感謝所有朋友對馬賴事件的回應,大家的每一個鼓勵,不僅給
予馬賴友誼支持,更改變了馬賴的個人處境;同時我們也靠著自己
的力量,完成了一次集體的溝通,我們也在改變自己的處境。

希望所有朋友能夠從這件事裡面學習到,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改變
事情的動力。所以請繼續發出你的聲音,並且繼續要求你的聲音要
有健全的溝通環境。

Our Questions

1. 平常你遭遇到不滿的事情時,你會怎麼做呢?

2. 你知不知道一些申訴管道、申訴電話?你會不會利用它呢?

3. 是不是常常聽到人家說:「哎呀,你只有一個人能做什麼?」你
覺得這句話對嗎?

4. 所有的公共政策制定,都會影響到你;但是你曾經參與過這些公
共政策的制定嗎?還是只是「被制定」呢?

5. 常常有人說在街頭抗議的是暴民、遊行花費太多社會成本。他們
的說法裡,每個人表達自己的行動是不是被排除在「社會成本」之
外呢?但是你的意見應不應該被算進「社會的成本」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上期反核四媒體專輯獲得超多來信,訂戶暴增,也有許多朋友要求
轉載電子報文章。謝謝大家的鼓勵,也可以想見大家對媒體有多麼
不滿了。

更要謝謝大家對馬賴的支持,在這一次回響專輯裡,你可以讀到馬
賴捎來的最新消息,同時我們也由馬賴事件出發,準備了原住民媒
體、文化資源分配的相關評論,再延伸我們對原住民媒體問題的一
些觀察。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將在十一月十九日召開記者會,傳學鬥也是聯
盟的成員之一,請各位對媒體早就不滿的朋友們(也有很多記者朋
友們也非常不滿自己工作的媒體!)快快擦亮眼睛,搜尋無盟新聞
以及支持無線電視民主化運動。下一週我們也會帶來無盟的最新資
訊,請大家期待(無盟聽起來有點像是武林團體的名字呢)。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真相新聞台積欠中華電信線纜費一千六百萬元遭法院假扣押財產,
董事長周荃激動大哭說除非她死了否則別想動真相。好吧,說到可要
做到。

2. 周荃大哭同一天,演員朱慧珍為導演林福地積欠一千九百萬酬勞
淚灑公堂。朱慧珍哭得真的沒周荃兇,導演下次可以考慮請周荃擔
任女主角,而且她對欠錢不還這件事並不是很反感。

3. 美國總統大選新聞攻佔台灣各報主要版面,電視新聞直播開票結
果,廣播每半點報一次大選快報。這也難怪,殖民母國選總統,五
十一洲當然緊張兮兮。

4. 雅虎併購台港奇摩新聞攻佔各大報頭版。台灣經濟不景氣真是到
了谷底,連媒體都製造利多給股市。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馬賴 ▍ 回 ▍ 響 ▍ 專 ▍ 輯 ▍ ▌▋▊▉

馬賴寫給大家——

<關於事件新發展>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就是拍攝土石流畫面供媒體播放,而被罰六千元的馬賴
今天這個事件有新的狀況
我原本以為抗告其已過
因為我是在10月5日收到裁決書
然而我不知可以抗告因為我沒看清楚背後的內容
在跟朋友告知後才知可以提出抗告
知道時已經超過五日
我在第六日(10月11日)寄出一份我認為非正式的書面聲明給
裁決法官
之後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收到任何的消息
所以我才會覺得抗告無效
昨日公視記者來找我採訪
記者先往仁愛分局採訪爾後來武界找我
再去拜訪裁決法官
裁決法官在電話裡說:
馬賴著個案件已經進入抗告程序
基本上裁決法官也沒多說什麼
所以對各位我非常的過意不去,因為我的案件讓大家忙得一頭霧水
現在我可能必須進一步的跟裁決法官聯絡
當面請教他一些問題及何時開庭等等的事情

在此再一次的感謝大家
希望各位事事順利
有新的進展我會告訴大家的

米呵米桑

在武界的馬賴

<致關心馬賴的好友>
非常感謝各位的連署聲援,讓我感到非常的溫馨,
其實從事件的一開始,就有很多朋友挺身為我抱不平,
使我一路走來並不孤單,有一大群人挺我。

收到裁決書時我的心涼了一大半,好挫折、好無助、無力,可是自己
在忙部落裡部落學院的事情,所以不論如何還是要將眼前的事情作好
,幸好有你們這群關心我的好友,給我支持、鼓勵,你們的支持、鼓
勵是我最大的動力。馬賴 在武界向關心我的好友們誠摯的說聲『米
呵米桑』(布農語感謝之意)並祝福各位事事順利

▉▊▋▌ 馬賴 ▍ 回 ▍ 響 ▍ 專 ▍ 輯 ▍ ▌▋▊▉
⊕∮⊙◇★☆

弱勢發聲與傳播公民權
——從馬賴事件看台灣廣播政策的荒謬性

管中祥(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人是語言的動物,語言的使用便是一種行動,不但有其意圖,同時
也蘊藏文化、歷史、權力等盤根錯結的各項關係。過去人們運用著
與生俱來語言或非語言的符號體系進行互動與溝通,並呈現自我存
在與族群關係的聯繫。當然,在各種權力因素的交錯下,做為基本
人權、自我認同與群我互動的語言與符號,往往會受到結構性的限
制。

傳播媒體所隱含的意義與語言的功能亦有相近之處,它不但是一種
情感與思想的傳達工具,同時亦是一種自我存在的依據,特別在此
資訊氾濫的世代,失去了傳播能力與傳播工具,就等於失去說話與
表達的能力,甚至導致自我本質的喪失,並且將自我形象的詮釋權
,拱手交於媒介強勢者的手中,而這樣的權力關係,亦會落入弱肉
強食的惡性循環中。

因此,媒體與語言的使用是一種傳播行為,兩者皆有權力關係的本
質,在社群認同與內部關係的維繫上,佔有支配性的重要地位,失
去媒體權力者,不但會造成自我定義的喪失,同時也只能接受「被
忽略」、「被定義」的宿命。

在馬賴的事件裡,我們再一次看到傳播權力不平等所造成的荒謬結
果,不僅暴露了城鄉媒介(大眾媒體V.S地方媒體)資源分配的差
距,也突顯了個人媒介(馬賴的V8與新聞稿)與大眾媒介(台視
)的不對等關係,致使一位單純為了傳遞在地風災資訊的居民遭受
無妄之災。如果,馬賴沒有透過其它媒體資源的協助,這個事件可
能只能任由強勢者定義,並被社會忽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傳播是參與的過程、解放的力量,當然更具有
賦權的意義。理想的參與形態必須強調人民的主體與主動性,並且
打破優勢政經結構所造成的限制,透過參與,人民不但能在實踐過
程自我解放、建立主體,並能建構參與性的民主環境。因此,傳播
的參與者,不能單純地視為傳統的閱聽人,更應該是具備主動積極
能力的傳播者,這樣的觀念不僅意味著人民僅有權擁有自己的傳播
通道與社群進行互動,宣稱以民主為?石的國家也必須在傳播政策
上建立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

九三年至今,新聞局已陸續公告十梯次的大、中、小功率電台的申
請,依照新聞局八十九年廣電政策白皮書的記載,前八個梯次中,
一至三梯次及第七梯次均開放中功率調頻廣播電台,第四梯次開放
調頻大功率廣播電台,第四、五梯次則首度開放社區教育功能的小
功率廣播電台。第六梯次金馬調頻廣播電台開放案。第八梯次則開
放於台北地區設立客語調頻中功率電台等。而第九梯次廣播頻率開
放案中,除一般性電臺外,另依據特定族群居住分布情況,保留九
個頻率規劃為「指定用途電臺」,供原住民語或客語電臺申設使用,
第十本梯次開放案之頻率規劃皆為「指定用途電臺」。

從新聞局的廣播電台規劃來看,國家並非沒有重視弱勢社群的傳播
需要,不過,一直要到第八梯次的申請案,原住民及客家族群才有
機會得到特殊的經營保障。事實上,這樣的政策規劃及執照授予方
式,對弱勢社群而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媒體是勞力密集與
資本密集的工業,經濟能力是決定媒體能否在市場立足的重要因素
,新聞局的規劃方式,似乎是讓一般商業電台先瓜分版圖後,才讓
「指定用途電臺」進入市場。然而,對媒體產業而言,「新近者」
並不易打破既有的市場結構,因此,也造成目前廣播市場形成少數
幾家財力雄厚經營者獨霸的現象。再者,依據廣播電台申請辦法的
規定,經營中功率它的資本額為五千萬;為特定社群服務的小功率
電台則為一百萬,然而,不論是五千萬或一百萬,對許多人而言,
仍是一個高額的數字,日後的經營成本更是難以估算的金額。

媒體權力的分散與共享,將形成不同社群對話的可能。亦即打破現
有媒體的權力生態,將最基本的「說話」權力,交還給不同背景與
思想的社群手中,透過自己的麥克風來傳達自己的觀點,進而促進
市民社會的形成,並成為與國家機器及資本市場爭霸的重要工具。
然而,傳播既是基本的權力,那麼權力的擁有與實踐就必須建立在
平等與多元的基礎上,特別是既有結構的弱勢者更該受到尊重,讓
人民得以參與媒介的運作,另一方面,也應更積極地正視公共領域
中不同社群媒介使用能力的結構性落差,透過政策的參與和制定,
予以差異性的保障。諸如台灣這種不重視社群差異及現實需要的傳
播政策,表面上,雖然讓弱勢者有平等經營媒體的機會,實際上,
人民的傳播權都再一次的遭到國家與資本的聯手踐踏。

▉▊▋▌ 馬賴 ▍ 回 ▍ 響 ▍ 專 ▍ 輯 ▍ ▌▋▊▉
⊕∮⊙◇★☆

馬賴事件中的原住民媒體使用問題
靜非(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一個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武界部落的布農族人,由於部落的困境長
期未受重視,因而拿起甫學會的攝影機,將眼前所見記錄下來,然
後期盼主流媒體可以將之播出以突顯問題。但這樣的舉動卻使得馬
賴.伐林基南(武界的布農族人)變成一個「散播謠言」的人,而
遭到社會秩序維護法的「制裁」。

這個事件突顯出的問題,不但只是新聞自由而已,而且也充分地反
應了弱勢族群在使用媒體時所遇到的困境。對於原住民來說,由於
地處偏遠,因而很難獲得媒體記者的青睞,就算有相關的報導,通
常也只是唱歌跳舞的畫面,無法反應原住民的生活面貌。也就是這
樣的原因,使得許多像馬賴這樣的部落青年,開始急切地想要學習
如何拍攝以及報導,希望透過自動提供媒體畫面及文字的情形下,
能夠在版面上占得一席之地,也能夠讓外界更了解部落的情形,以
獲得必要的援助與發聲。

前幾年,在強調為弱勢發聲的公共電視裡,出現了一支原住民記者
的隊伍,這群製作「原住民新聞雜誌」的記者,被要求要能說母語
,並且每週的節目裡都看得到這些原住民記者上山下海的身影,成
為目前原住民唯一常態的影像媒體節目。但一個小時的節目以及利
用公共電視這樣的管道,其實能夠發揮的影響力有限,因而對許多
原住民來說,要想利用媒體來傳遞訊息,也會希望是利用目前更為
主流的媒體如三台,但對這些主流媒體來說,這些來自於偏遠地區
的消息,其實是被排擠在政治與經濟新聞之後的,當新聞有空檔可
以報導這些消息的時候,其時效性也早就過了。

面對這樣的媒體使用問題,處於最弱勢的原住民族群,除了自己拿
起攝影機自行拍攝,企盼在有限的媒體空間爭取一席之地外,其實
我們更應深入去思考的是:究竟有多少人有能力拿起攝影機或使用
電腦來發消息呢?像馬賴這樣的原住民青年,並不是每個部落都有
的,更何況還要有能力去取得像攝影機這樣的工具。因此,我想當
我們在思考弱勢族群的媒體使用權時,不但要批判主流媒體對於弱
勢聲音的打壓,還得更認真地去探討媒體使用對於部落發展的意義
,像馬賴這樣以攝影機作為發聲的工具,固然是一個方法,但是如
果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恐怕像馬賴的事件還會發生,弱
勢族群的聲音將會愈來愈不易被聽見了。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新朋友

內斂的布農族人也該勇敢的吶喊了

有看過『馬賴事件』的諸君網友:不知感想如何?連署了嗎?

其實類似該事件各案,在我們弱勢的原住民群體?只不過是冰山的
一角,尤其民族性內斂的布農族人更是「愛你在心口難開」。所以,
碰到諸如不平之事,往往只有「將目屎吞落腹肚內」。

歷經『九二一』之後有感於吾等大多居住於偏遠的部落或聚落,各
種資訊遠遠落後十萬八千里。因此,吾等毅然決然召集族人凝聚共
識、共同籌組了連結布農族五大社群之團體、其中首要設立的目標
為關懷「布農社群全方位服務中心」主要建立布農資源資訊網路與
布農族訊,我們的願景是希望能達到布農部落或聚落資訊無死角的
理想境界,當然也將能達到與外界保持良好的資訊連結窗口。

如此。『馬賴』呀!達麻砂讓 (原義:努力加油) 我們共勉之!
&內斂的布農族人也該勇敢的吶喊了&當我們自立自強起而行不
再坐而思的時候,相信會有更多的關懷與鼓勵迎向我們。

在此,我們也殷切盼望諸位網友能將連署馬賴之心意,昇華到實際
行動來贊助本會之成立(馬賴亦是本會發起人),目前我們僅有五
大社群凝聚共識之力量,尚無實際之資源後盾。因此,我們需要您
們支援任何的資源,更歡迎您們屆時共襄盛舉(11月25日上午成
立”南投縣布農社群成長協會”:下午舉辦”南投災區五大社群成
長聯誼活動”)

籌備會主任委員:哩入˙麥當安
電 話:(049)778838
E-mail :g727828@ms56.hinet.net
傳 真:(049)775899

籌備會執行秘書:Lauong˙馬林金楠
電 話:(049)903059
E-mail :vn523416@ms5,tisnet.net
中 華 民 國 八十九 年 十一 月 一 日

⊕∮⊙◇★☆

@新朋友!

南台灣學生媒體監督小組起草書

本組織主要由大學在學學生發起串連,目的在於監督自詡為第四權
、無冕王的電化及平面媒體。

台灣媒體今日並未善盡天職,公正報導並分析公眾事務,對於賦予
其的權力更沒有負起責任。單軌思考,並無真正達到挖掘真相的目
的,反而致使過度介入民眾決定支持或看待公共事務的思考程序,
甚至淪於與被報導的客體依其黨同伐異。新聞節目話題性的議題設
定,窄化被報導物意義的呈現,結果不但無法客觀,更傷害了公眾
甚至整個社會的體質。

學生團體並無經過專業訓練,在新聞處裡的效率上當然比不上速度
無可追擊的新聞工作者。但是在求學過程中的資料閱讀量、思考的
空間卻可以遠超過工作量之大已無法撥冗反省的媒體本身。

本組織期能藉由網路及平面書寫等方式,雖不能完全達到價值中立
,但希望能因此達到監督媒體維持社會理性的職責。

我們會不定期的舉辦討論會,並以網路或平面媒體發送建言。期待
您的支持與加入!

發起人:
高醫阿米巴詩社
高醫青年社
高醫環境科學研究社
高醫女性議題研究社
高醫思潮社
高醫南風工作隊
中山醫學院福爾摩沙人文學社

加入小組的社團:_____________社團聯絡人:_________
加入小組的個人姓名:_________
聯絡方式電話_______________手機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欲投入觀察行列者將此文附上聯絡資料及您的意見
寄至 petycwu@ksmail.seed.net.tw
意見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