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二期
┌────────《 2000/11/28第二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虛擬「緋聞」,複製女男真實不平等
——談媒體報導「緋聞」角度中的女性形象
引發台灣一場政壇風暴的「總統府緋聞」發展至今,輿論焦點已從
當初對「緋聞」捕風捉影到後來對政權「陰謀」的紛紛揣測,儼然
上演著一場性與權力關係交織的連續劇。
姑且不論「緋聞」究竟是真是假,其威力卻足以刺激銷售,帶給媒
體一筆可觀業績。無形的口語幻化成文字,透過媒體再現,刺激了
社會大眾的消費感官,甚至子虛烏有的事,經由媒體渲染更能喚起
大眾集體的窺視慾望。所以嘗試回到「緋聞」的起始本身,到底構
成這樣一個「緋聞現象」是什麼力量於背後運作?
「緋聞」見諸報端那天,「蕭美琴」這個名字紛紛成為媒體刺探目標
。對許多人而言,這個陌生女性,瞬間被媒體構築成一個:年輕、
混血、貌美、外語能力佳的曖昧圖像。她的長相成為報導焦點,出
身背景與情史成為媒體扒糞對象,但其中刻意忽略的則是她具備有
哪些專才、在國際事務上扮演什麼重要角色。可笑的是,媒體在揣
測此「緋聞」的真實性時,其一立基點竟然是以「她現在有沒有男
朋友」這樣無力的邏輯進行報導、推演,不啻暴露出媒體對單身女
性附加的歧視性幻想,更反映出一種「凡是『女人』就應該要有個
男朋友」的女性依附與男性霸權心態,更有甚者,在「理所當然」
的「女-男配對」論是背後,進行的是一種異性戀意識型態的再鞏
固及再確認。
諷刺的是,媒體緋聞中的蕭美琴這個「女性角色」,並沒有對應的「
男主角」。男主角並非是陳水扁,相對應的卻是整個總統府和父權體
制。男性是缺席的、是沉默的,相反的,是「制度」跳出來代言:「
總統府人事『制度』不彰」、「顧問一職不在『體制』規範之內」。制
度面的考量固然重要,但是為何媒體在報導「緋聞」時,性別角色
的處理上,「女」則著重於個人人身、私領域的刺探,「男」則一味
歸向是制度面、公領域出了問題。恰巧這次事件裡男主角偏又是「
全台灣最有權力的男人」,便有所謂的「不應破壞國家元首形象」,
國家、制度儼然現身成為父權的共犯結構,性別論述空間的不平等
則得以隱身其後。這樣對性別角色放置在不同的發言空間(私領域
/公領域)和賦予「個人-制度」的不對等權力架構是媒體對女性
的侵犯太過,抑或是對男性過於寬容?
以同樣是身為國家重要地位、副總統之職的媒體形象為例,呂秀蓮
目前似乎動輒得咎,媒體對她的報導已到了無處不跟、無話不錄的
地步,似乎大家都期待著「她今天『又』說了什麼驚人之語、做了
哪些舉動?」媒體監看著她,已經不是因為她身為國家副元首,而
是抱著一如等著好戲般地窺伺她的一舉一動。與其說要她做個「沒
有聲音的副總統」,不如說,要她在公領域做個沒有聲音的女人。
媒體對性別的差異對待,另可由「緋聞」中一個重要角色看出。媒
體賦予了吳淑貞一個「太太」的發言位置,競相報導一個身為「太
太」的「感想」,其實誰也料想得到,身為「總統太太」大概會對媒
體說什麼與怎麼說,但是透過取得她發言這樣的一個動作,正值「
緋聞」眾說紛紜、傳統父權家庭觀念受到搖撼之時,正可藉由這樣
的聲音,弭平男性集體意識的不安全感、凝聚男性中心的保守道德
價值,而「總統太太的寬容」何嘗不是最具說服力、最足以捍衛家
庭「和諧」的「女性楷模」之聲。只要「太太」願意出來說話,哪
怕是確有其事,社會大眾也會基於人之「常情」原諒這一時「糊塗
」的男主角,誰叫「連他太太都原諒他了嘛」!透過妻子角色的「
精神喊話」,總讓我們覺得女性對男性的寬容是種難得的「美德」,
女性得要學會賢淑與忍讓,即使男性犯錯最終也值得被原諒,這就
是一幕幕不斷上演的「媒體緋聞」重複教育著我們的。
Our Questions
1. 政治人物緋聞向來是政治版的超重量話題,討論緋聞對公眾的
意義是什麼?
2. 有人認為政治人物只要在政治事務上有良好處理能力即可,例
如柯林頓緋聞案時,因為當時美國經濟景氣順暢,這一種說法獲得
相當大支持。你覺得這個說法對嗎?
3. 也有女性主義陣營的理論指出,私領域的問題被排斥在公領域
之外的思考,將使得男性主導的公領域遮蓋住私領域中的性別問題
,大家只注意公領域的問題,正好使擠不進私領域的女性,和她們
的問題被留在私領域裡。你覺得這個說法在緋聞案中合理嗎?
4. 媒體對女性角色的固定論述(例如呂秀蓮是巫婆、嘴碎的女人
),是不是反映了我們整個社會結構對女性的偏見(例如女人就是
嘴巴碎)?
5. 然而媒體將這種偏見擴大渲染,造成什麼效果?是不是會使這
些意識型態更加僵固?媒體應該這樣「反映真實」嗎?還是應該
「鼓吹宣導」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我們有新專欄了!
本週起,傳學鬥電子報將不定期刊出「媒工作」專欄,我們有很棒
的寫手喔!包括從學生「長大」成記者的傳播學生鬥陣成員,還有
許多我們的友好記者朋友們,都會為大家撰寫他們的記者工作感想
。這可不是找頭路的專欄!這是工作者的反省。本週由現在當紅的
政治線記者率先登場,描寫激情政治秀裡記者的尷尬,很好看的唷!
美國總統選舉真是叫人大開眼界,竟然選不出來!看來台灣人不用
太迷戀殖民祖國,每天直嚷美國多先進多民主,看來也不怎樣。我
們有在美國賓州第一次玩到雪的洪貞玲,玩雪後對媒體表現的精采
評論!
好想玩雪,喵。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真相新聞網改名TNN財經台,標榜兩岸三地財經媒體大合作。
原來周荃是因為這樣才哭啊,真讓人有受騙的感覺!
2. 小野上任台視節目部經理叫苦連天。台灣變色龍、玫瑰瞳鈴眼都
歸你管,當然苦的啦!
3. 巴黎法院做出判決,雅虎納粹文物拍賣網站必須禁止法國網路使
用者進入,因為法國法律禁止種族歧視。原來雅虎買奇摩的錢有些
是賣猶太人被殺的遺物賺來的嗎?(ps:承審法官戈梅玆長得很帥
唷。)
4. 國民黨黨營事業更年輕!中廣與好樂迪聯手打造東南亞最大KTV
「V-MIX」,標榜五星級飯店服務。KTV、K書中心,下一步要賣連
戰娃娃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媒 ▍ 工 ▍ 作 ▍ 專 ▍ 欄 ▍ ▌▋▊▉
★☆new
★☆new
忘情跑龍套?
——政治線記者的表演工作
諍鎧(聯合晚報政治組國會記者)
★☆new
韋伯曾說,政治是一種志業。不過在媒體政治的時代,政治到底是否
仍為一種志業,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確定的是,媒體政治時代,
政治需要表演,甚至政治已變成一種表演。
總統府八卦緋聞由立院傳出,有立委在國是論壇上批擊,立院已成為
八卦院,批擊內容是社會多能認同,只是,批擊的擔綱舞台國是論壇
,其在國會的議事功能設計,本質上便是為電視台午間新聞及晚報版
面提供節目內容的表演舞台,而已成為羅生門的八卦緋聞,最早更是
由立委在國是論壇的表演上所演出,在野黨立委在荒謬的舞台進行荒
謬的表演,爾後執政黨立委又在荒謬的舞台批擊這場荒謬的表演,媒
體政治的表演邏輯,還真是蛋生雞,或雞生蛋的複雜問題。
政治記者到底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媒體政治情境?其實不知不覺中,政
治記者也成為這場表演的演員,日前一場立院風雲女王國民黨立委游
月霞與民進黨立委王幸男在議場中的道歉對罵秀,便是在周遭媒體記
者慫恿下忘情演出,面對政客一向自命清高的媒體人也成為表演者,
只是,相較固定演出正反派主配角的朝野政客,記者好像是臨時演員
路人甲、路人乙,甚至路人丙、路人丁,而且正如演藝界,銀幕上常
擔綱跑龍套的臨時演員,就大多是那些熟面孔,而更可怕的是,政治
記者似乎沒有選擇不入戲的權力,在強勢媒體的傳播,在競爭及怕漏
的壓力下,就算你實在不願意擔任甲乙丙丁,似乎也難逃成為丙丁戊
己。
回到本文起首,政治、表演、志業的三角關係倒底為何?如果像敬業
的演藝人員必須把表演當成志業,那麼媒體政治下的政治舞台,政治
、表演、志業的三角關係,不就這樣呼之欲出?的確,倘若用演藝界
的敬業標準,大多數政治人物的確是把政治當志業,且用力的在作志
業。至於政治記者到底該演出什麼角色?是這場表演的解構者,還是
擔綱演出路人甲乙丙丁的臨時演員,就存乎一心了。
★☆new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媒體為什麼在美國總統大選出錯?
洪貞玲(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美東時間十一月八日凌晨兩點十五分,我從電視上看到CNN 報導:
德州州長George W. Bush贏得關鍵區佛羅里達州的二十五張選舉人
票,將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我打了個哈欠,不管是誰當選,反正
總是看到了個結果,可以睡覺了!
沒想到,隔天早晨,伴我吃早餐的新聞竟然是:佛羅里達州將重新
計票,總統選舉勝負未分。對於我這個剛離開新聞工作,初至美國
唸書的異鄉人來說,美國的總統選舉真是”大驚奇”。透過媒介報
導,整個總統選舉開票竟然像是一場大猜謎,前一刻是民主黨的現
任副總統Gore贏了,下一刻卻是共和黨的Bush領先,折騰到最後
–”謎底尚未揭曉”。
接下來幾天,美國的各大新聞網、報章雜誌把焦點集中到佛羅里達
州,氣候宜人的觀光地棕櫚灘,一時成為全國及國際政治新聞的焦
點。媒體開始討論選舉人團(electorate college)制度與實際民意
的落差、棕櫚灘郡的選票設計不良造成選民混淆、重新計票還是重
新選舉等等,評論家擔心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將陷入空前危機。其
實,讓美國民主陷入危機的,不只是選舉制度及操作面的問題,媒
介的表現也是這個危機中的一環。
為什麼媒介在報導選舉開票時頻頻出錯、頻頻更正?如果媒介連”
精確報導”的起碼要求都難以達成,無法傳遞正確的訊息讓公民據
以判斷,它如何服務民主社會?
不論長期的影響,這次錯誤的短期代價也不小:開票當晚,它讓選
民一頭霧水,讓民主黨、共和黨兩大陣營的人七上八下,還讓各國
政府手忙腳亂,趕忙攔截發給Bush的賀電。美國媒體打在自己臉上
的這個巴掌可不小。
回到剛剛的問題,為什麼媒介頻頻出錯?從根本的選舉制度談起,
選舉人團制度給了媒介”大膽預測”的空間(在這裡,我假設大家
對選舉人團制度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只簡單陳述)。美國不是個純
粹直接選舉的國家,合格選民進行投票後,各州依據投票結果決定
選舉人團,再由選舉人團投票選出總統、副總統。美國有四十八州
的選舉人團是”贏者全拿”,例如爭議焦點的佛羅里達州,如果不
計通訊投票,依照各郡重新計票結果,Bush僅僅贏Gore二百二十
五票,它還是可以拿下該州全部的二十五張選舉人票。
既然是贏者全拿,對於媒體來說,它無須等到所有開票結果,無須
精確計算到個位數的票數,只要它夠大膽、敢預測,它就可以”領
先”宣布某一個州誰輸誰贏,反正機率是一半一半。而媒體據以”
預測”的基礎,除了先前民調趨勢、記者本身的”聰明才智”以及
緊跟其他媒體之外,出口民調(exit poll)是各媒體引用的重要
來源。這種出口民調由選民新聞服務(Voter News Service)公司負
責,在各個選樣的投票所外做即時調查,問選民把票投給了誰,然
後推估候選人在該州的得票率。媒體和民調公司共生共利:媒體搶
預測、搶時效,民調公司給預測、賺飽荷包。
紐約時報在十一月九日一篇談媒體預測選舉結果的分析中,坦承他
們自己也買了這家公司的民調,並使用這份民調。紐約時報在電子
報上也報導了這些”事後證明是錯誤”的訊息,甚至隔天的報紙先
編輯”布希顯然打敗高爾(Bush appears to Defeat Gore)”的
頭版新聞,雖然後來即時換下頭版新聞顯示”選情膠著”,紐約時
報發行的一百一十萬份報紙中,仍然有十一萬五千份報導布希勝選
的新聞在紐約市散布。華盛頓郵報隔天的報導並沒有出錯,但電子
報中還是有一則短訊報導布希勝選。
於是,媒體無法幫助選民釐清真實,反而任人如墜五里霧中。這裡
要進一步探討的是:究竟什麼動力驅使媒體一窩蜂進行大膽預測?
選舉人團制度提供了預測的空間、出口民調滿足這種預測需求,而
媒體真要大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遊戲的動力在於競爭二字。
試問:有多少媒體主管和記者在搶新聞時,所考慮的是要給讀者或
觀眾精確、深入的報導,滿足公民知的需求?恐怕多數人念茲在茲
的是:如何生產出獨家新聞?如何發揮時效、領先其他媒體?
新聞競爭導致的共同沉倫,不是在於新聞從業人員脫離新聞規範這
麼簡單的原因可以解釋,而在於資本主義下的新聞事業追求獲利的
本質導致這種惡性競爭。自由經濟學的論點是:競爭導致產品的多
樣化與品質的提昇,但是媒體競爭的現實卻恰恰相反。美國的黃色
新聞歷史,體現了這種競爭的惡質面;台灣在媒體開放之後,百花
爭鳴同時的煽色腥,也不遑多讓。
媒體的獲利動機,一方面使它盡量減低成本,用最簡單、便利的方
式取得新聞,一方面使它必須在新聞表現上有別於其他媒體,不管
是獨家、或是搶時效,只有更多人願意收看或閱讀,媒體才能贏得
廣告主青睞,獲得最高的廣告利潤(廣告正是大眾媒體賴以生存的
主要收入來源)。新科技促使媒體在爭取時效、傳遞消息上更加便
利,在競爭壓力下,於是新聞從業人員無能花太多時間查證新聞的
可靠度,也使得公民深陷在更多錯誤的訊息當中。這也就是當全世
界緊盯著美國電視網、電子報的同時,對於總統選舉結果愈感困惑
的原因了。
NBC 負責開票當晚新聞的執行製作Jeff Zucker 就表示,在最初民
調公司預測Gore贏得佛羅里達州時,他們認為其實結果還很難評估
,但是NBC還是採用了這個預測,Zucker 的解釋是”我們的選舉分
析家告訴我們:他們(民調公司)的預測是很有把握的”。連民調公
司在事後發表的聲明中也表示:這套操作模式在過去幾次選舉中都
進行得很好。事實結果證明他們錯了!
民調公司的民調真的有那麼高的信任度,讓媒體願意買他們的帳嗎?
其實也不然。一九九六年的參議員選舉中,民調公司就發生過錯誤預
測,原本他們預測新罕布夏州是由民主黨勝選,結果最後是共和黨拿
下該州。多數媒體都記得這個經驗,但是他們似乎沒有從中得到教訓,
還是大膽引用。
媒介大膽的程度可以用最初預測 Gore 贏得佛羅里達州為例,美國投
票日截止時間是當晚七點,新聞網在東區時間七點四十九分到八點之
間就預測Gore贏了,事實上,佛羅里達州橫跨兩個時區,新聞網宣
布結果時,佛羅里達西部的選民甚至還沒投完票。
即使這次媒體在全世界面前自暴其短,事後還是不見他們認真的反
省。普立茲獎得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Ben H.Bagdikian在
媒介壟斷(The Media Monopoly)一書中分析,大企業熱衷於購併
媒體美國的主要媒體盡皆成為大企業旗下一員:GE 擁有NBC,
Time Warner擁有CNN, Disney 買下ABC,澳洲媒體巨子 Murdoch
的 News Corp。擁有 Fox,……族繁不及備載),動機不外有二:獲
利(profit)以及影響力(influence)。兩者息息相關,也是媒體報
導連連出錯,卻不自我批判的原因。
獲利的動機與效應前面已經提及,而媒體的影響力除了直接的政治利
益外,更重要的在於它可以左右輿論。媒體左右輿論的能力與其獲利
往往成正比。這個能力部份出自於媒體公信力,因此媒體必須維護它
的新聞形象,即使在出錯時,也要淡化它,不要讓讀者或觀眾對媒體
公信力喪失信心,繼而影響發行或收視率,最終影響媒體老闆的荷包。
美國媒體並非事後絕口不提報導錯誤,但是他們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
。CNN 在十一月八日的新聞中,駐守各地的記者輪番展示當地的地方
報,多數都是報導Bush勝選的頭版新聞,只見記者戲謔地陳述,歸
咎大家出錯的原因是—選情實在是太激烈了!紐約時報在選後兩天都
挪出一小塊版面論及媒體表現,也談到各主要媒體的主管都誓言:不
要再讓這種錯誤發生了! 但是他們只反省民調,只考慮下次要如何讓
領先報導又不會預測錯誤,沒有人談到為何這種惡性競爭存在已久?
這種預測報導是否必要?
我所居住的賓州中部有一份地方報,叫做中區日報(Centre Daily
Times),十一月八日該報頭版就是”謹慎”引用CNN的報導指出 Bush
勝選,隔天的頭版則是”全國都在等待(A nation waits)”,加上
一則特稿,告知讀者”為什麼我們會出錯?”地方報紙與讀者的溝通
較為誠懇而直接,他們把當晚處理新聞的流程告訴讀者,包括報紙延
後截稿時間,先製作三個不同版面因應,最後選擇跟進 CNN的報導..。
不過總體而言,僅只於流程的陳述。
當我觀察美國媒介這幾天的報導,我不禁想到:如果這種選舉紕漏
出現在台灣,整個社會恐怕早已沸騰,包圍媒體、包圍開票中心的
畫面應該不難想見。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在美國,卻只是一池春水上
的幾波漣漪,美國人似乎相信他們的民主制度有辦法”自我治療”
。或許,美國政治人物可以用民主風度解決問題,美國的選舉制度
可能因此調整,但是,媒體惡性競爭、獲利至上的運作邏輯卻難以
逆轉。
民主社會的真正危機其實在於:媒體喪失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能
力。這是美國媒體報導總統選舉結果,給予我的另一層啟示。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人權影展&座談系列活動】
邊地發聲 - 自黑暗中發光的族群
地點: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地下一樓會議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地下一樓
主辦:台灣人權促進會、鄭南榕基金會、台大大論社
∮影片:輻射將至烏坵(周美玲)
時間地點:12/2(六)2:00~5:00pm會議廳B
烏坵,一個被遺忘的小島,四十多年來,它始終以戰地要塞的身份,
孤單鎮守在台灣海峽上。許多人至今仍以為島上沒有百姓,是一個
純粹只有駐軍的荒島,幾乎被台灣忘記。98年初,烏坵被原委會宣
佈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優先預定地,終於激起烏坵人發出從
未被聽見的聲音。
本片記錄了烏坵居民面對核廢將至的恐慌、疑慮以及對鄉土的反省
,尤其對台灣當局長期來一逕要烏坵犧牲權益、鎮守前線,卻把烏
坵當高污染垃圾場般拋棄的心態充滿不滿與無奈。
然而,當局的核廢政策並不曾因為烏坵人的反彈而改變,幅射將至
的陰影,始終籠罩著烏坵日益威脅。
座談人:林峰正、周美玲、夏曼藍波安、陳俊宏
∮影片:島國殺人記事(蔡崇隆)
時間地點:12/7(四)6:30~9:00pm會議廳A
一九九一年,汐止吳宅發生血案,因為警方預設此案非一人所為,便
對犯者王文孝嚴刑逼供,在一連串矛盾亂造的名字中,牽連出蘇建和
、劉秉郎、莊林勳三個年方十八的少年。自此,涉世未深的少年經歷
了台灣惡質司法最無情的戕害,從逮捕、羈押、搜索、逼供都充滿違
法暴力,最後,法院竟在缺乏物證的情形下,端賴刑求得來的自白宣
判死刑。不義的審判激起國內外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一般稱之為「蘇
案」。
本片導演蔡崇隆現為公共電視記者,他自一九九五年報導並記錄此案
的發展與救援行動,歷經五年而完成此片。
座談人:李敏勇、蔡崇隆、平路、顧立雄
∮影片:日日春(李易霖)
時間地點:12/14(四)6:30~9:00pm會議廳A
述說著台北市公娼的乖離命運,麗君與她同伴的聲音和拳頭,是另類
邊緣族群的宣示和吶喊。
座談人:賴秀如、李易霖、周佳君、邱晃泉
∮影片:勞資趣味競賽(羅興階)
時間地點:12/23(六)1:30~5:00pm會議廳B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有28年歷史的台南縣東洋針織,以緊縮
營業為由,宣佈停業,員工511人全部資遣,但資方僅付五成一資
遣費,不足四成九須待變賣廠區土地才能求償,同時資方逃避退休金
更達2億多,員工自覺權益受損,為了討回公道,成立自救會,進行
圍廠抗爭……
<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是導演兼攝影師羅興階第二部獨立紀錄
製片的得獎作品。作者長期來獨立紀錄台灣社會、政治現象及議題。
本片是作者用近二年時間拍攝完成,冷靜紀錄台灣中小企業在金融風
暴襲捲後的狀態,勞資雙方之間的扯,扯出了人對生命、對希望、對
忠誠、對整個人類制度的複雜省思。
座談人:陳俊志、羅興階、魏千峰、陳素香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