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七十二期

┌──────《2001/11/17第七十二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再論「主播明星化」–
制度結構的省思

前些日子,東森電視台副董事長朱宗軻表示,美國的CNN、CBS擁有年
薪百萬美金的主播以及台灣的沈春華、方念華年薪高達三、五百萬,
這是因為她們有能力替公司製作高品質的新聞、創造價值。但年輕主
播卻不懂,錯誤的價值觀,只讓播報工作成為主播提高身價和追求利
益的工具。

朱宗軻的意見並不孤單,TVBS-N副總王正仲、SETN副總蘇麗媚也都對
於年輕主播「專業不足、價值錯誤、像個活花瓶」的缺點,提出批評
。然而,有趣的是,就當這些媒體高層主管將主播「明星化、花瓶化
」的問題,全數歸罪到年輕主播的自我膨脹與認知錯誤時,我們不禁
反問:「當初到底是誰把這些花瓶放到主播台上養花?是誰讓這些年
輕主播有自我膨脹的空間?」

93年有線電視法通過之後,以放任為前提的廣電制度走向導致了過多
的有線電視頻道的空間,而在國人「愛看新聞」的市場調查結果之下
,許多的有線電視頻道老闆為了牟利紛紛經營起新聞台,但是事實上
當時的主客觀環境並沒有辦法提供足夠打造新聞台所需要的「軟體」
-也就是新聞工作所需要的編採人員以及製作新聞節目的製作人;當
時為了快速的展開營運,許多有線電視台一方面粗糙的把經驗尚淺的
基層新聞工作者提升到主管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則大量的引用完全沒
有實務經驗的新人擔任基層新聞人的角色,而主播的角色亦復如此,
由於主播角色過度倚賴新人擔任,所謂的專業程度早已無法「苛求」
,直接間接也導致了主播明星化以及日後為了滿足觀眾愛看新(明星
)面孔所造成主播用過即丟、汰換率極高的現象。

而且台灣的新聞媒體,無論在採訪或播報上,向來多採行「編採(播
)分離」制度,而非像美國的「編採(播)合一」。美國媒體的「編
播合一」制,主播往往由資深記者升任,並掌有新聞編輯權力,以其
個人的專業判斷決定一節新聞的安排、內容流程及播報方式。這種方
式所生產的新聞,不僅凸顯了主播個人的專業能力,塑造了Dan
Rather之流的王牌主播,也同時讓主播的培訓過程有著合理化、制度
化的模式。

反觀國內主流的「編播分離」(除了少數大牌主播是採「編播合一」
),新聞的製作生產過程,與主播幾乎毫不相關,主播只消聽令總編
的指示,乖乖地把新聞一則一則地播報完畢,即告收工。主播的專業
能力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漸漸地不被重視,也沒有重視的必要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花瓶三千,非一日之功。國內新聞主播的明
星化,主播培訓過程的不專業,絕對不只是花瓶們自己的錯。媒體主
管們的喜好取向以及媒體經營者的不重視專業,才是縱容花瓶自我繁
殖、自我膨脹的原初因素。看看現在某些電視台強力推出「主播速成
補習班」,就可以知道,台灣主播的專業已經被新聞的商業行銷手法
踐踏殆盡。

Our Questions:

1.主播到底算不算明星?只要常常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就算得上是
明星嗎?那柯賜海和他的狗狗們,也可以開始考慮向演藝圈發展了。

2.主播到底是長相重要,還是專業重要?

3.主播是否有標準可以分辨專業與否?而那些標準是什麼?

4.主播除了播報新聞,到底該不該到處走秀、拍廣告、灌唱片、主持
節目,或發展其他副業?

5.TVBS-N副總王正仲說:「哪有好主播,一堆花瓶而已。」說的真是
一針見血啊!不過,回過頭來說,TVBS-N扮演什麼角色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台灣的文化產業,主事者所採取的經營角度往往產業面大於文化面,除
了政府的重商主義之外,硬體業者為了牟利跨行染指軟體內容的創意製
作而忽視其「專業」也是主要癥結,當大老闆們把一切一切都只以商品
來看待時,所謂的專業所謂的創意所謂的道德其實早已失去了美好理想
的價值,所以當我們責怪主播們濃妝豔抹、寬衣解帶時,是否也該想想
除了他/她很美很俊很愛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值得再深入思考。

⊕∮⊙◇★☆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哀哉!選舉將近,媒體所有的時間、版面幾乎全數被候選人的口水淹沒
。噁心八拉之際,我們始終秉持「永不放棄」的精神,在茫茫口水中,找
出本週媒大事的生還者。在此,特別向溺死在候選人口水中的新聞,表達
最深沈的哀悼。

2.台灣加入WTO了!究竟是福還是禍呢?新聞局廣電處長張崇仁表示,加入
WTO之後,對我國的影視產業影響不大。真是天大的笑話!電影法為了配合
進入WTO而刪除條文,讓本已體質羸弱的電影工業更加欲振乏力。現在這些
失業的電影工作者,就算想回鄉下種田,都還得先考慮能不能抵擋得住外
國農產品的競爭呢!

3.一年一度的「秋鬥」,在十一日下午再次登場。在媒體企業紛紛裁員的風
浪中,媒體工作者已經不能再當個冷眼旁觀的局外人了。媒體朋友們,請不
要再認為抱有可以仰賴一生的鐵飯碗了!好好團結起來,正視自己如何保住
隨時可能被暴風吹走的紙飯盒吧!

4.紐約又有飛機墜毀了!是全然的意外?還是恐怖份子幹的?不管怎樣,賓
拉登勢必可以喘口氣、喝喝水,繼續找地方跑路了。

5.現任東風衛視副總黃寶慧在她的新書發表會指出,她當初因為受不了主播
同事間的內鬥,才跑到哈佛唸書的。想賺錢的出版商,或許可以邀請黃寶慧
來寫一本「世紀迷航 – 主播內鬥五百天的沈思。」搞不好可以在八卦市場
中海撈一票喔!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再論政治人物退出媒體
為何要退?怎麼退?
景崇剛(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長久以來,要求政治人物退出媒體,一直有人提出,卻也一直沒有被大家認
真看待。只是今年有點反常的是,隨著小妹大陳文茜宣布參選立委,聲言不
搞掃街拜票的老把戲,擺明了只要透過媒體造勢與動員,則大事可成矣,引
來部分學者專家的疾言聲討,進而引發社會上一股不小的聲勢,要求一些身
在媒體,心在廟堂的「媒體霸權」速速離去,還給媒體一片清靜。

政治力對媒體的影響,至少應當分作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任何在朝或在
野政治人物對特定內容的干涉意圖,是一種發生在日常生活過程的現象。第
二個層次是當權者通過對媒體機構的高層人事(包括董事、董事長、總經理)
之任命,使該機構在進行內容產製時,產生較強的自我約束或甚至自我檢查
,也讓作為當權者意志或利益的代理人(董事長或總經理),能夠就近有效監
控第一線的媒體從業人員。

以上二個層次若再細分,則可以發現,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至少可以分
為三種。第一種就是政治人物擁有媒體或是掌握了媒體的實際經營權,這樣
的例子,較有名的是東森的王令麟以及民視的蔡同榮,若對於政治人物採取
廣義界定,不限於擔任特定公職或黨職人士者,則還有飛碟的趙少康等等,
這樣的情形較近似於前述政治力對媒體影響的第二個層次。

第二種關係,是政治人物本身為媒體的從業人員,也就是在媒體主持特定節
目或專欄者,李敖與小妹大可為箇中翹楚;第三種關係,則是政治人物對於
媒體的接近使用,也就是透過參加節目或接受採訪的機會,影響媒體內容,
也就是前述政治力對媒體影響的第一個層次。質此,在提出政治人物退出媒
體這個命題時,我們必須對這究竟是指涉哪一種關係,有所理解與釐清。

倘若攻守異位,做為一個政治人物,又要如何針對外界的指責進行解套呢?
就第一種關係來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下,媒體所有人基於合憲保障的
財產權、營業自由、職業自由,再搭配上言論自由,使之基於經濟責任有單
獨決定媒體言論意識取向的權限。

批評時政、守望環境,本是媒體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政治人物擔任媒體從業
人員這一點來說,政治人物因其經驗累積而成的專業性,對於媒體落實這項
功能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資源。換言之,最瞭解政治人物的,莫過於
政治人物,也只有政治人物最能掌握政治環境的演變與走向。至於政治人物
對於媒介的接近使用,則更是理所當然,否則政策無法說明、政見無法表達
,人們對政局無法瞭解,豈不天下大亂。

只是,基於媒體是私有財產的這項性質,要如何去影響閱聽人的需求,最終
是由媒體的老闆而不是員工(即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所決定。而引導媒體老
闆做決定的,主要還是他個人或者其企業集團的利益,只有在不違背媒體擁
有者個人精神或物質利益的前提下,媒體的社會公益性才有機會體現出來。

除了做為看門狗以外,政治人物更有可能以專業媒體從業人員的身份黨同伐
異,甚至進行政治勒索或恐嚇。不同政治人物的媒體近用,更是可能有著天
差地遠的待遇。

要牽制或平衡這三種政治影響的可能力量,至少可以分作四種:第一就是透
過媒體產權形式的改變,也就是以公產權媒體取代私產權媒體,不過在實際
運作上,除了針對無線廣播與電視等使用屬於全民所有無線電波的媒體,還
有法理上的正當性之外,基於與既有社會體制(私有財產制)的衝突,也很難
有進一步的伸張空間。

第二就是媒體內容生產者的集體反應,像是編輯室公約與製播公約等運動,
不過像工會等台灣媒體生產者的集體組織存在雖然已經十多年,但比較欠缺
自主意識及力量,歷來對不當的政治干預,發揮的制衡作用並不彰顯。加上
媒體之間鮮有相互聲援之事,因此除非事涉具體工作權(裁員、減薪)的爭議
,否則短時間內亦難有所成。

第三就是政治權力的民主化程度,台灣雖經多年民主運動的發展,去年又有
政黨輪替,政治權力的民主化應已有相當程度,不過政黨傾輒劇烈,加以陳
總統日前出版「世紀首航」一書,文中對媒體有諸多「期許」,顯示民主化
尚未進展到使媒體徹底擺脫政治力干預的境地。

第四種制衡力量是社會監督機制的效能。早從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解嚴前夕
設置「消費者傳播權益委員會」,近至前年成立的「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
,以及去年成立的媒體共ㄍㄨㄢ聯盟,都能顯示台灣媒體(特別是電視)的問
題,日趨凸顯,成為社會力的作用對象。不過這些機構對於媒體的監督與批
評範圍仍僅限於個別媒體與內容,亦未將監督的消極能量,充份轉作為傳播
政策的積極促成。

最後要提出的是,儘管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如此曖昧不清又無孔不入,而
當前種種相對的制衡力量又隱而不彰,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看似並不可能,但
只要略有所成,已是進步,如何培力這些制衡力量,有待持續努力與實踐。

▉▊▋▌ ▍ 媒 ▍ 工 ▍ 作 ▍ ▍ ▌▋▊▉
⊕∮⊙◇★☆

誰來教教我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許多人畢業之後常會懷念在學校的種種,其中之一就是覺得職場的同事不像學
校老師一般,會傾囊相受工作所需技能,這也是許多新鮮人常會適應不良的原
因,「我想要學東西,但為何沒有人肯教我?」透露出菜鳥們工作上的無奈。

打從我開始當攝影助理時,一直很希望能夠遇到能夠啟發我的「前輩」,可能
只是幫我解答技術上的疑惑,或者是教我職場上應對進退,以便讓我可以從容
應付工作所需,也許是運氣不好,始終都沒有遇到這樣的「前輩」,不過隨著
年齡逐漸增長,我的同學漸漸有人爬出頭來,有人當了電視導播,有人當駐外
記者,更有人當上主播,他們也都成為我討教的對象。

也許你會問,如果不是本科系畢業的人,同時又沒有碰到熱心的「前輩」,那
該怎麼辦?在我的觀察中,大部分身懷絕技的人都是深藏不露,也就是不喜歡
太過與人哈啦,所以他們才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鑽研深奧的技術工作,這個
時候只要你以謙虛的心向他們請教問題,同時不忘獻上由衷的感謝,通常可以
從這些前輩身上獲得不少「功夫」。以我的經驗來說,過去我就遇過一位相當
知名的成音師,他也是從小助理做起,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而到國外取得理論
作曲碩士,所以不同於一般實務工作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毛病,他
的理論與實務兼備,因此我一有空就去纏著他,順便向他請益,不過其中收穫
最多的是感染到他對於工作的態度,從他敬業的精神讓我看到真正的「專業」

我一直覺得技術的問題都是好解決,難以擺平的都是人事上的紛爭,也許在工
作一段時間之後,你的體會會更加深刻。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傳學鬥「媒問題研究室」第三次讀書會預告!

主題:電影群體與台灣「新電影」之社會建構
◎導讀人:張世倫(傳學鬥成員)
11 / 19星期一下午 2︰00

本週我們探討的主題是電影。

一股藝術勢力如何被社會認可並接受其正當性,乃是一複雜之社會建構
過程,牽涉到眾多行動者與制度間的互動與鬥爭。這些論爭與策略事實
上也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文化相當重要的成分,並牽涉到資源分配與
運作集結。過去關於台灣電影之論述與研究中,較缺乏以藝術社會學觀
點出發,將「新電影」之路線及論述建構視為一「集體行動」,來探究
其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及環境限制而試圖發展時,所採取之論述與策略,
但這卻是80年代後台灣電影生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

80年代初期以侯孝賢焦雄屏等人為主的所謂台灣「新電影」,或許是台
灣電影史上能見度最高,正當性最強,群體策略最特殊的一個現象。本
次我們想探討者,便是以台灣「新電影」為中心的電影群體,在與各種
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如何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
展,而這些策略其優缺點為何,又對目前台灣的電影業現狀有何意義與
影響。爬梳這段歷史後,我們或許才能思考台灣電影未來的出路為何。

參考資料: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