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四期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民主制度與自由報業
    --小評Herbert Gans的〈新聞的操作及其問題〉
    ‧本週媒大事
    ‧監聽器(monitor)專欄
    公共媒體 新銳文化的腹地
    鄭凱同(獨立音樂工作者)
    ‧讀者媒來稿
    1.媒體的地震症候群
    溫典寰/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2.周旋政黨意識形態下,媒體未來何在
    陳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
    ‧綠林好漢英雄帖


‧編輯室報告

民主制度與自由報業
--小評Herbert Gans的〈新聞的操作及其問題〉

只要是讀傳播科系的同學,一定都念過四大報業理論。其中的「自由報業」論,乃是建立在對個人理性的樂觀預期上。這種樂觀是很古典的,可以上溯到啟蒙諸子對民主的信心。此論的信徒相信充份而自由流通的言論與資訊,自然促成了接收者進行理性的辯詰與選擇,對政治的民主水準大有助益,因此報業的任務在不受鉗制的言論環境中,透過積極地報導,以媒合資訊於讀者。雖然施蘭姆及幾位學者在二十世紀中葉提出的這等高見,經後世多所質疑而有增補,不過大抵而言,仍是當代民主信仰的一個重要的後設思想。流風所及,使得言論自由的權力在新聞媒體的主張下碩大無朋,乃至於今人人識得,而非獨傳播學子的專門學問了。

美國學者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對此有不同意見,在他去年出版的《民主與所謂的新聞》(Democracy and the News)一書中,書寫了他對當代西方自由報業能否促成民主的懷疑。在〈新聞的操作及其問題〉一章裡,他強調新聞材料的供給者占有關鍵而優勢的位置,使得記者經常處於被「餵食」的背動狀態,而單純成為權威人士的傳! 聲筒。特別是在新科技發展與跨媒介整併的推波助瀾下,新聞的產製流程益發像是工廠的生產
線:記者的稿子被要求符合相當固定的體例與題材,而且必須在時限內滿足一定的產量。這使得記者更是失去對新聞素材處理的時間與空間,而更必須仰賴能夠穩定發放「資訊津貼」的政府官員或大型企業,以至於中立客觀的外殼包裝的是為權威作嫁的內核。

因而,其結果是新聞中充斥的議題經常與普羅的聲音相悖,比如大企業總裁嚇死人的高薪總是被報導成一種保障企業獲利的美事;但是受薪階級如你我的薪資向上調整,則被理解為通貨膨脹的警訊,將有礙國家發展的前景。有時媒體還會在形式上直接否定在地的民主參與,比如民間團體自主的遊行事件慣常被以「暴民政治」的方式轉述呈現。這些過程完全和民主的規定背道而馳,到最後所謂的自由報業論只是在為當代的民主形式背書,套一個現在流行的辭彙,報業只是為資產資級的政治手段PLP而已。

甘斯行文的要旨,不脫資訊津貼的概念及其影響。這個論點美國自由派的新聞傳播學者在七○年代後漸有認識,並以此發展出對批評自由報業論的一個重要脈絡,因此甘斯的用法可說是老調再彈。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題名雖為「新聞的操作及其問! 題」,但實際談及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篇幅,實在有限(兩頁不足),而且並不深入,主要比例仍在權威發言人將扭曲民主價值的事例上打轉。或許因為這種心猿意馬的思緒,段落有時零散而失去焦點。而文脈雖觸及社會階層的理解,且偶有社會主義的線索,但似是因為作者從自由派立場抒發人道主義的情懷而已。在全文最後,甘斯提出問題的解方,一個是「記者追求內部的專業民主、重組生產線流程」,隱含著鼓動工人自主團結的積極性,但下一段則又要求記者必須「反思報業的民主理想,將其與民主的實際面更緊密結合」,則又墮入唯心的圈圈裡。

可以說,作為一篇討論新聞自由與功能的論述,本文記錄了自由主義者的兩難處境與兩可情結。

Our Questions:
1.新聞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係為何?如何才能不成為權威的傳聲筒?
2.新聞自由原本的用意在於促進民主,但是,目前的報業卻無法全盤作到甚至背道而馳,是那些原因造成這些情況?
3.新聞的操作的確阻礙新聞促進民主的功能,如何解決,你有那些比甘斯更精闢的想法?歡迎來稿(scstw2003@yahoo.com.tw)

Pages: 1 2 3 4 5 6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