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二二六期

    本期內容:

  • 編輯室:《麵包與玫瑰》
  • 媒大事
  • 隨唬傳:「可魯效應」的省思/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 正經講:「可魯效應」的省思/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 媒來稿:
    1. 再現「新聞橋」/蕭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2. 拒絕再看「別人聊天」/蕭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 ‧媒徵稿

編輯室

《麵包與玫瑰》

在好萊塢電影撲天漫地的行銷策略下,我們很容易就忽略掉那些會讓我們反覆思考的電影。肯‧洛區(Ken Loach)在2000年完成的《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即是其一。《麵包與玫瑰》雖然曾經在第十屆的《絕色影展》上映過,但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導演肯‧洛區一直以來以影像作工人階級的後盾。透過影像,他呈現出工人等弱勢族群所受到的壓迫,傳達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批判,為工人階級發聲。

《麵包與玫瑰》敘述洛杉磯一幢大樓的清潔工(多為拉丁裔的外籍勞工)為求生存,組織工會、發起運動的故事。「麵包與玫瑰」即是他們的口號。「麵包」指的是合理的薪資報酬,是填飽肚子以求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玫瑰」則象徵在生存之外,應有的生活福利與尊嚴。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方只求利潤。雇主為了壓低生產成本,不斷剝削與壓榨工人,以換取更高額的利潤。許多工人在沒有工會的保障下,被迫接受不合理的薪資待遇,包括超低額的時薪、超時工作、沒有健保等。「麵包與玫瑰」對他們而言遙不可及。他們往往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才能爭取到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與基本人權。

他們在爭取成立工會的歷程中是篳路藍縷的。而且,工人與工人之間並非我們所想像那樣的團結與緊密。因為每個工人都必須面對生存上的威脅,他們有他們各自的生存考量。有些人害怕被解雇,他們寧可保持現狀而不願加入工會;有些人則在加入工會之後也同樣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興起離開的念頭;有些人則在資方的利誘與生存的考量下選擇當告密者。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一旦工運不成功,他們將失去一切。他們僅能往對他們最沒有立即威脅的方向走。正如劇中的主角姐姐羅莎,她對工會保持疏離的態度,她甚至在沈重的經濟壓力下(她有一個重病的丈夫,在沒有健保的情況下,他必須籌措一把龐大的醫療費用),不得不當告密者。當妹妹瑪雅跑來質問她時,她才說出她從小到大為了供養家裡、為了罹病的丈夫、為了兩個子女,甚至為了瑪雅想要一個工作而不得不出賣肉體的悲慘生活。處於社會結構的最底層,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她實在無從選擇。

肯‧洛區不僅呈現出工人被資方嚴重剝削的景象,也刻畫出工人與身為知識份子的工運領導者之間的不平等。當工運領袖山姆遊說羅莎與瑪雅加入工會時,羅莎生氣地對他說,你不是「我們」。對羅莎而言,具有律師正職的山姆,並不與工人處於相同的位置。另外,在一場祕密會議中,山姆輕忽地遺留下開會的資料,許多工人因此被解雇。瑪雅質疑他:「你在這個事件冒了什麼風險?」因為不管工運成不成功,山姆依然還有律師的正職工作。可是對那些工人來說,一旦工運失敗,他們可能一無所有,甚至被遣送回國。相較於以往的勞工電影大都把工運的領導者塑造成英雄,肯‧洛區在《麵包與玫瑰》中卻透過瑪雅姊妹的質問,突顯出在工運中,身為知識份子的工運領袖與工人位階不平等的地方。

最後,工人在山姆的帶領下,意識到他們的限制來自結構性的因素,他們也在山姆有計畫的領導下,採取較為溫和的路線。他們在大樓裡集會示威,也以鬧?的方式造成大樓裡其他公司人員的不便,目的皆在促使這些公司對壓榨他們的清潔公司施壓,以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最後,清潔公司不得不讓步,給予清潔工人較為合理的報酬待遇與健保、休假等福利。從他們所採取的策略中,可以看出工人運動的轉變。工人運動已從過去走上街頭的激進、流血抗爭,轉向有計畫的以集體的力量施壓,迫使資方讓步的方式。

這部影片裡頭所觸及到的勞工問題,對照我們台灣社會現在的勞工狀況(尤其是外籍勞工),該片能提供我們借鑒反省的觀點與思考的視野。我們應對這部電影賦予更多的重視與討論。

Pages: 1 2 3 4 5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