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二, 五月 29th, 2018

机车族的刻板印象从何而来/超。现代化律师

因为地型破碎、地小人稠,以及雨季分明的气候特性,加上机车取得容易的特性,台湾的交通向来以机车使用频率高著称,机车持有率与密度也居世界之冠;同时在民间却普遍有着骑乘机车很危险,甚至把机车与不良份子画上等号的刻板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从何而来,确值剖析。

maxresdefault(图片来源:ytimg

1990年代至2000年左右,台湾出现了以机车为犯罪时交通工具的犯罪者族群,或携械夜游,如果看到不顺眼的对象就集体攻击后再以机车为工具逃避追捕。如果分析起来,会发现这种犯罪行为其实不只有开快车超速的行政违法态样,同时还包含伤害罪、危险驾驶等多种刑事的可罚行为,但在媒体上,却一律被以「飙车族」称之。

仔细辩证一下,利用机车作为犯罪工具快速离开现场的犯罪者,在媒体上被称为「飙车族」或「飙仔」;但利用汽车作为犯罪交通工具的人,却没有被冠以这样的称号。难道是因为开车的犯罪者逃离现场速度比较慢,或是比较遵守交通规则?

媒体武断而未经深思熟虑的处理方式,不但使机车使用族群被烙印上不良份子的标签,「飙车」这般鲜明的负面形象,与利用机车从事交通代步的驾驶人,以及从事所有代步以外行为的机车爱好族群有了深刻的连结。从而,台湾的机车文化场域被催化成容不下单纯喜欢机车做为一种休闲兴趣的环境,从事改装、赛车运动等衍生活动的社群,也因受到压迫无法被正视而失去发展动能。

其次,媒体常常以机车高肇事率以及发生车祸后的高死亡率一事,将机车贴上危险的标签。

机车不若小客车有钢构空间完整包覆驾驶者及乘客,一旦发生事故常有死伤,固然是其交通工具的特性。但台湾的交通事故被称作对机车使用者的屠杀,机车驾驶人的死亡率高,难道真的直接起因于机车本身的特性吗?

依照交通部交通统计查询网的资料(整理如图,制图:台湾交通安全协会,林咏轩)显示,台湾在1999年全国开始强制实施车种分流,机车驾驶人的每万辆死亡率就从当年的0.49跃升到隔年的0.78,次年更持续向上攀升。依照台湾交通安全协会的研究,认为错误的车种分流政策,是造成机车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因[1]

实际上去看路口的情形,使用内侧车道的各种车辆,在右转都必需行经外侧车道进出车流,但因为限制转弯或直行的机车都在只能行驶道路外侧车道,造成机车大量与各种车流交错,确实是造成机车行车时险象环生的关键原因。

但媒体扬弃其深入挖掘真实的义务,不加研究就把肇事责任加诸于机车驾驶人,并以各种低成本行车纪录报导,高唱机车的危险性。造成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机车的危险性远高于汽车,连各级学校道路安全驾驶的讲习课程,也配合内侧禁行机车的规定,混入了出机车驾驶人一定要靠外侧行驶,加上在路口左转时,必需两段式左转才安全的错误观念。

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机车驾驶人(可能同时是汽车驾驶人)明明在开车的时候知道怎么样正确左转或右转,但在驾驶机车的时候失去了转弯前先进入车道(也就是左转靠左右转靠右)基本的转弯能力。道路上甚至出现在某些未强制机车两段式左转,而可以于内侧车道迳行左转的路口,还要另行设立标志,告知用路人左转靠左右转靠右基本观念的离谱情况。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来自造成更多的事故的错误车种分流政策,以及只被喂养片段数据,追随政府的数据骗局,弃守自身查证及报导义务的第四权。甚至到近期公路总局评估机车是否可以行驶性质为省道的苏花改时,这种对政府数据照单全收情况也一直层出不穷[2],但媒体却依旧毫无自觉。

长期以来,政府官僚为固守社会秩序与阶层关系的守旧思维与戒严管控,以媒体控制打压次文化族群,这也是惯用的手段之一。但在社会的某处,仍有一群喜欢驾驶机车的人,以身体力行的自我约束,对外展现「正派玩车」的风范;对内则建立爱车、玩车人的社群认同,希望能以尊重他人、负责任的玩车态度获得社会同等的尊重与认同。

在此同时,媒体除应肩负自身责任,修正以往对机车族群污名化的核板印象效应外,同时更应以报导提醒大众正视社会次文化存在,方能展现台湾社会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风貌。

 

[1]台湾交通安全协会-禁行机车的过去与未来

[2]大型重机国道检核安全指标 参考价值有多少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超。现代化律师

超。现代化律师

执业律师。沙发马铃薯资历逾二十年,进而关心媒体及影视产业的沉疴痼疾,一脚踏入媒改的丛林。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3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