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二, 二月 15th, 2022

OTT时代的八点档「重生」—为什么我们需要《华灯初上》/魏玓

前阵子入坑热门台剧《华灯初上》没多久,我就开始有种无以名状的既视感,后来慢慢懂了,原来,《华灯》就是OTT时代的八点档连续剧啊。

会这样说,当然需要再精确一些。

作者认为,放眼目前的台剧地景,《华灯初上》将凶杀案推理元素放到灯红酒绿爱恨情仇中,别出新意。(取自《华灯初上》Facebook)

作者认为,放眼目前的台剧地景,《华灯初上》将凶杀案推理元素放到灯红酒绿爱恨情仇中,别出新意。(取自《华灯初上》Facebook)

八点档的二阶段「科普」

先讲一下「八点档」。这个台湾电视圈的独特术语,尽管没有明确定义,1990年代以前出生的台湾人,应该不需多做解释就大概知道意思。但是对于更年轻的读者,可能还是需要稍微说明一下。

八点档如其字面意义,是指无线电视台(1997年之前只有3台)每天晚间8点播出的连续剧节目。在当时的电视收视环境中,这是许多家庭阖家观赏电视的时段,收视率高,竞争也很激烈,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黄金时段」。

年轻的朋友看到这里或许会说,啊,八点档就是乡土剧嘛,有什么好不懂的。

我个人认为是有不一样。让我多说明一下:台湾的电视环境在1990年代有很大的变化,包括1993年的有线电视合法化,以及1997年民视创立与开播等关键产业变迁。随着电视环境不再由三家无线电视台独占,愈来愈多的家庭可以收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视频道,观众群开始分化,热门连续剧的收视率从3、40掉到20甚至10以下,八点档的竞争样貌也不同了。

另一方面,本土化风潮下《民视》开创以闽南语为主要对白的连续剧类型,但是《民视》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无线三台,而是新兴的有线/卫星频道三立。在这2个频道的竞争关系下,八点档转型成所谓的「乡土剧」战场。题材上,除了早期少数例外,都是当代的民间生活,其中主要就是家庭亲情、爱恨恩仇、企业斗争组成。而连续剧的时间和集数也不断攀高,从1个小时增加到最高的3小时,集数则多在200、300集以上(1990年代之前的八点档,虽然有少数例外,但40集是较为常见的集数)。(相关报导:许咏翔观点:烂戏拍得多、拍更多,或许就会有台湾的《鱿鱼游戏》更多文章

台湾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脉络「科普」暂停,回到八点档的内涵。一般我们日常在说八点档这个词(「是在演八点档吗?」),意思大约等于是「太戏剧化」,或者说就是「太煽情」。其实,为了更容易吸引观众,降低观赏的门槛,这是通俗戏剧产品必备的特征。但就像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所传达出来的些许负面意涵,「八点档」意味着从戏剧品质的角度来说,也是带有一些负面特征。

有哪些负面特征呢?我认为具体表现出来主要有3个。第一是情节发展太过理所当然,好像人生碰到什么状况就一定会有什么反应。第二是角色设计太过刻板单调。不只是配角们很刻板,连主角也都是。这不是说角色都不会变,而是如果变的话也经常是从一个刻板变成另一个刻板。最后一个特征是「拖、拖、拖」。可能是为了要充分利用某些情节或角色表演的剩余戏剧价值,又或者是配合广告破口分段,八点档经常会在某些段落刻意放慢节奏,原本5分钟可以干净俐落讲完的事,非得拖个10分钟以上不可。

其实这些特征,1990年代晚期之后的乡土剧也大致沿袭,但我觉得是更加极端化和恶质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民视》与《三立》双元竞争下,戏剧的题材愈做愈窄,某些看似呼应社会趋势的元素(例如同志情谊或科技新知),只是更凸显编剧的贫乏。乡土剧与八点档的差异,当然只是一个大致趋势,这边必须暂时打住,稍后会再回来讨论。

《华灯初上》与八点档的跨时空连结

二阶段科普完毕,让我们回到《华灯》吧(终于!)。

为什么一开头说,我看《华灯》会有种看八点档的既视感呢?就是因为《华灯》有太多符合上述3个特征的地方了。

首先是理所当然的情节。这个我想应该不用多说。虽然巧妙地运用了「谁是凶手?」这个悬疑题来吊住观众,但是如果抽掉找凶手的悬疑元素,里面有太多情节是很典型的八点档。首先,被许多人所称道的「重现1980年代日式酒店样貌」的背景设定,其实本身就很容易连结上充满既定印象的老套情节,像是酒店小姐(虽然她们不做黑的),但是她们几乎都是因为家庭或成长的困难而来到这个行业,所以要不酒店内和酒店外2种人生,要不寄望有恩客来解救自己脱离苦海。

其次,里面的男女情爱关系,帅帅风流负心汉加上女人争风吃醋,也是发生的理所当然,好像只要相关角色一出现,彼此就会自动配对或坠入情网。另外像是做坏事一定都会被某人偷看到、想自杀或被坏人追一定会有人在最后一刻救你、下春药一定会成功、警察办案该聪明的时候就一定很笨(但该疏忽的时候就突然变聪明)⋯⋯大家不妨回想或回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角色设计的刻板单调也是与情节安排相关的。配角们很明显:从一定操闽南语腔的混混,到温文有礼的日本客人,到跟小混混只有一线之隔的刑警,再到总是不了解不关心子女的父母,都是台湾通俗戏剧中常见的。主角和主要配角们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一定典型刻板,但是很单调。例如子维,从头到尾的体贴温柔,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在真实世界里的青少年(至少前2季是这样)。

2个女主角──林心如饰演的萝丝和杨谨华饰演的苏,看似人生剧烈起伏,面对各种纷至杳来的难题,但是她们的反应模式其实都不难意料。第二季中的大量回顾情节,都只是在补充现在的萝丝和苏,而不是真的在描写角色的变化。换句话说,苏和萝丝只是小时候的苏和萝丝,而不是苏和萝丝的小时候。(相关报导:许咏翔观点:烂戏拍得多、拍更多,或许就会有台湾的《鱿鱼游戏》更多文章

至于拖戏这个特征,例子也很多,随举2种。一种是为了刻意营造某种气氛,所以放慢节奏,这其中又以苏庆仪出现的场次最多。我觉得要塑造苏的性格可以,但不需要每次都来慢板。另一种是源自于情节的老套和角色的单调,所以其实交代一下就够,却经常要演个3、5分钟,例如跟何予恩有关的场次(他跟苏或爱子的互动都是),就经常给人「知道了啦可以换下一场了」的感觉。

拖戏这一点在没有广告破口问题的OTT时代,乍想之下很难理解,但如果用「因为当初制作合约就是一定要做成3季共24集」的理由来解释,好像也就合理了。不过,有趣的是,以往观众在电视上看到拖戏时可以用分心做家事、上厕所、聊天等方法应对,OTT时代的接收倒是创造了加快转速这个便利手段。坦白说,看《华灯》时真的经常忍不住动动手指,动完手指之后节奏反而正常些。

前八点档的有趣连结。《华灯》的故事时间设定是1988年,也就是八点档环境变化前的黄金阶段。《华灯》里的凶杀案发生当时(10月),正在上映的其中一部八点档连续剧叫做《八月桂花香》。林心如当年才12岁,当然没有参加演出,不过在《华灯》里演她爸爸的沈孟生,倒刚好是《八月桂花香》的主角之一。

科技环境变化下的错位回声

说了这么多《华灯》跟「八点档」的相似与连结,或许会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我觉得《华灯》不好看,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除了觉得节奏可以再快一点,大部分时候观赏《华灯》还是很有乐趣的,这跟以前看八点档的感受也很像。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很多人说《华灯》拍得精致,确实如此,无论是摄影、剪接、服装、美术,《华灯》都做的很到位和专业;就戏剧品质来说,《华灯》已属上乘。回顾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八点档连续剧,虽然有上述的那些「缺点」,但是在各个技术层面,其实大多是讲究且专业的,就观赏性和娱乐性而言,也是毫无问题的。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八点档虽然竞争激烈,但是题材方面倒是相对多元,历史、武侠、现代(趋势)、爱情,轮番出现,其中更有相当比例改编自文学作品。虽然也会有短暂的跟风现象,但通常很快出现新的尝试。这一特点跟1990年代中期之后类型和题材愈来愈侷促的乡土剧相比,尤其明显。而《华灯》似乎也继承了这个特点,把凶杀案推理元素放到灯红酒绿爱恨情仇里,放眼目前的台剧地景,确有新意。

把技术做的专业,把故事说的好看,而且让多数的观众都能够享受观赏的乐趣,又不至于丧失戏剧应有的品质,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好看的八点档曾经是一种技艺,但是在电视变迁过程中流失了,《华灯》重拾这样的技艺,虽然也同时继承了某些缺陷,但整体而言,《华灯》是台剧环境和复兴道路上非常需要的存在。当然,这样的存在是通过一个国际性OTT平台的条件,以及高于一般台剧制作成本(估计总成本2.5亿)而诞生的,其实是一个有点诡异且特殊的案例;而后续能不能在类似的条件下,一方面重建通俗戏剧技艺,一方面褪去或降低传统八点档的缺点,也很难预料,值得密切关注。

所以呢,如果你喜欢看《华灯》,那很好,每个人都需要看看「八点档」来娱乐一下。如果你不喜欢《华灯》,也没问题,只是这出「八点档」不适合你。如果你有点喜欢有点不喜欢,更好,让我们一起边看边喜欢边批评,希望台湾的「八点档」可以更好,同时等待第3季大结局吧。(相关报导:许咏翔观点:烂戏拍得多、拍更多,或许就会有台湾的《鱿鱼游戏》更多文章

*作者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教授、台湾社会研究学会理事、媒体改造学社社员,本文同步刊登于风传媒。更多魏玓的文化影视评论,请见medium或作者脸书粉丝页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魏 玓
媒体改造学社、《共志》编辑委员会成员。最近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脸书的政治经济学、台湾新闻媒体的发展史,以及捷运和高铁的文化研究。写评论和做研究都有拖延的坏习惯,但前者通常字数过多,后者却是过少。目前任教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经常移动于台北新竹之间。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7 =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