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颗球是谁踢进的──《辉煌年代》悬念了吗?/张春炎
过去马来西亚的电影,在马来裔国族主义的强势影响下,形成独尊马来人的电影政策,多呈现马来人的生活文化。然而这样的表现,却大大削减了马来西亚现实生活的多元样貌,也就是多元混杂和跨语言族群的互动生活。
马国早期电影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脱节,可以说是为了建构马来裔主权而造就的。然而当新政治型态带来了新政治理念──「一个马来西亚」的政策,其所强调的多元民族共存共荣,又会如何呈现在电影内容?或许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主题。
近年来在马来西亚电影票房屡获佳绩的华裔导演周青元,可能是这个题材最受期待的创作者。举办了27届的大马影展,首度有非马来人入围、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男主角李世平正是演出周青元执导的华语片《一路有你》。
2014年上映的《一路有你》,当年获得马来西亚影史最高票房1,800万吉令(合新台币1亿2千多万)的佳绩,同时也拿下了2015年大马影展的「最佳非马来语电影奖」和「最佳摄影奖」。有人认为,这反映出独尊马来人的电影政策松动了。然而对于电影内容本身,《一路有你》呈现的仍然是一个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距离前述多元族群互动的马来西亚的真实世界尚远。
▋一部拍出族群互动与常民社会的电影
因此,2016年周青元执导的《辉煌年代》,或许才是一大突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说的是1980年代的一群业余足球选手,如何从常败军开始靠着团结和努力,成功击败当时的劲敌南韩,取得奥运参赛资格。身为一个电影的业余爱好者,也许先请大家跟我当个看热闹的人,看看电影内容的几项特色:
1.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充满怀旧情怀
电影对1980年代的马来西亚做了尽可能的重建。导演在宣传时甚至声称他花了一年的时间筹备,进行田野调查,想要了解当时是怎么回事。因此,当观影者跟着电影人物摆荡在讨生活、工作和练球比赛之间,同时也进入了昔日的马来西亚。
此外,也可以看见这支球队里有马来人、华人,有本岛和来自婆罗洲的人,还有英国籍的教练,不同族群各自的故事和跨族群互动兼备。所以,人种、语言和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此球队的合作与冲突中呈现出来,就像是马来西亚社会的多民族特色,以及平常相处的状态。隔阂、冲突、交流和对外团结,是常见的生活型态,而根据史实的场景重现生活,也带动了观影者对于马来西亚常民社会的怀旧和集体记忆。
2.这是一部多元语言、跨族群互动的足球电影
球赛是一种能够跨族群的集体记忆,透过流畅的电影故事,推动人们进入情节中,感受当中的压力、冲突和热血情怀。很有趣的,男主角虽然是华人,在自己家庭里却也呈现出华人生活的多元。单从语言就可以看见,男主角在家时,会跟不同家人讲华语、福建话、广东话,这种流利同时使用多元语言构成的社会,也反映了影片的趣味和丰富性。
不少影评提到,这部电影里总共出现了英语、国语、粤语、闽南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南印度和斯里兰卡使用的语言)。事实上还漏了一种语言,也就是原片名「Ola Bola」,是葡萄牙语,意为:你好,球。
3.拍摄技巧和美学表现,跳脱华人小品格局
这是导演周青元的第4部电影,在此之前的3部都是拍摄华人家庭有关的小品。转而拍摄需要球赛竞技和大场面的叙事,无疑是个挑战。但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面无论场面调度、运镜和呈现出来的叙事都是很具有水准的。各位可以猜一下,这部电影,花了多少钱和多少时间实际拍摄?
答案是:4千万,50天。所以当时《辉煌年代》参加台湾的「金马奇幻影展」,有人调侃,这部电影哪有什么奇幻的成分?这当然看不出来,因为它的「奇幻」是展现在电影以外,能以低到不可思议的拍片资金和短到不可思议的拍片天数完成,而居然拍出这样的品质,能不奇幻吗?
4.这是一部跟台湾很有关系的电影
在接受专访时,周元青导演就提到,自己请教了魏德圣很多事,所以《辉煌年代》的影片拍摄跟《KANO》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例如学习魏导的分镜让运动画面更加精彩、采用懂踢足球的素人拍片并由《KANO》的表演指导教素人怎么演戏,还有请杜笃之帮忙配乐等等。所以,《辉煌年代》的成就,代表的是两国电影人之间的技术分享和跨国合作。
▋族群真的因此融合了吗?
接着我们化身内行一点点(真的只是一点点)的人,来个看门道。
作为一部足球电影,谁踢进致胜球毫无疑问是故事的核心。所以,最后踢进致胜一球的是什么人?
在历史里是华人,但在电影里是马来人。
怎么会这样?史实里,马来西亚靠着华人球员黄才富攻进致胜球,在电影里却被改写为马来人,这样的改变在电影上映时立刻引发一些争议,特别招致华人不满。剧情中进球的阿里,演的是哈山沙尼(Hassan Sani)这个球员,但史实上他是这颗致胜球的助攻,而非射门者。
为何这样改,导演似乎刻意留下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谜。因为在宣传期间,导演就声称自己花了足足一年时间做口述历史,访问当年的球员相关人等(甚至球员本尊在剧中也有客串),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导演在剧本创作阶段,一定确知进球者是华人。面对外界的质疑,周青元导演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正面回答,只表示这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戏内插曲、戏外演出,似乎正凸显了一马政策推行的问题脉络:马来西亚的族群问题。
马国有三大族群,马来人与原住民合称的「巫裔」占最多数,然后是华人与印度裔。然而在马来西亚的宪法上,却明订马来族享有高度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保障,而原本在社会上颇有经济社会地位的华人,不论是教育或是公职的管道都处处受限。因此在历史上,常见到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更有如1969发生513事件、1987茅草事件的大族群冲突。1980年的这件足球赛事,基本上是在如此的族群氛围下完成的。电影强调各族多元文化组成的足球队,从冲突到合作的过程,彰显了多元族群合作就能够组成一支坚强的队伍,颇有借古喻今的意味,也跟当今总理的一马政策颇有相对应性。
只是,不论是一马政策或者电影,都是一种带着「天真」和「意图」的传播物,无法让真实生活轻易绕开严肃社会结构所造成的族群隔阂问题。这可以从一个社会意外插曲说起。2016年1月《辉煌年代》在马来西亚正式上映,但2015年7月马国才发生一桩小型的马华冲突事件,一个马来族青年在华人商店偷手机被抓,事后找来一伙人去殴打店家,引发华人跟马来人打群架。这个冲突事件立刻遭到社会热议,网路出现了仇视论述,为了弭平争议,马国总理还公开呼吁,请大家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彼此,我们都是一个马来西亚里的人。但这样的口号,正好凸显了一马政策的未竟之功和未尽之力,也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而我要说的是,关于「谁踢进最后一球」这个争议,和这部电影的价值有相互辉映的意味。这部电影固然再现了一个有族群融合意味的真实故事,但对应马国现有的结构与族群冲突问题,不会是一部电影、或者倾国力推行的一马政策,就能够轻易化解的。但这可以是一种导引性的动力,吸引更多原本只关注族群矛盾的眼睛,开始更愿意注意族群互动的美好。
这样的新题材不能说是一种造假或蒙蔽,反倒可能是一种另眼看待现实的方式。而这种看待马国族群题材的新方式,还能够为创作者赢得新荣耀。2016年大马影展,《辉煌年代》获得了一个周导演前此没有得过的奖项,也就是评委会特别奖,表彰影片呈现的国家团结(national unity)。
所以,「谁」踢进最后一球,何必关心。「我们」赢了似乎才是电影的重点。
原文刊登出处:独立评论@天下
张 春炎
Latest posts by 张 春炎 (see all)
- 杜特蒂与他的菲式防疫传播/张春炎 - 2020-08-10
- #MeToo运动@东南亚:女记者应该用专业来共同突围/张春炎 - 2018-08-08
- 从美国到菲律宾:假新闻成真武器/张春炎 - 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