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四, 八月 10th, 2017

最後一顆球是誰踢進的──《輝煌年代》懸念了嗎?/張春炎

20170807_輝煌年代
電影《輝煌年代》劇照。圖片來源:《輝煌年代》電影官方網站

過去馬來西亞的電影,在馬來裔國族主義的強勢影響下,形成獨尊馬來人的電影政策,多呈現馬來人的生活文化。然而這樣的表現,卻大大削減了馬來西亞現實生活的多元樣貌,也就是多元混雜和跨語言族群的互動生活。

馬國早期電影與現實生活世界的脫節,可以說是為了建構馬來裔主權而造就的。然而當新政治型態帶來了新政治理念──「一個馬來西亞」的政策,其所強調的多元民族共存共榮,又會如何呈現在電影內容?或許是一個值得玩味的主題。

近年來在馬來西亞電影票房屢獲佳績的華裔導演周青元,可能是這個題材最受期待的創作者。舉辦了27屆的大馬影展,首度有非馬來人入圍、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男主角李世平正是演出周青元執導的華語片《一路有你》。

2014年上映的《一路有你》,當年獲得馬來西亞影史最高票房1,800萬吉令(合新台幣1億2千多萬)的佳績,同時也拿下了2015年大馬影展的「最佳非馬來語電影獎」和「最佳攝影獎」。有人認為,這反映出獨尊馬來人的電影政策鬆動了。然而對於電影內容本身,《一路有你》呈現的仍然是一個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世界,距離前述多元族群互動的馬來西亞的真實世界尚遠。

▋一部拍出族群互動與常民社會的電影

因此,2016年周青元執導的《輝煌年代》,或許才是一大突破。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說的是1980年代的一群業餘足球選手,如何從常敗軍開始靠著團結和努力,成功擊敗當時的勁敵南韓,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身為一個電影的業餘愛好者,也許先請大家跟我當個看熱鬧的人,看看電影內容的幾項特色:

1.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充滿懷舊情懷 
電影對1980年代的馬來西亞做了盡可能的重建。導演在宣傳時甚至聲稱他花了一年的時間籌備,進行田野調查,想要了解當時是怎麼回事。因此,當觀影者跟著電影人物擺盪在討生活、工作和練球比賽之間,同時也進入了昔日的馬來西亞。

此外,也可以看見這支球隊裡有馬來人、華人,有本島和來自婆羅洲的人,還有英國籍的教練,不同族群各自的故事和跨族群互動兼備。所以,人種、語言和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此球隊的合作與衝突中呈現出來,就像是馬來西亞社會的多民族特色,以及平常相處的狀態。隔閡、衝突、交流和對外團結,是常見的生活型態,而根據史實的場景重現生活,也帶動了觀影者對於馬來西亞常民社會的懷舊和集體記憶。

2.這是一部多元語言、跨族群互動的足球電影
球賽是一種能夠跨族群的集體記憶,透過流暢的電影故事,推動人們進入情節中,感受當中的壓力、衝突和熱血情懷。很有趣的,男主角雖然是華人,在自己家庭裡卻也呈現出華人生活的多元。單從語言就可以看見,男主角在家時,會跟不同家人講華語、福建話、廣東話,這種流利同時使用多元語言構成的社會,也反映了影片的趣味和豐富性。

不少影評提到,這部電影裡總共出現了英語、國語、粵語、閩南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南印度和斯里蘭卡使用的語言)。事實上還漏了一種語言,也就是原片名「Ola Bola」,是葡萄牙語,意為:你好,球。

3.拍攝技巧和美學表現,跳脫華人小品格局
這是導演周青元的第4部電影,在此之前的3部都是拍攝華人家庭有關的小品。轉而拍攝需要球賽競技和大場面的敘事,無疑是個挑戰。但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電影裡面無論場面調度、運鏡和呈現出來的敘事都是很具有水準的。各位可以猜一下,這部電影,花了多少錢和多少時間實際拍攝?

答案是:4千萬,50天。所以當時《輝煌年代》參加台灣的「金馬奇幻影展」,有人調侃,這部電影哪有什麼奇幻的成分?這當然看不出來,因為它的「奇幻」是展現在電影以外,能以低到不可思議的拍片資金和短到不可思議的拍片天數完成,而居然拍出這樣的品質,能不奇幻嗎?

4.這是一部跟台灣很有關係的電影
在接受專訪時,周元青導演就提到,自己請教了魏德聖很多事,所以《輝煌年代》的影片拍攝跟《KANO》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例如學習魏導的分鏡讓運動畫面更加精彩、採用懂踢足球的素人拍片並由《KANO》的表演指導教素人怎麼演戲,還有請杜篤之幫忙配樂等等。所以,《輝煌年代》的成就,代表的是兩國電影人之間的技術分享和跨國合作。

▋族群真的因此融合了嗎?

接著我們化身內行一點點(真的只是一點點)的人,來個看門道。

作為一部足球電影,誰踢進致勝球毫無疑問是故事的核心。所以,最後踢進致勝一球的是什麼人?

在歷史裡是華人,但在電影裡是馬來人。

怎麼會這樣?史實裡,馬來西亞靠著華人球員黃才富攻進致勝球,在電影裡卻被改寫為馬來人,這樣的改變在電影上映時立刻引發一些爭議,特別招致華人不滿。劇情中進球的阿里,演的是哈山沙尼(Hassan Sani)這個球員,但史實上他是這顆致勝球的助攻,而非射門者。

為何這樣改,導演似乎刻意留下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謎。因為在宣傳期間,導演就聲稱自己花了足足一年時間做口述歷史,訪問當年的球員相關人等(甚至球員本尊在劇中也有客串),因此我們基本上可以確認,導演在劇本創作階段,一定確知進球者是華人。面對外界的質疑,周青元導演接受採訪的時候沒有正面回答,只表示這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這樣的戲內插曲、戲外演出,似乎正凸顯了一馬政策推行的問題脈絡:馬來西亞的族群問題。

馬國有三大族群,馬來人與原住民合稱的「巫裔」佔最多數,然後是華人與印度裔。然而在馬來西亞的憲法上,卻明訂馬來族享有高度的經濟和社會資源保障,而原本在社會上頗有經濟社會地位的華人,不論是教育或是公職的管道都處處受限。因此在歷史上,常見到族群之間的緊張關係,更有如1969發生513事件、1987茅草事件的大族群衝突。1980年的這件足球賽事,基本上是在如此的族群氛圍下完成的。電影強調各族多元文化組成的足球隊,從衝突到合作的過程,彰顯了多元族群合作就能夠組成一支堅強的隊伍,頗有借古喻今的意味,也跟當今總理的一馬政策頗有相對應性。

只是,不論是一馬政策或者電影,都是一種帶著「天真」和「意圖」的傳播物,無法讓真實生活輕易繞開嚴肅社會結構所造成的族群隔閡問題。這可以從一個社會意外插曲說起。2016年1月《輝煌年代》在馬來西亞正式上映,但2015年7月馬國才發生一樁小型的馬華衝突事件,一個馬來族青年在華人商店偷手機被抓,事後找來一夥人去毆打店家,引發華人跟馬來人打群架。這個衝突事件立刻遭到社會熱議,網路出現了仇視論述,為了弭平爭議,馬國總理還公開呼籲,請大家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彼此,我們都是一個馬來西亞裡的人。但這樣的口號,正好凸顯了一馬政策的未竟之功和未盡之力,也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而我要說的是,關於「誰踢進最後一球」這個爭議,和這部電影的價值有相互輝映的意味。這部電影固然再現了一個有族群融合意味的真實故事,但對應馬國現有的結構與族群衝突問題,不會是一部電影、或者傾國力推行的一馬政策,就能夠輕易化解的。但這可以是一種導引性的動力,吸引更多原本只關注族群矛盾的眼睛,開始更願意注意族群互動的美好。

這樣的新題材不能說是一種造假或蒙蔽,反倒可能是一種另眼看待現實的方式。而這種看待馬國族群題材的新方式,還能夠為創作者贏得新榮耀。2016年大馬影展,《輝煌年代》獲得了一個周導演前此沒有得過的獎項,也就是評委會特別獎,表彰影片呈現的國家團結(national unity)。

所以,「誰」踢進最後一球,何必關心。「我們」贏了似乎才是電影的重點。

原文刊登出處:獨立評論@天下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張 春炎

張 春炎

副教授 at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東南亞學系
學過文學、廣告公關、新聞傳播與社會學,目前最關心東南亞消費社群和傳播問題,誤打誤撞進入東南亞研究的領域,任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兼任東南亞研究中心組長。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九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