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视 从没想过要当BBC
郑自隆教授昨日在民意论坛说,我们的公视“一开始”就想成为BBC,造成公视现在有“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但是,这个说法刚好与历史相反。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执政党中央政策会论公视,外界认为这是要放弃建设公视。隔了两天,可能是外界期期以为不可,执政党有了反应。因此,新闻局长苏起提出公视“小而美”的说法,得到“行政院高层支持”。
所以,世界潮流是欧加澳日韩的大规模公共广播电视,但我们不放在眼里,执意要“小”,这就使得不少挺“美”的节目,由于公视太小,也就无法为国人认识。甚至,很多时候,观众被迫重复收看公视因为预算苗条,节目只能一再重播,致使即便再美,也使得观众在短期间看得太多次之后,觉得节目单调了。“一把青”预算不少,惟不但公视无法独立承担,并且我们也失去了再看“二把青”、“三把青”…的机会。
无法由公视独立支撑的节目还有更多,即便合拍,也难免杯水车薪之叹。“十六个夏天”很不错,即将外销拉丁美洲,但随着观众年岁老大,若能来个“六十六个秋天与春天”迷你剧,正好可以是人生重晚晴的写照。“滚石爱情故事”单元剧很不错,只是,如果预算充分,谁又说滚石不会来个“学生故事”、“中年失业故事”乃至“登山故事”?
还有,郑教授说公视不必一定“自制”,但可多委制。如今的麻烦是,节目不分采购还是自制或委制,都得花钱,只是所需预算高低不同。但只要是没钱,又怎么能够委制足量的好节目?
前年的国家文艺奖得主王小棣,大家都很尊敬。她制作“植剧场”,希望让我们的“编剧、演员、导演”有合理的工作并有积累才情的空间。假使其他政府机关的影视补助(如科普预算等)都能由文化部协调,这些预算加上文化部本身的预算,不要老是天女散花,而是统统都能委托公视执行,并使其享有优先或同步使用的权利,那么,这不是身为公视与华视董事的人,应当努力向有司说明与游说,通过此方式,使政府总预算暂时虽没增加,却等于实质增加对公视投资,让公视有更多委制资源与空间,又可刺激商业部门为了与公视竞争,而跟进相应投资。这样一来,公部门的投资就是带头,引进商业部门的新投资。
除游说官员集中投资,郑教授既是董事,不妨竞选即将展开的台湾公共服务媒体龙头,也就是公广集团董事长,政见之一可是“还我历史”:当年执政党建台之初,确实是心存世界,因此当年是要让公视有六十亿元,其后却减为九亿,那么,四分之一世纪过了,如加计历年差额以及利息与通膨,应该变成一百亿以上吧。
冯 建三
Latest posts by 冯 建三 (see all)
- 从BBC看华视 消失的中道/冯建三 - 2022-01-26
- 传播政策2024:两年串连 一年推广/冯建三 - 2021-01-19
- 修两条文 重视公广集团/冯建三 - 2020-09-27
我觉得这个编辑者说的有点偏颇。
台湾的公视会差?比上其他的台湾电视台
真的是很棒了!so…..跟Hbo合作…
你也觉得不能说嘴吗?
有些事情要说也要再三确认与佐证
或者你是乱po 的拼贴文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