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 從沒想過要當BBC
鄭自隆教授昨日在民意論壇說,我們的公視「一開始」就想成為BBC,造成公視現在有「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但是,這個說法剛好與歷史相反。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執政黨中央政策會論公視,外界認為這是要放棄建設公視。隔了兩天,可能是外界期期以為不可,執政黨有了反應。因此,新聞局長蘇起提出公視「小而美」的說法,得到「行政院高層支持」。
所以,世界潮流是歐加澳日韓的大規模公共廣播電視,但我們不放在眼裡,執意要「小」,這就使得不少挺「美」的節目,由於公視太小,也就無法為國人認識。甚至,很多時候,觀眾被迫重複收看公視因為預算苗條,節目只能一再重播,致使即便再美,也使得觀眾在短期間看得太多次之後,覺得節目單調了。「一把青」預算不少,惟不但公視無法獨立承擔,並且我們也失去了再看「二把青」、「三把青」…的機會。
無法由公視獨立支撐的節目還有更多,即便合拍,也難免杯水車薪之嘆。「十六個夏天」很不錯,即將外銷拉丁美洲,但隨着觀眾年歲老大,若能來個「六十六個秋天與春天」迷你劇,正好可以是人生重晚晴的寫照。「滾石愛情故事」單元劇很不錯,只是,如果預算充分,誰又說滾石不會來個「學生故事」、「中年失業故事」乃至「登山故事」?
還有,鄭教授說公視不必一定「自製」,但可多委製。如今的麻煩是,節目不分採購還是自製或委製,都得花錢,只是所需預算高低不同。但只要是沒錢,又怎麼能夠委製足量的好節目?
前年的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小棣,大家都很尊敬。她製作「植劇場」,希望讓我們的「編劇、演員、導演」有合理的工作並有積累才情的空間。假使其他政府機關的影視補助(如科普預算等)都能由文化部協調,這些預算加上文化部本身的預算,不要老是天女散花,而是統統都能委託公視執行,並使其享有優先或同步使用的權利,那麼,這不是身為公視與華視董事的人,應當努力向有司說明與遊說,通過此方式,使政府總預算暫時雖沒增加,卻等於實質增加對公視投資,讓公視有更多委製資源與空間,又可刺激商業部門為了與公視競爭,而跟進相應投資。這樣一來,公部門的投資就是帶頭,引進商業部門的新投資。
除遊說官員集中投資,鄭教授既是董事,不妨競選即將展開的台灣公共服務媒體龍頭,也就是公廣集團董事長,政見之一可是「還我歷史」:當年執政黨建台之初,確實是心存世界,因此當年是要讓公視有六十億元,其後卻減為九億,那麼,四分之一世紀過了,如加計歷年差額以及利息與通膨,應該變成一百億以上吧。
馮 建三
Latest posts by 馮 建三 (see all)
- 從BBC看華視 消失的中道/馮建三 - 2022-01-26
- 傳播政策2024:兩年串連 一年推廣/馮建三 - 2021-01-19
- 修兩條文 重視公廣集團/馮建三 - 2020-09-27
我覺得這個編輯者說的有點偏頗。
臺灣的公視會差?比上其他的臺灣電視台
真的是很棒了!so…..跟Hbo合作…
你也覺得不能說嘴嗎?
有些事情要說也要再三確認與佐證
或者你是亂po 的拼貼文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