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街头守门人 坚实的基地
文/林丽云
在今年太阳花学运有几位台大新闻所学生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记录各校学生奋不顾身,集体攻进立法院议场的画面,提供了第一手新闻,之后他们组成跨校团队,日以继夜守候现场,随时把学运期间重要的消息提供国人与世人。令人惊喜的是,他们新闻平台的粉丝数从八百人增加到十三万。之后他们更记录平台的形成与运作,于日前出版成书,名为《街头守门人》。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这个世代的青年人如何回应这个时代的课题。近十年来,新闻环境越来越艰困,包括置入性行销、财团控制、所有权集中以及劳动条件日益恶化等等。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时代,新闻还能信吗?好新闻是社会需要的吗?黒夜有多长?可有照亮前路的星星?
《街头守门人》一书提供了解题的方向。首先,从本书可知,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后出生的年轻世代有追求真实的勇气与坚持。在书中(页22)同学写道,他们原本只是为了课程作业而参加晚会,会后其实就可以回家了。但当学生人群打算冲进立院时,他们选择一起冲进去,只因为这么重要的事,「各大电子媒体都不报导」,既然「没人报导,那我们来报」。接下来的三周,他们以济南路边的帐蓬作为编辑室。期间警察曾来「关心」,黑道曾来闹场、春雨下的编辑室帐篷也曾漏水、倒下,但同学仍自愿日夜排班顾现场,留守在立院四周的街道,成为名符其实的「街头守门人」。
第二,书上也可看到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新世代学会对读者负责。书中(89页)提到,当粉丝数越来越多时,同学们相互提醒(编辑吕伊萱语)「现在贴文章出去,一秒钟就会有几百人看」,同学认知到「因为读者的信任,所以我们对于发出去的讯息,相当谨慎」。提醒事项中还包括「魏扬的『扬』,是手部扬,手部扬,手部扬,不要写错!」。到了3月25日,他们在第一次编辑会议讨论出《新闻处理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报导事实」,必须「查证当事人」,「正确性大于即时性」,「不为任何团体宣传」(页96)。当粉丝数达到十万时,他们在感谢读者之外,也向读者承诺会信守「报导事实」的新闻原则。
第三,新世代能运用多元智能进行社会协力。商业媒体以竞争为主、却可能限制了人类的合作分享与创新。但新世代以社会协力取代竞争,反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第一,他们在进入议场后的第一天晚上,立即把学生占领立法院的影片上传到CNN 的iReport ,透过其管道把最新消息传达给全世界,并得到广大的廻响,后来更有跨校同学加入,人数近九十。第二,E论坛对内采扁平组织,由记者与编辑共同审稿,所有成果为共同所有。第三,他们并与其他平台合作分享,如与g0v零时政府,沃草等平台形成分工的网络,而同学也在本平台中做出数位互动式专题。
E论坛的经验深具启示。从本书中可以看出,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有关心社会的热情,也信奉著报导真实的价值,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会对读者负责。他们也能运用多元智能进行各种创新实验。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跟着他们在未来的新闻专业之路向前走,也会成为台湾新闻界前进的力量。而且,E论坛的经验也更显示:好新闻不仅受到读者肯定,更是台湾社会重要的支柱。
除了E 论坛的同学是学运期间的街头守门人之外,其实,还有许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怀抱理想,正时时刻刻守候着新闻现场,也是街头守门人。但是大环境的劳动条件对他们非常不利。例如根据十月份媒体劳动权益调查报告,基层新闻工作者不只工时长,而且劳动强度高,被要求撰写「即时新闻」以及影音新闻 (乃至一天发稿10条以上),无法专心报导,也少有深度调查的时间。同时,独立媒体记者也因为个人负担所有开销而紧张,造成白发暴增,暴饮、暴食以及爆肝。热爱新闻工作者,可能必须长期自我剥削,或者不得不含泪选择离开这个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让有志于担任街头守门人的年轻世代,拥有坚实的基地。在这个基地中,新闻工作者有空间、有时间、有环境可以好好修补劳动力,好好充电,也好好思考公众以及社会的需求,投入调查新闻或者崭新的创意实践,而这也有利传播产业以及整体台湾社会。笔者在此提出两个建议:
首先是媒体主应投入充份资源,培育基层新闻工作者,给予合理的劳动条件(包括薪资、工时)以及专业自主性,让他们有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可以发展新闻议题以及开创新的呈现形式,如此才能以好的内容争取到读者的信任。这也有利媒体主得到社会的敬重与支持。
其次是应有社会资源投入好新闻。从E论坛的经验可知,我们社会需要好新闻。好新闻,才能争取读者的信任。但好新闻需要人力与资源。正如胡元辉与罗世宏教授于《新闻业的危机与重建─全球经验与台湾省思》一书所倡议的,当媒体主无法投入充份资源时,便需要公共资源投入。例如美国许多慈善基金会将善款投入支持新闻业。韩国则设立新闻基金,补助个人或组织,以实践公共利益的新闻业。
总之,当我们对《街头守门人》击掌赞赏,高声喝采时,也要协助建立坚定基地。因为,守门人在街头上横冲直撞,勇闯新闻第一现场,为社会守门把关,提供真实正确的新闻。但奔走前线的新闻战士需要后勤补给。街头守门人也需要有坚定的基地,才能跨出下一步,走到下一个街口,守护新闻现场,也守护台湾社会。
林 丽云
Latest posts by 林 丽云 (see all)
- 己亥施政,《文化基本法》优先行/林丽云 - 2019-02-18
- 从《2018年路透数位新闻报告》看台湾公视新闻的危机与转机/林丽云 - 2018-10-22
- 行远必自迩:公共媒体集团化的可行之路—先建立公共媒体平台/林丽云 - 2018-04-19
[…] 隔一天,更多同学加入。也搭起简单帐篷作为编辑台。在接下来21天中,同学自主排班,日夜守护现场,召开编辑室会议,建立「真实为先」的新闻守则。后来也出版《街头守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