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利用「伪科学」?从媒体调查的掠食性出版商谈起/刘忠博
由德国公共广电NDR、WDR与德国新媒体Sü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携手合作,并联合全球其他18家媒体、共60名记者,以「伪科学」(fake science)为主题所做的调查报告,于今年(2018)7月发布。报告发现,全球约有40万名科学家曾在这类伪科学期刊/掠食性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投稿这类期刊只需几天时间便可完成同侪审查,接下来缴纳一些出版费用,文章即可刊登。这些期刊的出版商或公司主要集中在南亚、波斯湾地区、非洲、土耳其等地。报告中还说,超过5千名德国学者曾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其中还不乏接受公共经费补助的研究、以及学界中的知名学者。[1]
英国《卫报》也参与调查,而根据其报导,出版这些掠食性期刊的公司集中在五大出版商,其中又以Omics与Waset这两家公司值得注意,前者以印度为大本营,后者则以土耳其为根据地。《卫报》指出,过去五年以来,单是英国的大学就有超过5千名学者在这两家公司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的记者曾走访位在哈德巴拉(Hyderabad,印度中部大城)的Omics公司,发现这家以医学、药学、工程与管理为其专业领域、并发行785份期刊的公司,办公室只有一人与一台电脑。更糟的是,这家公司今年五月时曾被美国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指控,内容是说该公司在2011年8月25日至2017年7月31日之间,以出版及研讨会注册费的形式收取费用,但许多答应担任编委会成员的学者却说,他们没有接获任何稿件的审查,然而这家公司却已索取并赚进将近5074万美元(Yadav, 2018, July 19)。
当然,也有人对这份调查报告持不同观点,特别是掠食性期刊是否值得众人大力关注。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研究员Arndt Leininger就认为,德国虽然有5千名学者曾在这些期刊中发表论文,但对比于全德39万3400名(受雇于德国大学及其机构)的研究者而言,这些人只占不到1.5%,并且很可能只会受骗上当一次;相对而言,研究者只要熟悉某个领域之后,很自然明白该领域的重要期刊有哪些(Leininger, 2018, August 6)。此外,也有论点指出,学术界的发表压力,才是这些期刊存在的主因。换句话说,这类期刊论文多半被学者用来满足体制升等的需要。
尽管如Leininger所言,掠食性期刊虽然存在影响,但这只是针对少数德国的科学家,大部分人还是理智的;对于那些内行、具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说,这类期刊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微乎甚微。不过,将掠食性期刊的问题限定在学术界,或将它归咎于少数科学家的上当受骗与升等压力,很可能忽视这类期刊论文存放在网路之后,对社会所造成的后果。专研掠食性期刊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Jeffrey Beall,他曾蒐集掠食性期刊与出版商的名单,并指出这类期刊的目的是大量刊登来稿藉以赚取出版费用,因此同侪审查并不严谨,刊登稿件的品质也有所堪虑,然而由于大部分这些论文都是在网路上开放获取,无需付费即可阅读,因此如果存在尚有疑虑、甚至论证错误的论文,很有可能就被不假思索的读者所接受。曾有学者亲身试验,将一份明显错误的论文投稿至掠食性期刊,结果还获多家期刊刊登,可见这种疑虑确实存在。[3]
Nils-Axel Mörner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地质学退休教授,他认为气候变迁的机制与二氧化碳的增加无关,[4]也认为海平面从过去200年来仍维持同样的水平。去年(2017)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23届缔约国大会在德国召开,会议主席是斐济总理Frank Bainimarama,那时Mörner曾对Bainimarama写了一封公开信,内容引用自己的论文佐证,声称斐济不会被海水淹没。[5]
根据《卫报》报导,原来Mörner本人即持否定气候变迁的立场,而他宣称斐济与其他太平洋岛屿的海平面没有上升的论文,还得到二氧化碳联盟(CO2 Coalition)的赞助。该联盟的成员Kathleen Hartnett-White,是被是川普总统选来执掌白宫的环境品质委员会(White Hous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因此联盟与川普政府密切有关。[6]除此之外,前述那封写给斐济总理的公开信,Mörner于文末还附上参考书目,一共七笔文献,其中五笔是自我引用,且这五笔之中,有三笔期刊文章,都是名列在Beall所发布的掠食性期刊/出版商名单之中。当然,Mörner可以有其论点,也可以发表至掠食性期刊,然而他作为一名退休教授,发表(与升等)显然不是他的目的,足见其志不仅是学术,还有政治。
前述由德国公共传媒主导、并以「伪科学」为主题的调查报告,揭露了许多掠食性期刊的真相。然而,如果「伪科学」的目的不在求真,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利用,或许才是关键。由此来看「伪科学」也许只是个开始,往后人们以「伪科学」为根据,并用之达成某项(政治)目的,这种影响力就可能超越学界的范围,值得我们更加注意。借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tefan Hell所说,如果有一个系统躲在这类期刊的后面,不仅有人受骗,而且还有人从中得利的话,那么就必须终止这一切了。[7]
参考书目
Leininger, A. (2018, August 6). Storm in a teacup: predatory journals are irrelevant. Elephant in
the Lab.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326406
Hern, A. & Duncan, P.( 2018, August 10). Predatory publishers: The journals that churn out fake
science. The Guardian. Retrieve from
McLoughlin, C.(2018, April 13). Rise in ‘predatory publishers’ has sparked a warning for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Retrieve from
http://www.abc.net.au/news/2018-04-13/rise-in-predatory-publishers-sparks-warning-for-researchers/9640950
Yadav, S.(2018, July 19). Inside India’s fake research paper shops: pay, publish, profit. Indian
Express. Retrieve from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india/inside-indias-fake-research-paper-shops-pay-publish-profit-5265402/
[1] 参见https://www.ndr.de/der_ndr/presse/More-than-5000-German-scientists-have-published-papers-in-pseudo-scientific-journals,fakescience178.html
[2] 参见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aug/10/predatory-publishers-the-journals-who-churn-out-fake-science
[3] 参见http://twmedia.org/archives/2128
[4] 参见https://www.desmogblog.com/nils-axel-morner#s22
[5] 参见http://clexit.net/wp-content/uploads/2017/11/open-letter-to-frank-bainimarama-president-of-cop23.pdf
[6] 参见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planet-oz/2018/jan/24/murky-world-of-science-journals-a-new-frontier-for-climate-deniers
[7] 参见https://www.icij.org/blog/2018/07/new-international-investigation-tackles-fake-science-and-its-poisonous-effects/
Latest posts by 刘 忠博 (see all)
- 谁在利用「伪科学」?从媒体调查的掠食性出版商谈起/刘忠博 - 2018-09-10
- 谁在付费出版?那些寄生在学术社群上的掠食性出版商与其投稿者们/刘忠博 - 2018-03-20
- 理解是件好商品:从古腾堡计画到「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刘忠博 -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