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川普捲動的貿易新聞」 /馮建三
-「河川普遍污染」與房地產 文/馮建三 川普(Donald Trump)盤旋在華人新聞的天空,至今已滿三十年。 一九八八年底起,他「初試啼聲」以〈美國十大最煩人名流〉的第二名開始登場之前, More...
監督強人特朗普 新聞媒體責無旁貸/羅世宏
特朗普當選至今,全世界還未從驚恐中理清頭緒,又已經為了弄清楚他葫蘆裡究竟賣什麼膏藥而忙得不可開交。 對內,他的執政團隊塞滿了退役將領、富豪和華爾街金融圈的政治素人,放話要法辦或剝奪焚燒國旗抗議人士的美國國籍;對外,他主動公開台灣總統蔡英文致電的訊息,質疑美國政府數十年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並且擺出一副不惜與中國展開貿易戰的姿態。 特朗普到底想幹什麼?他的任性和誑言,已讓美國和全世界處在一股高度不確定的氛圍當中。面對這位“非典型”總統,在共和黨主導的參眾兩院和反智民粹主義高漲的民眾情緒下,還有誰能夠監督他? More...
當川普不再是川普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的經歷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倒數,柯林頓和川普的支持度卻仍緊咬糾纏,難分軒輊,最後星期天,兩方陣營卯足全力猛攻對手,黑函廣告鋪天蓋地,儘管勝負未定,不少美媒已經悲觀表示,這是美國史上最糟糕的一場選舉,美國民主是最大輸家! More...
媒改社彙整資料 抨擊文化部影音官員
雪中的猴山小徑,攝於2016霸王寒流期間 說明: 一、2016/1/30日《聯合報》刊登新聞,指文化部官員稱,政府當年「為加入世貿,對外國電視節目完全開放」。次日,《自由時報》記者藍祖蔚特稿反駁,正確指張院長被文化部「被唬弄」。媒改社社員蕭肇君並連續撰寫兩篇評論,呼應藍祖蔚。 More...
樂觀與悲觀的邏輯是什麼?―回應鄭秉泓〈「銀幕配額」在台灣可行嗎?〉
第17屆台北電影節開幕片《菜鳥》。取自台北電影節官網 文/郭力昕 謝謝影評人鄭秉泓老師對拙文〈誰扼殺了台灣電影〉的回應文章(以下簡稱「鄭文」),也讓我有個機會,將一些沒說清楚的意見,藉此稍微再展開一下,與鄭秉泓再作些商榷。鄭文比較詳細的說明了 More...
著作權與國家之市場控制:中國視頻網站之著作權管制
中國網路視頻服務競爭激烈 文/王維菁 “科技是文化與政治所決定,科技反映當下的世界觀及社會的政治結構與特殊的文化背景”(Smythe,數位時代的閱聽人商品)。 影視著作權管制向來是影響影視科技產業市場發展面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More...
逃離「臉書國」
文/ 羅世宏 社交媒體如水銀泄地,已滲透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代」,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 More...
當閱讀成為孤單的風景
你,被電子書了嗎?(圖片來源: DRM PNG 900 2, Listentomyvoice, CC-BY-SA) 文/陳志賢 曾有此一說,捷運上最美的風景是握卷讀書的男女,如此看法固然令不少書蟲雀躍自豪,實際上卻可能是閱讀的喪鐘,物以稀為貴,代表隨時隨地沈醉閱讀的人們越來越少了。果不其然,最近遠見雜誌公布了2014年臺灣全民閱讀大調查,會在高鐵、捷運或公車上看書的比例低到只有2.6%,而且不論是閱讀量與時數或者購書量與金額都比往年下滑,三成的人不看書,臺灣平均每人一年買書的錢甚至不如德國人一個月購書的花費。 More...
BBC走進「誰的」地方: BBC Popup的新實驗
BBC POPUP服務識別圖案 BBC Popup(以下簡稱BP)是BBC商業部門BBC World News的新實驗計劃,以「行動報導」的形式進行:BP認為,創造常態地方新聞中心,不如流動,打造臨時行動辦公室。 未來六個月,BP將在美國的六個城市移動,報導並介紹北美大陸六個截然不同的人物與風貌。 第一個運作地點是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 More...
《殺死信差》電影還活著
好萊塢電影《殺死信差》(Kill the Messenger,電影公司正式譯名為《告密者》)海報 文/馮建三 這件事情,可能是台灣史上第一遭。上個月,台北地檢署懷疑某女為拉丁美洲販毒洗錢,查扣她1500萬美元存款。事有湊巧,雙十國慶即將在美國首映的好萊塢電影《殺死信差》(Kill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