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快愈没力:即时新闻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
文/张十七
种种在318学运中动用的资讯传布新渠道所产生的能量,最为人知的是冲击了代议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动新闻工作常规的转型。由于当时公众渴求的事件信息可以用惊人的零时差效率在多生产节点(multiple production unit)中作网状流通,实验性地说明了新闻业这种科层机构作为一直以来的信息汇聚与发布中心,相较之下不仅慢,而且被认为有多方政治经济势力牵引,可信度遭到怀疑。
常民运用新传播科技挑战信息中心的权威,普遍被理解具有解放意义,但要说颠覆了什么,大概还是言之过早,也远不只是因为阅听人喜新(媒体)厌旧(媒体)。新科技带来潜伏但更重要的影响之一或许在,使人对讯息收发需要的时间更加敏感,或说,更不耐烦,而这对解放并未提出保证。
意思是,一直以来新闻业的公信力,是由机构的检核流程(所谓的gatekeeping)及记者专业判断所支撑起来,但两者要有效皆需要时间来熟成。检核需要就多方消息来源作反复诘问,而记者的专业需要历练来磨利手腕与眼光。但愈来愈不耐烦的阅听人迫使新闻机构缩短消息收发流程,尽可能快地转发事件与新消息,即使那还不能确定是否为真或有公共性的意义(但一定具有商业上的意义)。它的最新发展是:即时新闻的普及,而这样的新闻往往因为抢快而牺牲了平衡与查证的专业守则,而折损公信力。但它折损的部份并不能直接由爱用新媒体的“专业消费者”(prosumer)补充。
结果我们看到,生产加速时代的新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实质上从事新闻工作领薪受雇者数量,持续下滑。按统计,美国全体新闻记者的就业量十年内衰退了一成七(从2004年的52550人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43630人)。也就是说,新闻业的劳动生产力(productivity)提高了,让老板可以雇用比以前更少的人力来产出更多的新闻内容。它的平均结果是:每个工作者每天要提交更多报导,每则新闻的作业与准备时间都缩短了。这造成一种可能:新进记者会因为没有时间跟他们的前辈一样在消息来源间周旋刺探情报再做总合判断,为了抢快发稿而优先照录当事人的单方面说法变成工作常态,牺牲稿子内部平衡与公正的要求,事件的呈现也就变得片段而琐碎。过份片段琐碎的新闻甚至失去了独特的品性,抢快到了极致连独家都不独家了,因为也只是公开(或是公关)消息的早一秒露出,转瞬就在更多改编的二手、三手新闻流中淹没。
在不能输给同业的极端速度竞赛中,对新闻工作者的直接伤害是使身心俱疲;但长期来看更需担忧的,是如果新闻愈来愈是琐碎而可抄的,那么对老板而言,谁来写都会一样,不需要记者在新闻现场提出判断与分析;或说判断分析的职能会愈向新闻室/编辑台集中。然而眼光独到与掌握关键消息来源,本来是记者的核心能力,是跳槽加薪的根据;随着即时新闻愈是成为记者的常态性工作,也就愈使这个根据遭到否定。
传统的印刷媒体,包括报纸与杂志,因为纸本出刊的时间与篇幅限制而仍维持传统的新闻套路,其间劳动形态的转变或许还不明显,如果报老板还没开始经营线上网站的话。然而这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们看到的变迁已经是进程的问题而非有无,特别是纸媒的发展并不乐观(在美国,七年之内平面新闻业的营收短少了三分之一,且趋势不止),资本必然亟思转型,而它已经找到了方向,并且对大型传媒集团而言更不会是问题。
在赶工中去技术化的当代新闻工作者,被迫要兼顾传统专业与新工作要求(即时新闻),出现过劳症状是资本怠于承担转型成本的结果。因此新闻工作者唯有站出来,不仅是因为情势所逼要保卫健康或保卫专业,同时也是争取对转型的发言权。
张 十七
Latest posts by 张 十七 (see all)
- 重建架空的⾔论⾃由?对台湾撑香港新闻⾃由的理解/张时健 - 2020-11-10
- 记者日常与专业杂谈 / 张十七 - 2020-06-15
- 所谓的“只有一种电影,叫‘中国电影’”/张十七 - 2018-04-05
媒体抢时效,没有详查虚实,就伧促上架报导,逐渐丧失了媒体的公信力。
对于媒体报导真假,应该事后追究事实真象,也作为媒体公信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