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一, 一月 15th, 2018

机器人上工,新闻人如何不被纳凉?/唐士哲

终于轮到记者了!

继扫地机器人、达文西机器手臂、无人公车、会说九国语言的银行接待员Pepper、无人飞行载具drone之后,AI界继续侵门踏户,染指人类的工作。这两年新闻撰稿机器人(new-writing bot)也开始上工,取代新闻机构里受薪第四阶级担任的部份心智劳动。

包括美联社、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腾讯、新华社、今日头条等,传统或新媒体不乏各自夸耀机器人撰稿的尖端之处。中国于2016年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里,更预测机器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被国内各大新闻媒体机构普遍应用,报导的比例也只会越来越高。

Robot-typer                                                            (图片来源:Digital Trends)

统整一下网路上出现的关于各家的新闻撰稿机器人很厉害的科技报导,这程式至少有以下数点能耐:

•透过与大型资料库,乃至个人推特帐号的串连,海量蒐集相关的数据、消息,并透过分析,呈现趋势、或提示重点,提供给记者做后续的追踪报导。
•任何需要即时更新资讯的新闻,不劳记者随时紧盯。发生在星期二的消息如果要出现在星期四的媒体版面,程式能自补充这两天中,该则事件的后续发展。
•可以与记者分工、合力完成一则报导。机器人写手负责资料搜寻、提供概要描述,记者专注延伸分析。至于报导与分析的后续整合,可由机器人写手完成,也可由记者做最后确认。
•抓资料错误,降低人为的报导错误;或扫描事件的相关说法,避免独漏或重复。

在这些信赖电脑算出来的新闻比较好的新闻媒体中,冲得最快的算是老字号的华盛顿邮报。抵挡不住传统纸媒的颓势,华邮在2013年卖给了亚马逊书店的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老“遗产媒体”在葛兰姆家族脱手、新电子商务零售业入主后,振衰起敝的解方正是机器人写手。

华邮对抗美国政府,揭密越战与水门案,史蹟可考,即将上演的〖邮报:密战〗应是不乏歌功颂德一番。贝佐斯初掌华邮时,机器人写作还在襁褓阶段。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自动化洞见(Automated Insight)等科技公司推出的写作软体,能够将数据整理成新闻,并用在报导小联盟棒球比赛、股票行情等即时资讯。
华邮运用这套软体技术,在2015年时开发出Heliograf。操作这个软体不复杂,先行设定好一套叙事范本、输入关键的字汇,并串连特定的大型资料库,HelIograf就可以源源不绝的产出即时性的新闻素材,更进而编写成新闻。除了供应报社源源不断的素材,这项服务还可以客制化,针对个别使用者提供机器人汇整、编写的新闻,例如球迷。

Heliograf在巴西里约的奥运赛事中初试啼声。从2016年底开始,Heliograf也开始插旗政治线新闻。美国爱荷华州议会改选时,华邮的报导出现了“共和党保住议会的主导权,离全面掌控仅丢掉几席的席位”这种描述,就是其杰作。选举期间,机器人产出了五百多则新闻,虽然仍以数据报导为主,但机器人已经开始讲故事。

Heliograf显然是老牌媒体事业调整脚步、再战网路平行世界的新尝试。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大众报业的读者版图动辄数十、百万计。但传统全国性大报那种少数人采、写、编新闻给大多数报纸读者型态,目前显然已到了穷途之末。大众媒体机构的“公器”形象,面临网路与社交媒体的稀释后,面貌渐趋模糊。但吊诡的是,虽然以发行量来说,现在的大报都成了过往的小报,但是大报揭露的单一新闻在网路世界里透过点击、社群平台的转传,声量仍旧不小。

即便如此,华邮重用新闻撰稿机器人,盘算的显然不是重塑公器的价值,而是对于报业生态有了不同的想像,这想像不无疑虑:

就以劳动成本与品质计,机器人眼明手快,背后支撑的是电脑强大的演算功能与网际间的连通性。AI智慧发展轰隆隆之际,任何功能的再进化,都只是在既有软体基础上演算能力的跃进,没有以人取代人的人资管理头痛期。再者用机器人写新闻,没有新闻室里守门过程中的编采攻防,而资料“品质”又可提升报导准确性。只要调配得当,过往耗费人力、动辄造成记者过劳的发展中新闻追踪与报导更新,现在可以交给机器人写手。新闻人则可以转而着重在深度分析或调查报导上。

但上述的优势,仍敌不过一个简单的现实问题:这是否意味更多新闻机构里的职缺将永远消失?一个萝卜一个坑,过往菜鸟记者总是从基层的直述新闻报导做起,培养报导技能或视野,在新闻产业的位阶里逐渐往上爬,但现在基层泰半被电脑取代,未来的记者养成,从哪个基层开始?即便记者近身的采访是机器取代不来的,但集团化报业会不会只看财务报表,因而认为客制化的数据新闻才是金鸡母,从而把这个有温度的采访技术/艺术边缘化?

就成品供应量来说,写手机器人产出新闻只是毫秒之间,技术上形同昭告巨量新闻的时代到来。现阶段华邮的策略,是运用Heliograf产出大量新闻,这其中有地方的、小众利基的,也有个人的客制化新闻。个别新闻志不在冲高点阅率,而是在茫茫的社群媒体世界中,寻得有缘人,形成分众、长尾效应。这样看似自1980年以来、财团化后的美国报业,在走过地方报纸关门、地方版消失的幽谷,好像寻回一线生机。但巨量生产的机器人写手新闻,在华邮向网路的平行世界妥协之际,成其解方,这会不会反过头来摧残风雨飘摇的“全国性”招牌?舆论的公共领域是否更形瓦解?

如果撰稿机器人突显新闻事业终究受制于非人的技术因素,称其“划时代”倒也言过其实。自从手机、监视器、记录器等将镜头个人化、轻量化、行动化后,新闻的视觉元素早就脱离专业新闻人职掌的范围。在台湾,脸书、Youtube流传的画面、三器新闻、爆料公社等随机、机动的画面使得电视新闻的核心价值早已众包(crowdsourcing)给了机器。现在连摇笔杆的纸媒记者,其本分的采访、写作、编辑工作内容也可以众包给撰稿机器人,这大概也只是说明了科技入主曾经只有人的理性、感性主导的新闻产业,终究只有程度大小的问题。

072234z141wyuj1o951dhu(图片来源:R. Kikuo Johnson’s “Tech Support”,《The New Yorker》,2017/10/23)

华邮让机器人写新闻,目前尚以编制内记者无暇兼顾采访的地方事务为主,强调没有一个记者因此丢了饭碗。但假以时日,当这项软体技术进一步普及之后,难保“晚期采用者”有样学样,但学了走样,让新闻从此脱离劳力密集、成为人迹罕至的奇怪行业。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唐 士哲
超过气流行乐迷,目前任教于中正大学传播系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8 − 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