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投稿]经济学人谈“中国因素”
by 冯建三(政大新闻系教授/媒改社理事长)
《经济学人》近日推出长文,大谈民主政体的问题。该刊表示,二战之后,民主成为各国亟思看齐的治理模式,最大动能是美国的富强。现在,今非昔比。美国不但国力衰退,近年两党极端对立,致使政务不彰,甚至连续两年两度濒临无法偿还债务的窘境。以人口论,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却又拙于长期投资,地方公共建设也落后许多。
究竟是哪些因素致使民主政治的成绩不但在很多第三世界不如期待,就连欧美老牌民主国家亦问题丛生,导致吸引力降低?美国外交经常违逆民主原则,支持不得民心的集团发动以违法手段(包括政变)取代民选政府,包括二○○二年的委内瑞拉与二○○九年的宏都拉斯。民主龙头如美国竟有这种纪录,注定让人对美式民主失去信心,虽然《学人》“为贤者讳”,对此不言不语。
“美国因素”之外,这家创办一百七十一年、前年发行量已达一百五十七万份的周刊另提两个角度,解释民主光环褪色的可能原因。一是二○○七~二○○八年的金融核爆,再就是“中国因素”。
核爆事属“突然”,中国崛起的趋势则在核爆后更见明显,俨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力之一。中国的高速成长伴随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在二○○八年制行《劳动合同法》;又仅用了两年,就将退休给付涵盖的人数增加了两亿四千万人,显示其政治效能仍称可观。美国皮尤(Pew)中心二○一三年的全球态度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五受访中国人“非常满意”国家走向,美国只有百分之三十一。另一项对欧洲联盟七成员国的调查则说,二○一二年有一半以上受访者“不信任政府”;英国权威民调同年发现,百分之六十二受访者同意“政治人所有时间都在说谎”的陈述。对于民主政治犬儒到了这个水平,相当惊人。
不过,《学人》认为中国另有“深层困境”,难以更上层楼。因此,它好整以暇,一方面以更文明、更不挑衅、更简约方式提出了已在西方流行多年的“中国威胁论”:
“民主天生更为优越而必定胜出的信念,先前曾经遭受共产主义的挑战,现在,中国是更具有说服力的威胁。”
另一方面,它认为各国若能通过直接(参与)民主补正代议民主的缺失,缩小政府的规模,民主重光之时就是指日可待。
以公投等直接民主的方式决定公共政策,确实可以补正选举后,听任政治人物决定一切所造成的民主赤字。不过,《学人》举加州与芬兰的例子,佐证直接民主的可贵,但与此同时,却又对于委内瑞拉大力推动、获得很多专家好评的参与民主,嗤之以鼻,指委国是“自上而下(所发动)的参与把戏”、“参与是指参加辩论,找出执行指令的最佳方法。”若说《学人》有关直接民主的建言,采取双重标准而显得虚伪,那么,有关政府规模应该缩小的说法,也有自相矛盾,似是而非之处。该刊同期引述了一篇学术报告,确认德国、瑞典、丹麦与法国等每生产一百元,大约就有四十五至五十五元归由政府重新分配使用,这四个国家比起英美日义(只有大约三十至四十元归由政府支配),其经济成长较快,社会也更为平等。
所幸,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遑论明智如《学人》。民主政府应该缩小规模的建言,当然会有正确的应用对象:美国支出在各种情报事务与人员的预算,在二○一二年已比二○○二年多了一倍,达七百亿美元,比台湾年度总预算还多个一、两成,高得过头,难怪史诺登(EdwardSnowden)义愤,起而揭祕。政府这类支出若要缩小,所有人都会赞成。
Latest posts by 媒改社 (see all)
- 【媒改声明】对华视总经理去职争议声明:吁请陈郁秀清楚说明,文化部速立公媒法,让华视脱困重生 - 2018-01-16
- 【媒改声明】拒绝假公共媒体 确立客台之定位:我们对客家基本法修法之声明 - 2017-12-07
- 捐款征信2016年9月 - 201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