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員投稿]經濟學人談「中國因素」
by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媒改社理事長)
《經濟學人》近日推出長文,大談民主政體的問題。該刊表示,二戰之後,民主成為各國亟思看齊的治理模式,最大動能是美國的富強。現在,今非昔比。美國不但國力衰退,近年兩黨極端對立,致使政務不彰,甚至連續兩年兩度瀕臨無法償還債務的窘境。以人口論,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卻又拙於長期投資,地方公共建設也落後許多。
究竟是哪些因素致使民主政治的成績不但在很多第三世界不如期待,就連歐美老牌民主國家亦問題叢生,導致吸引力降低?美國外交經常違逆民主原則,支持不得民心的集團發動以違法手段(包括政變)取代民選政府,包括二○○二年的委內瑞拉與二○○九年的宏都拉斯。民主龍頭如美國竟有這種紀錄,注定讓人對美式民主失去信心,雖然《學人》「為賢者諱」,對此不言不語。
「美國因素」之外,這家創辦一百七十一年、前年發行量已達一百五十七萬份的周刊另提兩個角度,解釋民主光環褪色的可能原因。一是二○○七~二○○八年的金融核爆,再就是「中國因素」。
核爆事屬「突然」,中國崛起的趨勢則在核爆後更見明顯,儼然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推力之一。中國的高速成長伴隨極大的副作用,因此在二○○八年制行《勞動合同法》;又僅用了兩年,就將退休給付涵蓋的人數增加了兩億四千萬人,顯示其政治效能仍稱可觀。美國皮尤(Pew)中心二○一三年的全球態度調查發現,百分之八十五受訪中國人「非常滿意」國家走向,美國只有百分之三十一。另一項對歐洲聯盟七成員國的調查則說,二○一二年有一半以上受訪者「不信任政府」;英國權威民調同年發現,百分之六十二受訪者同意「政治人所有時間都在說謊」的陳述。對於民主政治犬儒到了這個水平,相當驚人。
不過,《學人》認為中國另有「深層困境」,難以更上層樓。因此,它好整以暇,一方面以更文明、更不挑釁、更簡約方式提出了已在西方流行多年的「中國威脅論」:
「民主天生更為優越而必定勝出的信念,先前曾經遭受共產主義的挑戰,現在,中國是更具有說服力的威脅。」
另一方面,它認為各國若能通過直接(參與)民主補正代議民主的缺失,縮小政府的規模,民主重光之時就是指日可待。
以公投等直接民主的方式決定公共政策,確實可以補正選舉後,聽任政治人物決定一切所造成的民主赤字。不過,《學人》舉加州與芬蘭的例子,佐證直接民主的可貴,但與此同時,卻又對於委內瑞拉大力推動、獲得很多專家好評的參與民主,嗤之以鼻,指委國是「自上而下(所發動)的參與把戲」、「參與是指參加辯論,找出執行指令的最佳方法。」若說《學人》有關直接民主的建言,採取雙重標準而顯得虛偽,那麼,有關政府規模應該縮小的說法,也有自相矛盾,似是而非之處。該刊同期引述了一篇學術報告,確認德國、瑞典、丹麥與法國等每生產一百元,大約就有四十五至五十五元歸由政府重新分配使用,這四個國家比起英美日義(只有大約三十至四十元歸由政府支配),其經濟成長較快,社會也更為平等。
所幸,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遑論明智如《學人》。民主政府應該縮小規模的建言,當然會有正確的應用對象:美國支出在各種情報事務與人員的預算,在二○一二年已比二○○二年多了一倍,達七百億美元,比台灣年度總預算還多個一、兩成,高得過頭,難怪史諾登(EdwardSnowden)義憤,起而揭祕。政府這類支出若要縮小,所有人都會贊成。
Latest posts by 媒改社 (see all)
- 【媒改聲明】對華視總經理去職爭議聲明:籲請陳郁秀清楚說明,文化部速立公媒法,讓華視脫困重生 - 2018-01-16
- 【媒改聲明】拒絕假公共媒體 確立客台之定位:我們對客家基本法修法之聲明 - 2017-12-07
- 捐款徵信2016年9月 - 201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