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二, 一月 20th, 2015

「全民书写的时代」反而让你更静默吗?-社群网路的解构集体性与逆民主力量

社交网站谈的都是些甚么?图片来源:http://www.shutterstock.com/zh/subscribe

社交网站谈的都是些甚么?图片来源:http://www.shutterstock.com/zh/subscribe

/王维菁

网际网路与社群平台所带动之网路自由开放、资讯透明、参与及分享文化,让社会对网路言论自由与审议式民主发展充满乐观心情,许多观察者、参与者认为,网路社群已开启一「全民书写」或「自媒体」时代,每个参与者都以一种「行动主义」精神,参与网路论述之生产、传布及讨论,阅听人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单向、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为具有书写、批判与行动能力的传播主体,带动论域民主之发展。「全民书写时代」概念之提倡者认为,新闻及公共议题讨论之参与是全民的权利,也是人人都能也应该实践之技能,「全民书写运动」使审议式民主与直接民主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将过往公民社会本应拥有的,监督政治经济权力之权力拿回人们的手中。

然而「全民书写的时代」真的已经来临了吗?在「全民书写的时代」中,我们是否真的参与了书写、批判与行动讨论?还是我们反而在这片乐观期待的心情中以及众声喧哗的杂闹中显得更静默了?John Hartley 即曾指出,在网路的全民书写运动中,需关注「如何获得书写与说的权力」?如何因应新的对话能力的不平等,以及意见霸凌。若忽视了网路论域中新的言论权力形式与新的言论权力之出现,我们很难维持真正具有培力作用的民主对话与相互尊重。

在「全民书写的时代」中,我们是否真的参与了书写、批判与行动讨论?

在「全民书写的时代」中,我们是否真的参与了书写、批判与行动讨论?

然而,台湾现今网路社群媒体的言论意见许多以嘲笑嘲讽、贬抑否定、及自以为尊为言谈风格主流,敢言者受到关注,不断挑战人性相互尊重之极限,而静默者则因为背负害怕被批评的恐惧而更加静默。是以,说话、敢不敢说话、愿不愿意说话成为一种真实权力之展现与实践,话语权力之逐渐被剥夺是一隐微且充斥压力之过程,是在他人对自我之凝视,以及自我想像他人对自己之凝视下逐步被丧失。于是静默者不断对自我论述去政治化、中性化、以及进行自我言论检查,于是,虚拟空间中话语权力的两极化从此不再虚拟,而是赤裸裸的权力展现。

而这日渐扩大的,不敢说也不愿说话的沉默,是否会毁灭了全民书写运动所殷殷期盼的网路审议式/对话民主?并使网路论域丧失其民主培力之功能?目前尚无确切答案,但我们须尽快探究如何建立说话与对话的民主秩序和勇气,并致力打破表述压力与恐惧的文化氛围,才能朝向网路时代传播权实践的建构与落实,维护网路社群空间的真实言论民主。也许当有一日,人们能认知到所谓的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有人讨厌你正是因为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而当你知道你得到越多赞,而你也渴望更多赞代表你是越危险时(或当你知道你得到的讨厌越多,代表你活得比别人更自由时),也许自由才能逐渐真正被实践与展示。

也许当有一日,人们能认知到所谓的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图片来源:http://www.damanwoo.com/node/47352

也许当有一日,人们能认知到所谓的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图片来源:http://www.damanwoo.com/node/47352

此外,网路言论社群的解构力量,特别是对权力的解构力量已被证实可以是极其强大的,然而不断的解构及再解构,不断快速地推翻与再推翻,似乎已经使信念与社会共识更难存在或达成,而个人也在不断解构甚至自我解构中进入一个更后现代的世界,我们更加个人主义、怀疑主义,我们更难以相信长远信念与信任的得以存在。因此社群网路有时虽容易号召集体行动,但却不一定代表有助益于集体性之提升。在网路言论社群惊人的解构性力量外,若建立共识、整合收敛意见、以及形成建构性力量之机制一直无法出现,社群网路审议式民主之实现依旧仍是悲观且遥遥无期的,此时网路所呈现的民主是自由多元加上个人主义的民主,而非追求社会共识、共同之善与集体性的共和民主。

因此,新的网路数位科技典范,被称之为是一自我之科技(technology of the self),强调自我意识、个人主义与自我控制,网路上不同类型行为群体的行为正在逐步形塑数位网路世界的新结构,但社会行为的样貌与社会结构结果中间的连结仍是虚弱的,因此我们尚缺乏判定个人社会行为结果之依准,但找出这些连结与行为结果的判断依准或许是资讯社会民主研究的重要工作,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知道,在受到网路言论社群不断解构下的集体性、共识与共同之善要如何达成?新的社会整合形式又会是什么?而网路的批判论述要如何从自我中心走向考虑集体性、共同目标与共同意义?这些,或许对于逐步走向依赖社群网路来建构民主之当代社会,或将无比重要。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王 维菁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广播电视电影系博士,现任台师大大传所副教授。 因为不是很有自信,所以不断寻求学习的路径。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五 ×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