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四, 十二月 29th, 2016

除了历史,还有美学素养──也谈纳粹扮装事件

日本偶像团体榉坂46也在今年有线点播率颁奖的盛会中做出了具争议的扮妆

日本偶像团体榉坂46也在今年有线点播率颁奖的盛会中做出了具争议的扮妆

文/魏玓

近日新竹光复中学某班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扮装纳粹军团引起轩然大波,包括政府官方与大众媒体、网路舆论大多挞伐批判。近日相关论述和报导颇多,虽然并非没有细究空间,但此举之严重不当,当事人对于历史、正义与人权概念的认知不足,殆无疑义,此处不再就此申论。也有人强调这是无感而非无知,但无感其实也是无知的范围(请参考署名周威同的高中老师在「公民行动影音资料库」的文章,提到历史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意教育,意思便是,知识不是名词而已,也包含复杂的脉络、不同的观点、意义和感受等等),特别区分二者并无太大意义。

本文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重点,即从「无知」,也就是某种知识、素养或能力的缺乏切入。大部分的舆论,都认为当事师生们对于历史或历史事件的意义认识不足,这固然没有错,但是我至今尚未看到有评论比较完整地指出当事师生在另一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不足:美学。

光复中学的这场活动(据说每年都举办),本质上是表演,今年的表演的主题是历史人物。然而要怎么表演,是由各班老师和同学们决定的。这里包含两个不同方面和层次。第一个是表演的素材:要选择什么人物?历史人物范围如此之广,为什么选择希特勒和纳粹?有人帮当事师生缓颊,说这或许是基于对某种崇高、进取价值的崇拜,我觉得这不成立,崇高、进取有很多诠释方式,代表人物也不一定非得是纳粹不可。

第二个是表演的方式。基本上光复中学这次的活动就是扮装游行,没有中心主旨,而是娱乐性质的表演,扯上历史人物这个主题,并没有增加任何内涵,只是一个扮装的主题。所谓娱乐式的扮装活动,新奇、搞怪、搞笑、戏谑、酷炫……是其重点。在这样的表演活动里,不需要太动脑筋想故事、写剧本,更不用练习专业的表演技巧,只需要一些一眼就看出来、一眼就吸引注意的符号,搭配一些印象式的动作和口号。这或许部分解释了当事学生选择纳粹(因为符号鲜明),以及用戏谑的方式表达(从照片和游行时的致词可知)的原因。

这两个面向透露出来的,正是学校和学生们美学涵养上的严重不足。此处所谓的美学涵养是广泛的,以历史题材的表演来说,很可能是因为对于历史故事、历史剧、历史电影、服装史、表演知识、喜剧内涵等等方面的接触不足。因为不足,所以脑中的「参考资料库」有限,竟找了一个自己也知道不是很恰当的扮装对象。因为不足,所以似乎并不知道戏谑、搞笑式表演也是有学问和深度的,除了表面的扮装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练习和发挥的地方。因为不足,所以可能也不知道,搞笑或喜剧表演也是有伦理考量的,很多素材本身,或是再现方式,都是不宜使用的。这不是低俗高雅的区分,而是作为表演者,如果终极目的是娱乐大家,那么在娱乐人的同时,如果很明显地、直接地伤害了另一些人,这就是不好的表演。

我并不是说,纳粹不可以成为表演的题材(事实上所在多有),甚至如果有学生要声称他认同纳粹理念,在没有立即伤害他人的情况或场合下,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我想我们应该保有这样程度的思想自由。但我认为,教育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你要介入某个争议性议题,甚至表达某种争议性主张,你必须要有相对充分的准备,包括自己对相关议题和观点的多方了解、知晓谈论或表达相关议题的可能影响,以及尽量让自己的理念能够有道理有证据等等;这对高中生来讲应该不是不可能的要求。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准备,那么把纳粹放到一个单纯娱乐,不可能也不被期待做什么深度讨论,只需要大家浅浅短短开心一下的活动里,就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决定。

当然,这件事情并非一日之寒。近年来台湾社会中,从公司、学校到政府机关,充斥各种扮装活动,而这些活动,通常也就只是扮装,也就是娱乐一下自己和大家。我虽然不觉得这是什么有趣的活动,不过我并不反对藉这种形式乐一乐。但即使是这样单纯的娱乐活动,我们也看到里面的问题:想像力的严重不足。君不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台湾许多教育机构就习惯举办以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习俗为主的各种扮装活动,包括万圣节、感恩节、耶诞节(本次光复中学的活动便叫做「圣诞感恩踩街」),由于缺乏文化习俗的根,大部分人的参与,也就是很表面的扮装。而扮装的题材来源,九成以上都是好莱坞电视和电影角色:蝙蝠侠、蜘蛛人、爱莎与安娜。我并不是说让小孩扮这些角色有什么错,其实小孩子也很乐(这毕竟牵涉到整个文化与美学环境的缺陷,不是个人的问题,稍后再回来谈),但是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能有多少扮装的想像空间和表演的基本能力?

前几年我有机会体验加州柏克莱某间公立小学附设幼儿园的教学,他们当然也有万圣节扮装活动,不意外的,小朋友们大多也是扮成蝙蝠侠、蜘蛛人、爱莎和安娜,大家乐一乐,也很好。但是我注意到老师一定会充分解释万圣节的由来和精神,而且这些节庆活动深刻地与生活和家庭结合在一起,并非无端空降。另外一件更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们为了马丁路德纪念日活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由老师从历史故事讲起,用最简单和最生活化的方式解释民权和正义,纪念日当天,全班小朋友(不分肤色、种族)扮装,演出早期黑人农工受压迫的歌舞剧,朗诵隽永的「我有一个梦」,最后手牵手演唱人权主题歌曲。那是一场严肃但温暖,绝无勉强和悲情,没有打闹嬉笑,充满正面能量的活动。而他们才只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

当然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比较圆,但我从中看到所谓真正的「素养」,不是看几部电影或几本小说的事,是从小扎根的事。不仅如此,这应该不会只是学校的事。我们的电视上和银幕上,看不到太多自己的历史,甚至也看不太到各国的历史,最近很多人因为这个事件提到《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等等,其实这类电影都很少在本地各种影音管道上出现,更不用说各种相关纪录片。你或许会说,啊这些太严肃了。其实不会,这些电影都很好看。但如果真要这么说,好吧那我们看看搞笑。我们的媒体上,除了万年不变搞笑模式的搞笑艺人表演,也很难看到更多样的、有内涵的、不只是挖苦羞辱作贱自己或别人的喜剧表演和脱口秀。先别说什么这些好的内容在网路上都可以找到,我指的是一般家中的、寻常可见的、普及近用的影音内容环境,那才是构成「素养」的最重要条件,但台湾在这方面显然长期缺乏。我合理推想,如果过去二十年来,我们的电视、电影环境不是这么贫瘠,高中生们在扮装表演时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伦理性,或许就不会出这么大的问题。

我并不是在为当事师生辩护,但我确实觉得他们的无知或不足,绝对不是单一个案或特例。除了历史知识之外,美学素养的问题,也很重要。说到这里,让我再讲两件事情来做为结尾。正因为这起事件背后有太多问题需要检讨,所以在我看来,谁都可以指责他们,就是政府不该。事情爆发之后,我们看到总统府立刻跳出来要求学校道歉,这会不会太错乱了?我们的总统府可以表示遗憾,甚至代国民向相关国家道歉,但是要求学校先道歉,难道你是以色列或德国政府?发生在国土之内的事件,不管好坏,都是你的责任范围不是吗?再说教育部,除了也是指责校方,更火速对学校进行处分(撤销补助是一个适当的处分吗?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吗?对其他师生公平吗?),仿佛教育的事情不是教育部的事情。相关政府单位的反应,不是应有的承担和检讨,而是切割和斗争,这绝非一个政府应有的姿态。

另一个问题是,固然台湾社会存在普遍的某些知识和素养不足问题,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就此否定所有的高中老师和高中生。因为自己研究兴趣的关系,我经常在查询网路资料的时候,偶然查到某某高中的学生课堂作业,不管是哲学思想或电影分析,其品质和认真程度绝对不下于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所以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在现实升学和课纲架构限制下,很努力想要建立学生各种人文素养的高中老师,以及很努力想要学习的高中学生。在本次事件发生之后,我猜想他们一定非常非常沮丧。鼓励他们,并让他们扩大影响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求(那只会要求别人的)政府,赶紧在教育和文化、传播政策上做出改善。否则,纳粹扮装事件,绝对不会是第一件。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魏 玓
媒体改造学社、《共志》编辑委员会成员。最近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脸书的政治经济学、台湾新闻媒体的发展史,以及捷运和高铁的文化研究。写评论和做研究都有拖延的坏习惯,但前者通常字数过多,后者却是过少。目前任教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经常移动于台北新竹之间。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五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