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投稿]比服贸更快更有效:传媒事业自由化及其不发展状态
然而进一步看产业要素所得的分配,占产出的比值:
很清楚的,对传播业的年产出而言,税赋与固定资本消耗的比重长期持平,而九○年代前半的工资占比在六成上下,甚至渐增,到九○年代末后开始开始走低;而企业的盈余占比则有相反趋势,至今两者不相上下。这个趋势和总体GDP的表现大约相当,但变动量大得多。
一般来说,传播业的人均工资,以及工资占产出比例,与其他部门相较都是偏高,即使不计普遍的财政补贴仍是如此。这并不是因为传播业工人比较懂得团结,对资方的议价力较强;也不是因为传播业劳动力供给长期不足,事实上是相反,劳动力经常过剩。真正的理由是,传播业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特殊性:明星之必要。不论是唱片、电影、电视剧、小说散文,明星与名人是刺激消费的保证。除了作为品牌用于行销,这些高端工作者的创意与能力很难被资方抽取出来平均化(即所谓的去技术),并且经常与产品自身结合(而非异化),作为个别工资议价上的有力筹码。与资方的劳雇关系,通常也按专案合约议定。通过经纪公司的运作,名气大小不等的工作者对资方可以挣得超过常人水平更多的报酬。大牌的甚至可以要求就销售结果作比例分配,而不只是得到计时或弹性计件工资。虽然大量的普通或未成名者的薪资低到无法存活,然而全产业平均起来仍较他部门为高。
我们都知道,台湾的传媒产业表面上过度竞争,理当求才若渴,但资方议价力仍持续升高。相对的工会势力本来薄弱,在工资拉锯上不起作用。工资占产出比持续下降的趋势,也代表这个部门核心占领导位置、具有很强议价能力的工作者减少了。换句话说,传播业总体的技术构造转变,高技术的发想与执行者移出,低技术的工作者承接工作,产品品质则下降。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个部门并没有因为核心技术人力的移出而萎缩,产出持续增长。这样的现象表示,消费者接受了品质的下降,又或是有进口品替代来填补。
在台湾的视听部门,这两种可能性对我们而言都是现实。好比打开电视,千篇一律的低成本谈话性节目充斥;内容最容易去技术量产但几乎没有重播价值的新闻频道,将近十台;戏剧节目的制作成本倒退二十年;相对的日韩美中戏剧与综艺节目则是大行其道。这些现象让资深的电视制作人詹仁雄直言,台湾电视圈“危在旦夕”。由于台湾在九○年代就有不输今日的业者数量,因此我们可以确知这样的现象并非本地过度竞争的问题,而是在自由贸易过程中,我们的传媒产业逐渐被取代、被牺牲了。
回到这次服贸协议争议的焦点:中国。除了出版业与新闻业仍受高度管制,中国的视听服务部门,自上个世纪八○年代后期开始放宽外人参与制作投资。香港左翼电影公司首先赴中拍片,再回销香港本地。台湾则因与中国的冷战对抗关系,参进较晚,并且对中国影视商品设有许多输入障碍,以致赴中发展的人力难以兼顾本地市场(比如苏友朋与林心如),垫高了移往中国的顾忌。但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广大市场吸纳境外制作人才的力道增加,加上文化语言相近,台湾对中产品树立的输入障碍逐渐削除,让这些高端人力得以反向地将台湾视为次级市场(ancillary markets)。如今在本地培养发迹的生产者,莫不以中国市场动向马首视瞻,赴中发展者络绎于途,中心/边陲的生产关系逐渐成形。而这个趋势应当与前述本地传播业的不发展趋势有关连,并且无法从其持续增长的产出观察而得。
因此,虽然中国仍对本国视听部门高度保护,港台为参进中国市场,先是争取合制片的本国待遇(一方面也是中国作为后进者技术学习之必要),其次是将台港片视为本国片不受进口配额管制(虽然审批与发行仍有重重难关),先后成功。然而就香港的例子而言,由于不若台湾有主权难题,与内地的流通几乎已没有障碍,于今大多数的高端人力移往中国内地,长居北京上海等大城,港产电影核心竞争力流失,因此输中特许的优惠条件,已无意义。至今港产片数量极少,该部门平均工资持续倒退,工资与产出占比下降,与台湾前述的情况类似,并且迫使香港政府开始提拨制作基金来挽救电影业。
单就审视视听服务业的贸易障碍,中国其实早已逐步将台湾纳入同一经济圈内,追溯合制产品的发展史,可知进度在ECFA贸易协定的签署之前就已开始。我们已经知道ECFA以降,台湾电影输中的数量至今还不及中国电影输台,原因在中国视听业的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发行通路垄断在少数超大型国企手上,以及冗长莫测的审批过程作梗。由于高端制作人力的薪酬结构经常以销售量分成计算,因此他们不如直接赴中参与生产省事,促使本地产业空洞化。
经济部次长卓士昭近来履履呼吁,服贸协定生效后,台湾工作者可有更多赴中领取高薪的机会。诚斯言哉,视听服务业不用等到服贸签署,早已实现了卓次长的承诺。然而本部门的工资倒退,竞争力落后,产业边缘化,各种对厂商与工作者的财政补贴以有市场潜力为要件,说明了市场崩溃的现实,一如詹仁雄所言。这些,不知是否也在经济部的预测之中呢?
媒改社秘书处
Latest posts by 媒改社秘书处 (see all)
- 【媒改社声明】公广集团应该积极应对数位创新议题 - 2024-11-13
- 向政治倾斜? 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媒体背书”/胡元辉 - 2024-11-05
- 严正声明: 新委员人事案刻不容缓,维护NCC正常运作以回应社会期待 -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