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日都不紀念了!二二八新聞有事嗎?
文/張春炎(台大生傳所博士)
今年二二八紀念日,新聞媒體的相關報導,最高比例莫過於紀念會上新任台北市長柯P如何與馬英九的死亡之握過招。我非正式地統計了一下,前述的新聞內容,不論是在電視新聞報導或者從google新聞搜尋功能發現,這類新聞比例之高、令人不訝異卻燃起許多的遺憾。
遺憾的是,對於任何傳播領域的學習者而言,這一窩蜂的新聞報導內容,雷同性過高、垃圾訊息過多,而有關歷史真相以及二二八的社會意義等訊息太少。
遺憾的是,二二八紀念日明明是一個既定的紀念日,成熟、訴求專業的電視新聞媒體本就應該預先做好富紀念性、具深度的報導準備。例如藉由新聞讓舊的事實重現,讓新的事實被呈現。藉此來讓社會大眾藉由新聞多認識二二八的歷史、真相,釐清臺灣社會所受的影響?誰該被究責?我們又該如何擺脫二二八留下的歷史創傷?除了政治人物,受難者遺孤的聲音又是什麼?有沒有其他關連事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等等。
可惜台灣大眾新聞媒體似乎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一種廉價的方式進行新聞製播。不但沒讓二二八的新聞成為機會教育、有用的資訊傳遞,反而傳播出更多像是加工製作的口水八卦、鄉野傳奇的「(秘)辛聞」。
此外,不少新聞也總是容易反覆挑起對立,因此我們也可以經常看見新聞框架出「二二八受難者遺孤的無辜VS.施暴政權及其繼承者的可惡」。這點特別是表現在電視新聞這個接觸社會大眾最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上。
這些方式所產製的大眾新聞,顯然相當不可愛。我知道也有不少人甚至會認同,這類新聞如同前陣子引人唾罵的劣質油品。劣質油讓我們傷身,劣質新聞則是讓我們傷腦傷心靈。
面對劣質新聞:一個傳播科系教員和父親的反思
在少子化極度嚴重的今日臺灣,我覺得最珍貴的社會身分之一,莫過於是為人父為人母親。我躬逢其盛,目前是三歲未滿的孩娃的阿爸,自孩子出生後我始終有一種「危機入世」之感。我總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社會污染太多,而從社會汲取養分太少。也許是職業病的關係,在各類社會污染源當中,我對於大眾媒體的污染特別敏感,也關注孩子應該如何面對大眾新聞的問題。
有人或許會反問,這個問題有什麼了不得。為什麼我要關注大眾新聞媒體對孩子的影響?乾脆關掉、禁絕不就得了。但我寧願拉着美國知名的新聞社會學者Michael S. Schudson的衣角,讓他來幫我回答這個問題。
Schudson會如是說:我們珍愛的民主社會,仍須要「不可愛的新聞業(unlovable press )」
依照Schudson的看法,如果大家通通關掉電視、不看新聞、不要新聞了,隨之而來的結果,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我覺得新聞媒體不應該消失,而我們,閱也應該學會怎麼面對。
臉書上我看到諸多「有智之士」,表達他們對面對二二八不被真的紀念的問題。2008年乘着噴射機離開大眾新聞媒體、回家專心當奶爸的黃哲斌,他在自己的臉書上就以二二八當天回答孩子的提問作為開場,告訴孩子和自己(以及臉友們),假如二二八光知道放假而不知紀念,這還算是二二八紀念日嗎?如果要紀念二二八,最要知道二二八是什麼?
這些問題當然可大可小,可能的回答也能很多元。而他們家則是身體力行介紹孩子看了一些輕鬆、有趣,能夠長知識的二二八紀念作品,例如台灣吧的『全球瘋傳,臺灣人不告訴你的,228事件。』。
另外他也分享一些跟二二八紀念日不相關,卻跟我們如何回應「二二八紀念日新聞不紀念」的問題很有關。他分享了李偉文先生的最新力作《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力與知識力》的網址連結。點開看,深得我心。這本書被這麼介紹著「是因應時代變遷的新教養難題──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而是如何在紛亂的資料當中,培養不被媒體左右的心智能力!」
我想着,如果我們可以很灑脫的說,我不看新聞就沒有問題,我想那是一種面對大眾媒體惡質化的姿態。但如同我前面提到了,做為一個傳播媒體領域的研究者、教學者,作為一個奶爸,我卻更加認為,在這個充滿劣質新聞、資訊充斥意見市場的時代,在這個「辛/腥聞」當道的時代,除非進入太空艙,否則家長們很難讓未具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完全不接觸到這些新聞資訊。
那麼也許可以試着用另外一種姿態來面對這些新/辛/腥聞。也就是站在一個具批判思考力、具備媒體素養的閱聽人的角度,陪孩子一同看新聞,發想、認識其中有什麼問題?學着李偉文那樣,讓新聞刺激自己與孩子共同思考,從中反思和長知識。親子關係,我想也跟着很好很好。
張 春炎
Latest posts by 張 春炎 (see all)
- 杜特蒂與他的菲式防疫傳播/張春炎 - 2020-08-10
- #MeToo運動@東南亞:女記者應該用專業來共同突圍/張春炎 - 2018-08-08
- 從美國到菲律賓:假新聞成真武器/張春炎 - 2018-03-14
[…] 全文詳見共誌及媒改社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