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二, 十月 7th, 2014

《殺死信差》電影還活着

好萊塢電影《殺死信差》(Kill the Messenger)海報

好萊塢電影《殺死信差》(Kill the Messenger,電影公司正式譯名為《告密者》)海報

文/馮建三

這件事情,可能是台灣史上第一遭。上個月,台北地檢署懷疑某女為拉丁美洲販毒洗錢,查扣她1500萬美元存款。事有湊巧,雙十國慶即將在美國首映的好萊塢電影《殺死信差》(Kill the Messenger,電影公司正式譯名為《告密者》),同樣與拉美毒販沾上邊,但主角是從事調查報導的美國記者,旁及主流傳媒與美國政府。

美國加州的《聖荷西水星報》(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分三天,在1996年8月刊登〈黑暗聯盟〉(Dark Alliance)這篇長達兩萬字的調查報導時,衞布(Gary Webb)出道專職記者已有十六年,任職水銀報八年。

〈黑暗聯盟〉的故事起自1979年。這是台美斷交的次年,已在尼加拉瓜主政四十餘年、親善台灣的蘇慕沙(Somaza)家族,同遭美國總統卡特棄若敝屣。台、尼的差異是,台灣當時無人能夠取代蔣氏,尼加拉瓜則群雄虎視眈眈,但美國未能如願,無法將其屬意的勢力護送登台,反而,努力多年的左翼聯盟桑定政權贏得民心,遂能取而代之。

次年底雷根大選獲勝,1981年元月入主白宮,撲滅紅色勢力不遺餘力,因此極力支持右翼的尼加拉瓜反叛軍Contras。錢怎麼來呢?部分來自尼加拉瓜毒販在洛杉磯的銷售利潤,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可能未曾直接協助,但對Contras派員參與其間,心知肚明。現任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在初次當選參議員時,曾在1989年完成聽證與調查後,發佈正文四百頁、附錄六百頁的報告,指出單是為了援助Contras,國務院就至少給予毒販八十多萬美元,(注意,這是毒販作為國務院與Contras之「中間人」的「傭金」,不是Contras得到的金額)使其協助轉致給予Contras的「人道」援助。

這是民主國家很難承受的醜聞,應該是新聞熱點。不過,究竟是當時美國海內外事件太多,稀釋了醜聞的衝擊力道;還是「初次嶄露頭角」的凱瑞太過「人微言輕」主導不了議題;或只是美國政府公關厲害,迷亂了第四階級的神經,乃至於是主流傳媒的失職,並不清楚。要之,1989年的美國各大傳媒距離相應不理、沒予報導的程度,所去無幾。事隔七年,情況不同了,21世紀傳媒感受最大的差異,20世紀末已經萌芽。網絡普及的年代當時已經進入第三年。衞布最初的動機只是在於徵信,但他將該篇調查報導所依據的各種文件、訪談全文及記者的筆記,全部奉送上網,無疑方便了其他管道(收音機脫口秀、另類刊物及網站,以及口耳相傳)的代為轉發、傳達與放大。所有這些大小不等,正式與非正式的管道,前呼後擁也就產生了繪聲繪影、杯弓蛇影的效果。這次,發行全國的美國主流媒體再也無法遮掩,只能回應。

不過,大媒體這次還是不很老實。起初,招數還是老的:不理會,反正人多健忘,新聞日新月異,後浪很快就要淹沒這個根本就是「老掉牙的舊聞」。

這裏,「官方報告」與「調查報導」各有特色的性質,顯現了。前者硬梆梆,後者活生生。在法庭受訪的毒品低階中間人、身陷尼加拉瓜監獄的人、與Contras叛軍來往的銀行、據此抽絲剝繭所揪出的華府決策圈,交織在衞布的調查報導,這裏有更多的細節與證據,栩栩如生地呼應了凱瑞委員會的結論。報導此時如同文學,又有偵探小說的味道,社會大眾開始有更多人動容,草根群眾有了呼應。假使要說這是網絡「新媒體,打倒舊媒體」的第一回,也可以,雖說當事人付出了龐大的代價。

因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洛杉磯時報》不知是見不得人好,覺得弊端捲動的大新聞竟由小報揭發,顯得本身不夠負責,因此惱羞成怒;或者,三報純粹就事論事,且認定衞布的報導有太多瑕疵,因此為了新聞事業的尊嚴,必須自行糾錯。三報不約而同,投入大量人力(洛時派了17人!),努力想要找出衞布報導的不足與可疑之處,目標是要挫損其公信力,或最好是使其信譽掃地。《紐時》還說,衞布的系列調查引起軒然大波,顯示黑人讀者很容易就會遭致「陰謀理論」的影響;有了這樣的評論,難怪論者會說,《紐時》的反應根本就是公然的種族偏見。有人認為,三報的行為固然激發一些憤怒,但寒蟬效應更大,如果稱讚衞布就會惹惱它們。最激烈的重擊來自衞布的主編,《聖荷西水星報》 在刊登衞布調查報導後兩個月左右,發表社論批評衞布,〈黑暗聯盟〉系列報導與所有附件也從網站移除!

曾在1990年得到普利茲獎的衞布只能離職,但未屈服,外界也有雪中送炭。1996當年,他得到「灣區專業記者年度獎」;1997年獲頒「另類新聞事業傳媒英雄獎」。1998年出版《黑暗聯盟:CIA、Contras與古柯鹼爆炸》,也是《殺死信差》這部電影的編劇依據之一。但據說衞布後來四處寄發履歷,遍求記者職務,沒有報社給他面試機會,後在加州州議院擔任調查員工作,2004年底頭中兩槍隕命,有人說是謀殺,但較多人認為是自戕。

去(2013)年,好萊塢即將拍攝衞布故事的消息傳出後,《聖荷西水星報》呼籲想要前往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帶着懷疑的心情,因為衞布「空有激情,卻不公平」、「連CIA都沒有採訪。」不過,也有人為當年抹黑衞布而懺悔,《洛杉磯時報》前記者凱茲(Jesse Katz)公開認錯並道歉,表示當年的任務之一,是要讓衞布的報導顯得沒有公信力。

十月二日,《台灣醒報》說,〈墨西哥掃毒有成 4大毒梟全落網〉。這是好消息,但毒品問題會就此減少或消失嗎?難說。同理,《殺死信差》能為衞布再爭公道,或是爭議必將浮現,仍然未知。唯一確認的是,好萊塢拍了一部應該值得一看的電影。

作者按: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是Al Giordano 發表在下列網址的長篇文章,《黑暗聯盟》全書可在該網站閱讀及下載:http://narcosphere.narconews.com/thefield/5047/hollywood-s-gary-webb-movie-and-message-big-media-couldn-t-kill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馮 建三

馮 建三

http://www3.nccu.edu.tw/~jsfeng/
登頂猴山五百次,台灣268座三千公尺高山五十次;預定隱於市之前,完成一千次與一百次,並將發表曠世巨作,書名定於古巴革命六十週年時宣布。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9 +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