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独立新闻元年,《打破新闻》和民众一起建立的新空间/田育志
9月5日午后,因为台风玲玲的影响,首尔市区下起滂沱大雨,我正拿着手机导航,试图在地铁忠武路站附近寻找《打破新闻》(뉴스타파,Newstapa)的办公室。虽然2017年时曾经因为访谈而去过一次,但这次在首尔行前与《打破新闻》代表兼总编金镕镇通信时,得知八月中时办公室刚搬迁到忠武路站附近的新址,于是那个大雨的午后,来回绕了几圈,才终于找到《打破新闻》的新办公室。
和曾经到访过的旧址不同,那时还是在某栋办公大楼中的其中一层,但《打破新闻》新办公室不只占地变广,更是一口气租下了建物中的B1、1楼、4楼与5楼等四个楼层。空间变大,《打破新闻》要做的事情自然也变多了,那天在金镕镇代表的介绍下,对于新空间搬迁的构思与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多了一分敬佩。
既有空间规划,持续进行调查新闻报导
到访的那天晚上,是《打破新闻》邀请赞助会员参观新办公室的活动日,金镕镇代表笑着说,我除了赶在正式对外开放前参访,也是第一位到访《打破新闻》新址的外国朋友,边说边拉着我开始一层一层的介绍起新空间的规划。
4楼和5楼的办公室,大抵上和旧办公室的配置相仿。4楼主要是作为后制与行政管理使用,包含了媒体经营、内容企划、影像后制、新媒体、国际合作等组别;特别的是,作为联合亚洲调查报导新闻记者的“Watchdog Asia”,也正式进驻《打破新闻》的4楼办公室。而5楼则为新闻记者为主的新闻室,同时也设有“数据新闻研究室”(Data Journalism LAB)。
金镕镇代表说,这两层楼主要是过去《打破新闻》既有的空间规划,执行业务也无太大差别,但在Watchdog Asia与数据新闻研究室的进驻及设立,是新空间定位的重要指标之一。
新空间核心三宗旨:独立、联合、协作
说起新空间的搬迁与规划,选在2019年进行,对《打破新闻》、以及韩国社会来说,背后是有其意义的。
今年是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대한민국임시정부)”成立满百年的时间,当年韩国独立运动(한국의 독립운동)的第一波高潮“三一运动(삼일운동)”爆发,除了促成临时政府的成立,为了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人民也展开一连串的抗日斗争。百年后的2019年,《打破新闻》规划了新空间的搬迁,透过实际的行动来延续当时的“独立”、“自由”精神;“民国百年,独立新闻元年”正是《打破新闻》替2019年所订下的意义。
“独立”一直是《打破新闻》产制新闻的核心价值,由于营运费用皆来自于会员赞助,让《打破新闻》新闻能不受政治、财团的影响,独立自主地从事调查报导。这也是《打破新闻》会员组织“99%委员会”命名的由来,《打破新闻》并不是为了握有社会多数权力与资本的1%人存在,而是为了服务剩下99%市民的非营利独立新闻机构。
但要成为独立媒体,仅仅只是遗世独立是不够的。“打破新闻99%委员会”委员长金中培(音译,김중배)在《打破新闻》新办公室正式启用的记者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独立’虽然有着独自一人的意涵,但事实上需要大家与独立媒体站在一起,才能让它们有能力对抗权力与资本。”这段话也传达了这个新空间的另外两个意义:“联合”与“协作”。
这就要说到《打破新闻》在B1办公室做的新规划,除了有用来拍摄节目的摄影棚,以及作为放映厅使用的李泳禧厅(리영희홀)之外,与旧址不同的新空间,是可供独立记者租用的3间单人剪辑室与2间会议厅的设置。
就像前面金中培所言,指的不仅是需要民众与独立媒体站在一起,独立记者与独立媒体之间也该有所合作,才能形成一股大的能量,进行深入的调查报导。《打破新闻》将2019年称之为独立新闻元年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要利用这个新空间,提供给其他独立记者多一份资源,将大家的力量能凝聚在一起。
虽然这样的租借方式,仍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打破新闻》也欢迎独立记者提案合作,一起进行调查报导的独立记者就能无偿使用B1的空间与设备。目前独立电影导演南泰齐(音译,남태제)拍摄的纪录片《月城(월성)》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与《打破新闻》共同协作,并在此处进行影片后制与剪接;《月城》记录了韩国庆州月城核电厂附近居民数十年的生活,曾以《东江水流》(동강은 흐른다)》拿下纪录片导演大奖的独立纪录片导演金胜焕(音译,김성환)也是《月城》的制作团队成员之一。不只是独立记者,《打破新闻》正努力地与各界的独立媒体工作者搭建协作桥梁。
打破新闻“做伙”中心,用会员的姓名来激励《打破新闻》
介绍了这么多,一直都没有提到新空间的名称,是想要从《打破新闻》的赞助会员说起。作为非营利的独立媒体,《打破新闻》成立至今一直都是靠会员的赞助来营运,目前已经有超过三万名的固定赞助会员,2018年所募得的赞助金额为51亿8百万韩币(约1亿4千2百万台币),其中2%是来自一次性捐款,剩下高达98%的金额都是来自定期定额捐款,换算下来,平均每人每月赞助400台币左右的金额。由于营运资金完全由民众出资,没有从政府或资本家身上拿任何一毛钱,才让《打破新闻》能无后顾之忧地进行调查报导,揭发许多政府与财团的弊案。
而这次新办公室的空间规划、装修与搬迁等费用,也是来自于民众的赞助。今年一月,《打破新闻》发起了“建立改变世界的空间”计画,公开向社会大众募集资金。如同先前的赞助那样,获得各方支持,在这次的计画中,共有约3000位民众捐赠了约3亿韩币(约800万台币)的金额,利用这笔资金,《打破新闻》完成了新办公室的搬迁。
为了要强调民众的参与,《打破新闻》对外募集搬迁资金时,就说明会将赞助者的姓名刻在各个空间的入口处,赞助可以自由认领新办公室的各个空间;像是用以播放影片与办理座谈会的“李泳禧厅”,在椅背后面就留有捐助此空间的赞助者姓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刚以电影《证人》中律师角色夺下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大赏的演员郑雨盛 ,也是《打破新闻》的长期赞助者,这
次也赞助了新空间的搬迁,李泳禧厅的某张椅子上,就留有郑雨盛的姓名。
像这样将赞助者的姓名以芳名录的方式放置在各空间的入口处,金镕镇代表说,这是为了提醒自己,以及《打破新闻》的所有工作者,这个空间与这个组织的存在,是来自于赞助者与民众的支持,所以每当进出各个空间看到这些姓名时,不要辜负民众对《打破新闻》与调查报导的期待,时时刻刻都得上紧发条,替99%的民众做好守门人的角色。
除了透过赞助者留名的方式,在新办公室的命名上,《打破新闻》也公开募集新空间的名称。在为期两周的命名活动过程中,“뉴스(新闻)”是参与者最常提到的字词,出现频率排名第二的,就是“함께(一同、一起)”,在参考了这些提议的名称后,新办公室最后以“打破新闻‘做伙’中心”(뉴스타파“함께” 센터)为名。
之所以将“做伙”这两个字加上引号,除了在韩文当中,《打破新闻》利用不同的字体与颜色将原文“함께”加以标注之外,我自己在思考要怎么翻译中心名称时,也在这两字上面斟酌了许久。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式,其实可以选择译为“打破新闻共同中心”,但在韩文当中,“함께”一词除了有一同、一起的意思之外,还有着“一起做某事”的意涵;再连结到《打破新闻》对这个新空间的定位,以及募集自民众的资金,都代表着这个空间不仅是与民众一同建立,也包含《打破新闻》要借此中心凝聚其他独立媒体工作者,一起进行调查报导的决心,几经考量之下,最后选择援引台语的“做伙”一词来作为中心名称的中文翻译,读起来或许拗口,但在意义上比“共同中心”的翻译来得更为贴切。
承袭自前辈的精神,与民众更频繁的交流
一路说下来,就剩一楼的空间还没有介绍了。一楼主要有两大空间,一个是“东亚自由言论守护斗争委员会(동아자유언론수호투쟁위원회)”,另一个则是正在装修当中的咖啡厅。
先来说说咖啡厅好了,未来开幕之后,除了会在店中设立专区贩卖《打破新闻》曾出版的书籍与纪录片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希望能利用这个空间和赞助会员进行交流;这原先就是《打破新闻》例行的事务,每个月都会固定安排一个时间,让赞助会员与记者、编辑、制作人聚会,交流民众对于近期报导的看法或心得,透过这样的分享与问答,让《打破新闻》更能掌握民众关心的社会
事务,只是过去碍于旧办公室的空间侷限,往往每个月能参加的民众只有数十人,但打破新闻做伙中心的启用之后,不只一楼的咖啡厅,B1的李泳禧厅也是另一个可以与会员交流的空间。
之所以再次提到李泳禧厅,也是想与一楼的“东亚自由言论守护斗争委员会”一并介绍。作为韩国重要报人之一,曾因批评朴正熙维新体制而入狱、毕生追求民主的李泳禧,一直是《打破新闻》设立至今所推崇的精神;而1974年,《东亚日报》记者为了捍卫编辑室自主与新闻自由,联署发表了〈实践新闻自由宣言〉,当时多位记者因此被解雇,于是组成了“东亚言论自由守护斗争委员会”,持续为争取新闻自由做抗争,《打破新闻》将一楼的空间提供作为此委员会的办公室使用,在意义上也十分重大。
在参访完打破新闻做伙中心之后,再度和金镕镇代表回到会议室中,他分享起这个空间与韩国独立新闻元年的关联性。
“我们认为,烛光革命之后,代表着韩国新时代的来临,《打破新闻》一直努力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所以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满百年的日子,建立这样的一个新空间,除了是建立团结与协作的据点之外,也希望能成为未来一百年独立新闻发展的重要枢纽。这个中心是在市民参与下所建立的社会资产,也是我们留给下一代子孙最有价值的资产。”
这一席话,即使已经事隔一个多月,还是在写文章的当下,不断在耳边响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作者为媒体改造学社理事
(原文授权转载自《卓越新闻电子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