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五, 十一月 8th, 2019

韓國獨立新聞元年,《打破新聞》和民眾一起建立的新空間/田育志

9月5日午後,因為颱風玲玲的影響,首爾市區下起滂沱大雨,我正拿著手機導航,試圖在地鐵忠武路站附近尋找《打破新聞》(뉴스타파,Newstapa)的辦公室。雖然2017年時曾經因為訪談而去過一次,但這次在首爾行前與《打破新聞》代表兼總編金鎔鎮通信時,得知八月中時辦公室剛搬遷到忠武路站附近的新址,於是那個大雨的午後,來回繞了幾圈,才終於找到《打破新聞》的新辦公室。


和曾經到訪過的舊址不同,那時還是在某棟辦公大樓中的其中一層,但《打破新聞》新辦公室不只佔地變廣,更是一口氣租下了建物中的B1、1樓、4樓與5樓等四個樓層。空間變大,《打破新聞》要做的事情自然也變多了,那天在金鎔鎮代表的介紹下,對於新空間搬遷的構思與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多了一分敬佩。

 

既有空間規劃,持續進行調查新聞報導
到訪的那天晚上,是《打破新聞》邀請贊助會員參觀新辦公室的活動日,金鎔鎮代表笑著說,我除了趕在正式對外開放前參訪,也是第一位到訪《打破新聞》新址的外國朋友,邊說邊拉著我開始一層一層的介紹起新空間的規劃。

 

4樓和5樓的辦公室,大抵上和舊辦公室的配置相仿。4樓主要是作為後製與行政管理使用,包含了媒體經營、內容企劃、影像後製、新媒體、國際合作等組別;特別的是,作為聯合亞洲調查報導新聞記者的「Watchdog Asia」,也正式進駐《打破新聞》的4樓辦公室。而5樓則為新聞記者為主的新聞室,同時也設有「數據新聞研究室」(Data Journalism LAB)。
金鎔鎮代表說,這兩層樓主要是過去《打破新聞》既有的空間規劃,執行業務也無太大差別,但在Watchdog Asia與數據新聞研究室的進駐及設立,是新空間定位的重要指標之一。

4樓入口處的樓層介紹,玻璃門上是韓國重要報人宋建鎬(左)與李泳禧(右) 的照片。(攝影/田育志)

4樓入口處的樓層介紹,玻璃門上是韓國重要報人宋建鎬(左)與李泳禧(右)的照片。(攝影/田育志)

5樓入口處的樓層介紹。(攝影/田育志)

5樓入口處的樓層介紹。(攝影/田育志)

 

 

 

 

 

 

 

 

 

新空間核心三宗旨:獨立、聯合、協作

說起新空間的搬遷與規劃,選在2019年進行,對《打破新聞》、以及韓國社會來說,背後是有其意義的。

 

今年是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대한민국임시정부)」成立滿百年的時間,當年韓國獨立運動(한국의 독립운동)的第一波高潮「三一運動(삼일운동)」爆發,除了促成臨時政府的成立,為了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人民也展開一連串的抗日鬥爭。百年後的2019年,《打破新聞》規劃了新空間的搬遷,透過實際的行動來延續當時的「獨立」、「自由」精神;「民國百年,獨立新聞元年」正是《打破新聞》替2019年所訂下的意義。

 

「獨立」一直是《打破新聞》產製新聞的核心價值,由於營運費用皆來自於會員贊助,讓《打破新聞》新聞能不受政治、財團的影響,獨立自主地從事調查報導。這也是《打破新聞》會員組織「99%委員會」命名的由來,《打破新聞》並不是為了握有社會多數權力與資本的1%人存在,而是為了服務剩下99%市民的非營利獨立新聞機構。
但要成為獨立媒體,僅僅只是遺世獨立是不夠的。「打破新聞99%委員會」委員長金中培(音譯,김중배)在《打破新聞》新辦公室正式啟用的記者會上,曾說過這樣的話:「『獨立』雖然有著獨自一人的意涵,但事實上需要大家與獨立媒體站在一起,才能讓它們有能力對抗權力與資本。」這段話也傳達了這個新空間的另外兩個意義:「聯合」與「協作」。

 

這就要說到《打破新聞》在B1辦公室做的新規劃,除了有用來拍攝節目的攝影棚,以及作為放映廳使用的李泳禧廳(리영희홀)之外,與舊址不同的新空間,是可供獨立記者租用的3間單人剪輯室與2間會議廳的設置。

 

B1的攝影棚。(攝影/田育志)

B1的攝影棚。(攝影/田育志)

可供獨立媒體工作者租借的單人編輯室。(攝影/田育志)

可供獨立媒體工作者租借的單人編輯室。(攝影/田育志)

就像前面金中培所言,指的不僅是需要民眾與獨立媒體站在一起,獨立記者與獨立媒體之間也該有所合作,才能形成一股大的能量,進行深入的調查報導。《打破新聞》將2019年稱之為獨立新聞元年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要利用這個新空間,提供給其他獨立記者多一份資源,將大家的力量能凝聚在一起。

 

雖然這樣的租借方式,仍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但《打破新聞》也歡迎獨立記者提案合作,一起進行調查報導的獨立記者就能無償使用B1的空間與設備。目前獨立電影導演南泰齊(音譯,남태제)拍攝的紀錄片《月城(월성)》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與《打破新聞》共同協作,並在此處進行影片後製與剪接;《月城》記錄了韓國慶州月城核電廠附近居民數十年的生活,曾以《東江水流》(동강은 흐른다)》拿下紀錄片導演大獎的獨立紀錄片導演金勝煥(音譯,김성환)也是《月城》的製作團隊成員之一。不只是獨立記者,《打破新聞》正努力地與各界的獨立媒體工作者搭建協作橋樑。

 

打破新聞「做夥」中心,用會員的姓名來激勵《打破新聞》
介紹了這麼多,一直都沒有提到新空間的名稱,是想要從《打破新聞》的贊助會員說起。作為非營利的獨立媒體,《打破新聞》成立至今一直都是靠會員的贊助來營運,目前已經有超過三萬名的固定贊助會員,2018年所募得的贊助金額為51億8百萬韓幣(約1億4千2百萬台幣),其中2%是來自一次性捐款,剩下高達98%的金額都是來自定期定額捐款,換算下來,平均每人每月贊助400台幣左右的金額。由於營運資金完全由民眾出資,沒有從政府或資本家身上拿任何一毛錢,才讓《打破新聞》能無後顧之憂地進行調查報導,揭發許多政府與財團的弊案。
而這次新辦公室的空間規劃、裝修與搬遷等費用,也是來自於民眾的贊助。今年一月,《打破新聞》發起了「建立改變世界的空間」計畫,公開向社會大眾募集資金。如同先前的贊助那樣,獲得各方支持,在這次的計畫中,共有約3000位民眾捐贈了約3億韓幣(約800萬台幣)的金額,利用這筆資金,《打破新聞》完成了新辦公室的搬遷。
為了要強調民眾的參與,《打破新聞》對外募集搬遷資金時,就說明會將贊助者的姓名刻在各個空間的入口處,贊助可以自由認領新辦公室的各個空間;像是用以播放影片與辦理座談會的「李泳禧廳」,在椅背後面就留有捐助此空間的贊助者姓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剛以電影《證人》中律師角色奪下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大賞的演員鄭雨盛 ,也是《打破新聞》的長期贊助者,這
次也贊助了新空間的搬遷,李泳禧廳的某張椅子上,就留有鄭雨盛的姓名。

設置在李泳禧廳門外的贊助者芳名錄。(攝影/田育志)

設置在李泳禧廳門外的贊助者芳名錄。(攝影/田育志)

甫奪得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大賞的演員鄭雨盛(정우성)也是《打破新聞》 的長期贊助者,在李泳禧廳的某張椅子上,就留有他的姓名。(攝影/田育志)

甫奪得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大賞的演員鄭雨盛(정우성)也是《打破新聞》的長期贊助者,在李泳禧廳的某張椅子上,就留有他的姓名。(攝影/田育志)

 

 

 

 

 

 

 

 

 

 

 

像這樣將贊助者的姓名以芳名錄的方式放置在各空間的入口處,金鎔鎮代表說,這是為了提醒自己,以及《打破新聞》的所有工作者,這個空間與這個組織的存在,是來自於贊助者與民眾的支持,所以每當進出各個空間看到這些姓名時,不要辜負民眾對《打破新聞》與調查報導的期待,時時刻刻都得上緊發條,替99%的民眾做好守門人的角色。

 

除了透過贊助者留名的方式,在新辦公室的命名上,《打破新聞》也公開募集新空間的名稱。在為期兩週的命名活動過程中,「뉴스(新聞)」是參與者最常提到的字詞,出現頻率排名第二的,就是「함께(一同、一起)」,在參考了這些提議的名稱後,新辦公室最後以「打破新聞『做夥』中心」(뉴스타파「함께」 센터)為名。

 

「打破新聞『做夥』中心」(뉴스타파「함께」 센터)的Logo與空間說明。(攝影/田育志)

「打破新聞『做夥』中心」(뉴스타파「함께」센터)的Logo與空間說明。(攝影/田育志)

 

 

 

 

 

 

 

 

之所以將「做夥」這兩個字加上引號,除了在韓文當中,《打破新聞》利用不同的字體與顏色將原文「함께」加以標注之外,我自己在思考要怎麼翻譯中心名稱時,也在這兩字上面斟酌了許久。最直接也最簡單的方式,其實可以選擇譯為「打破新聞共同中心」,但在韓文當中,「함께」一詞除了有一同、一起的意思之外,還有著「一起做某事」的意涵;再連結到《打破新聞》對這個新空間的定位,以及募集自民眾的資金,都代表著這個空間不僅是與民眾一同建立,也包含《打破新聞》要藉此中心凝聚其他獨立媒體工作者,一起進行調查報導的決心,幾經考量之下,最後選擇援引台語的「做夥」一詞來作為中心名稱的中文翻譯,讀起來或許拗口,但在意義上比「共同中心」的翻譯來得更為貼切。

 

承襲自前輩的精神,與民眾更頻繁的交流
一路說下來,就剩一樓的空間還沒有介紹了。一樓主要有兩大空間,一個是「東亞自由言論守護鬥爭委員會(동아자유언론수호투쟁위원회)」,另一個則是正在裝修當中的咖啡廳。
先來說說咖啡廳好了,未來開幕之後,除了會在店中設立專區販賣《打破新聞》曾出版的書籍與紀錄片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希望能利用這個空間和贊助會員進行交流;這原先就是《打破新聞》例行的事務,每個月都會固定安排一個時間,讓贊助會員與記者、編輯、製作人聚會,交流民眾對於近期報導的看法或心得,透過這樣的分享與問答,讓《打破新聞》更能掌握民眾關心的社會
事務,只是過去礙於舊辦公室的空間侷限,往往每個月能參加的民眾只有數十人,但打破新聞做夥中心的啟用之後,不只一樓的咖啡廳,B1的李泳禧廳也是另一個可以與會員交流的空間。

1樓裝修中的咖啡廳。(攝影/田育志)

1樓裝修中的咖啡廳。(攝影/田育志)

掛在1樓辦公室門外的「東亞自由言論守護鬥爭委員會」門牌。(攝影/田育志 )

掛在1樓辦公室門外的「東亞自由言論守護鬥爭委員會」門牌。(攝影/田育志)

 

 

 

 

 

 

 

 

 

 

之所以再次提到李泳禧廳,也是想與一樓的「東亞自由言論守護鬥爭委員會」一併介紹。作為韓國重要報人之一,曾因批評朴正熙維新體制而入獄、畢生追求民主的李泳禧,一直是《打破新聞》設立至今所推崇的精神;而1974年,《東亞日報》記者為了捍衛編輯室自主與新聞自由,聯署發表了〈實踐新聞自由宣言〉,當時多位記者因此被解僱,於是組成了「東亞言論自由守護鬥爭委員會」,持續為爭取新聞自由做抗爭,《打破新聞》將一樓的空間提供作為此委員會的辦公室使用,在意義上也十分重大。

 

在參訪完打破新聞做夥中心之後,再度和金鎔鎮代表回到會議室中,他分享起這個空間與韓國獨立新聞元年的關聯性。
「我們認為,燭光革命之後,代表著韓國新時代的來臨,《打破新聞》一直努力要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所以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滿百年的日子,建立這樣的一個新空間,除了是建立團結與協作的據點之外,也希望能成為未來一百年獨立新聞發展的重要樞紐。這個中心是在市民參與下所建立的社會資產,也是我們留給下一代子孫最有價值的資產。」
這一席話,即使已經事隔一個多月,還是在寫文章的當下,不斷在耳邊響起,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作者為媒體改造學社理事

(原文授權轉載自《卓越新聞電子報》

|延伸閱讀|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書處

媒改社秘書處

媒體改造學社(簡稱「媒改社」),於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2 +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