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四, 十一月 8th, 2018

你怎能不对中国《好奇心日报》被整改感到好奇/秦胆

《好奇心日报》隐藏在精细的设计与趣味的标题之后,是年轻中产所拥护的自由化倾向,即认同普世价值,强调个人权利。(图片撷取自网路)

《好奇心日报》隐藏在精细的设计与趣味的标题之后,是年轻中产所拥护的自由化倾向,即认同普世价值,强调个人权利。(图片撷取自网路)

7月13日,上海市网信办向《好奇心日报》运营方上海佩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其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行政处罚。根据“网信上海”次日发布的公告,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工商局、市文化执法总队等部门赴该公司现场联合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在上海设立办公场所、非法组建新闻采编团队、违规提供时政新闻信息服务、开设原创新闻栏目、刊登大量外媒时政类文章。

《好奇心日报》的前世今生

创刊于2008年的《第一财经周刊》对标《彭博商业周刊》,聚焦公司运营,面向年轻中产,注重图表设计,在当时的中国财经类杂志中独树一帜。

《好奇心日报》是从《第一财经周刊》转场的新媒体,二者在主题与风格上一脉相承。 2014年,《好奇心日报》上线,恰逢移动互联网兴起之时,网民习惯于在手机上浏览大量内容,从《第一财经周刊》独立出来的制作团队试图设立一种“调性”,将“好奇心”变成一种人群的标签,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体面的阅读产品并用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形式呈现。

基于这种“调性”,《好奇心日报》定位于“商业洞察”、“生活方式”、“年轻中产”,并将严肃内容以通俗方式呈现,内容质量与可读性并重。

《好奇心日报》所生产的内容并不是纯粹商业报导,而是社会多元现实的综合,隐藏在精细的设计与趣味的标题之后,是年轻中产所拥护的自由化倾向,即认同普世价值,强调个人权利。

《好奇心日报》视野广泛、体裁多样,深度报导、长篇访谈、测试、荐书不一而足。其中不少文章发出后一天内即遭删除,获当局另类肯定,例如《作为新兴31个北京局外人的故事:48小时搬离》、《十分钟后设备维修 突然断电的季风》、《我到底属于哪个公司?为什么我少了 560 块钱? 》。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整顿的一年前,《好奇心日报》发布文章《关于自由,你值得看这20本书,并为之纪念》以荐书的方式隐晦地纪念刘晓波先生逝世,由此可见《好奇心日报》的担当与勇气。

准入门槛与资讯垄断

此次上海市网信办整顿《好奇心日报》与2016年北京市网信办两度整顿门户网站神似: 2016年7月24日,北京市网信办批评新浪、搜狐、网易、凤凰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中存在的大量违法违规行为,责令网站限期予以整改。新浪关停“极客新闻”栏目,清理“新浪直播间”;搜狐关停“新闻当事人”、“弧度”、“点击今日”栏目;网易关停“回声”、“路标”栏目,清理“新闻学院”栏目;凤凰关停“严肃报导”栏目。

2016年12月12日,北京市网信办约谈凤凰网总编辑,责令该网站关停“大量登载自行采编新闻信息”的栏目并限期整改。随后,原创栏目“今日最大声”、“边驿卒”和“新太平广记”关停。

官方数次整顿的法律法规依据在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16条“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等规定,通过严格准入,禁止非官方指定的平台继续提供自产的新闻报导与评论,只允许它们转发认定机构的新闻报导。

过去这些网路媒体在不少突发性事件中积极报导、评论,抢在官方之前提供了内容,纵然这些内容不是敏感性的,也客观上挑战了中共对资讯的垄断。近三年来当局大力审查网路、严控媒体、消除杂音,根本目的仍是保持官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垄断地位,与重塑官僚体系、压制民间社会一道,强化一元化体制,维持既有的利益格局。

温和路线的失守

每当有媒体被整肃时,舆论场上惋惜无奈的情绪散去之后,总有人将其归咎于激进、尖锐,开出温和、中立的万能药方。这固然有信息不对等情况下的畏惧心理,更核心的恐怕是对公权力运行边界与底线的虚假希望。

事实上,市场化媒体对于政治红线的态度是十分慎审的,对于党政要闻、军国大事鲜有出格言论,扒粪、揭黑也多集中于社会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

于此同时,不论是传统的报刊广电,还是门户网站,报导内容与风格都日益保守:调查报导锐减,仅集中于极个别纸媒且数量十分有限;批评领域收窄,从批评垄断性行业向一般性行业转移;批评报导对象由公权力机关滥权向一般社会现象转移。

但是,主管部门并未因其温和立场而网开一面,相反,近年来官方意识形态保守化倾向更加明显,对自由化倾向的媒体持续围剿,从南方周末到炎黄春秋,从共识网到《好奇心日报》无一不是明证,可悲的是,不少人却总将其当作个案或一时一地的控制行为,而不是一种体制化的管控模式。

纵观中国20余年的媒体市场化进程,体制在2008年前后进入转折点,保守化倾向逐渐显露。以2016年《网路安全法》为标志,被赋予广泛权限的管理部门对依托于网路传播与发育的温和路线、自由话语、维权运动的打压上升至政权安全层面,相对宽松的氛围不复存在,官方与民间话语的分化与对立日益明显,在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中,温和路线不仅是虚幻的,而且是有害的。

※作者为中国大学生/现居北京

原刊载于上报,经作者同意转载。

原连结请点此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书处

媒改社秘书处

媒体改造学社(简称“媒改社”),于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学术圈、新闻界、社运团体等立志改善本地媒体环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创立。改造台湾媒体结构、提升全民媒体素养、保障传播从业人员工作权,以及健全本土传播生态。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6 =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