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四, 十一月 8th, 2018

你怎能不對中國《好奇心日報》被整改感到好奇/秦胆

《好奇心日報》隱藏在精細的設計與趣味的標題之後,是年輕中產所擁護的自由化傾向,即認同普世價值,強調個人權利。(圖片擷取自網路)

《好奇心日報》隱藏在精細的設計與趣味的標題之後,是年輕中產所擁護的自由化傾向,即認同普世價值,強調個人權利。(圖片擷取自網路)

7月13日,上海市網信辦向《好奇心日報》運營方上海佩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出整改通知書,要求其停止違法違規行為,並給予行政處罰。根據「網信上海」次日發布的公告,上海市網信辦會同市工商局、市文化執法總隊等部門赴該公司現場聯合執法,檢查發現該公司在上海設立辦公場所、非法組建新聞採編團隊、違規提供時政新聞信息服務、開設原創新聞欄目、刊登大量外媒時政類文章。

《好奇心日報》的前世今生

創刊於2008年的《第一財經周刊》對標《彭博商業周刊》,聚焦公司運營,面向年輕中產,注重圖表設計,在當時的中國財經類雜誌中獨樹一幟。

《好奇心日報》是從《第一財經周刊》轉場的新媒體,二者在主題與風格上一脈相承。 2014年,《好奇心日報》上線,恰逢移動互聯網興起之時,網民習慣於在手機上瀏覽大量內容,從《第一財經周刊》獨立出來的製作團隊試圖設立一種「調性」,將「好奇心」變成一種人群的標籤,為年輕人提供一個體面的閱讀產品並用適合移動互聯網的形式呈現。

基於這種「調性」,《好奇心日報》定位於「商業洞察」、「生活方式」、「年輕中產」,並將嚴肅內容以通俗方式呈現,內容質量與可讀性並重。

《好奇心日報》所生產的內容並不是純粹商業報導,而是社會多元現實的綜合,隱藏在精細的設計與趣味的標題之後,是年輕中產所擁護的自由化傾向,即認同普世價值,強調個人權利。

《好奇心日報》視野廣泛、體裁多樣,深度報導、長篇訪談、測試、薦書不一而足。其中不少文章發出後一天內即遭刪除,獲當局另類肯定,例如《作為新興31個北京局外人的故事:48小時搬離》、《十分鐘後設備維修 突然斷電的季風》、《我到底屬於哪個公司?為什麼我少了 560 塊錢? 》。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整頓的一年前,《好奇心日報》發布文章《關於自由,你值得看這20本書,並為之紀念》以薦書的方式隱晦地紀念劉曉波先生逝世,由此可見《好奇心日報》的擔當與勇氣。

准入門檻與資訊壟斷

此次上海市網信辦整頓《好奇心日報》與2016年北京市網信辦兩度整頓門戶網站神似: 2016年7月24日,北京市網信辦批評新浪、搜狐、網易、鳳凰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大量違法違規行為,責令網站限期予以整改。新浪關停「極客新聞」欄目,清理「新浪直播間」;搜狐關停「新聞當事人」、「弧度」、「點擊今日」欄目;網易關停「迴聲」、「路標」欄目,清理「新聞學院」欄目;鳳凰關停「嚴肅報導」欄目。

2016年12月12日,北京市網信辦約談鳳凰網總編輯,責令該網站關停「大量登載自行採編新聞信息」的欄目並限期整改。隨後,原創欄目「今日最大聲」、「邊驛卒」和「新太平廣記」關停。

官方數次整頓的法律法規依據在於《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16條「不得登載自行採編的新聞信息」等規定,通過嚴格准入,禁止非官方指定的平台繼續提供自產的新聞報導與評論,只允許它們轉發認定機構的新聞報導。

過去這些網路媒體在不少突發性事件中積極報導、評論,搶在官方之前提供了內容,縱然這些內容不是敏感性的,也客觀上挑戰了中共對資訊的壟斷。近三年來當局大力審查網路、嚴控媒體、消除雜音,根本目的仍是保持官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壟斷地位,與重塑官僚體系、壓制民間社會一道,強化一元化體制,維持既有的利益格局。

溫和路線的失守

每當有媒體被整肅時,輿論場上惋惜無奈的情緒散去之後,總有人將其歸咎於激進、尖銳,開出溫和、中立的萬能藥方。這固然有信息不對等情況下的畏懼心理,更核心的恐怕是對公權力運行邊界與底線的虛假希望。

事實上,市場化媒體對於政治紅線的態度是十分慎審的,對於黨政要聞、軍國大事鮮有出格言論,扒糞、揭黑也多集中於社會議題,不敢越雷池一步。

於此同時,不論是傳統的報刊廣電,還是門戶網站,報導內容與風格都日益保守:調查報導銳減,僅集中於極個別紙媒且數量十分有限;批評領域收窄,從批評壟斷性行業向一般性行業轉移;批評報導對象由公權力機關濫權向一般社會現象轉移。

但是,主管部門並未因其溫和立場而網開一面,相反,近年來官方意識形態保守化傾向更加明顯,對自由化傾向的媒體持續圍剿,從南方周末到炎黃春秋,從共識網到《好奇心日報》無一不是明證,可悲的是,不少人卻總將其當作個案或一時一地的控制行為,而不是一種體制化的管控模式。

縱觀中國20餘年的媒體市場化進程,體制在2008年前後進入轉折點,保守化傾向逐漸顯露。以2016年《網路安全法》為標誌,被賦予廣泛權限的管理部門對依託於網路傳播與發育的溫和路線、自由話語、維權運動的打壓上升至政權安全層面,相對寬鬆的氛圍不復存在,官方與民間話語的分化與對立日益明顯,在這種結構性的矛盾中,溫和路線不僅是虛幻的,而且是有害的。

※作者為中國大學生/現居北京

原刊載於上報,經作者同意轉載。

原連結請點此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書處

媒改社秘書處

媒體改造學社(簡稱「媒改社」),於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九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