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四, 十一月 8th, 2018

不断见证中国商业民族主义的锐实力/秦胆

Share This
Tags
85度C事件,让人再次见识到中国商业民族主义的锐实力。(图片来源:上报)

85度C事件,让人再次见识到中国商业民族主义的锐实力。(图片来源:上报)

8月13日,台湾总统蔡英文过境美国洛杉矶,在当地85度C分店买了几杯咖啡,又应店员要求在一个抱枕上签名。事后,此举遭中国媒体《环球时报》及大量中国网民批评,认为85度C是「台独」企业,表示要拒买抵制。

8月15日,85度C在其中国官网及官方新浪微博发表声明称支持九二共识,但中国网友批评依旧。同日,85度C福建泉州分店遭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突击检查,检查人员指其将部分食材随意摆放在地上,要求整改。

此类事件数见不鲜,从奔驰(宾士)到万豪到再美联航,中国挟市场以令外企;从家乐福到到肯德基再到乐天,中国聚民气以抵洋货,形形色色的抵制之下,一以贯之的是对国家符号的简单定性与上纲上线的对立思维。

2008年5月,因中国民众抵制家乐福,导致家乐福北京中关村广场店顾客量明显下滑。(取自维基百科)

2008年5月,因中国民众抵制家乐福,导致家乐福北京中关村广场店顾客量明显下滑。(取自维基百科)

民族主义与合法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抵制浪潮的驱动力量是不断丰富与强化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共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六四事件暴露了专政体制的暴力本质,紧随其后的苏东巨变又证实了共产主义模式的失败,理论与实际落差巨大,不啻云泥。此时共产主义只具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识形态上亟需一套新的理论来填补空白。

1992年,邓小平来到经济繁荣的南方,带着这样的资讯:加速经济发展和稳定政治局面是今天的头等大事;现在不是清除精神污染和搞世界革命的时候。他用市场化来挽救行将就木的共产主义体制,以庞大的经济规模与可观的经济增速满足民众物质需求,克服苏联东欧计划经济下的普遍贫困与长期匮乏。

与绩效合法性相配套的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包括实用主义、亚洲价值、大中华观念与儒表法里文化传统的统合哲学。

官方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也从未松懈:1994年,教育部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新生代入手培育民族主义情感与思维;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民族主义纳入执政理念,之后内涵几经扩充;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国家分裂法》,以法律形式强化大中华观念;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继「五不搞」后以内部档形式提出「七不讲」,将西方政治制度与普世价值视为洪水猛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化的深入与全球化的扩展也使得自由主义随之传播与壮大,这种以启蒙为核心愿景的思潮带来了与官方不一样的声音,冲击与消解著官方的宏大叙事,而官方也因其不持政治异见,默认政权合法性而给予了一定的生长空间。但是,专政体制的压制本性对自由主义思潮自始至终有所防范,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用民族主义对冲自由主义,以维持意识形态的正统。

社群媒体与小粉红

民间民族主义表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北约空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线民的论战与游行,而2008年「家乐福事件」则开启通过网路动员大规模拒买抵制在华外资公司的先河。

尔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群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更使观点的集散前所未有的快捷,抵制行动的频率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借由社交媒体,民族主义行为更多的表现为线上评论、点赞、转发而非线下砸车、示威、拦截,相同行为模式的聚集与沉淀也形成了一种叫「小粉红」的网路群体,通常认为是新生代网路民族主义者,他(她)们面对敏感(实际上是「被敏感」)的政治事件时急切地展现自我判断和自主行动,表达其朴素而模糊的民族情感,并在转发与互动中强化身份认同。

作为一种群体的共同认知,这种朴素而模糊的民族情感并不是自发产生的个人观念,而是党化史观的集体再现。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程贯穿于中国的大中小学教育(小学阶段称之为「思想品德课程」),历史与语文某种程度上也是思政课程的「助攻」,其中,历史课程在对学生基本政治观念塑造上甚至比思政课程影响更大。

从课堂到教材再到试题,学生接触的是脸谱化的宏大叙事:古代文明是灿烂的、近代历史屈辱的、执政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帝国主义是富有侵略性的,文明古国唯我无双,港台疆藏自古以来,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出于思辨能力的有限与应试竞争的高压,学生在中学阶段摆脱这一整套思维枷锁相当困难。

2013年以来,以南周事件八·一九讲话为起点,官方骤然收紧原本有限宽松、相对活跃网路空间,运动式的清理自由化内容,官方声音借助行政力量夺取舆论阵地,「小粉红」便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与网路环境综合作用下产生与发育的网络群体。

纵观近三年的抵制风潮,「小粉红」在以《环球时报》、观察者网、共青团中央为代表的媒体报导之后蜂拥而至,主动「扶清灭洋」,构成抵制风潮的行动主体,客观上起到确认和启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而这些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媒体,用精心选择报导事实,将事件敏感化、标签化,成为动员小粉红的文化符号。

输出资本与锐实力

持续的市场化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给21世纪的中国带来了巨额财富积累,这在满足国内民众物质需求之余,亦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

以一带一路与大外宣为代表,与资本一同输出的中国意识形态已成为一种威胁性的强势存在,它利用自由世界的开放特性与经济危机趁虚而入,鲸吞蚕食著自由世界的价值观念,遂有以政治正确为名,针对在华外企的屡次打压。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华外企只得接受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训,以妥协换生存。

面对欧威尔式的胡言乱语(Orwellian nonsense),西方近年亦有相应的反思与研究:2017年12月,《外交事务季刊》(Foreign Affairs)刊载「锐实力」(The Meaning of Sharp Power)论文,同月「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出版题目为《锐实力:专制影响的崛起》的报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也以中国的《锐实力(sharp power)》为封面故事,三份文本将中国这种压制模式概括为「锐实力」,即以市场与资本为后盾,透过不同平台运用多元手段压制言论自由与多元价值,静悄悄的塑造霸权。

这种包装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霸权对自由世界核心价值的危害性已经超越了冷战时期的苏联:

2015年9月,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购买捷克媒体公司Empresa股权,此后,Empresa旗下颇受欢迎的杂志Týden批评中国的文章几近消失;

2015年12月,原本积极报道政治丑闻和人权问题的《南华早报》被阿里巴巴集团并购,开始承担重塑中国的媒体形象、转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的外宣任务。2016年9月,《南华早报》中文网无预警关闭。

2017年6月,欧盟成员国希腊以「此种批评缺乏建设性为由」,阻止欧盟发表声明批评中国侵犯人权;

2017年8月,应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的合作方撤下了涉及天安门事件、民族、疆域等敏感政治内容的300余篇论文,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18年2月,澳洲新书《无声的入侵》(Silent Invasion-China’s Influence in Australia)作者汉密尔顿教授(Clive Hamilton)应邀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揭露中共积极渗透澳洲精英阶层,涉及40多位政要。

由此观之,以抵制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民族主义是锐实力的重要、显性的组成部分,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互为表里,通过市场胁迫实现观念强加,对自由世界长期坚守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损伤,在廓清来龙去脉后,孜孜不倦对其进行揭露才是反击的起点。

※作者为中国大学生/现居北京

原刊载于上报,经作者同意转载。

原连结请点此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书处

媒改社秘书处

媒体改造学社(简称「媒改社」),于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学术圈、新闻界、社运团体等立志改善本地媒体环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创立。改造台湾媒体结构、提升全民媒体素养、保障传播从业人员工作权,以及健全本土传播生态。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六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