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四, 十一月 8th, 2018

不斷見證中國商業民族主義的銳實力/秦膽

Share This
Tags
85度C事件,讓人再次見識到中國商業民族主義的銳實力。(圖片來源:上報)

85度C事件,讓人再次見識到中國商業民族主義的銳實力。(圖片來源:上報)

8月13日,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洛杉磯,在當地85度C分店買了幾杯咖啡,又應店員要求在一個抱枕上簽名。事後,此舉遭中國媒體《環球時報》及大量中國網民批評,認為85度C是「台獨」企業,表示要拒買抵制。

8月15日,85度C在其中國官網及官方新浪微博發表聲明稱支持九二共識,但中國網友批評依舊。同日,85度C福建泉州分店遭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突擊檢查,檢查人員指其將部分食材隨意擺放在地上,要求整改。

此類事件數見不鮮,從奔馳(賓士)到萬豪到再美聯航,中國挾市場以令外企;從家樂福到到肯德基再到樂天,中國聚民氣以抵洋貨,形形色色的抵制之下,一以貫之的是對國家符號的簡單定性與上綱上線的對立思維。

2008年5月,因中國民眾抵制家樂福,導致家樂福北京中關村廣場店顧客量明顯下滑。(取自維基百科)

2008年5月,因中國民眾抵制家樂福,導致家樂福北京中關村廣場店顧客量明顯下滑。(取自維基百科)

民族主義與合法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抵制浪潮的驅動力量是不斷豐富與強化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共面臨著嚴峻的合法性危機:六四事件暴露了專政體制的暴力本質,緊隨其後的蘇東巨變又證實了共產主義模式的失敗,理論與實際落差巨大,不啻雲泥。此時共產主義只具有修辭學上的意義,意識形態上亟需一套新的理論來填補空白。

1992年,鄧小平來到經濟繁榮的南方,帶著這樣的資訊:加速經濟發展和穩定政治局面是今天的頭等大事;現在不是清除精神污染和搞世界革命的時候。他用市場化來挽救行將就木的共產主義體制,以龐大的經濟規模與可觀的經濟增速滿足民眾物質需求,剋服蘇聯東歐計劃經濟下的普遍貧困與長期匱乏。

與績效合法性相配套的是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一種包括實用主義、亞洲價值、大中華觀念與儒表法裡文化傳統的統合哲學。

官方對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塑造也從未鬆懈:1994年,教育部發佈《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從新生代入手培育民族主義情感與思維;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民族主義納入執政理念,之後內涵幾經擴充;2005年,第十屆全國人大通過《反國家分裂法》,以法律形式強化大中華觀念;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繼「五不搞」後以內部檔形式提出「七不講」,將西方政治制度與普世價值視為洪水猛獸;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作為「重大國策」。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化的深入與全球化的擴展也使得自由主義隨之傳播與壯大,這種以啟蒙為核心願景的思潮帶來了與官方不一樣的聲音,衝擊與消解著官方的宏大敘事,而官方也因其不持政治異見,默認政權合法性而給予了一定的生長空間。但是,專政體制的壓制本性對自由主義思潮自始至終有所防範,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用民族主義對沖自由主義,以維持意識形態的正統。

社群媒體與小粉紅

民間民族主義表達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北約空襲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線民的論戰與遊行,而2008年「家樂福事件」則開啟通過網路動員大規模拒買抵制在華外資公司的先河。

爾後以微博為代表的社群媒體的誕生與發展,更使觀點的集散前所未有的快捷,抵制行動的頻率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藉由社交媒體,民族主義行為更多的表現為線上評論、點贊、轉發而非線下砸車、示威、攔截,相同行為模式的聚集與沉澱也形成了一種叫「小粉紅」的網路群體,通常認為是新生代網路民族主義者,他(她)們面對敏感(實際上是「被敏感」)的政治事件時急切地展現自我判斷和自主行動,表達其樸素而模糊的民族情感,並在轉發與互動中強化身份認同。

作為一種群體的共同認知,這種樸素而模糊的民族情感並不是自發產生的個人觀念,而是黨化史觀的集體再現。眾所周知,思想政治課程貫穿於中國的大中小學教育(小學階段稱之為「思想品德課程」),歷史與語文某種程度上也是思政課程的「助攻」,其中,歷史課程在對學生基本政治觀念塑造上甚至比思政課程影響更大。

從課堂到教材再到試題,學生接觸的是臉譜化的宏大敘事:古代文明是燦爛的、近代歷史屈辱的、執政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社會主義是優越的,帝國主義是富有侵略性的,文明古國唯我無雙,港臺疆藏自古以來,如此種種,不勝枚舉。出於思辨能力的有限與應試競爭的高壓,學生在中學階段擺脫這一整套思維枷鎖相當困難。

2013年以來,以南周事件八·一九講話為起點,官方驟然收緊原本有限寬鬆、相對活躍網路空間,運動式的清理自由化內容,官方聲音藉助行政力量奪取輿論陣地,「小粉紅」便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與網路環境綜合作用下產生與發育的網路群體。

縱觀近三年的抵制風潮,「小粉紅」在以《環球時報》、觀察者網、共青團中央為代表的媒體報導之後蜂擁而至,主動「扶清滅洋」,構成抵制風潮的行動主體,客觀上起到確認和啟動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作用。而這些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媒體,用精心選擇報導事實,將事件敏感化、標籤化,成為動員小粉紅的文化符號。

輸出資本與銳實力

持續的市場化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給21世紀的中國帶來了巨額財富積累,這在滿足國內民眾物質需求之餘,亦為海外擴張提供了堅強的經濟後盾。

以一帶一路與大外宣為代表,與資本一同輸出的中國意識形態已成為一種威脅性的強勢存在,它利用自由世界的開放特性與經濟危機趁虛而入,鯨吞蠶食著自由世界的價值觀念,遂有以政治正確為名,針對在華外企的屢次打壓。考慮到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在華外企只得接受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訓,以妥協換生存。

面對歐威爾式的胡言亂語(Orwellian nonsense),西方近年亦有相應的反思與研究:2017年12月,《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刊載「銳實力」(The Meaning of Sharp Power)論文,同月「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出版題目為《銳實力:專制影響的崛起》的報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也以中國的《銳實力(sharp power)》為封面故事,三份文本將中國這種壓制模式概括為「銳實力」,即以市場與資本為後盾,透過不同平臺運用多元手段壓制言論自由與多元價值,靜悄悄的塑造霸權。

這種包裝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霸權對自由世界核心價值的危害性已經超越了冷戰時期的蘇聯:

2015年9月,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購買捷克媒體公司Empresa股權,此後,Empresa旗下頗受歡迎的雜誌Týden批評中國的文章幾近消失;

2015年12月,原本積極報道政治醜聞和人權問題的《南華早報》被阿裡巴巴集團併購,開始承擔重塑中國的媒體形象、轉變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的外宣任務。2016年9月,《南華早報》中文網無預警關閉。

2017年6月,歐盟成員國希臘以「此種批評缺乏建設性為由」,阻止歐盟發表聲明批評中國侵犯人權;

2017年8月,應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劍橋大學出版社在中國的合作方撤下了涉及天安門事件、民族、疆域等敏感政治內容的300餘篇論文,時間跨度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18年2月,澳洲新書《無聲的入侵》(Silent Invasion-China’s Influence in Australia)作者漢密爾頓教授(Clive Hamilton)應邀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揭露中共積極滲透澳洲精英階層,涉及40多位政要。

由此觀之,以抵制運動為主要內容的商業民族主義是銳實力的重要、顯性的組成部分,與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互為表裡,通過市場脅迫實現觀念強加,對自由世界長期堅守的價值觀念帶來巨大的挑戰與損傷,在廓清來龍去脈後,孜孜不倦對其進行揭露才是反擊的起點。

※作者為中國大學生/現居北京

原刊載於上報,經作者同意轉載。

原連結請點此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書處

媒改社秘書處

媒體改造學社(簡稱「媒改社」),於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八 ×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