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一, 九月 18th, 2017

理解是件好商品:从古腾堡计画到“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刘忠博

中国大陆的知识应用app:“得到”,在应用宝(类似google play或app store的app下载平台)有241万次下载,而该平台在今年(2017)8月31日举办知识发布会,力推旗下新产品“每天听本书”。据创办人罗振宇等人的说法,发布会当周,使用者马上新增40万人,而这40万人之中的8成,是发布会当晚及隔天才加入新会员。约略同一时间点,这款知识应用app还冲上了苹果app store的下载排行榜,一时之间会让人觉得网路上掀起了一股爱书、读书的风潮,好不热闹。
20170918_每天听本书

 

“每天听本书”是「得到”旗下的一款知识产品,包含管理、艺术、心理学在内目前共有37种类别、790本书籍(截至 2017年9月11日为止),可供使用者付费下载。有趣的是,这些书籍既非纸本书,亦非电子书,而是由“知识服务者”录制时长约20至30分钟左右的有声书,使用者在听讲的同时,还可下载有声书的讲稿阅读。

一周后(即9月6日),是麦可哈特(Michael S. Hart)逝世的第六年;麦氏何许人也?他是古腾堡计画的发起人,该计画于1971年启动,致力于数位化那些版权已进入公共领域的书籍,并将之免费公开让世人取阅;根据该计画的网站显示,目前收录的电子书已超过5万4千本,格式有epub或kindle版,下载或线上阅读皆可(注一)。 类似的网站还包含librivox.org,这是志愿者自己录制的有声书,使用者可在该网站免费下载听阅;据librivox网站显示,2016年8月时,该网站已完成1万件作品。 (注二)

资源如何从开放共享走向使用者付费,一直是论者关心的焦点。古腾堡计画与「得到”的产品,前者无偿使用,后者付费而得,就像光谱两端,互成犄角对立之势。问题是,网上卖电子书已行之有年,使用者又为何要替「得到”的电子(有声)书买单呢?在网路上(主要是在知乎平台上的讨论),对于「得到”这种商品,持正面意见者认为,现今人们生活在零碎化时间的时代里,善用20分钟至半小时就能知道一本书的精华,如此便可节省学习时间;持反面意见者认为知识服务者提供的有声书,与原书的原意有落差,不如埋首纸本阅读得当。

以上观点虽然可供参考,但一个令人忽略的答案,可能源自于电子(有声)书的生产过程。

首先,前述790种书籍都是有声书,而声音是由知识服务者提供,这些人大部分并非原书的作者,但他们都是相关领域之中具有名气或权威之士,如此在使用者听来,便产生权威感。其次,有别于古腾堡计画(或librivox.org)免费提供、或亚马逊有偿提供完整的电子书,「得到”的电子(有声)书是透过知识服务者的转述;然而,他们并非逐字逐句地念书,而是先谈及原书的重要性,再撷取他们认为的重点进行讲述,最后会谈及自己的读后感。换句话说,这种有声书其实就是知识服务者的理解,并且将这种理解压缩在30分钟内以供使用者听之。

创办人之一的罗振宇就说,「一本书,你买了,但是搁在书架上没看,或者你看了没有收获,在你生命当中它(这本书)就不存在。” 足见理解是一本书的灵魂,而他们贩卖的就是这种灵魂。

假使人们因为节省时间的理由而去听阅,那么这也是在说,可能是人类最为高尚的本能:理解,就要让渡给其他人来决定了。对比于古腾堡计画留给人们一个理解的开放性,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注一:参见网站https://www.gutenberg.org/wiki/Main_Page,上网日期:2017年9月9日。
注二:参见网站https://librivox.org/2016/08/06/another-librivox-milestone-10000-projects/,上网日期:2017年9月9日。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刘 忠博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关注知识商品化的若干问题。另外写作时还喜欢吃大量的甜食,但写完后往往发现文章一点也不甜…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5 + 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