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二, 九月 1st, 2015

台灣綜藝節目還會更壞

金鐘五十綜藝節目的入圍說明引發討論。截圖自金鐘五十電視類入圍宣布記者會轉播。

第五十屆金鐘獎的最佳綜藝節目獎入圍說明引發各界討論。截圖自金鐘五十電視類入圍宣布記者會轉播。

文/羅世宏

日前,本屆金鐘獎公布入圍名單,綜藝節目獎只有三個節目入圍,而節目評審委員會主委藍祖蔚一番所謂「節目普遍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低落、知識沒有」的評論,更引起電視綜藝圈的強烈反彈。

筆者認為,藍祖蔚的評論容或刺耳,卻點出了台灣電視生態與表現的真實困境與發展瓶頸。與其陷入台灣綜藝節目「有沒有這麼爛」的口舌之爭,不如大家平心靜氣共同面對電視業的困境,並思索突圍與振興之道,這場風波才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與對岸中國和近鄰韓國相較,台灣綜藝節目的製作水準已經遠遠落後一大截,而台灣綜藝節目與陸韓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節目製作費腰斬再腰斬,政府補助獎勵杯水車薪,電視節目製作與演藝人才流失,再加上電視台量入為出,不肯投資自製節目……等等。特別是本次負責轉播金鐘50頒獎典禮的中視,也在日前宣布喊停該台唯一自製的綜藝節目《萬秀大勝利》,下月起將改播中國的歌唱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不只顯得諷刺(曾連續三年蟬聯台灣首富地位的大老闆只熱中於買電視台,卻不願意花錢投資做節目),也反映了兩岸電視綜藝節目此消彼長的現狀與趨勢。

近幾年,中國的綜藝節目進步神速,例如《中國達人秀》、《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一直到近期的《Running Man》,都有不錯的口碑和收視率。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不僅引進國外節目模式版權、製作觀念與行銷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之外,更善用大牌明星的效應(其中也包括台灣的演藝明星)。兩岸綜藝節目發展差距的背後,不僅反映着兩岸綜藝節目製作品質與數量上日漸懸殊,也反映了台灣電視業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短期內,一部分的台灣電視綜藝節目製作與演藝人才還可到中國淘金,但直接輸出到對岸的節目數量已快速減少。其中原因,除了中國政府祭出種種保護其本土電視產業的政策和潛規則之外,台灣製作的節目本身「普遍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低落、知識沒有」,缺乏吸引觀眾的市場競爭力,可能才是最大的原因。有朝一日,等對岸電視產業的「紅色供應鏈」完整形成之後,台灣電視業的前途或將更不知伊於胡底了。這一天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快到來,而且已經發生在電視劇產業,中國各電視台播出台劇的數量日減,反而是台灣各電視台播出陸劇的數量日增,陸劇目前甚至已佔台灣電視頻道播出總時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實,讓綜藝節目獨自承受「節目品質低落」的包袱並不公允,因為整個台灣的電視界陷入危機已有多時,又豈止是綜藝電視的危機而已?藍祖蔚的評論不只適用於綜藝節目,若用來描述台灣大多數的電視劇、新聞與談話節目,恐怕也很貼切或更貼切。

趁還來得及的時候,如果大家誠實面對台灣電視業的危機,並非完全無法振衰起敝。辦法還是有的,至少可以多管齊下:一是政府加大力度補助本土自製電視節目,並且對境外及中國節目輸入台灣播送時做必要的配額限制。二是政府大幅增加對公廣集團的財務挹注,使其製作更多叫座,或至少叫好的各類型節目。三是責成各電視集團提高本地節目的製作量與製作費,作為電視台評鑑或換照的重要依據。

捨此莫由,若是大家繼續相互責怪,或是自我感覺尚好,未來台灣電視業的前景只會更壞,而電視金鐘獎本身的存在意義,恐怕也將更為有限了。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羅 世宏

羅 世宏

倫敦政經學院媒體傳播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社會轉型與兩岸傳媒文化議題。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3 + 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