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一, 十一月 10th, 2014

先別管原視了,部落能不能上Line?

–原視之外的原民傳播

圖為2004年共星共碟計畫啟動儀式

圖為2004年12月1日共星共碟計畫成果展示會。圖片來源:總統府網站

文/Marang Saway

日前(2014.11.3)媒改社與文化研究等團體舉辦了一場「從部落看原住民族電視台危機」座談會,而這是馬躍比吼辭職原住民族電視台(簡稱原視)後舉辦的第二場民間座談會。兩場座談會最鮮明的不同之處是前一場座談會「照例」從專家學者談原視(當中包括馬躍本人與原文會執行長拉娃谷幸),3日這場則邀請了多年從事部落營造與服務的族人們,從她/他們的部落經驗來談起(會議文字即時與報導)。

因此,這場座談會是特殊的。一方面,過往關於原視(或原住民族傳播相關)的座談會與論壇等,不論是官方或是學界舉辦,我們經常見到持著麥克風的不是「公僕」便是「菁英」,族人是聆聽者、企求短暫的Q&A機會。而在這場座談會,我們難得見到掌握麥克風的部落族人,而聆聽、發問、學習者是學者(但不諱言,座談會是由這些學者們發起,「弱勢」者能否發言仍是個問號)。另一方面,過往舉辦了大大小小關於原視的各類會議,論點精闢,但一次兩次累積下來,我們似乎需要些新刺激;在當中,我其實有些「離題」(先讓我們離開原視體制的紛紛擾擾)談話內容尤其有趣。

2005年7月1日,原民台開播典禮

2005年7月1日,原民台開播典禮。

從來自不同族群與部落的與談人分享當中,部落中有些媒體閱聽習慣饒富興味。在某些國家的原住民族傳播經驗中,廣播經常是部落/社區(老林的文章)重要的媒體類型,回顧歷史,相較於原視於2005年開播,蘭嶼的蘭嶼電台早在1990年代便為達悟/雅美族人提供服務。但是,或許是受到台灣廣電媒體發展脈絡的影響,現今部落中最為普及的「大眾」媒體是電視。廣播的收聽不普及於部落之中,或是只有特定部落得以收聽到專為族人提供的廣播內容,像是蘭嶼的蘭嶼電台、花蓮蓮友廣播與台東東民電台提供了不少族語或地方節目。但除了固定區域與媒體發送的地理框架,族人收聽廣播卻更常見於特定的工作場所與職業中,像是男模女模(部落中對從事建築業之板模工作者暱稱)、長途聯結車司機等工作。當過往追求所謂全國性、地方性等以地理思考的原住民族媒體設置時,族人此種移動性(不論是工地案件的轉移、車輛的移動)的收聽習慣似乎還未被討論。

與談人還分享到,就觀賞原視的經驗裡,長輩們觀看的是「畫面」,節目的口白或是語言內容經常被忽略;換言之,長輩們是「看」電視。可能的理解是,長輩們對於國語或他族語言的不熟悉,因此經常忽略口白介紹、也可能是部落文化裡,身教往往比起言行更受人注意。我曾看到一篇文章看見類似的經驗。一位北美洲Inuit原住民族導演Zacharias Kunuk,他聽到一些Inuit長輩曾批評非Inuit電視節目畫面中的Inuit多在談話,這使得Inuit人呈現出來的形象看似只說話而從不做事,但這卻與部落生活是相反的。這樣的「觀」點,影響到Kunuk拍攝Inuit影片時運用了大量遠景畫面,來強調影片人的行動而非談話,於是呈現出不同於一般紀錄片手法的原住民族攝影敘事觀點,或說「原住民族美學」。

表:原住民族家庭設備調查(每戶平均數)

年份

1967

1972

1978

1985

1991

1998

調查對象

平原

山原 平原 山原 平原 山原 平原 山原 平原 山原 平原

山原

電視

0.011 0 0.292 017 0.71 0.69 0.95 0.86 1 1.01 0.98 0.95

收/錄音機

0.14 0.23 0.30 0.34 0.37 0.44 0.37 0.36 NA NA NA

NA

註1:此值為1969年底之調查數值,以下收(錄)音機亦同。

註2:此值為1974年底之調查數值,以下收(錄)音機亦同。

資料來源: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6、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3、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

再來,尤其讓我感到興趣,LINE與臉書逐漸成為(至少在青壯階層中)日常傳播/聯繫/宣傳平台,這樣的使用習慣背景興起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今年(2014 )4月時,我有機會去了斐濟與薩摩亞,參訪了遠方的南島語族社會,其中,透過手機上網也是南太平洋區當前的新興趨勢。過往,南太平洋區的諸島因為通訊基礎建設的缺乏造成有線電話不普及、電信設備與費用因企業獨佔導致人們不易負擔,連上網際網路不是件日常事。大約自2006起,各地政府允許通訊市場開放、業者由一家獨佔成為當前的兩家或三家競爭。即使仍屬寡佔,但或許因為仍處於競爭初期、增加市佔率成為首要目標,於是,手機價值與通訊費用(通話與上網)開始大幅下降,上網的人們因而大幅增加。2003年時,太平洋許多地區的擁有率不到10%,然而自2006年以後,許多地區的手機擁有率已經超過六成以上。

圖:南太平洋若干國家之手機訂戶(每100人)增勢

圖:南太平洋若干國家之手機訂戶(每100人)增勢

資料來源:Danielle Cave, 2012, Digital Islands: How the Pacific』s ICT Revolution is Transforming the Region (p.5).

根據資料,2012年11月時,太平洋區的臉書使用者約為70萬人,當中有15萬人是2012年加入使用。同年4月至9月,臉書使用者增長比例最高的前20名國家當中,太平洋島國進入了5國,像是薩摩亞與巴布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其中多是16歲至34歲的使用者。論者稱到,因為智慧型手機刺激了南太平洋島嶼猛躍(leapfrog)入了數位時代;當然,這指的是都市區的現象。

此般猛躍情況不見於台灣一般社會。台灣社會的進展是先有室內電話、接著數據機撥接上網、寬頻或光纖線路鋪設、進而是無線發射的普及。於是,通常的過程是先有電話、接著桌上型電腦、才進而是智慧型手機或平版的無線設備。然而,南太平洋區的背景是因為有線通訊(有線電話與網路連線)基礎建設的不足,通訊市場開放後讓智慧型手機(或稱可上網手機)較為普及;換句話說,不同於台灣,南太平洋區是短短幾年從(幾乎)沒有室內電話直接進入智慧型手機上網的現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種跳躍(即使不若南太平洋區那般猛烈)也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座談會與會者一方面稱部落中使用臉書的人數逐漸增加,一方面也不吝指出許多電訊公司不願意鋪設寬頻或光纖線路到業者口中「遙遠/不敷成本」的部落。即使電話訊號時好時斷、或是部落中多處是收訊死角,但仍彌補了有線上網的缺乏或(連線)緩慢,讓族人成為「數位原住民」。

原視開播以來約10年了,作為台灣原住民族媒體發展歷史中一項重要的象徵與轉折,確實佔據了中心位置,這不只表現在原視每年佔去了3億多的原住民族傳播事務經費,某方面似乎亦壓縮了我們對於原住民族傳播事務的討論空間與想像。原視固然重要,只是,若我們著眼於更寬廣的媒體環境、部落傳播習慣與生態,以至於將來的原住民族傳播研究與教育,或許我們偶而該關掉電視,讓注意力轉向那些待我們開拓的傳播議題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候選人)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張鴻邦 Marang Saway

張鴻邦 Marang Saway

花蓮馬太鞍部落,人在政治大學新聞系,思考父親身上抓魚、捕鳥、與放陷阱的各種技巧。
張鴻邦 Marang Saway

Latest posts by 張鴻邦 Marang Saway (see all)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8 + = 十四